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096471A - 电池和电池包 - Google Patents
电池和电池包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7096471A CN117096471A CN202311205538.1A CN202311205538A CN117096471A CN 117096471 A CN117096471 A CN 117096471A CN 202311205538 A CN202311205538 A CN 202311205538A CN 117096471 A CN117096471 A CN 11709647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attery
- wireless transmission
- transmission unit
- signal acquisition
- acquisition uni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4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6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977 d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054 sign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179 sorption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378 dama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419 depend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792 electroly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146 energy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7380 skin dama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25—Structural combination with electronic components, e.g. electronic circuits integrated to the outside of the casing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8—Accumulators combined with 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testing or indicating the condition of cells, e.g. the level or density of the electrolyte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25—Structural combination with electronic components, e.g. electronic circuits integrated to the outside of the casing
- H01M2010/4271—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s including electronic circuits, e.g. control of current or voltage to keep battery in healthy state, cell balancing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25—Structural combination with electronic components, e.g. electronic circuits integrated to the outside of the casing
- H01M2010/4278—Systems for data transfer from batteries, e.g. transfer of battery parameters to a controller, data transferred between battery controller and main controller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电池和电池包,电池包括:电池主体;信号采集单元,信号采集单元位于电池主体且用于采集电池主体的电芯信号;无线传输单元,无线传输单元和信号采集单元电连接且能够与电池主体的外界进行无线通信;其中,无线传输单元和信号采集单元可拆卸地电连接,无线传输单元位于电池主体且无线传输单元和电池主体可分离。上述电池实现了无线传输电芯信号,与现有技术通过信号线束传输电芯信号相比,规避了信号线束短路,也规避了在电芯失控场景下信号线束短路带来二次失效,提高了电池的安全可靠性;提高了电池和电池包的生产效率,也提高了电池包的体积密度;而且,便于维护和更换无线传输单元,能够满足电池监测的差异性需求。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池电芯监测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电池和电池包。
