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081186A - 电池、充电电路、充电控制方法、电子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电池、充电电路、充电控制方法、电子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081186A
CN117081186A CN202211652025.0A CN202211652025A CN117081186A CN 117081186 A CN117081186 A CN 117081186A CN 202211652025 A CN202211652025 A CN 202211652025A CN 117081186 A CN117081186 A CN 11708118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ttery
charging
terminal
voltage
battery c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65202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育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CL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Ningb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CL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Ningb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CL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Ningbo Ltd filed Critical TCL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Ningb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652025.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081186A/zh
Publication of CN1170811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08118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7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 H02J7/00712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the cycle being controlled or terminated in response to electric parameters
    • H02J7/007182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the cycle being controlled or terminated in response to electric parameters in response to battery voltag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25Structural combination with electronic components, e.g. electronic circuits integrated to the outside of the casing
    • H01M10/4257Smart batteries, e.g. electronic circuits inside the housing of the cells or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4Methods for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29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safety or protection devices or circuits
    • H02J7/00302Overcharge protect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29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safety or protection devices or circuits
    • H02J7/00304Overcurrent protect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29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safety or protection devices or circuits
    • H02J7/00306Overdischarge protect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7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 H02J7/0071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with a programmable schedul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7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 H02J7/00712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the cycle being controlled or terminated in response to electric paramet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25Structural combination with electronic components, e.g. electronic circuits integrated to the outside of the casing
    • H01M2010/4271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s including electronic circuits, e.g. control of current or voltage to keep battery in healthy state, cell balanc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25Structural combination with electronic components, e.g. electronic circuits integrated to the outside of the casing
    • H01M2010/4278Systems for data transfer from batteries, e.g. transfer of battery parameters to a controller, data transferred between battery controller and main controll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电池、充电电路、充电控制方法、电子设备以及存储介质,电池包括:正极端和负极端;电芯包括电芯正极和电芯负极,电芯正极连接正极端;电芯保护电路连接于电芯正极和电芯负极之间,电芯保护电路包括功能元件,功能元件连接于电芯负极和负极端之间;检测端连接电芯负极;其中,正极端和检测端之间的阻抗值小于正极端和负极端之间的阻抗值。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电池可以缩短充电时间。

Description

电池、充电电路、充电控制方法、电子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池、充电电路、充电控制方法、电子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电子设备成为用户日常必需的用品,用于供电的电池成为评价电子设备性能的重要因素,电子设备的普遍小型化,使得锂电池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对电池的要求日益提高,电池的容量越来越大,对电池的充电时间要求也越来越短,因此如何能够缩短电池的充电时间成为难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池、充电电路、充电控制方法、电子设备以及存储介质,能够缩短电池的充电时间。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池,包括:
正极端和负极端;
电芯,包括电芯正极和电芯负极,所述电芯正极连接所述正极端;
电芯保护电路,连接于所述电芯正极和所述电芯负极之间,所述电芯保护电路包括功能元件,所述功能元件连接于所述电芯负极和所述负极端之间;
检测端,连接所述电芯负极;
其中,所述正极端和所述检测端之间的阻抗值小于所述正极端和负极端之间的阻抗值。
可选的,所述电池还包括保护电阻,所述保护电阻连接于所述检测端和所述电芯负极之间,所述保护电阻的阻抗值小于所述功能元件的阻抗值。
可选的,所述电芯保护电路包括电池保护芯片和功能元件,所述电池保护芯片包括放电保护端和充电保护端,所述放电保护端和所述充电保护端连接所述功能元件。
可选的,所述功能元件为两个串联的场效应晶体管。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充电电路,包括:
电池,所述电池如上述任示例所述的电池;
充电控制芯片,包括第一检测引脚和第二检测引脚,所述第一检测引脚连接所述正极端,所述第二检测引脚连接所述检测端,所述充电控制芯片根据所述第一检测引脚和所述第二检测引脚的电压差得到所述电池的当前电压,并根据所述当前电压控制所述电池充电。
可选的,所述根据所述当前电压控制所述电池充电包括:
若所述当前电压达到电压阈值,则所述充电控制芯片控制所述电池从恒流充电模式进入恒压充电模式。
可选的,所述充电控制芯片包括电源引脚和接地引脚,所述电源引脚连接所述正极端,所述接地引脚连接所述负极端。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充电控制方法,应用于充电电路,所述充电电路包括电池和充电控制芯片,所述电池包括正极端、负极端、电芯、电芯保护电路和检测端,所述电芯包括电芯正极和电芯负极,所述电芯正极连接所述正极端;所述电芯保护电路连接于所述电芯正极和所述电芯负极之间,所述电芯保护电路包括功能元件,所述功能元件连接于所述电芯负极和所述负极端之间,所述检测端连接所述电芯负极,充电控制芯片包括第一检测引脚和第二检测引脚,所述第一检测引脚连接所述正极端,所述第二检测引脚连接所述检测端,所述充电控制方法包括:
获取所述第一检测引脚和所述第二检测引脚的电压差;
若所述电压差不低于阈值电压,则控制所述电池从恒流充电模式进入恒压充电模式。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充电电路,所述充电电路为上述任一所述的充电电路。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的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当所述计算机程序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所述计算机执行上述实施例中的充电控制方法。
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中,电池设置有检测端,电池的正极端连接电芯正极,电池的检测端连接电芯的负极,因此可以通过获取正极端与检测端之间的电压得到电池的当前电压,当检测到电池的当前电压达到充电截止电压V1后,从恒流充电方式切换采用恒压充电方式。由于本实施例中检测端可以直接连接电芯负极,因此检测端与电芯负极之间没有产生额外的分压,电池的内阻仅包括电芯的内阻R1,相比于现有技术通过获取正极端与负极端之间的电压差得到电池的当前电压,由于负极端与电芯负极之间还设有功能元件,因此电池的电阻除了包括电芯的内阻R1外,还包括功能元件的内阻R2,因此正极端和检测端之间的阻抗值小于所述正极端和负极端之间的阻抗值。若恒流充电的电流为I,本实施例中那么电芯的电压达到V1-R1*I时,电池的充电方式才会从恒流充电方式切换至恒压充电方式,而现有技术中,电芯的电压达到V1-(R1+R2)*I时,电池的充电方式就会从恒流充电方式切换至恒压充电方式。也即,本申请实施例相比现有技术,更慢地从恒流充电阶段切换进入恒压充电阶段,恒流充电阶段的维持时间更长,恒流充电阶段的充电电流大于恒压充电阶段,因此可以缩短充电时长,而且本申请实施例中只需要在电池增加1个检测端,不需要增加额外的硬件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充电电路的第一种电路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充电电路的第二种电路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与现有技术充电过程的对比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充电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申请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请参考图1,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的第一种电路示意图。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池100,能够缩短充电时长。
电池100包括正极端VBAT1和负极端GND1,电芯110包括电芯正极+和电芯负极-,电芯正极+连接正极端VBAT1;电芯保护电路120连接于电芯正极+和电芯负极-之间,电芯保护电路120包括功能元件122,功能元件122连接于电芯负极-和负极端GND1之间;检测端SENSE-连接电芯负极-;其中,正极端VBAT1和检测端SENSE-之间的阻抗值小于正极端VBAT1和负极端GND1之间的阻抗值。
本实施例中的电池100可以为锂电池,锂电池的充电过程依次可以为插入充电器、涓流充电、预充电阶段、恒流充电阶段、恒压充电阶段、充电完成阶段、二次充电阶段直至拔出充电器。其中,充电器可以为有线充电器或者无线充电器,本实施例不对此进行限定。
在锂电池的充电过程中,恒流充电阶段和恒压充电阶段是最主要的充电阶段,也是主要决定电池充电时长的两个充电阶段,在恒流充电阶段时,采用恒流充电的方式对电池100进行充电,充电电流维持恒定但是充电电压会逐步增加;在恒压充电阶段时,充电电压维持恒定但是充电电流会逐步减小。
在采用恒流充电方式充电过程中,电池100的电压会逐渐上升,当检测到电池100的当前电压达到充电截止电压后,则切换采用恒压充电方式充电至电池100的电量充满,由于恒流充电阶段的充电电流比恒压充电阶段的充电电流大很多,因此恒流充电阶段维持越长的时间,越晚切换至恒压充电阶段,电池100充得越饱满,那么电池100的充电时长则会越短。充电截止电压比如为4.1V至4.4V之间,本实施例不对充电截止电压进行限定。
请参考图2,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现有技术中,电池100没有设置有检测端SENSE-,通过检测电池100的正极端VBAT1与负极端GND1之间的电压得到电池100的当前电压。示例性地,假设充电截止电压为V1,由于电芯保护电路120的功能元件122连接于电芯负极-和负极端GND1之间,因此电池100的内阻除了包括电芯110的内阻R1,还包括功能元件122的内阻R2,若恒流充电的电流为I,那么当电流I流过电池100的内阻时,会产生电压差为△V1=(R1+R2)*I,那么实际上,当检测到正极端VBAT1与负极端GND1之间的电压差达到V1时,电芯110的电压达到V1-△V1,也即,电芯的电压达到V1-(R1+R2)*I时,电池100的充电方式就会从恒流充电方式切换至恒压充电方式。
