CN117255693A - 用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进行治疗的给药 - Google Patents

用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进行治疗的给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255693A
CN117255693A CN202180097615.9A CN202180097615A CN117255693A CN 117255693 A CN117255693 A CN 117255693A CN 202180097615 A CN202180097615 A CN 202180097615A CN 117255693 A CN117255693 A CN 11725569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ispecific antibody
dose
dosing
antibody
doma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97615.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M·巴卡克
M·巴雷特
A·博恩克
D·卡莱尔
N·杰波里
K·莱希纳
L·伦德伯格
T·F·摩尔
P·N·莫卡丝
M·魏瑟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 Hoffmann La Roche AG
Original Assignee
F Hoffmann La Roche A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 Hoffmann La Roche AG filed Critical F Hoffmann La Roche AG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EP2021/080300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22228706A1/en
Publication of CN1172556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25569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Medicines Containing Antibodies Or Antigens For Use As Internal Diagnostic Ag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通过施用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来治疗B细胞增殖性疾患的方法,以及用于减少响应于所述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施用的副作用的方法。本发明进一步涉及治疗B细胞增殖性疾患的组合治疗方法。

Description

用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进行治疗的给药
序列表
本申请含有序列表,该序列表已经以ASCII格式以电子方式提交并且以全文引用的方式并入本文中。所述ASCII副本创建于2021年7月22日,命名为51177-036002_Sequence_Listing_7.22.21_ST25,并且大小为21,026个字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过施用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来治疗疾病、特别是B细胞增殖性疾患的方法,以及用于减少响应于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施用的副作用的方法。
背景技术
B细胞增殖性疾患描述了一组异质性恶性肿瘤,其包括白血病和淋巴瘤两者。淋巴瘤由淋巴细胞形成并且包括两个主要类别:霍奇金淋巴瘤(HL)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在美国,B细胞源性淋巴瘤构成所有非霍奇金淋巴瘤病例的大约80%至85%,并且基于来源B细胞的基因型和表型表达模式,B细胞亚群内存在相当大的异质性。例如,B细胞淋巴瘤亚群包括生长缓慢的惰性和无法治愈的疾病,诸如滤泡性淋巴瘤(FL)或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以及更具侵袭性的亚型套细胞淋巴瘤(MCL)和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最常见的NHL类型,占所有NHL诊断的大约30%至40%,其次是滤泡性淋巴瘤(FL;占所有NHL诊断的20%至25%)和套细胞淋巴瘤(MCL;占所有NHL诊断的6%至10%)。B细胞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是成人中最常见的白血病,美国每年大约有15,000例新病例(美国癌症协会,2015)。
双特异性抗体能够同时结合细胞毒性细胞(例如T细胞,经由与分化簇3(CD3)结合)和癌细胞(例如B细胞,经由与CD20结合)上的细胞表面抗原,目的是经结合的细胞毒性细胞将破坏经结合的癌细胞。格菲妥单抗为靶向B细胞上表达的CD20和T细胞上存在的CD3ε链(CD3ε)的T细胞双特异性(TCB)抗体。
但是,使用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如格菲妥单抗)的免疫疗法可能受到不利作用的限制,这些不利作用包括细胞因子驱动的毒性(例如,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输注相关反应(IRR)、严重肿瘤溶解综合征(TLS)和中枢神经系统(CNS)毒性。
因此,在该领域中,对于开发实现更有利的获益-风险特征的对用于治疗CD20阳性B细胞增殖性疾患(例如,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例如,格菲妥单抗)进行给药的有效方法存在未满足的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基于以下发现:通过特定的给药方案能够显著减少与向受试者施用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例如,格菲妥单抗)相关联的细胞因子释放相关副作用,同时实现临床疗效。
在一个方面,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一种治疗患有CD20阳性B细胞增殖性疾患的受试者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至少包含第一给药周期和第二给药周期的给药方案向受试者施用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其中:(a)第一给药周期包括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第一剂量(C1D1)和第二剂量(C1D2),其中C1D1为2.5mg并且C1D2为10mg;以及(b)第二给药周期包括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为16mg或30mg的单一剂量(C2D1)。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给药周期的单一剂量包括30mg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第一给药周期的第1天施用第一剂量(C1D1)并且在第一给药周期的第8天施用第二剂量(C1D2)。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第二给药周期的第1天施用第二给药周期的单一剂量(C2D1)。
在一个实施例中,治疗患有CD20阳性B细胞增殖性疾患的受试者的方法包括1至10个(C3D1至C12D1)额外给药周期。在一个此类实施例中,1至10个额外给药周期(C3D1至C12D1)包括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为16mg或30mg的单一剂量。在一个实施例中,额外给药周期(C3D1至C12D1)的单一剂量包括30mg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在一个实施例中,在相应的额外给药周期的第一天施用额外给药周期(C3D1至C12D1)的单一剂量。
在一个实施例中,治疗患有CD20阳性B细胞增殖性疾患的受试者的方法总共包括12个给药周期。
在一个实施例中,一个治疗周期包括14天或21天。在一个实施例中,一个治疗周期包括21天。
在一个实施例中,CD20阳性B细胞增殖性疾患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在一个实施例中,B细胞增殖性疾患为复发性或难治性NHL。在一个实施例中,NHL为惰性NHL(iNHL)或侵袭性NHL(aNHL)。在一个实施例中,NHL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HGBCL)、原发性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PMBCL)或边缘区淋巴瘤(MZL)。在一个实施例中,DLBCL为Richter转化。在一个实施例中,NHL为套细胞淋巴瘤(MCL)。在一个实施例中,MCL为复发性或难治性(R/R)MCL。在一个实施例中,罹患R/R MCL的受试者接受过包括布鲁顿酪氨酸激酶抑制剂(BTKi)的至少一种先前全身性治疗方案。在一个实施例中,BTKi包括依鲁替尼(ibrutinib)、阿卡替尼(acalabrutinib)或泽布替尼(zanubrutinib)。
在一个实施例中,NHL为滤泡性淋巴瘤(FL)。在一个实施例中,FL为1级、2级或3a级FL。在一个实施例中,FL为转化的FL。在一个实施例中,FL为复发性或难治性(R/R)FL。在一个实施例中,罹患FL的受试者为以下高风险受试者:
(a)在至少两种先前疗法后已复发或难以用其治疗;
(b)在用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抑制剂治疗后已复发或难以用其治疗;
(c)在一线治疗后24个月内经历疾病进展;并且/或者
(d)具有病灶,其中病灶直径的乘积之和≥3,000mm2。
在一个实施例中,其中患有CD20阳性B细胞增殖性疾患的受试者群体在施用双特异性抗体后表现出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并且其中具有3级或更高级别(如美国移植和细胞疗法学会于2019年所定义;ASTCT)的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的比率小于或约5%。
在一个实施例中,向多个受试者施用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引起至少约70%的完全缓解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向多个受试者施用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在罹患iNHL的受试者中引起至少约70%的完全缓解率。在一个实施例中,向多个受试者施用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在罹患aNHL的受试者中引起至少约70%的完全缓解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向多个受试者施用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在罹患MCL的受试者中引起至少约80%的总体缓解率。在一个实施例中,向多个受试者施用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在罹患MCL的受试者中引起至少约65%的完全缓解率。在一个实施例中,MCL为复发性或难治性(R/R)MCL。在一个实施例中,罹患R/R MCL的受试者接受过包括布鲁顿酪氨酸激酶抑制剂(BTKi)的至少一种先前全身性治疗方案。在一个实施例中,BTKi包括依鲁替尼(ibrutinib)、阿卡替尼(acalabrutinib)或泽布替尼(zanubrutinib)。
在一个实施例中,向多个受试者施用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在罹患FL的受试者中引起至少约80%的总体缓解率。在一个实施例中,FL为1级、2级或3a级FL。在一个实施例中,FL为转化的FL。在一个实施例中,FL为复发性或难治性(R/R)FL。
在一个实施例中,向多个受试者施用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在罹患高风险FL的受试者中引起至少约40%的完全代谢缓解率,这些受试者:
(a)在至少两种先前疗法后已复发或难以用其治疗;
(b)在用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抑制剂治疗后已复发或难以用其治疗;
(c)在一线治疗后24个月内经历疾病进展;并且/或者
(d)具有病灶,其中病灶直径的乘积之和≥3,000mm2。
在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治疗患有滤泡性淋巴瘤(FL)的受试者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至少包含第一给药周期、第二给药周期和第三给药周期的给药方案向受试者施用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其中:
(i)第一给药周期包括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第一剂量(C1D1)和第二剂量(C1D2),其中C1D1为0.5mg,并且C1D2为2.5
mg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
(ii)第二给药周期包括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为10mg的单一剂量(C2D1),并且
(iii)第三给药周期包括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为16mg或30mg的单一剂量(C3D1)。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三给药周期的单一剂量(C3D1)包括30mg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第一给药周期的第1天施用第一剂量(C1D1)并且在第一给药周期的第8天施用第二剂量(C1D2)。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第二给药周期的第1天施用第二给药周期的单一剂量(C2D1)。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第三给药周期的第1天施用第三给药周期的单一剂量(C3D1)。
在一个实施例中,治疗患有滤泡性淋巴瘤(FL)的受试者的方法包括1至9个(C4D1至C12D1)额外给药周期。在一个实施例中,1至9个额外给药周期(C4D1至C12D1)包括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为16mg或30mg的单一剂量。在一个实施例中,额外给药周期(C4D1至C12D1)的单一剂量包括30mg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在一个实施例中,在相应的额外给药周期的第一天施用额外给药周期(C4D1至C12D1)的单一剂量。
在一个实施例中,治疗患有滤泡性淋巴瘤(FL)的受试者的方法总共包括12个给药周期。
在一个实施例中,一个治疗周期包括14天或21天。在一个实施例中,一个治疗周期包括21天。
在一个实施例中,FL为1级、2级或3a级FL。在一个实施例中,FL为转化的FL。在一个实施例中,FL为复发性或难治性(R/R)FL。在一个实施例中,罹患FL的受试者为以下高风险受试者:
(a)在至少两种先前疗法后已复发或难以用其治疗;
(b)在用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抑制剂治疗后已复发或难以用其治疗;
(c)在一线治疗后24个月内经历疾病进展;并且/或者
(d)具有病灶,其中病灶直径的乘积之和≥3,000mm2。
在一个实施例中,向多个受试者施用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在罹患FL的受试者中引起至少约80%的总体缓解率。在一个实施例中,受试者为患有R/R FL的高风险受试者,并且向多个受试者施用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引起至少约40%的完全缓解率。在一个实施例中,患有FL的受试者群体在施用双特异性抗体后表现出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并且其中具有3级或更高级别(如美国移植和细胞疗法学会于2019年所定义;ASTCT)的所述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的比率为约3%。
在一个实施例中,将治疗患有CD20阳性B细胞增殖性疾患的受试者的方法与奥妥珠单抗或利妥昔单抗的施用组合。在一个实施例中,将治疗患有滤泡性淋巴瘤(FL)的受试者的方法与奥妥珠单抗或利妥昔单抗的施用组合。在一个实施例中,将治疗患有MCL的受试者的方法与奥妥珠单抗或利妥昔单抗的施用组合。在一个实施例中,受试者罹患MCL并且接受过至少两种先前全身性疗法。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第一剂量(C1D1)之前7天施用奥妥珠单抗或利妥昔单抗。在一个实施例中,以1000mg一个单一剂量施用奥妥珠单抗。在一个实施例中,以各1000mg奥妥珠单抗的第一剂量和第二剂量施用奥妥珠单抗。在一个实施例中,在同一天施用奥妥珠单抗的第一剂量和第二剂量。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第一剂量(C1D1)之前7天施用2000mg的奥妥珠单抗。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不同日施用奥妥珠单抗的第一剂量和第二剂量。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第一剂量(C1D1)之前7天施用奥妥珠单抗的第一剂量,并且在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第一剂量(C1D1)之前一天施用奥妥珠单抗的第二剂量。
在一个实施例中,受试者罹患套细胞淋巴瘤(MCL)并且接受过至少两种先前全身性疗法。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第二周期的第一天(C2D1)和任何后续周期的第一天施用奥妥珠单抗或利妥昔单抗。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第二周期的第一天(C2D1)和第三周期(C3D1)至第十二周期(C12D1)的第一天施用奥妥珠单抗或利妥昔单抗。
在一些实施例中,以1000mg的剂量施用奥妥珠单抗。
在一个实施例中,患者在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之前接受皮质类固醇前驱用药。
在一个实施例中,皮质类固醇前驱用药包括泼尼松龙和甲泼尼龙、和/或地塞米松。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第一剂量(C1D1)之前给予皮质类固醇前驱用药。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总共12个治疗周期后停止治疗。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果出现复发和/或如果发生疾病进展,则用本文所述的方法对患者进行再治疗。
在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治疗患有CD20阳性细胞增殖性疾患的受试者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向受试者施用抗CD20抗体、环磷酰胺、阿霉素、皮质类固醇以及与CD20和CD3结合的双特异性抗体。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治疗患有CD20阳性细胞增殖性疾患的受试者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向受试者施用抗CD20抗体、环磷酰胺、阿霉素、皮质类固醇以及与CD20和CD3结合的双特异性抗体,其中向多个人施用抗CD20抗体、环磷酰胺、阿霉素、皮质类固醇以及与CD20和CD3结合的双特异性抗体在用抗CD20抗体、环磷酰胺、阿霉素、皮质类固醇以及与CD20和CD3结合的双特异性抗体治疗后在该多个人中的至少约60%、至少约70%或至少约80%中引起完全缓解。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治疗患有CD20阳性细胞增殖性疾患的受试者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向受试者施用抗CD20抗体、环磷酰胺、阿霉素、皮质类固醇以及与CD20和CD3结合的双特异性抗体,其中向多个人施用抗CD20抗体、环磷酰胺、阿霉素、皮质类固醇以及与CD20和CD3结合的双特异性抗体在用抗CD20抗体、环磷酰胺、阿霉素、皮质类固醇以及与CD20和CD3结合的双特异性抗体治疗后在该多个人中的至少约80%、至少约85%或至少约90%中引起总体缓解。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治疗患有CD20阳性细胞增殖性疾患的受试者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向受试者施用抗CD20抗体、环磷酰胺、阿霉素、皮质类固醇以及与CD20和CD3结合的双特异性抗体,其中向人施用抗CD20抗体、环磷酰胺、阿霉素、皮质类固醇以及与CD20和CD3结合的双特异性抗体不会导致2级或更高级别的CRS。
在一个实施例中,方法包括至少包含第一给药周期、第二给药周期和第三给药周期的给药方案,其中:
(a)第一给药周期包括抗CD20抗体、环磷酰胺、阿霉素和皮质类固醇的第一剂量(C1D1),并且不包括双特异性抗体的剂量;
(b)第二给药周期包括抗CD20抗体、环磷酰胺、阿霉素和皮质类固醇的第二剂量(C2D1)以及双特异性抗体的第一剂量(C2D8)和第二剂量(C2D15),其中双特异性抗体的C2D8为约2.5mg并且C2D15为约10mg;
(c)第三给药周期包括抗CD20抗体、环磷酰胺、阿霉素和皮质类固醇的第三剂量(C3D1)以及双特异性抗体的第三剂量(C3D8),其中双特异性抗体的C3D8为约30mg。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每个给药周期的第1天施用抗CD20抗体、环磷酰胺、阿霉素和皮质类固醇。在一个实施例中,在第二给药周期的第8天施用双特异性抗体的第一剂量(C2D8)并且在第二给药周期的第15天施用第二剂量(C2D15)。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第三给药周期的第8天施用双特异性抗体的第三剂量(C3D8)。
在一个实施例中,方法包括1至5个(C4至C8)额外给药周期。在一个实施例中,1至5个额外给药周期(C4至C8)包括抗CD20抗体、环磷酰胺、阿霉素、皮质类固醇的单一剂量以及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为30mg的单一剂量。在一个实施例中,在相应的额外给药周期(C4至C8)的第1天施用抗CD20抗体、环磷酰胺、阿霉素、皮质类固醇的单一剂量并且在第8天施用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单一剂量。
在一个实施例中,皮质类固醇为强的松,并且抗CD20抗体为利妥昔单抗。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治疗患有CD20阳性B细胞增殖性疾患的受试者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至少包含第一给药周期、第二给药周期和第三给药周期的给药方案向受试者施用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和强的松(R-CHOP)以及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其中:
(a)第一给药周期包括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和强的松(R-CHOP)的第一剂量(C1D1),并且不包括双特异性抗体的剂量;
(b)第二给药周期包括R-CHOP的第二剂量(C2D1)以及双特异性抗体的第一剂量(C2D8)和第二剂量(C2D15),其中双特异性抗体的C2D8为约2.5mg并且C2D15为约10mg;
(c)第三给药周期包括R-CHOP的第三剂量(C3D1)以及双特异性抗体的第三剂量(C3D8),其中双特异性抗体的C3D8为约30mg。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每个给药周期的第1天施用R-CHOP。在一个实施例中,在第二给药周期的第8天施用双特异性抗体的第一剂量(C2D8)并且在第二给药周期的第15天施用第二剂量(C2D15)。在一个实施例中,在第三给药周期的第8天施用双特异性抗体的第三剂量(C3D8)。在一个实施例中,方法包括1至5个(C4至C8)额外给药周期。在一个实施例中,1至5个额外给药周期(C4至C8)包括R-CHOP的单一剂量以及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为30mg的单一剂量。在一个实施例中,在相应的额外给药周期(C4至C8)的第1天施用R-CHOP的单一剂量并且在第8天施用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单一剂量。在一个实施例中,在第一给药周期中,用奥妥珠单抗替代利妥昔单抗。
在一个实施例中,方法总共包括6个给药周期。在一个实施例中,一个治疗周期包括14天或21天。在一个实施例中,一个治疗周期包括21天。在一个实施例中,CD20阳性B细胞增殖性疾患为先前未经治疗的DLBCL。在一个实施例中,待治疗的受试者具有国际预后指标[IPI]2至5。
在一个实施例中,静脉内施用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
在一个实施例中,受试者为人。在一个实施例中,人为高风险受试者。
在一个实施例中,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包含至少一个与CD20特异性结合的抗原结合结构域,该抗原结合结构域包含
重链可变区,该重链可变区包含:
(i)HVR-H1,其包含SEQ ID NO:1的氨基酸序列;
(ii)HVR-H2,其包含SEQ ID NO:2的氨基酸序列;
(iii)HVR-H3,其包含SEQ ID NO:3的氨基酸序列;
以及轻链可变区,该轻链可变区包含:
(i)HVR-L1,其包含SEQ ID NO:4的氨基酸序列;
(ii)HVR-L2,其包含SEQ ID NO:5的氨基酸序列;和
(iii)HVR-L3,其包含SEQ ID NO:6的氨基酸序列。
在一个实施例中,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包含至少一个与CD20特异性结合的抗原结合结构域,该抗原结合结构域包含含有SEQ ID NO:7的氨基酸序列的VH结构域以及含有SEQ ID NO:8的氨基酸序列的VL结构域。
在一个实施例中,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包含至少一个与CD3特异性结合的抗原结合结构域,该抗原结合结构域包含
重链可变区,该重链可变区包含:
(i)HVR-H1,其包含SEQ ID NO:9的氨基酸序列;
(ii)HVR-H2,其包含SEQ ID NO:10的氨基酸序列;
(iii)HVR-H3,其包含SEQ ID NO:11的氨基酸序列;以及
轻链可变区,该轻链可变区包含:
(i)HVR-L1,其包含SEQ ID NO:12的氨基酸序列;
(ii)HVR-L2,其包含SEQ ID NO:13的氨基酸序列;和
(iii)HVR-L3,其包含SEQ ID NO:14的氨基酸序列。
在一个实施例中,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包含至少一个与CD3特异性结合的抗原结合结构域,该抗原结合结构域包含含有SEQ ID NO:15的氨基酸序列的VH结构域以及含有SEQ ID NO:16的氨基酸序列的VL结构域。
在一个实施例中,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包含与CD3特异性结合的抗原结合结构域为交叉Fab分子,其中Fab重链和轻链的可变结构域或恒定结构域发生交换。
在一个实施例中,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包含IgG1 Fc结构域,该IgG1 Fc结构域包含减少与Fc受体的结合和/或降低效应子功能的一个或多个氨基酸取代。
在一个实施例中,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包含IgG1 Fc结构域,该IgG1 Fc结构域包含氨基酸取代L234A、L235A和P329G(根据Kabat EU索引编号)。
在一个实施例中,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包含至少一个包含与CD20特异性结合的抗原结合结构域的Fab分子,其中在Fab分子的恒定结构域CL中,在位置124处的氨基酸被赖氨酸(K)取代(根据Kabat编号)并且在位置123处的氨基酸被精氨酸(R)或赖氨酸(K)取代(根据Kabat编号),并且其中在Fab分子的恒定结构域CH1中,在位置147处的氨基酸被谷氨酸(E)取代(根据Kabat EU索引编号)并且在位置213处的氨基酸被谷氨酸(E)取代(根据Kabat EU索引编号)。
在一个实施例中,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包含两个与CD20特异性结合的抗原结合结构域和一个与CD3特异性结合的抗原结合结构域。
在一个实施例中,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对于CD20为二价并且对于CD3为单价。
在一个实施例中,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包含
(i)与CD3特异性结合的抗原结合结构域,该抗原结合结构域在Fab重链的C末端融合至Fc结构域的第一亚基的N末端
(ii)与CD20特异性结合的第一抗原结合结构域,该第一抗原结合结构域在Fab重链的C末端融合至与CD3特异性结合的抗原结合结构域的Fab重链的N末端,
(iii)与CD20特异性结合的第二抗原结合结构域,该第二抗原结合结构域在Fab重链的C末端融合至Fc结构域的第二亚基的N末端。
在一个实施例中,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为格菲妥单抗。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在治疗患有CD20阳性B细胞增殖性疾患的受试者的方法中使用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所述方法包括以至少包含第一给药周期和第二给药周期的给药方案向受试者施用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其中:(a)第一给药周期包括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第一剂量(C1D1)和第二剂量(C1D2),其中C1D1为2.5mg并且C1D2为10mg;以及(b)第二给药周期包括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为16mg或30mg的单一剂量(C2D1)。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在治疗患有滤泡性淋巴瘤(FL)的受试者的方法中使用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所述方法包括以至少包含第一给药周期、第二给药周期和第三给药周期的给药方案向受试者施用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其中:
(i)第一给药周期包括所述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第一剂量(C1D1)和第二剂量(C1D2),其中C1D1为0.5mg,并且C1D2为2.5mg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
(ii)第二给药周期包括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为10mg的单一剂量(C2D1),并且
(iii)第三给药周期包括所述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为16mg或30mg的单一剂量(C3D1)。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在治疗患有CD20阳性细胞增殖性疾患的受试者的方法中使用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所述方法包括向受试者施用抗CD20抗体、环磷酰胺、阿霉素、皮质类固醇以及与CD20和CD3结合的双特异性抗体。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在制造用于治疗CD20阳性细胞增殖性疾患的药物中的用途,所述治疗包括以至少包含第一给药周期和第二给药周期的给药方案向受试者施用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其中:(a)第一给药周期包括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第一剂量(C1D1)和第二剂量(C1D2),其中C1D1为2.5mg并且C1D2为10mg;以及(b)第二给药周期包括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为16mg或30mg的单一剂量(C2D1)。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在制造用于治疗CD20阳性细胞增殖性疾患的药物中的用途,所述治疗包括以至少包含第一给药周期、第二给药周期和第三给药周期的给药方案向受试者施用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其中:
(i)第一给药周期包括所述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第一剂量(C1D1)和第二剂量(C1D2),其中C1D1为0.5mg,并且C1D2为2.5mg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
(ii)第二给药周期包括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为10mg的单一剂量(C2D1),并且
(iii)第三给药周期包括所述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为16mg或30mg的单一剂量(C3D1)。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在制造用于治疗CD20阳性细胞增殖性疾患的药物中的用途,所述治疗包括向受试者施用抗CD20抗体、环磷酰胺、阿霉素、皮质类固醇以及与CD20和CD3结合的双特异性抗体。
附图说明
本申请文件含有至少一幅彩色绘图。在提出请求并支付必要的费用后,专利局将提供带有彩色附图的本专利或专利申请的拷贝。
图1A至1N.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构型
图2.格菲妥单抗结构
图3.研究设计概述:r/r NHL剂量递增和剂量扩展队列中的格菲妥单抗单一疗法和联合疗法。aQ2W单一疗法计划;bQ3W单一疗法计划;cQ2W联合疗法计划;如果有新数据支持和/或IMC推荐,第III部分剂量扩展单一疗法队列中的患者可以按Q2W或Q3W固定剂量给药计划或Q3W分步给药计划(第1周期分步给药或延长分步给药)接受格菲妥单抗。*基于确定的MTD/OBD,可选择两个或一个扩展队列进行单一疗法B3和/或D3、B4和/或D4,同时可以选择C3或E3和C4或E4。§收集患者子集中的强制配对新鲜基线(C1 D-7)和治疗中肿瘤活检(C1 D9)样本。缩略语:Q2W=每2周;Q3W=每3周;SoA=评定计划。
图4.格菲妥单抗分步给药计划概述。在格菲妥单抗施用之前7天施用1000mg的奥妥珠单抗(Gazyva预治疗,Gpt)。格菲妥单抗IV在第1周期第1天(C1D1)和第8天(C1D8)逐步增加剂量,以及第2周期第1天(C2D1)的目标剂量:2.5mg、10mg、16mg或2.5mg、10mg、30mg。
图5.发生率≥10%或NCI-CTCAE 5级的不良事件。缩略语:AE,不良事件;NCI-CTCAE,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不良事件通用术语标准。
图6.按周期和剂量划分的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的发生率(Lee级别)。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事件主要局限于第1周期和第2周期。格菲妥单抗的剂量递增给药允许施用高目标剂量(30mg)。缩略语:C,周期。
图7.接受任何剂量下和RP2D下的格菲妥单抗的患者的患者基本信息和基线疾病特征(安全性可评估患者)。缩略语:CAR-T,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DLBCL,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FL,滤泡性淋巴瘤;ECOG,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PMBCL,原发性纵隔B细胞淋巴瘤;RP2D,推荐II期剂量。截至截止日期,并非所有患者的数据均可用。§包括FL 3B级(n=1)、套细胞淋巴瘤(n=1)、由MZL转化的DLBCL(n=1)、由孤立的颈部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瘤转化的DLBCL(n=1)以及由瓦尔登斯特伦巨球蛋白血症/免疫细胞瘤转化的DLBCL(n=1)。
图8.接受任何剂量下和RP2D下的格菲妥单抗的患者中的不良事件总结(安全性可评估患者)。缩略语:ICANS,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征;RP2D,推荐II期剂量。包括术语‘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减少’。
图9.按剂量水平和组织学列出的接受格菲妥单抗的患者中的有效性数据总结。缩略语:aNHL,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CI,置信区间;CT,计算机断层扫描;DLBCL,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FL,滤泡性淋巴瘤;Gr,级别;MCL,套细胞淋巴瘤;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MBCL,原发性纵隔B细胞淋巴瘤;RP2D,推荐II期剂量;trFL,转化的滤泡性淋巴瘤;trMZL,转化的边缘区淋巴瘤。*aNHL包括FL(3B级)、DLBCL、trFL、PMBCL、MCL、trMZL、Richter转化、DLBCL、MCL以及其他组织学转化的DLBCL。
图10.通过剂量递增给药,维持对格菲妥单抗的高应答。通常在第一次或第二次应答评定时提早实现完全缓解(第3周期:奥妥珠单抗预治疗后约44天,第6周期:奥妥珠单抗预治疗后约107天。有效性人群包括所有接受研究时间足够长以进行第一次强制性应答评定(Lugano标准)的患者。将缺失或无应答评定的患者纳入无应答者中。两例aNHL患者和六例iNHL患者在临床截止日期(CCOD)时未报告应答评定。)
图11A和图11B.CRS频率/严重程度:图11A:格菲妥单抗不变的设定剂量。图11B:格菲妥单抗剂量递增给药。剂量递增给药允许施用高目标剂量的格菲妥单抗。虽然固定剂量给药队列和剂量递增给药队列之间的总体CRS发生率相似,但剂量递增给药降低了高级别CRS的频率(2级;在10mg固定剂量给药队列中为36.3%,相比之下,在剂量递增给药队列中为30.7%)。*多次出现的CRS按最高级别计数。基于观察到的事件,将固定剂量给药计划中的第一C1剂量25mg确定为超过最大耐受剂量。/>两例患者在CCOD时尚未达到其格菲妥单抗的第一剂量。¥经历4级CRS的患者在长时间治疗延迟后接受30mg格菲妥单抗作为剂量递增给药的一部分。
图12.针对FL1-3A患者队列的格菲妥单抗分步给药计划概述。在针对FL1-3A患者的延长剂量递增(eSUD)给药中,在C1D1施用初始较低剂量的格菲妥单抗(0.5mg),在C1D8施用2.5mg的格菲妥单抗,随后在第2周期(C2D1)中施用中间剂量10mg并且在第3周期(C3D1)中首次施用目标治疗剂量(30mg)。将数据与以剂量递增给药(SUD)接受格菲妥单抗单一疗法(在C1D1时为2.5mg,在C1D8时为10mg,并且在C2D1时为16mg或30mg)的FL1-3A患者队列以及接受格菲妥单抗剂量递增给药(SUD)(在C1D1时为2.5mg,在C1D8时为10mg,并且在C2D1时为30mg)并且自C2D1起联合1000mg Gazyva(“G-Combo”)的FL1-3A患者队列进行比较。所有队列在第一周期(C1D-7)开始前7天接受1000mg Gazyva的Gazyva预治疗。
图13.Kaplan-Meier图,用于确定接受格菲妥单抗剂量递增给药(SUD)的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aNHL)和惰性非霍奇金淋巴瘤(iNHL)患者的有效性可评估人群的完全缓解持续时间。有效性人群包括所有经过应答评定的患者,或在其第一次计划的应答评定时仍在接受治疗的患者。aNHL,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CI,置信区间;CR,完全缓解;iNHL,惰性非霍奇金淋巴瘤;RP2D,推荐II期剂量。
图14.NP40126研究设计的示意图,第I部分,患有复发性/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参与者以及第1周期中奥妥珠单抗的使用。缩略语:C=周期;CHOP=环磷酰胺(C)、阿霉素(H)、长春新碱(O)和强的松(P);CR=完全缓解;d/c=中止;D=天;DLT=剂量限制性毒性;EOInd=诱导结束;EOT=治疗结束;G=奥妥珠单抗;IMC=内部监查委员会;IV=静脉内;M=月;PR=部分缓解;Q2M=每2个月;Q3M=每3个月;R=利妥昔单抗;SD=疾病稳定。
图15.NP40126研究设计的示意图,第I部分,患有复发性/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参与者以及第1周期中利妥昔单抗的使用。缩略语:C=周期;CHOP=环磷酰胺(C)、阿霉素(H)、长春新碱(O)和强的松(P);CR=完全缓解;d/c=中止;D=天;DLT=剂量限制性毒性;EOInd=诱导结束;EOT=治疗结束;G=奥妥珠单抗;IMC=内部监查委员会;IV=静脉内;M=月;PR=部分缓解;Q2M=每2个月;Q3M=每3个月;R=利妥昔单抗;SD=疾病稳定。
图16.NP40126研究设计的示意图,第II部分,患有未经治疗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参与者以及第1周期中利妥昔单抗或奥妥珠单抗的使用。可以向患有未经治疗的DLBCL的参与者提供施用格菲妥单抗的巩固性疗法的选择(最多6个周期)。缩略语:C=周期;CHOP=环磷酰胺(C)、阿霉素(H)、长春新碱(O)和强的松(P);CR=完全缓解;d/c=中止;D=天;DLT=剂量限制性毒性;EOInd=诱导结束;EOT=治疗结束;G=奥妥珠单抗;IMC=内部监查委员会;IV=静脉内;M=月;PR=部分缓解;Q2M=每2个月;Q3M=每3个月;R=利妥昔单抗;SD=疾病稳定。
具体实施方式
I.一般技术
除非另外指出,否则本发明的实施将采用分子生物学(包括重组技术)、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及免疫学的常规技术,其在本领域的技术范围内。此类技术在以下文献中得到充分的解释,诸如:“Molecular Cloning:A Laboratory Manual”,第二版(Sambrook等人,1989);“Oligonucleotide Synthesis”(M.J.Gait编,1984);“Animal CellCulture”(R.I.Freshney编,1987);“Methods in Enzymology”(Academic Press,Inc.);“Current Protocols in Molecular Biology”(F.M.Ausubel等人编,1987,以及定期更新);“PCR:Th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Mullis等人编,1994);“A Practical Guideto Molecular Cloning”(Perbal Bernard V.,1988);“Phage Display:A LaboratoryManual”(Barbas等人,2001)。
Ⅱ.定义
除非在下文中另外定义,否则本文使用的术语通常如本领域中所使用的。
CD20(也称为B淋巴细胞抗原CD20、B淋巴细胞表面抗原B1、Leu-16、Bp35、BM5和LF5;在UniProt数据库条目P11836中表征人类蛋白质)为疏水性跨膜蛋白,具有约35kD的分子量,在前B淋巴细胞和成熟B淋巴细胞上表达(Valentine,M.A.等人,J.Biol.Chem.264(1989)11282-11287;Tedder,T.F.等人,Proc.Natl.Acad.Sci.U.S.A.85(1988)208-212;Stamenkovic,I.等人,J.Exp.Med.167(1988)1975-1980;Einfeld,D.A.等人,EMBO J.7(1988)711-717;Tedder,T.F.等人,J.Immunol.142(1989)2560-2568)。对应的人类基因为跨膜4结构域、亚家族A成员1,也称为MS4A1。该基因编码跨膜4A基因家族的成员。该新生蛋白家族的成员的特征在于共同的结构特征和相似的内含子/外显子剪接边界,并且在造血细胞和非淋巴组织中表现出独特的表达模式。该基因编码B淋巴细胞表面分子,该分子在B细胞发育和分化为浆细胞的过程中起作用。该家族成员在家族成员的簇中定位于11q12。该基因的替代性的剪接产生两种编码相同蛋白质的转录物变体。
除非另外指明,否则如本文所用的术语“CD20”是指来自任何脊椎动物来源的任何天然CD20,该脊椎动物来源包括哺乳动物诸如灵长类动物(例如,人)和啮齿动物(例如,小鼠和大鼠)。该术语包括“全长”的未加工CD20以及通过细胞中加工产生的任何形式的CD20。该术语还涵盖CD20的天然存在变体,例如剪接变体或等位基因变体。在一个实施例中,CD20为人CD20。
术语“抗CD20抗体”和“结合CD20的抗体”是指这样的抗体,其能够以足够的亲和力结合CD20,使得所述抗体可用作靶向CD20的诊断和/或治疗剂。在一个实施例中,例如通过放射免疫测定(RIA)所测量的,抗CD20抗体与不相关的非CD20蛋白的结合程度小于该抗体与CD20的结合程度的约10%。在某些实施例中,与CD20结合的抗体具有≤1μM、≤100nM、≤10nM、≤1nM、≤0.1nM、≤0.01nM或≤0.001nM(例如10-8M或更低,例如从10-8M至10-13M,例如从10-9M至10-13M)的解离常数(Kd)。在某些实施例中,抗CD20抗体与CD20的表位结合,该表位在来自不同物种的CD20中是保守的。
“II型抗CD20抗体”意指具有II型抗CD20抗体的结合特性和生物活性的抗CD20抗体,如以下文献中所述:Cragg等人,Blood 103(2004)2738-2743;Cragg等人,Blood 101(2003)1045-1052;Klein等人,mAbs 5(2013),22-33,并且汇总于下表1中。
表1.I型和II型抗CD20抗体
I型抗CD20抗体 II型抗CD20抗体
结合I类CD20表位 结合II类CD20表位
将CD20定位至脂筏 不将CD20定位至脂筏
高CDC* 低CDC*
ADCC活性* ADCC活性*
与B细胞的完全结合能力 与B细胞的大约一半结合能力
弱同型聚合 同型聚合
低细胞死亡诱导 强细胞死亡诱导
*如果IgG1同种型
II型抗CD20抗体的实例包括例如奥妥珠单抗(GA101)、tositumumab(B1)、人源化B-Ly1抗体IgG1(如WO 2005/044859中所公开的嵌合人源化IgG1抗体)、11B8 IgG1(如WO2004/035607中所公开)和AT80IgG1。
I型抗CD20抗体的实例包括例如利妥昔单抗、奥法木单抗(ofatumumab)、维妥珠单抗(veltuzumab)、奥卡妥珠单抗(ocaratuzumab)、奥瑞珠单抗(ocrelizumab)、PRO131921、乌妥昔单抗(ublituximab)、HI47IgG3(ECACC,杂交瘤)、2C6 IgG1(如WO 2005/103081中所公开)、2F2 IgG1(如WO 2004/035607和WO 2005/103081中所公开)和2H7 IgG1(如WO 2004/056312中所公开)。
除非另外指明,否则“CD3”是指来自任何脊椎动物来源的任何天然CD3,该脊椎动物来源包括哺乳动物诸如灵长类动物(例如人)、非人灵长类动物(例如食蟹猴)和啮齿动物(例如小鼠和大鼠)。该术语包括“全长”的未加工CD3以及通过细胞中加工产生的任何形式的CD3。该术语还涵盖CD3的天然存在变体,例如剪接变体或等位基因变体。在一个实施例中,CD3是人CD3,特别是人CD3的ε亚基(CD3ε)。人CD3ε的氨基酸序列以UniProt(www.uniprot.org)登录号P07766(144版)或NCBI(www.ncbi.nlm.nih.gov/)RefSeq NP_000724.1示出。食蟹猴[Macaca fascicularis]CD3ε的氨基酸序列以NCBI GenBank号BAB71849.1示出。
术语“抗CD20/抗CD3双特性抗体”和“与CD20和CD3结合的双特异性抗体”可互换使用,并且是指这样的双特异性抗体,其能够以足够的亲和力结合CD20和CD3两者,使得该抗体可用作靶向CD20和/或CD3的诊断剂和/或治疗剂。在一个实施例中,结合CD20和CD3的双特异性抗体与无关的非CD3蛋白和/或非CD20蛋白的结合程度小于该抗体与CD3和/或CD20的结合程度的约10%,例如通过放射免疫测定(RIA)所测量的。在一个实施例中,与CD20和CD3结合的双特异性抗体具有≤1μM、≤100nM、≤10nM、≤1nM、≤0.1nM、≤0.01nM或≤0.001nM(例如10-8M或更低,例如从10-8M至10-13M,例如从10-9M至10-13M)的解离常数(Kd)。在某些实施例中,结合CD20和CD3的双特异性抗体与在来自不同物种的CD3之间保守的CD3表位和/或在来自不同物种的CD20之间保守的CD20表位结合。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一个实例为格菲妥单抗。
如本文所用,术语“细胞因子的释放”或“细胞因子释放”与“细胞因子风暴”或“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缩写为“CRS”)同义,并且是指在施用治疗剂期间或施用后不久(例如,1天内)受试者的血液中的细胞因子(特别是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白介素2(IL-2)和/或白介素8(IL-8))水平的增加,导致不良症状。细胞因子释放为一种类型的输注相关反应(IRR),为治疗剂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并且与治疗剂的施用适时相关。IRR通常发生在治疗剂施用期间或施用后不久,即通常在输注后24小时内,主要在首次输注时。在一些情况下,例如施用CAR-T细胞后,CRS也可能仅在稍后发生,例如在施用后几天CAR-T细胞扩增时。发生率和严重程度通常随后续输注而降低。症状可能在从症状性不适到致命事件的范围内,并且可能包括发热、发冷、头晕、高血压、低血压、呼吸困难、躁动、出汗、潮红、皮疹、心动过速、呼吸急促、头痛、肿瘤疼痛、恶心、呕吐和/或器官衰竭。
如本文所用的术语“氨基酸突变”表示涵盖氨基酸取代、缺失、插入和修饰。可以进行取代、缺失、插入和修饰的任何组合以获得最终构建体,前提条件是所述最终构建体具有所需特征,例如减少的与Fc受体的结合。氨基酸序列缺失和插入包括氨基酸的氨基末端和/或羧基末端缺失和插入。特定的氨基酸突变是氨基酸取代。出于改变例如Fc区域的结合特征的目的,非保守氨基酸取代,即用具有不同结构和/或化学性质的另一种氨基酸取代一种氨基酸,是特别优选的。氨基酸取代包括用非天然存在的氨基酸或用二十种标准氨基酸的天然存在的氨基酸衍生物(例如4-羟基脯氨酸、3-甲基组氨酸、鸟氨酸、高丝氨酸、5-羟基赖氨酸)进行替代。可以使用本领域熟知的遗传或化学方法来产生氨基酸突变。遗传方法可包括定点诱变、PCR、基因合成等。设想通过除基因工程之外的方法(诸如化学修饰)改变氨基酸侧链基团的方法也是有用的。本文可使用各种名称来指示相同的氨基酸突变。例如,将Fc区的329位处的脯氨酸取代为甘氨酸可以表示为329G、G329、G329、P329G或Pro329Gly。
“亲和力”是指分子(例如,受体)的单个结合位点与其结合配偶体(例如,配体)之间的非共价相互作用的总和的强度。除非另外指明,否则如本文所用,“结合亲和力”是指内在结合亲和力,其反映了结合对的成员(例如,受体与配体)之间的1:1相互作用。分子X对其配偶体Y的亲和力通常可以用解离常数(KD)表示,所述解离常数是解离速率常数与缔合速率常数(分别为koff和kon)的比率。因此,等效亲和力可以包括不同的速率常数,只要速率常数的比率保持相同即可。亲和力可以通过本领域中已知的完善确立的方法来测量。测量亲和力的特定方法是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
如本文所用,术语“抗原结合部分”是指特异性地结合抗原决定簇的多肽分子。在一个实施例中,抗原结合部分能够将其所附接的实体(例如细胞因子或第二抗原结合部分)引导至靶位点,例如引导至带有抗原决定簇的特定类型的肿瘤细胞或肿瘤基质。抗原结合部分包括如本文进一步定义的抗体及其片段。优选的抗原结合部分包括抗体的抗原结合结构域,其包含抗体重链可变区和抗体轻链可变区。在某些实施例中,抗原结合部分可包括如本文进一步定义且在本领域中已知的抗体恒定区。可用的重链恒定区包括以下五种同种型中的任一种:α、δ、ε、γ或μ。可用的轻链恒定区包括以下两种同种型中的任一种:κ和λ。
“特异性结合”意指结合对于抗原具有选择性,并且可以与不需要的或非特异性的相互作用区分开。抗原结合部分与特定抗原决定簇结合的能力可以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或本领域技术人员熟悉的其他技术(例如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在BIAcore仪器上分析)(Liljeblad等人,Glyco J 17,323-329(2000))以及传统的结合测定法(Heeley,Endocr Res 28,217-229(2002))来测量。在一个实施例中,抗原结合部分与不相关蛋白质的结合程度小于该抗原结合部分与抗原的结合程度的约10%,如例如通过SPR所测得的。在一个实施例中,与抗原结合的抗原结合部分,或包含该抗原结合部分的抗原结合分子具有以下≤1μM、≤100nM、≤10nM、≤1nM、≤0.1nM、≤0.01nM或≤0.001nM(例如10-8M或更低,例如从10-8M至10-13M,例如从10-9M至10-13M)的解离常数(KD)。
“降低的结合”(例如降低的与Fc受体的结合)是指对相应相互作用的亲和力降低,如例如通过SPR测量的。为清楚起见,该术语还包括将亲和力降低至零(或低于分析方法的检测极限),即完全消除相互作用。相反地,“增加的结合”是指对相应相互作用的结合亲和力增加。
如本文所用,术语“抗原结合分子”在其最广泛意义上是指特异性结合抗原决定簇的分子。抗原结合分子的实例是免疫球蛋白及其衍生物,例如其片段。
如本文所用,术语“抗原决定簇”与“抗原”和“表位”同义,并且是指多肽大分子上的位点(例如一段连续的氨基酸或由非连续氨基酸的不同区域组成的构象构型),抗原结合部分与该位点结合,从而形成抗原结合部分-抗原复合物。有用的抗原决定簇可以在例如肿瘤细胞的表面上、病毒感染细胞的表面上、其他患病细胞的表面上、血清中的游离物和/或细胞外基质(ECM)中找到。除非另有说明,否则本文中称为抗原的蛋白质(例如,CD3)可以是来自任何脊椎动物来源的任何天然形式的蛋白质,该脊椎动物来源包括哺乳动物诸如灵长类动物(例如人类)和啮齿动物(例如小鼠和大鼠)。在一个特定实施例中,抗原是人蛋白质。当提及本文中的特定蛋白质时,该术语涵盖“全长”、未加工的蛋白质,以及由细胞内加工而产生的任何形式的蛋白质。该术语还涵盖天然存在的蛋白质变体,例如剪接变体或等位基因变体。一种可用作抗原的示例性人类蛋白质为CD3,特别是CD3的ε亚基(参见针对人类序列的UniProt编号P07766(版本130)、NCBI RefSeq编号NP_000724.1;或针对食蟹猴[Macacafascicularis]序列的UniProt编号Q95LI5(版本49)、NCBI GenBank编号BAB71849.1)。在某些实施例中,本发明的T细胞活化双特异性抗原结合分子与在来自不同物种的CD3或靶细胞抗原中保守的CD3或靶细胞抗原的表位结合。
如本文所用,术语“多肽”是指由通过酰胺键(也称为肽键)线性连接的单体(氨基酸)构成的分子。术语“多肽”是指具有两个或更多个氨基酸的任何链,而不是指产物的特定长度。因此,肽、二肽、三肽、寡肽、“蛋白质”、“氨基酸链”或用于指代具有两个或更多个氨基酸的链的任何其他术语包括在“多肽”的定义内,并且术语“多肽”可以代替这些术语中的任何一者使用,或与这些术语中的任何一者可互换地使用。术语“多肽”还旨在指代多肽的表达后修饰产物,所述表达后修饰包括但不限于糖基化、乙酰化、磷酸化、酰胺化、用已知保护/阻断基团衍生化、蛋白水解切割,或用非天然存在的氨基酸进行修饰。多肽可以源自天然生物来源或通过重组技术产生,而不一定从指定的核酸序列翻译而来。它可以以任何方式生成,包括通过化学合成。本发明的多肽的大小可以为约3个或更多个、5个或更多个、10个或更多个、20个或更多个、25个或更多个、50个或更多个、75个或更多个、100个或更多个、200个或更多个、500个或更多个、1,000个或更多个或者2,000个或更多个氨基酸。多肽可以具有确定的三维结构,但它们不一定具有这种结构。具有确定的三维结构的多肽被称为折叠的;并且不具有确定的三维结构,而是可以采用大量不同构象的多肽则被称为未折叠的。
“分离的”多肽或变体或其衍生物意指不是处于其天然环境中的多肽。不需要特定的纯化水平。例如,可以从多肽的天然或自然环境中移出分离的多肽。在宿主细胞中表达的重组产生的多肽和蛋白被认为是出于本发明的目的而分离的,已经通过任何合适的技术分离、分级或部分或实质上纯化的天然或重组多肽也被认为是出于本发明的目的而分离的。
相对于参考多肽序列的“氨基酸序列同一性百分比(%)”被定义为在比对候选序列与参考多肽序列并且引入缺口(如有必要)以实现最大的序列同一性百分比之后,并且在不考虑将任何保守取代作为序列同一性的组成部分的情况下,候选序列中的氨基酸残基与参考多肽序列中的氨基酸残基相同的百分比。用于确定氨基酸序列同一性百分比的比对可以以本领域技术范围内的各种方式实现,例如使用可公开获得的计算机软件,诸如BLAST、BLAST-2、ALIGN或Megalign(DNASTAR)软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确定用于比对序列的适当参数,包括在所比较的序列的全长上实现最大比对所需的任何算法。然而,为了本文的目的,使用序列比较计算机程序ALIGN-2来生成氨基酸序列同一性%的值。ALIGN-2序列比较计算机程序由基因泰克公司(Genentech,Inc.)编写,并且源代码已经与用户文档一起提交到U.S.Copyright Office,Washington D.C.,20559,在那里以美国版权登记号TXU510087注册。ALIGN-2程序可从基因泰克公司(Genentech,Inc.,South San Francisco,California)公开获得,或者可以从该源代码编译。ALIGN-2程序应经编译以在UNIX操作系统上使用,该UNIX操作系统包括数字UNIX V4.0D。所有序列比较参数均由ALIGN-2程序设置并且不变。在采用ALIGN-2进行氨基酸序列比较的情况下,给定氨基酸序列A与给定氨基酸序列B的氨基酸序列同一性%(其可以替代性地表达为给定氨基酸序列A具有或包含与给定氨基酸序列B的某一氨基酸序列同一性%)计算如下:
100乘以分数X/Y
其中X是由序列比对程序ALIGN-2在该程序对A和B的比对中评分为相同匹配的氨基酸残基的数目,而其中Y是B中氨基酸残基的总数。应当理解,在氨基酸序列A的长度不等于氨基酸序列B的长度的情况下,A与B的氨基酸序列同一性%将不等于B与A的氨基酸序列同一性%。除非另外特别指明,否则本文所使用的所有氨基酸序列同一性%的值是如前一段中所述使用ALIGN-2计算机程序获得的。
本文的术语“抗体”以最广泛的含义使用,并且包括各种抗体结构,包括但不限于单克隆抗体、多克隆抗体、多特异性抗体(例如双特异性抗体)和抗体片段,只要它们表现出所需的抗原结合活性即可。
术语“全长抗体”、“完整抗体”及“全抗体”在本文中可互换地用于指代具有基本上类似于天然抗体结构的结构或具有含有如本文所定义的Fc区的重链的抗体。
“抗体片段”是指除了完整抗体以外的分子,该分子包含完整抗体的一部分,该部分结合完整抗体所结合的抗原。抗体片段的实例包括但不限于Fv、Fab、Fab'、Fab'-SH、F(ab')2、双体抗体、线性抗体、单链抗体分子(例如,scFv)以及由抗体片段形成的多特异性抗体。如本文所用的术语“抗体片段”还涵盖单结构域抗体。
术语“免疫球蛋白分子”是指具有天然存在的抗体的结构的蛋白质。例如,IgG类免疫球蛋白是约150,000道尔顿的异四聚体糖蛋白,其由通过二硫键键合的两条轻链和两条重链组成。从N末端到C末端,每条重链具有可变区(VH)(也称为可变重链结构域或重链可变结构域),接着是三个恒定结构域(CH1、CH2和CH3)(也称为重链恒定区)。类似地,从N末端到C末端,每条轻链具有可变区(VL)(也称为可变轻链结构域或轻链可变结构域),接着是一个恒定轻链(CL)结构域(也称为轻链恒定区)。免疫球蛋白的重链可配属为以下五种类别中的一种:称为α(IgA)、δ(IgD)、ε(IgE)、γ(IgG)或μ(IgM),它们中的一些可进一步分为亚类,例如γ1(IgG1)、γ2(IgG2)、γ3(IgG3)、γ4(IgG4)、α1(IgA1)和α2(IgA2)。免疫球蛋白的轻链可以基于其恒定结构域的氨基酸序列而被配属为以下两种类型中的一种:称为卡帕(κ)和拉姆达(λ)。免疫球蛋白实质上由通过免疫球蛋白铰链区连接的两个Fab分子和一个Fc结构域组成。
术语“抗原结合结构域”是指抗体的一部分,该部分包含与抗原的部分或全部特异性结合并互补的区域。抗原结合结构域可以由例如一个或多个抗体可变结构域(也称为抗体可变区)提供。优选地,抗原结合结构域包含抗体轻链可变区(VL)和抗体重链可变区(VH)。
术语“可变区”或“可变结构域”是指抗体重链或轻链的参与抗体与抗原结合的结构域。天然抗体的重链和轻链的可变结构域(分别为VH和VL)通常具有相似的结构,其中每个结构域包含四个保守框架区(FR)和三个高变区(HVR)。参见,例如,Kindt等人,KubyImmunology,第6版,W.H.Freeman and Co.,第91页(2007)。单个VH或VL结构域可足以赋予抗原结合特异性。
“人抗体”是这样的抗体,该抗体具有的氨基酸序列对应于由人或人细胞产生的抗体的氨基酸序列,或来源于利用人抗体全套库或其他人抗体编码序列的非人源的抗体的氨基酸序列。人抗体的该定义特别地排除了包含非人抗原结合残基的人源化抗体。
“人源化”抗体是指这样的嵌合抗体,其包含来自非人HVR的氨基酸残基和来自人FR的氨基酸残基。在某些实施例中,人源化抗体将基本上包含所有的至少一个,通常两个可变结构域,其中所有或基本上所有HVR(例如CDR)对应于非人抗体的HVR,并且所有或基本上所有的FR对应于人抗体的FR。人源化抗体任选地可以包含来源于人抗体的抗体恒定区的至少一部分。“人源化形式”的抗体,例如非人抗体,是指已经进行过人源化的抗体。
如本文所用的术语“高变区”或“HVR”是指在序列中高变(“互补决定区”或“CDR”)和/或形成结构上限定的环(“高变环”)和/或含有抗原接触残基(“抗原接触点”)的抗体可变结构域的区域每一种。通常,抗体包含六个HVR:三个在VH中(H1、H2、H3),并且三个在VL中(L1、L2、L3)。本文中的示例性HVR包括:
(a)出现在以下氨基酸残基处的高可变环:26至32(L1)、50至52(L2)、91至96(L3)、26至32(H1)、53至55(H2)和96至101(H3)(Chothia和Lesk,J.Mol.Biol.196:901-917(1987));
(b)出现在以下氨基酸残基处的CDR:24至34(L1)、50至56(L2)、89至97(L3)、31至35b(H1)、50至65(H2)和95至102(H3)(Kabat等人,Sequences of Proteins ofImmunological Interest,第5版,Public Health Service,National Institutes ofHealth,Bethesda,MD(1991));
(c)现在以下氨基酸残基处的抗原接触点:27c至36(L1)、46至55(L2)、89至96(L3)、30至35b(H1)、47至58(H2)和93至101(H3)(MacCallum等人J.Mol.Biol.262:732-745(1996));以及
(d)(a)、(b)和/或(c)的组合,包括HVR氨基酸残基46至56(L2)、47至56(L2)、48至56(L2)、49至56(L2)、26至35(H1)、26至35b(H1)、49至65(H2)、93至102(H3)和94至102(H3)。
除非另外指明,否则可变结构域中的HVR残基和其他残基(例如,FR残基)在本文中根据Kabat等人,出处同上编号。
“框架”或“FR”是指除高变区(HVR)残基之外的可变结构域残基。可变结构域的FR通常由以下四个FR结构域组成:FR1、FR2、FR3和FR4。因此,HVR和FR序列通常在VH(或VL)中以如下序列出现:FR1-H1(L1)-FR2-H2(L2)-FR3-H3(L3)-FR4。
抗体的“类别”是指抗体的重链所具有的恒定结构域或恒定区的类型。存在五大类抗体:IgA、IgD、IgE、IgG和IgM,并且这些抗体中的一些可以进一步分为亚类(同种型),例如IgG1、IgG2、IgG3、IgG4、IgA1和IgA2。对应于不同类别的免疫球蛋白的重链恒定结构域分别称为α、δ、ε、γ和μ。
本文的术语“Fc结构域”或“Fc区”用于定义免疫球蛋白重链的C末端区,该C末端区含有恒定区的至少一部分。该术语包括天然序列Fc区和变体Fc区。尽管IgG重链Fc区的边界可能略有不同,但是人IgG重链Fc区通常被定义为从Cys226或从Pro230延伸至该重链的羧基末端。然而,由宿主细胞产生的抗体可以经历对来自重链的C末端的一个或多个,特别是一个或两个氨基酸的翻译后切割。因此,由宿主细胞通过表达编码全长重链的特定核酸分子产生的抗体可以包括全长重链,或者该抗体可以包括全长重链的切割变体(在本文中也称为“经切割的变体重链”)。这可能是重链的最后两个C末端氨基酸为甘氨酸(G446)和赖氨酸(K447,根据Kabat EU索引)的情况。因此,Fc区的C末端赖氨酸(Lys447)或C末端甘氨酸(Gly446)和赖氨酸(K447)可以存在或可以不存在。除非本文另有说明,否则Fc区或恒定区中氨基酸残基的编号是根据EU编号系统,也称为EU索引,如Kabat等人(Sequences ofProteins of Immunological Interest,第5版,Public Health Service,NationalInstitutes of Health,Bethesda,MD,1991)所述(另见上文)。如本文所用的Fc结构域的“亚基”是指形成二聚Fc结构域的两种多肽中的一种,即包含免疫球蛋白重链的C末端恒定区的多肽,该多肽能够稳定自缔合。例如,IgG Fc结构域的亚基包含IgG CH2恒定结构域和IgG CH3恒定结构域。
“促进Fc结构域的第一亚基和第二亚基缔合的修饰”是对肽骨架的操纵或Fc结构域亚基的翻译后修饰,其减少或防止包含Fc结构域亚基的多肽与一致多肽缔合以形成同源二聚体。如本文所用,“促进缔合的修饰”特别包括对期望缔合的两个Fc结构域亚基(即Fc结构域的第一亚基和第二亚基)中的每一者进行的单独修饰,其中所述修饰彼此互补以促进这两个Fc结构域亚基的缔合。例如,促进缔合的修饰可以改变Fc结构域亚基中的一者或两者的结构或电荷,以便分别使它们的缔合在空间上或静电上有利。因此,(异源)二聚化发生在包含第一Fc结构域亚基的多肽与包含第二Fc结构域亚基的多肽之间,这在融合至每个亚基的另外组分(例如抗原结合部分)不相同的意义上可能是不同的。在一些实施例中,促进缔合的修饰包括Fc结构域中的氨基酸突变,特别是氨基酸取代。在一个特定实施例中,促进缔合的修饰包括对Fc结构域的两个亚基中的每一个的单独氨基酸突变,特别是氨基酸取代。
“活化性Fc受体”是如下Fc受体,其在抗体的Fc区接合后,引起刺激携带受体的细胞执行效应功能的信号传导事件。活化性Fc受体包括FcγRIIIa(CD16a)、FcγRI(CD64)、FcγRIIa(CD32)和FcαRI(CD89)。
当关于抗体使用时,术语“效应功能”是指可归因于抗体的Fc区的那些生物学活性,这些生物学活性随抗体同种型而变化。抗体效应子功能的实例包括:C1q结合和补体依赖性细胞毒性(CDC)、Fc受体结合、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ADCC)、抗体依赖性细胞吞噬作用(ADCP)、细胞因子分泌、免疫复合物介导的抗原呈递细胞的抗原摄取、下调细胞表面受体(例如B细胞受体)以及B细胞活化。
如本文所用,术语“效应细胞”是指在其表面上显示效应部分受体(例如,细胞因子受体)和/或Fc受体的淋巴细胞群体,通过所述受体结合效应子部分(例如,细胞因子和/或抗体的Fc区)并且有助于破坏靶细胞(例如,肿瘤细胞)。效应细胞可例如介导细胞毒性或吞噬作用。效应细胞包括但不限于效应T细胞,诸如CD8+细胞毒性T细胞、CD4+辅助T细胞、γδT细胞、NK细胞、淋巴因子活化的杀伤细胞(LAK)细胞和巨噬细胞/单核细胞。
如本文所用,术语“工程化、工程化的、工程改造”被认为包括对肽骨架的任何操纵,或对天然存在的或重组的多肽或其片段的翻译后修饰。工程改造包括对氨基酸序列、糖基化模式或单独氨基酸的侧链基团的修饰,以及这些方法的组合。“工程化”,特别是带有前缀“糖基化-”,以及术语“糖基化工程化”包括细胞的糖基化机制的代谢工程化,包括寡糖合成途径的遗传操纵,以实现在细胞中表达的糖蛋白的糖基化改变。此外,糖基化工程改造包括突变和细胞环境对糖基化的影响。在一个实施例中,糖基化工程改造为糖基转移酶活性的改变。在一个特定的实施例中,工程改造导致改变的葡糖氨基转移酶活性和/或岩藻糖基转移酶活性。糖基化工程化可用于获得“具有增加的GnTIII活性的宿主细胞”(例如,已被操纵以表达增加水平的一种或多种具有β(1,4)-N-乙酰葡糖胺基转移酶III(GnTIII)活性的多肽的宿主细胞)、“具有增加的ManII活性的宿主细胞”(例如,已被操纵以表达增加水平的一种或多种具有α-甘露糖苷酶II(ManII)活性的多肽的宿主细胞)或“具有降低的α(1,6)岩藻糖基转移酶活性的宿主细胞”(例如,已被操纵以表达降低水平的α(1,6)岩藻糖基转移酶的宿主细胞)。
术语“宿主细胞”、“宿主细胞系”与“宿主细胞培养物”可互换使用并且是指其中已引入外源核酸的细胞,包括此类细胞的后代。宿主细胞包括“转化体”和“转化细胞”,其包括原代转化细胞和来源于该原代转化细胞的子代,不考虑传代次数。子代可能不与亲本细胞的核酸内容物完全一致,而是可能含有突变。本文包括如在原始转化细胞中筛选或选择的具有相同功能或生物活性的突变子代。宿主细胞为可用于产生用于本发明的蛋白质的任何类型的细胞系统。在一个实施例中,宿主细胞经过工程化以允许产生具有修饰的寡糖的抗体。在一个实施例中,宿主细胞已被操纵以表达增加水平的一种或多种具有β(1,4)-N-乙酰葡糖胺基转移酶III(GnTIII)活性的多肽。在一个实施例中,宿主细胞已被进一步操作以表达增加水平的一种或多种具有α-甘露糖苷酶II(ManII)活性的多肽。宿主细胞包括培养的细胞,例如,培养的哺乳动物细胞,诸如CHO细胞、BHK细胞、NS0细胞、SP2/0细胞、YO骨髓瘤细胞、P3X63小鼠骨髓瘤细胞、PER细胞、PER.C6细胞或杂交瘤细胞、酵母细胞、昆虫细胞和植物细胞,以及包括在转基因动物、转基因植物或培养的植物或动物组织中的细胞。
如本文所用,术语“具有GnTIII活性的多肽”是指能够催化β-1,4键合中的N-乙酰葡糖胺(GlcNAc)残基添加至N-连接的寡糖的三甘露糖基核心的β-连接的甘露糖苷上的多肽。这包括表现出与β(1,4)-N-乙酰葡糖胺基转移酶III(也称为β-1,4-甘露糖基-糖蛋白4-β-N-乙酰葡糖胺基转移酶(EC 2.4.1.144))的活性相似但不一定相同的酶活性的融合多肽,其根据国际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联合会命名委员会(NC-IUBMB)命名,如特定生物测定中所测量,具有或不具有剂量依赖性。在存在剂量依赖性的情况下,不需要与GnTIII相同,而是与GnTIII相比在给定活性中的剂量依赖性基本相似(即,候选多肽相对于GnTIII将表现出更高的活性或降低不超过约25倍、优选地降低不超过约十倍并且最优选地降低不超过约三倍的活性)。在一个实施例中,具有GnTIII活性的多肽为包含GnTIII的催化结构域和异源高尔基体驻留多肽的高尔基体定位结构域的融合多肽。特别地,高尔基体定位结构域为甘露糖苷酶II或GnTI的定位结构域,最特别地为甘露糖苷酶II的定位结构域。替代性地,高尔基体定位结构域由以下项组成的组:甘露糖苷酶I的定位结构域、GnTII的定位结构域和α1,6核心岩藻糖基转移酶的定位结构域。用于生成此类融合多肽并且使用它们产生具有增加的效应子功能的抗体的方法公开于WO2004/065540、美国临时专利申请号60/495,142和美国专利申请公开号2004/0241817中,这些专利的全部内容以引用方式明确并入本文。
如本文所用,术语“高尔基体定位结构域”是指高尔基体驻留多肽的氨基酸序列,其负责将多肽锚定至高尔基复合体内的位置。一般而言,定位结构域包含酶的氨基末端“尾部”。
