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061301A - 一种建筑施工现场电-网通信方法、介质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建筑施工现场电-网通信方法、介质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061301A
CN117061301A CN202311106006.2A CN202311106006A CN117061301A CN 117061301 A CN117061301 A CN 117061301A CN 202311106006 A CN202311106006 A CN 202311106006A CN 117061301 A CN117061301 A CN 11706130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nnel
network communication
orthogonal
sub
construction si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10600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保栋
张凯祥
王立彬
王桂祥
郭子毓
刘京瑞
孙嘉宏
史德军
付林
王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Construction Eighth Bureau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Construction Eighth Bureau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Construction Eighth Bureau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Construction Eighth Bureau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106006.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061301A/zh
Publication of CN1170613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06130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32Carrier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combinations of two or more of the types covered by groups H04L27/02, H04L27/10, H04L27/18 or H04L27/26
    • H04L27/34Amplitude- and phase-modulated carrier systems, e.g. quadrature-amplitude modulated carrier systems
    • H04L27/36Modulator circuits; Transmitter 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18Phase-modulated carrier systems, i.e. using phase-shift keying
    • H04L27/20Modulator circuits; Transmitter circuits
    • H04L27/2032Modulator circuits; Transmitter circuits for discrete phase modulation, e.g. in which the phase of the carrier is modulated in a nominally instantaneous manner
    • H04L27/2053Modulator circuits; Transmitter circuits for discrete phase modulation, e.g. in which the phase of the carrier is modulated in a nominally instantaneous manner using more than one carrier, e.g. carriers with different phases
    • H04L27/206Modulator circuits; Transmitter circuits for discrete phase modulation, e.g. in which the phase of the carrier is modulated in a nominally instantaneous manner using more than one carrier, e.g. carriers with different phases using a pair of orthogonal carriers, e.g. quadrature carriers
    • H04L27/2067Modulator circuits; Transmitter circuits for discrete phase modulation, e.g. in which the phase of the carrier is modulated in a nominally instantaneous manner using more than one carrier, e.g. carriers with different phases using a pair of orthogonal carriers, e.g. quadrature carriers with more than two phase states
