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251972A - 一种电网工程设计方法、装置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网工程设计方法、装置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251972A
CN117251972A CN202311436406.XA CN202311436406A CN117251972A CN 117251972 A CN117251972 A CN 117251972A CN 202311436406 A CN202311436406 A CN 202311436406A CN 117251972 A CN117251972 A CN 11725197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figuration information
model
placeholders
main wiring
interv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436406.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丽华
李伟
石磊
姚宁
张瑜
李驰
伊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XD Electric Co Ltd
Xian XD Switchgear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XD Electric Co Ltd
Xian XD Switchgear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XD Electric Co Ltd, Xian XD Switchgear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XD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436406.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251972A/zh
Publication of CN1172519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25197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10Geometric CAD
    • G06F30/18Network design, e.g. design based on topological or interconnect aspects of utility systems, piping, heating ventilation air conditioning [HVAC] or cabling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6/0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 G06F16/2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of structured data, e.g. relational data
    • G06F16/22Indexing; Data structures therefor; Storage structures
    • G06F16/2282Tablespace storage structures; Management thereof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6/0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 G06F16/2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of structured data, e.g. relational data
    • G06F16/24Querying
    • G06F16/245Query processing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6/0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 G06F16/2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of structured data, e.g. relational data
    • G06F16/28Databas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database models, e.g. relational or object models
    • G06F16/284Relational databases
    • G06F16/288Entity relationship model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20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ometry (AREA)
  • Data Mining & Analysis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athematical Optimization (AREA)
  • Pure & Applied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Analysis (AREA)