如本文所用,术语“具有ManII活性的多肽”是指能够催化N-连接寡糖的支化GlcNAcMan5GlcNAc2甘露糖中间体中末端1,3-和1,6-连接的α-D-甘露糖残基水解的多肽。这包括表现出与高尔基体α-甘露糖苷酶II(也称为甘露糖寡糖1,3-1,6-α-甘露糖苷酶II(EC3.2.1.114))的活性相似但不一定相同的酶活性的多肽,其根据国际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联合会命名委员会(NC-IUBMB)命名。
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ADCC)是导致免疫效应细胞裂解抗体包被的靶细胞的免疫机制。靶细胞是与包含Fc区的抗体或其片段特异性结合的细胞,该特异性结合通常是通过Fc区的N末端的蛋白质部分。如本文所用,术语“增加/降低的ADCC”被定义为在靶细胞周围的培养基中给定抗体浓度下在给定时间内通过上面定义的ADCC机制裂解的靶细胞数量增加/减少,和/或在靶细胞周围的培养基中通过ADCC机制在给定时间内实现对给定数量的靶细胞的裂解所必需的抗体浓度降低/增加。ADCC增加/降低是相对于使用相同的标准生产、纯化、配制和储存方法(该等方法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由相同类型的宿主细胞产生但尚未被工程化的相同抗体介导的ADCC。例如,由通过本文所述的方法工程化以具有改变的糖基化模式(例如,以表达糖基转移酶、GnTIII或其他糖基转移酶)的宿主细胞产生的抗体所介导的ADCC的增加是相对于由相同类型的非工程化宿主细胞产生的相同抗体所介导的ADCC而言。
“具有增加/降低的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ADCC)的抗体”意指具有通过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任何合适方法测得的增加/降低的ADCC的抗体。一种公认的体外ADCC测定如下:
1)该测定使用已知表达由抗体的抗原结合区识别的靶抗原的靶细胞;
2)该测定使用从随机选择的健康供体的血液中分离的人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作为效应细胞;
3)该测定根据以下方案进行:
i)PBMC使用标准密度离心程序分离,并且以5×106个细胞/ml的密度悬浮于RPMI细胞培养基中;
ii)靶细胞通过标准组织培养方法生长,从指数生长期收获,细胞活力高于90%,在RPMI细胞培养基中洗涤,用100微居里的51Cr标记,用细胞培养基洗涤两次,并且以105个细胞/ml的密度重悬于细胞培养基中;
iii)将100微升上述最终靶细胞悬液转移至96孔微量滴定板的各个孔中;
iv)将抗体用细胞培养基中从4000ng/ml连续稀释至0.04ng/ml,然后将50微升所得抗体溶液加入96孔微量滴定板中的靶细胞中,一式三份检测涵盖上述整个浓度范围的各种抗体浓度;
v)对于最大释放(MR)对照,在包含标记靶细胞的板中的另外3个孔中接受50微升2%(V/V)非离子型洗涤剂量(Nonidet,Sigma,St.Louis)的水溶液代替抗体溶液(上文第iv点);
vi)对于自发释放(SR)对照,在包含标记靶细胞的板中的另外3个孔中接受50微升RPMI细胞培养基代替抗体溶液(上文第iv点);
vii)然后将96孔微量滴定板以50x g离心1分钟并且在4℃下孵育1小时;
viii)将50微升PBMC悬液(上文第i点)加入各个孔中,以得到25:1的效应物:靶细胞比,并且将板置于5% CO2气氛和37℃的培养箱中培养4小时;
ix)收获来自每个孔的无细胞上清液,并且使用γ计数器定测量定实验释放的放射性(ER);
x)根据公式(ER-MR)/(MR-SR)x 100计算各抗体浓度下的特异性裂解百分比,其中ER为定量测得的该抗体浓度下的平均放射性(见上文第ix点),MR为定量测得的MR对照(见上文第v点)的平均放射性(见上文第ix点),并且SR为定量测得的SR对照(见上文第vi点)的平均放射性(见上文第ix点);
4)“增加/降低的ADCC”被定义为在上述检测的抗体浓度范围内观察到的特异性裂解的最大百分比的增加/降低,和/或达到在上述检测的抗体浓度范围内所观察到的特异性裂解的最大百分比的一半所需的抗体浓度降低/增加。ADCC增加/降低是相对于使用相同的标准生产、纯化、配制和储存方法(该等方法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由相同类型的宿主细胞产生但尚未被工程化的相同抗体介导的ADCC(如使用以上测定所测量)。
如本文所用的术语“单克隆抗体”是指从基本上同质的抗体群体获得的抗体,即,除了可能的变异抗体(例如,含有天然存在的突变或在单克隆抗体制剂的生产过程中产生,此类变体通常以少量形式呈递)之外,包含该群体的各个抗体是相同的和/或结合相同的表位。与通常包括针对不同决定簇(表位)的不同抗体的多克隆抗体制剂相反,单克隆抗体制剂中的每种单克隆抗体针对抗原上的单一决定簇。因此,修饰语“单克隆”表示抗体的特征是从基本上同质的抗体群体获得的,并且不应解释为需要通过任何特定方法生产抗体。例如,待根据本发明使用的单克隆抗体可以通过多种技术制备,包括但不限于杂交瘤方法、重组DNA方法、噬菌体展示方法以及利用含有全部或部分人免疫球蛋白基因座的转基因动物的方法,在本文中描述了用于制备单克隆抗体的此类方法和其他示例性方法。
如本文所用,关于抗原结合部分或结构域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在每种类型的部分或结构域多于一种时用于方便区分。除非明确说明,否则这些术语的使用并非旨在赋予特定次序或取向。
术语“多特异性”和“双特异性”是指抗原结合分子能够与至少两种不同的抗原决定簇特异性结合。通常,双特异性抗原结合分子包含两个抗原结合位点,这两个抗原结合位点中的每个抗原结合位点对不同的抗原决定簇具有特异性。在某些实施例中,双特异性抗原结合分子能够同时结合两种抗原决定簇,特别是在两种独特细胞上表达的两种抗原决定簇。
如本文所用的术语“价”表示在抗原结合分子中存在指定数目的抗原结合位点。因此,术语“与抗原单价结合”表示在抗原结合分子中存在对抗原具有特异性的一个(并且不超过一个)抗原结合位点。
“抗原结合位点”是指提供与抗原的相互作用的抗原结合分子的位点,即一个或多个氨基酸残基。例如,抗体的抗原结合位点包含来自互补决定区(complementaritydetermining region,CDR)的氨基酸残基。天然免疫球蛋白分子通常具有两个抗原结合位点,Fab分子通常具有单个抗原结合位点。
如本文所用,“活化性T细胞抗原”是指通过T淋巴细胞,特别是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表达的抗原决定簇,其在与抗原结合分子相互作用时能够诱导或增强T细胞活化。具体而言,抗原结合分子与活化性T细胞抗原的相互作用可通过触发T细胞受体复合物的信号传导级联来诱导T细胞活化。示例性的活化性T细胞抗原是CD3。在一个特定实施例中,活化性T细胞抗原为CD3,特别是CD3的ε亚基(参见针对人类序列的UniProt编号P07766(版本130)、NCBI RefSeq编号NP_000724.1;或针对食蟹猴[Macaca fascicularis]序列的UniProt编号Q95LI5(版本49)、NCBI GenBank编号BAB71849.1)。
如本文所用,“T细胞激活”是指T淋巴细胞,特别是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的一种或多种细胞响应,选自:增殖、分化、细胞因子分泌、细胞毒性效应分子释放、细胞毒性活性和激活标志物的表达。在本发明中使用的T细胞活化治疗剂能够诱导T细胞活化。测量T细胞活化的合适测定法是本文中描述的本领域已知的。
如本文所用的“靶细胞抗原”是指存在于靶细胞表面上的抗原决定簇,该靶细胞为例如肿瘤中的细胞(诸如癌细胞或肿瘤基质的细胞)。在特定实施例中,靶细胞抗原是CD20,特别是人CD20(参见UniProt编号P11836)。
如本文所用的“B细胞抗原”是指在B淋巴细胞、特别是恶性B淋巴细胞(在这种情况下,该抗原也被称为“恶性B细胞抗原”)的表面上呈递的抗原决定簇。
如本文所用,“T细胞抗原”是指存在于T淋巴细胞,特别是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表面上的抗原决定簇。
“Fab分子”是指由免疫球蛋白的重链(“Fab重链”)的VH和CH1结构域以及轻链(“Fab轻链”)的VL和CL结构域组成的蛋白质。
“嵌合抗原受体”或“CAR”意指包含抗原结合部分(例如靶向抗体的单链可变片段(scFv)、跨膜结构域、细胞内T细胞活化信号传导结构域(例如,T细胞受体的CD3ζ链)和任选的一个或多个细胞内共刺激结构域(例如,CD28、CD27、CD137(4-1BB)、Ox40))的经遗传工程改造的受体蛋白质。CAR介导抗原识别、T细胞活化,并且在第二代CAR的情况下介导共刺激以增强T细胞功能和持久性。有关综述,参见例如Jackson等人,Nat Rev Clin Oncol(2016)13,370-383。
“融合”意指组分(例如Fab分子和Fc结构域亚基)直接地或经由一个或多个肽接头通过肽键链接。
药剂的“有效量”是指在其所施用的细胞或组织中产生生理学变化所需的量。
药剂(例如药物组合物)的“治疗有效量”是指在必要的剂量和时间段下有效实现所需治疗或预防结果的量。治疗有效量的药剂例如消除、减少、延迟、最小化或预防疾病的不良影响。
“治疗剂”意指活性成分(例如,药物组合物的活性成分),其被施用于受试者以试图改变所治疗的受试者的疾病的自然病程,并且可执行以用于预防或在临床病理学过程中执行的临床干预。“免疫治疗剂”是指向受试者施用以试图恢复或增强受试者的免疫应答(例如,对肿瘤的免疫应答)的治疗剂。
术语“药物组合物”是指一种制备物,该制备物的形式使得包含在其中的活性成分的生物活性有效,并且该制备物不含对将施用该组合物的受试者具有不可接受的毒性的附加组分。
“药用载体”是指药物组合物中除活性成分外的对受试者无毒的成分。药用载体包括但不限于缓冲液、赋形剂、稳定剂,或防腐剂。
术语“包装插页”或“使用说明书”用于指治疗产品的商业包装中通常包括的说明书,其含有涉及此类治疗产品的使用的有关适应症、用法、剂量、施用、组合疗法、禁忌和/或警告的信息。
本文所指出的术语“组合治疗”涵盖联合施用(其中两种或更多种治疗剂包括在相同或单独的制剂中)和单独施用,在单独施用的情况下,本文所报告的抗体的施用可以在施用另外的一种或多种治疗剂(优选一种或多种抗体)之前、同时和/或之后进行。
所谓“交叉”Fab分子(也称为“Crossfab”),意指以下Fab分子:其中Fab重链和轻链的可变结构域或恒定结构域发生交换(即互相替换),即交叉Fab分子包含由轻链可变结构域VL和重链恒定结构域1CH1构成的肽链(VL-CH1,在N末端至C末端方向),以及由重链可变结构域VH和轻链恒定结构域CL构成的肽链(VH-CL,在N末端至C末端方向)。为清楚起见,在其中Fab轻链的可变结构域和Fab重链的可变结构域发生交换的交叉Fab分子中,包含重链恒定结构域1CH1的肽链在本文中称为(交叉)Fab分子的“重链”。相反地,在其中Fab轻链的恒定结构域和Fab重链的恒定结构域发生交换的交叉Fab分子中,包含重链可变结构域VH的肽链在本文中称为(交叉)Fab分子的“重链”。
与之相比,所谓“常规”Fab分子,意指处于其天然形式的Fab分子,即,包含由重链可变结构域和恒定结构域构成的重链(VH-CH1,在N末端至C末端方向),以及由轻链可变结构域和恒定结构域构成的轻链(VL-CL,在N末端至C末端方向)。
术语“多核苷酸”是指分离的核酸分子或构建体,例如信使RNA(mRNA)、病毒来源的RNA或质粒DNA(pDNA)。多核苷酸可包含常规磷酸二酯键或非常规键(例如酰胺键,诸如在肽核酸(PNA)中存在的)。术语“核酸分子”是指存在于多核苷酸中的任何一个或多个核酸区段,例如DNA或RNA片段。
“分离的”核酸分子或多核苷酸意指已从其天然环境中移除的核酸分子、DNA或RNA。例如,编码包含在载体中的多肽的重组多核苷酸出于本发明的目的被视为分离的。分离的多核苷酸的另外的实施例包括维持在异源宿主细胞中的重组多核苷酸或处于溶液中的纯化的(部分地或基本上纯化的)多核苷酸。分离的多核苷酸包括多核苷酸分子,该多核苷酸分子包含在通常包含多核苷酸分子的细胞中,但该多核苷酸分子存在于染色体外或存在于与其天然染色体位置不同的染色体位置上。分离的RNA分子包括本发明的体内或体外RNA转录物,以及正链和负链形式和双链形式。根据本发明的分离的多核苷酸或核酸进一步包括通过合成产生的此类分子。此外,多核苷酸或核酸可以是或可包括调控元件,诸如启动子、核糖体结合位点或转录终止子。
关于与本发明的参考核苷酸序列具有至少例如95%“同一性”的核苷酸序列的核酸或多核苷酸,是指除了多核苷酸序列可包括参考核苷酸序列的每100个核苷酸至多五个点突变之外,多核苷酸的核苷酸序列与参考序列是一致的。换句话讲,为了获得具有与参考核苷酸序列至少95%同一性的核苷酸序列的多核苷酸,参考序列中至多5%的核苷酸可缺失或被另外的核苷酸取代,或参考序列中总核苷酸的至多5%的数量的核苷酸可插入到参考序列中。参考序列的这些改变可发生在参考核苷酸序列的5'或3'末端位置或那些末端位置之间的任意位置,或单个地散布在参考序列的残基之中,或以一个或多个连续的组散布在参考序列内。作为一种实际情况,可以使用已知的计算机程序,诸如上文针对多肽所讨论的程序(例如ALIGN-2),常规确定任何特定多核苷酸序列是否与本发明的核苷酸序列至少80%、85%、90%、95%、96%、97%、98%或99%同一性。
术语“表达盒”是指通过重组或合成生成的多核苷酸,其具有允许特定核酸在靶细胞中转录的一系列特定核酸元件。重组表达盒可以掺入质粒、染色体、线粒体DNA、质体DNA、病毒或核酸片段中。典型地,表达载体的重组表达盒部分除其他序列之外还包括待转录的核酸序列和启动子。在某些实施例中,本发明的表达盒包含编码本发明的双特异性抗原结合分子或其片段的多核苷酸序列。
术语“载体”或“表达载体”与“表达构建体”同义并且是指用于将特定基因引入与其可操作地关联的靶细胞中并指导该基因的表达的DNA分子。该术语包括作为自我复制核酸结构的载体,以及并入其已被引入的宿主细胞的基因组中的载体。本发明的表达载体包含表达盒。表达载体允许大量稳定mRNA的转录。一旦表达载体处于靶细胞内部,即通过细胞转录和/或翻译机制产生由该基因编码的核糖核酸分子或蛋白。在一个实施例中,本发明的表达载体包含表达盒,该表达盒包含编码本发明的双特异性抗原结合分子或其片段的多核苷酸序列。
如本文所用,术语“约”是指为此技术领域中的技术人员容易知晓的相应值的常见误差范围。在本文中提及“约”值或参数包括(且描述)涉及该值或参数本身的实施例。
“B细胞增殖性疾患”意指以下疾病,其中患者中的B细胞数量与健康受试者中的B细胞数量相比增加,并且特别地其中B细胞数量的增加是该疾病的原因或标志。“CD20阳性B细胞增殖性疾患”为其中B细胞、特别是恶性B细胞(除正常B细胞以外)表达CD20的B细胞增殖性疾患。
示例性B细胞增殖疾患包括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r/r DLBCL非特指型(NOS))、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HGBCL)、原发性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PMBCL)、由FL引起的DLBCL[转化的FL;trFL];Richter转化;滤泡性淋巴瘤(FL)(包括1级至3b级FL);套细胞淋巴瘤(MCL)、边缘区淋巴瘤(MZL)(包括脾脏、淋巴结或结外MZL)。在一个实施例中,CD20阳性B细胞增殖性疾患为复发性或难治性NHL(例如,复发性或难治性DLBCL、复发性或难治性FL、或复发性或难治性MCL)。“先前未经治疗的NHL”或“初治NHL”(例如,先前未经治疗的DLBCL或初治DLBCL)是指先前未经治疗的疾病。在一个实施例中,本文所述的治疗方法为一线治疗。在一个实施例中,治疗方法用于患有组织学上证实的先前未经治疗的DLBCL(IPI 2-5)的受试者,其预期表达CD20。
“难治性疾病”被定义为一线疗法未引起完全缓解。在一个实施例中,难治性疾病定义为对先前疗法治疗无应答或在先前疗法6个月内复发。在一个实施例中,难治性疾病的特征在于以下一项或多项:疾病进展(PD)为针对一线疗法的最佳应答,疾病稳定(SD)为至少4个周期的一线疗法(例如,4个周期的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盐酸阿霉素(羟基柔红霉素)、硫酸长春新碱(Oncovin)和强的松,也缩写为R-CHOP)后的最佳应答,或者部分缓解(PR)为至少6个周期后的最佳应答,以及活检证实的残留病或在部分缓解后发生疾病进展。“复发性疾病”被定义为一线疗法引起完全缓解。在一个实施例中,疾病复发通过活检证明。在一个实施例中,患者在至少一种先前全身性治疗方案(包括至少一种含有抗CD20定向疗法的先前方案,例如利妥昔单抗或奥妥珠单抗)后已复发或未能缓解。在一个实施例中,患者在至少两种先前全身性治疗方案(包括至少一种含有蒽环类药物的先前方案,以及至少一种含有抗CD20定向疗法的先前方案)后复发或未能缓解。
“个体”或“受试者”是哺乳动物。哺乳动物包括但不限于驯养的动物(例如牛、绵羊、猫、犬和马)、灵长类动物(例如人和非人灵长类动物,诸如猴)、兔以及啮齿类动物(例如小鼠和大鼠)。优选地,个体或受试者是人。
如本文所用,“治疗(treatment)”(及其语法变体,诸如“治疗(treat)”或“治疗(treating)”)是指试图改变所治疗个体的疾病的自然病程,并且可以执行以用于预防或在临床病理学过程中执行的临床干预。治疗的期望效果包括但不限于预防疾病的发生或复发、减轻症状、削弱疾病的任何直接或间接病理学后果、预防转移、降低疾病进展的速率、改善或减轻疾病状态,以及缓解或改善预后。在一些实施例中,本发明的方法用于延迟疾病的发展或减缓疾病的进展。
如本文所用,病症或疾病的“延迟进展”意指延缓、阻碍、减缓、延迟、稳定和/或推迟疾病或病症(例如,CD20阳性B细胞增殖性疾患,例如NHL,例如DLBCL)的发展。该延迟可以具有不同的时间长度,其取决于病史和/或待治疗的个体。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是,充分或显著延迟实际上可以涵盖预防,因为个体不会患该病。例如,在晚期癌症中,中枢神经系统(CNS)转移的发展可能会延缓。
“减少”或“抑制”意指引起整体降低例如20%、30%、40%、50%、60%、70%、75%、80%、85%、90%、95%或更多的能力。为清楚起见,该术语还包括减少至零(或低于分析方法的检测限),即完全消除或排除。在某些实施例中,减少或抑制可以指,相对于使用目标剂量的双特异性抗体的不变的预设给药,使用本发明的剂量递增给药方案用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治疗之后,减少或抑制不期望的事件,诸如细胞因子驱动的毒性(例如,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输注相关反应(IRR)、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MAS)、神经系统毒性、严重肿瘤溶解综合征(TLS)、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肝酶升高和/或中枢神经系统(CNS)毒性。在其他实施例中,减少或抑制可以指由抗体Fc区介导的抗体的效应子功能,此类效应子功能具体地包括补体依赖性细胞毒性(CDC)、抗体依赖性细胞毒性(ADCC)和抗体依赖性细胞吞噬作用(ADCP)。在其他实施例中,减少或抑制可指所治疗的CD20阳性B细胞增殖性疾患(例如,NHL(例如DLBCL)、FL(例如,复发性和/或难治性FL或转化性FL)、MCL、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或PMLBCL)的症状、转移的存在或大小、或原发肿瘤的大小。
如本文所用,“施用”意指给予受试者一定剂量的化合物(例如,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或组合物(例如,药物组合物,例如包括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药物组合物)的方法。本文所述方法中利用的化合物和/或组合物可静脉内施用(例如,通过静脉内输注)。
本文的治疗剂(例如,双特异性抗体)的固定剂量(fixed dose,flat dose)是指不考虑患者的体重或体表面积(BSA)而施用于患者的剂量。因此,固定剂量不是以mg/kg剂量或mg/m2剂量提供,而是以绝对剂量的治疗剂(例如,mg)提供。
本文中的“目标剂量”是指达到治疗效果(即,达到期望的临床疗效)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剂量。对于格菲妥单抗,可能的目标剂量为16mg或30mg。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对于格菲妥单抗,目标剂量为30mg。
“使用目标剂量的不变或预设给药”和“不适用剂量递增给药方案的治疗方案”是指在第一周期和第二周期以及任选地在任何后续治疗周期中使用相同剂量的给药计划,与剂量递增给药(其在前几个治疗周期中使用较低的剂量,并且仅在第二治疗周期或随后的治疗周期中达到目标剂量)相反。
如本文所用的术语“治疗周期”或“周期”(缩写为“C”)意指定期重复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一个或多个剂量的过程,任选地包含在各周期之间的休息期(不进行治疗)。在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第一治疗周期包括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第一剂量和第二剂量,随后为休息期。在一个此类实施例中,第一治疗周期包括在第一周期的第1天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第一剂量,以及在第一周期的第8天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第二剂量,随后为12天休息期。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周期和任何后续周期包括在该周期的第一天给予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一个剂量,随后为20天休息期。在一个实施例中,一个治疗周期包括21天。包括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一个或多个剂量的治疗周期可进一步包括一种或多种其他治疗剂(诸如抗CD20抗体,特别是奥妥珠单抗)的一个或多个剂量。根据本发明的治疗计划可包括2个或更多个治疗周期,或3、4、5、6、7、8、9、10、11个、特别是12个治疗周期。
“个体缓解”或“缓解”可使用任何指示对受试者有益的终点来评定,包括但不限于:(1)在某种程度上抑制疾病进展(例如,CD20阳性B细胞增殖性疾患,例如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包括减慢及完全停止;(2)减小肿瘤大小;(3)抑制(即,减少、减缓或完全停止)癌细胞浸润到邻近的周围器官和/或组织中;(4)抑制(即,减少、减慢或完全停止)转移;(5)在某种程度上减轻与CD20阳性B细胞增殖性疾患(例如,B细胞增殖性疾患)相关联的一种或多种症状;(6)增加或延长生存期,包括总存活期和无进展存活期;和/或(9)降低治疗后给定时间点的死亡率。
如本文所用,“完全缓解”或“CR”是指所有靶病灶的消失。在一个实施例中,评定标准NHL缓解标准以确定CR。(Lugano标准,Cheson等人J Clin Oncol.2014年9月20日;32(27):3059-3067)。CR可通过PET-CT(“完全代谢缓解”或“CMR”)或CT(“完全放射学缓解”)来确定。在一些实施例中,完全缓解(CR)可与“完全代谢缓解”或“CMR”互换使用。用于评定基于PET-CT(完全代谢缓解)和基于CT(完全放射学缓解)的完全缓解与部分缓解的Lugano标准详见下表2。
表2:Lugano恶性淋巴瘤缓解标准(Cheson等人2014)
“完全缓解的持续时间(DOCR)”被定义为从最初出现记录的CR直至记录的疾病进展或任何原因引起的死亡(以先发生者为准)的时间。在一个实施例中,DOCR的评定是基于Lugano分类(Cheson等人J Clin Oncol.2014年9月20日;32(27):3059-3067)。
“客观缓解的持续时间”(DOR)被定义为首次出现记录的客观缓解,直至疾病进展、复发或因任何原因导致死亡的时间。在一个实施例中,DOR的评定是基于Lugano分类(Cheson等人J Clin Oncol.2014年9月20日;32(27):3059-3067)。
“无进展生存期”(PFS)被定义为从首次使用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治疗到首次出现疾病进展或任何原因导致死亡(以先发生者为准)的时间。在一个实施例中,PFS的评定是基于Lugano分类(Cheson等人J Clin Oncol.2014年9月20日;32(27):3059-3067)。
“总存活期”(OS)被定义为从首次使用用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治疗到任何原因导致死亡的时间。
“达到首次总体缓解的时间”(TFOR)被定义为从治疗开始到首次记录到缓解的时间。在一个实施例中,TFOR的评估是基于Lugano分类(Cheson等人J Clin Oncol.2014年9月20日;32(27):3059-3067)。
“达到首次完全缓解的时间”(TFCR)被定义为从治疗开始到首次记录到完全缓解的时间。在一个实施例中,TFCR的评估是基于Lugano分类(Cheson等人J Clin Oncol.2014年9月20日;32(27):3059-3067)。
如本文所用,“客观缓解率”是指患者群体中具有完全缓解[CR]的患者、具有部分缓解[PR]的患者和具有稳定疾病(SD)的患者的总和。在一个实施例中,客观缓解率的评估是基于Lugano分类(Cheson等人J Clin Oncol.2014年9月20日;32(27):3059-3067)。
“总体缓解率”(ORR)被定义为部分缓解(PR)率与完全缓解(CR)率之和。在一个实施例中,总体缓解率的评估是基于Lugano分类(Cheson等人J Clin Oncol.2014年9月20日;32(27):3059-3067)。
“高风险受试者”是在一线治疗后24个月内发生疾病进展或难以通过多种药剂类别治疗的受试者。在一个实施例中,高风险受试者包括以下受试者,其:(a)在至少两种先前疗法后已复发或难以用其治疗;(b)在用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抑制剂治疗后已复发或难以用其治疗;(c)在一线治疗后24个月内经历疾病进展;并且/或者(d)具有病灶,其中病灶直径的乘积之和≥3,000mm2
III.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
本发明提供了用于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新剂量和联合疗法。在一个实施例中,抗体为单克隆抗体。在一个实施例中,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为多克隆抗体。在一个实施例中,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为人抗体。在一个实施例中,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为人源化抗体。在一个实施例中,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为嵌合抗体。在一个实施例中,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为全长抗体。在一个实施例中,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为IgG类抗体,特别是IgG1亚类抗体。在一个实施例中,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为重组抗体。
在某些实施例中,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包含抗体片段。抗体片段包括但不限于Fab、Fab'’、Fab'-SH、F(ab')2、Fv、和scFv片段,以及下文描述的其他片段。有关某些抗体片段的综述,参见Hudson等人,Nat.Med.9:129-134(2003)。关于scFv片段的综述,参见,例如,Plückthun在The Pharmacology of Monoclonal Antibodies,第113卷,Rosenburg和Moore编辑,(Springer-Verlag,New York),第269-315页(1994)中所述;还可参见WO 93/16185;以及美国专利号5,571,894和5,587,458。对于包含挽救受体结合表位残基且具有延长的体内半衰期的Fab片段和F(ab')2片段的讨论,参见美国专利号5,869,046。在一个实施例中,抗体片段为Fab片段或scFv片段。
双体抗体是具有两个抗原结合位点的抗体片段,其可以是二价或双特异性的。参见,例如,EP 404,097;WO 1993/01161;Hudson等人,Nat.Med.9:129-134(2003);和Hollinger等人,Proc.Natl.Acad.Sci.USA 90:6444-6448(1993)。关于三体抗体和四体抗体的描述也可参见Hudson等人,Nat.Med.9:129-134(2003)。
单结构域抗体为包含抗体的全部或部分重链可变结构域或者全部或部分轻链可变结构域的抗体片段。在某些实施例中,单结构域抗体是人单结构域抗体(Domantis,Inc.,Waltham,MA;参见,例如,美国专利号6,248,516B1)。
抗体片段可以通过各种技术制备,包括但不限于完整抗体的蛋白水解消化以及由重组宿主细胞(例如大肠杆菌(E.coli)或噬菌体)产生,如本文所述。
在某些实施例中,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为嵌合抗体。某些嵌合抗体如以下文献所述:例如美国专利号第4,816,567号和Morrison等人,Proc.Natl.Acad.Sci.USA,81:6851-6855(1984)。在一个实例中,嵌合抗体包含非人可变区(例如,源自小鼠、大鼠、仓鼠、兔或非人灵长类动物(诸如猴)的可变区)和人恒定区。在另一个实例中,嵌合抗体为其中类别或亚类已经与亲本抗体的类别或亚类改变的“类别转换”抗体。嵌合抗体包括其抗原结合片段。
在某些实施例中,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为人源化抗体。通常,将非人抗体人源化以减少对人的免疫原性,同时保留亲本非人抗体的特异性和亲和力。通常,人源化抗体包含一个或多个可变结构域,其中HVR,例如CDR(或其部分)源自非人抗体,而FR(或其部分)源自人抗体序列。人源化抗体任选地还将包含人恒定区的至少一部分。在一些实施例中,人源化抗体中的一些FR残基被来自非人抗体(例如,HVR残基所来源于的抗体)的相应残基取代,例如以恢复或改善抗体特异性或亲和力。
人源化抗体及其制备方法综述于例如Almagro和Fransson,Front.Biosci.13:1619-1633(2008)中,并且进一步描述于以下文献中:Riechmann等人,Nature 332:323-329(1988);Queen等人,Proc.Nat’l Acad.Sci.USA 86:10029-10033(1989);美国专利号5,821,337、7,527,791、6,982,321和7,087,409;Kashmiri等人,Methods 36:25-34(2005)(描述特异性决定区(SDR)移植);Padlan,Mol.Immunol.28:489-498(1991)(描述“表面再塑”);Dall’Acqua等人,Methods 36:43-60(2005)(描述“FR改组”);和Osbourn等人,Methods 36:61-68(2005)和Klimka等人,Br.J.Cancer,83:252-260(2000)(描述FR改组的“导向选择”方法)。
可用于人源化的人框架区包括但不限于:使用“最佳拟合”方法选择的框架区(参见,例如,Sims等人J.Immunol.151:2296(1993));源自轻链或重链可变区特定亚组的人抗体的共有序列的框架区(参见,例如,Carter等人Proc.Natl.Acad.Sci.USA,89:4285(1992);和Presta等人,J.Immunol.,151:2623(1993));人成熟(体细胞突变)框架区或人种系框架区(参见,例如,Almagro和Fransson,Front.Biosci.13:1619-1633(2008));以及来自筛选FR文库的框架区(参见,例如,Baca等人,J.Biol.Chem.272:10678-10684(1997)和Rosok等人,J.Biol.Chem.271:22611-22618(1996))。
在一个实施例中,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为人抗体。可以使用本领域已知的各种技术来产生人抗体。对人抗体的一般性描述可参见:van Dijk和van de Winkel,Curr.Opin.Pharmacol.5:368-74(2001)和Lonberg,Curr.Opin.Immunol.20:450-459(2008)。
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制备人抗体:将免疫原施用于转基因动物,所述转基因动物已被修饰以响应于抗原激发而产生具有人可变区的完整人抗体或完整抗体。此类动物通常含有全部或部分人免疫球蛋白基因座,所述全部或部分人免疫球蛋白基因座替代内源性免疫球蛋白基因座,或者在动物的染色体外存在或随机整合至动物的染色体中。在此类转基因小鼠中,内源性免疫球蛋白基因座通常已被灭活。关于从转基因动物得到人抗体的方法的综述,参见Lonberg,Nat.Biotech.23:1117-1125(2005)。还参见例如描述XENOMOUSETM技术的美国专利号6,075,181和6,150,584;描述技术的美国专利号5,770,429;描述K-M/>技术的美国专利号7,041,870,以及描述/>技术的美国专利申请公开号US 2007/0061900)。可以进一步修饰来自由此类动物产生的完整抗体的人可变区,例如通过与不同的人恒定区组合。
人抗体也可以通过基于杂交瘤的方法制备。已经描述了用于产生人单克隆抗体的人骨髓瘤和小鼠-人杂交骨髓瘤细胞系。(参见例如Kozbor J.Immunol.,133:3001(1984);Brodeur等人,Monoclonal Antibody Production 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s,第51-63页(Marcel Dekker,Inc.,New York,1987);以及Boerner等人,J.Immunol.,147:86(1991)。)通过人B细胞杂交瘤技术产生的人抗体也可参见如下描述:Li等人,Proc.Natl.Acad.Sci.USA,103:3557-3562(2006)。另外的方法包括例如在美国专利号7,189,826(描述了从杂交瘤细胞系产生单克隆人IgM抗体)和Ni,Xiandai Mianyixue,26(4):265-268(2006)(描述了人-人杂交瘤)中描述的那些方法。人类杂交瘤技术(Trioma技术)也描述于Vollmers和Brandlein,Histology and Histopathology,20(3):927-937(2005)和Vollmers和Brandlein,Methods and Findings in 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Pharmacology,27(3):185-91(2005)中。
人抗体还可以通过分离选自人源噬菌体展示文库的Fv克隆可变结构域序列产生。然后可以将此类可变结构域序列与预期的人恒定结构域结合。从抗体文库中选择人抗体的技术描述如下。
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中包含的结合结构域可通过筛选组合文库中具有所需的一种或多种活性的结合部分来分离。例如,本领域已知多种方法用于产生噬菌体展示文库并筛选此类文库以获得具有所需结合特征的抗体。此类方法综述于例如以下文献中:Hoogenboom等人,收录于Methods in Molecular Biology 178:1-37(O'Brien等人主编,Human Press,Totowa,NJ,2001),并且进一步描述于例如以下文献中:McCafferty等人,Nature 348:552-554;Clackson等人,Nature 352:624-628(1991);Marks等人,J.Mol.Biol.222:581-597(1992);Marks和Bradbury,收录于Methods in MolecularBiology 248:161-175(Lo主编,Human Press,Totowa,NJ,2003);Sidhu等人,J.Mol.Biol.338(2):299-310(2004);Lee等人,J.Mol.Biol.340(5):1073-1093(2004);Fellouse,Proc.Natl.Acad.Sci.USA 101(34):12467-12472(2004);以及Lee等人,J.Immunol.Methods 284(1-2):119-132(2004)。
在某些噬菌体展示方法中,将VH和VL基因的所有组成成分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单独克隆,并在噬菌体文库中随机重组,然后可以从该噬菌体文库中筛选抗原结合噬菌体,如以下文献所述:Winter等人,Ann.Rev.Immunol.,12:433-455(1994)。噬菌体通常将抗体片段展示为单链Fv(scFv)片段或Fab片段。来自经免疫的来源的文库提供针对免疫原的高亲和力抗体,而无需构建杂交瘤。替代性地,可以克隆所有天然组成成分(例如,来自人的所有天然组成成分)以提供针对广泛的非自身抗原和自身抗原的抗体的单一来源,而无需任何免疫,如Griffiths等人,EMBO J,12:725-734(1993)所述。最后,还可通过以下方式来合成天然文库:克隆来自干细胞的未重排的V基因区段;以及使用含有随机序列的PCR引物来编码高度可变的CDR3区域并完成体外重排,如以下文献所述:Hoogenboom和Winter,J.Mol.Biol.,227:381-388(1992)。描述人抗体噬菌体文库的专利出版物包括例如:美国专利号5,750,373,以及美国专利公开号2005/0079574、2005/0119455、2005/0266000、2007/0117126、2007/0160598、2007/0237764、2007/0292936和2009/0002360。
在本文中从人抗体文库分离出的抗体或抗体片段被认为是人抗体或人抗体片段。
制备双特异性抗体的技术包括但不限于,具有不同特异性的两个免疫球蛋白重链-轻链对的重组共表达(参见,Milstein和Cuello,Nature 305:537(1983)、WO 93/08829和Traunecker等人,EMBO J.10:3655(1991))和“杵臼”工程化(参见,例如,美国专利号5,731,168)。还可以通过工程化改造静电操纵效应来制备多特异性抗体,以制备抗体Fc-异二聚体分子(WO 2009/089004A1);交联两种或更多种抗体或片段(参见,例如,美国专利号4,676,980;以及Brennan等人,Science,229:81(1985));使用亮氨酸拉链产生双特异性抗体(参见,例如,Kostelny等人,J.Immunol.,148(5):1547-1553(1992));使用“双体抗体”技术制备双特异性抗体片段(参见,例如,Hollinger等人,Proc.Natl.Acad.Sci.USA,90:6444-6448(1993));以及使用单链Fv(sFv)二聚体(参见例如Gruber等人,J.Immunol.,152:5368(1994));以及按照例如Tutt等人,J.Immunol.147:60(1991)制造三特异性抗体。
具有三个或更多个功能性抗原结合位点的工程化改造的抗体,包括“章鱼抗体”,也包括在本文中(参见,例如US2006/0025576A1)。
本文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也包括“双重作用FAb”或“DAF”,其包含结合至两种不同抗原的抗原结合位点(参见,例如,US 2008/0069820)。
“Crossmab”抗体也包括在本文中(参见例如,WO2009080251、WO2009080252、WO2009080253、WO2009080254)。
用于制备双特异性抗体片段的另一种技术是“双特异性T细胞衔接子”或方法(参见,例如,WO2004/106381、WO2005/061547、WO2007/042261和WO2008/119567)。该方法利用排列在单个多肽上的两个抗体可变结构域。例如,单条多肽链包括两个单链Fv(scFv)片段,每个片段均具有被多肽接头隔开的可变重链(VH)和可变轻链(VL)结构域,该多肽接头的长度足以允许两个结构域之间的分子内缔合。该单个多肽进一步包括两个scFv片段之间的多肽间隔区序列。每个scFv识别不同的表位,并且这些表位可以对不同的细胞类型具有特异性,这样当每个scFv与其同源表位接合时,两种不同细胞类型的细胞会紧密接近或束缚在一起。该方法的一个特定实施例包括识别由免疫细胞表达的细胞表面抗原(例如,T细胞上的CD3多肽)的scFv,该scFv与识别由靶细胞(诸如恶性或肿瘤细胞)表达的细胞表面抗原的另一个scFv连接。
由于其是单一多肽,因此双特异性T细胞衔接子可以使用本领域已知的任何原核或真核细胞表达系统(例如,CHO细胞系)来表达。然而,可能需要特定的纯化技术(参见,例如,EP1691833)将单体双特异性T细胞衔接子与其他多聚体物种分离,这些多聚体物种可能具有不同于单体的预期活性的生物活性。在一个示例性纯化方案中,首先使含有分泌多肽的溶液经受金属亲和色谱法,并且用咪唑浓度梯度洗脱多肽。使用阴离子交换色谱法进一步纯化该洗脱液,并且使用氯化钠浓度梯度洗脱多肽。最后,使该洗脱液经受尺寸排阻色谱法,以将单体与多聚体分离。
在某些实施例中,本文提供的抗CD20/抗CD3双特性抗体可以被进一步修饰以包含本领域已知的并且容易获得的另外的非蛋白质部分。适用于抗CD20/抗CD3双特性抗体衍生化的部分包括但不限于水溶性聚合物。水溶性聚合物的非限制性实例包括但不限于聚乙二醇(PEG)、乙二醇/丙二醇的共聚物、羧甲基纤维素、葡聚糖、聚乙烯醇、聚乙烯吡咯烷酮、聚-1,3-二氧戊环、聚-1,3,6-三噁烷、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聚氨基酸(均聚物或随机共聚物)和葡聚糖或聚(n-乙烯吡咯烷酮)聚乙二醇、丙二醇均聚物、聚环氧丙烷/环氧乙烷共聚物、聚氧乙烯化多元醇(例如甘油)、聚乙烯醇以及它们的混合物。由于其在水中的稳定性,聚乙二醇丙醛在制造中可具有优势。聚合物可具有任何分子量,并且可以具有支链或不具有支链。附接至抗体的聚合物的数目可变,并且如果附接了多于一个聚合物,那么它们可以为相同或不同的分子。通常,可基于以下考虑因素测定用于衍生化的聚合物的数目和/或类型,包括但不限于抗体待改善的特定特性或功能、抗体衍生物是否将用于限定条件下的疗法等。
抗CD20/抗CD3双特性抗体还可以与一种或多种细胞毒性剂缀合,所述一种或多种细胞毒性剂为诸如化学治疗剂或药物、生长抑制剂、毒素(例如细菌、真菌、植物或动物来源的蛋白质毒素、酶活性毒素,或它们的片段)、或放射性同位素。
在一个实施例中,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包含抗体-药物缀合物(ADC),其中抗体缀合至一种或多种药物,包括但不限于美登木素类(参见美国专利号5,208,020、5,416,064和欧洲专利EP 0 425 235 B1);澳瑞他汀(auristatin),诸如单甲基澳瑞他汀药物部分DE和DF(MMAE和MMAF)(参见美国专利号5,635,483和5,780,588以及7,498,298);多拉司他汀;卡奇霉素或其衍生物(参见美国专利号5,712,374、5,714,586、5,739,116、5,767,285、5,770,701、5,770,710、5,773,001和5,877,296;Hinman等人,Cancer Res.53:3336-3342(1993);以及Lode等人,Cancer Res.58:2925-2928(1998));蒽环类药物,诸如柔红霉素或多柔比星(参见Kratz等人,Current Med.Chem.13:477-523(2006);Jeffrey等人,Bioorganic&Med.Chem.Letters 16:358-362(2006);Torgov等人,Bioconj.Chem.16:717-721(2005);Nagy等人,Proc.Natl.Acad.Sci.USA 97:829-834(2000);Dubowchik等人,Bioorg.&Med.Chem.Letters 12:1529-1532(2002);King等人,J.Med.Chem.45:4336-4343(2002);以及美国专利号6,630,579);甲氨蝶呤;长春地碱;紫杉烷,诸如多西他赛、紫杉醇、拉罗他赛、特塞他赛和奥他他赛(ortataxel);单端孢霉毒素和CC1065。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与酶活性毒素或其片段缀合,该酶活性毒素或其片段包括但不限于白喉A链、白喉毒素的非结合活性片段、外毒素A链(来自铜绿假单胞菌)、蓖麻毒蛋白质A链、相思豆毒蛋白质A链、蒴莲根毒素A链、α-帚曲霉素、油桐蛋白、石竹黄素蛋白、美洲商陆抗病毒蛋白(PAPI、PAPII和PAP-S)、苦瓜抑制剂、姜黄素、巴豆素、肥皂草抑制剂、明胶、米托菌素、局限曲霉素、酚霉素、依诺霉素和单端孢菌素。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与放射性原子缀合以形成放射性缀合物。多种放射性同位素可用于制备放射性缀合物。实例包括At211、I131、I125、Y90、Re186、Re188、Sm153、Bi212、P32、Pb212和Lu的放射性同位素。当放射性缀合物用于检测时,它可能包含用于闪烁显像研究的放射性原子,例如Tc99m或I123,或用于核磁共振(NMR)成像(也称为磁共振成像,mri)的自旋标记物,诸如碘-123、碘-131、铟-111、氟-19、碳-13、氮-15、氧-17、钆、锰或铁。
可以使用多种双功能蛋白质偶联剂,诸如N-琥珀酰亚氨基-3-(2-吡啶基二硫代)丙酸酯(SPDP)、4-(N-马来酰亚胺基甲基)环己烷-1-羧酸琥珀酰亚胺酯(SMCC)、亚氨基硫杂环戊烷(IT)、亚氨基酯的双官能衍生物(诸如己二酸二甲酯盐酸盐)、活性酯(诸如辛二酸二琥珀酰亚胺基酯)、醛(诸如戊二醛)、双叠氮基化合物(诸如双(对叠氮基苯甲酰基)己二胺)、双重氮衍生物(诸如双-(对重氮苯甲酰基)-乙二胺)、二异氰酸酯(诸如甲苯2,6-二异氰酸酯)和双活性氟化合物(诸如1,5-二氟-2,4-二硝基苯)制备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与细胞毒剂的缀合物。例如,可以如Vitetta等人,Science 238:1098(1987)中所述制备蓖麻毒蛋白免疫毒素。碳-14标记的1-异硫氰基苄基-3-甲基二亚乙基三胺五乙酸(MX-DTPA)为用于将放射性核苷酸缀合至抗体的示例性螯合剂。参见WO94/11026。接头可以为促进细胞中细胞毒性药物释放的“可切割接头”。例如,可以使用对酸不稳定的接头、肽酶敏感的接头、对光不稳定的接头、二甲基接头或含二硫键的接头(Chari等人,Cancer Res.52:127-131(1992);美国专利号5,208,020)。
在一个实施例中,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适用于治疗癌症。在一个实施例中,癌症为B细胞增殖性疾患。在一个实施例中,癌症为CD20阳性B细胞增殖性疾患。在一个实施例中,癌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在一个实施例中,NHL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HGBCL)、由FL引起的DLBCL[转化的FL;trFL]、原发性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PMBCL)或边缘区淋巴瘤(MZL)。MZL可分为脾脏MZL、淋巴结MZL和结外MZL。在一个实施例中,DLBCL为Richter转化。在一个实施例中,NHL为套细胞淋巴瘤(MCL)。在一个实施例中,NHL为1级至3a级滤泡性淋巴瘤(FL)。在一个实施例中,CD20阳性B细胞增殖性疾患为复发性或难治性B细胞增殖性疾患。在一个实施例中,复发性或难治性B细胞增殖病症为复发性或难治性NHL(例如,复发性或难治性DLBCL、复发性或难治性FL、或复发性或难治性MCL)。在一个实施例中,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例如,格菲妥单抗)适用于在两线或更多线全身性疗法后治疗复发性或难治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由滤泡性淋巴瘤引起的DLBCL和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HGBCL)。
在一个实施例中,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例如,格菲妥单抗)适用于在两线或更多线全身性疗法后治疗患有复发性或难治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成年患者,该复发性或难治性大B细胞淋巴瘤包括非特指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由滤泡性淋巴瘤引起的DLBCL、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HGBCL)和原发性纵隔B细胞淋巴瘤(PMBCL)。
在一个实施例中,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例如,格菲妥单抗)适用于在两线或更多线全身性疗法后治疗复发性或难治性滤泡性淋巴瘤(FL)。
在一个实施例中,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例如,格菲妥单抗)适用于在两线或更多线全身性疗法后治疗患有复发性或难治性滤泡性淋巴瘤(FL)的成年患者。
在一个实施例中,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例如,格菲妥单抗)适用于在两线或更多线全身性疗法后治疗复发性或难治性套细胞淋巴瘤(MCL)。
在一个实施例中,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例如,格菲妥单抗)适用于在两线或更多线全身性疗法后治疗患有复发性或难治性套细胞淋巴瘤(MCL)的成年患者。
在一个实施例中,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例如,格菲妥单抗)适用于在包括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的至少一种全身性疗法后治疗复发性或难治性套细胞淋巴瘤(MCL)。
在一个实施例中,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例如,格菲妥单抗)适用于在包括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的至少一种全身性疗法后治疗患有复发性或难治性套细胞淋巴瘤(MCL)的成年患者。
在一个实施例中,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例如,格菲妥单抗)适用于治疗先前未经治疗的DLBCL,例如与抗CD20抗体、环磷酰胺、阿霉素和皮质类固醇组合。在一个实施例中,皮质类固醇为强的松并且抗CD20抗体为利妥昔单抗
在一个实施例中,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与CD3ε特异性结合。
在一个实施例中,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可与抗体H2C(PCT公开号WO2008/119567)、抗体V9(Rodrigues等人,Int J Cancer Suppl 7,45-50(1992);和美国专利号6,054,297)、抗体FN18(Nooij等人,Eur J Immunol 19,981-984(1986))、抗体SP34(Pessano等人,EMBO J 4,337-340(1985))、抗体OKT3(Kung等人,Science 206,347-349(1979))、抗体WT31(Spits等人,J Immunol 135,1922(1985))、抗体UCHT1(Burns等人,J Immunol 129,1451-1457(1982))、抗体7D6(Coulie等人,Eur J Immunol 21,1703-1709(1991))或抗体Leu-4.在一个实施例中,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还可包含与CD3特异性结合的抗原结合部分,如WO2005/040220、WO 2005/118635、WO 2007/042261、WO 2008/119567、WO 2008/119565、WO 2012/162067、WO 2013/158856、WO 2013/188693、WO 2013/186613、WO 2014/110601、WO 2014/145806、WO 2014/191113、WO 2014/047231、WO 2015/095392、WO 2015/181098、WO 2015/001085、WO 2015/104346、WO 2015/172800、WO 2016/020444或WO 2016/014974中所述。
在一个实施例中,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可包含来自利妥昔单抗、奥妥珠单抗、奥瑞珠单抗、奥法木单抗、奥卡妥珠单抗、维妥珠单抗和乌妥昔单抗的抗体或抗原结合部分。
在一个实施例中,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为13676。在一个实施例中,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为REGN1979。在一个实施例中,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为FBTA05(Lymphomun)。在一个实施例中,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为格菲妥单抗。
在一些实施例中,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可包含本文命名的抗体的仿制药、生物仿制药或非可比生物制剂版本。
在一个实施例中,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包含至少一个与CD20特异性结合的抗原结合结构域,该抗原结合结构域包含重链可变区,该重链可变区包含:
(i)HVR-H1,其包含SEQ ID NO:1的氨基酸序列;
(ii)HVR-H2,其包含SEQ ID NO:2的氨基酸序列;
(iii)HVR-H3,其包含SEQ ID NO:3的氨基酸序列;
以及轻链可变区,该轻链可变区包含:
(i)HVR-L1,其包含SEQ ID NO:4的氨基酸序列;
(ii)HVR-L2,其包含SEQ ID NO:5的氨基酸序列;和
(iii)HVR-L3,其包含SEQ ID NO:6的氨基酸序列。
在一个实施例中,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包含至少一个与CD20特异性结合的抗原结合结构域,该抗原结合结构域包含以下与SEQ ID NO:7至少80%、85%、90%、95%、96%、97%、98%或99%相同的重链可变区序列以及与SEQ ID NO:8的序列至少80%、85%、90%、95%、96%、97%、98%或99%相同的轻链可变区序列。在又一个实施例中,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包含至少一个与CD20特异性结合的抗原结合结构域,该抗原结合结构域包含SEQ ID NO:7的重链可变区序列和SEQ ID NO:8的轻链可变区序列。
在一个实施例中,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包含至少一个与CD3特异性结合的抗原结合结构域,该抗原结合结构域包含重链可变区,该重链可变区包含:
(i)HVR-H1,其包含SEQ ID NO:9的氨基酸序列;
(ii)HVR-H2,其包含SEQ ID NO:10的氨基酸序列;
(iii)HVR-H3,其包含SEQ ID NO:11的氨基酸序列;以及
以及轻链可变区,该轻链可变区包含:
(i)HVR-L1,其包含SEQ ID NO:12的氨基酸序列;
(ii)HVR-L2,其包含SEQ ID NO:13的氨基酸序列;和
(iii)HVR-L3,其包含SEQ ID NO:14的氨基酸序列。
在一个实施例中,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包含至少一个与CD3特异性结合的抗原结合结构域,该抗原结合结构域包含以下与SEQ ID NO:15至少80%、85%、90%、95%、96%、97%、98%或99%相同的重链可变区序列以及与SEQ ID NO:16的序列至少80%、85%、90%、95%、96%、97%、98%或99%相同的轻链可变区序列。在又一个实施例中,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包含至少一个与CD3特异性结合的抗原结合结构域,该抗原结合结构域包含SEQ ID NO:15的重链可变区序列和SEQ ID NO:16的轻链可变区序列。
在一个实施例中,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包含
a)至少一个与CD20特异性结合的抗原结合结构域,该抗原结合结构域包含重链可变区,该重链可变区包含:
(i)HVR-H1,其包含SEQ ID NO:1的氨基酸序列;
(ii)HVR-H2,其包含SEQ ID NO:2的氨基酸序列;
(iii)HVR-H3,其包含SEQ ID NO:3的氨基酸序列;
以及轻链可变区,该轻链可变区包含:
(i)HVR-L1,其包含SEQ ID NO:4的氨基酸序列;
(ii)HVR-L2,其包含SEQ ID NO:5的氨基酸序列;
(iii)HVR-L3,其包含SEQ ID NO:6的氨基酸序列;以及
b)至少一个与CD3特异性结合的抗原结合结构域,该抗原结合结构域包含重链可变区,该重链可变区包含:
(i)HVR-H1,其包含SEQ ID NO:9的氨基酸序列;
(ii)HVR-H2,其包含SEQ ID NO:10的氨基酸序列;
(iii)HVR-H3,其包含SEQ ID NO:11的氨基酸序列;以及
轻链可变区,该轻链可变区包含:
(i)HVR-L1,其包含SEQ ID NO:12的氨基酸序列;
(ii)HVR-L2,其包含SEQ ID NO:13的氨基酸序列;和
(iii)HVR-L3,其包含SEQ ID NO:14的氨基酸序列。
在一个实施例中,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包含
(i)至少一个与CD20特异性结合的抗原结合结构域,该抗原结合结构域包含SEQID NO:7的重链可变区序列和SEQ ID NO:8的轻链可变区序列;以及
(ii)至少一个与CD3特异性结合的抗原结合结构域,该抗原结合结构域包含SEQID NO:15的重链可变区序列和SEQ ID NO:16的轻链可变区序列。
在一个实施例中,与CD3特异性结合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抗原结合结构域为抗体片段,特别是Fab分子或scFv分子,更特别地为Fab分子。在一个特定实施例中,与CD3特异性结合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抗原结合结构域为交叉Fab分子,其中Fab重链和轻链的可变结构域或恒定结构域发生交换(即彼此替代)。
在一个实施例中,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包含至少一个与CD20特异性结合的抗原结合结构域以及一个与CD3特异性结合的抗原结合结构域。在一个实施例中,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包含与CD3特异性结合的第一抗原结合结构域以及与CD20特异性结合的第二抗原结合结构域和第三抗原结合结构域。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抗原结合结构域为交叉Fab分子,并且第二抗原结合结构域和第三抗原结合结构域各自为常规Fab分子。在一个实施例中,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进一步包含Fc结构域。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在如本文所述的Fc区和/或抗原结合结构域中可包含的修饰。在一个实施例中,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包含IgG1 Fc结构域,该IgG1 Fc结构域包含减少与Fc受体的结合和/或降低效应子功能的一个或多个氨基酸取代。在一个实施例中,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包含IgG1 Fc结构域,该IgG1 Fc结构域包含氨基酸取代L234A、L235A和P329G(根据KabatEU索引编号)。
在一个实施例中,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包含
(i)与CD3特异性结合的抗原结合结构域,该抗原结合结构域在Fab重链的C末端融合至Fc结构域的第一亚基的N末端
(ii)与CD20特异性结合的第一抗原结合结构域,该第一抗原结合结构域在Fab重链的C末端融合至与CD3特异性结合的抗原结合结构域的Fab重链的N末端,
(iii)与CD20特异性结合的第二抗原结合结构域,该第二抗原结合结构域在Fab重链的C末端融合至Fc结构域的第二亚基的N末端。
在一个特定实施例中,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包含
a)第一Fab分子,其与CD3(特别是CD3ε)特异性地结合;并且其中Fab轻链和Fab重链的可变结构域VL和VH彼此替代;
b)第二Fab分子和第三Fab分子,其与CD20特异性结合,其中在第二Fab分子和第三Fab分子的恒定结构域CL中,在位置124处的氨基酸被赖氨酸(K)取代(根据Kabat编号),并且在位置123处的氨基酸被赖氨酸(K)或精氨酸(R)取代(特别地被精氨酸(R)取代(根据Kabat编号);并且其中在第二Fab分子和第三Fab分子的恒定结构域CH1中,在位置147处的氨基酸被谷氨酸(E)取代(根据Kabat EU索引编号),并且在位置213处的氨基酸被谷氨酸(E)取代(根据Kabat EU索引编号);以及
c)Fc结构域,该Fc结构域由能够稳定缔合的第一亚基和第二亚基构成。
在一个实施例中,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包含两个与CD20特异性结合的抗原结合结构域和一个与CD3特异性结合的抗原结合结构域。
在一个实施例中,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对于CD20为二价并且对于CD3为单价。
在一个实施例中,a)下的第一Fab分子在Fab重链的C末端融合至c)下的Fc结构域的亚基中的一者的N末端,b)下的第二Fab分子在Fab重链的C末端融合至a)下的第一Fab分子的重链的N末端,并且b)下的第三Fab分子在Fab重链的C末端融合至c)下的Fc结构域的另一个亚基的N末端。
在一个实施例中,a)下的第一Fab分子与SEQ ID NO:15的序列至少约95%、96%、97%、98%或99%相同的重链可变区以及与SEQ ID NO:16的序列至少约95%、96%、97%、98%或99%相同的轻链可变区。
在一个实施例中,a)下的第一Fab分子包含SEQ ID NO:15的重链可变区序列和SEQID NO:16的轻链可变区序列。
在一个实施例中,b)下的第二Fab分子和第三Fab分子各自包含与SEQ ID NO:7的序列至少约95%、96%、97%、98%或99%相同的重链可变区以及与SEQ ID NO:8的序列至少约95%、96%、97%、98%或99%相同的轻链可变区。
在一个实施例中,b)下的第二Fab分子和第三Fab分子各自包含SEQ ID NO:7的重链可变区序列和SEQ ID NO:8的轻链可变区序列。
在一个特定实施例中,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包含与SEQ ID NO:17的序列至少95%、96%、97%、98%或99%相同的多肽;与SEQ ID NO:18的序列至少95%、96%、97%、98%或99%相同的多肽;与SEQ ID NO:19的序列至少95%、96%、97%、98%或99%相同的多肽;以及与SEQ ID NO:20的序列至少95%、96%、97%、98%或99%相同的多肽。在另一个特定实施例中,双特异性抗体包含SEQ ID NO:17的多肽序列、SEQ ID NO:18的多肽序列、SEQ ID NO:19的多肽序列和SEQ ID NO:20的多肽序列。在另一个特定实施例中,双特异性抗体包含一个含有SEQ ID NO:17的多肽序列、一个含有SEQ ID NO:18的多肽序列、两个含有SEQ ID NO:19的多肽序列和一个含有SEQ ID NO:20的多肽序列。
特定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描述于PCT公开号WO 2016/020309以及欧洲专利申请号EP15188093和EP16169160中(各自通过引用以其整体并入本文)。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为格菲妥单抗,如下所述。
抗体形式
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组分可以多种构型彼此融合。示例性构造描绘于图1中。
在特定实施例中,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中包含的抗原结合部分为Fab分子。在此类实施例中,第一、第二、第三抗原结合部分等在本文中可分别称为第一、第二、第三Fab分子等。此外,在特定实施例中,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包含Fc结构域,该Fc结构域由能够稳定结合的第一亚基和第二亚基构成。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Fab分子在Fab重链的C末端融合至Fc结构域的第一亚基或第二亚基的N末端。
在一个此类实施例中,第二Fab分子在Fab重链的C末端融合至第二Fab分子的Fab重链的N末端。在一个具体的此类实施例中,抗CD20/抗CD3双特性抗体基本上由第一Fab分子和第二Fab分子、由第一亚基和第二亚基构成的Fc结构域、以及任选的一个或多个肽接头组成,其中第一Fab分子在Fab重链的C末端融合至Fab结构域的第一亚基或第二亚基的N末端,并且第二Fab分子在Fab重链的C末端融合至第一Fab分子的Fab重链的N末端。此类构型示意性描绘于图1G和图1K中。任选地,第一Fab分子的Fab轻链和第二Fab分子的Fab轻链可以另外彼此融合。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二Fab分子在Fab重链的C末端融合至Fc结构域的第一亚基或第二亚基的N末端。在一个具体的此类实施例中,抗体基本上由第一Fab分子和第二Fab分子、由第一亚基和第二亚基构成的Fc结构域、以及任选地一个或多个肽接头组成,其中该第一Fab分子和该第二Fab分子各自在Fab重链的C末端融合至Fc结构域的亚基中的亚基中的一者的N末端。此类构型示意性描绘于图1A和图1D中。第一Fab分子和第二Fab分子可以直接或通过肽接头与Fc结构域融合。在一个特定实施例中,第一Fab分子和第二Fab分子各自通过免疫球蛋白铰链区与Fc结构域融合。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免疫球蛋白铰链区是人IgG1铰链区,特别是在Fc结构域是IgG1 Fc结构域的情况下。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Fab分子在Fab重链的C末端融合至Fc结构域的第一亚基或第二亚基的N末端。在一个此类实施例中,第一Fab分子在Fab重链的C末端融合至第二Fab分子的Fab重链的N末端。在一个具体的此类实施例中,抗体基本上由第一Fab分子和第二Fab分子、由第一亚基和第二亚基构成的Fc结构域、以及任选地一个或多个肽接头组成,其中第一Fab分子在Fab重链的C末端融合至第二Fab分子的Fab重链的N末端,并且第二Fab分子在Fab重链的C末端融合至Fc结构域的第一亚基或第二亚基的N末端。此类构造示意性地描绘于图1H和图1L中。任选地,第一Fab分子的Fab轻链和第二Fab分子的Fab轻链可以另外彼此融合。
Fab分子可以直接或通过肽接头与Fc结构域融合,该肽接头包含一个或多个氨基酸,通常为约2至20个氨基酸。肽接头是本领域中已知的并在本文中描述的。合适的非免疫原性肽连接基包括例如(G4S)n、(SG4)n、(G4S)n或G4(SG4)n肽连接基。“n”通常为1至10的整数,通常为2至4。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肽接头的长度为至少5个氨基酸,在一个实施例中长度为5至100个氨基酸,在另一实施例中为10至50个氨基酸。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肽接头是(GxS)n或(GxS)nGm,其中G=甘氨酸,S=丝氨酸,并且(x=3、n=3、4、5或6,并且m=0、1、2或3)或(x=4、n=2、3、4或5并且m=0、1、2或3),在一个实施例中,x=4并且n=2或3,在另一实施例中,x=4并且n=2。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肽接头是(G4S)2。用于使第一Fab分子和第二Fab分子的Fab轻链彼此融合的特别合适的肽接头是(G4S)2。适于连接第一Fab片段和第二Fab片段的Fab重链的一种示例性肽接头包含序列(D)-(G4S)2。另一种合适的此类接头包含序列(G4S)4。另外,接头可包含免疫球蛋白铰链区(的一部分)。特别地,在Fab分子与Fc结构域亚基的N末端融合的情况下,可以在具有或没有另外的肽接头的情况下经由免疫球蛋白铰链区或其一部分进行融合。
具有能够与靶细胞抗原(例如,如图1A、D、G、H、K、L中所示)特异性结合的单个抗原结合结构域的(诸如Fab分子)的抗体是有用的,特别是在结合高亲和力抗原结合部分后预期靶细胞抗原内化的情况下。在这种情况下,存在一个以上对靶细胞抗原特异的抗原结合部分可能会增强靶细胞抗原的内化,从而降低其可用性。
但是,在许多其他情况下,拥有包含两个或更多个对靶细胞抗原(例如,如图1B、1C、1E、1F、1I、1J、1M或1N中所示)具有特异性的抗原结合部分(诸如Fab分子)的抗体将是有利的,例如优化对靶位点的靶向或允许靶细胞抗原交联。
因此,在特定实施例中,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包含两个抗CD20结合部分,例如,两个靶向CD20的Fab分子。在一个实施例中,两个靶向CD20的Fab分子为常规Fab分子。在一个实施例中,两个靶向CD20的Fab分子包含相同的重链和轻链氨基酸序列并且具有相同的结构域排列(即常规或交叉)。
在替代实施例中,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包含两个抗CD3结合部分,例如,两个靶向CD3的Fab分子。在一个此类实施例中,两个靶向CD3的Fab分子均为交叉Fab分子(其中Fab重链和轻链的可变结构域VH和VL或恒定结构域CL和CH1彼此交换/替代的Fab分子)。在一个此类实施例中,两个靶向CD3的Fab分子包含相同的重链和轻链氨基酸序列并且具有相同的结构域排列(即常规或交叉)。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三Fab分子在Fab重链的C末端处融合至Fc结构域的第一或第二亚基的N末端。
在特定实施例中,第二和第三Fab分子各自在Fab重链的C末端处融合至Fc结构域的亚基中的一个亚基的N末端,并且第一Fab分子在Fab重链的C末端处融合至第二Fab分子的Fab重链的N末端。在一个具体的此类实施例中,抗体基本上由第一Fab分子、第二Fab分子和第三Fab分子、第一亚基和第二亚基构成的Fc结构域以及任选地一个或多个肽接头组成,其中第一Fab分子在Fab重链的C末端融合至第二Fab分子的Fab重链的N末端,并且第二Fab分子在Fab重链的C末端融合至Fc结构域的第一亚基,并且其中第三Fab分子在Fab重链的C末端融合至Fc结构域的第二亚基的N末端。此类构型示意性地描绘于图1B和1E(实施例,其中第三Fab分子为常规Fab分子并且与第二Fab分子相同)以及图1I和1M(实施例,其中第三Fab分子为交叉Fab分子并且优选地与第一Fab分子相同)中。第二和第三Fab分子可以直接或通过肽接头融合至Fc结构域。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第二和第三Fab分子各自通过免疫球蛋白铰链区与Fc结构域融合。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免疫球蛋白铰链区是人IgG1铰链区,特别是在Fc结构域是IgG1 Fc结构域的情况下。任选地,第一Fab分子的Fab轻链和第二Fab分子的Fab轻链可以另外彼此融合。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二Fab分子和第三Fab分子各自在Fab重链的C末端融合至Fc结构域的亚基中的一个亚基的N末端,并且第一Fab分子在Fab重链的C末端融合至第二Fab分子的Fab重链的N末端。在一个具体的此类实施例中,抗体基本上由第一Fab分子、第二Fab分子和第三Fab分子、第一亚基和第二亚基构成的Fc结构域以及任选地一个或多个肽接头组成,其中第一Fab分子在Fab重链的C末端融合至第二Fab分子的Fab重链的N末端,并且第二Fab分子在Fab重链的C末端融合至Fc结构域的第一亚基,并且其中第三Fab分子在Fab重链的C末端融合至Fc结构域的第二亚基的N末端。此类构型示意性地描绘于图1C和1F(实施例,其中第三Fab分子为常规Fab分子并且与第二Fab分子相同)以及图1J和1N(实施例,其中第三Fab分子为交叉Fab分子并且与第一Fab分子相同)中。第一和第三Fab分子可以直接或通过肽接头融合至Fc结构域。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第二和第三Fab分子各自通过免疫球蛋白铰链区与Fc结构域融合。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免疫球蛋白铰链区是人IgG1铰链区,特别是在Fc结构域是IgG1 Fc结构域的情况下。任选地,第一Fab分子的Fab轻链和第二Fab分子的Fab轻链可以另外彼此融合。
在其中Fab分子在Fab重链的C末端处通过免疫球蛋白铰链区与Fc结构域的亚基中的每个的N末端融合的抗体的构型中,两个Fab分子、铰链区和Fc结构域基本上形成免疫球蛋白分子。在一个特定实施例中,免疫球蛋白分子是IgG类免疫球蛋白。在一个甚至更特定的实施例中,免疫球蛋白是IgG1亚类免疫球蛋白。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免疫球蛋白是IgG4亚类免疫球蛋白。在另一具体实施例中,免疫球蛋白是人免疫球蛋白。在其他实施例中,免疫球蛋白是嵌合免疫球蛋白或人源化免疫球蛋白。
