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998183A - 基站装置、无线通信系统及无线通信方法 - Google Patents
基站装置、无线通信系统及无线通信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6998183A CN116998183A CN202180094670.2A CN202180094670A CN116998183A CN 116998183 A CN116998183 A CN 116998183A CN 202180094670 A CN202180094670 A CN 202180094670A CN 116998183 A CN116998183 A CN 11699818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ase station
- report
- ddds
- request
- transmit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6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34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4
- 238000013500 data storage Methods 0.000 claims 5
- 230000009977 dual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3139 buffer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84 extrac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GVVPGTZRZFNKDS-JXMROGBWSA-N geranyl diphosphate Chemical compound CC(C)=CCC\C(C)=C\CO[P@](O)(=O)OP(O)(O)=O GVVPGTZRZFNKDS-JXMROGBW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35 prolong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10—Flow control between communication endpoints
- H04W28/12—Flow control between communication endpoints using signalling between network elemen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10—Flow control between communication endpoi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的公开涉及提高双连接中的用户吞吐量的技术。基站装置具备请求部及发送控制部,并利用邻接基站而向终端发送数据。请求部以规定的周期将请求状态报告的报告请求发送到邻接基站,所述状态报告表示从邻接基站向终端的数据发送的状态。发送控制部基于从邻接基站接收的状态报告而控制向邻接基站的数据发送。请求部基于通过状态报告而表示的状态的变化而改变向邻接基站发送报告请求的周期。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基站装置、无线通信系统及无线通信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提高下行链路的平均吞吐量的一个技术,研发了双连接(Dual Connectivity)。双连接通过多个基站而实现。例如,主基站将用户数据D分割成数据D1及数据D2。数据D1被发送给用户终端,数据D2被发送给辅助基站。然后,辅助基站将数据D2发送给用户终端。由此,用户终端取得用户数据D。
在通过双连接而发送下行链路数据时,主基站及辅助基站执行DDDS(DownlinkData Delivery Status:下行链路数据传递状态)工序。例如,主基站对辅助基站请求DDDS报告。辅助基站根据该请求而向主基站发送DDDS报告。然后,主基站基于DDD S报告而执行下行链路数据的流控制。
此外,关于双连接,例如记载于专利文献1~2中。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WO2020/026835
专利文献2:WO2019/097705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按照每个承载进行上述的DDDS工序。因此,在基站中收纳的承载的数量增加时,执行DDDS工序所需的资源(例如,CPU的容量)会增加。其结果,基站的处理能力不充分的情况下,用户平面的传输速率(或者用户吞吐量)可能被限制。
本发明的一个侧面的目的在于提高双连接中的用户吞吐量。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基站装置利用邻接基站向终端发送数据。该基站装置具备:请求部,其以规定的周期向所述邻接基站发送请求状态报告的报告请求,所述状态报告表示从所述邻接基站向所述终端的数据发送的状态;及发送控制部,其基于从所述邻接基站接收的状态报告控制向所述邻接基站的数据发送。所述请求部基于通过所述状态报告表示的状态的变化,改变向所述邻接基站发送所述报告请求的周期。
发明效果
根据上述的方式,提高双连接中的用户吞吐量。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一例的图。
图2是表示基站的无线协议的结构例的图。
图3是表示双连接的动作序列的一例的图。
