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096594A - 天线及通信设备 - Google Patents

天线及通信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096594A
CN117096594A CN202210513647.9A CN202210513647A CN117096594A CN 117096594 A CN117096594 A CN 117096594A CN 202210513647 A CN202210513647 A CN 202210513647A CN 117096594 A CN117096594 A CN 11709659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ntenna
electrically connected
dielectric substrate
radio frequency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51364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祝倩
倪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513647.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096594A/zh
Publication of CN1170965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09659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5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antennas with earthing switches, lead-in devices or lightning protec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1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1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 H01Q1/2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36Structural form of radiating elements, e.g. cone, spiral, umbrella; Particular materials used therewith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3/00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 H01Q3/26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or relative amplitude of energis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active radiating elements; varying the distribution of energy across a radiating aperture
    • H01Q3/30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or relative amplitude of energis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active radiating elements; varying the distribution of energy across a radiating aperture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between the radiating elements of an array

Landscapes

  • Variable-Direction Aerials And Aerial Array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天线及通信设备,包括第一天线单元,第一天线单元的第一馈电件和第一天线辐射体间隔设置,第一馈电件的第一部分用于与射频电路电连接,第一馈电件的的第二部分与第三部分之间的第一预设夹角大于0°。在第一条件下,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电连接,第一部分与第三部分断开,使得第一条件下射频信号的电流的方向为第二部分的延伸方向;在第二条件下,第一部分与第三部分电连接、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断开,在第二条件下射频信号的电流方向为第三部分的延伸方向,这样可通过改变条件,使得射频信号的电流方向发生变化,实现对天线的相位的调节,且第一馈电件与第一天线辐射体耦合馈电,能够提高天线的带宽。

Description

天线及通信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天线及通信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无线通信的快速发展,天线例如基站天线正朝着宽带化、小型化、增益高、低成本、多模态、结构简单等方向发展。现有5G新空口(New Radio,简称NR)标准在毫米波频段要求覆盖以下频段:26GHz-28GHz,为保证覆盖n257、258、261,带宽要求为19.53%(24.25GHz-29.5GHz)。
目前,天线可包括天线辐射体和馈电件,馈电件的一端与天线辐射体电连接,馈电件的另一端用于与射频电路例如馈源电连接,使得天线辐射体与馈源之间进行射频信号的相互传输,例如,当天线辐射体为发送天线时,可通过馈电件将馈源发出的射频信号馈入至天线辐射体上,天线辐射体再将射频信号以电磁波的方式辐射出去。相关技术中,在天线辐射体中加载有电开关等可重构器件,通过控制电开关的通断,以改变射频信号在天线辐射体上的流动方向,从而调控天线的传输相位。
然而,上述天线的带宽较窄,无法满足实际需求。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天线及通信设备,能够提高天线的带宽,使得该天线以及通信设备能够满足体育场馆等的热点增强等场景需求。
本申请实施例一方面提供一种天线,包括第一天线单元,第一天线单元包括第一馈电件和第一天线辐射体,第一馈电件和第一天线辐射体间隔设置,且第一馈电件与第一天线辐射体耦合馈电连接,第一馈电件包括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第一部分用于与射频电路电连接,第二部分与第三部分之间具有第一预设夹角,第一预设夹角大于90°。在第一条件下,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电连接,第一部分与第三部分断开;在第二条件下,第一部分与第三部分电连接、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断开。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在天线的第一天线单元中设置第一馈电件,并将该第一馈电件与第一天线单元的第一天线辐射体间隔设置,使得该第一馈电件与第一天线辐射体之间耦合馈电连接,这样,通过将第一馈电件与射频电路电连接,使得射频电路可通过该第一馈电件与第一天线辐射体实现射频信号的相互传输,例如,当第一天线单元为发送天线单元时,射频电路将射频信号以射频电流的形式传输至第一馈电件上,该第一馈电件继而将射频信号以耦合馈电的方式馈入至第一天线辐射体,该第一天线辐射体再将该射频信号以电磁波的方式发送出去,实现信号的发送,且通过将第一馈电件与天线辐射体之间耦合馈电,相比于现有技术,提高了天线的带宽。
另外,通过将第一馈电件设置为包括第一部分和位于第一部分两侧的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其中,第一部分与射频电路电连接,第二部分与第三部分之间的夹角大于90°,使得第二部分与第三部分至少具有相反方向的分量,这样,通过在第一条件下将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电连接,第一部分与第三部分断开,使得带有射频信号的射频电流可在第一条件下沿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传输,即在第一条件下射频电流的方向为第二部分的延伸方向,通过在第二条件下将第一部分与第三部分电连接,将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断开,使得带有射频信号的射频电流可在第二条件下沿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传输,即在第二条件下射频电流的方向为第三部分的延伸方向,这样,可通过改变条件,使得射频电流的方向发生变化,从而对天线的相位实现了调节。基于上述可知,本申请实施例的天线,在确保相位可调节的基础上,可提高天线的带宽,且结构简单,便于制作。
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第一馈电件还包括第一控制开关和第二控制开关,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之间通过第一控制开关电连接,第一部分与第三部分之间通过第二控制开关电连接。在第一条件下,第一控制开关导通,第二控制开关断开,在第二条件下,第二控制开关导通,第一控制开关断开,如此,在不同条件下通过控制第一控制开关和第二控制开关的导通或者断开,以实现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之间的导通或者断开,或者实现第一部分与第三部分之间的导通或者关断,一方面,可确保在第一条件下,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电连接,第一部分与第三部分断开连接,相应地,在第二条件下,确保第一部分与第三部分电连接,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断开连接,另一方面,不同条件下三个部分的断开与电连接的切换过程更加简单可控,从而提高了天线的相位调节可靠性,简化了相位调节的实现工序。
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天线单元还包括第一直流偏置电路和导电件,第一部分通过导电件与第一直流偏置电路电连接,第二部分与第三部分分别与参考地电连接,这样,可通过第一直流偏置电路控制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的电压差,以及第一部分与第三部分之间的电压差,使得第一控制开关与第二控制开关在电压差的作用下实现导通或者断开,以便于在不同条件下实现第一部分与其他两个部分的导通或者断开。
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天线单元还包括介质基板,第一天线辐射体、第一馈电件及至少部分第一直流偏置电路均位于介质基板上,以提高第一天线辐射体、第一馈电件及部分第一直流偏置电路的结构稳定性,也使得整个第一天线单元的结构更加紧凑,以便于安装于空间较小的空间内。另外,导电件为设于介质基板内的第一金属化孔,第一金属化孔的一端与第一部分电连接,第一金属化孔的另一端与第一直流偏置电路电连接,使得第一直流偏置电路与第一部分之间的电连接更加可靠。
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第一部分通过第一金属化孔与射频电路电连接,也即是说,第一金属化孔既用于电连接第一直流偏置电路与第一部分,即传输直流信号,又用于与射频电路电连接,传输交流射频信号,即两个不同的功能承载于一个结构件上,从而简化了天线的结构,提高了天线的制作效率。
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第一直流偏置电路的直流偏置线上具有枝节,枝节与直流偏置线之间具有第二预设夹角,第二预设夹角大于0°且小于180°,以扼制高频的射频信号流经直流偏置线,从而使得射频信号能够更大程度上经第一金属化孔馈入至第一馈电件上,减少甚至避免射频信号在进入至第一馈电件之前的传输路径上的损耗。
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介质基板包括堆叠设置的第一介质基板和第二介质基板,第一天线辐射体与第一馈电件均位于第一介质基板上,第一直流偏置电路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二介质基板上,天线的第一金属化孔的第一孔段位于第一介质基板上,第一金属化孔的第二孔段位于第二介质基板上。
通过将第一天线辐射体和第一馈电件设置其中一个介质基板例如第一介质基板上,将第一直流偏置电路设置在另一个介质基板例如第二介质基板上,以便于第一天线辐射体等各个结构件的装配与拆卸等操作。
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第一介质基板包括相背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第二介质基板包括相背的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第三表面面向第二表面,第一馈电件位于第一表面,参考地包括第一参考地,第二表面与第三表面中的至少一个为第一参考地,以便于第二部分与第三部分与参考地例如第一参考地电连接,另外,第一直流偏置电路位于第三表面与第四表面之间,以确保第一直流偏置电路与第三表面上的第一参考地之间实现电隔离。