在其中一些抗体中,第一Fab分子的Fab轻链和第二Fab分子的Fab轻链彼此融合,任选地通过肽接头融合。根据第一Fab分子和第二Fab分子的构型,第一Fab分子的Fab轻链可以在其C末端融合至第二个Fab分子的Fab轻链的N末端,或第二Fab分子的Fab轻链可以在其C末端融合至第一Fab分子的Fab轻链的N末端。第一Fab分子和第二Fab分子的Fab轻链的融合进一步减少了未匹配Fab重链和轻链的错配,并且还减少了表达其中一些抗体所需的质粒数量。
在某些实施例中,抗体包含这样的多肽,其中第一Fab分子的Fab轻链可变区与第一Fab分子的Fab重链恒定区共享羧基末端肽键(即第一Fab分子包含交叉Fab重链,其中重链可变区被轻链可变区替代),该Fab重链恒定区继而与Fc结构域亚基共享羧基末端肽键(VL(1)-CH1(1)-CH2-CH3(-CH4));以及这样的多肽,其中第二Fab分子的Fab重链与Fc结构域亚基共享羧基末端肽键(VH(2)-CH1(2)-CH2-CH3(-CH4))。在一些实施例中,抗体进一步包含这样的多肽,其中第一Fab分子的Fab重链可变区与第一Fab分子的Fab轻链恒定区共享羧基末端肽键(VH(1)-CL(1))并且与第二Fab分子的Fab轻链多肽共享羧基末端肽键(VL(2)-CL(2))。在某些实施例中,多肽例如通过二硫键共价连接。
在某些实施例中,抗体包含这样的多肽,其中第一Fab分子的Fab重链可变区与第一Fab分子的Fab轻链恒定区共享羧基末端肽键(即第一Fab分子包含交叉Fab重链,其中重链恒定区被轻链恒定区替代),该Fab轻链恒定区继而与Fc结构域亚基共享羧基末端肽键(VH(1)-CL(1)-CH2-CH3(-CH4));以及这样的多肽,其中第二Fab分子的Fab重链与Fc结构域亚基共享羧基末端肽键(VH(2)-CH1(2)-CH2-CH3(-CH4))。在一些实施例中,抗体进一步包含这样的多肽,其中第一Fab分子的Fab轻链可变区与第一Fab分子的Fab重链恒定区共享羧基末端肽键(VL(1)-CH1(1))并且与第二Fab分子的Fab轻链多肽共享羧基末端肽键(VL(2)-CL(2))。在某些实施例中,多肽例如通过二硫键共价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抗体包含这样的多肽,其中第一Fab分子的Fab轻链可变区与第一Fab分子的Fab重链恒定区共享羧基末端肽键(即第一Fab分子包含交叉Fab重链,其中重链可变区被轻链可变区替代),该Fab重链恒定区继而与第二Fab分子的Fab重链共享羧基末端肽键,该第二Fab分子的Fab重链继而与Fc结构域亚基共享羧基末端肽键(VL(1)-CH1(1)-VH(2)-CH1(2)-CH2-CH3(-CH4))。在其他实施例中,抗体包含这样的多肽,其中第二Fab分子的Fab重链与第一Fab分子的Fab轻链可变区共享羧基末端肽键,该第一Fab分子的Fab轻链可变区继而与第一Fab分子的Fab重链恒定区共享羧基末端肽键(即第一Fab分子包含交叉Fab重链,其中重链可变区被轻链可变区替代),该第一Fab分子的Fab重链恒定区继而与Fc结构域亚基共享羧基末端肽键(VH(2)-CH1(2)-VL(1)-CH1(1)-CH2-CH3(-CH4))。
在这些实施例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抗体进一步包含第一Fab分子的交叉Fab轻链多肽,其中第一Fab分子的Fab重链可变区与第一Fab分子的Fab轻链恒定区共享羧基末端肽键(VH(1)-CL(1))并且与第二Fab分子的Fab轻链多肽共享羧基末端肽键(VL(2)-CL(2))。在这些实施例中的其他实施例中,抗体进一步包含这样的多肽,其中第一Fab分子的Fab重链可变区与第一Fab分子的Fab轻链恒定区共享羧基末端肽键,该第一Fab分子的Fab轻链恒定区继而与第二Fab分子的Fab轻链多肽共享羧基末端肽键(VH(1)-CL(1)-VL(2)-CL(2)),或这样的多肽,其中第二Fab分子的Fab轻链多肽与第一Fab分子的Fab重链可变区共享羧基末端肽键,该第一Fab分子的Fab重链可变区继而与第一Fab分子的Fab轻链恒定区共享羧基末端肽键(VL(2)-CL(2)-VH(1)-CL(1)),视情况而定。
根据这些实施例的抗体可进一步包含(i)Fc结构域亚基多肽(CH2-CH3(-CH4)),或(ii)其中第三Fab分子的Fab重链与Fc结构域亚基共享羧基末端肽键的多肽(VH(3)-CH1(3)-CH2-CH3(-CH4)),以及第三Fab分子的Fab轻链多肽(VL(3)-CL(3))。在某些实施例中,多肽例如通过二硫键共价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抗体包含这样的多肽,其中第一Fab分子的Fab重链可变区与第一Fab分子的Fab轻链恒定区共享羧基末端肽键(即第一Fab分子包含交叉Fab重链,其中重链恒定区被轻链恒定区替代),该第一Fab分子的Fab轻链恒定区继而与第二Fab分子的Fab重链共享羧基末端肽键,该第二Fab分子的Fab重链继而与Fc结构域亚基共享羧基末端肽键(VH(1)-CL(1)-VH(2)-CH1(2)-CH2-CH3(-CH4))。在一些实施例中,抗体包含这样的多肽,其中第二Fab分子的Fab重链与第一Fab分子的Fab重链可变区共享羧基末端肽键,该第一Fab分子的Fab重链可变区继而与第一Fab分子的Fab轻链恒定区共享羧基末端肽键(即第一Fab分子包含交叉Fab重链,其中重链恒定区被轻链恒定区替代),该第一Fab分子的Fab轻链恒定区继而与Fc结构域亚基共享羧基末端肽键(VH(2)-CH1(2)-VH(1)-CL(1)-CH2-CH3(-CH4))。
在这些实施例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抗体进一步包含第一Fab分子的交叉Fab轻链多肽,其中第一Fab分子的Fab轻链可变区与第一Fab分子的Fab重链恒定区共享羧基末端肽键(VL(1)-CH1(1))并且与第二Fab分子的Fab轻链多肽共享羧基末端肽键(VL(2)-CL(2))。在这些实施例中的其他实施例中,抗体进一步包含这样的多肽,其中第一Fab分子的Fab轻链可变区与第一Fab分子的Fab重链恒定区共享羧基末端肽键,该第一Fab分子的Fab重链恒定区继而与第二Fab分子的Fab轻链多肽共享羧基末端肽键(VL(1)-CH1(1)-VL(2)-CL(2));或这样的多肽,其中第二Fab分子的Fab轻链多肽与第一Fab分子的Fab重链可变区共享羧基末端肽键,该第一Fab分子的Fab重链可变区继而与第一Fab分子的Fab轻链恒定区共享羧基末端肽键(VL(2)-CL(2)-VH(1)-CL(1)),视情况而定。
根据这些实施例的抗体可进一步包含(i)Fc结构域亚基多肽(CH2-CH3(-CH4)),或(ii)其中第三Fab分子的Fab重链与Fc结构域亚基共享羧基末端肽键的多肽(VH(3)-CH1(3)-CH2-CH3(-CH4)),以及第三Fab分子的Fab轻链多肽(VL(3)-CL(3))。在某些实施例中,多肽例如通过二硫键共价连接。
在某些实施例中,抗体包含这样的多肽,其中第一Fab分子的Fab重链与第二Fab分子的Fab轻链可变区共享羧基末端肽键,该第二Fab分子的Fab轻链可变区继而与第二Fab分子的Fab重链恒定区共享羧基末端肽键(即第二Fab分子包含交叉Fab重链,其中重链可变区被轻链可变区替代)(VH(1)-CH1(1)-VL(2)-CH1(2))。在一些实施例中,抗体进一步包含这样的多肽,其中第二Fab分子的Fab重链可变区与第二Fab分子的Fab轻链恒定区共享羧基末端肽键(VH(2)-CL(2))并且与第一Fab分子的Fab轻链多肽共享羧基末端肽键(VL(1)-CL(1))。
在某些实施例中,抗体包含这样的多肽,其中第二Fab分子的Fab轻链可变区与第二Fab分子的Fab重链恒定区共享羧基末端肽键(即第二Fab分子包含交叉Fab重链,其中重链可变区被轻链可变区替代),该Fab重链恒定区继而与第一Fab分子的Fab重链共享羧基末端肽键(VL(2)-CH1(2)-VH(1)-CH1(1))。在一些实施例中,抗体进一步包含这样的多肽,其中第二Fab分子的Fab重链可变区与第二Fab分子的Fab轻链恒定区共享羧基末端肽键(VH(2)-CL(2))并且与第一Fab分子的Fab轻链多肽共享羧基末端肽键(VL(1)-CL(1))。
在某些实施例中,抗体包含这样的多肽,其中第二Fab分子的Fab重链可变区与第二Fab分子的Fab轻链恒定区共享羧基末端肽键(即第二Fab分子包含交叉Fab重链,其中重链恒定区被轻链恒定区替代),该第二Fab轻链恒定区继而与第一Fab分子的Fab重链共享羧基末端肽键(VH(2)-CL(2)-VH(1)-CH1(1))。在一些实施例中,抗体进一步包含这样的多肽,其中第二Fab分子的Fab轻链可变区与第二Fab分子的Fab重链恒定区共享羧基末端肽键(VL(2)-CH1(2))并且与第一Fab分子的Fab轻链多肽共享羧基末端肽键(VL(1)-CL(1))。
在某些实施例中,抗体包含这样的多肽,其中第三Fab分子的Fab重链与第一Fab分子的Fab重链共享羧基末端肽键,该第一Fab分子的Fab重链继而与第二Fab分子的Fab轻链可变区共享羧基末端肽键,该第二Fab分子的Fab轻链可变区继而与第二Fab分子的Fab重链恒定区共享羧基末端肽键(即第二Fab分子包含交叉Fab重链,其中重链可变区被轻链可变区替代)(VH(3)-CH1(3)-VH(1)-CH1(1)-VL(2)-CH1(2))。在一些实施例中,抗体进一步包含这样的多肽,其中第二Fab分子的Fab重链可变区与第二Fab分子的Fab轻链恒定区共享羧基末端肽键(VH(2)-CL(2))并且与第一Fab分子的Fab轻链多肽共享羧基末端肽键(VL(1)-CL(1))。在一些实施例中,抗体进一步包含第三Fab分子的Fab轻链多肽(VL(3)-CL(3))。
在某些实施例中,抗体包含这样的多肽,其中第三Fab分子的Fab重链与第一Fab分子的Fab重链共享羧基末端肽键,该第一Fab分子的Fab重链继而与第二Fab分子的Fab重链可变区共享羧基末端肽键,该第二Fab分子的Fab重链可变区继而与第二Fab分子的Fab轻链恒定区共享羧基末端肽键(即第二Fab分子包含交叉Fab重链,其中重链恒定区被轻链恒定区替代)(VH(3)-CH1(3)-VH(1)-CH1(1)-VH(2)-CL(2))。在一些实施例中,抗体进一步包含这样的多肽,其中第二Fab分子的Fab轻链可变区与第二Fab分子的Fab重链恒定区共享羧基末端肽键(VL(2)-CH1(2))并且与第一Fab分子的Fab轻链多肽共享羧基末端肽键(VL(1)-CL(1))。在一些实施例中,抗体进一步包含第三Fab分子的Fab轻链多肽(VL(3)-CL(3))。
在某些实施例中,抗体包含这样的多肽,其中第二Fab分子的Fab轻链可变区与第二Fab分子的Fab重链恒定区共享羧基末端肽键(即第二Fab分子包含交叉Fab重链,其中重链可变区被轻链可变区替代),该第二Fab分子的Fab重链恒定区继而与第一Fab分子的Fab重链共享羧基末端肽键,该第一Fab分子的Fab重链继而与第三Fab分子的Fab重链共享羧基末端肽键(VL(2)-CH1(2)-VH(1)-CH1(1)-VH(3)-CH1(3))。在一些实施例中,抗体进一步包含这样的多肽,其中第二Fab分子的Fab重链可变区与第二Fab分子的Fab轻链恒定区共享羧基末端肽键(VH(2)-CL(2))并且与第一Fab分子的Fab轻链多肽共享羧基末端肽键(VL(1)-CL(1))。在一些实施例中,抗体进一步包含第三Fab分子的Fab轻链多肽(VL(3)-CL(3))。
在某些实施例中,抗体包含这样的多肽,其中第二Fab分子的Fab重链可变区与第二Fab分子的Fab轻链恒定区共享羧基末端肽键(即第二Fab分子包含交叉Fab重链,其中重链恒定区被轻链恒定区替代),该第二Fab分子的Fab轻链恒定区继而与第一Fab分子的Fab重链共享羧基末端肽键,该第一Fab分子的Fab重链继而与第三Fab分子的Fab重链共享羧基末端肽键(VH(2)-CL(2)-VH(1)-CH1(1)-VH(3)-CH1(3))。在一些实施例中,抗体进一步包含这样的多肽,其中第二Fab分子的Fab轻链可变区与第二Fab分子的Fab重链恒定区共享羧基末端肽键(VL(2)-CH1(2))并且与第一Fab分子的Fab轻链多肽共享羧基末端肽键(VL(1)-CL(1))。在一些实施例中,抗体进一步包含第三Fab分子的Fab轻链多肽(VL(3)-CL(3))。
在某些实施例中,抗体包含这样的多肽,其中第一Fab分子的Fab重链与第二Fab分子的Fab轻链可变区共享羧基末端肽键,该第二Fab分子的Fab轻链可变区继而与第二Fab分子的Fab重链恒定区共享羧基末端肽键(即第二Fab分子包含交叉Fab重链,其中重链可变区被轻链可变区替代),该第二Fab分子的Fab重链恒定区继而与第三Fab分子的Fab轻链可变区共享羧基末端肽键,该第三Fab分子的Fab轻链可变区继而与第三Fab分子的Fab重链恒定区共享羧基末端肽键(即第三Fab分子包含交叉Fab重链,其中重链可变区被轻链可变区替代)(VH(1)-CH1(1)-VL(2)-CH1(2)-VL(3)-CH1(3))。在一些实施例中,抗体进一步包含这样的多肽,其中第二Fab分子的Fab重链可变区与第二Fab分子的Fab轻链恒定区共享羧基末端肽键(VH(2)-CL(2))并且与第一Fab分子的Fab轻链多肽共享羧基末端肽键(VL(1)-CL(1))。在一些实施例中,抗体进一步包含这样的多肽,其中第三Fab分子的Fab重链可变区与第三Fab分子的Fab轻链恒定区共享羧基末端肽键(VH(3)-CL(3))。
在某些实施例中,抗体包含这样的多肽,其中第一Fab分子的Fab重链与第二Fab分子的Fab重链可变区共享羧基末端肽键,该第二Fab分子的Fab重链可变区继而与第二Fab分子的Fab轻链恒定区共享羧基末端肽键(即第二Fab分子包含交叉Fab重链,其中重链恒定区被轻链恒定区替代),该第二Fab分子的Fab轻链恒定区继而与第三Fab分子的Fab重链可变区共享羧基末端肽键,该第三Fab分子的Fab重链可变区继而与第三Fab分子的Fab轻链恒定区共享羧基末端肽键(即第三Fab分子包含交叉Fab重链,其中重链恒定区被轻链恒定区替代)(VH(1)-CH1(1)-VH(2)-CL(2)-VH(3)-CL(3))。在一些实施例中,抗体进一步包含这样的多肽,其中第二Fab分子的Fab轻链可变区与第二Fab分子的Fab重链恒定区共享羧基末端肽键(VL(2)-CH1(2))并且与第一Fab分子的Fab轻链多肽共享羧基末端肽键(VL(1)-CL(1))。在一些实施例中,抗体进一步包含这样的多肽,其中第三Fab分子的Fab轻链可变区与第三Fab分子的Fab重链恒定区共享羧基末端肽键(VL(3)-CH1(3))。
在某些实施例中,抗体包含这样的多肽,其中第三Fab分子的Fab轻链可变区与第三Fab分子的Fab重链恒定区共享羧基末端肽键(即第三Fab分子包含交叉Fab重链,其中重链可变区被轻链可变区替代),该第三Fab分子的Fab重链恒定区继而与第二Fab分子的Fab轻链可变区共享羧基末端肽键,该第二Fab分子的Fab轻链可变区继而与第二Fab分子的Fab重链恒定区共享羧基末端肽键(即第二Fab分子包含交叉Fab重链,其中重链可变区被轻链可变区替代),该第二Fab分子的Fab重链恒定区继而与第一Fab分子的Fab重链共享羧基末端肽键(VL(3)-CH1(3)-VL(2)-CH1(2)-VH(1)-CH1(1))。在一些实施例中,抗体进一步包含这样的多肽,其中第二Fab分子的Fab重链可变区与第二Fab分子的Fab轻链恒定区共享羧基末端肽键(VH(2)-CL(2))并且与第一Fab分子的Fab轻链多肽共享羧基末端肽键(VL(1)-CL(1))。在一些实施例中,抗体进一步包含这样的多肽,其中第三Fab分子的Fab重链可变区与第三Fab分子的Fab轻链恒定区共享羧基末端肽键(VH(3)-CL(3))。
在某些实施例中,抗体包含这样的多肽,其中第三Fab分子的Fab重链可变区与第三Fab分子的Fab轻链恒定区共享羧基末端肽键(即第三Fab分子包含交叉Fab重链,其中重链恒定区被轻链恒定区替代),该第三Fab分子的Fab轻链恒定区继而与第二Fab分子的Fab重链可变区共享羧基末端肽键,该第二Fab分子的Fab重链可变区继而与第二Fab分子的Fab轻链恒定区共享羧基末端肽键(即第二Fab分子包含交叉Fab重链,其中重链恒定区被轻链恒定区替代),该第二Fab分子的Fab轻链恒定区继而与第一Fab分子的Fab重链共享羧基末端肽键(VH(3)-CL(3)-VH(2)-CL(2)-VH(1)-CH1(1))。在一些实施例中,抗体进一步包含这样的多肽,其中第二Fab分子的Fab轻链可变区与第二Fab分子的Fab重链恒定区共享羧基末端肽键(VL(2)-CH1(2))并且与第一Fab分子的Fab轻链多肽共享羧基末端肽键(VL(1)-CL(1))。在一些实施例中,抗体进一步包含这样的多肽,其中第三Fab分子的Fab轻链可变区与第三Fab分子的Fab重链恒定区共享羧基末端肽键(VL(3)-CH1(3))。
根据以上实施例中的任一者,抗体的组分(例如,Fab分子、Fc结构域)可以直接融合或通过各种接头(特别是包含一个或多个氨基酸、通常约2至20个氨基酸的肽接头,这些接头在本文中描述或在本领域中是已知的)融合。合适的非免疫原性肽连接基包括例如(G4S)n、(SG4)n、(G4S)n或G4(SG4)n肽连接基,其中n通常是1至10的整数,通常是2至4。
Fc结构域
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可包含Fc结构域,该Fc结构域由一对包含抗体分子的重链结构域的多肽链组成。例如,免疫球蛋白G(IgG)分子的Fc结构域是二聚体,该二聚体的每个亚基包含CH2和CH3 IgG重链恒定结构域。Fc结构域的两个亚基能够彼此稳定缔合。
在一个实施例中,Fc结构域为IgG Fc结构域。在一个特定实施例中,Fc结构域是IgG1 Fc结构域。在另一个实施例中,Fc结构域是IgG4 Fc结构域。在一个更具体的实施例中,Fc结构域为IgG4 Fc结构域,该结构域包含在位置S228处的氨基酸取代(Kabat编号),特别是氨基酸取代S228P。该氨基酸取代减少了IgG4抗体的体内Fab臂交换(参见Stubenrauch等人,Drug Metabolism and Disposition 38,84-91(2010))。在另一个特定实施例中,Fc结构域为人Fc结构域。
(i)促进异源二聚化的Fc结构域修饰
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可包含融合至Fc结构域的两个亚基中的一个或另一个的不同组分(例如,抗原结合结构域),因此该Fc结构域的两个亚基通常包含在两个不相同的多肽链中。这些多肽的重组共表达和随后的二聚化导致了两种多肽的几种可能的组合。为了在重组生产中提高此类抗体的产率和纯度,在抗体的Fc结构域中引入促进所需多肽的缔合的修饰将是有利的。
因此,在特定实施例中,Fc结构域包含促进该Fc结构域的第一亚基和第二亚基的缔合的修饰。人IgG Fc结构域的两个亚基之间最广泛的蛋白质间相互作用位点在Fc结构域的CH3结构域中。因此,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修饰位于Fc结构域的CH3结构域中。
几种对Fc结构域的CH3结构域进行修饰以实施异二聚化的方法详细描述于例如WO96/27011、WO 98/050431、EP 1870459、WO 2007/110205、WO 2007/147901、WO 2009/089004、WO 2010/129304、WO 2011/90754、WO 2011/143545、WO 2012058768、WO2013157954、WO 2013096291中。通常,在所有此类方法中,Fc结构域的第一亚基的CH3结构域和Fc结构域的第二亚基的CH3结构域都以互补的方式工程化,使得每个CH3结构域(或包含其的重链)可以不再与其自身同源二聚化,而是被迫与互补工程化的其他CH3结构域异源二聚化(使得第一和第二CH3结构域异源二聚化并且在两个第一或两个第二CH3结构域之间不形成同源二聚体)。这些用于实现改善的重链异源二聚化的不同方法被设想为与重链修饰(例如,在Fab臂中的可变区或恒定区交换/替代并且在CH1/CL界面中引入带有相反电荷的荷电氨基酸的取代)组合的不同替代方案,这些替代方案减少轻链错配和Bence Jones型副产物。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促进Fc结构域的第一亚基和第二亚基缔合的修饰是所谓的“突出物入孔”修饰,所述修饰包含在Fc结构域的两个亚基中的一个亚基中进行“突出物”修饰并且在Fc结构域的两个亚基中的另一个亚基中进行“孔”修饰。
杵臼结构技术描述于例如US 5,731,168;US 7,695,936;Ridgway等人,Prot Eng9,617-621(1996)和Carter,J Immunol Meth 248,7-15(2001)中。通常,该方法涉及在第一多肽的界面处引入突起(“杵”)并在第二多肽的界面中引入相应的空腔(“臼”),使得该突起可以定位在该空腔中,以便促进异二聚体的形成并阻碍同二聚体的形成。突起是通过用较大侧链(例如酪氨酸或色氨酸)取代来自第一多肽的界面的小氨基酸侧链而构建的。具有与突起相同或相似大小的补偿空腔是通过用较小的氨基酸侧链(例如丙氨酸或苏氨酸)取代大氨基酸侧链而在第二多肽的界面中创建的。
因此,在一个特定实施例中,在Fc结构域的该第一亚基的CH3结构域中,氨基酸残基被具有较大侧链体积的氨基酸残基替代,从而在该第一亚基的CH3结构域内产生突起,该突起可定位在该第二亚基的CH3结构域内的空腔中;而在Fc结构域的该第二亚基的CH3结构域中,氨基酸残基被具有较小侧链体积的氨基酸残基替代,从而在该第二亚基的CH3结构域内产生空腔,该第一亚基的CH3结构域内的该突起可定位在空腔内。
优选地,所述具有较大侧链体积的氨基酸残基选自由精氨酸(R)、苯丙氨酸(F)、酪氨酸(Y)和色氨酸(W)组成的组。
优选地,所述具有较小侧链体积的氨基酸残基选自由丙氨酸(A)、丝氨酸(S)、苏氨酸(T)和缬氨酸(V)组成的组。
突起和空腔可以通过改变编码多肽的核酸来制备,例如通过位点特异性诱变或通过肽合成。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在Fc结构域的第一亚基(“杵”亚基)(的CH3结构域)中,位置366处的苏氨酸残基被色氨酸残基(T366W)替代,并且在Fc结构域的第二亚基(“臼”亚基)(的CH3结构域)中,位置407处的酪氨酸残基被缬氨酸残基(Y407V)替代。在一个实施例中,在Fc结构域的第二亚基中,另外地366位的苏氨酸残基被丝氨酸残基(T366S)替代,并且368位的亮氨酸残基被丙氨酸残基(L368A)替代(根据Kabat的EU索引编号)。
在又另一个实施例中,在Fc结构域的第一亚基中,另外,位置354处的丝氨酸残基被半胱氨酸残基(S354C)替代或位置356处的谷氨酸残基被半胱氨酸残基(E356C)替代,并且在Fc结构域的第二亚基中,另外,位置349处的酪氨酸残基被半胱氨酸残基(Y349C)替代(根据Kabat EU索引编号)。引入这两个半胱氨酸残基导致在Fc结构域的两个亚基之间形成二硫桥,从而进一步稳定所述二聚体(Carter,J Immunol Methods 248,7-15(2001))。
在一个特定实施例中,Fc结构域的第一亚基包含氨基酸取代S354C和T366W,并且Fc结构域的第二亚基包含氨基酸取代Y349C、T366S、L368A和Y407V(根据Kabat EU索引编号)。
在一个特定实施例中,本文所述的CD3抗原结合部分融合至Fc结构域的第一亚基(包含“杵”修饰)。不希望受理论的束缚,CD3抗原结合部分与Fc结构域的含有杵的亚基的融合将(进一步)最小化包含两个CD3抗原结合部分的双特异性抗体的产生(两个含有杵的多肽的空间位阻)。
用于实施异源二聚化的其他CH3修饰技术被设想为根据本发明的替换方案,并且描述于例如WO 96/27011、WO 98/050431、EP 1870459、WO 2007/110205、WO 2007/147901、WO 2009/089004、WO2010/129304、WO 2011/90754、WO 2011/143545、WO 2012/058768、WO2013/157954、WO 2013/096291中。
在一个实施例中,替代性地使用EP 1870459 A1中描述的异源二聚化方法。该方法基于在Fc结构域的两个亚基之间的CH3/CH3结构域界面中的特定氨基酸位置处引入带有相反电荷的荷电氨基酸。一个优选实施例为氨基酸突变R409D;在(Fc结构域的)两个CH3结构域中的一者中的K370E,以及氨基酸突变D399K;在Fc结构域的CH3结构域中的另一者中的E357K(根据Kabat EU索引编号)。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包含Fc结构域的第一亚基的CH3结构域中的氨基酸突变T366W以及Fc结构域的第二亚基的CH3结构域中的氨基酸突变T366S、L368A、Y407V,以及另外地氨基酸突变R409D;在Fc结构域的第一亚基的CH3结构域中的K370E,以及氨基酸突变D399K;在Fc结构域的第二亚基的CH3结构域中的E357K(根据Kabat EU索引编号)。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包含Fc结构域的第一亚基的CH3结构域中的氨基酸突变S354C、T366W和Fc结构域的第二亚基的CH3结构域中的氨基酸突变Y349C、T366S、L368A、Y407V,或者该抗体包含Fc结构域的第一亚基的CH3结构域中的氨基酸突变Y349C、T366W和Fc结构域的第二亚基的CH3结构域中的氨基酸突变S354C、T366S、L368A、Y407V,以及另外地氨基酸突变R409D;在Fc结构域的第一亚基的CH3结构域中的K370E,以及氨基酸突变D399K;在Fc结构域的第二亚基的CH3结构域中的E357K(根据KabatEU索引进行所有编号)。
在一个实施例中,替代性地使用WO 2013/157953中描述的异源二聚化方法。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CH3结构域包含氨基酸突变T366K,并且第二CH3结构域包含氨基酸突变L351D(根据Kabat EU索引编号)。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CH3结构域进一步包含氨基酸突变L351K。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二CH3结构域进一步包含选自由Y349E、Y349D和L368E的氨基酸突变(优选L368E)(根据Kabat EU索引编号)。
在一个实施例中,替代性地使用WO 2012/058768中描述的异源二聚化方法。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CH3结构域包含氨基酸突变L351Y、Y407A,并且第二CH3结构域包含氨基酸突变T366A、K409F。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二CH3结构域包含在T411、D399、S400、F405、N390或K392位的进一步氨基酸突变,例如选自由以下项组成的组:a)T411N、T411R、T411Q、T411K、T411D、T411E或T411W,b)D399R、D399W、D399Y或D399K,c)S400E、S400D、S400R或S400K,d)F405I、F405M、F405T、F405S、F405V或F405W,e)N390R、N390K或N390D,f)K392V、K392M、K392R、K392L、K392F或K392E(编号根据Kabat EU索引)。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CH3结构域包含氨基酸突变L351Y、Y407A,并且第二CH3结构域包含氨基酸突变T366V、K409F。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CH3结构域包含氨基酸突变Y407A,并且第二CH3结构域包含氨基酸突变T366A、K409F。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二CH3结构域进一步包含氨基酸突变K392E、T411E、D399R和S400R(根据Kabat EU索引编号)。
在一个实施例中,替代地使用WO 2011/143545中描述的异源二聚化方法,例如在选自由368和409组成的组的位置处进行氨基酸修饰(根据Kabat EU索引编号)。
在一个实施例中,替代性地使用WO 2011/090762中描述的异源二聚化方法,该异源二聚化方法也使用上述杵入臼技术。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CH3结构域包含氨基酸突变T366W,并且第二CH3结构域包含氨基酸突变Y407A。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CH3结构域包含氨基酸突变T366Y,并且第二CH3结构域包含氨基酸突变Y407T(根据Kabat EU索引编号)。
在一个实施例中,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为IgG2亚类,并且可使用在WO2010/129304中描述的异源二聚化方法。
在一个替代实施例中,促进Fc结构域的第一亚基和第二亚基缔合的修饰包括介导静电转向效应的修饰,例如如PCT公开WO 2009/089004中所述。通常,该方法涉及用带电荷的氨基酸残基取代两个Fc结构域亚基的界面处的一个或多个氨基酸残基,使得同源二聚体形成变得在静电上不利,但异源二聚化在静电上有利。在一个此类实施例中,第一CH3结构域包含用带负电荷的氨基酸对K392或N392进行的氨基酸取代(例如谷氨酸(E)或天冬氨酸(D),优选K392D或N392D),并且第二CH3结构域包含用带正电荷的氨基酸对D399、E356、D356或E357进行的氨基酸取代(例如赖氨酸(K)或精氨酸(R),优选D399K、E356K、D356K或E357K,更优选D399K和E356K)。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CH3结构域进一步包含用带负电荷的氨基酸对K409或R409进行的氨基酸取代(例如谷氨酸(E)或天冬氨酸(D),优选K409D或R409D)。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CH3结构域进一步或替代地包含用带负电荷的氨基酸对K439和/或K370进行的氨基酸取代,(例如谷氨酸(E)或天冬氨酸(D))(所有根据Kabat的EU索引编号)。
在又一实施例中,替代性地使用WO 2007/147901中描述的异源二聚化方法。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CH3结构域包含氨基酸突变K253E、D282K和K322D,并且第二CH3结构域包含氨基酸突变D239K、E240K和K292D(根据Kabat EU索引编号)。
在又一实施例中,可使用WO 2007/110205中所述的异源二聚化方法。
在一个实施例中,Fc结构域的第一亚基包含氨基酸取代K392D和K409D,并且Fc结构域的第二亚基包含氨基酸取代D356K和D399K(根据Kabat编号EU指数)。
(ii)减少Fc受体结合和/或效应子功能的Fc结构域修饰
Fc结构域赋予抗体诸如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有利的药代动力学性质,包括有助于在靶组织中良好积累的长血清半衰期和有利的组织-血液分配比。但是,与此同时,可能导致抗体不期望地靶向表达Fc受体的细胞,而不是优选的抗原携带细胞。此外,Fc受体信号通路的共活化可导致细胞因子释放,该细胞因子释放与抗体可具有其他免疫刺激特性以及抗体的长半衰期组合,在全身施用后导致对细胞因子受体的过度活化和严重的副作用。
因此,在特定实施例中,与天然IgG1 Fc结构域相比,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Fc结构域表现出降低的与Fc受体的结合亲和力和/或降低的效应子功能。在一个此类实施例中,Fc结构域(或包含所述Fc结构域的分子,例如抗体)表现出与天然IgG1 Fc结构域(或包含天然IgG1Fc结构域的对应分子)相比小于50%、优选小于20%、更优选小于10%并且最优选小于5%的对Fc受体的结合亲和力,和/或与天然IgG1 Fc结构域(或包含天然IgG1Fc结构域的对应分子)相比小于50%、优选小于20%、更优选小于10%并且最优选小于5%的效应子功能。在一个实施例中,Fc结构域(或包含所述Fc结构域的分子,例如抗体)基本上不结合Fc受体和/或诱导效应子功能。在一个特定实施例中,Fc受体是Fcγ受体。在一个实施例中,Fc受体是人Fc受体。在一个实施例中,Fc受体是活化Fc受体。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Fc受体是活化人Fcγ受体,更特别地是人FcγRIIIa、FcγRI或FcγRIIa,最特别地是人FcγRIIIa。在一个实施例中,效应子功能是选自CDC、ADCC、ADCP和细胞因子分泌的组中的一种或多种效应子功能。在一个特定实施例中,效应子功能是ADCC。在一个实施例中,与天然IgG1 Fc结构域相比,Fc结构域对新生Fc受体(FcRn)表现出基本相似的结合亲和力。当Fc结构域(或包含所述Fc结构域的分子,例如抗体)表现出天然IgG1 Fc结构域(或包含天然IgG1Fc结构域的对应分子)对FcRn的结合亲和力的大于约70%,特别地大于约80%,更特别地大于约90%时,实现了基本上相似的与FcRn的结合。
在某些实施例中,Fc结构域经工程化以与非工程化的Fc结构域相比具有降低的对Fc受体的结合亲和力和/或降低的效应子功能。在特定实施例中,Fc结构域包含降低Fc结构域与Fc受体的结合亲和力和/或效应子功能的一个或多个氨基酸突变。典型地,相同的一个或多个氨基酸突变存在于Fc结构域的两个亚基中的每一个中。在一个实施例中,氨基酸突变降低Fc结构域对Fc受体的结合亲和力。在一个实施例中,氨基酸突变将Fc结构域对Fc受体的结合亲和力降低至少2倍、至少5倍或至少10倍。在存在多于一个降低Fc结构域对Fc受体的结合亲和力的氨基酸突变的实施例中,这些氨基酸突变的组合可以将Fc结构域对Fc受体的结合亲和力降低至少10倍、至少20倍,或甚至至少50倍。在一个实施例中,与包含非工程化的Fc结构域的对应分子相比,包含工程化的Fc结构域的分子(例如,抗体)表现出对Fc受体的结合亲和力的小于20%,特别地小于10%,更特别地小于5%。在一个特定实施例中,Fc受体是Fcγ受体。在一些实施例中,Fc受体是人Fc受体。在一些实施例中,Fc受体是活化Fc受体。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Fc受体是活化人Fcγ受体,更特别地是人FcγRIIIa、FcγRI或FcγRIIa,最特别地是人FcγRIIIa。优选地,与这些受体中的每一个的结合降低。在一些实施例中,对补体组分的结合亲和力,特别是对C1q的结合亲和力也降低。在一个实施例中,对新生Fc受体(FcRn)的结合亲和力没有降低。当Fc结构域(或包含所述Fc结构域的分子,例如抗体)表现出非工程化形式的Fc结构域(或包含所述非工程化形式的Fc结构域的对应分子)与FcRn的结合亲和力的大于约70%时,实现了基本上相似的与FcRn的结合,即保持了Fc结构域对所述受体的结合亲和力。Fc结构域或包含所述Fc结构域的分子(例如,抗体)可表现出此类亲和力的大于约80%以及甚至大于约90%。在某些实施例中,Fc结构域经工程化以与非工程化的Fc结构域相比具有降低的效应子功能。降低的效应子功能可包括但不限于以下项中的一种或多种:降低的补体依赖性细胞毒性(CDC)、降低的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ADCC)、降低的抗体依赖性细胞吞噬作用(ADCP)、减少的细胞因子分泌、减少的免疫复合物介导的抗原呈递细胞对抗原的摄取、减少的与NK细胞的结合、减少的与巨噬细胞的结合、减少的与单核细胞的结合、减少的与多形核细胞的结合、减少的直接信号传导诱导的细胞凋亡、减少的靶结合抗体的交联、减少的树突细胞成熟,或减少的T细胞致敏。在一个实施例中,降低的效应子功能是选自降低的CDC、降低的ADCC、降低的ADCP和减少的细胞因子分泌的组中的一种或多种的降低的效应子功能。在一个特定实施例中,降低的效应子功能是降低的ADCC。在一个实施例中,降低的ADCC为由非工程化的Fc结构域(或包含非工程化的Fc结构域的对应分子)诱导的ADCC的小于20%。
在一个实施例中,降低Fc结构域对Fc受体的结合亲和力和/或效应子功能的氨基酸突变是氨基酸取代。在一个实施例中,Fc结构域包含在选自E233、L234、L235、N297、P331和P329的组的位置处的氨基酸取代(根据Kabat EU索引编号)。在一个更具体的实施例中,Fc结构域包含在选自L234、L235和P329的组的位置处的氨基酸取代(根据Kabat EU索引编号)。在一些实施例中,Fc结构域包含氨基酸取代L234A和L235A(根据Kabat EU索引编号)。在一个此类实施例中,Fc结构域是IgG1 Fc结构域,特别地是人IgG1 Fc结构域。在一个实施例中,Fc结构域包含在位置P329处的氨基酸取代。在一个更具体的实施例中,氨基酸取代是P329A或P329G,特别地是P329G(根据Kabat EU索引编号)。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Fc结构域包含在位置P329处的氨基酸取代,和在选自E233、L234、L235、N297和P331的位置处的进一步氨基酸取代(根据Kabat EU索引编号)。在一个更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进一步氨基酸取代是E233P、L234A、L235A、L235E、N297A、N297D或P331S。在特定实施例中,Fc结构域包含在位置P329、L234和L235处的氨基酸取代(根据Kabat EU索引编号)。在更特定的实施例中,Fc结构域包含氨基酸突变L234A、L235A和P329G(“P329G LALA”)。在一个此类实施例中,Fc结构域是IgG1 Fc结构域,特别地是人IgG1 Fc结构域。氨基酸取代的“P329G LALA”组合几乎完全消除了人IgG1 Fc结构域的Fcγ受体(以及补体)结合,如在通过引用而整体并入本文的PCT公开号WO 2012/130831中所述。WO 2012/130831还描述了制备此类突变Fc结构域的方法和确定其性质(诸如Fc受体结合或效应子功能)的方法。
与IgG1抗体相比,IgG4抗体表现出降低的对Fc受体的结合亲和力和降低的效应子功能。因此,在一些实施例中,Fc结构域为IgG4 Fc结构域,特别地为人IgG4 Fc结构域。在一个实施例中,IgG4 Fc结构域包含在位置S228处的氨基酸取代,特别是氨基酸取代S228P(根据Kabat EU索引编号)。为了进一步降低其对Fc受体的结合亲和力和/或其效应子功能,在一个实施例中,IgG4 Fc结构域包含在位置L235处的氨基酸取代,特别是氨基酸取代L235E(根据Kabat EU索引编号)。在另一个实施例中,IgG4 Fc结构域包含P329位的氨基酸取代,特别地是氨基酸取代P329G(根据Kabat的EU索引编号)。在一个特定实施例中,IgG4 Fc结构域包含S228、L235和P329位的氨基酸取代,特别地是氨基酸取代S228P、L235E和P329G(根据Kabat的EU索引编号)。这种IgG4 Fc结构域突变体以及它们的Fcγ受体结合性质描述于PCT公开号WO 2012/130831中,该PCT公开的全部内容以引用方式并入本文。
在一个特定实施例中,表现出与天然IgG1 Fc结构域相比降低的与Fc受体的结合亲和力和/或降低的效应子功能的Fc结构域为包含氨基酸取代L234A、L235A并且任选地包含P329G的人IgG1 Fc结构域,或包含氨基酸取代S228P、L235E并且任选地包含P329G的人IgG4 Fc结构域(根据Kabat EU索引编号)。
在某些实施例中,已消除了Fc结构域的N糖基化。在一个此类实施例中,Fc结构域包含在位置N297处的氨基酸突变,特别地是用丙氨酸(N297A)或天冬氨酸(N297D)或甘氨酸(N297G)替代天冬酰胺的氨基酸取代(根据Kabat EU索引编号)。
除了上文和PCT公开号WO 2012/130831中所述的Fc结构域外,具有减少的Fc受体结合和/或降低的效应子功能的Fc结构域还包括具有对Fc结构域残基238、265、269、270、297、327和329中的一者或多者的取代的那些Fc结构域(美国专利号6,737,056)(根据Kabat的EU索引编号)。此类Fc突变体包括在氨基酸位置265、269、270、297和327处的两个或更多个处具有取代的Fc突变体,包括所谓的“DANA”Fc突变体,其残基265和297被取代为丙氨酸(美国专利号7,332,581)。
可以使用本领域熟知的遗传或化学方法,通过氨基酸缺失、取代、插入或修饰来制备突变Fc结构域。遗传方法可包括对编码DNA序列的位点特异性诱变、PCR、基因合成等。可以例如通过测序来验证正确的核苷酸变化。
与Fc受体的结合可以例如通过ELISA或通过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使用标准仪器(诸如BIAcore仪器(GE Healthcare))容易地确定,并且Fc受体诸如可以通过重组表达获得。替代性地,可以使用已知表达特定Fc受体的细胞系(诸如表达FcγIIIa受体的人NK细胞)来评估Fc结构域或包含该Fc结构域的分子对Fc受体的结合亲和力。
Fc结构域或包含该Fc结构域的分子(例如,抗体)的效应子功能可通过本领域已知的方法测量。本文描述了用于测量ADCC的合适的测定。用于评定目标分子的ADCC活性的体外测定的其他实例描述于以下文献中:美国专利号5,500,362;Hellstrom等人Proc NatlAcad Sci USA 83,7059-7063(1986);以及Hellstrom等人,Proc Natl Acad Sci USA 82,1499-1502(1985);美国专利号5,821,337;Bruggemann等人,J Exp Med 166,1351-1361(1987)。另选地,可以使用非放射性测定方法(参见例如,用于流式细胞术的ACTITM非放射性细胞毒性测定(CellTechnology,Inc.Mountain View,CA);以及CytoTox非放射性细胞毒性测定(Promega,Madison,WI))。用于此类测定的有用效应细胞包括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和自然杀伤(NK)细胞。另选地或另外地,可例如在诸如在Clynes等人,Proc NatlAcad Sci USA 95,652-656(1998)中公开的动物模型中体内评定感兴趣的分子的ADCC活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Fc结构域与补体组分,特别是C1q的结合减少。因此,在一些实施例中,其中Fc结构域经工程化以具有降低的效应子功能,所述降低的效应子功能包括降低的CDC。可以进行C1q结合测定以确定Fc结构域或包含该Fc结构域的分子(例如,抗体)是否能够结合C1q并因此具有CDC活性。参见例如WO 2006/029879和WO 2005/100402中的C1q和C3c结合ELISA。为了评估补体活化,可以执行CDC测定(参见例如Gazzano-Santoro等人,JImmunol Methods 202,163(1996);Cragg等人,Blood 101,1045-1052(2003);以及Cragg和Glennie,Blood 103,2738-2743(2004))。
格菲妥单抗
在一个实施例中,可用于本文所提供的方法中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为格菲妥单抗。格菲妥单抗(拟定INN:清单121,WHO Drug Information,第33卷,第2期,2019,第276页,也称为CD20-TCB、RO7082859或RG6026)为新颖的T细胞结合双特异性全长抗体,具有2:1分子构型以用于二价结合至B细胞上的CD20并且单价结合至T细胞上的CD3,特别是CD3ε链(CD3ε)。其CD3结合区经由柔性接头以头到尾的方式融合至CD20结合区中的一者。与具有1:1构型的其他CD20-CD3双特异性抗体相比,这种结构赋予格菲妥单抗优异的体外效力,并且在临床前DLBCL模型中引起显著的抗肿瘤功效。CD20二价在存在竞争性抗CD20抗体的情况下保留了这种效力,为使用这些药剂进行预治疗或共同治疗提供了机会。格菲妥单抗包含经工程化的异源二聚体Fc区,完全消除了与FcgR和C1q的结合。通过同时与表达人类CD20的肿瘤细胞和T细胞上的T细胞受体(TCR)复合物的CD3ε结合,其除了诱导T细胞活化、增殖和细胞因子释放外,还诱导肿瘤细胞裂解。格菲妥单抗介导的B细胞的裂解具有CD20特异性,并且在不存在CD20表达或不存在T细胞与表达CD20的细胞同时结合(交联)的情况下不会发生。除杀伤以外,T细胞还由于CD3交联而经历活化,如通过T细胞活化标志物(CD25和CD69)、细胞因子释放(IFNγ、TNFα、IL-2、IL-6、IL-10)、细胞毒性颗粒释放(颗粒酶B)和T细胞增殖的增加所检测的。格菲妥单抗的分子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
IV.用于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新颖的给药计划
本发明涉及用于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特别是用于格菲妥单抗的新给药计划,其引起可接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特征,特别是关于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相关的副作用。
已经将涉及T细胞活化的双特异性抗体治疗药物与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相关联。CRS是一种可能危及生命的复合症状,是由免疫效应子或靶细胞在过度且持续的免疫应答期间中过度释放细胞因子引起的。CRS可由多种因素(包括感染有毒病原体)或通过活化或增强免疫应答的药物触发,导致明显且持续的免疫应答。
无论诱发因素如何,重度或危及生命的CRS都是医疗紧急情况。如果管理不当,可能导致严重残疾或致命结果。当前的临床管理侧重于治疗受试者病征和症状,提供支持性护理,并且试图使用高剂量皮质类固醇来减弱炎性反应的强度。但是,该方法并非始终能够成功,尤其在后期干预的情况下。此外,类固醇可能对T细胞功能产生负面影响,这可能会削弱免疫调节疗法在癌症治疗中的临床益处。
CRS症状和分级
CRS根据以下文献中所建立的改良的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分级系统进行分级:Lee等人,Blood,124:188-195,2014;Lee等人,Biol Blood Marrow Transplant,25(4):625-638,2019,如表3所述。除诊断标准以外,表3和表4还提供并且引用了基于严重程度的CRS管理建议,包括使用皮质类固醇和/或抗细胞因子疗法进行早期干预。
表3: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分级系统
Lee 2014标准:Lee等人,Blood,124:188-195,2014。
ASTCT共识分级:Lee等人,Biol Blood Marrow Transplant,25(4):625-638,2019。
a低剂量血管加压药:低于表3所示剂量的单一血管加压药。
b高剂量血管加压药:如表4中所定义。
*发热定义为不可归因于任何其他原因的体温≥38℃。对于接着接受解热药或抗细胞因子疗法(诸如托珠单抗或类固醇)的发生CRS的患者,不再需要通过发热来对后续CRS严重程度进行分级。在该情况下,CRS分级由低血压和/或缺氧决定。
CRS级别由更严重事件确定:不可归因于任何其他原因的低血压或缺氧。例如,将具有39.5℃的体温、需要1种血管加压药的低血压以及需要低流量鼻导管的缺氧的患者归类为3级CRS。
低流量鼻导管定义为以≤6L/分钟递送氧气。低流量亦包括递送漏氧,有时用于儿科。高流量鼻导管定义为以>6L/分钟递送氧气。
表4:高剂量血管升压药
min=分钟;VASST=加压素和感染性休克试验。
aVASST血管加压药当量公式:去甲肾上腺素当量剂量=[去甲肾上腺素(μg/min)]+[多巴胺(μg/kg/min)÷2]+[肾上腺素(μg/min)]+[去羟肾上腺素(μg/min)÷10]。
轻度至中度的CRS和/或输注相关反应(IRR)可包括发热、头痛和肌痛等症状,并且可根据需要使用镇痛药、退热药和抗组胺药对症治疗。重度或危及生命的CRS和/或IRR表现,诸如低血压、心动过速、呼吸困难或胸部不适,应根据指示采取支持和复苏措施积极治疗,包括使用高剂量皮质类固醇、静脉输液、进入重症监护病房和其他支持性措施。重度CRS可能与其他临床后遗症相关联,诸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或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MAS)。针对基于免疫的疗法所导致的重度或危及生命的CRS的护理标准尚未确定;使用抗细胞因子疗法诸如托珠单抗的病例报告和建议已发表(Teachey等人,Blood,121:5154-5157,2013;Lee等人,Blood,124:188-195,2014;Maude等人,New Engl J Med,371:1507-1517,2014)。
在一项旨在评估新颖的T细胞结合双特异性全长抗体(TCB)格菲妥单抗的有效性、安全性、耐受性和PK药代动力学的I/II期多中心、开放标签、剂量递增研究中,使用不变的预设给药确定最大耐受剂量。由于其如上所述的特定结构,格菲妥单抗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分子,可能会导致不良副作用,特别是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相关的副作用。
本研究采用奥妥珠单抗[Gazyva]预治疗作为CRS缓解策略。尽管采取了这些策略,但发现目标剂量25mg格菲妥单抗并不可行,因为重度副作用的水平不可接受,特别是2级或更高级别的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因此,需要进一步寻找缓解用格菲妥单抗治疗的患者的CRS风险的机制。本发明的发明人开发出统计模型来确定分步给药计划,其目标是减少任何重度(即,III级)CRS的发生。本发明的发明人发现,格菲妥单抗的特定剂量递增给药方案是一种有用的CRS缓解策略,其允许施用高于使用不变或预设的给药方案时的最大耐受剂量的目标剂量为30mg的格菲妥单抗,并且具有更低的CRS2级或更高级别的风险。新的剂量递增剂量专门针对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特别是格菲妥单抗量身定制。本文实例中所提供的格菲妥单抗的临床数据证实了改善的CRS特征。第一周期(C1)期间的新颖的剂量递增方案通过减少第一周期CRS的发生和严重程度,进一步改善了格菲妥单抗的临床获益/风险特征。因此,根据本发明,格菲妥单抗的剂量被选择为使得有效降低受试者发生重度CRS的风险,同时达到期望的临床疗效。
在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治疗患有CD20阳性B细胞增殖性疾患的受试者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至少包含第一给药周期和第二给药周期的给药方案向受试者施用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其中:(a)第一给药周期包括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第一剂量(C1D1)和第二剂量(C1D2),其中C1D1为2.5mg并且C1D2为10mg;以及(b)第二给药周期包括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为16mg或30mg的单一剂量(C2D1)。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给药周期的单一剂量包含30mg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本发明的发明人发现,第一周期中剂量的两步增加允许在第二周期中安全施用目标剂量。在一个实施例中,在第一给药周期的第1天施用第一剂量(C1D1)并且在第一给药周期的第8天施用第二剂量(C1D2)。在一个实施例中,在第二给药周期的第1天施用第二给药周期的单一剂量(C2D1)。
在一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治疗患有CD20阳性B细胞增殖性疾患的受试者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至少包含第一给药周期和第二给药周期的给药方案向受试者施用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其中:(a)第一给药周期包括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第一剂量(C1D1)和第二剂量(C1D2),其中C1D1为2.5mg并且在给药周期的第1天施用,并且C1D2为10mg并且第一周期的第8天施用;以及(b)第二给药周期包括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为30mg的单一剂量(C2D1),其在第二周期的第1天施用。
在一个实施例中,该方法包括1至10个(C3D1至C12D1)额外给药周期。在一个此类实施例中,1至10个额外给药周期(C3D1至C12D1)包括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为16mg或30mg的单一剂量。在一个实施例中,额外给药周期(C3D1至C12D1)的单一剂量包括30mg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相应的额外给药周期的第一天施用额外给药周期(C3D1至C12D1)的单一剂量。
因此,在一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治疗患有CD20阳性B细胞增殖性疾患的受试者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包含2至12个周期的给药方案向受试者施用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其中:
(a)第一给药周期包括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第一剂量(C1D1)和第二剂量(C1D2),其中C1D1为2.5mg,并且C1D2为10mg;并且
(b)后续给药周期包括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为16mg或30mg的单一剂量(C2D1至C12D1)。
在一个此类实施例中,后续给药周期包括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为30mg的单一剂量(C2D1至C12D1)。
因此,在一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治疗患有CD20阳性B细胞增殖性疾患的受试者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包含2至12个周期的给药方案向受试者施用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其中:
(a)第一给药周期包括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第一剂量(C1D1)和第二剂量(C1D2),其中C1D1为2.5mg并且在第一周期的第1天施用,并且C1D2为10mg并且在第一周期的第8天施用;并且
(b)后续给药周期包括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为16mg或30mg的单一剂量(C2D1至C12D1),其在每个后续周期的第1天施用。
在一个此类实施例中,后续给药周期包括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为30mg的单一剂量(C2D1至C12D1),其在每个后续周期的第1天施用。
在一个实施例中,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治疗患有CD20阳性B细胞增殖性疾患的受试者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至少包含第一给药周期和第二给药周期的给药方案向受试者施用格菲妥单抗,其中:
(a)第一给药周期包括格菲妥单抗的第一剂量(C1D1)和第二剂量(C1D2),其中C1D1为2.5mg,并且C1D2为10mg;并且
(b)第二给药周期包括格菲妥单抗的为16mg或30mg的单一剂量(C2D1)。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给药周期的单一剂量包含30mg的格菲妥单抗。本发明的发明人发现,第一周期中格菲妥单抗剂量的两步增加允许在第二周期中安全施用目标剂量。在一个实施例中,在第一给药周期的第1天施用第一剂量(C1D1)并且在第一给药周期的第8天施用第二剂量(C1D2)。在一个实施例中,在第二给药周期的第1天施用第二给药周期的单一剂量(C2D1)。
在一个实施例中,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治疗患有CD20阳性B细胞增殖性疾患的受试者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至少包含第一给药周期和第二给药周期的给药方案向受试者施用格菲妥单抗,其中:
(a)第一给药周期包括格菲妥单抗的第一剂量(C1D1)和第二剂量(C1D2),其中C1D1为2.5mg并且第一周期的第1天施用,并且C1D2为10mg并且在第一周期的第8天施用;并且
(b)第二给药周期包括格菲妥单抗的为30mg的单一剂量(C2D1),其在第二个周期的第1天施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除第二给药周期之外,给药方案包括六至15个额外给药周期(例如,六至十个额外给药周期(例如,六个额外给药周期、七个额外给药周期、八个额外给药周期、九个额外给药周期或十个额外给药周期)或11至15个额外给药周期(例如,11个额外给药周期、12个额外给药周期、13个额外给药周期、14个额外给药周期或15个额外给药周期))。在一些实施例中,额外给药周期为21天给药周期。
在一个实施例中,该方法包括1至10个(C3D1至C12D1)额外给药周期。在一个此类实施例中,1至10个额外给药周期(C3D1至C12D1)包括格菲妥单抗的为16mg或30mg的单一剂量。在一个实施例中,额外给药周期(C3D1至C12D1)的单一剂量包括30mg的格菲妥单抗。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相应的额外给药周期的第一天施用额外给药周期(C3D1至C12D1)的单一剂量。
因此,在一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治疗患有CD20阳性B细胞增殖性疾患的受试者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包含2至12个周期的给药方案向受试者施用格菲妥单抗,其中:
(a)第一给药周期包括格菲妥单抗的第一剂量(C1D1)和第二剂量(C1D2),其中C1D1为2.5mg,并且C1D2为10mg;并且
(b)后续给药周期包括格菲妥单抗的为16mg或30mg的单一剂量(C2D1至C12D1)。
在一个此类实施例中,后续给药周期包括格菲妥单抗的为30mg的单一剂量(C2D1至C12D1)。
因此,在一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治疗患有CD20阳性B细胞增殖性疾患的受试者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包含2至12个周期的给药方案向受试者施用格菲妥单抗,其中:
(a)第一给药周期包括格菲妥单抗的第一剂量(C1D1)和第二剂量(C1D2),其中C1D1为2.5mg并且在第一周期的第1天施用,并且C1D2为10mg并且在第一周期的第8天施用;并且
(b)后续给药周期包括格菲妥单抗的为16mg或30mg的单一剂量(C2D1至C12D1),其在每个后续周期的第1天施用。
在一个此类实施例中,后续给药周期包括格菲妥单抗的为30mg的单一剂量(C2D1至C12D1),其在每个后续周期的第1天施用。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上所述的方法总共包括12个给药周期。在一个实施例中,一个治疗周期包括14天或21天。在一个实施例中,一个治疗周期包括21天。
在一个实施例中,CD20阳性B细胞增殖性疾患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在一个实施例中,NHL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HGBCL)、由FL引起的DLBCL[转化的FL;trFL]、原发性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PMBCL)或边缘区淋巴瘤(MZL)。MZL可分为脾脏MZL、淋巴结MZL和结外MZL。在一个实施例中,DLBCL为Richter转化。在一个实施例中,NHL为套细胞淋巴瘤(MCL)。在一个实施例中,NHL为1级至3a级滤泡性淋巴瘤(FL)。在一个实施例中,CD20阳性B细胞增殖性疾患为复发性或难治性B细胞增殖性疾患。在一个实施例中,复发性或难治性B细胞增殖病症为复发性或难治性NHL(例如,复发性或难治性DLBCL、复发性或难治性FL、或复发性或难治性MCL)。在一个实施例中,NHL为惰性NHL(iNHL)或侵袭性NHL(aNHL)。
在一个实施例中,患者在至少两种先前全身性治疗方案(包括至少一种含有蒽环类药物的先前方案,以及至少一种含有抗CD20定向疗法的先前方案)后复发或未能缓解。
在一个实施例中,患有DLBCL的患者在至少两种先前全身性治疗方案后复发或未能缓解。
在一个实施例中,患有PMBCL和trFL的患者在至少两种先前全身性治疗方案(包括至少一种含有蒽环类药物的先前方案,以及至少一种含有抗CD20定向疗法的先前方案)后复发或未能缓解。
在一个实施例中,患有1级至3a级FL的患者在至少两种先前全身性疗法线之后已复发或未能缓解并且接受过使用利妥昔单抗和烷化剂的先前治疗。
在一个实施例中,将患有(CLL)、伯基特淋巴瘤和淋巴浆细胞性淋巴瘤的受试者排除在如上所述的治疗方法之外。
在一个实施例中,与不使用分步给药计划的对应治疗方案相比,如本文所提供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分步给药计划有效减少受试者中与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施用相关联的细胞因子释放。在一个实施例中,与不使用分步给药计划的对应治疗方案相比,细胞因子释放减少至少2倍、至少3倍、至少4倍、至少5倍、至少10倍、至少20倍、至少50倍、或至少100倍。细胞因子可通过本领域中已知的方法诸如ELISA、FACS或测定来检测。
可检测例如采集自受试者的血液样品中的细胞因子。在一个实施例中,细胞因子浓度为受试者的血液。在一个实施例中,细胞因子为选自由以下各项组成的组的一种或多种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白介素-2(IL-2)和白介素-8(IL-8),特别是由TNF-α、IFN-γ和IL-6组成的组。在一些实施例中,细胞因子为TNF-α。在一些实施例中,细胞因子为IFN-γ。在一些实施例中,细胞因子为IL-6。在一些实施例中,细胞因子为IL-10。在一些实施例中,细胞因子为IL-2。在一些实施例中,细胞因子为IL-8。
在一个实施例中,与不使用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例如,格菲妥单抗)的剂量递增给药方案的对应治疗方案(即,使用预设的、不变的给药方案)相比,如本文所提供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例如,格菲妥单抗)的分步给药计划提高了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例如,格菲妥单抗)的安全性。在一个实施例中,与不使用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剂量递增给药方案的对应治疗方案相比,如本文所提供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逐步递增给药计划减少了受试者中的不良事件。在一个实施例中,与不使用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剂量递增给药方案的对应治疗方案相比,该治疗方案降低了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毒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受试者群体在施用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后表现出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并且其中2级或更高级别的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的比率小于或等于约30%。在一个实施例中,受试者群体在施用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后表现出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并且其中2级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的比率小于或等于约12%。在一个实施例中,表现出3级或更高级别的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的受试者的比率小于或等于约5%。在一个实施例中,表现出3级或更高级别的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的受试者的比率小于或等于约3%。在一个实施例中,表现出3级或更高级别的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的受试者的比率小于或等于约0%。在一个实施例中,CRS级别通过Lee等人的改良标准(Lee等人,Blood,124:188-195,2014)和/或ASTCT共识分级(美国移植和细胞疗法学会标准,2019;ASTCT;Lee等人,BiolBlood Marrow Transplant,25(4):625-638,2019)定义。
在一个实施例中,与以不使用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剂量递增给药方案的对应治疗方案治疗的患者的2级或更高级别CRS比率相比,如本文所提供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分步给药计划降低了2级或更高级别CRS的频率。在一个实施例中,与在以不使用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剂量递增给药方案的对应治疗方案治疗的患者群体中观察到的2级或更高级别CRS比率相比,2级或更高级别CRS的频率降低约45%、50%、55%或60%。在一个实施例中,CRS级别通过Lee等人的改良标准(2014)和/或ASTCT共识分级(美国移植和细胞治疗学会标准,2019;ASTCT)定义。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本文所提供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分步给药计划在患者群体中引起至少约60%的客观缓解率。在一个实施例中,如本文所提供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分步给药计划在患者群体中引起至少约70%的客观缓解率。在一个实施例中,如本文所提供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分步给药计划在患者群体中引起至少约60%的CRR。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本文所提供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分步给药计划在患有侵袭性B-NHL(DLBCL、trFL、PMBCL、MCL、Richter转化)的患者群体中引起至少约60%的客观缓解率。在一个实施例中,如本文所提供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分步给药计划在患有侵袭性B-NHL(DLBCL、trFL、PMBCL、MCL、Richter转化)的患者群体中引起至少约70%的客观缓解率。在一个实施例中,如本文所提供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分步给药计划在患有1级至3a级FL的患者群体中引起至少约65%的客观缓解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本文所提供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分步给药计划在患有侵袭性B-NHL(DLBCL、trFL、PMBCL、MCL、Richter转化)的患者群体中引起至少约45%的完全缓解率(CRR)。在一个实施例中,如本文所提供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分步给药计划在患有1级至3A级FL的患者群体中引起至少约50%的CRR。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第3周期中发生CR。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在第一或第二应答评定(C3或C6)时发生完全缓解(CR)。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本文所提供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分步给药计划在患有侵袭性NHL(DLBCL、trFL、PMBCL、MCL、Richter转化)的患者中引起至少约5.5个月的DOR。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本文所提供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分步给药计划引起至少3个月的无进展生存。在一个实施例中,如本文所提供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分步给药计划在6个月时引起至少约30%或约34%的无进展生存。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本文所提供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分步给药计划在患有1级至3A级FL的患者中引起至少约10个月的DOR。在一个实施例中,如本文所提供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分步给药计划在患有1级至3A级FL的患者中引起至少约11个月的无进展生存。
对于某些适应症,发现延长剂量递增能够引起有益的效益-风险特征。在本文所提供的延长剂量递增给药方案中,在C1D1和C1D8施用格菲妥单抗的初始较低剂量,随后在第2周期施用中等剂量,并且在第3周期首次施用目标治疗剂量。替代性地,也可以在第3周期施用中等剂量,并且在第4周期施用首个目标剂量。每次剂量递增时格菲妥单抗剂量的较小增加可通过减少某些适应症(如滤泡性淋巴瘤)中CRS的发生和严重程度来进一步改善格菲妥单抗的临床获益/风险。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治疗患有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受试者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至少包含第一给药周期和第二给药周期的给药方案向受试者施用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其中:
a)第一给药周期包括所述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第一剂量(C1D1)和第二剂量(C1D2),其中C1D1为2.5mg,并且C1D2为10mg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
b)第二给药周期包括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为16mg或30mg的单一剂量(C2D1)。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三给药周期的单一剂量(C2D1)包括30mg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第一给药周期的第1天施用第一剂量(C1D1)并且在第一给药周期的第8天施用第二剂量(C1D2)。在一个实施例中,在第二给药周期的第1天施用第二给药周期的单一剂量(C2D1)。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治疗患有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受试者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至少包含第一给药周期和第二给药周期的给药方案向受试者施用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其中:
a)第一给药周期包括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第一剂量(C1D1)和第二剂量(C1D2),其中C1D1为2.5mg并且在第一周期的第1天施用,并且C1D2为10mg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并且在第一给药周期的第8天施用;并且
b)第二给药周期包括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为16mg或30mg的单一剂量(C2D1),该单一剂量在第二给药周期的第1天施用。
在一个实施例中,治疗DLBCL的方法包括1至10个(C3D1至C12D1)额外给药周期。在一个实施例中,1至10个额外给药周期(C3D1至C12D1)包括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为16mg或30mg的单一剂量。在一个实施例中,额外给药周期(C3D1至C12D1)的单一剂量包括30mg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在一个实施例中,在相应的额外给药周期的第一天施用额外给药周期(C3D1至C12D1)的单一剂量。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治疗患有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受试者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包含二至十二个给药周期的给药方案向受试者施用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其中:
