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148448A - 灰质概率体的砂岩储层去灰质预测方法 - Google Patents

灰质概率体的砂岩储层去灰质预测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148448A
CN117148448A CN202210562080.4A CN202210562080A CN117148448A CN 117148448 A CN117148448 A CN 117148448A CN 202210562080 A CN202210562080 A CN 202210562080A CN 117148448 A CN117148448 A CN 11714844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sh
seismic
lithology
amplitude
reservo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56208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魏国华
杨宏伟
陈雨茂
隋明阳
杨兆刚
钱志
袁海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Geophysic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Sinopec Shengli Oilfield Co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Geophysic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Sinopec Shengli Oilfield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Geophysic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Sinopec Shengli Oilfield Co filed Critical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Priority to CN202210562080.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148448A/zh
Publication of CN1171484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14844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1/00Seismology; Seismic or acoustic prospecting or detecting
    • G01V1/40Seismology; Seismic or acoustic prospecting or detect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well-logging
    • G01V1/44Seismology; Seismic or acoustic prospecting or detect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well-logging using generators and receivers in the same well
    • G01V1/48Processing data
    • G01V1/50Analysing data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2210/00Details of seismic processing or analysis
    • G01V2210/50Corrections or adjustments related to wave propagation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2210/00Details of seismic processing or analysis
    • G01V2210/60Analysis
    • G01V2210/63Seismic attributes, e.g. amplitude, polarity, instant phase
    • G01V2210/632Amplitude variation versus offset or angle of incidence [AVA, AVO, AVI]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2210/00Details of seismic processing or analysis
    • G01V2210/60Analysis
    • G01V2210/64Geostructures, e.g. in 3D data cub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2210/00Details of seismic processing or analysis
