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132228A - 政务融合消息平台方法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政务融合消息平台方法及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7132228A CN117132228A CN202311098114.XA CN202311098114A CN117132228A CN 117132228 A CN117132228 A CN 117132228A CN 202311098114 A CN202311098114 A CN 202311098114A CN 117132228 A CN117132228 A CN 11713222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latform
- government
- data
- user
- messag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0000004927 fusion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0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7
- 238000004458 analytical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2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9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5
- 238000012795 verif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3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8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5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4
- 238000007726 management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5
- 238000012549 train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
- 238000011056 performance test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3
- 230000010354 integr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9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5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2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38000013439 plann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3058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6399 behavior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8000004422 calculation algorithm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8000013473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13500 data storage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550 audit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613 environment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713 feedback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13507 mapp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737 promo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160 research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57 optim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451 emo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06010000117 Abnormal behaviour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405 data analysi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801 machine lear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786 synthesis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159 abnorm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856 abnormal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086 colo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336 crac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524 data ver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631 expect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914 filt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72 for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508 mig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012 mig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95 mobile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032 molecular doc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37 period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096 quantum do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10 quantum mechanic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8 resource allo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88 si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519 trans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384 transportation and delive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3/00—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 H04L63/04—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providing a confidential data exchange among entities communicating through data packet networks
- H04L63/0428—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providing a confidential data exchange among entities communicating through data packet networks wherein the data content is protected, e.g. by encrypting or encapsulating the payload
- H04L63/0442—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providing a confidential data exchange among entities communicating through data packet networks wherein the data content is protected, e.g. by encrypting or encapsulating the payload wherein the sending and receiving network entities apply asymmetric encryption, i.e. different keys for encryption and decryption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8/00—Pattern recognition
- G06F18/20—Analysing
- G06F18/25—Fusion technique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00—Security arrangements for protecting computers, components thereof, programs or data against unauthorised activity
- G06F21/30—Authentication, i.e. establishing the identity or authorisation of security principal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10—Office automation; Time management
- G06Q10/103—Workflow collaboration or project management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50/00—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implementation of business processes of specific business sectors, e.g. utilities or tourism
- G06Q50/10—Services
- G06Q50/26—Government or public servic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3/00—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 H04L63/08—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authentication of entit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Strategic Management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uman Resources & Organizations (AREA)
- Tourism & Hospitality (AREA)
- Data Mining & Analysi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Entrepreneurship & Innovation (AREA)
- Economics (AREA)
- Marketing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Development Economics (AREA)
- Operations Research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rimary Health Care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Bioinformatics & Computational Biology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Evolutionary Biology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政务融合消息平台方法及系统,其中政务融合消息平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确定政务融合消息平台的目标、明确政府部门和公民之间的通信需求;制定详细的计划;S2.选择通信技术;设计系统架构;S3.开发前端用户界面;开发后端服务,集成各个政府部门的信息系;S4.实施数据加密和身份验证机制;遵循隐私法规;S5.进行系统功能测试;进行性能测试;持续优化用户体验和系统性能;S6.推广政务融合消息平台;为政府工作人员提供培训S7.设置监测机制;定期更新和维护平台;收集用户反馈;S8.持续改进和扩展平台功能;政务融合消息系统包括用户管理模块、消息管理模块、通知公告模块、政务服务模块、数据统计与分析模块等模块。