图4是表示基站的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5是表示DDDS报告的格式的一例的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DDDS工序的一例的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DDDS工序的一例的图。
图8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主基站的动作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DDDS工序的一例的图。
图10是表示基于DDDS报告估计的无线速率的一例的图。
图11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中的主基站的动作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DDDS工序的一例的图。
图13是表示包括缓存报告位的DDDS报告的格式的一例的图。
图14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中的辅助基站的动作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15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中的主基站的动作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DDDS工序的一例的图。
图17是表示可将多个承载复用的DDDS报告的格式的一例的图。
图18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中的辅助基站的动作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19是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DDDS工序的一例的图。
图20是第六实施方式中的主基站的动作的一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一例。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100提供双连接。双连接在一个终端装置(例如,UE)与两个基站之间传送包数据。
基站1在该实施例中为gNB,作为主基站进行工作。另外,基站2在该实施例中为eNB,作为辅助基站进行工作。基站1及基站2通过非理想回传(Non-Ideal backhaul)(例如,X2)接口连接。用户终端3在该实施例中为UE(User Equipment:用户设备)。然后,用户终端3可与基站1及基站2之间进行通信。另外,用户终端3可从基站1及基站2这两个基站同时接收下行链路数据。
图2表示基站的无线协议的结构例。在该例子中,通过分离承载架构而实现双连接。
基站1和基站2包括PDCP(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包数据汇聚协议)层、RLC(Radio Link Control:无线链路控制)层、MAC(Medium Access Control:介质访问控制)层。作为辅助基站进行工作的基站2具备LTE(Long 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的RLC层及NR(New Radio:新空口)的RLC层。然后,基站1的PDCP层和基站2的RLC层之间通过X2(Xn)接口连接。
图3表示双连接的动作序列的一例。在该实施例中,基站1作为主基站进行工作,基站2作为辅助基站进行工作。另外,从核心网发送到用户终端3的下行链路数据被提供给基站1。
基站1将从核心网提供的用户数据分割为数据1及数据2。然后,基站1将数据1发送给基站2,并将数据2发送给用户终端3。基站2将从基站1接收到的数据1转发给用户终端3。其结果,用户终端3接收数据1及数据2。即,实现双连接。
基站1及基站2执行DDDS(Downlink Data Delivery Status:下行链路数据传递状态)工序而控制基站1与基站2之间的数据发送。即,从基站1发送到基站2的数据包中被赋予轮询位(在图3中为P)。轮询位表示是否请求表示从基站2向用户终端3发送数据的状态的DDDS报告。具体而言,当轮询位为“0”时,基站2不将DDDS报告发送给基站1。当轮询位为“1”时,基站2将DDDS报告发送给基站1。
基站1以规定的周期向基站2请求DDDS报告。规定的周期例如由从基站1向基站2发送的数据包的个数来表示。作为一例,假设对100个数据包需要1个DDDS报告。在该情况下,对第1~99个数据包分别赋予“P=0”,对第100个数据包赋予“P=1”。另外,对第101~199个数据包分别赋予“P=0”,对第200个数据包赋予“P=1”。
基站1基于DDDS报告估计从基站2向用户终端3发送数据的状态。例如,估计基站2与用户终端3之间的无线状况及基站2的数据缓存的状态等。然后,基站1基于新估计的状态而控制向基站2发送数据。
按照每个承载执行上述的DDDS工序。在以下的记载中,承载对应于数据包的路径。因此,在基站1及基站2收纳多个承载的情况下,频繁地执行DDDS工序,消耗基站1及基站2(特别是,基站1)的资源。然后,当为执行DDDS工序而消耗的资源增加时,用户平面的传输速率被限制。此外,有时在一个用户终端之间设定多个承载。例如,针对一个终端,可同时设定用于传送声音数据的承载、用于传送图像数据的承载、用于传送HTML数据的承载。
对于上述课题,如果加长请求DDDS报告的周期,则为执行DDDS工序而消耗的资源变少。但是,如果加长请求DDDS报告的周期,则有时会无法高精度地估计基站2的状态。因此,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提供缓解上述折衷的功能。
图4(a)表示作为主基站进行工作的基站1的一例。基站1具备数据发送控制部11、DDDS请求部12、DDDS接收部13、DDDS保存部14及承载分类部15。此外,基站1也可以具备图4(a)中未图示的其他的功能。另外,图4(a)表示与双连接通信的主基站相关的功能。