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第二孔段靠近第一参考地的一端侧壁与第一参考地之间形成有环形缝隙,以确保第二孔段即第一金属化孔与第一参考地之间电隔离,从而避免第一金属化孔与第一参考地之间发生短路的情况。
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介质基板的第一介质基板中还具有第二金属化孔和第三金属化孔,第二部分通过第二金属化孔与参考地的第一参考地电连接,第三部分通过第三金属化孔与第一参考地电连接,简化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分别与参考地电连接的电连接结构,也提高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分别与参考地之间的电连接可靠性。
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天线辐射体包括第一磁电偶极子子单元,第一磁电偶极子子单元至少为两个,至少两个第一磁电偶极子子单元形成第一磁电偶极子单元,至少两个第一磁电偶极子子单元分别位于第一馈电件的两侧。
通过将第一天线辐射体设置为第一磁电偶极子子单元,这样,可通过第一磁电偶极子子单元的磁偶极子和电偶极子实现互补源辐射,提高了本申请实施例的天线的带宽,降低了天线损耗和背反射的程度。
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天线还包括第二天线单元,第二天线单元包括第二馈电件和第二天线辐射体,第二天线辐射体用于与射频电路实现射频信号的相互传输,且第二天线辐射体与第二馈电件耦合馈电连接,第二馈电件与第一部分电连接,这样,射频信号可通过第二天线单元传输至第一天线单元上,例如,馈源发出的射频信号可通过第二天线单元的第二天线辐射体进行接收,继而通过耦合馈电的方式馈入至第二馈电件上,该第二馈电件再将射频信号传输至第一天线单元的第一部分上,使得天线形成为透射阵单元,可对进入至第一天线单元的射频信号实现波前相位的调控,从而实现波束赋形、信号调制或联合波束赋形与信号调制的作用,提高了天线的辐射性能。
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第二天线单元还包括第三介质基板,第二馈电件和第二天线辐射体均位于第三介质基板上,提高了第二天线单元的结构稳定性,也使得第二天线单元的结构更加紧凑。另外,第二馈电件包括水平馈电部和第四金属化孔,第三介质基板包括相背的第五表面和第六表面,第五表面面向第一天线单元中的第四表面,水平馈电部位于第六表面,且水平馈电部与第二天线辐射体耦合馈电连接,第四金属化孔位于第三介质基板内、且一端与水平馈电部电连接,另一端与第一部分电连接。
通过在第二馈电件中设置水平馈电部,一方面,使得第二天线辐射体可将射频信号更大程度地馈入至第二馈电件上,改善射频信号的损耗,另一方面,可通过调节水平馈电部的延伸方向,以确保第二天线单元的极化方向与射频电路发出的射频信号的极化方向匹配,从而可在天线为发送天线时,保证第二天线单元能够更大程度上接收到射频信号发出的全部射频信号。
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第二天线辐射体包括第二磁电偶极子子单元,第二磁电偶极子子单元至少为两个,至少两个第二磁电偶极子子单元形成第二磁电偶极子单元,至少两个第二磁电偶极子子单元分别位于水平馈电部的两侧。
通过将第二天线辐射体设置为第二磁电偶极子子单元,以提高第二天线单元的带宽,这样,当该第二天线单元为接收天线时,可接收到馈源发出的频段更宽的射频信号,提高天线的工作性能。
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第二天线辐射体为多个,多个第二天线辐射体绕第四金属化孔间隔设置,水平馈电部至少为两个,至少其中一个水平馈电部位于其中一对相邻的第二天线辐射体之间,至少另一个水平馈电部位于另一对相邻的第二天线辐射体之间,这样,可通过至少两个水平馈电部,实现射频信号的至少两个方向的极化,从而丰富了第二天线单元的极化方向,提高第二天线单元的适用性。
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天线单元中的第二介质基板中还具有多个第六金属化孔,多个第六金属化孔绕第一天线单元中的第一金属化孔间隔设置,其中,第四表面为第二参考地,每个第六金属化孔的两端分别与天线的第一参考地和第二参考地电连接,这样,多个第六金属化孔可形成“屏蔽墙”,将第一金属化孔与外部的干扰信号之间进行隔离屏蔽,确保第一金属化孔上的射频信号不受外界干扰。
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天线的第二天线单元中,第三介质基板中具有第五金属化孔,天线的参考地包括第二参考地,第五表面为第二参考地,第五金属化孔的一端与水平馈电部电连接,第五金属化孔的另一端与第二参考地电连接,第二参考地与第一直流偏置电路电连接,也即是说,第一馈电件的第一部分通过第一金属化孔、第四金属化孔、水平馈电部、第五金属化孔及第二参考地与第一直流偏置电路电连接,这样,通过第一直流偏置电路控制所述第二参考地的电压,从而实现对第一馈电件的第一部分的电压控制。另外,所述天线还包括第二直流偏置电路,所述参考地的第一参考地与所述第二直流偏置电路电连接,使得第二直流偏置电路可通过该第一参考地分别与第一馈电件的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这样,第二直流偏置电路通过控制第一参考地的电压,以对第一馈电件的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的电压进行控制,从而通过第一直流偏置电路和第二直流偏置电路,控制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及第三部分的电压,以控制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电连接,或者第一部分与第三部分电连接。
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天线单元与第二天线单元堆叠设置并形成为透射阵单元,使得本申请实施例的天线结构更加紧凑,便于将天线安装于小型基站等小型化的通信设备内。
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天线单元为多个,多个第一天线单元呈阵列排布,使得本申请实施例的天线形成为阵列天线,以提高天线增益和带宽,使得该天线的工作性能更优。
本申请实施例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设备,包括射频电路和如上的天线,射频电路与天线的第一部分电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在通信设备内设置上述天线,一方面,通过该天线可实现传输相位的调节,从而实现波束扫描,波束赋型、信号增强等功能,另一方面,可提高天线的带宽,从而提高了通信设备的工作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天线的其中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a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天线的场景图;
图2a是图1的俯视图;
图2b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天线的另一种结构的俯视图;
图3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天线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天线的再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天线的再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的爆炸图;
图8是图7中第二介质基板的第二子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天线的又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天线的又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0的俯视图;
图12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天线的又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2的爆炸图;
图14是图12对应的天线的反射与透射系数曲线图;
图15是图12对应的天线的在不同条件下的相位曲线图;
图16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天线的又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天线的又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天线的又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9是图18中第三天线单元的俯视图;
图20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天线的又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1是图20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天线;
100-第一天线单元;200-第二天线单元;300-第一直流偏置电路;400-馈源;500-第二直流偏置电路;
110-第一天线辐射体;120-第一馈电件;130-介质基板;140-第一金属化孔;150-第二金属化孔;160-第三金属化孔;170-第六金属化孔;180-第七金属化孔;210-第二天线辐射体;220-第二馈电件;230-第三介质基板;310-直流偏置线;320-枝节;
110a-第一磁电偶极子子单元;111-第一电偶极子;112-第一磁偶极子;121-第一部分;122-第二部分;123-第三部分;124-第一控制开关;125-第二控制开关;130a-环形缝隙;131-第一介质基板;132-第二介质基板;141-第一孔段;142-第二孔段;210a-第二磁电偶极子子单元;211-第二电偶极子;212-第二磁偶极子;221-水平馈电部;222-第四金属化孔;223-第五金属化孔;230a-第五表面;230b-第六表面;
131a-第一表面;131b-第二表面;132a-第三表面;132b-第四表面;1321-第一子基板;1322-第二子基板;1322a-第八表面。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的实施方式部分使用的术语仅用于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解释,而非旨在限定本申请。
图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天线的其中一种结构示意图。参照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设备,包括射频电路和天线10。
其中,本申请实施例的通信设备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为通信基站、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超级移动个人计算机(ultra-mobile personal computer,UMPC)、手持计算机、触控电视、对讲机、上网本、销售点(Point of sales,POS)机、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digital assistant,PDA)、可穿戴设备、虚拟现实设备、无线U盘、蓝牙音响/耳机/眼镜、车载前装、行车记录仪、安防设备等具有天线的设备。
以通信设备为通信基站为例,该通信基站是终端设备接入互联网的接口设备,也是无线电台站的一种形式。在一定的无线电覆盖区中,通过该通信基站即移动通信交换中心,与终端设备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无线电收发信电台。在一些示例中,该通信基站与终端设备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主要元器件是天线。
现有的5G新空口(New Radio,简称NR)标准在毫米波频段要求覆盖以下频段:26GHz-28GHz,为保证覆盖n257、258、261,带宽要求为19.53%(24.25GHz-29.5GHz)。5G新空口(New Radio,简称NR)标准主要应用场景包括集成接入与回传(integrated access andbackhaul,简称IAB)、体育场馆等的热点增强等。
具体地,通信设备中的射频电路与天线10电连接,使得射频电路与天线10之间进行射频信号的相互传输。可以理解的是,射频电路与天线10电连接可包括有线电连接和无线电连接。在一些示例中,射频电路与天线10之间可通过馈电网络实现有线电连接。其中,该馈电网络包括用于传输射频信号的馈点线。
图1a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天线的场景图。参照图1a所示,在某些示例中,射频电路可通过馈源400与天线10实现无线电连接,即射频电路可通过馈源400与天线10之间实现无线信号传输。
