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216667B - 一种基于智能手表监测环境污染度的处理方法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智能手表监测环境污染度的处理方法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216667B
CN117216667B CN202311474863.8A CN202311474863A CN117216667B CN 117216667 B CN117216667 B CN 117216667B CN 202311474863 A CN202311474863 A CN 202311474863A CN 117216667 B CN117216667 B CN 11721666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llution
preset
areas
pollutant
lev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47486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7216667A (zh
Inventor
韦加新
韦志浩
韦廷高
许伟坡
段春新
张深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Xinkeyu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Xinkeyu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Xinkeyu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Xinkeyu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474863.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216667B/zh
Publication of CN1172166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21666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721666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21666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5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human health protection, e.g. against extreme weather
    • Y02A50/20Air quality improvement or preservation, e.g. vehicle emission control or emission reduction by using catalytic converters

Landscapes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智能手表监测环境污染度的处理方法及系统,运用于污染检测技术领域;本发明通过对环境中的污染密度值及时监测,可以实现污染事件的预警,避免污染已超过阈值后居民仍未察觉进而发生意外,降低污染扩散的影响加剧,同时利用污染物传输模型预测污染参数,识别污染来源方向和扩散源头,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污染物的来源和传播路径,以对应生成更精确的污染治理措施。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智能手表监测环境污染度的处理方法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污染检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为一种基于智能手表监测环境污染度的处理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环境污染问题一直是困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尤其是大气污染问题也是突出的问题。因此说,在伴随科技进度的同时,对大气环境污染程度的控制刻不容缓,所以对工厂排放有规定限制;
目前,研究发现污染大气的排放容易导致居民区的空气质量大幅下降,如若无法检测出污染大气的排放源,污染大气会使得居民生活质量一并下降。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解决如何监测出环境污染的源头后,提供相应污染处理措施的问题,提供一种基于智能手表监测环境污染度的处理方法及系统。
本发明为解决技术问题采用如下技术手段: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智能手表监测环境污染度的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基于智能手表预设的环境传感器,获取当前环境中的污染密集值,其中,所述环境传感器具体包括空气质量传感器、光照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
判断所述污染密集值是否大于预设污染阈值;
若是,则通过所述智能手表监测预设范围内的污染密度,基于所述污染密度在所述预设范围内定义各个污染等级区域,识别所述污染密集值基于所述污染等级区域对应的污染等级,在所述预设范围内划分出相同污染等级区域和不同污染等级区域;
判断所述不同污染等级区域是否存在同一方向延伸且逐级提升的污染等级链;
若存在,则应用预设的污染物传输模型预测所述预设范围内存在的污染物参数,基于所述污染物参数识别污染来源方向,捕捉所述污染来源方向的污染扩散源头,根据所述污染扩散源头和所述污染来源方向在所述智能手表中生成修正污染措施,其中,所述污染物参数具体包括工业排放、交通尾气和农业活动,所述修正污染措施具体包括限制排放流量、增添绿色设施和土壤生物修复。
进一步地,所述基于所述污染密度在所述预设范围内定义各个污染等级区域,识别所述污染密集值基于所述污染等级区域对应的污染等级,在所述预设范围内划分出相同污染等级区域和不同污染等级区域的步骤中,包括:
从所述预设范围中划分出至少两个待定义等级区域,基于预识别的等级区域污染数据,为所述待定义等级区域生成对应的污染等级;
判断所述待定义等级区域中是否存在相同等级;
若是,则将相同污染等级且相邻的区域融合为单个相融污染区域;
若否,则获取不同等级区域中具备的相同污染物类型,将所述相同污染物类型的污染区域标注为同一待处理区域。
进一步地,所述则通过所述智能手表监测预设范围内的污染密度的步骤前,还包括:
基于预设的监测距离采集各个预设点位的距离之间分布有的各种污染物;
判断一类污染物与另一类污染物之间的距离是否大于预设距离阈值;
若是,则获取两种不同类型污染物存在同一环境时生成的交叉影响,同时识别能够中和所述两种不同类型污染物的喷洒溶液颗粒。