数据发送控制部11将从核心网发来的下行链路数据发送到基站2及用户终端3。此时,数据发送控制部11基于从基站2接收的DDDS报告控制向基站2发送数据。此外,下行链路数据储存在数据包中而被发送。
DDDS请求部12将请求DDDS报告的报告请求发送到基站2。报告请求通过对从基站1发送到基站2的各个数据包赋予的轮询位P而实现。具体而言,在请求DDDS报告时,DDDS请求部12在轮询位P上设定“1”。另外,在不请求DDDS报告时,DDDS请求部12在轮询位P上设定“0”。即,报告请求通过在轮询位P上设定“1”来实现。此外,DDDS请求部12例如以规定的周期向基站2请求DDDS报告。但是,DDDS请求部12可变更请求DDDS报告的周期。
DDDS接收部13接收从基站2发送的DDDS报告。DDDS接收部13所接收的DDDS报告被保存在DDDS保存部14。此外,关于承载分类部15,将后述。
数据发送控制部11、DDDS请求部12、DDDS接收部13及承载分类部15例如通过执行软件程序的处理器而实现。即,由处理器来执行软件程序,从而提供数据发送控制部11、DDDS请求部12、DDDS接收部13及承载分类部15的功能。但是,也可以通过硬件电路来实现数据发送控制部11、DDDS请求部12、DDDS接收部13及承载分类部15的一部分功能。另外,DDDS保存部14例如通过半导体存储器而实现。
图4(b)表示作为辅助基站进行工作的基站2的一例。基站2具备包缓存21、包转发部22、DDDS生成部23及DDDS发送部24。此外,基站2也可以具备图4(b)中未图示的其他的功能。另外,图4(b)表示双连接通信的辅助基站的功能。
包缓存21例如为FIFO存储器,保存从基站1接收的数据包。包转发部22将保存在包缓存21中的数据包发送到用户终端3。此外,对各个接收包赋予的轮询位P被引导至DDDS生成部23。当基站2接收DDDS请求时,DDDS生成部23生成DDDS报告。然后,DDDS发送部24将DDDS报告发送到基站1。此外,DDDS报告的格式如图5所示。该格式被规定为3GPP的TS38.425。
包转发部22、DDDS生成部23及DDDS发送部24例如由执行软件程序的处理器而实现。即,通过由处理器执行软件程序,从而提供包转发部22、DDDS生成部23及DDDS发送部24的功能。但是,包转发部22、DDDS生成部23及DDDS发送部24的一部分功能可由硬件电路来实现。另外,包缓存21例如由半导体存储器而实现。
<第一实施方式>
如上所述,作为主装置而进行工作的基站1向作为辅助基站进行工作的基站2发送DDDS请求。这样,基站2生成DDDS报告而发送到基站1,基站1接收DDDS报告。然后,在基站1中,所接收的DDDS报告被保存在DDDS保存部14。此时,在基站2中在每个承载中生成DDDS报告,并在基站1中在每个承载中保存DDDS报告。
图6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DDDS工序的一例。此外,图6所示的□标记表示保存在DDDS保存部14中的DDDS报告。另外,在该实施例中,基站1按照每个处理时机对5个承载执行流控制。
在时刻N中,如图6(a)所示,数据发送控制部11对承载1~5分别进行流控制。此时,数据发送控制部11从DDDS保存部14读出承载1~5的DDDS报告,并基于各个DDDS报告而进行流控制。例如,在时刻N,对承载1而保存有4个DDDS报告。在该情况下,数据发送控制部11基于4个DDDS报告而对承载1进行流控制。
但是,在1次的控制周期中,数据发送控制部11能够按照每个承载执行的DDDS报告的数量被限制。在该实施例中,数据发送控制部11能够每个承载执行的DDDS报告的数量为5个。
在时刻N+1,如图6(b)所示,数据发送控制部11对承载6~10分别进行流控制。但是,对承载8而保存有7个DDDS报告。在该情况下,数据发送控制部11基于5个DDDS报告而对承载8执行流控制。即,2个DDDS报告不从DDDS保存部14读出。
在时刻N+2,如图6(c)所示,数据发送控制部11对承载11~15分别进行流控制。此时,DDDS保存部14中残留有在时刻N+1未被读出的承载8的DDDS报告。然后,在对承载6~10的下一次的处理时机执行残留在DDDS保存部14的DDDS报告。即,DDDS工序的处理在时间区域中被分散。
这样,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为了进行流控制而从DDDS保存部14读出的DDDS报告的个数被限制,因此在基站1中为了执行DDDS工序而消耗的处理器资源被抑制。即,对用户平面的处理分配充分的处理器资源。由此,提高用户吞吐量。
<第二实施方式>
图7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DDDS工序的一例。此外,在图7中省略了从基站1直接向用户终端3发送数据。另外,在以下的实施方式的说明中也会同样省略从基站1直接向用户终端3发送数据。
基站1向基站2发送数据包。对各个数据包赋予序列号SN及轮询位P。序列号SN识别各个数据包。由此,基站2利用序列号SN而检测包损失。在以下的记载中,将序列号SN为“i”的数据包称为“包SNi”。另外,如上所述,轮询位P表示是否请求DDDS报告。具体而言,如果轮询位为“0”,基站2不将DDDS报告发送到基站1。如果轮询位为“1”,基站2将DDDS报告发送到基站1。
轮询位P以规定的周期被设定为“1”。在该实施例中,在发送100个数据包时,在1个数据包中被设定为“P=1”。例如,在发送100个包(SN0~SN99)时,对包SN0~SN98赋予“P=0”,对包SN99赋予“P=1”。
基站2将从基站1接收的数据包转发到用户终端3。例如,在接收到包SN0~SN99时,基站2将包SN0~SN99转发到用户终端3。
另外,当接收DDDS请求时,基站2生成DDDS报告而发送到基站1。即,当接收赋予了“P=1”的数据包时,基站2生成DDDS报告而发送到基站1。在该实施例中,当接收到包SN99时,基站2生成DDDS报告而发送到基站1。
