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062532A - 用于大田作物拌种的印楝素 - Google Patents

用于大田作物拌种的印楝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062532A
CN117062532A CN202280022326.7A CN202280022326A CN117062532A CN 117062532 A CN117062532 A CN 117062532A CN 202280022326 A CN202280022326 A CN 202280022326A CN 117062532 A CN117062532 A CN 11706253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zadirachtin
seed
dose
dressing
cor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2232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列文特·沃勒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ie WenteWoleshi
Original Assignee
Lie WenteWolesh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ie WenteWoleshi filed Critical Lie WenteWoleshi
Publication of CN1170625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06253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NPRESERVATION OF BODIES OF HUMANS OR ANIMALS OR PLANTS OR PARTS THEREOF; BIOCIDES, e.g. AS DISINFECTANTS, AS PESTICIDES OR AS HERBI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 A01N43/0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 A01N43/9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two or more relevant hetero rings, condensed among themselves or with a common carbocyclic ring system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NPRESERVATION OF BODIES OF HUMANS OR ANIMALS OR PLANTS OR PARTS THEREOF; BIOCIDES, e.g. AS DISINFECTANTS, AS PESTICIDES OR AS HERBI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 A01N65/0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material from algae, lichens, bryophyta, multi-cellular fungi or plants, or extracts thereof
    • A01N65/08Magnoliopsida [dicotyledons]
    • A01N65/18Euphorbiaceae [Spurge family], e.g. ricinus [castorbean]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NPRESERVATION OF BODIES OF HUMANS OR ANIMALS OR PLANTS OR PARTS THEREOF; BIOCIDES, e.g. AS DISINFECTANTS, AS PESTICIDES OR AS HERBI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 A01N65/0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material from algae, lichens, bryophyta, multi-cellular fungi or plants, or extracts thereof
    • A01N65/08Magnoliopsida [dicotyledons]
    • A01N65/20Fabaceae or Leguminosae [Pea or Legume family], e.g. pea, lentil, soybean, clover, acacia, honey locust, derris or millettia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NPRESERVATION OF BODIES OF HUMANS OR ANIMALS OR PLANTS OR PARTS THEREOF; BIOCIDES, e.g. AS DISINFECTANTS, AS PESTICIDES OR AS HERBI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 A01N65/0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material from algae, lichens, bryophyta, multi-cellular fungi or plants, or extracts thereof
    • A01N65/08Magnoliopsida [dicotyledons]
    • A01N65/26Meliaceae [Chinaberry or Mahogany family], e.g. mahogany, langsat or neem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NPRESERVATION OF BODIES OF HUMANS OR ANIMALS OR PLANTS OR PARTS THEREOF; BIOCIDES, e.g. AS DISINFECTANTS, AS PESTICIDES OR AS HERBI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 A01N65/0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material from algae, lichens, bryophyta, multi-cellular fungi or plants, or extracts thereof