背景技术
为了保证电池稳定工作,需要对电池的电芯状态进行监测。目前,主要通过信号采集单元(信号端子,温度传感器)采集电芯信号,并通过与端子连接的电池管理系统对电池进行管理。由于电池外壳为金属外壳,具有电磁屏蔽功能,则将电池管理系统设置在电池外部。而信号采集单元设置在电池内部,则需要信号线束将电芯信号传输给电池管理系统。
上述结构中,信号线束存在线皮破损的风险,导致信号线束短路,而且在热失控场景下信号线束短路带来二次损坏,导致整个电池系统的安全可靠性较低。
另外,在电池包内具有多个电芯的情况下,信号线束的走线较为复杂,导致电池包的生产工艺复杂,生产效率较低。
综上所述,如何采集和传输电芯信号,以提高电池的安全可靠性,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池和电池包,以在获取和传输电芯信号的基础上提高电池的安全可靠性。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池,包括:
电池主体;
信号采集单元,所述信号采集单元位于所述电池主体且用于采集所述电池主体的电芯信号;
无线传输单元,所述无线传输单元和所述信号采集单元电连接且能够与所述电池主体的外界进行无线通信;
其中,所述无线传输单元和所述信号采集单元可拆卸地电连接,所述无线传输单元位于所述电池主体且所述无线传输单元和所述电池主体可分离。
可选的,所述信号采集单元和所述电池主体可分离。
可选的,所述电池主体包括:电池外壳、设置于所述电池外壳内部的电芯、以及设置于所述电池外壳外部的电池极柱,所述电池外壳包括电池壳体和与所述电池壳体密封连接的电池盖板;
其中,所述无线传输单元位于所述电池壳体且所述无线传输单元和所述电池壳体可分离、所述无线传输单元位于所述电池盖板且所述无线传输单元和所述电池盖板可分离、或者所述无线传输单元位于所述电池极柱且所述无线传输单元和所述电池极柱可分离;
和/或,所述信号采集单元位于所述电池壳体且所述信号采集单元和所述电池壳体可分离、所述信号采集单元位于所述电池盖板且所述信号采集单元和所述电池盖板可分离、或者所述信号采集单元位于所述电芯且所述信号采集单元和所述电芯可分离。
可选的,所述无线传输单元和所述信号采集单元可拆卸地固定连接。
可选的,所述电池主体的电芯和所述无线传输单元的位置相对固定;和/或,所述电池主体的电芯和所述信号采集单元的位置相对固定。
可选的,所述无线传输单元和所述电池主体可拆卸地固定连接。
可选的,所述电池还包括安装构件,所述安装构件位于所述电池主体的外部,且所述安装构件与所述电池主体的位置相对固定,所述无线传输单元可拆卸固定于所述安装构件、或者所述安装构件可拆卸地设置。
可选的,所述信号采集单元和所述电池主体可拆卸地固定连接。
可选的,所述电池还包括安装构件,所述安装构件位于所述电池主体的外部,且所述安装构件与所述电池主体的位置相对固定,所述信号采集单元可拆卸地固定于所述安装构件、或者所述安装构件可拆卸地设置。
可选的,所述电池还包括位于所述电池主体外部的电池管理模块,所述电池管理模块和所述无线传输单元无线通信。
可选的,所述电池管理模块和所述无线传输单元可拆卸地固定连接;和/或,所述电池主体的电芯和所述电池管理模块的位置相对固定。
可选的,所述电池还包括安装构件,所述安装构件位于所述电池主体的外部,且所述安装构件与所述电池主体的位置相对固定,所述电池管理模块可拆卸地固定于所述安装构件、或者所述安装构件可拆卸地设置。
基于上述提供的电池,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电池包,该电池包包括:电池包外壳、以及设置于所述电池包外壳内的至少一个电池,其中,至少一个所述电池为上述任一项所述的电池。
基于上述提供的电池,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电池包,该电池包包括:电池包外壳,以及设置于所述电池包外壳内的至少一个电池;
其中,至少两个所述电池为上述包括安装构件的电池;
至少两个所述电池的所述安装构件为一体式结构或分体式结构。
本申请提供的电池,通过信号采集单元用于采集电芯信号,通过和信号采集单元电连接的无线传输单元与电池主体的外界进行无线通信,实现了无线传输电芯信号,与现有技术通过信号线束传输电芯信号相比,规避了信号线束短路,也规避了在电芯失控场景下信号线束短路带来二次失效,提高了电池的安全可靠性。
同时,本申请提供的电池应用于电池包时,与现有技术通过信号线束传输电芯信号相比,信号采集单元和无线传输单元便于安装,简化了电池的生产,提高了电池的生产效率,也提高了电池包的生产效率;信号采集单元和无线传输单元所需的安装空间较小,节省了信号线束所需的安装空间,有效提高了电池包的体积密度。
而且,本申请提供的电池中,无线传输单元和信号采集单元可拆卸地电连接,无线传输单元和电池主体可分离,这样,实现了无线传输单元可分离,简化了无线传输单元的安装和拆卸,从而便于维护和更换无线传输单元;可根据需求选择能够传输所需参数的无线传输单元,能够满足电池监测的差异性需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中信号采集单元和无线传输单元的装配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包的结构示意图。