DDDS报告包括图5所示的信息。然后,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使用基站2最后向用户终端3转发的数据包的序列号SN。具体而言,基站2最后向用户终端3转发的数据包的序列号SN为“Highest successfully delivered NR PDCP Sequence Number(最高成功交付NR PDCP序列号)”或“Highest transmitted NR PDCP Sequence Number(最高传输NR PDCP序列号)”,从基站2报告给基站1。在该实施例中,基站2将包SN0~SN99转发到用户终端3。因此,在DDDS报告中向基站1报告“SN=99”。
接着,基站1将包SN100~SN199发送到基站2。此时,对包SN100~SN198赋予“P=0”,对包SN199赋予“P=1”。然后,基站2将包SN100~SN199全部转发到用户终端3。在该情况下,基站2最后转发到用户终端3的数据包的序列号SN为“199”。因此,在DDDS报告中,向基站1报告“SN=199”。
基站1计算在新的DDDS报告中报告的序列号SN与在上一次的DDDS报告中报告的序列号SN之间的差分ΔSN。在该实施例中,差分ΔSN为100。
同样地,基站1将包SN200~SN299发送到基站2。此时,对包SN200~SN298赋予“P=0”,对包SN299赋予“P=1”。然后,基站2将包SN200~SN299全部转发到用户终端3。在该情况下,基站2最后转发给用户终端3的数据包的序列号SN为“299”。因此,在DDDS报告中向基站1报告“SN=299”。
基站1计算差分ΔSN。在该实施例中,差分ΔSN为100。进而,基站1计算差分ΔSN的变化。在该实施例中,上一次的差分ΔSN和新的差分ΔSN一致。在该情况下,基站1估计在基站2与用户终端3之间的无线环境稳定。在此,基站2与用户终端3之间的无线环境稳定时,即便基于DDDS报告的流控制的频度低,也能够高精度地估计基站1在基站2与用户终端3之间的数据发送的状态。然后,如果能够高精度地估计基站2与用户终端3之间的数据发送的状态,则可进行适当的流控制。由此,当上一次的差分ΔSN与新的差分ΔSN一致时,基站1加长请求DDDS报告的周期。即,基站1加长发送DDDS请求的周期。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例中,在差分ΔSN的值连续2次相同时,DDDS请求的发送周期变长,但第二实施方式不限于该方法。即,在差分ΔSN的值连续规定次数相同时,也可以加长DDDS请求的发送周期。另外,在上述的实施例中,在差分ΔSN的变化为零时,加长DDDS请求的发送周期,但第二实施方式不限于该方法。即,在差分ΔSN的变化小于规定的阈值时,可以加长DDDS请求的发送周期。
在这个例子中,DDDS请求的发送周期从“100包”延长到“200包”。因此,在发送包SN300~SN399时,对所有的数据包赋予“P=0”。在该情况下,基站2不生成DDDS报告。接着,在发送包SN400~SN499时,对包SN400~SN498赋予“P=0”,对包SN499赋予“P=1”。然后,基站2在接收到包SN499时生成DDDS报告而发送到基站1。
这样,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在基站2与用户终端3之间的无线环境稳定时,基站1加长请求DDDS报告的周期。由此,基站1接收DDDS报告的频度变少,基于DDDS报告而进行的DDDS工序的执行频度变低。因此,能够抑制在基站1中为了执行DDDS工序而消耗的处理器资源。即,对用户平面的处理分配充分的处理器资源,提高数据吞吐量。
图8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主基站(基站1)的动作的一例的流程图。此外,在图8中省略了发送下行链路数据的处理。
在S1中,DDDS请求部12向基站2发送DDDS请求。DDDS请求通过轮询位而实现。另外,以规定的周期发送DDDS请求。
在S2中,DDDS接收部13接收DDDS报告。在S3中,DDDS请求部12从DDDS报告中提取递送SN。在此,递送SN表示识别基站2最后转发到用户终端3的数据包的序列号。在S4中,DDDS请求部12计算差分ΔSN。差分ΔSN表示新提取的递送SN与上一次的递送SN之间的差分。
在S5中,DDDS请求部12判断差分ΔSN是否连续规定次数地小于阈值。在该判断的结果为“否”时,基站1的处理返回到S1。在该情况下,基站1发送DDDS请求的周期不发生改变。另一方面,在差分ΔSN连续规定次数地小于阈值时,在S6中DDDS请求部12加长DDDS请求的发送周期。此后,基站1的处理返回到S1。在该情况下,基站1以比初始值更长的周期发送DDDS请求。
<第三实施方式>
图9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DDDS工序的一例。在这个例子中,设定有3个承载。这些承载既可以是向相同的用户终端发送下行链路数据的连接,也可以是向不同的用户终端发送下行链路数据的连接。
基站1将承载1的数据包发送到基站2。此时,基站1以规定的周期C1将DDDS请求发送到基站2。然后,基站2根据DDDS请求而将关于承载1的DDDS报告发送到基站1。同样地,基站1以规定的周期C2将用于承载2的DDDS请求发送到基站2,基站2将关于承载2的DDDS报告发送到基站1。另外,基站1以规定的周期C3将用于承载3的DDDS请求发送到基站2,基站2将关于承载3的DDDS报告发送到基站1。此外,周期C1~C3既可以相互相同,也可以相互不同。
基站1按照每个承载估计与基站2对应的用户终端之间的无线速率。另外,图5所示的从DDDS报告估计无线速率的方法为公知的技术,因此省略说明。此后,基站1在每次接收到DDDS报告时估计各个承载的无线速率。然后,基站1监视各个承载的无线速率的变化。
图10表示基于DDDS报告而估计的无线速率的一例。在该实施例中,承载1的估计无线速率在时刻N+400之后几乎恒定。承载2的估计无线速率在时刻N+500之后几乎恒定。承载3的估计无线速率在时刻N+200之后几乎恒定。
在此,在设定多个承载的情况下,当基站2与用户终端之间的无线状况稳定时,对各个承载而分配的无线带宽的比例几乎恒定。即,当基站2与用户终端之间的无线状况稳定时,各个承载的无线速率分别几乎恒定。换言之,各个承载的无线速率的变动小于规定的阈值时,估计为基站2与用户终端之间的无线状况稳定。