    • A01N65/08Magnoliopsida [dicotyledons]
    • A01N65/38Solanaceae [Potato family], e.g. nightshade, tomato, tobacco or chilli pepper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NPRESERVATION OF BODIES OF HUMANS OR ANIMALS OR PLANTS OR PARTS THEREOF; BIOCIDES, e.g. AS DISINFECTANTS, AS PESTICIDES OR AS HERBI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 A01N65/0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material from algae, lichens, bryophyta, multi-cellular fungi or plants, or extracts thereof
    • A01N65/40Liliopsida [monocotyledons]
    • A01N65/44Poaceae or Gramineae [Grass family], e.g. bamboo, lemon grass or citronella gras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PBIOCIDAL, PEST REPELLANT, PEST ATTRACTANT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Y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PREPARATIONS
    • A01P7/00Arthropodicides
    • A01P7/04Insecticide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Natural Medicines & Medicinal Plants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Zoology (AREA)
  • Plant Pathology (AREA)
  • Agronomy & Crop Science (AREA)
  • Dentistry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Mycology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Pest Control & Pesticides (AREA)
  • Insects & Arthropod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gricultural Chemicals And Associated Chemicals (AREA)
  • Pretreatment Of Seeds And Pla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印楝素A用于通过拌种防治大田作物如玉米或向日葵的土栖害虫的用途。本发明还包括防治大田作物土栖害虫的方法,包括通过拌种将有效量的印楝素A或印楝素A和印楝素B施用于所述大田作物的种子,然后播种经拌种的种子。

Description

用于大田作物拌种的印楝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大田作物,例如玉米(玉蜀黍)和向日葵的土栖害虫的防治。
背景技术
印楝素A(CAS号:11141-17-6)和印楝素B(CAS号:95507-03-2)是结构高度相似的活性成分;它们是印度本土植物印度楝树(Azadirachta indica)的植物部分(尤其是种子)提取物的活性成分。
在条叶甲属物种(Diabroticaspp.)中,在玉米中引起损害的那些,即玉米根虫,是植物的侵略性害虫。除其他外,这些条叶甲属物种包括下列物种:北方玉米根虫(Diabrotica barberi)、南方玉米根虫(Diabrotica udecimpunctata)(包括例如斑点黄瓜甲虫(Diabrotica udecimpunctata howardi)和Diabrotica udecimpunctataudecimpunctata)、墨西哥玉米根虫(Diabrotica virgifera zeae)和西方玉米根虫(Diabrotica virgifera virgifera)(西方玉米根虫)。西方玉米根虫从北美洲传播到欧洲。它于1992年在欧洲贝尔格莱德机场附近首次被发现,这是它传播的源头。自1995年以来,西方玉米根虫就出现在匈牙利。如今,它在巴尔干半岛、匈牙利和斯洛伐克大量存在,但也存在于多个其他国家。包括西方玉米根虫在内的玉米根虫都是单世代害虫,这意味着它们每年只有一个生物生命周期(卵-幼虫-蛹-成虫)。它们的主要寄主植物是玉米。幼虫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它们钻入根部并咀嚼根部(见图1)。由于根部受到这种损害,植物会倒伏。
成虫对玉米造成损害。这些成虫用它们咀嚼的口器破坏(咀嚼)雌蕊(俗称玉米须或玉米茸毛),这阻止了玉米芯的授粉,导致玉米穗的籽粒不完整。当咀嚼雌蕊时,玉米根虫也咀嚼进入玉米穗中(更准确地说,也咀嚼苞叶下的蔬菜谷粒),这也为各种真菌疾病(例如,玉米黑粉菌(Ustillago maydis)或镰孢菌属物种(Fusarium spp.))打开了通路。
从上面还可以看出,玉米产量的关键决定因素之一是及时防治玉米根虫;也就是说,防治玉米根虫幼虫是最重要的。
在大多数情况下,土栖害虫是多食性物种(即,它们损害多种类型的植物)。这些包括线虫物种(叩甲属物种(Agriotes spp.)),即叩甲虫的幼虫,以及白蛴螬(鳃金龟属物种(Melolontha spp.)),它们是金龟子的幼虫。在土壤中,这些多食性害虫的幼虫发育并造成多年的损害。它们咀嚼植物的根部,导致植物无法吸收足够的水分和养分;植物的生理活动退化,地面以上的部分出现黄色和棕色变色。一般来说,这些症状群以斑块的形式出现,并导致植物的严重破坏。这种损害在传统的锄耕植物(如玉米、向日葵、甜菜)中更严重,但在例如谷类作物中也可能出现问题。
在过去,使用针对所有害虫的新烟碱类用于防治土栖害虫,如玉米根虫的幼虫,例如西方玉米根虫、线虫和白蛴螬;然而,这些新烟碱类有一些缺点,例如蜜蜂损失,因此被欧盟从市场上剔除。这使得防治大田作物的土栖害虫变得更加困难。
如今,防治玉米根虫(如西方玉米根虫)幼虫的最广泛的解决方案是使用含有接触起效的拟除虫菊酯类活性成分七氟菊酯的制剂,例如Force 1.5G(Syngenta CH)。七氟菊酯是一种接触性神经毒素,对具有柔软外表皮的害虫具有良好的效力。然而,它也因此对在维持健康的土壤条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的有益的土栖生物,如蚯蚓有毒。此外,上述无疑有效的产品的使用是昂贵的,并且对水生生物也是有害的。除了上述缺点之外,广泛使用带来了害虫对这种活性成分产生抗性的风险。
