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130553A - 固态硬盘的配置方法、固态硬盘及分区存储方法 - Google Patents

固态硬盘的配置方法、固态硬盘及分区存储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130553A
CN117130553A CN202311099221.4A CN202311099221A CN117130553A CN 117130553 A CN117130553 A CN 117130553A CN 202311099221 A CN202311099221 A CN 202311099221A CN 117130553 A CN117130553 A CN 11713055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hysical
space
storage space
target
parti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099221.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亚宇
李文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nan Inspur Data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nan Inspur Dat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nan Inspur Data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nan Inspur Dat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099221.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130553A/zh
Publication of CN1171305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13055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6Digital input from, or digital output to, record carriers, e.g. RAID, emulated record carriers or networked record carriers
    • G06F3/0601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torage systems
    • G06F3/0602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torage systems specifically adapted to achieve a particular effect
    • G06F3/0604Improving or facilitating administration, e.g. storage management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6Digital input from, or digital output to, record carriers, e.g. RAID, emulated record carriers or networked record carriers
    • G06F3/0601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torage systems
    • G06F3/0628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torage systems making use of a particular technique
    • G06F3/0638Organizing or formatting or addressing of data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6Digital input from, or digital output to, record carriers, e.g. RAID, emulated record carriers or networked record carriers
    • G06F3/0601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torage systems
    • G06F3/0628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torage systems making use of a particular technique
    • G06F3/0646Horizontal data movement in storage systems, i.e. moving data in between storage devices or systems
    • G06F3/0652Erasing, e.g. deleting, data cleaning, moving of data to a wastebaske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Information Retrieval, Db Structures And Fs Structure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固态硬盘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固态硬盘的配置方法、固态硬盘及分区存储方法,该固态硬盘的配置方法包括:将存储单元的存储空间划分为多个物理隔离分区,每个物理隔离分区包括用户存储空间和垃圾回收空间;将控制单元配置为在目标用户存储空间的剩余空间的容量小于或者等于预设容量之后,在目标垃圾回收空间中进行垃圾回收,垃圾回收包括将回收存储空间中存储的有效数据存储在目标垃圾回收空间,并擦除回收存储空间的用户数据,目标用户存储空间为目标物理隔离分区的用户存储空间,目标垃圾回收空间为目标物理隔离分区的垃圾回收空间。本发明的固态硬盘的配置方法能够减少有效数据的搬运,进而提升固态硬盘的性能。

Description

固态硬盘的配置方法、固态硬盘及分区存储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固态硬盘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固态硬盘的配置方法、固态硬盘及分区存储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云计算和大数据的不断发展,存储数据的业务场景越来越复杂,对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rive,SSD)的性能需求越来越高。
传统的SSD上的存储空间使用到一定量时,会触发垃圾回收机制(GarbageCollection,GC)。具体地,当SSD的可用空间使用完之后,再向SSD写入数据,就需要回收一部分空间来承载新写入的数据。但是SSD有一个特性,就是必须先擦除才能写入。也就是说需要先把回收空间原本存储的数据擦除,才能写入新的数据。其中,回收空间一般都是有效数据和无效数据共存的,不能直接进行擦除,需要先把有效数据搬运到其他地方存储,搬运完后再进行擦除。上述过程即为GC。GC中涉及的读写有效数据的操作会占用大量的SSD内部资源,导致SSD对外输出的性能大幅下降。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固态硬盘的配置方法、固态硬盘及分区存储方法,以解决固态硬盘的性能低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固态硬盘的配置方法,所述固态硬盘包括存储单元和控制单元,所述方法包括:将所述存储单元的存储空间划分为多个物理隔离分区,每个物理隔离分区包括用户存储空间和垃圾回收空间,所述用户存储空间用于存储用户数据;将所述控制单元配置为在目标用户存储空间的剩余空间的容量小于或者等于预设容量之后,在目标垃圾回收空间中进行垃圾回收,所述垃圾回收包括将回收存储空间中存储的有效数据存储在所述目标垃圾回收空间,并擦除所述回收存储空间的用户数据,所述目标用户存储空间为目标物理隔离分区的用户存储空间,所述目标垃圾回收空间为所述目标物理隔离分区的垃圾回收空间,所述目标物理隔离分区为所述多个物理隔离分区中的至少一个物理隔离分区。