a)第一给药周期包括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第一剂量(C1D1)和第二剂量(C1D2),其中C1D1为0.5mg,并且C1D2为2.5mg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并且
b)后续给药周期包括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为16mg或30mg的单一剂量(C2D1至C12D1)。
在一个此类实施例中,后续给药周期包括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为30mg的单一剂量(C2D1至C12D1)。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治疗患有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受试者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包含二至十二个给药周期的给药方案向受试者施用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其中:
a)第一给药周期包括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第一剂量(C1D1)和第二剂量(C1D2),其中C1D1为2.5mg并且在第一周期的第1天施用,并且C1D2为10mg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并且在第一周期的第8天施用;并且
b)后续给药周期包括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为16mg或30mg的单一剂量(C2D1至C12D1),其在每个后续周期的第1天施用。
在一个此类实施例中,后续给药周期包括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为30mg的单一剂量(C2D1至C12D1)。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上所述的治疗DLBCL的方法总共包括12个给药周期。在一个实施例中,DLBCL为复发性或难治性(R/R)DLBCL。在一个实施例中,DLBCL由FL引起,为转化的FL(trFL),或为Richter转化。在一个实施例中,患有R/R DLBCL的患者在至少两种先前全身性疗法线之后已复发或未能缓解。
在一个实施例中,一个或多个治疗周期包括14天或21天。在一个实施例中,一个或多个治疗周期包括21天。
在一个实施例中,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包含
c)至少一个与CD20特异性结合的抗原结合结构域,该抗原结合结构域包含重链可变区,该重链可变区包含:
(i)HVR-H1,其包含SEQ ID NO:1的氨基酸序列;
(ii)HVR-H2,其包含SEQ ID NO:2的氨基酸序列;
(iii)HVR-H3,其包含SEQ ID NO:3的氨基酸序列;
以及轻链可变区,该轻链可变区包含:
(i)HVR-L1,其包含SEQ ID NO:4的氨基酸序列;
(ii)HVR-L2,其包含SEQ ID NO:5的氨基酸序列;
(iii)HVR-L3,其包含SEQ ID NO:6的氨基酸序列;以及
d)至少一个与CD3特异性结合的抗原结合结构域,该抗原结合结构域包含重链可变区,该重链可变区包含:
(i)HVR-H1,其包含SEQ ID NO:9的氨基酸序列;
(ii)HVR-H2,其包含SEQ ID NO:10的氨基酸序列;
(iii)HVR-H3,其包含SEQ ID NO:11的氨基酸序列;以及
轻链可变区,该轻链可变区包含:
(iv)HVR-L1,其包含SEQ ID NO:12的氨基酸序列;
(v)HVR-L2,其包含SEQ ID NO:13的氨基酸序列;和
(vi)HVR-L3,其包含SEQ ID NO:14的氨基酸序列。
在一个实施例中,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包含
(i)至少一个与CD20特异性结合的抗原结合结构域,该抗原结合结构域包含SEQID NO:7的重链可变区序列和SEQ ID NO:8的轻链可变区序列;以及
(ii)至少一个与CD3特异性结合的抗原结合结构域,该抗原结合结构域包含SEQID NO:15的重链可变区序列和SEQ ID NO:16的轻链可变区序列。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包含两个针对CD20的结合位点和一个针对CD3的结合位点。在一个此类实施例中,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包含如上文中所定义的HVR。在一个此类实施例中,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包含如上文中所定义的VL和VH序列。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治疗患有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受试者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至少包含第一给药周期和第二给药周期的给药方案向受试者施用格菲妥单抗,其中:
a)第一给药周期包括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第一剂量(C1D1)和第二剂量(C1D2),其中C1D1为2.5mg,并且C1D2为10mg的格菲妥单抗;并且
b)第二给药周期包括格菲妥单抗的为16mg或30mg的单一剂量(C2D1)。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给药周期的单一剂量(C2D1)包含30mg格菲妥单抗。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第一给药周期的第1天施用第一剂量(C1D1)格菲妥单抗并且在第一给药周期的第8天施用第二剂量(C1D2)格菲妥单抗。在一个实施例中,在第二给药周期的第1天施用第二给药周期的单一剂量(C2D1)。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治疗患有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受试者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至少包含第一给药周期和第二给药周期的给药方案向受试者施用格菲妥单抗,其中:
a)第一给药周期包括格菲妥单抗的第一剂量(C1D1)和第二剂量(C1D2),其中C1D1为2.5mg并且在第一周期的第1天施用,并且C1D2为10mg的格菲妥单抗并且在第一给药周期的第8天施用;并且
b)第二给药周期包括格菲妥单抗的为16mg或30mg的单一剂量(C2D1),该单一剂量在第二给药周期的第1天施用。
在一个实施例中,方法包括1至10个(C3D1至C12D1)额外给药周期。在一个实施例中,1至10个额外给药周期(C3D1至C12D1)包括格菲妥单抗的为16mg或30mg的单一剂量。在一个实施例中,额外给药周期(C3D1至C12D1)的单一剂量包含30mg的格菲妥单抗。在一个实施例中,在相应的额外给药周期的第一天施用额外给药周期(C3D1至C12D1)的单一剂量。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治疗患有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受试者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包含二至十二个给药周期的给药方案向受试者格菲妥单抗,其中:
a)第一给药周期包括格菲妥单抗的第一剂量(C1D1)和第二剂量(C1D2),其中C1D1为2.5mg,并且C1D2为10mg的格菲妥单抗
b)后续给药周期包括格菲妥单抗的为16mg或30mg的单一剂量(C2D1至C12D1)。
在一个此类实施例中,后续给药周期包括格菲妥单抗的为30mg的单一剂量(C2D1至C12D1)。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治疗患有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受试者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包含二至十二个给药周期的给药方案向受试者格菲妥单抗,其中:
a)第一给药周期包括格菲妥单抗的第一剂量(C1D1)和第二剂量(C1D2),其中C1D1为2.5mg并且在第一周期的第1天施用,并且C1D2为10mg的格菲妥单抗并且在第一周期的第8天施用;并且
b)后续给药周期包括格菲妥单抗的为16mg或30mg的单一剂量(C2D1至C12D1),其在每个后续周期的第二周期的第1天施用。
在一个此类实施例中,后续给药周期包括格菲妥单抗的为30mg的单一剂量(C2D1至C12D1)。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治疗患有滤泡性淋巴瘤(FL)的受试者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至少包含第一给药周期和第二给药周期的给药方案向受试者施用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其中:
a)第一给药周期包括所述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第一剂量(C1D1)和第二剂量(C1D2),其中C1D1为2.5mg,并且C1D2为10mg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
b)第二给药周期包括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为16mg或30mg的单一剂量(C2D1)。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三给药周期的单一剂量(C2D1)包括30mg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第一给药周期的第1天施用第一剂量(C1D1)并且在第一给药周期的第8天施用第二剂量(C1D2)。在一个实施例中,在第二给药周期的第1天施用第二给药周期的单一剂量(C2D1)。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治疗患有滤泡性淋巴瘤(FL)的受试者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至少包含第一给药周期和第二给药周期的给药方案向受试者施用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其中:
a)第一给药周期包括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第一剂量(C1D1)和第二剂量(C1D2),其中C1D1为2.5mg并且在第一周期的第1天施用,并且C1D2为10mg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并且在第一给药周期的第8天施用;并且
b)第二给药周期包括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为16mg或30mg的单一剂量(C2D1),该单一剂量在第二给药周期的第1天施用。
在一个实施例中,治疗FL的方法包括1至10个(C3D1至C12D1)额外给药周期。在一个实施例中,1至10个额外给药周期(C3D1至C12D1)包括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为16mg或30mg的单一剂量。在一个实施例中,额外给药周期(C3D1至C12D1)的单一剂量包括30mg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在一个实施例中,在相应的额外给药周期的第一天施用额外给药周期(C3D1至C12D1)的单一剂量。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治疗患有滤泡性淋巴瘤(FL)的受试者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包含二至十二个给药周期的给药方案向受试者施用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其中:
a)第一给药周期包括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第一剂量(C1D1)和第二剂量(C1D2),其中C1D1为0.5mg,并且C1D2为2.5mg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并且
b)后续给药周期包括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为16mg或30mg的单一剂量(C2D1至C12D1)。
在一个此类实施例中,后续给药周期包括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为30mg的单一剂量(C2D1至C12D1)。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治疗患有滤泡性淋巴瘤(FL)的受试者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包含二至十二个给药周期的给药方案向受试者施用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其中:
a)第一给药周期包括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第一剂量(C1D1)和第二剂量(C1D2),其中C1D1为2.5mg并且在第一周期的第1天施用,并且C1D2为10mg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并且在第一周期的第8天施用;并且
b)后续给药周期包括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为16mg或30mg的单一剂量(C2D1至C12D1),其在每个后续周期的第1天施用。
在一个此类实施例中,后续给药周期包括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为30mg的单一剂量(C2D1至C12D1)。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上所述的治疗FL的方法总共包括12个给药周期。在一个实施例中,FL为复发性或难治性(R/R)FL。在一个实施例中,FL为1级、2级或3a级FL。在一个实施例中,患有1级至3a级FL的患者在至少两种先前全身性疗法线之后已复发或未能缓解并且接受过使用利妥昔单抗和烷化剂的先前治疗。在一个实施例中,待治疗的受试者具有≥3的FLIPI风险评分。
在一个实施例中,将患有(CLL)、伯基特淋巴瘤和淋巴浆细胞性淋巴瘤的受试者排除在如上所述的治疗方法之外。
在一个实施例中,FL为转化的FL。在一个实施例中,患有trFL的患者在至少两种先前全身性治疗方案(包括至少一种含有蒽环类药物的先前方案,以及至少一种含有抗CD20定向疗法的先前方案)后复发或未能缓解。在一个实施例中,受试者为以下高风险受试者:
(a)在至少两种先前疗法后已复发或难以用其治疗;
(b)在用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抑制剂治疗后已复发或难以用其治疗;
(c)在一线治疗后24个月内经历疾病进展;并且/或者
(d)具有病灶,其中病灶直径的乘积之和≥3,000mm2
在一个实施例中,一个或多个治疗周期包括14天或21天。在一个实施例中,一个或多个治疗周期包括21天。
在一个实施例中,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包含
e)至少一个与CD20特异性结合的抗原结合结构域,该抗原结合结构域包含重链可变区,该重链可变区包含:
(iv)HVR-H1,其包含SEQ ID NO:1的氨基酸序列;
(v)HVR-H2,其包含SEQ ID NO:2的氨基酸序列;
(vi)HVR-H3,其包含SEQ ID NO:3的氨基酸序列;
以及轻链可变区,该轻链可变区包含:
(iv)HVR-L1,其包含SEQ ID NO:4的氨基酸序列;
(v)HVR-L2,其包含SEQ ID NO:5的氨基酸序列;
(vi)HVR-L3,其包含SEQ ID NO:6的氨基酸序列;以及
f)至少一个与CD3特异性结合的抗原结合结构域,该抗原结合结构域包含重链可变区,该重链可变区包含:
(iv)HVR-H1,其包含SEQ ID NO:9的氨基酸序列;
(v)HVR-H2,其包含SEQ ID NO:10的氨基酸序列;
(vi)HVR-H3,其包含SEQ ID NO:11的氨基酸序列;以及
轻链可变区,该轻链可变区包含:
(vii)HVR-L1,其包含SEQ ID NO:12的氨基酸序列;
(viii)HVR-L2,其包含SEQ ID NO:13的氨基酸序列;和
(ix)HVR-L3,其包含SEQ ID NO:14的氨基酸序列。
在一个实施例中,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包含
(iii)至少一个与CD20特异性结合的抗原结合结构域,该抗原结合结构域包含SEQID NO:7的重链可变区序列和SEQ ID NO:8的轻链可变区序列;以及
(iv)至少一个与CD3特异性结合的抗原结合结构域,该抗原结合结构域包含SEQID NO:15的重链可变区序列和SEQ ID NO:16的轻链可变区序列。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包含两个针对CD20的结合位点和一个针对CD3的结合位点。在一个此类实施例中,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包含如上文中所定义的HVR。在一个此类实施例中,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包含如上文中所定义的VL和VH序列。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治疗患有滤泡性淋巴瘤(FL)的受试者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至少包含第一给药周期和第二给药周期的给药方案向受试者施用格菲妥单抗,其中:
a)第一给药周期包括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第一剂量(C1D1)和第二剂量(C1D2),其中C1D1为2.5mg,并且C1D2为10mg的格菲妥单抗;并且
b)第二给药周期包括格菲妥单抗的为16mg或30mg的单一剂量(C2D1)。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给药周期的单一剂量(C2D1)包含30mg格菲妥单抗。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第一给药周期的第1天施用第一剂量(C1D1)格菲妥单抗并且在第一给药周期的第8天施用第二剂量(C1D2)格菲妥单抗。在一个实施例中,在第二给药周期的第1天施用第二给药周期的单一剂量(C2D1)。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治疗患有滤泡性淋巴瘤(FL)的受试者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至少包含第一给药周期和第二给药周期的给药方案向受试者施用格菲妥单抗,其中:
a)第一给药周期包括格菲妥单抗的第一剂量(C1D1)和第二剂量(C1D2),其中C1D1为2.5mg并且在第一周期的第1天施用,并且C1D2为10mg的格菲妥单抗并且在第一给药周期的第8天施用;并且
c)第二给药周期包括格菲妥单抗的为16mg或30mg的单一剂量(C2D1),该单一剂量在第二给药周期的第1天施用。
在一个实施例中,方法包括1至10个(C3D1至C12D1)额外给药周期。在一个实施例中,1至10个额外给药周期(C3D1至C12D1)包括格菲妥单抗的为16mg或30mg的单一剂量。在一个实施例中,额外给药周期(C3D1至C12D1)的单一剂量包含30mg的格菲妥单抗。在一个实施例中,在相应的额外给药周期的第一天施用额外给药周期(C3D1至C12D1)的单一剂量。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治疗患有滤泡性淋巴瘤(FL)的受试者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包含二至十二个给药周期的给药方案向受试者格菲妥单抗,其中:
a)第一给药周期包括格菲妥单抗的第一剂量(C1D1)和第二剂量(C1D2),其中C1D1为2.5mg,并且C1D2为10mg的格菲妥单抗
b)后续给药周期包括格菲妥单抗的为16mg或30mg的单一剂量(C2D1至C12D1)。
在一个此类实施例中,后续给药周期包括格菲妥单抗的为30mg的单一剂量(C2D1至C12D1)。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治疗患有滤泡性淋巴瘤(FL)的受试者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包含二至十二个给药周期的给药方案向受试者格菲妥单抗,其中:
a)第一给药周期包括格菲妥单抗的第一剂量(C1D1)和第二剂量(C1D2),其中C1D1为2.5mg并且在第一周期的第1天施用,并且C1D2为10mg的格菲妥单抗并且在第一周期的第8天施用;并且
b)后续给药周期包括格菲妥单抗的为16mg或30mg的单一剂量(C2D1至C12D1),其在每个后续周期的第二周期的第1天施用。
在一个此类实施例中,后续给药周期包括格菲妥单抗的为30mg的单一剂量(C2D1至C12D1)。
在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治疗患有滤泡性淋巴瘤(FL)的受试者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至少包含第一给药周期、第二给药周期和第三给药周期的给药方案向受试者施用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其中:
a)第一给药周期包括所述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第一剂量(C1D1)和第二剂量(C1D2),其中C1D1为0.5mg,并且C1D2为2.5mg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
b)第二给药周期包括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为10mg的单一剂量(C2D1),并且
c)第三给药周期包括所述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为16mg或30mg的单一剂量(C3D1)。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三给药周期的单一剂量(C3D1)包括30mg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第一给药周期的第1天施用第一剂量(C1D1)并且在第一给药周期的第8天施用第二剂量(C1D2)。在一个实施例中,在第二给药周期的第1天施用第二给药周期的单一剂量(C2D1)。在一个实施例中,在第三给药周期的第1天施用第三给药周期的单一剂量(C3D1)。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治疗患有滤泡性淋巴瘤(FL)的受试者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至少包含第一给药周期、第二给药周期和第三给药周期的给药方案向受试者施用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其中:
a)第一给药周期包括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第一剂量(C1D1)和第二剂量(C1D2),其中C1D1为0.5mg并且在第一周期的第1天施用,并且C1D2为2.5mg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并且在第一给药周期的第8天施用。
b)第二给药周期包括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为10mg的单一剂量(C2D1),该单一剂量在第二给药周期的第1天施用,并且
c)第三给药周期包括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为16mg或30mg的单一剂量(C3D1),该单一剂量在第三给药周期的第1天施用。
在一个实施例中,治疗FL的方法包括1至9个(C4D1至C12D1)额外给药周期。在一个实施例中,1至9个额外给药周期(C4D1至C12D1)包括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为16mg或30mg的单一剂量。在一个实施例中,额外给药周期(C4D1至C12D1)的单一剂量包括30mg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在一个实施例中,在相应的额外给药周期的第一天施用额外给药周期(C4D1至C12D1)的单一剂量。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治疗患有滤泡性淋巴瘤(FL)的受试者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包含三至十二个给药周期的给药方案向受试者施用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其中:
a)第一给药周期包括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第一剂量(C1D1)和第二剂量(C1D2),其中C1D1为0.5mg,并且C1D2为2.5mg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
b)第二给药周期包括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为10mg的单一剂量(C2D1),并且
c)后续给药周期包括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为16mg或30mg的单一剂量(C3D1至C12D1)。
在一个此类实施例中,后续给药周期包括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为30mg的单一剂量(C3D1至C12D1)。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治疗患有滤泡性淋巴瘤(FL)的受试者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包含三至十二个给药周期的给药方案向受试者施用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其中:
a)第一给药周期包括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第一剂量(C1D1)和第二剂量(C1D2),其中C1D1为0.5mg并且在第一周期的第1天施用,并且C1D2为2.5mg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并且在第一周期的第8天施用;
b)第二给药周期包括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为10mg的单一剂量(C2D1),其在第二周期的第1天施用,并且
c)后续给药周期包括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为16mg或30mg的单一剂量(C3D1至C12D1),其在每个后续周期的第1天施用。
在一个此类实施例中,后续给药周期包括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为30mg的单一剂量(C3D1至C12D1)。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上所述的治疗FL的方法总共包括12个给药周期。在一个实施例中,FL为复发性或难治性(R/R)FL。在一个实施例中,FL为1级、2级或3a级FL。在一个实施例中,患有1级至3a级FL的患者在至少两种先前全身性疗法线之后已复发或未能缓解并且接受过使用利妥昔单抗和烷化剂的先前治疗。在一个实施例中,待治疗的受试者具有≥3的FLIPI风险评分。
在一个实施例中,将患有(CLL)、伯基特淋巴瘤和淋巴浆细胞性淋巴瘤的受试者排除在如上所述的治疗方法之外。
在一个实施例中,FL为转化的FL。在一个实施例中,患有trFL的患者在至少两种先前全身性治疗方案(包括至少一种含有蒽环类药物的先前方案,以及至少一种含有抗CD20定向疗法的先前方案)后复发或未能缓解。
在一个实施例中,受试者为以下高风险受试者:
(a)在至少两种先前疗法后已复发或难以用其治疗;
(b)在用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抑制剂治疗后已复发或难以用其治疗;
(c)在一线治疗后24个月内经历疾病进展;并且/或者
(d)具有病灶,其中病灶直径的乘积之和≥3,000mm2
在一个实施例中,一个或多个治疗周期包括14天或21天。在一个实施例中,一个或多个治疗周期包括21天。
在一个实施例中,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包含
a)至少一个与CD20特异性结合的抗原结合结构域,该抗原结合结构域包含重链可变区,该重链可变区包含:
(i)HVR-H1,其包含SEQ ID NO:1的氨基酸序列;
(ii)HVR-H2,其包含SEQ ID NO:2的氨基酸序列;
(iii)HVR-H3,其包含SEQ ID NO:3的氨基酸序列;
以及轻链可变区,该轻链可变区包含:
(i)HVR-L1,其包含SEQ ID NO:4的氨基酸序列;
(ii)HVR-L2,其包含SEQ ID NO:5的氨基酸序列;
(iii)HVR-L3,其包含SEQ ID NO:6的氨基酸序列;以及
b)至少一个与CD3特异性结合的抗原结合结构域,该抗原结合结构域包含重链可变区,该重链可变区包含:
(i)HVR-H1,其包含SEQ ID NO:9的氨基酸序列;
(ii)HVR-H2,其包含SEQ ID NO:10的氨基酸序列;
(iii)HVR-H3,其包含SEQ ID NO:11的氨基酸序列;以及
轻链可变区,该轻链可变区包含:
(i)HVR-L1,其包含SEQ ID NO:12的氨基酸序列;
(ii)HVR-L2,其包含SEQ ID NO:13的氨基酸序列;和
(iii)HVR-L3,其包含SEQ ID NO:14的氨基酸序列。
在一个实施例中,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包含
(i)至少一个与CD20特异性结合的抗原结合结构域,该抗原结合结构域包含SEQID NO:7的重链可变区序列和SEQ ID NO:8的轻链可变区序列;以及
(ii)至少一个与CD3特异性结合的抗原结合结构域,该抗原结合结构域包含SEQID NO:15的重链可变区序列和SEQ ID NO:16的轻链可变区序列。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包含两个针对CD20的结合位点和一个针对CD3的结合位点。在一个此类实施例中,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包含如上文中所定义的HVR。在一个此类实施例中,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包含如上文中所定义的VL和VH序列。
在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治疗患有滤泡性淋巴瘤(FL)的受试者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至少包含第一给药周期、第二给药周期和第三给药周期的给药方案向受试者施用格菲妥单抗,其中:
a)第一给药周期包括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第一剂量(C1D1)和第二剂量(C1D2),其中C1D1为0.5mg并且C1D2为2.5mg的格菲妥单抗;
b)第二给药周期包括格菲妥单抗的为10mg的单一剂量(C2D1),并且
c)第三给药周期包括格菲妥单抗的为16mg或30mg的单一剂量(C3D1)。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三给药周期的单一剂量(C3D1)包含30mg格菲妥单抗。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第一给药周期的第1天施用第一剂量(C1D1)格菲妥单抗并且在第一给药周期的第8天施用第二剂量(C1D2)格菲妥单抗。在一个实施例中,在第二给药周期的第1天施用第二给药周期的单一剂量(C2D1)。在一个实施例中,在第三给药周期的第1天施用第三给药周期的单一剂量(C3D1)。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治疗患有滤泡性淋巴瘤(FL)的受试者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至少包含第一给药周期、第二给药周期和第三给药周期的给药方案向受试者施用格菲妥单抗,其中:
a)第一给药周期包括格菲妥单抗的第一剂量(C1D1)和第二剂量(C1D2),其中C1D1为0.5mg并且在第一周期的第1天施用,并且C1D2为2.5mg的格菲妥单抗并且在第一给药周期的第8天施用。
b)第二给药周期包括格菲妥单抗的为10mg的单一剂量(C2D1),该单一剂量在第二给药周期的第1天施用,并且
c)第三给药周期包括格菲妥单抗的为16mg或30mg的单一剂量(C3D1),该单一剂量在第三给药周期的第1天施用。
在一个实施例中,该方法包括1至9个(C4D1至C12D1)额外给药周期。在一个实施例中,1至9个额外给药周期(C4D1至C12D1)包括格菲妥单抗的为16mg或30mg的单一剂量。在一个实施例中,其中额外给药周期(C4D1至C12D1)的单一剂量包含30mg格菲妥单抗。在一个实施例中,在相应的额外给药周期的第一天施用额外给药周期(C4D1至C12D1)的单一剂量。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治疗患有滤泡性淋巴瘤(FL)的受试者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包含三至十二个给药周期的给药方案向受试者格菲妥单抗,其中:
a)第一给药周期包括格菲妥单抗的第一剂量(C1D1)和第二剂量(C1D2),其中C1D1为0.5mg,并且C1D2为2.5mg的格菲妥单抗
b)第二给药周期包括格菲妥单抗的为10mg的单一剂量(C2D1),并且
c)后续给药周期包括格菲妥单抗的为16mg或30mg的单一剂量(C3D1至C12D1)。
在一个此类实施例中,后续给药周期包括格菲妥单抗的为30mg的单一剂量(C3D1至C12D1)。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治疗患有滤泡性淋巴瘤(FL)的受试者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包含三至十二个给药周期的给药方案向受试者格菲妥单抗,其中:
a)第一给药周期包括格菲妥单抗的第一剂量(C1D1)和第二剂量(C1D2),其中C1D1为0.5mg并且第一周期的第1天施用,并且C1D2为2.5mg的格菲妥单抗并且在第一周期的第8天施用;
b)第二给药周期包括格菲妥单抗的为10mg的单一剂量(C2D1),其在第二周期的第1天施用,并且
c)后续给药周期包括格菲妥单抗的为16mg或30mg的单一剂量(C3D1至C12D1),其在每个后续周期的第1天施用。
在一个此类实施例中,后续给药周期包括格菲妥单抗的为30mg的单一剂量(C3D1至C12D1)。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上所述的治疗FL的方法总共包括12个给药周期。在一个实施例中,FL为复发性或难治性(R/R)FL。在一个实施例中,FL为1级、2级或3a级FL。在一个实施例中,患有1级至3a级FL的患者在至少两种先前全身性疗法线之后已复发或未能缓解并且接受过使用利妥昔单抗和烷化剂的先前治疗。在一个实施例中,待治疗的受试者具有≥3的FLIPI风险评分。
在一个实施例中,受试者为以下高风险受试者:
(a)在至少两种先前疗法后已复发或难以用其治疗;
(b)在用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抑制剂治疗后已复发或难以用其治疗;
(c)在一线治疗后24个月内经历疾病进展;并且/或者
(d)具有病灶,其中病灶直径的乘积之和≥3,000mm2
在一个实施例中,将患有(CLL)、伯基特淋巴瘤和淋巴浆细胞性淋巴瘤的受试者排除在如上所述的治疗方法之外。
在一个实施例中,FL为转化的FL。在一个实施例中,患有trFL的患者在至少两种先前全身性治疗方案(包括至少一种含有蒽环类药物的先前方案,以及至少一种含有抗CD20定向疗法的先前方案)后复发或未能缓解。
在一个实施例中,一个或多个治疗周期包括14天或21天。在一个实施例中,一个或多个治疗周期包括21天。
套细胞淋巴瘤(MCL)为相对罕见且无法治愈的B细胞淋巴瘤,其中高度未满足需求的领域包括先前接受过用BTK抑制剂治疗的复发性或难治性(r/r)患者以及具有高风险病理的先前未经治疗的患者。迄今为止,复发患者用基于利妥昔单抗的疗法或CAR-T疗法进行治疗,并且其他靶向疗法已被证明用途有限。
由于疾病的侵袭性和缺乏治愈性治疗选择,BTKi后MCL患者预后较差。使用可用的全身性疗法,中位总存活期为6至12个月,具有约26%的ORR。因此,针对用于MCL患者的改善的治疗方法存在迫切且目前尚未满足的医疗需求。用于MCL的格菲妥单抗单一疗法提供了一种现成的、固定疗程的疗法,与全身性疗法诸如基于利妥昔单抗的疗法和CAR-T疗法相比具有优势。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治疗患有套细胞淋巴瘤(MCL)的受试者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至少包含第一给药周期和第二给药周期的给药方案向受试者施用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其中:
a)第一给药周期包括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第一剂量(C1D1)和第二剂量(C1D2),其中C1D1为2.5mg,并且C1D2为10mg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并且
b)第二给药周期包括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为16mg或30mg的单一剂量(C2D1)。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给药周期的单一剂量(C2D1)包含30mg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第一给药周期的第1天施用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第一剂量(C1D1),并且在第一给药周期的第8天施用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第二剂量(C1D2)。在一个实施例中,在第二给药周期的第1天施用第二给药周期的单一剂量(C2D1)。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治疗患有套细胞淋巴瘤(MCL)的受试者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至少包含第一给药周期和第二给药周期的给药方案向受试者施用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其中:
a)第一给药周期包括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第一剂量(C1D1)和第二剂量(C1D2),其中C1D1为2.5mg并且在第一周期的第1天施用,并且C1D2为10mg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并且在第一给药周期的第8天施用;并且
b)第二给药周期包括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为16mg或30mg的单一剂量(C2D1),该单一剂量在第二给药周期的第1天施用。
在一个实施例中,b)的第二给药周期包括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为30mg的单一剂量(C2D1),该单一剂量在第二给药周期的第1天施用。
在一个实施例中,方法包括1至10个(C3D1至C12D1)额外给药周期。在一个实施例中,1至10个额外给药周期(C3D1至C12D1)包括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为16mg或30mg的单一剂量。在一个实施例中,额外给药周期(C3D1至C12D1)的单一剂量包括30mg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在一个实施例中,在相应的额外给药周期的第一天施用额外给药周期(C3D1至C12D1)的单一剂量。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治疗患有套细胞淋巴瘤(MCL)的受试者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包含二至十二个给药周期的给药方案向受试者施用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其中:
a)第一给药周期包括所述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第一剂量(C1D1)和第二剂量(C1D2),其中C1D1为2.5mg,并且C1D2为10mg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
b)后续给药周期包括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为16mg或30mg的单一剂量(C2D1至C12D1)。
在一个此类实施例中,后续给药周期包括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为30mg的单一剂量(C2D1至C12D1)。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治疗患有套细胞淋巴瘤(MCL)的受试者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包含二至十二个给药周期的给药方案向受试者施用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其中:
a)第一给药周期包括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第一剂量(C1D1)和第二剂量(C1D2),其中C1D1为2.5mg并且在第一周期的第1天施用,并且C1D2为10mg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并且在第一周期的第8天施用;并且
b)后续给药周期包括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为16mg或30mg的单一剂量(C2D1至C12D1),其在每个后续周期的第二周期的第1天施用。
在一个此类实施例中,后续给药周期包括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为30mg的单一剂量(C2D1至C12D1)。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上所述的治疗MCL的方法总共包括12个给药周期。在一个实施例中,如上所述的治疗MCL的方法总共包括6、7、8、9或10个给药周期。在一个实施例中,MCL为复发性或难治性(R/R)MCL。在一个实施例中,患有R/R MCL的患者在至少两种先前全身性疗法线之后已复发或未能缓解。在一个实施例中,受试者接受过包括布鲁顿酪氨酸激酶抑制剂(BTKi)的至少一种先前全身性治疗方案。在一个实施例中,BTKi包括依鲁替尼、阿卡替尼或泽布替尼。
在一个实施例中,一个或多个治疗周期包括14天或21天。在一个实施例中,一个或多个治疗周期包括21天。
在一个实施例中,用于治疗MCL的方法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包含
a)至少一个与CD20特异性结合的抗原结合结构域,该抗原结合结构域包含重链可变区,该重链可变区包含:
(i)HVR-H1,其包含SEQ ID NO:1的氨基酸序列;
(ii)HVR-H2,其包含SEQ ID NO:2的氨基酸序列;
(iii)HVR-H3,其包含SEQ ID NO:3的氨基酸序列;
以及轻链可变区,该轻链可变区包含:
(i)HVR-L1,其包含SEQ ID NO:4的氨基酸序列;
(ii)HVR-L2,其包含SEQ ID NO:5的氨基酸序列;
(iii)HVR-L3,其包含SEQ ID NO:6的氨基酸序列;以及
b)至少一个与CD3特异性结合的抗原结合结构域,该抗原结合结构域包含重链可变区,该重链可变区包含:
(i)HVR-H1,其包含SEQ ID NO:9的氨基酸序列;
(ii)HVR-H2,其包含SEQ ID NO:10的氨基酸序列;
(iii)HVR-H3,其包含SEQ ID NO:11的氨基酸序列;以及
轻链可变区,该轻链可变区包含:
(i)HVR-L1,其包含SEQ ID NO:12的氨基酸序列;
(ii)HVR-L2,其包含SEQ ID NO:13的氨基酸序列;和
(iii)HVR-L3,其包含SEQ ID NO:14的氨基酸序列。
在一个实施例中,用于治疗MCL的方法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包含
(i)至少一个与CD20特异性结合的抗原结合结构域,该抗原结合结构域包含SEQID NO:7的重链可变区序列和SEQ ID NO:8的轻链可变区序列;以及
(ii)至少一个与CD3特异性结合的抗原结合结构域,该抗原结合结构域包含SEQID NO:15的重链可变区序列和SEQ ID NO:16的轻链可变区序列。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包含两个针对CD20的结合位点和一个针对CD3的结合位点。在一个此类实施例中,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包含如上文中所定义的HVR。在一个此类实施例中,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包含如上文中所定义的VL和VH序列。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治疗患有套细胞淋巴瘤(MCL)的受试者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至少包含第一给药周期和第二给药周期的给药方案向受试者施用格菲妥单抗,其中:
a)第一给药周期包括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第一剂量(C1D1)和第二剂量(C1D2),其中C1D1为2.5mg,并且C1D2为10mg的格菲妥单抗;并且
b)第二给药周期包括格菲妥单抗的为16mg或30mg的单一剂量(C2D1)。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给药周期的单一剂量(C2D1)包含30mg格菲妥单抗。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第一给药周期的第1天施用第一剂量(C1D1)格菲妥单抗并且在第一给药周期的第8天施用第二剂量(C1D2)格菲妥单抗。在一个实施例中,在第二给药周期的第1天施用第二给药周期的单一剂量(C2D1)。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治疗患有套细胞淋巴瘤(MCL)的受试者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至少包含第一给药周期和第二给药周期的给药方案向受试者施用格菲妥单抗,其中:
a)第一给药周期包括格菲妥单抗的第一剂量(C1D1)和第二剂量(C1D2),其中C1D1为2.5mg并且在第一周期的第1天施用,并且C1D2为10mg的格菲妥单抗并且在第一给药周期的第8天施用;并且
c)第二给药周期包括格菲妥单抗的为16mg或30mg的单一剂量(C2D1),该单一剂量在第二给药周期的第1天施用。
在一个实施例中,方法包括1至10个(C3D1至C12D1)额外给药周期。在一个实施例中,1至10个额外给药周期(C3D1至C12D1)包括格菲妥单抗的为16mg或30mg的单一剂量。在一个实施例中,额外给药周期(C3D1至C12D1)的单一剂量包含30mg的格菲妥单抗。在一个实施例中,在相应的额外给药周期的第一天施用额外给药周期(C3D1至C12D1)的单一剂量。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治疗患有套细胞淋巴瘤(MCL)的受试者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包含二至十二个给药周期的给药方案向受试者格菲妥单抗,其中:
a)第一给药周期包括格菲妥单抗的第一剂量(C1D1)和第二剂量(C1D2),其中C1D1为2.5mg,并且C1D2为10mg的格菲妥单抗
b)后续给药周期包括格菲妥单抗的为16mg或30mg的单一剂量(C2D1至C12D1)。
在一个此类实施例中,后续给药周期包括格菲妥单抗的为30mg的单一剂量(C2D1至C12D1)。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治疗患有套细胞淋巴瘤(MCL)的受试者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包含二至十二个给药周期的给药方案向受试者格菲妥单抗,其中:
a)第一给药周期包括格菲妥单抗的第一剂量(C1D1)和第二剂量(C1D2),其中C1D1为2.5mg并且在第一周期的第1天施用,并且C1D2为10mg的格菲妥单抗并且在第一周期的第8天施用;并且
b)后续给药周期包括格菲妥单抗的为16mg或30mg的单一剂量(C2D1至C12D1),其在每个后续周期的第二周期的第1天施用。
在一个此类实施例中,后续给药周期包括格菲妥单抗的为30mg的单一剂量(C2D1至C12D1)。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上所述的治疗MCL的方法总共包括12个给药周期。在一个实施例中,如上所述的治疗MCL的方法总共包括6、7、8、9或10个给药周期。
在一个实施例中,MCL为复发性或难治性(R/R)MCL。在一个实施例中,患有R/R MCL的患者在至少两种先前全身性疗法线之后已复发或未能缓解。在一个实施例中,受试者接受过包括布鲁顿酪氨酸激酶抑制剂(BTKi)的至少一种先前全身性治疗方案。在一个实施例中,BTKi包括依鲁替尼、阿卡替尼或泽布替尼。
在一个实施例中,一个或多个治疗周期包括14天或21天。在一个实施例中,一个或多个治疗周期包括21天。
在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治疗患有套细胞淋巴瘤(MCL)的受试者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至少包含第一给药周期、第二给药周期和第三给药周期的给药方案向受试者施用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其中:
a)第一给药周期包括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第一剂量(C1D1)和第二剂量(C1D2),其中C1D1为0.5mg,并且C1D2为2.5mg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
b)第二给药周期包括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为10mg的单一剂量(C2D1);并且
c)第三给药周期包括所述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为16mg或30mg的单一剂量(C3D1)。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三给药周期的单一剂量(C3D1)包括30mg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第一给药周期的第1天施用第一剂量(C1D1)并且在第一给药周期的第8天施用第二剂量(C1D2)。在一个实施例中,在第二给药周期的第1天施用第二给药周期的单一剂量(C2D1)。在一个实施例中,在第三给药周期的第1天施用第三给药周期的单一剂量(C3D1)。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治疗患有套细胞淋巴瘤(MCL)的受试者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至少包含第一给药周期、第二给药周期和第三给药周期的给药方案向受试者施用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其中:
a)第一给药周期包括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第一剂量(C1D1)和第二剂量(C1D2),其中C1D1为0.5mg并且在第一周期的第1天施用,并且C1D2为2.5mg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并且在第一给药周期的第8天施用;
b)第二给药周期包括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为10mg的单一剂量(C2D1),该单一剂量在第二给药周期的第1天施用;并且
c)第三给药周期包括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为16mg或30mg的单一剂量(C3D1),该单一剂量在第三给药周期的第1天施用。
在一个实施例中,治疗MCL的方法包括1至9个(C4D1至C12D1)额外给药周期。在一个实施例中,1至9个额外给药周期(C4D1至C12D1)包括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为16mg或30mg的单一剂量。在一个实施例中,额外给药周期(C4D1至C12D1)的单一剂量包括30mg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在一个实施例中,在相应的额外给药周期的第一天施用额外给药周期(C4D1至C12D1)的单一剂量。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治疗患有套细胞淋巴瘤(MCL)的受试者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包含三至十二个给药周期的给药方案向受试者施用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其中:
a)第一给药周期包括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第一剂量(C1D1)和第二剂量(C1D2),其中C1D1为0.5mg,并且C1D2为2.5mg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
b)第二给药周期包括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为10mg的单一剂量(C2D1);并且
c)后续给药周期包括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为16mg或30mg的单一剂量(C3D1至C12D1)。
在一个此类实施例中,后续给药周期包括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为30mg的单一剂量(C3D1至C12D1)。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治疗患有套细胞淋巴瘤(MCL)的受试者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包含三至十二个给药周期的给药方案向受试者施用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其中:
a)第一给药周期包括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第一剂量(C1D1)和第二剂量(C1D2),其中C1D1为0.5mg并且在第一周期的第1天施用,并且C1D2为2.5mg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并且在第一周期的第8天施用;
b)第二给药周期包括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为10mg的单一剂量(C2D1),其在第二周期的第1天施用;并且
c)后续给药周期包括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为16mg或30mg的单一剂量(C3D1至C12D1),其在每个后续周期的第1天施用。
在一个此类实施例中,后续给药周期包括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为30mg的单一剂量(C3D1至C12D1)。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上所述的治疗MCL的方法总共包括12个给药周期。在一个实施例中,MCL为复发性或难治性(R/R)MCL。在一个实施例中,患有R/R MCL的患者在至少两种先前全身性疗法线之后已复发或未能缓解。在一个实施例中,受试者接受过包括布鲁顿酪氨酸激酶抑制剂(BTKi)的至少一种先前全身性治疗方案。在一个实施例中,BTKi包括依鲁替尼、阿卡替尼或泽布替尼。
在一个实施例中,一个或多个治疗周期包括14天或21天。在一个实施例中,一个或多个治疗周期包括21天。
在一个实施例中,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包含
a)至少一个与CD20特异性结合的抗原结合结构域,该抗原结合结构域包含重链可变区,该重链可变区包含:
(i)HVR-H1,其包含SEQ ID NO:1的氨基酸序列;
(ii)HVR-H2,其包含SEQ ID NO:2的氨基酸序列;
(iii)HVR-H3,其包含SEQ ID NO:3的氨基酸序列;
以及轻链可变区,该轻链可变区包含:
(i)HVR-L1,其包含SEQ ID NO:4的氨基酸序列;
(ii)HVR-L2,其包含SEQ ID NO:5的氨基酸序列;
(iii)HVR-L3,其包含SEQ ID NO:6的氨基酸序列;以及
b)至少一个与CD3特异性结合的抗原结合结构域,该抗原结合结构域包含重链可变区,该重链可变区包含:
(i)HVR-H1,其包含SEQ ID NO:9的氨基酸序列;
(ii)HVR-H2,其包含SEQ ID NO:10的氨基酸序列;
(iii)HVR-H3,其包含SEQ ID NO:11的氨基酸序列;以及
轻链可变区,该轻链可变区包含:
(i)HVR-L1,其包含SEQ ID NO:12的氨基酸序列;
(ii)HVR-L2,其包含SEQ ID NO:13的氨基酸序列;和
(iii)HVR-L3,其包含SEQ ID NO:14的氨基酸序列。
在一个实施例中,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包含
(i)至少一个与CD20特异性结合的抗原结合结构域,该抗原结合结构域包含SEQID NO:7的重链可变区序列和SEQ ID NO:8的轻链可变区序列;以及
(ii)至少一个与CD3特异性结合的抗原结合结构域,该抗原结合结构域包含SEQID NO:15的重链可变区序列和SEQ ID NO:16的轻链可变区序列。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包含两个针对CD20的结合位点和一个针对CD3的结合位点。在一个此类实施例中,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包含如上文中所定义的HVR。在一个此类实施例中,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包含如上文中所定义的VL和VH序列。
在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治疗患有套细胞淋巴瘤(MCL)的受试者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至少包含第一给药周期、第二给药周期和第三给药周期的给药方案向受试者施用格菲妥单抗,其中:
a)第一给药周期包括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第一剂量(C1D1)和第二剂量(C1D2),其中C1D1为0.5mg并且C1D2为2.5mg的格菲妥单抗;
b)第二给药周期包括格菲妥单抗的为10mg的单一剂量(C2D1);并且
c)第三给药周期包括格菲妥单抗的为16mg或30mg的单一剂量(C3D1)。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三给药周期的单一剂量(C3D1)包含30mg格菲妥单抗。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第一给药周期的第1天施用第一剂量(C1D1)格菲妥单抗并且在第一给药周期的第8天施用第二剂量(C1D2)格菲妥单抗。在一个实施例中,在第二给药周期的第1天施用第二给药周期的单一剂量(C2D1)。在一个实施例中,在第三给药周期的第1天施用第三给药周期的单一剂量(C3D1)。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治疗患有套细胞淋巴瘤(MCL)的受试者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至少包含第一给药周期、第二给药周期和第三给药周期的给药方案向受试者施用格菲妥单抗,其中:
a)第一给药周期包括格菲妥单抗的第一剂量(C1D1)和第二剂量(C1D2),其中C1D1为0.5mg并且在第一周期的第1天施用,并且C1D2为2.5mg的格菲妥单抗并且在第一给药周期的第8天施用;
b)第二给药周期包括格菲妥单抗的为10mg的单一剂量(C2D1),该单一剂量在第二给药周期的第1天施用,并且
c)第三给药周期包括格菲妥单抗的为16mg或30mg的单一剂量(C3D1),该单一剂量在第三给药周期的第1天施用。
在一个实施例中,方法包括1至9个(C4D1至C12D1)额外给药周期。在一个实施例中,1至9个额外给药周期(C4D1至C12D1)包括格菲妥单抗的为16mg或30mg的单一剂量。在一个实施例中,额外给药周期(C4D1至C12D1)的单一剂量包含30mg的格菲妥单抗。在一个实施例中,在相应的额外给药周期的第一天施用额外给药周期(C4D1至C12D1)的单一剂量。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治疗患有套细胞淋巴瘤(MCL)的受试者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包含三至十二个给药周期的给药方案向受试者格菲妥单抗,其中:
a)第一给药周期包括格菲妥单抗的第一剂量(C1D1)和第二剂量(C1D2),其中C1D1为0.5mg,并且C1D2为2.5mg的格菲妥单抗;
b)第二给药周期包括格菲妥单抗的为10mg的单一剂量(C2D1);并且
c)后续给药周期包括格菲妥单抗的为16mg或30mg的单一剂量(C3D1至C12D1)。
在一个此类实施例中,后续给药周期包括格菲妥单抗的为30mg的单一剂量(C3D1至C12D1)。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治疗患有套细胞淋巴瘤(MCL)的受试者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包含三至十二个给药周期的给药方案向受试者格菲妥单抗,其中:
a)第一给药周期包括格菲妥单抗的第一剂量(C1D1)和第二剂量(C1D2),其中C1D1为0.5mg并且第一周期的第1天施用,并且C1D2为2.5mg的格菲妥单抗并且在第一周期的第8天施用;
b)第二给药周期包括格菲妥单抗的为10mg的单一剂量(C2D1),其在第二周期的第1天施用;并且
c)后续给药周期包括格菲妥单抗的为16mg或30mg的单一剂量(C3D1至C12D1),其在每个后续周期的第1天施用。
在一个此类实施例中,后续给药周期包括格菲妥单抗的为30mg的单一剂量(C3D1至C12D1)。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上所述的治疗MCL的方法总共包括12个给药周期。在一个实施例中,MCL为复发性或难治性(R/R)MCL。在一个实施例中,患有MCL的患者在至少两种先前全身性疗法线之后已复发或未能缓解。在一个实施例中,患有MCL的患者在包括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BTKi)的至少一种先前全身性治疗方案之后已复发或未能缓解,在一个实施例中,BTKi包括依鲁替尼、阿卡替尼或泽布替尼。
在一个实施例中,一个或多个治疗周期包括14天或21天。在一个实施例中,一个或多个治疗周期包括21天。
在一个实施例中,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一种治疗患有套细胞淋巴瘤的受试者的方法,该受试者在包括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BTKi)的至少两种先前全身性治疗方案后已复发或未能缓解,其中所述方法包括以至少包含第一给药周期和第二给药周期的给药方案向受试者施用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其中:(a)第一给药周期包括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第一剂量(C1D1)和第二剂量(C1D2),其中C1D1为2.5mg,并且C1D2为10mg;并且
(b)第二给药周期包括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为30mg的单一剂量(C2D1)。
在一个实施例中,患有套细胞淋巴瘤的受试者在使用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BTKi)的至少一种先前全身性治疗方案之后已复发或未能缓解,
在一个实施例中,BTKi包括依鲁替尼、阿卡替尼或泽布替尼。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第一给药周期的第1天施用第一剂量(C1D1)并且在第一给药周期的第8天施用第二剂量(C1D2)。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第二给药周期的第1天施用第二给药周期的单一剂量(C2D1)。
在一个实施例中,治疗患有套细胞淋巴瘤的受试者的方法包括1至10个(C3D1至C12D1)额外给药周期,该受试者在包括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BTKi)的至少一种先前全身性治疗方案之后已复发或未能缓解,在一个此类实施例中,1至10个额外给药周期(C3D1至C12D1)包括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为16mg或30mg的单一剂量。在一个实施例中,额外给药周期(C3D1至C12D1)的单一剂量包括30mg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在一个实施例中,在相应的额外给药周期的第一天施用额外给药周期(C3D1至C12D1)的单一剂量。
在一个实施例中,治疗患有套细胞淋巴瘤的受试者的方法总共包括12个给药周期,该受试者在包括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BTKi)的至少一种先前全身性治疗方案之后已复发或未能缓解。在一个实施例中,治疗患有套细胞淋巴瘤的受试者的方法总共包括6、8或10个给药周期,该受试者在包括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BTKi)的至少一种先前全身性治疗方案之后已复发或未能缓解。
在一个实施例中,一个或多个治疗周期包括14天或21天。在一个实施例中,一个或多个治疗周期包括21天。
在一个实施例中,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包含
a)至少一个与CD20特异性结合的抗原结合结构域,该抗原结合结构域包含重链可变区,该重链可变区包含:
(i)HVR-H1,其包含SEQ ID NO:1的氨基酸序列;
(ii)HVR-H2,其包含SEQ ID NO:2的氨基酸序列;
(iii)HVR-H3,其包含SEQ ID NO:3的氨基酸序列;
以及轻链可变区,该轻链可变区包含:
(i)HVR-L1,其包含SEQ ID NO:4的氨基酸序列;
(ii)HVR-L2,其包含SEQ ID NO:5的氨基酸序列;
(iii)HVR-L3,其包含SEQ ID NO:6的氨基酸序列;以及
b)至少一个与CD3特异性结合的抗原结合结构域,该抗原结合结构域包含重链可变区,该重链可变区包含:
(i)HVR-H1,其包含SEQ ID NO:9的氨基酸序列;
(ii)HVR-H2,其包含SEQ ID NO:10的氨基酸序列;
(iii)HVR-H3,其包含SEQ ID NO:11的氨基酸序列;以及
轻链可变区,该轻链可变区包含:
(i)HVR-L1,其包含SEQ ID NO:12的氨基酸序列;
(ii)HVR-L2,其包含SEQ ID NO:13的氨基酸序列;和
(iii)HVR-L3,其包含SEQ ID NO:14的氨基酸序列。
在一个实施例中,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包含
(i)至少一个与CD20特异性结合的抗原结合结构域,该抗原结合结构域包含SEQID NO:7的重链可变区序列和SEQ ID NO:8的轻链可变区序列;以及
(ii)至少一个与CD3特异性结合的抗原结合结构域,该抗原结合结构域包含SEQID NO:15的重链可变区序列和SEQ ID NO:16的轻链可变区序列。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包含两个针对CD20的结合位点和一个针对CD3的结合位点。在一个此类实施例中,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包含如上文中所定义的HVR。在一个此类实施例中,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包含如上文中所定义的VL和VH序列。
在一个实施例中,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一种治疗患有套细胞淋巴瘤的受试者的方法,该受试者在包括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BTKi)的至少两种先前全身性治疗方案后已复发或未能缓解,其中所述方法包括以至少包含第一给药周期和第二给药周期的给药方案向受试者施用格菲妥单抗,其中:(a)第一给药周期包括格菲妥单抗的第一剂量(C1D1)和第二剂量(C1D2),其中C1D1为2.5mg,并且C1D2为10mg;并且(b)第二给药周期包括格菲妥单抗的为30mg的单一剂量(C2D1)。
在一个实施例中,患有套细胞淋巴瘤的受试者在使用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BTKi)的至少一种先前全身性治疗方案之后已复发或未能缓解,在一个实施例中,BTKi包括依鲁替尼、阿卡替尼或泽布替尼。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第一给药周期的第1天施用第一剂量(C1D1)并且在第一给药周期的第8天施用第二剂量(C1D2)。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第二给药周期的第1天施用第二给药周期的单一剂量(C2D1)。
在一个实施例中,治疗患有套细胞淋巴瘤的受试者的方法包括1至10个(C3D1至C12D1)额外给药周期,该受试者在包括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BTKi)的至少一种先前全身性治疗方案之后已复发或未能缓解,在一个此类实施例中,1至10个额外给药周期(C3D1至C12D1)包括格菲妥单抗的为16mg或30mg的单一剂量。在一个实施例中,额外给药周期(C3D1至C12D1)的单一剂量包含30mg的格菲妥单抗。在一个实施例中,在相应的额外给药周期的第一天施用额外给药周期(C3D1至C12D1)的单一剂量。
在一个实施例中,BTKi包括依鲁替尼、阿卡替尼或泽布替尼。
在一个实施例中,治疗患有套细胞淋巴瘤的受试者的方法总共包括12个给药周期,该受试者在包括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BTKi)的至少一种先前全身性治疗方案之后已复发或未能缓解。在一个实施例中,治疗患有套细胞淋巴瘤的受试者的方法总共包括6、8或10个给药周期,该受试者在包括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BTKi)的至少一种先前全身性治疗方案之后已复发或未能缓解。
在一个实施例中,一个或多个治疗周期包括14天或21天。在一个实施例中,一个或多个治疗周期包括21天。
