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192948A - 主机本体可滑动的智能主机以及智能手表 - Google Patents

主机本体可滑动的智能主机以及智能手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192948A
CN117192948A CN202210605155.2A CN202210605155A CN117192948A CN 117192948 A CN117192948 A CN 117192948A CN 202210605155 A CN202210605155 A CN 202210605155A CN 117192948 A CN117192948 A CN 11719294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st
host body
sliding
screen state
brack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60515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钱冠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Geniu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Geniu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Geniu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Geniu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605155.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192948A/zh
Publication of CN1171929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19294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智能手表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主机本体可滑动的智能主机以及智能手表,智能主机包括底部支架、翻转支架和主机本体,翻转支架转动连接于底部支架,主机本体设有显示屏,主机本体滑动连接于翻转支架,主机本体可相对翻转支架滑动以切换至不同的状态,不同的状态至少包括横屏状态和竖屏状态,主机本体可随翻转支架相对底部支架转动并形成第一姿态和第二姿态,第一姿态为主机本体叠置于底部支架的姿态,第二姿态为主机本体倾斜于或垂直于底部支架的姿态。本实施例的主机本体能切换至横屏状态或竖屏状态以使APP的UI界面得以正常显示,并且无需佩戴者旋转手臂即可正对APP的UI界面进行观看,有效改善佩戴者的使用体验。

Description

主机本体可滑动的智能主机以及智能手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智能手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主机本体可滑动的智能主机以及智能手表。
背景技术
为了便于用户在屏幕上操作APP(Application,应用程序)以及观看屏幕上的显示内容,如视频、阅读消息等,智能手表的智能主机的显示屏的尺寸越来越大。以长方形的显示屏为例,市面上大部分的智能主机在佩戴状态时,通常只有横屏状态(显示屏的长度方向与手臂的长度方向一致)或竖屏状态(显示屏的长度方向与手臂的宽度方向一致)。这样,佩戴者在通过显示屏显示一些APP的UI界面(User Interface,用户界面)时,由于APP的UI界面不支持竖屏或横屏使用导致UI界面无法正常显示,或是APP的UI界面为匹配显示屏的横屏状态或竖屏状态而旋转90°后以显示,此时,佩戴者难以将手臂旋动至使得APP的UI界面正对佩戴者的观看视野的方向,佩戴者的使用体验性不佳。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主机本体可滑动的智能主机以及智能手表,主机本体能切换至横屏状态或竖屏状态以使APP的UI界面得以正常显示,并且无需佩戴者旋转手臂即可正对APP的UI界面进行观看,有效改善佩戴者的使用体验。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主机本体可滑动的智能主机,包括底部支架、翻转支架以及主机本体,所述翻转支架转动连接于所述底部支架,所述主机本体设有显示屏,所述主机本体滑动连接于所述翻转支架,所述主机本体可相对所述翻转支架滑动以切换至不同的状态,所述不同的状态至少包括横屏状态和竖屏状态;
所述主机本体可随所述翻转支架相对所述底部支架转动并形成第一姿态和第二姿态;
其中,所述第一姿态为所述主机本体叠置于所述底部支架的姿态,所述第二姿态为所述主机本体倾斜于或垂直于所述底部支架的姿态。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智能主机还包括第一滑动机构以及第二滑动机构,所述第一滑动机构、所述第二滑动机构设于所述主机本体和所述翻转支架之间,所述主机本体可随所述第一滑动机构和所述第二滑动机构相对所述翻转支架发生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组合运动,以使所述主机本体相对所述翻转支架滑动并切换至所述不同的状态。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滑动机构包括第一滑槽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滑槽的第一滑动件,所述第一滑槽和所述第一滑动件二者之一设于所述翻转支架,二者另一设于所述主机本体,所述第二滑动机构包括第二滑槽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二滑槽的第二滑动件,所述第二滑槽和所述第二滑动件二者之一设于所述翻转支架,二者另一设于所述主机本体。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滑槽与所述第二滑槽大致垂直。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主机本体切换至所述横屏状态,或者,所述主机本体切换至所述竖屏状态时,所述第一滑动件都位于所述第一滑槽的同一位置。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翻转支架包括承载板以及设于所述承载板的一侧并自所述承载板的一侧向上延伸的翻转连接部,所述翻转连接部转动连接于所述底部支架,所述主机本体叠置于所述承载板上;