本实施例的固态硬盘的配置方法,将固态硬盘的存储单元划分为多个物理隔离分区,并配置控制单元在目标用户存储空间触发垃圾回收机制之后,在目标垃圾回收空间进行垃圾回收,能够使控制单元在各个物理隔离分区的垃圾回收空间进行垃圾回收。与相关技术中直接在存储单元中进行垃圾回收相比,本发明通过分区域进行垃圾回收,能够减少有效数据的搬运,降低垃圾回收的带宽,从而提升固态硬盘对外输出的带宽,实现性能提升。同时,减少有效数据的搬运,还能够减少闪存颗粒的写入次数,增加固态硬盘的使用寿命。另外,本发明通过控制单元在目标垃圾回收空间进行垃圾回收,能够在不占用主机资源的基础上提升固态硬盘的性能。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将所述存储单元的存储空间划分为多个物理隔离分区,包括:根据用户数据的大小等级将所述存储空间划分为所述多个物理隔离分区。
本实施例的固态硬盘的配置方法,通过用户数据的大小等级划分物理隔离分区,能够根据用户数据的等级按比例划分物理隔离分区的大小,进而更合理充分的利用固态硬盘的存储空间。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将所述存储单元的存储空间划分为多个物理隔离分区,包括:根据用户数据对应的应用程序将所述存储空间划分为所述多个物理隔离分区,所述多个物理隔离分区分别对应不同的应用程序。
本实施例的固态硬盘的配置方法,通过用户数据对应的应用程序划分多个物理隔离分区,能够分区域存储不同应用程序产生的用户数据,避免不同应用程序的用户数据之间的干扰。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将所述存储单元的存储空间划分为多个物理隔离分区,包括:根据用户数据的类型将所述存储空间划分为所述多个物理隔离分区,用户数据的类型包括可修改和不可修改。
本实施例的固态硬盘的配置方法,通过用户数据的修改次数划分多个物理隔离分区,能够将经常需要修改的用户数据存储在一个物理隔离分区,提高读取经常需要修改的用户数据的效率。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配置多个不同的身份标识,所述多个不同的身份标识与所述多个物理隔离分区一一对应。本实施例的固态硬盘的配置方法,能够更方便快速的区分多个物理隔离分区。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根据用户数据对应的应用程序将所述存储空间划分为所述多个物理隔离分区,包括:确定用户数据对应的应用程序和所述存储单元的物理地址的第一对应关系,所述不同的应用程序对应不同的物理地址范围;根据第一对应关系对所述存储单元的物理地址进行隔离,以形成所述多个物理隔离分区;在所述根据用户数据对应的应用程序将所述存储空间划分为所述多个物理隔离分区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确定所述不同的应用程序和所述多个物理隔离分区的第二对应关系;将所述控制单元配置为根据所述第二对应关系确定接收的用户数据对应的第一物理隔离分区,所述第一物理隔离分区为所述多个物理隔离分区中的其中一个物理隔离分区;将所述控制单元配置为在确定所述第一物理隔离分区之后,在第一用户存储空间的剩余空间的容量大于所述预设容量的情况下,将接收到的用户数据存储在所述第一用户存储空间,所述第一用户存储空间为所述第一物理隔离分区的用户存储空间;将所述控制单元配置为在确定所述第一物理隔离分区之后,在所述第一用户存储空间的剩余空间的容量小于或者等于所述预设容量的情况下,将接收到的用户数据存储在第一垃圾回收空间,所述第一垃圾回收空间为所述第一物理隔离分区的垃圾回收空间;在所述第一垃圾回收空间中进行垃圾回收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将所述控制单元配置为将接收到的用户数据转存至所述第一用户存储空间。
第二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固态硬盘,该固态硬盘包括:存储单元,所述存储单元的存储空间被划分为多个物理隔离分区,每个物理隔离分区包括用户存储空间和垃圾回收空间,所述用户存储空间用于存储用户数据;控制单元,用于在目标用户存储空间的剩余空间的容量小于或者等于预设容量之后,在目标垃圾回收空间中进行垃圾回收,所述垃圾回收包括将回收存储空间中存储的有效数据存储在所述目标垃圾回收空间,并擦除所述回收存储空间的用户数据,所述目标用户存储空间为目标物理隔离分区的用户存储空间,所述目标垃圾回收空间为所述目标物理隔离分区的垃圾回收空间,所述目标物理隔离分区为所述多个物理隔离分区中的至少一个物理隔离分区。
本实施例的固态硬盘,能够将不同的用户数据存储在不同的物理隔离分区,避免不同用户数据之间的相互影响,还可以在目标用户存储空间触发垃圾回收机制时,在目标垃圾回收空间进行垃圾回收,有效减少有效数据的搬运,降低垃圾回收的带宽,提升固态硬盘的性能。另外,在减少有效数据的搬运之后,能够减少闪存颗粒的写入次数,增加固态硬盘的使用寿命。
第三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固态硬盘的分区存储方法,所述方法应用于上述第二方面或其对应的任一实施方式的固态硬盘,所述方法包括:接收第一指令,所述第一指令用于指示所述固态硬盘存储用户数据;根据第一指令确定存储用户数据的第一目标地址,所述第一目标地址为第一目标物理隔离分区的地址,所述第一目标物理隔离分区为多个物理隔离分区中的其中一个物理隔离分区;在第一用户存储空间的剩余空间的容量小于或者等于预设容量的情况下,将用户数据存储在第一垃圾回收空间,所述第一用户存储空间为所述第一目标物理隔离分区的用户存储空间,所述第一垃圾回收空间为所述第一目标物理隔离分区的垃圾回收空间。
本实施例的固态硬盘的分区存储方法,能够将接收到的不同的用户数据存储在不同的物理隔离分区,避免不同的用户数据之间的相互干扰。而且,在用户存储空间的剩余空间的容量小于或者等于预设容量的情况下,还能够将用户数据存储在相应的垃圾回收空间。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固态硬盘配置多个不同的身份标识,所述多个不同的身份标识与所述多个物理隔离分区一一对应,所述第一指令包括第一身份标识,所述根据第一指令确定存储用户数据的第一目标地址,包括:根据所述第一身份标识确定存储用户数据的所述第一目标地址,所述第一目标物理隔离分区为所述多个物理隔离分区中与所述第一身份标识对应的物理隔离分区。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接收第二指令,所述第二指令用于指示固态硬盘读取用户数据,所述第二指令包括第二身份标识;根据所述第二身份标识确定读取用户数据的第二目标地址,所述第二目标地址为第二目标物理隔离分区的地址,所述第二目标物理隔离分区为所述多个物理隔离分区中与所述第二身份标识对应的物理隔离分区;从所述第二目标地址读取用户数据。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在所述第一用户存储空间的剩余空间的容量大于所述预设容量的情况下,将用户数据转存至所述第一用户存储空间。
