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011881A - 体态识别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体态识别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011881A
CN117011881A CN202211234802.XA CN202211234802A CN117011881A CN 117011881 A CN117011881 A CN 117011881A CN 202211234802 A CN202211234802 A CN 202211234802A CN 117011881 A CN117011881 A CN 11701188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age
body state
target
mobile terminal
pal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234802.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少鸣
郭润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Tenc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Tenc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Tenc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Tenc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234802.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011881A/zh
Publication of CN1170118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01188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V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40/00Recognition of biometric, human-related or animal-related patterns in image or video data
    • G06V40/10Human or animal bodies, e.g. vehicle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Body parts, e.g. hand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00Security arrangements for protecting computers, components thereof, programs or data against unauthorised activity
    • G06F21/30Authentication, i.e. establishing the identity or authorisation of security principals
    • G06F21/31User authentication
    • G06F21/32User authentication using biometric data, e.g. fingerprints, iris scans or voiceprint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V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10/00Arrangements for 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10/70Arrangements for 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using pattern recognition or machine learning
    • G06V10/74Image or video pattern matching; Proximity measures in feature spaces
    • G06V10/761Proximity, similarity or dissimilarity measur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V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40/00Recognition of biometric, human-related or animal-related patterns in image or video data
    • G06V40/10Human or animal bodies, e.g. vehicle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Body parts, e.g. hands
    • G06V40/12Fingerprints or palmprints
    • G06V40/1365Matching; Classific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体态识别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其中,该方法包括:建立目标设备与移动终端之间的通信连接,并通过通信连接获取移动终端对应的体态标准图像;响应于目标设备触发的图像采集请求,控制目标设备进行图像采集,并在通过图像采集获取到体态参考图像的情况下,对体态参考图像与体态标准图像进行图像比对,得到目标比对结果;在目标比对结果指示体态参考图像与体态标准图像之间的图像相似度大于或等于预设阈值的情况下,控制目标设备执行验证成功对应的第一操作;或,在目标比对结果指示图像相似度小于预设阈值的情况下,控制目标设备执行验证失败对应的第二操作,本申请解决了体态识别的效率较低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体态识别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计算机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体态识别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在提取体态信息进行识别的场景中,相关技术通常会在采集到体态信息后,由相关设备将该体态信息与数据库中已存储的体态信息进行比对识别,效率较低。因此,相关技术中存在体态识别的效率较低的问题。
针对上述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体态识别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以至少解决体态识别的效率较低的技术问题。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体态识别方法,包括:一种体态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建立目标设备与移动终端之间的通信连接,并通过上述通信连接获取上述移动终端对应的体态标准图像,其中,上述体态标准图像为上述移动终端的所属用户对应的体态图像;
响应于上述目标设备触发的图像采集请求,控制上述目标设备进行图像采集,并在通过上述图像采集获取到体态参考图像的情况下,对上述体态参考图像与上述体态标准图像进行图像比对,得到目标比对结果;
在上述目标比对结果指示上述体态参考图像与上述体态标准图像之间的图像相似度大于或等于预设阈值的情况下,控制上述目标设备执行验证成功对应的第一操作;或,在上述目标比对结果指示上述图像相似度小于上述预设阈值的情况下,控制上述目标设备执行验证失败对应的第二操作。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体态识别装置,包括:
第一连接单元,用于建立目标设备与移动终端之间的通信连接,并通过上述通信连接获取上述移动终端对应的体态标准图像,其中,上述体态标准图像为上述移动终端的所属用户对应的体态图像;
第一控制单元,用于响应于上述目标设备触发的图像采集请求,控制上述目标设备进行图像采集,并在通过上述图像采集获取到体态参考图像的情况下,对上述体态参考图像与上述体态标准图像进行图像比对,得到目标比对结果;
第二控制单元,用于在上述目标比对结果指示上述体态参考图像与上述体态标准图像之间的图像相似度大于或等于预设阈值的情况下,控制上述目标设备执行验证成功对应的第一操作;或,在上述目标比对结果指示上述图像相似度小于上述预设阈值的情况下,控制上述目标设备执行验证失败对应的第二操作。
作为一种可选的方案,上述装置,还包括:
第一获取单元,用于在上述建立目标设备与移动终端之间的通信连接,并通过上述通信连接获取上述移动终端对应的体态标准图像之前,获取上述移动终端触发的注册请求,其中,上述注册请求用于请求将上述移动终端接入上述目标设备的验证名单;
第二获取单元,用于在上述建立目标设备与移动终端之间的通信连接,并通过上述通信连接获取上述移动终端对应的体态标准图像之前,响应上述注册请求,获取上述移动终端在注册过程中上传的上述体态标准图像;
第一存储单元,用于在上述建立目标设备与移动终端之间的通信连接,并通过上述通信连接获取上述移动终端对应的体态标准图像之前,将上述体态标准图像按照上述移动终端的终端标识存储至目标数据库。
作为一种可选的方案,上述装置,还包括:
第一获取模块,用于建立上述通信连接,并通过上述通信连接获取上述移动终端的终端标识;
第一索引模块,用于利用上述移动终端的终端标识从上述目标数据库中进行索引,得到上述体态标准图像。
作为一种可选的方案,上述第一连接单元,包括:
第一连接模块,用于建立上述通信连接,并获取上述移动终端通过上述通信连接传输的上述体态标准图像。