    • G01V2210/60Analysis
    • G01V2210/66Subsurface modeling
    • G01V2210/665Subsurface modeling using geostatistical modeling
    • G01V2210/6652Krig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1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at coastal zones; at river basins
    • Y02A10/40Controlling or monitoring, e.g. of flood or hurricane; Forecasting, e.g. risk assessment or mapping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ology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ophysics (AREA)
  • Geophysics And Detection Of Objec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灰质概率体的砂岩储层去灰质预测方法,包括:确定井上目的层段岩性、成分、厚度及对应的速度和密度;确定单井不同岩性速度及交汇分析;确定灰质对井旁地震道振幅的影响程度;通过井地震剖面分析含灰质储层段地震剖面形态,反射结构特征;根据井上灰质影响度,在平面上确定灰质对地震振幅的影响程度;按照地震解释层位提取研究目标区振幅类地震属性;将岩层振幅类属性去除灰质影响;利用井上砂厚数据作为控制点,沿层去灰属性作为约束控制面,绘制储层的砂体厚度图。该灰质概率体的砂岩储层去灰质预测方法突出了储层的特征,提高去灰质浊积岩描述精度,解决了薄层浊积岩砂体描述的地质难题。

Description

灰质概率体的砂岩储层去灰质预测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油田开发技术领域,提供一种灰质概率体的砂岩储层去灰质预测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岩性油气藏是东部油田的勘探开发主体阵地,但岩性油气藏的主要类型浊积岩、滩坝砂等在沉积过程中形成灰质泥岩或砂岩。沙三段沉积时期,灰质沉积分布广,灰质储层沉积区勘探开发潜力大,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相带的储层描述均很大程度受到灰质影响。在常规地震资料中,有些灰质沉积形成了强反射,从而屏蔽了下覆有效储层的地震反射;有些灰质沉积与储层在相当相位上形成了几乎相同的地震反射。以上两种情况严重影响了灰质储层的描述精度。目前针对含灰质储层描述已经形成了一些技术,但是仍不能满足勘探开发的精度要求,主要表现在:灰质储层描述精度相对较低,砂体边界刻画误差较大,而目前以去灰为目的的叠后反演也存在含灰质储层刻画精度较低的问题。针对浊积岩储层描述过程中受灰质泥岩的反射影响,在目的层都未钻遇储层。“灰质”的存在严重制约了牛庄地区油气勘探开发精细化,因此有必要开展浊积岩去灰质储层描述技术研究,描述优质储层,提供有利目标。
为了精确识别灰质发育区的浊积岩储层,目前工业界主要采用地震资料多尺度分解、幅频比属性和叠前多参数反演等技术来降低灰质成分影响,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研究者提出灰质发育背景下识别浊积岩优质储层的技术,利用直方图技术优选出含灰质储层工区敏感的岩性识别因子,根据Aki-Richards近似方程,推导得到包含岩性识别因子的AVO近似公式,开展叠前岩性反演;也有学者结合小波多尺度分析、广义S变换或匹配追踪时频分解等技术消除灰质引起的地震强反射。但这些方法优缺点同样突出,首先基于叠前地震角度道集的叠前岩性识别反演技术,对地震资料的品质要求高,需要数据量庞大的叠前地震道集为基础,并且构建的岩石物理交会图版,砂岩、泥岩、灰质泥等岩性有非常好的区分度和线性关系,反演工作量大、周期长,地震资料叠前噪声、道集质量等都对反演精度影响较大。另一方面,基于地震资料多尺度分解的小波变换、广义S变换或匹配追踪时频分解等技术仅适用于储层顶部有灰质影响的情况,基于地震子波分解方法压制或消除顶部强反射能量屏蔽,突出和恢复下伏储层段的地震反射振幅,但其效果易受分频策略和时窗选择的影响。总体而言,目前灰质储层的预测方法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1、灰质储层分布规律不清,地球物理特征不明;
2、在地震上灰质和储层异质同相,常规物探技术难以区分;
3、叠前地震岩性反演技术受地震资料叠前噪声、道集质量影响大。
在申请号:CN201410571913.9的中国专利申请中,涉及到一种碎屑岩储层地震描述的相控去灰方法,该碎屑岩储层地震描述的相控去灰方法包括:步骤1,利用工区钻井资料完成灰质岩相分布统计;步骤2,进行工区单井目的层灰质岩岩相的地震响应正演分析,得到灰质岩相与地震响应关系式;步骤3,求取灰质岩相影响储层预测的地震属性校正体;步骤4,进行储层测井约束反演、以及相关地震属性提取;以及步骤5,结合已钻井实钻资料,利用校正后的测井约束反演数据体或属性体进行精细描述。该碎屑岩储层地震描述的相控去灰方法明显解决了利用三维地震进行储层预测的灰质影响,实现了储层的精细描述和评价,勘探开发应用中见到了明显效果。