第四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固态硬盘的配置装置,所述装置包括:划分模块,用于将存储单元的存储空间划分为多个物理隔离分区,每个物理隔离分区包括用户存储空间和垃圾回收空间,所述用户存储空间用于存储用户数据;第一处理模块,用于将控制单元配置为在目标用户存储空间的剩余空间的容量小于或者等于预设容量的情况下,使控制单元在目标垃圾回收空间中进行垃圾回收,所述垃圾回收包括将回收存储空间中存储的有效数据存储在所述目标垃圾回收空间,并擦除所述回收存储空间的用户数据,所述目标用户存储空间为目标物理隔离分区的用户存储空间,所述目标垃圾回收空间为所述目标物理隔离分区的垃圾回收空间,所述目标物理隔离分区为所述多个物理隔离分区中的至少一个物理隔离分区。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划分模块包括:第一划分单元,用于根据用户数据的大小等级将所述存储空间划分为所述多个物理隔离分区。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划分模块包括:第二划分单元,用于根据用户数据对应的应用程序将所述存储空间划分为所述多个物理隔离分区,所述多个物理隔离分区分别对应不同的应用程序。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划分模块包括:第三划分单元,用于根据用户数据的类型将所述存储空间划分为所述多个物理隔离分区,用户数据的类型包括可修改和不可修改。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装置还包括:配置模块,用于配置多个不同的身份标识,所述多个不同的身份标识与所述多个物理隔离分区一一对应。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划分单元包括:确定单元,用于确定用户数据对应的应用程序和所述存储单元的物理地址的第一对应关系,所述不同的应用程序对应不同的物理地址范围;隔离单元,用于根据第一对应关系对所述存储单元的物理地址进行隔离,以形成所述多个物理隔离分区;所述装置还包括:确定模块,用于确定所述不同的应用程序和所述多个物理隔离分区的第二对应关系;第二处理模块,用于将所述控制单元配置为根据所述第二对应关系确定接收的用户数据对应的第一物理隔离分区,所述第一物理隔离分区为所述多个物理隔离分区中的其中一个物理隔离分区;第三处理模块,用于将所述控制单元配置为在确定所述第一物理隔离分区之后,在第一用户存储空间的剩余空间的容量大于所述预设容量的情况下,将接收到的用户数据存储在所述第一用户存储空间,所述第一用户存储空间为所述第一物理隔离分区的用户存储空间;第四处理模块,用于将所述控制单元配置为在确定所述第一物理隔离分区之后,在所述第一用户存储空间的剩余空间的容量小于或者等于所述预设容量的情况下,将接收到的用户数据存储在第一垃圾回收空间,所述第一垃圾回收空间为所述第一物理隔离分区的垃圾回收空间;第五处理模块,用于将所述控制单元配置为将接收到的用户数据转存至所述第一用户存储空间。
第五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固态硬盘的分区存储装置,所述装置包括: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第一指令,所述第一指令用于指示固态硬盘存储用户数据;第二处理模块,用于根据第一指令确定存储用户数据的第一目标地址,所述第一目标地址为第一目标物理隔离分区的地址,所述第一目标物理隔离分区为多个物理隔离分区中的其中一个物理隔离分区;存储模块,用于在第一用户存储空间的剩余空间的容量小于或者等于预设容量的情况下,将用户数据存储在第一垃圾回收空间,所述第一用户存储空间为所述第一目标物理隔离分区的用户存储空间,所述第一垃圾回收空间为所述第一目标物理隔离分区的垃圾回收空间。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固态硬盘配置多个不同的身份标识,所述多个不同的身份标识与所述多个物理隔离分区一一对应,所述第二处理模块包括:第二处理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身份标识确定存储用户数据的所述第一目标地址,所述第一目标物理隔离分区为所述多个物理隔离分区中与所述第一身份标识对应的物理隔离分区。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装置还包括:第二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第二指令,所述第二指令指示固态硬盘读取用户数据,所述第二指令包括第二身份标识;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二身份标识确定读取用户数据的第二目标地址,所述第二目标地址为第二目标物理隔离分区的地址,所述第二目标物理隔离分区为所述多个物理隔离分区中与所述第二身份标识对应的物理隔离分区;读取模块,用于从所述第二目标地址读取用户数据。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装置还包括:转至模块,用于在所述第一用户存储空间的剩余空间的容量大于所述预设容量的情况下,将用户数据转存至所述第一用户存储空间。
第六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该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和所述处理器之间互相通信连接,所述存储器中存储有计算机指令,所述处理器通过执行所述计算机指令,从而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或其对应的任一实施方式的配置方法,或者执行上述第三方面或其对应的任一实施方式的所述的存储方法。
第七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指令,所述计算机指令用于使计算机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或其对应的任一实施方式的配置方法,或者执行上述第三方面或其对应的任一实施方式的所述的存储方法。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固态硬盘的配置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固态硬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固态硬盘的分区存储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种固态硬盘的分区存储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又一种固态硬盘的分区存储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固态硬盘的配置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固态硬盘的分区存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的计算机设备的硬件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SSD的配置方法,可以应用于SSD领域,在触发GC时,通过使对应的物理隔离分区的垃圾回收空间进行垃圾回收,能够减少有效数据的搬运,降低GC的带宽,从而提升SSD对外输出的带宽,实现性能提升。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SSD的配置方法实施例,需要说明的是,在附图的流程图示出的步骤可以在诸如一组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计算机系统中执行,并且,虽然在流程图中示出了逻辑顺序,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以不同于此处的顺序执行所示出或描述的步骤。
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SSD的配置方法,可用于SSD的控制单元。该SSD包括存储单元和控制单元。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SSD的配置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01,将存储单元的存储空间划分为多个物理隔离分区。
其中,多个物理隔离分区中的每个物理隔离分区均包括用户存储空间和垃圾回收空间。用户存储空间用于存储用户数据。垃圾回收空间可以为物理隔离分区中的预留空间(Over Provisioning,OP),用于进行垃圾回收。
具体地,可以将存储单元中的物理地址进行隔离形成多个物理隔离分区。
应理解,SSD的控制单元是使用逻辑块地址(Logical Block Address,LBA)和物理块地址(Physics Block Address,PBA)的映射表来管理存储单元。当有需要更新的数据要写入时,控制单元会把新数据写入到空白的存储单元(已擦除状态的)内,然后更新映射表数据,把LBA指向新的PBA。其中,LBA和PBA之间的映射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控制单元可以通过闪存转换表(Flash Translation Layer,FTL)确定LBA和PBA之间的映射关系。示例性的,FTL可以存储在随机存取存储器(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DRAM)中。