在一些示例中,天线可包括馈电件和天线辐射体,馈电件的一端与射频电路电连接,馈电件的另一端与天线辐射体电连接,使得射频电路通过馈电件与天线辐射体之间进行射频信号的传输。
当天线为发送天线时,射频电路可以为天线提供射频信号,例如,射频电路可将射频信号传输至馈源400上,馈源400再将射频信号以电磁波的方式发送至馈电件上,该馈电件再将射频信号馈入至天线辐射体上,该天线辐射体再将该射频信号以电磁波的形式发送至其他设备例如终端设备中的接收天线,使得该天线实现信号的发送。
当天线为接收天线时,天线的天线辐射体可接收其他设备例如终端设备发来的电磁波信号,并转化为电流形式的射频信号,再经馈电件发送至馈源400上,该馈源400将该射频信号发送至射频电路中进行信号处理,使得该天线实现信号的接收。
其中,射频电路可包括射频拉远单元(Remote Radio Unit,简称RRU),即射频拉远单元射频电路的一部分,射频信号端口一般设置在该射频拉远单元中。射频电路的具体电路设置以及工作原理可直接参照现有技术的相关内容,此处不再赘述。
目前,随着现代无线通信的快速发展,天线例如基站天线正朝着宽带化、小型化、增益高、低成本、多模态、结构简单等方向发展,这就使得各种类型的天线应运而生。例如,为了降低传统相控阵的损耗和反射阵列的馈源遮挡问题,透射阵(Transmit Array,简称TA)天线可改变电磁波的波前相位,从而实现对电磁波的波前调控。
从功能上区分,透射阵天线可实现波束赋形、信号调制或联合波束赋形与信号调制。从实现形式上区分,馈源与透射阵列单元之间的距离可相隔较远,一般满足焦径比(F/D)或平面波条件,也可以较近,通过不同的辐射单元耦合馈电透射阵列单元,降低天线的整体剖面高度。因此,设计合适的透射阵单元是必要的。
透射阵单元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多层频率选择表面(FSS)或接收-辐射(receive-and-radiate)方式。另外,可采用Pin二极管或可变电容结合具体的结构设计改变透射阵单元的传输相位,从而改变天线的传输相位。
具体地,在第一种示例中,透射阵单元可以是多层频率选择表面的可重构透射阵单元。其基本原理是:采用多层频率选择表面结构加载可变电容,例如,5层方形缝隙FSS单元加可变电容。其中,每层FSS包括中心结构和围绕在中心结构外周的外环,且中心结构与外环之间具有缝隙,在缝隙内形成有两个金属化过孔,每个金属化过孔用于电连接中心结构与外环,从而为可变电容提供偏置电压。当改变可变电容的容抗时,每层频率选择表面结构的谐振频率发生改变,当入射电磁波的频率接近该谐振频率时,可控制传输相位,进而实现相位连续可调。
基于上述FSS结构的谐振特征,不同的传输相位对应不同的谐振频率,需要找到针对各个传输相位的重叠带宽,从而造成传输幅度的带宽较窄,上述结构的带宽仅为1.3%。
在第二种示例中,天线单元是基于接收-辐射(receive-and-radiate)方式的可重构透射阵单元,也是目前透射阵单元设计较多采用的方式,其一般包括接收天线单元,移相器和发送天线单元,通过接收天线单元、移相器和发送天线单元实现对传输信号的操控。例如,当该可重构透射阵单元为发送天线时,馈源发出的射频信号可先被接收天线单元接收,该接收天线单元再将射频信号经移相器传输至发送天线单元,该发送天线单元最终将射频信号以电磁波的方式发射出去。其中,移相器用于对传输信号的相位进行精确调控。
另外,可在发送天线单元或移相器中加载可重构器件,以调控电磁波的传输相位,例如,发送天线单元可包括天线辐射体和馈电件,馈电件的一端与天线辐射体直接电连接,馈电件的另一端与接收天线单元电连接,使得天线辐射体通过馈电件与接收天线单元电连接,从而可将接收天线单元上的射频信号通过馈电件直接馈入至发送天线的天线辐射体上。馈入至天线辐射体上的射频信号的电流方向可在可重构器件的作用下进行调节,从而实现对辐射出去的电磁波的相位实现调节。
其中,在上述第二种示例的结构中,接收天线单元和发送天线单元可采用加载O形或U形缝隙的微带贴片天线,或非对称偶极子天线,或端射的八木天线(Yagi)/缝隙微带天线(Vivaldi)。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种示例的天线是基于传统谐振天线结构,带宽较小,一般小于20%。
在第三种示例中,天线单元是基于磁电偶极子子单元的非可重构透射阵单元。其基本原理为:接收天线单元和发送天线单元均为磁电偶极子子单元(ME Dipole)天线,每个天线单元中的天线辐射体通过馈电结构例如弯曲探针馈电。通过调整馈电结构的平面枝节320方向,实现0/180度相位翻转。该结构改善了传统透射阵单元带宽较窄的效应,但并未集成可重构器件,仅可以实现固定波束,无法用于动态波束赋形或信号调制,即馈电结构的平面枝节320方向确定后,天线的传输相位便确定,而无法改变天线的传输相位。
在第四种示例中,天线是基于磁电偶极子子单元的可重构天线。该天线包括四组方形贴片和四组磁电偶极子子单元,且每组方形贴片通过开关与相应的磁电偶极子子单元电连接。通过控制各个方形贴片和相应的磁电偶极子子单元间开关的通断,使得方形贴片以不同的方式与磁电偶极子子单元相连,改变磁电偶极子子单元上电流的分布,从而实现线极化,左旋圆极化和右旋圆极化的切换,然而该类型可重构天线不会改变天线的传输相位。
基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天线,通过将天线辐射体与馈电件之间间隔设置,以实现馈电件与天线辐射体之间耦合馈电,提高天线的带宽,另外,通过在馈电件中加载控制开关等可重构器件,以在不同条件下可改变射频电流在馈电件上的方向,从而实现相位的调节,从而使得该天线在保证能够对天线的传输相位进行调节的同时,又可确保天线的带宽,使得该天线能够适用于集成接入与回传(integrated access and backhaul,简称IAB)、体育场馆等的热点增强等场景。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天线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图2是图1的俯视图。参照图1和图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天线10,包括第一天线单元100,该第一天线单元100包括第一馈电件120和第一天线辐射体110,第一馈电件120和第一天线辐射体110间隔设置,换句话说,第一馈电件120与第一天线辐射体110之间具有间隙,这样,第一馈电件120与第一天线辐射体110之间耦合馈电,例如,第一馈电件120上的射频信号可通过间隙耦合馈入至第一天线辐射体110上,或者,第一天线辐射体110上的射频信号可经该间隙耦合馈入至第一馈电件120上。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图示给出的天线10的透视图,以便于观察天线10的内部结构。在一些示例中,天线10的第一天线辐射体110和第一馈电件120等结构件为非透明的结构,当然,在其他示例中,也不排除天线10中的一些结构件为透明结构,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
其中,第一馈电件120与通信设备的射频电路电连接,例如,第一馈电件120可通过馈源400与射频电路的射频信号端口电连接,这样,第一馈电件120与射频电路的射频信号端口之间可相互传输射频信号。
例如,当本申请实施例的天线为发送天线,且第一天线单元100为发送天线单元时,射频电路通过馈源400可将射频信号以电流的形式传输至第一馈电件120上,该第一馈电件120继而将射频信号以耦合馈电的方式馈入至第一天线辐射体110,该第一天线辐射体110再将该射频信号以电磁波的方式发送出去,实现信号的发送。
当本申请实施例的天线为接收天线,且第一天线单元100为接收天线单元时,第一天线辐射体110可将接收到的电磁波信号转化为电流形式的射频信号,并经第一天线辐射体110与第一馈电件120之间的间隙耦合馈入至第一馈电件120内,该第一馈电件120继而将射频信号经馈源400传输至射频电路内,并对射频信号进行解析与处理,实现信号的接收。以下具体以天线10为发送天线,且该第一天线单元100为发送天线单元为例进行说明。
相比于第一馈电件120与第一天线辐射体110直接电连接,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将第一馈电件120与第一天线辐射体110间隔设置,以实现两者之间的耦合馈电,从而提高了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天线单元100的带宽,即提高了本申请实施例的天线10的带宽,例如,可使得天线10的带宽达到19.53%,例如,本申请实施例的天线10的频段可以为24.25GHz-29.5GHz,以适用于集成接入与回传(integrated access and backhaul,简称IAB)、体育场馆等的热点增强等场景。
参照图1和图2a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馈电件120包括第一部分121、第二部分122和第三部分123。其中,第一部分121用于与射频电路电连接,使得射频电路与第一馈电件120之间实现射频信号的相互传输。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部分121、第二部分122和第三部分123可位于同一平面内,例如,第一部分121、第二部分122和第三部分123均位于x-y平面上。其中,第一部分121可位于第二部分122与第三部分123之间,例如,第二部分122位于第一部分121的一端,第三部分123为第一部分121的另一端,且第二部分122与第三部分123的延伸方向不同,换句话说,第二部分122与第三部分123之间具有第一预设夹角(参照图2a中α所示),第一预设夹角大于90°。例如,第一预设夹角可以为100°、135°、165°或180°等任意钝角值,这样,第二部分122和第三部分123可至少具有相反方向的分量,从而实现180°的相位调节。例如,当第二部分122与第三部分123之间的第一预设夹角为钝角时,第二部分122具有与第三部分123的延伸方向相反的分量,或者第三部分123具有与第二部分122的延伸方向相反的分量,从而通过将第一部分121选择性与第二部分122和第三部分123电连接,以实现天线的180°的相位调节。
具体地,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馈电件120在第一条件下,第一部分121和第二部分122电连接,第一部分121与第三部分123断开;在第二条件下,第一部分121与第三部分123电连接、第一部分121与第二部分122断开。
参照图2a所示,示例性地,第二部分122沿y所示的反方向延伸,第三部分123沿y所示的方向延伸,使得第二部分122与第三部分123之间的第一预设夹角α为180°。
以图2a对应的示例为例,在第一条件下,第一部分121与第二部分122电连接,第一部分121与第三部分123断开,射频信号馈入至第一部分121后,可沿第二部分122的延伸方向(参照图2a中箭头m所示)流动,使得第一馈电件120上射频信号的电流方向与第二部分122的延伸方向一致,使得第一天线单元100的传输相位为a°(例如0°)。另外,位于第一部分121和第二部分122上的射频信号可通过耦合馈电方向馈入至第三部分123上,使得第一部分121、第二部分122及第三部分123上的射频信号均通过耦合馈电的方式馈入至第一天线辐射体110上。
在第二条件下,第一部分121与第三部分123电连接,第一部分121与第二部分122断开,射频信号馈入至第一部分121后,可沿第三部分123的延伸方向(参照图2a中箭头n所示)流动,使得第一馈电件120上射频信号的电流方向与第三部分123的延伸方向一致,使得第一天线单元100的传输相位为b°(例如180°)。另外,位于第一部分121和第三部分123上的射频信号可通过耦合馈电方向馈入至第二部分122上,使得第一部分121、第二部分122及第三部分123上的射频信号均通过耦合馈电的方式馈入至第一天线辐射体110上。
如此,可通过改变第一馈电件120的条件,使得射频信号的电流方向发生变化,例如,该电流方向可从第二部分122的延伸方向切换至第三部分123的延伸方向,从而对天线的相位实现了调节,例如,可实现180°的相位调节。
图2b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天线的另一种结构的俯视图。参照图2b所示,当第二部分122与第三部分123之间的第一预设夹角为钝角例如135°时,第二部分122具有与第三部分123延伸方向相反的分量,该分量与第三部分123之间的夹角为180°,从而可实现180°的相位调节。例如,第三部分123沿y所示的方向(参照图3中箭头n所示)延伸,第二部分122的延伸方向(参照图3中箭头m所示)与y所示的反方向之间具有45°的夹角,则该第二部分122具有y的反方向上的分量,该分量与y方向(即箭头n所示的方向)相反,从而可通过切换两个条件,使得天线10实现180°的相位调节。
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二部分122与第三部分123之间的第一预设夹角为钝角时,使得第二部分122和第三部分123至少具有垂直的分量,例如,第二部分122具有与第三部分123的延伸方向相反的分量,从而使得本申请实施例可通过改变第一馈电件120的条件,对第一天线单元100的极化方向进行调节。例如可实现x极化和y极化的切换。
继续以第三部分123沿y所示的方向(参照图3中箭头n所示)延伸,第二部分122的延伸方向(参照图3中箭头m所示)与y方向之间的夹角为135度为例,该第二部分122具有x方向上的分量。在第一条件下,第一部分121与第二部分122电连接,第一部分121与第三部分123断开,使得第一馈电件120上射频信号的电流方向与第二部分122的延伸方向一致,这就是位于第二部分122上的射频电流在x方向上具有分量,从而使得第一天线单元100的极化调节为x极化。
