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118786A - 一种数据传输过程的干扰消除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数据传输过程的干扰消除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118786A
CN117118786A CN202310996169.6A CN202310996169A CN117118786A CN 117118786 A CN117118786 A CN 117118786A CN 202310996169 A CN202310996169 A CN 202310996169A CN 117118786 A CN117118786 A CN 11711878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gnal
interference
point
determining
valu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99616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梁世鑫
张玉良
刘国臣
方志东
姜洪辉
殷守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neng Yichun Thermoelectricit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neng Yichun Thermoelectricit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neng Yichun Thermoelectricit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neng Yichun Thermoelectricit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996169.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118786A/zh
Publication of CN1171187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11878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3Shaping networks in transmitter or receiver, e.g. adaptive shaping networks
    • H04L25/03006Arrangements for removing intersymbol interference
    • H04L25/03178Arrangements involving sequence estimation techniques
    • H04L25/03305Joint sequence estimation and interference remov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30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 H04B17/309Measuring or estimating channel quality parameters
    • H04B17/318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30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 H04B17/309Measuring or estimating channel quality parameters
    • H04B17/336Signal-to-interference ratio [SIR] or carrier-to-interference ratio [CI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30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 H04B17/309Measuring or estimating channel quality parameters
    • H04B17/345Interference valu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过程的干扰消除方法,其方法包括:确定终端设备进行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干扰来源和信噪比;基于所述干扰来源和信噪比,结合所述终端设备的信道的信号检测结果,确定全信道的信号强度变化值;按照所述全信道的信号强度变化值对所述全信道进行划分,并基于不同划分信道的信号数组,选择不同的干扰消除策略进行干扰消除,可以有效的针对不同干扰选择最优的干扰消除策略,更好的保障数据传输的稳定性。

Description

一种数据传输过程的干扰消除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数据传输过程的干扰消除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进步,移动互联网在飞速发展,为了满足不断增长流量需求,更加密集的基站建设,社区中部署更多的短距离无线系统,使的干扰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同时,生活中的蓝牙设备、微波炉等也会造成无线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干扰。
因此,本发明提供一种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干扰消除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数据传输过程的干扰消除方法,用以通过确定设备的干扰来源和信噪比,结合信道的信号检测结果,得到全信道的信号强度变化值,并对全信道进行划分,根据不用划分信道的信号数组,选择不同的干扰消除策略进行干扰消除,可以有效的针对不同干扰选择最优的干扰消除策略,更好的保障数据传输的稳定性。
本发明提供一种数据传输过程的干扰消除方法,包括:
步骤1:确定终端设备进行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干扰来源和信噪比;
步骤2:基于所述干扰来源和信噪比,结合所述终端设备的信道的信号检测结果,确定全信道的信号强度变化值;
步骤3:按照所述全信道的信号强度变化值对所述全信道进行划分,并基于不同划分信道的信号数组,选择不同的干扰消除策略进行干扰消除。
优选的,确定终端设备进行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干扰来源和信噪比,包括:
在检测到终端设备进行数据传输时,对终端设备的数据传输信号进行捕捉,并基于滤波器滤除所捕捉到的信号中的基波信号得到第一传输信号;
基于信号解析模型对第一传输信号进行解析,确定干扰因子,并基于预先设置的干扰-传输映射关系,确定所述干扰因子的干扰来源;
根据干扰来源确定干扰信号信息,结合第一传输信号的解析结果,确定传输信号功率和干扰信号功率,得到第一传输信号的信噪比。
优选的,基于预先设置的干扰-传输映射关系,确定所述干扰因子的干扰来源之前,还包括:
向终端设备发送测试信号,同时,基于不同干扰源的干扰信号,通过信号模拟器依次向终端设备发送干扰信号;
获取终端设备的接收信号,结合测试信号,确定不同干扰信号的干扰因子;
基于干扰因子和干扰信号的对应关系,确定干扰-传输映射关系。
优选的,基于所述干扰来源和信噪比,结合所述终端设备的信道的信号检测结果,确定全信道的信号强度变化值,包括:
在终端设备进行数据传输过程中进行信道扫描,以获取全信道的信号检测结果;
以所述干扰来源和信噪比为输入,基于信号影响预测模型,确定信号影响因子;
根据所述信号影响因子,结合所述信号检测结果,分别确定全信道的信号强度变化值。
优选的,根据所述信号影响因子,结合所述信号检测结果,分别确定全信道的信号强度变化值,包括:
获取每个信号影响因子对全信道的影响结果,确定对所述全信道中每个位置点的受影响值;
构建同个位置点的受影响阵列,并按照所述受影响阵列确定对应位置点的综合影响值;
基于每个位置点的综合影响值,构建得到所述全信道的影响集合;
基于所述信号检测结果,确定所述全信道的检测集合;
按照同位置原则,建立所述影响集合与检测集合中同位置点的数据对;
分别确定每个数据对的最后值,并得到全信道的信号强度变化值;
其中,最后值的计算如下:
Y1=s0×(1+r0)×ln(e+ar0),
其中,Y1表示对应数据对的最后值;s0表示对应数据对中的检测值;ln表示对数函数的符号;r0表示对应数据对中的综合影响值;;a表示常数,取值为0.8。
优选的,按照所述全信道的信号强度变化值对所述全信道进行划分,包括:
确定所述全信道上每个位置点的信号强度变化值,并构建值序列;
按照值大小对所述值序列进行第一划分;
确定所述全信道上每个位置点的影响类型,并按照所述影响类型对所述值序列进行第二划分;
根据第一划分结果所对应的第一划分点来标注在所述全信道上;
根据第二划分结果所对应的第二划分点来标注在所述全信道上;
基于所述全信道上的第一标注结果以及第二标注结果,,构建得到标注线,判断所述标注线上是否存在第一标注点与第二标注点的标注距离在预设距离之内的情况,若存在,将第一标注点保留,同时,将第二标注点剔除;