而本实施例中电池100设置有检测端SENSE-,电池100的正极端VBAT1直接连接电芯正极+,电池100的检测端SENSE-直接连接电芯110的负极,通过检测电池100的正极端VBAT1与检测端SENSE-之间的电压得到电池100的当前电压。检测端SENSE-可以直接连接电芯负极-,因此检测端SENSE-与电芯负极-之间不会产生额外的分压,电池100的内阻仅包括电芯110的内阻R1,因此正极端VBAT1和检测端SENSE-之间的阻抗值小于正极端VBAT1和负极端GND1之间的阻抗值。若恒流充电的电流同样为I,那么当电流I流过电池100的内阻时,产生电压差为△V2=R1*I,那么实际上,当检测到正极端VBAT1与检测端SENSE-之间的电压差达到V1时,电芯110的电压达到V1-△V2,也即电芯110的电压达到V1-R1*I时,电池100的充电方式才会从恒流充电方式切换至恒压充电方式。
因此,电池100在充电过程中,现有技术中电芯110的电压达到V1-(R1+R2)*I时,充电方式就会从恒流充电方式切换至恒压充电方式,而本实施例中,电芯110的电压达到V1-R1*I时,充电方式才会从恒流充电方式切换至恒压充电方式,也即,同样的恒流充电电流,当从恒流充电方式切换至恒压充电方式时,现有技术中电芯110达到的电压值实际上要低于本实施例中电芯110达到的电压值,也即,现有技术中更快地从恒流充电阶段切换进入恒压充电阶段,电池100的恒流充电阶段维持的时间更短,而本实施例,更晚地从恒流充电阶段切换进入恒压充电阶段,恒流充电阶段的时长更长。因此,本实施例中只需要在电池100增加1个检测端SENSE-连接电芯110的负极,用于检测电池100的当前电压,不需要增加额外的硬件成本,即可使得电池100在充电过程中增加了恒流充电阶段的时长,从而达到缩短电池充电时长的目的。
示例性的,请参考图3,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电池100还包括保护电阻R3,保护电阻R3连接于检测端SENSE-和电芯负极-之间,保护电阻R3的阻抗值小于功能元件122的阻抗值。
为提高电池100的充电的安全性,可以在检测端SENSE-和电芯负极-之间增加保护电阻R3,以防止电芯110发生短路的现象,保护电阻R3的阻抗值小于功能元件122的内阻R2的阻抗值,从而使得本实施例中从恒流充电阶段切换进入恒压充电阶段时,电芯110达到的电压值为V1-(R1+R3)*I让也会大于现有技术中电芯110达到的电压值V1-(R1+R2)*I,从而更慢地从恒流充电阶段切换进入恒压充电阶段,使得恒流充电阶段维持的时长更长,从而既提高了电池100充电的安全性,又缩短了电池100的充电时长。
示例性的,电芯保护电路120包括电池保护芯片121和功能元件122,电池保护芯片121包括放电保护端D0和充电保护端C0,放电保护端D0和充电保护端C0连接功能元件122。示例性的,功能元件122为两个串联的场效应晶体管(MOS管),分别为第一场效应晶体管T1和第二场效应晶体管T2。
电池保护芯片121的放电保护端D0连接第一场效应晶体管T1,充电保护端C0连接第二场效应晶体管T2,电池保护芯片121可以监控电芯110的电压,通过放电保护端D0控制第一场效应晶体管T1,以及充电保护端C0控制第二场效应晶体管T2的开启和关闭,以实现对充电和放电的控制。比如,电池100在正常工作状态下,通过控制放电保护端D0连接的第一场效应晶体管T1和充电保护端C0连接的第二场效应晶体管T2均打开以实现自由的充电和放电。再比如,当电芯110处于过充状态时,充电保护端C0会输出高电平,断开第一场效应晶体管T1,充电回路断开而形成过充保护,当电芯110的电压恢复正常时,充电保护端C0会输出低电平,打开第一场效应晶体管T1进行正常充电。再比如,当电芯110处于过放状态时,放电保护端D0会输出高电平,断开第二场效应晶体管T2,使得放电回路断开而形成过放保护,而当电芯110的电压恢复正常时,放电保护端D0会输出低电平,打开第二场效应晶体管T2进行正常放电。也即,功能元件122比如第一场效应晶体管T1和第二场效应晶体管T2起到一个开关的作用,电池保护芯片121检测到电芯110过充、过放、过流、短路的现象时,会相应地断开第一场效应晶体管T1或第二场效应晶体管T2以对电池100进行保护。从而提高了电池100的充电的稳定性,可以防止过充、过放、过流、短路过对电池100造成的损伤,有效地保护电池100充电的安全性,提高电池100的使用寿命。
可选的,功能元件122可以为两个串联的场效应管,也可以为两个并联的场效应管,或者是其他器件,以达到开关的作用。
请参考图4和图5,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充电电路的第一种电路示意图,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充电电路的第二种电路示意图。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充电电路200,充电电路200包括电池100和充电控制芯片300,其中电池100可以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的电池100,在此不再赘述。
充电电路200包括充电控制芯片300,充电控制芯片300包括第一检测引脚VBAT_SENSE+和第二检测引脚VBAT_SENSE-,第一检测引脚VBAT_SENSE+连接正极端VBAT1,第二检测引脚VBAT_SENSE-连接检测端SENSE-,充电控制芯片300根据第一检测引脚VBAT_SENSE+和第二检测引脚VBAT_SENSE-的电压差得到电池100的当前电压,并根据当前电压控制电池100充电。
若当前电压达到电压阈值,则充电控制芯片300控制电池100从恒流充电模式进入恒压充电模式。
示例性的,电压阈值可以为充电截止电压V1,V1比如为4.1V至4.4V之间,第一检测引脚VBAT_SENSE+连接正极端VBAT1,第二检测引脚VBAT_SENSE-连接检测端SENSE-,当第一检测引脚VBAT_SENSE+和第二检测引脚VBAT_SENSE-检测的电压差达到充电截止电压V1时,电芯110的电压达到V1-△V2,也即达到V1-R1*I或者V1-(R1+R3)*I,电池100的充电方式才会从恒流充电方式切换至恒压充电方式。
