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138200A - 嗅觉刺激仪器 - Google Patents

嗅觉刺激仪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138200A
CN117138200A CN202311266958.0A CN202311266958A CN117138200A CN 117138200 A CN117138200 A CN 117138200A CN 202311266958 A CN202311266958 A CN 202311266958A CN 117138200 A CN117138200 A CN 11713820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gas
nasal inhalation
olfactory
od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26695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冰蕾
张寒
杨青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311266958.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138200A/zh
Publication of CN1171382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13820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1/00Other devices or methods to cause a change in the state of consciousness;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by mechanical, optical, or acoustical means, e.g. for hypnosi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24Detecting, measuring or recording bioelectric or biomagnetic signals of the body or parts thereof
    • A61B5/316Modalities, i.e. specific diagnostic methods
    • A61B5/369Electroencephalography [EEG]
    • A61B5/377Electroencephalography [EEG] using evoked responses
    • A61B5/381Olfactory or gustatory stimuli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40Detecting, measuring or recording for evaluating the nervous system
    • A61B5/4005Detecting, measuring or recording for evaluating the nervous system for evaluating the sensory system
    • A61B5/4011Evaluating olfaction, i.e. sense of smell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40Detecting, measuring or recording for evaluating the nervous system
    • A61B5/4076Diagnosing or monitoring particular conditions of the nervous system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1/00Other devices or methods to cause a change in the state of consciousness;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by mechanical, optical, or acoustical means, e.g. for hypnosis
    • A61M2021/0005Other devices or methods to cause a change in the state of consciousness;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by mechanical, optical, or acoustical means, e.g. for hypnosis by the use of a particular sense, or stimulus