  •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AREA)
  • Design And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电网工程设计方法、装置及系统,获得输入的配置信息;确定配置信息中的多个占位符,占位符用于标识位于不同位置的元件类型;基于多个占位符查询预先存储的元件选型表,确定每个占位符对应的元件标识信息,基于多个占位符分别对应的元件标识信息生成元件配置信息;基于元件配置信息调用预先设置的元件模型库,基于预设装配规则利用从元件模型库调用的元件执行主接线及产品模型的装配。本方案通过占位符来表示位于不同位置的属于不同类型的元件,实现了基于占位符确定主接线及产品模型中在不同位置处所需的不同的元件型号,实现了基于主接线需求快速确定GIS产品的元件配置和产品的三维布置方案,精准支撑应标决策和订单工程设计。

Description

一种电网工程设计方法、装置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网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网工程设计方法、装置及系统。
背景技术
GIS的应标设计包含主接线设计、布置图设计、元件清单的计算。GIS应标成功之后,转为订单,进入承认图设计环节;承认图设计用于与用户确认技术方案,确认完毕后,进入详细的工程设计环节;工程设计需完成元件BOM的选型、三维虚拟装配等。
目前应标图设计和承认图设计均采用二维CAD设计,元件清单采用人工清点元件符号的方式进行,在应标阶段采用最基础的元件符号的数量估算应标报价,无法准确支撑应标决策。在工程设计阶段工程师根据确认的承认图,基于三维设计软件及标准断面以及元件数据库进行详细的工程设计,完成精准元件BOM的选型和三维装配模型,此时才会形成准确的元件BOM清单,实现清单和模型的准确对应,以便基于清单指导生产采购,应标设计和详细工程设计的模型和数据之间不存在对应关系,造成重复性识别用户要求,影响效率。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电网工程设计方法、装置及系统,其具体方案如下:
一种电网工程设计方法,包括:
获得输入的配置信息;
确定所述配置信息中的多个占位符,所述占位符用于标识位于不同位置的元件类型;
基于所述多个占位符查询预先存储的元件选型表,确定每个所述占位符对应的元件标识信息,基于所述多个占位符分别对应的元件标识信息生成元件配置信息;
基于所述元件配置信息调用预先设置的元件模型库,基于预设装配规则利用从所述元件模型库调用的元件执行主接线及产品模型的装配。
进一步的,所述元件选型表至少包括:元件符号选型表,所述元件模型库至少包括:元件符号模型库;
若配置信息为间隔主接线位置配置信息,则基于所述间隔主接线位置配置信息中的多个占位符查询元件符号选型表,确定每个所述占位符对应的元件符号标识,基于所述元件符号标识生成主接线元件符号配置信息;
基于所述元件符号配置信息调用所述元件符号模型库,基于预设装配规则利用从所述元件符号模型库调用的元件符号执行主接线的装配。
进一步的,所述元件选型表至少包括:元件实体选型表,所述元件模型库至少包括:元件实体模型库;
若配置信息为间隔元件配置信息,则基于所述间隔元件配置信息中的多个占位符查询元件实体选型表,确定每个所述占位符对应的元件实体标识,基于所述元件实体标识生成元件实体配置信息;
基于所述元件实体配置信息调用所述元件实体模型库,基于预设装配规则利用从所述元件实体模型库调用的元件实体执行单间隔模型的装配。
进一步的,所述基于预设装配规则利用从所述元件模型库调用的元件执行主接线及产品模型的装配,包括:
基于元件装配顺序利用从所述元件模型库调用的元件执行单间隔主接线及单间隔模型的装配;
基于指定顺序将多个单间隔主接线进行装配形成整站主接线;
基于指定顺序将多个单间隔模型进行装配形成整站产品模型。
进一步的,所述基于指定顺序将多个单间隔主接线进行装配形成整站主接线,包括:
确定整站主接线空模型;
根据间隔主接线的数量,按照固定的间隔主接线间的距离设置整站主接线空模型中坐标系的数量和位置;
将所述多个单间隔主接线按照指定顺序装配至所述整站主接线空模型中相应位置的坐标系中,形成整站主接线,所述整站主接线由多个不同功能的单间隔主接线组成,每个所述单间隔主接线由多个不同功能的元件的占位符组成。
进一步的,所述基于指定顺序将多个单间隔模型进行装配形成整站产品模型,包括:
确定整站产品空模型;
根据间隔模型的数量,按照固定的间隔模型间的距离设置整站产品空模型中坐标系的数量和位置;
将所述多个单间隔模型按照指定顺序装配至所述整站产品空模型中相应位置的坐标系中,形成整站产品模型。
一种电网工程设计系统,包括:
数据管理单元,至少用于存储管理元件模型库及元件选型表;
规则管理单元,用于获得配置信息,基于所述配置信息中的多个占位符查询所述元件选型表,确定每个所述占位符对应的元件标识信息,基于所述多个占位符分别对应的元件标识信息生成元件配置信息,其中,所述占位符用于标识不同位置的元件类型;
三维软件管理单元,用于获得所述元件配置信息,调用所述元件模型库,基于所述预设装配规则及所述元件配置信息执行主接线及产品模型的装配。
进一步的,所述数据管理单元存储的元件选型表至少包括:元件符号选型表,所述元件模型库至少包括:元件符号模型库;
所述规则管理单元用于:获得间隔主接线位置配置信息,基于所述间隔主接线位置配置信息中的多个占位符查询元件符号选型表,确定每个所述占位符对应的元件符号标识,基于所述元件符号标识生成主接线元件符号配置信息;
所述三维软件管理单元,用于基于所述元件符号配置信息调用所述元件符号模型库,基于预设装配规则利用从所述元件符号模型库调用的元件符号执行主接线的装配。
进一步的,所述数据管理单元存储的元件选型表至少包括:元件实体选型表,所述元件模型库至少包括:元件实体模型库;
所述规则管理单元用于获得间隔主接线元件配置信息,基于所述间隔主接线元件配置信息中的多个占位符查询元件实体选型表,确定每个所述占位符对应的元件实体标识,基于所述元件实体标识生成主接线元件实体配置信息;
所述三维软件管理单元用于基于所述元件实体配置信息调用所述元件实体模型库,基于预设装配规则利用从所述元件实体模型库调用的元件实体执行产品模型的装配。
一种电网工程设计装置,包括:
处理器,用于获得输入的配置信息;确定所述配置信息中的多个占位符,所述占位符用于标识位于不同位置的元件类型;基于所述多个占位符查询预先存储的元件选型表,确定每个所述占位符对应的元件标识信息,基于所述多个占位符分别对应的元件标识信息生成元件配置信息;基于所述元件配置信息调用预先设置的元件模型库,基于预设装配规则利用从所述元件模型库调用的元件执行主接线及产品模型的装配;
存储器,用于存储所述处理器执行上述处理流程所需的程序。
从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申请公开的电网工程设计方法、装置及系统,获得输入的配置信息;确定配置信息中的多个占位符,占位符用于标识位于不同位置的元件类型;基于多个占位符查询预先存储的元件选型表,确定每个占位符对应的元件标识信息,基于多个占位符分别对应的元件标识信息生成元件配置信息;基于元件配置信息调用预先设置的元件模型库,基于预设装配规则利用从元件模型库调用的元件执行主接线及产品模型的装配。本方案通过占位符来表示位于不同位置的属于不同类型的元件,实现了基于占位符确定主接线及产品模型中在不同位置处所需的不同的元件类型,实现了在应标设计阶段就能够确定准确的元件配置,在详细工程设计阶段无需重复识别用户要求,即可直接基于应用设计阶段确定的元件配置获得详细的元件配置的信息;并且,基于元件配置即可确定应标报价,能够有效支撑应标决策。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电网工程设计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位于不同位置的隔离开关的占位符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电网工程设计方法的流程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元件符号选型表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主接线元件符号配置信息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整站主接线的装配过程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电网工程设计方法的流程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隔离开关的元件实体选型表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整站产品模型的装配过程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不同元件模型之间的接口装配规则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电网工程设计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电网工程设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电网工程设计方法,其流程图如图1所示,包括:
步骤S11、获得输入的配置信息;
步骤S12、确定配置信息中的多个占位符,占位符用于标识位于不同位置的元件类型;
步骤S13、基于多个占位符查询预先存储的元件选型表,确定每个占位符对应的元件标识信息,基于多个占位符分别对应的元件标识信息生成元件配置信息;
步骤S14、基于元件配置信息调用预先设置的元件模型库,基于预设装配规则利用从元件模型库调用的元件执行主接线及产品模型的装配。
GIS的应标设计包含主接线设计、布置图设计、元件清单的计算。GIS应标成功之后,转为订单,进入承认图设计环节;承认图设计用于与用户确认技术方案,确认完毕后,进入详细的工程设计环节;工程设计需完成元件BOM的选型、三维虚拟装配等。目前应标图设计和承认图设计均采用二维CAD设计,元件清单采用人工清点元件符号的方式进行。在工程设计阶段工程师根据确认的承认图,基于三维设计软件及标准断面以及元件数据库进行详细的工程设计,完成精准元件BOM的选型和三维装配模型,此时才会形成准确的元件BOM清单,实现清单和模型的准确对应,以便基于清单指导生产采购,在应标阶段并没有实现主接线、布置图设计与元件清单的准确对应,应标阶段采用最基础的元件符号的数量估算应标报价,无法准确支撑应标决策。
基于此,本方案中,在应标设计阶段,为设计中用到的每个元件设置占位符,不同位置不同类型的元件对应不同的占位符,以实现在应标设计阶段就能够形成准确的元件BOM清单,避免在应标设计阶段采用最基础的元件符号导致无法实现准确报价的问题。
具体的,电网工程设计中包括GIS主接线设计及产品模型设计,其中,GIS主接线是由各主要电气设备母线、隔离开关、电流互感器、断路器、电压互感器、出线套管等按照一定的顺序连接而成的总线路。
在应标设计阶段,获得输入的配置信息,配置信息是对电网工程进行设计时输入的信息,通过配置信息能够确定在什么位置要设置什么元件,因此,对配置信息进行分析,可确定配置信息中的多个占位符,通过占位符来表征位于不同位置的不同类型的元件。
其中,占位符用于区分主接线、三维模型设计以及元件BOM中同类型或相同的零部件,其属于GIS元件的一种属性信息,用于标识设计图中不同位置处的不同元件。
GIS设备中的元件可包含:断路器、隔离开关、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避雷器、套管、电缆终端等。其中,元件的占位符的确定可基于不同的编码方式实现,如:其编码方式可以为:取功能缩写与元件符号相结合的方式,如:GIS的占位符至少包括:母线三工位隔离开关MXDES、母线隔离开关MXDS、母线电流互感器MXCT、断路器CB、出线电流互感器CXCT、出线隔离开关CXDES、出线接地开关/快速接地开关CXES/FES、保护设备BP(如电压互感器和避雷器)以及终端元件ZD(如电缆终端、套管)等。
