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099267A - 无源元件 - Google Patents

无源元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099267A
CN117099267A CN202180095845.1A CN202180095845A CN117099267A CN 117099267 A CN117099267 A CN 117099267A CN 202180095845 A CN202180095845 A CN 202180095845A CN 117099267 A CN117099267 A CN 11709926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ssive element
loop antenna
extension
transmitter
ca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9584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辻田泰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cific Industri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cif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cif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cif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70992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09926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7/00Loop antennas with a substantially uniform current distribution around the loop and having a directional radiation pattern in a plane perpendicular to the plane of the loop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1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 H01Q1/2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 H01Q1/2208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associated with components used in interrogation type services, i.e. in systems for information exchange between an interrogator/reader and a tag/transponder, e.g. in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systems
    • H01Q1/2241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associated with components used in interrogation type services, i.e. in systems for information exchange between an interrogator/reader and a tag/transponder, e.g. in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systems used in or for vehicle ty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9/00Electrically-short antennas having dimensions not more than twice the operating wavelength and consisting of conductive active radiating elements
    • H01Q9/04Resonant antennas
    • H01Q9/16Resonant antennas with feed intermediate between the extremities of the antenna, e.g. centre-fed dipol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9/00Electrically-short antennas having dimensions not more than twice the operating wavelength and consisting of conductive active radiating elements