在一个实施例中,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一种治疗患有套细胞淋巴瘤的受试者的方法,该受试者在包括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BTKi)的至少两种先前全身性治疗方案后已复发或未能缓解,其中所述方法包括以至少包含第一给药周期、第二给药周期和第三给药周期的给药方案向受试者施用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其中:(a)第一给药周期包括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第一剂量(C1D1)和第二剂量(C1D2),其中C1D1为0.5mg,并且C1D2为2.5mg;(b)第二给药周期包括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为10mg的单一剂量(C2D1);以及(c)第三给药周期包括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为30mg的单一剂量(C3D1)。
在一个实施例中,患有套细胞淋巴瘤的受试者在使用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BTKi)的至少一种先前全身性治疗方案之后已复发或未能缓解,
在一个实施例中,BTKi包括依鲁替尼、阿卡替尼或泽布替尼。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第一给药周期的第1天施用第一剂量(C1D1)并且在第一给药周期的第8天施用第二剂量(C1D2)。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第二给药周期的第1天施用第二给药周期的单一剂量(C2D1)。
在一个实施例中,治疗患有套细胞淋巴瘤的受试者的方法包括1至9个(C4D1至C12D1)额外给药周期,该受试者在包括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BTKi)的至少一种先前全身性治疗方案之后已复发或未能缓解。在一个此类实施例中,1至9个额外给药周期(C4D1至C12D1)包括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为30mg的单一剂量。在一个实施例中,额外给药周期(C4D1至C12D1)的单一剂量包括30mg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在一个实施例中,在相应的额外给药周期的第一天施用额外给药周期(C4D1至C12D1)的单一剂量。
在一个实施例中,治疗患有套细胞淋巴瘤的受试者的方法总共包括12个给药周期,该受试者在包括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BTKi)的至少一种先前全身性治疗方案之后已复发或未能缓解。在一个实施例中,治疗患有套细胞淋巴瘤的受试者的方法总共包括6、8或10个给药周期,该受试者在包括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BTKi)的至少一种先前全身性治疗方案之后已复发或未能缓解。
在一个实施例中,一个或多个治疗周期包括14天或21天。在一个实施例中,一个治疗周期包括21天。
在一个实施例中,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一种治疗患有套细胞淋巴瘤的受试者的方法,该受试者在包括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BTKi)的至少两种先前全身性治疗方案后已复发或未能缓解,其中所述方法包括以至少包含第一给药周期、第二给药周期和第三给药周期的给药方案向受试者施用格菲妥单抗,其中:(a)第一给药周期包括格菲妥单抗的第一剂量(C1D1)和第二剂量(C1D2),其中C1D1为0.5mg,并且C1D2为2.5mg;(b)第二给药周期包括格菲妥单抗的为10mg的单一剂量(C2D1);以及(c)第三给药周期包括格菲妥单抗的为30mg的单一剂量(C3D1)。
在一个实施例中,患有套细胞淋巴瘤的受试者在使用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BTKi)的至少一种先前全身性治疗方案之后已复发或未能缓解,
在一个实施例中,BTKi包括依鲁替尼、阿卡替尼或泽布替尼。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第一给药周期的第1天施用第一剂量(C1D1)并且在第一给药周期的第8天施用第二剂量(C1D2)。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第二给药周期的第1天施用第二给药周期的单一剂量(C2D1)。
在一个实施例中,治疗患有套细胞淋巴瘤的受试者的方法包括1至9个(C4D1至C12D1)额外给药周期,该受试者在包括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BTKi)的至少一种先前全身性治疗方案之后已复发或未能缓解。在一个此类实施例中,1至9个额外给药周期(C4D1至C12D1)包括格菲妥单抗的为30mg的单一剂量。在一个实施例中,额外给药周期(C4D1至C12D1)的单一剂量包含30mg的格菲妥单抗。在一个实施例中,在相应的额外给药周期的第一天施用额外给药周期(C4D1至C12D1)的单一剂量。
在一个实施例中,治疗患有套细胞淋巴瘤的受试者的方法总共包括12个给药周期,该受试者在包括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BTKi)的至少一种先前全身性治疗方案之后已复发或未能缓解。在一个实施例中,治疗患有套细胞淋巴瘤的受试者的方法总共包括6、8或10个给药周期,该受试者在包括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BTKi)的至少一种先前全身性治疗方案之后已复发或未能缓解。
在一个实施例中,一个或多个治疗周期包括14天或21天。在一个实施例中,一个或多个治疗周期包括21天。
在一个实施例中,与以不使用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剂量递增给药方案的对应治疗方案治疗的患者的3级或更高级别的CRS比率相比,如本文所提供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分步给药计划降低了3级或更高级别的频率。在一个实施例中,3级或更高级别的CRS的频率小于或约30%(例如,小于或约25%、小于或约20%、小于或约15%、小于或约10%、小于或约5%、小于或约4%、小于或约3%、小于或约2%或者小于或约1%;例如,约10%、约9%、约8%、约7%、约6%、约5%、约4%、约3%、约2%、约1%或约0%)。在一个实施例中,3级或更高级别的CRS的比率小于约30%。在一个实施例中,3级或更高级别的CRS的比率小于或约5%。在一个实施例中,CRS级别通过Lee等人的改良标准(Lee等人,Blood,124:188-195,2014)和/或ASTCT共识分级(美国移植和细胞疗法学会标准,2019;ASTCT;Lee等人,Biol Blood Marrow Transplant,25(4):625-638,2019)定义。
在一个实施例中,与以不使用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剂量递增给药方案的对应治疗方案治疗的患有R/R RL的患者的3级或更高级别的CRS比率相比,如本文所提供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分步给药计划降低了3级或更高级别的频率。在一个实施例中,3级或更高级别的CRS的频率小于或约10%(例如,小于或约9%、小于或约8%、小于或约7%、小于或约6%、小于或约5%、小于或约4%、小于或约3%、小于或约2%或者小于或约1%;例如,约10%、约9%、约8%、约7%、约6%、约5%、约4%、约3%、约2%、约1%或约0%)。在一个实施例中,3级或更高级别的CRS的比率小于约5%。在一个实施例中,3级或更高级别的CRS的比率小于或约3%。在一个实施例中,3级或更高级别的CRS的比率为约0%。在一个实施例中,CRS级别通过Lee等人的改良标准(2014)和/或ASTCT共识分级(美国移植和细胞治疗学会标准,2019;ASTCT)定义。
在一个实施例中,与以不使用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剂量递增给药方案的对应治疗方案治疗的患有R/R MCL的患者的3级或更高级别的CRS比率相比,如本文所提供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分步给药计划降低了3级或更高级别的频率。在一个实施例中,3级或更高级别的CRS的频率小于或约10%(例如,小于或约9%、小于或约8%、小于或约7%、小于或约6%、小于或约5%、小于或约4%、小于或约3%、小于或约2%或者小于或约1%;例如,约10%、约9%、约8%、约7%、约6%、约5%、约4%、约3%、约2%、约1%或约0%)。在一个实施例中,3级或更高级别的CRS的比率小于约5%。在一个实施例中,3级或更高级别的CRS的比率小于或约3%。在一个实施例中,CRS级别通过Lee等人的改良标准(2014)和/或ASTCT共识分级(美国移植和细胞治疗学会标准,2019;ASTCT)定义。
在一个实施例中,向多个受试者施用如本文所提供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分步给药计划在患者群体中引起至少约45%(例如,至少约50%、至少约55%、至少约60%、至少约65%、至少约70%、至少约75%、至少约80%、至少约80%、至少约85%、至少约90%或更多;例如,在45%与50%之间、在50%与55%之间、在55%与60%之间、在60%与65%之间、在65%与70%之间、在70%与75%之间、在75%至80%之间、在80%与85%之间、在85%与90%之间、在90%与95%之间、在95%与100%之间、在45%与65%之间、在65%与85%之间、在85%与100%之间、在55%与75%之间、在75%与95%之间、或在50%与60%之间;例如,约45%、约50%、约51%、约52%、约53%、约54%、约55%、约56%、约57%、约58%、约59%、约60%、约65%、约70%、约75%、约80%、约85%、约90%、约95%或更多)的总体缓解率。在一个实施例中,向多个受试者施用如本文所提供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分步给药计划在患者群体中引起至少约45%的总体缓解率。在一个实施例中,向多个受试者施用如本文所提供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分步给药计划在患者群体中引起至少约55%的总体缓解率。在一个实施例中,向多个受试者施用如本文所提供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分步给药计划在患者群体中引起至少约65%的总体缓解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向多个受试者施用如本文所提供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分步给药计划在患者群体中引起至少约30%(例如,至少约35%、至少约40%、至少约45%、至少约50%、至少约55%、至少约60%、至少约65%、至少约70%、至少约75%、至少约80%、至少约80%、至少约85%、至少约90%或更多;例如,在30%与35%之间、在35%与40%之间、在40%与45%之间、在45%至50%之间、在50%至55%之间、在55%至60%之间、在60%至65%之间、在65%至70%之间、在70%至75%之间、在75%至80%之间、在80%至85%之间、在85%至90%之间、在90%至95%之间、在95%至100%之间、在35%至55%之间、在55%至75%之间、在75%至100%之间、在45%与65%之间、在65%与85%之间、或在35%与45%之间;例如约30%、约35%、约36%、约37%、约38%、约39%、约40%、约41%、约42%、约43%、约44%、约45%、约50%、约60%、约65%、约70%、约75%、约80%、约85%、约90%、约95%或更多)的完全缓解率。在一个实施例中,向多个受试者施用如本文所提供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分步给药计划在患者群体中引起至少约30%的完全缓解率。在一个实施例中,向多个受试者施用如本文所提供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分步给药计划在患者群体中引起至少约40%的完全缓解率。在一个实施例中,向多个受试者施用如本文所提供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分步给药计划在患者群体中引起至少约50%的完全缓解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向多个受试者施用如本文所提供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分步给药计划在患有惰性NHL(iNHL)的患者群体中引起至少约70%(例如,至少约75%、至少约80%、至少约80%、至少约85%、至少约90%或更多;例如,在70%与75%之间、在75%与80%之间、在80%与85%之间、在85%与90%之间、在90%与95%之间、在95%与100%之间、在70%与80%之间、在80%与90%之间、在90%与100%之间、或在75%与85%之间;例如,约70%、约75%、约76%、约77%、约78%、约79%、约80%、约81%、约82%、约83%、约84%、约85%、约90%、约95%或更多)的总体缓解率。在一个实施例中,向多个受试者施用如本文所提供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分步给药计划在患有iNHL的患者群体中引起至少约70%的总体缓解率。在一个实施例中,向多个受试者施用如本文所提供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分步给药计划在患有iNHL的患者群体中引起至少约80%的总体缓解率。在一个实施例中,向多个受试者施用如本文所提供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分步给药计划在患有iNHL的患者群体中引起至少约90%的总体缓解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向多个受试者施用如本文所提供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分步给药计划在患有iNHL的患者群体中引起至少约60%(例如,至少约65%、至少约70%、至少约75%、至少约80%、至少约80%、至少约85%、至少约90%或更多;例如,在60%与65%之间、在65%至70%之间、在70%至75%之间、在75%至80%之间、在80%至85%之间、在85%至90%之间、在90%至95%之间、在95%至100%之间、在60%与70%之间、在70%与80%之间、在80%与90%之间、在90%与100%之间、在60%与80%之间、或在65%与75%之间;例如,约60%、约65%、约66%、约67%、约68%、约69%、约70%、约71%、约72%、约73%、约74%、约75%、约80%、约85%、约90%、约95%或更多)的完全缓解率。在一个实施例中,向多个受试者施用如本文所提供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分步给药计划在患有iNHL的患者群体中引起至少约60%的完全缓解率。在一个实施例中,向多个受试者施用如本文所提供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分步给药计划在患有iNHL的患者群体中引起至少约70%的完全缓解率。在一个实施例中,向多个受试者施用如本文所提供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分步给药计划在患有iNHL的患者群体中引起至少约80%的完全缓解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向多个受试者施用如本文所提供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分步给药计划在患有aNHL的患者群体中引起至少约45%(例如,至少约50%、至少约55%、至少约60%、至少约65%、至少约70%、至少约75%、至少约80%、至少约80%、至少约85%、至少约90%或更多;例如,在45%与50%之间、在50%与55%之间、在55%与60%之间、在60%与65%之间、在65%与70%之间、在70%与75%之间、在75%至80%之间、在80%与85%之间、在85%与90%之间、在90%与95%之间、在95%与100%之间、在45%与65%之间、在65%与85%之间、在85%与100%之间、在55%与75%之间、在75%与95%之间、或在50%与60%之间;例如,约45%、约50%、约51%、约52%、约53%、约54%、约55%、约56%、约57%、约58%、约59%、约60%、约65%、约70%、约75%、约80%、约85%、约90%、约95%或更多)的总体缓解率。在一个实施例中,向多个受试者施用如本文所提供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分步给药计划在患有aNHL的患者群体中引起至少约45%的总体缓解率。在一个实施例中,向多个受试者施用如本文所提供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分步给药计划在患有aNHL的患者群体中引起至少约55%的总体缓解率。在一个实施例中,向多个受试者施用如本文所提供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分步给药计划在患有aNHL的患者群体中引起至少约65%的总体缓解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向多个受试者施用如本文所提供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分步给药计划在患有aNHL的患者群体中引起至少约30%(例如,至少约35%、至少约40%、至少约45%、至少约50%、至少约55%、至少约60%、至少约65%、至少约70%、至少约75%、至少约80%、至少约80%、至少约85%、至少约90%或更多;例如,在30%与35%之间、在35%与40%之间、在40%与45%之间、在45%至50%之间、在50%至55%之间、在55%至60%之间、在60%至65%之间、在65%至70%之间、在70%至75%之间、在75%至80%之间、在80%至85%之间、在85%至90%之间、在90%至95%之间、在95%至100%之间、在35%至55%之间、在55%至75%之间、在75%至100%之间、在45%与65%之间、在65%与85%之间、或在35%与45%之间;例如约30%、约35%、约36%、约37%、约38%、约39%、约40%、约41%、约42%、约43%、约44%、约45%、约50%、约60%、约65%、约70%、约75%、约80%、约85%、约90%、约95%或更多)的完全缓解率。在一个实施例中,向多个受试者施用如本文所提供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分步给药计划在患有aNHL的患者群体中引起至少约30%的完全缓解率。在一个实施例中,向多个受试者施用如本文所提供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分步给药计划在患有aNHL的患者群体中引起至少约40%的完全缓解率。在一个实施例中,向多个受试者施用如本文所提供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分步给药计划在患有aNHL的患者群体中引起至少约50%的完全缓解率。在一个实施例中,向多个受试者施用如本文所提供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分步给药计划在患有aNHL的患者群体中引起至少约70%的完全缓解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向多个受试者施用如本文所提供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分步给药计划在患者群体中引起至少约30%(例如,至少约35%、至少约40%、至少约45%、至少约50%、至少约55%、至少约60%、至少约65%、至少约70%、至少约75%、至少约80%、至少约80%、至少约85%、至少约90%或更多;例如,在30%与35%之间、在35%与40%之间、在40%与45%之间、在45%至50%之间、在50%至55%之间、在55%至60%之间、在60%至65%之间、在65%至70%之间、在70%至75%之间、在75%至80%之间、在80%至85%之间、在85%至90%之间、在90%至95%之间、在95%至100%之间、在35%至55%之间、在55%至75%之间、在75%至100%之间、在45%与65%之间、在65%与85%之间、或在35%与45%之间;例如约30%、约35%、约36%、约37%、约38%、约39%、约40%、约41%、约42%、约43%、约44%、约45%、约50%、约60%、约65%、约70%、约75%、约80%、约85%、约90%、约95%或更多)的完全缓解率。在一个实施例中,向多个受试者施用如本文所提供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分步给药计划在患者群体中引起至少约30%的完全缓解率。在一个实施例中,向多个受试者施用如本文所提供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分步给药计划在患者群体中引起至少约40%的完全缓解率。在一个实施例中,向多个受试者施用如本文所提供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分步给药计划在患者群体中引起至少约50%的完全缓解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向多个受试者施用如本文所提供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分步给药计划在患有复发性或难治性(R/R)滤泡性淋巴瘤(FL)的患者群体中引起至少约60%(例如,至少约65%、至少约70%、至少约75%、至少约80%、至少约80%、至少约85%、至少约90%或更多;例如,在60%与65%之间、在65%与70%之间、在70%与75%之间、在75%与80%之间、在80%与85%之间、在85%与90%之间、在90%与95%之间、在95%至100%之间、在60%至70%之间、在70%至80%之间、在80%至90%之间、在90%至100%之间、在60%至80%之间、在65%至75%之间、在85%至95%之间、或在75%至85%之间;例如,约60%、约65%、约66%、约67%、约68%、约69%、约70%、约71%、约72%、约73%、约74%、约75%、约80%、约85%、约90%、约95%、约96%、约87%、约98%、约99%或更多)的总体缓解率。在一个实施例中,向多个受试者施用如本文所提供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分步给药计划在患有R/R FL的患者群体中引起至少约60%的总体缓解率。在一个实施例中,向多个受试者施用如本文所提供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分步给药计划在患有R/R FL的患者群体中引起至少约80%的总体缓解率。在一个实施例中,向多个受试者施用如本文所提供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分步给药计划在患有R/R FL的患者群体中引起至少约90%的总体缓解率。在一个实施例中,向多个受试者施用如本文所提供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分步给药计划在患有R/R FL的患者群体中引起至少约95%的总体缓解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向多个受试者施用如本文所提供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分步给药计划在患有R/R FL的患者群体中引起至少约60%(例如,至少约65%、至少约70%、至少约75%、至少约80%、至少约80%、至少约85%、至少约90%或更多;例如,在60%与65%之间、在65%与70%之间、在70%与75%之间、在75%与80%之间、在80%与85%之间、在85%与90%之间、在90%与95%之间、在95%与100%之间、在60%与70%之间、在70%与80%之间、在80%与90%之间、在90%与100%之间、在60%与80%之间、或在65%与75%之间;例如,约60%、约65%、约66%、约67%、约68%、约69%、约70%、约71%、约72%、约73%、约74%、约75%、约76%、约77%、约78%、约79%、约80%、约85%、约90%、约95%或更多)的完全缓解率。在一个实施例中,向多个受试者施用如本文所提供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分步给药计划在患有R/R FL的患者群体中引起至少约60%的完全缓解率。在一个实施例中,向多个受试者施用如本文所提供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分步给药计划在患有R/R FL的患者群体中引起至少约70%的完全缓解率。在一个实施例中,向多个受试者施用如本文所提供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分步给药计划在患有R/R FL的患者群体中引起至少约80%的完全缓解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向多个受试者施用如本文所提供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分步给药计划患有R/R FL的高风险患者群体中引起至少约40%(例如,至少45%、至少约50%、至少约55%、至少约60%、至少约65%、至少约70%、至少约75%、至少约80%、至少约80%、至少约85%、至少约90%或更多;例如,在40%与45%之间、在45%与50%之间、在50%与55%之间、在55%与60%之间、在60%与65%之间、在65%与70%之间、在70%与75%之间、在75%与80%之间、在80%与85%之间、在85%与90%之间、在90%与95%之间、在95%与100%之间、在40%与60%之间、在60%与80%之间、在80%与100%之间、在50%与75%之间、在75%与100%之间、或在45%与55%之间;例如,约40%、约45%、约46%、约47%、约48%、约49%、约50%、约51%、约52%、约53%、约54%、约55%、约60%、约65%、约70%、约75%、约80%、约85%、约90%、约95%或更多)的完全缓解率。在一个实施例中,向多个受试者施用如本文所提供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分步给药计划在患有R/RFL的高风险患者群体中引起至少约40%的完全缓解率。在一个实施例中,向多个受试者施用如本文所提供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分步给药计划在患有R/R FL的高风险患者群体中引起至少约50%的完全缓解率。在一个实施例中,向多个受试者施用如本文所提供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分步给药计划在患有R/R FL的高风险患者群体中引起至少约60%的完全缓解率。在一个实施例中,高风险受试者包括以下受试者,其:(a)在至少两种先前疗法后已复发或难以用其治疗;(b)在用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抑制剂治疗后已复发或难以用其治疗;(c)在一线治疗后24个月内经历疾病进展;并且/或者(d)具有病灶,其中病灶直径的乘积之和≥3,000mm2
在一个实施例中,向多个受试者施用如本文所提供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分步给药计划患有复发性或难治性(R/R)套细胞淋巴瘤(MCL)的患者群体中引起至少约70%(例如,至少约75%、至少约80%、至少约80%、至少约85%、至少约90%或更多;例如,在70%与75%之间、在75%与80%之间、在80%与85%之间、在85%与90%之间、在90%与95%之间、在95%与100%之间、在70%与80%之间、在80%与90%之间、在90%与100%之间、或在75%与85%之间;例如,约70%、约75%、约76%、约77%、约78%、约79%、约80%、约81%、约82%、约83%、约84%、约85%、约90%、约95%或更多)的总体缓解率。在一个实施例中,向多个受试者施用如本文所提供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分步给药计划在患有R/R MCL的患者群体中引起至少约70%的总体缓解率。在一个实施例中,向多个受试者施用如本文所提供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分步给药计划在患有R/R MCL的患者群体中引起至少约80%的总体缓解率。在一个实施例中,向多个受试者施用如本文所提供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分步给药计划在患有R/R MCL的患者群体中引起至少约90%的总体缓解率。在一个实施例中,受试者接受过包括布鲁顿酪氨酸激酶抑制剂(BTKi)的至少一种先前全身性治疗方案。在一个实施例中,BTKi包括依鲁替尼、阿卡替尼或泽布替尼。
在一个实施例中,向多个受试者施用如本文所提供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分步给药计划在患有R/R MCL的患者群体中引起至少约55%(例如,至少约60%、至少约65%、至少约70%、至少约75%、至少约80%、至少约80%、至少约85%、至少约90%或更多;例如,在55%与60%之间、在60%与65%之间、在65%与70%之间、在70%与75%之间、在75%与80%之间、在80%与85%之间、在85%至90%之间、在90%至95%之间、在95%至100%之间、在55%至65%之间、在65%至75%之间、在75%至85%之间、在85%至95%之间、在55%与75%之间、在75%与95%之间、或在60%与70%之间;例如,约55%、约60%、约61%、约62%、约63%、约64%、约65%、约66%、约67%、约68%、约69%、约70%、约80%、约85%、约90%、约95%或更多)的完全缓解率。在一个实施例中,向多个受试者施用如本文所提供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分步给药计划在患有R/R MCL的患者群体中引起至少约55%的完全缓解率。在一个实施例中,向多个受试者施用如本文所提供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分步给药计划在患有R/R MCL的患者群体中引起至少约65%的完全缓解率。在一个实施例中,向多个受试者施用如本文所提供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分步给药计划在患有R/R MCL的患者群体中引起至少约75%的完全缓解率。在一个实施例中,受试者接受过包括布鲁顿酪氨酸激酶抑制剂(BTKi)的至少一种先前全身性治疗方案。在一个实施例中,BTKi包括依鲁替尼、阿卡替尼或泽布替尼。
在一个方面,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一种治疗患有复发性或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受试者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至少包含第一给药周期和第二给药周期的给药方案向受试者施用格菲妥单抗,其中:(a)第一给药周期包括格菲妥单抗的第一剂量(C1D1)和第二剂量(C1D2),其中C1D1为2.5mg并且C1D2为10mg;以及(b)第二给药周期包括格菲妥单抗的为16mg或30mg的单一剂量(C2D1)。
在一个实施例中,初始治疗期固定为12个周期的格菲妥单抗,在单一疗法和联合疗法中每周两次(Q2W,即持续时间为14天的治疗周期)或每周三次(Q3W,持续时间为21天的治疗周期)施用。
用于CD20阳性B细胞增殖性疾患(例如,NHL)的已知疗法通常施用至发生疾病进展。与疾病进展相关的治疗持续时间相比,固定治疗期具有以下几个优势,例如患者便利、毒性/副作用较小、成本和获取方面的考虑,并且总体上减轻了社会护理基础设施的负担。
在一个实施例中,初始治疗期固定为12个周期的格菲妥单抗,在单一疗法和联合疗法中每周三次(Q3W,持续时间为21天的治疗周期)施用。在一个实施例中,12个周期的固定治疗期防止患者的CD20阳性B细胞增殖性疾患变成难治性的。因此,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总共12个治疗周期后停止治疗。
如通过Lugano标准所定义,如果通过射线照相成像确认发生疾病进展,则在完成使用格菲妥单抗的初始治疗期后确认疾病进展后,将考虑用格菲妥单抗进行再治疗。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果出现复发和/或如果发生疾病进展,则用根据本文所述的实施例中的任一者的方法对患者进行再治疗。在一个此类实施例中,进展通过放射照相成像确认。
在一个实施例中,静脉内施用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在一个此类实施例中,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为格菲妥单抗。在一个实施例中,受试者为人。在一个实施例中,人为高风险受试者。
V.患者群体:排除标准、预治疗
在一个实施例中,本文提供的方法用于治疗患有接受过先前全身性疗法的CD20阳性B细胞增殖性疾患的受试者。例如,本文提供的方法用于罹患CD20阳性NHL的受试者的二线或三线治疗。在一些实施例中,受试者接受过针对CD20阳性细胞增殖性疾患的先前全身性疗法。在一些实施例中,受试者接受过针对CD20阳性B细胞增殖性疾患的一线全身性疗法和二线全身性疗法。在一些实施例中,受试者在该先前全身性疗法的24个月内已表现出CD20阳性B细胞增殖性疾患的进展。在一些实施例中,先前全身性疗法包括抗CD20抗体。在一些实施例中,抗CD20抗体为利妥昔单抗。在一些实施例中,抗CD20抗体为奥妥珠单抗。
在一些实施例中,先前全身性疗法包括化学治疗剂。在一些实施例中,化学治疗剂为烷化剂。在一些实施例中,烷化剂为苯达莫司汀。在一些实施例中,化学治疗剂为来那度胺。
在一些实施例中,先前全身性疗法包括抗CD20抗体和化学治疗剂。在一些实施例中,先前全身性疗法包括放射免疫疗法。在一些实施例中,放射免疫疗法为替伊莫单抗(ibritumomab tiuxetan)。在一些实施例中,先前全身性疗法包括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抑制剂(PI3Ki)。在一个实施例中,磷脂酰肌醇3-激酶抑制剂为艾代拉利司(idelalisib)。在一些实施例中,先前全身性疗法包括CAR-T疗法。在一个实施例中,先前全身性疗法包括自体干细胞移植。在一个实施例中,先前全身性疗法包括癌症免疫疗法,例如全身性免疫治疗剂,包括但不限于放射免疫缀合物、抗体-药物缀合物、免疫/细胞因子和单克隆抗体(例如,抗CTLA4、抗PD1和抗PDL1)。
在一个实施例中,先前全身性疗法或治疗方案包括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BTKi)。在一个实施例中,BTKi为依鲁替尼(CAS号:936563-96-1)、阿卡替尼(/>CAS号:1420477-60-6)或泽布替尼(/>CAS号:1691249-45-2)。
在一个实施例中,患者在至少两种先前全身性治疗方案(包括至少一种含有蒽环类药物的先前方案,以及至少一种含有抗CD20定向疗法(例如,抗CD20抗体)的先前方案)后已复发或未能缓解。
在一个实施例中,患有DLBCL的患者在至少两种先前全身性疗法线之后已复发或未能缓解。
在一个实施例中,患有PMBCL和trFL的患者在至少两种先前全身性治疗方案(包括至少一种含有蒽环类药物的先前方案,以及至少一种含有抗CD20定向疗法(例如,抗CD20抗体)的先前方案)后已复发或未能缓解。
在一个实施例中,患有1级至3a级FL的患者在至少两种先前全身性疗法线之后已复发或未能缓解并且接受过使用利妥昔单抗和烷化剂的先前治疗。
在一个实施例中,将患有(CLL)、伯基特淋巴瘤和淋巴浆细胞性淋巴瘤的受试者排除在如上所述的治疗方法之外。
在一个实施例中,患者在包括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BTKi)的至少一种先前全身性治疗方案之后已复发、未能缓解或难以用其治疗。在一个实施例中,受试者接受过包括BTKi的至少一种先前全身性治疗方案。在一个实施例中,BTKi包括依鲁替尼、阿卡替尼或泽布替尼。
在一个实施例中,将以下患者排除在外:在Gazyva预治疗的第一剂量之前4周或五个药物半衰期内(以较短者为准)用全身性免疫治疗剂(包括但不限于放射免疫缀合物、抗体-药物缀合物、免疫/细胞因子和单克隆抗体(例如,抗CTLA4、抗PD1和抗PDL1))治疗。
在一个实施例中,将以下患者排除在外:在Gazyva预治疗的第一剂量之前4周内用标准放射疗法、任何化学治疗剂或任何其他试验性抗癌剂(包括CAR-T疗法(定义为当前不存在监管机构批准的适应症的治疗))治疗。在一个实施例中,受试者为人。在一个实施例中,人为高风险受试者。
VI.组合疗法
在本发明中,本文所提供的方法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可单独使用或与疗法中的其他药剂组合使用。例如,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可与至少一种另外的治疗剂共同施用。
上述此类组合疗法涵盖组合施用(其中两种或更多种治疗剂包括在相同或单独的制剂中)和单独施用,在单独施用的情况下,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施用可在施用另外的治疗剂或药剂之前、同时和/或之后进行。在一个实施例中,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施用和另外的治疗剂的施用在彼此相距约一个月内,或在约一周、两周或三周内,或在约一天、二天、三天、四天、五天或六天之内进行。
在本发明中,本文提供的方法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与抗CD20抗体组合施用。在一个实施例中,抗CD20抗体选自奥妥珠单抗或利妥昔单抗。在一个实施例中,在第二周期(C2D1)的第一天和任何后续周期的第一天施用奥妥珠单抗或利妥昔单抗。在一个实施例中,在第二周期的第一天(C2D1)和第三周期(C3D1)至第十二周期(C12D1)的第一天施用奥妥珠单抗或利妥昔单抗。在一个实施例中,将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例如,格菲妥单抗)与抗CD20抗体(例如,奥妥珠单抗)的组合疗法用于治疗患有复发性或难治性(R/R)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受试者的方法中。在一个实施例中,奥妥珠单抗以1000mg的剂量施用。在一个实施例中,将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例如,格菲妥单抗)与抗CD20抗体(例如,奥妥珠单抗)的组合疗法用于治疗患有复发性或难治性(R/R)滤泡性淋巴瘤(FL)的受试者的方法中。在一个实施例中,在一个实施例中,将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例如,格菲妥单抗)与抗CD20抗体(例如,奥妥珠单抗)的组合疗法用于治疗患有R/R套细胞淋巴瘤(MCL)的受试者的方法中,其中受试者接受过包括布鲁顿酪氨酸激酶抑制剂(BTKi)的至少一种先前全身性治疗方案。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治疗患有CD20阳性B细胞增殖性疾患的受试者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至少包含第一给药周期和第二给药周期的给药方案向受试者施用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其中:(a)第一给药周期包括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第一剂量(C1D1)和第二剂量(C1D2),其中C1D1为2.5mg并且在给药周期的第1天施用,并且C1D2为10mg并且第一周期的第8天施用;并且(b)第二给药周期包括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为30mg的单一剂量(C2D1),该单一剂量在第二周期的第1天施用,以及奥妥珠单抗或利妥昔单抗的单一剂量(C2D1),该单一剂量在第二周期的第1天施用。
在另外的实施例中,根据本文所述的实施例中的任一项进行格菲妥单抗剂量递增给药。在另一个实施例中,预见用本文所提供的方法治疗的受试者用抗CD20抗体进行预治疗,如上所述。
在一个实施例中,将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与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和强的松(R-CHOP)组合。在本文公开的研究(实例10和11)之前,缺少或缺少足够的数据来支持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例如,格菲妥单抗联合R-CHOP)先前前未经治疗的DLBCL患者中的耐受性。其中公开的临床研究所解决的问题中的一者是确定当与格菲妥单抗联合施用时,R-CHOP疗法的护理标准是否不会受到影响。事实上,本文公开的研究的初步数据支持将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例如,格菲妥单抗)添加至标准护理疗法R-CHOP中不影响标准护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将格菲妥单抗添加至R-CHOP似乎在患有初治(即先前未经治疗的)DLBCL的患者中具有积极的获益-风险特征,并且在数据分析时仅发生过一起1级CRS事件。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治疗患有CD20阳性细胞增殖性疾患的受试者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向受试者施用抗CD20抗体、环磷酰胺、阿霉素、皮质类固醇以及与CD20和CD3结合的双特异性抗体。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治疗患有CD20阳性细胞增殖性疾患的受试者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向受试者施用抗CD20抗体、环磷酰胺、阿霉素、皮质类固醇以及与CD20和CD3结合的双特异性抗体,其中向多个人施用抗CD20抗体、环磷酰胺、阿霉素、皮质类固醇以及与CD20和CD3结合的双特异性抗体在用抗CD20抗体、环磷酰胺、阿霉素、皮质类固醇以及与CD20和CD3结合的双特异性抗体治疗后在所述多个人中的至少约60%、至少约70%或至少约80%中引起完全缓解。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治疗患有CD20阳性细胞增殖性疾患的受试者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向受试者施用抗CD20抗体、环磷酰胺、阿霉素、皮质类固醇以及与CD20和CD3结合的双特异性抗体,其中向多个人施用抗CD20抗体、环磷酰胺、阿霉素、皮质类固醇以及与CD20和CD3结合的双特异性抗体在用抗CD20抗体、环磷酰胺、阿霉素、皮质类固醇以及与CD20和CD3结合的双特异性抗体治疗后在所述多个人中的至少约80%、至少约85%或至少约90%中引起总体缓解。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治疗患有CD20阳性细胞增殖性疾患的受试者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向受试者施用抗CD20抗体、环磷酰胺、阿霉素、皮质类固醇以及与CD20和CD3结合的双特异性抗体,其中施用抗CD20抗体、环磷酰胺、阿霉素、皮质类固醇以及与CD20和CD3结合的双特异性抗体不会导致2级或更高级别的CRS。在一项实施例中,治疗方法不会导致3级或4级CRS。在一个实施例中,向多个人施用抗CD20抗体、环磷酰胺、阿霉素、皮质类固醇以及与CD20和CD3结合的双特异性抗体在用抗CD20抗体、环磷酰胺、阿霉素、皮质类固醇以及与CD20和CD3结合的双特异性抗体治疗后在所述多个人中的至少约80%、至少约85%、至少约90%、至少约95%中不会导致任何级别的任何CRS事件。在一个实施例中,向多个人施用抗CD20抗体、环磷酰胺、阿霉素、皮质类固醇以及与CD20和CD3结合的双特异性抗体在用抗CD20抗体、环磷酰胺、阿霉素、皮质类固醇以及与CD20和CD3结合的双特异性抗体治疗后在所述多个人中的至少约80%、至少约85%、至少约90%、至少约95%中不会导致2级或更高级别的任何CRS事件。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治疗患有CD20阳性细胞增殖性疾患的受试者的方法,其中该方法包括至少包含第一给药周期、第二给药周期和第三给药周期的给药方案,其中:
(a)第一给药周期包括抗CD20抗体、环磷酰胺、阿霉素和皮质类固醇的第一剂量(C1D1),并且不包括双特异性抗体的剂量;
(b)第二给药周期包括抗CD20抗体、环磷酰胺、阿霉素和皮质类固醇的第二剂量(C2D1)以及双特异性抗体的第一剂量(C2D8)和第二剂量(C2D15),其中双特异性抗体的C2D8为约2.5mg并且C2D15为约10mg;
(c)第三给药周期包括抗CD20抗体、环磷酰胺、阿霉素和皮质类固醇的第三剂量(C3D1)以及双特异性抗体的第三剂量(C3D8),其中双特异性抗体的C3D8为约30mg。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每个给药周期的第1天施用抗CD20抗体、环磷酰胺、阿霉素和皮质类固醇。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第二给药周期的第8天施用双特异性抗体的第一剂量(C2D8)并且在第二给药周期的第15天施用第二剂量(C2D15)。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第三给药周期的第8天施用双特异性抗体的第三剂量(C3D8)
在一个实施例中,方法包括1至5个(C4至C8)额外给药周期。
在一个实施例中,额外给药周期(C4至C8)包括抗CD20抗体、环磷酰胺、阿霉素、皮质类固醇的单一剂量以及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为30mg的单一剂量。在一个实施例中,在相应的额外给药周期(C4至C8)的第1天施用抗CD20抗体、环磷酰胺、阿霉素、皮质类固醇的单一剂量并且在第8天施用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单一剂量。
在一个实施例中,皮质类固醇为强的松、泼尼松龙或甲泼尼龙。在一个实施例中,皮质类固醇为强的松,并且强的松以约100mg的剂量口服施用。在一个实施例中,皮质类固醇为泼尼松龙,并且泼尼松龙以约100mg的剂量口服施用。在一个实施例中,皮质类固醇为甲泼尼龙,并且甲泼尼龙以约80mg的剂量静脉内施用。在一个实施例中,皮质类固醇并非氢化可的松。
在一个实施例中,抗CD20抗体为利妥昔单抗。在一个实施例中,利妥昔单抗以约375mg/m2的剂量静脉内施用。在一个实施例中,环磷酰胺以约750mg/m2的剂量静脉内施用。在一个实施例中,阿霉素以约50mg/m2的剂量静脉内施用。
在一个实施例中,皮质类固醇为强的松,并且抗CD20抗体为利妥昔单抗。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治疗患有CD20阳性细胞增殖性疾患的受试者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向受试者施用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和强的松(R-CHOP)以及与CD20和CD3结合的双特异性抗体。本发明的这一方面得到实例10和11中的临床数据的支持。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治疗患有CD20阳性细胞增殖性疾患的受试者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向受试者施用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和强的松(R-CHOP)以及与CD20和CD3结合的双特异性抗体,其中向多个人施用R-CHOP以及与CD20和CD3结合的双特异性抗体在用R-CHOP以及与CD20和CD3结合的双特异性抗体治疗后在所述多个人中的至少约60%、至少约70%或至少约80%中引起完全缓解。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治疗患有CD20阳性细胞增殖性疾患的受试者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向受试者施用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和强的松(R-CHOP)以及与CD20和CD3结合的双特异性抗体,其中向多个人施用R-CHOP以及与CD20和CD3结合的双特异性抗体在用R-CHOP以及与CD20和CD3结合的双特异性抗体治疗后在所述多个人中的至少约80%、至少约85%或至少约90%中引起总体缓解。
在一个实施例中,向多个人施用R-CHOP以及与CD20和CD3结合的双特异性抗体不会导致2级或更高级别的CRS。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治疗患有CD20阳性细胞增殖性疾患的受试者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向受试者施用R-CHOP以及与CD20和CD3结合的双特异性抗体,其中施用R-CHOP以及与CD20和CD3结合的双特异性抗体不会导致2级或更高级别的CRS。
在一项实施例中,治疗方法不会导致3级或4级CRS。在一个实施例中,向多个人施用R-CHOP以及与CD20和CD3结合的双特异性抗体在用R-CHOP以及与CD20和CD3结合的双特异性抗体治疗后在所述多个人中的至少约80%、至少约85%、至少约90%、至少约95%中不会导致任何级别的任何CRS事件。在一个实施例中,向多个人施用R-CHOP以及与CD20和CD3结合的双特异性抗体在用R-CHOP以及与CD20和CD3结合的双特异性抗体治疗后在所述多个人中的至少约80%、至少约85%、至少约90%、至少约95%中不会导致2级或更高级别的任何CRS事件。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治疗患有CD20阳性B细胞增殖性疾患的受试者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至少包含第一给药周期、第二给药周期和第三给药周期的给药方案向受试者施用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和强的松(R-CHOP)以及与CD20和CD3结合的双特异性抗体,其中:
(a)第一给药周期包括R-CHOP的第一剂量(C1D1),并且不包括双特异性抗体的剂量;
(b)第二给药周期包括R-CHOP的第二剂量(C2D1)以及双特异性抗体的第一剂量(C2D8)和第二剂量(C2D15),其中双特异性抗体的C2D8为约2.5mg并且C2D15为约10mg;
(c)第三给药周期包括R-CHOP的第三剂量(C3D1)以及双特异性抗体的第三剂量(C3D8),其中双特异性抗体的C3D8为约30mg。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每个给药周期的第1天施用R-CHOP。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第二给药周期的第8天施用双特异性抗体的第一剂量(C2D8)并且在第二给药周期的第15天施用第二剂量(C2D15)。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第三给药周期的第8天施用双特异性抗体的第三剂量(C3D8)。
在一个实施例中,方法包括1至5个(C4至C8)额外给药周期。在一个此类实施例中,1至5个额外给药周期(C4至C8)包括R-CHOP的单一剂量以及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为30mg的单一剂量。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相应的额外给药周期(C4至C8)的第1天施用R-CHOP的单一剂量并且在第8天施用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单一剂量。
在一个实施例中,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包含
a)至少一个与CD20特异性结合的抗原结合结构域,该抗原结合结构域包含重链可变区,该重链可变区包含:
(i)HVR-H1,其包含SEQ ID NO:1的氨基酸序列;
(ii)HVR-H2,其包含SEQ ID NO:2的氨基酸序列;
(iii)HVR-H3,其包含SEQ ID NO:3的氨基酸序列;
以及轻链可变区,该轻链可变区包含:
(i)HVR-L1,其包含SEQ ID NO:4的氨基酸序列;
(ii)HVR-L2,其包含SEQ ID NO:5的氨基酸序列;
(iii)HVR-L3,其包含SEQ ID NO:6的氨基酸序列;以及
b)至少一个与CD3特异性结合的抗原结合结构域,该抗原结合结构域包含重链可变区,该重链可变区包含:
(i)HVR-H1,其包含SEQ ID NO:9的氨基酸序列;
(ii)HVR-H2,其包含SEQ ID NO:10的氨基酸序列;
(iii)HVR-H3,其包含SEQ ID NO:11的氨基酸序列;以及
轻链可变区,该轻链可变区包含:
(i)HVR-L1,其包含SEQ ID NO:12的氨基酸序列;
(ii)HVR-L2,其包含SEQ ID NO:13的氨基酸序列;和
(iii)HVR-L3,其包含SEQ ID NO:14的氨基酸序列。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包含
(i)至少一个与CD20特异性结合的抗原结合结构域,该抗原结合结构域包含SEQID NO:7的重链可变区序列和SEQ ID NO:8的轻链可变区序列;以及
(ii)至少一个与CD3特异性结合的抗原结合结构域,该抗原结合结构域包含SEQID NO:15的重链可变区序列和SEQ ID NO:16的轻链可变区序列。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包含两个针对CD20的结合位点和一个针对CD3的结合位点。在一个此类实施例中,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包含如上文中所定义的HVR。在一个此类实施例中,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包含如上文中所定义的VL和VH序列。
在一个实施例中,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为格菲妥单抗。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治疗患有CD20阳性细胞增殖性疾患的受试者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向受试者施用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和强的松(R-CHOP)以及格菲妥单抗。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治疗患有CD20阳性细胞增殖性疾患的受试者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向受试者施用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和强的松(R-CHOP)以及格菲妥单抗,其中向多个人施用R-CHOP以及格菲妥单抗在用R-CHOP以及格菲妥单抗治疗后在所述多个人中的至少约60%、至少约70%或至少约80%中引起完全缓解。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治疗患有CD20阳性细胞增殖性疾患的受试者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向受试者施用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和强的松(R-CHOP)以及格菲妥单抗,其中向多个人施用R-CHOP以及格菲妥单抗在用R-CHOP以及格菲妥单抗治疗后在所述多个人中的至少约80%、至少约85%或至少约90%中引起总体缓解。
在一个实施例中,向多个人施用R-CHOP和格菲妥单抗不会导致2级或更高级别的CRS。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治疗患有CD20阳性细胞增殖性疾患的受试者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向受试者施用R-CHOP和格菲妥单抗,其中R-CHOP和格菲妥单抗的施用不会导致2级或更高级别的CRS。
在一项实施例中,治疗方法不会导致3级或4级CRS。在一个实施例中,向多个人施用R-CHOP以及格菲妥单抗在用R-CHOP以及格菲妥单抗治疗后在所述多个人中的至少约80%、至少约85%、至少约90%或至少约95%中不会导致任何级别的任何CRS事件。在一个实施例中,向多个人施用R-CHOP以及格菲妥单抗在用R-CHOP以及格菲妥单抗治疗后在所述多个人中的至少约80%、至少约85%、至少约90%或至少约95%中不会导致2级或更高级别的任何CRS事件。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治疗患有CD20阳性B细胞增殖性疾患的受试者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至少包含第一给药周期、第二给药周期和第三给药周期的给药方案向受试者施用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和强的松(R-CHOP)以及格菲妥单抗,其中:
(a)第一给药周期包括R-CHOP的第一剂量(C1D1),并且不包括格菲妥单抗的剂量;
(b)第二给药周期包括R-CHOP的第二剂量(C2D1)以及格菲妥单抗的第一剂量(C2D8)和第二剂量(C2D15),其中格菲妥单抗的C2D8为约2.5mg并且C2D15为约10mg;
(c)第三给药周期包括R-CHOP的第三剂量(C3D1)以及格菲妥单抗的第三剂量(C3D8),其中格菲妥单抗的C3D8为约30mg。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每个给药周期的第1天施用R-CHOP。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第二给药周期的第8天施用格菲妥单抗的第一剂量(C2D8)并且在第二给药周期的第15天施用第二剂量(C2D15)。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第三给药周期的第8天施用格菲妥单抗的第三剂量(C3D8)。
在一个实施例中,方法包括1至5个(C4至C8)额外给药周期。在一个此类实施例中,1至5个额外给药周期(C4至C8)包括R-CHOP的单一剂量以及格菲妥单抗的为30mg的单一剂量。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相应的额外给药周期(C4至C8)的第1天施用R-CHOP的单一剂量并且在第8天施用格菲妥单抗的单一剂量。
在一项实施例中,利妥昔单抗以375mg/m2 IV给药。在一个实施例中,CHOP以下剂量施用:750mg/m2环磷酰胺;50mg/m2阿霉素;1.4mg/m2长春新碱,1.4mg/m2;在第1天至第5天口服强的松100mg/天。在一个实施例中,第1天的强的松可以静脉内施用,而第2天至第5天的剩余剂量口服施用。
在一个实施例中,包括以如上述实施例中的任一者所述的给药方案向受试者施用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和强的松(R-CHOP)以及格菲妥单抗的治疗患有CD20阳性B细胞增殖性疾患的受试者的方法不包括奥妥珠单抗的任何施用。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方法不包括用奥妥珠单抗进行预治疗,如以下部分所述。
在一个实施例中,方法总共包括6个给药周期。
在一个实施例中,一个治疗周期包括14天或21天。在一个实施例中,一个治疗周期包括21天。
在一个实施例中,受试者罹患先前未经治疗的(初治)DLBCL。在一个实施例中,受试者可能未用标准护理疗法充分治疗。DLBCL患者可通过国际预后指标来定义,参见例如表19.IPI为经验证的预测新发DLBCL的生存的评分系统(国际NHL预后1993)。IPI评分基于存在的因素的数量将四个预后组分开(0、1:低风险组;2:低-中等风险组;3:高-中等风险组;以及4、5:高风险组)。在分析各种常规的高剂量和剂量密集方案(包括R-CHOP)时,IPI已得到广泛使用和重现(Ziepert等人2010)。本文提供的方法特别适用于不具有良好预后因素的患者,例如,具有IPI 2至5的患者。在一个实施例中,待治疗的受试者具有国际预后指标[IPI]2至5。在一个实施例中,待治疗的受试者具有4或5的IPI。在一个实施例中,IPI不依赖于年龄。在一个实施例中,待治疗的受试者年龄为18岁或以上。在一个实施例中,待治疗的受试者的年龄为60岁或以上并且具有4或5的IPI。在一个实施例中,待治疗的受试者年龄为18至59岁并且具有2至5的IPI。在一个实施例中,受试者罹患先前未经治疗的(初治)DLBCL并且具有0至3的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体能状态[ECOG PS]。
在一个实施例中,受试者罹患R/R NHL并且具有0至2的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体能状态[ECOGPS]。
在一个实施例中,治疗另外包括用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例如,格菲妥单抗)进行维持治疗。在一个此类实施例中,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例如,格菲妥单抗)每2个月施用,持续<2年。在一个此类实施例中,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例如,格菲妥单抗)以30mg的剂量施用。
在一个实施例中,CD20阳性B细胞增殖性疾患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在一个实施例中,B细胞增殖性疾患为先前未经治疗的(初治)DLBCL。在一个实施例中,待治疗的受试者具有国际预后指标[IPI]2至5。
在一个实施例中,本文提供一种用于治疗有此需要的人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向人施用六个21天治疗周期的以下药物:
(a)利妥昔单抗,在每个21天周期的第1天以约375mg/m2的剂量
静脉内施用,
(b)环磷酰胺,在每个21天周期的第1天以约750mg/m2的剂量
静脉内施用,
(c)阿霉素,在每个21天周期的第1天以约50mg/m2的剂量
静脉内施用利妥昔单抗,以及
(a)强的松,在每个21天周期的第1天至第5天中的每一者以约100mg的剂量口服施用,以及
(b)格菲妥单抗,在第二个21天周期的第8天以2.5mg的剂量并且在第15天以10mg的剂量施用,并且在每个后续周期的第8天以30mg的剂量施用。
在一个实施例中,将第一给药周期中的利妥昔单抗用奥妥珠单抗替代。
CRS风险缓解策略
用抗CD20抗体预治疗
在一个方面,预见用本文所提供的方法治疗的受分试者用抗CD20抗体进行预治疗。在一个实施例中,抗CD20抗体为利妥昔单抗或奥妥珠单抗。在一个特定实施例中,抗CD20抗体为奥妥珠单抗(建议INN,WHO Drug Information,第26卷,第4期,2012,第453页)。如本文所用,奥妥珠单抗与GA101同义。商品名是或/>其替换所有先前版本(例如,第25卷,第1期,2011,第75-76页),并且原来称为afutuzumab(建议INN,WHO Drug Information,第23卷,第2期,2009,第176页;第22卷,第2期,2008,第124页)。在一个实施例中,抗CD20抗体是托西莫单抗(tositumomab)。
奥妥珠单抗为人源化糖基工程化II型抗CD20 mAb,其以高亲和力与CD20抗原结合,诱导抗体依赖性细胞毒性(ADCC)和抗体依赖性细胞吞噬作用(ADCP)、低补体依赖性细胞毒性(CDC)活性和高直接细胞死亡诱导。使用预治疗(Gpt)可帮助快速耗尽外周血和次级淋巴器官两者中的B细胞,从而降低因T细胞活化治疗剂的全身性T细胞强烈活化而导致的高度相关不良事件(AE)(例如,CRS)的风险降低,同时支持T细胞活化治疗剂的暴露水平从给药开始即足够高以介导肿瘤细胞消除。迄今为止,已经在正在进行的奥妥珠单抗临床试验中在数百例患者中对奥妥珠单抗的安全性特征(包括细胞因子释放)进行了评定和管理。最后,除支持T细胞活化治疗剂(诸如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特别是格菲妥单抗)的安全性以外,Gpt还可以帮助防止针对这些独特分子的抗药物抗体(ADA)的形成。
在一个具体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治疗患有CD20阳性B细胞增殖性疾患的受试者的方法,该方法包括
(i)在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第一剂量之前向受试者施用抗CD20抗体。
(ii)以至少包含第一给药周期和第二给药周期的给药方案向受试者施用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其中:(a)第一给药周期包括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第一剂量(C1D1)和第二剂量(C1D2),其中C1D1为2.5mg并且C1D2为10mg;以及(b)第二给药周期包括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为16mg或30mg的单一剂量(C2D1)。
在另一个具体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治疗患有CD20阳性B细胞增殖性疾患的受试者的方法,该方法包括
(i)在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第一剂量之前向受试者施用奥妥珠单抗。
(ii)以至少包含第一给药周期和第二给药周期的给药方案向受试者施用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其中:(a)第一给药周期包括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第一剂量(C1D1)和第二剂量(C1D2),其中C1D1为2.5mg并且C1D2为10mg;以及(b)第二给药周期包括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为16mg或30mg的单一剂量(C2D1)。
在另一个具体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治疗患有CD20阳性B细胞增殖性疾患的受试者的方法,该方法包括
(i)在格菲妥单抗的第一剂量之前向受试者施用奥妥珠单抗。
(ii)以至少包含第一给药周期和第二给药周期的给药方案向受试者施用格菲妥单抗,其中:(a)第一给药周期包括格菲妥单抗的第一剂量(C1D1)和第二剂量(C1D2),其中C1D1为2.5mg并且C1D2为10mg;以及(b)第二给药周期包括格菲妥单抗的为16mg或30mg的单一剂量(C2D1)。
在另一个具体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治疗患有CD20阳性B细胞增殖性疾患的受试者的方法,该方法包括:
(i)在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第一剂量之前向受试者施用抗CD20抗体,并且
(ii)以至少包含第一给药周期、第二给药周期和第三给药周期的给药方案向受试者施用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其中:(a)第一给药周期包括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第一剂量(C1D1)和第二剂量(C1D2),其中C1D1为0.5mg并且C1D2为2.5mg;(b)第二给药周期包括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为10mg的单一剂量(C2D1);以及(c)第三给药周期包括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为16mg或30mg的单一剂量(C3D1)。
在另一个具体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治疗患有CD20阳性B细胞增殖性疾患的受试者的方法,该方法包括:
(i)在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第一剂量之前向受试者施用奥妥珠单抗,并且
(ii)以至少包含第一给药周期、第二给药周期和第三给药周期的给药方案向受试者施用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其中:(a)第一给药周期包括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第一剂量(C1D1)和第二剂量(C1D2),其中C1D1为0.5mg并且C1D2为2.5mg;(b)第二给药周期包括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为10mg的单一剂量(C2D1);以及(c)第三给药周期包括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为16mg或30mg的单一剂量(C3D1)。
在另一个具体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治疗患有CD20阳性B细胞增殖性疾患的受试者的方法,该方法包括:
(i)在格菲妥单抗的第一剂量之前向受试者施用奥妥珠单抗,并且
(ii)以至少包含第一给药周期、第二给药周期和第三给药周期的给药方案向受试者施用格菲妥单抗,其中:(a)第一给药周期包括格菲妥单抗的第一剂量(C1D1)和第二剂量(C1D2),其中C1D1为0.5mg并且C1D2为2.5mg;(b)第二给药周期包括格菲妥单抗的为10mg的单一剂量(C2D1);以及(c)第三给药周期包括格菲妥单抗的为16mg或30mg的单一剂量(C3D1)。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第一剂量(C1D1)之前7天施用奥妥珠单抗或利妥昔单抗。在一个实施例中,奥妥珠单抗以1000mg的一个剂量施用。在一个实施例中,在单一疗法和联合疗法队列以及剂量递增队列中格菲妥单抗的第一剂量(C1D1)之前7天施用奥妥珠单抗(Gazyva)预治疗。在一个此类实施例中,奥妥珠单抗以1000mg的一个剂量施用。在一个实施例中,用奥妥珠单抗进行预治疗用于治疗患有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例如,复发性或难治性(R/R)NHL(例如,R/R滤泡性淋巴瘤(FL)或R/R套细胞淋巴瘤(MCL))、惰性NHL(iNHL)或侵袭性NHL(aNHL))的受试者。
对于特定的组织学,在向受试者施用格菲妥单抗的第一剂量之前用奥妥珠单抗(DGpt)进行双重预治疗。可通过在格菲妥单抗的第一剂量的同一天施用奥妥珠单抗(Gpt)的两个剂量来实现双重预治疗。在一个此类方面,在格菲妥单抗的第一剂量之前7天施用奥妥珠单抗的两个剂量(例如,在格菲妥单抗的第一剂量之前七天施用2次1000mg奥妥珠单抗)。在另一个方面,在格菲妥单抗的第一剂量之前的不同日期施用Gpt的两个剂量。在一个此类实施例中,在格菲妥单抗的第一剂量之前七天施用第一Gpt剂量(1000mg),并且在格菲妥单抗的第一剂量之前一天施用Gpt的第二剂量(1000mg)。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第一剂量(C1D1)之前7天施用奥妥珠单抗或利妥昔单抗。在一个实施例中,预治疗包括奥妥珠单抗的第二剂量。在格菲妥单抗的第一剂量之前的奥妥珠单抗的第二剂量可进一步降低CRS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DGpt可以在格菲妥单抗单一疗法之前施用,也可以在格菲妥单抗联合疗法中施用。
在一个此类实施例中,在同一天施用奥妥珠单抗预治疗的第一剂量和第二剂量。因此,在一个实施例中,奥妥珠单抗预治疗以2000mg的一个剂量施用。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第一剂量(C1D1)之前7天施用2000mg的奥妥珠单抗预治疗。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在不同日期施用奥妥珠单抗预治疗的第一剂量和第二剂量。在一个此类实施例中,在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第一剂量(C1D1)之前7天施用奥妥珠单抗预治疗的第一剂量,并且在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第一剂量(C1D1)之前一天施用奥妥珠单抗预治疗的第二剂量。在一个实施例中,奥妥珠单抗预治疗的第一剂量和第二剂量为1000mg。在一个实施例中,包含单一剂量的奥妥珠单抗预治疗用于治疗患有DLBCL的受试者。在一个实施例中,DLBCL为R/R DLBCL。在一个实施例中,包含单一剂量的奥妥珠单抗预治疗用于治疗罹患FL的受试者。在一个实施例中,FL为R/R FL。在一个实施例中,包含单一剂量的奥妥珠单抗预治疗用于治疗罹患MCL的受试者。在一个实施例中,MCL为R/RMCL。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受试者接受过至少两种先前全身性疗法。在一个实施例中,患有MCL的受试者接受过包括布鲁顿酪氨酸激酶抑制剂(BTKi)(例如,依鲁替尼、阿卡替尼或泽布替尼)的至少一种先前全身性治疗方案。