占位符可按照使用位置和功能进行划分,例如:隔离开关可划分为:母线三工位隔离开关,其占位符为MXDES;母线隔离开关,其占位符为MXDS;出线三工位隔离开关,其占位符为CXDES,当然,还可以包括其他隔离开关,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如图2所示,为位于不同位置的隔离开关DES,使用占位符标识不同位置的隔离开关,如:占位符:CXDES用于标识位于出线三工位隔离开关,占位符:MXDES用于标识母线三工位隔离开关,MXDS用于标识母线隔离开关,占位符CXFES用于标识出线快速接地开关。
在确定多个占位符后,即可确定该主接线设计或产品模型设计中在哪些位置存在什么类型的元件,之后查询预先存储的元件选型表,从而确定出与每一个占位符分别对应的元件选型表中的元件标识信息,基于多个占位符中每个占位符分别对应的元件标识信息,生成元件配置信息,其可具体为元件配置表,元件配置信息可以包括与每个占位符分别对应的元件标识信息对应的配置数据。
基于该元件配置表即可确定应标设计中需要用到的具体元件类型以及数量,即可确定所需的元件BOM清单,基于该清单即可实现准确的报价。在元件配置表确定后,可实现元件的三维虚拟装配,以形成当前应标的电网工程设计的虚拟装配模型,即基于元件配置表调用预先存储的元件模型库中相应的元件,按照预设装配规则对调用的相应元件进行装配,即可形成装配完成的三维虚拟装配模型,该三维虚拟装配模型可以至少包括三维虚拟主接线模型及三维虚拟产品模型。
本方案中,在应标阶段即可通过调用元件模型库生成三维虚拟装配模型,以便于在工程设计阶段可直接使用该模型,避免了在工程设计阶段进行三维模型的设计,提高了设计效率。
本实施例公开的电网工程设计方法,获得输入的配置信息;确定配置信息中的多个占位符,占位符用于标识位于不同位置的元件类型;基于多个占位符查询预先存储的元件选型表,确定每个占位符对应的元件标识信息,基于多个占位符分别对应的元件标识信息生成元件配置信息;基于元件配置信息调用预先设置的元件模型库,基于预设装配规则利用从元件模型库调用的元件执行主接线及产品模型的装配。本方案通过占位符来表示位于不同位置的属于不同类型的元件,实现了基于占位符确定主接线及产品模型中在不同位置处所需的不同的元件类型,实现了在应标设计阶段就能够确定准确的元件配置,能够有效支撑应标决策。
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电网工程设计方法,其流程图如图3所示,包括:
步骤S31、获得输入的间隔主接线位置配置信息;
步骤S32、确定间隔主接线位置配置信息中的多个占位符,占位符用于识别位于不同位置的元件类型;
步骤S33、基于间隔主接线位置配置信息中的多个占位符查询元件符号选型表,确定每个占位符对应的元件符号标识,基于元件符号标识生成主接线元件符号配置信息;
步骤S34、基于元件符号配置信息调用元件符号模型库,基于预设装配规则利用从元件符号模型库调用的元件符号执行主接线的装配。
若获得的是间隔主接线的位置配置信息,则基于该间隔主接线的位置配置信息确定间隔主接线中所需的元件符号清单,并进一步基于该元件符号清单完成对间隔主接线的三维虚拟装配,从而完成对间隔主接线的应标设计。
其中,元件符号选型表以及元件符号模型库均是预先存储的,元件符号选型表中至少包括:元件符号标识ID、元件符号名称、符号属性1、符号属性2、接口坐标系1、接口坐标系2等。元件符号选型表根据元件占位符匹配元件符号标识ID,每一个元件符号标识ID对应一个元件符号的三维模型;元件符号选型表根据元件的配置选型,选出的是元件符号ID和接口坐标系。
符号属性1及符号属性2可以为元件符号对应的元件的不同属性,如:元件参数编码、间隔朝向等;
另外,接口坐标系对于三维主接线而言,能够实现符号模型之间的对接装配,以形成单个主接线;另外,接口坐标系还用于主接线之间对接装配,以生成整个GIS的主接线。
如图4所示,为一种元件符号选型表的示意图。
元件符号模型库可预先存储在服务器上,也可以存储在数据管理单元中,其主要包含主接线元件符号模型,是基于三维设计软件绘制的草图模型,元件符号模型为参数化模型,元件符号模型设置有接口坐标系,用于与相连的元件符号模型进行装配。
其中,在元件符号模型内设置接口坐标系,可预先建立坐标系的设计及命名标准,元件符号模型中的接口坐标系与元件符号选型表中的一致。主接线符号接口坐标系可包括:整站接口坐标系、单间隔坐标系及元件符号坐标系。
在对主接线进行应标设计时,获得间隔主接线位置配置信息,对其进行分析,以确定其中包括的多个占位符,间隔主接线位置配置信息中的占位符是对应主接线中元件符号的占位符,基于占位符从元件符号选型表中查找到对应的元件符号标识,以便生成主接线元件符号配置信息,即主接线元件符号配置表,之后,调用预先存储的元件符号模型库,完成主接线的装配。
如图5所示,为主接线元件符号配置信息的示意图,图中左侧区域为主接线的功能配置,右侧区域为主接线中的元件占位符配置,如:一个单母、线路间隔、单侧CT出线、FES接地的电缆终端间隔主接线,其元件占位符的配置为:按顺序依次为MXDES\CB\CXCT\CXFES\CSE。
其中,主接线的架构可具体为:产品主接线-间隔主接线-占位符(元件符号),即由元件符号的占位符进行装配,形成间隔主接线,由多个间隔主接线进行装配,形成产品主接线,即间隔主接线是由多个不同功能的元件构成的,而产品主接线是由多个不同功能的间隔主接线构成的。
间隔主接线是元件与整站产品主接线之间的层级,间隔主接线能够灵活布置,适应GIS总体布置需求。其中,间隔主接线可分为:进出线间隔主接线、测量保护间隔主接线、分段间隔主接线、母线间隔主接线等。
那么,在进行主接线装配时,可首先进行单间隔主接线的装配,当多个单间隔主接线装配完成后,将多个单间隔主接线进行装配,以形成整站主接线。
具体的,基于元件装配顺序利用从元件符号模型库调用的元件符号执行单间隔主接线的装配,基于主接线装配的指定顺序将多个单间隔主接线进行装配形成整站主接线。
其中,元件装配顺序可以为预先设定的,如:元件装配顺序为:母线隔离开关-母线电流互感器-断路器-出线电流互感器-出线隔离开关-出线接地开关-出线保护设备(如:电压互感器或避雷器)-终端元件(如:电缆终端、套管或双电缆终端)。
可基于预先设定的元件装配顺序将从元件符号模型库调用的元件符号进行装配,以完成单间隔主接线的装配。在整站主接线所需的多个单间隔主接线分别装配完成后,按照主接线装配的指定顺序将多个单间隔主接线进行装配,以形成整站主接线,从而完成整站主接线的装配。
主接线装配的指定顺序也可以为预设设定的,其可与模型装配的指定顺序相同,如:主接线装配的指定顺序为:由单间隔的主接线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或者从右到左的顺序连接。
