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080715A - 辐射体、天线和基站 - Google Patents

辐射体、天线和基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080715A
CN117080715A CN202210542831.6A CN202210542831A CN117080715A CN 117080715 A CN117080715 A CN 117080715A CN 202210542831 A CN202210542831 A CN 202210542831A CN 117080715 A CN117080715 A CN 11708071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diator
pair
antenna
conductor
fe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54283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文敏
何光勇
蒋勇辉
刘承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fersch Technology Co
Original Assignee
Anfersch Technology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nfersch Technology Co filed Critical Anfersch Technology Co
Priority to CN202210542831.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080715A/zh
Priority to EP23172418.8A priority patent/EP4277024A1/en
Priority to US18/314,928 priority patent/US20230369747A1/en
Publication of CN1170807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08071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36Structural form of radiating elements, e.g. cone, spiral, umbrella; Particular materials used therewith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1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 H01Q1/2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 H01Q1/24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 H01Q1/241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used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 e.g. GSM
    • H01Q1/246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used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 e.g. GSM specially adapted for base st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5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antennas with earthing switches, lead-in devices or lightning protec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9/00Combinations of primary active antenna elements and units with secondary devices, e.g. with quasi-optical devices, for giving the antenna a desired directional characteristic
    • H01Q19/10Combinations of primary active antenna elements and units with secondary devices, e.g. with quasi-optical devices, for giving the antenna a desired directional characteristic using reflecting surfa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21/00Antenna arrays or systems
    • H01Q21/24Combinations of antenna units polarised in different directions for transmitting or receiving circularly and elliptically polarised waves or waves linearly polarised in any direc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21/00Antenna arrays or systems
    • H01Q21/24Combinations of antenna units polarised in different directions for transmitting or receiving circularly and elliptically polarised waves or waves linearly polarised in any direction