关于除玉米根虫之外的土栖害虫,也可以得出结论,不存在具有合适功效的土壤消毒剂或拌种剂可以有效地击败这些害虫,例如线虫。对这些害虫的防治也是基于接触性药剂的广泛使用,并且只有这些药剂被维持欧盟授权;这些药剂包括一种名为Belem的颗粒制剂,其含有接触起效的拟除虫菊酯氯氰菊酯作为活性成分。这种产品对线虫不太有效,因为线虫的厚角质层,接触作用无法进行。Belem对玉米根虫无效。
有机磷酸酯类(例如毒死蜱和甲基毒死蜱)过去曾成功地用于防治土栖害虫;土壤湿度使这些药剂气化,害虫通过吸入被杀死。鉴于其对蜜蜂、水和人类的有害影响,欧盟从市场上剔除了这些活性成分。由于气化作用,这些药剂对有用的生物也是有害的,同时对玉米根虫的幼虫无效,因为在播种和第一个幼虫出现之间有相当长的时间间隔,并且产生的气体在那时逸出。
由于其接触起效的活性成分,上述Force产品对具有厚角质层的害虫(如线虫)也不太有效。
WO2016018872 A1涉及作为抗线虫门(Nematoda)、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和/或软体动物门(Mollusca)的害虫的杀虫剂活性成分的通式I的芳香酰胺分子,其制备,包含所述活性成分的制剂,及其抗害虫的用途。这些活性成分可以任选与其他活性成分组合使用用作例如杀线虫剂、杀螨剂(acaricide)、杀虫剂、杀螨药(miticide)和/或杀软体动物剂。在大约2000个推测性组合伴侣中,也提到了印楝素。还提到了该制剂在种子处理等方面的可能用途。
WO2012168210 A1涉及包含至少一种粘着剂和硅油的拌种制剂助剂,涉及包含这种拌种制剂助剂的拌种制剂,并涉及硅油用于增加种子流动性和减少粉尘的用途。在可用于拌种制剂的约1000项活性成分列表中,在昆虫生长调节剂中还提到了印楝素,更具体地说是蜕皮激素拮抗剂。
西方上述文献没有提到印楝素A或印楝素B可用于防治大田作物的土栖害虫。
因此,必须找到新的植物保护机会,以成功防治大田作物的土栖害虫,并将所述害虫的数量减少到经济阈值以下—并且所有这一切都要以不对环境造成负担、不对蜜蜂造成危害、不对从事植物保护工作的人员的健康造成有害影响的方式进行。
发明内容
基于我们的实验,现已发现使用活性成分印楝素A或印楝素A和印楝素B的组合对大田作物种子进行拌种可达到上述目的。
还发现,使用包含活性成分印楝素A的组合物,例如商业上可获得的Neemazal T/S(Trifolio-M GmBH,德国),或包含活性成分印楝素A和印楝素B的组合物,例如商业上可获得的Neemazal F(Coromandel International Limited Bio Products DivisionThyagavalli,印度),用于大田作物种子的拌种,获得了具有天然来源且对环境无害的包衣的种子,这能有效对抗土栖害虫。
因此,与本发明相关的目的通过独立权利要求所述的用途或方法实现。从属权利要求中定义了本发明的某些优选实施方案。
附图说明
图1显示了健康的玉米根和被玉米根虫幼虫咀嚼的玉米根。
图2显示了对于各种处理和未处理的对照,通过实施例1的实验确定的每株植物的平均幼虫计数。
图3显示了对于各种处理和未处理的对照,通过实施例1的实验确定的平均m.Iowa得分。
图4显示了对于各种处理和未处理的对照,通过实施例2的实验确定的每株植物的平均幼虫计数。
图5显示了对于各种处理和未处理的对照,通过实施例2的实验确定的平均m.Iowa得分。
图6显示了实施例5的实验结果。
具体实施方式
因此,本发明涉及印楝素A通过对大田作物种子进行拌种来防治所述大田作物的土栖害虫的用途。印楝素A可作为单一活性成分使用,或以组合形式使用,例如与例如印楝素B组合使用。本发明还包括防治大田作物的土栖害虫的方法,包括通过拌种将有效量的包含印楝素A的组合物施用于所述大田作物的种子,然后播种经拌种的种子。
如果印楝素A与印楝素B组合使用,则组合中印楝素A与印楝素B的质量比的范围优选为2.5∶1至10∶1,更优选为3∶1至4∶1,例如约4∶1。
在本发明的方法或用途的优选实施方案中,土栖害虫是选自玉米根虫物种(即,对玉米造成损害的条叶甲属物种)幼虫、线虫(叩甲属)以及蛴螬(鳃金龟属)中的一种或多种。这也意味着本发明的用途或方法可针对一种或多种类型的土栖害虫,例如单一类型的土栖害虫,例如玉米根虫幼虫,或例如两种类型的土栖害虫,例如玉米根虫幼虫和线虫;等。
拌种是一种预防型的植物保护方法。拌种用于包衣,用于用抗害虫和病原体的活性成分处理种子以保护种子,以及用于从所述种子生长的幼苗和植物在生长的早期和晚期抵抗所述害虫和病原体。作为拌种的结果,获得了经拌种的种子。
使用包含印楝素A和载体的组合物进行拌种。该组合物还可任选包含其它活性成分,例如印楝素B。该组合物还可任选包含乳化剂,以及任选的着色剂。例如,该组合物可以包含植物油。包含各种浓度的活性成分印楝素A的油保存组合物是商业上可获得的;例如,含有总浓度为50000ppm(50g/L)的印楝素A和印楝素B的产品NEEMAZAL F,其中印楝素A与印楝素B的质量比约为4∶1,或者含有浓度为10g/L的印楝素A的产品NEEMAZAL T/S可用于拌种。根据使用的所需浓度,任选地稀释商业产品。
可以通过农业中使用的任何拌种设备进行拌种。在拌种过程中,将有效量的活性成分印楝素A或活性成分印楝素A和印楝素B的组合施用于种子。下面规定的拌种优选剂量被理解为活性成分的量。以g/ha值表示的剂量是指用于在1公顷的面积上播种经处理(拌种)的种子的活性成分的量。70000粒种子/ha是玉米的典型播种标准,55000粒种子/ha是向日葵的典型播种标准。
在下文中,给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印楝素A用途的优选拌种剂量。例如,如果使用包含印楝素A和印楝素B的组合,其中印楝素A与印楝素B的质量比优选在2.5∶1-10∶1的范围内,例如4∶1,那么所有印楝素A的剂量应理解为印楝素A和印楝素B的剂量。
在本发明方法或用途的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印楝素A用于抗玉米的土栖害虫,优选剂量为每粒种子至少0.022mg印楝素A,更优选剂量为每粒种子0.022-0.70mg或0.025-0.70mg,甚至更优选剂量为每粒种子0.022-0.13mg印楝素,以每公顷70000粒种子的播种标准计算,分别相当于每公顷1.54-49g印楝素A、每公顷1.75-49g印楝素A和每公顷1.54-9.1g印楝素A的剂量。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防治玉米根虫幼虫和线虫。在本发明的另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防治玉米根虫幼虫、线虫和蛴螬。
术语“玉米根虫幼虫”(“玉米根虫物种幼虫”)应理解为一种或多种玉米根虫物种(对玉米造成损害的条叶甲种)的幼虫。术语“线虫”被理解为指一种或多种线虫物种。术语“蛴螬”被理解为指一种或多种蛴螬物种。