在申请号:CN201710612599.8的中国专利申请中,涉及到一种基于XRF录井的岩矿组成反演法砂泥岩岩性识别方法,主要步骤包括:首先,建立砂泥岩岩矿组成成分反演的理论基础和解释原则,然后计算岩性特征量参数、岩性特征量指数及衍生解释比值参数,建立砂泥岩岩性识别的评价标准与参数组合,建立砂泥岩岩性识别解释评价模型及流程。极大消除了人为主观判断因素影响,实现快速、定量化的岩性识别评价;应用该发明技术能够很好的解决快速钻井条件下钻井参数特征不明显、岩屑细小混杂、岩性识别困难及岩性识别误差大的难题,为油气显示发现与快速解释及后续勘探开发决策管理等提供可靠参考依据。
在申请号:CN201611197946.7的中国专利申请中,涉及到一种凝灰质砂岩有利储层的定量识别与预测方法。该方法包括:利用取心井的有利储层特征,建立待测储层的有利储层测井响应特征;根据待测储层的有利储层测井响应特征,建立待测储层的岩石体积模型;根据待测储层的岩石体积模型,建立对应的数学模型;根据数学模型,获得反映有利储层的地质参数;对获得的反映有利储层的地质参数进行回归分析;根据回归分析获得的反映有利储层的地质参数,建立有利储层与地震参数的对应关系;根据建立有利储层与地震参数的对应关系,利用三层神经网络模式识别有利储层。该方法可以实现凝灰质砂岩有利储层定量识别与预测,以便在凝灰质砂岩油藏勘探和开发中快速准确地确定有利目标及范围。
以上现有技术均与本发明有较大区别,未能解决我们想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此我们发明了一种适用于叠前、叠后地震资料的简单易行的灰质概率体的砂岩储层去灰质预测方法,解决了以上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灰质概率体的砂岩储层去灰质预测方法,该方法突出了储层的特征,提高去灰质浊积岩描述精度,解决了薄层浊积岩砂体描述的地质难题。
本发明的目的可通过如下技术措施来实现:灰质概率体的砂岩储层去灰质预测方法,该灰质概率体的砂岩储层去灰质预测方法包括:
步骤1,确定井上目的层段岩性、成分、厚度及对应的速度和密度;
步骤2,确定单井不同岩性速度及交汇分析;
步骤3,确定灰质对井旁地震道振幅的影响程度;
步骤4,通过井地震剖面分析含灰质储层段地震剖面形态,反射结构特征;
步骤5,根据井上灰质影响度,在平面上确定灰质对地震振幅的影响程度;
步骤6,按照地震解释层位提取研究目标区振幅类地震属性;
步骤7,将岩层振幅类属性去除灰质影响;
步骤8,利用井上砂厚数据作为控制点,沿层去灰属性作为约束控制面,绘制储层的砂体厚度图。
本发明的目的还可通过如下技术措施来实现:
在步骤1中,通过录井、测井资料及综合分析资料确定井上目的层段岩性、成分、厚度及对应的速度和密度。
在步骤1中,以录井、测井资料为依据,通过对工区内实钻井统计,明确井上目的层段的岩性分布,厚度及不同岩性对应的速度和密度;对不同岩性的速度进行了分析,分析认为灰质砂岩速度最高,砂岩次之,泥岩速度最低;同一岩性在不同的深度,因压实和成岩左右的不同,速度明显不同;同一岩性即使在相同深度,也会由于埋藏过程的不同或者由于地温场的差别,产生不同的速度。
在步骤2中,基于测井岩石物理分析声波时差数据确定单井不同岩性速度及交汇分析,作为为正演模型提供地球物理参数。
在步骤2中,研究工区内目的层不同岩石类型、温压和流体类型对各类物性参数的影响,建立岩石物理参数模型;在此基础上以地质模式为指导,建立储层地质模型;基于波动方程有限差分方法理论正演模拟,建立储层模式与地震响应特征的对应关系及地球物理特征识别模板。
在步骤3中,利用地震资料正演方法确定灰质对井旁地震道振幅的影响程度;具体包括:
步骤31,按照步骤1确定的目的层段岩性及厚度建立水平层状模型;
步骤32,按照步骤2中确定的不同岩性速度,对步骤1中的水平层状模型进行岩石物理参数建模,建立含灰质的正演模型;
步骤33,将模型中的灰质岩性利用围岩速度进行填充,建立不含灰质的正演模型;
步骤34,利用地震正演方法分别对步骤32中建立的含灰质正演模型和步骤33建立的不含灰质正演模型进行正演;
步骤35,利用步骤34中正演得到的含灰质地震剖面和不含灰质地震剖面,参考步骤4中的得到的地震剖面形态,确定受灰质影响最大的地震同相轴;
步骤36,根据步骤35中确定的受灰质影响最大同相轴,对含灰质正演地震剖面和不含灰质正演地震剖面进行振幅类地震属性的提取,假设含灰质地震剖面振幅类地震属性井旁道的值为a1,不含灰质地震剖面振幅类地震属性井旁道的为a2,则定义该井的灰质影响程度为单井灰质影响比例因子a是a2与a1的比值,即a=a2/a1。
步骤33包括:
步骤331,研究含灰质的正演模型灰质岩性围岩特征;
步骤332,将灰质岩性利用灰岩岩性上部岩性速度v1进行填充建立不含灰质的正演模型r1;
步骤333,将灰质岩性利用灰岩岩性下部岩性速度v2进行填充建立不含灰质的正演模型r2;
步骤334,将灰质岩性利用灰岩岩性上部岩性速度v1填充50%及灰岩岩性下部岩性速度v2填充50%,建立不含灰质的正演模型r3;
步骤335,拟合模型r1,r2和r3,不断调整v1和v2所占比例进行填充,建立最合理的不含灰质的正演模型r。
在步骤4中,通过井地震剖面分析含灰质储层段地震剖面形态,反射结构特征,并统计砂体顶底振幅反射强度;
步骤4具体包括:
步骤41,对工区内所有井进行合成记录标定,明确目的层所在反射轴;