    • A61M2021/0016Other devices or methods to cause a change in the state of consciousness;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by mechanical, optical, or acoustical means, e.g. for hypnosis by the use of a particular sense, or stimulus by the smell sens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205/00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pparatus
    • A61M2205/33Controlling, regulating or measuring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athology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Surgery (AREA)
  • Neurology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Biophysics (AREA)
  • Physiology (AREA)
  • Neurosurgery (AREA)
  • Psychology (AREA)
  • Hematology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Measurement And Recording Of Electrical Phenomena And Electr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iving Body (AREA)
  • Psychiatry (AREA)
  • Anesthesiolog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嗅觉刺激仪器,包括面部鼻吸入装置、气路结构以及控制系统,面部鼻吸入装置包括双出气口的鼻吸入管,气路结构包括基气气路、进气气路以及排气气路,鼻吸入管的任一出气口均连通有基气气路、进气气路以及排气气路,控制系统分别与基气气路、进气气路以及排气气路电连接。本发明通过使用鼻吸入管,使气味气体直接进入鼻腔,测试浓度阈值准确;通过三通气体电磁控制阀的2路气味交换开关短距离与鼻吸入管连接,可以快速切换刺激,实现精准的气体气味刺激时间与脑反应时间的计量;通过基气气路能够保持持续气流至被试者感官,与进气气路配合可以形成单一气味气体不同浓度的调控刺激,可以实现气味浓度阈值等的测试,操作简便准确。

Description

嗅觉刺激仪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学检测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嗅觉刺激仪器。
背景技术
人类的五官是接受外界信息及对外传输信息的主要传感器官、亦可以通过五官的相应功能情况,分析人类健康状态。
研究表明老年性神经退行性病变会引起嗅觉异常(嗅觉功能下降),嗅觉功能下降可能是(Alzheimer's disease,AD)、或阿尔兹海默症早期MCI,帕金森症(ParkinsonDisease,PD)或帕金森氏症的早期表现。
此外嗅觉器官损伤、脑神经损伤及一些相关器官损伤都会引起嗅觉功能下降或丧失。通过测试研究揭示嗅觉神经与老年性退行性病变的相互关系有助于更好地摸清这些疾病,可以做到早确诊、早预防、早治疗。
测试人类嗅觉功能变化,通常是把气味以各种方式呈现给测试者嗅闻,在一般环境下(特别是在开放的环境中以嗅棒、气味囊等方式测试),气味浓度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特别是重复连续定量稳定的提供呈现物质的气味。而闻嗅时间长短难以控制精确。本发明提供一种连续定量,可调浓度及时间精准控制,可以快速切换气味气体的程序化(计算机)嗅觉测试系统。
人类嗅觉是一种主观感觉,目前嗅觉检测方法有主观检查法和客观检查法。
主观检查:主要是测试者对不同种类和浓度的气味进行鉴别,呈现对主观嗅觉功能的评估。
客观性检测:主要是通过相关仪器测试嗅觉诱发电位、嗅电图、嗅觉诱发脑电图等等检测病变部位或脑区神经活动、受损情况。
与本发明相近的测试方法主要有:
1)嗅觉辨认及嗅觉识别阈值检测,嗅觉阈值(odour recognition threshold,ORT)检测是相关人员感受一系列不同浓度的气味,阈值是其能够引起嗅觉感知的最低浓度。
1.1)主要嗅觉辨认方法是宾夕法尼亚大学嗅觉识别试验(University ofPennsylvania Smell Identification Test,UPSIT);是由该大学医学院临床嗅觉与味觉研究中心于1984年研制的一种方法。目前在国际上是较通用的方法。将40种(嗅素)气味置于10-15微米的胶囊内,按不同气味编排在4本样册中,每册包括10页,每页一种胶囊(嗅素)气味,并印有4种选项答案,使用时戳破胶囊,测试者感受气味,并根据气味在4种选项中选择。根据辨别出的气味情况进行评分,每答对1种气味记1分,根据记分标准,评价嗅觉功能。正常人可以得到35~40个正确答案;嗅觉减退者可以得到15~35个正确答案;失嗅者单凭猜测,得分在25%左右。根据得分,嗅觉功能分为嗅觉正常、嗅觉轻度下降、嗅觉中度下降、嗅觉重度下降、嗅觉丧失(失嗅)或伪失嗅6类嗅觉功能水平。
UPSIT此法应用简便,不需检查的特殊空间环境或设备,要求双侧鼻孔同时测试,UPSIT测试可以鉴别伪嗅。但测试时间长,易产生嗅觉疲劳,气味种类多、地域不同不熟悉气味导致选择困难。另相比本发明嗅觉仪,不能快速切换气味,同时环境为开放性环境不适于阈值测试。
