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101224A - 水质净化组件与制冷设备 - Google Patents

水质净化组件与制冷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101224A
CN117101224A CN202210530298.1A CN202210530298A CN117101224A CN 117101224 A CN117101224 A CN 117101224A CN 202210530298 A CN202210530298 A CN 202210530298A CN 117101224 A CN117101224 A CN 11710122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channel
inner shell
filtering unit
communica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53029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谢云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fei Hualing Co Ltd
Midea Group Co Ltd
Hefei Midea Refrigera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fei Hualing Co Ltd
Midea Group Co Ltd
Hefei Midea Refrigera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fei Hualing Co Ltd, Midea Group Co Ltd, Hefei Midea Refrigera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efei Hual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530298.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101224A/zh
Publication of CN1171012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10122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001Processes for the treatment of water whereby the filtration technique is of importanc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44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dialysis, osmosis or reverse osmosis
    • C02F1/441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dialysis, osmosis or reverse osmosis by reverse osmosi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11/00Self-contained movable devices, e.g. domestic refrigerato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201/00Apparatus for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2201/002Construction details of the apparatu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301/00General aspects of water treatment
    • C02F2301/08Multistage treatments, e.g. repetition of the same process step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307/00Location of water treatment or water treatment device
    • C02F2307/12Location of water treatment or water treatment device as part of household appliances such as dishwashers, laundry washing machines or vacuum cleaners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制冷设备技术领域,提供一种水质净化组件与制冷设备。上述水质净化组件包括:进水口、出水口、内壳、外壳及滤水单元,内壳设于外壳中,外壳的内壁面与内壳的外壁面之间限定出第一过水通道,进水口、内壳、第一过水通道及出水口依次连通;滤水单元设于内壳中。本发明通过第一过水通道对过滤后的净化水进行输送,基于第一过水通道对水质净化组件的内部水路的延长作用,在冷藏间室所提供的低温环境下,有充足的时间对净化水进行冷却,从而便于实现向用水器件供应经过冷却处理的净化水。

Description