图1-图3中:
100为电池包,10为电池,1为电池主体,2为信号采集传输模块,3为电池管理模块,4为安装构件,5为电池包外壳,01为内腔;
11为电池外壳,111为电池壳体,112为电池盖板,12为电芯,13为电池极柱,21为无线传输单元,22为信号采集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下实施例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并非旨在作为对本申请的限制。如在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那样,单数表达形式“一个”、“一种”、“所述”、“上述”、“该”和“这一”旨在也包括例如“一个或多个”这种表达形式,除非其上下文中明确地有相反指示。还应当理解,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一个或多个”是指一个、两个或两个以上;“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的情况,其中A、B可以是单数或者复数。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在本说明书中描述的参考“一个实施例”或“一些实施例”等意味着在本申请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包括结合该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点。由此,在本说明书中的不同之处出现的语句“在一个实施例中”、“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等不是必然都参考相同的实施例,而是意味着“一个或多个但不是所有的实施例”,除非是以其他方式另外特别强调。术语“包括”、“包含”、“具有”及它们的变形都意味着“包括但不限于”,除非是以其他方式另外特别强调。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池,以在获取和传输电芯信号的基础上提高电池的安全可靠性。
如图1所示,电池10包括:电池主体1和信号采集传输模块2。
电池主体1包括:电池外壳11、电芯12和电池极柱13;其中,电池外壳11具有内腔01;电芯12设置在电池外壳11的内部,即内腔01中;电池极柱13设置在电池外壳11的外部。
电池外壳11包括电池壳体111和电池盖板112,电池盖板112和电池壳体111密封连接以形成内腔01,电池极柱3设置在电池盖板112上。当然,也可以选择电池外壳11为其他结构,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电芯12可以称为裸电芯。需要说明的是,裸电芯13指的是含有正极和负极的电化学电芯,其具体化学成分和类型本申请实施例不做限定。
在实际应用中,内腔01内通常会设置电解液等介质,以保证电芯12正常充放电功能。
电池极柱13为两个,一个为正极极柱、另一个为负极极柱。其中,正极极柱和电芯12的正极电连接,负极极柱和电芯12的负极电连接。
信号采集传输模块2包括信号采集单元22和无线传输单元21,其中,信号采集单元22位于电池主体1且用于采集电池主体1的电芯信号;无线传输单元21和信号采集单元22电连接以保证无线传输单元21和信号采集单元22之间信号联通,而且无线传输单元21能够与电池主体1的外界进行无线通信。
信号采集单元22的具体类型和采集的参数(电芯信号),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为了强化信号采集能力、扩大信号监测范围,提升了电池10的安全可靠性,可以选择信号采集单元22包括温度传感器,和/或压力传感器,和/或气体传感器。
其中,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内腔01内的温度或者电芯12的温度;压力传感器用于检测内腔01内的压力;气体传感器用于检测内腔01内的气体成分和/或内腔01内气体成分的占比。
上述结构中,增加了信号采集单元22所能采集的信号种类,较现有技术中仅能监测电压和电流相比,提高了监测电池10的可靠性。
在其他实施例中,信号采集单元22还可以检测其他参数,并不局限于上述温度、压力、气体成分以及气体成分的占比。
无线传输单元21接收信号采集单元22所采集的电芯信号,无线传输单元21将电芯信号无线传输至电池主体1的外界,即无线传输单元21与电池主体1的外界进行无线通信。无线传输单元21还可以对接收到的电芯信号进行处理,并将处理的后的电芯信号无线传输至电池主体1的外界。对于无线传输单元21的具体类型,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也不做限定。
上述信号采集单元22和无线传输单元21需要电源供电,信号采集单元22和无线传输单元21的电源可以为电芯12,也可以为电池主体1外部的电源,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上述电池10中,通过信号采集单元22用于采集电芯信号,通过和信号采集单元22电连接的无线传输单元21与电池主体1的外界进行无线通信,实现了无线传输电芯信号,与现有技术通过信号线束传输电芯信号相比,规避了信号线束短路,也规避了在电芯失控场景下信号线束短路带来二次失效,提高了电池10的安全可靠性。