1.2)T&T嗅觉计测试(T&T olfactometertest);日本标准化的嗅觉计,是以Toyota和Takagi命名。此方法是以嗅素稀释倍数作为定量分析依据的比较典型的嗅觉检查方法。可以检测试嗅觉察觉阈和嗅觉识别阈,包含5种不同嗅素(苯乙醇(花香-玫瑰花香味)、甲基环戊烯酮(焦糊-甜焦糊味)、异戊酸(汗臭-臭袜子味)、十一烷酸内酯(果香-熟桃子味)和三甲基吲哚(臭-粪臭味),每种嗅素分为8种不同的浓度级别,从低浓度到高浓度分别记为-2、-1、0、1、2、3、4、5的分值。其中0为正常嗅觉的阈值浓度,5为最高浓度,-2为最低浓度。用15cm×0.7cm的无味滤纸前端蘸1cm的嗅素液,置于受检者前鼻孔下方1~2cm处,嗅闻2~3次,依次由低浓度到高浓度顺序检测。以刚能察觉气味刺激作为嗅觉察觉阈,以刚能分辨气味的最低浓度作为嗅觉识别阈,最高浓度仍无法察觉或识别者记为6分。以结果做嗅觉测试图,取受试者对5种嗅素识别阈的平均值作为判定标准,根据其识别阈值将嗅觉功能分为6级:<-1.0分为嗅觉亢进;-1.0~1.0分为嗅觉正常;1.1~2.5分为轻度嗅觉减退;2.6~4.0分为中度嗅觉减退;4.1~5.5分为重度嗅觉减退;>5.5分为失嗅。
此方法是特别有效的专用检测试嗅觉察觉阈和嗅觉识别阈。但与UPSIT同样是手工操作。嗅素为液体,挥发速度、浓度等受环境温度、操作方式等影响。
1.3)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人类嗅觉实验室开发了基于中国人群的嗅觉识别测验CSIT(CSIT,Chinese Smell Identification Test)。2020年3月其支持的“嗅觉障碍辅助诊断棒”系列产品正式获批医疗器械资质,其包含40种中国人群熟悉的气味。可以进行识别、分辨、阈值功能检测及嗅觉功能的检测。半年重测信度为0.92,与UPSIT持平。
1.4)Sniffin sticks嗅觉测试(Sniffin sticks test):由Kobal和Hummel研制,该测试由受试者气味识别阈、气味辨别能力、气味识别能力三部分组成。测试液或固体测试剂溶于丙乙醇4ml,装在类似Mark笔带盖的小棒中,阈值测试有48个嗅探棒(32个空白和16个稀释正丁醇或2-苯基乙醇)。辨别试验包括48根嗅探棒(48根嗅探棒=16组嗅探棒,每组嗅探棒有1种气味)。受试者必须区分多少相似的气味。识别测试包括16个带有日常气味的嗅探棒。测试时,打开盖,放到单侧或双侧前鼻孔下2cm处,受试者吸气不超过3-4秒钟。
美国Sensonics International公司研发和生产了类似商业化的产品,并获得了美国FDA认证和和欧盟的认证。该系统包括三个部分:嗅觉识别测试、嗅觉阈值测试和嗅觉辨别测试。
①嗅觉识别测试包括16种气味:橙子、薄荷、松节油、丁香、皮革、香蕉、大蒜、玫瑰、鱼、柠檬、咖啡、茴香、肉桂、甘草、苹果和菠萝。答题纸以图片和文字格式显示选项。
②嗅觉辨别测试由20个气味棒组成,每组3个,受试者被要求选择3个中哪一个不同。嗅觉辨别测试使用气味:苯乙醇;茴香,乙酸戊酯,愈创木酚。在等强度的水平下,嗅棒以3组的形式呈现,并要求受试者在3组中选择哪一组不同。易于遵循的表示模式。
当主试者的拇指在滑动机构上向上推动时,有气味的会暴露出来进行采样并呈现给受试者。释放滑动机构会将缩回到棒的外壳中。由于气味剂的呈现时间很短,气味会保留更长的时间。嗅棒使用时间更长。
1.5)简易气味识别测试(B-SIT)是一种快速有效的5分钟筛选测试。是采用了多个国家各类人的测试(包括中国),选出的可用于跨文化习俗嗅觉识别测试-12种气味。
该测试气味:香蕉,巧克力,肉桂,汽油,柠檬,洋葱,涂料稀释剂,菠萝,玫瑰,肥皂,烟和松节油。
以上均为气味装在胶囊、嗅棒及使用时的试纸沾液体嗅素等方式,胶囊、嗅棒等装订成册形成系列气味样品或测试气味放置在棒状密封棒里,方法经济,但使用时划破或打开盖子,全部需要人为操作,并且人为计分、打分,相对复杂,过多的测试气味,及长时间的气味嗅闻易造成嗅觉疲劳等。
2)嗅觉诱发电位(OEP)测试方法:可选择苯乙醇(玫瑰花香),纯嗅觉刺激剂,气味芳香)或电脉冲刺激嗅黏膜,在头部按国际标准使用10/20标准脑电,刺激持续时间200ms。刺激次数不少于30次,间隔10-15秒在头皮的Cz、Pz位点记录脑电情况,AD病患会在一定的点位测定到特异性脑电位,其电位降低或完全消失,分析:N1-P2波的潜伏期与振幅。如未记录到N1-P2波,为嗅觉完全丧失。若记录到N1-P2波的潜伏期延长、振幅下降,为嗅觉功能减退。气味刺激相关电位(OERP)接近嗅觉生理。电刺激相对刺激电参数控制复杂。此刺激方法亦使用原始的手工操作方式。
现有的测试方法存在以下问题:
1.UPSIT测试时间长,易产生嗅觉疲劳,气味种类多、地域不同不熟悉气味导致选择困难。另相比本发明嗅觉仪,不能快速切换气味及自动切换气味,同时环境为开放性环境不适于阈值测试。
2.嗅棒方法是特别有效的专用检测试嗅觉察觉阈和嗅觉识别阈。但与UPSIT同样是手工操作。嗅素为液体,挥发速度、浓度等受环境温度、操作方式等影响。
3.胶囊、嗅棒及使用时的试纸沾液体嗅素等方式,胶囊、嗅棒等装订成册形成系列气味样品或测试气味放置在棒状密封棒里,但使用时划破或打开盖子,全部需要人为操作,并且人为计分、打分,相对复杂。
4.通常的测试仪器气味调控开关与受试者之间的管路距离较长,准确的气味刺激时间很难精确确定。
5.通常的测试仪器气味调控开关与受试者之间的管路距离较长,管路中的残气需要缓慢排出,换气体气味时,需较长的时间。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嗅觉刺激仪器。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嗅觉刺激仪器,包括:面部鼻吸入装置、气路结构以及控制系统,所述面部鼻吸入装置包括双出气口的鼻吸入管,所述气路结构包括基气气路、进气气路以及排气气路,所述鼻吸入管的任一出气口均连通有所述基气气路、所述进气气路以及所述排气气路,所述控制系统分别与所述基气气路、所述进气气路以及所述排气气路电连接。