水质净化组件与制冷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冷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水质净化组件与制冷设备。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在冰箱、冰柜等制冷设备中均应用到水质净化器,水质净化器用于向制冷设备内的用水器件提供净化水。但是,在实际应用中,现有的水质净化器结构简单,难以满足对制冷设备内的用水器件供应冷却的净化水的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水质净化组件,便于实现向制冷设备内的用水器件供应冷却的净化水。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制冷设备。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水质净化组件,所述水质净化组件用于设置于制冷设备的冷藏间室内,所述水质净化组件包括:
进水口与出水口;
内壳与外壳,所述内壳设于所述外壳中,所述外壳的内壁面与所述内壳的外壁面之间限定出第一过水通道,所述进水口、所述内壳、所述第一过水通道及所述出水口依次连通;
滤水单元,所述滤水单元设于所述内壳中。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水质净化组件,在将水质净化组件放置于制冷设备的冷藏间室内时,进入水质净化组件的水体先经过滤水单元过滤为净化水,净化水进入第一过水通道后,基于第一过水通道对水质净化组件的内部水路的延长作用,在冷藏间室所提供的低温环境下,有充足的时间对净化水进行冷却,冷却后的净化水再从进水口排出,从而便于实现向用水器件供应经过冷却处理的净化水。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过水通道的第一端形成于所述内壳的第一端的外壁面与所述外壳的内壁面之间,并与所述出水口连通;
所述第一过水通道的第二端形成于所述内壳的第二端的外壁面与所述外壳的内壁面之间,并与所述内壳的第二端连通。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滤水单元的第一端用于输出净化水,所述滤水单元的第一端朝向所述内壳的第二端;所述滤水单元的第二端朝向所述内壳的第一端,所述内壳的第一端与所述进水口连通。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内壳中设有储水腔与过滤腔,所述第一过水通道、所述储水腔和所述过滤腔之间流体连通,所述滤水单元设于所述过滤腔中,所述过滤腔与所述进水口连通。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滤水单元的第一端用于输出净化水,所述滤水单元的第一端朝向所述内壳的第二端;所述滤水单元的第二端朝向所述内壳的第一端,所述进水口设于所述内壳的第一端;
所述滤水单元的第一端与所述内壳的第二端之间形成储水腔,所述第一过水通道通过所述内壳的第二端与所述储水腔连通。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储水腔内设有支撑件,所述支撑件支撑于所述滤水单元的第一端,所述滤水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内壳的第一端抵接。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滤水单元的第一端设有定位结构,所述定位结构与所述支撑件朝向所述滤水单元的第一端适配;或者,所述滤水单元的第一端与所述支撑件形成为一体式结构。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外壳的第二端呈封口状,所述内壳的第二端呈敞口状;所述内壳的第二端与所述外壳的第二端之间设有导流间隙,所述第一过水通道通过所述导流间隙与所述储水腔连通。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外壳的第二端呈封口状,所述内壳的第二端呈敞口状;所述内壳的第二端与所述外壳的第二端间隔,以在所述内壳的第二端与所述外壳的第二端之间形成储水腔;所述第一过水通道与所述储水腔连通,所述储水腔通过所述内壳的第二端与所述内壳的内腔连通。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滤水单元包括滤芯;所述滤芯的侧面与所述内壳的内壁面之间形成第二过水通道,所述滤芯内设有净水流道,所述净水流道与所述第一过水通道连通;
其中,所述滤芯用于对从所述第二过水通道进入至所述净水流道内的水体进行过滤。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滤水单元还包括第一封盖与第二封盖;所述第一封盖封装于所述滤芯的一端,所述第一封盖上设有与所述净水流道连通的净水出口;所述第二封盖封装于所述滤芯的另一端。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还包括:
止水结构,所述止水结构包括止水构件与构造于所述外壳的第一端的止水通道,所述止水构件与所述内壳的第一端连接,所述止水构件可活动地设置在所述止水通道中,所述止水构件中构造有进水通道和出水通道;
所述止水通道的内壁面与所述止水构件的外壁面之间形成所述进水口,所述进水通道的出水端与所述内壳连通;所述出水通道的出水端形成为所述出水口;
在所述止水构件移动至所述止水通道的阻断位置的情形下,所述进水通道的进水端和所述出水通道的进水端呈封堵状,以使得所述进水口与所述进水通道阻断,所述第一过水通道与所述出水通道阻断;
在所述止水构件移动至所述止水通道的连通位置的情形下,所述进水通道的进水端和所述出水通道的进水端呈敞开状,以使得所述进水口与所述进水通道连通,所述第一过水通道与所述出水通道连通。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止水结构还包括:沿所述止水构件的活动方向依次间隔设置在所述止水构件的外壁面和所述止水通道的内壁面之间的第一密封圈、第二密封圈和第三密封圈;
所述进水通道的进水端位于所述第一密封圈和所述第二密封圈之间;所述出水通道的出水端位于所述第二密封圈和所述第三密封圈之间;
在所述止水构件移动至所述止水通道的阻断位置的情形下,所述进水通道的进水端处于所述第一密封圈与所述第二密封圈之间形成的阻断通道中,所述出水通道的进水端处于所述第二密封圈与所述第三密封圈之间形成的阻断通道中;