    • H01Q21/245Combinations of antenna units polarised in different directions for transmitting or receiving circularly and elliptically polarised waves or waves linearly polarised in any direction provided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polarisa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21/00Antenna arrays or systems
    • H01Q21/24Combinations of antenna units polarised in different directions for transmitting or receiving circularly and elliptically polarised waves or waves linearly polarised in any direction
    • H01Q21/26Turnstile or like antennas comprising arrangements of three or more elongated elements disposed radially and symmetrically in a horizontal plane about a common cent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5/00Arrangements for simultaneous operation of antennas on two or more different wavebands, e.g. dual-band or multi-band arrangements
    • H01Q5/20Arrangements for simultaneous operation of antennas on two or more different wavebands, e.g. dual-band or multi-band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operating wavebands
    • H01Q5/28Arrangements for establishing polarisation or beam width over two or more different waveban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5/00Arrangements for simultaneous operation of antennas on two or more different wavebands, e.g. dual-band or multi-band arrangements
    • H01Q5/40Imbricated or interleaved structures; Combined or electromagnetically coupled arrangements, e.g. comprising two or more non-connected fed radiating elements
    • H01Q5/42Imbricated or interleaved structures; Combined or electromagnetically coupled arrangements, e.g. comprising two or more non-connected fed radiating elements using two or more imbricated array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9/00Electrically-short antennas having dimensions not more than twice the operating wavelength and consisting of conductive active radiating elements
    • H01Q9/04Resonant antennas
    • H01Q9/0407Substantially flat resonant element parallel to ground plane, e.g. patch antenna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9/00Electrically-short antennas having dimensions not more than twice the operating wavelength and consisting of conductive active radiating elements
    • H01Q9/04Resonant antennas
    • H01Q9/0407Substantially flat resonant element parallel to ground plane, e.g. patch antenna
    • H01Q9/0414Substantially flat resonant element parallel to ground plane, e.g. patch antenna in a stacked or folded configur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Waveguide A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辐射体、天线和基座。该辐射体包括导电体,适于布置在天线中,以用于发射和/或接收电磁波;以及一对开槽,形成在所述导电体中,并以预定角度相交,所述一对开槽中的每个开槽包括位于中部的细长区段和位于两端的加宽区段,以使得所述导电体被所述一对开槽分隔为:连续外框部分;以及被包围部分被所述连续外框部分包围并连接至所述连续外框部分。这样,在保持贴片天线重量轻、容易布局、应用范围广、体积小、成本低等优点的同时,天线的带宽可以得到显著拓宽。

Description