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信息技术、政府治理、通信技术、公共服务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所述政务融合消息平台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政务融合消息平台是在信息化和通信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崭新兴起的创新举措。过去,政府部门的信息传递常受限于传统手段,如邮寄和电话。然而,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的兴起,人们对高效、快捷、透明的政府服务需求不断增加,传统方式逐渐显得滞后。政务融合消息平台应运而生,将政务信息数字化,通过移动应用、网站、短信等多种通信渠道,使政府与公民实现实时互动。这一平台整合了安全加密、身份验证等现代技术,保障数据安全与隐私,为政务交流带来前所未有的便捷性和效率。政务融合消息平台的崛起不仅提升了政府治理的现代化水平,也促进了政府与公民之间的紧密联系,进一步推动了数字社会的发展。
传统的政务融合消息平台方法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技术相对滞后,导致用户体验和功能受限。其次,安全性和隐私保护方面可能不足,可能存在数据泄露和安全漏洞。此外,传统平台可能在跨部门协作和信息整合方面存在困难,导致信息交流不畅。平台的推广和培训也可能受限,影响公民和政府部门的参与度。总之,传统政务融合消息平台在技术、安全、协作和推广等方面面临挑战,需要不断改进以适应快速发展的数字化需求。
发明内容
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传统的政务融合消息平台方法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技术相对滞后,导致用户体验和功能受限。其次,安全性和隐私保护方面可能不足,可能存在数据泄露和安全漏洞。此外,传统平台可能在跨部门协作和信息整合方面存在困难,导致信息交流不畅。平台的推广和培训也可能受限,影响公民和政府部门的参与度。总之,传统政务融合消息平台在技术、安全、协作和推广等方面面临挑战,需要不断改进以适应快速发展的数字化需求。
2.技术方案
所述政务融合消息平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确定政务融合消息平台的目标是整合政府部门间的信息交流,提升数据安全、用户体验,并促进政务办理效率,范围涵盖信息集成、安全保障、用户参与方面;
明确政府部门和公民之间的通信需求在于实现高效沟通、及时信息交流,促进政府政策传达、公民参与和服务办理的便捷性和透明度;
制定详细的计划,包括平台功能、技术架构、安全性要求;
S2.选择包括移动应用、网站、短信、电子邮件的通信技术;
基于数据的安全性、隐私保护和可扩展性,设计系统架构,包括前端界面、后端服务器、数据库组件;
S3.基于用户友好和易用性,开发前端用户界面;
开发后端服务,进行消息处理、用户管理、权限控制功能;
集成各个政府部门的信息系;
S4.实施数据加密和身份验证机制,保障信息安全;
遵循隐私法规,保护用户个人信息的隐私;
S5.进行系统功能测试;
进行性能测试;
根据用户反馈,持续优化用户体验和系统性能;
S6.推广政务融合消息平台,让公民知晓和使用;
为政府工作人员提供培训,使其熟练使用平台进行信息交流;
S7.设置监测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平台故障和安全问题;
定期更新和维护平台;
收集用户反馈,不断改进平台,满足不断变化的需求;
S8.根据实际使用情况和技术发展,持续改进和扩展平台功能;
探索新的通信技术和创新方法。
优选的,所述S1需求分析和规划将政府部门、学术机构和企业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纳入需求分析和规划过程,获取更广泛、更全面的观点
通过开放式的创意征集、民意调查方式,吸引公众参与政务融合消息平台的需求分析和规划。
优选的,所述S1需求分析和规划基于包括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技术的社会科技创新;
基于用户行为和偏好,引入定制化智能推荐功能,提供个性化的政务信息和服务;
将可持续发展原则融入需求分析和规划,关注环境、社会和经济的平衡。
优选的,所述S2技术架构设计采用分布式网络和去中心化技术,将平台的数据和服务分散存储在多个节点上;
将边缘计算技术应用于所述政务融合消息平台,使部分数据处理和计算在用户设备端完成;
引入自然语言处理、语义分析技术,进行智能、自然的用户交互方式,用户通过语音、文字多种方式与平台进行沟通和操作。
优选的,所述S2技术架构设计探索将量子计算技术应用于数据加密和安全传输;
将生物识别技术包括人脸识别、虹膜识别用于身份验证;
引入智能合约技术,进行平台自动化运行和决策。
优选的,所述边缘计算技术的计算公式如下:
所述政务融合消息平台,涉及用户发送消息,所述消息被边缘设备处理和响应,然后再传输到中央服务器;
消息处理时间Tedge:边缘设备处理消息的时间,包括处理、计算和响应的时间,以秒为单位;
消息传输时间Ttransfer:消息从边缘设备传输到中央服务器的时间,以秒为单位;
总响应时间Ttotal:从用户发送消息到用户接收到响应的总时间,包括边缘设备处理和传输时间;
计算公式为:
Ttotal=Tedge+Ttransfer。
优选的,所述S3集成各个政府部门的信息包括以下步骤:
S31.了解各政府部门的信息系统及其功能、数据格式;
分析所述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交互需求,明确集成的目标和范围;
S32.调研现有的集成技术、中间件以及数据交换标准;
根据需求和技术特点,选择适包括ESB和API应用程序接口的集成方案;
S33.确定所述政府部门的所述信息系统之间数据交换接口;
设计数据传输格式、协议和频率,确保数据的准确、及时传递;
S35.对不同部门的数据进行映射和转换;
处理数据清洗、校验,保障数据质量;
S36.设计安全策略;
实施身份认证、访问控制机制,保护敏感数据;
S37.开发集成平台的中间件,进行数据交换和转换;
进行集成测试,验证数据交换的正确性和稳定性;
S38.部署集成平台和相关组件到适当的服务器环境;
设置监测系统,实时监控数据传输和集成过程;
S39.为所述政府部门的人员提供培训,教授如何使用集成平台和接口;
提供技术支持,解决集成过程中的问题。
优选的,所述S4实施数据加密和身份验证机制包括以下步骤:
所述数据加密机制包括以下步骤:
S411确定在所述政务融合消息平台中需要加密的敏感数据,包括个人身份信息、财务数据;
S412.选择适加密算法;
使用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的组合;
S413.在数据存储和传输过程中,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处理;
S414.基于加密密钥的生成、存储、分发和轮换的安全性,设计和实施密钥管理方案;
S415.设计解密机制,只有经过身份验证的用户能够解密数据;
基于将解密操作限制在授权的用户范围内;
S416对所述加密机制进行测试,验证加密和解密的正确性;
检查平台在加密情况下的性能和稳定性;
所述身份验证机制包括以下步骤:
S421确定需要进行身份验证的用户和角色,包括管理员、公民;
使用多因素身份验证,包括密码、生物识别、短信验证码;