    • H01Q9/04Resonant antennas
    • H01Q9/30Resonant antennas with feed to end of elongated active element, e.g. unipole

Landscapes

  • Details Of Aerials (AREA)

Abstract

一种无源元件(50),使用于构成为发送数据的发送器(10)。发送器(10)在箱体(11)内具备被供电的环形天线(25)。无源元件(50)以位于箱体(11)外的方式配置。无源元件(50)在该无源元件(50)的一部分具备环部(53),并且在环部(53)以外的部分具备延长部(61)。环部(53)与环形天线(25)电磁耦合。延长部(61)作为开放端具有无源元件(5)的第1端(51)。

Description

无源元件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使用于发送器的无源元件。
背景技术
构成为发送数据的发送器具备用于发送数据的发送天线。专利文献1公开了作为发送天线的天线装置内置于作为发送器的便携设备的壳体。专利文献1的便携设备是车辆的无钥匙系统使用的发送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3564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有时要将专利文献1公开的便携设备使用于其他系统中的发送器,也就是要将已有的发送器使用于其他用途。此时,在发送器的发送输出不足的情况下,期望不变更包括发送器的发送天线在内的硬件、或不追加需要电源的机器就可将发送输出提高。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根据本公开的方式,是一种无源元件,使用于构成为发送数据的发送器,所述发送器具备被供电的环形天线和收纳所述环形天线的箱体,以位于所述箱体外的方式配置的所述无源元件具备:环部,是该无源元件的一部分;和延长部,是所述环部以外的部分,从该环部延伸,所述环部构成为与所述环形天线电磁耦合,所述延长部作为开放端具有所述无源元件的至少一端。
据此,当向发送器的环形天线供给发送电力时,则在环形天线的周围产生磁场,并且产生电场而从环形天线放射能量。在箱体外,感应电流在与环形天线的磁场耦合的环部流动。与将配置于箱体外的元件设为直线状的比较例相比,比比较例大的感应电流在环部流动。
并且,在感应电流流动的无源元件中,在延长部的开放端附近与其他部分之间产生电位差,因此也在延长部产生电场。其结果,利用延长部,从环形天线接受的能量以电波的方式效率良好地放射。与能量从发送器的环形天线单体以电波的方式放射的情况相比,能提高从发送器的发送输出。如果向环形天线的发送电力相同,则能延长从发送器算起的通信距离。因此,即使是已有的发送器,也只是将无源元件追加到箱体外,不变更包括发送器的环形天线在内的硬件,另外不追加需要电源的机器,就能提高发送器的发送输出。
关于上述无源元件,也可以为,所述延长部是一个,所述开放端是一个,所述无源元件具有作为所述开放端的第1端和构成为接地连接的第2端。
关于上述无源元件,也可以为,当将所述环形天线的使用频率下的波长设为λ时,则所述延长部具有0.10λ~0.40λ的长度。
关于上述无源元件,也可以为,所述延长部包括位于所述环部的两侧的两个延长部,两个所述延长部各自具有所述开放端。
关于上述无源元件,也可以为,当将所述环形天线的使用频率下的波长设为λ时,则两个所述延长部具有0.19λ~0.25λ的长度。
关于上述无源元件,也可以为,进一步包括与所述延长部并排地配置的直线状元件。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发送器及无源元件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图1的发送器的内部及无源元件的端面图。
图3是示出图1的发送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示出图1的无源元件及发送器的主视图。
图5是示出图1的无源元件的延长部的长度和增益的关系的坐标图。
图6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发送器及无源元件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图6的无源元件的主视图。
图8是示出图7的无源元件的延长部的长度和增益的关系的坐标图。
图9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无源元件的另一例的立体图。
图10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无源元件的又一个另一例的立体图。
图11是示出包括直线状元件的另一例的无源元件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对无源元件的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发送器>