所述第一滑动件和所述第二滑动件设于所述主机本体背离所述显示屏的一面,所述第一滑槽和所述第二滑槽设于所述承载板,所述第一滑槽和所述第二滑槽贯穿所述承载板的两相对面,或者,所述第一滑槽和所述第二滑槽设于所述承载板朝向所述主机本体的表面,且沿垂直于所述承载板朝向所述主机本体的表面的方向,所述第一滑槽和所述第二滑槽的横截面为T字型。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滑槽和所述第二滑槽贯穿所述承载板的两相对面时,所述承载板背离所述主机本体的一面设有第一容纳槽,所述第一容纳槽用于容纳至少部分所述第一滑动件和至少部分所述第二滑动件。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智能主机还包括遮挡件,所述遮挡件设于所述承载板背离所述主机本体的一面,以封盖所述第一容纳槽。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智能主机还包括固定件以及弹性件,所述固定件设于所述承载板,所述弹性件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固定件,所述弹性件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滑动件或所述第二滑动件,所述弹性件用于提供弹性作用力以保持所述主机本体处于所述横屏状态或所述竖屏状态。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智能主机还包括连接件,所述连接件设于所述主机本体背离所述显示屏的一面,所述连接件滑动连接于所述翻转支架,所述连接件可相对所述翻转支架滑动,以带动所述主机本体相对所述翻转支架滑动并切换至所述不同的状态。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翻转支架包括承载板以及设于所述承载板的一侧并自所述承载板的一侧向上延伸的翻转连接部,所述翻转连接部转动连接于所述底部支架,所述主机本体滑动连接于所述承载板,所述主机本体叠置于所述承载板上。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主机本体朝向所述翻转连接部的一侧与所述翻转连接部之间具有间距。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主机本体朝向所述翻转连接部的一侧与所述翻转连接部之间的间距为d1,0mm<d1<≤3mm。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主机本体在所述横屏状态和所述竖屏状态之间切换的过程中,所述间距d1固定不变,或者,所述间距d1在0mm~3mm之间变化。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主机本体处于所述横屏状态时,所述主机本体朝向所述翻转连接部的一侧与所述翻转连接部之间的间距为d2,所述主机本体处于所述竖屏状态时,所述主机本体朝向所述翻转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翻转连接部之间的间距为d3,d3=d2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主机本体处于所述横屏状态或所述竖屏状态时,所述主机本体朝向所述翻转连接部的一侧抵止于所述翻转连接部,所述主机本体处于所述横屏状态和所述竖屏状态之间的状态时,所述主机本体朝向所述翻转连接部的一侧与所述翻转连接部之间具有间距。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承载板与所述翻转连接部的连接处形成折弯部,所述折弯部倾斜于所述承载板,所述折弯部与所述主机本体之间形成间距d4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弯折部的厚度大于或等于所述承载板的厚度。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智能手表,包括表带以及第一方面的智能主机,所述表带连接于所述智能主机的所述底部支架的两相对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实施例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翻转支架转动连接于底部支架,利用翻转支架相对底部支架转动能够带动连接于底部支架的主机本体形成叠置于、倾斜于或垂直于底部支架的姿态,同时使得主机本体与翻转支架滑动连接,从而使得主机本体在上述任一姿态下都能够切换至横屏状态或竖屏状态,这样,主机本体的显示屏能够匹配APP的UI界面进行横屏显示或竖屏显示,APP的UI界面得以正常显示,并且无需佩戴者旋转手臂即可正对APP的UI界面进行观看,有效改善佩戴者的使用体验。
此外,主机本体采用滑动连接的方式与翻转支架实现连接,设计难度较低,且佩戴者操作主机本体切换横屏状态或竖屏状态的难度较低。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智能手表(主机本体处于第一姿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智能手表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智能手表(主机本体处于第一姿态以及横屏状态和竖屏状态之间的中间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智能手表(主机本体处于第一姿态以及竖屏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智能手表(主机本体处于第二姿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智能手表(主机本体处于第二姿态以及横屏状态和竖屏状态之间的中间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智能手表(主机本体处于第二姿态以及竖屏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智能手表(主机本体处于第一姿态)佩戴于手臂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智能手表(主机本体处于第二姿态)佩戴于手臂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翻转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智能手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翻转支架避让主机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翻转支架与底部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智能主机与翻转支架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智能手表(省略底部支架和表带)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为T字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主机本体与翻转支架形成间距d1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主机本体与翻转支架形成间距d2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主机本体与翻转支架形成间距d3的结构示意图。
