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113695B - 一种古代楼阁木柱整体残损评价方法和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古代楼阁木柱整体残损评价方法和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113695B
CN117113695B CN202311091395.6A CN202311091395A CN117113695B CN 117113695 B CN117113695 B CN 117113695B CN 202311091395 A CN202311091395 A CN 202311091395A CN 117113695 B CN117113695 B CN 11711369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ood column
wood
structural
column
calcul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09139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7113695A (zh
Inventor
朱宇华
刘改超
余小斌
张淙洲
刘芙含
蔺硕鹏
丁艳敏
王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Sanwei Yuheng Technology Co ltd
Beijing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Sanwei Yuheng Technology Co ltd
Beijing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Sanwei Yuheng Technology Co ltd, Beijing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filed Critical Beijing Sanwei Yuhe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091395.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113695B/zh
Publication of CN1171136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11369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711369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11369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20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10Geometric CAD
    • G06F30/13Architectural design, e.g. computer-aided architectural design [CAAD] related to design of buildings, bridges, landscapes, production plants or road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50/00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business sectors, e.g. utilities or tourism
    • G06Q50/08Construc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19/00Details relating to the type or aim of the analysis or the optimisation
    • G06F2119/14Force analysis or force optimisation, e.g. static or dynamic forces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古代楼阁木柱整体残损评价方法和装置,所述方法包括:根据建筑的结构图纸构建建筑的分析模型;基于所述分析模型计算木柱的重要性评价指标;获取木柱的残损面积和总面积;根据各木柱的残损面积和总面积计算结构木柱整体残损评价值,所述计算结构木柱整体残损评价值通过下公式进行计算:K=∑in(1‑Vi/V0)式中,in为木柱n的重要性评价指标,n=1,2,3……,Vi为木柱的应变监测残损面积,V0为木柱的总面积。本发明能够更真实的评价木柱内部残损状况。

Description

一种古代楼阁木柱整体残损评价方法和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涉及建筑监测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古代楼阁木柱整体残损评价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中国木结构建筑大量使用了木材为基础的建造材料,其建筑特点是以木材作为房屋的主要承重构架,在地基上起立柱,与柱网之上逐层架设横向梁枋,再于梁枋之上铺设屋架,从而形成整个承重体系。木结构建筑易遭受虫蛀伤害,在自然环境下发生变形、糟朽。这种由于木构件材质变化而引起的物理力学性能衰减,使得木构架建筑在日常使用中,容易产生不易察觉的损伤,而最终致使建筑整体破坏。
近年来,随着无损检测技术的发展,木质针测阻力仪、应力波断层扫描仪等技术,已经被应用到古建筑的木结构保存状态的检测上来,当前新的无损检测技术的应用更偏重于单一构件本身的残损变化,单一木构件的残损变化无法反应对建筑整体的影响,因此无法精准评价建筑整体的残损情况。
发明内容
基于此,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古代楼阁木柱整体残损评价方法和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用以解决单一木结构残损情况无法精准反映建筑整体残损情况的问题。
