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032410A - 服务器 - Google Patents
服务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7032410A CN117032410A CN202311062294.6A CN202311062294A CN117032410A CN 117032410 A CN117032410 A CN 117032410A CN 202311062294 A CN202311062294 A CN 202311062294A CN 117032410 A CN117032410 A CN 11703241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ain board
- module
- board module
- wall
- chassi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2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0000013011 ma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1503 joint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032 molecular doc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191 radiation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73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38 desig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904 short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8—Packaging or power distribution
- G06F1/181—Enclosure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8—Packaging or power distribution
- G06F1/183—Internal mounting support structures, e.g. for printed circuit boards, internal connecting mean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8—Packaging or power distribution
- G06F1/183—Internal mounting support structures, e.g. for printed circuit boards, internal connecting means
- G06F1/184—Mounting of motherboard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8—Packaging or power distribution
- G06F1/183—Internal mounting support structures, e.g. for printed circuit boards, internal connecting means
- G06F1/187—Mounting of fixed and removable disk drive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20—Cooling mea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10/00—Energy efficient computing, e.g. low power processors, power management or thermal manage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计算机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服务器,包括:机箱;第一主板模组,设置在机箱的第一壁上;第二主板模组,位于第一主板模组远离第一壁的一侧;转动连接结构,第二主板模组通过转动连接结构与机箱的第二壁转动连接,第二主板模组的转动轴线位于其接近服务器的硬盘的一端处,具有遮盖在第一主板模组的装配状态,以及暴露第二主板模组的翻起状态;限位结构,设置在机箱与第一主板模组之间,适于在第二主板模组处于翻起状态时对第二主板模组限位。本发明的服务器在将第二主板模组切换到翻起状态时无需断开第二主板模组与硬盘之间的线缆,简化了第一主板模组的维护过程,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服务器不便于对下层的主板模组进行维护的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计算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服务器。
背景技术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发展,各行各业对于服务器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提升服务器的处理性能,需要增加服务器的主板上搭载的CPU(Central ProcessingUnit,中央处理器)的数量。由于每块主板上能够搭载的CPU的数量有限,如果需要更高的处理性能,就需要增加机箱内的主板的数量。
现有技术中,为了增加机箱内的主板数量,部分服务器包括机箱、设置在机箱的第一主板模组,以及与机箱的第二壁或第一主板模组可拆卸连接的第二主板模组。然而,这种服务器在对下方的第一主板模组进行维护时,需要断开第二主板模组的线缆,将上层的第二主板模组拆除,由此暴露下层的第二主板模组,再对下方的第一主板模组进行维护,而后再将第二主板模组安装于第一主板模组的上方,连接第二主板模组的电缆,这就导致了现有的服务器不便于对下层的主板模组进行维护。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服务器,以解决现有的服务器不便于对下层的主板模组进行维护的问题。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服务器,其包括:机箱;第一主板模组,其设置在机箱的第一壁上;第二主板模组,其设置在机箱内,并位于第一主板模组远离第一壁的一侧;转动连接结构,第二主板模组通过转动连接结构与机箱的第二壁转动连接,第二主板模组的转动轴线位于其接近服务器的硬盘的一端处,具有遮盖在第一主板模组的装配状态,以及暴露第二主板模组的翻起状态;限位结构,设置在机箱与第一主板模组之间,或第一主板模组与第二主板模组之间,适于在第二主板模组处于翻起状态时对第二主板模组实施限位。