主要附图标记说明
1、智能手表;10、底部支架;101、第二容纳槽;101a、侧壁面;20、翻转支架;20a、周侧面;21、承载板;21a、第一容纳槽;22、翻转连接部;23、弯折部;30、主机本体;30a、显示屏;40、表带;50、第一滑动机构;51、第一滑槽;52、第一滑动件;60、第二滑动机构;61、第二滑槽;62、第二滑动件;70、遮挡件;81、固定件;82、弹性件;90、连接件;x、宽度方向;y、长度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中”、“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发明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
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主要是用于区分不同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具体的种类和构造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并非用于表明或暗示所指示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的相对重要性和数量。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主机本体可滑动的智能主机以及智能手表,智能主机包括底部支架、翻转支架以及主机本体,翻转支架转动连接于底部支架,主机本体设有显示屏,主机本体滑动连接于翻转支架,主机本体可相对翻转支架滑动以切换至不同的状态,不同的状态至少包括横屏状态和竖屏状态,主机本体可在翻转支架的转动带动下相对底部支架转动并形成第一姿态和第二姿态,第一姿态为主机本体叠置于底部支架的姿态,第二姿态为主机本体倾斜于或垂直于底部支架的姿态。主机本体能切换至横屏状态或竖屏状态以使APP的UI界面得以正常显示,并且无需佩戴者旋转手臂即可正对APP的UI界面进行观看,有效改善佩戴者的使用体验。
为了便于理解技术方案,以下将以智能手表为例,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智能手表以及智能主机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请参阅图1,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智能手表1,包括智能主机和表带40,智能主机包括底部支架10、翻转支架20、主机本体30,翻转支架20转动连接于底部支架10,主机本体30设有显示屏30a,主机本体30滑动连接于翻转支架20,表带40连接于底部支架10的两相对端,主机本体30可相对翻转支架20滑动以切换至不同的状态,不同的状态至少包括横屏状态和竖屏状态,主机本体30可随翻转支架20相对底部支架10转动并形成第一姿态和第二姿态。
如图2至图4所示,以主机本体30从横屏状态切换至竖屏状态为例说明主机本体30处于第一姿态时在横屏状态和竖屏状态之间切换的过程:如图2所示,主机本体30处于横屏状态,此时,主机本体30相对翻转支架20滑动,经过横屏状态和竖屏状态之间的中间状态(如图3所示),切换至竖屏状态(如图4所示)。当然,第一姿态和第二姿态不仅仅局限于横屏状态和竖屏状态,可以根据产品实际需求进行调整定义,即,主机本体30在第一姿态或第二姿态时,还可运动至相对底部支架10处于横屏状态和竖屏状态之间的任何状态。
如图2所示,主机本体30处于横屏状态时,主机本体30沿其宽度方向x的两相对侧的朝向与底部支架10沿其长度方向y的两相对端的朝向相同。如图4所示,主机本体30处于竖屏状态时,主机本体30沿其长度方向y的两相对端与底部支架10的两相对端的朝向相同。即,竖屏状态为主机本体30从横屏状态顺时针旋转90°后的状态,或者,竖屏状态为主机本体30从横屏状态逆时针旋转90°后的状态。需要说明的是,图2中的x标示出主机本体30的宽度方向x,y标示出底部支架10的长度方向y以及表带40的长度方向y,图4中的y标示出主机本体30的长度方向、底部支架10的长度方向y以及表带40的长度方向y。此外,上述图2和图4中,由于底部支架10受到主机本体30的遮挡无法示出,结合图1可知,底部支架10的两相对端朝向方向与表带40的长度方向y一致。
第一姿态为主机本体30叠置于底部支架10的姿态(如图1所示),即,此姿态下,主机本体30相对底部支架10未发生翻转。第二姿态为主机本体30倾斜于或垂直于底部支架10的姿态(如图5所示),即,此姿态下,主机本体30相对底部支架10发生翻转。可以理解的是,主机本体30处于第一姿态时,主机本体30的显示屏30a大致平行于该底部支架10,主机本体30处于第二姿态时,该显示屏30a倾斜于或垂直于该底部支架10,从而使显示屏30a获得不同的显示视角。
由上述可知,主机本体30处于第一姿态时,可相对翻转支架20在横屏状态和竖屏状态之间切换。以下结合图5至图7,并以主机本体30从横屏状切换至竖屏状态为例说明主机本体30处于第二姿态时在横屏状态和竖屏状态之间切换的过程:如图5所示,主机本体30处于横屏状态,此时,主机本体30相对翻转支架20滑动,经过横屏状态和竖屏状态之间的中间状态(如图6所示),切换至竖屏状态(如图7所示)。
相同的,如图1和图5所示,主机本体30处于第一姿态和第二姿态时,第一姿态与第二姿态的显示屏30a的朝向不同。在智能主机的主机本体30设有拍摄装置(即拍摄模组)的情况下,可获得不同的拍摄视角。
当佩戴者佩戴智能手表1时,例如将智能手表1佩戴在佩戴者的手臂/手腕上(左手或右手),以佩戴者佩戴在左手手臂为例:如图8所示,主机本体30处于第一姿态时,该主机本体30的显示屏30a大致平行于佩戴者手臂的佩戴面,如图9所示,主机本体30处于第二姿态时,该主机本体30的显示屏30a倾斜于/垂直于佩戴者手臂的佩戴面。如此,佩戴者能够在不旋转手臂的情况下,通过改变主机本体30所处的第一姿态或第二姿态,使显示屏30a以不同的角度朝向佩戴者的面部,且当智能主机在主机本体30设有拍摄装置时,能够借此调节拍摄装置的拍摄方向,有效改善佩戴者使用体验。例如,改善佩戴者使用智能手表1的拍摄功能、视频通话功能、视频播放功能等。
为了便于佩戴者在智能手表1上使用更多种类的APP(Application,应用程序),尤其是UI界面(User Interface,用户界面)更为复杂的APP,智能手表1的智能主机的显示屏30a的尺寸将越来越大。例如,将主机本体30的显示屏30a设计为长方形、椭圆形等。以显示屏30a为长方形为例,智能手表1在佩戴于佩戴者的手臂上时,通常只有横屏状态(显示屏30a的长度方向与手臂的长度方向一致)和竖屏状态(显示屏30a的长度方向与手臂的宽度方向一致)中的一种。并且,不论主机本体30处于第一姿态或第二姿态,对于佩戴者而言,智能手表1的显示屏30a只有横屏状态和竖屏状态中的一种。以智能手表1的显示屏30a只有横屏状态为例:当佩戴者使用UI界面为竖向(例如界面宽高比为2:3、3:4、9:16等)的APP时,存在以下情况:第一种情况为竖向的UI界面直接在横屏状态的显示屏30a中显示,由于比例无法适配,UI界面无法正常显示,则佩戴者无法正常使用该APP,第二种情况为竖向的UI界面旋转90°后在横屏状态的显示屏30a中显示,此时UI界面可以正常显示,但对于佩戴者而言,此时的UI界面与佩戴者正常观看的视角不一致,佩戴者难以旋转手臂使得APP的UI界面正对佩戴者的观看视角,佩戴者的使用体验性不佳。当智能手表1的显示屏30a只有竖屏状态时,与上述情况相反,问题同样存在,在此不赘述。上述问题不论佩戴者佩戴的智能手表1的主机本体30处于第一姿态或第二姿态均存在,且无法通过使得主机本体30在第一姿态和第二姿态之间转换使得显示屏30a获得不同的显示视角来解决。