因此,当各个承载的无线速率的变动小于规定的阈值时,基站1加长DDDS请求的发送周期。例如,时刻N+500之后,承载1~3的估计无线速率分别几乎恒定。在该情况下,基站1将用于承载1~3的DDDS请求的发送周期分别设定为比C1~C3更长。
或者,基站1可以在每个承载中变更DDDS请求的发送周期。例如,在时刻N+400中将用于承载1的DDDS请求的发送周期设定为比C1更长,在时刻N+500中将用于承载2的DDDS请求的发送周期设定为比C2更长,在时刻N+200中将用于承载3的DDDS请求的发送周期设定为比C3更长。
这样,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当基站2与用户终端3之间的无线环境稳定时,基站1加长请求DDDS报告的周期。因此,与第二实施方式同样地,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可抑制在基站1中为了执行DDDS工序而所消耗的处理器资源。
图11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中的主基站(基站1)的动作的一例的流程图。此外,在图11中省略了发送下行链路数据的处理。
S11~S12与图8所示的S1~S2实质上相同。即,DDDS请求部12在每个承载中以规定的周期向基站2发送DDDS请求。然后,DDDS接收部13接收DDDS报告。
在S13中,基站1按照每个承载基于DDDS报告来估计基站2与用户终端之间的无线速率。在S14中,基站1判断无线速率是否恒定。在此,“恒定”包括无线速率的变动小于规定的阈值的状态。
在无线速率的变动不恒定时,基站1的处理返回到S11。在该情况下,基站1发送DDDS请求的周期不改变。另一方面,在无线速率恒定或几乎恒定时,在S15中DDDS请求部12加长DDDS请求的发送周期。此后,基站1的处理返回到S11。在该情况下,基站1以比初始值更长的周期发送DDDS请求。
<第四实施方式>
图12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DDDS工序的一例。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基站1以规定的周期将DDDS请求发送到基站2。基站2基于DDDS请求而将DDDS报告发送到基站1。然后,基站1基于DDDS报告而进行流控制。
在基站2中,从基站1接收的数据包被保存到图4(b)所示的包缓存21。然后,包转发部22从包缓存21读出数据包而发送到用户终端3。此时,DDDS生成部23时常监视保存在包缓存21中的数据包的量(以下,缓存量)。然后,当缓存量超过规定的阈值TH1时,DDDS生成部23自主地生成DDDS报告而发送到基站1。即,在该情况下,即便在从基站1未接收到DDDS请求的情况下,也自主地生成DDDS报告。该DDDS报告用于向基站1报告缓存量超过阈值。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将图13所示的“缓存报告位(Buffer Report)”设定为“1”而实现缓存量超过阈值的报告。此外,利用在图5所示的格式中未使用的区域而设定缓存报告位。
当识别到基站2的缓存量超过阈值时,基站1停止向基站2发送数据。在该情况下,基站1仅向用户终端3发送数据包。
基站2继续向用户终端3转发数据。由此,当从基站1停止向基站2发送数据时,缓存量减少。然后,当缓存量小于规定的阈值TH2时,DDDS生成部23自主地生成DDDS报告而发送到基站1。该DDDS报告用于向基站1报告缓存量小于阈值。另外,该报告通过在上述的缓存报告位上设定“0”而实现。此外,阈值TH1及阈值TH2既可以彼此相同,也可以使阈值TH2小于阈值TH1。然后,当辨识到基站2的缓存量小于阈值时,基站1重新开始向基站2发送数据。另外,基站1也重新开始发送DDDS请求。
这样,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在从基站1到基站2的数据发送量超过基站2的容量时,不进行轮询而实现流控制。因此,可削减关于DDDS工序的处理。
图14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中的辅助基站(基站2)的动作的一例的流程图。此外,在图14中仅描绘了关于发送DDDS报告的处理的步骤。
在S21中,基站2确认是否从基站1接收DDDS请求。然后,如果接收DDDS请求,在S22中,DDDS生成部23生成图5所示的DDDS报告,DDDS发送部24将其DDDS报告发送到基站1。
在未接收DDDS请求时,在S23~S24中,DDDS生成部23监视缓存量。然后,当缓存量超过阈值TH1时,在S25中DDDS生成部23生成图13所示的DDDS报告。此时,在缓存报告位上设定“1(NG)”。然后,DDDS发送部24将该DDDS报告发送到基站1。另一方面,当缓存量小于阈值TH2时,在S26中,DDDS生成部23生成图13所示的DDDS报告。此时,在缓存报告位上设定“0(OK)”。然后,DDDS发送部24将该DDDS报告发送到基站1。
图15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中的主基站(基站1)的动作的一例的流程图。此外,图15中省略了发送DDDS请求的处理。
在S31中,DDDS接收部13等待从基站2发送的DDDS报告。此外,在基站1向基站2发送数据包的期间,以规定的周期向基站2发送DDDS请求,因此基站1定期地接收DDDS报告。
当DDDS接收部13接收到DDDS报告时,在S32中,基站1判断数据发送控制部11是否向基站2发送数据包,并且判断DDDS报告的缓存报告位是否表示“NG(缓存量>阈值)”。然后,当满足上述两个条件时,在S33中,数据发送控制部11停止向基站2发送数据。此外,数据发送控制部11也可以继续向用户终端3发送数据。
在S32中判断为“否(No)”时,在S34中,基站1判断数据发送控制部11是否停止向基站2发送数据,并且判断DDDS报告的缓存报告位是否表示“OK(缓存量<阈值)”。然后,当满足上述两个条件时,在S35中,数据发送控制部11重新开始向基站2发送数据。另一方面,在S34中判断为“否(No)”时,在S36中,数据发送控制部11进行通常的流控制。