优选地,所述进气气路包括依次设置的隔膜泵、储气罐、第一单向气体导通阀、针型阀、洗气瓶、第二单向气体导通阀、质量流量计以及PID气体浓度测量传感器,所述针型阀用于调节气体流速,所述隔膜泵、所述针型阀、所述质量流量计以及所述PID气体浓度测量传感器分别与所述控制系统电连接。
优选地,所述基气气路包括气泵、基气储气罐以及流量计,所述气泵与所述控制系统电连接。
优选地,所述鼻吸入管的任一出气口连通有一个或多个所述进气气路,任一所述进气气路均对应设置有所述排气气路、所述基气气路。
优选地,所述鼻吸入管的两个出气口分别连通有三通气体电磁控制阀,任一所述三通气体电磁控制阀的另外两个连接口均分别连通有所述进气气路和所述排气气路,所述三通气体电磁控制阀与所述控制系统电连接,所述鼻吸入管的两个出气口均通过单向阀与所述基气气路连通。
优选地,所述鼻吸入管包括共通型鼻吸入管,所述鼻吸入管的两个出气口连通。
优选地,所述鼻吸入管包括隔离型鼻吸入管,所述鼻吸入管的两个出气口之间设置有分隔装置,所述基气气路通过两个所述单向阀分别与所述鼻吸入管的两个出气口连通。
优选地,所述控制系统包括计算机,所述计算机分别连接有微处理器、喇叭、麦克风、操作键盘。
优选地,所述面部鼻吸入装置安装有头戴装置。
优选地,所述面部鼻吸入装置的底部安装有可调节高度托架装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通过使用鼻吸入管,使气味气体直接进入鼻腔,测试浓度阈值相对准确;通过三通气体电磁控制阀的2路气味交换开关短距离与鼻吸入管连接,同时置入面部鼻吸入装置,并且计算机控制2通道气味可以快速切换刺激,实现精准的气体气味刺激时间与脑反应时间的计量。
2、本发明通过基气气路能够保持持续气流至被试者感官,避免出现气流大的突变导致被试者嗅觉感官感觉到状态的改变,形成主观感觉影响测试效果,进入被试者的流量可保持相对持续稳定;基气气路与进气气路配合可以形成单一气味气体不同浓度的调控刺激,结合计算机程序控制,可以实现气味浓度阈值等的测试,操作简便准确。
3、本发明通过2路气路可独立关闭及独立调节气味气体流量,通过微处理器控制针型阀调节流量、开关,控制质量流量计调节所需要设定的流量及浓度,并通过PID紫外光PID测试仪,测试出气味气体的浓度,2个变量通过计算机协同,可以进行气味识别的同时,亦可以作为嗅觉阈值等的简易测试。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本发明主要体现气路结构和控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主要体现面部鼻吸入装置的共通型鼻吸入管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主要体现面部鼻吸入装置的隔离型鼻吸入管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主要体现面部鼻吸入装置的托架式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主要体现面部鼻吸入装置的头戴式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主要体现间歇式送气味气体图。
图中所示:
面部鼻吸入装置1 气路结构2
控制系统3 鼻吸入管11
三通气体电磁控制阀12 单向阀13
基气气路21 进气气路22
排气气路23 隔膜泵221
储气罐222 第一单向气体导通阀223
针型阀224 洗气瓶225
第二单向气体导通阀226 质量流量计227
PID气体浓度测量传感器228 计算机31
微处理器32 喇叭33
麦克风34 操作键盘35
头戴装置4 可调节高度托架装置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将有助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进一步理解本发明,但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发明。应当指出的是,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化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5所示,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嗅觉刺激仪器,包括:面部鼻吸入装置1、气路结构2以及控制系统3,面部鼻吸入装置1包括双出气口的鼻吸入管11,气路结构2包括基气气路21、进气气路22以及排气气路23,鼻吸入管11的任一出气口均连通有基气气路21、进气气路22以及排气气路23,控制系统3分别与基气气路21、进气气路22以及排气气路23电连接。
本发明主要构建一套在嗅觉研究和应用中使用的计算机自动气味快速切换嗅觉刺激系统。研究和探索相关老年性退行性病变的嗅觉缺失和嗅觉减退与相关疾患引起嗅觉减退功能。主要作为嗅觉功能检测及结合核磁共振成像(Fmri)、脑电图(EEG)及近红外脑功能成像(Fnirs)等研究手段结合研究大脑相关区域对气味的反应及大脑区域神经网络功能作用。亦可以作为自动气味辨别、浓度阈值等的评价装置。