S422.在用户登录或访问平台时,要求输入正确的身份验证信息;
验证信息包括包括用户名、密码、指纹、短信验证码;
S423.设定错误次数限制;
错误次数超过限制后,锁定账户一段时间;
S424.基于引入单点登录机制,允许用户在一个平台中访问多个相关系统,
S425.记录身份验证事件和日志,以便追踪和审计;
对身份验证机制进行测试,验证不同方式的身份验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检查平台在身份验证情况下的性能和用户体验。
优选的,所述S8持续改进优化用户反馈机制;
通过在平台界面上添加一个突出的反馈按钮,鼓励用户提供意见和建议,通过短信、邮件方式主动邀请用户参与反馈,得到收集到的反馈;
所述收集到的反馈被分类整理,分析出现频率较高的问题和用户痛点,包括许多用户反映在某个特定流程中遇到困难,得到分析结果;
基于所述分析结果,改进该流程的界面设计,增加操作引导以及提供更详细的帮助文档;
对界面进行调整,修改操作流程、增加帮助信息;
进行严格的测试,邀请少量用户参与试用,收集他们的反馈;
将改进部署到平台上,观察用户的反应;
改进获得积极的反馈,所述政务融合消息平台平台继续优化其他功能,以及在后续版本中不断增加新的功能和改进,始终保持与用户需求的紧密联系。
优选的,政务融合消息平台系统,涉及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政务融合消息平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政务融合消息平台系统,根据政务融合消息平台方法设计得到,分为用户管理模块、消息管理模块、通知公告模块、政务服务模块、数据统计与分析模块、边缘计算模块、数据加密和安全模块、智能推荐模块、反馈与投诉模块、管理后台模块、第三方集成模块、移动端应用模块。
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1)政务融合消息平台将不同政府部门的信息集成在一个统一的平台上,使信息交流更加便捷和高效,提升政府内部沟通协作水平。
(2)平台支持多种消息形式,如文本、多媒体等,满足用户多样化的信息获取需求,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
(3)引入数据加密和身份验证机制,保障用户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保护,防止敏感信息泄露。
(4)通过边缘计算技术,部分任务可以在用户设备端进行处理,减少数据传输延迟,提高响应速度,提升用户满意度。
(5)采用智能推荐算法,根据用户的偏好和行为,为用户推荐相关的政务信息和服务,提高信息的精准度。
(6)平台设有反馈与投诉模块,鼓励用户提供意见和建议,促进平台的持续改进,增强用户参与感。
(7)支持与其他政府系统和第三方服务进行集成,实现数据共享和互通,提供更全面的服务。
(8)政务融合消息平台整合多个功能模块,避免用户频繁切换不同应用,提高政务办理效率。
(9)平台可以推动政府内部在信息共享、交流等方面使用统一的标准和协议,提升整体的效率和互操作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部分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请参阅图1、图2,政务融合消息平台方法及系统中,政务融合消息平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确定政务融合消息平台的目标和范围;
分析政府部门和公民之间的通信需求;
制定详细的计划,包括平台功能、技术架构、安全性要求;
S2.选择适合的通信技术,如移动应用、网站、短信、电子邮件;
设计系统架构,包括前端界面、后端服务器、数据库组件;
基于数据的安全性、隐私保护和可扩展性;
S3.开发前端用户界面,确保用户友好和易用性;
具体的,开发前端用户界面具体实施方式如下:
(1)需求分析:了解用户需求,明确界面功能和设计要求;
(2)界面设计:创建用户界面原型,设计布局、颜色、字体等元素;
(3)选择技术栈:选择适合的前端开发技术,如HTML、CSS、JavaScript框架等;
(4)页面编码:根据设计创建网页结构、样式和交互效果,确保响应式设计;
(5)前端框架:如果使用前端框架如React、Vue.js,根据需求组件化开发;
(6)数据交互:实现与后端的数据交互,如通过API获取数据并展示;
(7)用户体验优化:确保界面流畅、易用,添加动画效果提升用户体验;
(8)测试与调试:进行测试,确保界面在不同浏览器和设备上正常显示;
(9)用户反馈:与用户互动,收集反馈并进行必要的调整;
(10)优化与性能:优化页面加载速度和性能,确保用户快速访问;
(11)安全性考虑:确保前端代码不易受到XSS等攻击,处理用户输入等;
(12)文档和维护:编写文档,便于团队成员理解代码和后续维护;
(13)部署上线:将前端代码部署到服务器,使用户可以访问;
(14)持续改进:根据用户反馈和需求,持续优化和改进前端界面;
开发后端服务,进行消息处理、用户管理、权限控制功能;
集成各个政府部门的信息系统,确保信息互通。
具体的,开发后端用户界面的具体实施方式如下:
(1)需求分析:明确后端服务功能和接口需求,与前端界面进行沟通。
(2)选择技术栈:选择适合的后端开发技术,如Node.js、Java、Python等。
(3)数据库设计:设计数据库结构,定义表和关系,选择数据库系统如MySQL、MongoDB。
(4)API设计:设计后端API接口,包括请求参数、响应数据格式等。
(5)业务逻辑开发:根据需求实现业务逻辑,处理数据操作、计算等。
(6)安全性和身份验证:实施用户身份验证、数据加密等安全措施。
(7)数据处理和存储:处理来自前端的请求,读取或存储数据到数据库。
(8)API文档:编写API文档,描述每个接口的用法、参数和返回值。
(9)测试与调试:进行单元测试和集成测试,确保后端功能正常运行。
(10)性能优化:优化数据库查询、响应时间等,确保高性能。
(11)错误处理:实现合适的错误处理机制,返回适当的错误状态码和信息。
(12)日志和监控:记录服务运行日志,实施监控以及错误追踪。
(13)部署和扩展:将后端服务部署到服务器,确保可扩展性。
(14)维护和更新:定期维护服务,修复漏洞,更新功能。
(15)与前端对接:与前端团队紧密合作,确保前后端交互正常。
S4.实施数据加密和身份验证机制,保障信息安全;
遵循隐私法规,保护用户个人信息的隐私;
S5.进行系统功能测试,确保各项功能正常运行;
进行性能测试,确保平台在高负载情况下也能稳定运行;
根据用户反馈,持续优化用户体验和系统性能;
S6.推广政务融合消息平台,让公民知晓和使用;
为政府工作人员提供培训,使其熟练使用平台进行信息交流;
S7.设置监测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平台故障和安全问题;
具体的,设置监测机制的具体实施方式如下:
(1)选择监测工具:选择适合您平台技术栈的监测工具,如应用性能监测工具、日志分析工具等。
(2)性能监测:监测服务器的资源利用率,包括CPU、内存、磁盘和网络。
(3)测试平台在不同负载下的响应时间和吞吐量。
(4)错误监测:实施日志记录,记录平台运行过程中的错误和异常情况。
配置报警机制,当错误达到阈值时发送通知。
(5)安全监测:监测恶意请求、异常行为和攻击尝试,设置入侵检测系统。
检查登录尝试、权限变更等涉及安全的操作。
用户体验监测:使用用户行为分析工具,了解用户在平台上的行为和操作习惯。
收集用户反馈和投诉,对用户体验进行定期评估。
(6)数据一致性监测:监测数据在不同模块间的一致性,防止数据同步问题。
定期进行数据校验,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7)实时报警与通知:配置实时报警,当监测到异常或问题时,及时发送警报通知。
