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015072A - 一种直接sl通信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直接sl通信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015072A
CN117015072A CN202210459441.2A CN202210459441A CN117015072A CN 117015072 A CN117015072 A CN 117015072A CN 202210459441 A CN202210459441 A CN 202210459441A CN 117015072 A CN117015072 A CN 11701507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equipment
timer
terminal device
terminal
threshol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45944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时洁
张惠英
赵亚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tang Mobile 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tang Mobile 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tang Mobile 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Datang Mobile 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459441.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015072A/zh
Priority to PCT/CN2023/075182 priority patent/WO2023207253A1/zh
Publication of CN1170150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01507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4Direct-mode setu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20Manipulation of established connections
    • H04W76/27Transitions between radio resource control [RRC] stat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直接SL通信方法及装置,用以提高对是否发生无线链路失败判断的准确性。该方法具体包括:第一终端设备通过SL链路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无线资源控制RRC消息;若第一终端设备开启预设机制,在发送所述RRC消息后的第一时间段到期后,如果第一终端设备没有接收到来自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反馈信息,则确认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之间发生无线链路失败RLF。

Description

一种直接SL通信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无线通信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直接SL通信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3GPP)在直接通信接口针对单播这一发送方式引入了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信令。在发送端设备向接收端设备发送RRC消息后,发送端设备可以根据在预设时间内是否接收到来自接收端设备的反馈信息这一情况,判断发送端设备与接收端设备之间是否发生了无线链路失败。
然而,在3GPP针对直接(SideLink,SL)通信接口引入新的机制后,上述判断方式已经不能准确判断发送端设备与接收端设备之间是否发生了无线链路失败。
因此,现在急需一种新的SL通信的确认方法,以提高无线链路失败判断的准确性。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直接SL通信方法及装置,用以提高对无线链路失败判断的准确性。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直接SL通信方法,该方法具体包括:第一终端设备通过SL链路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无线资源控制RRC消息;
若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开启预设机制,在发送所述RRC消息后的第一时间段到期后,如果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没有接收到来自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反馈信息,则确认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之间发生无线链路失败RLF。
在本方案中,在开启预设机制的情况下,等待反馈信息的时长是第一时间段,只有到第一时间段到期后仍未接收到来自第二终端设备的反馈信息,第一终端设备才会确定发生了RLF。通过本方式,确保在终端设备采用预设机制的情况下,不会因为等待时长与预设机制不匹配的问题导致错误判断了RLF的发生情况。
可选的,若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未开启所述预设机制,在发送所述RRC消息后的第二时间段到期后,如果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没有接收到来自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反馈信息,则确认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之间发生所述RLF;其中,所述第一时间段的时长大于所述第二时间段的时长。
在本方案中,当未开启预设机制进行直接通信时,等待反馈信息的时长是第二时间段,只有到第二时间段到期后仍未接收到来自第二终端设备的反馈信息,第一终端设备才会确定发生了RLF。并且,第一时间段的时长会大于第二时间段的时长。这样,确保了在终端设备没有采用预设机制的情况下,不会因为较长的等待时长而降低通信效率。
可选的,所述预设机制包括:DRX机制,和/或,NR-U机制。
可选的,所述DRX机制满足以下一项或多项条件:所述DRX机制中的周期长度大于第一阈值;所述DRX机制中的激活期的长度小于第二阈值;所述激活期与所述周期长度的比值小于或等于第三阈值;所述周期长度与所述激活期的比值大于或等于第四阈值。
可选的,所述NR-U机制满足以下一项或多项条件: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至少一个载波采用了NR-U信道;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主载波采用了所述NR-U信道;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所述NR-U信道的信道占用率大于第五阈值;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所述NR-U信道的接收信号的强度指示RSSI大于第六阈值;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至少一个载波采用了所述NR-U信道;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主载波采用了所述NR-U信道;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所述NR-U信道的信道占用率大于第七阈值;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所述NR-U信道的RSSI大于第八阈值。
在以上方式中,限定了不同机制下采用第一时间段这一等待时限的具体条件,这样,满足这些条件的机制更有可能出现影响第一终端设备对RLF判断准确性的因素。只有当开启这些满足条件的机制时,第一终端设备才对应地延长等待反馈信息的时间,而当开启不满足这些条件的机制,第一终端设备并不会延长等待时长。通过本方式,能够使得本方法的使用更具针对性,同时,也能进一步地提高第一终端设备对是否发生RLF判断的准确性。
可选的,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在向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发送所述RRC消息之时或之后,启动第一定时器;若所述第一定时器到期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没有接收到来自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反馈信息,则确认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之间发生所述RLF。
通过本方式,在开启预设机制的情况下,第一终端设备单独启动第一定时器以完成对第一时间段的计时,提高了判断的准确性。
可选的,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在向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发送所述RRC消息之时或之后,启动第二定时器,在所述第二定时器到期后启动第三定时器;若所述第三定时器到期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没有接收到来自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反馈信息,则确认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之间发生所述RLF。
在本方式中,通过第二定时器与第三定时器共同的计时,满足了第一终端设备对第一时间段的计时需求。