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第一检测引脚VBAT_SENSE+和第二检测引脚VBAT_SENSE-分别连接电池的正极端VBAT1与负极端GND1,通过获取正极端VBAT1与负极端GND1之间的电压差得到电池100的当前电压,由于负极端GND1与电芯负极-之间还设有功能元件122,因此电池100的电阻除了包括电芯110的内阻R1外,还包括功能元件122的内阻R2,因此正极端VBAT1和检测端SENSE-之间的阻抗值小于正极端VBAT1和负极端GND1之间的阻抗值。当第一检测引脚VBAT_SENSE+和第二检测引脚VBAT_SENSE-检测的电压差为充电截止电压V1时,电芯110的电压达到V1-△V1,也即达到V1-(R1+R2)*I,电池100的充电方式就会从恒流充电方式切换至恒压充电方式。
因此,同样的恒流充电电流,当从恒流充电方式切换至恒压充电方式时,现有技术中电芯110达到的电压值实际上要低于本实施例中电芯110达到的电压值,也即,现有技术中更快地从恒流充电阶段切换进入恒压充电阶段,电池100的恒流充电阶段维持的时间更短,而本实施例,更慢地从恒流充电阶段切换进入恒压充电阶段,恒流充电阶段维持的时长更长。因此,本实施例中只需要在电池100端增加1个检测端SENSE-,并且调整充电控制电路中第二检测引脚VBAT_SENSE-从连接电池100的负极端GND1更改为连接检测端SENSE-,以通过获取正极端VBAT1与检测端SENSE-的电压差得到电池100的当前电压,不需要增加额外的硬件成本,即可使得电池100在充电过程中增加恒流充电阶段的维持时长,从而达到缩短充电时长的目的。
请参考图6,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与现有技术充电过程的对比示意图。其中,纵坐标为电压或电流值,横坐标为充电时长,A1为现有技术中检测出的电池100的当前电压值与充电时长的对应关系,A2为现有技术中电池100的充电电流与充电时长的对应关系,B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检测出的电池100的当前电压值与充电时长的对应关系,B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电池100的充电电流与充电时长的对应关系。
从图6可以看出,在恒流充电阶段,恒流充电电流均为I1,现有技术中,充电控制芯片300的第一检测引脚VBAT_SENSE+和第二检测引脚VBAT_SENSE-分别连接电池100的正极端VBAT1和负极端GND1,通过检测电池100的正极端VBAT1和负极端GND1之间的电压差获取电池100的当前电压值,正极端VBAT1和负极端GND1的阻抗值较大,因此充电时长达到t1时,获取的电池100的当前电压达到充电截止电压V1,从恒流充电阶段切换进入恒压充电阶段,在进入恒压充电阶段后,充电电压维持恒定但是充电电流会逐步减小,当充电时长达到t3时,电池100完成恒压充电阶段,进入充电完成阶段。而本申请实施例中,充电控制芯片300的第一检测引脚VBAT_SENSE+和第二检测引脚VBAT_SENSE-分别连接电池100的正极端VBAT1和检测端SENSE-,通过检测电池100的正极端VBAT1和检测端SENSE-之间的电压差获取电池的当前电压值,正极端VBAT1和检测端SENSE-之间的阻抗值小于正极端VBAT1和负极端GND1之间的阻抗值,因此更慢从恒流充电阶段切换进入恒压充电阶段,在t2时进入恒压充电阶段,在进入恒压充电阶段后,充电电压维持恒定但是充电电流会逐步减小,当充电时长达到t3时,电池100完成恒压充电阶段,进入充电完成阶段。从图6可以看出,由于本实施例恒流充电阶段的维持时长更长,从而缩短了电池100的充电时长。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电池100在充电过程中,当电芯110的电压达到预设值后,才会从预充电阶段切换进入恒流充电阶段,由于本实施例中,由于正极端VBAT1和检测端SENSE-之间的阻抗值小于正极端VBAT1和负极端GND1之间的阻抗值,当电芯110的电压达到预设值时,本申请实施例获取到的电池的电压值V2会小于现有技术获取到的电池的电压值V3。
示例性的,电池100的包括四个端口:正极端VBAT1、温度检测端口NTC1、类型检测端口ID1以及负极端GND1,分别与充电控制芯片300对应的4个引脚电源引脚VBAT2、温度检测引脚NTC2、类型检测端口ID2以及接地引脚GND2相连接。
其中,充电控制芯片300包括电源引脚VBAT2和接地引脚GND2,电源引脚VBAT2连接电池100正极端VBAT1,接地引脚GND2连接负极端GND1,第一检测引脚VBAT_SENSE+可以与电源引脚VBAT2连接,充电控制芯片300同样可以基于第一检测引脚VBAT_SENSE+和接地引脚GND2的电压差用于控制电池100的其他功能。
其中,电池100还包括热敏电阻,温度检测端口NTC1连接热敏电阻,热敏电阻用于监测电芯110温度,随着温度上升热敏电阻的阻值逐渐下降,热敏电阻还串联有上拉电阻,通过分压电阻分压,并进行ADC采样,可以获取电芯110的温度,充电控制芯片300的温度检测引脚NTC2与电池100的温度检测端口NTC1连接,以获取电芯110的温度,实现对电池100的温度保护。
其中,电池100的类型检测端口ID1用来识别不同厂家的电池100,每家厂商设置不一样的电阻值来区分。
请参考图7,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充电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充电控制方法应用于充电电路,充电电路包括电池和充电控制芯片,电池包括正极端VBAT1、负极端GND1、电芯、电芯保护电路120和检测端SENSE-,电芯包括电芯正极+和电芯负极-,电芯正极+连接正极端VBAT1;电芯保护电路连接于电芯正极+和电芯负极-之间,电芯保护电路包括功能元件,功能元件连接于电芯负极-和负极端GND1之间;检测端SENSE-连接电芯负极-;充电控制芯片包括第一检测引脚和第二检测引脚,第一检测引脚连接正极端VBAT1,第二检测引脚连接检测端SENSE-,充电控制方法包括:
在301中,获取第一检测引脚和第二检测引脚的电压差;
在302中,若电压差达到阈值电压,则控制电池从恒流充电模式进入恒压充电模式。
本实施例中充电控制芯片的所述第一检测引脚连接所述正极端,所述第二检测引脚连接所述检测端,所以第一检测引脚和第二检测引脚检测的电压差为充电截止电压V1时,电芯的电压达到V1-R1*I,电池的充电方式才会从恒流充电方式切换至恒压充电方式。
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第二检测引脚连接电池的负极端,当第一检测引脚和第二检测引脚检测的电压差为充电截止电压V1时,电芯的电压达到V1-(R1+R2)*I,电池的充电方式就会从恒流充电方式切换至恒压充电方式。
因此,同样的恒流充电电流,当从恒流充电方式切换至恒压充电方式时,现有技术中电芯达到的电压值实际上要低于本实施例中电芯达到的电压值,也即,现有技术中更快得从恒流充电阶段切换进入恒压充电阶段,电池的恒流充电阶段时间更短,而本实施例,更慢地从恒流充电阶段切换进入恒压充电阶段,恒流充电阶段的维持时长更长。因此,本实施例中只需要在电池端增加1个检测端,并且调整充电控制电路中第二检测引脚从连接电池的负极端更改为连接检测端,以通过获取正极端与检测端的电压差得到电池的当前电压,不需要增加额外的硬件成本,即可使得电池在充电过程中增加恒流充电阶段的维持时长,从而达到缩短充电时长的目的。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充电电路,充电电路为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充电电路,在此不再赘述。电子设备可以为移动设备或可穿戴式移动终端,该移动终端比如包括手机、笔记本以及平板电脑等设备,该可穿戴电子设备包括智能手表,本申请实施例不作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对本申请实施例充电控制方法而言,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本申请实施例色温调整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流程,是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控制相关的硬件来完成,计算机程序可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如存储在存储器中,并被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在执行过程中可包括如色温调整方法的实施例的流程。其中,的存储介质可为磁碟、光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 Only Memory)、随机存取记忆体(RAM,RandomAccess Memory)等。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上文针对显示装置的详细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电池、充电电路、充电控制方法、电子设备以及存储介质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
正极端和负极端;
电芯,包括电芯正极和电芯负极,所述电芯正极连接所述正极端;
电芯保护电路,连接于所述电芯正极和所述电芯负极之间,所述电芯保护电路包括功能元件,所述功能元件连接于所述电芯负极和所述负极端之间;
检测端,连接所述电芯负极;
其中,所述正极端和所述检测端之间的阻抗值小于所述正极端和负极端之间的阻抗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还包括保护电阻,所述保护电阻连接于所述检测端和所述电芯负极之间,所述保护电阻的阻抗值小于所述功能元件的阻抗值。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保护电路包括电池保护芯片和功能元件,所述电池保护芯片包括放电保护端和充电保护端,所述放电保护端和所述充电保护端连接所述功能元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元件为两个串联的场效应晶体管。
5.一种充电电路,包括:
电池,所述电池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所述的电池;
充电控制芯片,包括第一检测引脚和第二检测引脚,所述第一检测引脚连接所述正极端,所述第二检测引脚连接所述检测端,所述充电控制芯片根据所述第一检测引脚和所述第二检测引脚的电压差得到所述电池的当前电压,并根据所述当前电压控制所述电池充电。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充电电路,其特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当前电压控制所述电池充电包括:
若所述当前电压达到电压阈值,则所述充电控制芯片控制所述电池从恒流充电模式进入恒压充电模式。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控制芯片包括电源引脚和接地引脚,所述电源引脚连接所述正极端,所述接地引脚连接所述负极端。