辐射体、天线和基站
技术领域
本公开的示例实施例总体上涉及一种天线,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辐射体、天线和基站。
背景技术
无线移动通信行业目前发展迅猛。无线移动通信系统的容量与频率的使用密切相关。无线通信设备所依赖的频谱是一种有限的自然资源。无线电通信系统的一个主要问题是由于高需求,无线电频谱的可用性有限。因此,理想的移动系统被定义为在有限的指定频段内运行并为几乎无限数目的用户提供服务的系统。
这不可避免地涉及以多个频段提供无线电覆盖并且使网络基站收发器的设计复杂化。在天线方面,多基站天线安装的费用和公众对不雅观的天线放置的抵制促使在基站安装多频段天线,从而避免天线桅杆和成本的增加。微带贴片天线(MPA)是近四十年来得到广泛研究和开发的一类平面天线。由于重量轻、易于布局、应用范围广、结构紧凑和成本低等优点,它们已成为天线设计人员的最爱,并已在无线通信系统的许多应用中得到应用。
发明内容
微带贴片辐射元件通常会遇到电磁耦合等问题,这些问题会降低效率、相关性并最终恶化整个天线系统的通信质量。为了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和其他潜在问题,本公开的示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辐射体、和天线以及相关联的基站。
在本公开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辐射体。该辐射体包括导电体,适于布置在天线中,以用于发射和/或接收电磁波;以及一对开槽,形成在所述导电体中,并以预定角度相交,所述一对开槽中的每个开槽包括位于中部的细长区段和位于两端的加宽区段,以使得所述导电体被所述一对开槽分隔为:连续外框部分;以及被包围部分被所述连续外框部分包围并连接至所述连续外框部分。
通过形成在导电体中的开槽,该导电体被分成连续外框部分以及被包围部分,从而使得使用该导电体的天线可以工作在两种模式,即,贴片天线模式和偶极天线模式。这样,在保持贴片天线重量轻、容易布局、应用范围广、体积小、成本低等优点的同时,天线的带宽可以得到显著拓宽。
在一种示例实施例中,辐射体还包括两对馈电导体,用于为所述导电体馈电。
在一种示例实施例中,所述两对馈电导体被布置为支撑所述导电体并且包括第一馈电导体对和第二馈电导体对。
在一些示例实施例中,被包围部分包括第一辐射元件对,通过第一馈电导体对耦合到第一馈电单元;和第二辐射元件对,通过第二馈电导体对耦合到第二馈电单元。
在一些示例实施例中,辐射体被配置为通过所述第一馈电单元和所述第二馈电单元馈送不同的馈电电流而操作具有不同极化方向的电磁波。
在一些示例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辐射元件对和所述第二辐射元件对中的每一个包括一对辐射导体,相对于所述导电体的对角线的交点中心对称,每个辐射导体包括馈电部,由所述一对开槽的所述的细长区段限定并与所述第一馈电单元和所述第二馈电单元中对应的一个馈电单元相连;和连接臂,由所述一对开槽的所述加宽区段限定,以用于连接所述馈电部和所述连续外框部分。
在一些示例实施例中,所述连接臂对角地延伸。
在一些示例实施例中,所述加宽区段中的每一个加宽区段在从中心到端部的方向上具有逐渐增加或阶梯递增的宽度。
在一些示例实施例中,所述一对开槽彼此正交。
在一些示例实施例中,所述导电体具有以下形状中的一种或多种:斜方形、菱形、圆形、椭圆形、矩形、六边形、八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在一些示例实施例中,连续外框部分和所述被包围部分布置在同一平面中。
在一些示例实施例中,辐射体是贴片结构辐射体。
在一些示例实施例中,辐射体还包括至少一个寄生辐射元件,布置在所述导电体上方。
在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天线。该天线包括多个根据本公开第一方面所述的辐射体;至少一个反射体,所述多个辐射体支撑在所述至少一个反射体上,所述至少一个反射体被配置为反射所述多个辐射体辐射的电磁波的一部分;以及第一馈电单元和第二馈电单元,两者被配置为向多个辐射体馈电。
在一些示例实施例中,天线包括大规模MIMO天线、宽带天线或多频带天线。
在本公开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基站。该基站包括至少一个根据前文中第二方面所述的天线。
应当理解的是,发明内容并不旨在确定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关键或基本特征,也并非旨在用于限制本公开的范围。通过下面的描述,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将变得容易理解。
附图说明
通过结合附图更详细地描绘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本公开的上述目的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明显,其中在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中,相同的附图标记通常表示相同的部件。
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中的辐射体的立体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示例实施例的用作多频带天线的阵列天线的一部分的俯视图和立体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示例实施例的用作MIMO天线的阵列天线的一部分的俯视图和立体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示例实施例的导电体的俯视图;
图5示出了如图4所示的在导电体中形成的开槽的俯视示意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示例实施例的由开槽形成的连续外框部分和被包围部分,其中被包围部分被突出显示;
图7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示例实施例的在辐射体的导电体中形成的开槽的一些可能形状;
图8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示例实施例的辐射体的立体图;