步骤S102,将控制单元配置为在目标用户存储空间的剩余空间的容量小于或者等于预设容量之后,在目标垃圾回收空间中进行垃圾回收。
具体地,在目标用户存储空间的剩余空间的容量小于或者等于预设容量之后,触发GC机制。此时,控制单元在目标垃圾回收空间中进行垃圾回收。示例性的,预设容量可以由工作人员配置。例如,预设容量可以为512千字节(Kbytes,KB)、10兆字节(Megabytes,MB)或者20MB等。
其中,垃圾回收包括将回收存储空间中存储的有效数据存储在目标垃圾回收空间,并擦除回收存储空间的用户数据。目标用户存储空间为目标物理隔离分区的用户存储空间,目标垃圾回收空间为目标物理隔离分区的垃圾回收空间。目标物理隔离分区为多个物理隔离分区中的至少一个物理隔离分区。也就是说,目标物理隔离分区可以为多个物理隔离分区中的其中一个物理隔离分区,也可以为多个物理隔离分区中的多个物理隔离分区。
示例性的,存储单元200的存储空间被划分为3个物理隔离分区,分别为物理隔离分区10、物理隔离分区20和物理隔离分区30。物理隔离分区10包括用户存储空间11和OP12、物理隔离分区20包括用户存储空间21和OP22、以及物理隔离分区30包括用户存储空间31和OP32。若用户存储空间21的剩余空间的容量小于或者等于预设容量,则物理隔离分区20为目标物理隔离分区,用户存储空间21为目标用户存储空间,OP22为目标垃圾回收空间,回收存储空间为用户存储空间21的其中一部分存储空间。
若用户存储空间11和用户存储空间31的剩余空间的容量均小于或者等于预设容量,则物理隔离分区10和物理隔离分区30均为目标物理隔离分区。控制单元可以同时在OP11和OP31中进行垃圾回收。具体地,控制单元可以将用户存储空间11中的部分存储空间(即回收存储空间)中存储的有效数据存储在OP12,并将该部分存储空间中存储的用户数据擦除,方便外部设备继续在SSD中存储用户数据。与此同时,控制单元还可以将用户存储空间31中的部分存储空间(回收存储空间)中存储的有效数据存储在OP32,并将该部分存储空间中存储的用户数据擦除。示例性的,外部设备可以为主机、计算机或者电脑等设备。
本实施例的SSD的配置方法,将SSD的存储单元划分为多个物理隔离分区,并配置控制单元在目标用户存储空间触发GC机制之后,在目标垃圾回收空间进行垃圾回收,能够使控制单元在各个物理隔离分区的垃圾回收空间进行垃圾回收。与相关技术中直接在存储单元中进行垃圾回收相比,本实施例通过分区域进行垃圾回收,能够减少有效数据的搬运,降低GC的带宽,从而提升SSD对外输出的带宽,实现性能提升。同时,减少有效数据的搬运,还能够减少闪存颗粒的写入次数,增加SSD的使用寿命。另外,本实施例通过控制单元在目标垃圾回收空间进行垃圾回收,能够在不占用主机资源的基础上提升SSD的性能。
下面本发明实施例对将存储空间划分为多个物理隔离分区的划分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可选的,可以根据用户数据的大小等级将存储空间划分为多个物理隔离分区。
示例性的,SSD接收的用户数据的大小不同,可以根据用户数据的大小将用户数据划分为多个等级。然后,可以根据多个等级将存储空间划分为多个物理隔离分区,多个等级与多个物理隔离分区一一对应。即,可以将不同等级的用户数据存储在不同的物理隔离分区。
例如,用户数据的等级可以如表1所示,T表示用户数据的大小。
表1
用户数据 T≤4KB 4KB<T≤16KB 16KB<T≤32KB T>32KB
等级 1 2 3 4
本实施例的SSD的配置方法,通过用户数据的大小等级划分物理隔离分区,能够根据用户数据的等级按比例划分物理隔离分区的大小,进而更合理充分的利用SSD的存储空间。
可选的,可以根据用户数据对应的应用程序将存储空间划分为多个物理隔离分区。
其中,多个物理隔离分区对应不同的应用程序。
示例性的,若用户数据一般来自于3个应用程序(Application),例如,用户数据来自于应用程序A、应用程序B或者应用程序C,则将存储空间划分为3个物理隔离分区。例如将存储空间划分为物理隔离分区10、物理隔离分区20和物理隔离分区30,且3个物理隔离分区和3个应用程序一一对应。例如,应用程序A与物理隔离分区10对应、应用程序B与物理隔离分区20对应、应用程序C与物理隔离分区30对应。
本实施例的SSD的配置方法,通过用户数据对应的应用程序划分多个物理隔离分区,能够分区域存储不同应用程序产生的用户数据,避免不同应用程序的用户数据之间的干扰。
可选的,可以根据用户数据的类型将存储空间划分为多个物理隔离分区。
其中,用户数据的类型包括可修改和不可修改。例如,将存储空间划分为两个物理隔离分区,其中一个物理隔离分区存储可修改的用户数据,另一个物理隔离分区存储不可修改的用户数据。
示例性的,有的上层应用的用户数据需要经常修改,即热数据。有的上层应用数据只存储不修改或者很少修改,即冷数据。控制单元可以将修改次数小于预设次数的用户数据存储在一个物理隔离分区,将修改次数大于或者等于预设次数的用户数据存储在一个物理隔离分区。
本实施例的SSD的配置方法,通过用户数据的修改次数划分多个物理隔离分区,能够将经常需要修改的用户数据存储在一个物理隔离分区,提高读取经常需要修改的用户数据的效率。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为了更方便的区分多个物理隔离分区,SSD的配置方法还包括步骤a1。
步骤a1,配置多个不同的身份标识。
其中,身份标识可以为用于区分多个物理隔离分区的字段,并且多个不同的身份标识和多个物理隔离分区一一对应。
下面以根据用户数据对应的应用程序将存储空间划分为多个物理隔离分区的情况为例,对本发明提供的SSD的配置方法进行详细说明。
示例性的,根据用户数据对应的应用程序将存储空间划分为多个物理隔离分区可以包括:
步骤b1,确定用户数据对应的应用程序和存储单元的物理地址的第一对应关系。
其中,不同的应用程序对应不同的物理地址范围。例如,若用户数据一般来自于3个应用程序,则将物理地址划分为3个不同的范围。第一对应关系可以为:应用程序A对应物理地址范围41,应用程序B对应物理地址范围42,应用程序C对应物理地址范围43。
步骤b2,根据第一对应关系对存储单元的物理地址进行隔离,以形成多个物理隔离分区。
示例性的,将物理地址范围41、物理地址范围42和物理地址范围43进行物理隔离,使存储单元被划分为与物理地址范围41对应的物理隔离分区10、与物理地址范围42对应的物理隔离分区20、和与物理地址范围43对应的物理隔离分区30。
在本实施中,在根据用户数据对应的应用程序将存储空间划分为多个物理隔离分区之后,该SSD的配置方法还可以包括:
步骤b3,确定不同的应用程序和多个物理隔离分区的第二对应关系。
示例性的,结合上述的描述,第二对应关系可以为:应用程序A对应物理隔离分区10,应用程序B对应物理隔离分区20,应用程序C对应物理隔离分区30。
步骤b4,将控制单元配置为根据第二对应关系确定接收的用户数据对应的第一物理隔离分区。
其中,第一物理隔离分区为多个物理隔离分区中的其中一个物理隔离分区。
示例性的,结合上述的描述,若接收到的用户数据来自于应用程序A,则根据第二对应关系可以确定第一物理隔离分区为物理隔离分区10。若接收到的用户数据来自于应用程序C,则根据第二对应关系可以确定第一物理隔离分区为物理隔离分区30。
步骤b5,将控制单元配置为在确定第一物理隔离分区之后,在第一用户存储空间的剩余空间的容量大于预设容量的情况下,将接收到的用户数据存储在第一用户存储空间。
其中,第一用户存储空间为第一物理隔离分区的用户存储空间。
步骤b6,将控制单元配置为在确定第一物理隔离分区之后,在第一用户存储空间的剩余空间的容量小于或者等于预设容量的情况下,将接收到的用户数据存储在第一垃圾回收空间。
其中,第一垃圾回收空间为第一物理隔离分区的垃圾回收空间。
示例性的,第一物理隔离分区为物理隔离分区10,物理隔离分区10的垃圾回收空间为垃圾回收空间12,用户存储空间为用户存储空间11。在用户存储空间11的剩余空间的容量大于预设容量时,将接收到的用户数据存储在用户存储空间11;在用户存储空间11的剩余空间的容量小于或者等于预设容量时,将接收到的用户数据存储在垃圾回收空间12。进一步地,在用户存储空间11的剩余空间的容量小于或者等于预设容量时,控制单元还会在垃圾回收空间12中进行垃圾回收。
在本实施中,在第一垃圾回收空间进行垃圾回收之后,该SSD的配置方法还可以包括:
步骤b7,将控制单元配置为将接收到的用户数据转存至第一用户存储空间。