作为一种可选的方案,上述第二获取单元,包括:
第二获取模块,用于响应上述注册请求,获取上述移动终端在注册过程中上传的、上述移动终端的上述用户的第一部位对应的体态图像;
第一确定模块,用于将上述第一部位对应的体态图像确定为上述体态标准图像。
作为一种可选的方案,上述装置,还包括:
第一提示模块,用于在上述响应于上述目标设备触发的图像采集请求,控制上述目标设备进行图像采集,并在通过上述图像采集获取到体态参考图像的情况下,对上述体态参考图像与上述体态标准图像进行图像比对,得到目标比对结果之后,在上述目标比对结果指示上述图像相似度小于上述预设阈值、且上述体态参考图像为第二部位对应的体态图像的情况下,控制上述目标设备执行上述第二操作,并显示部位异常提示信息,其中,上述第一部位不同于上述第二部位,上述部位异常提示信息用于提示上述体态参考图像对应的部位存在异常。
作为一种可选的方案,上述第一控制单元,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第一比对模块,用于响应于上述目标设备触发的第一采集请求,控制上述目标设备中的第一设备进行第一体态元素的图像采集,并在通过上述第一体态元素的图像采集获取到第一参考图像的情况下,对上述第一参考图像与上述体态标准图像进行图像比对,得到第一比对结果;
第二比对模块,用于响应于上述目标设备触发的第二采集请求,控制上述目标设备中的第二设备进行第二体态元素的图像采集,并在通过上述第二体态元素的图像采集获取到第二参考图像的情况下,对上述第二参考图像与上述体态标准图像进行图像比对,得到第二比对结果,其中,上述第一体态元素不同于上述第二体态元素。
作为一种可选的方案,上述第一比对模块,包括:
第一控制子模块,用于响应于上述第一采集请求,控制上述第一设备进行上述第一体态元素的图像采集,并控制上述第二设备进行校验图像采集;
第一比对子模块,用于在通过上述第一体态元素的图像采集获取到上述第一参考图像、且通过上述校验图像采集确定上述第一体态元素的图像采集的过程符合合法校验条件的情况下,对上述第一参考图像与上述体态标准图像进行图像比对,得到上述第一比对结果。
作为一种可选的方案,上述装置,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第一控制模块,用于控制上述目标设备执行通行开放操作,其中,上述通行开放操作用于开放目标通道、并允许上述移动终端的上述用户通过上述目标通道;
第二控制模块,用于控制上述目标设备执行资源扣除操作,其中,上述资源扣除操作用于扣除上述移动终端的上述用户对应的虚拟资源;
第三控制模块,用于控制上述目标设备执行资源调取操作,其中,上述资源调取操作用于调取上述移动终端的上述用户对应的对象资源。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又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或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产品或计算机程序包括计算机指令,该计算机指令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计算机设备的处理器从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读取该计算机指令,处理器执行该计算机指令,使得该计算机设备执行如以上体态识别方法。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又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其中,上述处理器通过计算机程序执行上述的体态识别方法。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建立目标设备与移动终端之间的通信连接,并通过上述通信连接获取上述移动终端对应的体态标准图像,其中,上述体态标准图像为上述移动终端的所属用户对应的体态图像;响应于上述目标设备触发的图像采集请求,控制上述目标设备进行图像采集,并在通过上述图像采集获取到体态参考图像的情况下,对上述体态参考图像与上述体态标准图像进行图像比对,得到目标比对结果;在上述目标比对结果指示上述体态参考图像与上述体态标准图像之间的图像相似度大于或等于预设阈值的情况下,控制上述目标设备执行验证成功对应的第一操作;或,在上述目标比对结果指示上述图像相似度小于上述预设阈值的情况下,控制上述目标设备执行验证失败对应的第二操作。通过预先对目标设备与移动终端建立通信连接,再控制体态标准图像与体态参考图像进行比对,进而达到了提高了图像识别的速度,减少了目标设备的工作量的目的,从而实现了提高体态识别效率的技术效果,进而解决了体态识别的效率较低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选的体态识别方法的应用环境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选的体态识别方法的流程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选的体态识别方法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种可选的体态识别方法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种可选的体态识别方法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种可选的体态识别方法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种可选的体态识别方法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种可选的体态识别方法的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种可选的体态识别方法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选的体态识别装置的示意图;
图11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选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为方便理解,对名词进行解释: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是利用数字计算机或者数字计算机控制的机器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感知环境、获取知识并使用知识获得最佳结果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换句话说,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综合技术,它企图了解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人工智能也就是研究各种智能机器的设计原理与实现方法,使机器具有感知、推理与决策的功能。
人工智能技术是一门综合学科,涉及领域广泛,既有硬件层面的技术也有软件层面的技术。人工智能基础技术一般包括如传感器、专用人工智能芯片、云计算、分布式存储、大数据处理技术、操作/交互系统、机电一体化等技术。人工智能软件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视觉技术、语音处理技术、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以及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几大方向。
计算机视觉技术(Computer Vision,CV)计算机视觉是一门研究如何使机器“看”的科学,更进一步的说,就是指用摄影机和电脑代替人眼对目标进行识别、检测和测量等机器视觉,并进一步做图形处理,使电脑处理成为更适合人眼观察或传送给仪器检测的图像。作为一个科学学科,计算机视觉研究相关的理论和技术,试图建立能够从图像或者多维数据中获取信息的人工智能系统。计算机视觉技术通常包括图像处理、图像识别、图像语义理解、图像检索、OCR、视频处理、视频语义理解、视频内容/行为识别、三维物体重建、3D技术、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同步定位与地图构建等技术,还包括常见的人脸识别、指纹识别等生物特征识别技术。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研究和进步,人工智能技术在多个领域展开研究和应用,例如常见的智能家居、智能穿戴设备、虚拟助理、智能音箱、智能营销、无人驾驶、自动驾驶、无人机、机器人、智能医疗、智能客服等,相信随着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将在更多的领域得到应用,并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价值。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案涉及人工智能的图像识别、三维物体重建等技术,具体通过如下实施例进行说明: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体态识别方法,可选地,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上述体态识别方法可以但不限于应用于如图1所示的环境中。其中,可以但不限于包括用户设备102以及服务器112,该用户设备102上可以但不限于包括显示器104、处理器106及存储器108,该服务器112包括数据库114以及处理引擎116。
具体过程可如下步骤:
步骤S102,目标设备1002向用户设备102发送图像采集请求,采集得到用户的体态参考图像;
步骤S104-S106,通过网络110将体态参考图像发送至服务器112;
步骤S108,服务器112通过处理引擎对体态参考图像和体态标准图像进行比对;
步骤S110-S112,通过网络110将比对结果发送至用户设备102;
步骤S114,用户设备102通过处理器106根据比对结果确定是否指示通过,以及将指示信息显示在显示器104,并将上述用户比对结果存储在存储器108。