图9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示例实施例的布置在反射体上的辐射体的立体图;
图10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示例实施例的布置在反射体上的辐射体的侧视图;
图11和图12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示例实施例的天线的电流分布和方向图;
图13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示例实施例的辐射体的模式的示意图;
图14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示例实施例的天线的辐射图和S11、S21和S22曲线图;
图15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示例实施例的布置在反射体上的辐射体的立体图;以及
图16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示例实施例的天线的S11、S21和S22曲线图。
贯穿附图,使用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来表示相同或相似的元件。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几个示例实施例来描述本公开。应当理解,这些实施例仅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更好地理解并由此实现本公开,而不是对本公开技术方案的范围提出任何限制的目的来描述。
本公开中对“一个实施例”、“实施例”、“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等的引用表示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包括特定的特征、结构或特性,但并非必须每个实施例都包括特定的特征、结构或特性。此外,这些短语不一定指相同的实施例。另外,当结合实施例描述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时,认为结合其他实施例应用此类特征、结构或特性是在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知识范围内,无论有没有明确描述。
应当理解的是,虽然这里可以使用术语“第一”和“第二”等来描述各种元件,但是这些元件不应受这些术语的限制。这些术语仅用于区分一种元件与另一种元件。例如,在不脱离示例实施例的范围的情况下,第一元件可以被称为第二元件,并且类似地,第二元件也可以被称为第一元件。如本文所用,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所列术语的任何和所有组合。
本文所使用的术语仅用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并不旨在限制示例实施例。如本文所用,单数形式“一”、“一个”和“所述”也旨在包括复数形式,除非上下文另有明确指示。将进一步理解的是,术语“包含”、“包括”和/或“具有”当在本文中使用时,指定所述特征、元件和/或组件等,但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元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如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包括”及其变体将被解读为意指“包括但不限于”的开放式术语。术语“基于”将被解读为“至少基于部分”。术语“一个实施例”和“实施例”应被理解为“至少一个实施例”。术语“另一实施例”应理解为“至少一个其他实施例”。
在此使用的术语“电路”是指以下的一项或多项:
(a)仅硬件电路实现方式(诸如仅模拟和/或数字电路的实现方式);以及
(b)硬件电路和软件的组合,诸如(如果适用):(i)模拟和/或数字硬件电路与软件/固件的组合,以及(ii)硬件处理器的任意部分与软件(包括一起工作以使得诸如OLT、ONU或其他计算设备等装置执行各种功能的数字信号处理器、软件和存储器);以及
(c)硬件电路和/或处理器,诸如微处理器或者微处理器的一部分,其要求软件(例如固件)用于操作,但是在不需要软件用于操作时可以没有软件。
电路的定义适用于该术语在本申请中(包括任何权利要求)的所有使用场景。作为另一个示例,如本申请中所使用的术语“电路”还涵盖仅硬件电路或处理器(或多个处理器)或硬件电路或处理器的一部分及其随附软件和/或固件的实现。术语电路还涵盖,例如,如果适用于特定的权利要求元素,用于移动设备的基带集成电路或处理器集成电路或服务器、蜂窝网络设备或其他计算或网络设备中的类似集成电路。
如本文所使用的术语“通信网络”是指遵循任何合适的通信标准的网络,例如新无线电(NR)、长期演进技术(LTE)、高级LTE(LTE-A)、宽带码分多址接入(WCDMA)、高速分组接入(HSPA)、窄带物联网(NB-IoT)等。此外,通信网络中的终端设备与网络设备之间的通信可以根据任何合适的代通信协议进行,包括但不限于第一代(1G)、第二代(2G)、2.5G、2.75G、第三代(3G)、第四代(4G)、4.5G、第五代(5G)通信协议,和/或任何其他目前已知或将来开发的协议。本公开的实施例可以应用于各种通信系统。考虑到通信的快速发展,当然也会有未来类型的通信技术和系统可以实施本公开。本公开的范围不应被视为仅限于上述系统。
如本文所使用的术语“网络设备”是指通信网络中的节点,终端设备通过该节点接入网络并从中接收服务。网络设备可以指基站(BS)或接入点(AP),例如节点B(NodeB或NB)、演进型NodeB(eNodeB或eNB)、NR NB(也称为gNB)、远程无线电单元(RRU)、无线电报头(RH)、远程无线电报头(RRH)、中继、低功率节点和技术。