在第二条件下,第一部分121与第二部分122断开,第一部分121与第三部分123电连接,使得第一馈电件120上射频信号的电流方向与第三部分123的延伸方向一致,从而使得第一天线单元100的极化方向调节为第三部分123的延伸方向,使得第一天线单元100的极化调节为y极化。具体可根据天线10的结构布局调整第二部分122与第三部分123的延伸方向,确保第一天线单元100的极化方向设置为实际所需要的极化方向。另外,本申请实施例的结构简单,便于制作。
图3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天线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参照图3所示,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二部分122与第三部分123之间的第一预设夹角α为90°时,因第二部分122与第三部分123无相反方向的分量,因此无法实现相位调节,仅实现极化方向的调节。
参照图2a所示,具体设置时,第一馈电件120的第一部分121、第二部分122及第三部分123可以是金属片,例如,第一部分121、第二部分122及第三部分123可以是铜片、铝片等导电金属片。
继续参照图1和图2a所示,在一些示例中,第一馈电件120可以包括第一控制开关124和第二控制开关125。其中,第一部分121与第二部分122之间通过第一控制开关124电连接,第一部分121与第三部分123之间通过第二控制开关125电连接。
在第一条件下,第一控制开关124导通,第二控制开关125断开,这样,在第一条件下,第一部分121可通过第一控制开关124与第二部分122电连接,第一部分121与第三部分123断开,从而使得在第一条件下,馈入至第一部分121的射频信号沿第二部分122传输,即第一馈电件120上的射频信号的电流方向与第二部分122的延伸方向一致。
在第二条件下,第二控制开关125导通,第一控制开关124断开,这样,在第二条件下,第一部分121可通过第二控制开关125与第三部分123电连接,第一部分121与第二部分122断开,从而使得在第二条件下,馈入至第一部分121的射频信号沿第三部分123传输,即第一馈电件120上的射频信号的电流方向与第三部分123的延伸方向一致,如此,可通过改变第一馈电件120的条件,以控制第一控制开关124和第二控制开关125的择一导通,从而使得第一天线单元100的传输相位实现180°调节。
另外,通过控制第一控制开关124和第二控制开关125的通断,实现在不同条件下三个部分的断开与电连接,整个切换过程更加简单可控,从而提高了天线的相位调节可靠性,简化了相位调节的实现工序。
其中,第一控制开关124和第二控制开关125可以包括但不限于PIN二极管或者电开关。示例性地,第一控制开关124和第二控制开关125均为PIN二极管,则可通过控制第一控制开关124和第二控制开关125两端的电压差,实现第一控制开关124和第二控制开关125的导通和断开。则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条件和第二条件均为电压条件。
例如,当第二部分122的电压大于第一部分121的电压、且第一部分121的电压小于第三部分123的电压时,第一控制开关124导通,第二控制开关125断开,当第一部分121的电压大于第三部分123的电压、且第二部分122的电压小于第一部分121的电压时,第二控制开关125导通,第一控制开关124断开。
则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条件为:第二部分122的电压大于第一部分121的电压、且第一部分121的电压小于第三部分123的电压,第二条件为:第一部分121的电压大于第三部分123的电压、且第二部分122的电压小于第一部分121的电压。
另外,第一控制开关124的导通方向为自第二部分122至第一部分121的方向(参照图2a中y方向所示,或者图3中x方向所示),第二控制开关125的导通方向为自第一部分121至第三部分123的方向(参照图2a和图3中y方向所示)。
参照图1所示,为了对三个部分的电压进行控制,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天线单元100还可包括第一直流偏置电路300和导电件。其中,第一部分121通过导电件与第一直流偏置电路300电连接,使得第一直流偏置电路300通过该导电件将直流偏置信号传输至第一部分121上,第二部分122与第三部分123分别与参考地电连接。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直流偏置电路300可包括DC控制器和直流偏置线310,第一部分121具体可通过直流偏置线310与DC控制器电连接,这样,可通过第一直流偏置电路300的DC控制器控制第一部分121与第二部分122的电压差,以及第一部分121与第三部分123之间的电压差,使得第一控制开关124与第二控制开关125在电压差的作用下实现导通或者断开,以便于在不同条件下实现第一部分121与其他两个部分的导通或者断开。
可以理解的是,参考地可看做是负极,则第一直流偏置电路300、导电件、第一部分121、第一控制开关124、第二部分122及参考地可在第一条件下形成第一直流偏置回路,第一直流偏置电路300、导电件、第一部分121、第二控制开关125、第三部分123及参考地可在第二条件下形成第二直流偏置回路,这样,可通过第一直流偏置电路300向第一部分121施加电压,并控制第一部分121的电压小于第二部分122的电压,且小于第三部分123的电压,即满足第一条件,使得第一控制开关124导通,第二控制开关125断开,从而使得在第一条件下,第一部分121与第二部分122电连接,第一部分121与第三部分123断开,确保在第一条件下,第一天线单元100的射频信号的电流方向与第二部分122的延伸方向一致,使得天线的传输相位为a°(例如0°)。
同理,可通过第一直流偏置电路300向第一部分121施加电压,并控制第一部分121的电压大于第三部分123的电压,且大于第二部分122的电压,即满足第二条件,使得第二控制开关125导通,第一控制开关124断开,从而使得在第二条件下,第一部分121与第三部分123电连接,第一部分121与第二部分122断开,确保在第二条件下,第一天线单元100的射频信号的电流方向与第三部分123的延伸方向一致,使得天线的传输相位为b°(例如180°)。
如此,本申请实施例可根据实际场景需要,通过第一直流偏置电路300控制第一部分121与其他两个部分的电压,以实现射频信号的电流方向的切换,从而实现天线的传输相位的调节。
参照图1所示,在一些示例中,第一天线单元100还可包括介质基板130,第一天线辐射体110、第一馈电件120及至少部分第一直流偏置电路300均位于介质基板130上,以提高第一天线辐射体110、第一馈电件120及部分第一直流偏置电路300的结构稳定性,也使得整个第一天线单元100的结构更加紧凑,以便于安装于空间较小的空间内。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直流偏置电路300的直流偏置线310可位于介质基板130上,第一直流偏置电路300的DC控制器可位于介质基板130的外部。
其中,介质基板130可以是电路板,例如,该介质基板130为印制电路板(Printedcircuit boards,简称PCB)。在一些示例中,第一天线辐射体110、第一馈电件120及第一直流偏置电路300可以设置在介质基板130沿高度方向(参照图1中z方向所示)上的任意位置。
例如,第一天线辐射体110位于介质基板130的第一位置,第一馈电件120位于介质基板130的第二位置,第一直流偏置电路300位于介质基板130的第三位置上。其中,第一位置、第二位置及第三位置为介质基板130沿高度方向上的不同位置,这样,可将第一直流偏置电路300分别与第一天线辐射体110和第一馈电件120隔开,确保第一直流偏置电路300不会与第一天线辐射体110或者第一馈电件120中第二部分122和第三部分123发生短路,也便于各个元器件结构的制作布局。
当然,在另外一些示例中,第一天线辐射体110和第一馈电件120可以位于介质基板130的同一高度的平面上,例如,第一天线辐射体110和第一馈电件120可均位于介质基板130的第一位置例如介质基板130的其中一个表面(例如介质基板130的上表面)上,以提高第一馈电件120与第一天线辐射体110之间的耦合馈电效率,从而减小天线10中射频信号的传输损耗。
参照图1所示,设置时,导电件可以为设于介质基板130内的第一金属化孔140,其中,第一金属化孔140的一端与第一部分121电连接,第一金属化孔140的另一端与第一直流偏置电路300电连接,使得第一直流偏置电路300与第一部分121之间的电连接更加可靠,也使得第一直流偏置电路300与第一部分121之间的电连接结构更加简单,且均集中在介质基板130内,使得第一天线单元100的结构更加紧凑。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金属化孔140是用于电连接介质基板130不同层的元器件的连接件。在一些示例中,该第一金属化孔140是由在介质基板130上沿高度方向形成孔道,继而在孔道内填充金属导电材料形成的。其中,第一金属化孔140的孔道的一端延伸至第一馈电件120的第一部分121上,该孔道的另一端延伸至第一直流偏置电路300,从而确保孔道内的金属导电材料实现第一部分121与第一直流偏置电路300之间的电连接。另外,金属导电材料可以包括但不限于铜、铝、铁等导电金属。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部分121可通过第一金属化孔140与射频电路电连接,例如,第一金属化孔140的一端与第一部分121电连接,第一金属化孔140的另一端分别与射频电路和第一直流偏置电路300电连接,也即是说,第一金属化孔140既用于电连接第一直流偏置电路300与第一部分121,即传输直流信号,又用于与射频电路电连接,传输交流射频信号,即两个不同的功能承载于一个结构件上,从而简化了天线的结构,提高了天线的制作效率。
图4是图1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参照图1和图4所示,为避免射频信号例如高频信号流入至第一直流偏置电路300中,可在第一直流偏置电路300的直流偏置线310上设置枝节320,该枝节320与直流偏置线310之间具有第二预设夹角(参照图4中β所示)。其中,第二预设夹角大于0°且小于180°,以扼制高频的射频信号流经直流偏置线310,从而使得射频信号能够更大程度上经第一金属化孔140馈入至第一馈电件120上,减少甚至避免射频信号在进入至第一馈电件120之前的传输路径上的损耗。
示例性地,第二预设夹角可以为30°、60°、90°或120°等合适的角度值。需要说明的是,第二预设夹角是指枝节320背向第一金属化孔140的一边与直流偏置线310的延伸方向之间的夹角。例如,参照图1所示,枝节320为扇形枝节320,该扇形枝节320背向第一金属化孔140的一侧边与直流偏置线310之间的夹角(即第二预设夹角)约为60°。
当然,在其他示例中,枝节320还可以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任意形状的结构。
图5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天线的再一种结构示意图。参照图5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还可以通过两个导电件分别实现射频信号和直流偏置信号的独立传输,例如,可在介质基板130内形成有与第一金属化孔140间隔设置的第七金属化孔180,该第七金属化孔180的一端与第一部分121电连接,该第七金属化孔180的另一端与射频电路电连接,使得第一部分121通过该第七金属化孔180与射频电路之间进行射频信号的相互传输,这样,可改善或者避免该射频信号进入至第一直流偏置电路300内而造成射频信号的损耗的情况发生。
以下具体以第一金属化孔140既传输射频信号,又传输直流偏置信号为例进行说明。
在一些示例中,可在第一金属化孔140与射频电路之间电连接移相器,以提高相位调节的精度。
参照图1所示,在一些示例中,参考地可以是介质基板130中的任意一层金属层,例如,介质基板130的下表面(参照图1中A所示)可被配置为参考地,第二部分122和第三部分123可与介质基板130的下表面电连接,以实现第二部分122和第三部分123与参考地电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当介质基板130的下表面A为参考地时,即介质基板130的下表面A为金属表面时,第一金属化孔140需与参考地处于绝缘状态。
在一些示例中,可将第一金属化孔140靠近参考地的一端侧壁与参考地之间形成有环形缝隙130a,以确保第一金属化孔140与参考地之间电隔离,从而避免第一金属化孔140与参考地之间发生短路的情况。
图6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天线的再一种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6的爆炸图。参照图6和图7所示,在一些示例中,介质基板130可包括堆叠设置的第一介质基板131和第二介质基板132,第一天线辐射体110与第一馈电件120均位于第一介质基板131上,第一直流偏置电路300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二介质基板132上。可以理解,第一天线单元100的第一金属化孔140的第一孔段141位于第一介质基板131上,第一金属化孔140的第二孔段142位于第二介质基板132上。其中,第一孔段141与第二孔段142可同轴设置,且直径相等。
其中,第一介质基板131和第二介质基板132沿第一金属化孔140的延伸方向(参照图6中z方向所示)层叠设置。在一些示例中,介质基板130的厚度方向与z方向一致。例如,参照图7所示,第一介质基板131包括在z方向上相背的第一表面131a和第二表面131b,第二介质基板132包括在z方向上相背的第三表面132a和第四表面132b,第三表面132a面向第二表面131b,相应地,第一表面131a背向第四表面132b。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表面131a和第二表面131b为第一介质基板131沿第一介质基板131的厚度方向(参照图7中z方向所示)相背的两个表面,第三表面132a和第四表面132b为第二介质基板132沿第二介质基板132的厚度方向(参照图7中z方向所示)相背的两个表面。
