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251919B - 一种沿空留巷顶板侧向破断位置判定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沿空留巷顶板侧向破断位置判定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251919B
CN117251919B CN202311329566.4A CN202311329566A CN117251919B CN 117251919 B CN117251919 B CN 117251919B CN 202311329566 A CN202311329566 A CN 202311329566A CN 117251919 B CN117251919 B CN 11725191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of
basic
gob
rock
break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32956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7251919A (zh
Inventor
张自政
罗佳豪
覃疏捷
邓敏
辛金林
吴海
于宪阳
孙旭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2311329566.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251919B/zh
Publication of CN1172519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25191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725191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25191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10Geometric CAD
    • G06F30/13Architectural design, e.g. computer-aided architectural design [CAAD] related to design of buildings, bridges, landscapes, production plants or road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20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19/00Details relating to the type or aim of the analysis or the optimisation
    • G06F2119/14Force analysis or force optimisation, e.g. static or dynamic for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ometry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Mathematical Analysis (AREA)
  • Mathematical Optimization (AREA)
  • Pure & Applied Mathematics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Devices Affording Protection Of Roads Or Walls For Sound Insul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巷道支护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沿空留巷顶板侧向破断位置判定方法。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沿空留巷顶板侧向破断位置判定方法,该方法操作过程简单、评价结果可靠、参数可定量描述、并能指导巷道支护情况,同时,还能便于相关从业人员对保证巷道围岩稳定性采取相关措施时提供理论依据。

Description

一种沿空留巷顶板侧向破断位置判定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巷道支护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沿空留巷顶板侧向破断位置判定方法。