若不存在,将对应的第一标注点以及第二标注点都保留;
基于所有保留的标注点,实现对全信道的划分。
优选的,基于不同划分信道的信号数组,选择不同的干扰消除策略进行干扰消除,包括:
根据所述信号数组确定对应划分信道的信号数组向量;
基于向量评估模型,对所述信号数组向量进行评估,获取所述信号数组的信号强度分布;
基于所述信号数组的信号强度分布,结合干扰来源和信噪比,获取所述信号数组对应划分信道的抗干扰能力;
根据所述信号数组对应划分信道的抗干扰能力进行多种干扰消除策略的选择,并预估每个干扰消除策略的干扰消除效果;
根据所有干扰消除效果,确定最优的干扰消除策略对相应划分信道进行干扰消除。
优选的,根据所述信号数组的信号强度分布,结合干扰来源和信噪比,获取所述信号数组对应划分信道的抗干扰能力,包括:
将所述信号强度分布进行线性拟合,并根据线性拟合结果确定拟合直线以及基于所述拟合直线的上部分点分布以及下部分点分布;
获取所述上部分点分布的第一外边缘以及获取所述下部分点分布的第二外边缘;
同时,获取所述上部分点分布中与所述拟合直线的第一距离小于或等于预设距离的第一点以及与所述拟合直线的第一距离大于预设距离的第二点,并获取所述第一点的第一个数以及所述第二点的第二个数;
获取所述下部分点分布中与所述拟合直线的第二距离小于或等于预设距离的第三点以及与所述拟合直线的第二距离大于预设距离的第四点,并获取所述第三点的第三个数以及第四点的第四个数;
根据所述第一个数与第二个数的第一比值、第三个数与第四个数的第二比值、第一个数以及第二个数的累加和与第三个数以及第四个数的累加和的第三比值、第一外边缘的面积与第二外边缘的面积的第四比值;
基于所述第一比值、第二比值、第三比值以及第四比值,判断所述拟合直线的参考价值;
其中,C1表示对应拟合直线的参考价值;s1表示第一比值;s2表示第二比值;s3表示第三比值;s4表示第四比值;∝1表示第一比值的权重;∝2表示第二比值的权重;∝3表示第三比值的权重;∝4表示第三比值的权重;ln表示对数函数的符号;max表示最大值符号;min表示最小值符号;
当所述参考价值大于预设价值时,获取对应拟合直线对应的待分析信号强度;
否则,获取第一点与第三点所对应的第一信号强度均值,并与所述待分析信号强度进行求平均,得到第二信号强度均值;
根据对应划分信道的最终强度,并结合干扰来源和信噪比,得到对应划分信道的抗干扰能力。
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发明而了解。本发明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所写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数据传输过程的干扰消除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实施例6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实施例1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过程的干扰消除方法,如图1所示,包括:
步骤1:确定终端设备进行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干扰来源和信噪比;
步骤2:基于所述干扰来源和信噪比,结合所述终端设备的信道的信号检测结果,确定全信道的信号强度变化值;
步骤3:按照所述全信道的信号强度变化值对所述全信道进行划分,并基于不同划分信道的信号数组,选择不同的干扰消除策略进行干扰消除。
该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可以是具有无线连接功能的智能设备,比如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等,干扰来源包括:来自其他小区的同频干扰、其他无线设备,比如蓝牙设备、无绳电话等带来的干扰、设备内部干扰等,信噪比是指终端设备接收到有用信号和噪声的的比值。
该实施例中,信号检测结果是基于终端设备进行数据传输时对全信道扫描得到的,信号强度变化值是指基于干扰所导致的全信道信号强度变化情况。
该实施例中,信号数组是由划分信道上每个指定位置点对应的信号强度组成的,干扰消除策略包括:干扰对齐、干扰消除、干扰中和等。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确定设备的干扰来源和信噪比,结合信道的信号检测结果,得到全信道的信号强度变化值,并对全信道进行划分,根据不用划分信道的信号数组,选择不同的干扰消除策略进行干扰消除,可以有效的针对不同干扰选择最优的干扰消除策略,更好的保障数据传输的稳定性。
实施例2
基于实施例1,确定终端设备进行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干扰来源和信噪比,包括:
在检测到终端设备进行数据传输时,对终端设备的数据传输信号进行捕捉,并基于滤波器滤除所捕捉到的信号中的基波信号得到第一传输信号;