同时,上述电池10应用于电池包时,与现有技术通过信号线束传输电芯信号相比,信号采集单元22和无线传输单元21便于安装,简化了电池10的生产,提高了电池10的生产效率,也提高了电池包的生产效率;信号采集单元22和无线传输单元21所需的安装空间较小,节省了信号线束所需的安装空间,有效提高了电池包的体积密度。
进一步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10中,无线传输单元21和信号采集单元22可拆卸地电连接,无线传输单元21位于电池主体1且无线传输单元21和电池主体1可分离。这样,实现了无线传输单元21可分离,简化了无线传输单元21的安装和拆卸,从而便于维护和更换无线传输单元21;可根据需求选择能够传输所需参数的无线传输单元21,能够满足电池监测的差异性需求;而且,当需要监测不同的参数时,更换无线传输单元21即可,不需要更换整个电池10。
需要说明的是,在无线传输单元21能够处理电芯信号的情况下,可根据需求选择能够处理所需参数的无线传输单元21。
上述无线传输单元21位于电池主体1,可以选择无线传输单元21位于电池壳体111且无线传输单元21和电池壳体111可分离、无线传输单元21位于电池盖板112且无线传输单元21和电池盖板112可分离、或者无线传输单元21位于电池极柱13且无线传输单元21和电池极柱13可分离。
在无线传输单元21位于电池壳体111或电池盖板112的情况下,若电池壳体111或电池盖板112设置有用于安装无线传输单元21的安装孔,为了保证内腔01的密封,特别是电池外壳11的内部和外部之间存在压差的情况下,无线传输单元21和电池壳体111密封连接、或者无线传输单元21和电池盖板112密封连接。对于密封连接的具体方式,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上述结构中,无线传输单元21和电池壳体111(或者电池盖板112)之间的密封,较现有技术中信号线束和电池外壳之间的密封相比,便于密封且密封不易失效,提高了电池10的安全可靠性。
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通过可拆卸地连接方式实现可分离。对于可拆卸地连接的具体方式,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例如卡接、紧固件连接、吸附连接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可以采用快装快拆的方式实现可分离,例如卡接、吸附连接等,本实施例对快装快拆的具体方式不做限定。
如前文所述,信号采集单元22能够采集至少两个参数,例如压力、温度、电流、气体成分等。当然,信号采集单元22还可以仅能够采集一个参数,例如压力、温度、电流、或气体成分等。为了进一步满足电池监测的差异性需求,可以选择信号采集单元22和电池主体1可分离。这样,实现了信号采集单元22可分离,简化了信号采集单元22的安装和拆卸,从而便于维护和更换信号采集单元22;可根据需求选择能够采集所需参数的信号采集单元22,进一步满足电池监测的差异性需求;而且,当需要监测不同的参数时,更换无线传输单元21和信号采集单元22即可,不需要更换整个电池10。
上述信号采集单元22位于电池主体1,可以选择信号采集单元22位于电池壳体111且信号采集单元22和电池壳体111可分离、信号采集单元22位于电池盖板112且信号采集单元22和电池盖板112可分离、或者信号采集单元22位于电芯12且信号采集单元22和电芯12可分离。
可分离的方式,可参考前文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上述电池10中,便于在无线传输单元21和/或信号采集单元22需要维护或更换时进行快速更换,避免对整个电池10甚至整个电池包进行更换,降低了维护成本,缩短了维护时间。
在信号采集单元22位于电池壳体111或电池盖板112的情况下,若电池壳体111或电池盖板112设置有用于安装信号采集单元22的安装孔,为了保证内腔01的密封,特别是电池外壳11的内部和外部之间存在压差的情况下,信号采集单元22和电池壳体111密封连接、或者信号采集单元22和电池盖板112密封连接。对于密封连接的具体方式,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信号采集单元22和无线传输单元21需要电连接以实现信号传输。为了提高信号传输的稳定性,可以选择无线传输单元21和信号采集单元22固定连接。为了保证无线传输单元21可分离,无线传输单元21和信号采集单元22的固定连接是可拆卸的。
为了提高安装效率和拆卸效率,可以选择无线传输单元21和信号采集单元22通过插接实现可拆卸地固定连接。图2示出了无线传输单元21和信号采集单元22的插接方向,为了便于插接,可以选择无线传输单元21和信号采集单元22的插接方向平行于电池主体1的高度方向。当然,可以选择插接方向为其他方向,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提高信号采集传输模块2的稳定性,可以选择电池主体1的电芯12和无线传输单元21的位置相对固定;和/或,电池主体1的电芯12和信号采集单元22的位置相对固定。
为了实现电芯12和无线传输单元21的位置相对固定,一方面,可以选择无线传输单元21和电池主体1可拆卸地固定连接。这样,既能实现无线传输单元21可分离,也能实现电芯12和无线传输单元21的位置相对固定,起到了双重作用;而且,无需另设结构实现无线传输单元21和电池主体1可分离,简化了整个电池的结构,简化了电池10的生产,提高了电池10的生产效率。