可选的,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在向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发送所述RRC消息之时或之后,最大可连续启动第四定时器N次;若所述第四定时器连续启动N次且到期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没有接收到来自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反馈信息,则确认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之间发生所述RLF。
所述N值,可以由网络通过RRC系统信息,RRC专用信令,预配置的方式配置给终端设备。
在本方式中,通过重启第四定时器以保证第一终端设备对第一时间段计时需求,避免了重新定义定时器的繁琐,提高了本方法的适用性。
可选的,所述第一时间段的取值与所述预设机制的配置参数相关;其中,所述预设机制的配置参数包括以下一项或多项:所述DRX机制的周期;所述DRX机制的激活期;所述NR-U机制的CAPC值。
可选的,所述第一时间段的取值与所述周期长度成倍数关系。
通过本方式,可以确保第一终端设备有足够的等待时长以确保RRC消息能够在设备处于激活态时发送。
可选的,所述第一时间段的取值与所述CAPC值成正相关。
在以上方式中,第一终端设备可以根据预设机制中的具体配置参数设定第一时间段的时长,这样使得本方法可以根据不同的发送情况完成针对性的配置,提高了对是否发生RLF的判断的准确性。
可选的,所述RRC消息承载于直接通信的无线信令承载SRB,所述RRC消息的CAPC的值为所述CAPC的所有取值中的最小值。
可选的,所述预设机制包括NR-U机制;所述方法还包括:若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开启所述NR-U机制,则所述检测模块还用于在向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发送所述RRC消息之时或之后,启动第五定时器;在所述第五定时器到期之前或之时,若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接收到先听后说LBT失败指示,则重启所述第五定时器,或者,在所述第五定时器到期之前,若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接收到LBT失败指示,则暂停所述第五定时器,直到收到LBT成功指示,恢复所述第五定时器。
可选的,所述方法还包括:重启所述第五定时器Q次后,确认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之间发生所述RLF,其中,Q为正整数;或者,暂停所述第五定时器超过第一预设时长,确认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之间发生所述RLF;或者,所述第五定时器处于开启状态和暂停状态的总时长超过第二预设时长,确认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之间发生所述RLF。
通过本方式,可以避免过多重启第五定时器从而导致通信系统的通信效率降低以及资源的浪费。
可选的,所述预设机制包括所述NR-U机制;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确定所述第一时间段内接收到的所述LBT失败指示的次数是否超过第九阈值;若确认所述次数超过第九阈值,则重启第六定时器;或者,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确定所述第一时间段内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信道占用率是否达到第十阈值;若确认所述信道占用率达到所述第十阈值,则重启第六定时器。
在本方式中,通过排除过多的LBT失败指示以及过低的信道占用率对是否发生RLF判断的影响,提高了第一终端设备确定发生RLF的准确性。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直接SL通信装置,该装置包括:发送模块,用于通过SL链路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RRC消息;确认模块,用于若所述装置存在的第一终端设备开启预设机制,在发送所述RRC消息后的第一时间段到期后,如果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没有接收到来自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反馈信息,则确认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之间发生RLF。
可选的,所述确认模块还用于:若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未开启所述预设机制,在发送所述RRC消息后的第二时间段到期后,如果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没有接收到来自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反馈信息,则确认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之间发生所述RLF;其中,所述第一时间段的时长大于所述第二时间段的时长。
可选的,所述预设机制包括:DRX机制;和/或,NR-U机制。
可选的,所述DRX机制满足以下一项或多项条件:所述DRX机制中的周期长度大于第一阈值;所述DRX机制中的激活期的长度小于第二阈值;所述激活期与所述周期长度的比值小于或等于第三阈值;所述周期长度与所述激活期的比值大于或等于第四阈值。
可选的,所述NR-U机制满足以下一项或多项条件: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至少一个载波采用了NR-U信道;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主载波采用了所述NR-U信道;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所述NR-U信道的信道占用率大于第五阈值;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所述NR-U信道的接收信号的强度指示RSSI大于第六阈值;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至少一个载波采用了所述NR-U信道;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主载波采用了所述NR-U信道;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所述NR-U信道的信道占用率大于第七阈值;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所述NR-U信道的RSSI大于第八阈值。
可选的,所述确认模块还用于:在向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发送所述RRC消息之时或之后,启动第一定时器;若所述第一定时器到期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没有接收到来自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反馈信息,则确认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之间发生所述RLF。
可选的,所述确认模块还用于:在向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发送所述RRC消息之时或之后,启动第二定时器,在所述第二定时器到期后启动第三定时器;若所述第三定时器到期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没有接收到来自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反馈信息,则确认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之间发生所述RLF。
可选的所述确认模块还用于:在向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发送所述RRC消息之时或之后,最大可连续启动第四定时器N次;若所述第四定时器连续启动N次且到期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没有接收到来自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反馈信息,则确认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之间发生所述RLF。
可选的,所述第一时间段的取值与所述预设机制的配置参数相关;其中,所述预设机制的配置参数包括以下一项或多项:所述DRX机制的周期;所述DRX机制的激活期;所述NR-U机制的CAPC值。
可选的,所述第一时间段的取值与所述周期长度成倍数关系。
可选的,所述第一时间段的取值与所述CAPC值成正相关。
可选的,所述RRC消息承载于直接通信的无线信令承载SRB,所述RRC消息的CAPC的值为所述CAPC的所有取值中的最小值。
可选的,所述预设机制包括NR-U机制;所述装置还用于:若所述装置所在的第一终端设备开启所述NR-U机制,则所述检测模块还用于在向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发送所述RRC消息之时或之后,启动第五定时器;在所述第五定时器到期之前或之时,若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接收到先听后说LBT失败指示,则重启所述第五定时器,或者,在所述第五定时器到期之前,若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接收到LBT失败指示,则暂停所述第五定时器,直到收到LBT成功指示,恢复所述第五定时器。
可选的,所述确认模块还用于:重启所述第五定时器Q次后,确认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之间发生所述RLF,其中,Q为正整数;或者,暂停所述第五定时器超过第一预设时长,确认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之间发生所述RLF;或者,所述第五定时器处于开启状态和暂停状态的总时长超过第二预设时长,确认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之间发生所述RLF。
可选的,所述预设机制包括所述NR-U机制;所述检测模块还用于:确定所述第一时间段内接收到的所述LBT失败指示的次数是否超过第九阈值;若确定所述次数超过第九阈值,则重启第六定时器;或者,确定所述第一时间段内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信道占用率是否达到第十阈值;若确定所述信道占用率达到所述第十阈值,则重启第六定时器。