因此,本实施例通过主机本体30可相对翻转支架20滑动以切换至不同的状态,使得佩戴于佩戴者手臂的智能手表1的主机本体30的显示屏30a能够适配不同UI界面的APP。例如,当主机本体30处于第一姿态时,佩戴者想要使用UI界面为竖向的APP(例如浏览器、聊天软件、短视频软件等),则可将佩戴于佩戴者手臂的智能手表1的主机本体30切换至竖屏状态,此时,显示屏30a能够正常显示该APP的UI界面,并且佩戴者无需旋转手臂即可正对该APP的UI界面进行观看。当主机本体30处于第一姿态时,佩戴者想要使用UI界面(例如界面宽高比为3:2、4:3、16:9等)为横向的APP(例如影视软件、绘画软件等),则可将佩戴于佩戴者手臂的智能手表1的主机本体30切换至横屏状态,此时显示屏30a能够正常显示该APP的UI界面,并且佩戴者无需旋转手臂即可正对该APP的UI界面进行观看。当主机本体30处于第二姿态时,佩戴者想要使用UI界面为竖向的APP(例如竖向视角的视频通话功能、竖向视角的拍摄功能),则可将佩戴于佩戴者手臂的智能手表1的主机本体30切换至竖屏状态,此时,显示屏30a能够正常显示该APP的UI界面,并且佩戴者无需旋转手臂即可正对该APP的UI界面进行观看。当主机本体30处于第二姿态时,佩戴者想要使用UI界面为横向的APP(例如横向视角的视频通话功能、横向视角的拍摄功能),则可将佩戴于佩戴者手臂的智能手表1的主机本体30切换至横屏状态,此时显示屏30a能够正常显示该APP的UI界面,并且佩戴者无需旋转手臂即可正对该APP的UI界面进行观看。
其中,视频通话功能选择竖向视角和横向视角可根据佩戴者使用视频通话的需求进行选择,例如,视频通话对象仅佩戴者一人,则可选用竖向视角,而视频通话对象为多人,则可选用横向视角以容纳多人入镜,或者,佩戴者在视频通话时想要展示身边环境,也可选用横向视角。同样地,拍摄功能旋转竖向视角和横向视角也可根据佩戴者使用视频通话的需求进行选择。也就是说,本实施例通过主机本体30处于第二姿态时,能够在横屏状态和竖屏状态之间切换,从而为佩戴者在使用视频通话功能、拍摄功能提供更多可能性,不局限于横向视角或竖向视角,有效改善佩戴者使用体验。
此外,随着智能手表1的智能主机的显示屏30a的尺寸的增大,承载显示屏30a的主机本体30的尺寸也将增大,而佩戴者的手臂/手腕宽度有限,尤其是儿童、青少年,当主机本体30的尺寸大于佩戴者手臂/手腕的宽度时,佩戴者在佩戴智能手表1时容易出现晃动的情况,佩戴体验较差。而采用本实施例的智能手表1,能够通过将主机本体30切换至第一姿态以及横屏状态,此时,主机本体30叠置于底部支架10(即大致平行于佩戴者手臂的佩戴面),且处于横屏状态的主机本体30的长度方向与佩戴者手臂的长度方向一致,主机本体30的宽度方向与佩戴者手臂的宽度方向一致,以主机本体30的宽度方向来对应佩戴者的手臂的宽度方向,能够尽可能避免主机本体30的宽度大于佩戴者手臂的宽度的情况发生,从而确保佩戴者佩戴智能手表1的稳定性,提高佩戴体验。
一些实施例中,表带40连接于底部支架10的两相对端,该表带40可为一整根表带40或是分成两段方式连接在底部支架10的两相对端。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和图11所示,翻转支架20包括承载板21以及设于承载板21的一侧并自承载板21的一侧向上延伸的翻转连接部22,翻转连接部22转动连接于底部支架10,主机本体30滑动连接于承载板21,主机本体30叠置于承载板21上。可选地,沿翻转连接部22相对底部支架10转动所绕的转动轴线方向看,翻转支架20的侧面大致呈L字型,其中翻转连接部22为L字型的短边,承载板21为L字形的长边。其中,翻转连接部22呈长条方块状、长条柱状或近似表耳状,翻转连接部22通过转轴与底部支架10实现转动连接,转轴可设于翻转连接部22或底部支架10,承载板21可为方形板或圆形板等,用于连接并承载主机本体30。
如图11所示,承载板21大致为方形板,承载板21的尺寸大致是主机本体30的背面的五分之二,承载板21的尺寸大致是底部支架10的二分之一,这样可以把承载板21藏设在底部支架10和主机本体30之间,从外观上可以达到隐藏承载板21的效果,智能手表1整体结构更加紧凑,外观更加简洁。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和图12所示,该承载板21与该翻转连接部22的连接处形成弯折部23,弯折部23倾斜于承载板21,该弯折部23与主机本体30之间形成间距d4。由于主机本体30滑动连接于承载板21,且叠置于承载板21上,而翻转连接部22自承载板21的一侧向上延伸,承载板21与翻转连接部22的连接处易与主机本体30发生干涉,导致主机本体30以切换至横屏状态或竖屏状态。因此,本实施例通过在承载板21与翻转连接部22的连接处形成弯折部23,利用弯折部23倾斜于承载板21避位主机本体30,从而避免承载板21与翻转连接部22的连接处与主机本体30发生干涉,并且在弯折部23与主机本体30之间形成的间距d4能够在主机本体30切换至横屏状态或竖屏状态的过程中提供避让空间。其中,该弯折部23可为L型、弧形或呈不规则状,具体不作限定。弯折部23的具体形状可根据主机本体30与翻转连接部22之间的间隔空间决定,并且与主机本体30相匹配,使得主机本体30与翻转连接部22之间的间隔空间足以为主机本体30切换至横屏状态或竖屏状态提供运动空间即可,智能手表1的整体结构更加紧凑。并且,弯折部23能够减少应力集中,避免翻转连接部22与承载板21的连接处折弯变形或断裂的情况发生。
可选地,为了提高翻转连接部22与承载板21的连接处的强度,弯折部23可为肋条状,弯折部23的厚度可大于或等于承载板21的厚度。这样,当翻转连接部22相对底部支架10转动带动承载板21转动,从而使承载板21带动主机本体30转动时,弯折部23能够承受较大的应力,避免翻转连接部22与承载板21的连接处折弯变形或断裂的情况发生。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1和图13所示,底部支架10设有第二容纳槽101,主机本体30处于第一姿态时,至少部分翻转支架20藏设于第二容纳槽101。主机本体30处于第一姿态时,主机本体30叠置于承载板21上,智能手表1的智能主机的厚度大致为主机本体30、底部支架10和翻转支架20三者叠加的厚度,本实施例通过第二容纳槽101容纳至少部分翻转支架20,能够尽量减少翻转支架20占用的空间,从而减小智能主机的厚度,符合智能手表1的轻薄化设计。可选地,第二容纳槽101可为通槽或盲槽。若第二容纳槽101为通槽,则第二容纳槽101贯穿底部支架10的两相对面。若第二容纳槽101为盲槽,则第二容纳槽101仅贯穿底部支架10朝向主机本体30的表面。