第一方面,一种古代楼阁木柱整体残损评价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根据建筑的结构图纸构建建筑的分析模型;
基于所述分析模型计算木柱的重要性评价指标;
获取木柱的残损面积和截面总面积;
根据各木柱的残损面积和总面积计算结构木柱整体残损评价值,所述计算结构木柱整体残损评价值通过下公式进行计算:
K=∑in(1-Vi/V0)
式中,in为木柱n的重要性评价指标,n=1,2,3……,Vi为木柱的应变监测残损面积,V0为木柱的总面积。
上述方案中,可选地,所述根据所述分析模型计算计算木柱的重要性评价指标具体包括:
对所述分析模型中的各木柱设定材料参数以及载荷参数;分析所述分析模型中木柱在相同静力作用下的木柱位移、最大拉应力、最大压应力;
计算木柱的结构广义刚度和整体结构的结构广义刚度;
通过木柱的结构广义刚度和整体结构的结构广义刚度计算木柱的重要性评价指标。
上述方案中,进一步可选地,所述通过木柱的结构广义刚度和整体结构的结构广义刚度计算木柱的重要性评价指标通过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in=1-Kf/K0
式中,Kf为木柱的结构广义刚度,Kf为整体结构的结构广义刚度。
上述方案中,进一步可选地,所述计算整体结构的结构广义刚度是通过计算整体结构中所有木柱的结构广义刚度之和。
上述方案中,可选地,所述获取木柱的应变监测残损面积,包括:获取应力波断层扫描仪进行无损检测木柱的检测结果,根据检测结果分析木柱的残损面积。
上述方案中,可选地,所述计算木柱的结构广义刚度通过以下公式计算:
F=EA/L
其中,F为木柱的结构广义刚度,E为为弹性模量,A为木柱截面积。
第二方面,一种古代楼阁木柱整体残损评价系统,所述系统包括:
分析模型建立单元,用于根据建筑的结构图纸构建建筑的分析模型;
木柱的重要性评价指标计算单元,用于基于所述分析模型计算木柱的重要性评价指标;
数据采集模块,用于获取木柱的残损面积和截面总面积;
结构木柱整体残损评价值计算,用于根据各木柱的残损面积和总面积计算结构木柱整体残损评价值,所述所述计算结构木柱整体残损评价值通过下公式进行计算:
K=∑in(1-Vi/V0)
式中,in为木柱n的重要性评价指标,n=1,2,3……,Vi为木柱的应变监测残损面积,V0为木柱的总面积。
上述方案中,可选地,所述木柱的重要性评价指标计算单元具体用于:
对所述分析模型中的各木柱设定材料参数以及载荷参数;分析所述分析模型中木柱在相同静力作用下的木柱位移、最大拉应力、最大压应力;
计算木柱的结构广义刚度和整体结构的结构广义刚度;
通过木柱的结构广义刚度和整体结构的结构广义刚度计算木柱的重要性评价指标。
第三方面,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第一方面所述的一种古代楼阁木柱整体残损评价方法的步骤:
第四方面,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第一方面所述的一种古代楼阁木柱整体残损评价方法的步骤:
本申请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通过经过建筑建模分析各木柱在结构中的重要性,根据重要程度不同进行赋值,过对各木柱非残损面积于原面积比值乘重要性系统求和,整体评价建筑整体的残损情况,能更真实的评价木柱内部残损状况。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古代楼阁木柱整体残损评价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一种古代楼阁木柱整体残损评价装置的模块架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提供了一种古代楼阁木柱整体残损评价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01,根据建筑的结构图纸构建建筑的分析模型;
在步骤S101中,根据建筑结构图纸,使用专用软件,进行适当的几何简化,建立了分析模型。该分析模型与实际的楼阁建筑具有相同的结构特征,分析模型中每一构件拥有与实际的楼阁建筑相同的受力结构。
步骤S102,基于所述分析模型计算木柱的重要性评价指标;
在步骤S102中,基于能量方法采用构件属性改变后对结构整体应变能的单位体积改变率作为构件重要性的评价指标,运用软件开发改变弹性模量法的构件重要性评价程序。
步骤S103,获取木柱的残损面积和截面总面积;
步骤S104,计算结构木柱整体残损评价值,所述计算结构木柱整体残损评价值通过下公式进行计算:
K=∑in(1-Vi/V0)
式中,in为木柱n的重要性评价指标,n=1,2,3……,Vi为木柱的应变监测残损面积,V0为木柱的总面积。
在步骤S104中,通过对各木柱非残损面积于原面积比值乘重要性系统求和,计算出结构木柱整体评价值K,K值越大表示建筑木柱整体越完整。
上述一种古代楼阁木柱整体残损评价方法中,通过经过建筑建模分析各木柱在结构中的重要性,根据重要程度不同进行赋值,过对各木柱非残损面积于原面积比值乘重要性系统求和,整体评价建筑整体的残损情况,能更真实的评价木柱内部残损状况。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分析模型计算木柱的重要性评价指标具体包括:
对所述分析模型中的各木柱设定材料参数以及载荷参数;分析所述分析模型中木柱在相同静力作用下的木柱位移、最大拉应力、最大压应力;
计算木柱的结构广义刚度和整体结构的结构广义刚度;
通过木柱的结构广义刚度和整体结构的结构广义刚度计算木柱的重要性评价指标。
在该实施例中,对模型的受力进行分析从而计算木柱的重要性评价指标,包括:
1)根据木结构构件材料树种特性进行材料参数设定、设定载荷参数;
2)分析在静力作用下,构件的位移、最大拉应力、最大压应力等指标。
3)将构件重要性指标in定义为构件变化对结构广义刚度(结构应变能)的改变率其简化后的表达式如式:in=1-Kf/K0=1-UO/Uf,K0和Kf分别为结构完整和某构件改变后的结构广义刚度;UO和Uf分别为结构完整和某构件改变后的结构总应变能。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计算整体结构的结构广义刚度是通过计算整体结构中所有木柱的结构广义刚度之和。
在该实施例中,对于一个保守的杆件结构系统,外荷载所作的功能够完全贮存在结构中,从而转化为该结构系统的应变能,总应变能即系统中所有杆件应变能之和,总广义刚度即为系统所有杆件的广义刚度之和。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获取木柱的应变监测残损面积,包括:获取应力波断层扫描仪进行无损检测木柱的检测结果,根据检测结果分析木柱的残损面积。