在本发明的用途或方法的另一个实施方案中,为了保护穗状作物(冬小麦、冬大麦、春小麦、春大麦、黑麦、黑小麦和其它穗状植物),使用拌种技术将活性成分印楝素A用于对抗土栖害虫,优选线虫和/或蛴螬,优选剂量为每kg种子8-250mg活性成分,以每公顷200kg种子的播种标准计算,其相当于每公顷1.6-50g活性成分的剂量,更优选剂量为每kg种子50-150mg活性成分,以每公顷200kg种子的播种标准计算,其相当于每公顷10-30g活性成分的剂量。
在本发明的用途或方法的另一个实施方案中,为了使用拌种技术保护冬季或春季油菜籽、芥菜或油籽萝卜免受土栖害虫-优选线虫和/或蛴螬-的侵害,使用活性成分印楝素A,优选剂量为每kg种子0.1-7g活性成分,以每公顷2kg种子的播种标准计算,其相当于每公顷0.2-14g活性成分的剂量,更优选剂量为每kg种子0.45-1.5g活性成分,以每公顷2kg种子的播种标准计算,其相当于每公顷0.9-3g活性成分的剂量。
在本发明的用途或方法的另一个实施方案中,为了保护向日葵免受土壤害虫的侵害,例如线虫(叩甲属)和/或蛴螬(鳃金龟属),通过拌种技术使用活性成分印楝素A,优选剂量为每kg种子0.3-12g活性成分,以每公顷4kg种子的播种标准计算,其相当于每公顷1.2-48g活性成分的剂量。为了保护向日葵免受土栖害虫的侵害,例如线虫(叩甲属)和/或蛴螬(鳃金龟属),通过拌种技术使用活性成分印楝素A,优选剂量为每粒种子至少0.02mg活性成分,更优选剂量为每粒种子0.02-12mg活性成分,甚至更优选剂量为每粒种子0.03-0.08mg活性成分,以每公顷55000粒种子的播种标准计算,分别相当于每公顷1.1-6.6g活性成分和每公顷1.65-4.4g活性成分的剂量。
在本发明的用途或方法的另一个实施方案中,为了保护大豆或豌豆免受土栖害虫的侵害,通过拌种技术使用活性成分印楝素A,优选剂量为每kg种子16-500mg活性成分,以每公顷100kg种子的播种标准计算,其相当于每公顷1.6-50g活性成分的剂量,更优选剂量为每kg种子70-250mg活性成分,以每公顷100kg种子的播种标准计算,其相当于每公顷7-25g活性成分的剂量。
在本发明的用途或方法的另一个实施方案中,为了保护高粱免受土栖害虫的侵害,通过拌种技术使用活性成分印楝素A,优选剂量为每kg种子0.15-8g活性成分,更优选剂量为每kg种子0.15-3g活性成分,以每公顷10kg种子的播种标准计算,其相当于每公顷1.5-30g活性成分的剂量,甚至更优选剂量为每kg种子0.15-1.5g活性成分,以每公顷10kg种子的播种标准计算,其相当于每公顷1.5-15g活性成分的剂量。
所用活性成分的优选剂量根据待防治的害虫而变化。要施用的剂量根据害虫侵扰状况来选择。
由于其生物来源,活性成分印楝素不会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不会危害有益的活生物体,对蜜蜂无害,还能保护使用它进行工作的个体的健康。
根据我们的实验,印楝素A被用作拌种剂,优选用于防治以下土栖害虫:
-玉米的害虫:玉米根虫的幼虫(条叶甲属,尤其是西方玉米根虫)、线虫(叩甲属)、蛴螬(鳃金龟属),
-向日葵的害虫:线虫(叩甲属)、蛴螬(鳃金龟属),
-穗状谷类作物(冬小麦、冬大麦、春小麦、春大麦、黑麦、黑小麦和其他穗状作物)的害虫:线虫(叩甲属)、蛴螬(鳃金龟属),
-冬季和春季油菜籽、芥菜和油籽萝卜的害虫:线虫(叩甲属)、蛴螬(鳃金龟属),
-大豆和豌豆的害虫:线虫(叩甲属)、蛴螬(鳃金龟属),
-高粱的害虫:线虫(叩甲属)、蛴螬(鳃金龟属)。
我们在第三年的玉米单作和60年的玉米单作中的实验都表明,当使用拌种技术施用时,活性成分印楝素A强烈抑制土栖害虫,如西方玉米根虫的幼虫。
使用拌种技术和不同的剂量将活性成分施用到玉米种子的表面。
剂量1(处理1):每粒种子0.065mg活性成分印楝素A+印楝素B;
剂量2:每粒种子0.053mg活性成分印楝素A+印楝素B;
剂量3:每粒种子0.043mg活性成分印楝素A或活性成分印楝素A+印楝素B;
剂量4:a)每粒种子0.038mg活性成分印楝素A或活性成分印楝素A+印楝素B;b)每粒种子0.033mg活性成分印楝素A或活性成分印楝素A+印楝素B;
剂量5:a)每粒种子0.025mg活性成分印楝素A或活性成分印楝素A+印楝素B;b)每粒种子0.022mg活性成分印楝素A或活性成分印楝素A+印楝素B;
剂量6:a)每粒种子0.0125mg活性成分印楝素A或活性成分印楝素A+印楝素B;b)0.011mg活性成分印楝素A;
剂量7:a)每粒种子0.005mg活性成分印楝素A或活性成分印楝素A+印楝素B;b)0.0043mg活性成分印楝素A。
评估过程中,
-每株植物的幼虫数量如下确定:在幼虫阶段L3的物候期,每个实验地块5株植物连同20×20cm的土壤立方体/球一起挖出,并对在坑中和土壤立
方体/球中的活幼虫计数;和
-还使用所谓的改进的Iowa等级(m.Iowa)来确定已经挖出的根上的根咀嚼(根损伤)程度。这是具有增量为0.5的1至6的等级;根损伤程度越高,分配给被评估根的值就越高。更具体地说,改进的Iowa等级(m.Iowa)
如下:1.0–无损坏;1.5–可见的进食伤痕;2.0–三条根部轻微修剪(prune);
2.5–三条以上的根部修剪,但没有咀嚼至植物的1.5英寸以内;3.0-1至3条根部咀嚼至植物1.5英寸以内;3.5–超过3根部咀嚼至植物1.5英寸范围内;4.0–整个茎节(node)或相当于茎节的根部损毁;4.5-约1.5个茎节损毁;5.0–2个茎节损毁;5.5–约2.5个茎节损毁;6.0–三个或更多茎节损毁。
在改进的Iowa等级中,3.5是经济阈值,超过这个阈值则无论如何都必须采取防治措施。
基于改进的Iowa等级的损害评估比基于幼虫计数的损害评估更精确。
结果的评估显示,处理(剂量)1、2、3、4和5分别与处理6和7以及未处理的对照相比均显示出明显的显著差异。
使用土壤消毒剂Force 1.5G(七氟菊酯含量:15g/kg)以其最高推荐剂量(即15kg/ha)进行阳性对照处理。
对实施例1至4中给出的结果的评估表明,与未处理的对照相比,用0.022mg/种子(1.54g/ha)或更高的拌种剂量进行处理是有效的。在幼虫种群更丰富的地方(如实施例2和4所示),最高剂量(分别为0.053mg/种子和0.065mg/种子;3.71g/ha和4.55g/ha)的处理获得了显著的最佳结果,这超过了阳性对照(Force 1.5G)和较低剂量处理的效果。
这意味着,与农业中已经使用的方法相比,至少可以实现等效的结果,同时大大降低健康风险、环境危害和成本。因此,根据本发明使用的活性成分不会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不会危害有益的生物,并且对进行工作的个体的健康也无害。不同于七氟菊酯(Force1.5G),印楝素不会对有益的土栖生物产生有害影响,因为它是通过进食进入害虫体内,而不是通过接触或吸入。因此,不以植物根部为食的生物,例如蚯蚓,是完全安全的。这种活性成分的使用拯救了构成土壤动物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的有益生物,并有助于保持正常健康的土壤条件。
在向日葵栽培中,我们的实验分别使用每粒种子0.04mg活性成分印楝素A+B(即印楝素A加印楝素B)、每粒种子0.03mg活性成分和每粒种子0.02mg活性成分的剂量,其中Belem用作阳性对照,也证明了在线虫的情况下本发明的用途和方法的效力。还将结果与未处理的对照进行了比较。统计分析表明处理是成功的,并且每个处理与未处理的对照相比都显示出显著差异。在实施例5中更详细地介绍了这些实验。