有益效果:本发明的服务器将第二主板模组设置在第一主板模组的上方,由此对机箱内第一主板上方的空间进行了充分的利用,并在不增大服务器机箱面积的前提下增大了主板的数量和总面积,保证了主板上能够负载较多的CPU及其他电子元器件,以提升服务器的性能。
又由于本实施例中,第二主板模组通过旋转连接结构与机箱的第二壁相连,这使得当需要对下层的第一主板模组进行维护时,操作者能够将第二主板模组切换到翻起状态,以使得第二主板模组的远离服务器的硬盘的一端向上翻起,以暴露第一主板模组,从而在不需要将第二主板模组完全拆下的前提下对下层的主板模组进行单独维护。由于当第二主板模组处于翻起状态时,其远离服务器的硬盘的一端向上翻起,其接近硬盘的一端仅会进行轻微下落,不会与硬盘和第二主板模组之间的线缆发生干涉,因此,在将第二主板模组切换到翻起状态时无需断开第二主板模组与硬盘之间的线缆,有效地简化了下层的第一主板模组的维护过程。
因此,本发明实施例的服务器支持对下层的第一主板模组进行单独维护,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服务器不便于对下层的主板模组进行维护的问题。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转动连接结构包括:
转轴孔,其形成在机箱的第二壁与第二主板模组其中之一上;
转动轴,其形成在机箱的第二壁与第二主板模组中的另一上,并适于在转轴孔内转动。
有益效果:
通过如此设置,第二主板模组能够通过其侧部与机箱的第二壁相铰接,无需在第二主板模组接近硬盘的端部处增设支架来与第二主板模组相连,有助于简化服务器的结构。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机箱的相对的两个第二壁上分别设置有至少两个转轴孔,定义沿远离硬盘的方向上的转轴孔依次为第一转轴孔和第二转轴孔,第一转轴孔的高度低于第二转轴孔的高度,转动连接结构还包括:
第一导向槽,其形成在机箱的第二壁上,第一导向槽位于第一转轴孔的上方,并与第一转轴孔相连通;
第二导向槽,其形成在机箱的第二壁上,且上端开口,第二导向槽位于第二转轴孔的上方并与第二转轴孔相连通,由下至上,第二导向槽接近第一转轴孔的一侧槽壁朝接近第一转轴孔的方向倾斜;
第三导向槽,其形成在机箱的第二壁上,且上端开口,第三导向槽位于第二导向槽远离第一导向槽的一侧,由下至上,第三导向槽接近第二转轴孔的一侧槽壁朝接近第二导向槽的方向倾斜;
滑动轴,其设置在第二主板模组的边缘处,适于插设在第三导向槽内,并沿第三导向槽滑动。
有益效果:
当操作者需要将第二主板模组从平行于第一主板模组的解锁状态切换到翻开状态时,右侧的转动轴能够先作为第二主板模组的旋转中心,以使得左侧的转动轴沿第一导向槽下落到第一转轴孔内,滑动轴沿第三导向槽向上转动。在这个过程中,右侧的转动轴和滑动轴能够分别与第一导向槽和第三导向槽相配合。
接着,左侧的转动轴能够作为第二主板模组的旋转中心,此时滑动轴能够继续向上运动并脱离第三导向槽。右侧的转动轴能够与第二导向槽相配合,以避免第二主板模组在旋转过程中快速上翘,导致损伤板卡。因此,本发明的旋转连接结构能够保证第二主板模组在旋转过程中,始终有导向槽作为第二主板模组的旋转轨道,以确保第二主板模组顺畅平稳地转动,避免第二主板模组在旋转过程中失控造成板卡受损。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服务器还包括:
电源模组,其设置在机箱内,并位于第二主板模组远离硬盘的一端,第二主板模组的端部上形成适于与电源模组相插接的第二电源接口,第一导向槽、第二转轴孔和第三导向槽接近电源模组的一侧分别连接有条形槽,条形槽沿水平方向延伸,转动轴和滑动轴适于沿条形槽滑动。
有益效果:
当需要对下层的第一主板模组进行维护时,操作者能够先沿条形槽推动第二主板模组,使第二主板模组与电源模组分离,借助将第二主板模组向上翻转切换到翻开状态。当第一主板模组维护结束后,操作者能够先将第二主板模组切换成水平状态,再沿条形槽推动第二主板模组,以使得第二主板模组与电源模组相插接,由此完成第二主板模组的装配。
因此,本发明的服务器能够允许操作者以移动第二主板模组的方式来完成第二主板模组的接电和断电,无需进行断开线缆和连接线缆的操作,进一步简化了第一主板模组的装配过程。
由此简单快捷地完成第二主板模组与电源模组的电连接。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二主板模组包括第一托盘和设置在第一托盘上的第一主板,转动轴和滑动轴均处于条形槽接近硬盘的一端时,第二主板模组处于解锁状态,转动轴和滑动轴均处于条形槽远离硬盘的一端时,第二主板模组处于锁定状态,限位结构包括:
第一导向部,其形成在机箱的第二壁上,并沿竖直方向延伸;
第一旋转把手,其与第一托盘的边缘相铰接,并位于第一托盘与机箱的第二壁之间,第一旋转把手的一端为受力端,另一端上设置有第二导向部,第二导向部适于与第一导向部相连,第一旋转把手转动时,第二导向部适于沿第一导向部滑动,并带动转动轴和滑动轴沿对应的条形槽滑动,以使得第二主板模组在锁定状态和解锁状态之间切换。
有益效果:
通过如此设置,当需要将第二主板模组锁定在装配状态时,操作者能够驱动第一旋转把手的受力端朝接近所述电源模组的方向转动,以向第二导向部施加朝向硬盘方向的作用力。第二导向部产生向下的运动和朝向硬盘模组方向的运动趋势,以使得第一托盘能够携带第一主板朝向电源模组移动,以完成第一主板上的第一电源接口与电源模组的电插座对接,同时将第二主板模组锁定在装配状态。
当需要对第一主板模组进行维护时,操作者能够将第一旋转把手的受力端向上提起,以使得第二导向部产生向上的运动,以及朝向电源模组方向的运动趋势,第一托盘能够携带第一主板朝向远离电源模组的方向运动,第一主板上的第一电源接口能够与电源模组的电插座相分离。同时,第一转轴孔内的转动轴运动至第一导向槽内,第二转轴孔内的转动轴运动至第二导向槽内,滑动轴处于第三导向槽内,此时第二主板模组处于解锁状态,仅需将其向上提起就能够将第二主板模组切换至翻起状态。
同时,第一旋转把手还能够作为受力部起到便于操作者向第二主板模组施力的作用。另外,本发明实施例的服务器将第一主板设置在第一托盘上,并通过转动连接结构和限位结构配合来对第二主板模组进行限位,克服了相关技术中使用螺柱来安装扩展板,导致的可靠性不足,容易因震动等外界因素跌落,造成板卡受损等缺陷。
相关技术中,当主板被设置成与机箱的内壁滑动连接时,机箱内壁上通常包括第一托盘、主板托盘和主板。主板托盘用于承载托盘,第一托盘可拆卸地设置在机箱内,且与主板托盘之间形成有导向结构,导向结构用于引导主板托盘在机箱内运动。本实施例的第二主板模组被设置成仅包括一个第一托盘,并通过第一旋转把手和第一导向部之间的配合来使得第一托盘能够沿水平方向运动,以与电源模组连接或分离,由此减少了第二主板模组内的零件数量,并减少了托盘所需占用的高度,提升了机箱内的空间利用率。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机箱的内侧设置有凸出于第二壁的第一配合部和第二配合部,第一配合部和第二配合部沿第二壁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第一导向槽、第一转轴孔、第二导向槽和第二转轴孔形成在第一配合部上,第三导向槽形成在第二配合部上。
有益效果:
通过如此设置,将第一导向槽、第一转轴孔、第二导向槽、第二转轴孔和第三导向槽分别形成在第一配合部和第二配合部上,且第一配合部和第二配合部朝向机箱的内侧凸出,能够避免转动轴和滑动轴在穿过配合部后凸出于机箱的表面,导致与机箱外部的器件发生干涉。在设置凸出的配合部之后,第一导向槽、第二导向槽和第三导向槽只需要贯通配合部就能够在上方形成供转动轴和滑动轴进入到导向槽内的开口,无需贯通机箱的第二壁,能够缩短导向槽的长度,有助于提高机箱的结构强度。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主板模组包括:
第二托盘;
第二主板,其设置在第二托盘上,第二主板接近电源模组的端部上形成有适于与电源模组相插接的第二电源接口;
第二旋转把手,其位于第二主板模组与机箱的第二壁之间,并与第二托盘的边缘相铰接,第二旋转把手的一端为受力端,另一端上设置有第三导向部,第三导向部适于与第一导向部相连,第二旋转把手转动时,第三导向部适于沿第一导向部滑动,以使得第一主板模组做接近或远离电源模组的运动。
有益效果:
通过如此设置,当需要对第一主板模组进行装配时,操作者能够驱动第二旋转把手的受力端朝接近所述电源模组的方向转动,以向第三导向部施加朝向硬盘方向的作用力。第三导向部产生向下的运动和朝向硬盘模组方向的运动趋势,以使得第二托盘能够携带第二主板朝向电源模组移动,以完成第二主板上的第二电源接口与电源模组的电插座对接。
当需要将第一主板模组拆下时,操作者能够将第二旋转把手的受力端向上提起,以使得第三导向部产生向上的运动和朝向电源模组方向的运动趋势,第二托盘能够携带第二主板朝向远离电源模组的方向运动,第二主板上的第二电源接口能够与电源模组的电插座相分离。
同时,第二旋转把手还能够作为受力部起到便于操作者向第一主板模组施力的作用。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托盘与第一主板上分别形成有供紧固件依次穿过的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和/或,
第二托盘和机箱的第一壁上分别形成有供紧固件依次穿过的第三连接孔和第四连接孔,第三连接孔和/或第四连接孔为条形孔,条形孔沿电源模组与第一主板模组的插接方向延伸;和/或,
第二托盘与第二主板上分别形成有供紧固件依次穿过的第五连接孔和第六连接孔。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服务器还包括形成在机箱的第二壁上的抵接结构,抵接结构适于在第二主板模组处于翻开状态时与第二主板模组相抵。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主板模组包括:
第一主散热器,其设置在第一主板模组上,适于对第一主板模组上的中央处理器进行散热;
第一辅散热器,其设置在第一主板模组远离硬盘的一端处;
第一导热管,其连接在第一主散热器与第一辅散热器之间;
第二主板模组包括:
第二主散热器,其设置在第二主板模组上,适于对第二主板模组上的中央处理器进行散热;
第二辅散热器,其设置在第二主板模组远离硬盘的一端处;
第二导热管,其连接在第二主散热器与第二辅散热器之间。
有益效果:
现有技术中,由于主板上的散热器的高度较大,导致了在常规的2U服务器内,沿高度方向上通常仅能够容纳一块主板。本实施例中,每个用于对中央处理器进行散热的散热器被拆分成主散热器和辅散热器,且主散热器被设置在中央处理器处,辅散热器被设置在主板远离硬盘的一侧的空闲处,并通过导热管与主散热器相连接,由此在保证了散热器的散热效果的同时节约了散热器所需占用的高度,以使得在2U服务器内也能够同时容纳两层主板。
此外,虽然将散热器拆分成主散热器和辅散热器后,散热器占据了主板上更大的面积,但由于本实施例的服务器机箱内能够同时容纳两块主板,这使得本实施例的服务器的主板的实际可用面积更大,由此反而提升了服务器的性能。
此外,散热器的两侧一般设置有内存条,且内存条的高度一般低于散热器的高度,这导致了在内存条的上方会存在一部分未被利用的空间,当风冷模组朝向散热器吹风时,大量的风流会从这部分空间流过,导致减少了通过散热器的风量,造成影响散热器的散热效果。在本实施例中,散热器被拆分成主散热其和辅散热器,由此减小了散热器的高度,主散热器的高度能够与内存条的高度相近,以使得风流更加均匀,能够提升散热器的散热效果。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主散热器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内存条,第一主散热器的高度等于第一内存条的高度;
第二主散热器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二内存条,第二主散热器的高度等于第二内存条的高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服务器的立体图,为了便于显示其内部结构隐藏了机箱上盖;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服务器的机箱的侧视图;
图3为图1所示的服务器的俯视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服务器的机箱的立体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服务器的机箱的俯视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服务器的第二托盘的侧视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服务器的第二托盘的俯视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服务器的第一主板的侧视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主板的俯视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服务器的转动连接结构处的放大图,此时第二主板模组与机箱相分离;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服务器的转动连接结构处的放大图,此时第二主板模组被放入到机箱内;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服务器的转动连接结构处的放大图,此时第二主板模组处于装配状态;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服务器的转动连接结构处的放大图,此时第一旋转把手被向上提起;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服务器的转动连接结构处的放大图,此时第二主板模组处于翻开状态。
附图标记说明:
1、机箱;101、第二壁;1011、第一配合部;1012、第二配合部;102、第一壁;1021、第四连接孔;
2、第一主板模组;201、第二托盘;2012、第三连接孔;2013、第五连接孔;202、第二主板;2021、第六连接孔;203、第二电源接口;204、第二旋转把手;205、第三导向部;207、第二主散热器;208、第二辅散热器;209、第二导热管;210、第二内存条;
3、第二主板模组;301、第一托盘;302、第一主板;303、第一电源接口;304、第一主散热器;305、第一辅散热器;306、第一导热管;307、第一内存条;
401、第一转轴孔;402、第二转轴孔;404、转动轴;406、滑动轴;407、第一导向槽;408、第二导向槽;409、第三导向槽;