另一方面,如图3所示,可以选择电池10还包括安装构件4,该安装构件4位于电池主体1的外部,且安装构件4与电池主体1的位置相对固定,无线传输单元21可拆卸固定于安装构件4、或者安装构件4可拆卸地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安装构件4可拆卸地设置在电池主体1上;或者安装构件4可拆卸地设置在电池主体1外部的某个机械结构上,例如电池包外壳5,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对于安装构件4的具体结构、形状和大小,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为了实现电芯12和信号采集单元22的位置相对固定,一方面,可以选择信号采集单元22和电池主体1可拆卸地固定连接。这样,既能实现信号采集单元22可分离,也能实现电芯12和信号采集单元22的位置相对固定,起到了双重作用;而且,无需另设结构实现信号采集单元22和电池主体1可分离,简化了整个电池10的结构,简化了电池10的生产,提高了电池的生产效率。
另一方面,可以选择电池10还包括安装构件,安装构件位于电池主体1的外部,且安装构件与电池主体1的位置相对固定,信号采集单元22可拆卸地固定于安装构件、或者安装构件可拆卸地设置。
对于安装构件的位置以及其他说明,可参考前文,此处不再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电池10还包括位于电池主体1外部的电池管理模块3,电池管理模块3和无线传输单元21无线通信。
电池管理模块3接收无线传输单元21所传输的电芯信号,电池管理模块3可以对接收到的电芯信号进行处理,此情况下,电池管理模块3可以称为电池管理系统的一个模块。
对于电池管理模块3的具体类型,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上述实施例中,为了提高电池管理模块3和无线传输单元21之间无线传输的稳定性,可以选择电池管理模块3和无线传输单元21固定连接。为了保证无线传输单元21可分离,电池管理模块3和无线传输单元21的固定连接是可拆卸的。
在实际情况中,为了提高电池管理模块3和无线传输单元21之间无线传输的稳定性,还可以选择电池主体1的电芯12和电池管理模块3的位置相对固定。
如图3所示,电池10还包括安装构件4,该安装构件4位于电池主体1的外部,且安装构件4与电池主体1的位置相对固定,电池管理模块3可拆卸地固定于安装构件4、或者安装构件4可拆卸地设置。此情况下,为了实现无线传输单元21和电芯12的位置相对固定,可以选择无线传输单元21和电池管理模块3可拆卸地固定连接。
对于安装构件的位置以及其他说明,可参考前文,此处不再赘述。
为了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上述电池10中,在电池管理模块3、无线传输单元21和信号采集单元22中至少两者均可拆卸地固定于安装构件4的情况下,可以选择安装构件4为一个,即电池管理模块3、无线传输单元21和信号采集单元22中至少两者可拆卸地固定于同一个安装构件4。这样,安装一个安装构件4,即可完成电池管理模块3、无线传输单元21和信号采集单元22中至少两者的安装,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
当然,也可以选择安装构件4至少为两个,这样,电池管理模块3、无线传输单元21和信号采集单元22中至少两者可拆卸地固定于不同的安装构件4,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
无线传输单元21和信号采集单元22均为电子器件,为了满足电子器件的防护需求,上述电池10还包括防护模块,该防护模块用于保护无线传输单元21和/或信号采集单元22。
对于防护模块的功能和具体结构,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例如,防护模块为绝缘灌封层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图1和图2中,无线传输单元21的体积大于信号采集单元22的体积,电池管理模块3的体积大于无线传输单元21的体积,信号采集单元22、无线传输单元21和电池管理模块3的形状均为规则图形。
需要说明的是,图1和图2所示的信号采集单元22的大小和形状,无线传输单元21的大小和形状,电池管理模块3的大小和形状,以及信号采集单元22、无线传输单元21和电池管理模块3的相对大小,仅是示例性的。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调整信号采集单元22的大小和形状、无线传输单元21的大小和形状、以及电池管理模块3的大小和形状。
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电池10可以为储能电池或动力电池等,本申请实施例对电池10的具体类型不做限定。
基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电池10,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池包,如图3所示,电池包100包括:电池包外壳5、以及设置于电池包外壳5内的至少一个电池10,其中,至少一个电池10为上述实施例所述的电池。