在所述止水构件移动至所述止水通道的连通位置的情形下,所述止水构件和所述止水通道在所述第一密封圈所在的位置形成导流间隙,所述止水构件和所述止水通道在所述第三密封圈所在的位置形成导流间隙。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的制冷设备,包括冷藏间室与用水组件,还包括安装于所述冷藏间室内的如上任一项所述的水质净化组件,所述水质净化组件的出水口与所述用水器件连通。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还包括:配液阀;所述配液阀包括一个进液口和多个出液口,所述水质净化组件的出水口与所述进液口连通,多个所述出液口与多个所述用水器件一一对应地连通。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用水器件包括第一制冰机、第二制冰机及分配器;所述第一制冰机设于所述冷藏间室内,所述第二制冰机设于所述制冷设备的冷冻间室内,所述分配器设于所述制冷设备的门体上。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相关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相关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水质净化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图1的A-A剖面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图1的A-A剖面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水质净化组件与接座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图4的A-A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图4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图2中K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止水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制冷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制冷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附图标记:
100:水质净化组件;200:接座;300:配液阀;400:第一制冰机;500:第二制冰机;600:分配器;700:冷藏间室;800:冷冻间室;900:门体;
11:进水口;12:出水口;13:内壳;14:外壳;141:封盖;15:滤水单元;151:滤芯;152:第一封盖;153:第二封盖;16:导流件;17:支撑件;18:止水结构;181:止水构件;1811:第一密封圈;1812:第二密封圈;1813:第三密封圈;81:进水通道;82:出水通道;182:止水通道;1821:第一凸起;183:弹性件;101:第一过水通道;102:第二过水通道;131:过滤腔;132:储水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能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实施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实施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如图1至图10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水质净化组件与制冷设备。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一种水质净化组件,水质净化组件100用于设置于制冷设备的冷藏间室700内,水质净化组件100具有进水口11与出水口12,水质净化组件100还包括:内壳13、外壳14及滤水单元15。
内壳13设于外壳14中,外壳14的内壁面与内壳13的外壁面之间限定出第一过水通道101,进水口11、内壳13、第一过水通道101及出水口12依次连通。其中,本实施例所示的内壳13与外壳14均可采用导热性能好的铜、铝、不锈钢等导热材料制成,以便水质净化组件100内的水体与冷藏间室700内的低温空气进行热交换。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所示的滤水单元15设于内壳13中,水体在通过进水口11进入内壳13中后,滤水单元15对水体进行过滤,滤水单元15输出的净化水从内壳13进入至第一过水通道101,第一过水通道101引导净化水从出水口12排出。在此,本实施例并不要求进水口11、内壳13、第一过水通道101及出水口12呈连续设置,只要确保水体能够沿着进水口11、内壳13、第一过水通道101及出水口12顺次流动即可。
相比于现有的水质净化器而言,在将本实施例的水质净化组件100放置于制冷设备的冷藏间室700内时,进入水质净化组件100的水体先经过滤水单元15过滤为净化水,净化水进入第一过水通道101后,基于第一过水通道101对水质净化组件100的内部水路的延长作用,在冷藏间室700所提供的低温环境下,有充足的时间对净化水进行冷却,冷却后的净化水再从进水口11排出,从而便于实现向用水器件供应经过冷却处理的净化水。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图3及图5所示,本实施例所示的第一过水通道101的第一端形成于内壳13的第一端的外壁面与外壳14的内壁面之间,并与出水口12连通。
第一过水通道101的第二端形成于内壳13的第二端的外壁面与外壳14的内壁面之间,并与内壳13的第二端连通。
在此,本实施例沿着从内壳13的第一端至第二端的延伸方向实现对第一过水通道101的布置,以尽可能地增大第一过水通道101的布置长度。