5、电源模组;
601、第一导向部;602、第一旋转把手;603、条形槽;604、第二导向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相关技术中,2U服务器(机箱1厚度为4.45cm*2的服务器)内一般仅设置一块主板,为了增加机箱内的主板数量,部分的2U服务器包括设置在机箱的第一壁上的主板,可拆卸地连接在主板的上方的扩展板。由于2U服务器的机箱的高度较小,为了减小扩展板占用的高度,扩展板一般不设置托盘,而是通过螺柱将扩展板可拆卸连接于主板的上方。
然而,这样设置的这种服务器在对下方的主板进行维护时,需要断开扩展板与硬盘之间的线缆,将上层的扩展板拆除,由此暴露下层的主板,再对下方的主板进行维护,而后再将扩展板通过螺柱安装于主板的上方,连接主板的电缆,这就导致了现有的服务器不便于对下层的主板模组进行维护。
另外,将扩展板未通过托盘承载直接通过螺柱安装在主板的上方,导致了扩展板安装的可靠性不足,容易因震动等外界因素跌落,导致板卡受损,同时,借助主板来承载扩展板也会导致主板承担的载荷较大,容易受损。
4U服务器(机箱1厚度为4.45cm*4的服务器)由于面积较大,这种服务器在需要增加主板的数量时一般设置成包括沿水平方向依次设置的两块主板。
然而,这样的服务器的机箱1内的空间利用率较小,且单块主板的面积也较小,保证两块主板散热均匀的难度较大。
下面结合图1至图14,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服务器包括机箱1、第一主板模组2、第二主板模组3、转动连接结构和限位结构。其中,第一主板模组2设置在机箱1的第一壁102上。第二主板模组3设置在机箱1内,并位于第一主板模组2远离第一壁102的一侧。第二主板模组3通过转动连接结构与机箱1的第二壁转动连接,第二主板模组3的转动轴线位于其接近服务器的硬盘的一端处,具有遮盖在第一主板模组2的装配状态,以及暴露第二主板模组3的翻起状态。限位结构设置在机箱1与第一主板模组2之间,或第一主板模组2与第二主板模组3之间,适于在第二主板模组3处于翻起状态时对第二主板模组3实施限位。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壁102为机箱1的底壁,第二壁101为机箱1的侧壁。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第一壁102也可为机箱1的侧壁,而第二壁101为机箱的底壁。
本发明的服务器将第二主板模组3设置在第一主板模组2的上方,由此对机箱1内第一主板302上方的空间进行了充分的利用,并在不增大服务器机箱1面积的前提下增大了主板的数量和总面积,保证了主板上能够负载较多的CPU及其他电子元器件,以提升服务器的性能。
又由于本实施例中,第二主板模组3通过旋转连接结构与机箱1的第二壁101相连,这使得当需要对下层的第一主板模组2进行维护时,操作者能够将第二主板模组3切换到翻起状态,以使得第二主板模组3的远离服务器的硬盘的一端向上翻起,以暴露第一主板模组2,从而在不需要将第二主板模组3完全拆下的前提下对下层的主板模组进行单独维护。由于当第二主板模组3处于翻起状态时,其远离服务器的硬盘的一端能够向上翻起,其接近硬盘的一端仅会进行轻微下落,不会与硬盘和第二主板模组3之间的线缆发生干涉,因此,在将第二主板模组3切换到翻起状态时无需断开第二主板模组3与硬盘之间的线缆,有效地简化了下层的第一主板模组2的维护过程。
另外,本发明实施例的服务器将第二主板模组通过转动连接结构连接在机箱1的第二壁101上,第二主板模组拆装和旋转过程中产生的作用力不会作用在第一主板模组2上,更不会因此而导致第一主板模组2受损。
因此,本发明实施例的服务器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服务器不便于对下层的主板模组进行维护的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本发明的服务器优选为2U服务器,但不限于此,本方案也可适用于4U服务器或者其他任意高度的机架式机箱内。
在一个实施例中,转动连接结构包括转轴孔和转动轴404。转轴孔形成在机箱1的第二壁101与第二主板模组3其中之一上。转动轴404形成在机箱1的第二壁101与第二主板模组3其中的另一上,并适于在转轴孔内转动。
通过如此设置,第二主板模组3能够通过其侧部与机箱1的第二壁101相铰接,无需在第二主板模组3接近硬盘的端部处增设支架来与第二主板模组3相连,有助于简化服务器的结构。
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机箱1内还包括设置在第二主板模组3接近硬盘的一端处的支架,第二主板模组3通过合页与支架相铰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机箱1的相对的两个第二壁101上分别设置有至少两个转轴孔。定义沿远离硬盘的方向上的转轴孔依次为第一转轴孔401和第二转轴孔402。第一转轴孔401的高度低于第二转轴孔402的高度。
转动连接结构还包括第一导向槽407、第二导向槽408、第三导向槽409和滑动轴406。其中,第一导向槽407形成在机箱1的第二壁101上,且上端开口。第一导向槽407位于第一转轴孔401的上方,并与第一转轴孔401相连通。第二导向槽408形成在机箱1的第二壁101上,且上端开口。第二导向槽408位于第二转轴孔402的上方并与第二转轴孔402相连通,由下至上,第二导向槽408接近第一转轴孔401的一侧槽壁朝接近第一转轴孔401的方向倾斜。第三导向槽409形成在机箱1的第二壁101上,且上端开口。第三导向槽409位于第二导向槽408远离第一导向槽407的一侧。由下至上,第三导向槽409接近第二转轴孔402的一侧槽壁朝接近第二导向槽408的方向倾斜。滑动轴406设置在第二主板模组3的边缘处,适于插设在第三导向槽409内,并沿第三导向槽409滑动。
通过如此设置,当操作者需要将第二主板模组3从平行于第一主板模组2的解锁状态切换到翻开状态时,如图11所示,右侧的转动轴404能够先作为第二主板模组3的旋转中心,以使得左侧的转动轴404沿第一导向槽407下落到第一转轴孔401内,滑动轴406沿第三导向槽409向上转动(见图13)。在这个过程中,右侧的转动轴404和滑动轴406能够分别与第一导向槽407和第三导向槽409相配合。
接着,如图14所示,左侧的转动轴404能够作为第二主板模组3的旋转中心,此时滑动轴406能够继续向上运动并脱离第三导向槽409。右侧的转动轴404能够与第二导向槽408相配合,以避免第二主板模组3在旋转过程中快速上翘,导致损伤板卡。因此,本发明的旋转连接结构能够保证第二主板模组3在旋转过程中,始终有导向槽作为第二主板模组3的旋转轨道,以确保第二主板模组3顺畅平稳地转动,避免第二主板模组3在旋转过程中失控造成板卡受损。
优选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第一导向槽407的上端开口,这使得当需要对第二主板模组3进行拆卸时,操作者能够断开第二主板模组3与硬盘之间的线缆,再将第二主板模组3整体向上提起,以使得转动轴404和滑动轴406分别从第一导向槽407、第二导向槽408和第三导向槽409的上端开口处脱出。
当需要将第二主板模组3安装在机箱1内时,操作者能够将转动轴404和滑动轴406分别对准与其对应的导向槽,使第二主板模组3沿着导向槽向下滑动,以完成第二主板模组3的装配。