继续参照图7所示,在一些示例中,第一天线辐射体110和第一馈电件120可以均位于第一表面131a上,例如,第一天线辐射体110和第一馈电件120可以印刷在第一表面131a上。另外,第一直流偏置电路300也可以印刷在第二介质基板132的第三表面132a或者第四表面132b上。
通过将第一天线辐射体110和第一馈电件120设置其中一个介质基板130例如第一介质基板131上,将第一直流偏置电路300设置在另一个介质基板130例如第二介质基板132上,以便于第一天线辐射体110等各个结构件的装配与拆卸等操作。例如,当需装配第一直流偏置电路300时,可直接在第二介质基板132上制作第一直流偏置电路300,再将该第二介质基板132压合在第一介质基板131的第二表面131b上,而无需直接在整个介质基板130中规划并让出安装空间,使得第一直流偏置电路300的设置更加方便快捷。
另外,当介质基板130中设置第一馈电件120的部分或者设置第一直流偏置电路300的部分结构需要更换时,仅需更换第一介质基板131或者第二介质基板132,而无需对整个介质基板130进行更换,从而降低了更换成本。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馈电件120位于第一表面131a,参考地包括第一参考地,第二表面131b与第三表面132a中的至少一个为第一参考地,以便于第二部分122与第三部分123与参考地例如第一参考地电连接。
设置时,可将第二表面131b和第三表面132a中的至少一个表面设置为金属表面,例如,可在第二表面131b和第三表面132a上均沉积一层金属层,使得第一表面131a和第二表面131b可作为第一参考地。在其他示例中,可仅在第二表面131b上沉积一层金属层,使得该第二表面131b作为第一参考地,而在第二表面131b和第三表面132a接触时,该金属层也可看做是第三表面132a上的金属层,这就使得在第二表面131b上沉积一层金属层时,第三表面132a也可作为第一参考地。或者,可仅在第三表面132a上沉积一层金属层,使得第三表面132a作为第一参考地,而在第二表面131b和第三表面132a接触时,该金属层也可看做是第二表面131b上的金属层,这就使得在第三表面132a上沉积一层金属层时,第二表面131b也可作为第一参考地。其中,金属层可以包括但不限于铜层、铝层等导电金属层。
示例性,可在第一介质基板131中设置第二金属化孔150和第三金属化孔160,第二部分122通过第二金属化孔150与第一参考地电连接,第三部分123通过第三金属化孔160与第一参考地电连接,简化了第二部分122和第三部分123分别与参考地电连接的电连接结构,也提高了第二部分122和第三部分123分别与参考地之间的电连接可靠性。
其中,第二金属化孔150和第三金属化孔160的延伸方向与第一介质基板131的延伸方向一致,均可参照图7中z方向所示。第二金属化孔150的一端延伸至第一表面131a,并与第二部分122电连接,第二金属化孔150的另一端延伸至第二表面131b,并与第二表面131b或者第三表面132a上的金属层电连接,使得第二金属化孔150的另一端与第一参考地电连接,从而使得第二部分122与第一参考地电连接。
同理,第三金属化孔160的一端延伸至第一表面131a,并与第三部分123电连接,第三金属化孔160的另一端延伸至第二表面131b,并与第二表面131b或者第三表面132a上的金属层电连接,使得第三金属化孔160的另一端与第一参考地电连接,从而使得第三部分123与第一参考地电连接。
继续参照图7所示,在一些示例中,第一直流偏置电路300位于第三表面132a与第四表面132b之间,这样,可确保第一直流偏置电路300与第三表面132a上的第一参考地(即金属层)之间实现电隔离。
图8是图7中第二介质基板的第二子基板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7和图8所示,在某些示例中,第二介质基板132可包括压合设置的两层子基板,两层子基板相背的两个表面分别为第三表面132a和第四表面132b,第一直流偏置电路300的至少部分可位于两层子基板之间。
为了方便描述,可将第二介质基板132中朝向第一介质基板131的一个基板作为第一子基板1321,将第二介质基板132中背向第一介质基板131的一个子基板作为第二子基板1322,第一子基板1321背向第二子基板1322的表面为第三表面132a,第二子基板1322背向第一子基板1321的表面为第四表面132b。另外,可将第一子基板1321朝向第二子基板1322的表面为第七表面(未示出),第二子基板1322朝向第一子基板1321的表面为第八表面1322a。图8示出了第二介质基板132中第二子基板1322的结构示意图。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直流偏置电路300可位于第七表面,例如,第一直流偏置电路300可印刷在第七表面上。或者,第一直流偏置电路300可位于第八表面1322a,例如,第一直流偏置电路300可印刷在第八表面1322a上。如此,当第一子基板1321和第二子基板1322的第七表面和第八表面1322a压合在一起后,可将第一直流偏置电路300稳定地设置于第二介质基板132的第三表面132a与第四表面132b之间。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将各个结构件设置在各个介质基板130的表面,例如,将第一天线辐射体110和第一馈电件120设置在第一介质基板131的第一表面131a,将第一直流偏置电路300设置在第二介质基板132中第一子基板1321或者第二子基板1322的表面,使得该天线形成平面化结构,便于各个结构件的集成,且与现有的PCB工艺兼容,使得整个天线的制作工艺更加简单快捷。
参照图7所示,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三表面132a为第一参考地,即第三表面132a为金属表面时,第一金属化孔140需与第三表面132a处于绝缘状态。
在一些示例中,可将第二孔段142靠近第一参考地(例如第三表面132a)的一端侧壁与第一参考地之间形成有环形缝隙130a,以确保第二孔段142即第一金属化孔与第一参考地之间电隔离,从而避免第一金属化孔140与第一参考地之间发生短路的情况。
可以理解,当第一孔段141与第二孔段142同轴设置,且直径相等时,位于第三表面132a上的环形缝隙130a也可实现第一孔段141的侧壁第三表面132a之间电隔离。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三表面132a为第一参考地是指第三表面132a为金属层,第二表面131b为绝缘层。
参照图7所示,同理,当第一介质基板131的第二表面131b为第一参考地时,即第二表面131b为金属表面时,需确保第一金属化孔140与第二表面131b处于绝缘状态。则在一些示例中,可将第一孔段141靠近第二表面131b的一端侧壁与第二表面131b之间形成有环形缝隙(未示出),以确保第一孔段141与第二表面131b的第一参考地之间电隔离,从而避免第一金属化孔140与第一参考地之间发生短路的情况。
可以理解,当第一孔段141与第二孔段142同轴设置,且直径相等时,则位于第二表面131b上的环形缝隙130a也可实现第二孔段142的侧壁第二表面131b之间电隔离。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二表面131b为第一参考地是指第二表面131b为金属层,第三表面132a为绝缘层。
参照图7和图8所示,在一些示例中,介质基板130中还可具有多个第六金属化孔170,多个第六金属化孔170可绕第一金属化孔140间隔设置,每个第六金属化孔170的两端分别与参考地电连接,这样,多个第六金属化孔170可形成“屏蔽墙”,将第一金属化孔140与外部的干扰信号之间进行隔离屏蔽,确保第一金属化孔140上的射频信号不受外界干扰。
例如,可在第二介质基板132中形成有多个第六金属化孔170,多个第六金属化孔170可绕第一金属化孔140的第二孔段142间隔设置,且每个第二金属化孔150的两端分别与参考地电连接。示例性地,第六金属化孔170可以为3个、4个、5个或6个等合适的数量,此处不对第六金属化孔170的数量进行限制。
其中,本申请实施例中,天线的参考地可包括第二参考地,第二介质基板132的第四表面132b可为第二参考地。例如,可将第四表面132b设置为金属表面,以将第四表面132b作为第二参考地。具体设置时,可在第四表面132b上沉积一层金属层,使得第四表面132b可作为第二参考地。其中,作为第二参考地的金属层可以包括但不限于铜层、铝层等导电金属层。
示例性地,第六金属化孔170的一端可延伸至第三表面132a,以与第一参考地电连接,第六金属化孔170的另一端可延伸至第四表面132b,以与第二参考地电连接,这样,便于第六金属化孔170两端接地,简化了天线的结构和制作工序,也使得天线的结构更加紧凑。
其中,当第四表面132b作为第二参考地,即第四表面132b为金属表面时,第一金属化孔140需与第四表面132b处于绝缘状态。则在一些示例中,可将第二孔段142靠近第四表面132b的一端侧壁与第四表面132b之间形成有环形缝隙130a,以确保第二孔段142即第一金属化孔140与第四表面132b的第二参考地之间电隔离,从而避免第一金属化孔140与第二参考地之间发生短路的情况。图7示出了第二孔段142的两端(即分别位于第三表面132a和第四表面132b的两端)均具有环形缝隙130a的结构。
参照图7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天线辐射体可以包括贴片天线,该贴片天线可以为多个,多个贴片天线可呈阵列排布,例如,贴片天线为四个,四个贴片天线绕第一馈电件120的第一部分121间隔设置,且四个贴片天线呈矩阵排列在第一介质基板131的第一表面131a上,第一馈电件120的第二部分122位于其中一对相邻两个贴片天线之间,第三部分123位于另一对相邻两个贴片天线之间,四个贴片天线与第一馈电件120的三个部分均间隔设置,使得第一馈电件120与四个贴片天线之间实现耦合馈电。
例如,参照图7所示,四个贴片天线沿x方向和y方向呈矩阵排列,第一馈电件120的第二部分122位于第二排的两个贴片天线之间,第三部分123位于第一排的两个贴片天线之间,使得第二部分122和第三部分123往相反的方向延伸,这样,当本申请实施例的天线为发送天线时,在第一条件下,射频信号可馈入至第一部分121后,该射频信号的电流沿第二部分122流动,且该第一部分121和第二部分122上的射频信号可通过耦合馈电的方向馈入至第三部分123上,第一馈电件120上的射频信号可通过耦合馈电的方式馈入至四个贴片天线上,四个贴片天线再将射频信号以电磁波的方式辐射出去。
在第二条件下,射频信号可馈入至第一部分121后,该射频信号的电流沿第三部分123流动,且该第一部分121和第三部分123上的射频信号可通过耦合馈电的方向馈入至第二部分122上,第一馈电件120上的射频信号可通过耦合馈电的方式馈入至四个贴片天线上,四个贴片天线再将射频信号以电磁波的方式辐射出去。
可以理解,在第一条件下,第一天线单元100上的射频信号的电流方向为第二部分122的延伸方向,在第二条件下,第一天线单元100上的射频信号的电流方向为第三部分123的延伸方向,从而通过改变天线的条件,可使得天线的传输相位可调节180°,另外,第二部分122和第三部分123均沿y方向延伸,从而实现y方向上的极化。
图9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天线的又一种结构示意图。参照图9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天线辐射体110可以为环形天线,第一馈电件120位于环形天线的内腔中,且该第一馈电件120与环形天线的天线辐射体的内壁之间间隔设置,使得第一馈电件120与环形天线的天线辐射体之间耦合馈电。
例如,第一天线辐射体110呈一体成型的环形结构,该第一天线辐射体110围合成的内腔可以作为环形天线的内腔,第一馈电件120位于该第一天线辐射体110的内腔中,且该第一馈电件120与第一天线辐射体110之间间隔设置,使得该第一馈电件120与第一天线辐射体110之间耦合馈电。需要说明的是,环形天线的辐射原理可参照现有技术的相关内容,此处不再赘述。
其中,配置为环形天线的第一天线辐射体110的结构可以为长方环形结构、正方环形结构或者圆环形结构等任意形状的环形结构,此处不对第一天线辐射体110的结构进行限制。
在其他示例中,第一天线辐射体110还可以是缝隙天线、腔体天线等,此处不对第一天线辐射体110的结构进行限制。
图10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天线的又一种结构示意图,图11是图10的俯视图。参照图10和图11所示,在一些示例中,第一天线辐射体110还可以包括第一磁电偶极子子单元110a,第一磁电偶极子子单元110a至少为两个,至少两个第一磁电偶极子子单元110a形成第一磁电偶极子单元。至少两个第一磁电偶极子子单元110a分别位于第一馈电件120的两侧。例如,第一馈电件120的延伸方向为y方向,第一馈电件120具有沿x方向相对的两侧(例如左侧和右侧),第一磁电偶极子子单元110a为两个,其中一个第一磁电偶极子子单元110a位于第一馈电件120的左侧,另一个第一磁电偶极子子单元110a位于第一馈电件120的右侧。可以理解的是,两个第一磁电偶极子子单元110a可以分别位于第二部分122的左右两侧,也可位于第三部分123的左右两侧。
参照图10和图11所示,又例如,第一磁电偶极子子单元110a为四个,四个第一磁电偶极子子单元110a呈矩阵排列在第一介质基板131上,继续以第一馈电件120的延伸方向为y方向为例,其中两个第一磁电偶极子子单元110a分别位于第二部分122的左右两侧,另外两个第一磁电偶极子子单元110a分别位于第三部分123的左右两侧。
第一馈电件120的三个部分与每个第一磁电偶极子子单元110a耦合馈电,使得在第一天线单元100为发送天线时,可将第一馈电件120上的射频信号通过耦合馈电的方式馈入至每个第一磁电偶极子子单元110a上,每个第一磁电偶极子子单元110a再将射频信号以电磁波的方式辐射出去,实现信号的发送。