在一个实施例中,包含第一剂量和第二剂量的奥妥珠单抗预治疗用于治疗罹患MCL的受试者的方法中。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受试者接受过至少两种先前全身性疗法。在一个实施例中,受试者接受过包括布鲁顿酪氨酸激酶抑制剂(BTKi)(例如,依鲁替尼、阿卡替尼或泽布替尼)的至少一种先前全身性治疗方案。
在另一个具体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治疗患有DLBCL的受试者的方法,该方法包括:
(i)在格菲妥单抗的第一剂量(C1D1)之前向受试者施用单一剂量1000mg奥妥珠单抗,并且
(ii)以至少包含第一给药周期和第二给药周期的给药方案向受试者施用格菲妥单抗,其中:(a)第一给药周期包括格菲妥单抗的第一剂量(C1D1)和第二剂量(C1D2),其中C1D1为2.5mg并且C1D2为10mg,并且(b)第二给药周期包括格菲妥单抗的为16mg或30mg的单一剂量(C2D1)。
在另一个具体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治疗患有DLBCL的受试者的方法,该方法包括:
(i)在格菲妥单抗的第一剂量(C1D1)之前7天向受试者施用单一剂量的1000mg奥妥珠单抗,并且
(ii)以至少包含第一给药周期和第二给药周期的给药方案向受试者施用格菲妥单抗,其中:(a)第一给药周期包括格菲妥单抗的第一剂量(C1D1)和第二剂量(C1D2),其中C1D1为2.5mg并且C1D2为10mg,并且(b)第二给药周期包括格菲妥单抗的为16mg或30mg的单一剂量(C2D1)。
在另一个具体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治疗患有FL的受试者的方法,该方法包括:
(i)在格菲妥单抗的第一剂量(C1D1)之前向受试者施用单一剂量1000mg奥妥珠单抗,并且
(ii)以至少包含第一给药周期和第二给药周期的给药方案向受试者施用格菲妥单抗,其中:(a)第一给药周期包括格菲妥单抗的第一剂量(C1D1)和第二剂量(C1D2),其中C1D1为2.5mg并且C1D2为10mg,并且(b)第二给药周期包括格菲妥单抗的为16mg或30mg的单一剂量(C2D1)。
在另一个具体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治疗患有FL的受试者的方法,该方法包括:
(i)在格菲妥单抗的第一剂量(C1D1)之前7天向受试者施用单一剂量的1000mg奥妥珠单抗,并且
(ii)以至少包含第一给药周期和第二给药周期的给药方案向受试者施用格菲妥单抗,其中:(a)第一给药周期包括格菲妥单抗的第一剂量(C1D1)和第二剂量(C1D2),其中C1D1为2.5mg并且C1D2为10mg,并且(b)第二给药周期包括格菲妥单抗的为16mg或30mg的单一剂量(C2D1)。
在另一个具体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治疗患有FL的受试者的方法,该方法包括:
(i)在格菲妥单抗的第一剂量(C1D1)之前向受试者施用单一剂量1000mg奥妥珠单抗,并且
(ii)以至少包含第一给药周期、第二给药周期和第三给药周期的给药方案向受试者施用格菲妥单抗,其中:(a)第一给药周期包括格菲妥单抗的第一剂量(C1D1)和第二剂量(C1D2),其中C1D1为0.5mg并且C1D2为2.5mg;(b)第二给药周期包括格菲妥单抗的为10mg的单一剂量(C2D1);以及(c)第三给药周期包括格菲妥单抗的为16mg或30mg的单一剂量(C3D1)。
在另一个具体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治疗患有FL的受试者的方法,该方法包括:
(i)在格菲妥单抗的第一剂量(C1D1)之前7天向受试者施用单一剂量的1000mg奥妥珠单抗,并且
(ii)以至少包含第一给药周期、第二给药周期和第三给药周期的给药方案向受试者施用格菲妥单抗,其中:(a)第一给药周期包括格菲妥单抗的第一剂量(C1D1)和第二剂量(C1D2),其中C1D1为0.5mg并且C1D2为2.5mg;(b)第二给药周期包括格菲妥单抗的为10mg的单一剂量(C2D1);以及(c)第三给药周期包括格菲妥单抗的为16mg或30mg的单一剂量(C3D1)。
在另一个具体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治疗患有MCL的受试者的方法,该方法包括
(i)在格菲妥单抗的第一剂量之前向受试者施用两个剂量的1000mg奥妥珠单抗,并且
(ii)以至少包含第一给药周期和第二给药周期的给药方案向受试者施用格菲妥单抗,其中:(a)第一给药周期包括格菲妥单抗的第一剂量(C1D1)和第二剂量(C1D2),其中C1D1为2.5mg并且C1D2为10mg;以及(b)第二给药周期包括格菲妥单抗的为16mg或30mg的单一剂量(C2D1)。
在另一个具体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治疗患有MCL的受试者的方法,该方法包括
(i)在格菲妥单抗的第一剂量(C1D1)之前7天向受试者施用剂量为2000mg的奥妥珠单抗,并且
(ii)以至少包含第一给药周期和第二给药周期的给药方案向受试者施用格菲妥单抗,其中:(a)第一给药周期包括格菲妥单抗的第一剂量(C1D1)和第二剂量(C1D2),其中C1D1为2.5mg并且C1D2为10mg;并且(b)第二给药周期包括格菲妥单抗的为16mg或30mg的单一剂量(C2D1)。
在另一个具体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治疗患有MCL的受试者的方法,该方法包括
(i)在格菲妥单抗的第一剂量之前向受试者施用两个剂量的1000mg奥妥珠单抗,并且
(ii)以至少包含第一给药周期和第二给药周期的给药方案向受试者施用格菲妥单抗,其中:(a)第一给药周期包括格菲妥单抗的第一剂量(C1D1)和第二剂量(C1D2),其中C1D1为2.5mg并且C1D2为10mg;以及(b)第二给药周期包括格菲妥单抗的为16mg或30mg的单一剂量(C2D1)。
在另一个具体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治疗患有MCL的受试者的方法,该方法包括:
(i)在格菲妥单抗的第一剂量(C1D1)之前向受试者施用单一剂量的1000mg奥妥珠单抗。
(ii)以至少包含第一给药周期、第二给药周期和第三给药周期的给药方案向受试者施用格菲妥单抗,其中:(a)第一给药周期包括格菲妥单抗的第一剂量(C1D1)和第二剂量(C1D2),其中C1D1为0.5mg并且C1D2为2.5mg;(b)第二给药周期包括格菲妥单抗的为10mg的单一剂量(C2D1);以及(c)第三给药周期包括格菲妥单抗的为16mg或30mg的单一剂量(C3D1)。
在另一个具体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治疗患有MCL的受试者的方法,该方法包括:
(i)在格菲妥单抗的第一剂量(C1D1)之前7天向受试者施用单一剂量的1000mg奥妥珠单抗,并且
(ii)以至少包含第一给药周期、第二给药周期和第三给药周期的给药方案向受试者施用格菲妥单抗,其中:(a)第一给药周期包括格菲妥单抗的第一剂量(C1D1)和第二剂量(C1D2),其中C1D1为0.5mg并且C1D2为2.5mg;(b)第二给药周期包括格菲妥单抗的为10mg的单一剂量(C2D1);以及(c)第三给药周期包括格菲妥单抗的为16mg或30mg的单一剂量(C3D1)。
在另一个具体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治疗患有MCL的受试者的方法,该方法包括:
(i)在格菲妥单抗的第一剂量(C1D1)之前向受试者施用剂量为2000mg的奥妥珠单抗,并且
(ii)以至少包含第一给药周期、第二给药周期和第三给药周期的给药方案向受试者施用格菲妥单抗,其中:(a)第一给药周期包括格菲妥单抗的第一剂量(C1D1)和第二剂量(C1D2),其中C1D1为0.5mg并且C1D2为2.5mg;(b)第二给药周期包括格菲妥单抗的为10mg的单一剂量(C2D1);以及(c)第三给药周期包括格菲妥单抗的为16mg或30mg的单一剂量(C3D1)。
在另一个具体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治疗患有MCL的受试者的方法,该方法包括:
(i)在格菲妥单抗的第一剂量(C1D1)之前7天向受试者施用剂量为2000mg的奥妥珠单抗,并且
(ii)以至少包含第一给药周期、第二给药周期和第三给药周期的给药方案向受试者施用格菲妥单抗,其中:(a)第一给药周期包括格菲妥单抗的第一剂量(C1D1)和第二剂量(C1D2),其中C1D1为0.5mg并且C1D2为2.5mg;(b)第二给药周期包括格菲妥单抗的为10mg的单一剂量(C2D1);以及(c)第三给药周期包括格菲妥单抗的为16mg或30mg的单一剂量(C3D1)。
在一个实施例中,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一种治疗患有套细胞淋巴瘤的受试者的方法,该受试者在包括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BTKi)的至少一种先前全身性治疗方案之后已复发或未能缓解,该方法包括
(i)在格菲妥单抗的第一剂量之前向受试者施用两个剂量的1000mg奥妥珠单抗,并且
(ii)以至少包含第一给药周期和第二给药周期的给药方案向受试者施用格菲妥单抗,其中:(a)第一给药周期包括格菲妥单抗的第一剂量(C1D1)和第二剂量(C1D2),其中C1D1为2.5mg并且C1D2为10mg;以及(b)第二给药周期包括格菲妥单抗的为16mg或30mg的单一剂量(C2D1)。
在一个实施例中,BTKi包括依鲁替尼、阿卡替尼或泽布替尼。
在另一个具体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治疗患有套细胞淋巴瘤的受试者的方法,该受试者在包括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BTKi)的至少一种先前全身性治疗方案之后已复发或未能缓解。
(i)在格菲妥单抗的第一剂量(C1D1)之前7天向受试者施用剂量为2000mg的奥妥珠单抗,并且
(ii)以至少包含第一给药周期和第二给药周期的给药方案向受试者施用格菲妥单抗,其中:(a)第一给药周期包括格菲妥单抗的第一剂量(C1D1)和第二剂量(C1D2),其中C1D1为2.5mg并且C1D2为10mg;并且(b)第二给药周期包括格菲妥单抗的为16mg或30mg的单一剂量(C2D1)。
在一个实施例中,BTKi包括依鲁替尼、阿卡替尼或泽布替尼。
在另一个具体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治疗患有套细胞淋巴瘤的受试者的方法,该受试者在包括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BTKi)的至少一种先前全身性治疗方案之后已复发或未能缓解,该方法包括
(i)在格菲妥单抗的第一剂量之前向受试者施用两个剂量的1000mg奥妥珠单抗,并且
(ii)以至少包含第一给药周期和第二给药周期的给药方案向受试者施用格菲妥单抗,其中:(a)第一给药周期包括格菲妥单抗的第一剂量(C1D1)和第二剂量(C1D2),其中C1D1为2.5mg并且C1D2为10mg;以及(b)第二给药周期包括格菲妥单抗的为16mg或30mg的单一剂量(C2D1)。
在一个实施例中,BTKi包括依鲁替尼、阿卡替尼或泽布替尼。
在另一个具体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治疗患有套细胞淋巴瘤的受试者的方法,该受试者在包括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BTKi)的至少一种先前全身性治疗方案之后已复发或未能缓解,该方法包括:
(i)在格菲妥单抗的第一剂量(C1D1)之前向受试者施用单一剂量的1000mg奥妥珠单抗。
(ii)以至少包含第一给药周期、第二给药周期和第三给药周期的给药方案向受试者施用格菲妥单抗,其中:(a)第一给药周期包括格菲妥单抗的第一剂量(C1D1)和第二剂量(C1D2),其中C1D1为0.5mg并且C1D2为2.5mg;(b)第二给药周期包括格菲妥单抗的为10mg的单一剂量(C2D1);以及(c)第三给药周期包括格菲妥单抗的为16mg或30mg的单一剂量(C3D1)。
在一个实施例中,BTKi包括依鲁替尼、阿卡替尼或泽布替尼。
在另一个具体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治疗患有套细胞淋巴瘤的受试者的方法,该受试者在包括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BTKi)的至少一种先前全身性治疗方案之后已复发或未能缓解,该方法包括:
(i)在格菲妥单抗的第一剂量(C1D1)之前7天向受试者施用单一剂量的1000mg奥妥珠单抗,并且
(ii)以至少包含第一给药周期、第二给药周期和第三给药周期的给药方案向受试者施用格菲妥单抗,其中:(a)第一给药周期包括格菲妥单抗的第一剂量(C1D1)和第二剂量(C1D2),其中C1D1为0.5mg并且C1D2为2.5mg;(b)第二给药周期包括格菲妥单抗的为10mg的单一剂量(C2D1);以及(c)第三给药周期包括格菲妥单抗的为16mg或30mg的单一剂量(C3D1)。
在一个实施例中,BTKi包括依鲁替尼、阿卡替尼或泽布替尼。
在另一个具体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治疗患有套细胞淋巴瘤的受试者的方法,该受试者在包括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BTKi)的至少一种先前全身性治疗方案之后已复发或未能缓解,该方法包括:
(i)在格菲妥单抗的第一剂量(C1D1)之前向受试者施用剂量为2000mg的奥妥珠单抗,并且
(ii)以至少包含第一给药周期、第二给药周期和第三给药周期的给药方案向受试者施用格菲妥单抗,其中:(a)第一给药周期包括格菲妥单抗的第一剂量(C1D1)和第二剂量(C1D2),其中C1D1为0.5mg并且C1D2为2.5mg;(b)第二给药周期包括格菲妥单抗的为10mg的单一剂量(C2D1);以及(c)第三给药周期包括格菲妥单抗的为16mg或30mg的单一剂量(C3D1)。
在一个实施例中,BTKi包括依鲁替尼、阿卡替尼或泽布替尼。
在另一个具体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治疗患有套细胞淋巴瘤的受试者的方法,该受试者在包括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BTKi)的至少一种先前全身性治疗方案之后已复发或未能缓解,该方法包括:
(i)在格菲妥单抗的第一剂量(C1D1)之前7天向受试者施用剂量为2000mg的奥妥珠单抗,并且
(ii)以至少包含第一给药周期、第二给药周期和第三给药周期的给药方案向受试者施用格菲妥单抗,其中:(a)第一给药周期包括格菲妥单抗的第一剂量(C1D1)和第二剂量(C1D2),其中C1D1为0.5mg并且C1D2为2.5mg;(b)第二给药周期包括格菲妥单抗的为10mg的单一剂量(C2D1);以及(c)第三给药周期包括格菲妥单抗的为16mg或30mg的单一剂量(C3D1)。
在一个实施例中,BTKi包括依鲁替尼、阿卡替尼或泽布替尼。
在另一个具体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治疗患有套细胞淋巴瘤的受试者的方法,该受试者在包括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BTKi)的至少一种先前全身性治疗方案之后已复发或未能缓解,该方法包括:
(i)在格菲妥单抗的第一剂量(C1D1)之前向受试者施用单一剂量的1000mg奥妥珠单抗。
(ii)以至少包含第一给药周期和第二给药周期的给药方案向受试者施用格菲妥单抗,其中:(a)第一给药周期包括格菲妥单抗的第一剂量(C1D1)和第二剂量(C1D2),其中C1D1为2.5mg并且C1D2为10mg;以及(b)第二给药周期包括格菲妥单抗的为16mg或30mg的单一剂量(C2D1)。
在一个实施例中,BTKi包括依鲁替尼、阿卡替尼或泽布替尼。
在另一个具体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治疗患有套细胞淋巴瘤的受试者的方法,该受试者在包括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BTKi)的至少一种先前全身性治疗方案之后已复发或未能缓解,该方法包括:
(i)在格菲妥单抗的第一剂量(C1D1)之前7天向受试者施用单一剂量的1000mg奥妥珠单抗,并且
(ii)以至少包含第一给药周期和第二给药周期的给药方案向受试者施用格菲妥单抗,其中:(a)第一给药周期包括格菲妥单抗的第一剂量(C1D1)和第二剂量(C1D2),其中C1D1为2.5mg并且C1D2为10mg;以及(b)第二给药周期包括格菲妥单抗的为16mg或30mg的单一剂量(C2D1)。
在一个实施例中,BTKi包括依鲁替尼、阿卡替尼或泽布替尼。
在另外的实施例中,根据如上所述的实施例中的任一项进行格菲妥单抗剂量递增给药。
使用托珠单抗进行预治疗或CRS相关症状的管理
CRS与高IL-6水平相关联(Panelli等人,J Transl Med,2:17,2004;Lee等人,Blood,124:188-195,2014;Doessegger和Banholzer,Clin Transl Immunology,4:e39,2015),并且IL-6与CRS的严重程度相关,其中与未经历CRS或经历较轻微CRS反应(NCICTCAE 0级至3级)的对应患者相比,经历重度或危及生命的CRS的患者(NCI CTCAE 4级或5级)具有高得多的IL-6水平(Chen等人,J Immunol Methods,434:1-8,2016)。
托珠单抗是一种针对可溶性及膜结合IL-6R的重组人源化抗人单克隆抗体,其抑制IL-6介导的信号传导(参见例如WO 1992/019579,其通过引用以其整体并入本文)。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批准托珠单抗用于治疗成年患者以及年龄为2岁及更大的儿童患者的重度或危及生命的CAR T细胞诱导的CRS。初始临床数据(Locke等人,Blood,130:1547,2017)表明,托珠单抗预防可以通过在细胞因子释放之前阻断IL-6受体信号传导来降低CAR-T细胞诱导的CRS的严重程度。因此,托珠单抗前驱用药还可以减少与双特异性抗体疗法相关联的CRS的发生频率或降低其严重程度。可与托珠单抗组合使用的其他抗IL-6R抗体包括沙利鲁单抗(sarilumab)、伏巴利珠单抗(vobarilizumab)(ALX-0061)、SA-237及其变体。
在一些方面,有效量的托珠单抗作为前驱用药施用,例如在施用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之前施用于受试者。托珠单抗作为前驱用药施用可降低CRS的发生频率或严重程度。在一些方面,托珠单抗在第1周期中作为前驱用药施用,例如在抗CD20/抗CD3抗体的第一剂量(C1D1)、第二剂量(C1D2)和/或第三剂量(C1D3)之前施用。在一些方面,以约1mg/kg至约15mg/kg(例如,约4mg/kg至约10mg/kg,例如约6mg/kg至约10mg/kg,例如约8mg/kg)的单一剂量向受试者静脉内施用托珠单抗。在一些方面,以约8mg/kg的单一剂量向受试者静脉内施用托珠单抗。可与托珠单抗组合使用的其他抗IL-6R抗体包括沙利鲁单抗(sarilumab)、伏巴利珠单抗(vobarilizumab)(ALX-0061)、SA-237及其变体。
例如,在一个实施例中,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与托珠单抗共同施用,其中首先向受试者施用托珠单抗),然后单独施用双特异性抗体(例如,受试者经托珠单抗/>预治疗)。
在另一方面,施用托珠单抗以治疗或减轻用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治疗的受试者中与CRS相关联的症状。如果在施用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后,受试者在存在广泛合并症的情况下发生2级或更高级别的CRS事件,则该方法可进一步包括向受试者施用IL-6R拮抗剂(例如,抗IL-6R抗体,例如托珠单抗)的第一剂量来管理2级或更高级别的CRS事件,同时中止用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治疗。在一些情况下,以约8mg/kg的剂量向受试者静脉内施用托珠单抗的第一剂量。可与托珠单抗组合使用的其他抗IL-6R抗体包括沙利鲁单抗(sarilumab)、伏巴利珠单抗(vobarilizumab)(ALX-0061)、SA-237及其变体。在一些情况下,如果2级或更高级别的CRS事件在两周内消退为≤1级CRS事件,则该方法进一步包括以降低的剂量恢复用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治疗。在一些情况下,如果事件发生在输注期间或输注后24小时内,则降低的剂量为先前周期的初始输注速率的50%。另一方面,如果2级或更高级别的CRS事件在治疗2级或更高级别的CRS事件的症状后24小时内未消退或恶化为≥3级CRS事件,则该方法可进一步包括向受试者施用一个或多个(例如,一个、两个、三个、四个或五个或更多)额外剂量的IL-6R拮抗剂(例如,抗IL-6R抗体,例如,托珠单抗)以控制2级或≥3级的CRS事件。在一些特定情况下,2级或更高级别的CRS事件在治疗2级或更高级别的CRS事件的症状后24小时内未消退或恶化为≥3级CRS事件,并且该方法可进一步包括向受试者施用托珠单抗的一个或多个额外剂量以管理2级或≥3级CRS事件。在一些情况下,以约1mg/kg至约15mg/kg(例如,约4mg/kg至约10mg/kg,例如约6mg/kg至约10mg/kg,例如约8mg/kg)的剂量向受试者静脉内施用托珠单抗的一个或多个额外剂量。
用于缓解CRS风险的其他预治疗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本文所提供的治疗方案进一步包括在施用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之前施用前驱用药。在一个实施例中,前驱用药包括皮质类固醇(诸如泼尼松龙、地塞米松或甲泼尼龙)、扑热息痛/对乙酰氨基酚和/或抗组胺剂(诸如苯海拉明)。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施用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之前至少60分钟施用前驱用药。在一项实施例中,治疗方案进一步包括在施用格菲妥单抗之前施用前驱用药。在实施例中,前驱用药包括皮质类固醇(诸如泼尼松龙、地塞米松或甲泼尼龙)、解热药(例如,扑热息痛/对乙酰氨基酚)和/或抗组胺剂(诸如苯海拉明)。在一个实施例中,受试者在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之前接受皮质类固醇前驱用药。已经表明,相对于甲泼尼龙,在用地塞米松预治疗的小鼠中,使用地塞米松进行前驱用药降低了格菲妥单抗诱导的细胞因子水平。因此,在一个实施例中,皮质类固醇为地塞米松。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施用格菲妥单抗之前至少60分钟施用前驱用药。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每次施用格菲妥单抗之前至少60分钟施用前驱用药。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在第一周期的第一剂量(C1D1)和第二剂量(C1D2)之前、在第二周期(C2D1)和第三周期(C3D1)的第一剂量之前施用皮质类固醇前驱用药,并且对于先前前周期中未出现CRS的患者已达到目标剂量并且耐受两个剂量的后续周期可以为任选的。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用抗CD20抗体(特别是奥妥珠单抗)进行预治疗之前至少60分钟施用前驱用药。
在一个实施例中,施用皮质类固醇以管理在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例如,格菲妥单抗)的施用后出现的任何相关不良事件。
VII.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施用
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施用,包括肠胃外、肺内和鼻内,并且如果期望的话用于局部治疗、病灶内施用。肠胃外输注包括肌内、静脉内、动脉内、腹膜内或皮下施用。投配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途径进行,例如通过注射,诸如静脉内或皮下注射,部分取决于施用是短暂的还是长期的。在一个实施例中,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经肠胃外施用,特别是静脉内施用,例如通过静脉内输注。在一个实施例中,用于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特别是格菲妥单抗)的输注速率为至少4小时。在一个实施例中,可以减少或延长用于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输注时间。在一个实施例中,在不存在输注相关不良事件的情况下,将后续周期中格菲妥单抗的输注时间减少至2小时±15分钟。在一个实施例中,对于具有经历CRS的高风险的受试者,将输注时间增加至长达8小时。在一个实施例中,对于可能处于增加的CRS风险中的患者、在其格菲妥单抗的先前剂量下经历IRR或CRS的患者、或使用后续剂量时具有增加的再发生IRR/CRS的风险的患者,将格菲妥单抗的输注时间延长至长达8小时。
在一个实施例中,以至少4.75小时的输注速率给予抗CD20抗体的预治疗。
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将以符合良好医学实践的方式调配、给药和施用。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所治疗的特定疾患、所治疗的特定哺乳动物、个体患者的临床病症、疾患的原因、药剂的递送部位、施用方法、施用的时间安排,以及执业医师已知的其他因素。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涉及如前所述的本发明。
序列
可变区
CD3 VH(SEQ ID NO:15)
EVQLLESGGG LVQPGGSLRL SCAASGFTFS TYAMNWVRQAPGKGLEWVSRIRSKYNNYATYYADSVKGRF TISRDDSKNTLYLQMNSLRA EDTAVYYCVR HGNFGNSYVS
WFAYWGQGTLVTVSSAS
CD3 VL(SEQ ID NO:16)
QAVVTQE PSLTVSPGGT VTLTCGSSTG AVTTSNYANW VQEKPGQAFRGLIGGTNKRAPGTPARFSGS LLGGKAALTL SGAQPEDEAEYYCALWYSNL WVFGGGTKLT VLSS
CD20 VH(SEQ ID NO:7)
QVQLVQSGAE VKKPGSSVKV SCKASGYAFS YSWINWVRQAPGQGLEWMGR IFPGDGDTDYNGKFKGRVTI TADKSTSTAYMELSSLRSED TAVYYCARNV FDGYWLVYWG QGTLVTVSS
CD20 VL(SEQ ID NO:8)
DIVMTQTPLS LPVTPGEPAS ISCRSSKSLL HSNGITYLYWYLQKPGQSPQLLIYQMSNLVSGVPDRFSGS GSGTDFTLKI SRVEAEDVGVYYCAQNLELP YTFGGGTKVE IK
CD20重链CDR Kabat:
HCDR1-Kabat:YSWIN(SEQ ID NO:1)
HCDR2-Kabat:RIFPGDGDTDYNGKFKG(SEQ ID NO:2)
HCDR3-Kabat:NVFDGYWLVY(SEQ ID NO:3)
CD20轻链CDR(Kabat):
LCDR1-Kabat:RSSKSLLHSNGITYLY(SEQ ID NO:4)
LCDR2-Kabat:QMSNLVS(SEQ ID NO:5)
LCDR3-Kabat:AQNLELPYT(SEQ ID NO:6)
CD3重链CDR Kabat:
HCDR1-Kabat:TYAMN(SEQ ID NO:9)
HCDR2-Kabat:RIRSKYNNYATYYADSVKG(SEQ ID NO:10)
HCDR3-Kabat:HGNFGNSYVSWFAY(SEQ ID NO:11)
CD3轻链CDR(Kabat):
LCDR1-Kabat:GSSTGAVTTSNYAN(SEQ ID NO:12)
LCDR2-Kabat:GTNKRAP(SEQ ID NO:13)
LCDR3-Kabat:ALWYSNLWV(SEQ ID NO:14)
全长抗体
HC-杵(SEQ ID NO:17)
QVQLVQSGAEVKKPGSSVKVSCKASGYAFSYSWINWVRQAPGQGLEWMGRIFPGDGDTDYNGKFKGRVTITADKSTSTAYMELSSLRSEDTAVYYCARNVFDGYWLVYWGQGTLVTVSSASTKGPSVFPLAPSSKSTSGGTAALGCLVEDYFPEPVTVSWNSGALTSGVHTFPAVLQSSGLYSLSSVVTVPSSSLGTQTYICNVNHKPSNTKVDEKVEPKSCDGGGGSGGGGSQAVVTQEPSLTVSPGGTVTLTCGSSTGAVTTSNYANWVQEKPGQAFRGLIGGTNKRAPGTPARFSGSLLGGKAALTLSGAQPEDEAEYYCALWYSNLWVFGGGTKLTVLSSASTKGPSVFPLAPSSKSTSGGTAALGCLVKDYFPEPVTVSWNSGALTSGVHTFPAVLQSSGLYSLSSVVTVPSSSLGTQTYICNVNHKPSNTKVDKKVEPKSCDKTHTCPPCPAPEAAGGPSVFLFPPKPKDTLMISRTPEVTCVVVDVSHEDPEVKFNWYVDGVEVHNAKTKPREEQYNSTYRVVSVLTVLHQDWLNGKEYKCKVSNKALGAPIEKTISKAKGQPREPQVYTLPPCRDELTKNQVSLWCLVKGFYPSDIAVEWESNGQPENNYKTTPPVLDSDGSFFLYSKLTVDKSRWQQGNVFSCSVMHEALHNHYTQKSLSLSP
HC-臼(SEQ ID NO:18)
QVQLVQSGAEVKKPGSSVKVSCKASGYAFSYSWINWVRQAPGQGLEWMGRIFPGDGDTDYNGKFKGRVTITADKSTSTAYMELSSLRSEDTAVYYCARNVFDGYWLVYWGQGTLVTVSSASTKGPSVFPLAPSSKSTSGGTAALGCLVEDYFPEPVTVSWNSGALTSGVHTFPAVLQSSGLYSLSSVVTVPSSSLGTQTYICNVNHKPSNTKVDEKVEPKSCDKTHTCPPCPAPEAAGGPSVFLFPPKPKDTLMISRTPEVTCVVVDVSHEDPEVKFNWYVDGVEVHNAKTKPREEQYNSTYRVVSVLTVLHQDWLNGKEYKCKVSNKALGAPIEKTISKAKGQPREPQVCTLPPSRDELTKNQVSLSCAVKGFYPSDIAVEWESNGQPENNYKTTPPVLDSDGSFFLVSKLTVDKSRWQQGNVFSCSVMHEALHNHYTQKSLSLSP
LC-CD3(SEQ ID NO:19)
EVQLLESGGGLVQPGGSLRLSCAASGFTFSTYAMNWVRQAPGKGLEWVSRIRSKYNNYATYYADSVKGRFTISRDDSKNTLYLQMNSLRAEDTAVYYCVRHGNFGNSYVSWFAYWGQGTLVTVSSASVAAPSVFIFPPSDEQLKSGTASVVCLLNNFYPREAKVQWKVDNALQSGNSQESVTEQDSKDSTYSLSSTLTLSKADYEKHKVYACEVTHQGLSSPVTKSFNRGEC
LC-CD20(SEQ ID NO:20)
DIVMTQTPLSLPVTPGEPASISCRSSKSLLHSNGITYLYWYLQKPGQSPQLLIYQMSNLVSGVPDRFSGSGSGTDFTLKISRVEAEDVGVYYCAQNLELPYTFGGGTKVEIKRTVAAPSVFIFPPSDRKLKSGTASVVCLLNNFYPREAKVQWKVDNALQSGNSQESVTEQDSKDSTYSLSSTLTLSKADYEKHKVYACEVTHQGLSSPVTKSFNRGEC
实施例
下面列出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
1.一种在治疗患有CD20阳性B细胞增殖性疾患的受试者的方法中使用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该方法包括以至少包含第一给药周期和第二给药周期的给药方案向受试者施用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其中:(a)第一给药周期包括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第一剂量(C1D1)和第二剂量(C1D2),其中C1D1为2.5mg并且C1D2为10mg;以及(b)第二给药周期包括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为16mg或30mg的单一剂量(C2D1)。
2.根据实施例1所述的在治疗患有CD20阳性B细胞增殖性疾患的受试者的方法中使用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其中第二给药周期的单一剂量包含30mg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
3.根据实施例1或2所述的在治疗患有CD20阳性B细胞增殖性疾患的受试者的方法中使用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其中在第一给药周期的第1天施用第一剂量(C1D1)并且在第一给药周期的第8天施用第二剂量(C1D2)。
4.根据实施例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在治疗患有CD20阳性B细胞增殖性疾患的受试者的方法中使用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其中在第二给药周期的第1天施用第二给药周期的单一剂量(C2D1)。
5.根据实施例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在治疗患有CD20阳性B细胞增殖性疾患的受试者的方法中使用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该方法包括1至10个(C3D1至C12D1)额外给药周期。
6.根据实施例5所述的在治疗患有CD20阳性B细胞增殖性疾患的受试者的方法中使用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其中1至10个额外给药周期(C3D1至C12D1)包括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为16mg或30mg的单一剂量。
7.根据实施例5或6所述的在治疗患有CD20阳性B细胞增殖性疾患的受试者的方法中使用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其中额外给药周期(C3D1至C12D1)的单一剂量包括30mg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
8.根据实施例5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在治疗患有CD20阳性B细胞增殖性疾患的受试者的方法中使用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其中在相应的额外给药周期的第一天施用额外给药周期(C3D1至C12D1)的单一剂量。
9.根据实施例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在治疗患有CD20阳性B细胞增殖性疾患的受试者的方法中使用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该方法总共包括12个给药周期。
10.根据实施例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在治疗患有CD20阳性B细胞增殖性疾患的受试者的方法中使用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其中一个治疗周期包括14天或21天。
11.根据实施例10所述的在治疗患有CD20阳性B细胞增殖性疾患的受试者的方法中使用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其中一个治疗周期包括21天。
12.根据实施例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在治疗患有CD20阳性B细胞增殖性疾患的受试者的方法中使用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其中CD20阳性B细胞增殖性疾患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
13.根据实施例12所述的在治疗患有CD20阳性B细胞增殖性疾患的受试者的方法中使用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其中B细胞增殖性疾患为复发性或难治性NHL。
14.根据实施例12或13所述的在治疗患有CD20阳性B细胞增殖性疾患的受试者的方法中使用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其中NHL为惰性NHL(iNHL)或侵袭性NHL(aNHL)。
15.根据实施例12或13所述的在治疗患有CD20阳性B细胞增殖性疾患的受试者的方法中使用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其中NHL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HGBCL)、原发性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PMBCL)或边缘区淋巴瘤(MZL)。
16.根据实施例15所述的在治疗患有CD20阳性B细胞增殖性疾患的受试者的方法中使用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其中DLBCL为Richter转化。
17.根据实施例12或13所述的在治疗患有CD20阳性B细胞增殖性疾患的受试者的方法中使用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其中NHL为套细胞淋巴瘤(MCL)。
18.根据实施例17所述的在治疗患有CD20阳性B细胞增殖性疾患的受试者的方法中使用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其中MCL为复发性或难治性(R/R)MCL。
19.根据实施例17或18所述的在治疗患有CD20阳性B细胞增殖性疾患的受试者的方法中使用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其中受试者接受过包括布鲁顿酪氨酸激酶抑制剂(BTKi)的至少一种先前全身性治疗方案。
20.根据实施例19所述的在治疗患有CD20阳性B细胞增殖性疾患的受试者的方法中使用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其中BTKi包括依鲁替尼、阿卡替尼或泽布替尼。
21.根据实施例12或13所述的在治疗患有CD20阳性B细胞增殖性疾患的受试者的方法中使用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其中NHL为滤泡性淋巴瘤(FL)。
22.根据实施例21中任一项所述的在治疗患有滤泡性淋巴瘤(FL)的受试者的方法中使用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其中FL为1级、2级或3a级FL。
23.根据实施例21或22中任一项所述的在治疗患有滤泡性淋巴瘤(FL)的受试者的方法中使用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其中FL为转化的FL。
24.根据实施例21至23中任一项所述的在治疗患有滤泡性淋巴瘤(FL)的受试者的方法中使用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其中FL为复发性或难治性(R/R)FL。
25.根据实施例21至24中任一项所述的在治疗患有滤泡性淋巴瘤(FL)的受试者的方法中使用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其中受试者为以下高风险受试者:
(a)在至少两种先前疗法后已复发或难以用其治疗;
(b)在用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抑制剂治疗后已复发或难以用其治疗;
(c)在一线治疗后24个月内经历疾病进展;并且/或者
(d)具有病灶,其中病灶直径的乘积之和≥3,000mm2。
26.根据实施例1至25中任一项所述的在治疗CD20阳性B细胞增殖性疾患的方法中使用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其中患有CD20阳性B细胞增殖性疾患的受试者群体在施用双特异性抗体后表现出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并且其中具有3级或更高级别(如美国移植和细胞疗法学会于2019年所定义;ASTCT)的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的比率小于或约5%。
27.根据实施例1至26中任一项所述的在治疗CD20阳性B细胞增殖性疾患的方法中使用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其中向多个受试者施用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引起至少约70%的完全缓解率。
28.根据实施例14所述的在治疗iNHL的方法中使用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其中向多个受试者施用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在罹患iNHL的受试者中引起至少约70%的完全缓解率。
29.根据实施例14所述的在治疗aNHL的方法中使用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其中向多个受试者施用所述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在罹患aNHL的受试者中引起至少约70%的完全缓解率。
30.根据实施例17至20中任一项所述的在治疗MCL的方法中使用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其中向多个受试者施用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引起至少约80%的总体缓解率。
31.根据实施例17至20中任一项所述的在治疗MCL的方法中使用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其中向多个受试者施用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引起至少约65%的完全缓解率。
32.根据实施例21至24中任一项所述的在治疗FL的方法中使用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其中向多个受试者施用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引起至少约80%的总体缓解率。
33.根据实施例25所述的在治疗FL的方法中使用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其中向多个受试者施用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引起至少约40%的完全代谢缓解率。
34.一种在治疗患有滤泡性淋巴瘤(FL)的受试者的方法中使用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该方法包括以至少包含第一给药周期、第二给药周期和第三给药周期的给药方案向受试者施用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其中:
(i)第一给药周期包括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第一剂量(C1D1)和第二剂量(C1D2),其中C1D1为0.5mg,并且C1D2为2.5mg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
(ii)第二给药周期包括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为10mg的单一剂量(C2D1),并且
(iii)第三给药周期包括所述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为16mg或30mg的单一剂量(C3D1)。
35.根据实施例34所述的在治疗患有滤泡性淋巴瘤(FL)的受试者的方法中使用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其中第三给药周期的单一剂量(C3D1)包括30mg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
36.根据实施例34或35所述的在治疗患有滤泡性淋巴瘤(FL)的受试者的方法中使用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其中在第一给药周期的第1天施用第一剂量(C1D1)并且在第一给药周期的第8天施用第二剂量(C1D2)。
37.根据实施例34至36中任一项所述的在治疗患有滤泡性淋巴瘤(FL)的受试者的方法中使用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其中在第二给药周期的第1天施用第二给药周期的单一剂量(C2D1)。
38.根据实施例34至37中任一项所述的在治疗患有滤泡性淋巴瘤(FL)的受试者的方法中使用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其中在第三给药周期的第1天施用第三给药周期的单一剂量(C3D1)。
39.根据实施例34至38中任一项所述的在治疗患有滤泡性淋巴瘤(FL)的受试者的方法中使用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该方法包括1至9个(C4D1至C12D1)额外给药周期。
40.根据实施例39所述的在治疗患有滤泡性淋巴瘤(FL)的受试者的方法中使用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其中1至9个额外给药周期(C4D1至C12D1)包括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为16mg或30mg的单一剂量。
41.根据实施例39或40所述的在治疗患有滤泡性淋巴瘤(FL)的受试者的方法中使用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其中额外给药周期(C4D1至C12D1)的单一剂量包括30mg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
42.根据实施例39至41中任一项所述的在治疗患有滤泡性淋巴瘤(FL)的受试者的方法中使用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其中在相应的额外给药周期的第一天施用额外给药周期(C4D1至C12D1)的单一剂量。
43.根据实施例34至42中任一项所述的在治疗患有滤泡性淋巴瘤(FL)的受试者的方法中使用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该方法总共包括12个给药周期。
44.根据实施例34至43中任一项所述的在治疗患有滤泡性淋巴瘤(FL)的受试者的方法中使用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其中一个治疗周期包括14天或21天。
45.根据实施例44所述的在治疗患有滤泡性淋巴瘤(FL)的受试者的方法中使用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其中一个治疗周期包括21天。
46.根据实施例34至45中任一项所述的在治疗患有滤泡性淋巴瘤(FL)的受试者的方法中使用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其中FL为1级、2级或3a级FL。
47.根据实施例34至45中任一项所述的在治疗患有滤泡性淋巴瘤(FL)的受试者的方法中使用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其中FL为转化的FL。
48.根据实施例34至45中任一项所述的在治疗患有滤泡性淋巴瘤(FL)的受试者的方法中使用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其中FL为复发性或难治性(R/R)FL。
49.根据实施例48所述的在治疗患有滤泡性淋巴瘤(FL)的受试者的方法中使用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其中受试者为以下高风险受试者:
(a)在至少两种先前疗法后已复发或难以用其治疗;
(b)在用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抑制剂治疗后已复发或难以用其治疗;
(c)在一线治疗后24个月内经历疾病进展;并且/或者
(d)具有病灶,其中病灶直径的乘积之和≥3,000mm2。
50.根据实施例34至49中任一项所述的在治疗患有滤泡性淋巴瘤(FL)的受试者的方法中使用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其中向多个受试者施用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引起至少约80%的总体缓解率。
51.根据实施例49所述的在治疗患有R/R FL的受试者的方法中使用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其中受试者为患有R/R FL的高风险受试者,并且其中向多个受试者施用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引起至少约40%的完全缓解率。
52.根据实施例34至51中任一项所述的在治疗患有滤泡性淋巴瘤(FL)的受试者的方法中使用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其中患有FL的受试者群体在施用双特异性抗体后表现出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并且其中具有3级或更高级别(如美国移植和细胞疗法学会于2019年所定义;ASTCT)的所述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的比率为约3%。
53.根据前述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的在治疗受试者的方法中使用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其中将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与奥妥珠单抗或利妥昔单抗的施用组合。
54.根据实施例53所述的在治疗受试者的方法中使用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其中在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第一剂量(C1D1)之前7天施用奥妥珠单抗。
55.根据实施例54所述的在治疗受试者的方法中使用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其中以1000mg的单一剂量施用奥妥珠单抗。
56.根据实施例54所述的在治疗受试者的方法中使用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其中以各1000mg奥妥珠单抗的第一剂量和第二剂量施用奥妥珠单抗。
57.根据实施例56所述的在治疗受试者的方法中使用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其中在同一天施用奥妥珠单抗的第一剂量和第二剂量。
58.根据实施例56或57所述的在治疗受试者的方法中使用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其中受试者罹患MCL并且接受过至少两种先前全身性疗法。
59.根据实施例53至58中任一项所述的在治疗受试者的方法中使用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其中在第二周期的第一天(C2D1)和任何后续周期的第一天施用奥妥珠单抗或利妥昔单抗。
60.根据实施例59所述的在治疗受试者的方法中使用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其中在第二周期的所述第一天(C2D1)和第三周期(C3D1)至第十二周期(C12D1)的第一天施用奥妥珠单抗或利妥昔单抗。
61.根据实施例58或59所述的在治疗受试者的方法中使用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其中以1000mg的剂量施用奥妥珠单抗。
62.根据前述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的在治疗受试者的方法中使用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其中患者在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之前接受皮质类固醇前驱用药。
63.根据实施例62所述的在治疗受试者的方法中使用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其中皮质类固醇前驱用药包括泼尼松龙和甲泼尼龙、和/或地塞米松。
64.根据实施例62或63所述的在治疗受试者的方法中使用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其中在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第一剂量(C1D1)之前给予皮质类固醇前驱用药。
65.根据实施例1至64中任一项所述的在治疗受试者的方法中使用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其中在总共12个治疗周期后停止治疗。
66.根据实施例65所述的在治疗受试者的方法中使用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其中如果出现复发和/或如果发生疾病进展,则用根据实施例1至6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对患者进行再治疗。
67.一种在治疗患有CD20阳性细胞增殖性疾患的受试者的方法中使用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该方法包括向受试者施用抗CD20抗体、环磷酰胺、阿霉素、皮质类固醇以及与CD20和CD3结合的双特异性抗体。
68.根据实施例67所述的在治疗受试者的方法中使用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其中向多个人施用抗CD20抗体、环磷酰胺、阿霉素、皮质类固醇以及与CD20和CD3结合的双特异性抗体在用所述抗CD20抗体、环磷酰胺、阿霉素、皮质类固醇以及与CD20和CD3结合的双特异性抗体治疗后在所述多个人中的至少约60%、至少约70%或至少约80%中引起完全缓解。
69.根据实施例67或68所述的在治疗受试者的方法中使用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其中向多个人施用抗CD20抗体、环磷酰胺、阿霉素、皮质类固醇以及与CD20和CD3结合的双特异性抗体在用所述抗CD20抗体、环磷酰胺、阿霉素、皮质类固醇以及与CD20和CD3结合的双特异性抗体治疗后在所述多个人中的至少约80%、至少约85%或至少约90%中引起总体缓解。
70.根据实施例67至69所述的在治疗受试者的方法中使用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其中向人施用抗CD20抗体、环磷酰胺、阿霉素、皮质类固醇以及与CD20和CD3结合的双特异性抗体不会导致2级或更高级别的CRS。
71.根据实施例67至70所述的在治疗受试者的方法中使用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其中该方法包括至少包含第一给药周期、第二给药周期和第三给药周期的给药方案,其中:
(a)第一给药周期包括抗CD20抗体、环磷酰胺、阿霉素和皮质类固醇的第一剂量(C1D1),并且不包括双特异性抗体的剂量;
(b)第二给药周期包括抗CD20抗体、环磷酰胺、阿霉素和皮质类固醇的第二剂量(C2D1)以及双特异性抗体的第一剂量(C2D8)和第二剂量(C2D15),其中双特异性抗体的C2D8为约2.5mg并且C2D15为约10mg;
(c)第三给药周期包括抗CD20抗体、环磷酰胺、阿霉素和皮质类固醇的第三剂量(C3D1)以及双特异性抗体的第三剂量(C3D8),其中双特异性抗体的C3D8为约30mg。
72.根据实施例71所述的在治疗受试者的方法中使用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其中在每个给药周期的第1天施用抗CD20抗体、环磷酰胺、阿霉素和皮质类固醇。
73.根据实施例71或72所述的在治疗受试者的方法中使用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其中在第二给药周期的第8天施用双特异性抗体的第一剂量(C2D8)并且在第二给药周期的第15天施用第二剂量(C2D15)。
74.根据实施例71至73所述的在治疗受试者的方法中使用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其中在第三给药周期的第8天施用双特异性抗体的第三剂量(C3D8)。
75.根据实施例71至74所述的在治疗受试者的方法中使用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该方法包括1至5个(C4至C8)额外给药周期。
76.根据实施例75所述的在治疗受试者的方法中使用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其中1至5个额外给药周期(C4至C8)包括抗CD20抗体、环磷酰胺、阿霉素、皮质类固醇的单一剂量以及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为30mg的单一剂量。
77.根据实施例75或76所述的在治疗受试者的方法中使用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其中在相应的额外给药周期(C4至C8)的第1天施用抗CD20抗体、环磷酰胺、阿霉素、皮质类固醇的所述单一剂量并且在第8天施用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单一剂量。
78.根据实施例67至77所述的在治疗受试者的方法中使用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其中皮质类固醇为强的松,并且抗CD20抗体为利妥昔单抗。
79.根据实施例78所述的在治疗受试者的方法中使用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其中该方法包括至少包含第一给药周期、第二给药周期和第三给药周期的给药方案,其中:
(a)第一给药周期包括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和强的松(R-CHOP)的第一剂量(C1D1),并且不包括双特异性抗体的剂量;
(b)第二给药周期包括R-CHOP的第二剂量(C2D1)以及双特异性抗体的第一剂量(C2D8)和第二剂量(C2D15),其中双特异性抗体的C2D8为约2.5mg并且C2D15为约10mg;
(c)第三给药周期包括R-CHOP的第三剂量(C3D1)以及双特异性抗体的第三剂量(C3D8),其中双特异性抗体的C3D8为约30mg。
80.根据实施例79所述的在治疗受试者的方法中使用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其中在每个给药周期的第1天施用R-CHOP。
81.根据实施例79或80所述的在治疗受试者的方法中使用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其中在第二给药周期的第8天施用双特异性抗体的第一剂量(C2D8)并且在第二给药周期的第15天施用第二剂量(C2D15)。
82.根据实施例79至81所述的在治疗受试者的方法中使用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其中在第三给药周期的第8天施用双特异性抗体的第三剂量(C3D8)。
83.根据实施例79至82所述的在治疗受试者的方法中使用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该方法包括1至5个(C4至C8)额外给药周期。
84.根据实施例83所述的在治疗受试者的方法中使用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其中1至5个额外给药周期(C4至C8)包括R-CHOP的单一剂量以及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为30mg的单一剂量。
85.根据实施例84所述的在治疗受试者的方法中使用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其中在相应的额外给药周期(C4至C8)的第1天施用R-CHOP的所述单一剂量并且在第8天施用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单一剂量。
86.根据实施例79至85所述的在治疗受试者的方法中使用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其中在第一给药周期中,用奥妥珠单抗替代利妥昔单抗。
87.根据实施例71至86所述的在治疗受试者的方法中使用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该方法总共包括6个给药周期。
88.根据实施例71至87所述的在治疗受试者的方法中使用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其中一个治疗周期包括14天或21天。
89.根据实施例88所述的在治疗受试者的方法中使用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其中一个治疗周期包括21天。
90.根据实施例67至89所述的在治疗受试者的方法中使用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其中CD20阳性B细胞增殖性疾患为先前未经治疗的DLBCL。
91.根据实施例90所述的在治疗受试者的方法中使用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其中所述待治疗的受试者具有国际预后指标[IPI]2至5。
92.根据实施例1至91中任一项所述的在治疗受试者的方法中使用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其中静脉内施用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
93.根据实施例1至92中任一项所述的在治疗受试者的方法中使用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其中受试者为人。
94.根据实施例93所述的在治疗受试者的方法中使用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其中人为高风险受试者。
95.根据实施例1至94中任一项所述的在治疗受试者的方法中使用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其中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包含至少一个与CD20特异性结合的抗原结合结构域,该抗原结合结构域包含
重链可变区,该重链可变区包含:
(i)HVR-H1,其包含SEQ ID NO:1的氨基酸序列;
(ii)HVR-H2,其包含SEQ ID NO:2的氨基酸序列;
(iii)HVR-H3,其包含SEQ ID NO:3的氨基酸序列;
以及轻链可变区,该轻链可变区包含:
(i)HVR-L1,其包含SEQ ID NO:4的氨基酸序列;
(ii)HVR-L2,其包含SEQ ID NO:5的氨基酸序列;和
(iii)HVR-L3,其包含SEQ ID NO:6的氨基酸序列。
96.根据实施例1至95中任一项所述的在治疗受试者的方法中使用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其中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包含至少一个与CD20特异性结合的抗原结合结构域,该抗原结合结构域包含含有SEQ ID NO:7的氨基酸序列的VH结构域以及含有SEQ ID NO:8的氨基酸序列的VL结构域。
97.根据实施例1至96中任一项所述的在治疗受试者的方法中使用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其中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包含至少一个与CD3特异性结合的抗原结合结构域,该抗原结合结构域包含
重链可变区,该重链可变区包含:
(i)HVR-H1,其包含SEQ ID NO:9的氨基酸序列;
(ii)HVR-H2,其包含SEQ ID NO:10的氨基酸序列;
(iii)HVR-H3,其包含SEQ ID NO:11的氨基酸序列;以及
轻链可变区,该轻链可变区包含:
(i)HVR-L1,其包含SEQ ID NO:12的氨基酸序列;
(ii)HVR-L2,其包含SEQ ID NO:13的氨基酸序列;和
(iii)HVR-L3,其包含SEQ ID NO:14的氨基酸序列。
98.根据实施例1至97中任一项所述的在治疗受试者的方法中使用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其中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包含至少一个与CD3特异性结合的抗原结合结构域,该抗原结合结构域包含含有SEQ ID NO:15的氨基酸序列的VH结构域以及含有SEQ ID NO:16的氨基酸序列的VL结构域。
99.根据实施例1至98中任一项所述的在治疗受试者的方法中使用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其中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包含与CD3特异性结合的抗原结合结构域为交叉Fab分子,其中Fab重链和轻链的可变结构域或恒定结构域链发生交换。
100.根据实施例1至99中任一项所述的在治疗受试者的方法中使用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其中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包含IgG1 Fc结构域,该IgG1 Fc结构域包含减少与Fc受体的结合和/或降低效应子功能的一个或多个氨基酸取代。
101.根据实施例1至100中任一项所述的在治疗受试者的方法中使用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其中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包含IgG1 Fc结构域,该IgG1 Fc结构域包含氨基酸取代L234A、L235A和P329G(根据Kabat EU索引编号)。
102.根据实施例1至101中任一项所述的在治疗受试者的方法中使用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其中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包含至少一个包含与CD20特异性结合的抗原结合结构域的Fab分子,其中在Fab分子的恒定结构域CL中,在位置124处的氨基酸被赖氨酸(K)取代(根据Kabat编号)并且在位置123处的氨基酸被精氨酸(R)或赖氨酸(K)取代(根据Kabat编号),并且其中在Fab分子的恒定结构域CH1中,在位置147处的氨基酸被谷氨酸(E)取代(根据Kabat EU索引编号)并且在位置213处的氨基酸被谷氨酸(E)取代(根据Kabat EU索引编号)。
103.根据实施例1至102中任一项所述的在治疗受试者的方法中使用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其中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包含两个与CD20特异性结合的抗原结合结构域和一个与CD3特异性结合的抗原结合结构域。
104.根据实施例1至103中任一项所述的在治疗受试者的方法中使用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其中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对于CD20为二价并且对于CD3为单价。
105.根据实施例1至104中任一项所述的在治疗受试者的方法中使用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其中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包含(i)与CD3特异性结合的抗原结合结构域,该抗原结合结构域在Fab重链的C末端融合至Fc结构域的第一亚基的N末端
(ii)与CD20特异性结合的第一抗原结合结构域,该第一抗原结合结构域在Fab重链的C末端融合至与CD3特异性结合的抗原结合结构域的Fab重链的N末端,
(iii)与CD20特异性结合的第二抗原结合结构域,该第二抗原结合结构域在Fab重链的C末端融合至Fc结构域的第二亚基的N末端。
106.根据实施例1至105中任一项所述的在治疗受试者的方法中使用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其中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为格菲妥单抗。
107.如前所述的本发明。
实例
以下是本发明的方法和组合物的实例。应当理解,在给出以上提供的一般描述的情况下,可以实践各种其他实施例。
实例1:在患有复发性/难治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参与者中格菲妥单抗(RO7082859)作为单一药剂以及在固定、单次预治疗剂量的奥妥珠单抗后与奥妥珠单抗联合施用的剂量递增研究
目标和终点
本研究的主要目标如下:
·评估格菲妥单抗作为单一药剂以及在奥妥珠单抗预治疗(Gpt)后联合奥妥珠单抗在患有复发性/难治性CD20阳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r/r NHL)的患者中的安全性、耐受性和PK药代动力学。
·确定格菲妥单抗作为单一药剂以及在Gpt后联合奥妥珠单抗在患有r/r NHL的患者中的最大耐受剂量(MTD)或最佳生物剂量(OBD)和剂量限制毒性(DLT)。
·确定格菲妥单抗作为单一药剂以及在Gpt后联合奥妥珠单抗的推荐剂量和计划。
·评估格菲妥单抗在Gpt之后作为单一药剂在诊断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非特指型(NOS)DLBCL、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HGBCL]、原发性纵隔B细胞淋巴瘤[PMBCL]、由FL引起的DLBCL[转化的FL;trFL]和r/r FL)的患者中的有效性,如独立审查委员会(IRC)根据标准NHL缓解标准评定的完全缓解率所测量。
本研究的次要目标如下:
·确定Gpt的安全性、耐受性和药代动力学
·初步评定格菲妥单抗作为单一药剂以及在Gpt之后联合奥妥珠单抗在患有r/rNHL的患者中的抗肿瘤活性
·评定针对格菲妥单抗的抗药物抗体(ADA)的发生率
·评定患者子集中的药效学(PD)生物标志物,包括但不限于肿瘤组织、B细胞和T细胞含量以及T细胞活化状态
·在研究的第III部分,根据欧洲癌症研究和治疗组织生活质量问卷核心30(EORTC QLQ-C30)和癌症疗法淋巴瘤功能评定(FACT-Lym)淋巴瘤量表评定疾病相关症状、功能和健康相关生活质量(HRQoL)
本研究的探索性目标如下:
·评估格菲妥单抗作为单一药剂与联合奥妥珠单抗(在Gpt之后)之间暴露量和PD生物标志物(包括但不限于可溶性介质、外周B细胞和T细胞数量以及T细胞活化状态,视情况而定)的关系
·初步评定肿瘤负荷和/或可能用作格菲妥单抗作为单一药剂和联合奥妥珠单抗的安全性或抗肿瘤活性的预测因子的生物标志物(包括但不限于微小残留病状态(MRD)、免疫调节表型标志物和可溶性介质)
·评定在达到客观缓解(完全缓解[CR]或部分缓解[PR])或疾病稳定(SD)以及随后显示出疾病进展或复发的患者中用格菲妥单抗作为单一药剂以及联合奥妥珠单抗进行再治疗的抗肿瘤活性
·初步评定托珠单抗改善格菲妥单抗作为单一药剂以及联合奥妥珠单抗进行治疗后的重度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症状的有效性
·在第III部分,使用患者报告结局评定治疗相关症状不良事件通用术语标准(PRO-CTCAE).