由于第一过水通道101形成于内壳13与外壳14的相对壁面之间,且滤水单元15设置于内壳13中,在外壳14与冷藏间室700内的空气对流换热的情况下,经过滤水单元15过滤处理后得到的净化水在第一过水通道101内流动的过程中会得到冷却,并且第一过水通道101内净化水的冷量也可进一步通过内壳13传导至内壳13中,对内壳13中的水体进行冷却,从而水质净化组件100在对水体进行净化处理的同时,还实现冷却处理,满足了对用水器件供应经过冷却处理的净化水的需求。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图3及图5所示,为了进一步增长水质净化组件100内的水流路径,本实施例设置滤水单元15的第一端用于输出净化水,滤水单元15的第一端朝向内壳13的第二端;滤水单元15的第二端朝向内壳13的第一端,内壳13的第一端与进水口11连通。
在实际应用中,水体在从内壳13的第一端的进水口11进入内壳13中,水体在经由滤水单元15的过滤处理后,过滤处理得到的净化水朝向内壳13的第二端输出至上述实施例所示的第一过水通道101中,并在第一过水通道101的引导下从出水口12排出。其中,图5中以箭头示意了水体的流动方向。
由上可知,水体在内壳13中的流向与水体在第一过水通道101内的流向正好相反,这不仅有效利用水质净化组件100的内部空间,实现水体的水流路径的最大化,还便于内壳13的内、外侧的水体进行热交换,确保了对水质净化组件100内水体的冷却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实现水质净化组件100的净水功能与储水功能的集成化设计,本实施例所示的内壳中设有储水腔132与过滤腔131,第一过水通道101、储水腔132和过滤腔131之间流体连通,滤水单元设于过滤腔131中,过滤腔131与进水口11连通。
在此,本实施例既可以设置过滤腔131靠近内壳13的第一端,储水腔132靠近内壳13的第二端,以实现第一过水通道101、储水腔132和过滤腔131顺次连通,也可以设置过滤腔131靠近内壳13的第二端,储水腔132靠近内壳13的第一端,以实现第一过水通道101、过滤腔131和储水腔132顺次连通。
如图2与图3所示,本实施例所示的滤水单元15的第一端用于输出净化水,滤水单元15的第一端朝向内壳13的第二端;滤水单元15的第二端朝向内壳13的第一端,进水口11设于内壳13的第一端。
滤水单元15的第一端设于内壳13中,滤水单元15的第一端与内壳13的第二端之间形成储水腔132,第一过水通道101通过内壳13的第二端与储水腔132连通。
在此,本实施例基于储水腔132的设计,实现将第一过水通道101、储水腔132及滤水单元15集成为一体,使得本实施例所示的水质净化组件100既具有储水功能,又能实现水质净化功能。
其中,在对水体进行净化处理时,本实施例基于储水腔132的设计,可在储水腔132存储经过净化处理后的净化水。由于水质净化组件100处于冷藏间室700所在的低温环境中,净化水在长期存储的过程中得到冷却,可满足对制冷设备内用水器件的供水需求。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为了便于实现对滤水单元15的安装,本实施例所示的储水腔132内设有支撑件17,支撑件17支撑于滤水单元15的第一端,滤水单元15的第二端与内壳13的第一端抵接。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所示的外壳14的第二端设有封盖,以使得外壳14的第二端呈封口状,内壳13的第二端呈敞口状。如此,在滤水单元15的第二端与内壳13的第一端抵接后,本实施例可将支撑件17的一端与滤水单元15的第一端抵接,从而在外壳14的第二端安装封盖141后,支撑件17的另一端与外壳14的第二端形成抵接,以实现支撑件17支撑于滤水单元15的第一端。
在此,本实施例所示的支撑件17包括多个弧形支撑板,多个弧形支撑板相对于内壳13的中轴线沿圆周排布呈筒状,以便于对滤水单元15的第一端进行支撑。
如此,本实施例所示的支撑件17既实现了对滤水单元15的稳定支撑,又不会过多地占用储水腔132的内部空间。
与此同时,本实施例所示的支撑件17在储水腔132内间隔出第二导流通道,第二导流通道用于引导储水腔132内的水体沿着第二导流通道的延伸方向定向地流动,从而第二导流通道在实现储水的同时,还实现水体的先进先出,起到防混水的效果。
一些示例中,本实施例所示的支撑件17相对于内壳13的中轴线在储水腔132内呈螺旋状延伸,以使得第二导流通道形成为螺旋形流道。
一些示例中,本实施例所示的支撑件17也可采用上述实施例中的多个弧形支撑板,以使得第二导流通道沿内壳13的轴向延伸,以基于第二导流通道引导内壳13内的水体沿内壳13的轴向定向的流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确保支撑件17朝向滤水单元15的第一端对滤水单元15形成稳定的支撑,本实施例在滤水单元15的第一端设有定位结构,例如,定位结构为定位槽或定位块,定位结构与支撑件17朝向滤水单元15的第一端适配。
在一些示例中,为了便于实现对滤水单元15的安装,本实施例将滤水单元15的第一端与支撑件17形成为一体式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所示的外壳14的第二端呈封口状,内壳13的第二端呈敞口状;内壳13的第二端与外壳14的第二端之间设有导流间隙,第一过水通道101通过导流间隙与储水腔132连通。
在此,本实施例基于导流间隙的设置,可使得储水腔132内的净化水通过导流间隙直接流向第一过水通道101中。
在一些示例中,本实施例也可以将内壳13的第二端与外壳14的第二端抵接,在内壳13的第二端设置多个开口,以基于多个开口形成本实施例所示的导流间隙。
在一些示例中,由于滤水单元15的第二端与内壳13的第一端抵接,支撑件17支撑于滤水单元15的第一端,基于支撑件17的支撑作用,本实施例也可将内壳13的第二端与外壳14的第二端间隔,内壳13的第二端与外壳14的第二端之间的间隔空间,形成本实施例所示的导流间隙。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为了便于实现水质净化组件100的储水功能与水质净化功能的集成化设计,本实施例也可将外壳14的第二端设为封口状,内壳13的第二端设为敞口状;内壳13的第二端与外壳14的第二端间隔,以在内壳13的第二端与外壳14的第二端之间形成储水腔132,第一过水通道101与储水腔132连通,储水腔132通过内壳13的第二端与内壳13的内腔连通。
在此,本实施例同样可在储水腔132中设置支撑件17,支撑件17的一端分别与滤水单元15的第一端及内壳13连接,支撑件17的另一端与外壳14的第二端抵接,滤水单元15的第二端与内壳13的第一端抵接。