如图6所示,为整站主接线的装配过程,由元件符号装配形成单间隔主接线,由多个单间隔主接线装配形成整站主接线。
其中,在对多个单间隔主接线进行装配形成整站主接线时,可具体为:确定整站主接线空模型;根据间隔主接线的数量,按照固定的间隔主接线间的距离设置整站主接线空模型中坐标系的数量和位置;将多个单间隔主接线按照主接线装配的指定顺序装配至整站主接线空模型中相应位置的坐标系中,形成整站主接线。
在进行装配时,整站主接线是一个空的三维模板,即整站主接线空模型,模型中设置了一个坐标系,即整站主接线坐标系,在装配过程中,可按照主接线装配的指定顺序调入第一个间隔主接线,与该整站主接线坐标系装配,即可完成第一个间隔主接线的定位;之后,调入第二个间隔主接线,利用第二个间隔主接线的坐标系2与第一个间隔主接线的坐标系1对接,即可完成第二个间隔主接线的定位,以此类推,相邻的间隔主接线的坐标系对接,即后一个间隔主接线的坐标系2与前一个间隔主接线的坐标系1对接,即可完成整站主接线的装配。
而在装配之前,可首先确定整站主接线空模型中坐标系的数量和位置,整站主接线空模型中的坐标系是与间隔主接线的坐标系对应的,在确定整站主接线空模型中坐标系的位置后,可将对应的间隔主接线装配至该坐标系所在的位置,当整站主接线空模型中所有坐标系所在的位置均装配有间隔主接线时,整站主接线即装配完成。
本实施例公开的电网工程设计方法中,基于占位符实现了元件符号与整站主接线之间的串联和贯通;并且,设计了产品主接线-间隔主接线-占位符的底层架构,该架构支持从应标设计到工程设计,乃至工艺设计的贯通架构;另外,还利用模型化数字化坐标体系,以实现三维自动虚拟装配。
本实施例公开的电网工程设计方法,获得输入的间隔主接线位置配置信息;确定间隔主接线位置配置信息中的多个占位符,占位符用于标识位于不同位置的元件类型;基于多个占位符查询预先存储的元件符号选型表,确定每个占位符对应的元件符号标识,基于多个占位符分别对应的元件符号标识生成元件符号配置信息;基于元件符号配置信息调用预先设置的元件符号模型库,基于预设装配规则利用从元件符号模型库调用的元件执行主接线的装配。本方案通过占位符来表示位于不同位置的属于不同类型的元件,实现了基于占位符确定主接线中在不同位置处所需的不同的元件类型,实现了在应标设计阶段就能够确定准确的元件配置,能够有效支撑应标决策。
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电网工程设计方法,其流程图如图7所示,包括:
步骤S71、获得输入的间隔主接线元件配置信息;
步骤S72、确定间隔元件配置信息中的多个占位符,占位符用于识别位于不同位置的元件类型;
步骤S73、基于间隔元件配置信息中的多个占位符查询元件实体选型表,确定每个占位符对应的元件实体标识,基于元件实体标识生成元件实体配置信息;
步骤S74、基于元件实体配置信息调用元件实体模型库,基于预设装配规则利用从元件实体模型库调用的元件实体执行产品模型的装配。
若获得的是间隔元件的配置信息,则基于该间隔元件的配置信息确定间隔模型中所需的元件实体清单,并进一步基于该元件实体清单完成对间隔模型的三维虚拟装配,从而完成对间隔模型的应标设计。
其中,元件实体选型表以及元件实体模型库均是预先存储的,元件实体选型表中至少包括:元件实体标识ID、元件实体名称、元件实体属性1、元件实体属性2、接口坐标系1、接口坐标系2等。
元件实体属性1及元件实体属性2可以为元件实体的不同属性,根据元件实体属性可完成元件实体标识ID的选型。
如图8所示,为隔离开关的一种元件实体选型表的示意图,其能够选出隔离开关的轻量化模型编号、隔离开关BOM的编号以及隔离开关的接口坐标系等。
其中,接口坐标系,对于三维整站而言,能够实现元件模块和模块之间的对接装配,以形成单个间隔模型,间隔模型之间对接装配,能够生成整站产品模型。
元件模型库可预先存储在服务器上,也可以存储在数据管理单元中,其是基于三维设计软件绘制的元件模型,至少包括:断路器模型、隔离开关模型、电流互感器模型等模型库。
在对元件模型进行应标设计时,获得间隔元件配置信息,对其进行分析,以确定其中包括的多个占位符,间隔元件配置信息中的占位符是对应元件模型中元件符号的占位符,基于占位符从元件实体选型表中查找到对应的元件实体标识,以便生成元件实体配置信息,即元件实体配置表,之后,调用预先存储的元件实体模型库,完成产品模型的装配。
产品BOM架构和产品模型架构可具体为:产品模型-间隔模型-占位符(元件模型标识),即产品模型是由多个间隔模型组成的,而间隔模型是由多个元件模型组成的。间隔模型是元件模型与产品模型之间的层级。
在进行产品模型装配时,可首先进行单间隔模型的装配,当多个单间隔模型装配完成后,将多个单间隔模型进行装配,以形成产品模型。
具体的,基于元件装配顺序利用从元件实体模型库调用的元件模型执行单间隔模型的装配;基于模型装配的指定顺序将多个单间隔模型进行装配,以形成整站产品模型。
其中,元件装配顺序可以为预先设定的,如:元件装配顺序为:母线隔离开关-母线电流互感器-断路器-出线电流互感器-出线隔离开关-出线接地开关-出线保护设备(如:电压互感器或避雷器)-终端元件(如:电缆终端、套管或双电缆终端)。
可基于预先设定的元件装配顺序将从元件实体模型库调用的元件模型进行装配,以完成单间隔模型的装配。在整站主接线所需的多个单间隔模型分别装配完成后,按照指定顺序将多个单间隔模型进行装配,以形成整站产品模型,从而完成整站产品模型的装配。
模型装配的指定顺序也可以是预先设定的,如:模型装配的指定顺序为:由单间隔的模型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或者从右到左的顺序连接。
如图9所示,为整站产品模型的装配过程,由元件模型装配形成单间隔模型,由多个单间隔模型装配形成整站产品模型。
其中,在对多个单间隔模型进行装配形成整站产品模型时,可具体为:确定整站产品空模型;根据间隔模型的数量,按照固定的间隔模型间的距离设置整站产品空模型中坐标系的数量和位置;将多个单间隔模型按照指定顺序装配至整站产品空模型中相应位置的坐标系中,形成整站产品模型。
在进行装配时,整站产品模型是一个空的三维模型,即整站产品空模型,模型中设置了一个坐标系,即整站产品模型坐标系,在装配过程中,可首先确定整站产品空模型中间隔坐标系的数量和位置,在确定整站产品空模型中的间隔坐标系的位置后,可将对应的间隔模型装配至该坐标系所在的位置,当整站产品空模型中所有坐标系所在的位置均装配有间隔模型时,整站产品模型即装配完成。