    • H04L27/2071Modulator circuits; Transmitter circuits for discrete phase modulation, e.g. in which the phase of the carrier is modulated in a nominally instantaneous manner using more than one carrier, e.g. carriers with different phases using a pair of orthogonal carriers, e.g. quadrature carriers with more than two phase states in which the data are represented by the carrier phase, e.g. systems with differential cod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47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receiver only
    • H04L27/2655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 H04L27/2689Link with other circuits, i.e. special connections between 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and other circuits for achieving synchronisation
    • H04L27/2691Link with other circuits, i.e. special connections between 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and other circuits for achieving synchronisation involving interference determination or cancell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able Transmission Systems, Equalization Of Radio And Reduction Of Echo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建筑施工现场电‑网通信方法、介质及系统,属于施工现场通信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利用正交频分复用技术将电‑网通信信道划分为多个正交子信道;将高速数据信号转换为并行的低速子数据流;在各个正交子信道上进行调制后传输;在接收端将正交信号分离,实现多通道传输。本方法利用正交频分复用技术,实现了在建筑施工环境下的高效、稳定、可靠的电‑网通信,通过划分为多个正交子信道,将高速数据信号转换为并行的低速子数据流,并在每个正交子信道上进行调制和传输,从而有效解决了建筑施工现场电‑网通信中的干扰和传输问题,避免信号在电力线信道传输时,受脉冲干扰杂波干扰影响严重,多径传输效应凸显,造成信号衰减幅度大。

Description

一种建筑施工现场电-网通信方法、介质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施工现场通信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建筑施工现场电-网通信方法、介质及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数字化、信息化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智慧工地、数字工地等概念逐渐热化,但由于网线布设成本高、范围小,作为通信基础的施工现场网络覆盖并不完善。目前,现场信息的传输主要依靠手机信号,但是在地下室、超高楼层、塔吊以及条件恶劣的基础设施工程等信号弱或无信号区域,通信难度极大。
目前,建筑施工现场主要使用以下几种通信技术:
1.有线网络
依靠网线和交换机构建有线网络,可以提供高速稳定的连接,但布线和管理成本高,且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断线等问题。
2.WIFI网络
通过布置WIFI热点,可以实现无线覆盖。但容易受到遮挡影响,且大量终端访问时易过载。
3.移动网络
使用4G等移动网络,可以获得高速无线接入,但覆盖范围和网络容量有限。
4.私网通信系统
采用专网系统,如TETRA、PDT等,可以实现组网通信。但建立专网成本高,且数据传输速率较慢。
5.电力线通信
利用建筑物现有的电力线作为传输介质,实现数据和语音的传输,可以省去布线,但传统电力线通信技术存在速率低、抗干扰能力差等问题。
电力线通信(PLC)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家庭宽带、智能电网、物联网等实用系统不同于其它通信技术,PLC技术是电力系统专有通信方式,在PLC系统中,电力线被作为载波信号传输媒介。其可应用于各网络节点间,也可与其它通信网络互联,实现互联互通,得以传输各类信息数据,完成上网。本课题技术目标是以施工现场低压PLC网络为传输媒介,即插即用,承载语音、数据和高清视频图像等信息高速传递业务,且保证高速、便捷、可靠、无差错、不丢失的信息速递,基本实现“二网合一”。因最初电网又作为传输电能用途,而非专为通信设计,其作为传输媒介并不理想。因线路接入动态多变负载,使其电力线信道特性表征极其复杂。信号在电力线信道传输时,受脉冲干扰杂波干扰影响严重,多径传输效应凸显,信号衰减幅度大。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建筑施工现场电-网通信方法、介质及系统,能够解决信号在电力线信道传输时,受脉冲干扰杂波干扰影响严重,多径传输效应凸显,造成信号衰减幅度大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建筑施工现场电-网通信方法,其中,包括以下步骤:
S10、利用正交频分复用技术将电-网通信信道划分为多个正交子信道;
S20、将高速数据信号转换为并行的低速子数据流;