在该实施例中,使用应力波断层扫描仪(Fakkop 2D)对建筑各木柱进行无损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分析各木柱残损部位及残损面积,按木柱编号进行统计、登记。
在一个实施中,所述计算木柱的结构广义刚度通过以下公式计算:
F=EA/L
其中,F为木柱的结构广义刚度,E为为弹性模量,A为木柱截面积。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提供一种古代楼阁木柱整体残损评价系统,所述系统包括:
分析模型建立单元,用于根据建筑的结构图纸构建建筑的分析模型;
木柱的重要性评价指标计算单元,用于基于所述分析模型计算木柱的重要性评价指标;
数据采集模块,用于获取木柱的残损面积和截面总面积;
结构木柱整体残损评价值计算,用于根据各木柱的残损面积和总面积计算结构木柱整体残损评价值,所述所述计算结构木柱整体残损评价值通过下公式进行计算:
K=∑in(1-Vi/V0)
式中,in为木柱n的重要性评价指标,n=1,2,3……,Vi为木柱的应变监测残损面积,V0为木柱的总面积。
在一个实施例中,木柱的重要性评价指标计算单元具体用于:
对所述分析模型中的各木柱设定材料参数以及载荷参数;分析所述分析模型中木柱在相同静力作用下的木柱位移、最大拉应力、最大压应力;
计算木柱的结构广义刚度和整体结构的结构广义刚度;
通过木柱的结构广义刚度和整体结构的结构广义刚度计算木柱的重要性评价指标。
关于一种古代楼阁木柱整体残损评价装置的具体限定可以参见上文中对于一种古代楼阁木柱整体残损方法的限定,在此不再赘述。上述一种古代楼阁木柱整体残损评价装置中的各个模块可全部或部分通过软件、硬件及其组合来实现。上述各模块可以硬件形式内嵌于或独立于计算机设备中的处理器中,也可以以软件形式存储于计算机设备中的存储器中,以便于处理器调用执行以上各个模块对应的操作。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该计算机设备可以是服务器,该计算机设备包括通过系统总线连接的处理器、存储器和网络接口。其中,该计算机设备的处理器用于提供计算和控制能力。该计算机设备的存储器包括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内存储器。该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存储有操作系统、计算机程序和数据库。该内存储器为非易失性存储介质中的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程序的运行提供环境。该计算机设备的网络接口用于与外部的终端通过网络连接通信。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以实现上述一种古代楼阁木柱整体残损评价方法。
在一个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涉及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是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所述的计算机程序可存储于一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计算机程序在执行时,可包括如上述各方法的实施例的流程。其中,本申请所提供的各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对存储器、存储、数据库或其它介质的任何引用,均可包括非易失性和易失性存储器中的至少一种。非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磁带、软盘、闪存或光存储器等。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或外部高速缓冲存储器。作为说明而非局限,RAM可以是多种形式,比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ndom Access Memory,SRAM)或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DRAM)等。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9)

1.一种古代楼阁木柱整体残损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根据建筑的结构图纸构建建筑的分析模型;
基于所述分析模型计算木柱的重要性评价指标;
获取木柱的残损面积和截面总面积;
根据各木柱的残损面积和总面积计算结构木柱整体残损评价值,所述计算结构木柱整体残损评价值通过下公式进行计算:
K=∑in(1-Vi/V0)
式中,in为木柱n的重要性评价指标,n=1,2,3……,Vi为木柱的应变监测残损面积,V0为木柱的总面积;
所述获取木柱的应变监测残损面积,包括:获取应力波断层扫描仪进行无损检测木柱的检测结果,根据检测结果分析木柱的残损面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分析模型计算木柱的重要性评价指标具体包括:
对所述分析模型中的各木柱设定材料参数以及载荷参数;分析所述分析模型中木柱在相同静力作用下的木柱位移、最大拉应力、最大压应力;
计算木柱的结构广义刚度和整体结构的结构广义刚度;
通过木柱的结构广义刚度和整体结构的结构广义刚度计算木柱的重要性评价指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过木柱的结构广义刚度和整体结构的结构广义刚度计算木柱的重要性评价指标通过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in=1-Kf/K0
式中,Kf为木柱的结构广义刚度,Kf为整体结构的结构广义刚度。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整体结构的结构广义刚度是通过计算整体结构中所有木柱的结构广义刚度之和。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木柱的结构广义刚度通过以下公式计算:
F=EA/L
其中,F为木柱的结构广义刚度,E为为弹性模量,A为木柱截面积。