具体地,控制单元在第一垃圾回收空间进行垃圾回收之后,第一用户存储空间的剩余空间的容量会重新大于预设容量,此时,可以将接收到的用户数据重新存储在第一用户存储空间。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SSD,该SSD为根据上述实施例提供的SSD的配置方法配置SSD之后得到的SSD。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SSD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该SSD包括存储单元210和控制单元220。
其中,存储单元210的存储空间被划分为多个物理隔离分区,每个物理隔离分区包括用户存储空间和垃圾回收空间。控制单元220用于在目标用户存储空间的剩余空间的容量小于或者等于预设容量之后,在目标垃圾回收空间中进行垃圾回收。
示例性的,如图2所示,该存储单元210的存储空间可以包括分区(即物理隔离分区)1、分区2和分区3,分区1包括用户存储空间11和OP12,分区2包括用户存储空间21和OP22,分区3包括用户存储空间31和OP32。若用户存储空间11的剩余空间的容量小于或者等于预设容量,则控制单元220可以将用户存储空间11中的某一部分空间(即回收存储空间)存储的有效数据转存至OP12,并擦除该部分空间存储的用户数据,以释放空间使用户存储空间11的剩余空间的容量大于预设容量,使用户存储空间11继续存储相应的用户数据。
本实施例的SSD,能够将不同的用户数据存储在不同的物理隔离分区,避免不同用户数据之间的相互影响,还可以在目标用户存储空间触发GC机制时,在目标垃圾回收空间进行垃圾回收,有效减少有效数据的搬运,降低GC的带宽,提升SSD的性能。另外,在减少有效数据的搬运之后,能够减少闪存颗粒的写入次数,增加SSD的使用寿命。
在一些实施例中,若SSD中配置多个不同的身份标识,则SSD的驱动层(Driver)还设置写接口和读接口,写接口用于读取写请求信息中的身份标识,读接口用于读取读请求信息中的身份标识。
在本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SSD的分区存储方法,可用于上述的SSD的控制单元,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SSD的分区存储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3所示,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301,接收第一指令。
其中,第一指令指示SSD存储用户数据。该第一指令可以来自于主机、计算机、笔记本电脑等外部设备。
示例性的,第一指令可以为写请求信息。
步骤S302,根据第一指令确定存储用户数据的第一目标地址。
其中,第一目标地址为第一目标物理隔离分区的地址,第一目标物理隔离分区为多个物理隔离分区中的其中一个物理隔离分区。
示例性的,若SSD包括分区1、分区2和分区3,可以将来自于应用程序A的用户数据存储在分区1,将来自于应用程序B的用户数据存储在分区2,将来自于应用程序C的用户数据存储在分区3。也可以将等级为a(用户数据的大小小于第一预设值)的用户数据存储在分区1、将等级为b(用户数据的大小大于或者等于第一预设值,且小于第二预设值)的用户数据存储在分区2、将等级为c(用户数据的大小大于或者等于第二预设值)的用户数据存储在分区3。
步骤S303,在第一用户存储空间的剩余空间的容量小于或者等于预设容量的情况下,将用户数据存储在第一垃圾回收空间。
其中,第一用户存储空间为第一目标物理隔离分区的用户存储空间,第一垃圾回收空间为第一目标物理隔离分区的垃圾回收空间。
具体地,在根据接收到第一指令确定第一目标地址之后,若第一用户存储空间的剩余空间的容量小于或者等于预设容量,则将第一指令中的用户数据存储在第一垃圾回收空间。
本实施例的SSD的分区存储方法,能够将接收到的不同的用户数据存储在不同的物理隔离分区,避免不同的用户数据之间的相互干扰。而且,在用户存储空间的剩余空间的容量小于或者等于预设容量的情况下,还能够将用户数据存储在相应的垃圾回收空间。
进一步地,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若第一用户存储空间的剩余空间的容量大于预设容量,则将用户数据转存至第一用户存储空间。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SSD的分区存储方法,可用于SSD的控制单元。该SSD配置多个不同的身份标识,多个不同的身份标识与多个物理隔离分区一一对应。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指令还包括第一身份标识。图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种SSD的分区存储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4所示,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401,接收第一指令。
详细请参见图3所示实施例的步骤S301,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S402,根据第一身份标识确定存储用户数据的第一目标地址。
示例性的,步骤S402为图3所示实施例的步骤S302的其中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
其中,第一身份标识为多个不同的身份标识中的其中一个身份标识。第一目标地址为第一目标物理隔离分区的地址,第一目标物理隔离分区为多个物理隔离分区中与第一身份标识对应的物理隔离分区。
具体地,SSD在接收第一指令之后,读取第一指令中的第一身份标识,将多个物理隔离分区中与第一身份标识对应的物理隔离分区的地址确定为第一目标地址。
示例性的,若SSD包括分区1和分区2,分区1的身份标识为“1”,分区2的身份标识为“0”。若SSD读取的第一指令中的身份标识为“1”,则将分区1的地址确定为第一目标地址。
步骤S403,在第一用户存储空间的剩余空间的容量小于或者等于预设容量的情况下,将用户数据存储在第一垃圾回收空间。
详细请参见图3所示实施例的步骤S303,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的SSD的分区存储方法,根据第一身份标识确定存储用户数据的第一目标地址,能够使SSD更方便高效的确定用户数据的存储位置,进而提升SSD的存储效率。
示例性的,还可以通过第一指令中用户数据的大小等级确定存储用户数据的第一目标地址。例如,若第一指令中用户数据的等级为b,则将多个分区中与等级b对应的分区的地址确定为第一目标地址。也可以通过应用程序确定存储用户数据的第一目标地址。例如,若第一指令中用户数据来自于应用程序C,则将多个分区中与应用程序C对应的分区的地址确定为第一目标地址。
在本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SSD的分区存储方法,可用于上述的SSD的控制单元。该SSD配置多个不同的身份标识,多个不同的身份标识与多个物理隔离分区一一对应。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指令还包括第一身份标识。图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又一种SSD的分区存储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5所示,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501,接收第一指令。
详细请参见图3所示实施例的步骤S301,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S502,根据第一身份标识确定存储用户数据的第一目标地址。
详细请参见图4所示实施例的步骤S402,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S503,在第一用户存储空间的剩余空间的容量小于或者等于预设容量的情况下,将用户数据存储在第一垃圾回收空间。
详细请参见图3所示实施例的步骤S303,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S504,接收第二指令。
其中,第二指令指示SSD读取用户数据,第二指令包括第二身份标识。示例性的,第二身份标识为多个不同的身份标识中的其中一个身份标识。
示例性的,第二指令可以为读请求信息。第二指令可以来自于主机、计算机、笔记本电脑等外部设备。
步骤S505,根据第二身份标识确定读取用户数据的第二目标地址。