进一步地,所述基于所述污染物参数识别污染来源方向,捕捉所述污染来源方向的污染扩散源头的步骤中,包括:
从所述同一方向延伸且逐级提升的污染等级链中选取存在所述污染物参数的任一超标区域;
判断所述超标区域中是否具备预设传播途径,其中,所述传播途径包括但不限于是大气介质、水体介质和土壤介质;
若是,则将对应的超标区域列为所述污染扩散源头之一,识别出各个超标区域并将所有超标区域统一列为所述污染扩散源头。
进一步地,所述判断所述不同污染等级区域是否存在同一方向延伸且逐级提升的污染等级链的步骤中,包括:
识别各个污染等级区域中相邻且污染等级阶梯性上升的连接污染区域;
判断所述连接污染区域是否连接超过预设数量的区域;
若是,则将所述连接污染区域对应的传播方向定义为同一方向延伸的污染传播链。
进一步地,所述基于智能手表预设的环境传感器,获取当前环境中的污染密集值的步骤后,还包括:
采用预设的视觉系统检测所述当前环境中的空气能见度;
判断所述空气能见度是否低于预设可见阈值;
若是,则应用预连接的GPS定位装置获取所述当前环境的定位信息,依据所述当前环境识别预设距离内的污染物排放点。
进一步地,所述基于智能手表预设的环境传感器,获取当前环境中的污染密集值的步骤中,包括:
基于预选取的污染物类型,选用对应的测量设备采集所述当前环境的污染数据,其中,所述污染物类型包括但不限于是颗粒物、有害气体和水体化学物质,所述测量设备包括但不限于是测量仪、气体传感器和PH计;
判断所述污染物类型是否大于预设的类型上限;
若是,则基于污染物的分布应用预设措施限定所述污染物的流动,将所述类型上限对应的污染环境标注为超标区域,其中,所述预设措施具体为基于所述测量设备采集的污染数据应用人工气候调节技术控制污染的散布。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基于智能手表监测环境污染度的处理系统,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基于智能手表预设的环境传感器,获取当前环境中的污染密集值,其中,所述环境传感器具体包括空气质量传感器、光照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
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所述污染密集值是否大于预设污染阈值;
执行模块,用于若是,则通过所述智能手表监测预设范围内的污染密度,基于所述污染密度在所述预设范围内定义各个污染等级区域,识别所述污染密集值基于所述污染等级区域对应的污染等级,在所述预设范围内划分出相同污染等级区域和不同污染等级区域;
第二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所述不同污染等级区域是否存在同一方向延伸且逐级提升的污染等级链;
第二执行模块,用于若存在,则应用预设的污染物传输模型预测所述预设范围内存在的污染物参数,基于所述污染物参数识别污染来源方向,捕捉所述污染来源方向的污染扩散源头,根据所述污染扩散源头和所述污染来源方向在所述智能手表中生成修正污染措施,其中,所述污染物参数具体包括工业排放、交通尾气和农业活动,所述修正污染措施具体包括限制排放流量、增添绿色设施和土壤生物修复。
进一步地,所述执行模块包括:
划分单元,用于从所述预设范围中划分出至少两个待定义等级区域,基于预识别的等级区域污染数据,为所述待定义等级区域生成对应的污染等级;
判断单元,用于判断所述待定义等级区域中是否存在相同等级;
执行单元,用于若是,则将相同污染等级且相邻的区域融合为单个相融污染区域;
第二执行单元,用于若否,则获取不同等级区域中具备的相同污染物类型,将所述相同污染物类型的污染区域标注为同一待处理区域。
进一步地,还包括:
采集模块,用于基于预设的监测距离采集各个预设点位的距离之间分布有的各种污染物;
第三判断模块,用于判断一类污染物与另一类污染物之间的距离是否大于预设距离阈值;
第三执行模块,用于若是,则获取两种不同类型污染物存在同一环境时生成的交叉影响,同时识别能够中和所述两种不同类型污染物的喷洒溶液颗粒。
本发明提供了基于智能手表监测环境污染度的处理方法及系统,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通过对环境中的污染密度值及时监测,可以实现污染事件的预警,避免污染已超过阈值后居民仍未察觉进而发生意外,降低污染扩散的影响加剧,同时利用污染物传输模型预测污染参数,识别污染来源方向和扩散源头,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污染物的来源和传播路径,以对应生成更精确的污染治理措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基于智能手表监测环境污染度的处理方法一个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基于智能手表监测环境污染度的处理系统一个实施例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本发明为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参考附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的基于智能手表监测环境污染度的处理方法,包括:
S1:基于智能手表预设的环境传感器,获取当前环境中的污染密集值,其中,所述环境传感器具体包括空气质量传感器、光照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
S2:判断所述污染密集值是否大于预设污染阈值;
S3:若是,则通过所述智能手表监测预设范围内的污染密度,基于所述污染密度在所述预设范围内定义各个污染等级区域,识别所述污染密集值基于所述污染等级区域对应的污染等级,在所述预设范围内划分出相同污染等级区域和不同污染等级区域;
S4:判断所述不同污染等级区域是否存在同一方向延伸且逐级提升的污染等级链;
S5:若存在,则应用预设的污染物传输模型预测所述预设范围内存在的污染物参数,基于所述污染物参数识别污染来源方向,捕捉所述污染来源方向的污染扩散源头,根据所述污染扩散源头和所述污染来源方向在所述智能手表中生成修正污染措施,其中,所述污染物参数具体包括工业排放、交通尾气和农业活动,所述修正污染措施具体包括限制排放流量、增添绿色设施和土壤生物修复。