第三方面,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以及与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通信连接的存储器;其中,所述存储器存储有可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的指令,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通过执行所述存储器存储的指令,使得所述装置通过执行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任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的方法。
第四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用于存储指令,当所述指令被执行时,使如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任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的方法被实现。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第三以及第四方面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所具有的技术效果或优点,均可以由第一方面中提供的对应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所具有的技术效果或优点对应解释。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要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能的应用场景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直接SL通信方法的流程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定时器之间的时间关系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定时器之间的时间关系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定时器之间的时间关系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直接SL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技术方案做详细的说明,应当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以及实施例中的具体特征是对本申请技术方案的详细的说明,而不是对本申请技术方案的限定,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实施例以及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需要理解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第一”、“第二”等词汇,仅用于区分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也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顺序。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应用于各种通信系统,例如:第四代(4thgeneration,4G)通信系统、第五代(5th generation,5G)通信系统、第六代(6thgeneration,6G)通信系统或未来的其他演进系统、或其他各种采用无线接入技术的无线通信系统等,只要该通信系统中存在需要直接通信终端设备,则均可以采用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其中,终端设备又可称之为终端、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移动台(mobile station,MS)、移动终端(mobile terminal,MT)等,是一种向用户提供语音或数据连通性的设备,也可以是物联网设备。例如,终端包括具有无线连接功能的手持式设备、车载设备等。目前,终端可以是:手机(mobile phone)、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移动互联网设备(mobile internet device,MID)、可穿戴设备(例如智能手表、智能手环、计步器等),车辆、车载设备(例如,汽车、自行车、电动车、飞机、船舶、火车、高铁等)、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设备、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设备、工业控制(industrial control)中的无线终端、智能家居设备(例如,冰箱、电视、空调、电表等)、智能机器人、车间设备、无人驾驶(self-driving)中的无线终端、远程手术(remote medicalsurgery)中的无线终端、智能电网(smart grid)中的无线终端、运输安全(transportationsafety)中的无线终端、智慧城市(smart city)中的无线终端,或智慧家庭(smart home)中的无线终端、飞行设备(例如,智能机器人、热气球、无人机、飞机)等。
直接通信是指邻近的终端可以在近距离范围内通过直接通信链路进行数据传输。不同于一般的蜂窝通信网络需要由终端和网络侧设备之间进行上、下行数据和控制信息的传输,直接通信的出现,使得邻近的终端设备不需要通过网络侧设备就可以直接进行相互的数据传输。
参见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能的应用场景的示意图。为便于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将以终端是UE为例进行说明,但在实际生活中,终端的具体设备类型本申请不做限制。
在图1所示的场景中,UE1与UE2不只可以与网络侧设备相互传输数据,还可以直接通过直接通信这一方式相互传输数据。而UE1与UE2通过直接通信这一数据传输方式传输RRC信令时,需要满足以下机制:
以UE1向UE2发送RRC重配置(RRCReconfigurationSidelink)消息为例进行说明。当UE1向UE2发送RRCReconfigurationSidelink消息的同时,UE1的RRC层会启动一个定时器,并等待UE2返回相应的反馈信息,例如RRC配置失败消息(RRCReconfigurationFailureSidelink)或者RRC配置完成消息(RRCReconfigurationCompleteSidelink)。当UE1在定时器到期之前接收到来自UE2的反馈信息后,会停止定时器的计时,并继续后续的数据传输,而当UE1在定时器到期后仍未接收到来自UE2的反馈信息,那么UE1就会认为UE1与UE2之间的直接通信的链路出现了无线链路失败(Radio Link Failure,RLF),从而启动后续的RLF的相关过程。目前,UE在RRC消息发送中采用的定时器均为T400定时器,且T400定时器的最大计时时长为2000ms。
然而,在3GPP.RRelease 17引入非连续发送(Discontinuous Reception,DRX)机制,3GPP.R18引入直接通信新空口-非授权(New Radio in Unlicensed Spectrum,NR-U)机制后,UE1与UE2对于RRC消息的发送/反馈机制发生了变化。
在DRX机制下,UE1向UE2单播的RRCReconfigurationSidelink消息,只能在UE1处于激活态时发送,换言之,当UE1处于非激活态时,即使UE1的RRC层已经发送了RRCReconfigurationSidelink消息且开启了T400定时器的计时,UE1的介质访问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MAC)层/物理层仍然需要等到UE1处于激活态的时间,才可以将RRCReconfigurationSidelink消息发送至UE2。
在NR-U机制下,任何UE都需要利用先听后说(Listen before talk,LBT)机制检测直接通信NR-U上的信道的空闲情况,只有当信道满足一定的空闲概率比率或者信道的信道占用(Channel Occupancy,CO)概率低时,UE才能利用NR-U上的信道发送信息。
因此,无论是DRX机制下,等待UE到达激活态所消耗的时间,还是NR-U机制下,等待信道的空闲概率比率达到合适的范围所消耗的时间,都是新机制引入后,影响UE对是否发生RLF的判断的准确性的因素。
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直接通信方法,针对UE引入的新机制,设置不同的等待反馈的时间,以提高确定RLF的准确性。
参见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直接SL通信方法的流程图。该方法的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S201:第一终端设备通过SL链路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RRC消息。
其中,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可以是前文所述的任意终端设备,本申请不做限制,本申请实施例以第一终端设备与第二终端设备是UE为例进行说明。
具体的,第一终端设备可以是图1中的UE1,第二终端设备可以是图1中的UE2,在步骤S201中,第一终端设备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RRC消息,则可以对应为UE1向UE2发送RRC消息。而UE1在向UE2发送RRC消息时,具体可以定义为UE1的RRC层将RRC消息发送至UE1的MAC层/物理层,而后UE1的MAC层/物理层将RRC消息发送至UE2。
步骤S202:第一终端设备判断是否开启了预设机制,若第一终端设备开启了预设机制,则执行步骤S203a;若第一终端设备未开启预设机制,则执行步骤S203b。
可选的,步骤S202中的预设机制包括:DRX机制,和/或,NR-U机制。应理解,DRX为3GPP.R17版本中引入的新的有关SL通信的通信机制,NR-U为3GPP.R18版本中引入的新的有关SL通信的通信机制,因此,在上述提出的预设机制包括DRX机制,和/或,NR-U机制的前提下,该预设机制还包括了包含DRX的R17版本中的直接通信机制以及包含NR-U的R18版本中的直接通信机制。并且,应理解,未来可能新增的3GPP后续版本中的直接通信机制也适用于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方法。