·在第III部分DLBCL地塞米松队列中,评定使用地塞米松进行前驱用药后CRS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
研究设计
这是一项I/II期、多中心、开放标签、剂量递增研究,旨在评估通过静脉内输注施用的新颖的TCB(格菲妥单抗)作为单一药剂以及在用固定剂量的奥妥珠单抗(Gpt)预治疗后联合奥妥珠单抗的有效性、安全性、耐受性和PK药代动力学。这项人体(EIH)研究分为三个部分(即,剂量递增[第I部分(仅适用于单一疗法)和第II部分]和剂量扩展[第III部分]),并且将在患有r/r NHL的患者中进行,包括但不限于:
·对于第I部分和第II部分:1级至3b级FL;边缘区淋巴瘤(MZL;脾脏;淋巴结;结外);MCL;DLBCL;PMBCL;Richter转化;和/或trFL
·对于第III部分扩展队列:
o DLBCL队列(DLBCL NOS、HGBCL、PMBCL、trFL):患有trFL的患者符合条件,但他们必须对于用于trFL的标准治疗是复发性或难治性的。患有Richter转化的患者不被认为符合第III部分的条件。
o FL队列:1级至3a级FL
将患有CLL、伯基特淋巴瘤和淋巴浆细胞淋巴瘤的患者排除在外。
患者将不会接受CD20表达的预筛选,但他们必须已被诊断患有预期表达CD20的B细胞恶性肿瘤。
在第I部分(仅适用于单一疗法,队列A1)和第II部分(队列A2),格菲妥单抗作为单一药剂以每2周(Q2W)剂量计划施用。
被认为符合接受用格菲妥单抗再治疗条件的患者可以继续以当前实施的用于剂量递增或扩展的给药计划接受格菲妥单抗,并且可以接受第II部分所确定的最高格菲妥单抗剂量。这将与医疗监查员合作,在逐案分析的基础上做出决定。
根据方案版本5或更高版本进入试验的患者可以以每2周(Q2W)(A2)剂量计划接受格菲妥单抗,或以每3周(Q3W)剂量计划接受格菲妥单抗,该格菲妥单抗作为单一疗法(队列B2、D2、F2、B3、B4、D3、D4和D5)或联合奥妥珠单抗合,从第2周期开始(队列C2、E2、G2、C3、C4、E3和E4)。
从方案版本8开始,第II部分剂量递增将探索剂量递增给药方案(Q3W),其中将在C1D1施用格菲妥单抗的初始较低剂量,随后在C1D8施用较高剂量,其中在C1施用的总剂量将不超过先前确定的安全剂量(即,不超过先前确定的C1的MTD)。本研究的目的将是评定C1期间的剂量递增方案能否通过减少第一周期CRS的发生和严重程度来进一步改善格菲妥单抗的临床获益/风险特征。在分步剂量递增队列(第II部分)中,患者可以与扩展队列(第III部分)中入组以在C1中以固定剂量给药计划接受格菲妥单抗的患者同时入组。
从方案版本9开始,第II部分剂量递增可以在选定的给药队列中探索替代分步给药计划(延长分步给药,图12),作为选定给药队列中到后续周期的分步给药的一部分。在延长分步给药中,将在C1D1和C1D8施用格菲妥单抗的初始较低剂量,然后在第2周期施用中等剂量,并且在第3周期中首次施用目标治疗剂量。
替代性地,也可以在第3周期施用中等剂量,并且在第4周期施用首个目标剂量。本研究的目的将是评定每次分步时格菲妥单抗剂量的较小幅度的增加能否通过减少CRS的发生和严重程度来进一步改善格菲妥单抗的临床获益/风险。延长分步可以在第II部分中选定的剂量队列中在单一疗法队列中进行测试,随后可以在联合疗法队列中进行测试。
在单一疗法和联合疗法队列以及分步队列中,在格菲妥单抗的第一剂量(C1D1)前7天施用预治疗(Gpt)。
从方案版本9开始,可以在第II部分的单独队列中(例如,在特定组织学中)在格菲妥单抗的第一剂量之前用奥妥珠单抗(DGpt)进行双重预治疗。
可以在单独的给药队列中测试DGpt的两种给药替代方案:
·在格菲妥单抗的第一剂量之前7天施用Gpt的两个剂量(在C1D-7,2×1000mg)
·施用奥妥珠单抗的两个剂量,其中在C1D-7施用第一Gpt剂量(1000mg),随后在C1D-1施用Gpt的第二剂量(1000mg)
本研究的目的将是评定在格菲妥单抗的第一剂量之前的奥妥珠单抗的第二剂量能否进一步帮助减少CRS的发生和严重程度。DGpt可以在第II部分的单独队列中用单一疗法进行测试,接着在联合疗法中进行测试。可以使用固定剂量给药、分步给药C1和延长分步给药进行研究。
如果有新出现的数据支持和/或得到IMC推荐,第III部分剂量扩展队列中的患者可以以Q2W或Q3W给药计划接受格菲妥单抗,并且以Q3W给药计划使用固定剂量方案或分步剂量方案(C1分步或延长分步)。提供了第I部分、第II部分和第III部分中针对队列的Q2W和Q3W给药计划。
将要求对患者子集进行强制性配对新鲜基线及治疗中肿瘤活检。
从方案版本9开始,单一疗法和联合疗法队列中的初始治疗期将固定为用Q2W或Q3W给药的12个周期的格菲妥单抗。
该研究的示意图描绘于图3中。
如通过Lugano标准所定义,如果通过射线照相成像确认发生疾病进展,则在完成使用格菲妥单抗的初始治疗期后确认疾病进展后,将考虑用格菲妥单抗进行再治疗。
Gpt(或DGpt)的施用并不强制要求住院,但在每个Gpt剂量的输注前将实施安全措施,以降低输注相关反应(IRR)的风险。
总而言之,用于该研究的各个部分的安全措施包括但不限于:
·在单一疗法和联合疗法队列(C1D1)中,所有患者最初都需要住院,直至完成格菲妥单抗的第一剂量后24小时。
·对于奥妥珠单抗和格菲妥单抗施用,需要在施用每个剂量时使用以下进行前驱用药:液体;抗组胺剂;皮质类固醇;镇痛药;和解热药。对于先前前周期中未发生CRS的患者,在已经达到目标剂量并且耐受两个剂量的情况下,可以选择在后续周期中使用皮质类固醇进行前去用药。
·基于研究者的判断,皮质类固醇用于治疗格菲妥单抗施用后出现的相关不良事件
·奥妥珠单抗和格菲妥单抗的最小输注速率分别为4.75小时和4小时
·参见有关缩短格菲妥单抗输注时间或者将具有经历CRS的高风险的患者输注时间增加至8小时的指南
·对于被认为有风险的患者进行肿瘤溶解综合征(TLS)预防
·在首次格菲妥单抗输注后1个工作日内进行外周CD19+B细胞检查,并且进行输注前B细胞和T细胞亚群分析(CD3+、CD4+、CD8+)。筛选时使用外周血涂片和/或流式细胞术测量恶性和/或非典型细胞。
·在施用格菲妥单抗的第一剂量之前进行血小板计数检查,以评定是否存在奥妥珠单抗相关的血小板减少症
·特定不良事件的管理
剂量递增
在第I部分(单个患者队列)中,将利用基于增量的剂量递增,最初以5μg(固定剂量)给药。增量为3倍,直到剂量达到405μg,此时增量将变为2倍。因此,5μg起始剂量之后的剂量为15μg、45μg、135μg、405μg和810μg。当达到810μg的固定剂量或发生与格菲妥单抗相关的≥2级不良事件(或DLT)(以先发生者为准)时,将研究设计切换到第II部分(多患者队列)。基于新出现的PK、PD和安全性数据,以及对B细胞耗竭维持情况的密切监测,可以改变递增剂量的增加幅度。
除改变递增剂量的增加幅度的选择以外,在未观察到格菲妥单抗相关的≥2级毒性或在剂量水平达到810μg之前,申办方可以决定从第I部分切换到第II部分。810μg的选择确保多患者队列(第II部分)将在邻近开始1mg至10mg的估计治疗剂量范围时开始入组。
相比之下,mDA-CRM-EWOC模型将指导第II部分中格菲妥单抗的剂量递增以确定MTD/MTD。所有剂量递增决定都将基于IMC的建议做出。
剂量递增队列(第I部分和第II部分)旨在确保患者安全,同时最大限度减少暴露于亚治疗剂量的格菲妥单抗的患者数量。因此,将在第I部分中使用单患者剂量递增队列,随后转换为多患者剂量递增队列(第II部分),以便定义暂定MTD或OBD。此外,第II部分剂量递增将探索分步给药方案(Q3W),其中将在C1D1施用格菲妥单抗的初始较低剂量,随后在C1D8施用较高剂量。在分步剂量递增队列(第II部分)中,患者可以与入组(第III部分)以在C1中以固定-剂量给药计划接受格菲妥单抗的患者同时入组。
第II部分剂量递增将探索分步给药方案(Q3W),其中在C1D1施用格菲妥单抗的初始较低剂量,随后在C1D8施用较高剂量,其中在第1周期中施用的总剂量将不超过先前确定的安全剂量(即,将不超过确定的MTD,参见格菲妥单抗研究者手册)。本研究的目的将是评定剂量递增方案能否通过降低第一周期CRS和严重程度来进一步改善格菲妥单抗的临床获益/风险。患者可以与入组以在C1中以固定剂量给药方案接受格菲妥单抗的患者同时入组到分步剂量递增队列中。在mDA-CRM-EWOC模型的指导下,可以探索从C2开始的另外的剂量递增。在分步给药的情况下,如果患者在C1中经历CRS,则强制其在C1D8和C2D1住院,直至IMC审查强制住院的要求。分步递增给药方案的示意图如图4所示。
用于组合队列的起始剂量
组合队列中的剂量递增将基于在单一疗法递增队列中测试的格菲妥单抗剂量水平进行,并且格菲妥单抗起始剂量可以比单一疗法剂量递增期间已确定的最高剂量低至少一个剂量水平。根据来自组合队列的安全性数据,组合递增队列可能会产生与单一疗法递增队列中确定的不同的MTD。
在可能出现的假性进展期间继续治疗的标准
基于对患有实体瘤的患者施用免疫治疗剂的重要的先前经验,已经观察到免疫应答细胞流入肿瘤可能最初导致肿瘤大小的增加。这种现象被称为“假性进展”,并且区分假性进展与真实的肿瘤进展非常重要,尤其是对于旨在活化T细胞对抗肿瘤细胞的治疗。尚未描述淋巴瘤免疫疗法中的假性进展;但是,鉴于格菲妥单抗等T细胞双特异性药剂的作用机制,该研究药剂最初可能会增加假性进展的风险。鉴于该风险,如果试验研究者认为尽管根据所使用的缓解标准所定义的发生疾病进展的放射学证据,但患者仍能得到临床获益,则该患者可以继续研究治疗,前提是满足以下标准:
·不存在指示疾病进展的症状和体征(包括实验室值的恶化)。
·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体能状态未下降。
·在包括中心气道、大血管和其他器官或组织在内的关键解剖部位不存在肿瘤进展,在这些器官或组织中,预计继发于肿瘤进展的功能受损将导致重度和/或不可逆转的残疾或死亡。
将鼓励对影像学进展明显但仍继续格菲妥单抗治疗的患者进行重复肿瘤活检,以评定肿瘤体积的增加是否由免疫细胞浸润或肿瘤细胞增生所致,前提条件为此类活检可安全地对非目标病灶进行。如果在随后的肿瘤评定中确认影像学疾病进展,患者将不符合接受进一步格菲妥单抗治疗的条件。
因进展/假性进展退出后的再治疗:
由于进展或假性进展而退出研究的患者如果在最后一剂格菲妥单抗后未接受任何其他疗法而随后达到PR或CR,将被允许进入“随访直至发生进展”,并且如果符合再治疗资格标准,则可能有资格接受再治疗。
被诊断为假性进展且被允许继续初始治疗过程并且完成格菲妥单抗治疗的患者还必须符合再治疗资格标准才能接受后续的研究治疗。同样,如果在随后的肿瘤评定中或在EOT时确认影像学疾病进展,这些患者将不符合接受进一步格菲妥单抗治疗的条件。
延长治疗剂量延迟后恢复格菲妥单抗:在发生延迟缓解(CR或PR;[例如,出现导致研究治疗提前中止/中断的假性进展后])的情况下,如果研究者和申办方认为符合患者的最大利益并且满足“再治疗资格标准”,则可以允许再治疗或恢复治疗(治疗后延迟)。作为安全措施,Gpt应在恢复用格菲妥单抗治疗前7天重新开始,并且对于入组分步给药方案的患者,需要使用格菲妥单抗分步给药,包含针对剂量延迟后第一周期的相关联的强制住院。
纳入标准
患者必须满足以下条件才能进入研究:
1.签署知情同意书。
2.患者必须愿意并且能够在施用格菲妥单抗后遵守方案规定的住院要求。患者还必须愿意遵守所有研究相关的程序。在第III部分中,这包括完成PRO。
3.年龄≥18岁。
4.根据研究部分,有以下病史或状态:1)经组织学证实的预期表达CD20的血液恶性肿瘤;2)在至少一种先前治疗方案后复发或未能缓解;以及3)没有预期可延长生存期的可用治疗选择(例如,标准化学疗法或自体干细胞移植[ASCT])。符合条件的r/r NHL患者包括:
·对于第I部分和第II部分:1级至3b级FL;MZL(脾脏;淋巴结;结外);MCL;DLBCL;PMBCL;Richter转化;和trFL。申办方保留将剂量递增队列限制为第II部分中批准的组织学中的一种或多种特定组织学的选项。
·对于第III部分扩展队列:
a)DLBCL队列(DLBCL NOS、HGBCL)
b)PMBCL和trFL。患者必须在至少两种先前全身性治疗方案(包括至少一种含有蒽环类药物的先前方案,以及至少一种含有抗CD20定向疗法的先前方案)后复发或未能缓解。申办方保留限制trFL和PMBCL入组患者数量的选项。患有Richter转化的患者不被认为符合第III部分的条件。
对于DLBCL队列(DLBCL NOS、HGBCL、PMBCL或trFL)中的患者,必须提供初始组织病理学诊断的病理报告(如果有)。患有trFL的患者也应提供疾病转化时的病理报告(如果有)。如果完成,应提供在初始诊断时对组织进行的所有测试的结果,包括但不限于评估源细胞、BCL2和MYC异常的测试。
c)FL队列:1级至3a级FL;患者必须在至少两种先前全身性疗法线之后已复发或未能缓解并且必须接受过使用利妥昔单抗和烷化剂的先前治疗。申办方保留入组最少数量的通过抗CD20定向疗法和烷化剂两者均无法治疗的患者的选择。
5.可测量疾病,定义为至少一个二维可测量的结节病灶(定义为其最长尺寸>1.5cm),或至少一个二维可测量的结外病灶(定义为其最长尺寸>1.0cm)
6.根据研究者的判断,如果患者具有多于一个可测量的靶病灶,则能够从安全可及的部位提供新鲜的活检
7.ECOG体能状态为0或1
8.预期寿命(根据研究者的观点)≥12周
9.由先前抗癌疗法引起的不良事件必须已消退至≤1级
10.适当的肝功能:总胆红素≤1.5×ULN。有吉尔伯特综合征病史并且总胆红素升高伴有间接胆红素升高的患者符合条件;AST/ALT≤3×ULN。
11.适当的血液学功能:中性粒细胞计数≥1.5×109个细胞/L;血小板计数≥75,000/μL(并且在Gpt施用前14天内未输注血小板);血红蛋白(Hb)≥10.0g/dL(6.2mmol/L);在Gpt施用前21天内未输血。
12.适当的肾功能:根据研究者的判断,对于血清肌酐水平不能充分反映肾功能的患者,血清肌酐≤1.5ULN或根据Cockroft-Gault公式计算的肌酐清除率(CrCl)≥50mL/min。
13.有生育能力的女性在研究治疗前7天内血清妊娠试验结果呈阴性。无生育能力、被认为绝经后(非治疗性闭经≥12个月)或手术绝育(无卵巢和/或子宫)的女性不需要进行妊娠试验。
14.急性或慢性HBV感染的血清学或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结果呈阴性。(注:无法通过血清学试验结果确定HBV感染状态的患者必须通过PCR确定为HBV阴性才有资格参加研究)。
15.HCV和HIV检测结果呈阴性。注:HCV抗体阳性的患者必须通过PCR检测为HCV阴性才有资格参加研究。
16.患者必须同意从筛选开始保持完全禁欲或使用每年失败率<1%的两种有效的避孕方法,直至:(a)如果患者是男性,用奥妥珠单抗预治疗后至少3个月或最后一剂格菲妥单抗后2个月(以较长者为准);或(b)如果患者是女性,直至用奥妥珠单抗预治疗后至少18个月,或最后一剂格菲妥单抗后2个月(以较长者为准)。
排除标准
符合以下任何标准的患者将被排除在研究条目之外:
1.无法遵守方案规定的住院限制
2.患有CLL、伯基特淋巴瘤和淋巴浆细胞淋巴瘤的患者
3.有已知或疑似HLH病史的患者
4.基线时患有急性细菌、病毒或真菌感染的患者,在Gpt输注前72小时内通过阳性血培养物确认,或者在不存在阳性血培养物的情况下通过临床判断确认
5.具有已知活动性感染或潜伏性感染再激活的患者,无论是细菌、病毒(包括但不限于EBV、巨细胞病毒(CMV)、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和HIV)、真菌、分枝杆菌或其他病原体(不包括甲床真菌感染),或给药4周内需要住院或静脉注射抗生素治疗的任何重大感染事件(对于静脉内施用的抗生素,其涉及最后一个抗生素疗程完成有关)
6.妊娠或哺乳,或计划在研究期间妊娠
7.在C1D-7输注Gpt之前4周或五个药物半衰期内(以较短者为准)用全身性免疫治疗剂(包括但不限于放射免疫缀合物、抗体-药物缀合物、免疫/细胞因子和单克隆抗体(例如,抗CTLA4、抗PD1和抗PDL1))进行先前治疗
8.与先前免疫治疗剂相关联的治疗中出现的免疫相关不良事件的历史如下:
·≥3级不良事件(用替代疗法治疗的3级内分泌病除外)
·治疗中止后未消退至基线的1级至2级不良事件
9.记录到对含有奥妥珠单抗单一疗法的治疗方案为难治性的
10.在Gpt输注之前4周内用标准放射疗法、任何化学治疗剂或任何其他试验性抗癌剂(包括CAR-T疗法(定义为当前不存在监管机构批准的适应症的治疗))治疗
11.先前实体器官移植
12.先前同种异体SCT
13.在Gpt输注之前100天内进行ASCT
14.自身免疫病病史,包括但不限于心肌炎、肺炎、重症肌无力、肌炎、自身免疫性肝炎、全身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炎症性肠病、与抗磷脂综合征相关联的血管血栓形成、韦氏肉芽肿病(Wegener's granulomatosis)、干燥综合症、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ésyndrome)、多发性硬化症、血管炎或肾小球肾炎
·有远期病史或自身免疫病控制良好的患者,在与医疗监查员讨论并且确认后,可能有资格入组。
·有自身免疫性相关的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病史并且正在接受稳定剂量的甲状腺替代激素的患者可能符合该研究的条件。
·有疾病相关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或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病史的患者符合该研究的条件。
·有I型糖尿病病史且得到充分控制(定义为筛选时血红蛋白A1c<8%且无尿酮症酸中毒)的患者符合条件。
·如果满足以下所有条件,患有湿疹、银屑病、慢性单纯性苔藓或仅具有皮肤病表现的白癜风(例如,银屑病关节炎患者除外)的患者符合本研究的资格:
-皮疹必须覆盖<10%的身体表面积
-疾病被良好控制在基线并且仅需要使用低效局部皮质类固醇
-在过去12个月内没有发生需要补骨脂素加紫外线A辐射、甲氨蝶呤、类视黄醇、生物制剂、口服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或高效口服皮质类固醇的潜在病症的急性恶化
15.对单克隆抗体疗法(或重组抗体相关融合蛋白)有重度变应性、过敏反应史
16.有确诊为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PML)病史的患者
17.当前或既往CNS淋巴瘤病史
18.当前或既往CNS疾病史,诸如卒中、癫痫、CNS血管炎或神经退化性疾病
注:允许有卒中病史,在过去2年内未经历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并且根据研究者的判断不具有残留神经功能缺损的患者
19.有证据表明存在可能影响方案依从性或结果解释的严重、不受控制的伴随疾病,包括糖尿病、相关肺部疾患史(支气管痉挛、阻塞性肺病)和已知的自身免疫病
20.在Gpt输注之前<28天内进行过大手术或重大外伤(不包括活检),或者预期在研究过程中需要接受大手术
21.过去2年内患有另一种侵袭性恶性肿瘤的患者(基底细胞癌和研究者认为复发可能性较低的肿瘤除外)
22.重大心血管疾病(诸如纽约心脏协会III级或IV级心脏病、最近6个月内的心肌梗塞、不稳定心律失常或不稳定心绞痛)
23.在Gpt输注之前4周内施用过减毒活疫苗或预期在研究期间将需要此类减毒活疫苗。(流感疫苗只应在流感季节接种)。在研究治疗期间的任何时间,患者不得接受减毒活流感疫苗(例如)。
24.在Gpt输注之前2周内接受过全身性免疫抑制药物(包括但不限于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甲氨蝶呤、沙利度胺和抗肿瘤坏死因子)允许用≤25mg/天的强的松或等效药物进行皮质类固醇治疗。允许吸入和局部使用类固醇。
25.根据研究者的判断,筛选前12个月内有非法药物或酒精滥用史。
26.任何其他疾病、代谢功能障碍、体检结果或临床实验室结果合理怀疑存在禁忌使用研究药物的疾病或病状。
27.在第III部分DLBCL地塞米松队列中,将排除对地塞米松或全身性皮质类固醇有过敏史的患者。
研究时长
用于本研究的完整治疗期为12个周期(Q2W和Q3W给药)的格菲妥单抗暴露,或直至出现不可接受的毒性或疾病进展。
安全结果量度
所有参与本研究的患者都将在筛选时以及研究过程期间定期接受临床评估。安全性监测计划将包括常规监测参数(例如,心率、舒张压和收缩压[BP]、心电图)、实验室分析(例如,血液学、生物化学、尿液分析)以及定期收集和审查不良事件。此外,还将仔细监测与奥妥珠单抗和格菲妥单抗作用机制相关的具体活性和参数,并且该研究将与IMC联合进行,并且与所有试验研究者协商。
总之,用于本研究的安全性/耐受性结果量度如下:
第I部分和第II部分:
·剂量限制性毒性(DLT)的发生率和性质
第I部分至第III部分:
·所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性质和严重程度
·ADA形成的发生率以及与免疫复合物沉积和活化相关的事件
·细胞因子释放相关事件(CRS和IRR)的发生率
·VS和临床实验室值的变化:血液学;生物化学;尿液分析;凝血参数;以及体检,包括ECOG状态和VS
·重复三次12导联心电图
疗效结果量度
本研究中待评估的有效性结果量度如下:
·独立审查委员会(IRC)根据Lugano分类评定的完全缓解(CR)率·研究者根据Lugano分类评定的完全缓解(CR)率
·IRC根据标准NHL缓解标准评定的完全缓解(CR)率
·总体缓解(OR)率,定义为部分缓解(PR)或完全缓解(CR),如IRC和研究者根据Lugano分类所评定以及如IRC所评定
·完全缓解的持续时间(DOCR),定义为从最初出现记录的CR直至记录的疾病进展或任何原因引起的死亡(以先发生者为准)的时间。这将使用基于Lugano分类的IRC和研究者评定结果进行评估
·客观缓解的持续时间(DOR),定义为首次出现记录的客观缓解,直至疾病进展、复发或因任何原因导致死亡的时间。这将使用基于Lugano分类的IRC和研究者评定结果进行评估
·无进展生存期(PFS),定义为从首次研究治疗到首次出现疾病进展或任何原因导致死亡(以先发生者为准)的时间。这将使用基于Lugano分类的IRC和研究者评定结果进行评估
·总存活期(OS),定义为从首次研究治疗到任何原因导致死亡的日期的时间
·达到首次总体缓解的时间(TFOR),定义为从治疗开始到首次记录到缓解的时间。这将使用基于Lugano分类的IRC和研究者评定结果进行评估
·达到首次完全缓解的时间(TFCR),定义为从治疗开始到首次记录到完全缓解的时间。这将使用基于Lugano分类的IRC和研究者评定结果进行评估
试验用药品
格菲妥单抗和奥妥珠单抗
奥妥珠单抗和格菲妥单抗必须在具有全身性(IV)癌症治疗能力的诊所或医院施用。奥妥珠单抗和格菲妥单抗将使用与体重无关的固定剂量给药。
·格菲妥单抗:每例患者的格菲妥单抗剂量将取决于他们的剂量水平分配。将在每个14天周期的研究第1天(即,Q2W)或每个21天周期的第1天(即,Q3W)施用格菲妥单抗。
·奥妥珠单抗:奥妥珠单抗将使用与体重无关的固定剂量给药(每例患者1000mg)。如果需要管理输注相关反应(IRR),奥妥珠单抗剂量可以分2天进行。
格菲妥单抗应使用专用输液管和施用导管通过静脉内输注施用于患者。对于奥妥珠单抗联合治疗,首先施用奥妥珠单抗,然后施用格菲妥单抗,在奥妥珠单抗输注完成后至少60分钟开始输注格菲妥单抗,前提是患者已从先前施用所介导的任何急性毒性中恢复。如果未恢复,则可以在第二天施用格菲妥单抗。如果需要管理输注相关反应,奥妥珠单抗剂量可以分2天进行。
格菲妥单抗(C1D1)的首次施用将在4小时±15分钟内施用。对于在格菲妥单抗输注期间出现相关体征/症状的发生CRS的患者,必须立即中止输注,并且不得再次重新开始本次输注,除非仅限于1级CRS。在不存在输注相关不良事件的情况下,可以根据研究者的判断将后续周期中格菲妥单抗的输注时间减少至2小时±15分钟。对于可能处于增加的CRS风险中的患者、在其格菲妥单抗的先前剂量下经历IRR或CRS的患者、或使用后续剂量时具有增加的再发生IRR/CRS的风险的患者,可以将输注时间延长至长达8小时。在第I部分中接受患者内剂量递增的患者还应在至少4小时内接受下一个更高剂量的格菲妥单抗。分步给药队列中的患者还应在至少4小时内接受C1D8和C2D1剂量。
托珠单抗
必要时,应在格菲妥单抗输注期间或输注后施用托珠单抗用于管理CRS。托珠单抗输注将遵循SmPC、USPI或其他类似的当地处方文件中所述的方法。托珠单抗已经获得FDA和EMA批准用于治疗成年患者以及年龄为2岁及更大的儿童患者的由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诱导的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托珠单抗IB)。
奥妥珠单抗预治疗
奥妥珠单抗预治疗(即,本试验中的Gazyva/Gazyvaro预治疗[Gpt])是一种安全措施,用于耗尽外周血和次级淋巴器官两者中的B细胞,从而大大降低突然发生的与首次格菲妥单抗施用相关联的细胞因子释放的风险(格菲妥单抗研究者手册)。
在本研究中,所有队列(单一疗法或联合疗法)在开始施用格菲妥单抗之前均接受奥妥珠单抗预治疗。在第II部分的单独队列中,可以在格菲妥单抗的第一剂量之前用奥妥珠单抗(DGpt)进行双重预治疗,作为CRS的额外缓解措施。
可以在单独的给药队列中测试DGpt的两种给药替代方案:
·在格菲妥单抗的第一剂量之前7天施用Gpt的两个剂量(在C1D-7,2×1000mg)
·施用奥妥珠单抗的两个剂量,其中在C1D-7施用第一Gpt剂量(1000mg),随后在C1D-1施用Gpt的第二剂量(1000mg)
本研究的目的将是评定在格菲妥单抗的第一剂量之前的奥妥珠单抗的第二剂量能否进一步帮助减少CRS的发生和严重程度。DGpt可以在第II部分的单独队列中用单一疗法进行测试,接着在联合疗法中进行测试。可以使用固定剂量给药、分步给药第1周期和延长分步给药进行研究。如果有新出现的数据支持和/或得到IMC推荐,第III部分剂量扩展队列中的患者可以以Q2W或Q3W给药计划接受格菲妥单抗,并且以Q3W给药计划使用固定剂量方案或分步剂量方案(第1周期分步或延长分步)。
分步给药的依据(单一疗法或联合疗法队列)
CRS是格菲妥单抗的主要剂量限制性毒性。本研究的第I部分和第II部分的初步临床安全性结果显示,格菲妥单抗作为单一药剂以及联合奥妥珠单抗的剂量递增与高达16mgQ3W的可接受的耐受性相关联。进一步,剂量递增仅限于最高研究剂量25mg Q3W,其与C1CRS事件频率的增加相关联。CRS的出现、发生率、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的临床表征显示,其出现和持续时间的短暂的剂量依赖性特征主要限于格菲妥单抗的初始给药,并且主要局限于输注结束后的最初24小时内。因此,对于绝大多数患者来说,CRS事件通常仅限于C1。
Gpt已被证明可以有效耗尽外周B细胞,其目的在于降低格菲妥单抗施用后的CRS风险。概念验证是基于在多个物种中体外和体内完成的非临床实验(Bacac M,ColombettiS,Herter S等人CD20-TCB with obinutuzumab pretreatment as next-generationtreatment of hematologic malignancies.Clinical Cancer Research.2018Oct 1;24(19):4785-97)。将分步给药作为缓解CRS的额外安全措施的研究引入研究的第II部分中,以便探索进一步优化格菲妥单抗的获益-风险特征的选择。基于CRS时程数据显示CRS事件主要发生在初始格菲妥单抗剂量后的临床表征,使用分步给药方案可以缓解与第一剂量相关联的CRS。
对于分步给药,将在C1D1和C1D8施用格菲妥单抗的阶梯剂量,并且在C1施用的总剂量将不超过先前确定的安全剂量(即,不超过所确定的MTD,参见格菲妥单抗研究者手册)。可以在mDA-CRM-EWOC模型指导下从C2或之后周期开始探索更高的剂量。分步给药最初要求在C1D1、C1D8和C2D1住院。IMC将基于新出现的安全数据审查住院要求。分步递增给药方案的示意图如图4所示。
第II部分剂量递增可以在选定的给药队列中探索替代分步给药计划(延长分步给药,见图12)。在延长分步给药中,将在C1D1和C1D8施用格菲妥单抗的初始较低剂量,然后在第2周期施用中等剂量,并且在第3周期中首次施用目标治疗剂量。替代性地,也可以在第3周期施用中等剂量,并且在第4周期施用首个目标剂量。本研究的目的将是评定每次分步时格菲妥单抗剂量的较小幅度的增加能否通过减少CRS的发生和严重程度来进一步改善格菲妥单抗的临床获益/风险。
用地塞米松进行前驱用药
CRS是格菲妥单抗的主要剂量限制性毒性。将地塞米松纳入前驱用药是基于来自人源化免疫功能低下小鼠的细胞系异种移植模型的非临床研究数据,其中初步证据表明,相对于甲泼尼龙,用地塞米松预治疗的小鼠中格菲妥单抗诱导的细胞因子水平降低。在这些研究中,地塞米松或甲泼尼龙均不损害格菲妥单抗减小肿瘤体积的能力。因此,纳入地塞米松作为用于所有患者的类固醇前驱用药的选择。此外,第III部分中的r/r DLBCL扩展队列将要求患者接受用地塞米松进行前驱用药,并且将研究(探索性目标)这样能否进一步帮助减少CRS的发生和严重程度。
减少对奥妥珠单抗和格菲妥单抗的输注相关反应(包括CRS)的前驱用药方案
由于一些患者可能对奥妥珠单抗或格菲妥单抗产生过敏或其他输注相关反应,因此必须在每次研究药物输注开始前30分钟(除非有禁忌症)施用口服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500mg至1000mg)和抗组胺剂(诸如苯海拉明(50mg至100mg))前驱用药。应在施用奥妥珠单抗和格菲妥单抗之前至少60分钟施用皮质类固醇前驱用药(80mg IV甲泼尼龙或等效剂量的强的松[100mg]或泼尼松龙[100mg]或20mg IV地塞米松)。基于研究者对已耐受格菲妥单抗的分步剂量和两个目标剂量且未经历任何级别CRS的患者的评定,在后续周期中将可以选择皮质类固醇前驱用药。但是,如果患者经历CRS,则需要针对后续剂量用类固醇进行前驱用药,直至未观察到另外的CRS事件。改变该皮质类固醇治疗方案需要有医学依据。不应使用氢化可的松(见表5)。
在地塞米松DLBCL扩展队列中(D5,图3),所有患者在格菲妥单抗输注之前都必须使用20mg IV地塞米松进行前驱用药,皮质类固醇的其他选择将不可接受。此外,申办方保留在特定剂量递增队列、扩展队列或子队列中强制使用(上文列出的皮质类固醇中的)选定皮质类固醇作为前驱用药的选择。
在奥妥珠单抗联合队列中,必须在开始输注奥妥珠单抗之前进行前驱用药,并且只应在奥妥珠单抗和格菲妥单抗施用超过2天时重复进行。
表5:在Gpt、奥妥珠单抗和格菲妥单抗输注前的前驱用药概述
表5的脚注
CRS: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Gpt:奥妥珠单抗预治疗;IV:静脉内;
min:分钟;Q3W:每3周;TLS:肿瘤溶解综合征。
a在整个输注期间密切监测患者。在接受奥妥珠单抗24小时内
已经发生输注反应。
b 80mg IV甲泼尼龙或等效剂量的IV强的松(100mg)或20mg IV
地塞米松;不应使用氢化可的松,因为它不能有效降低
输注反应发生率。在地塞米松DLBCL扩展队列中,应使用20mg IV
地塞米松。
c例如,50mg至100mg苯海拉明(除非有禁忌症)。
d所有格菲妥单抗剂量均将施用于补液充足的患者。
e基于研究者对已经耐受格菲妥单抗的两个目标剂量而未经历CRS的患者的评定,在后续周期中可选。
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分级量表
在本研究中,格菲妥单抗治疗引起的CRS不良事件的分级和治疗基于Lee等人发表的标准(Lee等人,Blood,124:188-195,2014)并且如表6中所述。
美国移植和细胞治疗学会(ASTCT)CRS共识分级目前被认为用于CRS的在临床上最相关的分级标准(Lee等人,Biol Blood Marrow Transplant,25(4):625-638,2019)。尽管用于研究NP30179的方案指定的CRS分级系统是基于Lee等人2014,但研究电子病例报告表(eCRF)收集了有关缺氧和低血压支持性管理的详细信息,其允许程序化地推导CRS事件的ASTCT级别。
表6:针对格菲妥单抗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管理的建议(输注结束后发生的事件)
/>
/>
表6的脚注:
HLH: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IV:静脉内
a有关症状分级,请参阅NCI-CTCAE v4.03量表。
b CRS管理指南是基于Lee等人2014(Lee DW,Gardner R,Porter DL等人Currentconcepts in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cytokine release syndrome.Blood2014;124(2):188-95)和Thompson等人2019(Thompson JA,Schneider BJ,Brahmer J,Andrews S,Armand P,Bhatia S,Budde LE,Costa L,Davies M,Dunnington D,ErnstoffMS.Management of Immunotherapy-Related Toxicities,Version 1.2019,NCCN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in Oncology.J Natl Compr Cancer Netw.2019;17(3))。
c如果满足以下条件,则将血管加压药使用定义为低剂量:
·去甲肾上腺素单一疗法<20μg/min;或者
·多巴胺单一疗法<10μg/min;或者
·去氧肾上腺素单一疗法<200μg/min;或者
·肾上腺素单一疗法<10μg/min;或者
·血管加压素+去甲肾上腺素当量≤10μg/min;或者
·联合使用血管加压药时,去甲肾上腺素当量<20μg/min
当量方程:去甲肾上腺素当量剂量=[去甲肾上腺素(μg/min)]+[多巴胺(μg/kg/min)]+[去氧肾上腺素(μg/min)÷10]。
高剂量血管加压药的使用被定义为≥3小时所需的所有剂量如下:
·去甲肾上腺素单一疗法≥20μg/min;或者
·多巴胺单一疗法≥10μg/min;或者
·去氧肾上腺素单一疗法≥200μg/min;或者
·肾上腺素单一疗法≥10μg/min;或者
·血管加压素+去甲肾上腺素当量≥10μg/min;或者
·联合使用血管加压药时,去甲肾上腺素当量≥20μg/min
当量方程:去甲肾上腺素当量剂量=[去甲肾上腺素(μg/min)]+[多巴胺(μg/kg/min)]+[去氧肾上腺素(μg/min)÷10]。
d IV皮质类固醇(例如,甲泼尼龙2mg/kg/天或地塞米松10mg)。
e托珠单抗IV(针对体重等于或高于30kg的患者为8mg/kg;针对体重低于30kg的患者为12mg/kg,不超过800mg/剂)。
f参考文献:Riegler等人2019(Riegler LL,Jones GP,Lee DW.Currentapproaches in the grading and management of cytokine release syndrome after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 therapy.Ther Clin Risk Manag.2019;15:323);Wu等人2019(Wu BX,Song NJ,Riesenberg BP等人Development of molecular andpharmacological switches for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s.Experimentalhematology&oncology.2019 8:27)。
g对于获益并且已从
从不良事件中完全恢复的患者,可以考虑恢复格菲妥单抗。仅在研究者(或适当的代表)和医学监查员均记录批准后,患者才能用格菲妥单抗进行重新用药。
实例2:格菲妥单抗(一种新颖的二价CD20靶向T细胞结合双特异性抗体)在复发性/难治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中诱导持久完全缓解:I期试验
研究NP30179(ClinicalTrials.gov标识符:NCT03075696)是一项首次人体I期研究,研究单一剂量(奥妥珠单抗;基因泰克/罗氏)预治疗(Gpt)后单一药剂格菲妥单抗以及格菲妥单抗联合正在进行的共同施用的奥妥珠单抗的临床活性。此处提供了用单一剂量Gpt的格菲妥单抗单一疗法的数据。
方法
患者
试验纳入以下患者:其年龄≥18岁并且患有经组织学证实预计表达CD20的B-NHL;接受过≥1种先前淋巴瘤治疗,没有可用的延长生命的治疗选项;并且具有≥1个>1.5cm的可测量靶病灶。主要排除标准是有中枢神经系统(CNS)淋巴瘤或其他CNS病理病史;在Gpt之前4周或药物五个半衰期内接受过抗癌疗法;在Gpt前100天内进行ASCT;或先前同种异体干细胞移植。
研究设计
NP30179是一项I期、多中心、开放标签、剂量递增和剂量扩展研究,包括三个部分。此处描述了第1部分(单患者剂量递增)和第2部分(多患者剂量递增;图3);第3部分(剂量扩展)正在进行中。
在格菲妥单抗的第一剂量前七天,所有患者接受静脉内1,000mg Gpt,以便耗尽外周和基于组织的B细胞,从而缓解严重CRS。与利妥昔单抗相比,选择奥妥珠单抗进行预治疗是由于其能够更深入地清除外周和基于组织的B细胞。格菲妥单抗以初始4小时静脉(IV)输注给予,并且一旦在无并发症的情况下进行了先前输注,则将输注时间减少至2小时。剂量递增由贝叶斯修正的连续重新评定方法指导,并且基于新出现的毒性数据进行过量控制。在第1部分中,仅包括单患者队列中的三例患者,格菲妥单抗以0.005mg至0.045mg的剂量施用。第2部分剂量从0.015mg开始递增。格菲妥单抗在第1个周期的第1天和第8天施用,然后在每个14天周期的第1天施用,持续最多12个周期。基于早先的药代动力学(PK)数据确认格菲妥单抗的临床半衰期与IgG抗体一致,在剂量≥0.3mg时省略在第1周期第8天给药,并且从第2周期开始以≥10mg的剂量采用21天周期,持续最多12个周期。所有患者在首次施用格菲妥单抗后均住院48小时,以监测治疗中出现的毒性。
主要研究终点为安全性/耐受性、药代动力学、最大耐受剂量(MTD)和剂量限制性毒性。次要终点包括根据Lugano分类的CR和总体缓解率(ORR)、缓解持续时间(DOR)、完全缓解的持续时间(DOCR)、PFS、药效学(PD)生物标志物和抗药物抗体的发生率。
所有可测量的疾病均通过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和计算机断层扫描记录。在基线时、2个和5个周期后、治疗结束时以及每3个月进行一次肿瘤评估,直至发生疾病进展。不良事件(AE)根据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不良事件通用术语标准(CTCAE)4.03.17版进行评估。研究者根据当地实践管理CRS。要求现场提供托珠单抗。由于研究开始时尚未获得ICANS的共识标准,因此使用“非传染性脑炎”的标准化MedDRA查询加上CTCAE术语“头痛”对ICANS进行分析。
所有入组患者均提供了书面知情同意书。该研究获得每个研究中心的伦理委员会或机构审查委员会的批准,并且按照《赫尔辛基宣言》、《国际协调理事会良好临床实践指导原则》以及适当的法律法规进行。
统计分析
计划的样品量是基于剂量递增停止标准,并且在不同场景下使用计算模拟进行近似;估计有160例患者达到MTD。每个队列至少需要三例患者进行剂量递增;但是,各个队列的大小被设计为灵活的,并且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增加,以进一步确定临床有效剂量下格菲妥单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且确定用于首次施用的MTD。
分析纳入所有接受Gpt或格菲妥单抗治疗的患者,并且按剂量组进行并且汇总进行选定分析。未完成任何应答评定的患者被视为无应答者,并且在第1天对事件发生时间终点进行删失;如果报告疾病进展或死亡,则此时患者被视为事件。针对缓解率提供了使用Clopper-Pearson方法计算的95%置信区间(CI)。DOR(从首次缓解到疾病进展或死亡的时间)、DOCR(从首次完全缓解到疾病进展或死亡的时间)和PFS(从Gpt到疾病进展或死亡的时间)通过Kaplan-Meier估计进行分析;在最后一次应答评定时对未发生疾病进展或死亡的患者进行删失。使用累积发生率分析达到CR的时间,将疾病进展或死亡视为竞争性风险。预先计划的亚组分析包括先前疗法的次数和类型、自上次先前疗法以来的时间、难治性状态、肿瘤负荷和国际预后指数。2难治性状态被定义为对先前疗法无反应或在6个月内复发。
使用SAS 9.4版分析数据。临床截止日期为2020年8月3日。
结果
患者
三例患者入组单患者(第1部分)队列,并且以0.005mg、0.015mg和0.045mg给药;未观察到任何应答。所有3例患者均经历至少一起严重不良事件(SAE),包括一起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和一起被认为与格菲妥单抗相关的1级病毒感染。无AE导致退出治疗;所有患者均因疾病进展而退出治疗。
该试验的第二部分具有多患者剂量递增队列,并且在第1部分中出现2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后触发。首个剂量水平为0.015mg,并且共有171例患有R/R B-NHL的患者入组这部分试验。这些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范围)为13.5(0至30.4)个月。从0.6mg剂量开始观察到显著的临床活性,随后增加队列规模以提供额外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数据。在25mg的第一天剂量下,所有患者均报告CRS,包括一起3级和一起4级事件,并且该剂量被认为是第1周期期间第一天的最大耐受剂量。基于临床安全性数据和PK/PD建模,随后对两个分步给药(SUD)队列进行测试,每周以2.5mg(C1D1)、10mg(C1D8)以及C1D15的16mg或30mg给药。完整详情可参见图7、图8和图9。
第2部分中患者的中位年龄为64岁(范围:22至85),其中62.0%(106/171)的患者的年龄>60岁,并且48.8%(83/171)的患者具有1至2的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体能状态(图7)。大多数患者患有侵袭性NHL(n=127;74.3%);73例(42.7%)患有DLBCL,29例(17.0%)患有由FL引起的DLBCL(转化的FL[trFL]),10例(5.8%)患有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Richter转化。患者具有的先前治疗线的中位数为3(范围:1至13);144例患者(84.2%)对先前的抗CD20治疗为难治性的,并且155例患者(90.6%)对先前的任何疗法均为难治性的(图7)。十一例患者(6.4%)仅接受过一种先前疗法。四十例患者(23.4%)接受过自体干细胞移植(ASCT),并且5例患者(2.9%)接受过CAR-T疗法。自上次先前疗法和上次先前抗CD20方案以来的中位(范围)时间分别为2.4(0.6至128.8)个月和5.8(0.6至146.7)个月。
安全性
168/171例患者(98.2%)报告了AE(图8);143例患者(83.6%)发生至少一起被认为与格菲妥单抗相关的AE。最常见的AE是CRS(图8),发生于86/171例患者中(50.3%;1级,21.6%;2级,25.1%;3级,2.3%;4级,1.2%)。18最常见(≥10%)的CRS相关症状为发热(n=79;46.2%)、低血压(n=42;24.6%)、心动过速(n=27;15.8%)和发冷(n=21;12.3%)。CRS期间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征(ICANS)的症状并不常见:6例患者出现意识模糊状态(3.5%;1级至2级,n=4[2.3%];3级,n=2[1.2%]),8例出现头痛(4.7%;3级,n=1),1例出现失语症(0.6%,3级),并且一例患者发生意识水平下降(0.6%,2级);在3至72小时内全部消退。未报告癫痫发作和颅内压升高。相对于上次先前格菲妥单抗剂量,首起CRS事件的中位发生时间和持续时间分别为10.8小时(范围:3.0至47)和2.2天(范围:0.0至31.0)。CRS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在首次施用后显著下降:21/160例患者(13.1%)在第2周期中经历CRS,并且8/132例(6.1%)在第3周期或之后经历CRS(一例为3级,所有其他均为1级至2级)(图11)。
在10mg至25mg的固定剂量(无需分步)下,33/46(71.7%)例患者发生CRS(2级,43.5%;3级和4级,各2.2%;分别在10.9%、21.7%和13.0%的患者中通过托珠单抗、类固醇或两者进行管理);在分步给药队列中,33/52例(63.5%)患者发生CRS(2级,26.9%;3级[2.5mg后]和4级[30mg后],各占1.9%;分别在9.6%、11.5%和7.7%的患者中通过托珠单抗、类固醇或两者进行管理);在选定的推荐II期剂量(RP2D)2.5mg/10mg/30mg,25/35例(71.4%)患者发生CRS(2级,22.9%;3级和4级,各2.9%;分别在11.4%、11.4%和8.6%的患者中用托珠单抗、类固醇或两者进行管理)。见图6。
在74例患者(43.3%)中观察到CTCAE定义的神经系统AE,在31例患者(18.1%)中观察到类似ICANS的事件;最常见的事件是头痛(n=22;12.9%)。一例患者发生的两起3级事件(面瘫和吞咽困难)均与基础疾病的局部效应有关,并且均被认为与格菲妥单抗无关。
100例患者(58.5%)报告了SAE,并且在77例患者(45.0%)中被认为与格菲妥单抗有关;在71/167例(42.5%)中,发生在第1周期。61例患者中的SAE(127起事件)是由CRS引起的。5级(致命)AE发生于以25mg给药的一例患者(CRS恢复后因胃肠道出血导致低血容量性休克)以及以0.015mg给药的一例患者(无先前CRS的感染性休克);研究者认为两者均与格菲妥单抗无关(图5)。
分别在43例(25.1%)、13例(7.6%)和14例(8.2%)患者中出现≥3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贫血和血小板减少症(图8)。在43例发生≥3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患者中,有34例患者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被认为与格菲妥单抗有关。为37例患者(21.6%)给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支持,并且分别为四例(2.3%)和九例(5.3%)患者给予血小板和红细胞输注。首次全级别事件的发生时间和持续时间的中位数分别为21.5和7.9天(中性粒细胞减少症)、6.0和7.1天(贫血)、10.4和12.8天(血小板减少症)。在5例患者(2.9%)中出现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在88例患者(51.5%)中观察到感染;30例(17.5%)发生≥3级事件,最常见的是肺炎(n=5)。五例患者(2.9%)因AE而中止治疗;其中一例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塞(在0.22mg下),一例患者发生3级巨细胞病毒脉络膜视网膜炎(在1mg下),一例患者发生低血容量性休克致命事件(在25mg下),一例患者发生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在2.5mg/10mg/30mg下),并且一例患者发生3级脓毒症和4级结肠炎(在2.5mg/10mg/30mg下)。
功效
在所有剂量下均观察到临床活性,其随着剂量递增而显著增加。
在患有侵袭性B-NHL(DLBCL、trFL、PMBCL、MCL、Richter转化)的患者中,ORR和CRR分别为48.0%(61/127)和33.1%(42/127),包括分别在患有DLBCL的患者中的41.1%(30/73)和28.8%(21/73),以及分别在患有trFL的患者中的55.2%(16/29)和34.5%(10/29)(图9)。当剂量≥10mg时,患有侵袭性B-NHL的患者中的ORR和CRR分别为60.9%(42/69)和49.3%(34/69),包括分别针对DLBCL的55.3%(21/38)和42.1%(16/38),以及针对trFL的64.3%(9/14,所有CR)(图9)。在RP2D下,在患有侵袭性B-NHL的患者中,ORR和CR分别为71.4%(10/14)和64.3%(9/14)(图9)。
在44例患有1级至3A级FL的患者中,21例(47.7%)达到CR。当剂量≥10mg时,ORR和CR率分别为69.0%(20/29)和58.6%(17/29),并且在RP2D下分别为61.9%(13/21)和52.4%(11/21)。
达到CR的时间很短,大部分发生在截至第3周期。观察不同患者亚组的缓解,包括接受过≥4种先前方案和患有难治性疾病的高风险人群。
在患有侵袭性NHL的患者中,中位DOR为5.5个月(95% CI,4.4-不可估计[NE];范围:0.8个月至28.8个月),并且未达到中位DOCR(范围:0.0个月至27.4个月),其中48.6%(任何缓解)和72.8%(CR)的患者在12个月时仍然得到缓解。中位PFS为2.9(95% CI,2.1至3.9)个月,6个月时的估计PFS为34.8%,并且从8个月起(最长随访30个月)稳定在大约24%。在患有1级至3A级FL的患者中,中位PFS为11.8个月(95% CI,6.3至24.2)。在31例应答者中,中位DOR为10.8个月(95% CI,3.8至NE)。未达到中位DOCR,并且19/21(90.5%)患者在长达22.9个月内仍处于CR。
药代动力学
在IV输注后,格菲妥单抗血清浓度在输注结束时达到峰值,然后以双相方式下降。格菲妥单抗似乎以6天至11天的表观半衰期被消除,并且在0.005mg至25mg范围内表现出剂量线性药代动力学。没有证据表明治疗周期内多次给药会导致显著积累或时间依赖性。总体而言,格菲妥单抗药代动力学表现出中等患者间变异性。基线时(首次施用格菲妥单抗之前)奥妥珠单抗血清浓度中位数(范围)为249(98.4至858)μg/mL。在任何患者中均未检测到抗格菲妥单抗抗体。
药效动力学
生物标志物数据获得自122例接受0.005mg至25mg格菲妥单抗给药的患者。格菲妥单抗输注导致所有患者外周循环中T细胞快速、短暂减少,其中在输注后6小时记录到最低点。这种T细胞重新分布与剂量水平和受体占用相关联。在施用≥0.6mg的格菲妥单抗后,有反应的患者表现出长期T细胞活化,直至第5周期。T细胞活化标志物(诸如Ki67、HLA-DR、PD-1和Tim3)升高二至四倍,证明了这一结果。与临床活性一致,在剂量低于0.6mg时未观察到这种情况。
讨论
本研究证明,新颖的双特异性CD20抗体T细胞结合物格菲妥单抗在患有难以通过先前疗法治疗的经过大量预治疗的B-NHL患者(90.6%)中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活性。
通过适度(25%)使用类固醇或托珠单抗,CRS是可管理的。除五例患者外,所有患者的CRS事件均已完全消退,未因CRS而退出治疗。CRS的发生时间是可预测的,并且大多局限于首次施用;仅13.1%和6.1%的患者分别在第2周期或第3周期或之后经历CRS。与重度CRS相关联的因素包括高疾病负担(Ann Arbor分期)为骨髓浸润(数据未显示)。使用Gpt降低CRS的风险,允许将格菲妥单抗的剂量递增至临床活性剂量。虽然最高固定剂量给药队列与分步给药队列之间的总体CRS发生率相似,但分步给药降低了2级或更高级别CRS的频率,因此被选为RP2D(≥2级CRS的频率在≥10mg固定剂量给药队列中为47.8%;相比之下,在2.5mg/10mg/30mg分步给药队列中为28.6%)。
观察到类似ICANS的神经系统AE;这些大多是头痛,轻度且具有自限性,并且被认为在抗CD19 CAR-T疗法和双特异性药物中观察到的具有剂量限制性的神经毒性存在本质上的不同。治疗中出现的血细胞减少症未导致严重感染率增加或输血需求增加。未观察到意外安全性信号;因AE导致的中止率为2.9%,表现出有利的获益-风险特征。
观察到高缓解率。当剂量≥10mg时,患有侵袭性B-NHL的患者中的CR率为49.3%,并且患有DLBCL和trFL的患者中的CR率分别为42.1%和64.3%。具有高肿瘤负荷、巨大肿块并且难以通过包括ASCT在内的多种疗法治疗的患者快速实现CR。有限的随访影响了获益评定的持续时间,但具有侵袭性组织学的患者中34/42例(81.0%)的CR仍在持续随访,随访时间长达27.4个月。此外,SUD维持在接受固定剂量给药的队列中观察到的高ORR和CR率。
药代动力学结果表明,格菲妥单抗的半衰期在7天范围内,给药方便(每3周)。由于奥妥珠单抗和格菲妥单抗两者结合至相同的CD20表位,因此观察到的浓度特征以及生物标志物和临床数据支持尽管存在CD20受体竞争,但格菲妥单抗具有有效的活性。在存在残留或与联合另一种抗CD20单克隆抗体的情况下保持临床活性代表了格菲妥单抗的独特优势。群体药代动力学和暴露-反应分析进一步支持格菲妥单抗的高效力,确认了第3周期时CD20受体占有的有效性<1%,20这在本研究中评估的剂量水平下是可以实现的。基于这些分析,引入SUD以降低第一周期中CRS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每周给药计划为2.5mg(D1)、10mg(D8)、30mg(D15),随后在每周三次的方案中的后续周期中以30mg施用,被认为是安全的,证明在最高非分次剂量水平范围内的临床活性,并且将其作为RP2D。
格菲妥单抗是一种可用且可获得的“现成”T细胞结合疗法。这些特性与当前的CAR-T细胞疗法的特性形成对比,当前的CAR-T细胞疗法需要制造,可能需要桥接疗法,并且对于发生快速疾病快速的患者来说可能不可行。到目前为止,格菲妥单抗的临床活性看起来超过博纳吐单抗(blinatumomab)并且处于注册的CAR-T疗法范围内,并且可能具有更有利的安全性特征。在一系列剂量下观察到的快速达到的CR持续超过18个月,表明格菲妥单抗在临床治疗选择很少的难治性患者群体中具有高度活性。
总之,这种新颖的T细胞结合双特异性抗体在R/R B-NHL中表现出高水平的单一药剂活性。格菲妥单抗已表现出高频率、持久的CR、可管理的耐受性特征,并且能够为需要及时治疗的难治性B-NHL患者提供现成的治疗。
实例3-用于降低CRS的模型
简介:格菲妥单抗(RG6026;RO7082859;CD20-TCB)是一种新颖的“2:1”形式的T细胞结合双特异性抗体,其具有两个CD20结合结构域和一个CD3结合结构域,能够增加肿瘤抗原亲合力、快速活化T细胞并且增强B细胞恶性肿瘤中的肿瘤细胞杀伤。来自NP30179的临床数据表明,固定剂量给药的格菲妥单抗(0.6mg至25mg)在接受过大量预治疗的R/R NHL患者(pts)中能够诱导高且持久的完全缓解,并且具有可管理的安全性特征(Dickinson等人EHA2020)。首次施用格菲妥单抗之前7天的奥妥珠单抗预治疗(Gpt)被证明可有效缓解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的风险,允许使格菲妥单抗快速递增至临床有效剂量(Dickinson等人EHA 2020)。我们之前在NP30179(NCT03075696)中研究了格菲妥单抗的群体药代动力学(popPK)和暴露-反应(ER)关系(Djebli N等人Blood2019),其中建模表明分步给药将进一步缓解CRS,同时最大限度提高有效性。本分析是对先前模型的更新,包括来自首例分步给药(SUD)患者的验证数据。
方法:患有惰性(i)或侵袭性(a)R/R NHL的患者在第1周期(C)第7天(D)在单次Gpt1000mg后接受格菲妥单抗固定剂量给药(每2周或3周0.005mg至25mg)或SUD(n=31,2.5mg/10mg/16mg和2.5mg/10mg/30mg)以缓解CRS。在软件(v7.4)中,使用连续和稀疏格菲妥单抗以及稀疏G PK数据开发popPK模型。截止日期为2020年4月17日,能够纳入16例(2.5mg/10mg/16mg)和15例(2.5mg/10mg/30mg)SUD患者。研究了生理相关协变量对格菲妥单抗PK变异性的潜在影响。使用建立的G popPK模型(Gibiansky等人CPTPharmacometrics Syst Pharmacol 2014),构建G浓度-时间曲线以估计在G随时间推移竞争CD20受体的情况下格菲妥单抗受体占有率(RO%)。在iNHL和aNHL患者中综合研究前24小时内格菲妥单抗AvgRO%与CRS之间的关系,重点关注≥2级(Gr)CRS(如ASTCT标准所定义[Lee等人,Biol Blood Marrow Transplant,25(4):625-638,2019])。在达到C3D1的aNHL患者中,对直至C3D1(进行首次缓解评定时)的格菲妥单抗时间平均RO%(AvgRO%)与完全缓解率(CRR)之间的ER关系进行了表征。
结果:对230例具有≥1个PK样品(固定和SUD)的iNHL和aNHL患者进行了PopPK分析。对95例具有C3D1的PK/有效性数据的aNHL患者以及204例具有PK/安全性数据的iNHL和aNHL患者中,对ER关系进行了分析。格菲妥单抗PK用具有线性清除率的两室PK模型得到最好地描述,并且在iNHL和aNHL患者中具有可比性。体重对体积和清除率的影响得以保持。在iNHL和aNHL患者中,在前24小时内的AvgRO%与Gr≥2CRS之间观察到正ER关系(p=0.002),并且在aNHL患者中,在直至C3D1的AvgRO%与有效性之间也观察到正ER关系(p=0.008)。基于先前对来自接受固定剂量给药的患者的数据的ER分析(Djebli等人Blood2019),选择SUD方案(2.5mg/10mg/30mg Q3W),通过以具有处于可管理水平的CRS的剂量开始治疗,同时允许剂量递增至与更好的临床反应相关联的更高剂量来优化获益/风险特征。来自固定剂量(n=199)和SUD(n=31)患者的更新ER分析预测iNHL和aNHL患者中的前24小时内的AvgRO%为0.16%(0.10%至0.29%),对应于预测的Gr≥2CRS率为23.3%(20.8%至26.8%),并且在aNHL患者中,直至C3D1的AvgRO%为0.75%(0.49%至1.98%),对应于第3周期的预期CRR为46.1%(42.7%至53.8%)。相比之下,来自接受2.5mg/10mg/16mg和2.5mg/10mg/30mgSUD的aNHL和iNHL患者的临床数据(Hutchings等人ASH 2020)证明,2.5mg格菲妥单抗剂量后Gr≥2CRS率为21.6%(n=37),并且完全代谢缓解率为40.6%(n=32)。
结论:更行了格菲妥单抗PopPK和ER的有效性/安全性关系,包括来自SUD患者的数据。这些模型和新出现的SUD临床数据证实,在NHL患者中,SUD方案允许将格菲妥单抗剂量递增至多达30mg,以最大限度提高有效性,同时最大限度降低首次施用时CRS增加的风险。这些模型正在进一步开发,以支持格菲妥单抗作为单一疗法以及联合其他药剂的最佳生物剂量选择。
实例4-格菲妥单抗分步给药在患有难以治疗的难治性或复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中诱导高缓解率
简介:格菲妥单抗(RG6026)是一种新颖的T细胞结合、双特异性全长抗体,具有2:1分子构型,有利于与B细胞上的CD20二价结合并且与T细胞上的CD3单价结合。临床前,与其他测试的具有1:1形式的双特异性药物相比,格菲妥单抗具有优异的效力(Bacac等人ClinCancer Res2018)。NP30179(NCT03075696)是一项正在进行的多中心、I/Ib期剂量递增和剂量扩展试验,评估格菲妥单抗在患有复发性或难治性(R/R)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pts)中的安全性、耐受性、药代动力学、生物标志物反应和有效性。来自NP30179的临床数据表明,固定剂量给药的格菲妥单抗(0.6mg至25mg)在患有经过大量预治疗的R/R NHL的患者中能够诱导高且持久的完全缓解,并且具有可管理的安全性特征(Dickinson等人EHA2020)。奥妥珠单抗预治疗(Gpt)被证明可有效缓解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的风险,允许使格菲妥单抗快速递增至临床有效剂量(Dickinson等人EHA 2020)。除Gpt以外,还使用了格菲妥单抗的分步给药以进一步降低CRS的风险。我们首次提供了在患有R/R NHL的患者中格菲妥单抗分步给药的临床数据。
方法:患者在首次施用格菲妥单抗前7天接受1000mg奥妥珠单抗。在第1周期(C)第1天和第8天以分步给药静脉内给予格菲妥单抗,然后从C2D1开始以目标剂量每3周一次,持续最多12个周期(2.5mg/10mg/16mg或2.5mg/10mg/30mg)。所报告的缓解率是基于Lugano标准(Cheson等人J Clin Oncol 2014)。
结果:截至2020年4月17日,38例患者接受格菲妥单抗的分步剂量;17例患者接受2.5mg/10mg/16mg,21例患者接受2.5mg/10mg/30mg。二十八例患者(73.7%)具有侵袭性NHL(aNHL)组织学,并且十例患者患有惰性NHL(iNHL)。中位年龄为68岁(范围52至85),并且在线疗法线的中位数为3(范围1至12)。二十七例(71.1%)患者难以通过其最后一种疗法治疗,并且28例(73.7%)患者难以通过先前的CD20疗法治疗。
中位随访2.8个月后,在所有有效性可评估患者(n=32)中,总体缓解率(ORR)和完全代谢缓解(CMR)率分别为62.5%和40.6%。对于患有aNHL的患者(n=24),ORR为50.0%,其中CMR率为29.2%。截至数据截止日期,17例aNHL患者(70.8%)仅达到首次缓解评定(C3)并继续接受治疗;四例患者(16.7%)已达到第二次缓解评定(C6)。对于患有iNHL的患者(n=8),ORR为100.0%,其中75.0%的患者达到CMR。
在安全性可评估人群(n=38)中,最常见的AE为CRS(57.9%)、发热(31.6%)、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和低磷血症(各28.9%)。无AE导致治疗中止。在22例经历CRS事件的患者中,CRS事件仅发生在C1和C2;15例在2.5mg剂量后出现CRS,12例在10mg剂量后出现CRS,并且5例出现在C2期间(16mg或30mg剂量;图11)。八例患者(21.1%)和13例患者(34.2%)分别经历了1级和2级CRS;无患者经历3级CRS。一例患者(2.6%)在30mg剂量后经历4级CRS。C2之后未发生CRS事件。将托珠单抗用于治疗六例(15.8%)患者的CRS:2.5mg/10mg/16mg队列中n=2,并且2.5mg/10mg/30mg队列中n=4。在数据截止时,21例(95.4%)患者的CRS事件为可管理并且已消退。未报告≥3级神经系统不良事件。
·CRS事件仅限于C1和C2。
·从首个格菲妥单抗剂量到CRS的中位时间为14.23小时,其中位持续时间为28.7小时
·一例患有FL的患者在2.5mg剂量后经历3级CRS(达到CR;正在治疗中),并且一例患有MCL的患者在30mg剂量后经历4级CRS(经历PD)
·将托珠单抗用于管理8例(15.4%)患者的CRS
与来自固定剂量方案的先前生物标志物数据一致,以分步给药施用的格菲妥单抗诱导短暂的T细胞重新分布。
结论:格菲妥单抗的分步给药允许递增至高达30mg,以最大限度提高有效性,同时最大限度降低CRS增加的风险。在多线治疗失败的患有NHL的患者中观察到高ORR和CMR率。毒性是可管理的,主要安全性信号是在早期周期中观察到的低级别CRS。
因此,除奥妥珠单抗[Gazyva]预治疗以外,格菲妥单抗的分步给药是一种有用的CRS缓解策略,其允许施用高于使用固定剂量方案时的最大耐受剂量的目标剂量为30mg的格菲妥单抗,并且具有更低的CRS2级或更高级别的风险
图10显示了通过分步给药维持对格菲妥单抗的高缓解率。新引入的格菲妥单抗分步给药计划显示出强大的临床活性和高CR率。以下表7提供了如图10中所描绘的同一度列(SUD)的更新的缓解率,现在包括8起缺失的缓解以及进行了C6或之后缓解评定的其他患者。新数据表明,与图10中所描绘的设定剂量相比,使用SUD方案获得了更高的缓解率。
表7:研究NP30179中SUD队列的更新缓解率
图11显示了不变的设定剂量给药相比于分步给药的CRS严重程度。剂量递增给药允许施用高目标剂量的格菲妥单抗。虽然固定剂量给药队列和剂量递增给药队列之间的总体CRS发生率相似,但剂量递增给药降低了高级别CRS的频率(2级;在10mg固定剂量给药队列中为36.3%,相比之下,在剂量递增给药队列中为30.7%)。
实例5-格菲妥单抗单一疗法在患有复发性/难治性(R/R)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pts)中固定时长给药后提供持久缓解
此处提供了患有R/R NHL的患者中的NP30179研究的格菲妥单抗单一疗法固定剂量给药和SUD队列的最新数据。除Gpt以外,格菲妥单抗的分步给药(SUD)允许将剂量递增至高达30mg,以最大限度提高有效性,同时缓解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
方法:患者在首次施用格菲妥单抗前七天接受1000mg奥妥珠单抗。以固定剂量(0.6mg至25mg)每两周(q2W)或每三周(q3w)静脉内给予格菲妥单抗,或者在第1周期(C)第1天和第8天用SUD(2.5mg/10mg/16mg或2.5mg/10mg/30mg)静脉内给予格菲妥单抗,然后从C2D1开始按q3w以目标剂量静脉内给予格菲妥单抗,持续最多12个周期。所报告的缓解率是基于Lugano标准(Cheson等人J Clin Oncol.2014,32(27):3059-3067)。
结果:截至2021年5月18日,已有216例患者入组先前指定的队列。中位年龄为64.0(范围,22至86)岁,63.0%为男性,并且先前疗法的中位数为三种(范围,1至12)。共有146例(67.6%)患者患有侵袭性NHL(aNHL),并且70例(32.4%)患有惰性NHL(iNHL)。在患有aNHL的患者中,77例患者患有DLBCL,26例患有套细胞淋巴瘤,22例患有转化的滤泡性淋巴瘤(FL),并且8例患者患有Richter转化。患有iNHL的所有患者均患有1级至3A级FL。报告了所研究的所有剂量下的缓解率(表8A和B)。在有效性可评估的患有aNHL的患者(n=138)中,总体缓解率(ORR)为57.2%,并且CR率为43.5%。在临床截止日期(CCOD),中位随访时间为13.3(范围,0至32)个月。尚未达到CR的中位持续时间(95%置信区间[CI],12.1-不可估计[NE],n=60)(图13);71.7%的达到CR的患者(43/60)在分析时仍处于CR状态。尚未达到中位DoR(CR加部分缓解)(95% CI,6.0-NE;缓解者,n=79)。在患有iNHL的患者(n=70)中,ORR为81.4%,并且CR率为70.0%。在CCOD,中位随访时间为6.7(范围:0至24)个月。尚未达到CR的中位持续时间(95% CI,10.5-NE,n=49)(图);81.6%的达到CR的患者(40/49)在分析时仍处于CR状态。中位DoR为13.5个月(95% CI,8.60-NE;缓解者,n=57)。格菲妥单抗的总体安全性与其作用机制一致。共有127/216例患者(58.8%)经历了严重不良事件(AE)。CRS是最常见的AE,发生于136/216例患者(63.0%)中,其中包括:1级至2级(Gr),126例(58.3%)患者;3级,八例(3.7%)患者;4级,两例患者(0.9%);大多数CRS事件为轻度。四例患者(1.9%)经历了与格菲妥单抗相关的AE,其导致停用研究药物。七十五例(34.7%)患者经历了神经系统AE;大多数事件为1级(44/216;20.4%)或2级(30/216;13.9%)。一例患者经历了3级神经系统AE(面瘫),该事件被认为与格菲妥单抗治疗无关。
结论:当前有关缓解持续时间的数据集是迄今为止针对CD20-CD3双特异性抗体的最大的数据集。格菲妥单抗具有固定的治疗持续时间和“现成的”可及性,在接受过两个或更多个全身性疗法线的患有R/R NHL的患者中已表现出高水平的单一疗法活性。格菲妥单抗在一系列不同剂量下对aNHL和iNHL均表现出有前景的缓解率和持久缓解。在患有aNHL的患者中,缓解持续时间在来自早先CAR-T数据集的患有难治性aNHL的患者中观察到的缓解持续时间的范围内(Neelapu等人N.Engl.J.Med.2017,377:2531-2544)。
表8A:临床有效性总结(有效性可评估人群)
表8B:临床有效性总结(有效性可评估人群),更新数据
实例6-套细胞淋巴瘤(MCL)的治疗和Gazyva双重预治疗(DGpt)
本研究的目的是评定在格菲妥单抗的第一剂量之前的奥妥珠单抗的增加的剂量能否进一步帮助减少CRS的发生和严重程度。在接受格菲妥单抗单一疗法的单独队列中测试DGpt。表9显示了研究NP30179中用格菲妥单抗治疗的MCL患者。一个队列接受格菲妥单抗的固定剂量方案加单一剂量Gazyva预治疗(1000mg,在C1D-7),第二队列接受格菲妥单抗分步给药方案加单一剂量Gazyva预治疗(1000mg,在C1D-7),并且第三队列接受格菲妥单抗的分步给药方案与在格菲妥单抗的第一剂量之前的使用奥妥珠单抗的双重预治疗(DGpt)(即,在格菲妥单抗的第一剂量之前7天施用Gpt的两个剂量(2×1000mg,在C1D-7))。在该队列中,在C1D1、C1D8、C2D1上以2.5mg/10mg/30mg给予格菲妥单抗。
表9:研究NP30179中用格菲妥单抗治疗的MCL患者。SUD=分步给药,DGpt=双重Gazyva预治疗(2000mg,在D-7)
表10以及表11A和B汇总了研究NP30179中MCL患者的CRS频率和严重程度,并且表12汇总了用格菲妥单抗单一疗法以及以1000mg进行Gazyva预治疗(Gpt)或在D-7以2000mg进行“双重”Gazyva(DGpt)预治疗治疗的MCL患者中的缓解率。
表10:研究NP30179中MCL患者的CRS频率和严重程度SUD=分步给药,DGpt=双重Gazyva预治疗(2000mg,在D-7)
/>
表11:MCL患者中按剂量列出的CRS频率和严重程度
A:SUD(2.5mg/10mg/16mg或2.5mg/10mg/30mg)单一疗法
表11(续):MCL患者中按剂量列出的CRS频率和严重程度
B:DGpt+2.5mg/10mg/30mg单一疗法
表12:用格菲妥单抗单一疗法治疗的MCL患者中的缓解率
/>
实例7-格菲妥单抗分步给药(SUD)在患有难以治疗的复发性或难治性(R/R)套细胞淋巴瘤(MCL)的患者(pts)中诱导高缓解率
MCL是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一种侵袭性亚型,并且接受布鲁顿酪氨酸激酶抑制剂(BTKi)疗法发生疾病进展的患者具有较差的预后(Martin等人Blood.2016,127(12):1559-1563)。此处报告了来自NP30179I/II期试验的初步有效性和安全性数据,该试验在格菲妥单抗单一疗法前接受单一剂量(1000mg)或双重剂量(2000mg)的Gpt(DGpT)的R/R MCL患者中进行。
方法:所有患者在首个格菲妥单抗剂量之前7天接受Gpt。在第1周期(C)的第1天(D)和第8天静脉内施用格菲妥单抗SUD,然后从C2D1开始每3周以目标剂量(对于延长SUD,从C3D1开始,n=1)施用,持续最多12个周期(在1000mg的Gpt后,0.5mg/2.5mg/10mg/30mg、2.5mg/10mg/16mg、或2.5mg/10mg/30mg;或者在2000mg的Gpt后,2.5mg/10mg/30mg)。固定给药队列中的患者在从C1中1000mg的Gpt后接受格菲妥单抗的固定剂量(0.6mg、16mg或25mg),持续最多12个周期。缓解率是基于Lugano标准(Cheson等人J Clin Oncol.2014,32(27):3059-3067)。
结果:截至2021年5月18日,29例MCL患者接受过格菲妥单抗:固定剂量(n=3);在1000mg的Gpt后进行SUD(n=7),或者在2000mg的DGpt后进行SUD(n=19)。在进入研究时,中位年龄为69岁(范围41至84),69%的患者为男性,41.4%的患者具有1的ECOG体能状态为,83%的患者具有Ann Arbor分期III至IV,并且62.1%的患者具有≥6的MCL国际预后指数评分。大多数患者(69%;n=20)接受过≥3个先前疗法线,其中69%(n=20)的患者先前用BTKi疗法治疗,并且14%(n=4)的患者用来那度胺治疗。先前疗法线的中位数为3。大多数患者难以通过其首个先前疗法治疗(51.7%;n=15),并且更多患者难以通过其最后一种先前疗法治疗(69.0%;n=20)。自最后一种疗法以来的中位时间为1.7个月(范围,0.1至107.5)。
在有效性可评估患者(n=21)中,总体缓解率(ORR)为81.0%(n=17),并且完全代谢缓解率(CMR)为66.7%(n=14;表13)。无患者以进行性代谢疾病作为其最佳总体缓解。当按接受过先前BTKi疗法的患者进行分层时,观察到类似的缓解率(ORR,82.4%;CMR,64.7%;表14)。CR随访的中位持续时间为2.4个月;85.7%(12/14)的达到CR的患者在数据截止时仍处于缓解状态(未达到中位缓解持续时间和中位CR持续时间)。
在安全性可评估患者(n=29)中,最常见的不良事件(AE)是CRS(58.6%)和输注相关反应(24.1%)。所有CRS事件均为1级至2级(根据ASTCT标准),但1000mg Gpt+SUD队列中的一起4级CRS(患者因疾病快速进展导致心肺功能不全而死亡;在死亡时CRS持续存在)(3.4%)。
2000mg DGpt+SUD队列中的CRS率(47.4%)低于1000mg Gpt+SUD(71.4%)和1000mg Gpt+固定剂量给药(100%)队列。总体而言,首起CRS事件的中位发生时间和CRS事件的持续时间分别为16.8小时和38.8小时。所有CRS事件均为可管理的,并且大多数在数据截止时消退。在6例患者(20.7%,全部为1级[n=5]或2级[n=1])中观察到按神经系统和精神疾病SOC分类的神经系统AE。无患者因AE而中止治疗。报告了三起死亡,并且被认为与研究治疗无关:疾病进展(n=2);心脏骤停(n=1)。
结论:在Gpt后以格菲妥单抗SUD作为单一疗法在患有MCL的患者中诱导高缓解率,其中大多数患者具有失败的先前BTKi疗法。CRS率为可管理的,而且大多为低级别的。未观察到因AE导致的治疗中止。
表13:对患有MCL的患者中根据格菲妥单抗方案分层的缓解率
表14:在接受格菲妥单抗的患有MCL的患者中根据先前BTKi疗法分层的缓解率
实例8-在滤泡性淋巴瘤1级至3A级患者中的延长分步给药
在针对FL1-3A患者的延长剂量递增(eSUD)给药中,在C1D1施用初始较低剂量的格菲妥单抗(0.5mg),在C1D8施用2.5mg的格菲妥单抗,随后在第2周期(C2D1)中施用中间剂量10mg并且在第3周期(C3D1)中首次施用目标治疗剂量(30mg)。将数据与以剂量递增给药(SUD)接受格菲妥单抗单一疗法(在C1D1时为2.5mg,在C1D8时为10mg,并且在C2D1时为16mg或30mg)的FL1-3A患者队列以及接受格菲妥单抗剂量递增给药(SUD)(在C1D1时为2.5mg,在C1D8时为10mg,并且在C2D1时为30mg)并且自C2D1起联合1000mg Gazyva(“G-Combo”,见图12)的FL1-3A患者队列进行比较。所有队列在第一周期(C1D-7)开始前7天接受1000mgGazyva的Gazyva预治疗。图12描绘了FL1-3A患者中的SUD、G-combo和e-SUD方案的概述。表15汇总了用格菲妥单抗单一疗法SUD、格菲妥单抗SUD联合Gazyva以及格菲妥单抗单一疗法eSUD治疗的FL1-3A患者中的CRS频率和严重程度。表16汇总了接受30mg格菲妥单抗作为目标剂量的FL1-3A患者中的缓解率。
表15:FL1-3A患者中的CRS频率和严重程度
表16:接受30mg格菲妥单抗作为目标剂量的FL1-3A患者中的缓解率。
实例9-格菲妥单抗作为单一疗法以及联合奥妥珠单抗在患有多发性复发性或难治性(R/R)滤泡性淋巴瘤(FL)的患者(pts)中诱导高完全缓解率
FL是一种惰性但无法治愈的疾病,其特征是反复复发。患有R/R FL的患者具有较差的预后和有限的治疗选择,特别是那些在一线治疗24个月(POD24)内发生疾病进展或难以通过多种药剂类别治疗的患者。
我们提供了用格菲妥单抗单一疗法(单药)或联合奥妥珠单抗(组合)SUD队列治疗的患有R/R FL的患者的最新数据。
方法:在格菲妥单抗初始剂量前7天向患者给予奥妥珠单抗(1000mg)。对于单药队列,在第1周期(C)的第1天和第8天(D)给予静脉内格菲妥单抗SUD;然后在C2以目标剂量施用,或者在C1D1、C1D8、C2D1以延长SUD施用,并且在C3D1以目标剂量施用。对于组合队列,在D1/8C1给予格菲妥单抗SUD;然后在C2以目标剂量施用,并且在C2D1引入奥妥珠单抗1000mg。格菲妥单抗和奥妥珠单抗每21天继续施用一次,持续最多12个周期。缓解率是基于Lugano标准(Cheson等人J Clin Oncol.2014,32(27):3059-3067)。
结果:截至2021年5月18日,53例患者接受了格菲妥单抗单药SUD(2.5mg/10mg/16mg,n=3;2.5mg/10mg/30mg,n=21;0.5/2.5mg/10mg/30mg,n=29),并且19例患者接受了格菲妥单抗组合SUD(2.5/10/30mg)。所有患者均具有1级至3A级的FL级别(FLIPI I风险评分≥3:单药队列,28例[53%]患者;组合队列,11例[58%]患者)。单药队列中的中位年龄为64岁(范围33至83),并且组合队列中的中位年龄为61岁(范围41至78);先前疗法中位数分别为3(范围1至12)和2(范围1至5)。单药队列中的28例(53%)患者和组合队列中的8例(42%)患者难以通过最后一种疗法治疗;分别有16例(30%)和7例(37%)患者难以通过先前CD20和烷化疗法治疗。
在单药队列中,总体缓解率(ORR)为81%(n=43),并且完全代谢缓解率(CMR)为70%(n=37),其中0.5/2.5mg/10mg/30mg队列中的CMR最高(72%[n=21];2.5mg/10mg/16mg[n=2]和2.5mg/10mg/30mg[n=14]队列均为67%)。在组合队列中,ORR和CMR分别为100%和73.7%。在单药队列中,87%(32/37)的达到CMR的患者在数据截止时仍处于缓解状态。中位随访时间为2.5个月,目前没有足够的随访数据来全面评定CMR的中位持续时间。在组合队列中,71%(10/14)的达到CMR的患者在数据截止时仍处于缓解状态(CMR随访中位持续时间:4.2个月;CMR中位持续时间:未达到)。在高风险患者(包括患有双重难治性疾病的患者)中观察到的CMR率为:(单药队列8/16[50%];组合队列3/7[43%])、POD24(单药队列11/19[58%],组合队列(7/10[70%])、磷脂酰肌醇3-激酶抑制剂(PI3Ki)难治性(单药队列3/7[43%],组合队列(1/2[50%])以及在直径乘积之和≥3000mm2的患者中(单药队列15/24[63%],组合队列3/7[43%])。