除图1示出的示例之外,上述步骤可以由客户端或服务器独立完成,或由客户端和服务器共同协作完成,如由用户设备102执行上述S108等步骤,从而减轻服务器112的处理压力。该用户设备102包括但不限于手持设备(如手机)、笔记本电脑、台式电脑、车载设备等,本申请并不限制用户设备102的具体实现方式。
可选地,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体态识别方法包括:
S202,建立目标设备与移动终端之间的通信连接,并通过通信连接获取移动终端对应的体态标准图像,其中,体态标准图像为移动终端的所属用户对应的体态图像;
S204,响应于目标设备触发的图像采集请求,控制目标设备进行图像采集,并在通过图像采集获取到体态参考图像的情况下,对体态参考图像与体态标准图像进行图像比对,得到目标比对结果;
S206,在目标比对结果指示体态参考图像与体态标准图像之间的图像相似度大于或等于预设阈值的情况下,控制目标设备执行验证成功对应的第一操作;或,在目标比对结果指示图像相似度小于预设阈值的情况下,控制目标设备执行验证失败对应的第二操作。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上述体态识别方法可以但不限于应用在体态识别场景中,现有的体态识别技术包括:刷掌识别、刷脸识别、指纹识别等等,目标刷掌识别技术暂无具有公信力的手掌底库,于是用户在线下设备进行刷掌时,仍存在误识别等情况的发生,无法保证刷掌识别的可靠性,另外现有的识别技术都是在采集到用户的体态识别图像后与服务器中的全部体态图像进行比对,故存在识别效率较低的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利用通信连接,增加位置这一维度,降低了比对识别难度,降低了服务器查验的工作量,提高了体态识别的效率和准确性。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在步骤S202中,可以但不限于理解为当检测到目标设备和移动终端建立通信连接时,建立连接的过程为当目标设备对应的蓝牙连接连接到移动终端对应的用户ID或者终端ID,通过通信连接获取移动终端对应的体态标准图像。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目标设备可以但不限于能够获取用户图像信息,且能够建立通信连接的智能电子装置,可以但不限于包括为刷脸设备、刷掌设备以及刷指纹设备;通信连接是一种连接方式,通过信号的传输交互在连接的设备之间构成通信,可以但不限于为有线连接和无线连接,可以但不限于包括:蓝牙连接、WIFI连接、USB线缆连接等等;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体态标准图像为移动终端的移动终端标识所对应的唯一的用户的身体部位的图像,体态标准图像的获取方式可以但不限于为首先通过目标设备调取摄像头采集用户的身体部位图像,在采集过程中可以采集多角度多张图像,再根据图像的亮度、清晰度等条件进行筛选,优先筛选出的图像被确定为体态标准图像,例如目标设备为刷掌设备,在刷掌设备端调取3D摄像头进行手掌的图像采集,再根据掌静脉信息、手掌大小、图像对比度、图像亮度、图像清晰度、角度、红外数据等确定出体态标准图像,并将体态标准图像存储在服务器中。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步骤S204中,可以但不限于理解为检测到用户对目标设备执行用户操作时,例如用户对目标设备开启刷掌,或用户触发目标设备上的虚拟控件时,目标设备可以调用摄像装置对用户的体态特征进行实时图像采集,实时采集得到的图像为体态参考图像,进一步将体态参考图像与上述通过通信连接获取得到的体态标准图像进行比对,得到目标比对结果,其中,体态参考图像可以但不限于理解为在图像实时采集时,获取到的用户当前对应的体态图像。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进行图像比对的方式可以但不限于使用叠加对比的方式,即预先比对图像体态部位,再比对体态参考图像和体态标准图像的相似度,图像体态类别可以但不限于理解为图像中的体态部位,例如左掌、右掌、脸部、拇指指纹等等,考虑到用户在进行体态录入的时候,可能在不同的场景不同的设备录入了不同的体态特征,从而在进行图像采集时由于采集到错误的部位导致比对结果出现错误,例如用户A在地铁闸机口伸出左掌录入体态标准图像,但是用户A再次通过地铁闸机口时使用拇指指纹采集图像,使得比对结果显示无法通过,这就导致由于体态类别不同导致误识别的问题,本实施例通过在比对相似度之前,预先比对体态部位,在部位不同的情况下,对用户进行提示,以提高了图像比对的准确性,克服了误识别的问题。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步骤S206中,在目标比对结果指示体态参考图像与体态标准图像之间的图像相似度大于或等于预设阈值的情况下,控制目标设备执行验证成功对应的第一操作;或,在目标比对结果指示图像相似度小于预设阈值的情况下,控制目标设备执行验证失败对应的第二操作。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操作可以但不限于包括提示通过,或者指示调取体态标准图像对应的身份信息,通过身份信息完成对虚拟资源的扣除,第二操作可以但不限于显示无法通过,或者显示体态异常提示信息。
进一步举例说明,可选的例如图3中的(a)所示,用户在靠近刷掌设备302时,建立刷掌设备302和用户移动终端304之间的蓝牙连接,并通过蓝牙连接获取该移动终端中终端标识所对应的手掌标准图像,例如图3中的(b)所示,当用户把手放在刷掌设备302上时,刷掌设备302触发图像采集请求,对用户的手掌进行手掌采集,获得手掌参考图像,将手掌参考图像与移动终端中终端标识所对应的手掌标准图像进行对比,得到对比结果,当对比结果指示刷掌设备302采集到的手掌参考图像与移动终端304中终端标识所对应的手掌标准图像之间的相似度大于或等于阈值的情况下,表示用户刷掌成功,提示允许通过。
进一步举例说明,可选的例如图4所示,当多名用户在靠近刷掌设备402时,建立刷掌设备402和多名用户移动终端404之间的蓝牙连接,保存至蓝牙连接列表406中,蓝牙连接列表406包含有每个移动终端的终端标识408,并通过蓝牙连接获取多个移动终端404中终端标识408所对应的多个手掌标准图像,根据用户与刷掌设备402之间进行蓝牙连接的先后顺序将上述手掌标准图像按顺序存入刷掌设备402的暂存池。
进一步举例说明,可选的例如图5所示,当用户A把手放在刷掌设备502上时,刷掌设备502触发图像采集请求,对用户A的手掌进行手掌采集,获得用户A对应的手掌参考图像506与暂存池504中已存储的多个手掌标准图像508进行对比,若暂存池504中存在某个手掌标准图像508与用户A的手掌参考图像506相匹配,则用户A刷掌成功;若暂存池504中的刷掌标准图像508与用户A的手掌参考图像506均不匹配,则根据蓝牙连接列表中所包含的移动终端的终端标识依次在数据库中遍历目标终端标识对应的手掌标准图像,若存在某个手掌标准图像与用户A的手掌参考图像相匹配,则用户A刷掌成功,若用户A的移动终端不存在数据库中,则提示刷掌失败。
需要说明的是,考虑到地铁、高铁场景下通行人数较多,所以在进行体态标准图像和体态参考图像进行比对时,由于数据较多,同一段时间比对仍需要一定时间,得到比对结果,本实施例通过设置暂存池,在检测到有移动终端与目标设备建立通信连接时,将移动终端对应的移动标识ID保存在蓝牙连接列表中,并将该移动标识ID对应的手掌标准图像暂存池中,在检测到用户触发图像采集请求时,优先将暂存池中的体态标准图像与采集得到的体态参考图像进行对比,在检测到第一操作或第二操作被触发的情况下,将对应体态标准图像移除暂存池中,通过设置图像暂存池,将体态参考图像优先与图像暂存池中的体态标准图像进行比对,可以进一步提高比对的效率,提高了图像比对的速度。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建立目标设备与移动终端之间的通信连接,并通过通信连接获取移动终端对应的体态标准图像,其中,体态标准图像为移动终端的所属用户对应的体态图像;响应于目标设备触发的图像采集请求,控制目标设备进行图像采集,并在通过图像采集获取到体态参考图像的情况下,对体态参考图像与体态标准图像进行图像比对,得到目标比对结果;在目标比对结果指示体态参考图像与体态标准图像之间的图像相似度大于或等于预设阈值的情况下,控制目标设备执行验证成功对应的第一操作;或,在目标比对结果指示图像相似度小于预设阈值的情况下,控制目标设备执行验证失败对应的第二操作。通过预先对目标设备与移动终端建立通信连接,再控制体态标准图像与体态参考图像进行比对,进而达到了提高了图像识别的速度,减少了目标设备的工作量的目的,从而实现了提高体态识别效率的技术效果,进而解决了体态识别的效率较低的技术问题。
作为一种可选的方案,在建立目标设备与移动终端之间的通信连接,并通过通信连接获取移动终端对应的体态标准图像之前,方法还包括:
S1,获取移动终端触发的注册请求,其中,注册请求用于请求将移动终端接入目标设备的验证名单;
S2,响应注册请求,获取移动终端在注册过程中上传的体态标准图像;
S3,将体态标准图像按照移动终端的终端标识存储至目标数据库。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移动终端触发注册请求的手段可以但不限于包括:在目标设备获取到体态参考图像后,在目标对比结果指示体态参考图像与体态标准图形小于预设阈值的情况下,在目标设备上显示无法通过,并同时提示用户执行注册操作;或在目标设备与通信设备建立通信连接后,目标设备无法在数据库中搜索到移动终端的移动标识的情况下,提示用户执行注册操作;或,用户主动发起注册请求。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在体态标准图像按照移动终端的终端标识存储在目标数据库之前可以但不限于对体态标准图像进行合法性验证,进行多轮的校对保障数据合法性,合法性验证可以但不限于包括:首先对设备位置即连接的有效性进行验证,核心验证目标设备端上传的连接状态值,再进一步验证目标设备的GPS信息与移动终端的GPS信息是否有过大偏移,例如预设距离误差在100米内设置为合法,确认地理位置信息合法后,最后判断用户的实名授权信息,确定身份信息是否合法和可信,在确定用户身份信息合法后完成合法性验证,将用户数据和图像数据打包存储在数据库中,可以但不限于存储在区块链节点上,保障数据的隐私性。
需要说明的是,现有的体态识别过程,存在为了提高识别速度,忽略对数据进行合法性验证的步骤,本实施例通过在用户首次注册的时候通过对数据的合法性验证可以提高通信连接的安全性。