如本文所使用的术语“终端设备”是指能够进行无线通信的任何终端设备。作为示例而非限制,终端设备还可以被称为通信设备、用户设备(UE)、用户站(SS)、便携式用户站、移动站(MS)或接入终端(AT)。终端设备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移动电话、蜂窝电话、智能电话、网络电话(VoIP)电话、无线本地环路电话、平板电脑、可穿戴终端设备、个人数字助理(PDA)、便携式计算机、台式计算机、数码相机等图像采集终端设备、游戏终端设备、音乐存储和播放设备、车载无线终端设备、无线终端、移动台、膝上型嵌入式设备(LEE)、USB加密狗、智能设备、无线客户端设备(CPE)、物联网(IoT)设备、手表或其他可穿戴设备、头戴式显示器(HMD)、车辆、无人机、医疗设备和应用程序(例如远程手术)、工业设备和应用程序(例如在工业和/或自动化处理链环境中运行的机器人和/或其他无线设备)、消费电子设备、在商业和/或工业无线网络上运行的设备等。在以下描述中,术语“终端设备”、“通信设备”、“终端”、“用户设备”和“UE”可以互换使用。
在多个网络设备被联合部署在地理区域中以服务各个小区的通信网络中,终端设备在位于相应小区内时可以与网络设备具有活动连接。在主动连接中,终端设备可以在上行链路(UL)和下行链路(DL)的频带上与该网络设备进行通信。由于诸如UL中的质量下降等各种原因,终端设备可能需要将诸如UL的一个方向上的链路切换到另一网络设备。
现在通信技术已经发展到第五代新无线电,也称为5G NR,天线设备通常由更大的天线阵列组成,例如包括大量的天线元件(AE)以形成多频段天线。例如,无线电蜂窝网络中使用的天线设备通常包括一个天线阵列,该阵列包含192个AE(96个双极化贴片)以合成所需的波束图。
基站中使用的传统双极化贴片天线的基本结构如图1所示。其由金属化区域,即,导电体501组成,通过四个馈电导体502由馈电单元在适当位置支撑和馈电。导电体501的形状在原理上可以是任意的;在实践中,矩形、圆形、三角形和环形是常见的形状。如图1所示的导电体具有大致矩形形状。
大致在对角线上的两个馈电导体是一对馈电导体。第一对馈电导体502被配置为向导电体馈电,以产生第一极化方向的电磁波;第二对馈电导体用于向导电体馈电,以产生第二极化方向的电磁波。第一极化方向和第二极化方向彼此正交。
在其基本形式中,微带天线具有窄的阻抗带宽。然而,已经开发了各种带宽加宽技术。其中一项带宽加宽技术涉及在导电体上方添加寄生导体结构的辐射体的堆叠结构。堆叠贴片布置由一层馈电贴片和另一层寄生贴片组成,是目前较为流行的宽带微带天线之一。寄生贴片引入了第二次谐振。然而,这种方法在增加辐射体尺寸的同时效果有限。
为了提高贴片辐射元件的带宽,还有一种采用谐振槽馈电网络的方法。在该方法中,导电体的馈电由位于接地平面上方的介电板上的开放式微带组成。微带天线形成在接地平面上方的单独介电板上,两个结构通过它们之间的接地平面中的电小孔进行电磁耦合。然而,这种方法使馈电结构和接地结构更加复杂。
为了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和其他潜在问题,本公开的示例实施例提供了具有加宽带宽的辐射体和相关联的天线,同时保持了贴片天线的优点,包括重量轻、易于布局、应用范围广、紧凑且成本低。现在将参考图2至图16描述一些示例实施例。
图2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示例实施例的用作多频带天线的阵列天线300的一部分的俯视图和立体图。如图2所示的多频带天线300包括至少三组用于发射和/或接收不同频带的电磁波的辐射体,即,两个低频带辐射体301、八个中频带辐射体302和多个高频带辐射体303。在如图2所示的阵列布置中,辐射体支撑在至少一个反射体302上。反射体302可以是位于辐射体下方的印刷电路板或金属片,以反射由多个辐射体辐射的电磁波的一部分,同时为整个辐射体提供接地平面层。。
应当理解的是,这里提到的“高频段”和“低频段”不是绝对的概念,而是相对的概念。换言之,“高频段”和“低频段”都可以属于本领域公知的高频段频率、中频段频率或低频段频率中的任一种。换言之,对于两个不同的频段,无论这两个频段属于本领域已知的高频段、中频段还是低频段,“高频段”都是指两个频段中的相对较高的一个频段,而“低频段”是指相对较低的频段。
还应理解的是,上述天线可以是多频带天线的示例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并不意味着对本公开的范围的任何限制。在一些替代实施例中,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天线还可以是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MIMO)天线(如图3所示)或宽带天线等。
在如图2和图3所示的阵列布置中,根据本公开的示例实施例的辐射体100可以应用于中高频带辐射体以获得更宽的带宽。应当理解的是,应用根据本公开的示例实施例的辐射体的图2和图3所示的天线布置仅用于说明的目的,并不暗示对本公开的范围的任何限制。根据本公开的示例实施例的辐射体可以应用于具有一个或多个中高频带辐射体和低频带辐射体的任何合适的多频带天线布置,以获得加宽的带宽。在下文中,将通过采用如图2和图3所示的天线布置来详细讨论本公开的构思。具有辐射体100的其他天线布置是类似的,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描述了可以应用根据本公开的示例实施例的辐射体的天线的几个示例实施例。下面将结合图4到图16描述辐射体的几个示例实施例。
如图4所示,根据本公开示例实施例的辐射体100总体上包括导电体101。在一些示例实施例中,除了导电体101外,辐射体100还包括用于为导电体101馈电的馈电导体,这将在后文中做进一步阐述。导电体101用作辐射体100的辐射部分以发射和/或接收电磁波。在一些示例实施例中,辐射体100可以是贴片结构的辐射体。导电体101可以由任何合适的导电材料制成。例如,在一些示例实施例中,导电体101可以由布置在用作基板的印刷电路板上的诸如铜片的金属片制成。以这种方式,可以以成本有效的方式制造和组装辐射体100。
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导电体101由铜片制成的示例性实施例仅用于说明的目的,并不意味着对本公开的范围的任何限制。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制造导电体101。例如,在一些替代的示例实施例中,导电体101可以直接由金属片或金属板形成,该金属片或金属板由诸如铜、铝或其合金的金属制成,而不用印刷电路板作为基板。此外,在一些进一步的替代示例实施例中,导电体101也可以使用形成在诸如塑料支撑的非导电支撑上的任何类型的金属或导电材料制成,例如但不限于:模制互连器件(MID)、激光直接成型(LDS)、将金属板热熔到塑料支架上等。