气路结构2为气体气味材料存储气味发生、输送气体气路系统。进气气路22包括依次设置的隔膜泵221、储气罐222、第一单向气体导通阀223、针型阀224、洗气瓶225、第二单向气体导通阀226、质量流量计227以及PID气体浓度测量传感器228,针型阀224用于调节气体流速,隔膜泵221、针型阀224、质量流量计227以及PID气体浓度测量传感器228分别与控制系统3电连接。气路结构2主要应用微型隔膜泵221等空气压缩供给装置,储气罐222一般采用稳压和储气用的小型储气罐,经过滤器过滤后作为提供气味携带气源使用。第一单向气体导通阀223用于避免气体回流,针型阀224通过侍服电机控制,用于调节气体流速及作为气体开关。洗气瓶225作为储存气味样品瓶,气体进入洗气瓶225,携带气味气体进入送气味管路,气味样品瓶使用洗气瓶作为样品瓶方式,可以存储输送液态、固体(香蕉、苹果......)气体,还可以通过外接管道可以从外接气瓶中直接供应输送气态的气味。第二单向气体导通阀226用于避免气味气体回流,质量流量计227用于精确计量气味气体流量,PID气体浓度测量传感器228用以精确测量进入测试者鼻腔的气味浓度。
基气气路21用于面部鼻吸入装置1的气味气体清洗及混气稀释,基气气路21包括气泵、基气储气罐以及流量计,气泵与控制系统3电连接。通过基气气路21,能够保持持续气流至被试者感官,避免出现气流大的突变导致被试者嗅觉感官感觉到状态的改变,形成主观感觉影响测试效果,进入被试者的流量可保持相对持续稳定。同时与基气气路21及对向的另一个气味管道配合具有气味气体浓度的计算机程序化选择能力,可以形成单一气味气体不同浓度的调控刺激,结合计算机程序控制的外接键盘可以实现气味浓度阈值等的测试,使用计算机程序化测试,比手册式测试胶囊或测试棒方式,操作简便准确。
鼻吸入管11的两个出气口分别连通有三通气体电磁控制阀12,任一三通气体电磁控制阀12的另外两个连接口均分别连通有进气气路22和排气气路23,三通气体电磁控制阀12与控制系统3电连接,鼻吸入管11的两个出气口均通过单向阀13与基气气路21连通。在气路结构2气管的终端(即将进入鼻腔的鼻吸入管11的前段),设置有微型三通气体电磁控制阀12用以控制气味气体是否按程序时间控制进入鼻腔。一般的,设置有2路气体气味,气路设置相同,亦可以根据测试的气味气体多少增加多路气味气体管路。将三通气体电磁控制阀12控制的2路气味交换开关短距离与鼻吸入管11连接,同时置入面部鼻吸入装置1内部,并且控制系统3控制2通道气味可以快速切换刺激,实现精准的气体气味刺激时间与脑反应时间的计量(气味刺激到脑神经达到反应时间)。
通过鼻吸入管11,使气味气体直接进入鼻腔,测试浓度阈值相对准确。为避免单一鼻孔的值班效应,面部鼻吸入装置1的鼻吸入管11包括共通型鼻吸入管和隔离型鼻吸入管两种,2种气味可分别进入双鼻孔,也可做单鼻孔测试。共通型鼻吸入管中鼻吸入管11的两个出气口连通。隔离型鼻吸入管中鼻吸入管11的两个出气口之间设置有分隔装置12,基气气路21通过两个单向阀13分别与鼻吸入管11的两个出气口连通。
为快速转换气味在实验者鼻腔的切换的速度,在气味刺激仪终端(即接近鼻腔处)设计安装2个三通气体电磁控制阀12,并使用共通型鼻吸入管方式送气,而没有使用每个鼻孔一个单一的一路气味送气方式,能够避免在测试时气流的感受使实验者感觉到气味是哪个鼻孔出来,同时也避免了鼻孔值班问题。
如图4和5所示,面部鼻吸入装置1安装有头戴装置4,即测试者用头戴式方式进行测试。面部鼻吸入装置1的底部安装有可调节高度托架装置5,即测试者将头放置在可调节高度托架装置5上调节至合适高度进行测试。
控制系统3包括计算机31,计算机31分别连接有微处理器32、喇叭33、麦克风34、操作键盘35。控制系统3为基于微处理器32的气味输送及气量浓度、气味输送自动开关控制系统、计算机控制的质量流量计流量测量系统、光离子化PID紫外灯传感器浓度测量装置和数据软件处理分析系统。微处理器分32别通过计算机程序分别控制2台侍服电机控制的针型阀224转动时间调节以调节气体流速或控制携带气体开关状态,控制质量流量计227精确计量气味气体流量,流速数据通过通信接口传输至计算机31,控制PID气体浓度测量传感器228用以精确测量进入测试者鼻腔的气味浓度,数据通过通信接口上传至计算机31,微处理器32分别通过计算机程序分别控制微型三通气体电磁控制阀12,控制气味气体交替输送至鼻吸入管11。与计算机31通讯连续在被试者面前有一只显示屏,可以根据测试过程要求显示提示画面或提示符等,同时显示器协同喇叭33亦可发出提示音等。
通过2路气路可独立关闭及独立调节气味气体流量,通过微处理器32单片机程序同时控制针型阀224调节流量、开关,与质量流量计227通过计算机方便按程序自动调节所需要设定的流量及浓度,并通过PID紫外光PID测试仪,测试出气味气体的浓度,2个变量通同过计算机31协同,可以连续或阶梯状调节输送不同浓度的气味至测试者鼻腔,并可以通过基气气路21形成间歇式送气味气体,如图6的间歇式送气味气体图所示。利用微处理器32控制气泵开启关闭、并同时精确控制两个三通气体电磁控制阀12同步开启。通过微处理器32事先编制好的程序控制嗅觉气味刺激输送时间及嗅觉气味输送浓度的调整,可以进行气味识别的同时,亦可以作为嗅觉阈值等的简易测试。通过计算机程序控制质量流量计227计量流量,并通过侍服电机或流量比列电磁阀控制输送气味浓度可以达到10个气味浓度级别,亦可以按时间无极连续调节气味浓度变化,其变化状态(浓度)由计算机软件控制并实时记录,可以与计算机按键系统(测试者手工按键)协同或语音输入系统协同,记录实验者的感知到气味的时间的质量流量计的流量,并计算出实验者的感受气味浓度,做到自动测量嗅觉阈值测量。
实施例2
基于实施例1,本申请可用于嗅觉诱发电位测试及脑区对各种典型气味的反应时间测试、气味覆盖测试(如香水覆盖臭气等异味)浓度比值及脑区活动情况检测。
选择苯乙醇(玫瑰花香)充在A气味气体管道的储气罐222里,选择三甲基吲哚(臭-粪臭味)充在B气味气体管道的储气罐222里,进行快速程序控制交替输送气味至测试者鼻腔。按国际标准使用10/20标准脑电帽安装在头部(或其它可以测试脑活动的仪器,如FNIRS等)。本发明的面部鼻吸入装置1,三通气体电磁控制阀12与鼻腔的距离(管道)比较短,可以计算机程序控制快速开关切断气味,同时基气气路21可以快速的清洗气味管道内的残余气味,比较好计量气味到达鼻腔的时间。