S30、在各个正交子信道上进行调制后传输;
S40、在接收端将正交信号分离,实现多通道传输。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发明的一种建筑施工现场电-网通信方法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其中,每个正交子信道的信号带宽均小于电-网通信信道的相关带宽。
采用上述改进方案的有益效果为:通过这一设定,能够实现子信道内的平坦性衰落,并有效减少码间串扰。
其中,每个正交子信道的带宽为原电-网通信信道带宽的一部分。
采用上述改进方案的有益效果为:通过这一设定,能够降低信道均衡复杂度的同时实现多用户的并行传输。
其中,信号调制过程采用相位调制和振幅调制的组合方式。
采用上述改进方案的有益效果为:通过这一设定,能够提高传输效率和抗干扰能力。
其中,每个正交子信道在传输过程中采用差分编码方式。
采用上述改进方案的有益效果为:通过这一设定,提高了数据的可靠性和抗噪声能力。
其中,在每个正交子信道上进行调制的信号经过反馈控制,根据信道状态动态调整调制方式。
采用上述改进方案的有益效果为:通过这一设定,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传输质量。
其中,还包括利用分布式自适应信道均衡技术,对每个正交子信道进行均衡处理。
采用上述改进方案的有益效果为:通过这一设定,可以降低信道失真,进一步提升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其中,所述的正交频分复用技术采用QAM调制方式。
采用上述改进方案的有益效果为:通过这一设定,提高了每个正交子信道的数据传输率。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中,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程序指令,所述程序指令运行时用于执行上述的一种建筑施工现场电-网通信方法。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建筑施工现场电-网通信系统,其中,包含上述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本发明涉及一种建筑施工现场电-网通信方法,通过利用正交频分复用技术,实现了在建筑施工环境下的高效、稳定、可靠的电-网通信。该方法通过将电-网通信信道划分为多个正交子信道,将高速数据信号转换为并行的低速子数据流,并在每个正交子信道上进行调制和传输,从而有效解决了建筑施工现场电-网通信中的干扰和传输问题,避免信号在电力线信道传输时,受脉冲干扰杂波干扰影响严重,多径传输效应凸显,造成信号衰减幅度大。具体而言,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如下:
1.并行传输提高效率
传统的电-网通信方式在高速数据传输时常常面临信道容量不足、传输速率低下等问题,难以满足建筑施工现场对高效通信的需求。本发明采用正交频分复用技术,将信道划分为多个正交子信道,在每个子信道上进行并行传输。这样,高速数据信号不再需要依次传输,而是可以同时在多个子信道上传输,大大提高了通信效率。
2.降低干扰提升传输质量
建筑施工现场通常存在大量的电子设备和无线信号干扰,对电-网通信信号的稳定传输造成了困难。通过在正交子信道上进行传输,不仅可以将信道之间的干扰降到最低,还可以通过相关技术在接收端将正交信号分离,进一步减少子信道之间的相互干扰。这种方法有效地提升了信号的传输质量和可靠性。
3.平坦性衰落降低码间串扰
电-网通信信道往往会受到衰落效应的影响,导致信号强度在不同频率处波动,进而引发码间串扰。本发明中,每个正交子信道的信号带宽都小于整个信道的相关带宽,使得每个子信道内部的信号呈现平坦性衰落特性。这样,码间串扰的影响得以降低,有助于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4.降低信道均衡复杂度
通常情况下,信道均衡是电-网通信中的一个复杂问题,需要消除信道引起的失真。在本发明中,每个正交子信道的带宽都远小于整个信道的相关带宽,使得信道均衡变得相对容易。每个子信道可以看作平坦性衰落信道,从而降低了信道均衡的复杂度,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
5.多用户并行传输提升抗干扰能力
建筑施工现场通常存在多个用户同时需要进行电-网通信,传统的通信方式难以满足多用户的需求。本发明中,通过将信道分成多个正交子信道,每个子信道都可以支持一个用户的通信,从而实现了多用户的并行传输。这样,不仅提高了系统的抗干扰能力,还能够更好地满足多用户同时接入的需求。
6.动态调整适应不同环境
本发明中,正交子信道的数量可以根据建筑施工现场的通信需求进行动态调整。这意味着系统可以根据不同环境和通信负载的变化,灵活地分配正交子信道,以实现更好的通信性能。这种动态调整能力使系统更具适应性和灵活性。
7.支持高速数据传输
由于正交频分复用技术的应用,本发明支持高速数据传输。在每个正交子信道上进行调制传输,可以将高速数据信号转换为低速子数据流,进而提高传输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同时,正交子信道内的并行传输也有助于提高数据传输的速率。
8.提高抗噪声能力
本发明中,在每个正交子信道上进行传输的信号采用差分编码方式,从而提高了数据传输的抗噪声能力。差分编码可以有效地减少噪声对信号的影响,提升了系统在复杂环境中的性能。
9.动态调整调制方式
本发明中,每个正交子信道上进行调制的信号可以根据信道状态进行反馈控制,动态调整调制方式。这样,系统可以根据信道状况的变化,选择最合适的调制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传输质量,确保通信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10.信道均衡提升传输质量