其具体的装配过程可与整站主接线空模型的装配过程类似,即按照模型装配的指定顺序调入第一个间隔模型,与该整站产品模型坐标系装配,即可完成第一个间隔模型的定位;之后,调入第二个间隔模型,利用第二个间隔模型的坐标系2与第一个间隔模型的坐标系1对接,即可完成第二个间隔模型的定位,以此类推,相邻的间隔模型的坐标系对接,即可完成整站产品模型的装配。
另外,对于间隔模型的装配,也可以为:间隔模型初始为仅包含母线坐标系的空模型,在装配过程中,选定的元件模型装配至该空模型中,第一个调入并装配的模型可以为主母线内导或母线隔离开关模型,后续元件模型按照接口装配规则依次装配,以完成间隔模型的装配。
其中,不同元件模型之间的接口装配规则可以如图10所示,如:断路器模型与母线CT模型之间的接口装配为:断路器模型的动侧接口与母线CT模型的接口1装配;出线隔离开关模型与保护隔离开关模型之间的接口装配为:出线隔离开关模型的母线侧接口与保护隔离开关模型的静侧接口装配等。
本实施例公开的电网工程设计方法中,基于占位符实现了元件与整站产品模型之间的串联和贯通;并且,设计了产品模型-间隔模型-占位符的底层架构,该架构支持从应标设计到工程设计,乃至工艺设计的贯通架构;另外,还利用模块接口坐标体系,以实现三维自动虚拟装配。
本实施例公开的电网工程设计方法,获得输入的间隔元件配置信息;确定间隔元件配置信息中的多个占位符,占位符用于标识位于不同位置的元件类型;基于多个占位符查询预先存储的元件实体选型表,确定每个占位符对应的元件实体标识,基于多个占位符分别对应的元件实体标识生成元件实体配置信息;基于元件实体配置信息调用预先设置的元件实体模型库,基于预设装配规则利用从元件实体模型库调用的元件执行产品模型的装配。本方案通过占位符来表示位于不同位置的属于不同类型的元件,实现了基于占位符确定产品模型中在不同位置处所需的不同的元件类型,实现了在应标设计阶段就能够确定准确的元件配置,能够有效支撑应标决策。
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电网工程设计系统,其结构示意图如图11所示,包括:
数据管理单元111,规则管理单元112及三维软件管理单元113。
其中,数据管理单元111至少用于存储管理元件模型库及元件选型表;
规则管理单元112用于获得配置信息,基于配置信息中的多个占位符查询元件选型表,确定每个占位符对应的元件标识信息,基于多个占位符分别对应的元件标识信息生成元件配置信息,其中,占位符用于标识不同位置的元件类型;
三维软件管理单元113用于获得元件配置信息,调用元件模型库,基于预设装配规则及元件配置信息执行主接线及产品模型的装配。
其中,数据管理单元能够存储元件符号模型库、元件实体模型库、元件符号选型表、元件实体选型表,另外,还能够存储不同的占位符、选型规则、装配顺序等信息。
规则管理单元能够固化设计规则,构建满足模块化产品架构的数据组织架构,并提供用户输入界面,以获得配置信息。当用户完成界面相关信息的输入后,规则管理单元能够基于输入的相关信息输出满足产品架构的元件配置信息,并基于此形成BOM元件表单;另外,规则管理单元还能够向数据管理单元推送要建立的项目数据,并向三维软件管理单元推送需要调用和进行装配的模型。
三维软件管理单元能够承接参数规则、装配规则,完成模型的参数化设计与自动装配。
进一步的,数据管理单元存储的元件选型表至少包括:元件符号选型表,元件模型库至少包括:元件符号模型库;
规则管理单元用于:获得间隔主接线位置配置信息,基于间隔主接线位置配置信息中的多个占位符查询元件符号选型表,确定每个占位符对应的元件符号标识,基于元件符号标识生成主接线元件符号配置信息;
三维软件管理单元,用于基于元件符号配置信息调用元件符号模型库,基于预设装配规则利用从元件符号模型库调用的元件符号执行主接线的装配。
进一步的,数据管理单元存储的元件选型表至少包括:元件实体选型表,元件模型库至少包括:元件实体模型库;
规则管理单元用于获得间隔主接线元件配置信息,基于间隔主接线元件配置信息中的多个占位符查询元件实体选型表,确定每个占位符对应的元件实体标识,基于元件实体标识生成单间隔元件实体配置信息;
三维软件管理单元用于基于元件实体配置信息调用元件实体模型库,基于预设装配规则利用从元件实体模型库调用的元件实体执行间隔的装配。
进一步的,三维软件管理单元用于:
基于元件装配顺序利用从元件模型库调用的元件执行单间隔主接线及单间隔模型的装配;基于指定顺序将多个单间隔主接线进行装配形成整站主接线;基于指定顺序将多个单间隔模型进行装配形成整站产品模型。
进一步的,三维软件管理单元用于:
确定整站主接线空模型;根据间隔主接线的数量,按照固定的间隔主接线间的距离设置整站主接线空模型中坐标系的数量和位置;将多个单间隔主接线按照指定顺序装配至整站主接线空模型中相应位置的坐标系中,形成整站主接线。
进一步的,三维软件管理单元用于:
确定整站产品空模型;根据间隔模型的数量,按照固定的间隔模型间的距离设置整站产品空模型中坐标系的数量和位置;将多个单间隔模型按照模型装配的指定顺序装配至整站产品空模型中相应位置的坐标系中,形成整站产品模型。
本实施例公开的电网工程设计系统是基于上述实施例公开的电网工程设计方法实现的,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公开的电网工程设计系统,获得输入的配置信息;确定配置信息中的多个占位符,占位符用于标识位于不同位置的元件类型;基于多个占位符查询预先存储的元件选型表,确定每个占位符对应的元件标识信息,基于多个占位符分别对应的元件标识信息生成元件配置信息;基于元件配置信息调用预先设置的元件模型库,基于预设装配规则利用从元件模型库调用的元件执行主接线及产品模型的装配。本方案通过占位符来表示位于不同位置的属于不同类型的元件,实现了基于占位符确定主接线及产品模型中在不同位置处所需的不同的元件类型,实现了在应标设计阶段就能够确定准确的元件配置,能够有效支撑应标决策。
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电网工程设计装置,其结构示意图如图12所示,包括:
处理器121及存储器122。