背景技术
沿空留巷作为一种常见的无煤柱开采技术,是通过巷内支护和巷旁支护对上一区段工作面巷道进行保留,用于下工作面的排水、通风和运输等。该技术提高了煤炭回收率,有效降低了掘进率,缓解了采掘接续困难这一问题,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绿色、安全、高效的开采技术。沿空留巷期间随着工作面回采,采空区侧实体煤上方顶板失去原实体煤的支撑,转而通过巷旁充填体承载,留巷区域顶板受上覆岩体作用、顶板自重、实体煤支撑、巷内支护和充填体作用的共同影响下,发生断裂后形成具有一定承载能力且相对稳定的砌体梁结构。由此可见,留巷顶板的破断位置对巷道围岩稳定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的作用。目前国内外专家学者虽然对于沿空留巷顶板破断次数、位置等相关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对基本顶发生两次破断的位置和顺序认识还有所不足。顶板是否发生破断以及破断顺序受到岩层物理力学性质、煤层赋存条件、煤层厚度、充填体宽度等多因素的影响,结合沿空留巷力学模型分析,沿空留巷基本顶破断情况有以下三种可能:(a)采空区侧顶板先发生破断、(b)实体煤侧顶板先发生破断、(c)采空区侧与实体煤侧顶板均不发生破断。因此,针对沿空留巷尚未确定基本顶两次破断的位置和顺序的空白。解决现有技术方法在沿空留巷巷道支护中带来的问题,特提供一种沿空留巷顶板侧向破断位置判定方法。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沿空留巷顶板侧向破断位置判定方法,该方法操作过程简单、评价结果可靠、参数可定量描述、并能指导巷道支护情况,同时,还能便于相关从业人员对保证巷道围岩稳定性采取相关措施时提供理论依据。
一种沿空留巷顶板侧向破断位置判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建立沿空留巷实体煤帮与顶板相互作用力学模型,并对力学模型中实体煤侧顶板处的受力情况进行简化,简化为固支边界条件;将沿空留巷基本顶破断在模型中假设存在破断位置A和破断位置B,其中结构滑落失稳支护力包括基本顶上覆岩层作用力q1,,基本顶结构滑落失稳传递作用力q2和切顶控制岩层结构传递作用力q3
具体的,步骤1中,沿空留巷实体煤帮与顶板相互作用力学模型通过位于留巷巷道上方直接顶与基本顶的破断结构特征进行建立,沿空留巷巷内顶板结构模型采用短砌体-砌体的结构模型,其中,直接顶破断形成短砌体结构,关键层破断形成砌体梁结构;
步骤二:根据公式(1)、公式(2)和公式(3)分别计算力学模型中极限平衡区支承应力σc、宽度x0和顶板的侧向破断极限跨距L2,基本顶岩梁长度可近似为周期来压步距;
其中,在沿空留巷实体煤帮与顶板相互作用力学模型中,煤层直接顶水平力通过煤层与顶板岩层交界面的粘聚力提供,短砌体的水平力通过岩块与切顶作用切落破碎岩体的摩擦阻力提供;基本顶的破断结构特征采用基本顶岩块的水平力,其中,基本顶岩块的水平力通过岩块与矸石的摩擦阻力提供,基本顶岩块断破的岩块回转角为最大值;
式中,c0表示煤层与顶板岩层交界面的粘聚力,MPa;表示煤层与顶板岩层交界面的内摩擦角,°;α表示煤层倾角,°;Px表示实体煤帮支护强度,MPa;λ表示侧压系数;h表示煤层厚度,m;H表示开采深度,m;γ表示上覆岩层容重,N/m3;k表示应力集中系数;L1表示周期来压步距,m;S表示工作面长度,m;σt表示基本顶抗拉强度,MPa;q1表示基本顶上部软弱岩层自重,MPa;h0表示基本顶厚度,m;
其中,基本顶结构滑落失稳传递作用力q2,通过基本顶上覆软弱岩层自重q1,和基本顶自重确定,其中,基本顶结构滑落失稳传递作用力q2的大小与实体煤帮支护强度的大小对应;
步骤三:沿空留巷实体煤帮与顶板相互作用力学模型,基本顶上覆软弱岩层自重q1,作用于基本顶,确定基本顶结构滑落失稳传递作用力q2;通过极限平衡法求得实体煤的承载能力σc、实体煤对顶板的支撑力Fc和充填体对顶板的支撑力Ff,相关计算公式如下;
Ff=σfdL1 (6)
式中,;x0表示极限承载区宽度,m;σf表示采空区支护强度,MPa;
其中,基本顶结构滑落失稳传应力传递q2,通过基本顶上覆软弱岩层自重q1和基本顶自重确定,其中,基本顶结构滑落失稳传递作用力q2的大小与实体煤对顶板的支撑力Fc和充填体对顶板的支撑力Ff大小对应;
步骤四:基本顶滑落失稳条件通过砌体梁结构破断形成的岩块进行力学分析;
对在位置A处破断时形成的AB岩块进行力学平衡分析,可得到其破断时剪力NA计算公式如下:
NA=q1e-NB (7)
其中,q1表示基本顶上覆软弱岩层自重,N;NB在位置B处受到的剪力,N;
对在位置B处破断时形成的BC岩块进行力学平衡分析,可得到剪力NB计算公式和弯矩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q1表示基本顶上覆软弱岩层自重,N;x0表示极限承载区宽度,m;c表示留巷巷道的宽度,m,d表示充填体宽度,m;