进一步举例说明,在用户所属的移动终端靠近刷掌设备时,刷掌设备建立与该移动终端的通信连接,并读取该移动终端的终端标识,与刷掌设备数据库中存储的已注册的终端标识进行对比,当检测到移动标识并不存在已注册终端标识的数据库中,向用户提示执行注册操作,用户接受到执行注册操作的提醒后,进入刷掌验证小程序,进行实名授权,并在刷掌设备上执行主要为前倾、后倾、左右侧倾等多角度的刷掌操作,刷掌设备接收到用户的体态图像后,删除模糊无用的图像,通过清晰度、掌静脉信息、图像对比度、图像亮度等因素,生成用户手掌的3维立体图像作为用户的体态标准图像,进一步将体态标注图像进行合法性验证,在合法性验证通过后将体态标准信息和移动终端的终端标识打包录入数据库中,完成注册。
通过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获取移动终端触发的注册请求,其中,注册请求用于请求将移动终端接入目标设备的验证名单;响应注册请求,获取移动终端在注册过程中上传的体态标准图像;将体态标准图像按照移动终端的终端标识存储至目标数据库,进而达到了完善注册信息的目的,从而实现了提高注册时信息的安全性的技术效果。
作为一种可选的方案,建立目标设备与移动终端之间的通信连接,并通过通信连接获取移动终端对应的体态标准图像,包括:
S1,建立通信连接,并通过通信连接获取移动终端的终端标识;
S2,利用移动终端的终端标识从目标数据库中进行索引,得到体态标准图像。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终端标识可以但不限于为移动终端对应的ID或者二维码等唯一的不可更改的标识,在建立通信连接时,目标设备可以通过通信连接获取移动终端对应的唯一的终端标识,并根据终端标识从数据库中进行索引,得到终端标识预先存储的体态标准图像。
需要说明的是,现有数据库索引图像的技术手段是通过将图像与数据库中的图像逐张进行比对相似度,当数据量较大时标准图像获取效率较低,而本实施例通过建立通信连接的标识进行索引,提高了图像的调取速度。
通过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建立通信连接,并通过通信连接获取移动终端的终端标识;利用移动终端的终端标识从目标数据库中进行索引,得到体态标准图像,进而达到了根据标识对数据库中的体态标准图像进行索引,简化了调取图像的步骤的目的,从而实现了提高了体态标准图像的获取速度的技术效果。
作为一种可选的方案,建立目标设备与移动终端之间的通信连接,并通过通信连接获取移动终端对应的体态标准图像,包括:
建立通信连接,并获取移动终端通过通信连接传输的体态标准图像。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可以但不限于理解为在目标设备与移动终端建立通信连接之前,用户通过移动终端从数据库中获取体态标准图像,并保存在移动终端中,在目标设备移动终端建立连接之后,目标设备直接读取保存在移动终端的体态标准图像即可,节省了图像比对过程的运算压力,减少了服务器工作量,提高图像验证的速度。
进一步举例说明,可选的例如,用户A在靠近刷掌设备之前,在移动终端打开刷掌小程序,通过刷掌小程序获取用户A在服务器中的体态标准图像并存储至移动终端,当用户A靠近刷掌设备时,建立通信连接,并通过通信连接获取用户A存储至移动终端的体态标准图像,用户A在刷掌操作时,刷掌设备获取用户A的体态参考图像,比对体态标准图像和体态参考图像相似度进行验证。
通过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建立通信连接,并获取移动终端通过通信连接传输的体态标准图像,进而达到了降低服务器工作量的目的,从而实现了提高验证效率的技术效果。
作为一种可选的方案,响应注册请求,获取移动终端在注册过程中上传的体态标准图像,包括:
S1,响应注册请求,获取移动终端在注册过程中上传的、移动终端的用户的第一部位对应的体态图像;
S2,将第一部位对应的体态图像确定为体态标准图像。
通过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响应注册请求,获取移动终端在注册过程中上传的、移动终端的用户的第一部位对应的体态图像;将第一部位对应的体态图像确定为体态标准图像,进而达到了确定体态标准图像的目的,从而实现了提高识别效率的技术效果。
作为一种可选的方案,在响应于目标设备触发的图像采集请求,控制目标设备进行图像采集,并在通过图像采集获取到体态参考图像的情况下,对体态参考图像与体态标准图像进行图像比对,得到目标比对结果之后,方法还包括:
在目标比对结果指示图像相似度小于预设阈值、且体态参考图像为第二部位对应的体态图像的情况下,控制目标设备执行第二操作,并显示部位异常提示信息,其中,第一部位不同于第二部位,部位异常提示信息用于提示体态参考图像对应的部位存在异常。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可以但不限于包括两种提示方式:在用户图像采集之后比对结果指示异常时候,调取部位信息,提示部位异常;或者在用户图像采集之前,建立目标设备与移动终端的通信连接后,预先对用户进行提示。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可以但不限于在目标设备与移动终端的通信连接时,向移动终端发送目标设备标识,例如目标设备的设备ID、场景ID等,移动终端接受到目标设备标识后,从数据库中获取与目标设备标识对应的体态标准图像,并将体态标准图像对应的体态部位信息进行提示,体态部位例如左手掌、右手掌、食指等。
需要说明的是,考虑到在多应用场景的情况下,比如交通地铁、企业门禁等等,用户极有可能在不同场景下注册了不同的部位信息,以至于用户需要记住在某一场景下的使用习惯等,例如手掌识别时,用户容易伸错手掌导致验证失败,需要用户重新需要伸手再进行验证,本实施例在用户靠近目标设备时,预先通过通信连接判断用户部位注册信息,并在用户采集体态参考图像之前给予相关提示,引导用户预先了解所注册的部位信息,提升了用户体验,提高了验证效率。
进一步举例说明,可选的例如图6所示,用户A预先在火车站闸机处使用左手掌进行刷掌注册,在公司入口处使用右手掌进行刷掌注册,其中预设火车站闸机处的场景ID为railway_station_01,公司入口场景ID为company_02,当用户A到达火车站闸机处时,用户A的移动设备602建立与目标设备604火车站闸机的通信连接,并获取火车站闸机所对应的场景ID为railway_station_01,移动设备602从数据库中获取与场景ID对应的体态标准图像,并在移动终端上将体态标准图像对应的体态部位信息进行提示,提示用户使用左手掌进行刷掌验证。
通过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在目标比对结果指示图像相似度小于预设阈值、且体态参考图像为第二部位对应的体态图像的情况下,控制目标设备执行第二操作,并显示部位异常提示信息,其中,第一部位不同于第二部位,部位异常提示信息用于提示体态参考图像对应的部位存在异常,进而达到了结合不同场景信息和用户注册习惯,进行本地的双向通信的目的,从而实现了提升了用户体验及验证效率的技术效果。
作为一种可选的方案,响应于目标设备触发的图像采集请求,控制目标设备进行图像采集,并在通过图像采集获取到体态参考图像的情况下,对体态参考图像与体态标准图像进行图像比对,得到目标比对结果,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S1,响应于目标设备触发的第一采集请求,控制目标设备中的第一设备进行第一体态元素的图像采集,并在通过第一体态元素的图像采集获取到第一参考图像的情况下,对第一参考图像与体态标准图像进行图像比对,得到第一比对结果;
S2,响应于目标设备触发的第二采集请求,控制目标设备中的第二设备进行第二体态元素的图像采集,并在通过第二体态元素的图像采集获取到第二参考图像的情况下,对第二参考图像与体态标准图像进行图像比对,得到第二比对结果,其中,第一体态元素不同于第二体态元素。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可以但不限于理解为目标设备中包含多个子设备,例如第一设备为刷掌识别设备,第二设备为刷脸识别设备,第一设备在响应第一采集请求时,可以进行第一体态元素的图像采集,第一体态元素可以但不限于包括身体部位,例如脸部、手掌、手指等,第二体态元素可以但不限于理解为不同于第一体态元素的身体部位,第一比对结果和第二比对结果为在不同子设备进行图像对比分别得到的对比结果。
通过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响应于目标设备触发的第一采集请求,控制目标设备中的第一设备进行第一体态元素的图像采集,并在通过第一体态元素的图像采集获取到第一参考图像的情况下,对第一参考图像与体态标准图像进行图像比对,得到第一比对结果;响应于目标设备触发的第二采集请求,控制目标设备中的第二设备进行第二体态元素的图像采集,并在通过第二体态元素的图像采集获取到第二参考图像的情况下,对第二参考图像与体态标准图像进行图像比对,得到第二比对结果,其中,第一体态元素不同于第二体态元素的目的,从而实现了提高识别手段多样性的技术效果。
作为一种可选的方案,响应于目标设备触发的第一采集请求,控制目标设备中的第一设备进行第一体态元素的图像采集,并在通过第一体态元素的图像采集获取到第一参考图像的情况下,对第一参考图像与体态标准图像进行图像比对,得到第一比对结果,包括:
S1,响应于第一采集请求,控制第一设备进行第一体态元素的图像采集,并控制第二设备进行校验图像采集;
S2,在通过第一体态元素的图像采集获取到第一参考图像、且通过校验图像采集确定第一体态元素的图像采集的过程符合合法校验条件的情况下,对第一参考图像与体态标准图像进行图像比对,得到第一比对结果。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可以但不限于将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进行结合,例如设定第一设备进行图像采集的情况下,开启第二设备进行校验图像采集,实现了多维度设备的结合,提高了验证的准确性。