本发明中应用分布式自适应信道均衡技术,对每个正交子信道进行均衡处理。这种处理能够降低信道引起的失真,进一步提升数据传输的质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建筑施工现场电-网通信方法、介质及系统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如图1所示,是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建筑施工现场电-网通信方法的流程图,本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0、利用正交频分复用技术将电-网通信信道划分为多个正交子信道;
S20、将高速数据信号转换为并行的低速子数据流;
S30、在各个正交子信道上进行调制后传输;
S40、在接收端将正交信号分离,实现多通道传输。
可选的,每个正交子信道的信号带宽均小于电-网通信信道的相关带宽。
可选的,每个正交子信道的带宽为原电-网通信信道带宽的一小部分。
可选的,信号调制过程采用相位调制和振幅调制的组合方式。
可选的,每个正交子信道在传输过程中采用差分编码方式。
可选的,在每个正交子信道上进行调制的信号经过反馈控制,根据信道状态动态调整调制方式。
可选的,还包括利用分布式自适应信道均衡技术,对每个正交子信道进行均衡处理。
可选的,的正交频分复用技术采用QAM调制方式。
具体而言,S10的具体实施方式可以描述如下:
在建筑施工现场的电力线通信系统中,为了实现高速率的数据传输,需要采用正交频分复用(OFDM)技术来划分出多个正交子信道。OFDM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将高速数据流分割成多个低速流,并通过并行传输这些低速数据流,从而提高系统的总体数据传输率。
发送端需要进行以下处理:
1.将高速序列转换为低速并行序列。设原始二进制数据序列为x(n),其传输速率为RB。则将x(n)分割成M个低速子数据流,即:
x(n)→x0(n),x1(n),...,xM-1(n);
其中,每个子数据流xm(n)的速率为Rb/M。
2.对每个子数据流进行调制。常用的调制方式有BPSK、QPSK、M-QAM等。设采用QPSK调制,则每个调制符号包含2比特信息。对第M个子数据流进行QPSK调制,可得到复数调制符号流:
xm(n)→sm(k),m=0,1,...,M-1;
其中sm(k)表示第M路子信道上的复数调制符号。
3.采用IDFT实现并行信号的正交调制。将各路复数符号串并联起来,构成向量:
S=[s0(0),s1(0),...,sM-1(0),s0(1),...,sM-1(N-1)]T
对S进行M点离散傅里叶变换,可得到OFDM时域信号:
其中,x表示OFDM时域样本序列。OFDM符号波形通过IDFT运算产生,各子载波正交调制后叠加在一起,即实现了分子信道的正交。
4.加入防止间址干扰的保护间隔。在每个OFDM符号前加上循环前缀(CP),其长度要大于多径信道的最大时延,以消除符号间干扰。
在传输过程中,OFDM信号经过多径频选择性衰落信道,在接收端需要进行以下处理:
1.去除CP,提取有效OFDM符号部分。
2.对去除CP的OFDM符号进行DFT,得到频域复数符号矩阵:
Y=DFT(y);
其中,y表示去除CP后的OFDM时域样本序列,Y为频域复数符号。
3.对每个子载波进行等化。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将频带划分为多个互相正交的窄带子载波,每个子载波上的符号传输可视为单载波系统,可单独进行等化。常用的等化算法有零强制等化(ZF)、最小均方误差(MMSE)等化等。
4.对等化后的符号进行判决,即可恢复传输比特流。
5.将子数据流串并联,得到接收端接收比特流。
OFDM技术通过将高速数据流分解为多个低速流叠加传输的方式,实现了在频选择性衰落信道上的高速数据传输。其关键技术有:
(1)IDFT/DFT实现子载波的调制和解调。
(2)加入CP以消除ISI。
(3)采用子载波并行传输,增加了符号时长,减小了码间串扰。
(4)将信道均衡复杂度分散到每个子载波上进行,降低了均衡难度。
OFDM技术可以灵活地通过调整子载波的数量,来适应不同的信道情况。另外,也可以针对不同子载波采用不同的调制方式,实现自适应调制以提高传输效率。因此,OFDM非常适用于建筑施工现场的电力线通信场景,可以提供高速率的网络连接,满足现场各种语音、视频等业务的需求。
具体而言,S20的具体实施方式可以描述如下:
发送端需要将高速序列转换为多个低速子流进行并行传输。此步骤即完成高速序列与低速子流之间的映射关系。
1.序列转换的过程
设原始二进制序列为x(n),其码元传输速率为Rc。要将其转换为M个子流,每个子流的速率为Rc/M。则序列转换的关系为:
x(n)→x0(n),x1(n),...,xM-1(n);
其中xm(n)表示第M个低速子流。转换的具体过程是:
x0(n)=x(Mn);
x1(n)=x(Mn+1);
…;
xM-1(n)=x(Mn+M-1);
即将原始序列按每M个码元分组,分别映射到M个子流中。
2.采样率转换
根据Nyquist采样定理,如果原始序列x(n)的采样频率为fs,则每个子流序列xm(n)的采样频率应设置为:
则可以避免子流序列之间的混叠。
对于码元序列x(n),其采样周期为则每个子流xm(n)的采样周期为:
3.并行序列的时钟同步
对于并行的M个子流xm(n),它们之间需要时钟同步,即保证采样时刻的同步。具体方法是:
(1)从原始序列x(n)中提取时钟信号,对其均分M路;
(2)将分路后的时钟信号分别提供给每个子流xm(n)。
即每个子流采用的时钟源于同一个源时钟,因此可以保证M路子流之间的严格时钟同步。
4.字节聚合
序列转换还可以在字节级别进行。设原始序列以10Mb/s速率传输,每个字节包含8比特。则可以按照字节为单位进行分组,每组包含M个字节,然后分别映射到M个子流中。
即设原始字节流为:b(n),包含字节b0(n),b1(n),...,bN(n)。则分组转换为:
b0(n)=b(Mn);
b1(n)=b(Mn+1);
bM-1(n)=b(Mn+M-1);
每M个字节分为一组,映射到子流中。这种聚合方式可以减少子流之间的边界位的处理。
综上,步骤S20完成了高速序列向低速子流转换的关键步骤,为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实现提供了必要的预处理环节。采用上述序列映射、采样率转换、时钟同步等技术可以保证子流之间的同步性,为后续的OFDM调制处理奠定基础。
S30步骤即在各正交子载波上对低速子流进行调制,并转换为时域信号传输的过程。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1.复数映射调制