其中,处理器121用于获得输入的配置信息;确定配置信息中的多个占位符,占位符用于标识位于不同位置的元件类型;基于多个占位符查询预先存储的元件选型表,确定每个占位符对应的元件标识信息,基于多个占位符分别对应的元件标识信息生成元件配置信息;基于元件配置信息调用预先设置的元件模型库,基于预设装配规则利用从元件模型库调用的元件执行主接线及产品模型的装配;
存储器122用于存储处理器执行上述处理流程所需的程序。
本实施例公开的电网工程设计装置是基于上述实施例公开的电网工程设计方法实现的,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公开的电网工程设计装置,获得输入的配置信息;确定配置信息中的多个占位符,占位符用于标识位于不同位置的元件类型;基于多个占位符查询预先存储的元件选型表,确定每个占位符对应的元件标识信息,基于多个占位符分别对应的元件标识信息生成元件配置信息;基于元件配置信息调用预先设置的元件模型库,基于预设装配规则利用从元件模型库调用的元件执行主接线及产品模型的装配。本方案通过占位符来表示位于不同位置的属于不同类型的元件,实现了基于占位符确定主接线及产品模型中在不同位置处所需的不同的元件类型,实现了在应标设计阶段就能够确定准确的元件配置,能够有效支撑应标决策。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对于实施例公开的装置而言,由于其与实施例公开的方法相对应,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部分说明即可。
专业人员还可以进一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计算机软件或者二者的结合来实现,为了清楚地说明硬件和软件的可互换性,在上述说明中已经按照功能一般性地描述了各示例的组成及步骤。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方法或算法的步骤可以直接用硬件、处理器执行的软件模块,或者二者的结合来实施。软件模块可以置于随机存储器(RAM)、内存、只读存储器(ROM)、电可编程ROM、电可擦除可编程ROM、寄存器、硬盘、可移动磁盘、CD-ROM、或技术领域内所公知的任意其它形式的存储介质中。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申请。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申请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电网工程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得输入的配置信息;
确定所述配置信息中的多个占位符,所述占位符用于标识位于不同位置的元件类型;
基于所述多个占位符查询预先存储的元件选型表,确定每个所述占位符对应的元件标识信息,基于所述多个占位符分别对应的元件标识信息生成元件配置信息;
基于所述元件配置信息调用预先设置的元件模型库,基于预设装配规则利用从所述元件模型库调用的元件执行主接线及产品模型的装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元件选型表至少包括:元件符号选型表,所述元件模型库至少包括:元件符号模型库;
若配置信息为间隔主接线位置配置信息,则基于所述间隔主接线位置配置信息中的多个占位符查询元件符号选型表,确定每个所述占位符对应的元件符号标识,基于所述元件符号标识生成主接线元件符号配置信息;
基于所述元件符号配置信息调用所述元件符号模型库,基于预设装配规则利用从所述元件符号模型库调用的元件符号执行主接线的装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元件选型表至少包括:元件实体选型表,所述元件模型库至少包括:元件实体模型库;
若配置信息为间隔元件配置信息,则基于所述间隔元件配置信息中的多个占位符查询元件实体选型表,确定每个所述占位符对应的元件实体标识,基于所述元件实体标识生成元件实体配置信息;
基于所述元件实体配置信息调用所述元件实体模型库,基于预设装配规则利用从所述元件实体模型库调用的元件实体执行产品模型的装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预设装配规则利用从所述元件模型库调用的元件执行主接线及产品模型的装配,包括:
基于元件装配顺序利用从所述元件模型库调用的元件执行单间隔主接线及单间隔模型的装配;
基于指定顺序将多个单间隔主接线进行装配形成整站主接线;
基于指定顺序将多个单间隔模型进行装配形成整站产品模型。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指定顺序将多个单间隔主接线进行装配形成整站主接线,包括:
确定整站主接线空模型;
根据间隔主接线的数量,按照固定的间隔主接线间的距离设置整站主接线空模型中坐标系的数量和位置;
将所述多个单间隔主接线按照指定顺序装配至所述整站主接线空模型中相应位置的坐标系中,形成整站主接线,所述整站主接线由多个不同功能的单间隔主接线组成,每个所述单间隔主接线由多个不同功能的元件的占位符组成。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指定顺序将多个单间隔模型进行装配形成整站产品模型,包括:
确定整站产品空模型;
根据间隔模型的数量,按照指定的间隔模型间的距离设置整站产品空模型中坐标系的数量和位置;
将所述多个单间隔模型按照指定顺序装配至所述整站产品空模型中相应位置的坐标系中,形成整站产品模型。
7.一种电网工程设计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数据管理单元,至少用于存储管理元件模型库及元件选型表;
规则管理单元,用于获得配置信息,基于所述配置信息中的多个占位符查询所述元件选型表,确定每个所述占位符对应的元件标识信息,基于所述多个占位符分别对应的元件标识信息生成元件配置信息,其中,所述占位符用于标识不同位置的元件类型;
三维软件管理单元,用于获得所述元件配置信息,调用所述元件模型库,基于所述预设装配规则及所述元件配置信息执行主接线及产品模型的装配。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管理单元存储的元件选型表至少包括:元件符号选型表,所述元件模型库至少包括:元件符号模型库;