进一步举例说明,例如图7所示,在机场场景下,预先将刷掌设备704与刷脸设备702互相正对错开摆放,并建立设备之间的通信连接,当用户靠近刷掌设备704时,获取用户的移动设备对应的移动标识,并通过移动标识获取对应的体态标准图像,在用户进行刷掌时,刷脸设备702调用摄装置706进行校验图像采集,通过校验图像采集确定用户进行刷掌验证的过程符合合法校验条件后,刷掌设备对获取的体态参考图像与体态标准图像进行体态对比,得到对比结果。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设备为线下公共设备,存在一部分用户会故意引导错误,比如A的账单在支付的时候,通过吸引或者其他渠道,让用户B进入了支付的流程,导致错刷;以及目前算法仍无法做到100%的准确率,容易有误刷等,基于上诉情况,非常容易导致客诉。故才需要针对此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行检测,辅助后续错刷误刷问题的定位与解决,本实施例同时兼顾多种子设备,摆脱了人工进行查验的技术手段,大大减少了需要存储的视频流数据,降低了存储的要求,提升了定位问题了准确性和效率。
通过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响应于第一采集请求,控制第一设备进行第一体态元素的图像采集,并控制第二设备进行校验图像采集;在通过第一体态元素的图像采集获取到第一参考图像、且通过校验图像采集确定第一体态元素的图像采集的过程符合合法校验条件的情况下,对第一参考图像与体态标准图像进行图像比对,得到第一比对结果,进而达到了有需要进行定位的误刷或错刷时,仅需要系统上输入会话ID进行查看的目的,从而实现了提高了定位问题的准确性和效率的技术效果。
作为一种可选的方案,控制目标设备执行验证成功对应的第一操作,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控制目标设备执行通行开放操作,其中,通行开放操作用于开放目标通道、并允许移动终端的用户通过目标通道;
控制目标设备执行资源扣除操作,其中,资源扣除操作用于扣除移动终端的用户对应的虚拟资源;
控制目标设备执行资源调取操作,其中,资源调取操作用于调取移动终端的用户对应的对象资源。
进一步举例说明,例如地铁场景中的通行闸机口、支付场景、电影院取票场景、公司打卡场景等等。
通过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控制目标设备执行通行开放操作,其中,通行开放操作用于开放目标通道、并允许移动终端的用户通过目标通道;控制目标设备执行资源扣除操作,其中,资源扣除操作用于扣除移动终端的用户对应的虚拟资源;控制目标设备执行资源调取操作,其中,资源调取操作用于调取移动终端的用户对应的对象资源,以使扩大了应用场景的目的,从而实现了提高了应用全面性的技术效果。
为便于理解,将上述体态识别方法应用在具体的体态识别场景中:
作为一种可选的方案,例如图8所示,为整体交互过程,主要分为刷掌设备802、用户手机804、后端服务806三个交互对象,在用户靠近设备的时候检测刷掌设备端有无相关用户数据,与用户手机806建立通信连接后,不会进行任何提醒,用户在刷掌设备802进行注册后,会将包含OPENID、手掌特征、左右掌信息、注册场景ID等相关数据一并往后端服务804进行存储,之后会进一步将数据下发到用户手机806和刷掌设备802;在刷掌设备802有相关用户数据后,与用户手机806建立通信连接,根据用户手机806的OPENID与刷掌设备802的OPENID列表进行对比,匹配成功则将进一步获取用户手机806的左右掌信息数据并回传到刷掌设备802进行提醒,具体作用如下:
一、刷掌设备端:
1、静默识别模块,刷掌设备端在默认情况下,会持续调用摄像头进行采集。本发明使用的为3D摄像头,在调用摄像头获数据到相关流媒体数据后,会对数据进行相关处理。先会进行优先,手掌优选主要通过掌静脉进行优选,为通过手掌大小,角度、图像对比度、图像的亮度和清晰度等系数指标综合评价选出最优的手掌图像。活检,则为通过3D摄像头采集获取到的手掌红外数据进行活体判断。
2、身份展示模块:用户手掌识别成功且能识别出相关身份后,则会展示此模块,供用户手掌二次确认身份相关信息。
3、新用户注册模块:用户手掌识别失败或者没有识别出相关身份,则会展示此模块,用户需要注册开通。注册时,用户在刷了手掌之后,需要借助手机端的身份、设备所属场景进行关联,达到OPENID、手掌特征、左右掌信息、注册场景ID关联一致性。
4、离线数据模块:在于在刷掌设备本地存储相关数据的模块,与本发明相关则为存储OPENID及特征数据相关,DB目前使用为WCDB,数据加密后存储。
5、本地通信模块,刷掌设备端会持续启动蓝牙服务,持续检测相关蓝牙连接。当有用户走近设备且手机端有授权蓝牙相关连接权限时,则会建双端的连接,全过程一次注册仅支持一个端与端的蓝牙连接,不支持1对多。连接建立后,后续会借助此通信,获取靠近刷掌支付设备端的手机端用户的掌信息。流程具体如下:
为用户授权后,靠近设备端,会建立蓝牙连接;
手机端会将当前APP登录帐号的OPENID发送到刷掌设备端;
刷掌设备端会判断当前OPENID是否在离线数据模块的列表中,如有则返回手机机端有该用户数据,返回当前场景ID后,需要进行一步指示提示信息,如有则返回微手机端用户数据,可先断开连接;
假如有则返回手机端有该用户数据,需要进一步指示提示信息,APP端会进一步获取当前场景ID并获取当前用户的掌信息,获取后直接返回到刷掌设备端。刷掌设备端获取到该信息后,提醒模块进入提醒。
6、提醒模块,在获取靠近刷掌支付设备端的手机端用户的掌信息后,则调用此模块进行提醒,目前介质主要是屏幕和语单,即屏幕上会展示“请使用右掌”或“请使用左掌”字样,语音提示类似。
二、手机端
1、登录模块,用户在手机上登录后,APP端会进一步获取相关票据,与本发明相关即为OPENID。
2、设置模块,用户在APP端设置中,需要授权同意允许蓝牙相关权限,后续才可以建立手机端与刷掌设备端的连接。
3、通信模块,用户提供与刷掌设备通信的蓝牙管道。
4、服务模块,在用户登录后,后端会将用户在各个场景下的掌信息返回到APP端,后续可根据各场景ID,进一步获取到掌的相关信息,比如在某一场景下,是左掌还是右掌等。
三、后端服务:后端服务主要包括基础服务、掌纹识别服务、掌纹注册服务、特征管理服务等。
1、特征管理服务,核心在于管理后端手掌相关数据,支付后端与设备端通过该服务,将用户相关数据,通过PUSH的安全方式,下发到设备端的服务。
2、刷掌支付服务,基于生态,在识别出手掌信息后,进一步关联用户帐号后进入支付相关服务。
3、数据库存储系统,主要用于安全地存储用户手掌相关脱敏后的数据及用户在各场景下应用关联的相关数据。
4、刷掌注册服务,基于生态,在获取用户手掌信息后,进一步关联用户帐号后进行存储相关服务。
作为一种可选的方案,例如图9所示,包括后端服务904、用户手机端902和线下刷掌设备端906,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一:提示注册:
1、新用户到刷掌支付设备前进行刷掌支付,检索发现该用户手掌识别不出身份,需要进行注册。
2、刷掌信息主要是掌静脉相关信息,刷掌设备端需要包含用于采集手掌信息的3D摄像头。此外,运行有刷掌支付APP,用于支撑用户及交互相关功能。
3、在识别不出用户身份后,刷掌支付设备端会生成与设备唯一性相关的二维码,与本发明相关为基于刷掌支付注册小程序APPID以及刷掌设备的SN为参数生成的二维码。
4、展示出二维码后,设备端会与启动蓝牙服务,持续检测相关蓝牙连接。全过程一次注册仅支持一个端与端的蓝牙连接,不支持1对多。
步骤二:用户授权:
1、用户手机端登录后,使用扫一扫功能扫描设备端的二维码。
2、扫码成功后,进入刷掌认证小程序,刷掌认证小程序提示用户是否建立与刷掌设备端的蓝牙连接,原因是基于蓝牙连接的短距离通信,可认证设备与用户/手机等在可接受范围,非远程扫码顶替等。用户授权后,刷掌设备与用户手机端建立连接关系。
3、蓝牙连接建立完成后,会提示会用户进行实名授权模块,认证用户的真实服务,基于当前客户端的实名授权服务实现,即手机端端拍摄人脸视频并与云端进行比对,并进行活体相关认证。认证通过后,即代表当前用户本人在操作。基于蓝牙连接及实名授权认证,可大大增强本人的授权的可靠性。
步骤三:手掌录入:
1、在用户授权通过后,通过蓝牙连接传递当前用户的相关状态信息到刷掌设备端,数据传输采用加密传输,核心数据包括,当前授权用户的昵称,头像,OPENID,用户手机的GPS信息等等。
2、刷掌设备端接收到信息后,会进入手掌录入的界面,展示当前待录取用户的昵称及头像信息,并提示用户注意过程中,在注册退出前或结束前,不要离开设备,不能断开蓝牙连接,避免手掌被识录入。用户录入时,需要录入较多的信息,主要为前倾,后倾,左右侧倾等多角度的相关掌纹图像。
3、在用户录入所有手掌图像后,刷掌设备会将图像,设备端的GPS信息以及通过蓝牙传递到设备端的相关用户信息,并送往后端服务进行判断,通过即可绑定。
步骤四,注册校验:
1、后端服务在收到刷掌注册请求后,需要进多轮的校对保障数据合法性。首先,会进行设备位置及连接性的有效性进行论证,核心论证刷掌设备端上传的连接状态值,如果为TRUE则说明有基于蓝牙连接后执行的掌纹注册,FALSE则说明过程中断过蓝牙,存在一定风险,不允许录入。随后会进一步验证,刷掌设备的GPS信息与用户手机的GPS信息是否有过大偏离,目前前结合容错逻辑,暂定为误差在100M以内为合法。
2、在验证完连接及地理位置相关信息后,会通过上传的OPENID反查用户的实名信息,并判断该用户最近是否有在手机端进行过实名授权,有则认为该OPENID可信,随后将上传的手掌图像与该实名登记的用户身份进行关联。
3、关联通过后,会将该数据写入后端数据库中,持久化安全存储。
步骤五,识别使用:
后续用户在线下进行刷掌时,则会将刷掌设备端采集的用户手掌图像与上传注册持久化存储的图像进行比对,通过后获该用户的身份并扣款。
作为一种可选的方案,整体架构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为刷掌或刷脸设备-刷掌或刷脸设备配合使用,另一种为刷掌或刷脸设备-外部检测设备配合使用,两种方式是应用时可结合门店的实际情况进行应用。具体为刷掌或刷脸设备-刷掌或刷脸设备,刷掌或刷脸设备摆放时,需要互相正对错开摆放,后续通过建立设备间会话关联,一台进行用户刷脸刷掌使用时,触发另外一台进入检测模式,检测录取到的视频会由检测模式的设备直接上传到云端;或者刷掌或刷脸设备-外部检测设备,刷掌或刷脸设备摆放时,需要落入检测设备的检测范围,后续通过建立设备间会话关联,一台进行用户刷脸刷掌使用时,触发外部检测设备进入检测模式并录制,检测录取到的视频会由该外部检测设备直接上传到云端。
上述整体架构包括刷脸刷掌设备端、检测端、后端,具体如下:
一、刷掌设备端
1、刷脸刷掌设备端核心运行有人脸APP,APP内核心包括手掌人脸采集识别模块,本地连接模块,会话管理模块,结果页模块。
2、掌脸采集,APP调用3D摄像头用于采集用户当前人脸或手掌流媒体数据。获取流媒体之后,终端针对流媒体进行优选。优选为通过人脸或手掌大小、人脸或手掌角度、图像对比度、图像的亮度和清晰度等系数指标综合评价选出最优的人脸或手掌图片随后,对该图片送往后端服务进行人脸或手掌识别。