步骤42,对目的层进行主频频谱分析得到主频f0,取目的层所在轴上下共1/f0s内,距离目的轴距离目的轴最近的上一个波峰到目的轴最近的下一个波峰中间这段波型进行波型聚类分析。
在步骤42中,进行的波型聚类分析包含两大类方法:
方法1,指控研究区有x种波型,通过算法将每口井波型统计将接近的波型自分成三类,不同类选取不同的井得到函数进行插值;
方法2,研究区选取特征井总结分类定义有四种不同的波型,不同类选取不同的井得到四种函数进行克里金插值。
在步骤42中,插值方法包括克里金插值、最近距离插值这些常用的数学插值方法。
步骤5包括:
步骤1,依据步骤42中的两种波型聚类分析方法,将工区依据不同类波型分成不同区域;
步骤2,对工区分区域计算克里金函数,对步骤36中所得到的单井灰质影响比例因子a分区域进行克里金插值得到灰质影响概率体q。
在步骤6中,振幅类属性包含最大振幅能量、均方根振幅和瞬时振幅这些振幅类属性。
步骤7包括:
步骤71,根据步骤35中确定的对灰质影最大的同相轴,提取振幅类地震属性p;
步骤72,将步骤71中得到的振幅类属性值乘以步骤5中得到的平面灰质影响程度概率体q;即去灰质影响的沿层振幅属性p’=p*q。
本发明的灰质概率体的砂岩储层去灰质预测方法,是一种利用灰质影响概率体来去除储层中灰质影响的方法。该方法通过含灰质模型反射振幅与去灰质后的反射振幅对比,得到单井灰质影响比例因子;采用多井克里金插值算法及相控外推,得到平面上的灰质影响概率体,利用得到的灰质影响概率体对优选的沿层振幅属性进行去灰处理的方法原理上超越了传统去灰的范畴,突出了储层的特征,提高去灰质浊积岩描述精度,解决了薄层浊积岩砂体描述的地质难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例中基于灰质概率体的砂岩储层去灰质预测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某口实钻井的综合录井图;
图3为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例中对不同岩性的岩石物理交会分析图;
图4为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例中建立的工区内实际井地质模型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例中对实际工区内波型的梳理统计图;
图6为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例中采用多井克里金插值算法及相控外推,得到平面上的灰质影响概率体的计算统计表;
图7为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未去灰质影响的沿层振幅属性与去灰质影响的沿层振幅属性示意图;
图8为未去灰质影响的沿层振幅属性与去灰质影响的沿层振幅属性示意图;
图9为利用井上砂厚数据作为控制点,沿层去灰属性作为约束控制面,绘制的储层砂体厚度预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出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所示,作详细说明如下。
本发明的灰质概率体的砂岩储层去灰质预测方法,具体包括了以下几个步骤:
步骤1,通过录井、测井资料及综合分析资料确定井上目的层段岩性、成分及厚度;
步骤2,基于测井岩石物理分析声波时差数据确定单井不同岩性速度及交汇分析,作为为正演模型提供地球物理参数;
步骤3,利用地震资料正演方法确定灰质对井旁地震道振幅的影响程度;
步骤4,通过井地震剖面分析含灰质储层段地震剖面形态;反射结构特征,并统计砂体顶底振幅反射强度;
步骤5,根据井上灰质影响度,在平面上确定灰质对地震振幅的影响程度;
步骤6,按照地震解释层位提取研究目标区振幅类地震属性;
步骤7,将沿层振幅类属性去除灰质影响;
步骤8,利用井上砂厚数据作为控制点,沿层去灰属性作为约束控制面,绘制储层的砂体厚度图。
以下为应用本发明的几个具体实施例。
实施例1
在应用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例1中,本发明的基于灰质概率体的砂岩储层去灰质预测方法具体包括了以下步骤:
在步骤1中,通过录井、测井资料及综合分析资料确定井上目的层段岩性、成分、厚度及对应的速度和密度:
通过对工区内实钻井统计,对不同岩性的速度进行了分析,分析认为灰质砂岩速度最高,砂岩次之,泥岩速度最低。同一岩性在不同的深度,因压实和成岩左右的不同,速度明显不同;同一岩性即使在相同深度,也会由于埋藏过程的不同或者由于地温场的差别,产生不同的速度。在实际资料中也经常遇到两口井钻遇的储集层层位相当,岩性相同,但速度存在较大差异的现象。一般情况,地层的速度主要受岩性、物性和含油气性的影响,是三种因素的综合反映。通过速度分析发现砂岩和灰质泥岩的速度相近,与泥岩差别较大。因此在泥岩与砂岩的界面和泥岩与灰质泥岩的界面都可以形成强的阻抗界面。从上述分析可知,每口井的岩性组合及不同岩性在实际井上的测录井资料中反映不同的速度、密度特征。
在步骤2中,基于测井岩石物理分析声波时差数据确定单井不同岩性速度及交汇分析,作为为正演模型提供地球物理参数。研究灰质储层岩石类型、岩性特征和流体类型等对各类物性参数的影响,建立岩石物理参数模型;以单井岩性剖面和地质分层等为依据,分别建立二维含灰质的正演地质模型和去掉灰质夹层以该层段正常围岩或砂岩替换的地质模型,正演模型中包括的泥岩、砂岩、灰质泥岩、灰质砂岩等不同岩性的速度、密度等参数由测井资料及岩石物理计算分析获取;而后分别基于含灰质的储层正演模型和不含灰质层的储层正演模型,开展粘弹地震波动方程正演模拟,分别得到两种模型的正演地震记录,开展含建立储层模式与地震响应特征的对应关系及地球物理特征识别模板。