在某些年份和某些栽培技术的情况下(例如,大量的玉米根虫幼虫),使用比上述更高的活性成分剂量可能是合理的。
我们的实验和结果的进一步细节在实施例中给出。
本发明的一个重要优点是通过拌种使用的印楝素A的长效(持续时间长)作用。由于与所有(单食性和多食性)害虫相比,玉米根虫幼虫造成的损害发生的时间最晚,我们的实验所证明的对玉米根虫幼虫的高效力显示了印楝素A的长效作用。因此,观察到的长效作用也足以成功防治其它土栖害虫。我们的实验还支持这样的结论:尽管线虫的角质层很厚,通过拌种使用的印楝素A对线虫也有效,因为印楝素通过取食进入土栖生物的体内。这是印楝素在防治玉米根虫方面与七氟菊酯(Force 1.5G)(在所述防治中最广泛使用的药剂)相比的巨大优势,因为Force 1.5G对线虫无效。
由于线虫和蛴螬是多食性害虫(对不止一种大田作物造成损害),因此可以有把握地得出结论,使用印楝素A或印楝素A+印楝素B拌种也能确保对其它大田作物(即,向日葵以外的植物,如玉米、大豆、豌豆、高粱、穗状植物、油菜、芥菜等)中多食性害虫(线虫和蛴螬)造成的损害的成功的保护。
实施例
实施例1
玉米栽培中防治西方玉米根虫(Diabrotica virgifera virgifera)幼虫的研究
实验随机设置,重复4次。
实验地点是在匈牙利的第三年单作栽培区;实验在18m2尺寸的小地块中进行。
使用Neemazal T/S制剂进行实验,用水稀释使剂量小于100%。以百分比或浓度值表示的剂量是指拌种液中Neemazal T/S的浓度;因此,本实施例中的“100%剂量”或“100%浓度”是指使用未稀释的Neemazal T/S进行拌种。
种子类型:DKC-5141杂交型(hybrid)。
拌种液的量:4.32mL用于0.36kg种子。
播种标准:每公顷70000粒种子。
用于拌种的数量和剂量总结在表1中。
表1
用于DKC-5141杂交型种子拌种的量、剂量-实施例1
完全未接受处理的未处理对照用作阴性对照。
手动进行拌种。从产品Neemazal T/S制备适当数量和浓度的拌种液—必要时用水稀释—然后将360g种子倒入每种液体中,并搅拌以确保拌种剂均匀地施用到种子上。
播种深度为8cm,行间距为76cm,播种间距为18cm。
播种后8周,从一个地块中将5株植物连同20×20cm的土球挖出。对土球和挖出形成的坑中的西方玉米根虫的幼虫进行计数。将被挖出的植物的根放入塑料袋中,贴上标签,然后用高压清洗机清除土壤,并使用修改的Iowa等级评估根损伤。连续记录数据,然后进行统计学评价。
平均幼虫计数见图2。
因此,实验(拌种)剂量如下:
10%剂量:每粒种子0.0043mg印楝素A(图2中Cs 10%),
25%剂量:每粒种子0.011mg印楝素A(图2中Cs 25%),
50%剂量:每粒种子0.022mg印楝素A(图2中Cs 50%),
75%剂量:每粒种子0.033mg印楝素A(图2中Cs 75%),
100%剂量:每粒种子0.043mg印楝素A(图2中Cs 100%)。
在评估的地块中,在未处理的对照中检测到最高的平均幼虫计数(2.7±3.4幼虫/株植物)(在图2中标记为“对照”)。在播种了用100%剂量处理(拌种)的种子(即使用未稀释的Neemazal T/S施用活性成分印楝素A)的地块中,检测到最低的平均幼虫计数(0.4±0.60幼虫/株植物)。
使用SPSS程序进行的分析显示了基于平均幼虫计数的地块之间的显著差异(p<0.05)(p=0.000;F=5.462)。根据Tukey HSD事后检验(Tukey HSD Post hoc test)的结果,根据平均幼虫计数,未处理的对照地块分别与用100%剂量(Cs100%)(SE=0.598pTukey=0.003)、75%剂量(Cs 75%)(SE=0.598pTukey=0.029)和50%剂量(Cs50%)(SE=0.598pTukey=0.004)处理的地块显著不同(p<0.05)。根据平均幼虫计数,用10%剂量(Cs 10%)处理的地块分别与用100%剂量(Cs100%)(SE=0.598pTukey=0.014)和50%剂量(Cs 50%)(SE=0.598pTukey=0.018)处理的地块显著不同。
m.Iowa的评估结果见图3。
在评估的地块中,在根据我们的实验的未处理的对照(在图3中标记为“对照”)中观察到最高的损伤程度(m.Iowa:3.23±0.60)。根据m.Iowa等级,在用最高剂量(75%和100%)处理(拌种)的种子中检测到最低程度的损伤。
使用SPSS程序进行的分析显示了基于m.Iowa得分的地块之间的显著差异(p<0.05)(p=0.000;F=27.358)。基于Tukey HSD事后检验的结果,根据m.Iowa等级,未处理的对照地块分别与用100%剂量(Cs 100%)(SE=0.2006pTukey=0.000)、75%剂量(Cs75%)(SE=0.2006pTukey=0.000)和50%剂量(Cs50%)(SE=0.2006pTukey=0.000)处理的地块显著不同(p<0.05)。根据m.Iowa等级,用10%剂量(Cs 10%)处理的地块分别与用100%剂量(Cs 100%)(SE=0.2006pTukey=0.000)、用75%剂量(Cs 75%)(SE=0.2006pTukey=0.000)和50%剂量(Cs 50%)(SE=0.2006pTukey=0.001)处理的地块显著不同。根据m.Iowa等级,用25%剂量(Cs 25%)处理的地块分别与于用100%剂量(Cs100%)(SE=0.2006pTukey=0.000)、用75%剂量(Cs 75%)(SE=0.2006pTukey=0.000)和50%剂量(Cs 50%)(SE=0.2006pTukey=0.000)处理的地块显著不同。
实施例2
玉米栽培中防治西方玉米根虫(Diabrotica virgifera virgifera)幼虫的研究实验随机设置,重复4次。
实验地点是在匈牙利Hajdúvid,的第三年单作栽培区;实验在18m2尺寸的小地块中进行。
使用与水混合的Neemazal F(印楝素A∶印楝素B=约4∶1)进行实验。设定剂量,以确保称为50%、75%和100%剂量中的印楝素A+印楝素B的组合剂量分别相当于实施例1的50%、75%和100%印楝素A剂量。
种子类型:DKC-5141杂交型。
播种标准:每公顷70000粒种子。
用于拌种的数量和剂量总结在表2中。
表2用于DKC-5141杂交型种子拌种的量、剂量-实施例2
以15kg/ha的剂量使用Force 1.5G-t作为阳性对照。
完全未接受处理的未处理对照用作阴性对照。
手动进行拌种。从产品Neemazal F制备适当数量和浓度的拌种液—必要时用水稀释—然后将360g种子倒入每种液体中,并搅拌以确保拌种剂均匀地施用到种子上。
播种深度为8cm,行间距为76cm,播种间距为18cm。
播种后8周,从一个地块中将5株植物连同20×20cm的土球挖出。对土球和挖出形成的坑中的西方玉米根虫的幼虫进行计数。将被挖出的植物的根放入塑料袋中,贴上标签,然后用高压清洗机清除土壤,并使用修改的Iowa等级评估咀嚼。连续记录数据,然后进行统计学评价。
平均幼虫技术见图4。
因此,实验(拌种)剂量如下:
50%剂量:每粒种子0.022mg印楝素A+B(图4中Cs 50%)。
75%剂量:每粒种子0.033mg印楝素A+B(图4中Cs 75%)。
100%剂量:每粒种子0.043mg印楝素A+B(图4中Cs 100%)。