<第五实施方式>
图16表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DDDS工序的一例。在第五实施方式中,设定有多个承载(1~3)。即,基站1在每个承载中将数据包发送到基站2。另外,基站1对各个承载而以规定的周期将DDDS请求发送到基站2。此外,在图16中,将DDDS请求书写为“P1”。
例如,当基站1发送承载3的DDDS请求时,基站2生成与承载3对应的DDDS报告而发送到基站1。此时,基站2例如将图5所示的格式的DDDS报告发送到基站1。
在此,对各个承载发送DDDS请求的时机彼此并未同步,因此有时会在短期间内对多个承载发送DDDS请求。即,基站2有时会在短期间内接收到对多个承载的DDDS请求。在该情况下,基站2将多个承载被复用的DDDS报告发送到基站1。
例如,如图16所示,假设基站1将承载1的DDDS请求及承载2的DDDS请求几乎同时发送到基站2。在该情况下,基站2几乎同时接收承载1的DDDS请求及承载2的DDDS请求。这样,基站2生成将承载1及承载2复用的DDDS报告(MUX_DDDS)而发送到基站1。
图17表示可将多个承载复用的DDDS报告的格式的一例。复用承载数表示在一个DDDS报告中被复用的承载的数。例如,在图16所示的情况下,承载1及承载2被复用,因此复用承载数N为2。承载号识别被复用的承载。DDDS关联信息例如相当于图5所示的信息。此外,该格式在3GPP的TS38.425中例如可作为PDU Type3而追加。
此外,图17所示的格式在将多个承载复用时使用,也可以在发送一个承载的DDDS报告时使用。在该情况下,复用承载数N为1。
图18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中的辅助基站(基站2)的动作的一例的流程图。此外,在图18中仅描绘了关于发送DDDS报告的处理的步骤。
在S41中,基站2等待从基站1发送的DDDS请求。当接收到DDDS请求时,在S42中,DDDS报告生成部23根据DDDS请求而生成DDDS报告。在S43中,DDDS报告生成部23起动计时器。该计时器对等待其他的承载的DDDS请求的期间进行计数。
在S44~S45中,基站2等待其他承载的DDDS请求。然后,在计时器届满之前基站2接收到其他的承载的DDDS请求时,在S46中,DDDS报告生成部23生成DDDS报告。此时,将新的DDDS报告追加到图17所示的格式内。由此,实现承载的复用。然后,当计时器届满时,在S47中,DDDS发送部24将DDDS报告发送到基站1。
这样,第五实施方式的辅助基站能够发送将多个承载复用的DDDS报告。因此,主基站接收DDDS报告的次数变少,可抑制在主基站中为执行DDDS工序而所消耗的处理器资源。
此外,当加长计时器的设定时间时,在1个DDDS报告内被复用的承载的数变多,与DDDS关联的处理的效率变高。但是,如果计时器的设定时间过长,容易发生流控制的延迟,有时不能将传输速率控制为适当的速率。由此,优选为,考虑这些因素而适当决定计时器的设定时间。
<第六实施方式>
图19表示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DDDS工序的一例。在第六实施方式中,设定有承载1~3。承载1~3对不同的用户终端传送下行链路数据。在该实施例中,承载1~3分别向用户终端UE1~UE3传送下行链路数据。
在该情况下,各个承载的无线质量依赖于用户终端的位置。例如,用户终端位于基站的附近时,无线质量容易变高,在用户终端位于小区端时,无线质量容易变低。
在第六实施方式中,基站1估计各个承载的无线质量。即,基站1估计基站2与各个用户终端之间的无线质量。通过公知的技术而估计各个承载的无线质量。例如,可基于DDDS报告而估计各个承载的无线质量。然后,基站1基于无线质量而将多个承载分组。在该实施例中,承载1~2被分类为质量组A,承载3被分类为质量组B。此外,通过图4(a)所示的承载分类部15而进行承载的分组。
在此,估计属于相同的质量组的多个承载的状态彼此类似。在图19所示的例子中,估计为承载1的状态及承载2的状态彼此类似。由此,基站1可对每个质量组进行流控制。因此,基站1在各个质量组内选择代表承载。然后,基站1取得代表承载的DDDS报告,从而执行属于相同的质量组的各个承载的流控制。
例如,假设在质量组A中作为代表承载而选择承载1。在该情况下,基站1以规定的周期将承载1的DDDS请求发送到基站2,但不发送承载2的DDDS请求。这样,基站2将承载1的DDDS报告发送到基站1。然后,基站1基于承载1的DDDS报告而执行承载1及承载2的流控制。由此,削减关于DDDS工序的处理。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例中,仅发送代表承载的DDDS请求,第六实施方式不限于该方法。例如,与发送代表承载的DDDS请求的周期相比,可以加长发送其他承载的DDDS请求的周期。
图20是表示第六实施方式中的主基站(基站1)的动作的一例的流程图。此外,在图20中仅描绘了关于DDDS工序的步骤。
在S51中,承载分类部15估计各个承载的无线质量。在S52中,承载分类部15基于无线质量而将承载分组。即,将承载分类为质量组。在S53中,承载分类部15在各个质量组中选择代表承载。在S54中,DDDS请求部12将对代表承载的DDDS请求发送到基站2。在S55中,DDDS接收部13从基站2接收代表承载的DDDS报告。然后,在S56中,数据发送控制部11基于代表承载的DDDS报告而执行质量组内的各个承载的流控制。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与DDDS相关的处理在时间区域中被分散(或平均化)。另外,通过DDDS复用,可削减每个单位时间的DDDS报告的数量。进而,以无线质量单位进行流控制,从而可削减与DDDS相关的处理。
例如,在不实施分散处理时,用户平面的负荷相当于CPU资源的80%,DDDS处理的负荷也相当于CPU资源的80%。在该情况下,分配到用户平面的CPU资源不足,数据吞吐量变低。相对于此,将DDDS处理在时间区域中平均化,从而例如能够将DDDS处理的波峰时的负荷削减为CPU资源的20%。这样,能够对用户平面分配充分的CPU资源,提高数据吞吐量。