进一步地,第二容纳槽101的侧壁面101a为斜面或曲面,翻转支架20的周侧面20a为与第二容纳槽101的侧壁面101a相匹配的斜面或曲面,主机本体30处于第一姿态时,翻转支架20的周侧面20a抵止于第二容纳槽101的侧壁面101a。本实施例通过第二容纳槽101的侧壁面101a抵接翻转支架20的周侧面20a,一方面能够限制翻转支架20转动的距离,在佩戴者转动翻转支架20使主机本体30切换至第一姿态时提醒佩戴者切换到位,避免翻转支架20转动幅度过大而损伤翻转支架20与底部支架10的转动连接结构(例如转轴)的情况发生。为了便于在图13中分别标示第二容纳槽101的侧壁面101a和翻转支架20的周侧面20a,图13中的侧壁面101a与周侧面20a存在间隙,实际上,侧壁面101a与周侧面20a应为相互抵接,两者之间基本不存在间隙。
一些实施例中,主机本体30的四角均设有倒角或圆角,主机本体30在横屏状态和竖屏状态之间切换时,倒角或圆角用于避让翻转连接部22。可选地,由前述可知,主机本体30大致为长方形主体,由于主机本体30的外轮廓的对角线的长度大于主机本体30的宽度和长度,主机本体30在横屏状态和竖屏状态之间切换时,主机本体30的四个边角处相比主机本体30的两相对侧和两相对端更容易与翻转连接部22发生干涉。因此,通过在主机本体30的四角设置倒角或圆角,减小主机本体30的外轮廓的长度,避免主机本体30在横屏状态和竖屏状态之间切换时与翻转连接部22发生碰撞的情况发生。
主机本体30相对翻转支架20切换至不同的状态时,由于横屏状态与竖屏状态之间相差90°,则主机本体30在切换不同的状态时主机本体30相对翻转支架20绕第一中心做旋转运动。本实施例的主机本体30采用相对翻转支架20滑动的方式使主机本体30形成绕第一中心的旋转运动从而切换至不同的状态,该第一中心与主机本体30的中心不重合,且第一中心相对主机本体30的中心的位置随主机本体30做旋转运动持续改变。其中,该主机本体30的中心是指主机本体30的外轮廓的中心,例如,当主机本体30的外轮廓大致呈长方形,则主机本体30的中心为该长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的交点。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1和图14所示,该智能主机还包括第一滑动机构50以及第二滑动机构60第一滑动机构50、第二滑动机构60设于主机本体30和翻转支架20之间,主机本体30可随第一滑动机构50和第二滑动机构60相对翻转支架20发生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组合运动,以使主机本体30相对翻转支架20滑动并切换至所述不同的状态。本实施例通过第一滑动机构50带动主机本体30相对翻转支架20发生滑动,且滑动轨迹为直线,第二滑动机构60带动主机本体30相对翻转支架20发生滑动,且滑动轨迹为曲线,直线滑动轨迹与曲线滑动轨迹的叠加,这使得主机本体30相对翻转支架20发生了旋转运动,从而能够在横屏状态和竖屏状态之间切换。
具体地,第一滑动机构50包括第一滑槽51以及连接于第一滑槽51的第一滑动件52,第二滑动机构60包括第二滑槽61以及连接于第二滑槽61的第二滑动件62,第一滑动件52相对第一滑槽51滑动以带动主机本体30相对翻转支架20发生直线滑动,第二滑动件62相对第二滑槽61滑动以带动主机本体30相对翻转支架20发生曲线滑动。可选地,第一滑动件52和第二滑动件62可为销钉、螺栓、L字型或T字型的滑块等。本实施例通过第一滑动件52相对第一滑槽51沿直线滑动从而使主机本体30相对翻转支架20具有直线滑动的趋势,同时利用第二滑动件62相对第二滑槽61沿曲线滑动从而使主机相对翻转支架20具有曲线滑动的趋势,由于第一滑动件52和第二滑动件62同时发生滑动,在直线滑动趋势和曲线滑动趋势的结合下,主机本体30相对翻转支架20形成旋转运动,从而能够从横屏状态切换至与横屏状态相差90°的竖屏状态。
可选地,第一滑槽51与第二滑槽61大致垂直。由于主机本体30切换至横屏状态和竖屏状态时相对翻转支架20的运动轨迹取决与第一滑槽51和第二滑槽61的轨迹,采用第一滑槽51与第二滑槽61大致垂直的方式,能够使得主机本体30切换横屏状态和竖屏状态时相对翻转支架20的运动轨迹更加顺滑,佩戴者切换佩戴的主机本体30的横屏状态或竖屏状态时更加舒适。其中,第一滑槽51与第二滑槽61大致垂直是指第一滑槽51的两端连线与第二滑槽61的两端连线大致垂直。
可选地,主机本体30切换至横屏状态,或者,主机本体30切换至竖屏状态时,第一滑动件52都位于第一滑槽51的同一位置。由于第一滑动件52相对第一滑槽51滑动时,主机本体30随之相对翻转支架20滑动的轨迹为直线,主机本体30切换至横屏状态和竖屏状态时相对翻转支架20的位置主要取决于第一滑动件52在第一滑槽51内的位置,即,主机本体30切换横屏状态和竖屏状态前后的第一滑动件52在第一滑槽51内的位置偏差越小,主机本体30相对翻转支架20的位置偏移越小。因此,本实施例采用主机本体30切换至横屏状态或竖屏状态时,第一滑动件52都位于第一滑槽51的同一位置的设计,使得主机本体30切换至横屏状态和竖屏状态时相对翻转支架20的位置基本不发生偏移,即,主机本体30处于横屏状态时与翻转支架20之间的距离(距离大于或等于零,当距离为零时,主机本体30与翻转支架20相抵接)等于主机本体30处于竖屏状态时与翻转支架20之间的距离,由此,佩戴者在切换主机本体30的横屏状态和竖屏状态时,主机本体30与翻转支架20、底部支架10的相对位置不发生改变,仅主机本体30发生了横屏状态和竖屏状态的改变,保持智能手表1使用时的一致性,改善佩戴者的使用体验。并且,主机本体30切换至横屏状态和竖屏状态时,主机本体30与翻转支架20、底部支架10的相对位置不发生改变,而由于主机本体30的外形轮廓在此切换过程中持续发生位置改变,视觉上主机本体30的切换过程更加炫酷,能给佩戴者带来视觉上的冲击,改善佩戴者的使用体验。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滑槽51和第一滑动件52二者之一设于翻转支架20,二者另一设于主机本体30,第二滑槽61和第二滑动件62二者之一设于翻转支架20,二者另一设于主机本体30。具体地,第一滑动机构50和第二滑动机构60的设置方式至少包括以下两种: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如图14和图15所示,第一滑动件52和第二滑动件62设于主机本体30背离显示屏30a的一面,第一滑槽51和第二滑槽61设于承载板21,第一滑槽51和第二滑槽61贯穿承载板21的两相对面。
作为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如图16所示,第一滑槽51和第二滑槽61设于承载板21朝向主机本体30的表面。可选地,沿垂直于承载板21朝向主机本体30的表面的方向,第一滑槽51和第二滑槽61的横截面为T字型。
本实施例提供了多种不同的第一滑动机构50和第二滑动机构60的设置方式,满足不同使用需求。本实施例以第一滑动件52和第二滑动件62设于主机本体30背离显示屏30a的一面,第一滑槽51和第二滑槽61设于承载板21,第一滑槽51和第二滑槽61贯穿承载板21的两相对面为例进行说明。
一些实施例中,再次参阅14和图15,承载板21背离主机本体30的一面设有第一容纳槽21a,第一容纳槽21a用于容纳至少部分第一滑动件52和至少部分第二滑动件62。本实施例通过在承载板21设置第一容纳槽21a容纳至少部分第一滑动件52和至少部分第二滑动件62,能够尽可能减少第一滑动件52和第二滑动件62占用的空间,从而减小智能主机的厚度,符合智能手表1的轻薄化设计。