125%剂量:每粒种子0.053mg印楝素A+B(图4中Cs 125%)。
150%剂量:每粒种子0.065mg印楝素A+B(图4中Cs 150%)。
本实施例中的地点(Hajdúvid)的具有由玉米根虫幼虫造成的非常高度的土壤感染。
在评估的地块中,在未处理的对照地块(在图4中标记为“对照”)中检测到最高的平均幼虫计数(4.20±2.91幼虫/株植物)。在用50%剂量处理的植物上检测到第二高的平均幼虫计数(3.00±2.00幼虫/株植物)。分别在用125%剂量和150%剂量处理的植物上检测到最低的平均幼虫计数。在Cs 150%(150%剂量)和Cs 125%(125%剂量)的情况下,平均幼虫计数分别为1.50(±1.61)幼虫/株植物和1.20(±1.40)幼虫/株植物。对于这些剂量(Cs 125%和Cs 150%),与阳性对照(Force 1.5G)相比,检测到明显较低(约50%)的幼虫计数。
使用SPSS程序进行的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了基于平均幼虫计数的地块之间的显著差异(p<0.05)(p=0.000;F=4.621)。Tukey HSD事后检验的结果显示,根据幼虫计数,未处理的对照地块仅与处理Cs 150%(SE=0.663pTukey=0.002)和处理Cs 125%(SE=0.663pTukey=0.000)显著不同(p<0.05)。与未处理的对照地块相比,施用较低剂量的拌种和阳性对照(Force 1.5G)均未显示出显著差异。
m.Iowa的评估结果见图5。
在评估的地块中,在未处理的对照地块(在图5中标记为“对照”)中检测到最高程度的损害;平均Iowa得分的损害程度为4.42(±1.16)。这个得分远高于被认为是经济损失极限值的3.5分的m.Iowa得分。在用50%剂量处理的植物上检测到第二高的平均根损伤(2.68±0.75)。分别在用125%剂量和150%剂量处理的植物上检测到最低的平均根损伤;这两个最高剂量的效力甚至超过了阳性对照的效力(Force 1.5G)。在Cs 150%(150%剂量)和Cs 125%(125%剂量)的情况下,平均Iowa得分分别为1.75(±0.62)和1.85(±0.62)。
使用SPSS程序进行的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了基于m.Iowa得分的地块之间的显著差异(p<0.05)(p=0.000;F=28.322)。Tukey HSD事后检验的结果显示,根据m.Iowa得分,未处理的对照地块与其他地块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结果的基础上,每个处理明显地与未处理的对照地块中的根损伤程度分开。
结果清楚地表明,所用的组合物具有至少与Force 1.5G(七氟菊酯)(广泛使用的土壤消毒剂)一样好的效力,尤其是在较高剂量下。
实施例3
玉米栽培中防治西方玉米根虫(Diabrotica virgifera virgifera)幼虫的研究
在匈牙利的60年玉米单作栽培区中进行类似于实施例1中所述的实验。由于玉米已经在这里的同一个地方种植了很长时间,玉米根虫幼虫的损害被认为是相当大的。
与实施例1的实验条件的不同之处在于在这些实验中仅使用100%剂量和50%剂量,并将其与未处理的对照地块和使用15kg/ha剂量的土壤消毒剂Force1.5G(七氟菊酯)进行比较。
就幼虫计数和根部损害而言,根据本发明的用途非常有效。在未处理的对照地块中每株植物平均幼虫计数为2.15,在用Force 1.5G处理的地块和用100%剂量的印楝素拌种处理的地块中为0.27,在50%剂量的地块中为0.73。统计学分析清楚地表明,根据每株植物的幼虫计数,每个处理过的地块与未处理的对照显著不同;100%剂量的拌种比50%剂量的拌种产生的幼虫计数低得多。
关于根损伤,在未处理的对照地块中,平均改进的Iowa等级得分为1.8;在处理过的地块中,用Force 1.5G、用100%印楝素拌种和用50%印楝素拌种的得分分别为1.6、1.33和1.42,表明在用最高剂量(Cs 100%)拌种的情况下再次观察到最低程度的损害。
实施例4
玉米栽培中防治西部玉米根虫(Diabrotica virgifera virgifera)幼虫的研究实施例2中描述的实验也在进行。
施用的拌种剂量包括50%、75%、100%、125%和150%(每个种子的活性成分印楝素A+B的相应剂量如实施例2中所述),将其与Force 1.5G和未处理的对照进行比较。
每株植物的平均幼虫计数在未处理的对照地块中为4.95,在用Force 1.5G处理的地块中为2.40。
当使用Neemazal F拌种时,每株植物的平均幼虫计数如下:
50%剂量:2.60;75%剂量:2.20;100%剂量:1.40;125%剂量:1.90;150%剂量:2.10。
因此,在的本实验中观察到玉米根虫的强大虫害压力。
统计学分析清楚地表明,在每株平均幼虫计数的基础上,每个处理区域和未处理的对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关于根损伤,在未处理的对照地块中,平均改进的Iowa等级得分为3.55,但在处理地块中低得多:用Force 1.5G处理的地块为1.78;50%拌种剂量为2.10;75%拌种剂量为2.08;100%拌种剂量为2.18;125%拌种剂量为1.60;150%拌种剂量为1.78。
统计学分析显示每个处理过的地块和未处理的对照之间有明显的显著差异,但是在处理过的地块之间没有观察到这种显著差异。然而,分别在125%剂量和150%剂量的拌种情况下观察到最佳结果,其与阳性对照(Force 1.5G)的结果相当或甚至更好。
实施例5
向日葵栽培中防治线虫的研究
实验随机设置,重复4次。
实验地点是匈牙利;实验在18m2尺寸的小地块中进行。
使用用水稀释的剂量小于“100%”的Neemazal F进行实验。设定剂量,以确保对应50%、75%和100%剂量的印楝素剂量分别基本上相当于前述实施例的50%、75%和100%剂量。
种子类型:ES Loris。
用于拌种的数量和剂量总结在表3中。
拌种液的用量为每1000kg种子12L。
种子数量:每公顷55000粒种子。
场地历史:该场地在前几年是一片草地(因此,预计会有相当大的虫害压力,事实也确实如此)。
仅场地历史就已经暗示了相当大的虫害压力。为了进一步证实该场地处于高线虫压力之下,准备了一个预测。
使用燕麦片、酵母、面粉和糖揉捏成6至7cm尺寸的球;然后这些球被放入一个网中,作为陷阱埋在场地内的几个地方。2周后,挖出陷阱并检查线虫的存在。我们的预测实验表明,就实验设置而言,害虫在该地点以足够的数量存在。
播种深度为6cm,行间距为76cm,播种间距为24cm。
手动进行拌种。从产品Neemazal F制备适当数量和浓度的拌种液—必要时用水稀释—然后将种子倒入液体中,并搅拌以确保拌种剂均匀地施用到种子上。
表3用于ES Loris种子拌种的量、剂量-实施例5
通过计数每个地块中的100株植物来评估实验。确定地块中100株植物中受损植物的数量;这包括视觉观察。受损植物被定义为表现出与正常生理机能不同的生理机能的那些植物。在评估过程中,所有表现出可见症状的植物—如黄色变色、棕色变色、枯萎、完全毁坏—都被认为是受损的。
结果总结在表4和图6中。
因此,实验剂量/处理如下:
100%:每粒种子0.04mg印楝素A+B(图6中Cs 100%),