另外,作为一例,下行链路的数据率为5Gbps,SDU长度为1500字节,在无线通信系统收纳一个承载的情况下,每1000毫秒的PPS为约417000包。另一方面,DDDS中所需的PPS为约200包。即,关于DDDS的处理的负荷小。但是,无线通信系统收纳1000承载的情况下,DDDS中所需的PPS为约200000包。即,关于DDDS的处理的负荷相当于用户平面的负荷的约50%。相对于此,例如,如果在1次的DDDS报告中对10个承载进行复用,则关于DDDS的处理的负荷被削减为用户平面的负荷的约5%。
以承载单位进行流控制时,发生与所收纳的承载的数成正比的处理。相对于此,对每个质量组进行流控制的情况下,处理量被大幅削减。例如,无线通信系统收纳1000承载,并设定10个质量组的情况下,与DDDS相关的处理量被削减为约100分之1。
其结果,能够对用户平面分配充分的CPU资源,提高数据吞吐量。
符号说明
1 基站(主基站)
2 基站(辅助基站)
3 用户终端
11 数据发送控制部
12 DDDS请求部
13 DDDS接收部
14 DDDS保存部
15 承载分类部
21 包缓存
22 包转发部
23 DDDS生成部
24 DDDS发送部
100 无线通信系统
Claims (13)
1.一种基站装置,其利用邻接基站向终端发送数据,
该基站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部,其从所述邻接基站接收状态报告,该状态报告表示从所述邻接基站向所述终端的数据发送的状态;
保存部,其保存所述接收部接收到的状态报告;及
发送控制部,其按照以规定的周期设定的每个处理时机,基于保存在所述保存部中的状态报告,控制向所述邻接基站的数据发送,
当在第一处理时机,保存在所述保存部中的状态报告的量超过规定的阈值时,所述发送控制部基于保存在所述保存部中的状态报告的一部分,控制向所述邻接基站的数据发送,在所述第一处理时机之后的第二处理时机,所述发送控制部基于剩余的状态报告,控制向所述邻接基站的数据发送。
2.一种基站装置,其利用邻接基站向终端发送数据,
该基站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
请求部,其以规定的周期向所述邻接基站发送请求状态报告的报告请求,该状态报告表示从所述邻接基站向所述终端的数据发送的状态;及
发送控制部,其基于从所述邻接基站接收到的状态报告,控制向所述邻接基站的数据发送,
所述请求部基于由所述状态报告表示的状态的变化,改变向所述邻接基站发送所述报告请求的周期。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从该基站装置发送到所述邻接基站的包中被赋予了序列号,
所述状态报告表示当所述邻接基站接收到所述报告请求时完成了向所述终端的转发的包的序列号,
在所述请求部以第一周期发送了所述报告请求时,如果从所述邻接基站接收到的状态报告表示的序列号的变化小于规定的阈值,则所述请求部以比所述第一周期长的第二周期发送所述报告请求。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请求部以第一周期发送所述报告请求时,如果基于所述状态报告估计的所述邻接基站与所述终端之间的传输速率的变化小于规定的阈值,则所述请求部以比所述第一周期长的第二周期发送所述报告请求。
5.一种无线通信系统,其第一基站及第二基站与终端连接,该无线通信系统的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基站包括:
请求部,其以规定的周期向所述第二基站发送请求状态报告的报告请求,该状态报告表示从所述第二基站向所述终端的数据发送的状态;及
发送控制部,其基于从所述第二基站接收到的状态报告,控制向所述第二基站的数据发送,
所述第二基站包括:
数据保存部,其保存从所述第一基站接收到的数据;
转发部,其将保存在所述数据保存部中的数据转发到所述终端;及
报告发送部,在接收到所述报告请求时,该报告发送部将所述状态报告发送到所述第一基站,
当从所述第二基站向所述第一基站发送了表示保存在所述数据保存部中的数据的量超过规定的阈值的状态报告时,所述请求部停止向所述第二基站发送报告请求。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当从所述第二基站向所述第一基站发送了表示保存在所述数据保存部中的数据的量超过规定的阈值的状态报告时,所述发送控制部停止向所述第二基站的数据发送。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当从所述第二基站向所述第一基站发送了表示保存在所述数据保存部中的数据的量变成所述阈值以下的状态报告时,所述请求部重新开始向所述第二基站发送报告请求。
8.一种无线通信系统,其第一基站及第二基站与终端连接,该无线通信系统的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基站包括:
请求部,其按照每个承载向所述第二基站发送请求状态报告的报告请求,所述状态报告表示从所述第二基站向所述终端的数据发送的状态;及
发送控制部,其基于从所述第二基站接收到的状态报告,控制向所述第二基站的数据发送,
所述第二基站包括报告发送部,在接收到所述报告请求时,该报告发送部将所述状态报告发送到所述第一基站,
在所述第二基站在规定期间内接收到对多个承载的报告请求时,所述报告发送部对所述多个承载的状态报告进行复用而发送到所述第一基站。
9.一种无线通信系统,其第一基站及第二基站收纳多个承载,该无线通信系统的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基站包括:
请求部,其向所述第二基站发送请求状态报告的报告请求,该状态报告表示从所述第二基站向终端的数据发送的状态;
发送控制部,其基于从所述第二基站接收的状态报告,按照每个承载控制向所述第二基站的数据发送;及
分类部,其基于各个承载的无线通信的质量,将所述多个承载分类为2个以上的组,