发送器例如是与轮胎状态监视装置的发送器大致相同的结构。也就是说,可以说发送器是已有的发送器。虽然未图示,但是轮胎状态监视装置具备分别安装于车辆的四个车轮的发送器和设置于车辆的接收器。发送器安装于车轮的车轮或轮胎。另外,发送器配置于轮胎的内部空间。
发送器具备箱体、轮胎状态检测部、基板、发送电路以及环形天线。箱体收纳有轮胎状态检测部、基板、发送电路以及环形天线。发送器通过发送电路及环形天线将包括由轮胎状态检测部检测出的轮胎的信息在内的数据信号向接收器无线发送。轮胎状态监视装置通过由接收器接收从发送器发送的数据信号,从而监视轮胎的状态。
轮胎状态监视装置的发送器具有能够承受轮胎内的水分或腐蚀性气体的轮胎内环境这样的高耐环境性能。为了具有高耐环境性能,发送器的箱体具有密闭结构。另外,发送器因为安装于在车辆行驶中始终受到离心力的车轮或轮胎,所以小型化且轻量化。因为发送器的小型化及轻量化,所以箱体小型化,并且环形天线也小型化。
这样,具有密闭结构并且小型化的发送器有在室外也被使用的需求,例如,被作为路面温度测定系统的发送器使用。
路面温度测定系统具备一个以上温度测定装置和一个以上接收器,所述温度测定装置具备发送器。一个以上温度测定装置配置于室外的道路。温度测定装置测定道路的温度,并且将测定的温度作为数据信号,从发送器向接收器无线发送。使用于路面温度测定系统的发送器取代轮胎状态检测部而具备温度传感器。以下,具体化为使用于路面温度测定系统的发送器的无源元件进行说明。
如图1~图3所示,发送器10具备箱体11、基板22、供电部23以及环形天线25。发送器10构成为发送数据。此外,供电部23是示意性地图示,因此在图2中省略详细的图示。
<箱体>
箱体11收纳基板22、供电部23以及环形天线25。也就是说,发送器10在箱体11内具备环形天线25。
箱体11具有箱体主体12和将箱体主体12的开口部封闭的平板状的盖13。箱体主体12具备第1壁14和第2壁15。第1壁14为平板状。第2壁15是四方筒状的周壁。第2壁15从第1壁14的周缘延伸。箱体主体12和盖13被固定。通过该固定,箱体11具有密闭结构。通过该密闭结构,可抑制水分、气体等从箱体11的外部侵入内部。因此,可以说箱体11具有高耐环境性能。箱体11也可以通过在箱体主体12的内部填充树脂而具有密闭结构。在该情况下,箱体11也可以不具备盖13。另外,在箱体11的表面没有设置用于电连接或者信号连接的外部连接端子。因此,箱体11是不能从外部向内部的基板22及供电部23连接的结构。
<基板>
基板22在表面具备板面22a。在基板22的板面22a安装有供电部23及未图示的温度传感器。供电部23是包括未图示的发送电路及控制装置的电子部件。供电部23在将温度传感器检测出的信号调制成无线信号后,将与使用频率相应的发送电力向环形天线25输出。作为使用频带,例如能列举LF频带、MF频带、HF频带、VHF频带、UHF频带以及2.4GHz频带。
<环形天线>
作为发送天线的环形天线25通过使作为导体的一例的金属线材弯折而制造。环形天线25具备基部26、两个延设部27以及两个端子连接部28。以发送器10的小型化及轻量化为目的,环形天线25尽量小型化。
两个延设部27各自从基部26的各端部朝向基板22突出。两个端子连接部28各自从位于与基部26相反一侧的各延设部27的端部以向相互的端子连接部28接近的方式突出。虽然未详细图示,但是环形天线25的端子连接部28与供电部23电连接。环形天线25从供电部23被供电。
环形天线25以基部26接近箱体主体12的底并且延设部27从基部26的两端部朝向基板22突出的形状收纳于箱体11内。
环形天线25和基板22划定开口区域S2。可以说开口区域S2是被环形天线25包围的部分。开口区域S2在沿着金属线材的虚拟面35开口。虚拟面35是以将开口区域S2包围的方式将沿着金属线材延伸的端缘31虚拟地延长的面。环形天线25在被环形天线25包围的部分具备开口面36。开口面36与基板22的板面22a垂直。将与开口面36垂直的直线设为垂线L。此外,环形天线25也可以以开口面36相对于板面22a倾斜的方式配置于基板22。
<无源元件>
无源元件50以位于箱体11外的方式配置。无源元件50不接触发送器10。无源元件50以接近箱体11的第2壁15的方式配置。无源元件50以中间隔着第2壁15的方式与环形天线25相对。无源元件50以与环形天线25能电磁耦合的方式接近环形天线25。所谓能电磁耦合表示通过由环形天线25产生的磁场使感应电流在无源元件50中流动。为了通过由环形天线25产生的磁场使更多的感应电流在无源元件50中流动,无源元件50离环形天线25越近越优选。
无源元件50为作为导体的一例的金属线材制。无源元件50具备第1端51和第2端52。无源元件50的第1端51是金属线材的一端,并且无源元件50的第2端52是金属线材的另一端。第2端52与作为接地件的接地基板70电连接。此外,接地基板70为四方板状。另外,接地基板70为导体制。无源元件50的第1端51形成为开放端。
如图3及图4所示,无源元件50具备环部53和延长部61。另外,无源元件50也可以具备连接部54。无源元件50通过将金属线材折弯而形成。
<连接部>
连接部54是从环部53延伸的部分。连接部54在竖直方向延伸。第2端52是连接部54的末端。连接部54是将环部53和接地基板70连接的部分。连接部54在接地基板70与环部53之间延伸。
<环部>
环部53是无源元件50的一部分。环部53是无源元件50中、与环形天线25电磁耦合的部分。环部53从第1端51及第2端52离开。环部53是金属线材整体中、折弯成环状的部分。环部53当从一方向观看时为长方形框状。将以环部53看起来为长方形框状的方式观看无源元件50的情况作为主视。
