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990606B - 一种电缆束注入各线对同时等效连续波电磁辐照试验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缆束注入各线对同时等效连续波电磁辐照试验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6990606B CN116990606B CN202310874413.1A CN202310874413A CN116990606B CN 116990606 B CN116990606 B CN 116990606B CN 202310874413 A CN202310874413 A CN 202310874413A CN 116990606 B CN116990606 B CN 116990606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ables
- group
-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 signal source
- outpu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2
- 230000005670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0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3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5
- 230000035945 sensitivity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2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9000013307 optical fib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10363 phase shif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1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9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1678 irradi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0000003321 amplifica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199 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523 samp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8000010998 test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13213 extrapo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5284 exci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5684 electric field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458 analytic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243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795 ver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238 attenuat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56 catabol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731 degrad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977 d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86 electrostatic field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474 experiment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835 investig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50 progres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191 radiation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0 resear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31/00—Arrangements for testing electric properties; Arrangements for locating electric faults;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al testing characterised by what is being tested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G01R31/001—Measuring interference from external sources to, or emission from, the device under test, e.g. EMC, EMI, EMP or ESD testing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ests Of Electronic Circui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电缆束注入各线对同时等效连续波电磁辐照试验方法,涉及电磁辐射效应等效试验领域,包括:将屏蔽多芯线缆从受试设备上断开。对线缆进行辐照,得到受试端两组线对的响应,记录此时的场强。双端注入条件下,调整功分器和移相器,使得此时受试端两组线对的响应与辐照时一致。记录此时的信号源的输出功率。将屏蔽多芯线缆接回受试设备。增大信号源输出功率,当受试设备出现效应时,降低信号源输出电平,增加输出电压,直到受试设备再次出现效应,记录此时信号源的输出功率。根据信号源输出功率的放大倍数,计算受试设备的电磁辐射敏感度阈值。本发明能够减小等效强场辐射试验在受试设备响应为非线性的情况下的误差。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磁辐射效应等效试验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缆束注入各线对同时等效连续波电磁辐照试验方法。
背景技术
武器装备中需要使用防干扰连接、高效安全的电缆,屏蔽多芯线是常用的一种。未来信息化战场中,高功率射频电磁辐射场已经给武器装备、综合电子信息系统等带来了最为严峻的挑战。各设备或分系统间往往通过线缆互联实现信息传递和功率输送,这就导致电磁防护的薄弱环节大概率会出现在线缆耦合通道。因此需要对武器装备进行强场辐射敏感度考核。MIL-STD-464C标准中规定,舰载设备将在400-700MHz频率范围内受到平均电场强度268V/m的影响,峰值场强甚至可以达到2036V/m。然而,实验室条件下采用直接辐射的试验方法,已经难以满足线缆耦合通道高功率射频电磁辐射效应试验的技术需求,因此需要发展武器装备线缆耦合通道的强场辐照等效试验技术。
在此背景下,大电流注入法等效强场辐照效应的方法为解决此问题提供了思路。当前,该技术主要应用于传导敏感度的研究,而在受试设备的电磁辐射效应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大电流注入是通过夹在线束上的环形探头将电磁干扰以射频噪声电流的形式注入被测设备的一种测试技术。线缆耦合通道中,BCI等效强场辐照试验有两种等效准则:一种准则是使线缆上的分布电流在辐射和注入两种条件下一致,这是一种完全模拟辐射条件的试验方法。然而,只有当辐射场参数满足特定条件才能符合这种准则。另一种准则是保证线缆终端EUT响应在辐射和注入这两种条件下相等,不必考虑分布电流的情况。尽管这种等效原则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完全等效,但从工程实际出发,由于关注点是EUT响应在辐照和注入条件下是否相同,并且该准则在各种辐射场条件下均可实现,所以采用这种等效准则将会成为研究主流。
标准ED-107中有涉及到BCI等效强场电磁辐射试验的方法。该方法分为低场强预先试验和外推注入试验两个步骤。但是,如果EUT为非线性系统,因为在这个过程中,监测电流和辐照强场的等效对应关系实际上是变化的,所以,利用响应信号进行外推试验该方法在非线性系统的应用中存在较大误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缆束注入各线对同时等效连续波电磁辐照试验方法,能够减小等效强场辐射试验在受试设备响应为非线性的情况下的误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方案:
一种电缆束注入各线对同时等效连续波电磁辐照试验方法,所述试验方法包括:
从屏蔽多芯线缆中选择四条芯线,并将第一芯和第二芯作为第一组线缆,第三芯和第四芯作为第二组线缆;
对所述第一组线缆和所述第二组线缆进行设定场强的辐照,获取所述第一组线缆的输出响应和所述第二组线缆的输出响应;