在本实施例中,系统通过智能手表预先设有的环境传感器采集环境空气,以获取到当前环境中污染物之间的污染密集值,而后判断这些污染密集值是否大于预先设有的污染密度阈值,以执行对应的步骤;例如,当系统判定到这些污染密集值并未大于预先设有的污染密度阈值时,即系统会认为虽然当前的污染密集值未超过阈值,但仍然需要持续监测环境中的污染情况,持续监测可以帮助及时察觉污染情况的变化,以便在必要时采取适当的措施,同时将收集到的环境数据进行分析和研究,了解污染源、传播路径等信息,这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环境污染问题,并为居民在工业区附近生活时受到环境污染的影响时能够及时推出治理措施且做出规划;例如,当系统判定到这些污染密集值大于预先设有的污染密度阈值时,此时系统会通过智能手表预先设好的监测范围,获取监测范围内的污染密度,基于这些污染密度在监测范围中定义出各个污染等级相同的区域或污染等级不相同的区域,识别各个污染等级区域对应的不同污染等级,在监测范围内划分出污染等级相同的区域或污染等级不相同的区域,呈现在智能手表的显示屏中,系统可以根据这些污染等级区域得知监测范围内的所有污染程度不同的灾区,从重污染灾区到轻污染灾区;而后系统通过判断这些不同污染等级区域中是否存在同一方向延伸且逐渐升级的污染等级链,以执行对应的步骤;例如,当系统判定到这些不同污染等级区域中不存在同一方向延伸且逐渐升级的污染等级链,即系统会将不同污染等级区域的数据与其他环境因素,如气象、地形、交通流量数据进行整合,有助于找出导致污染分布不规律的关键因素,同时针对污染复杂分布情况进行风险评估,通过了解不同区域的污染情况对环境和人类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以确定需要优先治理的污染区域;例如,当系统判定这些不同污染等级区域中存在同一方向延伸且逐渐升级的污染等级链时,此时系统会应用预先设有的污染物传输模型捕捉监测范围中存在的所有污染物参数,基于这些污染物参数识别出污染传播的来源方向,以捕捉污染来源方向的污染扩散源头,根据不同的污染来源方向和不同的污染扩散源头,在智能手表中生成对应预收录的修正污染措施。
需要说明的是,应用污染物传输模型预测污染物参数的具体示例如下:
首先,根据能够适合不同场景的污染物传输模型,选用不同的模型以适用于不同的环境和污染物类型,例如,大气中的污染物使用大气扩散模型AERMOD,而水体中的污染物使用水质模型QUAL2K,土壤中的污染物则可以使用土壤传输模型;而后收集所需的环境和污染物数据,包括气象数据中的风速、风向、温度、地理信息、污染物源数据、底垫条件,将这些数据作为污染物传输模型的输入;然后在污染物传输模型中设定初始条件,包括污染物的初始浓度分布、源的位置和强度,应用这些信息使污染物传输模型开始模拟传输过程,设定污染物传输模型的模拟时间范围和空间范围,根据当前环境中的不同需求选择模拟短期事件,如污染物泄漏、长期趋势或季节性的空气质量变化;在输入环境和污染物数据后,运行污染物传输模型,污染物传输模型会基于设定的条件和物理方程,模拟污染物在空气中的传输和扩散过程,根据污染物传输模型分析得到的输出结果,包括污染物浓度分布、传输路径、扩散范围,即可得知污染物在当前环境中的行为;例如某个城市中有一家工厂发生了气体泄漏,需要预测泄漏后的空气质量情况;首先,收集风速、风向、气象数据的信息作为模型输入,然后,选择合适的大气扩散模型,设置泄漏源的位置、气体种类和强度,通过运行模型后,可以得到泄漏后的污染物浓度分布图,确定受影响区域和扩散路径,最后将模型结果与实际空气质量监测数据进行比较,以验证模型的准确性。
而生成的修正污染措施具体示例如下:
当智能手表在城市中监测到空气质量指数(AQI)超过了预设的阈值,同时风向指向了一个工业区。在数据库中,有一个匹配记录,指出当空气质量指数(AQI)超过阈值并且风向指向工业区时,应限制工业排放并加强监管,此时智能手表会在屏幕上显示:「AQI超过阈值,风向指向工业区,建议限制工业排放,加强监管以减少污染。」用户可以根据这个建议,采取相关的环保措施;如确定工业区是污染源后,则采取限制工业排放的措施,包括限制排放物种类、数量和浓度,以减少污染物的释放;
当智能手表监测到当前交通流量较大,同时空气质量指数(AQI)超过了预设的阈值。在数据库中,有一个匹配记录,指出当交通流量较大并且空气质量指数(AQI)超过阈值时,建议推广电动车辆,减少尾气排放,此时智能手表会在屏幕上显示:「交通拥堵,AQI超过阈值。建议推广电动车辆,减少交通尾气排放。」用户可以根据这个建议,考虑减少使用燃油车辆,选择环保出行方式,并鼓励公共交通、推广电动车辆、限制交通流量等。
在本实施例中,基于所述污染密度在所述预设范围内定义各个污染等级区域,识别所述污染密集值基于所述污染等级区域对应的污染等级,在所述预设范围内划分出相同污染等级区域和不同污染等级区域的步骤S3中,包括:
S31:从所述预设范围中划分出至少两个待定义等级区域,基于预识别的等级区域污染数据,为所述待定义等级区域生成对应的污染等级;
S32:判断所述待定义等级区域中是否存在相同等级;
S33:若是,则将相同污染等级且相邻的区域融合为单个相融污染区域;
S34:若否,则获取不同等级区域中具备的相同污染物类型,将所述相同污染物类型的污染区域标注为同一待处理区域。
在本实施例中,系统通过从预先设有的监测范围中划分出至少两个待定义等级区域,基于预先识别有的等级区域污染数据,为监测范围中的各个待定义等级区域生成对应的污染等级,而后系统判断这些待定义等级区域中是否存在相同的污染等级,以执行对应的步骤;例如,当系统判定到这些待定义等级区域中存在相同的污染等级,即系统会将相同污染等级且相邻的污染区域融合为单个可相融的污染区域,污染区域融合可以将相邻的同等污染等级区域合并为一个较大的区域,减少了区域划分的复杂性,有助于更清晰地理解整体的污染分布格局,同时融合污染区域后,资源的分配和优化更加集中,可以使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的资源更有效地使用,针对性更强;例如,当系统判定到这些待定义等级区域中不存在相同的污染等级时,此时系统会获取不同污染等级区域中共同具体的相同污染物类型,将这些具备相同污染物类型的污染区域标注为同一待处理区域,将相同污染物类型的污染区域标注为同一待处理区域可以将相关的污染问题集中管理,有助于提高处理效率,减少分散管理带来的混乱,同时可以帮助识别和分析某一特定污染物类型的问题,有助于制定更针对性的污染治理策略,以更有效地解决特定类型污染问题。
在本实施例中,则通过所述智能手表监测预设范围内的污染密度的步骤S3前,还包括:
S301:基于预设的监测距离采集各个预设点位的距离之间分布有的各种污染物;
S302:判断一类污染物与另一类污染物之间的距离是否大于预设距离阈值;
S303:若是,则获取两种不同类型污染物存在同一环境时生成的交叉影响,同时识别能够中和所述两种不同类型污染物的喷洒溶液颗粒。
在本实施例中,系统基于预先设有的监测距离,采集监测范围中各个预先设有点位之间分布有的各种污染物,而后判断不同种类的污染物之间,一种污染物与另一种污染物之间的距离是否大于预先设有的距离阈值,以执行对应的步骤;例如,当系统判定到一种污染物与另一种污染物之间的距离并未大于预先设有的距离阈值,即系统会持续进行监测以获取更多的数据,因为低密度的污染物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在环境中积累到足够的水平,因此系统会继续监测以确认污染水平的变化趋势,同时比较不同污染源对环境的影响,确定污染物的危害更大,优先考虑采取措施来控制或减少污染源的排放;例如,当系统判定到一种污染物与另一种污染物之间的距离大于预先设有的距离阈值时,此时系统会获取两种不同类型污染物处于同一环境下时可能生成的交叉影响,同时识别到能够同时中和这两种不同类型污染物的喷洒溶液颗粒。
需要说明的是,不同类型污染物生成的交叉影响具体示例如下:
当空气中存在多种不同类型的污染物,如氮氧化物(NOx)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这些污染物可能会在光照条件下发生光化学反应,产生臭氧和细颗粒物(PM2.5),导致雾霾和空气质量问题,导致空气质量恶化,此时为了减轻两种污染物带来的交叉影响,可以使用喷洒氨水(NH3)溶液来中和氮氧化物和臭氧,氨水中的氨与氮氧化物发生反应,形成氮和水蒸气,从而降低臭氧生成,只需控制好氨水的浓度和喷洒剂量,即可确保对污染物的中和效果,保障生活环境的安全;