3、会话管理模块,为了后续更快速定位问题,需要在当前进行人脸或手掌识别的会话即session,与当前正在检测录制的视频进行关联,故增设了本模块,核心为当进入人脸或手掌识别流程时,会针对建立新且唯一的sessionid。
4、本地连接模块,核心为实现双端设备之间的通信能力,在本发明中,最重要的即为实现设备与设备之间指令通道,用于控制检测端进入或退出检测,以及建设检测与人脸或手掌采集的关联。检测录制的视频需要关联本次的人脸或手掌识别,故需要建立刷脸刷掌设备端与检测端的关联性,本发明实现为通过蓝牙或者USB线缆,将刷脸刷掌设备端生成的sessionid传递到检测端,检测端再以该sessionid为key,关联所生成的视频。其他指令如开启检测,关闭检测等,会根据当前人脸或手掌支付全流程进行判断,如用户点击了人脸或手掌按钮,则发送开启检测指令;
5、结果页模块,用于展示当前支付结果信息。在此页面退出时,会向检测端则发送关闭检测指令。
二、检测端:可为独立的检测设备,或者刷脸刷掌设备。
1、检测端运行有APP,核心承载视频录制、视频上传、会话管理、本地连接,以及检测管理模块。会话管理、本地连接等相关与上诉刷脸刷掌设备端基本功能一致。
2、视频录制及视频上传,核心为通过接收来自人脸或手掌识别端的指令开启指令后,启动视频录制;接收来自人脸或手掌识别端的指令关闭指令后,停止录制。在启动视频录制时,会带上额外的会话ID,目前数据结构为{"sessionid":"XXXXXX","action":"start_record"};
3、检测管理模块,此模块仅在检测端同为刷脸刷掌设备的时候启用。由于线下刷脸刷掌设备同样有可能会承载刷脸刷掌支付功能使用,在该设备使用过程中,由于摄像头核心功能为刷脸刷掌识别,故在此模式不,不会进入检测模式。当前进入检测模式会,假如是线下刷脸刷掌设备是检测端,则会展示当前正在检测中,刷脸刷掌功能暂不可使用。
三、后端:
1、后端服务核心包括掌脸识别服务,会话管理服务、流媒体管理服务、误刷错刷核实服务。
2、云端掌脸识别服务,用于接收来自终端上传的掌脸数据后,对当前图像进行特征提取,并将该特征与数据库中的特征进行比对,找出分数最高的特征数据,并将相关人脸数据与后端数据库人脸进行比对。在体系内,则最终返回用户的帐号或支付付款码相关信息。
3、流媒体管理服务,用于接收来自检测端上传视频的相关服务。
4、误刷错刷核实服务,供客服等相关人员输入sessionid进行查询检测视频的MIS系统服务。
3、会话管理服务,以sessionid\人脸手掌图\视频为为存储结构进行存储,供误刷错刷核实服务进行调度。
通过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可摆脱了对人工的依赖,同时兼顾多种类型设,并仅采集关联会话,大大减少了需要存储的视频流数据,降低了存储的要求,同时有会话关联,有需要进行定位的误刷或错刷,仅需要系统上输下会话ID查看,提升了定位问题的效率。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涉及到用户信息等相关的数据,当本申请以上实施例运用到具体产品或技术中时,需要获得用户许可或者同意,且相关数据的收集、使用和处理需要遵守相关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前述的各方法实施例,为了简单描述,故将其都表述为一系列的动作组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知悉,本申请并不受所描述的动作顺序的限制,因为依据本申请,某些步骤可以采用其他顺序或者同时进行。其次,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应该知悉,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实施例均属于优选实施例,所涉及的动作和模块并不一定是本申请所必须的。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用于实施上述体态识别方法的体态识别装置。如图10所示,该装置包括:
第一连接单元1002,用于建立目标设备与移动终端之间的通信连接,并通过通信连接获取移动终端对应的体态标准图像,其中,体态标准图像为移动终端的所属用户对应的体态图像;
第一控制单元1004,用于响应于目标设备触发的图像采集请求,控制目标设备进行图像采集,并在通过图像采集获取到体态参考图像的情况下,对体态参考图像与体态标准图像进行图像比对,得到目标比对结果;
第二控制单元1006,用于在目标比对结果指示体态参考图像与体态标准图像之间的图像相似度大于或等于预设阈值的情况下,控制目标设备执行验证成功对应的第一操作;或,在目标比对结果指示图像相似度小于预设阈值的情况下,控制目标设备执行验证失败对应的第二操作。
具体实施例可以参考上述体态识别装置中所示示例,本示例中在此不再赘述。
作为一种可选的方案,上述装置,还包括:
第一获取单元,用于在建立目标设备与移动终端之间的通信连接,并通过通信连接获取移动终端对应的体态标准图像之前,获取移动终端触发的注册请求,其中,注册请求用于请求将移动终端接入目标设备的验证名单;
第二获取单元,用于在建立目标设备与移动终端之间的通信连接,并通过通信连接获取移动终端对应的体态标准图像之前,响应注册请求,获取移动终端在注册过程中上传的体态标准图像;
第一存储单元,用于在建立目标设备与移动终端之间的通信连接,并通过通信连接获取移动终端对应的体态标准图像之前,将体态标准图像按照移动终端的终端标识存储至目标数据库。
具体实施例可以参考上述体态识别装置中所示示例,本示例中在此不再赘述。
作为一种可选的方案,上述装置,还包括:
第一获取模块,用于建立通信连接,并通过通信连接获取移动终端的终端标识;
第一索引模块,用于利用移动终端的终端标识从目标数据库中进行索引,得到体态标准图像。
具体实施例可以参考上述体态识别装置中所示示例,本示例中在此不再赘述。
作为一种可选的方案,第一连接单元1002,包括:
第一连接模块,用于建立通信连接,并获取移动终端通过通信连接传输的体态标准图像。
具体实施例可以参考上述体态识别装置中所示示例,本示例中在此不再赘述。
作为一种可选的方案,第二获取单元,包括:
第二获取模块,用于响应注册请求,获取移动终端在注册过程中上传的、移动终端的用户的第一部位对应的体态图像;
第一确定模块,用于将第一部位对应的体态图像确定为体态标准图像。
具体实施例可以参考上述体态识别装置中所示示例,本示例中在此不再赘述。
作为一种可选的方案,上述装置,还包括:
第一提示模块,用于在响应于目标设备触发的图像采集请求,控制目标设备进行图像采集,并在通过图像采集获取到体态参考图像的情况下,对体态参考图像与体态标准图像进行图像比对,得到目标比对结果之后,在目标比对结果指示图像相似度小于预设阈值、且体态参考图像为第二部位对应的体态图像的情况下,控制目标设备执行第二操作,并显示部位异常提示信息,其中,第一部位不同于第二部位,部位异常提示信息用于提示体态参考图像对应的部位存在异常。
具体实施例可以参考上述体态识别装置中所示示例,本示例中在此不再赘述。
作为一种可选的方案,第一控制单元1004,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第一比对模块,用于响应于目标设备触发的第一采集请求,控制目标设备中的第一设备进行第一体态元素的图像采集,并在通过第一体态元素的图像采集获取到第一参考图像的情况下,对第一参考图像与体态标准图像进行图像比对,得到第一比对结果;
第二比对模块,用于响应于目标设备触发的第二采集请求,控制目标设备中的第二设备进行第二体态元素的图像采集,并在通过第二体态元素的图像采集获取到第二参考图像的情况下,对第二参考图像与体态标准图像进行图像比对,得到第二比对结果,其中,第一体态元素不同于第二体态元素。
具体实施例可以参考上述体态识别装置中所示示例,本示例中在此不再赘述。
作为一种可选的方案,第一比对模块,包括:
第一控制子模块,用于响应于第一采集请求,控制第一设备进行第一体态元素的图像采集,并控制第二设备进行校验图像采集;
第一比对子模块,用于在通过第一体态元素的图像采集获取到第一参考图像、且通过校验图像采集确定第一体态元素的图像采集的过程符合合法校验条件的情况下,对第一参考图像与体态标准图像进行图像比对,得到第一比对结果。
具体实施例可以参考上述体态识别装置中所示示例,本示例中在此不再赘述。
作为一种可选的方案,上述装置,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第一控制模块,用于控制目标设备执行通行开放操作,其中,通行开放操作用于开放目标通道、并允许移动终端的用户通过目标通道;
第二控制模块,用于控制目标设备执行资源扣除操作,其中,资源扣除操作用于扣除移动终端的用户对应的虚拟资源;
第三控制模块,用于控制目标设备执行资源调取操作,其中,资源调取操作用于调取移动终端的用户对应的对象资源。
具体实施例可以参考上述体态识别装置中所示示例,本示例中在此不再赘述。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又一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用于实施上述体态识别方法的电子设备,如图11所示,该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1102和处理器1104,该存储器1102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处理器1104被设置为通过计算机程序执行上述任一项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电子设备可以位于计算机网络的多个网络设备中的至少一个网络设备。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处理器可以被设置为通过计算机程序执行以下步骤:
S1,建立目标设备与移动终端之间的通信连接,并通过通信连接获取移动终端对应的体态标准图像,其中,体态标准图像为移动终端的所属用户对应的体态图像;
S2,响应于目标设备触发的图像采集请求,控制目标设备进行图像采集,并在通过图像采集获取到体态参考图像的情况下,对体态参考图像与体态标准图像进行图像比对,得到目标比对结果;
S3,在目标比对结果指示体态参考图像与体态标准图像之间的图像相似度大于或等于预设阈值的情况下,控制目标设备执行验证成功对应的第一操作;或,在目标比对结果指示图像相似度小于预设阈值的情况下,控制目标设备执行验证失败对应的第二操作。