在实际布置时,本实施例可以对滤水单元15沿内壳13的轴向的延伸长度进行优化设计,以在滤水单元15的第二端与内壳13的第一端抵接时,滤水单元15的第一端与内壳13的第二端齐平。
如此,本实施例在安装支撑件17时,可将支撑件17的一端分别与滤水单元15的第一端及内壳13的第二端抵接,并在对外壳14的第二端安装封盖141后,支撑件17的另一端与外壳14的第二端的封盖141形成抵接,以基于支撑件17对滤水单元15和内壳13共同形成支撑,并确保内壳13的第二端与外壳14的第二端之间形成储水腔132。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所示的外壳14的内壁面与内壳13的外壁面之间设有导流件16,导流件16在第一过水通道101内间隔出第一导流通道,第一导流通道的一端与出水口连通,第一导流通道的另一端与内壳13连通。第一导流通道用于沿其延伸方向引导水体定向地流动,以实现水体的先进先出,起到防混水的效果。
在实际应用中,本实施例可以设置导流件16沿内壳13的中轴线延伸,以使得第一导流通道形成为沿内壳13的中轴线延伸的直线型流道。
一些示例中,本实施例也可设置导流件16相对于内壳13的中轴线延伸呈螺旋状,以在第一过水通道101内间隔出螺旋形流道,由螺旋形流道引导水体在内壳13的外壁面流动,实现水体的先进先出,防止水体在流动过程中出现浑水的问题。
在此,本实施例基于导流件16的设计,在一方面,在内壳13与外壳14之间形成径向支撑,在另一方面,可在内壳13与外壳14之间形成螺旋形流道,水体在进入螺旋形流道后,只能沿着螺旋形流道的延伸方向流动,在水体沿螺旋形流道流动过程中,实现水体的先进先出,并在水质净化组件100因外力作用发生振动或运行时,水体不会在螺旋形流道内发生回流,起到减小流道内部浑水的效果。
其中,本实施例既可将导流件16设于外壳14的内壁面,也可将导流件16设于内壳13的外壁面,还可将导流件16夹设于外壳14的内壁面与内壳13的外壁面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实施例可以设置导流件16相对于内壳13的中轴线延伸的轴向长度小于内壳13的轴向长度,例如,导流结相对于内壳13的中轴线延伸的轴向长度等于内壳13的轴向长度的(50%~75%)。
为了进一步增强防混水效果,本实施例也可以设置导流件16相对于内壳13的中轴线延伸的轴向长度等于内壳13的轴向长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与图6所示,本实施例所示的滤水单元15包括滤芯151;滤芯151的侧面与内壳13的内壁面之间形成第二过水通道102,滤芯151内设有净水流道,净水流道与第一过水通道101连通。
其中,滤芯151既可以为活性碳棒滤芯151,也可以采用本领域公知由反渗透膜卷绕而成的滤芯151,滤芯151用于对从第二过水通道102进入至净水流道内的水体进行过滤。
在对水体进行净化处理中,本实施例通过设置第二过水通道102,可确保内壳13中的水体先进入第二过水通道102中,然后再由滤芯151对水体进行过滤处理,以实现对水体的净化。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所示的滤水单元15还包括第一封盖152与第二封盖153;第一封盖152封装于滤芯151的一端,第一封盖152上设有与净水流道连通的净水出口;第二封盖153封装于滤芯151的另一端。
具体地,本实施例所示的第一封盖152朝向滤芯151的一侧面设有第一定位槽,滤芯151的一端插入至第一定位槽中,第一封盖152朝向滤芯151的一侧面的中心设有第一延伸部,第一延伸部适于插入至净水流道的一端,第一延伸部设有沿滤芯151的轴向贯穿的净水出口。
与此同时,本实施例所示的第二封盖153朝向滤芯151的一侧面设有第二定位槽,滤芯151的另一端插入至第二定位槽中,第二封盖153朝向滤芯151的一侧面的中心设有第三延伸部,第三延伸部适于插入至净水流道的另一端,以对净水流道的另一端进行封堵。
在一些示例中,本实施例可在第一封盖152背离滤芯151的一侧面设置上述实施例所示的定位结构,例如,定位结构为定位槽或定位凸起。定位结构用于与上述实施例所示的支撑件17朝向滤水单元15的一端适配,以确保支撑件17对滤水单元15支撑的可靠性。
在一些示例中,为了实现对滤水单元15的便捷式安装,本实施例也可将第一封盖152与支撑件17设为一体式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与图8所示,本实施例所示的水质净化组件100还包括:止水结构18,止水结构18包括止水构件181与构造于外壳14的第一端的止水通道182,止水构件181与内壳13的第一端连接,止水构件181可活动地设置在止水通道182中,止水构件181中构造有进水通道81和出水通道82。
止水通道182的内壁面与止水构件181的外壁面之间形成上述实施例所示的进水口11,进水通道81的进水端与出水通道82的出水端分别构造于止水构件181的外壁面,进水通道81的出水端与内壳13连通,出水通道82的出水端形成为上述实施例所示的出水口12。
止水结构18具有第一配合状态与第二配合状态;在止水结构18处于第一配合状态的情形下,止水构件181移动至止水通道182的阻断位置,进水通道81的进水端和出水通道82的进水端呈封堵状,使得进水口11与进水通道81阻断,第一过水通道101与出水通道82阻断。
在止水结构18处于第二配合状态的情形下,止水构件181移动至止水通道182的连通位置,进水通道81的进水端和出水通道82的进水端呈敞开状,使得进水口11与进水通道81连通,第一过水通道101与出水通道82连通。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止水结构18,通过在止水构件181中构造进水通道81和出水通道82,使得止水结构18处于第一配合状态的情形下,止水构件181移动至止水通道182的阻断位置,利用止水通道182阻断进水通道81和出水通道82,以避免水质净化组件100的滤水单元15在拔出和更换时出现内部水体流出的问题,便于对水质净化组件100进行安装与维护。