其中,转动轴404和滑动轴406可选为设置在第二主板模组3的边缘处的工字钉,也可选择为一体式地形成在第二主板模组3的边缘处的螺钉或转轴。
在一个实施例中,服务器还包括电源模组5。电源模组5设置在机箱1内,并位于第二主板模组3远离硬盘的一端。第二主板模组3的端部上形成适于与电源模组5相插接的第二电源接口203。第一导向槽407、第二转轴孔402和第三导向槽409接近电源模组5的一侧分别连接有条形槽603。条形槽603沿水平方向延伸。转动轴404和滑动轴406适于沿条形槽603滑动。
通过如此设置,操作者在对第二主板模组3进行装配时能够先将第二主板模组3调整到水平状态,接着沿着条形槽603推动第二主板模组3,使第二主板模组3上的电源接口与电源模组5相插接。因此,当需要对下层的第一主板模组2进行维护时,操作者能够先沿条形槽603推动第二主板模组3,使第二主板模组3与电源模组5分离,借助将第二主板模组3向上翻转切换到翻开状态。当第一主板模组2维护结束后,操作者能够先将第二主板模组3切换成水平状态,再沿条形槽603推动第二主板模组3,以使得第二主板模组3与电源模组5相插接,由此完成第二主板模组3的装配。
因此,本发明的服务器能够允许操作者以移动第二主板模组3的方式来完成第二主板模组3的接电和断电,无需进行断开线缆和连接线缆的操作,进一步简化了第一主板模组2的装配过程。
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第二主板模组3也可选为通过线缆与电源模组5相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主板模组3包括第一托盘301和设置在第一托盘301上的第一主板302。限位结构包括第一导向部601和第一旋转把手602。其中,第二主板模组3包括第一托盘301和设置在第一托盘301上的第一主板302。转动轴404和滑动轴406均处于条形槽603接近硬盘的一端时,第二主板模组3处于解锁状态。转动轴404和滑动轴406均处于条形槽603远离硬盘的一端时,第二主板模组3处于锁定状态。
限位结构包括第一导向部601和第一旋转把手602。第一导向部601形成在机箱1的第二壁101上,并沿竖直方向延伸。第一旋转把手602与第一托盘301的边缘相铰接,并位于第一托盘301与机箱1的第二壁101之间,第一旋转把手602的一端为受力端,另一端上设置有第二导向部604,第二导向部604适于与第一导向部601相连,第一旋转把手602转动时,第二导向部604适于沿第一导向部601滑动,并带动转动轴404和滑动轴406沿对应的条形槽603滑动,以使得第二主板模组3在锁定状态和解锁状态之间切换。
通过如此设置,当需要将第二主板模组3锁定在装配状态时,操作者能够驱动第一旋转把手602的受力端朝接近所述电源模组5的方向转动,以向第二导向部604施加朝向硬盘方向的作用力。第二导向部604产生向下的运动和朝向硬盘模组方向的运动趋势,以使得第一托盘301能够携带第一主板302朝向电源模组5移动,以完成第一主板302上的第一电源接口303与电源模组5的电插座对接,同时将第二主板模组3锁定在装配状态。
当需要对第一主板模组2进行维护时,操作者能够将第一旋转把手602的受力端向上提起,以使得第二导向部604产生向上的运动,以及朝向电源模组5方向的运动趋势,第一托盘301能够携带第一主板302朝向远离电源模组5的方向运动,第一主板302上的第一电源接口303能够与电源模组5的电插座相分离。同时,第一转轴孔401内的转动轴404运动至第一导向槽407内,第二转轴孔402内的转动轴404运动至第二导向槽408内,滑动轴406处于第三导向槽409内,此时第二主板模组3处于解锁状态,仅需将其向上提起就能够将第二主板模组3切换至翻起状态。
同时,第一旋转把手602还能够作为受力部起到便于操作者向第二主板模组3施力的作用。另外,本发明实施例的服务器将第一主板302设置在第一托盘301上,并通过转动连接结构和限位结构配合来对第二主板模组进行限位,克服了相关技术中使用螺柱来安装扩展板,导致的可靠性不足,容易因震动等外界因素跌落,造成板卡受损等缺陷。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定义第一旋转把手602的受力部的长度方向为第一方向,第一旋转把手602和第一托盘301的铰接点与第二导向部604之间的距离方向为第二方向,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之间形成夹角,通过如此设置,当第二主板模组3被锁定在装配状态时,第一旋转把手602的受力端能够刚好贴靠在第一托盘301的表面,不会占用第二主板模组3上方的空间,且避免了第一主板模组2被过度旋转。
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第一旋转把手602也可选为直形把手。
如图2所示,第一导向部601可选为形成在机箱1的第二壁101上的滑槽,第二导向部604可选为适于沿滑槽滑动的凸部。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第一导向部601可选为形成在机箱1的第二壁上的条状凸部,第二导向部604为可旋动地设置在第一旋转把手602的端部的滑槽,滑槽适于与条状凸部相配合。
相关技术中,当主板被设置成与机箱1的内壁滑动连接时,机箱1内壁上通常包括第一托盘301、主板托盘和主板。主板托盘用于承载托盘,第一托盘301可拆卸地设置在机箱1内,且与主板托盘之间形成有导向结构,导向结构用于引导主板托盘在机箱1内运动,并与电源模组相插接。本实施例的第二主板模组3被设置成仅包括一个第一托盘301,并通过第一旋转把手602和第一导向部601之间的配合来使得第一托盘301能够沿水平方向运动,以与电源模组5连接或分离,由此减少了第二主板模组3内的零件数量,并减少了托盘所需占用的高度,提升了机箱1内的空间利用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导向部601位于第二转轴孔402与第三导向槽409之间。
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第一导向部601也可被设置成位于第一转轴孔401与第二转轴孔402之间。
在一个实施例中,机箱1的内侧设置有凸出于第二壁101的第一配合部1011和第二配合部1012。第一配合部1011和第二配合部1012沿第二壁10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第一导向槽407、第一转轴孔401、第二导向槽408和第二转轴孔402形成在第一配合部1011上,第三导向槽409形成在第二配合部1012上。
通过如此设置,将第一导向槽407、第一转轴孔401、第二导向槽408、第二转轴孔402和第三导向槽409分别形成在第一配合部1011和第二配合部1012上,且第一配合部1011和第二配合部1012朝向机箱1的内侧凸出,能够避免转动轴404和滑动轴406在穿过配合部后凸出于机箱1的表面,导致与机箱1外部的器件发生干涉。在设置凸出的配合部之后,第一导向槽407、第二导向槽408和第三导向槽409只需要贯通配合部就能够形成供转动轴404和滑动轴406进入到导向槽内的开口,无需贯通机箱1的第二壁101,由此缩短了导向槽的长度,有助于提高机箱1的结构强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第一主板模组2包括第二托盘201、第二主板202和第二旋转把手204。第二主板202设置在第二托盘201上。第二主板202接近电源模组5的端部上形成有适于与电源模组5相插接的第二电源接口203。第二旋转把手204位于第二主板模组3与机箱1的第二壁之间,并与第二托盘201的边缘相铰接。第二旋转把手204的一端为受力端,另一端上设置有第三导向部205。第三导向部205适于与第一导向部601相连,第二旋转把手204转动时,第三导向部205适于沿第一导向部601滑动,以使得第一主板模组2做接近或远离电源模组5的运动。