将信号源的输出端与功分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功分器的第一输出端与所述第一组线缆连接,所述功分器的第二输出端与移相器连接,所述移相器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组线缆连接,通过调整所述信号源的输出功率、所述功分器的输出功率和所述移相器的相位对所述第一组线缆和所述第二组线缆的输入电压进行调整,得到所述第一组线缆的输出响应和所述第二组线缆的输出响应,并记录所述信号源的第一输出功率;
保持所述功分器的分配比例和所述移相器的移相值不变,将所述第一组线缆和所述第二组线缆分别与受试设备连接,对所述受试设备的输出响应进行监测;
按照第一设定变化量对所述信号源的输出功率进行持续增加,并对所述受试设备的电磁辐射响应进行监测;
当监测到所述受试设备的电磁辐射响应时,停止增加所述信号源的输出功率,并按照第二设定变化量持续降低所述信号源的输出电平,同时按照第三设定变化量持续增加所述信号源的输出电压,并对所述受试设备的电磁辐射响应进行监测;
当再次监测到所述受试设备的电磁辐射响应时,停止降低所述信号源的输出电平且停止增加所述信号源的输出电压,记录所述信号源的第二输出功率;
根据所述信号源的第一输出功率和所述信号源的第二输出功率的比值,得到场强比例系数;
根据所述场强比例系数和所述设定场强,确定所述受试设备的电磁辐射敏感度阈值。
可选地,所述移相器的输出端通过可调衰减器与所述第二组线缆连接。
可选地,应用天线对所述第一组线缆和所述第二组线缆进行设定场强的辐照;所述天线的型号为ETS-LINDGREN 3142E。
可选地,应用矢量分析仪获取所述第一组线缆的输出响应和所述第二组线缆的输出响应;所述矢量分析仪的型号为Ceyear 3671。
可选地,所述矢量分析仪的第一端口作为发射端;所述发射端与所述天线连接;所述矢量分析仪的第二端口作为接收端;所述接收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组线缆和所述第二组线缆连接。
可选地,所述接收端与光电转换模块连接;所述光电转换模块分别与所述第一组线缆和所述第二组线缆连接。
可选地,所述光电转换模块包括第一光电转换模块和第二光电转换模块;所述第二光电转换模块分别与所述第一组线缆和所述第二组线缆连接,用于将电信号转换为光信号;所述第二光电转换模块通过光纤与所述第一光电转换模块连接;所述第一光电转换模块用于将所述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所述矢量分析仪的接收端与所述第一光电转换模块连接。
可选地,所述屏蔽多芯线缆、所述受试设备、所述天线和所述第二光电转换模块工作在微波暗室内。
可选地,当对所述第一组线缆和所述第二组线缆进行设定场强的辐照时,所述第一组线缆的一端与第一同轴负载连接;所述第一组线缆的另一端与第一通过式负载连接;所述通过式负载与所述第二光电转换模块连接;所述第二组线缆的一端与第二同轴负载连接;所述第二组线缆的另一端与第二通过式负载连接;所述通过式负载与所述第二光电转换模块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同轴负载和所述第二同轴负载设置在第一屏蔽壳内;所述第一通过式负载、所述第二通过式负载和所述第二光电转换模块设置在第二屏蔽壳内。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具体实施例,本发明公开了以下技术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电缆束注入各线对同时等效连续波电磁辐照试验方法,以两种条件下每组线对受试终端的差模响应相等作为等效依据,得到了注入源与辐照场强的等效对应关系是线性的,且与受试设备的阻抗无关。理论上证明了双端注入方法应用于屏蔽多芯线缆的可行性。试验结果表明,屏蔽多芯线耦合双端注入等效替代强场连续波电磁辐射的方法是可行的,每组芯线对的最大试验误差小于1dB,证明了本发明的试验方法能够减小等效强场辐射试验在受试设备响应为非线性的情况下的误差。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四芯RVVP横截面示意图;
图2为四芯RVVP互联系统示意图;
图3为辐照条件外回路模型示意图;
图4为电流注入探头等效电路示意图;
图5为双端注入外回路模型示意图;
图6为内部芯线开路电路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提供的屏蔽多芯线缆耦合连续波强场电磁辐射效应等效试验方法流程图;
图8为四芯RVVP线缆连续波强场电磁辐射效应等效试验方法等效计算过程示意图;
图9为四芯RVVP通过式负载试验配置示意;
图10为四芯RVVP通过式负载试验配置实物图;
图11为电流探头配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缆束注入各线对同时等效连续波电磁辐照试验方法,能够减小等效强场辐射试验在受试设备响应为非线性的情况下的误差。本发明采用的电缆为屏蔽多芯线缆,也即屏蔽多芯线缆耦合连续波强场电磁辐射效应等效试验方法。
本发明以双端注入方法为基础,通过分析辐照和注入条件下的干扰进入内部芯线的过程,提出了一种电缆束注入各线对同时等效连续波强场电磁辐射效应的试验方法,并进行了试验验证。第一步,推导出两个注入源与辐照场强的等效对应关系,得到等效注入源的获取和外推依据。第二步,提出了等效试验方法,第三步,进行了通过式负载的试验验证。第四步,得出结论。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一