参照图10和图11所示,在一些示例中,每个第一磁电偶极子子单元110a可包括第一电偶极子111和第一磁偶极子112,其中,第一电偶极子111可位于第一馈电件120所在的表面上,且与第一馈电件120间隔设置,例如,第一电偶极子111可通过印刷等方式集成在介质基板130的上表面(例如第一介质基板131的第一表面131a)。参照图10所示,第一磁偶极子112可位于介质基板130内,且一端延伸至介质基板130的上表面(例如第一表面131a))、且与相应的第一电偶极子111电连接,另一端可延伸至介质基板130的下表面(例如第四表面132b),且与第二参考地电连接,使得每个第一磁电偶极子子单元接地。
在第一天线单元100为发送天线单元时,第一馈电件120可将射频信号以耦合馈电的方式馈入至每个第一磁电偶极子子单元110a的第一电偶极子111和第一磁偶极子112上,第一电偶极子111和第一磁偶极子112再将射频信号以电磁波的方式辐射出去,实现信号的发送。
通过将第一天线辐射体110设置为第一磁电偶极子子单元110a,这样,可通过第一磁电偶极子子单元110a的第一磁偶极子112和第一电偶极子111实现互补源辐射,提高了本申请实施例的天线的带宽,降低了天线损耗和背反射的程度。
换句话说,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将可实现相位调节的第一馈电件120独立于第一天线辐射体110设置,这样,可选择任意一种类型的天线辐射体,例如,可选择宽带的磁电偶极子子单元作为第一天线辐射体110,从而使得本申请实施例的天线即能够实现相位的调节,也可确保天线的宽带和低损耗。
其中,第一电偶极子111可以是平面贴片,该平面贴片可贴设在第一介质基板131的第一表面131a上,也可通过印刷的方式设置在第一表面131a上。第一偶极子可为形成在介质基板130例如第一介质基板131中的金属化孔,该第一偶极子的金属化孔与上述第一金属化孔140的设置方式一致,具体可参照第一金属化孔140的设置方式。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电偶极子111的平面贴片的拐角可设置为倒角或者圆角,以实现圆极化信号的接收或发射,例如,当第一天线单元100为发送天线时,可实现圆极化信号的发送,也可实现从射频电路发出的圆极化信号的接收,或者实现从终端设备发射至该第一天线单元100的圆极化信号的接收。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天线辐射体110还可以是偶极子天线单元或者其他类型的天线单元,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
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第一馈电件120可通过馈电网络与射频电路电连接,例如,第一金属化孔140的一端与第一馈电件120的第一部分121电连接,第一金属化孔140的另一端可与馈电网络电连接,该馈电网络的一端与射频电路电连接,这样,第一馈电件120可通过第一金属化孔140和馈电网络与射频电路之间实现射频信号的传输。
示例性地,第一天线单元100为发送天线单元,射频电路例如馈源400可通过馈电网络将射频信号传输至第一金属化孔140,该第一金属化孔140再将射频信号传输至第一馈电件120的第一部分121上,即通过馈电网络和第一金属化孔140将射频信号馈入至第一发送单元的第一馈电件120上。
图12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天线的又一种结构示意图,图13是图12的爆炸图。参照图12和图13所示,在其他示例中,天线10还可以包括第二天线单元200,该第二天线单元200与第一天线单元100的第一馈电件120电连接,且该第二天线单元200用于与射频电路之间实现射频信号的相互传输。
例如,本申请实施例的天线10为发送天线,其中,第一天线单元100为发送天线单元,第二天线单元200为接收天线单元。
参照图13所示,该第二天线单元200用于接收馈源400发射的射频信号,并将该射频信号传输至第一天线单元100的第一馈电件120内,使得馈源400发射的射频信号能够稳定地馈入至第一天线单元100内,从而该天线实现射频信号的发送。
又例如,本申请实施例的天线10为接收天线,其中,第一天线单元100为接收天线单元,第二天线单元200为发送天线单元。参照图13所示,第一天线单元100用于接收终端设备发来的射频信号,并经第一馈电件120传输至第二天线单元200上,该第二天线单元200再将接收到的射频信号经馈源400发送至射频电路内,进行射频信号的解析与处理,从而使得该天线10实现射频信号的接收。
参照图13,示例性地,第二天线单元200可包括第二馈电件220和第二天线辐射体210,第二天线辐射体210用于与射频电路实现射频信号的相互传输,且第二天线辐射体210与第二馈电件220耦合馈电连接,第二馈电件220与第一部分121电连接,这样,射频信号可通过第二天线单元200传输至第一天线单元100上。
例如,射频电路中的馈源400发出的射频信号可通过第二天线单元200的第二天线辐射体210进行接收,继而通过耦合馈电的方式馈入至第二馈电件220上,该第二馈电件220再将射频信号传输至第一天线单元100的第一部分121上,使得天线形成为透射阵单元,可对进入至第一天线单元100的射频信号实现波前相位的调控,从而实现波束赋形、信号调制或联合波束赋形与信号调制的作用,提高了天线的辐射性能。
在其他示例中,第二馈电件220可与第二天线辐射体210直接电连接,这样,第二馈电件220可将射频信号直接馈入至第二天线辐射体210上。
图14是图12对应的天线的反射与透射系数曲线图。参照图14所示,曲线a为从第二天线单元200入射至第一天线单元100的透射系数随频率的变化曲线,曲线b为第一天线单元100的回波损耗随频率的变化曲线,曲线c为第二天线单元200的回波损耗随频率的变化曲线,从曲线b可看出,本申请实施例的仿真-10dB|S11|匹配带宽为21.7%,覆盖21.4GHz-26.6GHz,其中,b1点的坐标为(21.4GHz,-10dB),b2点的坐标为(26.6GHz,-10dB)。另外,本申请实施例第二天线单元200与第一天线单元100之间的射频信号的传输损耗约0.9dB。
图15是图12对应的天线的在不同条件下的相位曲线图。参照图15所示,曲线d是在第二条件下天线的相位曲线,曲线e是在第一条件下天线的相位曲线,从图15可看出,在同一频率下,两个曲线的相位差为180°,例如,曲线d在频率为20.17GHz时的相位为75°,曲线e在频率为20.17GHz时的相位为-105°,则相位相差75°-(-105°)=180°。
参照图13所示,第二天线单元200还可包括第三介质基板230,第二馈电件220和第二天线辐射体210均位于第三介质基板230上,这样可提高第二天线单元200的结构稳定性,也使得第二天线单元200的结构更加紧凑。
其中,第三介质基板230可以为印制电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s,简称PCB)。第二天线辐射体210的至少部分和第二馈电件220的至少部分可通过印刷等方式集成在第三介质基板230的表面。
参照图13所示,为了方便描述,第三介质基板230可包括相背的第五表面230a和第六表面230b,第五表面230a面向第一天线单元100中的第四表面132b,相应地,第六表面230b背向第四表面132b,第二天线辐射体210的至少部分和第二馈电件220的至少部分可通过印刷等方式集成在第三介质基板230的第六表面230b。
图16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天线的又一种结构示意图,图17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天线的又一种结构示意图。参照16至图17所示,在一些示例中,第二馈电件220可包括水平馈电部221和第四金属化孔222,水平馈电部221位于第六表面230b,且水平馈电部221与第二天线辐射体210耦合馈电连接,例如,水平馈电部221可印刷在第三介质基板230的第六表面230b,且该水平馈电部221与第二天线辐射体210间隔设置,即水平馈电部221与第二天线辐射体210之间具有间距,使得水平馈电部221与第二天线辐射体210之间耦合馈电。
另外,第四金属化孔222位于第三介质基板230内、且一端与水平馈电部221电连接,另一端与第一部分121电连接。例如,第四金属化孔222的一端延伸于第六表面230b,且与水平馈电部221电连接,第四金属化孔222的另一端延伸至第五表面230a,且可与第一金属化孔140的第二孔段142电连接,这样,可使得水平馈电部221通过该第四金属化孔222与第一馈电件120电连接,从而可通过第二天线单元200的水平馈电部221将射频信号传输至第一天线单元100的第一馈电件120上,继而实现射频信号的发出。
以本申请实施例的天线10为发送天线,第一天线单元100为发送天线单元,第二天线单元200为接收天线单元时,第二天线辐射体210会接收到馈源400发出的射频信号,并将该射频信号耦合馈入至第二馈电件220的水平馈电部221,该水平馈电部221继而将射频信号通过第四金属化孔222传输至第一天线单元100的第一金属化孔140内,该第一金属化孔140再将射频信号传输至第一馈电件120的第一部分121上,该第一馈电件120继而将射频信号耦合馈入至第一天线辐射体110上,该第一天线辐射体110最终将射频信号以电磁波的方式辐射出去,实现信号的发送。
其中,水平馈电部221的延伸方向决定着第二天线单元200上收发信号的极化方向。例如,参照图13所示,水平馈电部221的延伸方向为y方向,则第二天线单元200的极化方向为y方向。参照图16所示,再例如,当水平馈电部221的延伸方向为x方向,则第一天线单元100的极化方向为x方向。
参照图17所示,在一些示例中,水平馈电部221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多个水平馈电部221的延伸方向不同,这样,可以实现不同的极化方向的调整,从而丰富了第二天线单元200的极化方向,提高第二天线单元200的适用性。
参照图17所示,例如,第二天线辐射体21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二天线辐射体210可绕第四金属化孔222间隔设置,使得多个第二天线辐射体210之间耦合馈电,以提高第二天线单元200的带宽。
其中,水平馈电部221为两个,其中一个水平馈电部221可位于其中一对相邻的第二天线辐射体210之间,另外一个水平馈电部221可位于另外一对相邻的第二天线辐射体210之间,这样可实现与两个水平馈电部221的延伸方向一致的两个极化。
示例性地,第二天线辐射体210为四个,四个第二天线辐射体210沿x方向和y方向呈矩阵排列,即沿y方向间隔设置有两排第二天线辐射体210,且每排第二天线辐射体210中的两个第二天线辐射体210沿x方向间隔设置,其中一个水平馈电部221(例如第一水平馈电部221)可沿任意一排的两个第二天线辐射体210之间,使得该第一水平馈电部221沿y方向延伸,另外一个水平馈电部221(例如第二水平馈电部221)位于沿y方向相对的两个第二天线辐射体210之间,即该第二水平馈电部221沿x方向延伸,从而使得该第二天线单元200实现x方向和y方向的极化,这样,可通过至少两个水平馈电部221,实现射频信号的至少两个方向的极化。
如此,当本申请实施例的天线10为发送天线,第二天线单元200为接收天线单元时,可通过调节水平馈电部221的延伸方向,以确保第二天线单元200的极化方向与射频电路发出的射频信号的极化方向匹配,从而可在本申请实施例的天线为发送天线时,保证第二天线单元200能够更大程度上接收到射频信号发出的全部射频信号,减少了改善射频信号的损耗。
另外,当水平馈电部221的延伸方向不同时,可实现第二天线单元200的传输相位的调整,例如,当水平馈电部221的延伸方向为x方向的正向(未示出)时,第二天线单元200的传输相位为0°,当水平馈电部221的延伸方向为x方向的反向(参照图17所示)时,第二天线单元200的传输相位为180°。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在第四金属化孔222与第一金属化孔140之间可电连接移相器,以提高第二天线单元200与第一天线单元100之间的传输相位的调节精度。
参照图12所示,作为其中一种示例,第一天线单元100和第二天线单元200可以堆叠设置,使得本申请实施例的天线形成的透射阵单元更加紧凑,便于将天线安装于小型基站等小型化的通信设备内。例如,第三介质基板230可堆叠在第二介质基板132的第四表面132b上。
可以理解的是,在该示例中,因第二介质基板132的第四表面132b与第三介质基板230的第五表面230a相互接触,则第四表面132b和第五表面230a中的至少一者为金属表面,便可使得第四表面132b和第五表面230a均作为第二参考地,确保第五金属化孔223或者第六金属化孔170延伸至第五表面230a时,可与第二参考地电连接。
作为另一种示例,第二介质基板132与第三介质基板230可间隔设置,换句话说,第二介质基板132的第四表面132b与第三介质基板230的第五表面230a之间具有间距时,可将第四表面132b和第五表面230a均设置为金属层,例如,可在第四表面132b和第五表面230a上均沉积一层金属层,使得第四表面132b和第五表面230a均可作为第二参考地,这样,可确保第六金属化孔170延伸至第四表面132b时,可与第二参考地电连接,第五金属化孔223延伸至第五表面230a时,可与第二参考地电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示例例如图1至图13对应的示例是第一直流偏置电路通过第一金属化孔140与第一馈电件120的第一部分121电连接,以控制第一部分121的电压,另外,第二部分122和第三部分123通过与参考地例如第一参考地电连接,即该第一参考地作为直流地,实现直流偏置电路、第一部分121、第二部分122及第一参考地形成回路,或者直流偏置电路、第一部分121、第三部分123及第一参考地形成回路,从而控制第一部分121与第二部分122的电压差,以及第一部分121与第二部分122的电压差,实现第一部分121选择性第接通第二部分122和第三部分123。