具体测试步骤,事先开启微型隔膜泵221等空气压缩供给装置,载气进入小型储气罐222,使气压稳定。微处理器32开启A气路上侍服电机控制的针型阀224调节气体流速,并根据设定的程序调整浓度(或按梯度设置浓度,先测试出测试者的嗅觉识别阈,根据测试者的嗅觉识别阈设置浓度)和送气时间、间隔时间。载气气体进入洗气瓶225,携带气味气体进入送气味管路。通过气路上设置质量流量计227,精确计量气味气体流量,并通过气味气路上设置的PID气体浓度测量传感器228,通过计算机31反馈给微处理器32,调整侍服电机控制的针型阀224调节气体流速,精确控制进入测试者鼻腔的气味浓度。达到测试浓度条件时,开始测试。鼻吸入管11选择共通型。10/20标准脑电帽上相应电极位点记录脑电开始活动的情况。记录从开始气味进入鼻腔(刺激)时间,及相应电极位点开始出现活动时间。计算出相应苯乙醇(玫瑰花香)气味感觉时间长短。测试完成,计算机关闭A气味输送。
同理按以上A气味测试的步骤,用B三甲基吲哚(臭-粪臭味)气体气味,进行测试。得出B气味的感觉时间长短。测试完成,计算机关闭B气味输送。以上如需要稀释相应气味浓度,可以采用基气气路21辅助稀释A、B气味浓度,可以由计算机比较计算相应比值。
实施例3
基于实施例1和2,本申请也可用于气味覆盖测试(如香水覆盖臭气等异味)浓度比值及脑区活动情况检测。
鼻吸入管11选择共通型。10/20标准脑电帽上相应电极位点记录脑电活动的情况。利用苯乙醇(玫瑰花香)与三甲基吲哚(臭-粪臭味),分别充入A、B气味气体管道的储气罐222里,用已经测出的两种气味的嗅觉识别阈浓度,按B管路气味嗅觉识别阈浓度刺激测试者,测试者闻到B管道气味时,开启A管路,按A气味嗅觉识别阈浓度开始测试(或低-2级浓度梯度,亦可以从最低测试浓度开始),并连续或阶梯式增加A气味的浓度,直至测试者闻到A气体气味,测试者手动按键或语音录入方式通知计算机31记录相应浓度。计算机31计算给出B,A气体气味结束时各气味浓度的结果。同时亦可观察相关脑区或2种气味不同感知脑区及脑区的气味感知是否是竞争关系或抵消关系。
实施例4
基于实施例1-3,本申请也可用于气味覆盖测试(如臭气等异味覆盖香水)浓度比值及脑区活动情况检测。
实施例3中A、B管路测试步骤互换,得出A,B气体气味结束时各气味浓度的结果。同时亦可观察相关脑区或2种气味不同感知脑区及脑区的气味感知是否是竞争关系或抵消关系。
通过计算机记录的相应数据,可以再比较臭味覆盖香味,及香味覆盖臭味的各自浓度变化情况。
实施例5
基于实施例1,本申请也可用于嗅觉阈值测试及嗅觉功能测试嗅觉阈值(odourrecognition threshold,ORT)检测是相关人员感受一系列不同浓度的气味,阈值是其能够引起嗅觉感知的最低浓度。气味察觉阈是测试者刚能察觉某气味的最低浓度,气味识别能力指所闻到的某种气味名称的能力。
可以在(原有A、B)气体气味系统再增加C、D及E气味管道,按手动T&T方式方法选择5种气味气体(苯乙醇、甲基环戊烯酮、异戊酸、十一烷酸内酯和三甲基吲哚),每种气味气体分为8种不同的浓度级别,从低浓度到高浓度分别记为-2、-1、0、1、2、3、4、5的分值(对应计算机程序,浓度级别对应为某规定的键盘上按键(如1按键),浓度级别对应语音录入(如闻到了或好)确认。计算机31自动记录按键盘或语音输入时的浓度级别。为统一标准可以按T&T等方式计分,并由计算机程序计算出测试者记录感知5种气味的最低浓度。给出嗅觉察觉阈值及给出嗅觉识别阈值,通过计分标准,计算机屏幕上给出嗅觉测试结果;(识别阈值将嗅觉功能分为6级:<-1.0分为嗅觉亢进;-1.0~1.0分为嗅觉正常;1.1~2.5分为轻度嗅觉减退;2.6~4.0分为中度嗅觉减退;4.1~5.5分为重度嗅觉减退;>5.5分为失嗅)。
具体测试方式采用5路气路系统(或采用更换洗气瓶225,气味选择后由计算机31调用好测试程序,浓度梯度设置好浓度级别,送气时间,间隔时间,及每种气味更换的间隔时间,或用直升连续浓度变化增加方式,测试者佩戴好面部鼻吸入装置1。
事先开启微型隔膜泵221等空气压缩供给装置,供气系统备有小型储气罐222,使气压稳定,微处理器32开启气路上侍服电机控制的针型阀224调节气体流速,并根据设定的程序调整8个级别的浓度梯度和送气时间、间隔时间。载气气体进入洗气瓶225,携带气味气体进入送气味管路,通过气路上设置质量流量计227,精确计量气味气体流量,并通过气味气路上设置有PID气体浓度测量传感器228,通过计算机31反馈给微处理器32,调整侍服电机控制的针型阀224调节气体流速,精确控制进入测试者鼻腔的气味浓度。必要时(如气味气体浓度较高),可以通过基气气路21控制调整稀释气味气体到最低浓度级别,达到测试要求。面部鼻吸入装置1的鼻吸入管11选择共通型。测试时分别开A、或B气路(各一种测试气味),亦可以通过基气管路进行稀释浓度等。A、B气味测试完后可以换C、D、E气味气瓶。或事先配好此3路气味在气味系统里,计算机控制轮流输送气味进行测试。
实施例6
基于实施例1,本申请也可用于嗅觉诱发电位(OEP)测试。
选择苯乙醇(玫瑰花香)存入A或B储气罐222(只开通一路气味气体即可)用本发明的刺激仪代替传统的手工嗅觉诱发电位(OEP)测试方法。可以用原手工测试标准方式,程序控制刺激持续时间200ms。刺激次数不少于30次,间隔10-15秒在头皮的Cz、Pz位点记录脑电情况,AD病患或PD等会在一定的点位测定到特异性脑电位,其电位降低或完全消失,分析:N1-P2波的潜伏期与振幅。如未记录到N1-P2波,为嗅觉完全丧失。若记录到N1-P2波的潜伏期延长、振幅下降,为嗅觉功能减退。以上仅是用仪器代替手工原嗅觉诱发电位(OEP)测试方式。诱发电位(OEP)测试方法为原标准测试方法,本发明仅为计算机控制、仪器替代手工方式为申请的本发明专利内容)。本发明的在此测试时的优点是,程序化控制操作便利、浓度值相对稳定。刺激时间控制相对准确。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以上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描述。需要理解的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特定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做出各种变化或修改,这并不影响本发明的实质内容。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和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任意相互组合。