在实际应用中,本实施例提供的止水结构18与接座200可拆卸地连接,在发现滤芯151需要拔出和更换时,可将接座200与止水结构18分离,此时止水结构18处于第一配合状态,将止水构件181移动至止水通道182的阻断位置。如图7所示,止水构件181相对于止水通道182向上移动,由于止水构件181上的进水端和出水端被封堵,水质净化组件100内的水不能从其进水口11与出水口12流出,从而实现止水结构18的止水功能。
在止水结构18安装在接座200上时,此时止水结构18处于第二配合状态,止水构件181移动至止水通道182的连通位置。此时,止水构件181相对于止水通道182向下移动,止水构件181上的进水端和出水端露出,来自接座200上的第一通水口的水流可依次通过进水口11与进水通道81流入内壳13中,第一过水通道101内的水也可通过出水通道82流向接座200的第二通水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所示的止水结构18还包括:沿止水构件181的活动方向依次间隔设置在止水构件181的外壁面和止水通道182的内壁面之间的第一密封圈1811、第二密封圈1812和第三密封圈1813。例如,在本实施例中,止水构件181可相对于止水通道182上下移动。因此,第一密封圈1811、第二密封圈1812和第三密封圈1813从上至下依次间隔地套设在止水构件181上,第一密封圈1811、第二密封圈1812和第三密封圈1813均位于止水构件181和止水通道182之间,第一密封圈1811、第二密封圈1812和第三密封圈1813可采用橡胶圈。
本实施例中,进水通道81的进水端位于第一密封圈1811和第二密封圈1812之间;出水通道82的出水端位于第二密封圈1812和第三密封圈1813之间。也即进水通道81的进水端设置在出水通道82的出水端的上方。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将第一密封圈1811、第二密封圈1812和第三密封圈1813从下至上依次间隔地套设在止水构件181上。也即,进水通道81的进水端设置在出水通道82的出水端的下方。
如图7所示,止水通道182的内壁面设有第一凸起1821,第一凸起1821为环形凸起。
在止水结构18处于第一配合状态的情形下,止水构件181相对于止水通道182向上移动,止水构件181移动至止水通道182的阻断位置。此时,第一密封圈1811抵接在第一凸起1821上,第一密封圈1811在第一凸起1821处形成第一密封面,第二密封圈1812在止水通道182的内壁面上形成第二密封面,第三密封圈1813在止水通道182的内壁面上形成第三密封面,以使得进水通道81的进水端处于第一密封圈1811与第二密封圈1812之间形成的阻断通道中,出水通道82的进水端处于第二密封圈1812与第三密封圈1813之间形成的阻断通道中,从而实现止水结构18的止水功能。
在止水结构18处于第二配合状态的情形下,止水构件181相对于止水通道182向下移动,移动至止水通道182的连通位置。第一密封圈1811脱离第一凸起1821,第二密封圈1812在止水通道182的内壁面上形成第二密封面,第三密封圈1813脱离止水通道182的内壁面,以使得止水构件181和止水通道182在第一密封圈1811所在的位置形成导流间隙,止水构件181和止水通道182在第三密封圈1813所在的位置形成导流间隙,从而实现止水结构18的导通功能。
在此应指出的是,本实施例所示的止水构件181包括止水段与固定段,止水段的一端与固定段的一端相连接,固定段的另一端与内壳13的第一端连接。
在此,本实施例所示的止水段中构造有进水通道81和出水通道82;进水通道81的进水端与出水通道82的出水端分别构造于止水段的侧壁上;进水通道81的出水端延伸至固定段,并通过固定段的内腔与内壳13的第一端的通水口连通;出水通道82的出水端构造于止水段的另一端。
在一些示例中,本实施例所示的固定段的直径大于止水段的直径,固定段的另一端通过弹性件183与内壳13的第一端连接。
在实际应用中,在止水结构18处于第一配合状态的情形下,弹性件183处于第一状态,止水构件181在弹性件183的驱动移动至止水通道182的阻断位置;在止水结构18处于第二配合状态的情形下,弹性件183处于第二状态,止水构件181在外力的作用下移动至止水通道182的连通位置。其中,弹性件183处于第二状态的形变量大于弹性件183处于第一状态的形变量。
如此,在将止水结构18从接座200上拆卸下来后,由于止水构件181不在受到来自接座200的抵触力,弹性件183会从第二状态恢复至第一状态,弹性件183在恢复形变的过程中会驱动止水构件181移动至止水通道182的阻断位置,以实现止水结构18的止水功能,避免工作人员在将水质净化组件100从接座200上拆卸的过程中发生内部水流出的问题,提升了用户更换滤水单元15的体验。
如图9与图10所示,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提供一种制冷设备,包括冷藏间室700与用水组件,还包括安装于冷藏间室700内的如上任一项的水质净化组件100,水质净化组件100的出水口12与用水器件连通。
在实际应用中,本实施例所示的制冷设备设有供水管路,供水管路的一端用于供水系统(自来水管网)连通,供水管路的另一端延伸至冷藏间室700内。
在此,本实施例所示的水质净化组件100的进水口11与供水管路的另一端连通。由于水质净化组件100设于冷藏间室700内,在冷藏间室700的低温环境下,进入水质净化组件100的水体可实现先过滤再冷却,水质净化组件100输出的低温的净化水供给至用水器件。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通过在水质净化组件100内设置储水腔132,实现将现有的水箱结构与净水器集成为一体,实现对用水器件的供水水路结构的精简。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用水器件设有多个情况下,本实施例所示的制冷设备还设置有配液阀300;配液阀300包括一个进液口和多个出液口,水质净化组件100的出水口12与进液口连通,多个出液口与多个用水器件一一对应地连通。
为此,本实施例基于配液阀300的设计,可实现水质净化组件100有选择性地向多个用水器件供给净化水,从而大幅度缩减整个供水系统的长度,提升了供水系统的可维修性。
其中,本实施例可将配液阀300与水质净化组件100分别设置于冷藏间室700内,以便于用户定期对配液阀300与水质净化组件100进行更换和维修。
如图10所示,本实施例所示的用水器件包括第一制冰机400、第二制冰机500及分配器600。第一制冰机400设于冷藏间室700内,第二制冰机500设于制冷设备的冷冻间室800内,分配器600设于制冷设备的门体900上。