图18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天线的又一种结构示意图,图19是图18中第二天线单元的俯视图。参照图18和图19所示,与上述实施例例如图13对应的实施例不同的是,本示例中,第三介质基板230中可具有第五金属化孔223,另外,将第三介质基板230的第五表面230a作为第二参考地,例如,可以将第五表面230a设置为金属表面,以将第五表面230a作为第二参考地。具体制作时,可在第五表面230a上沉积金属层。其中,金属层可以包括但不限于铜层、铝层等导电金属层。
其中,第五金属化孔223的一端与水平馈电部221电连接,第五金属化孔223的另一端与第二参考地电连接,第二参考地与第一直流偏置电路300电连接。其中,水平馈电部221通过第四金属化孔222与第一金属化孔140电连接,这就使得第一馈电件120的第一部分121通过第一金属化孔140、第四金属化孔222、水平馈电部221、第五金属化孔223及第二参考地与第一直流偏置电路300电连接,这样,通过第一直流偏置电路300控制第二参考地的电压,从而实现对第一馈电件120的第一部分121的电压控制。
示例性地,可在第三介质基板230中形成有第五金属化孔223,该第五金属化孔223的延伸方向与第三介质基板230的厚度方向(参照图18中z方向所示)一致,该第五金属化孔223的一端延伸至第六表面230b,且与水平馈电部221电连接,第五金属化孔223的另一端可延伸至被配置为第二参考地的第五表面230a,即第五金属化孔223的另一端与第二参考地实现电连接,使得水平馈电部221通过第五金属化孔223与第二参考地电连接,进而使得第一馈电件120的第一部分121通过第一金属化孔140、第四金属化孔222、水平馈电部221、第五金属化孔223与第二参考地电连接,这样,在将第二参考地例如第五表面230a上电连接第一直流偏置电路300时,第一部分121可实现与第一直流偏置电路300之间的电连接,从而可通过第一直流偏置电路300控制第一部分121的电压。
继续参照图18所示,在该示例中,天线10还包括第二直流偏置电路500,第一参考地与第二直流偏置电路500电连接,使得第二直流偏置电路500可通过该第一参考地分别与第一馈电件120的第二部分122和第三部分123,这样,第二直流偏置电路500通过控制第一参考地的电压,以对第一馈电件120的第二部分122和第三部分123的电压进行控制。
例如,可将第二直流偏置电路500与被配置为第一参考地的第二表面131b电连接,这样,第二直流偏置电路500可通过第二金属化孔150与第二部分122电连接,第二直流偏置电路500可通过第三金属化孔150与第三部分123电连接,使得第二直流偏置电路500可控制第二部分122和第三部分123的电压。
如此,在第一条件下,可通过第一直流偏置电路300的DC控制器控制第一部分121的电压,通过第二直流偏置电路300的DC控制器控制第二部分122和第三部分123的电压,使得第二部分122和第三部分123的电压大于第一部分121的电压,从而确保第一控制开关124导通,第二控制开关125断开,使得在第一条件下,第一部分121与第二部分122电连接,第一部分121与第三部分123断开电连接。
相应地,在第二条件下,可通过第一直流偏置电路300的DC控制器控制第一部分121的电压,通过第二直流偏置电路300的DC控制器控制第二部分122和第三部分123的电压,使得第二部分122和第三部分123的电压小于第一部分121的电压,从而确保第一控制开关124断开,第二控制开关125导通,使得在第一条件下,第一部分121与第三部分123电连接,第一部分121与第二部分122断开电连接。
参照图19所示,在上述示例中,第四金属化孔222的一端可连接在水平馈电部221的中间区域,第五金属化孔223的一端可连接在水平馈电部221的端部,使得该第二馈电件220形成为“F”型结构。
参照图13所示,在一些示例中,第二天线辐射体210可以为贴片天线,例如,可在第三介质基板230的第六表面230b上设置多个贴片天线,多个贴片天线可绕第四金属化孔222间隔设置,水平馈电部221可位于任意两个贴片天线之间。参照图13所示,示例性地,可在第三介质基板230的第六表面230b设置四个贴片天线,四个贴片天线呈矩阵排列,其中两个贴片天线沿x方向间隔设置在第一排,另外两个贴片天线沿x方向间隔设置在第二排,水平馈电部221沿y方向延伸,且位于第二排的两个贴片天线之间。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排和第二排是指沿y方向所示的间隔排列的两排贴片天线。
图20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天线的又一种结构示意图,图21是图21的俯视图。参照图20和图21所示,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第二天线辐射体210可以包括第二磁电偶极子子单元210a,第二磁电偶极子子单元210a至少为两个,至少两个第二磁电偶极子子单元210a形成第二磁电偶极子单元。
至少两个第二磁电偶极子子单元210a分别位于水平馈电部221的两侧。例如,水平馈电部221的延伸方向为y方向,两个第二磁电偶极子子单元210a分别位于水平馈电部221沿x方向相对的两侧。
继续参照图20和图21所示,再例如,第二磁电偶极子子单元210a为四个,四个第二磁电偶极子子单元210a呈矩阵排列在第三介质基板230上,继续以水平馈电部221的延伸方向为y方向为例,其中两个第二磁电偶极子子单元210a位于水平馈电部221的左侧,另外两个第二磁电偶极子子单元210a位于水平馈电部221的右侧,且每一侧的两个第二磁电偶极子子单元210a之间间隔设置,使得各个第二磁电偶极子子单元210a之间通过耦合馈电的方式实现射频信号的传输,从而增大第二天线单元200的带宽。
水平馈电部221与每个第二磁电偶极子子单元210a耦合馈电,使得在第二天线单元200为接收天线单元时,可将每个第二磁电偶极子子单元210a上的射频信号可通过耦合馈电的方式馈入至水平馈电部221上,再经该水平馈电部221将射频信号传输至第一天线单元100的第一馈电件120上。
参照图20和图21所示,与第一磁电偶极子子单元的结构类似,在一些示例中,每个第二磁电偶极子子单元210a可包括第二电偶极子211和第二磁偶极子212,其中,第二电偶极子211可位于水平馈电部221所在的第六表面230b上,且与水平馈电部221间隔设置,例如,第二电偶极子211可通过印刷等方式集成在第三介质基板230的第六表面230b。
另外,第二磁偶极子212可位于第三介质基板230内,且一端与相应的第二电偶极子211电连接,另一端可延伸至第五表面230a,且与第二参考地电连接,使得每个第二磁电偶极子子单元接地。在第二天线单元200为接收天线单元时,每个第二磁电偶极子子单元210a的第二电偶极子211和第二磁偶极子212可通过耦合馈电的方式将射频信号馈入至第二馈电件220的水平馈电部221,该水平馈电部221再通过第四金属化孔222将射频信号传输至第一天线单元100的第一馈电件120上。
通过将第二天线辐射体210设置为第二磁电偶极子子单元210a,以提高第二天线单元200的带宽,这样,当该第二天线单元200为接收天线时,可接收到馈源400发出的频段更宽的射频信号,提高天线的工作性能。
在其他示例中,第二天线辐射体210还可以是缝隙天线、偶极子天线、微带天线等任意类型的天线结构,此处不做限制。
本申请实施例的天线中,第一天线单元100和第二天线单元200可一一对应设置,换句话说,第一天线单元100和第二天线单元200的数量相等,且每个第一天线单元100均通过第二天线单元200与射频电路之间实现射频信号的相互传输。例如,当天线为发送天线时,第二天线单元200可将馈源400发出的射频信号传输至对应的第一天线单元100上,第一天线单元100再将射频信号以电磁波的方式辐射出去,实现信号的发送。
其中,第一天线单元100可以为1个,相应地,第二天线单元200可以为1个,一个第二天线单元200和一个第一天线单元100形成透射阵单元。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天线单元100也可以为多个,多个第一天线单元100呈阵列排布,使得本申请实施例的天线形成为阵列天线,以提高天线增益和带宽,使得该天线的工作性能更优。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天线单元100为多个时,每个第一天线单元100均与一个第二天线单元200电连接,例如,第一天线单元100为三个,第二天线单元200也为三个,每个第一天线单元100均电连接有一个第二天线单元200,可使得射频电路发出的射频信号可通过每个第二天线单元200传输至相应的第一天线单元100上。
需要说明的是,多个第一天线单元100可共用一个馈源400和一个射频电路,例如,一个射频电路可具有多个射频端口,馈源400接收到每个射频端口发送的射频信号后,再将相应的射频信号发送至相应的第一天线单元100。
示例性地,一个射频电路具有三个射频端口,三个射频端口向一个馈源400发射射频信号,馈源400再将三个射频信号分别发送至三个第二天线单元200,其中,每个第二天线单元200接收相应的电磁波信号后,并传输至对应的第一天线单元100上。
当然,在一些示例中,射频电路可具有一个射频端口,一个射频端口通过一个馈源400向多个第一天线单元100发送相应的射频信号。例如,一个射频电路具有一个射频端口,该射频端口向馈源400发射射频信号,馈源400发送三个射频信号至三个第二天线单元200,其中,每个第二天线单元200接收相应的电磁波信号后,并传输至对应的第一天线单元100上。
在其他示例中,多个第一天线单元100可分别与多个射频电路中对应的射频电路实现射频信号的相互传输,例如,每个第一天线单元100可与一个射频电路的射频端口之间实现射频信号的相互传输。
示例性地,第一天线单元100具有三个,第二天线单元200具有三个,射频电路具有三个,每个射频电路可具有一个射频端口,每个第二天线单元200可接收对应的射频电路中射频端口发出的射频信号,并传输至对应的第一天线单元100上,第一天线单元100再将该射频信号以电磁波的方式辐射出去。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在通信设备内设置上述天线,一方面,通过该天线可实现传输相位的调节,从而实现波束扫描,波束赋型、信号增强等功能,另一方面,可提高天线的带宽,从而提高了通信设备的工作性能。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的数值和数值范围为近似值,受制造工艺的影响,可能会存在一定范围的误差,这部分误差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认为忽略不计。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例,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应理解,在本申请中“电连接”可理解为元器件物理接触并电导通;也可理解为线路构造中不同元器件之间通过印制电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PCB)铜箔或导线等可传输电信号的实体线路进行连接的形式。“连接”、“相连”均可以指一种机械连接关系或物理连接关系,即A与B连接或A与B相连可以指,A与B之间存在紧固的构件(如螺钉、螺栓、铆钉等),或者A与B相互接触且A与B难以被分离。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作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可拆卸地连接,也可以是不可拆卸地连接;可以是直接接触连接,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者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位用语,例如,“上”、“下”、“左”、“右”、“内”、“外”等,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位用语是为了更好、更清楚地说明及理解本申请实施例,而不是指示或暗指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制。“多个”是指至少两个。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本申请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在本说明书中描述的参考“一个实施例”或“一些实施例”等意味着在本申请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包括结合该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点。由此,在本说明书中的不同之处出现的语句“在一个实施例中”、“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等不是必然都参考相同的实施例,而是意味着“一个或多个但不是所有的实施例”,除非是以其他方式另外特别强调。术语“包括”、“包含”、“具有”及它们的变形都意味着“包括但不限于”,除非是以其他方式另外特别强调。

Claims (20)

1.一种天线,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天线单元;
所述第一天线单元包括第一馈电件和第一天线辐射体,所述第一馈电件和所述第一天线辐射体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一馈电件与所述第一天线辐射体耦合馈电连接;
所述第一馈电件包括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所述第一部分用于与射频电路电连接,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第三部分之间具有第一预设夹角,所述第一预设夹角大于90°;