当某个地区的河流同时受到重金属和有机物的污染影响,重金属可能来自工业废水排放,而有机物可能源自农业和城市污水排放,重金属和有机物的交叉影响可能导致水体生态系统的健康受损,影响水质和水生生物,此时可以在受污染的水体中引入具有吸附或降解重金属和有机物能力的生物体,包括细菌或植物,这些生物可以吸附或分解污染物,从而减少它们的影响,同时使用适当的氧化剂或还原剂来促进重金属和有机物的转化,氧化还原反应可以将重金属转化为难溶的沉淀物,或将有机物氧化为无害的产物。
在本实施例中,基于所述污染物参数识别污染来源方向,捕捉所述污染来源方向的污染扩散源头的步骤S5中,包括:
S51:从所述同一方向延伸且逐级提升的污染等级链中选取存在所述污染物参数的任一超标区域;
S52:判断所述超标区域中是否具备预设传播途径,其中,所述传播途径包括但不限于是大气介质、水体介质和土壤介质;
S53:若是,则将对应的超标区域列为所述污染扩散源头之一,识别出各个超标区域并将所有超标区域统一列为所述污染扩散源头。
在本实施例中,系统从同一方向延伸且逐渐升级的污染等级链中选取出存在污染物参数超标的区域,而后判断这些超标区域是否具备预先设有的传播途径,以执行对应的步骤;例如,当系统判定到这些超标区域不具备预先设有的传播途径时,即系统会认为尽管超标区域不是污染源头,但可能受周围污染源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仍然可以采取措施来控制周围污染源的排放,减对超标区域对环境的影响;例如,当系统判定到超标区域具备预先设有的传播途径时,此时系统会将对应的超标区域列为污染扩散源头之一,且识别出所有污染扩散源头的超标区域并统一列为污染扩散源头,在超标区域中通过污染物传输模型分析污染物的浓度、风向、地理特点等信息,从环境中确定可能存在的污染源,同时根据风向、地形因素,确定污染物从污染源向周围扩散的路径,最后污染物传输模型基于污染源和扩散路径的分析结果,制定针对性的治理措施,包括源头控制、传播途径阻断、环境修复等方法。
在本实施例中,判断所述不同污染等级区域是否存在同一方向延伸且逐级提升的污染等级链的步骤S4中,包括:
S41:识别各个污染等级区域中相邻且污染等级阶梯性上升的连接污染区域;
S42:判断所述连接污染区域是否连接超过预设数量的区域;
S43:若是,则将所述连接污染区域对应的传播方向定义为同一方向延伸的污染传播链。
在本实施例中,系统通过识别各个污染等级区域中相邻且污染等级逐级提升的连接污染区域,而后系统判断这些连接污染区域是否已连接超出预先设有的区域数量,以执行对应的步骤;例如,当系统判定到这些连接污染区域连接并未超过预先设有的区域数量,则系统会认为这些污染区域是由于自然因素带动了污染途径,风的方向和强度会影响大气中污染物的传播路径,例如强风将污染物从一个区域吹向另一个区域,从而影响空气质量,地形和地貌对污染物的传播路径也具有重要影响,例如山脉、山谷、平原等地貌会影响空气和水体中污染物的流动方向;例如,当系统判定到这些连接污染区域连接超过了预先设有的区域数量时,此时系统会将这些连接污染区域对应的传播方向定义为同一方向延伸的污染传播链,即在特定的传播路径上污染物浓度逐渐增加,可能由一个区域向另一个区域传播,形成一个连续的污染传播链,涉及源头排放、环境特征以及气象条件等因素,此时首要的措施是对源头进行控制,减少或消除污染物的排放,通过改善工业生产过程、加强废水和废气处理来实现,同时采取控制措施来减少传播途径上的污染物流动,如在土壤中加设屏障阻止地下水中的污染物传播。
在本实施例中,基于智能手表预设的环境传感器,获取当前环境中的污染密集值的步骤S1后,还包括:
S101:采用预设的视觉系统检测所述当前环境中的空气能见度;
S102:判断所述空气能见度是否低于预设可见阈值;
S103:若是,则应用预连接的GPS定位装置获取所述当前环境的定位信息,依据所述当前环境识别预设距离内的污染物排放点。
在本实施例中,系统采用智能手表预先设有的视觉系统以检测当前环境中的空气能见度,而后判断当前的空气能见度是否低于预先设有的可见阈值,以执行对应的步骤;例如,当系统判定到空气能见度并未低于预先设有的可见阈值时,即代表当前环境中存在的污染物不具备可见性,污染物的类型和浓度尚未达到影响空气能见度的程度,但仍可能对空气质量和人体健康造成影响,通过分析污染物的来源,确定是否来自工业排放、交通尾气、农业活动等,以便制定针对性的污染控制措施;例如,当系统判定到空气能见度低于预先设有的可见阈值时,此时系统会应用智能手表预先连接有的GPS定位装置,获取到当前环境对应的定位信息,依据该定位信息以识别到预先设有的距离内所存在的所有污染物排放点,对每个污染物排放点进行评估,确认其排放类型、排放量以及是否符合环保法规标准,根据污染物排放点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污染控制措施,包括改善工艺、设备升级、排放减少的方法,同时建立环境监测系统,定期监测污染源的排放情况和环境变化,以确保污染控制措施的有效性。
在本实施例中,基于智能手表预设的环境传感器,获取当前环境中的污染密集值的步骤S1中,包括:
S11:基于预选取的污染物类型,选用对应的测量设备采集所述当前环境的污染数据,其中,所述污染物类型包括但不限于是颗粒物、有害气体和水体化学物质,所述测量设备包括但不限于是测量仪、气体传感器和PH计;
S12:判断所述污染物类型是否大于预设的类型上限;
S13:若是,则基于污染物的分布应用预设措施限定所述污染物的流动,将所述类型上限对应的污染环境标注为超标区域,其中,所述预设措施具体为基于所述测量设备采集的污染数据应用人工气候调节技术控制污染的散布。
在本实施例中,系统基于预先选取的污染物类型,选用对应的测量设备采集当前环境中对应的污染物数据,而后系统判断这些污染物类型是否大于预先设有的污染类型上限,以执行对应的步骤;例如,当系统判定到污染物类型并未大于预先设有的污染类型上限时,则系统会研究这些污染物的来源、传播途径以及对环境和健康的影响,为未来的治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应用智能手表中定期通报污染物浓度和环境状况,保持环境的治理透明度;例如,当系统判定到污染物类型大于预先设有的污染类型上限时,此时系统会基于污染物的分布应用预先设有的不同措施限定污染物继续传播流动,并将污染物类型大于上限的区域标注为污染超标区域。
需要说明的是,应用不同预先设有的措施限定污染物流动的具体实例如下:
如在城市地区,大气污染可能会导致低层云的细微颗粒变得更多,进而影响降水过程,通过使用云雾制造技术,可以在污染严重的城市附近制造云层,促进降水,从而清洁空气质量,另外还可以通过云雾制造技术旨在通过喷洒云凝结核或气溶胶,促使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云滴,从而增加云的数量和持续时间,影响地球辐射平衡,降低地表温度并减缓气候变暖趋势;
如某地区由于污染物产生的气溶胶,可能导致太阳辐射在大气中散射,降低了地表的太阳辐射,通过合理控制大气气溶胶含量,可以减轻这种散射效应,从而维持正常的太阳辐射和温度分布,另外还可以通过太阳辐射管理技术旨在减少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以降低地表温度和气温,通过反射太阳辐射回太空或调整大气中的气溶胶含量来实现。
参考附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基于智能手表监测环境污染度的处理系统,包括:
获取模块10,用于基于智能手表预设的环境传感器,获取当前环境中的污染密集值,其中,所述环境传感器具体包括空气质量传感器、光照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