基于信号解析模型对第一传输信号进行解析,确定干扰因子,并基于预先设置的干扰-传输映射关系,确定所述干扰因子的干扰来源;
根据干扰来源确定干扰信号信息,结合第一传输信号的解析结果,确定传输信号功率和干扰信号功率,得到第一传输信号的信噪比。
该实施例中,第一传输信号是指数据传输信号中混杂里有用信号和噪声的信号。
该实施例中,信号解析模型是基于测试信号提前训练好的,干扰因子是指基于不同干扰来源产生的不同干扰信号所带来的传输信号变化,干扰-传输映射关系是指基于干扰因子和干扰信号对应关系确定的。
该实施例中,干扰信号信息是指干扰信号的频率。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解析设备数据传输的传输信号,确定干扰因子和干扰来源,根据干扰信号信息和传输信号解析结果,确定信噪比,可以快速准确的判断干扰来源,确定相应的信噪比信息,为后续确定全信道的信号强度变化值奠定了基础。
实施例3
基于实施例2,基于预先设置的干扰-传输映射关系,确定所述干扰因子的干扰来源之前,还包括:
向终端设备发送测试信号,同时,基于不同干扰源的干扰信号,通过信号模拟器依次向终端设备发送干扰信号;
获取终端设备的接收信号,结合测试信号,确定不同干扰信号的干扰因子;
基于干扰因子和干扰信号的对应关系,确定干扰-传输映射关系。
该实施例中,干扰因子是基于接收信号和测试信号的差异性分析确定的。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对终端设备发送测试信号和不同干扰源的干扰信号,确定不同干扰信号的干扰因子,基于干扰信号和干扰因子的对应关系确定干扰-传输映射关系,为实际传输过程中快速确定干扰来源奠定了基础。
实施例4
基于实施例1,基于所述干扰来源和信噪比,结合所述终端设备的信道的信号检测结果,确定全信道的信号强度变化值,包括:
在终端设备进行数据传输过程中进行信道扫描,以获取全信道的信号检测结果;
以所述干扰来源和信噪比为输入,基于信号影响预测模型,确定信号影响因子;
根据所述信号影响因子,结合所述信号检测结果,分别确定全信道的信号强度变化值。
该实施例中,信道指终端设备进行数据传输所在的频段,可以是2.4G(2.4千兆赫兹GHz)的频段,也可以是5G(5千兆赫兹GHz)的频段,每个频段又被划分为若干的信道。
该实施例中,信号影响预测模型是根据干扰来源和信噪比,基于测试信号,提前训练好的,信号影响因子是指干扰信号对测试信号的信号影响。
该实施例中,确定全信道的信号强度变化值是基于信号影响因子确定全信道中每个位置点的受影响值,根据信号检测结果获取同位置点的检测结果,综合计算得出的,信号影响因子不止一个,是根据干扰来源的数目确定的。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对信道进行扫描,确定全信道的信号检测结果,基于信号影响预测模型,确定信号影响因子,以信号影响因子和信号检测结果确定全信道的信号强度变化值,为后续全信道划分,选择干扰消除策略奠定了基础。
实施例5
基于实施例4,根据所述信号影响因子,结合所述信号检测结果,分别确定全信道的信号强度变化值,包括:
获取每个信号影响因子对全信道的影响结果,确定对所述全信道中每个位置点的受影响值;
构建同个位置点的受影响阵列,并按照所述受影响阵列确定对应位置点的综合影响值;
基于每个位置点的综合影响值,构建得到所述全信道的影响集合;
基于所述信号检测结果,确定所述全信道的检测集合;
按照同位置原则,建立所述影响集合与检测集合中同位置点的数据对;
分别确定每个数据对的最后值,并得到全信道的信号强度变化值;
其中,最后值的计算如下:
Y1=s0×(1+r0)×ln(e+ar0);
其中,Y1表示对应数据对的最后值;s0表示对应数据对中的检测值;ln表示对数函数的符号;r0表示对应数据对中的综合影响值;;a表示常数,取值为0.8。
该实施例中,信号影响因子对全信道的影响结果是基于测试信号在全信道进行信号传输,结合信号影响因子得到的,受影响值是指测试信号在每个位置上的信号改变值。
该实施例中,受影响阵列是同个位置点基于每个信号影响因子的受影响值的阵列,综合影响值是基于受影响阵列进行计算得到的。
该实施例中,影响集合是根据每个位置点的综合影响值按每个位置点的位置顺序排列得到的。
该实施例中,检测集合是根据信号检测结果按照每个位置点的信号检测结果依序排列得到的。
该实施例中,数据对是同一位置的综合影响值和检测值构成的。
该实施例中,最后值是根据数据对中的综合影响值和检测值经过计算得到的,信号强度变化值是基于最后值和检测值的差值确定的。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根据信号影响因子构建全信道的影响集合,并结合全信道的检测集合,确定每个位置的数据对,确定每个数据对的最后值,可以精确的得到全信道的信号强度变化值,为后续进行全信道划分奠定了基础。
实施例6
基于实施例1,按照所述全信道的信号强度变化值对所述全信道进行划分,如图2所示,包括:
步骤01:确定所述全信道上每个位置点的信号强度变化值,并构建值序列;
步骤02:按照值大小对所述值序列进行第一划分;
步骤03:确定所述全信道上每个位置点的影响类型,并按照所述影响类型对所述值序列进行第二划分;
步骤04:根据第一划分结果所对应的第一划分点来标注在所述全信道上;
步骤05:根据第二划分结果所对应的第二划分点来标注在所述全信道上;
步骤06:基于所述全信道上的第一标注结果以及第二标注结果,构建得到标注线,判断所述标注线上是否存在第一标注点与第二标注点的标注距离在预设距离之内的情况,若存在,将第一标注点保留,同时,将第二标注点剔除;
步骤07:若不存在,将对应的第一标注点以及第二标注点都保留;
步骤08:基于所有保留的标注点,实现对全信道的划分。
该实施例中,值序列是按照全信道的传输通道上每个位置点的排布,来获取得到信号强度变化值的序列。
该实施例中,第一划分是根据值的大小与预设值进行比较进行对应信道位置的划分,正常情况下,信道传输信号是存在依次衰减的情况的,所以,可以按照信道中位置点的大小值来对值序列进行划分。
该实施例中,影响类型是指全信道上每个位置点受不同干扰源的影响类型,第二划分是基于影响类型将相同影响类型进行归类划分。
该实施例中,第一划分点是进行第一划分时分界点所在的位置点,第二划分点类似。
该实施例中,标注线是基于第一标注点和第二标注点所在信道上的位置进行连接得到的,预设距离是预先设定好的。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构建值序列,对值序列进行第一划分和第二划分,根据划分点对全信道进行标注,构建标注线,根据标注点的距离情况进行标注点的保留和剔除,以保留的标注点实现对全信道的划分,为后续选择不同的干扰策略奠定了基础。
实施例7
基于实施例1,基于不同划分信道的信号数组,选择不同的干扰消除策略进行干扰消除,包括:
根据所述信号数组确定对应划分信道的信号数组向量;
基于向量评估模型,对所述信号数组向量进行评估,获取所述信号数组的信号强度分布;
基于所述信号数组的信号强度分布,结合干扰来源和信噪比,获取所述信号数组对应划分信道的抗干扰能力;
根据所述信号数组对应划分信道的抗干扰能力进行多种干扰消除策略的选择,并预估每个干扰消除策略的干扰消除效果;
根据所有干扰消除效果,确定最优的干扰消除策略对相应划分信道进行干扰消除。
该实施例中,信号数组是根据全信道划分后不同划分信道的每个位置点信号强度构成的。
该实施例中,向量评估模型是基于信号数组向量提前训练好的,信号强度分布是指信号数组中信号强度的分布情况。
该实施例中,抗干扰能力是以信号强度分布确定信道的最终强度,然后根据信噪比初步确定抗干扰能力,再通过干扰来源和最终强度对抗干扰能力进行调整得到的。
该实施例中,干扰消除策略的选择是基于干扰消除策略库,根据抗干扰能力的强弱进行选择的,比如抗干扰能力强选择干扰消除效果弱一些的干扰消除策略,预估干扰消除效果是根据选择的干扰消除策略基于原来干扰情况下通过信号影响预测模型确定的。
该实施例中,最优的干扰消除策略就是基于原有干扰情况下通过信号影响预测模型得出的信号影响因子最小的干扰消除策略。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向量评估模型对信号数组向量进行评估,确定信号强度分布,结合干扰来源和信噪比,确定抗干扰能力,选择多种干扰消除策略,根据干扰消除效果选择最优的干扰消除策略,可以有效的对不同来源的信号干扰进行干扰消除。
实施例8
基于实施例7,根据所述信号数组的信号强度分布,结合干扰来源和信噪比,获取所述信号数组对应划分信道的抗干扰能力,包括:
将所述信号强度分布进行线性拟合,并根据线性拟合结果确定拟合直线以及基于所述拟合直线的上部分点分布以及下部分点分布;
获取所述上部分点分布的第一外边缘以及获取所述下部分点分布的第二外边缘;
同时,获取所述上部分点分布中与所述拟合直线的第一距离小于或等于预设距离的第一点以及与所述拟合直线的第一距离大于预设距离的第二点,并获取所述第一点的第一个数以及所述第二点的第二个数;
获取所述下部分点分布中与所述拟合直线的第二距离小于或等于预设距离的第三点以及与所述拟合直线的第二距离大于预设距离的第四点,并获取所述第三点的第三个数以及第四点的第四个数;
根据所述第一个数与第二个数的第一比值、第三个数与第四个数的第二比值、第一个数以及第二个数的累加和与第三个数以及第四个数的累加和的第三比值、第一外边缘的面积与第二外边缘的面积的第四比值;
基于所述第一比值、第二比值、第三比值以及第四比值,判断所述拟合直线的参考价值;
其中,C1表示对应拟合直线的参考价值;s1表示第一比值;s2表示第二比值;s3表示第三比值;s4表示第四比值;∝1表示第一比值的权重;∝2表示第二比值的权重;∝3表示第三比值的权重;∝4表示第三比值的权重;ln表示对数函数的符号;max表示最大值符号;min表示最小值符号;
当所述参考价值大于预设价值时,获取对应拟合直线对应的待分析信号强度;
否则,获取第一点与第三点所对应的第一信号强度均值,并与所述待分析信号强度进行求平均,得到第二信号强度均值;
根据对应划分信道的最终强度,并结合干扰来源和信噪比,得到对应划分信道的抗干扰能力。