在第一条件下,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电连接,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三部分断开;在第二条件下,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三部分电连接、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断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馈电件还包括第一控制开关和第二控制开关;
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之间通过所述第一控制开关电连接,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三部分之间通过所述第二控制开关电连接;
在所述第一条件下,所述第一控制开关导通,所述第二控制开关断开;在所述第二条件下,所述第二控制开关导通,所述第一控制开关断开。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天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直流偏置电路和导电件;
所述第一部分通过导电件与所述第一直流偏置电路电连接,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第三部分分别与参考地电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天线单元还包括介质基板;
所述第一天线辐射体、所述第一馈电件及至少部分所述第一直流偏置电路均位于所述介质基板上,所述导电件为设于所述介质基板内的第一金属化孔,所述第一金属化孔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部分电连接,所述第一金属化孔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直流偏置电路电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分通过所述第一金属化孔与所述射频电路电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直流偏置电路的直流偏置线上具有枝节,所述枝节与所述直流偏置线之间具有第二预设夹角,所述第二预设夹角大于0°且小于180°。
7.根据权利要求4-6任一项所述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介质基板包括堆叠设置的第一介质基板和第二介质基板;
所述第一天线辐射体与所述第一馈电件均位于所述第一介质基板上,所述第一直流偏置电路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二介质基板上,所述天线的第一金属化孔的第一孔段位于所述第一介质基板上,所述第一金属化孔的第二孔段位于所述第二介质基板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介质基板包括相背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二介质基板包括相背的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所述第三表面面向所述第二表面,
所述第一馈电件位于所述第一表面,所述参考地包括第一参考地,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第三表面中的至少一个为所述第一参考地,所述第一直流偏置电路位于所述第三表面与所述第四表面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孔段靠近所述第一参考地的一端侧壁与所述第一参考地之间形成有环形缝隙。
10.根据权利要求4-9任一项所述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介质基板的第一介质基板中还具有第二金属化孔和第三金属化孔,所述第二部分通过所述第二金属化孔与所述参考地的第一参考地电连接,所述第三部分通过所述第三金属化孔与所述第一参考地电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天线辐射体包括第一磁电偶极子子单元,所述第一磁电偶极子子单元至少为两个,至少两个所述第一磁电偶极子子单元形成第一磁电偶极子单元;至少两个所述第一磁电偶极子子单元分别位于所述第一馈电件的两侧。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天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天线单元;
所述第二天线单元包括第二馈电件和第二天线辐射体,所述第二天线辐射体用于与所述射频电路实现射频信号的相互传输,且所述第二天线辐射体与所述第二馈电件耦合馈电连接,所述第二馈电件与所述第一部分电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天线单元还包括第三介质基板,第二馈电件和第二天线辐射体均位于所述第三介质基板上;
所述第二馈电件包括水平馈电部和第四金属化孔,所述第三介质基板包括相背的第五表面和第六表面,所述第五表面面向所述第一天线单元中的第四表面,所述水平馈电部位于所述第六表面,且所述水平馈电部与所述第二天线辐射体耦合馈电连接,所述第四金属化孔位于所述第三介质基板内、且一端与所述水平馈电部电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部分电连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天线辐射体包括第二磁电偶极子子单元,所述第二磁电偶极子子单元至少为两个,至少两个所述第二磁电偶极子子单元形成第二磁电偶极子单元,至少两个所述第二磁电偶极子子单元分别位于所述水平馈电部的两侧。
15.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天线辐射体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天线辐射体绕所述第四金属化孔间隔设置;
所述水平馈电部至少为两个,至少其中一个所述水平馈电部位于其中一对相邻的所述第二天线辐射体之间,至少另一个所述水平馈电部位于另一对相邻的所述第二天线辐射体之间。
16.根据权利要求1-15任一项所述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天线单元中的第二介质基板中还具有多个第六金属化孔,多个所述第六金属化孔绕所述第一天线单元中的第一金属化孔间隔设置;
所述第二介质基板的第四表面为第二参考地,每个所述第六金属化孔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天线的第一参考地和第二参考地电连接。
1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线的第二天线单元中,第三介质基板中具有第五金属化孔;
所述参考地包括第二参考地,所述第五表面为第二参考地,所述第五金属化孔的一端与所述水平馈电部电连接,所述第五金属化孔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参考地电连接,所述第二参考地与所述第一直流偏置电路电连接,以控制所述第二参考地的电压;
所述天线还包括第二直流偏置电路,所述参考地的第一参考地与所述第二直流偏置电路电连接,以控制所述第一参考地的电压。
18.根据权利要求1-17任一项所述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天线单元与第二天线单元堆叠设置并形成为透射阵单元。
19.根据权利要求1-18任一项所述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天线单元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天线单元呈阵列排布。
20.一种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射频电路和权利要求1-19任一项所述的天线;
所述射频电路与所述天线的第一部分电连接。
CN202210513647.9A 2022-05-12 2022-05-12 天线及通信设备 Pending CN11709659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513647.9A CN117096594A (zh) 2022-05-12 2022-05-12 天线及通信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513647.9A CN117096594A (zh) 2022-05-12 2022-05-12 天线及通信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096594A true CN117096594A (zh) 2023-11-21

Family

ID=887822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513647.9A Pending CN117096594A (zh) 2022-05-12 2022-05-12 天线及通信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096594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854994B2 (en) Broadband phased array antenna system with hybrid radiating elements
US10892554B2 (en) Antenna element, antenna module,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
US11545761B2 (en) Dual-band cross-polarized 5G mm-wave phased array antenna
EP3289635B1 (en) Antennas including an array of dual radiating elements and power dividers for wireless electronic devices
WO2018230475A1 (ja) アンテナモジュールおよび通信装置
US8126417B2 (en) Data processing device with beam steering and/or forming antennas
TWI509880B (zh) 行動裝置
US11095040B2 (en) Antenna and mimo antenna
WO2016162907A1 (en) Antennas including dual radiating elements for wireless electronic devices
CN211789514U (zh) 天线模块以及天线机器
US11581635B2 (en) Antenna module
Hwang et al. 28 GHz and 38 GHz dual-band vertically stacked dipole antennas on flexible liquid crystal polymer substrates for millimeter-wave 5G cellular handsets
US20210242569A1 (en) Wiring substrate, antenna module,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
WO2020217689A1 (ja) アンテナ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それを搭載した通信装置
US10797408B1 (en) Antenna structur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rtemenko et al. 2D electronically beam steerable integrated lens antennas for mmWave applications
US11695197B2 (en) Radiating element, antenna assembly and base station antenna
CN113594687B (zh) 天线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2350051A (zh) 多频段天线和多频段天线的设计方法
US11870155B2 (en) Calibration device, base station antenna and a communication assembly
US11394114B2 (en) Dual-polarized substrate-integrated 360° beam steering antenna
CN117096594A (zh) 天线及通信设备
KR102251287B1 (ko) 기판집적도파관 구조를 세그먼트 분리하여 층으로 할당하고 적층하는 방식의, 5g 소형 단말기 및 중계기용 광대역 빔 포밍 안테나 면적 축소법
CN112928470A (zh) 天线组件及电子设备
WO2024037129A1 (zh) 天线模组、天线阵列及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