所述规则管理单元用于:获得间隔主接线位置配置信息,基于所述间隔主接线位置配置信息中的多个占位符查询元件符号选型表,确定每个所述占位符对应的元件符号标识,基于所述元件符号标识生成主接线元件符号配置信息;
所述三维软件管理单元,用于基于所述元件符号配置信息调用所述元件符号模型库,基于预设装配规则利用从所述元件符号模型库调用的元件符号执行主接线的装配。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管理单元存储的元件选型表至少包括:元件实体选型表,所述元件模型库至少包括:元件实体模型库;
所述规则管理单元用于获得间隔主接线元件配置信息,基于所述间隔主接线元件配置信息中的多个占位符查询元件实体选型表,确定每个所述占位符对应的元件实体标识,基于所述元件实体标识生成主接线元件实体配置信息;
所述三维软件管理单元用于基于所述元件实体配置信息调用所述元件实体模型库,基于预设装配规则利用从所述元件实体模型库调用的元件实体执行产品模型的装配。
10.一种电网工程设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处理器,用于获得输入的配置信息;确定所述配置信息中的多个占位符,所述占位符用于标识位于不同位置的元件类型;基于所述多个占位符查询预先存储的元件选型表,确定每个所述占位符对应的元件标识信息,基于所述多个占位符分别对应的元件标识信息生成元件配置信息;基于所述元件配置信息调用预先设置的元件模型库,基于预设装配规则利用从所述元件模型库调用的元件执行主接线及产品模型的装配;
存储器,用于存储所述处理器执行上述处理流程所需的程序。
CN202311436406.XA 2023-10-31 2023-10-31 一种电网工程设计方法、装置及系统 Pending CN11725197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436406.XA CN117251972A (zh) 2023-10-31 2023-10-31 一种电网工程设计方法、装置及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436406.XA CN117251972A (zh) 2023-10-31 2023-10-31 一种电网工程设计方法、装置及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251972A true CN117251972A (zh) 2023-12-19

Family

ID=891314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436406.XA Pending CN117251972A (zh) 2023-10-31 2023-10-31 一种电网工程设计方法、装置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251972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468708B (zh) 一种基于cim模型的配电网辅助规划方法及系统
CN107729682B (zh) 用于火电工程电气厂的电气系统及设计方法
US20100250622A1 (en) method of automatically generating an ssd file
CN109947859B (zh) 配电网绘图建模方法、系统、存储介质和计算机设备
CN103336873B (zh) 一种变电站三维设计kks智能批量编码方法
CN111260413A (zh) 一种基于矢量图形的电力主网工程施工图造价速算方法
CN105701289B (zh) 一种全自动线束加工设备的一体化解决方法
CN108268733A (zh) 电气设计的三维自动布局方法及其系统
US6795950B2 (en) Printed circuit board design system
CN113283096A (zh) 配网线路台账数据获取及异常数据分析的方法和相关装置
CN108521123A (zh) 一种可视化的多联络点配电网故障区段关联方法
CN117251972A (zh) 一种电网工程设计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15576998B (zh) 一种基于多维信息融合的配电网数据整合方法及系统
CN110633268A (zh) 配电线路自动化开关继电保护级差的配置系统及配置方法
CN116227003A (zh) 基于bim的变电工程设备材料属性信息数据结构构建方法
CN113094068B (zh) 配电图纸更新方法和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16304091A (zh) 设计选型知识图谱的构建及应用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CN108563898A (zh) 一种人机交互式电网单线数字化建模方法
CN115310921A (zh) 自动生成电力防误操作逻辑公式的方法和装置
CN116070379A (zh) 图形的生成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装置
Mei et al. Research on optimization of wiring paths in airplane harness process
CN113742897B (zh) 一种电气一次设备图形数据与模型数据联动校验方法
CN110737980A (zh) 电气设计系统和电气设计方法
CN113886402B (zh) 一种基于分支的航空线束信息集成方法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3742876B (zh) 一种电网网架结构的成图方法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