所述请求部按照每个组决定报告请求的发送模式。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请求部按照每个组仅对代表承载发送报告请求。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送控制部基于所述代表承载的状态报告,控制所述代表承载所属的组内的各个承载的数据发送。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请求部按照每个组以第一周期对代表承载发送报告请求,并且,以比所述第一周期长的第二周期对其他的承载发送报告请求。
13.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其第一基站及第二基站进行协作而向终端发送数据,该无线通信方法的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基站以规定的周期向所述第二基站发送请求状态报告的报告请求,所述状态报告表示从所述第二基站向所述终端的数据发送的状态,
所述第一基站基于从所述第二基站接收到的状态报告,控制向所述第二基站的数据发送,
所述第一基站基于由所述状态报告表示的状态的变化,改变向所述第二基站发送所述报告请求的周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JP2021/013902 WO2022208758A1 (ja) | 2021-03-31 | 2021-03-31 | 基地局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6998183A true CN116998183A (zh) | 2023-11-03 |
Family
ID=834582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80094670.2A Pending CN116998183A (zh) | 2021-03-31 | 2021-03-31 | 基站装置、无线通信系统及无线通信方法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30388857A1 (zh) |
JP (1) | JP7533770B2 (zh) |
CN (1) | CN116998183A (zh) |
WO (1) | WO2022208758A1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9036873A (ja) * | 2017-08-17 | 2019-03-07 |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 基地局 |
WO2021009883A1 (ja) * | 2019-07-17 | 2021-01-21 |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 端末及び通信ノード |
-
2021
- 2021-03-31 JP JP2023510049A patent/JP7533770B2/ja active Active
- 2021-03-31 CN CN202180094670.2A patent/CN116998183A/zh active Pending
- 2021-03-31 WO PCT/JP2021/013902 patent/WO2022208758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23
- 2023-08-15 US US18/233,930 patent/US20230388857A1/en active Pend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WO2022208758A1 (zh) | 2022-10-06 |
US20230388857A1 (en) | 2023-11-30 |
WO2022208758A1 (ja) | 2022-10-06 |
JP7533770B2 (ja) | 2024-08-1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3826274B1 (en) | Flow control method and apparatus | |
US10721754B2 (en) |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 |
US7688176B2 (en)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for allocating transmission period | |
US20030095552A1 (en) | Method and system for enhanced packet transmission in cellular networks | |
US10142253B2 (en) | Method for efficient reliable transmission | |
CN107645778A (zh) | 一种无线站点状态信息上报方法和装置 | |
CN116998183A (zh) | 基站装置、无线通信系统及无线通信方法 | |
CN115997472A (zh) | 通信设备、通信设备的控制方法和程序 | |
CN102811109A (zh) | 一种检测上行增强专用信道业务帧丢失的方法和系统 | |
US12120036B2 (en) | Multi-link device adopting block acknowledgment and packet allocation method thereof | |
WO2022239707A1 (ja) | 通信制御方法 | |
US11395366B2 (en) | Transmission apparatus, recep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 |
JP6831828B2 (ja) | 基地局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