设定报警级别,以便团队可以根据严重程度采取行动。
(8)定期分析和报告:对监测数据进行定期分析,识别趋势和问题。
生成监测报告,汇总平台运行状态和性能。
S8.根据实际使用情况和技术发展,持续改进和扩展平台功能;
探索新的通信技术和创新方法,提升平台的效率和便利性。
S1需求分析和规划将政府部门、学术机构和企业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纳入需求分析和规划过程,以便获取更广泛、更全面的观点,确保平台设计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需求;
通过开放式的创意征集、民意调查方式,吸引公众参与政务融合消息平台的需求分析和规划,使公民的声音充分被基于,从而确保平台更贴近实际需求;
S1需求分析和规划基于社会科技创新,如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来增强平台的功能和安全性,以及更好地保障公民隐私和信息安全;
具体的,引入区块链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如下:
(1)研究与规划:研究区块链技术的基本原理、应用场景以及在政务领域的潜在优势。
分析当前平台的需求,确定区块链的应用范围和目标,例如数据存储、身份验证、交易记录等。
(2)选择适当的区块链类型:了解不同类型的区块链(公有、私有、联盟等),根据平台需求选择合适的类型。
考虑区块链的性能、隐私保护、共识机制等因素,确定最适合的区块链平台。
(3)设计区块链架构:设计平台与区块链的集成架构,包括如何将现有数据迁移到区块链、如何实现数据同步等。
定义智能合约(如果需要),确定合约的功能和逻辑。
(4)开发与测试:开发区块链平台所需的智能合约、链码等程序,确保其能够满足平台需求。
进行系统级和功能级的测试,验证区块链的性能、稳定性和安全性。
(5)数据迁移和集成:将现有数据迁移到区块链上,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实现与现有平台的集成,确保数据在平台和区块链之间的同步和交互。
(6)安全与权限设置:设计和实施区块链的身份验证和访问控制机制,确保数据的安全性。
考虑隐私保护措施,确保敏感信息不会被未授权的人访问。
(7)培训与推广:为政府工作人员提供区块链的培训,使其熟悉平台上的新功能。
推广区块链应用,向公民传达其优势,鼓励使用。
(8)监测与维护:设置监测机制,实时监控区块链的运行状态,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具体的,引入人工智能的具体实施方式如下:
智能推荐和个性化服务:利用AI算法分析用户行为和偏好,为用户推荐相关政务信息和服务,提升用户体验。
(1)自然语言处理(NLP):实现文本分析,自动识别和分类政务消息和用户反馈。
开发聊天机器人,为用户提供实时问题解答和服务支持。
(2)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利用AI技术处理平台数据,生成统计报表和分析结果,辅助政府部门决策。
异常检测和入侵防护:应用机器学习算法实时监测平台操作,检测异常行为和安全威胁,提高平台安全性。
(3)情感分析:分析用户评论和反馈,了解用户情感和需求,帮助政府部门做出更有针对性的响应。
(4)虚假信息检测:利用AI技术检测虚假消息、谣言和不实信息,维护平台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5)图像识别:应用图像识别技术,实现政务证件自动识别和验证,提升身份验证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6)自动化流程:利用AI技术自动化繁琐的流程,如文件处理、审批流程等,提高工作效率。
(7)边缘计算和安全性:结合AI和边缘计算,实现数据在本地设备上的加密和处理,增强安全性和隐私保护。
(8)持续学习和优化:利用机器学习技术不断分析用户行为和反馈,优化平台功能和用户体验。
定期更新区块链软件和智能合约,确保其与最新技术保持一致。
基于用户行为和偏好,引入定制化智能推荐功能,提供个性化的政务信息和服务,从而增加平台的用户粘性和吸引力;
将可持续发展原则融入需求分析和规划,关注环境、社会和经济的平衡,确保平台的建设与运营不仅满足当前需求,还有利于长期可持续发展。
S2技术架构设计采用分布式网络和去中心化技术,将平台的数据和服务分散存储在多个节点上,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容错性和抗攻击性,同时降低单点故障的风险;
具体的,分布式网络是指将计算机、服务器、设备等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并通过网络连接起来的系统。在分布式网络中,各个节点可以相互通信、协作和共享资源,以实现更高的可靠性、可扩展性和性能。分布式网络常用于大规模的应用程序、服务和系统中,如云计算、内容分发网络(CDN)、分布式数据库等。
具体的,去中心化技术是指将控制权和权力从中央实体或单一节点分散到多个节点或参与者之间的技术。去中心化的目标是增加透明度、安全性和韧性,减少单点故障,降低风险。区块链技术就是一个典型的去中心化技术,它将数据存储在多个节点上,并使用共识算法来验证和记录交易,以实现去中心化的数字资产管理和交换。
将边缘计算技术应用于平台,使部分数据处理和计算在用户设备端完成,减轻服务器负担,提高响应速度,并降低数据传输的延迟;
引入自然语言处理、语义分析技术,进行更智能、自然的用户交互方式,使用户通过语音、文字多种方式与平台进行沟通和操作。
具体的,引入自然语言处理、语义分析技术具体实施方式如下:
(1)信息分类和标签化:利用NLP技术,将政务消息和通知自动分类和标签化,使用户能够更方便地找到感兴趣的内容。
(2)智能搜索与过滤:实施语义搜索,让用户输入自然语言查询,平台能够理解查询意图并返回相关结果。
运用语义分析,对搜索结果进行排名和过滤,提供更精准的搜索体验。自动问答系统:创建智能聊天机器人,能够自动回答用户的常见问题,提供即时帮助和指导。
(3)情感分析和舆情监测:利用NLP技术分析用户评论和反馈的情感,了解用户的态度和情绪。
对政务信息和事件进行舆情监测,及时发现和应对舆论动态。
(4)语义相似度计算:通过语义分析,计算不同政务信息之间的语义相似度,为用户推荐相关的内容。
(5)多语言支持:利用NLP技术,支持多语言处理和翻译,使平台能够服务更广泛的用户群体。
(6)智能摘要和内容生成:生成政务信息的智能摘要,提供用户快速了解核心内容的途径。
利用NLP技术生成政务文件、通知的摘要或概要,提供便捷阅读选项。
(7)语音识别与合成:实施语音识别技术,将用户的语音输入转化为文本,增强用户交互方式。
利用文本合成技术,将文字信息转化为自然流畅的语音输出。
(8)智能数据分析和报告:使用语义分析技术,自动分析平台数据,生成统计报表和分析结果,支持政策决策。
S2技术架构设计探索将量子计算技术应用于数据加密和安全传输,提供更高级别的信息安全保障,抵御传统计算机无法破解的密码攻击;
将生物识别技术如人脸识别、虹膜识别用于身份验证,增强平台的用户认证安全性,防止虚假身份和信息泄露;
引入智能合约技术,进行平台自动化运行和决策,减少人为干预,提高平台的自治性和效率。
具体的,量子计算技术是一种基于量子力学原理的计算方式,与经典计算机不同,它利用量子比特的超级位置(量子叠加)和纠缠等现象来进行计算,具有在某些问题上具有极高效率的潜力。在政务融合消息平台中,量子计算技术具体实施方式如下:
(1)加密与安全性:量子计算在加密领域有重要应用,例如,量子密钥分发可以提供更强大的数据保护,用于加密和解密政务消息,保障通信安全。