该实施例中,线性拟合是基于信号强度分布所在位置点进行拟合,上部分点分布是信号强度分布位于拟合曲线的上部分的点,下部分点分布和上部分点分布类似。
该实施例中,第一外边缘是指上部分点分布所在的边缘位置,第二外边缘和第一外边缘类似。
该实施例中,参考价值表示拟合曲线的拟合效果,预设价值是预先设置好的,待分析信号强度是基于拟合曲线确定的。
该实施例中,第一信号强度均值是根据所有第一点和第三点对应的信号强度得到的均值。
该实施例中,最终强度是根据参考价值和预设价值的大小确定的,参考价值大于预设价值,最终强度就是待分析信号强度,否则是第二信号强度均值。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对信号强度分布进行线性拟合,确定拟合直线的参考价值,确定最终强度,结合干扰来源和信噪比,确定信道的抗干扰能力,可以更加准确的得到信道的抗干扰能力,以更好的选择干扰消除策略。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8)

1.一种数据传输过程的干扰消除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步骤1:确定终端设备进行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干扰来源和信噪比;
步骤2:基于所述干扰来源和信噪比,结合所述终端设备的信道的信号检测结果,确定全信道的信号强度变化值;
步骤3:按照所述全信道的信号强度变化值对所述全信道进行划分,并基于不同划分信道的信号数组,选择不同的干扰消除策略进行干扰消除。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数据传输过程的干扰消除方法,其特征在于,确定终端设备进行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干扰来源和信噪比,包括:
在检测到终端设备进行数据传输时,对终端设备的数据传输信号进行捕捉,并基于滤波器滤除所捕捉到的信号中的基波信号得到第一传输信号;
基于信号解析模型对第一传输信号进行解析,确定干扰因子,并基于预先设置的干扰-传输映射关系,确定所述干扰因子的干扰来源;
根据干扰来源确定干扰信号信息,结合第一传输信号的解析结果,确定传输信号功率和干扰信号功率,得到第一传输信号的信噪比。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数据传输过程的干扰消除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预先设置的干扰-传输映射关系,确定所述干扰因子的干扰来源之前,还包括:
向终端设备发送测试信号,同时,基于不同干扰源的干扰信号,通过信号模拟器依次向终端设备发送干扰信号;
获取终端设备的接收信号,结合测试信号,确定不同干扰信号的干扰因子;
基于干扰因子和干扰信号的对应关系,确定干扰-传输映射关系。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数据传输过程的干扰消除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所述干扰来源和信噪比,结合所述终端设备的信道的信号检测结果,确定全信道的信号强度变化值,包括:
在终端设备进行数据传输过程中进行信道扫描,以获取全信道的信号检测结果;
以所述干扰来源和信噪比为输入,基于信号影响预测模型,确定信号影响因子;
根据所述信号影响因子,结合所述信号检测结果,分别确定全信道的信号强度变化值。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数据传输过程的干扰消除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信号影响因子,结合所述信号检测结果,分别确定全信道的信号强度变化值,包括:
获取每个信号影响因子对全信道的影响结果,确定对所述全信道中每个位置点的受影响值;
构建同个位置点的受影响阵列,并按照所述受影响阵列确定对应位置点的综合影响值;
基于每个位置点的综合影响值,构建得到所述全信道的影响集合;
基于所述信号检测结果,确定所述全信道的检测集合;
按照同位置原则,建立所述影响集合与检测集合中同位置点的数据对;
分别确定每个数据对的最后值,并得到全信道的信号强度变化值;
其中,最后值的计算如下:
Y1=s0×(1+r0)×ln(e+ar0);
其中,Y1表示对应数据对的最后值;s0表示对应数据对中的检测值;ln表示对数函数的符号;r0表示对应数据对中的综合影响值;;a表示常数,取值为0.8。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数据传输过程的干扰消除方法,其特征在于,按照所述全信道的信号强度变化值对所述全信道进行划分,包括:
确定所述全信道上每个位置点的信号强度变化值,并构建值序列;
按照值大小对所述值序列进行第一划分;