在无源元件50的主视时,环部53划定长方形形状的区域S3。环部53具备轴线M。轴线M是在无源元件50的主视时通过区域S3的中心的线。金属线材以在无源元件50的主视时环部53成为长方形框状的方式折弯。
环部53具备第1边部53a、第2边部53b、第3边部53c、第4边部53d以及第5边部53e。第1边部53a在无源元件50的主视时从连接部54向竖直方向延伸。第2边部53b在第1边部53a与第3边部53c之间延伸。第2边部53b在水平方向延伸。第3边部53c在第2边部53b与第4边部53d之间延伸。第3边部53c在竖直方向延伸。第4边部53d在第3边部53c与第5边部53e之间延伸。第4边部53d在水平方向延伸。第5边部53e从第4边部53d向竖直方向延伸。
在无源元件50的主视时,第1边部53a和第3边部53c平行,并且第5边部53e和第3边部53c平行。另外,在无源元件50的主视时,第2边部53b和第4边部53d平行。
第5边部53e在轴线M的延伸方向离开第1边部53a。因此,第4边部53d随着从第3边部53c朝向第5边部53e,一边在水平方向延伸一边倾斜地延伸。
<延长部>
延长部61是无源元件50中、除环部53及连接部54以外的部分,且是从环部53延伸的部分。延长部61在第1端51与环部53之间向竖直方向笔直地延伸。这样构成的无源元件50以环部53的轴线M和环形天线25的垂线L成为平行的方式配置于箱体11外。因此,在无源元件50的主视时,环部53和环形天线25看起来相互重叠。
<无源元件的功能>
当从供电部23向环形天线25输入发送电力时,利用无源元件50,从环形天线25放射的能量放大,并且以电波的方式放射。
<环形天线的增益>
在环形天线25中,通过使用无源元件50,与环形天线25单体的情况相比,增益Ga[dBi]提高。将使用环形天线25和无源元件50双方的情况的增益Ga记载为环形天线25的增益Ga。此外,增益Ga[dBi]将以在全方位具有均等的灵敏度的无指向性天线的灵敏度为基准时的最大灵敏度方位的灵敏度表示为倍数。
环形天线25单体的增益Ga为-12[dBi]程度,与此相对,环形天线25的增益Ga改善到3~5[dBi]程度。因此,作为与环形天线25单体的情况的差的改善效果成为15~17[dB]程度。
<无源元件的长度>
将环形天线25的使用频率的波长设为“λ”。
为了提高环形天线25的增益Ga,使延长部61与来自环形天线25的电波共振。为了使延长部61共振,优选延长部61的长度设定为0.10λ~0.40λ。
如图5所示,当延长部61的长度为0.20λ附近时,增益Ga变得最高,因此特别优选。当考虑共振特性时,延长部61的长度为0.25λ是理想长度。但是,延长部61的长度比0.25λ稍短。这是因为:通过环部53具有电感,相位偏离,从而延长部61的长度比0.25λ短。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延长部61的长度特别优选比0.25λ稍短的0.20λ。当延长部61的长度比0.10λ短及比0.40λ长时,增益Ga显著降低,因此不优选。
<无源元件的位置>
为了增强与环形天线25的磁场的耦合,无源元件50离环形天线25近越优选。如上所述,受到在环形天线25中产生的磁场的影响,感应电流在环部53流动。为了使该感应电流较多地流动,优选在环形天线25中产生的磁场强烈波及到环部53。由此,优选沿着轴线M使环部53尽量靠近环形天线25。但是,无源元件50和环形天线25的距离也可以根据使用频率及周围环境适当变更。
<作用>
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当向环形天线25供给发送电力而使电流在环形天线25流动时,则在环形天线25的周围产生磁场,并且产生磁场,从环形天线25放射能量。在箱体11外,感应电流在与环形天线25的磁场耦合的环部53流动。并且,在延长部61,在第1端51附近和其他部位产生电位差,结果在延长部61产生磁场。利用延长部61,从环形天线25接受的能量以电波的方式效率良好地放射。
对第1实施方式的效果进行说明。
(1-1)将不具备环部53的仅有延长部61的无源元件50作为比较例。与该比较例相比,具备环部53的无源元件50强烈受到环形天线25的磁场的影响,因此比比较例大的感应电流在环部53流动。并且,能利用延长部61将从环形天线25接受的能量效率良好地放射,因此与能量从环形天线25单体以电波的方式放射的情况相比,能提高从发送器10的发送输出。如果向环形天线25的供电量相同,则能延长从发送器10算起的通信距离。
发送器10是也能作为轮胎状态监视装置的发送器使用的已有的发送器。另外,发送器10的箱体11具有密闭结构,并且箱体11及环形天线25小型化。在将能作为轮胎状态监视装置的发送器使用的发送器作为路面温度测定系统的发送器10以单体使用时,该发送输出有时不足。在该情况下,只是在箱体11外配置无源元件50,不变更包括环形天线25的硬件,另外,即使不追加需要电源的机器,也能提高发送器10的发送输出。
(1-2)无源元件50具备一个延长部61,延长部61作为开放端具有第1端51。无源元件50的第2端52与接地基板70连接。与在设为相同的发送输出的情况下无源元件50具备两个延长部61的情况相比,能缩短无源元件50的长度。
(1-3)将延长部61的长度设为0.10λ~0.40λ。因为规定延长部61的长度,所以容易使延长部61与来自环形天线25的电波共振。因此,与环形天线25单体的情况相比,能提高基于使用无源元件50的环形天线25的增益Ga。