75%:每粒种子0.03mg印楝素A+B(图6中Cs 75%)
50%:每粒种子0.02mg印楝素A+B(图6中Cs 50%)
未处理的对照:未接受任何处理(图6中的”对照”)
Belem 0.8mg(氯氰菊酯):12kg/ha颗粒状产品(图6中的“Belem”)
表4100株经处理的植物和100株未经处理的对照植物中受损植物的数量
/>
图6中的图表表明,在未处理的对照地块(在图6中标记为“对照”)中检测到最高程度的损害,显示33.75%的植物受损;其次是Cs 50%处理,其中尽管进行了处理,但仍有15.5%的植物受损。用Cs 100%和Cs 75%的处理获得最佳结果,分别显示2.25%和2%的受损植物;其次是Belem(一种经授权的目前商业上可获得的产品),其含有氯氰菊酯作为活性成分(9%)。
统计分析表明处理是成功的,并且与未处理的对照相比每个处理都显示出显著差异。分析表明,与50%剂量的处理相比,100%剂量的处理和75%剂量的处理显示出显著差异。

Claims (24)

1.印楝素A用于通过大田作物的拌种防治所述大田作物的土栖害虫的用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途,其中所述害虫选自玉米根虫物种幼虫、线虫、蛴螬及其任意组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途,其中所述害虫选自线虫、蛴螬及其任意组合。
4.根据权利要求1至2中任一项所述的用途,其中所述害虫是玉米根虫幼虫、线虫和任选的蛴螬。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用途,其中所述大田作物是玉米,并且印楝素A优选以0.022-0.7mg/种子的剂量通过所述玉米的拌种使用。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用途,其中所述大田作物是玉米,并且印楝素A以1.54-49g/ha的剂量通过所述玉米的拌种使用。
7.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用途,其中所述大田作物是向日葵,并且印楝素A优选以0.3-12g/kg种子的剂量通过所述向日葵的拌种使用。
8.根据权利要求1、3或7中任一项所述的用途,其中所述大田作物是向日葵,并且印楝素A以0.02-0.12mg/种子的剂量通过所述向日葵的拌种使用。
9.根据权利要求1、3、7或8中任一项所述的用途,其中所述大田作物是向日葵,并且印楝素A以1.1-6.6g/ha的剂量通过所述向日葵的拌种使用。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用途,其中所述大田作物是穗状谷类作物,并且印楝素A优选以8至250mg/kg种子的剂量通过所述穗状谷类作物的拌种使用。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用途,其中所述大田作物是秋季或春季油菜籽、芥菜或油籽萝卜,并且印楝素A优选以0.1-7g/kg种子的剂量通过所述秋季或春季油菜籽、芥菜或油籽萝卜的拌种使用。
12.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用途,其中所述大田作物是大豆或豌豆,并且印楝素A优选以16-500mg/kg种子的剂量通过所述大豆或豌豆的拌种使用。
13.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用途,其中所述大田作物是高粱,并且印楝素A优选以0.15-8g/kg种子的剂量通过所述高粱的拌种使用。
14.一种防治大田作物土栖害虫的方法,包括通过拌种将有效量的印楝素A或有效量的印楝素A和印楝素B施用于所述大田作物的种子,并播种所述经拌种的种子。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害虫选自玉米根虫幼虫、线虫、蛴螬及其任意组合。
16.根据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大田作物是玉米。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害虫选自线虫、蛴螬及其任意组合。
18.根据权利要求14或17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大田作物是向日葵。
19.根据权利要求14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大田作物是玉米,并且印楝素A以0.022-0.7mg/种子的量施用于玉米种子。
20.根据权利要求14或17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大田作物是向日葵,并且印楝素A以0.02-0.12mg/种子的量施用于向日葵种子。
21.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用途,其中印楝素A与印楝素B组合使用,其中印楝素A与印楝素B的质量比为2.5∶1-10∶1,并且其中所述大田作物是玉米,并且其中印楝素A和印楝素B优选以0.022-0.7mg/种子的累积剂量通过拌种使用。
22.根据权利要求1至5或21中任一项所述的用途,其中印楝素A与印楝素B组合使用,其中印楝素A与印楝素B的质量比为2.5∶1-10∶1,并且其中所述大田作物是玉米,并且其中印楝素A和印楝素B以1.54-46g/ha的累积剂量通过拌种使用。
23.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用途,其中印楝素A与印楝素B组合使用,其中印楝素A与印楝素B的质量比为2.5∶1-10∶1,并且其中所述大田作物是向日葵,并且其中印楝素A和印楝素B优选以0.02-0.12mg/种子的累积剂量通过拌种使用。
24.根据权利要求1、3或23所述的用途,其中印楝素A与印楝素B组合使用,其中印楝素A与印楝素B的质量比为2.5∶1-10∶1,并且其中所述大田作物是向日葵,并且其中印楝素A和印楝素B以1.1-6.6g/ha的累积剂量通过拌种使用。
CN202280022326.7A 2021-03-19 2022-01-31 用于大田作物拌种的印楝素 Pending CN11706253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HUP2100117 2021-03-19
HUP2100117 2021-03-19
PCT/HU2022/050007 WO2022195308A1 (en) 2021-03-19 2022-01-31 Azadirachtin for seed dressing of field crops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062532A true CN117062532A (zh) 2023-11-14

Family

ID=896624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22326.7A Pending CN117062532A (zh) 2021-03-19 2022-01-31 用于大田作物拌种的印楝素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164383A1 (zh)