步骤S203a:第一终端设备在发送RRC消息后的第一时间段到期后,确认是否接收到来自第二终端设备的反馈信息。
步骤S203b:第一终端设备在发送RRC消息后的第二时间段到期后,确认是否接收到来自第二终端设备的反馈信息。
其中,步骤S203a中的第一时间段的时长大于步骤S203b中的第二时间段的时长。
当第一终端设备的确定第一终端设备在第一时间段/第二时间段内接收到来自第二终端设备的反馈信息,则执行步骤S204a:确定第一终端设备与第二终端设备之间没有发生RLF;
当第一终端设备的确定第一终端设备在第一时间段/第二时间段内没有接收到来自第二终端设备的反馈信息,则执行步骤S204b:确定第一终端设备与第二终端设备之间发生了RLF。
在本方案中,当终端设备采用不同机制进行直接通信时,会根据不同的等待反馈时长以及第二终端设备的反馈情况,对链路是否发生RLF进行判断。在开启预设机制的情况下,等待反馈信息的时长是第一时间段,没有开启预设机制的情况下,等待反馈信息的时长是第二时间段,由于第一时间段的时长大于第二时间段的时长,因此,通过本方案可以实现在开启预设机制时,延长终端设备的等待时间。这样,既可以确保在终端设备采用预设机制的情况下,不会因为较短的等待时长而导致错误判断了RLF的发生情况,也可以确保在终端设备没有采用预设机制的情况下,不会因为较长的等待时长而降低通信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时间段内,第一终端设备既可以在第一时间段内的固定时间段检测是否接收到来自第二终端设备的反馈信息,例如,第一终端设备根据发送RRC消息时的配置参数,确定在第一时间段的固定时隙,检测是否接收到反馈信息;也可以在第一时间段内持续检测是否接收到来自第二终端设备的反馈信息,直到检测到第一终端设备接收到了来自第二终端设备的反馈信息,或是直到第一时间段结束。应理解,第一终端设备具体选择何种检测方式,本申请不做限制。
可选的,第一终端设备还可以检测所开启的DRX机制或NR-U机制是否满足以下条件,再判断是否执行步骤S203a。
可选的,当DRX机制开启时,第一终端设备可以检测以下一项或多项条件是否被满足:
DRX机制中的周期长度大于第一阈值;
DRX机制中的激活期的长度小于第二阈值;
DRX机制中的激活期的长度与周期长度的比值小于或等于第三阈值;
DRX机制中的周期长度与激活期的长度的比值大于或等于第四阈值。
当NR-U机制开启时,第一终端设备可以检测以下一项或多项条件是否被满足:
第一终端设备的至少一个载波采用了NR-U信道;
第一终端设备的主载波采用了NR-U信道;
第一终端设备的NR-U信道的信道占用率大于第五阈值;
第一终端设备的NR-U信道的接收信号的强度指示(Received Signal StrengthIndicator,RSSI)大于第六阈值;
第二终端设备的至少一个载波采用了NR-U信道;
第二终端设备的主载波采用了NR-U信道;
第二终端设备的NR-U信道的信道占用率大于第七阈值;
第二终端设备的NR-U信道的RSSI大于第八阈值。
其中,上述所有阈值都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具体限定,且这些阈值既可以是由网络配置给终端设备的,也可以是预先保存在终端设备中的。
当检测到上述任何一个或多个条件被满足时,第一终端设备即可执行步骤S203a。
在本方式中,限定了不同机制下采用第一时间段这一等待时限的具体条件,这样,满足这些条件的机制更有可能出现影响第一终端设备对RLF判断准确性的因素。只有当开启这些满足条件的机制时,第一终端设备才对应地延长等待反馈信息的时间,而当开启不满足这些条件的机制,第一终端设备并不会延长等待时长。通过本方式,能够使得本方法的使用更具针对性,同时,也能进一步地提高第一终端设备对是否发生RLF判断的准确性。
在具体实施时,终端设备可以采用定时器来配置上述第一时间段的范围、第二时间段的范围。以下例举几种可能的方案。
方案一、独立定时器方案
在该方案中,第一终端设备在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RRC消息之时或之后,启动第一定时器,若第一定时器到期后,第一终端设备仍未接收到来自第二终端设备的反馈信息,则确认第一终端上设备与第二终端设备之间发生了RLF。
示例性的,参见图3,为本方案定时器之间的时间关系示意图。如果第一终端设备开启了预设机制,那么,第一终端设备在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RRC消息之时或之后,启动第一定时器,并且在第一定时器处于开启状态的时间段内,检测是否接收到来自第二终端设备的反馈信息(具体的检测方法请参见上述检测方法,此处不再赘述)。如果第一终端设备未开启预设机制,那么,第一终端设备在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RRC消息之时或之后,启动第七定时器(也可以称为基准定时器),并且在该基准定时器处于开启状态的时间段内,检测是否接收到来自第二终端设备的反馈信息。
其中,第一时间段的时长即为第一定时器从开启至到期的时长,第二时间段的时长即为基准定时器从开启至到期的时长。
示例性的,下文将介绍具体如何定义第一定时器与基准定时器:
在具体描述如何定义第一定时器与基准定时器之前,需要了解的是,一个定时器(timer)是如何被定义的。
定时器在数字系统中主要是用于计时,用来实现计时和控制等的功能。而一个定时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属性:
开启(start):定时器的开启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例如前文所述的,定时器的启动条件是发送RRC消息之时或之后。
停止(stop):定时器在运行期间提前终止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例如后文将提到的接收到反馈信息后,停止定时器。
持续时长(duration):定时器从启动到第一次期满之间的时间间隔,例如,可以是一个或多个时隙的时长。
到期(at expiry):即定时器期满,一般会触发执行一些预设的操作。例如,后文提到的定时器到期后终端设备确定发生RLF。
基于上述概念,在未开启预设机制的情况下,第一终端设备使用的基准定时器可以采用如下定义:
基准定时器:
开启:第一终端设备未开启预设机制且第一终端设备的RRC层发送了RRC消息;
停止:第一终端设备接收到来自第二终端设备的RRC反馈信息;
持续时长:与第二时间段的时长相等;
到期:第一终端设备确定与第二终端设备之间发生RLF。
其中,基准定时器的持续时长可以根据RRC消息发送指令中的配置参数从以下可配置时长中选取:
{100ms,200ms,300ms,400ms,600ms,1000ms,1500ms,2000ms};
不过,无论从上述可配置时长中选择了哪一个具体的时长,基准定时器在使用过程中,其持续时长均与第二时间段的时长相等。
可选的,对于该基准定时器,则可以采用T400定时器实现上述定义功能。
关于第一定时器的定义,则可以采用以下几种不同的方式:
方式一、定义一个全新定时器:第一定时器T1。
示例性的,可以定义第一定时器T1的开启为:第一终端设备开启预设机制,且第一终端设备的RRC层发送了RRC消息;第一定时器T1的停止为第一终端设备接收到来自第二终端设备的RRC反馈信息;第一定时器T1的到期则可以认为是第一终端设备确定与第二终端设备之间发生RLF;而第一定时器T1与基准定时器最大的区别则在于,第一定时器T1的持续时长与第一时间段的时长相等。
此时,第一定时器与基准定时器是两个独立的定时器,在第一终端设备的配置下,分别在开启预设机制和未开启预设机制下使用。
示例性的,第一定时器的可配置时长可大于2000ms。例如可配置时长,为2500ms,2800ms,3000ms,3500ms,3800ms,4000ms等等。通过采用较长的定时器时长,在第一定时器到期且没有收到来自第二终端设备的反馈信息,则认为发生无线链路失败。
方式二、修改基准定时器的部分定义,得到第一定时器T2。
示例性的,增加基准定时器的可配置时长,使得基准定时器的可配置时长中的数值可以满足在预设机制开启的情况下,第一终端设配可能的配置需求。例如,在T400定时器的最大可配置时长为2000ms的情况下,增加更大的可配置时长,例如2500ms,2800ms,3000ms,3500ms,3800ms,4000ms等等。同时,将基准定时器的开启条件修改为:第一终端设备的RRC层发送了RRC消息。
这样,就得到了一个可以在终端设备发送RRC消息后就即刻启动的第一定时器T2,且该第一定时器T2的具体持续时间可以根据来自终端设备的配置参数具体修改,从而满足第一终端设备需要根据不同的机制等待不同的反馈时间的需求,并且,无需单独重新定义一个新的定时器,节省了计算资源。
方式三、为基准定时器的可配置时长增加偏移值(offset),得到第一定时器T3。
示例性的,为基准定时器的每个可配置时长增加2000ms的偏移值,并将基准定时器的开启条件修改为:第一终端设备的RRC层发送了RRC消息,将该修改后的基准定时器记为第一定时器T3。
可选的,为基准定时器的可配置时长增加偏移值(offset)与RRC消息对应的CAPC值相关,或者与NR-U的信道占用率相关。信道占用率越高,则偏移值相对较小。
这样,该第一定时器T3在第一终端设备的RRC层发送RRC消息后,可以根据第一终端设备的配置参数选择不同的持续时长。
在本方式中,第一终端设备可以在开启预设机制下采用第一定时器,在未开启预设机制下采用基准定时器;分别由两种不同的定时器完成对第一时间段与第二时间段的计时,保证了计时的准确性。
如果第一终端设备的检测结果是第一终端设备在第一定时器(或基准定时器)到期后,仍未接收到来自第二终端设备的反馈信息,那么,第一终端设备则可以确定第一终端设备与第二终端设备之间的链路发生了RLF;如果第一终端设备的检测结果是第一终端设备在第一定时器(或基准定时器)到期前,接收到了来自第二终端设备的反馈信息,那么,第一终端设备则可以确定第一终端设备与第二终端设备之间的链路没有发生RLF,并停止第一定时器。
方案二、组合定时器方案
在该方案中,第一终端设备在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RRC消息之时或之后,启动第二定时器,在第二定时器到期后启动第三定时器;若第三定时器到期后,第一终端设备没有接收到来自第二终端设备的反馈信息,则确认第一终端设备与第二终端设备之间发生了RLF。
示例性的,参见图4,为本方案定时器之间的时间关系示意图。如果第一终端设备开启了预设机制,那么,第一终端设备可以在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RRC消息之时或之后,启动第二定时器,在第二定时器到期后启动第三定时器,并且,在第二定时器和第三定时器处于开启状态的时间段内,检测是否接收到来自第二终端设备的反馈信息(具体的检测方法请参见上述检测方法,此处不再赘述)。如果第一终端未开启预设机制,那么,第一终端设备在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RRC消息之时或之后,启动基准定时器,并且在基准定时器处于开启状态的时间段内,检测是否接收到来自第二终端设备的反馈信息。
其中,第一时间段的时长即为第二定时器从开启至到期的时长与第三定时器从开启至到期的时长之和;第二时间段的时长即为基准定时器从开启至到期的时长。
示例性的,在本方式中,第二定时器与第三定时器的定义可以采用如下方式。