以屏蔽多芯线缆中的四芯RVVP线缆为例,四芯RVVP线缆的横截面如图1所示。从外至内,依次为PVC绝缘层、屏蔽层、填充介质和内部的四条芯线。四条芯线依次编号为a,b,c,d。芯线两两一组,ab组编号为1,cd组编号为2。外界干扰通过屏蔽互联线缆耦合通道的过程:首先在外屏蔽层形成感应电流和感应电压,然后通过转移阻抗ZT和转移导纳YT在内部芯线形成分布源,最终对线缆终端产生影响。
屏蔽多芯线缆互联系统如图2所示。线缆的屏蔽层接到设备外壳,左右两端设备外壳的对地阻抗分别为和/>四芯RVVP线缆长度为L,距离地面高度为H,(m=a,b,c,d)分别表示内部芯线的特性阻抗。互联系统内部终端负载阻抗连接如图2中的框内所示,其内部终端阻抗的不平衡由Znm,y(n=1,2;m=a,b,c,d;y=0,L)体现。
其中,在本发明中,上标(rad)、(inj)分别代表辐照和注入条件。
辐照条件下的外回路模型如图3所示,该互联系统外回路可视为线缆屏蔽层与大地构成的回路。平面波传播方向为k,电场强度为E,入射角为θ和 为屏蔽层的特性阻抗,γ(e)为外回路传播常数。根据Agrawal模型,在外界平面波的激励下,可得到线缆屏蔽层的分布电流/>
其中,式(3)中系数N1~N3与左右两端的对地阻抗和/>屏蔽层的特性阻抗线缆长度L,均与传播常数有关。
屏蔽线内传输线的激励可以由分布电压源VSi′=ZTIS和分布电流源ISi′=-YTVS确定。圆柱导体对电场有非常好的屏蔽效果,因此,转移导纳YT的影响是可以忽略的。对于编织网屏蔽线,考虑到除了非常大的编织孔或屏蔽对地的大端接阻抗外,转移导纳YT可以忽略不计。低频条件下,编织网屏蔽多芯线的静电场的屏蔽作用要远好于对磁场的屏蔽。但是,随频率增加,电磁和磁场均能穿过编织网孔,此时不可忽略转移导纳的作用。但是由于屏蔽多芯线缆大多传输的是低频信号,高频干扰信号耦合到内部芯线后在传输过程中会急剧衰减。因此对于屏蔽多芯线的研究可以忽略转移导纳的影响。
通过上述分析,可得内部芯线的源和/>分别为:
则芯线m(m=a,b,c,d)的源为:
注入条件下,电流探头在回路上类似于π型电路,VS为激励电压源,ZP和YP分别为加载阻抗和加载导纳,如图4所示。
忽略电容和辐射效应,YP≈0,则双端注入条件下,屏蔽多芯线互联系统外回路的电路模型如图5所示。由于电流探头的宽度LP远小于L,因此LP忽略不计。左边的电流探头距线缆左端a1L,耦合电压为VS1;右边的电流探头距线缆右端a2L,耦合电压为VS2。其中,a1,a2∈[0,1]。屏蔽层的特性阻抗为ZC (e),传播常数为γ(e)。
由图5可得,屏蔽层的分布电流为:
其中:
电流探头在屏蔽层上感应出的分布电流仍可通过转移阻抗和转移导纳转换成内部芯线的分布源。与辐照条件类似,通过式(2)(3)可以求出内部芯线的源和/>
简化表示为:和/>
由于关注的重点是线缆终端的响应,则辐照和注入条件下内部芯线的分布源可转化为线缆两端的集总源UL和UR。因此,每条芯线与屏蔽层构成图6所示的共模回路,各组线对的两条芯线构成差模回路。由BLT方程可知:
线对n(n=1,2)构成的回路,由于终端设备阻抗的不平衡,共模干扰会在终端转换成差模干扰。在武器装备效应试验中,差模干扰起主要作用。辐照和注入时受试设备的响应相等,即受试端的差模电压。达到这个条件时,受试设备外部端口辐照和注入条件下外部端口的激励是相同的,进而受试设备阻抗在这两种条件下发生的非线性变化也是一致的。因此,令:
辐照和注入对受试设备形成的干扰只有芯线两端的集总源不同,其他的情况都相同。通过控制辐照和注入条件下每条芯线两端的集总源一致,就可以保证因此,有:
由式(14)可知,双端注入的两个注入源VS1和VS2与辐照场强E0的对应关系与以下因素有关:电流探头耦合到屏蔽层的加载阻抗ZP、电流探头的位置、四芯RVVP线缆的屏蔽层特性阻抗ZC (e)、内部芯线的特性阻抗ZC (i)。如果使用大功率高线性度的电流注入探头,这些因素在辐照和注入条件下都是稳定的。因此,当两个电流探头的位置固定时,注入源VS1和VS2与辐照场强E0的对应关系是线性的。这说明可以通过线性外推注入源的方法进行强场电磁辐射等效试验。其次,式(16)中表示的是每组芯线对的等效对应关系,说明这两个等效对应关系相等且唯一,可以通过一次双端注入的方式保证两组芯线对同时等效。并且该对应关系与受试设备的阻抗无关,说明受试设备阻抗的变化不会影响等效对应关系的成立。因此如果线缆终端的响应不容易获取,可以在低场强条件下通过更换受试设备的阻抗来获取两个等效注入激励源。无论低场强还是高场强,两个注入源分别与辐照场强的大小成正比。因此,在进行武器装备的强场辐射敏感度考核时,能够根据低场强下建立的等效对应关系,线性外推至相同倍数来计算强场电磁辐射敏感度阈值。
通过上述分析,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缆束注入各线对同时等效连续波电磁辐照试验方法,如图7所示,所述试验方法包括:
步骤S1:从屏蔽多芯线缆中选择四条芯线,并将第一芯和第二芯作为第一组线缆,第三芯和第四芯作为第二组线缆。
步骤S2:对所述第一组线缆和所述第二组线缆进行设定场强的辐照,获取所述第一组线缆的输出响应和所述第二组线缆的输出响应。在实际应用中,将屏蔽多芯线缆中选择的四条芯线从受试设备上断开。使用天线对线缆进行辐照,得到受试端两组线对的响应,记录此时的场强。