(2)优化问题求解:量子计算在解决复杂优化问题方面可能具有优势,可以应用于政务决策支持和资源分配优化,提高政务效率。
(3)模拟与分析:量子计算可以用于模拟分析复杂系统,如交通流量、资源利用等,支持政策制定和规划。
(4)人工智能增强:量子计算可能提供新的算法和技术,加速人工智能模型的训练和推理过程,提高平台的智能化水平。
(5)大数据处理:利用量子计算的潜力,处理大规模数据和复杂分析,为政务决策提供更精确的数据支持。
边缘计算技术的计算公式如下:
政务融合消息平台,涉及用户发送消息,消息被边缘设备处理和响应,然后再传输到中央服务器;
消息处理时间Tedge:边缘设备处理消息的时间,包括处理、计算和响应的时间,以秒为单位;
消息传输时间Ttransfer:消息从边缘设备传输到中央服务器的时间,以秒为单位;
总响应时间Ttotal:从用户发送消息到用户接收到响应的总时间,包括边缘设备处理和传输时间;
计算公式为:
Ttotal=Tedge+Ttransfer。
S3集成各个政府部门的信息包括以下步骤:
S31.了解各政府部门的信息系统及其功能、数据格式;
分析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交互需求,明确集成的目标和范围;
S32.调研现有的集成技术、中间件以及数据交换标准;
根据需求和技术特点,选择适合的集成方案,包括ESB(企业服务总线)、API应用程序接口;
S33.确定政府部门信息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接口;
设计数据传输格式、协议和频率,确保数据的准确、及时传递;
S35.对不同部门的数据进行映射和转换,确保数据格式和结构一致性;处理数据清洗、校验,保障数据质量;
S36.设计安全策略,确保数据传输和访问的安全性;
实施身份认证、访问控制机制,保护敏感数据;
S37.开发集成平台的中间件或接口模块,进行数据交换和转换;
进行集成测试,验证数据交换的正确性和稳定性;
S38.部署集成平台和相关组件到适当的服务器环境;
设置监测系统,实时监控数据传输和集成过程,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S39.为政府部门人员提供培训,教授如何使用集成平台和接口;
提供技术支持,解决集成过程中的问题。
S4实施数据加密和身份验证机制包括以下步骤:
数据加密机制的步骤:
S411确定在平台中需要加密的敏感数据,如个人身份信息、财务数据;
S412.选择适合的加密算法,基于安全性、性能和适应性因素;
基于使用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的组合,以平衡效率和安全性;
S413.在数据存储和传输过程中,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处理;
确保数据在存储和传输过程中始终保持加密状态;
S414.设计和实施密钥管理方案,确保加密密钥的生成、存储、分发和轮换的安全性;
S415.设计解密机制,确保只有经过身份验证的用户能够解密数据;
基于将解密操作限制在授权的用户范围内;
S416对加密机制进行测试,验证加密和解密的正确性;
检查平台在加密情况下的性能和稳定性;
身份验证机制步骤:
S421确定需要进行身份验证的用户和角色,如管理员、公民;
多因素身份验证:
基于使用多因素身份验证,如密码、生物识别、短信验证码;
S422.在用户登录或访问平台时,要求输入正确的身份验证信息;
验证信息可能包括用户名、密码、指纹、短信验证码;
S423.设定错误次数限制,防止暴力破解;
错误次数超过限制后,锁定账户一段时间;
S424.基于引入单点登录机制,允许用户在一个平台中访问多个相关系统,减少重复的身份验证;
S425.记录身份验证事件和日志,以便追踪和审计;
对身份验证机制进行测试,验证不同方式的身份验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检查平台在身份验证情况下的性能和用户体验。
S8持续改进优化用户反馈机制;
管理员通过在平台界面上添加一个突出的反馈按钮,鼓励用户提供意见和建议;此外,也通过短信、邮件方式主动邀请用户参与反馈;
收集到的反馈被分类整理,分析出现频率较高的问题和用户痛点;包括,许多用户反映在某个特定流程中遇到困难;
基于分析结果,管理员设计改进方案,比如改进该流程的界面设计,增加操作引导,或者提供更详细的帮助文档;
在开发团队的支持下,实施设计的改进方案;可能需要对界面进行调整,修改操作流程,或者增加帮助信息;
进行严格的测试,确保改进不会引入新问题;此阶段邀请少量用户参与试用,以收集他们的反馈;
将改进部署到平台上,观察用户的反应;管理员继续密切关注用户反馈,看是否出现新的问题或者改进是否达到预期效果;
如果改进获得积极的反馈,平台会继续优化其他功能,以及在后续版本中不断增加新的功能和改进,始终保持与用户需求的紧密联系。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仅为本发明的优选例,并不用来限制本发明,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效物界定。
Claims (10)
1.政务融合消息平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政务融合消息平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确定政务融合消息平台的目标是整合政府部门间的信息交流,提升数据安全、用户体验,并促进政务办理效率,范围涵盖信息集成、安全保障、用户参与方面;
明确政府部门和公民之间的通信需求在于实现高效沟通、及时信息交流,促进政府政策传达、公民参与和服务办理的便捷性和透明度;
制定详细的计划,包括平台功能、技术架构、安全性要求;
S2.选择包括移动应用、网站、短信、电子邮件的通信技术;
基于数据的安全性、隐私保护和可扩展性,设计系统架构,包括前端界面、后端服务器、数据库组件;
S3.基于用户友好和易用性,开发前端用户界面;
开发后端服务,进行消息处理、用户管理、权限控制功能;
集成各个政府部门的信息系;
S4.实施数据加密和身份验证机制,保障信息安全;
遵循隐私法规,保护用户个人信息的隐私;
S5.进行系统功能测试;
进行性能测试;
根据用户反馈,持续优化用户体验和系统性能;
S6.推广政务融合消息平台,让公民知晓和使用;
为政府工作人员提供培训,使其熟练使用平台进行信息交流;
S7.设置监测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平台故障和安全问题;
定期更新和维护平台;
收集用户反馈,不断改进平台,满足不断变化的需求;
S8.根据实际使用情况和技术发展,持续改进和扩展平台功能;
探索新的通信技术和创新方法。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政务融合消息平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1需求分析和规划将政府部门、学术机构和企业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纳入需求分析和规划过程,获取更广泛、更全面的观点
通过开放式的创意征集、民意调查方式,吸引公众参与政务融合消息平台的需求分析和规划。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政务融合消息平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1需求分析和规划基于包括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技术的社会科技创新;