对于第二定时器,可以修改基准定时器的部分定义,从而得到需要的第二定时器。例如:将开启定义为第一终端设备开启预设机制且RRC层发送RRC消息,而关于到期这一属性的定义,则可以修改为一旦第二定时器到期则开启第三定时器。而其他属性的定义则与基准定时器相同。
对于第三定时器,则可以进行如下定义:
开启:第二定时器到期;
停止:第一终端设备接收到来自第二终端设备的RRC反馈信息;
到期:第一终端设备确定与第二终端设备之间发生了RLF。
而第三定时器的持续时长,则可以根据第一终端设备需要的第一时间段的时长与第二定时器的持续时长确定。
这样,第二定时器与第三定时器的到期时长之和等于第一时间段的时长。而对于终端未开启预设机制时的计时方法,则可以参考上述基准定时器的使用,此处不做赘述。
在本方式中,通过第二定时器与第三定时器共同的计时,满足了第一终端设备对第一时间段的计时需求。
而在以本方式进行计时的情况下,对于检测结果的判断,则可以采取如下方式:
当开启了预设机制时,如果第一终端设备的检测结果是第一终端设备在第三定时器到期后,仍未接收到来自第二终端设备的反馈信息,那么,第一终端设备则可以确定第一终端设备与第二终端设备之间的链路发生了RLF;如果第一终端设备的检测结果是第一终端设备在第三定时器到期前,接收到了来自第二终端设备的反馈信息,那么,第一终端设备则可以确定第一终端设备与第二终端设备之间的链路没有发生RLF,并停止第二定时或第三定时器(具体停止哪一个定时器则归结于正处于开启状态的是哪个计时器)。而没有开启预设机制时,判断方式则与上文所述的开启基准定时器时的判断方式相同,具体请参见上文,此处不再赘述。
方案三、重复定时器方案
在该方案中,第一终端设备在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RRC消息之时或之后,最大可连续启动第四定时器N次;若第四定时器连续启动N次且到期后,第一终端设备没有接收到来自第二终端设备的反馈信息,则确认第一终端设备与第二终端设备之间发生RLF。
示例性的,参见图5,为本方案定时器之间的时间关系示意图。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如果第一终端设备开启了预设机制,那么,第一终端设备在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RRC消息之时或之后,最大可连续启动第四定时器N次,并在第四定时器开启的时间段内,检测是否接收到来自第二终端设备的反馈信息(具体的检测方法请参见上述检测方法,此处不再赘述)。如果第一终端设备未开启预设机制,那么,第一终端设备在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RRC消息之时或之后,最大可连续启动第四定时器M次,并在第四定时器开启的时间段内,检测是否接收到来自第二终端设备的反馈信息。
其中,第一时间段的时长即为第四定时器从开启至到期的时长N次之和,第二时间段的时长即为第四定时器从开启至到期的时长M次之和,且N与M均为正整数。
示例性的,第四定时器的可以进行如下定义:
开启:第一终端设备的RRC层发送RRC消息;
到期:重新启动计时;
停止:第一终端设备接收到来自第二终端设备的反馈信息,或者,重新启动计时的次数达到预设次数。
这样,在具体实施例中,第一终端设备可以根据发送RRC消息时的配置参数以及第一时间段或第二时间段的时长,具体设置第四定时器重新启动的次数,以此确保计时任务的顺利完成。
例如,可以将第四定时器的持续时长设定为第二时间段的时长,这样,在第一终端设备未开启预设机制的情况下,第四定时器只需要开启一次,即可完成计时任务,换言之,此时,第四定时器的作用即相当于基准定时器的作用。而在第一终端设备开启预设机制后,可以适当增加第四定时器的重启次数,以满足第一时间段的时长需求,以此,同样可以使用第四定时器完成计时任务。
在本方式中,通过重启不同次数的第四定时器以保证第一终端设备对第一时间段以及第二时间段的计时需求,简化了本方式的计时方式,提高了本方法的适用性。
在以本方式进行计时的情况下,对于检测结果的判断,则可以采取如下方式:
当开启了预设机制时,如果第一终端设备的检测结果是第一终端设备在连续启动N次第四定时器且到期后仍未接收到来自第二终端设备的反馈信息,那么,第一终端设备则可以确定第一终端设备与第二终端设备之间的链路发生了RLF;如果第一终端设备的检测结果是第一终端设备在连续启动N次第四定时器且到期前,接收到了来自第二终端设备的反馈信息,那么,第一终端设备则可以确定第一终端设备与第二终端设备之间的链路没有发生RLF,并停止第四定时器。
而没有开启预设机制时,判断方式则与前文所述的启动N次第四定时器时的判断方式相似,不同之处在于此时,第四定时器只会启动M次,其余具体请参见上文,此处不再赘述。
通过以上几种可能的方式,第一终端设备可以有效地且具有针对性的完成反馈信息的检测。
而在上述方法中,第一时间段的取值具体如何确定,可以与第一终端设备发送RRC消息时的配置参数相关。
可选的,前文所述预设机制中的相关配置参数包括以下一项或多项:
在DRX机制中包括了DRX的周期(cycle)以及激活期(on duration),其中,DRX的周期的长度等于UE处于激活期和睡眠期的时长的总和,而UE仅能在处于激活期时向外发送RRC消息;在NR-U机制中则包括了信道访问优先级(Channel Access Priority Classes,CAPC)值。
一种可能的示例中,当第一终端设备开启DRX机制时,第一时间段的取值可以与上述DRX的周期的长度成倍数关系,以此确保第一终端设备有足够的等待时长以确保RRC消息能够在设备处于激活态时发送。或者,第一时间段的取值可以与上述DRX的激活期长度成负相关,即激活期长度越短,则第一时间段的时长越长,这样,可以避免因激活期长度较短而导致RRC消息未能及时发送。
一种可能的示例中,当第一终端设备开启NR-U机制时,第一时间段的取值则可以与上述NR-U机制中的RRC消息对应的CAPC值成负相关。亦即,当RRC消息对应的信道优先访问级越高,第一时间段的取值越小。或者第一时间段的取值则可以与NR-U机制中的信道占用率相关。亦即,当信道占用率越高,第一时间段的取值越小。这里的信道占用率,可以指的是UE执行通信时能够占用信道进行通信的特征。
应理解,第一时间段的时长会根据预设机制中的各项配置参数的不同进行调整,因此,可能存在着第一时间段的时长在部分情况下小于第二时间段时长的特殊情况,但是对于整体方案而言,第一时间段的最大可配置时长一定大于第二时间段的最大可配置时长。
可选的,当RRC消息承载于直接通信的无线信令承载(Signaling Radio Bearer,SRB)时,该RRC消息的CAPC值为该CAPC值的所有取值中的最小值,换言之,该RRC消息的信道访问优先级最高。
在本方式中,第一终端设备可以根据预设机制中的具体配置参数设定第一时间段的时长,这样使得本方法可以根据不同的发送情况完成针对性的配置,提高了对是否发生RLF的判断的准确性。
当第一终端设备开启的预设机制为NR-U机制时,对于第一终端设备如何在第一时间段内检测是否接收到来自第二终端设备的反馈方式,还可以采用如下方法。
方法一、第一终端设备在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RRC消息之时或之后,启动第五定时器;在第五定时器到期之前或之时,如果第一终端设备接收到LBT失败指示,则重启第五定时器。
其中,LBT是一种传输协议,协议中规定在数据传输开始之前,首先要对于任何潜在的干扰传送侦听无线媒介上的期望信道,如果发现媒介自由,那么传输设备则可以使用该信道。而LBT失败指示则表明了该信道目前无法使用。
因此,当第一终端设备接收到来了LBT失败指示后,则会重新执行LBT的侦听操作,此时对于第一终端设备RRC消息的发送而言,则相当于一次重新开启的信息发送,因此,需要重新启动第五定时器,以避免因LBT失败的时间消耗,导致第五定时器到期,从而进一步地使得第一终端设备认为与第二终端设备之间的链路发生了RLF。
可选的,当第一终端设备已经重复启动第五定时器Q次后,到期仍未接收到来自第二终端设备的反馈消息,则确定第一终端设备与第二终端设备之间的链路发生RLF。其中,Q为正整数,且具体数值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定。
这样,可以避免过多重启第五定时器从而导致通信系统的通信效率降低以及资源的浪费。
方法二、第一终端设备在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RRC消息之时或之后,启动第五定时器;在第五定时器到期之前,若第一终端设备接收到LBT失败指示,则暂停第五定时器,直到第一终端设备接收到LBT成功指示,再恢复第五定时器的计时。
这样,最大程度的排除了LBT失败对第一终端设备进行RLF判断的影响,提高了第一终端设备对RLF判断的准确性。
可选的,当暂停第五定时器超过第一预设时长后,第一终端设备则可以确定第一终端设备与第二终端设备之间的链路发生RLF;或者,当第五定时器处于开启状态和暂停状态的总时长超过第二预设时长后,第一终端设备则可以确定第一终端设备与第二终端设备之间的链路发生RLF。其中,第一预设时长与第二预设时长均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具体设定,本申请不做限制。
通过本方式,避免了将时间过多消耗在等待LBT成功,提高了通信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方式中的第五定时器,可以是前文所述的定时器中的一种,即第一定时器到第四定时器中的任一种,只要发生第一终端设备接收到LBT失败指示,都可以应用第五定时器所采用的方法。
这样,进一步避免了在NR-U机制下,可能产生的因信道占用而导致的RRC消息迟迟不能发送,从而影响第一终端设备对RLF的判断。
可选的,在开启NR-U机制的情况下,第一终端设备还可以采用以下方式提高对是否发生RLF的判断的准确性。
方式一、当第一时间段到期而第一终端设备仍未接收到来自第二终端设备的RRC反馈信息,那么第一终端设备在确定发生RLF之前,可以首先确定在第一时间段内接收到的LBT失败指示的次数是否超过第九阈值。
如果确定该次数超过第九阈值,那么第一终端设备则不认为与第二终端设备之间的链路发生了RLF,反而重启第六定时器,继续等待来自第二终端设备的反馈信息;如果确定该次数小于或等于第九阈值,那么第一终端设备则可以确定第一终端设备与第二终端设备之间的链路发生RLF。
方式二、当第一时间段到期而第一终端设备仍未接收到来自第二终端设备的RRC反馈信息,那么第一终端设备在确定发生RLF之前,可以首先确定在第一时间段内第一终端设备的信道占用率是否达到第十阈值。
如果确定信道占用率达到第十阈值,那么第一终端设备则不认为与第二终端设备之间的链路发生了RLF,反而重启第六定时器,继续等待来自第二终端设备的反馈信息;如果确定信道占用率小于第十阈值,那么第一终端设备则可以确定第一终端设备与第二终端设备之间的链路发生RLF。
其中,第九阈值与第十阈值均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具体的设定,本申请在此不做限制。并且,同上述第五定时器,第六定时器也可以是前文所述的定时器中的一种,即第一定时器到第四定时器中的任一种,只要开启了NR-U机制,都可以应用第六定时器所采用的方法。
在本方式中,通过排除过多的LBT失败指示以及过低的信道占用率对是否发生RLF判断的影响,提高了第一终端设备确定发生RLF的准确性。
应理解,本发明所有实施例中的SL通信RRC消息,可以包括RRC重配置消息,RRC重配置完成消息,RRC重配置失败消息,UE辅助信息消息,以及其他可以在SL链路传输的RRC消息。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直接SL通信装置。