(1-4)无源元件50具有一个将第1端51作为开放端的延长部61,并且不与供电部23电连接。与将具有这样的开放端的无源元件50与发送器10直接电连接的情况相比,能减轻对环形天线25的雷击、或静电对发送电路的影响。
(第2实施方式)
对无源元件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第2实施方式与第1实施方式的主要差异是延长部的数量和形状。以下,对该方面进行说明,对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省略详细说明。
<无源元件的整体>
如图6及图7所示,无源元件50在以环部53为中心的两侧以具有两个开放端的方式具备两个延长部61。两个延长部61以位于环部53的两侧的方式从环部53相互向反方向延伸。一方延长部61在末端具有第1端51,另一方延长部61在末端具有第2端52。两个延长部61各自为直线状。
一方延长部61在第1端51与环部53之间延伸。另一方延长部61在第2端52与环部53之间延伸。两个延长部61的长度相同。环部53被两个延长部61夹着。
<环部>
环部53具备第1边部53a、第2边部53b、第3边部53c、第4边部53d以及第5边部53e。第1边部53a在无源元件50的主视时位于两个延长部61之间。第1边部53a在水平方向延伸。一个延长部61从第1边部53a延伸。第1边部53a和一方延长部61直线状延伸。
第2边部53b在第1边部53a与第3边部53c之间延伸。第2边部53b在竖直方向延伸。第3边部53c在第2边部53b与第4边部53d之间延伸。第3边部53c在水平方向延伸。第4边部53d在第3边部53c与第5边部53e之间延伸。第4边部53d在竖直方向延伸。
第5边部53e从第4边部53d向水平方向延伸。另一个延长部61从第5边部53e延伸。第5边部53e和另一个延长部61直线状延伸。在无源元件50的主视时,一方延长部61、环部53的第1边部53a以及另一方延长部61排列成一直线状。
在无源元件50的主视时,第1边部53a和第3边部53c平行。在无源元件50的主视时,第2边部53b和第4边部53d平行。
第1边部53a及第5边部53e隔着第2壁15与环形天线25的基部26相对。第2边部53b隔着第2壁15与一方延设部27相对,并且第4边部53d隔着第2壁15与另一方延设部27相对。第3边部53c隔着第2壁15与环形天线25的两个端子连接部28相对。无源元件50的主视时的环部53的四方框的大小与环形天线25的四方框的大小大致相同。
这样构成的无源元件50以环部53的轴线M和环形天线25的垂线L成为平行的方式配置。
<延长部>
将从环部53到各端51、52的长度设为各延长部61的长度。为了提高环形天线25的增益Ga,使延长部61与来自环形天线25的电波共振。
如图8所示,为了使延长部61共振,延长部61的长度优选0.19λ~0.25λ。可以说无源元件50的两个延长部61的长度的合计优选0.38λ~0.50λ。
当各延长部61的长度是0.22λ附近时,增益Ga变为最大,因此特别优选。当延长部61的长度不足0.19λ及超过0.25λ时,增益Ga显著降低,因此不优选。
在第2实施方式中,除了第1实施方式的(1-1)记载的效果之外,也起到以下效果。
(2-1)将延长部61的长度设为0.19λ~0.25λ。因此,容易使延长部61与来自环形天线25的电波共振。因此,与环形天线25单体的情况相比,能提高基于使用无源元件50的环形天线25的增益Ga。
(2-2)无源元件50具有将第1端51作为开放端的延长部61、和将第2端52作为开放端的延长部61。与将具有这样的开放端的无源元件50与发送器10直接电连接的情况相比,能减轻针对环形天线25的雷击、或静电对发送电路的影响。
上述的各实施方式能按如下变形而实施。上述的各实施方式及以下变形例能在技术上不矛盾的范围内相互组合而实施。
·如图9所示,在第1实施方式中,延长部61也可以以具备第1直线部63和第2直线部64的方式折弯。第1直线部63在无源元件50的主视时在环部53与第2直线部64之间延伸。第1直线部63在竖直方向延伸。第1直线部63在环部53的第5边部53e与第2直线部64之间延伸。
第2直线部64从第1直线部63笔直地延伸。第2直线部64在水平方向延伸。第1端51是第2直线部64的末端。因此,延长部61作为开放端具有第1端51。可以说无源元件50以具有一个开放端的方式具备一个延长部61。
在该情况下,也可以使第1直线部63及第2直线部64的长度不同。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通过将延长部61折弯,从而相对于使用频率的共振特性稍微偏离,或者增益Ga变化,但是与延长部61为一直线状的情况相比,能使无源元件50小型化。
·延长部61的形状除了第1实施方式及第2实施方式公开的形状以外,也可以是被称为所谓的曲流线的锯齿状,或者是螺旋状,可适当变更。另外,延长部61的形状也可以根据发送器10的周围空间、发送器10的周围的物体配置而适当变形。进一步地,延长部61的形状也可以以沿着发送器10的箱体11的表面的方式变形。
·如图10所示,延长部61也可以具备第1直线部63、第2直线部64、第3直线部65以及第4直线部66。第1直线部63在无源元件50的主视时在环部53与第2直线部64之间延伸。第1直线部63在竖直方向延伸。第1直线部63在环部53的第5边部53e与第2直线部64之间延伸。
第2直线部64在第1直线部63与第3直线部65之间延伸。第2直线部64在水平方向延伸。第3直线部65在第2直线部64与第4直线部66之间延伸。第3直线部65在水平方向延伸。第4直线部66从第3直线部65延伸。第4直线部66在水平方向延伸。