可以理解的是,电池包100内的每个电池10均为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电池,或者电池包100内的部分电池10均为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电池,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上述电池包100中,对于电池10的具体数量和排布,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在至少两个电池10为上述实施例所述的电池的情况下,一方面,可以选择至少两个电池10的信号采集单元22所采集的参数不同,这样,至少两个电池10的无线传输单元21所能传输(传输和处理)的参数不同,能够实现对参数进行多元化管理。
另一方面,可以选择至少两个电池10中,信号采集单元22所采集的参数至少为两种且均相同,无线传输单元21用于传输(传输和处理)不同的参数,能够实现对参数进行多元化管理。示例性的,至少两个电池10中,每个电池10的信号采集单元22所采集的参数均包括电压和温度,至少一个电池10的无线传输单元21用于传输(传输和处理)电压、至少一个电池10的无线传输单元21用于传输(传输和处理)温度。
由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电池10具有上述技术效果,上述电池包100包括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电池10,则上述电池包100也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本文不再赘述。
在上述电池10包括安装构件4、至少两个电池10为上述实施例所述的电池的情况下,至少两个电池10的安装构件4为一体式结构或分体式结构。
为了简化安装,提高安装效率和拆卸效率,可以选择至少两个电池10的安装构件4为一体式结构。进一步地,任意两个电池10的安装构件4为一体式结构。此情况下,安装构件4可以为安装梁或安装板等长条形部件。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申请。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申请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4)
1.一种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池主体;
信号采集单元,所述信号采集单元位于所述电池主体且用于采集所述电池主体的电芯信号;
无线传输单元,所述无线传输单元和所述信号采集单元电连接且能够与所述电池主体的外界进行无线通信;
其中,所述无线传输单元和所述信号采集单元可拆卸地电连接,所述无线传输单元位于所述电池主体且所述无线传输单元和所述电池主体可分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采集单元和所述电池主体可分离。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主体包括:电池外壳、设置于所述电池外壳内部的电芯、以及设置于所述电池外壳外部的电池极柱,所述电池外壳包括电池壳体和与所述电池壳体密封连接的电池盖板;
其中,所述无线传输单元位于所述电池壳体且所述无线传输单元和所述电池壳体可分离、所述无线传输单元位于所述电池盖板且所述无线传输单元和所述电池盖板可分离、或者所述无线传输单元位于所述电池极柱且所述无线传输单元和所述电池极柱可分离;
和/或,所述信号采集单元位于所述电池壳体且所述信号采集单元和所述电池壳体可分离、所述信号采集单元位于所述电池盖板且所述信号采集单元和所述电池盖板可分离、或者所述信号采集单元位于所述电芯且所述信号采集单元和所述电芯可分离。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传输单元和所述信号采集单元可拆卸地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主体的电芯和所述无线传输单元的位置相对固定;和/或,所述电池主体的电芯和所述信号采集单元的位置相对固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传输单元和所述电池主体可拆卸地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安装构件,所述安装构件位于所述电池主体的外部,且所述安装构件与所述电池主体的位置相对固定,所述无线传输单元可拆卸固定于所述安装构件、或者所述安装构件可拆卸地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采集单元和所述电池主体可拆卸地固定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安装构件,所述安装构件位于所述电池主体的外部,且所述安装构件与所述电池主体的位置相对固定,所述信号采集单元可拆卸地固定于所述安装构件、或者所述安装构件可拆卸地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位于所述电池主体外部的电池管理模块,所述电池管理模块和所述无线传输单元无线通信。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管理模块和所述无线传输单元可拆卸地固定连接;和/或,所述电池主体的电芯和所述电池管理模块的位置相对固定。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安装构件,所述安装构件位于所述电池主体的外部,且所述安装构件与所述电池主体的位置相对固定,所述电池管理模块可拆卸地固定于所述安装构件、或者所述安装构件可拆卸地设置。