可选地,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11所示的结构仅为示意,电子设备也可以是智能手机(如Android手机、iOS手机等)、平板电脑、掌上电脑以及移动互联网设备(Mobile Internet Devices,MID)、PAD等终端设备。图11其并不对上述电子设备的结构造成限定。例如,电子设备还可包括比图11中所示更多或者更少的组件(如网络接口等),或者具有与图11所示不同的配置。
其中,存储器1102可用于存储软件程序以及模块,如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体态识别方法和装置对应的程序指令/模块,处理器1104通过运行存储在存储器1102内的软件程序以及模块,从而执行各种功能应用以及数据处理,即实现上述的体态识别方法。存储器1102可包括高速随机存储器,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如一个或者多个磁性存储装置、闪存、或者其他非易失性固态存储器。在一些实例中,存储器1102可进一步包括相对于处理器1104远程设置的存储器,这些远程存储器可以通过网络连接至终端。上述网络的实例包括但不限于互联网、企业内部网、局域网、移动通信网及其组合。其中,存储器1102具体可以但不限于用于存储体态标准图像、体态参考图像等信息。作为一种示例,如图11所示,上述存储器1102中可以但不限于包括上述体态识别装置中的第一连接单元1002、第一控制单元1004、第二控制单元1006。此外,还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上述体态识别装置中的其他模块单元,本示例中不再赘述。
可选地,上述的传输装置1106用于经由一个网络接收或者发送数据。上述的网络具体实例可包括有线网络及无线网络。在一个实例中,传输装置1106包括一个网络适配器(Network Interface Controller,NIC),其可通过网线与其他网络设备与路由器相连从而可与互联网或局域网进行通讯。在一个实例中,传输装置1106为射频(Radio Frequency,RF)模块,其用于通过无线方式与互联网进行通讯。
此外,上述电子设备还包括:显示器1108,用于显示上述体态标准图像、体态参考图像等信息;和连接总线1110,用于连接上述电子设备中的各个模块部件。
在其他实施例中,上述终端设备或者服务器可以是一个分布式系统中的一个节点,其中,该分布式系统可以为区块链系统,该区块链系统可以是由该多个节点通过网络通信的形式连接形成的分布式系统。其中,节点之间可以组成点对点(Peer To Peer,简称P2P)网络,任意形式的计算设备,比如服务器、终端等电子设备都可以通过加入该点对点网络而成为该区块链系统中的一个节点。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指令,该计算机程序/指令包含用于执行流程图所示的方法的程序代码。在这样的实施例中,该计算机程序可以通过通信部分从网络上被下载和安装,和/或从可拆卸介质被安装。在该计算机程序被中央处理器执行时,执行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各种功能。
上述本申请实施例序号仅仅为了描述,不代表实施例的优劣。
需要说明的是,电子设备的计算机系统仅是一个示例,不应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功能和使用范围带来任何限制。
计算机系统包括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其可以根据存储在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中的程序或者从存储部分加载到随机访问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中的程序而执行各种适当的动作和处理。在随机访问存储器中,还存储有系统操作所需的各种程序和数据。中央处理器、在只读存储器以及随机访问存储器通过总线彼此相连。输入/输出接口(Input/Output接口,即I/O接口)也连接至总线。
以下部件连接至输入/输出接口:包括键盘、鼠标等的输入部分;包括诸如阴极射线管(Cathode Ray Tube,CRT)、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等以及扬声器等的输出部分;包括硬盘等的存储部分;以及包括诸如局域网卡、调制解调器等的网络接口卡的通信部分。通信部分经由诸如因特网的网络执行通信处理。驱动器也根据需要连接至输入/输出接口。可拆卸介质,诸如磁盘、光盘、磁光盘、半导体存储器等等,根据需要安装在驱动器上,以便于从其上读出的计算机程序根据需要被安装入存储部分。
特别地,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各个方法流程图中所描述的过程可以被实现为计算机软件程序。例如,本申请的实施例包括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其包括承载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的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包含用于执行流程图所示的方法的程序代码。在这样的实施例中,该计算机程序可以通过通信部分从网络上被下载和安装,和/或从可拆卸介质被安装。在该计算机程序被中央处理器执行时,执行本申请的系统中限定的各种功能。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设备的处理器从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读取该计算机指令,处理器执行该计算机指令,使得该计算机设备执行上述各种可选实现方式中提供的方法。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上述计算机可读的存储介质可以被设置为存储用于执行以下步骤的计算机程序:
S1,建立目标设备与移动终端之间的通信连接,并通过通信连接获取移动终端对应的体态标准图像,其中,体态标准图像为移动终端的所属用户对应的体态图像;
S2,响应于目标设备触发的图像采集请求,控制目标设备进行图像采集,并在通过图像采集获取到体态参考图像的情况下,对体态参考图像与体态标准图像进行图像比对,得到目标比对结果;
S3,在目标比对结果指示体态参考图像与体态标准图像之间的图像相似度大于或等于预设阈值的情况下,控制目标设备执行验证成功对应的第一操作;或,在目标比对结果指示图像相似度小于预设阈值的情况下,控制目标设备执行验证失败对应的第二操作。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实施例的各种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是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终端设备相关的硬件来完成,该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介质可以包括:闪存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盘或光盘等。
上述本申请实施例序号仅仅为了描述,不代表实施例的优劣。
上述实施例中的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上述计算机可读取的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或多台计算机设备(可为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
在本申请的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客户端,可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其中,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单元或模块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或其它的形式。
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以上仅是本申请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13)

1.一种体态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建立目标设备与移动终端之间的通信连接,并通过所述通信连接获取所述移动终端对应的体态标准图像,其中,所述体态标准图像为所述移动终端的所属用户对应的体态图像;
响应于所述目标设备触发的图像采集请求,控制所述目标设备进行图像采集,并在通过所述图像采集获取到体态参考图像的情况下,对所述体态参考图像与所述体态标准图像进行图像比对,得到目标比对结果;
在所述目标比对结果指示所述体态参考图像与所述体态标准图像之间的图像相似度大于或等于预设阈值的情况下,控制所述目标设备执行验证成功对应的第一操作;或,在所述目标比对结果指示所述图像相似度小于所述预设阈值的情况下,控制所述目标设备执行验证失败对应的第二操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建立目标设备与移动终端之间的通信连接,并通过所述通信连接获取所述移动终端对应的体态标准图像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所述移动终端触发的注册请求,其中,所述注册请求用于请求将所述移动终端接入所述目标设备的验证名单;
响应所述注册请求,获取所述移动终端在注册过程中上传的所述体态标准图像;
将所述体态标准图像按照所述移动终端的终端标识存储至目标数据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立目标设备与移动终端之间的通信连接,并通过所述通信连接获取所述移动终端对应的体态标准图像,包括:
建立所述通信连接,并通过所述通信连接获取所述移动终端的终端标识;
利用所述移动终端的终端标识从所述目标数据库中进行索引,得到所述体态标准图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立目标设备与移动终端之间的通信连接,并通过所述通信连接获取所述移动终端对应的体态标准图像,包括:
建立所述通信连接,并获取所述移动终端通过所述通信连接传输的所述体态标准图像。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响应所述注册请求,获取所述移动终端在注册过程中上传的所述体态标准图像,包括:
响应所述注册请求,获取所述移动终端在注册过程中上传的、所述移动终端的所述用户的第一部位对应的体态图像;
将所述第一部位对应的体态图像确定为所述体态标准图像。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响应于所述目标设备触发的图像采集请求,控制所述目标设备进行图像采集,并在通过所述图像采集获取到体态参考图像的情况下,对所述体态参考图像与所述体态标准图像进行图像比对,得到目标比对结果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目标比对结果指示所述图像相似度小于所述预设阈值、且所述体态参考图像为第二部位对应的体态图像的情况下,控制所述目标设备执行所述第二操作,并显示部位异常提示信息,其中,所述第一部位不同于所述第二部位,所述部位异常提示信息用于提示所述体态参考图像对应的部位存在异常。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响应于所述目标设备触发的图像采集请求,控制所述目标设备进行图像采集,并在通过所述图像采集获取到体态参考图像的情况下,对所述体态参考图像与所述体态标准图像进行图像比对,得到目标比对结果,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响应于所述目标设备触发的第一采集请求,控制所述目标设备中的第一设备进行第一体态元素的图像采集,并在通过所述第一体态元素的图像采集获取到第一参考图像的情况下,对所述第一参考图像与所述体态标准图像进行图像比对,得到第一比对结果;
响应于所述目标设备触发的第二采集请求,控制所述目标设备中的第二设备进行第二体态元素的图像采集,并在通过所述第二体态元素的图像采集获取到第二参考图像的情况下,对所述第二参考图像与所述体态标准图像进行图像比对,得到第二比对结果,其中,所述第一体态元素不同于所述第二体态元素。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响应于所述目标设备触发的第一采集请求,控制所述目标设备中的第一设备进行第一体态元素的图像采集,并在通过所述第一体态元素的图像采集获取到第一参考图像的情况下,对所述第一参考图像与所述体态标准图像进行图像比对,得到第一比对结果,包括:
响应于所述第一采集请求,控制所述第一设备进行所述第一体态元素的图像采集,并控制所述第二设备进行校验图像采集;
在通过所述第一体态元素的图像采集获取到所述第一参考图像、且通过所述校验图像采集确定所述第一体态元素的图像采集的过程符合合法校验条件的情况下,对所述第一参考图像与所述体态标准图像进行图像比对,得到所述第一比对结果。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所述目标设备执行验证成功对应的第一操作,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控制所述目标设备执行通行开放操作,其中,所述通行开放操作用于开放目标通道、并允许所述移动终端的所述用户通过所述目标通道;
控制所述目标设备执行资源扣除操作,其中,所述资源扣除操作用于扣除所述移动终端的所述用户对应的虚拟资源;
控制所述目标设备执行资源调取操作,其中,所述资源调取操作用于调取所述移动终端的所述用户对应的对象资源。
10.一种体态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连接单元,用于建立目标设备与移动终端之间的通信连接,并通过所述通信连接获取所述移动终端对应的体态标准图像,其中,所述体态标准图像为所述移动终端的所属用户对应的体态图像;
第一控制单元,用于响应于所述目标设备触发的图像采集请求,控制所述目标设备进行图像采集,并在通过所述图像采集获取到体态参考图像的情况下,对所述体态参考图像与所述体态标准图像进行图像比对,得到目标比对结果;
第二控制单元,用于在所述目标比对结果指示所述体态参考图像与所述体态标准图像之间的图像相似度大于或等于预设阈值的情况下,控制所述目标设备执行验证成功对应的第一操作;或,在所述目标比对结果指示所述图像相似度小于所述预设阈值的情况下,控制所述目标设备执行验证失败对应的第二操作。
11.一种计算机可读的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的存储介质包括存储的程序,其中,所述程序可被终端设备或计算机运行时执行所述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中所述的方法。
12.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指令,其特征在于,该计算机程序/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中所述方法的步骤。
13.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被设置为通过所述计算机程序执行所述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中所述的方法。
CN202211234802.XA 2022-10-10 2022-10-10 体态识别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Pending CN11701188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234802.XA CN117011881A (zh) 2022-10-10 2022-10-10 体态识别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234802.XA CN117011881A (zh) 2022-10-10 2022-10-10 体态识别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011881A true CN117011881A (zh) 2023-11-07

Family

ID=885715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234802.XA Pending CN117011881A (zh) 2022-10-10 2022-10-10 体态识别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011881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997371B1 (ko) 신원 인증 방법 및 장치, 단말기 및 서버
US10135818B2 (en) User biological feature authentication method and system
WO2017193826A1 (zh) 一种云桌面登陆验证方法、云桌面控制系统及客户端
CN107483416A (zh) 身份验证的方法及装置
US10719591B1 (en) Authentication of audio-based input signals
WO2021021374A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of identification verification using hybrid near-field communication and optical authentication
US20210248354A1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reducing false positives in facial recognition
CN204990444U (zh) 智能安防控制设备
CN106453245A (zh) 验证身份的方法及装置
WO2021138499A1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facial recognition on a user device
US11681883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of identification verification using near-field communication and optical authentication
CN106469269B (zh) 一种密码管理的方法、装置及终端
CN104486306A (zh) 基于指静脉识别和云服务进行身份认证的方法
KR101334744B1 (ko) 무인대출 처리방법
CN107516371B (zh) 验证识别方法及酒店智能卡系统
CN110222187B (zh) 保护用户隐私的共同活动检测与数据共享方法
CN117011881A (zh) 体态识别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15906028A (zh) 用户身份验证方法、装置和自助服务终端
CN104735067A (zh) O2o实名登记准入系统及方法
US11128620B2 (en) Online verification method and system for verifying the identity of a subject
CN113515734A (zh)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装置及设备
WO2024109737A1 (zh) 一种信息验证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4710355B (zh) 登录管理方法及系统
CN111835713B (zh) 一种安全认证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CN113536249A (zh) 基于双重认证的事件处理方法和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