相应地,本实施例所示的配液阀300为一进三出阀,水质净化组件100的出水口12与一进三出阀的进液口连通,一进三出阀的第一个出液口通过管路与设于冷藏间室700顶部的第一制冰机400连通,一进三出阀的第二个出液口通过管路与第二制冰机500连通,一进三出阀的第三个出液口通过管路与分配器600连通。
在使用过程中,水质净化组件100输出的净化水通过一进三出阀可控地分配给第一制冰机400、第二制冰机500及分配器600,以满足第一制冰机400或第二制冰机500的制冰需求,且用户也可在不打开门体900的情况下通过分配器600取冰水。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所示的制冷设备可以是冰箱或冰柜,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制。尽管参照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各种组合、修改或者等同替换,都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中。

Claims (15)

1.一种水质净化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进水口与出水口;
内壳与外壳,所述内壳设于所述外壳中,所述外壳的内壁面与所述内壳的外壁面之间限定出第一过水通道,所述进水口、所述内壳、所述第一过水通道及所述出水口依次连通;
滤水单元,所述滤水单元设于所述内壳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质净化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过水通道的第一端形成于所述内壳的第一端的外壁面与所述外壳的内壁面之间,并与所述出水口连通;
所述第一过水通道的第二端形成于所述内壳的第二端的外壁面与所述外壳的内壁面之间,并与所述内壳的第二端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质净化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滤水单元的第一端用于输出净化水,且所述滤水单元的第一端朝向所述内壳的第二端;所述滤水单元的第二端朝向所述内壳的第一端,所述内壳的第一端与所述进水口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质净化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壳中设有储水腔与过滤腔,所述第一过水通道、所述储水腔和所述过滤腔之间流体连通,所述滤水单元设于所述过滤腔中,所述过滤腔与所述进水口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水质净化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滤水单元的第一端用于输出净化水,所述滤水单元的第一端朝向所述内壳的第二端;所述滤水单元的第二端朝向所述内壳的第一端,所述进水口设于所述内壳的第一端;
所述滤水单元的第一端与所述内壳的第二端之间形成储水腔,所述第一过水通道通过所述内壳的第二端与所述储水腔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水质净化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储水腔内设有支撑件,所述支撑件支撑于所述滤水单元的第一端,所述滤水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内壳的第一端抵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水质净化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滤水单元的第一端设有定位结构,所述定位结构与所述支撑件朝向所述滤水单元的第一端适配;或者,所述滤水单元的第一端与所述支撑件形成为一体式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水质净化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壳的第二端呈封口状,所述内壳的第二端呈敞口状;
所述内壳的第二端与所述外壳的第二端之间设有导流间隙,所述第一过水通道通过所述导流间隙与所述储水腔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质净化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壳的第二端呈封口状,所述内壳的第二端呈敞口状;所述内壳的第二端与所述外壳的第二端间隔,以在所述内壳的第二端与所述外壳的第二端之间形成储水腔;
所述第一过水通道与所述储水腔连通,所述储水腔通过所述内壳的第二端与所述内壳的内腔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任一所述的水质净化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滤水单元包括滤芯;所述滤芯的侧面与所述内壳的内壁面之间形成第二过水通道,所述滤芯内设有净水流道,所述净水流道与所述第一过水通道连通;
其中,所述滤芯用于对从所述第二过水通道进入至所述净水流道内的水体进行过滤。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水质净化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滤水单元还包括第一封盖与第二封盖;所述第一封盖封装于所述滤芯的一端,所述第一封盖上设有与所述净水流道连通的净水出口;所述第二封盖封装于所述滤芯的另一端。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9任一所述的水质净化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止水结构,所述止水结构包括止水构件与构造于所述外壳的第一端的止水通道,所述止水构件与所述内壳的第一端连接,所述止水构件可活动地设置在所述止水通道中,所述止水构件中构造有进水通道和出水通道;