其中,第二目标地址为第二目标物理隔离分区的地址,第二目标物理隔离分区为多个物理隔离分区中与第二身份标识对应的物理隔离分区。
具体地,SSD在接收第二指令之后,读取第二指令中的第二身份标识,将多个物理隔离分区中与第二身份标识对应的物理隔离分区的地址确定为第二目标地址。
步骤S506,从第二目标地址读取用户数据。
下面以根据应用程序划分物理隔离分区为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示例性的,在接收的用户数据一般来自于应用程序A、应用程序B和应用程序C三个应用程序之后,根据应用程序配置SSD。首先,可以根据应用程序将存储单元的存储空间划分为3个分区,并为每个分区配置身份标识。其中,第一个分区与应用程序A、身份标识“1”对应,且第一个分区包括用户存储空间11和OP12。第二个分区与应用程序B、身份标识“2”对应,且第二个物理隔离分区包括用户存储空间21和OP22。第三个分区与应用程序C、身份标识“3”对应,且第三个分区包括用户存储空间31和OP32。其次,将控制单元配置为在目标用户存储空间的剩余空间的容量小于或者等于预设容量时,在目标垃圾空间进行垃圾回收。
在配置完成后,若SSD接收到第一指令,则根据第一指令的第一身份标识确定存储用户数据的第一目标地址。示例性的,若读取的第一身份标识为“1”,则第一目标地址为第一个分区的地址。
进一步地,若第一用户存储空间的剩余空间的容量小于或者等于预设容量,则将用户数据存储在第一垃圾回收空间。若目标用户存储空间的剩余空间的容量大于预设容量,则将用户数据转存至第一用户存储空间。示例性的,若用户存储空间11的剩余空间的容量小于或者等于10MB,则将用户数据存储在OP12,并在OP12中进行垃圾回收,释放用户存储空间11中的部分存储空间。在用户存储空间11的剩余空间的容量大于10MB之后,将用户数据转存至用户存储空间11。
若SSD接收到第二指令,则根据第二指令的第二身份标识确定读取用户数据的第二目标地址。示例性的,若读取的第二身份标识为“2”,则第二目标地址为第二个分区的地址。在确定第二目标地址之后,从第二目标地址读取用户数据,并将用户数据发送至与第二身份标识对应的应用程序。示例性的,从用户存储空间21中读取用户数据,并将用户数据发送至应用程序B。
在本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SSD的配置装置,该装置用于实现上述实施例及优选实施方式,已经进行过说明的不再赘述。以下所使用的,术语“模块”可以实现预定功能的软件和/或硬件的组合。尽管以下实施例所描述的装置较佳地以软件来实现,但是硬件,或者软件和硬件的组合的实现也是可能并被构想的。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SSD的配置装置,如图6所示,该装置包括划分模块610和第一处理模块620。
划分模块610,用于将存储单元的存储空间划分为多个物理隔离分区,每个物理隔离分区包括用户存储空间和垃圾回收空间,用户存储空间用于存储用户数据。
第一处理模块620,用于将控制单元配置为在目标用户存储空间的剩余空间的容量小于或者等于预设容量的情况下,使控制单元在目标垃圾回收空间中进行垃圾回收。垃圾回收包括将回收存储空间中存储的有效数据存储在目标垃圾回收空间,并擦除回收存储空间的用户数据,目标用户存储空间为目标物理隔离分区的用户存储空间,目标垃圾回收空间为目标物理隔离分区的垃圾回收空间,目标物理隔离分区为多个物理隔离分区中的至少一个物理隔离分区。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划分模块610包括:
第一划分单元,用于根据用户数据的大小等级将存储空间划分为多个物理隔离分区。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划分模块610包括:
第二划分单元,用于根据用户数据对应的应用程序将存储空间划分为多个物理隔离分区,多个物理隔离分区分别对应不同的应用程序。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划分模块610包括:
第三划分单元,用于根据用户数据的类型将存储空间划分为多个物理隔离分区,用户数据的类型包括可修改和不可修改。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装置还包括:
配置模块,用于配置多个不同的身份标识,多个不同的身份标识与多个物理隔离分区一一对应。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二划分单元包括:
确定单元,用于确定用户数据对应的应用程序和存储单元的物理地址的第一对应关系,不同的应用程序对应不同的物理地址范围。
隔离单元,用于根据第一对应关系对存储单元的物理地址进行隔离,以形成多个物理隔离分区。
装置还包括:
确定模块,用于确定不同的应用程序和多个物理隔离分区的第二对应关系。
第二处理模块,用于将控制单元配置为根据第二对应关系确定接收的用户数据对应的第一物理隔离分区,第一物理隔离分区为多个物理隔离分区中的其中一个物理隔离分区。
第三处理模块,用于将控制单元配置为在确定第一物理隔离分区之后,在第一用户存储空间的剩余空间的容量大于预设容量的情况下,将接收到的用户数据存储在第一用户存储空间,第一用户存储空间为第一物理隔离分区的用户存储空间。
第四处理模块,用于将控制单元配置为在确定第一物理隔离分区之后,在第一用户存储空间的剩余空间的容量小于或者等于预设容量的情况下,将接收到的用户数据存储在第一垃圾回收空间,第一垃圾回收空间为第一物理隔离分区的垃圾回收空间。
第五处理模块,用于将控制单元配置为将接收到的用户数据转存至第一用户存储空间。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SSD的分区存储装置,如图7所示,该装置包括接收模块710、第二处理模块720和存储模块730。
接收模块710,用于接收第一指令,第一指令指示SSD存储用户数据。
第二处理模块720,用于根据第一指令确定存储用户数据的第一目标地址,第一目标地址为第一目标物理隔离分区的地址,第一目标物理隔离分区为多个物理隔离分区中的其中一个物理隔离分区。
存储模块730,用于在第一用户存储空间的剩余空间的容量小于或者等于预设容量的情况下,将用户数据存储在第一垃圾回收空间,第一用户存储空间为第一目标物理隔离分区的用户存储空间,第一垃圾回收空间为第一目标物理隔离分区的垃圾回收空间。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SSD配置多个不同的身份标识,多个不同的身份标识与多个物理隔离分区一一对应,第一指令包括第一身份标识,第二处理模块720包括:
第二处理单元,用于根据第一身份标识确定存储用户数据的第一目标地址,第一目标物理隔离分区为多个物理隔离分区中与第一身份标识对应的物理隔离分区。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装置还包括:
第二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第二指令,第二指令指示SSD读取用户数据,第二指令包括第二身份标识。
确定模块,用于根据第二身份标识确定读取用户数据的第二目标地址,第二目标地址为第二目标物理隔离分区的地址,第二目标物理隔离分区为多个物理隔离分区中与第二身份标识对应的物理隔离分区。
读取模块,用于从第二目标地址读取用户数据。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装置还包括:
转存模块,用于在第一用户存储空间的剩余空间的容量大于预设容量的情况下,将用户数据转存至第一用户存储空间。
上述各个模块和单元的更进一步的功能描述与上述对应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的配置装置或者分区存储装置是以功能单元的形式来呈现,这里的单元是指专用集成电路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电路,执行一个或多个软件或固定程序的处理器和存储器,和/或其他可以提供上述功能的器件。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设备,具有上述图6所示的配置装置和/或图7所示的分区存储装置。