判断模块20,用于判断所述污染密集值是否大于预设污染阈值;
执行模块30,用于若是,则通过所述智能手表监测预设范围内的污染密度,基于所述污染密度在所述预设范围内定义各个污染等级区域,识别所述污染密集值基于所述污染等级区域对应的污染等级,在所述预设范围内划分出相同污染等级区域和不同污染等级区域;
第二判断模块40,用于判断所述不同污染等级区域是否存在同一方向延伸且逐级提升的污染等级链;
第二执行模块50,用于若存在,则应用预设的污染物传输模型预测所述预设范围内存在的污染物参数,基于所述污染物参数识别污染来源方向,捕捉所述污染来源方向的污染扩散源头,根据所述污染扩散源头和所述污染来源方向在所述智能手表中生成修正污染措施,其中,所述污染物参数具体包括工业排放、交通尾气和农业活动,所述修正污染措施具体包括限制排放流量、增添绿色设施和土壤生物修复。
在本实施例中,获取模块10通过智能手表预先设有的环境传感器采集环境空气,以获取到当前环境中污染物之间的污染密集值,而后判断模块20判断这些污染密集值是否大于预先设有的污染密度阈值,以执行对应的步骤;例如,当系统判定到这些污染密集值并未大于预先设有的污染密度阈值时,即系统会认为虽然当前的污染密集值未超过阈值,但仍然需要持续监测环境中的污染情况,持续监测可以帮助及时察觉污染情况的变化,以便在必要时采取适当的措施,同时将收集到的环境数据进行分析和研究,了解污染源、传播路径等信息,这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环境污染问题,并为居民在工业区附近生活时受到环境污染的影响时能够及时推出治理措施且做出规划;例如,当系统判定到这些污染密集值大于预先设有的污染密度阈值时,此时执行模块30会通过智能手表预先设好的监测范围,获取监测范围内的污染密度,基于这些污染密度在监测范围中定义出各个污染等级相同的区域或污染等级不相同的区域,识别各个污染等级区域对应的不同污染等级,在监测范围内划分出污染等级相同的区域或污染等级不相同的区域,呈现在智能手表的显示屏中,系统可以根据这些污染等级区域得知监测范围内的所有污染程度不同的灾区,从重污染灾区到轻污染灾区;而后第二判断模块40通过判断这些不同污染等级区域中是否存在同一方向延伸且逐渐升级的污染等级链,以执行对应的步骤;例如,当系统判定到这些不同污染等级区域中不存在同一方向延伸且逐渐升级的污染等级链,即系统会将不同污染等级区域的数据与其他环境因素,如气象、地形、交通流量数据进行整合,有助于找出导致污染分布不规律的关键因素,同时针对污染复杂分布情况进行风险评估,通过了解不同区域的污染情况对环境和人类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以确定需要优先治理的污染区域;例如,当系统判定这些不同污染等级区域中存在同一方向延伸且逐渐升级的污染等级链时,此时第二执行模块50会应用预先设有的污染物传输模型捕捉监测范围中存在的所有污染物参数,基于这些污染物参数识别出污染传播的来源方向,以捕捉污染来源方向的污染扩散源头,根据不同的污染来源方向和不同的污染扩散源头,在智能手表中生成对应预收录的修正污染措施。
在本实施例中,执行模块包括:
划分单元,用于从所述预设范围中划分出至少两个待定义等级区域,基于预识别的等级区域污染数据,为所述待定义等级区域生成对应的污染等级;
判断单元,用于判断所述待定义等级区域中是否存在相同等级;
执行单元,用于若是,则将相同污染等级且相邻的区域融合为单个相融污染区域;
第二执行单元,用于若否,则获取不同等级区域中具备的相同污染物类型,将所述相同污染物类型的污染区域标注为同一待处理区域。
在本实施例中,系统通过从预先设有的监测范围中划分出至少两个待定义等级区域,基于预先识别有的等级区域污染数据,为监测范围中的各个待定义等级区域生成对应的污染等级,而后系统判断这些待定义等级区域中是否存在相同的污染等级,以执行对应的步骤;例如,当系统判定到这些待定义等级区域中存在相同的污染等级,即系统会将相同污染等级且相邻的污染区域融合为单个可相融的污染区域,污染区域融合可以将相邻的同等污染等级区域合并为一个较大的区域,减少了区域划分的复杂性,有助于更清晰地理解整体的污染分布格局,同时融合污染区域后,资源的分配和优化更加集中,可以使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的资源更有效地使用,针对性更强;例如,当系统判定到这些待定义等级区域中不存在相同的污染等级时,此时系统会获取不同污染等级区域中共同具体的相同污染物类型,将这些具备相同污染物类型的污染区域标注为同一待处理区域,将相同污染物类型的污染区域标注为同一待处理区域可以将相关的污染问题集中管理,有助于提高处理效率,减少分散管理带来的混乱,同时可以帮助识别和分析某一特定污染物类型的问题,有助于制定更针对性的污染治理策略,以更有效地解决特定类型污染问题。
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
采集模块,用于基于预设的监测距离采集各个预设点位的距离之间分布有的各种污染物;
第三判断模块,用于判断一类污染物与另一类污染物之间的距离是否大于预设距离阈值;
第三执行模块,用于若是,则获取两种不同类型污染物存在同一环境时生成的交叉影响,同时识别能够中和所述两种不同类型污染物的喷洒溶液颗粒。
在本实施例中,系统基于预先设有的监测距离,采集监测范围中各个预先设有点位之间分布有的各种污染物,而后判断不同种类的污染物之间,一种污染物与另一种污染物之间的距离是否大于预先设有的距离阈值,以执行对应的步骤;例如,当系统判定到一种污染物与另一种污染物之间的距离并未大于预先设有的距离阈值,即系统会持续进行监测以获取更多的数据,因为低密度的污染物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在环境中积累到足够的水平,因此系统会继续监测以确认污染水平的变化趋势,同时比较不同污染源对环境的影响,确定污染物的危害更大,优先考虑采取措施来控制或减少污染源的排放;例如,当系统判定到一种污染物与另一种污染物之间的距离大于预先设有的距离阈值时,此时系统会获取两种不同类型污染物处于同一环境下时可能生成的交叉影响,同时识别到能够同时中和这两种不同类型污染物的喷洒溶液颗粒。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执行模块还包括:
选取单元,用于从所述同一方向延伸且逐级提升的污染等级链中选取存在所述污染物参数的任一超标区域;
第二判断单元,用于判断所述超标区域中是否具备预设传播途径,其中,所述传播途径包括但不限于是大气介质、水体介质和土壤介质;
第三执行单元,用于若是,则将对应的超标区域列为所述污染扩散源头之一,识别出各个超标区域并将所有超标区域统一列为所述污染扩散源头。
在本实施例中,系统从同一方向延伸且逐渐升级的污染等级链中选取出存在污染物参数超标的区域,而后判断这些超标区域是否具备预先设有的传播途径,以执行对应的步骤;例如,当系统判定到这些超标区域不具备预先设有的传播途径时,即系统会认为尽管超标区域不是污染源头,但可能受周围污染源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仍然可以采取措施来控制周围污染源的排放,减对超标区域对环境的影响;例如,当系统判定到超标区域具备预先设有的传播途径时,此时系统会将对应的超标区域列为污染扩散源头之一,且识别出所有污染扩散源头的超标区域并统一列为污染扩散源头,在超标区域中通过污染物传输模型分析污染物的浓度、风向、地理特点等信息,从环境中确定可能存在的污染源,同时根据风向、地形因素,确定污染物从污染源向周围扩散的路径,最后污染物传输模型基于污染源和扩散路径的分析结果,制定针对性的治理措施,包括源头控制、传播途径阻断、环境修复等方法。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判断模块还包括:
识别单元,用于识别各个污染等级区域中相邻且污染等级阶梯性上升的连接污染区域;
第三判断单元,用于判断所述连接污染区域是否连接超过预设数量的区域;
第四执行单元,用于若是,则将所述连接污染区域对应的传播方向定义为同一方向延伸的污染传播链。
在本实施例中,系统通过识别各个污染等级区域中相邻且污染等级逐级提升的连接污染区域,而后系统判断这些连接污染区域是否已连接超出预先设有的区域数量,以执行对应的步骤;例如,当系统判定到这些连接污染区域连接并未超过预先设有的区域数量,则系统会认为这些污染区域是由于自然因素带动了污染途径,风的方向和强度会影响大气中污染物的传播路径,例如强风将污染物从一个区域吹向另一个区域,从而影响空气质量,地形和地貌对污染物的传播路径也具有重要影响,例如山脉、山谷、平原等地貌会影响空气和水体中污染物的流动方向;例如,当系统判定到这些连接污染区域连接超过了预先设有的区域数量时,此时系统会将这些连接污染区域对应的传播方向定义为同一方向延伸的污染传播链,即在特定的传播路径上污染物浓度逐渐增加,可能由一个区域向另一个区域传播,形成一个连续的污染传播链,涉及源头排放、环境特征以及气象条件等因素,此时首要的措施是对源头进行控制,减少或消除污染物的排放,通过改善工业生产过程、加强废水和废气处理来实现,同时采取控制措施来减少传播途径上的污染物流动,如在土壤中加设屏障阻止地下水中的污染物传播。
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
检测模块,用于采用预设的视觉系统检测所述当前环境中的空气能见度;
第四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所述空气能见度是否低于预设可见阈值;
第四执行模块,用于若是,则应用预连接的GPS定位装置获取所述当前环境的定位信息,依据所述当前环境识别预设距离内的污染物排放点。
在本实施例中,系统采用智能手表预先设有的视觉系统以检测当前环境中的空气能见度,而后判断当前的空气能见度是否低于预先设有的可见阈值,以执行对应的步骤;例如,当系统判定到空气能见度并未低于预先设有的可见阈值时,即代表当前环境中存在的污染物不具备可见性,污染物的类型和浓度尚未达到影响空气能见度的程度,但仍可能对空气质量和人体健康造成影响,通过分析污染物的来源,确定是否来自工业排放、交通尾气、农业活动等,以便制定针对性的污染控制措施;例如,当系统判定到空气能见度低于预先设有的可见阈值时,此时系统会应用智能手表预先连接有的GPS定位装置,获取到当前环境对应的定位信息,依据该定位信息以识别到预先设有的距离内所存在的所有污染物排放点,对每个污染物排放点进行评估,确认其排放类型、排放量以及是否符合环保法规标准,根据污染物排放点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污染控制措施,包括改善工艺、设备升级、排放减少的方法,同时建立环境监测系统,定期监测污染源的排放情况和环境变化,以确保污染控制措施的有效性。
在本实施例中,划分模块还包括:
采集单元,用于基于预选取的污染物类型,选用对应的测量设备采集所述当前环境的污染数据,其中,所述污染物类型包括但不限于是颗粒物、有害气体和水体化学物质,所述测量设备包括但不限于是测量仪、气体传感器和PH计;
第四判断单元,用于判断所述污染物类型是否大于预设的类型上限;
第五执行单元,用于若是,则基于污染物的分布应用预设措施限定所述污染物的流动,将所述类型上限对应的污染环境标注为超标区域,其中,所述预设措施具体为基于所述测量设备采集的污染数据应用人工气候调节技术控制污染的散布。
在本实施例中,系统基于预先选取的污染物类型,选用对应的测量设备采集当前环境中对应的污染物数据,而后系统判断这些污染物类型是否大于预先设有的污染类型上限,以执行对应的步骤;例如,当系统判定到污染物类型并未大于预先设有的污染类型上限时,则系统会研究这些污染物的来源、传播途径以及对环境和健康的影响,为未来的治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应用智能手表中定期通报污染物浓度和环境状况,保持环境的治理透明度;例如,当系统判定到污染物类型大于预先设有的污染类型上限时,此时系统会基于污染物的分布应用预先设有的不同措施限定污染物继续传播流动,并将污染物类型大于上限的区域标注为污染超标区域。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7)

1.一种基于智能手表监测环境污染度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基于智能手表预设的环境传感器,获取当前环境中的污染密度,其中,所述环境传感器具体包括空气质量传感器、光照传感器和温湿度传感器;
判断所述污染密度是否大于预设污染阈值;
若是,则通过所述智能手表监测预设范围内的污染密度,基于所述污染密度在所述预设范围内定义各个污染等级区域,根据所述污染等级区域对应的污染等级,在所述预设范围内划分出相同污染等级区域和不同污染等级区域;
判断所述不同污染等级区域是否存在同一方向延伸且逐级提升的污染等级链;
若存在,则应用预设的污染物传输模型预测所述预设范围内存在的污染物参数,基于所述污染物参数识别污染来源方向,捕捉所述污染来源方向的污染扩散源头,根据所述污染扩散源头和所述污染来源方向在所述智能手表中生成修正污染措施,其中,所述污染物参数具体包括工业排放、交通尾气和农业活动,所述修正污染措施具体包括限制排放流量、增添绿色设施和土壤生物修复;
其中,所述基于智能手表预设的环境传感器,获取当前环境中的污染密度的步骤后,还包括:
采用预设的视觉系统检测所述当前环境中的空气能见度;
判断所述空气能见度是否低于预设可见阈值;
若是,则应用预连接的GPS定位装置获取所述当前环境的定位信息,依据所述当前环境识别预设距离内的污染物排放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智能手表监测环境污染度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污染密度在所述预设范围内定义各个污染等级区域,根据所述污染等级区域对应的污染等级,在所述预设范围内划分出相同污染等级区域和不同污染等级区域的步骤中,包括:
从所述预设范围中划分出至少两个待定义等级区域,基于预识别的等级区域污染数据,为所述待定义等级区域生成对应的污染等级;
判断所述待定义等级区域中是否存在相同等级;
若是,则将相同污染等级且相邻的区域融合为单个相融污染区域;
若否,则获取不同等级区域中具备的相同污染物类型,将所述相同污染物类型的污染区域标注为同一待处理区域。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智能手表监测环境污染度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污染物参数识别污染来源方向,捕捉所述污染来源方向的污染扩散源头的步骤中,包括:
从所述同一方向延伸且逐级提升的污染等级链中选取存在所述污染物参数的任一超标区域;
判断所述超标区域中是否具备预设传播途径,其中,所述传播途径包括但不限于是大气介质、水体介质和土壤介质;