所述止水通道的内壁面与所述止水构件的外壁面之间形成所述进水口,所述进水通道的出水端与所述内壳连通;所述出水通道的出水端形成为所述出水口;
在所述止水构件移动至所述止水通道的阻断位置的情形下,所述进水通道的进水端和所述出水通道的进水端呈封堵状,以使得所述进水口与所述进水通道阻断,所述第一过水通道与所述出水通道阻断;
在所述止水构件移动至所述止水通道的连通位置的情形下,所述进水通道的进水端和所述出水通道的进水端呈敞开状,以使得所述进水口与所述进水通道连通,所述第一过水通道与所述出水通道连通。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水质净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水结构还包括:沿所述止水构件的活动方向依次间隔设置在所述止水构件的外壁面和所述止水通道的内壁面之间的第一密封圈、第二密封圈和第三密封圈;
所述进水通道的进水端位于所述第一密封圈和所述第二密封圈之间;所述出水通道的出水端位于所述第二密封圈和所述第三密封圈之间;
在所述止水构件移动至所述止水通道的阻断位置的情形下,所述进水通道的进水端处于所述第一密封圈与所述第二密封圈之间形成的阻断通道中,所述出水通道的进水端处于所述第二密封圈与所述第三密封圈之间形成的阻断通道中;
在所述止水构件移动至所述止水通道的连通位置的情形下,所述止水构件和所述止水通道在所述第一密封圈所在的位置形成导流间隙,所述止水构件和所述止水通道在所述第三密封圈所在的位置形成导流间隙。
14.一种制冷设备,包括冷藏间室与用水器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安装于所述冷藏间室内的如权利要求1至13任一所述的水质净化组件,所述水质净化组件的出水口与所述用水器件连通。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配液阀;
所述配液阀包括一个进液口和多个出液口,所述水质净化组件的出水口与所述进液口连通,多个所述出液口与多个所述用水器件一一对应地连通;
所述用水器件包括第一制冰机、第二制冰机及分配器;所述第一制冰机设于所述冷藏间室内,所述第二制冰机设于所述制冷设备的冷冻间室内,所述分配器设于所述制冷设备的门体上。
CN202210530298.1A 2022-05-16 2022-05-16 水质净化组件与制冷设备 Pending CN11710122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530298.1A CN117101224A (zh) 2022-05-16 2022-05-16 水质净化组件与制冷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530298.1A CN117101224A (zh) 2022-05-16 2022-05-16 水质净化组件与制冷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101224A true CN117101224A (zh) 2023-11-24

Family

ID=888078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530298.1A Pending CN117101224A (zh) 2022-05-16 2022-05-16 水质净化组件与制冷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101224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483530B1 (ko) 냉수탱크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수처리 기기
JP2017170433A (ja) 浄水装置
CN101769666B (zh) 滤水器设备及具有滤水器设备的制冷机
KR101717701B1 (ko) 정수필터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냉장고
KR101804385B1 (ko) 먹는물 공급기를 위한 직냉장치
US2462329A (en) Evaporator having refrigerant recirculation means
CN117101224A (zh) 水质净化组件与制冷设备
US20030110791A1 (en) Integral water filter and tank
CN117101222A (zh) 水质净化组件与制冷设备
CN117101219A (zh) 水质净化组件与制冷设备
CN110836276A (zh) 一种龙头出水机构
CN117619032A (zh) 水质净化组件及制冷设备
US6427474B1 (en) Hydraulic supply assembly and installation equipped with same
CN117249629A (zh) 应用于制冷设备的供水装置与制冷设备
KR101990441B1 (ko) 냉수탱크
CN208905555U (zh) 嵌入式净饮机
CN214433684U (zh) 苏打水制备组件和制水设备
CN114145630A (zh) 苏打水制备组件和制水设备
CN117249643A (zh) 供水装置及制冷设备
CN117109217A (zh) 水质净化组件及制冷设备
KR102630821B1 (ko) 보온재를 가진 저장통과 이를 포함하는 먹는물 공급장치
CN218511279U (zh) 供水装置及制冷设备
CN117101220A (zh) 用于制冷设备的供水系统及制冷设备
US20230144077A1 (en) Water purifying apparatus and refrigerator having the same
CN214582764U (zh) 一种三腔式清洗球收发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