可选地,智能主机还包括遮挡件70,遮挡件70设于承载板21背离主机本体30的一面,以封盖第一容纳槽21a。由于第一滑槽51和第二滑槽61采用贯穿承载板21的两相对面的设计,承载板21的第一容纳槽21a对应第一滑槽51和第二滑槽61的位置形成镂空的部位,为了避免异物(例如水、灰尘等)从此进入而对智能主机的第一滑动机构50、第二滑动机构60等部件造成损伤的情况发生,本实施例采用遮挡件70封盖该第一容纳槽21a,能够起遮挡异物的作用,同时将第一滑动机构50和第二滑动机构60遮挡在第一容纳槽21a内,保持智能主机的外观完整性。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智能主机还包括弹性件82,弹性件82连接于第一滑动件52或第二滑动件62,用于提供弹性作用力以保持主机本体30处于横屏状态或竖屏状态。
进一步地,智能主机还包括固定件81,固定件81设于承载板21,弹性件82的一端连接于固定件81,弹性件82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一滑动件52或第二滑动件62,弹性件82用于提供弹性作用力以保持主机本体30处于横屏状态或竖屏状态。具体地,该固定件81为柱状或销钉状,可通过嵌设或螺纹连接等方式固定于承载板21,该弹性件82可为弹簧、扭簧或异形弹簧等,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本实施例以弹性件82的一端连接于固定件81,弹性件82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二滑动件62为例进行说明。当主机本体30切换至横屏状态时,第二滑动件62滑动至第二滑槽61的一端,此时,弹性件82提供弹性作用力使得第二滑动件62保持位于第二滑槽61的一端,从而使主机本体30保持横屏状态,当主机本体30切换至竖屏状态时,第二滑动件62滑动至第二滑槽61的另一端,此时,弹性件82提供弹性作用力使得第二滑动件62保持位于第二滑槽61的另一端,从而使主机本体30保持竖屏状态。其中,弹性件82始终处于压缩状态而提供弹性作用力,且主机本体30处于横屏状态和竖屏状态时弹性件82的压缩量小于主机本体30处于横屏状态和竖屏状态之间的中间状态时弹性件82的压缩量。并且,主机本体30处于横屏状态和竖屏状态之间的中间状态时,弹性件82处于压缩状态,此时,弹性件82可提供弹性作用力保持该中间状态,避免误操作,且在佩戴者切换主机本体30的横屏状态和竖屏状态时,弹性作用力可提供操作手感,改善佩戴者的使用体验。
可选地,如图15所示,智能主机还包括连接件90,连接件90设于主机本体30背离显示屏30a的一面,连接件90滑动连接于翻转支架20,连接件90可相对翻转支架20滑动,以带动主机本体30相对翻转支架20滑动并切换至不同的状态。具体地,连接件90可为薄板状,连接件90可采用简单的连接结构(例如卡扣连接、螺栓连接等)设于主机本体30背离显示屏30a的一面,而连接件90可设置较为复杂的结构(第一滑动机构50和第二滑动机构60)与翻转支架20实现滑动连接,简化主机本体30的结构,便于为主机本体30设置其他功能器件(显示屏30a、扬声器、电池等)提供空间。并且,在组装该智能主机时,可先将连接件90与翻转支架20进行组件,连接件90和翻转支架20的承载板21均采用薄板状可降低组装难度,再将主机本体30与连接件90进行组装,从而降低智能主机组装的难度。
一些实施例中,连接件90可设有多个连接孔,连接孔可用于穿设紧固件(例如螺丝、螺柱等),且紧固件连接于主机本体30,以使连接件90与主机本体30固定连接。可选地,连接孔可为三个,三个连接孔呈三角形分布于连接件90,或者,连接孔可为四个,四个连接孔呈四边形分布于连接件90。其中,紧固件的数量与连接孔的数量相匹配。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连接孔的数量还可为1个、2个、5个等,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可选地,连接件90与主机本体30的外壳可为一体成型或分别成型后连接,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考虑到主机本体30在相对翻转支架20滑动以切换横屏状态和竖屏状态的过程中,主机本体30可能与翻转支架20发生干涉影响主机本体30的状态切换,基于此,主机本体30与翻转支架20的翻转连接部22发生干涉。主机本体30在切换横竖屏状态的过程中与翻转连接部22之间的关系包括以下方式: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主机本体30朝向翻转连接部22的一侧与翻转连接部22之间具有间距。这样,在主机本体30切换至横屏状态、竖屏状态或横屏状态与竖屏状态之间的状态时,主机本体30朝向翻转连接部22的一侧均始终存在间隔,能够避免主机本体30与翻转连接部22相互干涉的情况发生。
进一步地,如图17所示,主机本体30朝向翻转连接部22的一侧与翻转连接部22之间的间距为d1,0mm<d1≤3mm。若d1>3mm,主机本体30朝向翻转连接部22的一侧与翻转连接部22之间的间距d1较大,主机本体30朝向翻转连接部22的一侧与翻转连接部22之间的间隔容易堆积灰尘难以保持智能主机的清洁,甚至卡入异物导致主机本体30无法正常切换横屏状态或竖屏状态。因此,主机本体30朝向翻转连接部22的一侧与翻转连接部22之间的间距d1可为0mm<d1≤3mm。可选地,d1可为0.5mm、1mm、1.5mm、2mm、2.5mm、3mm等,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可选地,主机本体30在横屏状态和竖屏状态之间切换的过程中,间距d1固定不变,或者,间距d1在0mm~3mm之间变化。若采用间距d1固定不变的设计,佩戴者在切换主机本体30的横屏状态和竖屏状态时,主机本体30与翻转支架20、底部支架10的相对位置不发生改变,视觉上仅主机本体30发生了旋转运动,保持智能手表1使用时的一致性,改善佩戴者的使用体验。若采用间距d1在0mm~3mm之间变化,佩戴者在切换主机本体30的横屏状态和竖屏状态时,主机本体30与翻转支架20、底部支架10的相对位置持续发生改变,视觉上主机本体30同时发生旋转运动和滑动运动,主机本体30的状态切换过程更加炫酷,能给佩戴者带来视觉上的冲击,改善佩戴者的使用体验。
间距d1是否变化主要取决于主机本体30与翻转支架20之间的滑动连接结构的轨迹设计,本实施例提供为滑动连接结构的轨迹设计提供了多种可能,能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例如,主机本体30相对翻转支架20滑动切换至横屏状态或竖屏状态时,主机本体30与翻转支架20之间保持间距d1不变,视觉上主机本体30仅相对翻转支架20的运动轨迹为发生旋转运动,或者,主机本体30相对翻转支架20滑动切换至横屏状态或竖屏状态时,主机本体30与翻转支架20之间的间距先增大后减小,视觉上主机本体30相对翻转支架20的运动轨迹为发生旋转运动以及滑动运动。
优选地,如图18和图19所示,主机本体30处于横屏状态时,主机本体30朝向翻转连接部22的一侧与翻转连接部22之间的间距为d2,主机本体30处于竖屏状态时,主机本体30朝向翻转连接部22的一端与翻转连接部22之间的间距为d3,d3=d2。可以理解的是,佩戴者在使用佩戴的智能手表1时,使用习惯是长时间将主机本体30切换至横屏状态和竖屏状态之一,而横屏状态与竖屏状态之间的状态主要是切换过程中短暂存在,因此,采用d3=d2的设计,主机本体30处于横屏状态和竖屏状态时能够保持主机本体30与翻转连接部22之间一致的间距,改善佩戴者的使用体验。