步骤S3:将信号源的输出端与功分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功分器的第一输出端与所述第一组线缆连接,所述功分器的第二输出端与移相器连接,所述移相器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组线缆连接,通过调整所述信号源的输出功率、所述功分器的输出功率和所述移相器的相位对所述第一组线缆和所述第二组线缆的输入电压进行调整,得到所述第一组线缆的输出响应和所述第二组线缆的输出响应,并记录所述信号源的第一输出功率。在实际应用中,在双端注入条件下,调整功分器和移相器,使得此时受试端两组线对的响应与辐照时一致。记录此时的信号源的输出功率。
步骤S4:保持所述功分器的分配比例和所述移相器的移相值不变,将所述第一组线缆和所述第二组线缆分别与受试设备连接,对所述受试设备的输出响应进行监测。
步骤S5:按照第一设定变化量对所述信号源的输出功率进行持续增加,并对所述受试设备的电磁辐射响应进行监测。
步骤S6:当监测到所述受试设备的电磁辐射响应时,停止增加所述信号源的输出功率,并按照第二设定变化量持续降低所述信号源的输出电平,同时按照第三设定变化量持续增加所述信号源的输出电压,并对所述受试设备的电磁辐射响应进行监测。
步骤S7:当再次监测到所述受试设备的电磁辐射响应时,停止降低所述信号源的输出电平且停止增加所述信号源的输出电压,记录所述信号源的第二输出功率。
在实际应用中,增大信号源输出功率,当受试设备出现效应时,降低信号源输出电平。按照0.3dB的梯度逐渐增加输出电压,直到受试设备再次出现效应,记录此时信号源的输出功率。
步骤S8:根据所述信号源的第一输出功率和所述信号源的第二输出功率的比值,得到场强比例系数。
步骤S9:根据所述场强比例系数和所述设定场强,确定所述受试设备的电磁辐射敏感度阈值。具体地,根据信号源输出功率的放大倍数,计算受试设备的电磁辐射敏感度阈值。阈值即为低场强放大相同倍数后的场强。
作为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所述移相器的输出端通过可调衰减器与所述第二组线缆连接。
作为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应用天线对所述第一组线缆和所述第二组线缆进行设定场强的辐照;所述天线的型号为ETS-LINDGREN 3142E。应用矢量分析仪获取所述第一组线缆的输出响应和所述第二组线缆的输出响应;所述矢量分析仪的型号为Ceyear3671。
具体地,所述矢量分析仪的第一端口作为发射端;所述发射端与所述天线连接;所述矢量分析仪的第二端口作为接收端;所述接收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组线缆和所述第二组线缆连接。所述接收端与光电转换模块连接;所述光电转换模块分别与所述第一组线缆和所述第二组线缆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光电转换模块包括第一光电转换模块和第二光电转换模块;所述第二光电转换模块分别与所述第一组线缆和所述第二组线缆连接,用于将电信号转换为光信号;所述第二光电转换模块通过光纤与所述第一光电转换模块连接;所述第一光电转换模块用于将所述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所述矢量分析仪的接收端与所述第一光电转换模块连接。
并且,当对所述第一组线缆和所述第二组线缆进行设定场强的辐照时,所述第一组线缆的一端与第一同轴负载连接;所述第一组线缆的另一端与第一通过式负载连接;所述通过式负载与所述第二光电转换模块连接;所述第二组线缆的一端与第二同轴负载连接;所述第二组线缆的另一端与第二通过式负载连接;所述通过式负载与所述第二光电转换模块连接。所述第一同轴负载和所述第二同轴负载设置在第一屏蔽壳内;所述第一通过式负载、所述第二通过式负载和所述第二光电转换模块设置在第二屏蔽壳内。
此外,所述屏蔽多芯线缆、所述受试设备、所述天线和所述第二光电转换模块工作在微波暗室内。
本发明分析了辐照和注入干扰耦合到屏蔽多芯线缆中选择的四条芯线的过程,计算了辐照和注入下的内部芯线的响应。以两种条件下每组线对受试终端的差模响应相等作为等效依据,得到了两个注入源与辐照场强的等效对应关系是线性且唯一的,且与受试设备的阻抗无关。理论上证明了双端注入方法应用于屏蔽多芯线缆的可行性。提出了屏蔽多芯线缆连续波强场电磁辐射效应等效试验方法。首先进行低场强预试验,获取两个等效注入激励源。然后进行强场外推试验,等效激励源线性外推后受试设备的效应与辐照场强放大相同倍数时的效应相同。为屏蔽多芯线缆连续波强场电磁辐射效应试验提供了新方法。屏蔽多芯线缆中内部各芯线分布相对均匀,因此试验过程中调节幅值比和相位差的操作较为顺利。
实施例二
为了证明上述实施例一对应的试验方法的技术效果,下面提供具体地试验效果证明过程,具体如下所述:
以四芯RVVP线缆为例,首先进行低场强预试验,将受试设备取下,使用低场强Elow对四芯RVVP线缆进行辐照,此时芯线1和芯线2的响应分别为调整信号源输出电压Vlow,并通过功分器和移相器调节幅值比和相位差,得双端注入源VS1,VS2,使得双端注入条件下芯线1,2的响应/>