通过如此设置,当需要将第一主板模组2装配到机箱1内时,操作者能够驱动第二旋转把手204的受力端朝接近所述电源模组5的方向转动,以向第三导向部205施加朝向硬盘方向的作用力。第三导向部205产生向下的运动和朝向硬盘模组方向的运动趋势,以使得第二托盘201能够携带第二主板202朝向电源模组5移动,以完成第二主板202上的第二电源接口203与电源模组5的电插座的对接。
当需要将第一主板模组2拆下时,操作者能够将第二旋转把手204的受力端向上提起,以使得第三导向部205产生向上的运动和朝向电源模组5方向的运动趋势,第二托盘201能够携带第二主板202朝向远离电源模组5的方向运动,第二主板202上的第二电源接口203能够与电源模组5的电插座相分离。
同时,第二旋转把手204还能够作为受力部起到便于操作者向第一主板模组2施力的作用。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定义第二旋转把手204的受力部的长度方向为第三方向,第二旋转把手204和第二托盘201的铰接点与第三导向部205之间的距离方向为第四方向,第三方向与第四方向之间形成夹角(见图6),通过如此设置,当操作者驱动第二旋转把手204并使得第一主板模组2被锁定在装配状态(见图12)时,第二旋转把手204的受力端能够刚好贴靠在第二托盘201的表面,不会占用第一主板模组2上方的空间,且避免了第一主板模组2被过度旋转。
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第二旋转把手204也可选为直形把手。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一主板302和第二主板202为同种的主板,能够简化主板的设计过程。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托盘301与第一主板302上分别形成有供紧固件依次穿过的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紧固件适于依次穿过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并将第一主板302固定在第一托盘301上。紧固件优选但不限于为固定螺柱、手拧螺丝或工字钉等。
第二托盘201和机箱1的第一壁102上分别形成有供紧固件依次穿过的第三连接孔2012和第四连接孔1021,第三连接孔2012和/或第四连接孔1021为条形孔,如图7所示,条形孔沿电源模组5与第一主板模组2的插接方向延伸。
通过如此设置,当操作者在将第一主板模组2装配到机箱1的第一壁102上时,能够先通过紧固件依次穿过第三连接孔2012和第四连接孔1021,从而将第二托盘201与机箱1的第一壁102滑动连接。当需要将第一主板模组2与电源模组5插接时,操作者能够驱动第二托盘201朝向电源模组5滑动,当需要切断第一主板模组2与电源模组5之间的连接时,操作者能够驱动第二托盘201沿远离电源模组5的方向滑动,由此直接实现第二主板202与电源模组5的电源转接板供电插座对接,无需额外步骤,操作简便快捷。其中,紧固件优选但不限于为螺柱、手拧螺丝或工字钉等。
第二托盘201与第二主板202上分别形成有供紧固件依次穿过的第五连接孔2013和第六连接孔2021。紧固件适于依次穿过第五连接孔2013和第六连接孔2021并将第二主板202固定在第二托盘201上。紧固件优选但不限于为固定螺柱、手拧螺丝或工字钉等。
在一个实施例中,服务器还包括形成在机箱1的第二壁上的抵接结构。抵接结构适于在第二主板模组3处于翻开状态时与第二主板模组3相抵,从而表面第二主板模组3被过度翻转。抵接结构可选为形成在机箱1的第二壁上的凸块。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抵接结构形成在第一配合部1011上。
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抵接结构也可选为形成在第二主板模组3的边缘处。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第一主板模组2包括第一主散热器304、第一辅散热器305、第一导热管306。第一主散热器304,其设置在第一主板模组2上,适于对第一主板模组2上的中央处理器进行散热。第一辅散热器305,其设置在第一主板模组2远离硬盘的一端处。第一导热管306,其连接在第一主散热器304与第一辅散热器305之间。
第二主板模组3包括第二主散热器207、第二辅散热器208和第二导热管209。其中,第二主散热器207设置在第二主板模组3上,适于对第二主板模组3上的中央处理器进行散热。第二辅散热器208设置在第二主板模组3远离硬盘的一端处。第二导热管209连接在第二主散热器207与第二辅散热器208之间。
现有技术中,由于主板上的散热器的高度较大,导致了在常规的2U服务器内,沿高度方向上通常仅能够容纳一块主板。本实施例中,每个用于对中央处理器进行散热的散热器被拆分成主散热器和辅散热器,且主散热器被设置在中央处理器处,辅散热器被设置在主板远离硬盘的一侧的空闲处,并通过导热管与主散热器相连接,由此在保证了散热器的散热效果的同时节约了散热器所需占用的高度,以使得在2U服务器内也能够同时容纳两层主板。
此外,虽然将散热器拆分成主散热器和辅散热器后,散热器占据了主板上更大的面积,但由于本实施例的服务器机箱1内能够同时容纳两块主板,这使得本实施例的服务器的主板的实际可用面积更大,由此反而提升了服务器的性能。
此外,散热器的两侧一般设置有内存条,且内存条的高度一般低于散热器的高度,这导致了在内存条的上方会存在一部分未被利用的空间,当风冷模组朝向散热器吹风时,大量的风流会从这部分空间流过,导致减少了通过散热器的风量,造成影响散热器的散热效果。在本实施例中,散热器被拆分成主散热其和辅散热器,由此减小了散热器的高度,主散热器的高度能够与内存条的高度相近,以使得风流更加均匀,能够提升散热器的散热效果。
其中,第一辅散热器305和第二辅散热器208优选但不限于为散热片。导热管优选为导热铜管。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一主散热器304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内存条307。第一主散热器304的高度等于第一内存条307的高度。
第二主散热器207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二内存条210,第二主散热器207的高度等于第二内存条210的高度。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的服务器能够克服现有技术中的服务器不便于对下层的主板模组进行维护的问题。
虽然结合附图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做出各种修改和变型,这样的修改和变型均落入由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服务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箱(1);