基本顶破断位置A处产生的弯矩MA计算公式如下:
基本顶破断位置B处产生的弯矩MB计算公式如下:
步骤五:岩石通常在不同方向上具有不同的强度和断裂特性,这是由于岩石内部的晶体结构和缺陷分布不均匀所导致的。在许多情况下,岩石在受力时会表现出较强的抗压能力,而在受到拉伸力时相对较弱。考虑到岩石破坏以拉破坏为主的特点,确定基本顶不发生破坏时应满足的强度条件,可由下式计算得出:
步骤六:判断岩石是否发生破断通常需要考虑岩石的弯矩和受到的剪力,岩石受到的弯矩会导致岩石发生破坏,通常是在岩石的拉伸面上产生断裂,将弯矩值与顶板的抗拉强度进行比较,若所承受的弯矩大于其抗拉强度,则岩石可能发生拉伸破坏;根据公式(9)和公式(11)计算出的MA和MAmax的值,判断顶板是否在A处破断,若MA>MAmax时,则顶板在A处发生断裂。此时顶板的抗拉强度满足以下条件:
步骤七:剪切力会导致岩石产生剪切应力,剪切应力会导致岩石内部的切割和位移,可能导致剪切破坏,从而产生失稳破断。此时顶板的抗拉强度满足以下条件,根据上式进一步整理可得在A处破断的失稳系数K1,若K1<0,则不会在A处发生破断,若K2>0,则在A处发生失稳破断;
步骤八:同理,根据公式(9)和公式(11)计算出的MB和MBmax的值,判断顶板是否在B处破断,若MB>MBmax时,则顶板在B处发生断裂,此时顶板的抗拉强度满足以下条件
根据上式进一步整理可得在B处破断的失稳系数K2,若K2<0,则不会在B处发生破断,若K2>0,则在B处发生失稳破断;
K2=3q1e2-q1e(x0+c+d)-2σth0e≥0 (16)。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沿空留巷顶板侧向破断位置判定方法,方法操作过程简单、评价结果可靠、评价参数可定量描述、评价周期较短,并能显著提高注浆效果评价的精确性,同时,还能便于作业人员直接对注浆封堵固结效果进行观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力学模型图。
图2是本发明沿空留巷基本顶破断位置模型图。
图3是本发明沿空留巷平面布置图。
图4是本发明基本顶控制岩层滑落失稳力学模型图。
图5是本发明基本顶受力分析图。
图6是本发明基本顶覆岩载荷传递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沿空留巷顶板侧向破断位置判定方法,更加合理、准确的对沿空留巷顶板侧向破断位置进行确定,解决现有技术方法在沿空留巷巷道支护中带来的顶板破断位置判断困难的问题。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描述:
具体的,根据图1-图6所示,该沿空留巷顶板侧向破断位置判定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建立沿空留巷实体煤帮与顶板相互作用力学模型,并对力学模型中实体煤侧顶板处的受力情况进行简化,简化为固支边界条件,同时,将根据,沿空留巷基本顶破断的在模型中假设存在破断位置A和破断位置B,其中结构滑落失稳支护力包括基本顶上覆岩层作用力q1,,基本顶结构滑落失稳传递作用力q2,和切顶控制岩层结构传递作用力q3
具体的,步骤一中,沿空留巷实体煤帮与顶板相互作用力学模型通过位于留巷巷道上方直接顶与基本顶的破断结构特征进行建立,沿空留巷巷内顶板结构模型采用短砌体-砌体的结构模型,其中,直接顶破断形成短砌体结构;关键层破断形成砌体梁结构;
步骤二:根据公式(1)、公式(2)和公式(3)分别计算力学模型中极限平衡区支承应力σy、宽度x0和顶板的侧向破断极限跨距L2,基本顶岩梁长度可近似为周期来压步距,相关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c0表示煤层与顶板岩层交界面的粘聚力,MPa;表示煤层与顶板岩层交界面的内摩擦角,°;α表示煤层倾角,°;Px表示实体煤帮支护强度,MPa;λ表示侧压系数;h表示煤层厚度,m;H表示开采深度,m;γ表示上覆岩层容重,N/m3;k表示应力集中系数;L1表示周期来压步距,m;S表示工作面长度,m;σt表示基本顶抗拉强度,MPa;q1表示基本顶上部软弱岩层自重,MPa;h0表示基本顶厚度,m。
其中,基本顶结构滑落失稳传递作用力q2,通过基本顶上覆软弱岩层自重q1,和基本顶自重确定,基本顶结构滑落失稳传递作用力q2的大小与实体煤帮支护强度的大小对;,在沿空留巷实体煤帮与顶板相互作用力学模型中,煤层直接顶水平力通过煤层与顶板岩层交界面的粘聚力提供;短砌体的水平力通过岩块与切顶作用切落破碎岩体的摩擦阻力提供;基本顶的破断结构特征采用基本顶岩块的水平力,基本顶岩块的水平力通过岩块与矸石的摩擦阻力提供,基本顶岩块断破的岩块回转角为最大值;
步骤三:沿空留巷实体煤帮与顶板相互作用力学模型,基本顶上覆软弱岩层自重q1,作用于基本顶,确定基本顶结构滑落失稳传递作用力q2;通过极限平衡法求得实体煤的承载能力σc、实体煤对顶板的支撑力Fc和充填体对顶板的支撑力Ff,相关计算公式如下;