参见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直接SL通信装置,该装置可以是由上述终端设备或者是该设备中的芯片或集成电路等,该装置包括用于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由终端设备执行的方法的模块/单元/技术手段。
示例性的,该装置600包括:
发送模块601,用于通过SL链路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RRC消息。
确认模块602,用于若所述装置存在的第一终端设备开启预设机制,在发送所述RRC消息后的第一时间段到期后,如果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没有接收到来自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反馈信息,则确认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之间发生RLF。
作为一种实施例,图6论述的装置可以用于执行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的方法,因此,对于该装置的各功能模块所能够实现的功能等可参考图2所示的实施例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应当注意,尽管在上文详细描述中提及了装置的若干模块或子模块,但是这种划分仅仅是示例性的并非强制性的。实际上,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上文描述的两个或更多单元的特征和功能可以在一个模块中具体化。反之,上文描述的一个模块的特征和功能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由多个模块来具体化。
作为上述装置一种可能的产品形态,参见图7,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700,包括:
至少一个处理器701;以及与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701通信连接的通信接口703;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701通过执行存储器702存储的指令,使得所述电子设备700通过所述通信接口703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任一设备所执行的方法步骤。
可选的,所述存储器702位于所述电子设备700之外。
可选的,所述电子设备700包括所述存储器702,所述存储器702与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701相连,所述存储器702存储有可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701执行的指令。附图7用虚线表示存储器702对于电子设备700是可选的。
其中,所述处理器701和所述存储器702可以通过接口电路耦合,也可以集成在一起,这里不做限制。
本申请实施例中不限定上述处理器701、存储器702以及通信接口703之间的具体连接介质。本申请实施例在图7中以处理器701、存储器702以及通信接口703之间通过总线704连接,总线在图7中以粗线表示,其它部件之间的连接方式,仅是进行示意性说明,并不引以为限。所述总线可以分为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等。为便于表示,图7中仅用一条粗线表示,但并不表示仅有一根总线或一种类型的总线。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提及的处理器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软件实现。当通过硬件实现时,该处理器可以是逻辑电路、集成电路等。当通过软件实现时,该处理器可以是一个通用处理器,通过读取存储器中存储的软件代码来实现。
示例性的,处理器可以是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还可以是其他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现成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等。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提及的存储器可以是易失性存储器或非易失性存储器,或可包括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存储器两者。其中,非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 ROM,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M,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PROM,EEPROM)或闪存。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其用作外部高速缓存。通过示例性但不是限制性说明,许多形式的RAM可用,例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M,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ynamic RAM,DRAM)、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ronous DRAM,SDRAM)、双倍数据速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ouble Data EateSDRAM,DDR SDRAM)、增强型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Enhanced SDRAM,ESDRAM)、同步连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link DRAM,SLDRAM)和直接内存总线随机存取存储器(DirectRambus RAM,DR RAM)。
需要说明的是,当处理器为通用处理器、DSP、ASIC、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时,存储器(存储模块)可以集成在处理器中。
应注意,本文描述的存储器旨在包括但不限于这些和任意其它适合类型的存储器。
作为另一种可能的产品形态,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用于存储指令,当所述指令被执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方法实例中任一设备所执行的方法步骤。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申请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申请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申请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申请是参照根据本申请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申请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申请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申请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申请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32)

1.一种直接SL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终端设备通过直接SL链路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无线资源控制RRC消息;
若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开启预设机制,在发送所述RRC消息后的第一时间段到期后,如果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没有接收到来自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反馈信息,则确认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之间发生无线链路失败RLF。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未开启所述预设机制,在发送所述RRC消息后的第二时间段到期后,如果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没有接收到来自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反馈信息,则确认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之间发生所述RLF;
其中,所述第一时间段的时长大于所述第二时间段的时长。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机制包括:
不连续发送DRX机制;和/或,
新空口-非授权NR-U机制。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DRX机制满足以下一项或多项条件:
所述DRX机制中的周期长度大于第一阈值;
所述DRX机制中的激活期的长度小于第二阈值;
所述激活期与所述周期长度的比值小于或等于第三阈值;
所述周期长度与所述激活期的比值大于或等于第四阈值。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NR-U机制满足以下一项或多项条件: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至少一个载波采用了NR-U信道;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主载波采用了所述NR-U信道;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所述NR-U信道的信道占用率大于第五阈值;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所述NR-U信道的接收信号的强度指示RSSI大于第六阈值;