基于用户行为和偏好,引入定制化智能推荐功能,提供个性化的政务信息和服务;
将可持续发展原则融入需求分析和规划,关注环境、社会和经济的平衡。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政务融合消息平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2技术架构设计采用分布式网络和去中心化技术,将平台的数据和服务分散存储在多个节点上;
将边缘计算技术应用于所述政务融合消息平台,使部分数据处理和计算在用户设备端完成;
引入自然语言处理、语义分析技术,进行智能、自然的用户交互方式,用户通过语音、文字多种方式与平台进行沟通和操作。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政务融合消息平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2技术架构设计探索将量子计算技术应用于数据加密和安全传输;
将生物识别技术包括人脸识别、虹膜识别用于身份验证;
引入智能合约技术,进行平台自动化运行和决策。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政务融合消息平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边缘计算技术的计算公式如下:
所述政务融合消息平台,涉及用户发送消息,所述消息被边缘设备处理和响应,然后再传输到中央服务器;
消息处理时间Tedge:边缘设备处理消息的时间,包括处理、计算和响应的时间,以秒为单位;
消息传输时间Ttransfer:消息从边缘设备传输到中央服务器的时间,以秒为单位;
总响应时间Ttotal:从用户发送消息到用户接收到响应的总时间,包括边缘设备处理和传输时间;
计算公式为:
Ttotal=Tedge+Ttransfer。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政务融合消息平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3集成各个政府部门的信息包括以下步骤:
S31.了解各政府部门的信息系统及其功能、数据格式;
分析所述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交互需求,明确集成的目标和范围;
S32.调研现有的集成技术、中间件以及数据交换标准;
根据需求和技术特点,选择适包括ESB和API应用程序接口的集成方案;
S33.确定所述政府部门的所述信息系统之间数据交换接口;
设计数据传输格式、协议和频率,确保数据的准确、及时传递;
S35.对不同部门的数据进行映射和转换;
处理数据清洗、校验,保障数据质量;
S36.设计安全策略;
实施身份认证、访问控制机制,保护敏感数据;
S37.开发集成平台的中间件,进行数据交换和转换;
进行集成测试,验证数据交换的正确性和稳定性;
S38.部署集成平台和相关组件到适当的服务器环境;
设置监测系统,实时监控数据传输和集成过程;
S39.为所述政府部门的人员提供培训,教授如何使用集成平台和接口;
提供技术支持,解决集成过程中的问题。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政务融合消息平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4实施数据加密和身份验证机制包括以下步骤:
所述数据加密机制包括以下步骤:
S411确定在所述政务融合消息平台中需要加密的敏感数据,包括个人身份信息、财务数据;
S412.选择适加密算法;
使用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的组合;
S413.在数据存储和传输过程中,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处理;
S414.基于加密密钥的生成、存储、分发和轮换的安全性,设计和实施密钥管理方案;
S415.设计解密机制,只有经过身份验证的用户能够解密数据;
基于将解密操作限制在授权的用户范围内;
S416对所述加密机制进行测试,验证加密和解密的正确性;
检查平台在加密情况下的性能和稳定性;
所述身份验证机制包括以下步骤:
S421确定需要进行身份验证的用户和角色,包括管理员、公民;
使用多因素身份验证,包括密码、生物识别、短信验证码;
S422.在用户登录或访问平台时,要求输入正确的身份验证信息;
验证信息包括包括用户名、密码、指纹、短信验证码;
S423.设定错误次数限制;
错误次数超过限制后,锁定账户一段时间;
S424.基于引入单点登录机制,允许用户在一个平台中访问多个相关系统,
S425.记录身份验证事件和日志,以便追踪和审计;
对身份验证机制进行测试,验证不同方式的身份验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检查平台在身份验证情况下的性能和用户体验。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政务融合消息平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8持续改进优化用户反馈机制通过在平台界面上添加一个突出的反馈按钮,鼓励用户提供意见和建议,通过短信、邮件方式主动邀请用户参与反馈,得到收集到的反馈;
所述收集到的反馈被分类整理,分析出现频率较高的问题和用户痛点,包括许多用户反映在某个特定流程中遇到困难,得到分析结果;
基于所述分析结果,改进该流程的界面设计,增加操作引导以及提供更详细的帮助文档;
对界面进行调整,修改操作流程、增加帮助信息;
进行严格的测试,邀请少量用户参与试用,收集他们的反馈;
将改进部署到平台上,观察用户的反应;
改进获得积极的反馈,所述政务融合消息平台平台继续优化其他功能,以及在后续版本中不断增加新的功能和改进,始终保持与用户需求的紧密联系。
10.政务融合消息平台系统,涉及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政务融合消息平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政务融合消息平台系统,根据政务融合消息平台方法设计得到,分为用户管理模块、消息管理模块、通知公告模块、政务服务模块、数据统计与分析模块、边缘计算模块、数据加密和安全模块、智能推荐模块、反馈与投诉模块、管理后台模块、第三方集成模块、移动端应用模块。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1098114.XA CN117132228A (zh) | 2023-08-29 | 2023-08-29 | 政务融合消息平台方法及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1098114.XA CN117132228A (zh) | 2023-08-29 | 2023-08-29 | 政务融合消息平台方法及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7132228A true CN117132228A (zh) | 2023-11-28 |
Family