Ff=σfdL1 (6)
式中,;x0表示极限承载区宽度,m;σf表示采空区支护强度,MPa。
其中,基本顶结构滑落失稳传应力传递q2,通过基本顶上覆软弱岩层自重q1和基本顶自重确定,其中,基本顶结构滑落失稳传递作用力q2的大小与实体煤对顶板的支撑力Fc和充填体对顶板的支撑力Ff大小对应;
步骤四:根据图4所示,基本顶滑落失稳条件通过砌体梁结构破断形成的岩块进行力学分析;
对在位置A处破断时形成的AB岩块进行力学平衡分析,可得到其破断时剪力NA计算公式如下:
NA=q1e-NB (7)
其中,q1表示基本顶上覆软弱岩层自重,N;NB在位置B处受到的剪力,N;
对在位置B处破断时形成的BC岩块进行力学平衡分析,可得到剪力NB计算公式和弯矩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q1表示基本顶上覆软弱岩层自重,N;x0表示极限承载区宽度,m;c表示留巷巷道的宽度,m,d表示充填体宽度,m。
基本顶破断位置A处产生的弯矩MA计算公式如下:
基本顶破断位置B处产生的弯矩MB计算公式如下:
步骤五:岩石通常在不同方向上具有不同的强度和断裂特性,这是由于岩石内部的晶体结构和缺陷分布不均匀所导致的;在许多情况下,岩石在受力时会表现出较强的抗压能力,而在受到拉伸力时相对较弱;考虑到岩石破坏以拉破坏为主的特点,确定基本顶不发生破坏时应满足的强度条件,可由下式计算得出:
步骤六:判断岩石是否发生破断通常需要考虑岩石的弯矩和受到的剪力,岩石受到的弯矩会导致岩石发生破坏,通常是在岩石的拉伸面上产生断裂,将弯矩值与顶板的抗拉强度进行比较,若所承受的弯矩大于其抗拉强度,则岩石可能发生拉伸破坏;根据公式(9)和公式(11)计算出的MA和MAmax的值,判断顶板是否在A处破断,若MA>MAmax时,则顶板在A处发生断裂。此时顶板的抗拉强度满足以下条件:
步骤七:剪切力会导致岩石产生剪切应力,剪切应力会导致岩石内部的切割和位移,可能导致剪切破坏,从而产生失稳破断。此时顶板的抗拉强度满足以下条件,根据上式进一步整理可得在A处破断的失稳系数K1,若K1<0,则不会在A处发生破断,若K2>0,则在A处发生失稳破断;
步骤八:同理,根据公式(9)和公式(11)计算出的MB和MBmax的值,判断顶板是否在B处破断,若MB>MBmax时,则顶板在B处发生断裂,此时顶板的抗拉强度满足以下条件
根据上式进一步整理可得在B处破断的失稳系数K2,若K2<0,则不会在B处发生破断,若K2>0,则在B处发生失稳破断;
K2=3q1e2-q1e(x0+c+d)-2σth0e≥0=213123 (16)
实施例
为研究某矿94103工作面回风顺槽顶板两次破断顺序,利用上述提供的一种沿空留巷顶板侧向破断位置判定方法,基于94103工作面工程地质条件对94103工作面回风顺槽进行顶板破断顺序的分析。
根据某矿94103工作面回风顺槽相关数据可知,基本顶周期来压步距最大为20m,直接顶平均厚度6.7m,基本顶平均厚14.3m,煤层厚度2.0m,煤层倾角平均为7°;工作面平均长度为150m,采深H=800m。94103工作面回风顺槽地质技术参数如下:c0=6MPa,α=7°,Px=0.15MPa,λ=1,h=2.0m,γ=2.5×104N/m3,k=2,S=150m,c=3.6m,d=1.5m,σt=3MPa,σM=2MPa,h0=14.3m,基本顶及其上部软弱岩层单位长度的自重q1=5×105N/m。
其基本顶产生侧向破断形成砌体梁结构,切顶控制岩层破断形成短砌体结构,组成留巷顶板的“短砌体-砌体”结构模型。
极限平衡区支承应力:
其中,c0表示煤层与顶板岩层交界面的粘聚力,MPa;表示煤层与顶板岩层交界面的内摩擦角,°;Px表示实体煤帮支护强度,MPa;λ表示侧压系数;H表示开采深度,m;k表示应力集中系数;σt表示基本顶抗拉强度,MPa;h0表示基本顶厚度,m。
极限平衡区宽度x0
其中,α表示煤层倾角,°;γ表示上覆岩层容重,N/m3;k表示应力集中系数;
顶板的侧向破断极限跨距L2
其中:S表示工作面长度,m;L1表示周期来压步距,m;
实体煤的承载能力σc
实体煤对顶板的支撑力Fc
其中:x0表示极限平衡区宽度,m;σc表示实体煤的承载能力,MPa;
充填体对顶板的支撑力Ff
Ff=σfdL1=90kN
对在位置A处破断时形成的AB岩块进行力学平衡分析,可得到其破断时剪力NA计算公式如下:
NA=q1e-NB=8.66e6N
其中,q1表示基本顶上覆软弱岩层自重,N/m;NB在位置B处受到的剪力,N;
对在位置B处破断时形成的BC岩块进行力学平衡分析,可得到剪力NB计算公式和弯矩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q1表示基本顶上覆软弱岩层自重,N/m;x0表示极限承载区宽度,m;c表示留巷巷道的宽度,m;d表示充填体宽度,m。
基本顶破断位置A处产生的弯矩MA计算公式如下:
基本顶破断位置B处产生的弯矩MB计算公式如下:
岩石通常在不同方向上具有不同的强度和断裂特性,这是由于岩石内部的晶体结构和缺陷分布不均匀所导致的。在许多情况下,岩石在受力时会表现出较强的抗压能力,而在受到拉伸力时相对较弱。考虑到岩石破坏以拉破坏为主的特点,确定基本顶不发生破坏时应满足的强度条件,可由下式计算得出:
判断岩石是否发生破断通常需要考虑岩石的弯矩和受到的剪力,岩石受到的弯矩会导致岩石发生破坏,通常是在岩石的拉伸面上产生断裂,将弯矩值与顶板的抗拉强度进行比较,若所承受的弯矩大于其抗拉强度,则岩石可能发生拉伸破坏;根据公式(9)和公式(11)计算出的MA和MAmax的值,判断顶板是否在A处破断,若MA>MAmax时,则顶板在A处发生断裂。
步骤七:剪切力会导致岩石产生剪切应力,剪切应力会导致岩石内部的切割和位移,可能导致剪切破坏,从而产生失稳破断。此时顶板的抗拉强度满足以下条件,根据上式进一步整理可得在A处破断的失稳系数K1,若K1<0,则不会在A处发生破断,若K2>0,则在A处发生失稳破断:
步骤八:同理,根据公式(9)和公式(11)计算出的MB和MBmax的值,判断顶板是否在B处破断,若MB>MBmax时,则顶板在B处发生断裂,此时顶板的抗拉强度满足以下条件:
根据上式进一步整理可得在B处破断的失稳系数K2,若K2<0,则不会在B处发生破断,若K2>0,则在B处发生失稳破断;
K2=3q1e2-q1e(x0+c+d)-2σth0e=-433<0
将已知参数代入上式可得,K1>0,K2<0,即该工作面沿空留巷基本顶初次断裂发生在A处,而非B处,因此,94103工作面回风顺槽上方基本顶初次破断位于实体煤上方。
采用单一变量法计算得到沿空留巷基本顶失稳系数与基本顶上部软弱岩层自重q1(基准值为0.5MPa)、基本顶厚度h0(基准值为14.3m)、基本顶抗拉强度σt(基准值为3MPa)、巷道宽度c(基准值为3.6m)、煤层厚度h(基准值为2.0m)、充填体宽度d(基准值为1.5m)、实体煤单轴抗压强度UCS(基准值为18.1MPa)、实体煤帮支护强度Px(基准值为0.15MPa)与破断位置之间的关系,如下表1沿空留巷基本顶破断位置所示。
表1沿空留巷基本顶破断位置

Claims (5)

1.一种沿空留巷顶板侧向破断位置判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建立沿空留巷实体煤帮与顶板相互作用力学模型,并对力学模型中实体煤侧顶板处的受力情况进行简化,简化为固支边界条件;
将沿空留巷基本顶破断在模型中假设存在破断位置A和破断位置B,其中结构滑落失稳支护力包括基本顶上覆岩层作用力q1,基本顶结构滑落失稳传递作用力q2和切顶控制岩层结构传递作用力q3
步骤二:根据公式(1)、公式(2)和公式(3)分别计算力学模型中极限平衡区支承应力σc、宽度x0和顶板的侧向破断极限跨距L2,基本顶岩梁长度可近似为周期来压步距;
式中,c0表示煤层与顶板岩层交界面的粘聚力,MPa;表示煤层与顶板岩层交界面的内摩擦角,°;α表示煤层倾角,°;Px表示实体煤帮支护强度,MPa;λ表示侧压系数;h表示煤层厚度,m;H表示开采深度,m;γ表示上覆岩层容重,N/m3;k表示应力集中系数;L1表示周期来压步距,m;S表示工作面长度,m;σt表示实体煤帮顶板岩层抗拉强度,MPa;σM表示巷道顶板岩层抗拉强度,MPa;q1表示基本顶上部软弱岩层自重,MPa;h0表示基本顶厚度,m;
步骤三:沿空留巷实体煤帮与顶板相互作用力学模型,基本顶上覆软弱岩层自重q1,作用于基本顶,确定基本顶结构滑落失稳传递作用力q2;通过极限平衡法求得实体煤的承载能力σc、实体煤对顶板的支撑力Fc和充填体对顶板的支撑力Ff,相关计算公式如下;
Ff=σfdL1 (6)
式中,x0表示极限承载区宽度,m;σf表示采空区支护强度,MPa;
步骤四:对基本顶滑落失稳条件通过砌体梁结构破断形成的岩块进行力学分析;
对在位置A处破断时形成的AB岩块进行力学平衡分析,可得到其破断时剪力NA计算公式如下:
NA=q1e-NB (7)
其中,q1表示基本顶上覆软弱岩层自重,N;NB在位置B处受到的剪力,N;
对在位置B处破断时形成的BC岩块进行力学平衡分析,可得到剪力NB计算公式和弯矩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q1表示基本顶上覆软弱岩层自重,N;x0表示极限承载区宽度,m;c表示留巷巷道的宽度,m,d表示充填体宽度,m;
基本顶破断位置A处产生的弯矩MA计算公式如下:
基本顶破断位置B处产生的弯矩MB计算公式如下:
步骤五:基本顶不发生破坏时应满足的强度条件,可由下式计算得出:
步骤六:根据公式(9)和公式(11)计算出的MA和MAmax的值,判断顶板是否在A处破断,若MA>MAmax时,则顶板在A处发生断裂;此时顶板的抗拉强度满足以下条件:
步骤七:此时顶板的抗拉强度满足以下条件,根据上式进一步整理可得在A处破断的失稳系数K1,若K1<0,则不会在A处发生破断,若K2>0,则在A处发生失稳破断;
步骤八:同理,根据公式(9)和公式(11)计算出的MB和MBmax的值,判断顶板是否在B处破断,若MB>MBmax时,则顶板在B处发生断裂,此时顶板的抗拉强度满足以下条件