第2直线部64和第4直线部66平行。第1端51是第4直线部66的末端。因此,延长部61作为开放端具有第1端51。可以说无源元件50以具有一个开放端的方式具备一个延长部61。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使延长部61小型化,将以具有第1直线部63、第2直线部64、第3直线部65以及第4直线部66的方式折弯。当将延长部61折弯时,优选以增益Ga不降低的方式调整各直线部63~66的长度。
·如图11所示,也可以以包括第2实施方式的无源元件50和直线状元件90的方式设为无源元件91。直线状元件90为金属线材制。直线状元件90为直线状。直线状元件90以相对于无源元件50的两个延长部61各自成为平行的方式沿着轴线M的延伸方向与延长部61并排地配置。
为了提高改善效果[dB],直线状元件90的长度优选0.50λ前后,特别优选比0.50λ稍短。
直线状元件90与环形天线25的开口面36平行地配置。直线状元件90优选配置于从环形天线25离开0.10λ附近的位置。
这样构成地话,能使直线状元件90作为将从无源元件50放射的能量引出的导波器执行功能。因此,在包括直线状元件90的无源元件91中,能利用直线状元件90提高从接近环形天线25的无源元件50放射的电波的指向性。其结果,与环形天线25单体的情况相比,能提高基于使用无源元件91的环形天线25的增益Ga。
此外,直线状元件90也可以以相对于无源元件50的两个延长部61各自不平行而是稍微倾斜的方式配置。此外,直线状元件90既可以通过使用金属线或金属板的金属加工品来形成,也可以通过设置于印刷基板或柔性基板上的导体图形来形成。或者,直线状元件90既可以通过包括单线及绞线的导线来形成,也可以用导电性树脂或者导电性橡胶材料形成。
·也可以以包括第1实施方式的无源元件50和直线状元件90的方式设为无源元件91。在该情况下,直线状元件90以相对于无源元件50的延长部61成为平行的方式且以在竖直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
·也可以以包括图9所示的无源元件50和直线状元件90的方式设为无源元件91。在该情况下,优选直线状元件90以与延长部61的第2直线部64成为平行的方式与延长部61并排地配置。
·环部53的四方框的大小既可以比环形天线25的四方框的大小减小,也可以比其增大。也就是说,在无源元件50的主视时,环部53和环形天线25也可以不互相重叠。
或者,环部53的第1边部53a~第5边部53e的至少一个也可以与环形天线25互相重叠。
·由作为导体的金属线材形成环形天线25及无源元件50,但是不限于此。如果环形天线25及无源元件50是导体的话,则没有材质的限定。环形天线25及无源元件50既可以通过使用金属线或金属板的金属加工品而形成,也可以通过设置于印刷基板或柔性基板上的导体图形形成。或者,环形天线25及无源元件50既可以通过包括单线及绞线的导线形成,也可以由导电性树脂或者导电性橡胶材料形成。进一步地,环形天线25及无源元件50也可以通过针对树脂或者陶瓷制的箱体11的电镀或基于导电性涂料的图形来形成。
·设置于发送器10的基板22的电子部件是压力传感器等怎样的电子部件都可以。
·发送器10也可以作为路面温度测定系统以外的系统的发送器使用。
·环形天线25也可以通过使一个长方形的板簧弯折而制造。该情况下,环形天线25是作为导体的一例的不锈钢制。在该情况下,环形天线25也具备基部26、两个延设部27以及两个端子连接部28。基部26、延设部27以及端子连接部28各自为长板状。
附图标记说明
10:发送器;11:箱体;25:环形天线;50、91:无源元件;51:作为开放端的第1端;52:作为开放端的第2端;53:环部;61:延长部;90:直线状元件。

Claims (6)

1.一种无源元件,使用于构成为发送数据的发送器,
所述发送器具备被供电的环形天线和收纳所述环形天线的箱体,
以位于所述箱体外的方式配置的所述无源元件具备:
环部,是该无源元件的一部分;和
延长部,是所述环部以外的部分,从该环部延伸,
所述环部构成为与所述环形天线电磁耦合,
所述延长部作为开放端具有所述无源元件的至少一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源元件,其中,
所述延长部是一个,所述开放端是一个,
所述无源元件具有作为所述开放端的第1端和构成为接地连接的第2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源元件,其中,
当将所述环形天线的使用频率下的波长设为λ时,则所述延长部具有0.10λ~0.40λ的长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源元件,其中,
所述延长部包括位于所述环部的两侧的两个延长部,两个所述延长部各自具有所述开放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源元件,其中,
当将所述环形天线的使用频率下的波长设为λ时,则两个所述延长部具有0.19λ~0.25λ的长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权利要求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无源元件,其中,
还包括与所述延长部并排地配置的直线状元件。