确定所述全信道上每个位置点的影响类型,并按照所述影响类型对所述值序列进行第二划分;
根据第一划分结果所对应的第一划分点来标注在所述全信道上;
根据第二划分结果所对应的第二划分点来标注在所述全信道上;
基于所述全信道上的第一标注结果以及第二标注结果,构建得到标注线,判断所述标注线上是否存在第一标注点与第二标注点的标注距离在预设距离之内的情况,若存在,将第一标注点保留,同时,将第二标注点剔除;
若不存在,将对应的第一标注点以及第二标注点都保留;
基于所有保留的标注点,实现对全信道的划分。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数据传输过程的干扰消除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不同划分信道的信号数组,选择不同的干扰消除策略进行干扰消除,包括:
根据所述信号数组确定对应划分信道的信号数组向量;
基于向量评估模型,对所述信号数组向量进行评估,获取所述信号数组的信号强度分布;
基于所述信号数组的信号强度分布,结合干扰来源和信噪比,获取所述信号数组对应划分信道的抗干扰能力;
根据所述信号数组对应划分信道的抗干扰能力进行多种干扰消除策略的选择,并预估每个干扰消除策略的干扰消除效果;
根据所有干扰消除效果,确定最优的干扰消除策略对相应划分信道进行干扰消除。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数据传输过程的干扰消除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信号数组的信号强度分布,结合干扰来源和信噪比,获取所述信号数组对应划分信道的抗干扰能力,包括:
将所述信号强度分布进行线性拟合,并根据线性拟合结果确定拟合直线以及基于所述拟合直线的上部分点分布以及下部分点分布;
获取所述上部分点分布的第一外边缘以及获取所述下部分点分布的第二外边缘;
同时,获取所述上部分点分布中与所述拟合直线的第一距离小于或等于预设距离的第一点以及与所述拟合直线的第一距离大于预设距离的第二点,并获取所述第一点的第一个数以及所述第二点的第二个数;
获取所述下部分点分布中与所述拟合直线的第二距离小于或等于预设距离的第三点以及与所述拟合直线的第二距离大于预设距离的第四点,并获取所述第三点的第三个数以及第四点的第四个数;
根据所述第一个数与第二个数的第一比值、第三个数与第四个数的第二比值、第一个数以及第二个数的累加和与第三个数以及第四个数的累加和的第三比值、第一外边缘的面积与第二外边缘的面积的第四比值;
基于所述第一比值、第二比值、第三比值以及第四比值,判断所述拟合直线的参考价值;
其中,C1表示对应拟合直线的参考价值;s1表示第一比值;s2表示第二比值;s3表示第三比值;s4表示第四比值;∝1表示第一比值的权重;∝2表示第二比值的权重;∝3表示第三比值的权重;∝4表示第三比值的权重;ln表示对数函数的符号;max表示最大值符号;min表示最小值符号;
当所述参考价值大于预设价值时,获取对应拟合直线对应的待分析信号强度;
否则,获取第一点与第三点所对应的第一信号强度均值,并与所述待分析信号强度进行求平均,得到第二信号强度均值;
根据对应划分信道的最终强度,并结合干扰来源和信噪比,得到对应划分信道的抗干扰能力。
CN202310996169.6A 2023-08-08 2023-08-08 一种数据传输过程的干扰消除方法 Pending CN11711878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996169.6A CN117118786A (zh) 2023-08-08 2023-08-08 一种数据传输过程的干扰消除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996169.6A CN117118786A (zh) 2023-08-08 2023-08-08 一种数据传输过程的干扰消除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118786A true CN117118786A (zh) 2023-11-24

Family

ID=888047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996169.6A Pending CN117118786A (zh) 2023-08-08 2023-08-08 一种数据传输过程的干扰消除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118786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668468A (zh) * 2024-01-31 2024-03-08 山东省舜天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化工制备数据智能分析管理系统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668468A (zh) * 2024-01-31 2024-03-08 山东省舜天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化工制备数据智能分析管理系统