8.一种充电控制方法,应用于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电路包括电池和充电控制芯片,所述电池包括正极端、负极端、电芯、电芯保护电路和检测端,所述电芯包括电芯正极和电芯负极,所述电芯正极连接所述正极端;所述电芯保护电路连接于所述电芯正极和所述电芯负极之间,所述电芯保护电路包括功能元件,所述功能元件连接于所述电芯负极和所述负极端之间,所述检测端连接所述电芯负极,充电控制芯片包括第一检测引脚和第二检测引脚,所述第一检测引脚连接所述正极端,所述第二检测引脚连接所述检测端,所述充电控制方法包括:
获取所述第一检测引脚和所述第二检测引脚的电压差;
若所述电压差不低于阈值电压,则控制所述电池从恒流充电模式进入恒压充电模式。
9.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充电电路,所述充电电路为权利要求5至7任一所述的充电电路。
10.一种计算机可读的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计算机程序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所述计算机执行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充电控制方法。
CN202211652025.0A 2022-12-21 2022-12-21 电池、充电电路、充电控制方法、电子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Pending CN11708118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652025.0A CN117081186A (zh) 2022-12-21 2022-12-21 电池、充电电路、充电控制方法、电子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652025.0A CN117081186A (zh) 2022-12-21 2022-12-21 电池、充电电路、充电控制方法、电子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081186A true CN117081186A (zh) 2023-11-17

Family

ID=887102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652025.0A Pending CN117081186A (zh) 2022-12-21 2022-12-21 电池、充电电路、充电控制方法、电子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081186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975395B1 (ko) 배터리 팩 및 이의 제어 방법
US7847519B2 (en) Smart battery protector with impedance compensation
US9787106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mproving cycle life capacity of a battery pack
US6046575A (en) Fail safe circuit and battery pack using same
KR102028170B1 (ko) 셀 밸런싱 회로 및 이를 구비한 배터리 팩
KR101182429B1 (ko) 배터리 팩 및 이의 제어 방법
US9627920B2 (en) Battery pack and charging method thereof
KR102331070B1 (ko) 배터리 팩 및 배터리 팩의 충전 제어 방법
CN101465557B (zh) 便携式设备、用于便携式设备的电池盒
US10622819B2 (en) Rechargeable battery protection integrated circuit, rechargeable battery protection device, and battery pack
KR101387733B1 (ko) 배터리 팩, 배터리 팩 장치 및 전기장치
KR101084828B1 (ko) 배터리팩의 충전제어방법
US9411020B2 (en) Battery pack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same
CN111987773B (zh) 一种片上系统、电池组件及电子装置
CA3119024C (en) System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to start vehicle engines
WO2021018272A1 (zh) 一种充放电保护电路、终端设备及电池放电控制方法
JP2002078222A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の充電回路とパック電池
CN117081186A (zh) 电池、充电电路、充电控制方法、电子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US10862295B2 (en) System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to start vehicle engines
JP2012200113A (ja) 電池パック及び充電システム
KR101578707B1 (ko) 배터리 팩 및 이의 제어 방법
CN210156941U (zh) 功耗控制电路
CN114156956A (zh) 电芯保护电路、电池及终端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