此外,在一些示例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导电体101总体上具有矩形形状。应当理解的是,导电体101还可以具有任意适当的形状,例如包括但不限于斜方形、菱形、圆形、椭圆形、矩形、六边形、八边形、平行四边形或梯形等。此外,导电体101也可以具有任何合适的三维形状,例如,截头圆锥体、圆柱体、半圆柱体等。在下文中,将通过解释如图4-图16所示的导电体101的可能形状来详细讨论本公开的概念。导电体101的其他形状类似,不再一一赘述。
辐射体100还包括形成在导电体101中的一对开槽102。它们以预定角度相交。图4示出了一对开槽102在导电体101中相互正交,即以90°相交。应当理解的是,由于加工误差等因素,两个开槽的正交相交102也可以表示它们之间的角度可以在90°±5°的范围内。还应理解的是,两个开槽102也可以以90°以外的任何其他角度相交,例如80°或75°等。将通过将正交相交的开槽102作为示例来描述本公开的构思。开槽102以其他合适角度相交的其他实施例类似,在下文中不再分别赘述。
由于开槽102的存在,开槽102在导电体101中形成中空部分。两个开槽102具有相同的形状,并且每个开槽102都包括位于中心的细长区段1021和位于两者的加宽区段1022。加宽区段1022的宽度比细长区段的宽度更宽。也就是说,开槽102基本呈哑铃形状,如图5所示。这样,导电体101被开槽102分隔成连续外框部分1011和被连续外框部分1011包围并连接的被包围部分1012,如图4和图6所示。
应当理解的是,如图4所示出的两个开槽102具有相同的形状和尺寸的上述示例实施例只是示意性的,并不暗示对本申请的范围的任何限制。在一些替代示例实施例中,两个开槽102也可以具有不同的形状和/或不同的尺寸。本申请的构思将通过如图4所示的示例实施例为例来讨论。对于两个开槽102具有不同形状和/或不同尺寸的其他情况也是如此,在下文中将不再分别赘述。
虽然提到了将导电体101分为两部分,即,连续外框部分1011和被包围部分1012,但这只是为了便于下文描述,应当理解的是,这两个部分是一体地形成在导电体101中并且作为一个整体实现了辐射器100的两种操作模式,如下面将进一步讨论的。
图4和图5示出了细长区段1021基本上具有细长的窄条形状。两个开槽102在其细长区段1021的中心相交。如图5所示,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设置在开槽102两端的加宽区段1022均具有梯形形状,其中心线大致沿细长区段1021的延伸方向延伸。如图4和图5所示,在一些示例实施例中,加宽区段1022在从中心到末端的方向上具有逐渐增加的宽度。
应当理解的是,开槽102具有如图4和图5所示的形状的上述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性目的,并不暗示对本公开的范围的任何限制。形成在导电体101中的每个开槽102也可以具有任何其他合适的形状。图7示出了开槽102的一些可能的形状。也就是说,在一些示例实施例中,每个加宽区段1022也可以具有包括但不限于矩形、三角形、倒三角形、圆形或椭圆形的形状。在一些替代示例实施例中,每个加宽区段1022还可以在从中心到末端的方向上具有阶梯递增的宽度。应当理解的是,图7中所示的开槽的形状并非穷举,也可以存在任何其他合适的形状,只要以预定角度相交的一对开槽102可以将导电体101分成连续外框部分1011和被包围部分1012。
还应理解的是,开槽102的不同形状将形成不同形状的连续外框部分1011和被包围部分1012。将通过采用图4中所示连续外框部分1011和被包围部分1012的形状为例来讨论本公开的构思。由开槽102的其他形状形成的其他形状的连续外框部分1011和被包围部分1012也是类似的,在下文中将不再分别赘述。
在一些示例实施例中,被包围部分1012包括两个辐射元件对,即,第一辐射元件对1013和第二辐射元件对1014。
在一些示例实施例中,第一和第二辐射元件对1013、1014可以具有相同的布置。具体而言,第一和第二辐射元件对1013、1014中的每一个可以包括由一对开槽102的细长区段1021限定的馈电部1015和加宽区段1022限定的连接臂1016。连接臂1016布置成连接馈电部1015和连续外框部分1011,如图4所示。
在一些示例实施例中,辐射体100还可以包括被布置为支撑导电体101的两对馈电导体1031、1032,即,四个馈电导体,如图8至图10所示。四个馈电导体可以包括第一馈电导体对1031和第二馈电导体对1032。
第一辐射元件对1013的两个馈电部1015通过第一馈电导体对1031耦接至第一馈电单元;并且第二辐射元件对1014的两个馈电部1015通过第二馈电导体对1032耦接至第二馈电单元。第一和第二馈电单元可以分别包括布置在馈电网络中的第一馈电端口和第二馈电端口。
第一馈电单元和第二馈电单元能够向辐射体100馈送不同的馈电电流。在由第一馈电单元馈送第一馈电电流的情况下,辐射体100能够操作具有第一极化方向的电磁波。在由第二馈电单元馈送第二馈电电流的情况下,辐射体100能够操作具有第二极化方向的电磁波,第二极化方向不同于第一极化方向。例如,在一些示例实施例中,第一极化方向和第二极化方向是正交的。这种布置可以进一步加宽使用根据本公开的示例实施例的辐射体100的天线的带宽
第一对馈电导体1031耦合到第一馈电端口并且被配置为将大小相等和相位相反的电流馈送到第一辐射元件对1013的两个馈电部1015。类似地,第二对馈电导体1032被耦合至第二馈电端口,用于向第二辐射元件对1014的两个馈电部分1015馈送等幅反相电流。
下面将以天线的工作频段为1.7G~2.4GHz为例,分析天线如何工作在两种模式下,以实现扩宽带宽的提升。其他工作频段的天线也是如此,在下文中将不再分别赘述。当辐射体100由第一馈电单元馈入1.8GHz的电流时,导电体101上的电流分布如图11所示。可以发现,电流集中并被约束在连续外框部分1011上,更具体地,是在连续外框部分1011的上边缘和右边缘,连续外框部分1011的上边缘和右边缘由此形成半波长缝隙天线结构,用于辐射电磁波。在这种情况下,辐射体100以贴片天线模式运行。
当辐射体100由第一馈电单元馈入2.3GHz电流时,导电体101上的电流分布如图12所示。可以看出,电流集中并约束在左下和右上的连接臂1016上,形成一对有效的偶极臂,用于电磁波的辐射。在这种情况下,辐射体100以偶极天线模式操作,并且导电体101的对角线长度对应于与天线的谐振频率(即,在该示例中为2.3GHz)对应的介质波长的一半。
也就是说,通过根据天线300的工作频带适当地设置导电体101和开槽102的尺寸,天线300可以有效地工作在两种模式下,即,贴片天线模式和偶极子天线模式,如图13所示。图14示出了天线的辐射方向图、S11、S21和S22曲线图。可以从图14中发现,天线的带宽被显著拓宽,同时保持了贴片天线的重量轻、易于组装、紧凑、成本低等优点。