CN117668468B (zh) * 2024-01-31 2024-04-26 山东省舜天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化工制备数据智能分析管理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Datla et al. A spectrum surveying framework for dynamic spectrum access networks
KR101469659B1 (ko) 인지 무선 기반 주파수 자원 공유 시스템에서 효율적인 협력 스펙트럼 센싱을 위한 임의 접근 제어 기법
CN110099019B (zh) 基于深度学习的LoRa调制信号检测方法
CN110602741A (zh) 网络弱覆盖的识别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US8706133B2 (en) Threshold selection for broadcast signal detection
US8538469B2 (en) Method for initial scanning of frequencies, frequency scanning controller, and apparatus
CN117118786A (zh) 一种数据传输过程的干扰消除方法
US20100317391A1 (en) Method for collaborative discrimation between authentic and spurious signals in a wireless cognitive network
CN108064075A (zh) 调整一个或多个小区的参考信号发射功率的方法和装置
Nafkha et al. Cyclostationarity-based versus eigenvalues-based algorithms for spectrum sensing in cognitive radio systems: Experimental evaluation using GNU radio and USRP
KR100535792B1 (ko) 전파상태 해석장치, 광역 네트워크에 접속하는 접속장치,그 단말기기, 및 전파상태를 판별하는 방법
CN105101432A (zh) 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及设备
CN109362092B (zh) 网络参数调整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CN113300986B (zh) 无人机图传信号与热点信号识别方法、介质、计算机设备
CN111294920B (zh) 识别lte网内干扰的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US10237005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in radio communications system
CN109150623A (zh) 基于轮循制信誉值抵御恶意用户ssdf攻击方法及系统
Xu et al. Adaptive energy detection for cognitive radio: An experimental study
CN103947148B (zh) 一种非连续传输检测装置及方法
Alammar et al. Automatic extraction of signal areas from radio spectrograms based on the Hough transform
US8892052B2 (en) Methods for determining whether a signal includes a wanted signal and apparatuses configured to determine whether a signal includes a wanted signal
KR101419808B1 (ko) 인지 무선 시스템에서 유휴 주파수 검출 방법 및 그 장치
CN103686824B (zh) 一种下行边缘用户确定方法
CN105407491B (zh) 基于多电平的序列检测与识别方法
CN111385818B (zh) 一种无线网络参数的优化方法、装置及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