CN202180095845.1A 2021-09-06 2021-09-06 无源元件 Pending CN11709926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21/032610 WO2023032186A1 (ja) 2021-09-06 2021-09-06 無給電素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099267A true CN117099267A (zh) 2023-11-21

Family

ID=854110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95845.1A Pending CN117099267A (zh) 2021-09-06 2021-09-06 无源元件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4304013A1 (zh)
JP (1) JPWO2023032186A1 (zh)
CN (1) CN117099267A (zh)
WO (1) WO2023032186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6586Y2 (ja) * 1986-02-24 1994-02-16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外部補助アンテナ
JPH11340731A (ja) * 1998-05-27 1999-12-10 Toa Corp 無給電アンテナ
JP3623714B2 (ja) * 2000-03-30 2005-02-23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広帯域アンテナ及びアレイアンテナ装置
JP6054827B2 (ja) 2013-08-07 2016-12-27 株式会社日本自動車部品総合研究所 アンテナ装置
WO2018199007A1 (ja) * 2017-04-28 2018-11-01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Rfidタグ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304013A1 (en) 2024-01-10
JPWO2023032186A1 (zh) 2023-03-09
WO2023032186A1 (ja) 2023-03-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803760B2 (en) Multi-part antenna having a circular polarization
US6590539B2 (en) Antenna device in radio communication terminal
EP1202382A2 (en) Antenna
US7443357B2 (en) Planar inverted-F antenna
US9601831B2 (en) Radio device
EP3106842B1 (en) Flow rate measurement device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AU2013275529B2 (en) Condition detection device
US11984656B2 (en) RF tag antenna, RF tag, tire provided with RF tag, and tire with built-in RF tag
CN117099267A (zh) 无源元件
US20240171201A1 (en) Antenna unit and transmitter
US20240178562A1 (en) Non-powered element
JP3560783B2 (ja) 自動検針用無線装置
US11817934B2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130043315A1 (en) RFID tag with open-cavity antenna structure
US8766869B2 (en) Antenna apparatus
JP7031924B2 (ja) Rfidタグのリーダライタ用のスロットアンテナ、および、rfidタグ用リーダライタ装置
JP2019047328A (ja) アンテナ及び通信装置
CN112585820B (zh) 电子设备
CN112585821A (zh) 天线装置
KR102273252B1 (ko) 주차 관리를 위한 지능형 검지센서 장착용 안테나
WO2023002906A1 (ja) 無線電力伝送システムおよび受電器
US20210206210A1 (en) Tire monitor sensor and tire monitor system for a vehicle
KR20110001622U (ko) 사각 헬리컬 안테나
EP3024091A1 (en) Wireless apparatus
JPH11112223A (ja) 無線内蔵型メータのアンテ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