6.一种古代楼阁木柱整体残损评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
分析模型建立单元,用于根据建筑的结构图纸构建建筑的分析模型;
木柱的重要性评价指标计算单元,用于基于所述分析模型计算木柱的重要性评价指标;
数据采集单元,用于获取木柱的残损面积和截面总面积;
结构木柱整体残损评价值计算单元,用于根据各木柱的残损面积和总面积计算结构木柱整体残损评价值,所述所述计算结构木柱整体残损评价值通过下公式进行计算:
K=∑in(1-Vi/V0)
式中,in为木柱n的重要性评价指标,n=1,2,3……,Vi为木柱的应变监测残损面积,V0为木柱的总面积;所述获取木柱的应变监测残损面积,包括:获取应力波断层扫描仪进行无损检测木柱的检测结果,根据检测结果分析木柱的残损面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木柱的重要性评价指标计算单元具体用于:
对所述分析模型中的各木柱设定材料参数以及载荷参数;分析所述分析模型中木柱在相同静力作用下的木柱位移、最大拉应力、最大压应力;
计算木柱的结构广义刚度和整体结构的结构广义刚度;
通过木柱的结构广义刚度和整体结构的结构广义刚度计算木柱的重要性评价指标。
8.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9.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CN202311091395.6A 2023-08-25 2023-08-25 一种古代楼阁木柱整体残损评价方法和装置 Active CN11711369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091395.6A CN117113695B (zh) 2023-08-25 2023-08-25 一种古代楼阁木柱整体残损评价方法和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091395.6A CN117113695B (zh) 2023-08-25 2023-08-25 一种古代楼阁木柱整体残损评价方法和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113695A CN117113695A (zh) 2023-11-24
CN117113695B true CN117113695B (zh) 2024-04-16

Family

ID=888051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091395.6A Active CN117113695B (zh) 2023-08-25 2023-08-25 一种古代楼阁木柱整体残损评价方法和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113695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380606A (zh) * 2020-11-16 2021-02-19 福州大学 土木结构体系中构件重要性和体系易损性评估方法
CN113222376A (zh) * 2021-04-29 2021-08-06 北京建筑大学 文物自然灾害风险监测技术适宜性评价方法和装置
CN113326863A (zh) * 2021-03-24 2021-08-31 广州大学 建筑结构健康状况检测方法、系统及修缮方案确定方法
CN115272693A (zh) * 2022-07-05 2022-11-01 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 一种古建筑遗产中木构件的保护决策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380606A (zh) * 2020-11-16 2021-02-19 福州大学 土木结构体系中构件重要性和体系易损性评估方法
CN113326863A (zh) * 2021-03-24 2021-08-31 广州大学 建筑结构健康状况检测方法、系统及修缮方案确定方法
CN113222376A (zh) * 2021-04-29 2021-08-06 北京建筑大学 文物自然灾害风险监测技术适宜性评价方法和装置
CN115272693A (zh) * 2022-07-05 2022-11-01 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 一种古建筑遗产中木构件的保护决策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古建筑木结构安全性检测鉴定方法综述;马德云;宋佳;左勇志;张密;郝梦瑶;刘云龙;南锟;魏越;;建筑结构;20170615;第47卷(第S1期);第983-986页 *
基于变形及滞回耗能的RC框剪结构地震损伤评估;杜永峰等;《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1125;第44卷(第11期);第38-45页 *
基于广义结构刚度的构件重要性评价方法;叶列平;林旭川;曲哲;陆新征;潘鹏;;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100315(第01期);第1-6页 *
基于构件材料损伤的框架-核心筒损伤分布模式研究;何春凯;曹秋迪;滕军;李祚华;;建筑结构;20110415;第41期(第S1期);第1003-1006页 *
基于能量方法的江浙地区抬梁式及穿斗式传统民居木构件重要性分析;孟哲等;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80630;第30卷(第3期);第94-102页 *
方小牛等.《生土类建筑保护技术与策略:以井冈山刘氏祠保护与修缮为例》.同济大学出版社,2018,第60页. *
木构古建安全现状评估方法研究综述;周乾;闫维明;纪金豹;;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51025;第41卷(第05期);第32-37页 *