对于第m个子流的比特序列xm(n),首先需要映射到复数符号上,以便进行OFDM调制。常用的调制方式有BPSK,QPSK,M-QAM等。
例如,采用QPSK调制,2比特映射为1个复数符号。设映射关系为:
00→1+j;
01→1-j;
11→-1+j;
10→-1-j;
则第m个子流的复数符号可表示为:
sm(k)=map(xm(k)),m=0,1,...,M-1;
其中map()表示映射函数。
也可以采用其它高阶调制方式,如16QAM,64QAM等来提高每符号的调制位数,增加数据率。
2.串并联转换
将所有子流上的复数符号串并联,得到长度为MN的向量:
S=[s0(0),...,sM-1(0),s0(1),...,sM-1(N-1)]T
其中,N表示单个OFDM符号所包含的复数符号个数。
3.OFDM符号波形的生成
对串并联后的频域向量S进行M点反离散傅里叶变换,可以得到时域的OFDM样本序列:
其中,x表示一个OFDM符号的时域样本。IDFT保证了不同子载波正交不相干。
4.控制信道插入
在每个OFDM符号开始,会插入包括控制信等信息的样本。控制信道内容包括pilot符号、同步字、编码方式等信息。
例如,可以在时域OFDM符号前插入长度为v的控制序列:
x′=[xc(0),...xc(v-1),xT]T
插入控制信道对于接收机进行信道估计、同步等至关重要。
5.圆形前缀的添加
由于多径信道会引起符号间干扰(ISI),需要在OFDM符号前添加循环前缀(CP)以消除ISI。
CP的长度应大于最大多径延迟τ。即:
LCP>τ;
添加CP后的OFDM符号为:
xCP=[x(M-LCP),...,x(M-1),x′T]T
至此完成了OFDM符号的调制过程。经D/A转换和频率上转换后,即可传输到信道中。
接收端对接收到的串行时域符号去除CP,进行DFT变换,再对每个子载波进行解映射,即可恢复发送比特流。
OFDM技术通过数字方式产生正交子载波,并进行并行传输,克服了模拟系统中子载波互调的缺点,可以高效利用信道资源,实现高速率传输。
步骤S40主要完成将接收到的时域OFDM符号转换为频域复数符号,并采用相关技术分离各正交子载波,以减少子信道间的干扰。主要处理如下:
1.删除圆形前缀
接收端接收到时域OFDM符号xCP,首先需要删除其中的圆形前缀(CP),得到有效OFDM样本部分x:
x=xCP(v+LCP,...,M+v-1);
其中v为控制信道长度,LCP为CP长度。
2.DFT转换
对去CP后的OFDM时域样本x,进行M点DFT,以得到频域的复数符号
其中,Y表示第k个子载波上的频域符号。
3.信道估计
基于pilot符号或串行数据,可以估计信道的频域响应H。常用的估计方法有最小二乘估计、插值等。
H=[H(0),...,H(M-1)]T
其中,H(k)表示第k个子载波的信道响应。
4.信道等化
给定信道估计值H,可以对每个子载波进行等化,消除信道的影响。
采用零强制等化,等化的频域符号为:
若信道响应估计不准,可以采用最小均方误差(MMSE)等化:
5.解映射判决
对等化后的频域符号进行判决及解映射,可以恢复传输的比特流:
其中,Q()表示解调制映射关系。
6.子流并联
将分别解调后的子流并联,即可恢复原始发送比特流/>
接收端通过DFT将时域OFDM符号转换为频域后,可以单独对每个子载波进行信道均衡、解调等处理。这大大降低了系统对频域信道的补偿复杂度。
与模拟多载波系统不同,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通过正交子载波和高效的FFT变换,可以很好地分离各子载波信号,克服了模拟系统中载波间的频域失真。因此可以有效进行高速数据的传输。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中,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程序指令,所述程序指令运行时用于执行上述的一种建筑施工现场电-网通信方法。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建筑施工现场电-网通信系统,其中,包含上述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建筑施工现场电-网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0、利用正交频分复用技术将电-网通信信道划分为多个正交子信道;
S20、将高速数据信号转换为并行的低速子数据流;
S30、在各个正交子信道上进行调制后传输;
S40、在接收端将正交信号分离,实现多通道传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施工现场电-网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每个正交子信道的信号带宽均小于电-网通信信道的相关带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施工现场电-网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每个正交子信道的带宽为原电-网通信信道带宽的一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施工现场电-网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信号调制过程采用相位调制和振幅调制的组合方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施工现场电-网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每个正交子信道在传输过程中采用差分编码方式。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施工现场电-网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每个正交子信道上进行调制的信号经过反馈控制,根据信道状态动态调整调制方式。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施工现场电-网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利用分布式自适应信道均衡技术,对每个正交子信道进行均衡处理。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施工现场电-网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正交频分复用技术采用QAM调制方式。