在步骤3中利用地震资料正演方法确定灰质对井旁地震道振幅的影响程度。首先根据确定的目的层段岩性及厚度建立水平层状模型;然后按照确定的不同岩性速度对建好的水平层状模型进行岩石物理参数建模,建立含灰质的正演模型;其次将模型中的灰质岩性利用围岩速度进行填充,建立不含灰质的正演模型;其中在进行围岩速度填充灰质岩性时,应在研究含灰质的正演模型灰质岩性围岩特征基础上,进行推算拟合,将灰质岩性利用灰岩岩性上部岩性速度v1进行填充建立不含灰质的正演模型m1,将灰质岩性利用灰岩岩性下部岩性速度v2进行填充建立不含灰质的正演模型m2;将灰质岩性利用灰岩岩性上部岩性速度v1填充50%及灰岩岩性下部岩性速度v2填充50%,建立不含灰质的正演模型m3;拟合模型m1,m2和m3,不断调整v1和v2所占比例进行填充,建立最合理的不含灰质的正演模型。
利用地震正演方法分别对建立的含灰质正演模型和不含灰质正演模型进行正演;利用正演得到的含灰质地震剖面和不含灰质地震剖面,参考地震剖面形态,确定受灰质影响最大的地震同相轴。确定受灰质影响最大的同相轴,对含灰质正演地震剖面和不含灰质正演地震剖面进行振幅类地震属性的提取,假设含灰质地震剖面振幅类地震属性井旁道的值为A1,不含灰质地震剖面振幅类地震属性井旁道的为A2,则定义该井的灰质影响程度为单井灰质影响比例因子A是A2与A1的比值,即A=A2/A1。
在步骤4中通过井地震剖面分析含灰质储层段地震剖面形态;反射结构特征,并通过波型聚类的方式梳理分类砂体顶底振幅反射强度。首先对工区内所有井进行合成记录标定,明确目的层所在反射轴。然后对目的层进行主频频谱分析得到主频f0,取目的层所在轴上下共1/f0s内,距离目的轴距离目的轴最近的上一个波峰到目的轴最近的下一个波峰中间这段波型进行波型分析。
其中波型聚类包含两大类方法:方法1,指控研究区有x种波型,通过算法将每口井波型统计将接近的波型自分成三类,不同类选取不同的井得到函数进行克里金插值。方法2,研究区选取特征井总结分类定义有四种不同的波型,不同类选取不同的井得到四种函数进行克里金插值。
在步骤5中根据井上灰质影响度,在平面上确定灰质对地震振幅的影响程度。首先根据井上灰质影响程度利用数学插值方法确定工区边界范围内灰质影响程度分布图,依据两种波型聚类方法,将工区依据不同类波型分成不同区域,然后对工区分区域计算克里金函数,根据地质认识确定工区范围内灰质影响的边界,保证灰质影响边界处灰质影响程度为1的前提下,在灰质影响边界内对所得到的单井灰质影响比例因子A分区域采用多井克里金插值算法及相控外推得到平面上的灰质影响概率体Q,
在步骤6、7、8中按照地震解释层位提取研究目标区振幅类地震属性,其中振幅类属性可以包含但不限于最大振幅能量、均方根振幅和瞬时振幅等振幅类属性。然后沿层振幅类属性去除灰质影响,即根据确定的对灰质影最大的同相轴,提取振幅类地震属性P;将得到的振幅类属性值乘以平面灰质影响程度概率体Q。即去灰质影响的沿层振幅属性P’=P*Q。最后利用井上砂厚数据作为控制点,沿层去灰属性作为约束控制面,绘制储层的砂体厚度图。
实施例2:
在应用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2中,利用地震资料正演方法确定灰质对井旁地震道振幅的影响程度;具体包括:
步骤31,按照确定的目的层段岩性及厚度建立水平层状模型;
步骤32,按照确定的不同岩性速度,对水平层状模型进行岩石物理参数建模,建立含灰质的正演模型;
步骤33,将模型中的灰质岩性利用围岩速度进行填充,建立不含灰质的正演模型;
步骤34,利用地震正演方法分别对步骤32中建立的含灰质正演模型和步骤33建立的不含灰质正演模型进行正演;
步骤35,利用步骤34中正演得到的含灰质地震剖面和不含灰质地震剖面,参考步骤4中的得到的地震剖面形态,确定受灰质影响最大的地震同相轴;
步骤36,根据步骤35中确定的受灰质影响最大同相轴,对含灰质正演地震剖面和不含灰质正演地震剖面进行振幅类地震属性的提取,假设含灰质地震剖面振幅类地震属性井旁道的值为a1,不含灰质地震剖面振幅类地震属性井旁道的为a2,则定义该井的灰质影响程度为单井灰质影响比例因子a是a2与a1的比值,即a=a2/a1。
其中,步骤33包括:
步骤331,研究含灰质的正演模型灰质岩性围岩特征;
步骤332,将灰质岩性利用灰岩岩性上部岩性速度v1进行填充建立不含灰质的正演模型r1;
步骤333,将灰质岩性利用灰岩岩性下部岩性速度v2进行填充建立不含灰质的正演模型r2;
步骤334,将灰质岩性利用灰岩岩性上部岩性速度v1填充50%及灰岩岩性下部岩性速度v2填充50%,建立不含灰质的正演模型r3;
步骤335,拟合模型r1,r2和r3,不断调整v1和v2所占比例进行填充,建立最合理的不含灰质的正演模型r。
实施例3
在应用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例3中,如图1所示,图1为本发明的基于灰质概率体的砂岩储层去灰质预测方法的流程图,该灰质概率体的砂岩储层去灰质预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01:通过录井、测井资料及综合分析资料确定井上目的层段岩性、成分、厚度及对应的速度和密度:
本方法以录井、测井资料为依据,通过对工区内实钻井统计,如图2所示明确井上目的层段的岩性分布,厚度及不同岩性对应的速度和密度。对不同岩性的速度进行了分析,分析认为灰质砂岩速度最高,砂岩次之,泥岩速度最低。同一岩性在不同的深度,因压实和成岩左右的不同,速度明显不同;同一岩性即使在相同深度,也会由于埋藏过程的不同或者由于地温场的差别,产生不同的速度。
步骤102:基于测井岩石物理分析声波时差数据确定单井不同岩性速度及交汇分析,作为为正演模型提供地球物理参数。
研究工区内目的层不同岩石类型、温压和流体类型等对各类物性参数的影响,建立岩石物理参数模型;在此基础上以地质模式为指导,建立储层地质模型;基于波动方程有限差分方法理论正演模拟,建立储层模式与地震响应特征的对应关系及地球物理特征识别模板。
如图3所示,图3为本发明中对不同岩性的岩石物理交会分析,由图可以看出含灰质砂、粉砂岩、泥岩等在速度和阻抗上有较好的区分性。
步骤103:利用地震资料正演方法确定灰质对井旁地震道振幅的影响程度。
首先根据确定的目的层段岩性及厚度建立水平层状模型;然后按照确定的不同岩性速度对建好的水平层状模型进行岩石物理参数建模,建立含灰质的正演模型。
其次将模型中的灰质岩性利用围岩速度进行填充,建立不含灰质的正演模型。其中在进行围岩速度填充灰质岩性时,应在研究含灰质的正演模型灰质岩性围岩特征基础上,进行推算拟合,将灰质岩性利用灰岩岩性上部岩性速度v1进行填充建立不含灰质的正演模型m1,将灰质岩性利用灰岩岩性下部岩性速度v2进行填充建立不含灰质的正演模型m2;将灰质岩性利用灰岩岩性上部岩性速度v1填充50%及灰岩岩性下部岩性速度v2填充50%,建立不含灰质的正演模型m3;拟合模型m1,m2和m3,不断调整v1和v2所占比例进行填充,建立最合理的不含灰质的正演模型。
如图4所示,图4为建立的工区内实际井地质模型,利用地震正演方法分别对建立的含灰质正演模型和不含灰质正演模型进行正演;利用正演得到的含灰质地震剖面和不含灰质地震剖面,参考地震剖面形态,确定受灰质影响最大的地震同相轴。确定受灰质影响最大的同相轴,对含灰质正演地震剖面和不含灰质正演地震剖面进行振幅类地震属性的提取,假设含灰质地震剖面振幅类地震属性井旁道的值为A1,不含灰质地震剖面振幅类地震属性井旁道的为A2,则定义该井的灰质影响程度为单井灰质影响比例因子A是A2与A1的比值,即A=A2/A1。
步骤104:如图5所示为实际工区内的波型梳理。通过井地震剖面分析含灰质储层段地震剖面形态,反射结构特征,并通过波型聚类的方式梳理分类砂体顶底振幅反射强度。
首先对工区内所有井进行合成记录标定,明确目的层所在反射轴。然后对目的层进行主频频谱分析得到主频f0,取目的层所在轴上下共1/f0s内,距离目的轴距离目的轴最近的上一个波峰到目的轴最近的下一个波峰中间这段波型进行波型分析。
其中波型聚类包含两大类方法:方法1,指控研究区有x种波型,通过算法将每口井波型统计将接近的波型自分成三类,不同类选取不同的井得到函数进行克里金插值。方法2,研究区选取特征井总结分类定义有四种不同的波型,不同类选取不同的井得到四种函数进行克里金插值。
步骤105:根据井上灰质影响度,在平面上确定灰质对地震振幅的影响程度。
首先根据井上灰质影响程度利用数学插值方法确定工区边界范围内灰质影响程度分布图,依据两种波型聚类方法,将工区依据不同类波型分成不同区域,然后对工区分区域计算克里金函数。
如图6所示,根据地质认识确定工区范围内灰质影响的边界,保证灰质影响边界处灰质影响程度为1的前提下,在灰质影响边界内对所得到的单井灰质影响比例因子A分区域采用多井克里金插值算法及相控外推得到平面上的灰质影响概率体Q。
如图7所示,图7是基于单井灰质影响比例因子结果,采用多井克里金插值算法及砂体分布形态作为相控外推,得到平面上的灰质影响概率体分布。
在步骤106、107、108中按照地震解释层位提取研究目标区振幅类地震属性,其中振幅类属性可以包含但不限于最大振幅能量、均方根振幅和瞬时振幅等振幅类属性。
然后如图8所示,图8是未去灰质影响的沿层振幅属性与去灰质影响的沿层振幅属性示意图。沿层振幅类属性去除灰质影响,即根据确定的对灰质影最大的同相轴,提取振幅类地震属性P;将得到的振幅类属性值乘以平面灰质影响程度概率体Q。即去灰质影响的沿层振幅属性P’=P*Q。
最后利用井上砂厚数据作为控制点,沿层去灰属性作为约束控制面,即可绘制储层的砂体厚度图,砂厚预测图如图9所示。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除说明书所述的技术特征外,均为本专业技术人员的已知技术。

Claims (14)

1.灰质概率体的砂岩储层去灰质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灰质概率体的砂岩储层去灰质预测方法包括:
步骤1,确定井上目的层段岩性、成分、厚度及对应的速度和密度;
步骤2,确定单井不同岩性速度及交汇分析;
步骤3,确定灰质对井旁地震道振幅的影响程度;
步骤4,通过井地震剖面分析含灰质储层段地震剖面形态,反射结构特征;
步骤5,根据井上灰质影响度,在平面上确定灰质对地震振幅的影响程度;
步骤6,按照地震解释层位提取研究目标区振幅类地震属性;
步骤7,将岩层振幅类属性去除灰质影响;