汪海等.《飞机结构设计与强度计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第81-82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113695A (zh) 2023-11-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Masi et al.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 of gravity-load designed RC buildings: Evaluation of seismic capacity through non-linear dynamic analyses
Xie et al. Experimental study and numerical model calibration for earthquake-induced collapse of RC frames with emphasis on key columns, joints, and the overall structure
Günay et al. PEER performance-based earthquake engineering methodology, revisited
Baker et al. Pacific earthquake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Bradley A critical examination of seismic response uncertainty analysis in earthquake engineering
Xie et al. Rotational behavior of degraded traditional mortise-tenon joints: Experimental tests and hysteretic model
Haran Pragalath et al. Multiplication factor for open ground storey buildings–a reliability based evaluation
Kramar et al. Seismic collapse risk of precast industrial buildings with strong connections
Pozza et al. Effect of different modelling approaches on the prediction of the seismic response of multi-storey CLT buildings
Romao et al. Assessment of the statistical distributions of structural demand under earthquake loading
Butt et al. Evaluation of seismic response trends from long-term monitoring of two instrumented RC buildings including soil-structure interaction
Badal et al. A framework to incorporate probabilistic performance in force-based seismic design of RC buildings as per Indian standards
CN117113695B (zh) 一种古代楼阁木柱整体残损评价方法和装置
Tsalouchidis et al. Amplitude scaling of ground motions as a potential source of bias: large‐scale investigations on structural drifts
Pan et al. Seismic performance and collapse fragility of balloon-framed CLT school building
Esteva et al. Structural damage accumulation and control for life cycle optimum seismic performance of buildings
Vargas-Alzate et al. An efficient methodology to estimate probabilistic seismic damage curves
Peruš et al. Prediction of the seismic capacity of RC structural walls by non‐parametric multidimensional regression
Jeong et al. Modeling of RC shear walls using shear spring and fiber elements for seismic performance assessment
Magliulo et al. Modeling of the beam-to-column dowel connection for a single-story RC precast building
KR102349744B1 (ko) 지반조건계수로 산출된 동적 수평지반반력 보정계수를 이용한 말뚝의 동적수평거동 예측시스템
Kazantzi et al. Analytical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 of modern highrise RC moment-resisting frame buildings in the Western USA for the Global Earthquake Model
Fragiacomo et al. A simplified approach for long-term evaluation of timber-concrete composite beams
Lestuzzi et al. Accuracy assessment of nonlinear seismic displacement demand predicted by simplified methods for the plateau range of design response spectra
Hait et al. Damage assessment of low to mid rise reinforced concrete buildings considering planner irregularitie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