9.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程序指令,所述程序指令运行时用于执行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建筑施工现场电-网通信方法。
10.一种建筑施工现场电-网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包含权利要求9所述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202311106006.2A 2023-08-30 2023-08-30 一种建筑施工现场电-网通信方法、介质及系统 Pending CN11706130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106006.2A CN117061301A (zh) 2023-08-30 2023-08-30 一种建筑施工现场电-网通信方法、介质及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106006.2A CN117061301A (zh) 2023-08-30 2023-08-30 一种建筑施工现场电-网通信方法、介质及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061301A true CN117061301A (zh) 2023-11-14

Family

ID=886589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106006.2A Pending CN117061301A (zh) 2023-08-30 2023-08-30 一种建筑施工现场电-网通信方法、介质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061301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535344B2 (ja) マルチキャリア伝送方法及びデータ送信装置並びに移動局装置及び基地局装置
KR100722810B1 (ko) 전기 통신망을 통한 디지털 포인트 투 멀티포인트 데이터전송 시스템
WO2009070983A1 (fr) Procédé, système et appareil de génération de signal et de transmission de message dans des communications sans fil à large bande
WO2011001226A1 (en) Integrated circuit with channel estimation module and method therefor
CN101394385B (zh) 基于时域处理联合信道估计的提高正交频分复用系统性能的方法
CN101388873B (zh) 数据调制、解调方法以及收发机和收发系统
Al Ibraheemi et al.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ith frequency selective channel OFDM modulation technique
CN103581091A (zh) 发射系统和接收系统、以及发射方法和接收方法
CN101123449A (zh) 干扰消除方法和装置
CN106953822B (zh) 一种适用于时频双选择性衰落信道的新型广义多载波通信方法
Patel et al. A comparative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OFDM using MATLAB simulation with M-PSK and M-QAM mapping
KR100842069B1 (ko) 주파수영역에 부가적인 파일럿신호를 가지는 cofdm방식의 송신시스템 및 그에 따른 신호처리방법
Rony et al.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OFDM signal using BPSK and QPSK modulation techniques
Surgiewicz et al. LTE uplink transmission scheme
CN213461748U (zh) 基于ofdm技术的宽带电力线载波通信系统
CN107566311B (zh) 基于资源块滤波rb f-ofdm系统的传输方法
CN112543041A (zh) 基于ofdm技术的宽带电力线载波通信系统及方法
US20050007946A1 (en) Multi-carrier transmission
CN117061301A (zh) 一种建筑施工现场电-网通信方法、介质及系统
Saeed et al.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OFDM schemes over multipath fading channels
Ghosh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n the basis of Bit error rate for different order of Modulation and different length of Subchannels in ofdm system
KR20140060660A (ko) Ofdm 시스템에서의 데이터 전송 및 수신 방법과 그 장치
Chen et al. Ber research of ofdm systems under qpsk and 16-qam modulation
KR20000063968A (ko) 부분응답신호-직교주파수분할다중화 방식 및 장치
CN112583541A (zh) 基于二次扩展的高速工业控制总线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