若是,则将对应的超标区域列为所述污染扩散源头之一,识别出各个超标区域并将所有超标区域统一列为所述污染扩散源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智能手表监测环境污染度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判断所述不同污染等级区域是否存在同一方向延伸且逐级提升的污染等级链的步骤中,包括:
识别各个污染等级区域中相邻且污染等级阶梯性上升的连接污染区域;
判断所述连接污染区域是否连接超过预设数量的区域;
若是,则将所述连接污染区域对应的传播方向定义为同一方向延伸的污染传播链。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智能手表监测环境污染度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智能手表预设的环境传感器,获取当前环境中的污染密度的步骤中,包括:
基于预选取的污染物类型,选用对应的测量设备采集所述当前环境的污染数据,其中,所述污染物类型包括但不限于是颗粒物、有害气体和水体化学物质,所述测量设备包括但不限于是测量仪、气体传感器和PH计;
判断所述污染物类型是否大于预设的类型上限;
若是,则基于污染物的分布应用预设措施限定所述污染物的流动,将所述类型上限对应的污染环境标注为超标区域,其中,所述预设措施具体为基于所述测量设备采集的污染数据应用人工气候调节技术控制污染的散布。
6.一种基于智能手表监测环境污染度的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基于智能手表预设的环境传感器,获取当前环境中的污染密度,其中,所述环境传感器具体包括空气质量传感器、光照传感器和温湿度传感器;
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所述污染密度是否大于预设污染阈值;
执行模块,用于若是,则通过所述智能手表监测预设范围内的污染密度,基于所述污染密度在所述预设范围内定义各个污染等级区域,根据所述污染等级区域对应的污染等级,在所述预设范围内划分出相同污染等级区域和不同污染等级区域;
第二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所述不同污染等级区域是否存在同一方向延伸且逐级提升的污染等级链;
第二执行模块,用于若存在,则应用预设的污染物传输模型预测所述预设范围内存在的污染物参数,基于所述污染物参数识别污染来源方向,捕捉所述污染来源方向的污染扩散源头,根据所述污染扩散源头和所述污染来源方向在所述智能手表中生成修正污染措施,其中,所述污染物参数具体包括工业排放、交通尾气和农业活动,所述修正污染措施具体包括限制排放流量、增添绿色设施和土壤生物修复;
其中,还包括:
检测模块,用于采用预设的视觉系统检测所述当前环境中的空气能见度;
第四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所述空气能见度是否低于预设可见阈值;
第四执行模块,用于若是,则应用预连接的GPS定位装置获取所述当前环境的定位信息,依据所述当前环境识别预设距离内的污染物排放点。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基于智能手表监测环境污染度的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执行模块包括:
划分单元,用于从所述预设范围中划分出至少两个待定义等级区域,基于预识别的等级区域污染数据,为所述待定义等级区域生成对应的污染等级;
判断单元,用于判断所述待定义等级区域中是否存在相同等级;
执行单元,用于若是,则将相同污染等级且相邻的区域融合为单个相融污染区域;
第二执行单元,用于若否,则获取不同等级区域中具备的相同污染物类型,将所述相同污染物类型的污染区域标注为同一待处理区域。
CN202311474863.8A 2023-11-08 2023-11-08 一种基于智能手表监测环境污染度的处理方法及系统 Active CN11721666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474863.8A CN117216667B (zh) 2023-11-08 2023-11-08 一种基于智能手表监测环境污染度的处理方法及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474863.8A CN117216667B (zh) 2023-11-08 2023-11-08 一种基于智能手表监测环境污染度的处理方法及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216667A CN117216667A (zh) 2023-12-12
CN117216667B true CN117216667B (zh) 2024-02-06

Family

ID=890374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474863.8A Active CN117216667B (zh) 2023-11-08 2023-11-08 一种基于智能手表监测环境污染度的处理方法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216667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42879A (zh) * 2016-09-10 2017-02-22 天津大学 用于三维环境中气味源方向指示的检测方法
CN108592954A (zh) * 2018-04-26 2018-09-28 广东小天才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空气质量检测的方法、装置及智能穿戴设备
CN112986072A (zh) * 2021-02-09 2021-06-18 上海英凡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污染源臭气在线监测系统及方法
KR20220058673A (ko) * 2020-10-28 2022-05-10 한국건설기술연구원 환경시설의 대기오염가스 확산을 모니터링하기 위한 가상물리-기반 3차원 확산 예측지도 작성 시스템 및 그 방법
CN114509539A (zh) * 2022-02-23 2022-05-17 广州市灏瀚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生活环境内空气污染因子检测方法及系统
CN114662820A (zh) * 2020-12-22 2022-06-24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环境污染风险分级方法及系统
CN116596402A (zh) * 2023-06-07 2023-08-15 上海交通大学 空气质量研判、污染溯源及应急管控建议生成方法及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861274A (zh) * 2020-08-03 2020-10-30 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一种水环境风险预测预警方法