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至少一个载波采用了所述NR-U信道;
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主载波采用了所述NR-U信道;
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所述NR-U信道的信道占用率大于第七阈值;
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所述NR-U信道的RSSI大于第八阈值。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在向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发送所述RRC消息之时或之后,启动第一定时器;
若所述第一定时器到期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没有接收到来自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反馈信息,则确认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之间发生所述RLF。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在向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发送所述RRC消息之时或之后,启动第二定时器,在所述第二定时器到期后启动第三定时器;
若所述第三定时器到期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没有接收到来自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反馈信息,则确认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之间发生所述RLF。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在向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发送所述RRC消息之时或之后,最大可连续启动第四定时器N次;
若所述第四定时器连续启动N次且到期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没有接收到来自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反馈信息,则确认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之间发生所述RLF。
9.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时间段的取值与所述预设机制的配置参数相关;
其中,所述预设机制的配置参数包括以下一项或多项:
所述DRX机制的周期;
所述DRX机制的激活期;
所述NR-U机制的信道访问优先级CAPC值。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时间段的取值与所述周期长度成倍数关系。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时间段的取值与所述CAPC值成正相关。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RRC消息承载于直接通信的无线信令承载SRB,所述RRC消息的CAPC的值为所述CAPC的所有取值中的最小值。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机制包括NR-U机制;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开启所述NR-U机制,则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在向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发送所述RRC消息之时或之后,启动第五定时器;
在所述第五定时器到期之前或之时,若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接收到先听后说LBT失败指示,则重启所述第五定时器,或者,在所述第五定时器到期之前,若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接收到LBT失败指示,则暂停所述第五定时器,直到收到LBT成功指示,恢复所述第五定时器。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重启所述第五定时器Q次后,确认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之间发生所述RLF,其中,Q为正整数;或者,
暂停所述第五定时器超过第一预设时长,确认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之间发生所述RLF;或者,
所述第五定时器处于开启状态和暂停状态的总时长超过第二预设时长,确认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之间发生所述RLF。
15.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机制包括所述NR-U机制;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确定所述第一时间段内接收到的所述LBT失败指示的次数是否超过第九阈值;若确认所述次数超过第九阈值,则重启第六定时器;或者,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确定所述第一时间段内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信道占用率是否达到第十阈值;若确认所述信道占用率达到所述第十阈值,则重启第六定时器。
16.一种直接SL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发送模块,用于通过SL链路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RRC消息;
确认模块,用于若所述装置存在的第一终端设备开启预设机制,在发送所述RRC消息后的第一时间段到期后,如果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没有接收到来自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反馈信息,则确认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之间发生RLF。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确认模块还用于:
若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未开启所述预设机制,在发送所述RRC消息后的第二时间段到期后,如果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没有接收到来自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反馈信息,则确认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之间发生所述RLF;
其中,所述第一时间段的时长大于所述第二时间段的时长。
1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机制包括:
DRX机制;和/或,
NR-U机制。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DRX机制满足以下一项或多项条件:
所述DRX机制中的周期长度大于第一阈值;
所述DRX机制中的激活期的长度小于第二阈值;
所述激活期与所述周期长度的比值小于或等于第三阈值;
所述周期长度与所述激活期的比值大于或等于第四阈值。
20.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NR-U机制满足以下一项或多项条件: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至少一个载波采用了NR-U信道;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主载波采用了所述NR-U信道;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所述NR-U信道的信道占用率大于第五阈值;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所述NR-U信道的接收信号的强度指示RSSI大于第六阈值;
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至少一个载波采用了所述NR-U信道;
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主载波采用了所述NR-U信道;
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所述NR-U信道的信道占用率大于第七阈值;
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所述NR-U信道的RSSI大于第八阈值。
21.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确认模块还用于:
在向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发送所述RRC消息之时或之后,启动第一定时器;
若所述第一定时器到期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没有接收到来自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反馈信息,则确认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之间发生所述RLF。
22.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确认模块还用于:
在向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发送所述RRC消息之时或之后,启动第二定时器,在所述第二定时器到期后启动第三定时器;
若所述第三定时器到期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没有接收到来自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反馈信息,则确认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之间发生所述RLF。