根据上式进一步整理可得在B处破断的失稳系数K2,若K2<0,则不会在B处发生破断,若K2>0,则在B处发生失稳破断;
K2=3q1e2-q1e(x0+c+d)-2σth0e≥0 (16)。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沿空留巷顶板侧向破断位置判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中,沿空留巷实体煤帮与顶板相互作用力学模型通过位于留巷巷道上方直接顶与基本顶的破断结构特征进行建立,沿空留巷巷内顶板结构模型采用短砌体-砌体的结构模型,其中,直接顶破断形成短砌体结构,关键层破断形成砌体梁结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沿空留巷顶板侧向破断位置判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中,在沿空留巷实体煤帮与顶板相互作用力学模型中,煤层直接顶水平力通过煤层与顶板岩层交界面的粘聚力提供,短砌体的水平力通过岩块与切顶作用切落破碎岩体的摩擦阻力提供;基本顶的破断结构特征采用基本顶岩块的水平力,基本顶岩块的水平力通过岩块与矸石的摩擦阻力提供,基本顶岩块断破的岩块回转角为最大值。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沿空留巷顶板侧向破断位置判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中,基本顶结构滑落失稳传递作用力q2,通过基本顶上覆软弱岩层自重q1,和基本顶自重确定,其中,基本顶结构滑落失稳传递作用力q2的大小与实体煤帮支护强度的大小对应。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沿空留巷顶板侧向破断位置判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三中,基本顶结构滑落失稳传应力传递q2,通过基本顶上覆软弱岩层自重q1和基本顶自重确定,其中,基本顶结构滑落失稳传递作用力q2的大小与实体煤对顶板的支撑力Fc和充填体对顶板的支撑力Ff大小对应。
CN202311329566.4A 2023-10-13 2023-10-13 一种沿空留巷顶板侧向破断位置判定方法 Active CN11725191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329566.4A CN117251919B (zh) 2023-10-13 2023-10-13 一种沿空留巷顶板侧向破断位置判定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329566.4A CN117251919B (zh) 2023-10-13 2023-10-13 一种沿空留巷顶板侧向破断位置判定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251919A CN117251919A (zh) 2023-12-19
CN117251919B true CN117251919B (zh) 2024-05-17

Family

ID=891349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329566.4A Active CN117251919B (zh) 2023-10-13 2023-10-13 一种沿空留巷顶板侧向破断位置判定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251919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779632A (zh) * 2019-01-15 2019-05-21 山东科技大学 一种沿空留巷支护系统协调变形定量设计方法
WO2021007959A1 (zh) * 2019-07-15 2021-01-21 中国矿业大学 一种模拟巷道围岩裂隙演化的离散元方法
CN113982626A (zh) * 2021-10-14 2022-01-28 中煤能源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无煤柱切顶沿空留巷巷内顶板支护阻力计算方法
CN114856702A (zh) * 2022-04-19 2022-08-05 中煤科工开采研究院有限公司 反演沿空留巷端头顶板断裂位置的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779632A (zh) * 2019-01-15 2019-05-21 山东科技大学 一种沿空留巷支护系统协调变形定量设计方法
WO2021007959A1 (zh) * 2019-07-15 2021-01-21 中国矿业大学 一种模拟巷道围岩裂隙演化的离散元方法