第一主板模组(2),其设置在所述机箱(1)的第一壁(102)上;
第二主板模组(3),其设置在所述机箱(1)内,并位于所述第一主板模组(2)远离所述第一壁(102)的一侧;
转动连接结构,所述第二主板模组(3)通过所述转动连接结构与所述机箱(1)的第二壁(101)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壁(101)与所述第一壁(102)相连接,所述第二主板模组(3)的转动轴线位于其接近所述服务器的硬盘的一端处,具有遮盖在所述第一主板模组(2)的装配状态,以及暴露所述第一主板模组(2)的翻起状态;
限位结构,设置在所述机箱(1)与所述第一主板模组(2)之间,或所述第一主板模组(2)与所述第二主板模组(3)之间,适于在所述第二主板模组(3)处于装配状态时对所述第二主板模组(3)实施限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服务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连接结构包括:
转轴孔,其形成在所述机箱(1)的第二壁与所述第二主板模组(3)其中之一上;
转动轴(404),其形成在所述机箱(1)的第二壁与所述第二主板模组(3)中的另一上,并适于在所述转轴孔内转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服务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机箱(1)的第二壁(101)上设置有至少两个转轴孔,定义沿远离所述硬盘的方向上的转轴孔依次为第一转轴孔(401)和第二转轴孔(402),所述第一转轴孔(401)的高度低于所述第二转轴孔(402)的高度,所述转动连接结构还包括:
第一导向槽(407),其形成在所述机箱(1)的第二壁(101)上,所述第一导向槽(407)位于所述第一转轴孔(401)的上方,并与所述第一转轴孔(401)相连通;
第二导向槽(408),其形成在所述机箱(1)的第二壁(101)上,且上端开口,所述第二导向槽(408)位于所述第二转轴孔(402)的上方并与所述第二转轴孔(402)相连通,由下至上,所述第二导向槽(408)接近所述第一转轴孔(401)的一侧槽壁朝接近所述第一转轴孔(401)的方向倾斜;
第三导向槽(409),其形成在所述机箱(1)的第二壁(101)上,且上端开口,所述第三导向槽(409)位于所述第二导向槽(408)远离所述第一导向槽(407)的一侧,由下至上,所述第三导向槽(409)接近所述第二转轴孔(402)的一侧槽壁朝接近所述第二导向槽(408)的方向倾斜;
滑动轴(406),其设置在所述第二主板模组(3)的边缘处,适于插设在所述第三导向槽(409)内,并沿所述第三导向槽(409)滑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服务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服务器还包括:
电源模组(5),其设置在所述机箱(1)内,并位于所述第二主板模组(3)远离所述硬盘的一端,所述第二主板模组(3)的端部上形成适于与所述电源模组(5)相插接的第二电源接口(203),所述第一导向槽(407)、第二转轴孔(402)和第三导向槽(409)接近所述电源模组(5)的一侧分别连接有条形槽(603),所述条形槽(603)沿水平方向延伸,所述转动轴(404)和滑动轴(406)适于沿所述条形槽(603)滑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服务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主板模组(3)包括第一托盘(301)和设置在所述第一托盘(301)上的第一主板(302),所述转动轴(404)和所述滑动轴(406)均处于所述条形槽(603)接近所述硬盘的一端时,所述第二主板模组(3)处于解锁状态,所述转动轴(404)和所述滑动轴(406)均处于所述条形槽(603)远离所述硬盘的一端时,所述第二主板模组(3)处于锁定状态,所述限位结构包括:
第一导向部(601),其形成在所述机箱(1)的第二壁上,并沿竖直方向延伸;
第一旋转把手(602),其与所述第一托盘(301)的边缘相铰接,并位于所述第一托盘(301)与所述机箱(1)的第二壁(101)之间,所述第一旋转把手(602)的一端为受力端,另一端上设置有第二导向部(604),所述第二导向部(604)适于与所述第一导向部(601)相连,所述第一旋转把手(602)转动时,所述第二导向部(604)适于沿所述第一导向部(601)滑动,并带动所述转动轴(404)和所述滑动轴(406)沿其对应的所述条形槽(603)滑动,以使得所述第二主板模组(3)在所述锁定状态和解锁状态之间切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服务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机箱(1)的内侧设置有凸出于第二壁(101)的第一配合部(1011)和第二配合部(1012),所述第一配合部(1011)和第二配合部(1012)沿所述第二壁(10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导向槽(407)、第一转轴孔(401)、第二导向槽(408)和第二转轴孔(402)形成在所述第一配合部(1011)上,所述第三导向槽(409)形成在所述第二配合部(1012)上。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服务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板模组(2)包括:
第二托盘(201);
第二主板(202),其设置在所述第二托盘(201)上,所述第二主板(202)接近所述电源模组(5)的端部上形成有适于与所述电源模组(5)相插接的第二电源接口(203);
第二旋转把手(204),其位于所述第二主板模组(3)与所述机箱(1)的第二壁(101)之间,并与所述第二托盘(201)的边缘相铰接,所述第二旋转把手(204)的一端为受力端,另一端上设置有第三导向部(205),所述第三导向部(205)适于与所述第一导向部(601)相连,所述第二旋转把手(204)转动时,所述第三导向部(205)适于沿所述第一导向部(601)滑动,以使得所述第一主板模组(2)做接近或远离所述电源模组(5)的运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服务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托盘(301)与所述第一主板(302)上分别形成有供紧固件依次穿过的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和/或,
所述第二托盘(201)和所述机箱(1)的第一壁(102)上分别形成有供紧固件依次穿过的第三连接孔(2012)和第四连接孔(1021),所述第三连接孔(2012)和/或第四连接孔(1021)为条形孔,所述条形孔沿所述电源模组(5)与所述第一主板模组(2)的插接方向延伸;和/或,