请参阅图8,图8是本发明可选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计算机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8所示,该计算机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810、存储器820,以及用于连接各部件的接口,包括高速接口和低速接口。各个部件利用不同的总线互相通信连接,并且可以被安装在公共主板上或者根据需要以其它方式安装。处理器可以对在计算机设备内执行的指令进行处理,包括存储在存储器中或者存储器上以在外部输入/输出装置(诸如,耦合至接口的显示设备)上显示GUI的图形信息的指令。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若需要,可以将多个处理器和/或多条总线与多个存储器和多个存储器一起使用。同样,可以连接多个计算机设备,各个设备提供部分必要的操作(例如,作为服务器阵列、一组刀片式服务器、或者多处理器系统)。图8中以一个处理器810为例。
处理器810可以是中央处理器,网络处理器或其组合。其中,处理器810还可以进一步包括硬件芯片。上述硬件芯片可以是专用集成电路,可编程逻辑器件或其组合。上述可编程逻辑器件可以是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现场可编程逻辑门阵列,通用阵列逻辑或其任意组合。
其中,所述存储器820存储有可由至少一个处理器810执行的指令,以使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810执行实现上述实施例示出的方法。
存储器820可以包括存储程序区和存储数据区,其中,存储程序区可存储操作系统、至少一个功能所需要的应用程序;存储数据区可存储根据计算机设备的使用所创建的数据等。此外,存储器820可以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还可以包括非瞬时存储器,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件、闪存器件、或其他非瞬时固态存储器件。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存储器820可选包括相对于处理器810远程设置的存储器,这些远程存储器可以通过网络连接至该计算机设备。上述网络的实例包括但不限于互联网、企业内部网、局域网、移动通信网及其组合。
存储器820可以包括易失性存储器,例如,随机存取存储器;存储器也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快闪存储器,硬盘或SSD;存储器820还可以包括上述种类的存储器的组合。
该计算机设备还包括通信接口830,用于该计算机设备与其他设备或通信网络通信。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可在硬件、固件中实现,或者被实现为可记录在存储介质,或者被实现通过网络下载的原始存储在远程存储介质或非暂时机器可读存储介质中并将被存储在本地存储介质中的计算机代码,从而在此描述的方法可被存储在使用通用计算机、专用处理器或者可编程或专用硬件的存储介质上的这样的软件处理。其中,存储介质可为磁碟、光盘、只读存储记忆体、随机存储记忆体、快闪存储器、硬盘或SSD等;进一步地,存储介质还可以包括上述种类的存储器的组合。可以理解,计算机、处理器、微处理器控制器或可编程硬件包括可存储或接收软件或计算机代码的存储组件,当软件或计算机代码被计算机、处理器或硬件访问且执行时,实现上述实施例示出的方法。
虽然结合附图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做出各种修改和变型,这样的修改和变型均落入由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之内。

Claims (15)

1.一种固态硬盘的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固态硬盘包括存储单元和控制单元,所述方法包括:
将所述存储单元的存储空间划分为多个物理隔离分区,每个物理隔离分区包括用户存储空间和垃圾回收空间,所述用户存储空间用于存储用户数据;
将所述控制单元配置为在目标用户存储空间的剩余空间的容量小于或者等于预设容量之后,在目标垃圾回收空间中进行垃圾回收,所述垃圾回收包括将回收存储空间中存储的有效数据存储在所述目标垃圾回收空间,并擦除所述回收存储空间的用户数据,所述目标用户存储空间为目标物理隔离分区的用户存储空间,所述目标垃圾回收空间为所述目标物理隔离分区的垃圾回收空间,所述目标物理隔离分区为所述多个物理隔离分区中的至少一个物理隔离分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所述存储单元的存储空间划分为多个物理隔离分区,包括:
根据用户数据的大小等级将所述存储空间划分为所述多个物理隔离分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所述存储单元的存储空间划分为多个物理隔离分区,包括:
根据用户数据对应的应用程序将所述存储空间划分为所述多个物理隔离分区,所述多个物理隔离分区分别对应不同的应用程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所述存储单元的存储空间划分为多个物理隔离分区,包括:
根据用户数据的类型将所述存储空间划分为所述多个物理隔离分区,用户数据的类型包括可修改和不可修改。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配置多个不同的身份标识,所述多个不同的身份标识与所述多个物理隔离分区一一对应。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用户数据对应的应用程序将所述存储空间划分为所述多个物理隔离分区,包括:
确定用户数据对应的应用程序和所述存储单元的物理地址的第一对应关系,所述不同的应用程序对应不同的物理地址范围;
根据第一对应关系对所述存储单元的物理地址进行隔离,以形成所述多个物理隔离分区;
在所述根据用户数据对应的应用程序将所述存储空间划分为所述多个物理隔离分区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确定所述不同的应用程序和所述多个物理隔离分区的第二对应关系;
将所述控制单元配置为根据所述第二对应关系确定接收的用户数据对应的第一物理隔离分区,所述第一物理隔离分区为所述多个物理隔离分区中的其中一个物理隔离分区;
将所述控制单元配置为在确定所述第一物理隔离分区之后,在第一用户存储空间的剩余空间的容量大于所述预设容量的情况下,将接收到的用户数据存储在所述第一用户存储空间,所述第一用户存储空间为所述第一物理隔离分区的用户存储空间;
将所述控制单元配置为在确定所述第一物理隔离分区之后,在所述第一用户存储空间的剩余空间的容量小于或者等于所述预设容量的情况下,将接收到的用户数据存储在第一垃圾回收空间,所述第一垃圾回收空间为所述第一物理隔离分区的垃圾回收空间;
在所述第一垃圾回收空间中进行垃圾回收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将所述控制单元配置为将接收到的用户数据转存至所述第一用户存储空间。
7.一种固态硬盘,其特征在于,包括:
存储单元,所述存储单元的存储空间被划分为多个物理隔离分区,每个物理隔离分区包括用户存储空间和垃圾回收空间,所述用户存储空间用于存储用户数据;
控制单元,用于在目标用户存储空间的剩余空间的容量小于或者等于预设容量之后,在目标垃圾回收空间中进行垃圾回收,所述垃圾回收包括将回收存储空间中存储的有效数据存储在所述目标垃圾回收空间,并擦除所述回收存储空间的用户数据,所述目标用户存储空间为目标物理隔离分区的用户存储空间,所述目标垃圾回收空间为所述目标物理隔离分区的垃圾回收空间,所述目标物理隔离分区为所述多个物理隔离分区中的至少一个物理隔离分区。
8.一种固态硬盘的分区存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应用于权利要求7所述的固态硬盘,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第一指令,所述第一指令用于指示所述固态硬盘存储用户数据;
根据第一指令确定存储用户数据的第一目标地址,所述第一目标地址为第一目标物理隔离分区的地址,所述第一目标物理隔离分区为多个物理隔离分区中的其中一个物理隔离分区;