US11371947B2 (en) * 2020-11-24 2022-06-28 Kyndryl, Inc. Generating a holographic image to visualize contaminants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42879A (zh) * 2016-09-10 2017-02-22 天津大学 用于三维环境中气味源方向指示的检测方法
CN108592954A (zh) * 2018-04-26 2018-09-28 广东小天才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空气质量检测的方法、装置及智能穿戴设备
KR20220058673A (ko) * 2020-10-28 2022-05-10 한국건설기술연구원 환경시설의 대기오염가스 확산을 모니터링하기 위한 가상물리-기반 3차원 확산 예측지도 작성 시스템 및 그 방법
CN114662820A (zh) * 2020-12-22 2022-06-24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环境污染风险分级方法及系统
CN112986072A (zh) * 2021-02-09 2021-06-18 上海英凡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污染源臭气在线监测系统及方法
CN114509539A (zh) * 2022-02-23 2022-05-17 广州市灏瀚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生活环境内空气污染因子检测方法及系统
CN116596402A (zh) * 2023-06-07 2023-08-15 上海交通大学 空气质量研判、污染溯源及应急管控建议生成方法及系统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基于移动监测数据的不同城市场景下PM2.5浓度精细 模拟与时空特征解析";谢晓苇等;《地球信息科学》;第24卷(第8期);第1459-1474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216667A (zh) 2023-12-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ang et al. Air pollution terrain nexus: A review considering energy generation and consumption
Chowdhury et al. “Traffic intervention” policy fails to mitigate air pollution in megacity Delhi
CN106339974A (zh) 一种市区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的建立方法
Li et al. An interval-based possibilistic programming method for waste management with cost minimization and environmental-impact abatement under uncertainty
CN111157688B (zh) 评价污染源对空气质量监测站影响的方法和装置
JP2001042052A (ja) ダイオキシン類等の化学物質、微粒状降下物等に対する地域環境モニタリングシステム
CN112991132B (zh) Pm2.5和臭氧协同管控区域识别方法及装置
Vitali et al. A Lagrangian modelling approach to assess the representativeness area of an industrial air quality monitoring station
Zhao et al. Will PM control undermine China’s efforts to reduce soil acidification?
Gao et al. Assessing neighborhood variations in ozone and PM2. 5 concentrations using decision tree method
Brancher et al. Temporal variability in odour emissions: to what extent this matters for the assessment of annoyance using dispersion modelling
Piringer et al. Dispersion modelling for odour exposure assessment
CN117216667B (zh) 一种基于智能手表监测环境污染度的处理方法及系统
KR102199905B1 (ko) 기상장과 인공신경망을 이용한 복합 악취 예측 시스템
Morra et al. The assessment of human health impact caused by industrial and civil activities in the Pace Valley of Messina
JP2004157898A (ja) 環境監視システム
Asadollahfardi et al. Mathematical and experimental study of hydrogen sulfide concentrations in the Kahrizak landfill, Tehran, Iran
Borrego et al. Air quality management in Portugal: example of needs and available tools
Hung Urban air quality modelling and management in Hanoi, Vietnam
Stedman Revised high resolution maps of background air pollutant concentrations in the UK: 1996
Mukherjee et al. Modeling mobile source emissions in presence of stationary sources
Gunawan et al. Evaluation of ambient air quality monitoring system in jakarta: A literatur review
Walker et al. Air
Castell et al. Photochemical model evaluation of the surface ozone impact of a power plant in a heavily industrialized area of southwestern Spain
Larssen Monitoring networks and air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