23.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确认模块还用于:
在向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发送所述RRC消息之时或之后,最大可连续启动第四定时器N次;
若所述第四定时器连续启动N次且到期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没有接收到来自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反馈信息,则确认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之间发生所述RLF。
24.如权利要求16-23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时间段的取值与所述预设机制的配置参数相关;
其中,所述预设机制的配置参数包括以下一项或多项:
所述DRX机制的周期;
所述DRX机制的激活期;
所述NR-U机制的CAPC值。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时间段的取值与所述周期长度成倍数关系。
26.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时间段的取值与所述CAPC值成正相关。
2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RRC消息承载于直接通信的无线信令承载SRB,所述RRC消息的CAPC的值为所述CAPC的所有取值中的最小值。
2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机制包括NR-U机制;所述装置还用于:
若所述装置所在的第一终端设备开启所述NR-U机制,则所述检测模块还用于在向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发送所述RRC消息之时或之后,启动第五定时器;
在所述第五定时器到期之前或之时,若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接收到先听后说LBT失败指示,则重启所述第五定时器,或者,在所述第五定时器到期之前,若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接收到LBT失败指示,则暂停所述第五定时器,直到收到LBT成功指示,恢复所述第五定时器。
29.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确认模块还用于:
重启所述第五定时器Q次后,确认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之间发生所述RLF,其中,Q为正整数;或者,
暂停所述第五定时器超过第一预设时长,确认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之间发生所述RLF;或者,
所述第五定时器处于开启状态和暂停状态的总时长超过第二预设时长,确认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之间发生所述RLF。
30.如权利要求16-23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机制包括所述NR-U机制;所述检测模块还用于:
确定所述第一时间段内接收到的所述LBT失败指示的次数是否超过第九阈值;若确定所述次数超过第九阈值,则重启第六定时器;或者,
确定所述第一时间段内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信道占用率是否达到第十阈值;若确定所述信道占用率达到所述第十阈值,则重启第六定时器。
3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至少一个处理器;以及与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通信连接的存储器;
其中,所述存储器存储有可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的指令,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通过执行所述存储器存储的指令,使得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如权利要求1-1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32.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用于存储指令,当所述指令被执行时,使如权利要求1-1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被实现。
CN202210459441.2A 2022-04-27 2022-04-27 一种直接sl通信方法及装置 Pending CN11701507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459441.2A CN117015072A (zh) 2022-04-27 2022-04-27 一种直接sl通信方法及装置
PCT/CN2023/075182 WO2023207253A1 (zh) 2022-04-27 2023-02-09 一种直接sl通信方法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459441.2A CN117015072A (zh) 2022-04-27 2022-04-27 一种直接sl通信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015072A true CN117015072A (zh) 2023-11-07

Family

ID=885172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459441.2A Pending CN117015072A (zh) 2022-04-27 2022-04-27 一种直接sl通信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7015072A (zh)
WO (1) WO2023207253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372291B (zh) * 2018-12-26 2021-04-16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资源控制rrc连接重建立方法及装置
CN112312456B (zh) * 2019-07-30 2023-01-1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链路监测方法和通信设备
US11750330B2 (en) * 2019-08-29 2023-09-05 Qualcomm Incorporated Radio link monitoring for sidelink communications
CN113596934B (zh) * 2020-04-30 2022-10-18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中继终端设备的重选方法和终端设备
WO2023050368A1 (zh) * 2021-09-30 2023-04-06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一种链路失败处理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207253A1 (zh) 2023-11-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941062A1 (en) Transmission control method, and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device
EP3500031A1 (en) Dynamic schedul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06535336B (zh) 基站及其进行非连续接收处理方法
WO2016165387A1 (zh) 调度控制方法、通信节点和计算机存储介质
CN114071765B (zh) 传输控制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03493581A (zh) 工作状态的控制方法及终端设备
CN107682930B (zh) 一种资源选择方法及装置
CN113906697A (zh) 下行控制信息的监听方法及装置
US20230030664A1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11480308A (zh) 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JP6740455B2 (ja) リソース予約方法および装置
CN114071558B (zh) 一种通信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6134949A (zh) 避免周期性资源冲突的方案
CN117015072A (zh) 一种直接sl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10012550B (zh) 一种随机接入方法、终端及基站
US20220110010A1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terminal device
CN114765837B (zh) 省电处理方法、装置及设备
CN110945922B (zh) 省电信号的图案参数获取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16210242A (zh) 用户装备进行冲突自检测的方法和装置
CN116158179A (zh) 一种通信方法、终端装置及系统
CN111279772A (zh) 一种传输时刻确定方法及装置、计算机存储介质
CN111726891B (zh) 一种drx周期启动的方法及设备
CN112738903B (zh) Drx实现方法、用户终端及基站
CN116321533A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终端
WO2020088606A1 (zh) 消息发送、消息配置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