ID=888503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1098114.XA Pending CN117132228A (zh) | 2023-08-29 | 2023-08-29 | 政务融合消息平台方法及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7132228A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7762112A (zh) * | 2024-02-19 | 2024-03-26 | 泰睿(北京)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数字通讯的在线调参系统及方法 |
CN117875840A (zh) * | 2024-01-13 | 2024-04-12 | 深圳市虹云百川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云端数字化供应链服务管理平台及管理方法 |
-
2023
- 2023-08-29 CN CN202311098114.XA patent/CN117132228A/zh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7875840A (zh) * | 2024-01-13 | 2024-04-12 | 深圳市虹云百川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云端数字化供应链服务管理平台及管理方法 |
CN117762112A (zh) * | 2024-02-19 | 2024-03-26 | 泰睿(北京)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数字通讯的在线调参系统及方法 |
CN117762112B (zh) * | 2024-02-19 | 2024-04-19 | 泰睿(北京)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数字通讯的在线调参系统及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Rahmani et al. | [Retracted] Blockchain‐Based Trust Management Framework for Cloud Computing‐Based Internet of Medical Things (IoMT): A Systematic Review | |
Tan et al. | A novel service level agreement model using blockchain and smart contract for cloud manufacturing in industry 4.0 | |
US9544380B2 (en) | Data analytics and security in social networks | |
CN117132228A (zh) | 政务融合消息平台方法及系统 | |
US20240281720A1 (en) | Apparatuses, methods,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s for programmatically parsing, classifying, and labeling data objects | |
CN112053274B (zh) | 政务区块链网络的构建向导方法及装置 | |
CN111291394B (zh) | 一种虚假信息管理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 |
Mathijssen et al. | Identification of practices and capabilities in API management: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 |
Um et al. | Strengthening trust in the future social-cyber-physical infrastructure: an ITU-T perspective | |
Niu et al. | Requirements socio-technical graphs for managing practitioners’ traceability questions | |
Yang et al. | Design of enterprise management system based on edge computing architecture | |
Granata et al. | Automated threat modelling and risk analysis in e-Government using BPMN | |
Lakshmi et al. | Emerging Technologies and Security in Cloud Computing | |
Havur et al. | Greater control and transparency in personal data processing | |
Qureshi | Improving outcomes from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for development (ICT4D) studies | |
Alkhammash et al. | Revolutionising the approach to smart campus architecture through IoT and blockchain technologies | |
Pigola et al. | Trust in information security technology: An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alysis | |
Díaz-Parra et al. | Soft systems methodology for the strategic planning of the enterprise computer security | |
Sadi | Assisting with API design through reusing design knowledge | |
Azukas et al. | Reimagining Systems Thinking in a Post-pandemic World | |
Cenci et al. | Facilitating Data Interoperability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 Case Study and a Technical Solution | |
Sinkovec | Towards a software engineering view of security for microservice-based applications | |
Shah | Email based FAQ web application | |
Weber | A Generic Approach for the Automated Notarization of Cloud Configurations Using Blockchain-Based Trust | |
Detho | Developing a system for securely time-stamping and visualizing the changes made to online news content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