作为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主机本体30处于横屏状态或竖屏状态时,主机本体30朝向翻转连接部22的一侧抵止于翻转连接部22,主机本体30处于横屏状态和竖屏状态之间的中间状态时,主机本体30朝向翻转连接部22的一侧与翻转连接部22之间具有间距。可以理解的是,佩戴者在使用佩戴的智能手表1时,使用习惯是长时间将主机本体30切换至横屏状态和竖屏状态之一,而横屏状态与竖屏状态之间的状态主要是切换过程中短暂存在,因此,采用主机本体30处于横屏状态和竖屏状态时,主机本体30朝向翻转连接部22的一侧抵止于翻转连接部22,能够避免主机本体30与翻转连接部22之间堆积灰尘或卡入异物的情况发生,而主机本体30处于横屏状态和竖屏状态之间的中间状态时,主机本体30朝向翻转连接部22的一侧与翻转连接部22之间具有间距,能够使得主机本体30在切换横屏状态和竖屏状态的过程中主机本体30与翻转连接部22之间相互干涉的情况发生。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主机本体可滑动的智能主机以及智能手表1,通过翻转支架20转动连接于底部支架10,利用翻转支架20相对底部支架10转动能够带动连接于底部支架10的主机本体30形成叠置于、倾斜于或垂直于底部支架10的姿态,同时使得主机本体30与翻转支架20滑动连接,从而使得主机本体30在上述任一姿态下都能够切换至横屏状态或竖屏状态,这样,主机本体30的显示屏30a能够匹配APP的UI界面进行横屏显示或竖屏显示,APP的UI界面得以正常显示,并且无需佩戴者旋转手臂即可正对APP的UI界面进行观看,有效改善佩戴者的使用体验。
此外,主机本体30采用滑动连接的方式与翻转支架20实现连接,设计难度较低,且佩戴者操作主机本体30切换横屏状态或竖屏状态的难度较低。
以上对本发明施例公开的一种主机本体可滑动的智能主机以及智能手表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本文应用了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一种主机本体可滑动的智能主机以及智能手表与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Claims (19)

1.一种主机本体可滑动的智能主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部支架;
翻转支架,所述翻转支架转动连接于所述底部支架;以及
主机本体,所述主机本体设有显示屏,所述主机本体滑动连接于所述翻转支架,所述主机本体可相对所述翻转支架滑动以切换至不同的状态,所述不同的状态至少包括横屏状态和竖屏状态;
所述主机本体可随所述翻转支架相对所述底部支架转动并形成第一姿态和第二姿态;
其中,所述第一姿态为所述主机本体叠置于所述底部支架的姿态,所述第二姿态为所述主机本体倾斜于或垂直于所述底部支架的姿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主机还包括第一滑动机构以及第二滑动机构,所述第一滑动机构、第二滑动机构设于所述主机本体和所述翻转支架之间,所述主机本体可随所述第一滑动机构和所述第二滑动机构相对所述翻转支架发生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组合运动,以使所述主机本体相对所述翻转支架滑动并切换至所述不同的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动机构包括第一滑槽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滑槽的第一滑动件,所述第一滑槽和所述第一滑动件二者之一设于所述翻转支架,二者另一设于所述主机本体,所述第二滑动机构包括第二滑槽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二滑槽的第二滑动件,所述第二滑槽和所述第二滑动件二者之一设于所述翻转支架,二者另一设于所述主机本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智能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槽与所述第二滑槽大致垂直。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智能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机本体切换至所述横屏状态,或者,所述主机本体切换至所述竖屏状态时,所述第一滑动件都位于所述第一滑槽的同一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3至5任一项所述的智能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转支架包括承载板以及设于所述承载板的一侧并自所述承载板的一侧向上延伸的翻转连接部,所述翻转连接部转动连接于所述底部支架,所述主机本体叠置于所述承载板上;
所述第一滑动件和所述第二滑动件设于所述主机本体背离所述显示屏的一面,所述第一滑槽和所述第二滑槽设于所述承载板,所述第一滑槽和所述第二滑槽贯穿所述承载板的两相对面,或者,所述第一滑槽和所述第二滑槽设于所述承载板朝向所述主机本体的表面,且沿垂直于所述承载板朝向所述主机本体的表面的方向,所述第一滑槽和所述第二滑槽的横截面为T字型。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智能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槽和所述第二滑槽贯穿所述承载板的两相对面时,所述承载板背离所述主机本体的一面设有第一容纳槽,所述第一容纳槽用于容纳至少部分所述第一滑动件和至少部分所述第二滑动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智能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主机还包括遮挡件,所述遮挡件设于所述承载板背离所述主机本体的一面,以封盖所述第一容纳槽。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智能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主机还包括固定件以及弹性件,所述固定件设于所述承载板,所述弹性件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固定件,所述弹性件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滑动件或所述第二滑动件,所述弹性件用于提供弹性作用力以保持所述主机本体处于所述横屏状态或所述竖屏状态。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智能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主机还包括连接件,所述连接件设于所述主机本体背离所述显示屏的一面,所述连接件滑动连接于所述翻转支架,所述连接件可相对所述翻转支架滑动,以带动所述主机本体相对所述翻转支架滑动并切换至所述不同的状态。