13.一种电池包,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池包外壳、以及设置于所述电池包外壳内的至少一个电池,其中,至少一个所述电池为如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
14.一种电池包,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池包外壳,以及设置于所述电池包外壳内的至少一个电池;
其中,至少两个所述电池为如权利要求7、9、12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
至少两个所述电池的所述安装构件为一体式结构或分体式结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1205538.1A CN117096471A (zh) | 2023-09-18 | 2023-09-18 | 电池和电池包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1205538.1A CN117096471A (zh) | 2023-09-18 | 2023-09-18 | 电池和电池包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7096471A true CN117096471A (zh) | 2023-11-21 |
Family
ID=887718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1205538.1A Pending CN117096471A (zh) | 2023-09-18 | 2023-09-18 | 电池和电池包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7096471A (zh) |
-
2023
- 2023-09-18 CN CN202311205538.1A patent/CN117096471A/zh active Pending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3594562B (zh) | 电芯、电池模组、电池包及电动汽车 | |
US20150207181A1 (en) | Housing for a Battery Cell with a Housing Cover having Monitoring Electronics, Battery Cell, Battery Module, and Vehicle | |
EP4087013A1 (en) | Battery, battery module, battery pack and electric vehicle | |
CN216389613U (zh) | 电池包、车辆 | |
EP3748712A1 (en) | Battery power extraction and integration structure, battery pack and vehicle | |
EP4239756A1 (en) | Battery cover plate, battery, and power system | |
CN222483634U (zh) | 电池单体、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 |
CN218414641U (zh) | 端盖组件、电池组件、电池及用电设备 | |
CN117096471A (zh) | 电池和电池包 | |
CN221041322U (zh) | 一种绝缘防护箱以及大容量电池 | |
CN219917419U (zh) | 线束支架、线束集成组件及电池模组 | |
CN218586284U (zh) | 电池 | |
CN220021373U (zh) | 电池组件、电池包及车辆 | |
CN218586288U (zh) | 一种电池模块 | |
CN117199564A (zh) | 电池管理组件、电池和电池系统 | |
CN115441072A (zh) | 一种电池和电力系统 | |
CN207265183U (zh) | 蓄电元件管理装置及蓄电装置 | |
CN222705586U (zh) | 电池装置及用电设备 | |
CN113363602A (zh) | 电池模块及电池管理系统 | |
CN219843014U (zh) | 数据监控通讯装置、电池包、高压盒及用电装置 | |
CN220710582U (zh) | 采集装置、电池和用电装置 | |
CN223023520U (zh) | 电池单体、电池模块及用电设备 | |
CN221530035U (zh) | 电池系统和储能系统 | |
CN219321478U (zh) | 电芯顶盖、电芯及电池 | |
CN218975624U (zh) | 线束隔离板组件及电池模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