所述第二托盘(201)与所述第二主板(202)上分别形成有供紧固件依次穿过的第五连接孔(2013)和第六连接孔(2021)。
9.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服务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服务器还包括形成在所述机箱(1)的第二壁(101)上的抵接结构,所述抵接结构适于在所述第二主板模组(3)处于翻开状态时与所述第二主板模组(3)相抵。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服务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板模组(2)包括:
第一主散热器(304),其设置在第一主板模组(2)上,适于对所述第一主板模组(2)上的中央处理器进行散热;
第一辅散热器(305),其设置在所述第一主板模组(2)远离所述硬盘的一端处;
第一导热管(306),其连接在所述第一主散热器(304)与所述第一辅散热器(305)之间;
所述第二主板模组(3)包括:
第二主散热器(207),其设置在所述第二主板模组(3)上,适于对所述第二主板模组(3)上的中央处理器进行散热;
第二辅散热器(208),其设置在所述第二主板模组(3)远离所述硬盘的一端处;
第二导热管(209),其连接在所述第二主散热器(207)与所述第二辅散热器(208)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服务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散热器(304)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内存条(307),所述第一主散热器(304)的高度等于所述第一内存条(307)的高度;
所述第二主散热器(207)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二内存条(210),所述第二主散热器(207)的高度等于第二内存条(210)的高度。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1062294.6A CN117032410A (zh) | 2023-08-22 | 2023-08-22 | 服务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1062294.6A CN117032410A (zh) | 2023-08-22 | 2023-08-22 | 服务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7032410A true CN117032410A (zh) | 2023-11-10 |
Family
ID=886429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1062294.6A Pending CN117032410A (zh) | 2023-08-22 | 2023-08-22 | 服务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7032410A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8363439A (zh) * | 2024-06-18 | 2024-07-19 | 苏州元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服务器 |
-
2023
- 2023-08-22 CN CN202311062294.6A patent/CN117032410A/zh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8363439A (zh) * | 2024-06-18 | 2024-07-19 | 苏州元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服务器 |
CN118363439B (zh) * | 2024-06-18 | 2024-09-17 | 苏州元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服务器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7589974B2 (en) | Modular server and method | |
US7068498B2 (en) | Computer system with slidable motherboard | |
US7453707B2 (en) | Tool-less, translating hard drive bay | |
US6035356A (en) | Cross-platform computer architecture and components thereof | |
US8897017B2 (en) | Serviceable hard disk drive trays for a server rack | |
CN117032410A (zh) | 服务器 | |
KR20000019637A (ko) | 휴대용 컴퓨터 | |
US20080055844A1 (en) | Extension unit for electronic apparatus | |
CN211628182U (zh) | 电子装置及其托盘结构 | |
US20110103005A1 (en) | Airflow restrictor door | |
TWI502325B (zh) | 可連動插拔之旋轉模組 | |
CN1237460C (zh) | 具有模块化可拆卸媒体驱动器的计算机 | |
CN1318800A (zh) | 具有够及方便的主板的计算机 | |
CN1318803A (zh) | 具有模块化部件的计算机 | |
CN108874054B (zh) | 扩充卡卡匣及扩充卡机箱集成装置 | |
TWI553445B (zh) | 頂裝式卡匣(一) | |
US10856409B1 (en) | Foldable board with flexible PCB coupling | |
US20080080149A1 (en) | Tray mechanism for servers | |
US6724622B2 (en) | Computer with a removable add-on card fixing mechanism | |
US7072186B2 (en) | Computer chassis | |
EP0852350A2 (en) | A computer system having plug-in type modules | |
CN1237461C (zh) | 具有配置在独立仓段内的模块化电源组件的计算机 | |
CN220041052U (zh) | 服务器 | |
CN103823528B (zh) | 服务器 | |
CN113157053B (zh) | 服务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