在一些示例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提高天线的性能和带宽,辐射体100还可以包括布置在导电体101上方的至少一个寄生辐射元件104,如图15所示。寄生辐射元件与导电体101电磁耦合。从发射操作的角度来看,寄生辐射元件104通过导电体101和导电体101之间的相互电磁耦合从导电体101接收RF电磁能量。寄生辐射元件104在电绝缘区域上方并且以RF-电磁辐射的形式将接收到的电磁能的一部分发射到周围空间。从接收操作的角度来看,寄生辐射元件104从落到寄生辐射元件104的RF-电磁辐射中捕获RF-电磁能量,并且将一部分捕获的RF-电磁能量通过相互电磁耦合传输到导电体101。通过寄生辐射元件104,可以进一步提升天线的性能,同时进一步扩大天线的带宽。如图16示出了具有寄生辐射元件104的天线的S11、S21和S22曲线图。从图16可以发现,与没有寄生辐射元件104的辐射体100的实施例相比,具有寄生辐射元件104的天线的带宽和性能进一步提高。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基站。基站包括至少一个如上所述的天线。通过该天线,可以提高基站的增益、辐射方向图等特性的性能。
应该理解的是,本公开的以上详细实施例仅仅是为了举例说明或解释本公开的原理,而不是限制本公开。因此,凡在本公开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代以及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同时,本公开所附的权利要求旨在覆盖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和边界的等同替代的范围和边界的所有变化和修改。

Claims (16)

1.一种辐射体(100),包括:
导电体(101),适于布置在天线(300)中,以用于发射和/或接收电磁波;以及
一对开槽(102),形成在所述导电体(101)中,并以预定角度相交,所述一对开槽(102)中的每个开槽包括位于中部的细长区段(1021)和位于两端的加宽区段(1022),以使得所述导电体(101)被所述一对开槽(102)分隔为:
连续外框部分(1011);以及
被包围部分(1012)被所述连续外框部分(1011)包围并连接至所述连续外框部分(10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辐射体(100),还包括:
两对馈电导体,用于为所述导电体(101)馈电。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辐射体(100),其中所述两对馈电导体被布置为支撑所述导电体(101)并且包括第一馈电导体对(1031)和第二馈电导体对(103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辐射体(100),其中所述被包围部分(1012)包括:
第一辐射元件对(1013),通过所述第一馈电导体对(1031)耦合到第一馈电单元;和
第二辐射元件对(1014),通过所述第二馈电导体对(1032)耦合到第二馈电单元。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辐射体(100),其中所述辐射体(100)被配置为通过所述第一馈电单元和所述第二馈电单元馈送不同的馈电电流而操作具有不同极化方向的电磁波。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辐射体(100),其中所述第一辐射元件对(1013)和所述第二辐射元件对(1014)中的每一个包括:
一对辐射导体,相对于所述导电体(101)的对角线的交点中心对称,每个辐射导体包括:
馈电部(1015),由所述一对开槽(102)的所述的细长区段(1021)限定并与所述第一馈电单元和所述第二馈电单元中对应的一个馈电单元相连;和
连接臂(1016),由所述一对开槽(102)的所述加宽区段(1022)限定,以用于连接所述馈电部(1015)和所述连续外框部分(1011)。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辐射体(100),其中所述连接臂(1016)对角地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1-5和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辐射体(100),其中所述加宽区段(1022)中的每一个加宽区段在从中心到端部的方向上具有逐渐增加或阶梯递增的宽度。
9.根据权利要求1-5和7中任一项所述的辐射体(100),其中所述一对开槽(102)彼此正交。
10.根据权利要求1-5和7中任一项所述的辐射体(100),其中所述导电体(101)具有以下形状中的一种或多种:斜方形、菱形、圆形、椭圆形、矩形、六边形、八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11.根据权利要求1-5和7中任一项所述的辐射体(100),其中所述连续外框部分(1011)和所述被包围部分(1012)布置在同一平面中。
12.根据权利要求1-5和7中任一项所述的辐射体(100),其中所述辐射体(100)是贴片结构辐射体。
13.根据权利要求1-5和7中任一项所述的辐射体(100),还包括:
至少一个寄生辐射元件(104),布置在所述导电体(101)上方。
14.一种天线(300),包括:
多个根据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辐射体(100);
至少一个反射体(304),所述多个辐射体(100)支撑在所述至少一个反射体(304)上,所述至少一个反射体被配置为反射所述多个辐射体(100)辐射的电磁波的一部分;以及
第一馈电单元和第二馈电单元,两者被配置为向多个辐射体(100)馈电。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天线(300),其中所述天线(300)包括大规模MIMO天线、宽带天线或多频带天线。
16.一种基站,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至少一个天线(300)。