CN113982626A (zh) * 2021-10-14 2022-01-28 中煤能源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无煤柱切顶沿空留巷巷内顶板支护阻力计算方法
CN114856702A (zh) * 2022-04-19 2022-08-05 中煤科工开采研究院有限公司 反演沿空留巷端头顶板断裂位置的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An innovative approach for gob-side entry retaining with thick and hard roof: a case study;Zizheng ZHANG 等;Technical Gazette;20181231;第25卷(第4期);全文 *
工作面端头悬顶在沿空巷道中破断位置的预测;何廷峻;煤炭学报;20000229;第25卷(第1期);全文 *
我国沿空留巷围岩控制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张自政 等;煤炭学报;20230731;全文 *
李学金 等.沿空巷道上方顶板侧向破断研究与应用.山西焦煤科技.2017,(第06期),全文. *
沿空巷道上方顶板侧向破断研究与应用;李学金 等;山西焦煤科技;20170615(第06期);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251919A (zh) 2023-12-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1007960A1 (zh) 一种基于裂隙演化的沿空掘巷窄煤柱合理宽度确定方法
CN104763432B (zh) 一种高应力巷道围岩卸压控制大变形的方法
CN109236362B (zh) 一种确定综放沿空留巷巷旁充填体支护参数的方法
CN113914862B (zh) 切顶卸压无煤柱自成巷开采设计与评价方法
CN109506614A (zh) 一种层状围岩大变形的判定方法
CN112253187B (zh) 基于粘土基浆液超前注浆改性底板硬岩抑制采动破坏深度的方法
CN110781597B (zh) 一种基于煤矿切顶弱化的切顶高度的计算方法
CN114382483A (zh) 一种遗留煤柱下坚硬顶板工作面开采强矿压防治方法
CN117113715A (zh) 一种煤基固废充填防控矿区冲击地压的设计方法
CN117251919B (zh) 一种沿空留巷顶板侧向破断位置判定方法
CN110284924B (zh) 综放工作面沿空留巷多层位充填体承载结构及支护方法
CN111581703A (zh) 无煤柱沿空留巷保水采煤支护设备的确定方法
CN113513345B (zh) 一种随支架撤出进行充填加固实现减小保护煤柱的方法
CN114329922B (zh) 基于结构性覆岩的导水裂隙带高度确定方法
CN111079219A (zh) 一种确定残采工作面过残留煤柱支架阻力的方法
CN113982626B (zh) 一种无煤柱切顶沿空留巷巷内顶板支护阻力计算方法
Wen et al. Control technology for floor heave of Jurassic soft rock in the Erdos Basin of China: A case study
CN115045660A (zh) 一种大倾角回采工作面顶板深孔爆破致裂方法及系统
Huang et al. Analysis on Evolution Law of Small Structure Stress Arch and Composite Bearing Arch in Island Gob‐Side Entry Driving
CN115081073A (zh) 无煤柱自成巷开采动压承载支护设计方法
CN115062377A (zh) 一种切顶卸压采空区全域卸压特性数值模拟研究方法
Jiang et al. Research on the Reasonable Coal Pillar Width and Surrounding Rock Supporting Optimization of Gob‐Side Entry under Inclined Seam Condition
Jiang et al. Surrounding Rock Control Technology When the Longwall Face Crosses Abandoned Roadways: A Case Study
CN108005676A (zh) 一种软岩隧道侧墙非对称式支护方法
Liu et al. Stress Distribution and Failure Characteristics of Stope Overburden of an Inclined Coal Seam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