Claims (10)

1.一种嗅觉刺激仪器,其特征在于,包括:面部鼻吸入装置(1)、气路结构(2)以及控制系统(3),所述面部鼻吸入装置(1)包括双出气口的鼻吸入管(11),所述气路结构(2)包括基气气路(21)、进气气路(22)以及排气气路(23),所述鼻吸入管(11)的任一出气口均连通有所述基气气路(21)、所述进气气路(22)以及所述排气气路(23),所述控制系统(3)分别与所述基气气路(21)、所述进气气路(22)以及所述排气气路(23)电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嗅觉刺激仪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气路(22)包括依次设置的隔膜泵(221)、储气罐(222)、第一单向气体导通阀(223)、针型阀(224)、洗气瓶(225)、第二单向气体导通阀(226)、质量流量计(227)以及PID气体浓度测量传感器(228),所述针型阀(224)用于调节气体流速,所述隔膜泵、所述针型阀(224)、所述质量流量计(227)以及所述PID气体浓度测量传感器(228)分别与所述控制系统(3)电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嗅觉刺激仪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气气路(21)包括气泵、基气储气罐以及流量计,所述气泵与所述控制系统(3)电连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嗅觉刺激仪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鼻吸入管(11)的任一出气口连通有一个或多个所述进气气路(22),任一所述进气气路(22)均对应设置有所述排气气路(23)、所述基气气路(21)。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嗅觉刺激仪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鼻吸入管(11)的两个出气口分别连通有三通气体电磁控制阀(12),任一所述三通气体电磁控制阀(12)的另外两个连接口均分别连通有所述进气气路(22)和所述排气气路(23),所述三通气体电磁控制阀(12)与所述控制系统(3)电连接,所述鼻吸入管(11)的两个出气口均通过单向阀(13)与所述基气气路(21)连通。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嗅觉刺激仪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鼻吸入管(11)包括共通型鼻吸入管,所述鼻吸入管(11)的两个出气口连通。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嗅觉刺激仪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鼻吸入管(11)包括隔离型鼻吸入管,所述鼻吸入管(11)的两个出气口之间设置有分隔装置(12),所述基气气路(21)通过两个所述单向阀(13)分别与所述鼻吸入管(11)的两个出气口连通。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嗅觉刺激仪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系统(3)包括计算机(31),所述计算机(31)分别连接有微处理器(32)、喇叭(33)、麦克风(34)、操作键盘(35)。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嗅觉刺激仪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面部鼻吸入装置(1)安装有头戴装置(4)。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嗅觉刺激仪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面部鼻吸入装置(1)的底部安装有可调节高度托架装置(5)。
CN202311266958.0A 2023-09-27 2023-09-27 嗅觉刺激仪器 Pending CN11713820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266958.0A CN117138200A (zh) 2023-09-27 2023-09-27 嗅觉刺激仪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266958.0A CN117138200A (zh) 2023-09-27 2023-09-27 嗅觉刺激仪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138200A true CN117138200A (zh) 2023-12-01