CN202210542831.6A 2022-05-10 2022-05-10 辐射体、天线和基站 Pending CN11708071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542831.6A CN117080715A (zh) 2022-05-10 2022-05-10 辐射体、天线和基站
EP23172418.8A EP4277024A1 (en) 2022-05-10 2023-05-09 Radiator, antenna and base station
US18/314,928 US20230369747A1 (en) 2022-05-10 2023-05-10 Radiator, antenna and base statio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542831.6A CN117080715A (zh) 2022-05-10 2022-05-10 辐射体、天线和基站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080715A true CN117080715A (zh) 2023-11-17

Family

ID=863308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542831.6A Pending CN117080715A (zh) 2022-05-10 2022-05-10 辐射体、天线和基站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369747A1 (zh)
EP (1) EP4277024A1 (zh)
CN (1) CN117080715A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SE9802883L (sv) * 1998-08-28 2000-02-29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Antennanordning
CN101465475A (zh) * 2009-01-12 2009-06-24 京信通信系统(中国)有限公司 双极化辐射单元及其平面振子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277024A1 (en) 2023-11-15
US20230369747A1 (en) 2023-1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749894B2 (en) Multi-layer patch antenna
US8866689B2 (en) Multi-band antenna and methods for long term evolution wireless system
US20110063190A1 (en) Device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zimuth beamwidth across a wide frequency range
US20130234896A1 (en) Dual-band mimo antenna system
EP1719203A1 (en) Diversity antenna arrangement
Ikram et al. A novel connected PIFA array with MIMO configuration for 5G mobile applications
US20230268661A1 (en) Liquid Crystal Metasurface Antenna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US10707582B2 (en) Wide-band dipole antenna
US20120218167A1 (en) Low cost patch antenna utilized in wireless lan applications
US11411321B2 (en) Broadband antenna system
Huang et al. Miniaturized 5G module of wideband dual-polarized mm-wave antennas-in-package integrating non-mm-Wave antennas (AiPiA) for MIMO in cellular phones
US20150002349A1 (en) Radio-Frequency Device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for Enhancing Antenna Isolation
CN217691625U (zh) 辐射体、天线和基站
EP4277024A1 (en) Radiator, antenna and base station
CN115911820A (zh) 天线和基站
Kulkarni Design and Analysis of Beam Forming Microstrip-Fed Antenna for 5G NR Applications
Agarwal et al. Simulation and Analysis of 5G Mobil Phones Antenna
Tatomirescu et al. Beam-steering array for handheld devices targeting 5G
US20240162628A1 (en) Radiator, radiation assembly and antenna
Parchin et al. A Design of Beam-Steerable Antenna Array for Use in Future Mobile Handsets
Tang et al. Switching beam antenna for LTE small cell application
CN116508205A (zh) 解耦装置、辐射单元和天线
CN117716577A (zh) 辐射组件、辐射单元、天线、天线杆和基站
CN117154383A (zh) 一种电子设备
Lu et al. Small-size LTE/WWAN monopole antenna with octa-band operation for 4 G mobile phon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