单药队列中最常见的不良事件(AE)为CRS(66%)、输注相关反应和发热(均为28%)以及中性粒细胞减少症(26%),并且组合队列中最常见的不良事件为CRS(79%)、中性粒细胞减少症(58%)、贫血(37%)和血小板减少症(32%)。在发生CRS的经单药治疗的患者中,3例(100%)患者在2.5mg/10mg/16mg队列中,16例(76%)在2.5mg/10mg/30mg队列中,并且16例(55%)在0.5mg/2.5mg/10mg/30mg队列中。CRS事件(ASTCT;Lee等人,Biol BloodMarrow Transplant,25(4):625-638,2019)大多为1级(Gr)和2级。在单药2.5mg/10mg/16mg队列中,1例患者发生3级CRS。对于组合队列,分别有52.6%和26.3%的患者发生1级和2级CRS。组合队列中未发生3级CRS事件,并且使用任一方案均未发生4级/5级CRS事件。所有CRS事件均为可管理的,并且在数据截止时消退。在26例患者中观察到神经系统AE(系统器官类别[SOC]神经系统疾病和SOC精神疾病中的首选术语)(16例在单药队列中,10例在组合度列中;36%);全部为1级(n=17)或2级(n=9)。表17汇总了不同高风险组的CMR率。
表17:按高-风险亚组列出的格菲妥单抗作为单一疗法或联合奥妥珠单抗的CMR率
*难以通过抗CD20抗体和烷化剂治疗的患者
CMR,完全代谢缓解;PI3Ki,磷脂酰肌醇3-激酶抑制剂;POD24,一线治疗24个月内发生疾病进展;SPD,直径乘积之和
结论:作为单一疗法(单药)或联合疗法(组合)施用格菲妥单抗SUD在患有经过大量预治疗的R/R FL的患者(包括高风险亚组)中实现了高缓解率。缓解率与针对R/R FL中的CAR-T所报告的缓解率相当。格菲妥单抗作为单药或组合的安全性是可管理的;CRS事件大多为低级别的,并且主要发生在C1和C2。
实例10-格菲妥单抗加R-CHOP在患有复发性/难治性(R/R)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和先前未经治疗的(1L)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患者中诱导高缓解率与最少的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来自剂量递增和安全性导入Ib期研究的初步结果
背景:超过三分之一的1L DLBCL患者对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和强的松(R-CHOP)无反应或难以用其治疗(Sarkozy和Sehn.Ann Lymphoma 2019)。尽管最近取得了进展,但患有R/R NHL的患者的治疗选择仍然有限。格菲妥单抗(Glofit)是一种新颖的T细胞结合双特异性全长抗体,具有2:1分子构型,允许与B细胞上的CD20二价结合并且与T细胞上的CD3单价结合。与其他CD20xCD3双特异性抗体不同,这种形式独特地能够与抗CD20抗体(包括利妥昔单抗)组合。格菲妥单抗单一疗法在R/R B细胞NHL中诱导高缓解率(Hutchings等人J Clin Oncol 2021)。在本实例中,提供了正在进行的NP40126研究(NCT03467373)的结果,该研究旨在评定格菲妥单抗+R-CHOP在R/R NHL(剂量递增阶段)和1L DLBCL(安全性导入阶段)中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图14、图15和图16显示了研究臂的示意图。
方法:R/R NHL剂量递增:患者(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体能状态[ECOGPS]0至2)在单独的队列中接受增加的格菲妥单抗剂量(70μg、1800μg、10mg和30mg)加标准R-CHOP,持续6至8个周期(各为21天)。为降低CRS风险,在第1周期(C)中给予R-或奥妥珠单抗(G)-CHOP,目的在于减瘤。从C2开始给予格菲妥单抗。对于70μg和1800μg队列,在C2第(D)8天及以后给予固定剂量格菲妥单抗。对于10mg和30mg队列,使用分步给药以进一步降低CRS风险(2.5mgC2D8、10mg C2D15、目标剂量C3D8及以上)。允许进行可选的格菲妥单抗维持治疗(每2个月,持续<2年;仅限剂量递增阶段)。
R利妥昔单抗;375mg/m2;IV D1,用于诱导期间的第1周期和/或后续周期
CHOP:
·环磷酰胺750mg/m2;IV,在D1
·阿霉素50mg/m2,IV,在第1天
·长春新碱1.4mg/m2;静脉推注,在第1天,上限为2mg
·强的松100mg/天,在第1天至第5天口服(第1天地强的松可以静脉内施用,而第2天至第5天的剩余剂量口服施用)
1L DLBCL安全性导入:患者(ECOGPS为0至3)接受格菲妥单抗30mg加标准R-CHOP,持续6至8个周期(各为21天)。患者在C1接受R-CHOP疗;格菲妥单抗从C2开始分步给药(2.5mg C2D8、10mg C2D15、30mg C3D8及以后)。
缓解率是通过PET-CT评定的(Lugano标准;[Cheson等人J Clin Oncol 2014])。CRS事件是根据ASTCT标准进行分级的[Lee等人Biol Blood Marrow Transplant 2019]。
结果:
R/R NHL剂量递增:截至数据截止日期(2021年6月10日),31例患者(23例患有滤泡性淋巴瘤[FL];6例患有转化的FL;1例患有边缘区淋巴瘤;1例患有套细胞淋巴瘤)接受过格菲妥单抗联合R/G-CHOP。中位年龄为62岁,先前疗法线的中位数为2(范围:1至5)。在有效性可评估患者(n=31)中,经过9.0个月(范围:0至29)的中位随访后,总体缓解率(ORR)为90%(n=28)并且完全缓解率(CRR)为77%(n=24)。未达到中位缓解持续时间。在28例(90%)患者中出现≥3级(Gr)不良事件(AE),在21例(68%)患者中出现严重AE,并且在17例(55%)患者中出现CRS(大多为低级别;大多数在首个2.5mg格菲妥单抗剂量后发生;表18)。一例(3%)患者发生5级AE(与研究治疗无关的COVID-19肺炎)。AE导致2例(6%)患者调整格菲妥单抗剂量/中断,并且导致1例(3%)患者停用格菲妥单抗。在20例(65%)患者中出现神经系统AE(NAE):1级至2级(16例患者,52%);3级(4例患者,13%)。类似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征(ICANS)的AE不常见;仅1例患者报告了严重AE(在维持阶段期间发生3级癫痫;在3天内消退)。在24例患者(77%)中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所有R-CHOP成分的中位剂量强度均为100%。
1L DLBCL安全性导入:在数据截止时,入组13例患者(安全性人群);其中,4例患者接受了格菲妥单抗30mg联合R-CHOP并且有效性可评估。中位年龄为68岁,所有患者均患有Ann Arbor 3/4期疾病。在中期评定(C3)时,CRR为100%(4/4)。在13例患者中,1例(8%)在首个2.5mg格菲妥单抗剂量后发生CRS事件(1级,仅伴有发热);未观察到其他CRS事件。在8例(62%)患者中出现≥3级AE,并且仅在1例(8%)患者中出现与格菲妥单抗相关的≥3级AE。一例(8%)患者发生严重AE,并且1例(8%)患者发生5级AE(与C1D1的利妥昔单抗相关的输注相关反应)。无AE导致格菲妥单抗或R-CHOP剂量中断。在3例(23%)患者中出现NAE(均为1级至2级;无ICANS类似NAE)。在6例(46%)患者中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所有R-CHOP成分的中位剂量强度均为100%。
结论:初步数据表明,格菲妥单抗+R-CHOP在R/R NHL和1L DLBCL中具有可耐受的安全性。在所有患者中均维持R-CHOP剂量强度。1L DLBCL中非常低的CRS率和无神经毒性可能使格菲妥单抗特别适合门诊情境,无需住院。
表18:CRS总结
实例11-格菲妥单抗联合利妥昔单抗联合环磷酰胺(C)、阿霉素(H)、长春新碱(O)和强的松(P)(R-CHOP)在患有先前未经治疗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患者中的耐受性。
提供了来自研究NP40126的第2部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数据,该研究目前正在进行,其中包括13例患有初治DLBCL患者(均在安全性导入组中接受治疗),这些患者已接受以拟定的分步剂量(SUD)2.5/10/30的格菲妥单抗联合R-CHOP,持续至少四个组合周期。
在研究NP40126的第1部分选择2.5mg/10mg/30mg剂量方案,该部分探索格菲妥单抗联合标准护理剂量的奥妥珠单抗(奥妥珠单抗预治疗[Gpt])/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G/R-CHOP)在患有复发性/难治性(r/r)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患者中的递增剂量。该剂量方案在研究NP40126的第2部分的安全性导入期中使用,该安全性导入期在全面开放招募的剂量扩展队列之前。
13例患有初治DLBCL的患者已接受R-CHOP联合格菲妥单抗持续至少四个组合周期(即,至少两个周期以30mg格菲妥单抗目标剂量),并且已经超过第4周期第8天。截至数据分析时间点,其中4例患者已达到6个周期结束时间点,并且其中9例患者已经以SUD 2.5mg/10mg/30mg完成5个周期的格菲妥单抗联合R-CHOP。本实例包括对研究人群的概述,包括:剂量信息;在CRS、SAE和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方面的安全性;以及来自患有初治DLBCL的患者的初步有效性数据。
在暴露方面,所有13例患者均已接受至少4个周期的R-CHOP和相应的格菲妥单抗2.5/10mg(第2周期,第8天/第15天)分步剂量,随后分别在第3周期第8天和第4周期第8天接受两次30mg目标剂量。无R-CHOP或格菲妥单抗的剂量被报告为遗漏。其中四例患者已达到6个周期结束时间点,并且其中9例患者已经以SUD 2.5mg/10mg/30mg完成5个周期的格菲妥单抗联合R-CHOP。对于R-CHOP加格菲妥单抗方案中的各成分,中位剂量强度为计划剂量的100%。一例患者在第5周期中因周围神经病变而降低了长春新碱剂量。
在每个格菲妥单抗剂量的CRS率和级别方面,迄今为止仅报告了一起美国移植和细胞疗法学会(ASTCT)1级CRS事件。
结论:
尽管在将利妥昔单抗添加至CHOP化学疗法中以治疗患有DLBCL的患者方面取得了进展,但相当一部分患者未得到治愈,尤其是那些在诊断时具有一种或多种疾病风险因素的患者。一旦患者在一线治疗后发生疾病进展,挽救方案可能诱导二次缓解,但不到一半的患者接受不包括自体干细胞移植的二线治疗方案时经历延长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即使患者符合接受高剂量化学疗法和自体干细胞移植的条件,也只有不到一半的患者会被治愈。因此,通过一线疗法获得最佳结果对于患有DLBCL的患者而言至关重要。
用于第2部分的拟定目标人群不包括具有良好的预后因素(国际预后指标[IPI]0至1)的参与者,同时包括用标准护理疗法可能无法充分治疗(IPI 2至5)的参与者。总体而言,在13例患有初治DLBCL并且接受至少4个周期的格菲妥单抗联合R-CHOP的患者中的AE发生率和性质与单独使用R-CHOP后的预期安全性特征一致。将格菲妥单抗添加至R-CHOP似乎在患有初治DLBCL的患者中具有积极的获益-风险特征,并且迄今为止仅发生过一起1级CRS事件。现有数据支持在患有初治DLBCL的患者中继续研究格菲妥单抗2.5mg/10mg/30mg SUD联合R-CHOP。
表19:国际预后指数
IPI=国际预后指数;ECOG=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ULN=正常值上限。
注:计算IPI时不应考虑FDG-PET的结果,因为该预后评分是在不使用FDG-PET的情况下确定的改编自:Shipp等人1993。
参考文献:Shipp MA,Harrington DP,Anderson JR等人A predictive model foraggressive Non-Hodgkin′s Lymphoma.N Engl J Med 1993;329:987-94。
表20: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体能状态
***
尽管为了清楚理解的目的先前已通过举例说明和实例相当详细地描述了本发明,但是这些描述和实例不应解释为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本文引用的所有专利和科学文献的公开内容均全文以引用方式明确地并入。
序列表
<110> 豪夫迈·罗氏有限公司
<120> 用抗 CD20/抗 CD3 双特异性抗体进行治疗的给药
<130> 51177-036002
<160> 20
<170> PatentIn 3.5 版
<210> 1
<211> 5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构建体
<400> 1
Tyr Ser Trp Ile Asn
1 5
<210> 2
<211> 17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构建体
<400> 2
Arg Ile Phe Pro Gly Asp Gly Asp Thr Asp Tyr Asn Gly Lys Phe Lys
1 5 10 15
Gly
<210> 3
<211> 10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构建体
<400> 3
Asn Val Phe Asp Gly Tyr Trp Leu Val Tyr
1 5 10
<210> 4
<211> 16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构建体
<400> 4
Arg Ser Ser Lys Ser Leu Leu His Ser Asn Gly Ile Thr Tyr Leu Tyr
1 5 10 15
<210> 5
<211> 7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构建体
<400> 5
Gln Met Ser Asn Leu Val Ser
1 5
<210> 6
<211> 9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构建体
<400> 6
Ala Gln Asn Leu Glu Leu Pro Tyr Thr
1 5
<210> 7
<211> 119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构建体
<400> 7
Gln Val Gln Leu Val Gln Ser Gly Ala Glu Val Lys Lys Pro Gly Ser
1 5 10 15
Ser Val Lys Val Ser Cys Lys Ala Ser Gly Tyr Ala Phe Ser Tyr Ser
20 25 30
Trp Ile Asn Trp Val Arg Gln Ala Pro Gly Gln Gly Leu Glu Trp Met
35 40 45
Gly Arg Ile Phe Pro Gly Asp Gly Asp Thr Asp Tyr Asn Gly Lys Phe
50 55 60
Lys Gly Arg Val Thr Ile Thr Ala Asp Lys Ser Thr Ser Thr Ala Tyr
65 70 75 80
Met Glu Leu Ser Ser Leu Arg Ser Glu Asp Thr Ala Val Tyr Tyr Cys
85 90 95
Ala Arg Asn Val Phe Asp Gly Tyr Trp Leu Val Tyr Trp Gly Gln Gly
100 105 110
Thr Leu Val Thr Val Ser Ser
115
<210> 8
<211> 112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构建体
<400> 8
Asp Ile Val Met Thr Gln Thr Pro Leu Ser Leu Pro Val Thr Pro Gly
1 5 10 15
Glu Pro Ala Ser Ile Ser Cys Arg Ser Ser Lys Ser Leu Leu His Ser
20 25 30
Asn Gly Ile Thr Tyr Leu Tyr Trp Tyr Leu Gln Lys Pro Gly Gln Ser
35 40 45
Pro Gln Leu Leu Ile Tyr Gln Met Ser Asn Leu Val Ser Gly Val Pro
50 55 60
Asp Arg Phe Ser Gly Ser Gly Ser Gly Thr Asp Phe Thr Leu Lys Ile
65 70 75 80
Ser Arg Val Glu Ala Glu Asp Val Gly Val Tyr Tyr Cys Ala Gln Asn
85 90 95
Leu Glu Leu Pro Tyr Thr Phe Gly Gly Gly Thr Lys Val Glu Ile Lys
100 105 110
<210> 9
<211> 5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构建体
<400> 9
Thr Tyr Ala Met Asn
1 5
<210> 10
<211> 19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构建体
<400> 10
Arg Ile Arg Ser Lys Tyr Asn Asn Tyr Ala Thr Tyr Tyr Ala Asp Ser
1 5 10 15
Val Lys Gly
<210> 11
<211> 14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构建体
<400> 11
His Gly Asn Phe Gly Asn Ser Tyr Val Ser Trp Phe Ala Tyr
1 5 10
<210> 12
<211> 14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构建体
<400> 12
Gly Ser Ser Thr Gly Ala Val Thr Thr Ser Asn Tyr Ala Asn
1 5 10
<210> 13
<211> 7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构建体
<400> 13
Gly Thr Asn Lys Arg Ala Pro
1 5
<210> 14
<211> 9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构建体
<400> 14
Ala Leu Trp Tyr Ser Asn Leu Trp Val
1 5
<210> 15
<211> 127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构建体
<400> 15
Glu Val Gln Leu Leu Glu Ser Gly Gly Gly Leu Val Gln Pro Gly Gly
1 5 10 15
Ser Leu Arg Leu Ser Cys Ala Ala Ser Gly Phe Thr Phe Ser Thr Tyr
20 25 30
Ala Met Asn Trp Val Arg Gln Ala Pro Gly Lys Gly Leu Glu Trp Val
35 40 45
Ser Arg Ile Arg Ser Lys Tyr Asn Asn Tyr Ala Thr Tyr Tyr Ala Asp
50 55 60
Ser Val Lys Gly Arg Phe Thr Ile Ser Arg Asp Asp Ser Lys Asn Thr
65 70 75 80
Leu Tyr Leu Gln Met Asn Ser Leu Arg Ala Glu Asp Thr Ala Val Tyr
85 90 95
Tyr Cys Val Arg His Gly Asn Phe Gly Asn Ser Tyr Val Ser Trp Phe
100 105 110
Ala Tyr Trp Gly Gln Gly Thr Leu Val Thr Val Ser Ser Ala Ser
115 120 125
<210> 16
<211> 111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构建体
<400> 16
Gln Ala Val Val Thr Gln Glu Pro Ser Leu Thr Val Ser Pro Gly Gly
1 5 10 15
Thr Val Thr Leu Thr Cys Gly Ser Ser Thr Gly Ala Val Thr Thr Ser
20 25 30
Asn Tyr Ala Asn Trp Val Gln Glu Lys Pro Gly Gln Ala Phe Arg Gly
35 40 45
Leu Ile Gly Gly Thr Asn Lys Arg Ala Pro Gly Thr Pro Ala Arg Phe
50 55 60
Ser Gly Ser Leu Leu Gly Gly Lys Ala Ala Leu Thr Leu Ser Gly Ala
65 70 75 80
Gln Pro Glu Asp Glu Ala Glu Tyr Tyr Cys Ala Leu Trp Tyr Ser Asn
85 90 95
Leu Trp Val Phe Gly Gly Gly Thr Lys Leu Thr Val Leu Ser Ser
100 105 110
<210> 17
<211> 672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构建体
<400> 17
Gln Val Gln Leu Val Gln Ser Gly Ala Glu Val Lys Lys Pro Gly Ser
1 5 10 15
Ser Val Lys Val Ser Cys Lys Ala Ser Gly Tyr Ala Phe Ser Tyr Ser
20 25 30
Trp Ile Asn Trp Val Arg Gln Ala Pro Gly Gln Gly Leu Glu Trp Met
35 40 45
Gly Arg Ile Phe Pro Gly Asp Gly Asp Thr Asp Tyr Asn Gly Lys Phe
50 55 60
Lys Gly Arg Val Thr Ile Thr Ala Asp Lys Ser Thr Ser Thr Ala Tyr
65 70 75 80
Met Glu Leu Ser Ser Leu Arg Ser Glu Asp Thr Ala Val Tyr Tyr Cys
85 90 95
Ala Arg Asn Val Phe Asp Gly Tyr Trp Leu Val Tyr Trp Gly Gln Gly
100 105 110
Thr Leu Val Thr Val Ser Ser Ala Ser Thr Lys Gly Pro Ser Val Phe
115 120 125
Pro Leu Ala Pro Ser Ser Lys Ser Thr Ser Gly Gly Thr Ala Ala Leu
130 135 140
Gly Cys Leu Val Glu Asp Tyr Phe Pro Glu Pro Val Thr Val Ser Trp
145 150 155 160
Asn Ser Gly Ala Leu Thr Ser Gly Val His Thr Phe Pro Ala Val Leu
165 170 175
Gln Ser Ser Gly Leu Tyr Ser Leu Ser Ser Val Val Thr Val Pro Ser
180 185 190
Ser Ser Leu Gly Thr Gln Thr Tyr Ile Cys Asn Val Asn His Lys Pro
195 200 205
Ser Asn Thr Lys Val Asp Glu Lys Val Glu Pro Lys Ser Cys Asp Gly
210 215 220
Gly Gly Gly Ser Gly Gly Gly Gly Ser Gln Ala Val Val Thr Gln Glu
225 230 235 240
Pro Ser Leu Thr Val Ser Pro Gly Gly Thr Val Thr Leu Thr Cys Gly
245 250 255
Ser Ser Thr Gly Ala Val Thr Thr Ser Asn Tyr Ala Asn Trp Val Gln
260 265 270
Glu Lys Pro Gly Gln Ala Phe Arg Gly Leu Ile Gly Gly Thr Asn Lys
275 280 285
Arg Ala Pro Gly Thr Pro Ala Arg Phe Ser Gly Ser Leu Leu Gly Gly
290 295 300
Lys Ala Ala Leu Thr Leu Ser Gly Ala Gln Pro Glu Asp Glu Ala Glu
305 310 315 320
Tyr Tyr Cys Ala Leu Trp Tyr Ser Asn Leu Trp Val Phe Gly Gly Gly
325 330 335
Thr Lys Leu Thr Val Leu Ser Ser Ala Ser Thr Lys Gly Pro Ser Val
340 345 350
Phe Pro Leu Ala Pro Ser Ser Lys Ser Thr Ser Gly Gly Thr Ala Ala
355 360 365
Leu Gly Cys Leu Val Lys Asp Tyr Phe Pro Glu Pro Val Thr Val Ser
370 375 380
Trp Asn Ser Gly Ala Leu Thr Ser Gly Val His Thr Phe Pro Ala Val
385 390 395 400
Leu Gln Ser Ser Gly Leu Tyr Ser Leu Ser Ser Val Val Thr Val Pro
405 410 415
Ser Ser Ser Leu Gly Thr Gln Thr Tyr Ile Cys Asn Val Asn His Lys
420 425 430
Pro Ser Asn Thr Lys Val Asp Lys Lys Val Glu Pro Lys Ser Cys Asp
435 440 445
Lys Thr His Thr Cys Pro Pro Cys Pro Ala Pro Glu Ala Ala Gly Gly
450 455 460
Pro Ser Val Phe Leu Phe Pro Pro Lys Pro Lys Asp Thr Leu Met Ile
465 470 475 480
Ser Arg Thr Pro Glu Val Thr Cys Val Val Val Asp Val Ser His Glu
485 490 495
Asp Pro Glu Val Lys Phe Asn Trp Tyr Val Asp Gly Val Glu Val His
500 505 510
Asn Ala Lys Thr Lys Pro Arg Glu Glu Gln Tyr Asn Ser Thr Tyr Arg
515 520 525
Val Val Ser Val Leu Thr Val Leu His Gln Asp Trp Leu Asn Gly Lys
530 535 540
Glu Tyr Lys Cys Lys Val Ser Asn Lys Ala Leu Gly Ala Pro Ile Glu
545 550 555 560
Lys Thr Ile Ser Lys Ala Lys Gly Gln Pro Arg Glu Pro Gln Val Tyr
565 570 575
Thr Leu Pro Pro Cys Arg Asp Glu Leu Thr Lys Asn Gln Val Ser Leu
580 585 590
Trp Cys Leu Val Lys Gly Phe Tyr Pro Ser Asp Ile Ala Val Glu Trp
595 600 605
Glu Ser Asn Gly Gln Pro Glu Asn Asn Tyr Lys Thr Thr Pro Pro Val
610 615 620
Leu Asp Ser Asp Gly Ser Phe Phe Leu Tyr Ser Lys Leu Thr Val Asp
625 630 635 640
Lys Ser Arg Trp Gln Gln Gly Asn Val Phe Ser Cys Ser Val Met His
645 650 655
Glu Ala Leu His Asn His Tyr Thr Gln Lys Ser Leu Ser Leu Ser Pro
660 665 670
<210> 18
<211> 447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构建体
<400> 18
Gln Val Gln Leu Val Gln Ser Gly Ala Glu Val Lys Lys Pro Gly Ser
1 5 10 15
Ser Val Lys Val Ser Cys Lys Ala Ser Gly Tyr Ala Phe Ser Tyr Ser
20 25 30
Trp Ile Asn Trp Val Arg Gln Ala Pro Gly Gln Gly Leu Glu Trp Met
35 40 45
Gly Arg Ile Phe Pro Gly Asp Gly Asp Thr Asp Tyr Asn Gly Lys Phe
50 55 60
Lys Gly Arg Val Thr Ile Thr Ala Asp Lys Ser Thr Ser Thr Ala Tyr
65 70 75 80
Met Glu Leu Ser Ser Leu Arg Ser Glu Asp Thr Ala Val Tyr Tyr Cys
85 90 95
Ala Arg Asn Val Phe Asp Gly Tyr Trp Leu Val Tyr Trp Gly Gln Gly
100 105 110
Thr Leu Val Thr Val Ser Ser Ala Ser Thr Lys Gly Pro Ser Val Phe
115 120 125
Pro Leu Ala Pro Ser Ser Lys Ser Thr Ser Gly Gly Thr Ala Ala Leu
130 135 140
Gly Cys Leu Val Glu Asp Tyr Phe Pro Glu Pro Val Thr Val Ser Trp
145 150 155 160
Asn Ser Gly Ala Leu Thr Ser Gly Val His Thr Phe Pro Ala Val Leu
165 170 175
Gln Ser Ser Gly Leu Tyr Ser Leu Ser Ser Val Val Thr Val Pro Ser
180 185 190
Ser Ser Leu Gly Thr Gln Thr Tyr Ile Cys Asn Val Asn His Lys Pro
195 200 205
Ser Asn Thr Lys Val Asp Glu Lys Val Glu Pro Lys Ser Cys Asp Lys
210 215 220
Thr His Thr Cys Pro Pro Cys Pro Ala Pro Glu Ala Ala Gly Gly Pro
225 230 235 240
Ser Val Phe Leu Phe Pro Pro Lys Pro Lys Asp Thr Leu Met Ile Ser
245 250 255
Arg Thr Pro Glu Val Thr Cys Val Val Val Asp Val Ser His Glu Asp
260 265 270
Pro Glu Val Lys Phe Asn Trp Tyr Val Asp Gly Val Glu Val His Asn
275 280 285
Ala Lys Thr Lys Pro Arg Glu Glu Gln Tyr Asn Ser Thr Tyr Arg Val
290 295 300
Val Ser Val Leu Thr Val Leu His Gln Asp Trp Leu Asn Gly Lys Glu
305 310 315 320
Tyr Lys Cys Lys Val Ser Asn Lys Ala Leu Gly Ala Pro Ile Glu Lys
325 330 335
Thr Ile Ser Lys Ala Lys Gly Gln Pro Arg Glu Pro Gln Val Cys Thr
340 345 350
Leu Pro Pro Ser Arg Asp Glu Leu Thr Lys Asn Gln Val Ser Leu Ser
355 360 365
Cys Ala Val Lys Gly Phe Tyr Pro Ser Asp Ile Ala Val Glu Trp Glu
370 375 380
Ser Asn Gly Gln Pro Glu Asn Asn Tyr Lys Thr Thr Pro Pro Val Leu
385 390 395 400
Asp Ser Asp Gly Ser Phe Phe Leu Val Ser Lys Leu Thr Val Asp Lys
405 410 415
Ser Arg Trp Gln Gln Gly Asn Val Phe Ser Cys Ser Val Met His Glu
420 425 430
Ala Leu His Asn His Tyr Thr Gln Lys Ser Leu Ser Leu Ser Pro
435 440 445
<210> 19
<211> 232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构建体
<400> 19
Glu Val Gln Leu Leu Glu Ser Gly Gly Gly Leu Val Gln Pro Gly Gly
1 5 10 15
Ser Leu Arg Leu Ser Cys Ala Ala Ser Gly Phe Thr Phe Ser Thr Tyr
20 25 30
Ala Met Asn Trp Val Arg Gln Ala Pro Gly Lys Gly Leu Glu Trp Val
35 40 45
Ser Arg Ile Arg Ser Lys Tyr Asn Asn Tyr Ala Thr Tyr Tyr Ala Asp
50 55 60
Ser Val Lys Gly Arg Phe Thr Ile Ser Arg Asp Asp Ser Lys Asn Thr
65 70 75 80
Leu Tyr Leu Gln Met Asn Ser Leu Arg Ala Glu Asp Thr Ala Val Tyr
85 90 95
Tyr Cys Val Arg His Gly Asn Phe Gly Asn Ser Tyr Val Ser Trp Phe
100 105 110
Ala Tyr Trp Gly Gln Gly Thr Leu Val Thr Val Ser Ser Ala Ser Val
115 120 125
Ala Ala Pro Ser Val Phe Ile Phe Pro Pro Ser Asp Glu Gln Leu Lys
130 135 140
Ser Gly Thr Ala Ser Val Val Cys Leu Leu Asn Asn Phe Tyr Pro Arg
145 150 155 160
Glu Ala Lys Val Gln Trp Lys Val Asp Asn Ala Leu Gln Ser Gly Asn
165 170 175
Ser Gln Glu Ser Val Thr Glu Gln Asp Ser Lys Asp Ser Thr Tyr Ser
180 185 190
Leu Ser Ser Thr Leu Thr Leu Ser Lys Ala Asp Tyr Glu Lys His Lys
195 200 205
Val Tyr Ala Cys Glu Val Thr His Gln Gly Leu Ser Ser Pro Val Thr
210 215 220
Lys Ser Phe Asn Arg Gly Glu Cys
225 230
<210> 20
<211> 219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合成构建体
<400> 20
Asp Ile Val Met Thr Gln Thr Pro Leu Ser Leu Pro Val Thr Pro Gly
1 5 10 15
Glu Pro Ala Ser Ile Ser Cys Arg Ser Ser Lys Ser Leu Leu His Ser
20 25 30
Asn Gly Ile Thr Tyr Leu Tyr Trp Tyr Leu Gln Lys Pro Gly Gln Ser
35 40 45
Pro Gln Leu Leu Ile Tyr Gln Met Ser Asn Leu Val Ser Gly Val Pro
50 55 60
Asp Arg Phe Ser Gly Ser Gly Ser Gly Thr Asp Phe Thr Leu Lys Ile
65 70 75 80
Ser Arg Val Glu Ala Glu Asp Val Gly Val Tyr Tyr Cys Ala Gln Asn
85 90 95
Leu Glu Leu Pro Tyr Thr Phe Gly Gly Gly Thr Lys Val Glu Ile Lys
100 105 110
Arg Thr Val Ala Ala Pro Ser Val Phe Ile Phe Pro Pro Ser Asp Arg
115 120 125
Lys Leu Lys Ser Gly Thr Ala Ser Val Val Cys Leu Leu Asn Asn Phe
130 135 140
Tyr Pro Arg Glu Ala Lys Val Gln Trp Lys Val Asp Asn Ala Leu Gln
145 150 155 160
Ser Gly Asn Ser Gln Glu Ser Val Thr Glu Gln Asp Ser Lys Asp Ser
165 170 175
Thr Tyr Ser Leu Ser Ser Thr Leu Thr Leu Ser Lys Ala Asp Tyr Glu
180 185 190
Lys His Lys Val Tyr Ala Cys Glu Val Thr His Gln Gly Leu Ser Ser
195 200 205
Pro Val Thr Lys Ser Phe Asn Arg Gly Glu Cys
210 215

Claims (113)

1.一种治疗患有CD20阳性B细胞增殖性疾患的受试者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至少包含第一给药周期和第二给药周期的给药方案向所述受试者施用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其中:(a)所述第一给药周期包括所述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第一剂量(C1D1)和第二剂量(C1D2),其中所述C1D1为2.5mg并且所述C1D2为10mg;以及(b)所述第二给药周期包括16mg或30mg的所述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单一剂量(C2D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二给药周期的所述单一剂量包括30mg的所述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所述第一给药周期的第1天施用所述第一剂量(C1D1)并且在所述第一给药周期的第8天施用所述第二剂量(C1D2)。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所述第二给药周期的第1天施用所述第二给药周期的所述单一剂量(C2D1)。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1至10个(C3D1至C12D1)额外给药周期。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1至10个额外给药周期(C3D1至C12D1)包括16mg或30mg的所述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单一剂量。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额外给药周期(C3D1至C12D1)的所述单一剂量包括30mg的所述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
8.根据权利要求5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在相应的额外给药周期的第一天施用所述额外给药周期(C3D1至C12D1)的所述单一剂量。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所述方法总共包括12个给药周期。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一个治疗周期包括14天或21天。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中一个治疗周期包括21天。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CD20阳性B细胞增殖性疾患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B细胞增殖性疾患为复发性或难治性NHL。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NHL为惰性NHL(iNHL)或侵袭性NHL(aNHL)。
15.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NHL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HGBCL)、原发性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PMBCL)或边缘区淋巴瘤(MZL)。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DLBCL为Richter转化。
17.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NHL为套细胞淋巴瘤(MCL)。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MCL为复发性或难治性(R/R)MCL。
19.根据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受试者接受过包括布鲁顿酪氨酸激酶抑制剂(BTKi)的至少一种先前全身性治疗方案。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BTKi包括依鲁替尼、阿卡替尼或泽布替尼。
21.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NHL为滤泡性淋巴瘤(FL)。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FL为1级、2级或3a级FL。
23.根据权利要求21或22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FL为转化的FL。
24.根据权利要求21至2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FL为复发性或难治性(R/R)FL。
25.根据权利要求21至2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受试者为以下高风险受试者:
(a)在至少两种先前疗法后已复发或对至少两种先前疗法是难治的;
(b)在用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抑制剂的治疗后已复发或对用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抑制剂的治疗是难治的;
(c)在一线治疗后24个月内经历疾病进展;并且/或者
(d)具有病灶,其中病灶直径的乘积之和≥3,000mm2
26.根据权利要求1至2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患有所述CD20阳性B细胞增殖性疾患的受试者群体在施用所述双特异性抗体后表现出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并且其中具有3级或更高级别(如美国移植和细胞疗法学会于2019年所定义;ASTCT)的所述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的比率小于或为约5%。
27.根据权利要求1至2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向多个受试者施用所述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引起至少约70%的完全缓解率。
28.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中向多个受试者施用所述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在罹患iNHL的受试者中引起至少约70%的完全缓解率。
29.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中向多个受试者施用所述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在罹患aNHL的受试者中引起至少约70%的完全缓解率。
30.根据权利要求17至20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向多个受试者施用所述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引起至少约80%的总体缓解率。
31.根据权利要求17至20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向多个受试者施用所述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引起至少约65%的完全缓解率。
32.根据权利要求21至2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向多个受试者施用所述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引起至少约80%的总体缓解率。
33.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方法,其中向多个受试者施用所述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引起至少约40%的完全代谢缓解率。
34.一种治疗患有滤泡性淋巴瘤(FL)的受试者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至少包含第一给药周期、第二给药周期和第三给药周期的给药方案向所述受试者施用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其中:
(i)所述第一给药周期包括所述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第一剂量(C1D1)和第二剂量(C1D2),其中所述C1D1为0.5mg,并且所述C1D2为2.5mg的所述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
(ii)所述第二给药周期包括10mg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单一剂量(C2D1),并且
(iii)所述第三给药周期包括16mg或30mg的所述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单一剂量(C3D1)。
35.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三给药周期的所述单一剂量(C3D1)包括30mg的所述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
36.根据权利要求34或35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所述第一给药周期的第1天施用所述第一剂量(C1D1)并且在所述第一给药周期的第8天施用所述第二剂量(C1D2)。
37.根据权利要求34至3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所述第二给药周期的第1天施用所述第二给药周期的所述单一剂量(C2D1)。
38.根据权利要求34至3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所述第三给药周期的第1天施用所述第三给药周期的所述单一剂量(C3D1)。
39.根据权利要求34至3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1至9个(C4D1至C12D1)额外给药周期。
40.根据权利要求39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1至9个额外给药周期(C4D1至C12D1)包括16mg或30mg的所述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单一剂量。
41.根据权利要求39或40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额外给药周期(C4D1至C12D1)的所述单一剂量包括30mg的所述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
42.根据权利要求39至41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在相应的额外给药周期的第一天施用所述额外给药周期(C4D1至C12D1)的所述单一剂量。
43.根据权利要求34至42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所述方法总共包括12个给药周期。
44.根据权利要求34至4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一个治疗周期包括14天或21天。
45.根据权利要求44所述的方法,其中一个治疗周期包括21天。
46.根据权利要求34至4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FL为1级、2级或3a级FL。
47.根据权利要求34至4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FL为转化的FL。
48.根据权利要求34至4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FL为复发性或难治性(R/R)FL。
49.根据权利要求48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受试者为以下高风险受试者:
(a)在至少两种先前疗法后已复发或对至少两种先前疗法是难治的;
(b)在用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抑制剂的治疗后已复发或对用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抑制剂的治疗是难治的;
(c)在一线治疗后24个月内经历疾病进展;并且/或者
(d)具有病灶,其中病灶直径的乘积之和≥3,000mm2
50.根据权利要求34至49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向多个受试者施用所述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引起至少约80%的总体缓解率。
51.根据权利要求49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受试者为患有R/R FL的高风险受试者,并且其中向多个受试者施用所述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引起至少约40%的完全缓解率。
52.根据权利要求34至51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患有FL的受试者群体在施用所述双特异性抗体后表现出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并且其中具有3级或更高级别(如美国移植和细胞疗法学会于2019年所定义;ASTCT)的所述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的比率为约3%。
53.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将治疗方法与奥妥珠单抗或利妥昔单抗的施用组合。
54.根据权利要求53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所述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所述第一剂量(C1D1)之前7天施用奥妥珠单抗。
55.根据权利要求54所述的方法,其中以1000mg的一个单一剂量施用奥妥珠单抗。
56.根据权利要求54所述的方法,其中以各1000mg奥妥珠单抗的第一剂量和第二剂量施用奥妥珠单抗。
57.根据权利要求56所述的方法,其中在同一天施用奥妥珠单抗的所述第一剂量和所述第二剂量。
58.根据权利要求56和5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受试者罹患MCL并且接受过至少两种先前全身性疗法。
59.根据权利要求53至5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所述第二周期的第一天(C2D1)和任何后续周期的第一天施用奥妥珠单抗或利妥昔单抗。
60.根据权利要求59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所述第二周期的所述第一天(C2D1)和第三周期(C3D1)至第十二周期(C12D1)的第一天施用奥妥珠单抗或利妥昔单抗。
61.根据权利要求58或59所述的方法,其中以1000mg的剂量施用奥妥珠单抗。
62.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患者在所述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之前接受皮质类固醇术前用药。
63.根据权利要求6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皮质类固醇术前用药包括泼尼松龙和甲泼尼龙、和/或地塞米松。
64.根据权利要求62或6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所述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所述第一剂量(C1D1)之前给予所述皮质类固醇术前用药。
65.根据权利要求1至6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总共12个治疗周期后停止治疗。
66.根据权利要求65所述的方法,其中如果出现复发和/或如果发生疾病进展,则用根据权利要求1至6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对所述患者进行再治疗。
67.一种治疗患有CD20阳性细胞增殖性疾患的受试者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向所述受试者施用抗CD20抗体、环磷酰胺、阿霉素、皮质类固醇以及与CD20和CD3结合的双特异性抗体。
68.根据权利要求67所述的方法,其中向多个人施用所述抗CD20抗体、环磷酰胺、阿霉素、皮质类固醇以及与CD20和CD3结合的双特异性抗体在用所述抗CD20抗体、环磷酰胺、阿霉素、皮质类固醇以及与CD20和CD3结合的双特异性抗体治疗后在所述多个人中的至少约60%、至少约70%或至少约80%中引起完全缓解。
69.根据权利要求67或68所述的方法,其中向多个人施用所述抗CD20抗体、环磷酰胺、阿霉素、皮质类固醇以及与CD20和CD3结合的双特异性抗体在用所述抗CD20抗体、环磷酰胺、阿霉素、皮质类固醇以及与CD20和CD3结合的双特异性抗体治疗后在所述多个人中的至少约80%、至少约85%或至少约90%中引起总体缓解。
70.根据权利要求67至69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向人施用所述抗CD20抗体、环磷酰胺、阿霉素、皮质类固醇以及与CD20和CD3结合的双特异性抗体不会导致2级或更高级别的CRS。
71.根据权利要求67至70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包括至少包含第一给药周期、第二给药周期和第三给药周期的给药方案,其中:
(d)所述第一给药周期包括所述抗CD20抗体、环磷酰胺、阿霉素和皮质类固醇的第一剂量(C1D1),并且不包括所述双特异性抗体的剂量;
(e)所述第二给药周期包括所述抗CD20抗体、环磷酰胺、阿霉素和皮质类固醇的第二剂量(C2D1)以及所述双特异性抗体的第一剂量(C2D8)和第二剂量(C2D15),其中所述双特异性抗体的所述C2D8为约2.5mg并且所述C2D15为约10mg;
(f)所述第三给药周期包括所述抗CD20抗体、环磷酰胺、阿霉素和皮质类固醇的第三剂量(C3D1)以及所述双特异性抗体的第三剂量(C3D8),其中所述双特异性抗体的所述C3D8为约30mg。
72.根据权利要求71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每个给药周期的第1天施用所述抗CD20抗体、环磷酰胺、阿霉素和皮质类固醇。
73.根据权利要求71或72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所述第二给药周期的第8天施用所述双特异性抗体的所述第一剂量(C2D8)并且在所述第二给药周期的第15天施用所述第二剂量(C2D15)。
74.根据权利要求71至7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所述第三给药周期的第8天施用所述双特异性抗体的所述第三剂量(C3D8)。
75.根据权利要求71至7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1至5个(C4至C8)额外给药周期。
76.根据权利要求75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1至5个额外给药周期(C4至C8)包括抗CD20抗体、环磷酰胺、阿霉素、皮质类固醇的单一剂量以及30mg的所述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单一剂量。
77.根据权利要求75或76所述的方法,其中在相应的额外给药周期(C4至C8)的第1天施用所述抗CD20抗体、环磷酰胺、阿霉素、皮质类固醇的所述单一剂量并且在第8天施用所述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所述单一剂量。
78.根据权利要求67至77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皮质类固醇为强的松,并且所述抗CD20抗体为利妥昔单抗。
79.根据权利要求78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包括至少包含第一给药周期、第二给药周期和第三给药周期的给药方案,其中:
(d)所述第一给药周期包括所述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和强的松(R-CHOP)的第一剂量(C1D1),并且不包括所述双特异性抗体的剂量;
(e)所述第二给药周期包括所述R-CHOP的第二剂量(C2D1)以及所述双特异性抗体的第一剂量(C2D8)和第二剂量(C2D15),
其中所述双特异性抗体的所述C2D8为约2.5mg并且所述C2D15为约10mg;
(f)所述第三给药周期包括所述R-CHOP的第三剂量(C3D1)以及所述双特异性抗体的第三剂量(C3D8),其中所述双特异性抗体的所述C3D8为约30mg。
80.根据权利要求79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每个给药周期的第1天施用R-CHOP。
81.根据权利要求79或80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所述第二给药周期的第8天施用所述双特异性抗体的所述第一剂量(C2D8)并且在所述第二给药周期的第15天施用所述第二剂量(C2D15)。
82.根据权利要求79至81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所述第三给药周期的第8天施用所述双特异性抗体的所述第三剂量(C3D8)。
83.根据权利要求79至82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1至5个(C4至C8)额外给药周期。
84.根据权利要求83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1至5个额外给药周期(C4至C8)包括R-CHOP的单一剂量以及30mg的所述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单一剂量。
85.根据权利要求84所述的方法,其中在相应的额外给药周期(C4至C8)的第1天施用所述R-CHOP的所述单一剂量并且在第8天施用所述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所述单一剂量。
86.根据权利要求79至8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所述第一给药周期中,用奥妥珠单抗替代利妥昔单抗。
87.根据权利要求71至8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所述方法总共包括6个给药周期。
88.根据权利要求71至8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一个治疗周期包括14天或21天。
89.根据权利要求88所述的方法,其中一个治疗周期包括21天。
90.根据权利要求67至89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CD20阳性B细胞增殖性疾患为先前未经治疗的DLBCL。
91.根据权利要求90所述的方法,其中待治疗的受试者具有国际预后指标[IPI]2至5。
92.根据权利要求1至91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静脉内施用所述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
93.根据权利要求1至92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受试者为人。
94.根据权利要求93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人为高风险受试者。
9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包含与CD20特异性结合的至少一个抗原结合结构域,所述至少一个抗原结合结构域包含
重链可变区,所述重链可变区包含
(i)HVR-H1,其包含SEQ ID NO:1的氨基酸序列;
(ii)HVR-H2,其包含SEQ ID NO:2的氨基酸序列;
(iii)HVR-H3,其包含SEQ ID NO:3的氨基酸序列;
以及轻链可变区,所述轻链可变区包含
(iv)HVR-L1,其包含SEQ ID NO:4的氨基酸序列;
(v)HVR-L2,其包含SEQ ID NO:5的氨基酸序列;和
(vi)HVR-L3,其包含SEQ ID NO:6的氨基酸序列。
96.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包含与CD20特异性结合的至少一个抗原结合结构域,所述至少一个抗原结合结构域包含含有SEQ ID NO:7的氨基酸序列的VH结构域以及含有SEQ ID NO:8的氨基酸序列的VL结构域。
97.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包含与CD3特异性结合的至少一个抗原结合结构域,所述至少一个抗原结合结构域包含
重链可变区,所述重链可变区包含:
(iv)HVR-H1,其包含SEQ ID NO:9的氨基酸序列;
(v)HVR-H2,其包含SEQ ID NO:10的氨基酸序列;
(vi)HVR-H3,其包含SEQ ID NO:11的氨基酸序列;以及
轻链可变区,所述轻链可变区包含
(iv)HVR-L1,其包含SEQ ID NO:12的氨基酸序列;
(v)HVR-L2,其包含SEQ ID NO:13的氨基酸序列;和
(vi)HVR-L3,其包含SEQ ID NO:14的氨基酸序列。
98.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包含与CD3特异性结合的至少一个抗原结合结构域,所述至少一个抗原结合结构域包含含有SEQ ID NO:15的氨基酸序列的VH结构域以及含有SEQ ID NO:16的氨基酸序列的VL结构域。
99.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包含与CD3特异性结合的抗原结合结构域为交叉Fab分子,其中Fab重链和轻链的可变结构域或恒定结构域发生交换。
100.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包含IgG1 Fc结构域,所述IgG1 Fc结构域包含减少与Fc受体的结合和/或降低效应子功能的一个或多个氨基酸取代。
101.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包含IgG1 Fc结构域,所述IgG1 Fc结构域包含氨基酸取代L234A、L235A和P329G(根据KabatEU索引编号)。
102.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包含含有与CD20特异性结合的抗原结合结构域的至少一个Fab分子,其中在所述Fab分子的恒定结构域CL中,在位置124处的氨基酸被赖氨酸(K)取代(根据Kabat编号)并且在位置123处的氨基酸被精氨酸(R)或赖氨酸(K)取代(根据Kabat编号),并且其中在所述Fab分子的恒定结构域CH1中,在位置147处的氨基酸被谷氨酸(E)取代(根据Kabat EU索引编号)并且在位置213处的氨基酸被谷氨酸(E)取代(根据Kabat EU索引编号)。
103.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包含与CD20特异性结合的两个抗原结合结构域和与CD3特异性结合的一个抗原结合结构域。
10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对于CD20为二价并且对于CD3为单价。
10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包含
(i)与CD3特异性结合的抗原结合结构域,所述抗原结合结构域在Fab重链的C末端融合至Fc结构域的第一亚基的N末端
(ii)与CD20特异性结合的第一抗原结合结构域,所述第一抗原结合结构域在Fab重链的C末端融合至与CD3特异性结合的所述抗原结合结构域的Fab重链的N末端,
(iii)与CD20特异性结合的第二抗原结合结构域,所述第二抗原结合结构域在Fab重链的C末端融合至Fc结构域的第二亚基的N末端。
106.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为格菲妥单抗。
107.一种在治疗患有CD20阳性B细胞增殖性疾患的受试者的方法中使用的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所述方法包括以至少包含第一给药周期和第二给药周期的给药方案向所述受试者施用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其中:(a)所述第一给药周期包括所述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第一剂量(C1D1)和第二剂量(C1D2),其中所述C1D1为2.5mg并且所述C1D2为10mg;以及(b)所述第二给药周期包括16mg或30mg的所述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单一剂量(C2D1)。
108.一种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其用于在治疗患有滤泡性淋巴瘤(FL)的受试者的方法中使用,所述方法包括以至少包含第一给药周期、第二给药周期和第三给药周期的给药方案向所述受试者施用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其中:
(i)所述第一给药周期包括所述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第一剂量(C1D1)和第二剂量(C1D2),其中所述C1D1为0.5mg,并且所述C1D2为2.5mg的所述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
(ii)所述第二给药周期包括10mg的所述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单一剂量(C2D1),并且
(iii)所述第三给药周期包括16mg或30mg的所述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单一剂量(C3D1)。
109.一种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其用于在治疗患有CD20阳性细胞增殖性疾患的受试者的方法中使用,所述方法包括向所述受试者施用抗CD20抗体、环磷酰胺、阿霉素、皮质类固醇以及与CD20和CD3结合的双特异性抗体。
110.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在制备用于在方法中治疗CD20阳性细胞增殖性疾患的药物中的用途,所述方法包括以至少包含第一给药周期和第二给药周期的给药方案向所述受试者施用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其中:(a)所述第一给药周期包括所述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第一剂量(C1D1)和第二剂量(C1D2),其中所述C1D1为2.5mg并且所述C1D2为10mg;以及(b)所述第二给药周期包括16mg或30mg的所述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单一剂量(C2D1)。
111.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在制备用于在方法中治疗CD20阳性细胞增殖性疾患的药物中的用途,所述方法包括以至少包含第一给药周期、第二给药周期和第三给药周期的给药方案向所述受试者施用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其中:
(i)所述第一给药周期包括所述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第一剂量(C1D1)和第二剂量(C1D2),其中所述C1D1为0.5mg,并且所述C1D2为2.5mg的所述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
(ii)所述第二给药周期包括10mg的所述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单一剂量(C2D1),并且
(iii)所述第三给药周期包括16mg或30mg的所述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的单一剂量(C3D1)。
112.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在制备用于在方法中治疗CD20阳性细胞增殖性疾患的药物中的用途,所述方法包括向所述受试者施用抗CD20抗体、环磷酰胺、阿霉素、皮质类固醇以及与CD20和CD3结合的双特异性抗体。
113.如前所述的本发明。
CN202180097615.9A 2021-04-30 2021-11-02 用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进行治疗的给药 Pending CN11725569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63/182,398 2021-04-30
US202163226962P 2021-07-29 2021-07-29
US63/226,962 2021-07-29
PCT/EP2021/080300 WO2022228706A1 (en) 2021-04-30 2021-11-02 Dosing for treatment with anti-cd20/anti-cd3 bispecific antibody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255693A true CN117255693A (zh) 2023-12-19

Family

ID=891268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97615.9A Pending CN117255693A (zh) 2021-04-30 2021-11-02 用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进行治疗的给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255693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30052521A1 (en) Treatment method
EP3252078A1 (en) Type ii anti-cd20 antibody and anti-cd20/cd3 bispecific antibody for treatment of cancer
JP2023175681A (ja) がんの治療のためのii型抗cd20抗体及び抗cd20/cd30二重特異性抗体
US20220372156A1 (en) Dosing for treatment with anti-cd20/anti-cd3 bispecific antibody
CN117255693A (zh) 用抗cd20/抗cd3双特异性抗体进行治疗的给药
US20230414750A1 (en) Combination treatment of an anti-cd20/anti-cd3 bispecific antibody and chemotherapy
US20220380480A1 (en) Dosing for combination treatment with anti-cd20/anti-cd3 bispecific antibody and anti-cd79b antibody drug conjugate
EP4347042A1 (en) Dosing of a bispecific antibody that binds cd20 and cd3
WO2024102645A1 (en) Combination treatment with a bispecific antibody that binds ctla4 and pd1 for prostate cance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