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智能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转支架包括承载板以及设于所述承载板的一侧并自所述承载板的一侧向上延伸的翻转连接部,所述翻转连接部转动连接于所述底部支架,所述主机本体滑动连接于所述承载板,所述主机本体叠置于所述承载板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智能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机本体朝向所述翻转连接部的一侧与所述翻转连接部之间具有间距。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智能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机本体朝向所述翻转连接部的一侧与所述翻转连接部之间的间距为d1,0mm<d1≤3mm。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智能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机本体在所述横屏状态和所述竖屏状态之间切换的过程中,所述间距d1固定不变,或者,所述主机本体在所述横屏状态和所述竖屏状态之间切换的过程中,所述间距d1在0mm~3mm之间变化。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智能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机本体处于所述横屏状态时,所述主机本体朝向所述翻转连接部的一侧与所述翻转连接部之间的间距为d2,所述主机本体处于所述竖屏状态时,所述主机本体朝向所述翻转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翻转连接部之间的间距为d3,d3=d2
16.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智能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机本体处于所述横屏状态或所述竖屏状态时,所述主机本体朝向所述翻转连接部的一侧抵止于所述翻转连接部,所述主机本体处于所述横屏状态和所述竖屏状态之间的状态时,所述主机本体朝向所述翻转连接部的一侧与所述翻转连接部之间具有间距。
17.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智能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板与所述翻转连接部的连接处形成弯折部,所述弯折部倾斜于所述承载板,所述弯折部与所述主机本体之间形成间距d4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智能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折部的厚度大于或等于所述承载板的厚度。
19.一种智能手表,其特征在于,包括表带以及如权利要求1至18任一项所述的智能主机,所述表带连接于所述智能主机的所述底部支架的两相对端。
CN202210605155.2A 2022-05-30 2022-05-30 主机本体可滑动的智能主机以及智能手表 Pending CN11719294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605155.2A CN117192948A (zh) 2022-05-30 2022-05-30 主机本体可滑动的智能主机以及智能手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605155.2A CN117192948A (zh) 2022-05-30 2022-05-30 主机本体可滑动的智能主机以及智能手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192948A true CN117192948A (zh) 2023-12-08

Family

ID=890039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605155.2A Pending CN117192948A (zh) 2022-05-30 2022-05-30 主机本体可滑动的智能主机以及智能手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192948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517090B2 (ja) ポータブル電子装置
TWI526141B (zh) 電子裝置
US11832405B2 (en) Rotating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9668556B2 (en) Adjustable display housing assembly
US20120176740A1 (en) Electronic apparatus and hinge
CN109710027B (zh) 携带式电子装置
JP2007189541A (ja) 折畳み式携帯機器
US9069457B2 (en) Portable terminal
KR102375542B1 (ko) 전개 가능한 커넥터 모듈을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CN113703521B (zh) 笔记型计算机
WO2012108325A1 (ja) 携帯型電子機器
CN114165514A (zh) 柔性显示面板及电子装置
CN209859035U (zh) 一种显示屏可旋转的智能主机及穿戴设备
CN114270290A (zh) 具有可移动配件壳体的膝上型计算机
JP2012141656A (ja) 情報処理装置
CN117192948A (zh) 主机本体可滑动的智能主机以及智能手表
US20200214155A1 (en) Electronic device with capability of covering an image capturing module thereof
US11343363B2 (en) Mobile terminal
CN117192949A (zh) 实现避位的智能主机以及智能手表
CN117192950A (zh) 智能主机以及智能手表
CN117192946A (zh) 实现状态切换的智能主机以及智能手表
CN117192945A (zh) 主机本体可转动的智能主机以及智能手表
CN117192938A (zh) 主机本体可活动的智能主机以及智能手表
CN117192940A (zh) 切换横竖屏的智能主机以及智能手表
CN117192947A (zh) 实现状态保持的智能主机以及智能手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