在第一用户存储空间的剩余空间的容量小于或者等于预设容量的情况下,将用户数据存储在第一垃圾回收空间,所述第一用户存储空间为所述第一目标物理隔离分区的用户存储空间,所述第一垃圾回收空间为所述第一目标物理隔离分区的垃圾回收空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固态硬盘配置多个不同的身份标识,所述多个不同的身份标识与所述多个物理隔离分区一一对应,所述第一指令包括第一身份标识,所述根据第一指令确定存储用户数据的第一目标地址,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身份标识确定存储用户数据的所述第一目标地址,所述第一目标物理隔离分区为所述多个物理隔离分区中与所述第一身份标识对应的物理隔离分区。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第二指令,所述第二指令用于指示固态硬盘读取用户数据,所述第二指令包括第二身份标识;
根据所述第二身份标识确定读取用户数据的第二目标地址,所述第二目标地址为第二目标物理隔离分区的地址,所述第二目标物理隔离分区为所述多个物理隔离分区中与所述第二身份标识对应的物理隔离分区;
从所述第二目标地址读取用户数据。
11.根据权利要求8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第一用户存储空间的剩余空间的容量大于所述预设容量的情况下,将用户数据转存至所述第一用户存储空间。
12.一种固态硬盘的配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划分模块,用于将存储单元的存储空间划分为多个物理隔离分区,每个物理隔离分区包括用户存储空间和垃圾回收空间,所述用户存储空间用于存储用户数据;
第一处理模块,用于将控制单元配置为在目标用户存储空间的剩余空间的容量小于或者等于预设容量的情况下,使控制单元在目标垃圾回收空间中进行垃圾回收,所述垃圾回收包括将回收存储空间中存储的有效数据存储在所述目标垃圾回收空间,并擦除所述回收存储空间的用户数据,所述目标用户存储空间为目标物理隔离分区的用户存储空间,所述目标垃圾回收空间为所述目标物理隔离分区的垃圾回收空间,所述目标物理隔离分区为所述多个物理隔离分区中的至少一个物理隔离分区。
13.一种固态硬盘的存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第一指令,所述第一指令用于指示固态硬盘存储用户数据;
第二处理模块,用于根据第一指令确定存储用户数据的第一目标地址,所述第一目标地址为第一目标物理隔离分区的地址,所述第一目标物理隔离分区为多个物理隔离分区中的其中一个物理隔离分区;
存储模块,用于在第一用户存储空间的剩余空间的容量小于或者等于预设容量的情况下,将用户数据存储在第一垃圾回收空间,所述第一用户存储空间为所述第一目标物理隔离分区的用户存储空间,所述第一垃圾回收空间为所述第一目标物理隔离分区的垃圾回收空间。
14.一种计算机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和所述处理器之间互相通信连接,所述存储器中存储有计算机指令,所述处理器通过执行所述计算机指令,从而执行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配置方法,或者执行权利要求8或11所述的方法。
15.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指令,所述计算机指令用于使计算机执行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配置方法,或者执行权利要求8或11所述的方法。
CN202311099221.4A 2023-08-29 2023-08-29 固态硬盘的配置方法、固态硬盘及分区存储方法 Pending CN11713055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099221.4A CN117130553A (zh) 2023-08-29 2023-08-29 固态硬盘的配置方法、固态硬盘及分区存储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099221.4A CN117130553A (zh) 2023-08-29 2023-08-29 固态硬盘的配置方法、固态硬盘及分区存储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130553A true CN117130553A (zh) 2023-11-28

Family

ID=888579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099221.4A Pending CN117130553A (zh) 2023-08-29 2023-08-29 固态硬盘的配置方法、固态硬盘及分区存储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130553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781096B (zh) 用于通过预测需求时间来执行垃圾收集的设备和方法
US9990277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efficient address translation of flash memory device
US11010079B2 (en) Concept for storing file system metadata within solid-stage storage devices
US10860231B2 (en) Memory system for adjusting map segment based on pattern and operating method thereof
CN107908571B (zh) 一种数据写入方法、闪存装置及存储设备
US20160253257A1 (en) Data processing system and operating method thereof
US11392309B2 (en) Memory system for performing migration operation and operating method thereof
CN112988616A (zh) 使用枢纽表从存储器读取顺序数据
CN110908927A (zh) 数据储存装置及其删除命名空间的方法
US11132291B2 (en) System and method of FPGA-executed flash translation layer in multiple solid state drives
CN111309648A (zh) 存储装置及其操作方法
CN107943710B (zh) 存储器管理方法及使用所述方法的存储控制器
CN111610930A (zh) 数据储存装置以及非挥发式存储器控制方法
CN113986773A (zh) 基于固态硬盘的写放大优化方法、装置及计算机设备
CN113805792A (zh) 存储器系统及其操作方法
US20200089421A1 (en) Data storage device, operation method thereof, and storage system including the same
US11409444B2 (en) Memory system and operation method thereof
US11256435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data-accessing management in a storage server
CN117130553A (zh) 固态硬盘的配置方法、固态硬盘及分区存储方法
US20210149597A1 (en) Controller and operation method thereof
US10719461B2 (en) Solid state device with distributed bit buckets
US20220156003A1 (en) Controller and operation method thereof
CN110032333B (zh) 存储器系统及其操作方法
US20240143193A1 (en) Memory system related to selectively storing data and a corresponding map, and an operating method of the memory system
US20220164119A1 (en) Controller, and memory system and data processing system including the sam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