Family

ID=888869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266958.0A Pending CN117138200A (zh) 2023-09-27 2023-09-27 嗅觉刺激仪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138200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Brauchli et al. Electrocortical and autonomic alteration by administration of a pleasant and an unpleasant odor
Hawkes et al. The neurology of olfaction
Tucker Physical variables in the olfactory stimulation process
Luo et al. Phase patterns of neuronal responses reliably discriminate speech in human auditory cortex
Richardson et al. Cognition and olfaction: a review.
Lapid et al. Recording odor-evoked response potentials at the human olfactory epithelium
Barabasz et al. Effects of hypnosis on P300 olfactory-evoked potential amplitudes.
US20190021645A1 (en) Olfaction test device
Doty Psychophysical testing of smell and taste function
Gautam et al. Retronasal odor representations in the dorsal olfactory bulb of rats
Knecht et al. Recording of the human electro-olfactogram
Leopold et al. Physiology of olfaction
Pause et al. Body odor evoked potentials: a new method to study the chemosensory perception of self and non‐self in humans
EP3583970B1 (en) Hydrogen generating device for executing a bioactivation method for enhancing a neural activity and a blood circulation activity of a living body
Buettner et al. Dynamics of retronasal aroma perception during consumption: Cross-linking on-line breath analysis with medico-analytical tools to elucidate a complex process
Welge-Lüssen et al. Gustatory stimulation influences the processing of intranasal stimuli
Kobal et al. Olfactory (chemosensory) event-related potentials
CN117138200A (zh) 嗅觉刺激仪器
US20170127971A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measuring physiological parameters of a subject undergoing an olfactory stmulation
Hummel et al. Electro-olfactograms are present when odorous stimuli have not been perceived
Frasnelli et al. Ortho-and retronasal presentation of olfactory stimuli modulates odor percepts
Menghi et al. Arousal influences olfactory abilities in adults with different degree of food neophobia
Fukasawa et al. Olfactory measurement system to quantify the ability to smell using pulse ejection
Evans et al. Stimulus parameters and temporal evolution of the olfactory evoked potential in rats
Hojjati et al. An inexpensive and portable olfactometer for event-related potential experiment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