EP (1) EP4307902A1 (zh)
CN (1) CN117062532A (zh)
MX (1) MX2023010401A (zh)
WO (1) WO2022195308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744447A (en) * 2006-03-10 2007-12-16 Basf Ag Pesticide compositions for combating arthropod pests, snails and nematodes
KR101132712B1 (ko) * 2009-09-25 2012-04-06 윤채혁 토양 병해충 방제용 친환경 유기농자재
EP2460407A1 (de) * 2010-12-01 2012-06-06 Bayer CropScience AG Wirkstoffkombinationen umfassend Pyridylethylbenzamide und weitere Wirkstoffe
CA2879794C (en) * 2012-08-24 2022-01-11 Syngenta Participations Ag Methods of soil pest control
DE102012108621B4 (de) * 2012-09-14 2017-01-12 BIOCARE Gesellschaft für biologische Schutzmittel mbH Locksysteme für Schädlinge und deren Verwendu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MX2023010401A (es) 2023-09-14
US20240164383A1 (en) 2024-05-23
WO2022195308A1 (en) 2022-09-22
EP4307902A1 (en) 2024-01-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Mafra-Neto et al. Development of specialized pheromone and lure application technologies (SPLAT®) for management of coleopteran pests in agricultural and forest systems
CN102007909B (zh) 一种含有多杀霉素的杀虫组合物
CN117062532A (zh) 用于大田作物拌种的印楝素
Khatun et al. Efficacy of abamectin alone or in combination with emamectin benzoate, lambda-cyhalothrin and lufenuron against the infestation of cucurbit fruit fly, Bactrocera cucurbitae (Coq.)
Johnson Performance studies with the new anticoagulant rodenticide, flocoumafen, against Mus domesticus and Rattus norvegicus 1
CN104285951A (zh) 一种复配杀虫剂
Abd El Rahman et al. Integrated control using different methods against two land snail species Theba pisana (Muller) and Helicella vestalis (Pfeiffer) infesting Citrus nobilis trees at Sharkia governorate
CN114794136B (zh) 一种防治橘红潜叶蛾的农药组合物
CN104397008A (zh) 一种杀虫组合物
CN108782590B (zh) 含有戊吡虫胍和杀虫环的杀虫组合物
Swami et al. Bioefficacy of different biopesticides against major foliage feeders on soybean [Glycine max (L.) Merrill]
CN105707096B (zh) 农用杀虫组合物
Vyavhare Establishing and implementing an IPM program for the redbanded stink bug: an emerging soybean pest in the southern region
Campolo et al. Efficacy of selected insecticide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california red scale in southern Italy
CN109169699A (zh) 含有戊吡虫胍和杀虫双的杀虫组合物
Pimentel et al. Current Practices in Insect Pest Control
CN109042713A (zh) 含有戊吡虫胍和杀虫单的杀虫组合物
CN104161043A (zh) 一种杀虫组合物
Shobharani et al. Evaluation of different doses of Novaluron 5.25%+ Indoxacarb 4.5% SC for the management of lepidopteron pests on soybean
CHILLI et al. DEPARTMENT OF ENTOMOLOGY SHER-E-BANGL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HER-E-BANGLA NAGAR, DHAKA-1207, BANGLADESH
CN105685042B (zh) 含乙基多杀菌素和杀虫双的杀虫组合物
Nur’afni et al. Efficacy of Chromafenozide Insecticide to Control Tirathaba rufivena and Its Impacts on Oil Palm Pollinator E. kamerunicus
CN105211091B (zh) 一种防治二点委夜蛾的复配农药及方法
Maphumulo Evaluation of ash and soil for control of Spodoptera frugiperda (Lepidoptera: Noctuidae) on maize
Ebadah et al. Research Article Impact of Certain Natural Plant Oils and Chemical Insecticides against Tomato Insect Pest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