步骤8,利用井上砂厚数据作为控制点,沿层去灰属性作为约束控制面,绘制储层的砂体厚度图。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灰质概率体的砂岩储层去灰质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1中,通过录井、测井资料及综合分析资料确定井上目的层段岩性、成分、厚度及对应的速度和密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灰质概率体的砂岩储层去灰质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1中,以录井、测井资料为依据,通过对工区内实钻井统计,明确井上目的层段的岩性分布,厚度及不同岩性对应的速度和密度;对不同岩性的速度进行了分析,分析认为灰质砂岩速度最高,砂岩次之,泥岩速度最低;同一岩性在不同的深度,因压实和成岩左右的不同,速度明显不同;同一岩性即使在相同深度,也会由于埋藏过程的不同或者由于地温场的差别,产生不同的速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灰质概率体的砂岩储层去灰质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2中,基于测井岩石物理分析声波时差数据确定单井不同岩性速度及交汇分析,作为为正演模型提供地球物理参数。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灰质概率体的砂岩储层去灰质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2中,研究工区内目的层不同岩石类型、温压和流体类型对各类物性参数的影响,建立岩石物理参数模型;在此基础上以地质模式为指导,建立储层地质模型;基于波动方程有限差分方法理论正演模拟,建立储层模式与地震响应特征的对应关系及地球物理特征识别模板。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灰质概率体的砂岩储层去灰质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3中,利用地震资料正演方法确定灰质对井旁地震道振幅的影响程度;具体包括:
步骤31,按照步骤1确定的目的层段岩性及厚度建立水平层状模型;
步骤32,按照步骤2中确定的不同岩性速度,对步骤1中的水平层状模型进行岩石物理参数建模,建立含灰质的正演模型;
步骤33,将模型中的灰质岩性利用围岩速度进行填充,建立不含灰质的正演模型;
步骤34,利用地震正演方法分别对步骤32中建立的含灰质正演模型和步骤33中建立的不含灰质正演模型进行正演;
步骤35,利用步骤34中正演得到的含灰质地震剖面和不含灰质地震剖面,参考步骤4中的得到的地震剖面形态,确定受灰质影响最大的地震同相轴;
步骤36,根据步骤35中确定的受灰质影响最大同相轴,对含灰质正演地震剖面和不含灰质正演地震剖面进行振幅类地震属性的提取,假设含灰质地震剖面振幅类地震属性井旁道的值为a1,不含灰质地震剖面振幅类地震属性井旁道的为a2,则定义该井的灰质影响程度为单井灰质影响比例因子a是a2与a1的比值,即a=a2/a1。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灰质概率体的砂岩储层去灰质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3包括:
步骤331,研究含灰质的正演模型灰质岩性围岩特征;
步骤332,将灰质岩性利用灰岩岩性上部岩性速度v1进行填充建立不含灰质的正演模型r1;
步骤333,将灰质岩性利用灰岩岩性下部岩性速度v2进行填充建立不含灰质的正演模型r2;
步骤334,将灰质岩性利用灰岩岩性上部岩性速度v1填充50%及灰岩岩性下部岩性速度v2填充50%,建立不含灰质的正演模型r3;
步骤335,拟合模型r1,r2和r3,不断调整v1和v2所占比例进行填充,建立最合理的不含灰质的正演模型r。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灰质概率体的砂岩储层去灰质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4中,通过井地震剖面分析含灰质储层段地震剖面形态,反射结构特征,并统计砂体顶底振幅反射强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灰质概率体的砂岩储层去灰质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具体包括:
步骤41,对工区内所有井进行合成记录标定,明确目的层所在反射轴;
步骤42,对目的层进行主频频谱分析得到主频f0,取目的层所在轴上下共1/f0s内,距离目的轴距离目的轴最近的上一个波峰到目的轴最近的下一个波峰中间这段波型进行波型聚类分析。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灰质概率体的砂岩储层去灰质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42中,进行的波型聚类分析包含两大类方法:
方法1,指控研究区有x种波型,通过算法将每口井波型统计将接近的波型自分成三类,不同类选取不同的井得到函数进行插值;
方法2,研究区选取特征井总结分类定义有四种不同的波型,不同类选取不同的井得到四种函数进行克里金插值。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灰质概率体的砂岩储层去灰质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42中,插值方法包括克里金插值、最近距离插值这些常用的数学插值方法。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灰质概率体的砂岩储层去灰质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5包括:
步骤1,依据步骤42中的两种波型聚类分析方法,将工区依据不同类波型分成不同区域;
步骤2,对工区分区域计算克里金函数,对步骤36中所得到的单井灰质影响比例因子a分区域进行克里金插值得到灰质影响概率体q。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灰质概率体的砂岩储层去灰质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6中,振幅类属性包含最大振幅能量、均方根振幅和瞬时振幅这些振幅类属性。
14.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灰质概率体的砂岩储层去灰质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7包括:
步骤71,根据步骤35中确定的对灰质影最大的同相轴,提取振幅类地震属性p;
步骤72,将步骤71中得到的振幅类属性值乘以步骤5中得到的平面灰质影响程度概率体q;即去灰质影响的沿层振幅属性p’=p*q。
CN202210562080.4A 2022-05-23 2022-05-23 灰质概率体的砂岩储层去灰质预测方法 Pending CN11714844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562080.4A CN117148448A (zh) 2022-05-23 2022-05-23 灰质概率体的砂岩储层去灰质预测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562080.4A CN117148448A (zh) 2022-05-23 2022-05-23 灰质概率体的砂岩储层去灰质预测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148448A true CN117148448A (zh) 2023-12-01

Family

ID=889047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562080.4A Pending CN117148448A (zh) 2022-05-23 2022-05-23 灰质概率体的砂岩储层去灰质预测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148448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703560B (zh) 一种基于三重信息的泥页岩岩相精细识别方法
CN109061765B (zh) 非均质薄砂岩互层油藏的圈闭评价方法
CN107121699B (zh) 一种地震相控制下的沉积微相识别方法
CN106842307B (zh) 一种基于正演约束下波形分类再检索的储层精细预测方法
WO2019062655A1 (zh) 薄夹层的确定方法和装置
CN108802812A (zh) 一种井震融合的地层岩性反演方法
CN114114459B (zh) 一种相控约束下的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薄储层预测方法
CN105093306A (zh) 一种地球物理勘探中储层自动解释与厚度求取方法
CN107132573A (zh) 一种应用子波分解重构技术识别强阻抗屏蔽下岩性油藏的方法
CN112034514B (zh) 一种基于地震沉积学理论的页岩油气系统及其鉴定方法
CN105116449A (zh) 一种弱反射储层的识别方法
CN108508489A (zh) 一种基于波形微变化匹配的地震反演方法
CN109283577B (zh) 一种地震层位标定方法
CN107132574B (zh) 一种海相地层碎屑岩岩性组合的预测方法
CN116856845A (zh) 一种致密砂岩气藏水平井地质导向方法
CN115857047B (zh) 一种地震储层综合预测方法
CN114482995B (zh) 一种细粒沉积物泥质含量精细确定方法
CN114152985B (zh) 一种确定地下古河道边界及其内部薄砂体厚度的方法
CN113514884A (zh) 一种致密砂岩储层预测方法
CN117148448A (zh) 灰质概率体的砂岩储层去灰质预测方法
CN110389381B (zh) 一种基于地震属性的砂体储层预测方法及装置
CN112147676A (zh) 一种煤层及夹矸厚度预测方法
CN107831537B (zh) 高砂地比浊积岩储层描述方法
Li et al. Three-dimensional reservoir architecture modeling by geostatistical techniques in BD block, Jinhu depression, northern Jiangsu Basin, China
Kondratyev et al. Submarine fan reservoir architecture and heterogeneity influence on hard-to-recover reserves. Achimov Fm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