然后进行线性外推试验,将受试设备接回线缆,逐渐增大信号源输出电压,当受试设备出现效应时,也就是受试设备在受到干扰无法正常工作时,比如说受试设备关机、重启等出现性能降级的效应,降低信号源输出电平。按照0.3dB的梯度逐渐增加输出电压,记录此时信号源的输出电压Vhigh,则受试设备强场电磁辐射敏感度的阈值如图8所示。
试验配置如图9和图10所示,试验所用的线缆为4×0.5mm2的RVVP信号线。线缆长1.4m,距离地面高度为0.9m,其屏蔽层连接至屏蔽壳体上。天线(ETS-LINDGREN 3142E)距离线缆1m。左端屏蔽壳内的同轴负载分别连接到线对1、2上,阻抗分别为30Ω、50Ω。右端屏蔽壳内的通过式负载分别接到两路光电模块发射机的输入端,信号通过光纤传递至光电模块接收机的输入端。
辐照条件下,矢量网络分析仪(Ceyear 3671)的1端口连接天线如图9中的虚线所示,2端口分别连接光电模块接收机输出端用来监测线对1、2的响应。注入条件下,矢量网络分析仪的1端口连接电流探头如图9中的点划线所示,2端口分别连接光电模块接收机输出端用来监测线对1、2的响应。
针对低场强预试验,式(16)中两个注入电压,二者有幅值比和相位差。如果使用一个发射端,就需要使用功分器和移相器来进行调节。本试验以矢量网络分析仪1端口作为发射端,2端口作为接收端。如图11所示,矢量网络分析仪1端口连接功分器的输入端,输出端的一路连接移相器、可调衰减器后至一个电流探头,输出端的另一路连接至另一个电流注入探头。调节移相器和可调衰减器,使得双端注入条件下线对1、2的响应与辐照条件下的响应一致。由于矢量网络分析仪测量的是S21参数,S21参数是矢量网络分析仪测的一个量,即端口1到端口2的正向传输系数。判断注入是否等效辐照只需要看两种条件下1、2线对的S21参数的差值是否相同即可。在预试验中,该差值小于0.5dB。低场强双端注入时矢量网络分析仪的输出功率如表1所示。
表1低场强预试验结果统计表
以两个线对的某一组线对为基准,可计算出注入条件下1端口的输出功率。以50MHz为例,以线对2为基准,则辐照条件下其响应为-73.21dBm,对应的注入的输出功率为-11.73dBm。此时1线对辐照和注入条件下的响应误差为0.04dB。由表1可知,双端注入在低场强预试验情况下各芯线对的响应可以等效辐照情况。
针对高场强外推试验,由于等效的思想是辐照和注入条件下受试设备的外部端口激励一致,则受试设备阻抗发生的非线性变化也是一致的。本试验中通过更换通过式负载的阻抗值来模拟受试设备阻抗发了非线性变化。辐照和注入的外推倍数均为20dB。试验结果如表2所示。
表2高场强外推试验结果统计表
通过上述试验可知,双端注入的方法可以实现四芯RVVP线缆耦合的强场连续波电磁辐射效应试验,各个线对的最大试验误差小于1dB。证明了第三节提出的试验方法的有效性。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电缆束注入各线对同时等效连续波电磁辐照试验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试验方法包括:
从屏蔽多芯线缆中选择四条芯线,并将第一芯和第二芯作为第一组线缆,第三芯和第四芯作为第二组线缆;
对所述第一组线缆和所述第二组线缆进行设定场强的辐照,获取所述第一组线缆的输出响应和所述第二组线缆的输出响应;
将信号源的输出端与功分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功分器的第一输出端与所述第一组线缆连接,所述功分器的第二输出端与移相器连接,所述移相器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组线缆连接,通过调整所述信号源的输出功率、所述功分器的输出功率和所述移相器的相位对所述第一组线缆和所述第二组线缆的输入电压进行调整,得到所述第一组线缆的输出响应和所述第二组线缆的输出响应,并记录所述信号源的第一输出功率;
保持所述功分器的分配比例和所述移相器的移相值不变,将所述第一组线缆和所述第二组线缆分别与受试设备连接,对所述受试设备的输出响应进行监测;
按照第一设定变化量对所述信号源的输出功率进行持续增加,并对所述受试设备的电磁辐射响应进行监测;
当监测到所述受试设备的电磁辐射响应时,停止增加所述信号源的输出功率,并按照第二设定变化量持续降低所述信号源的输出电平,同时按照第三设定变化量持续增加所述信号源的输出电压,并对所述受试设备的电磁辐射响应进行监测;
当再次监测到所述受试设备的电磁辐射响应时,停止降低所述信号源的输出电平且停止增加所述信号源的输出电压,记录所述信号源的第二输出功率;
根据所述信号源的第一输出功率和所述信号源的第二输出功率的比值,得到场强比例系数;
根据所述场强比例系数和所述设定场强,确定所述受试设备的电磁辐射敏感度阈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缆束注入各线对同时等效连续波电磁辐照试验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移相器的输出端通过可调衰减器与所述第二组线缆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缆束注入各线对同时等效连续波电磁辐照试验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天线对所述第一组线缆和所述第二组线缆进行设定场强的辐照;所述天线的型号为ETS-LINDGREN 3142E。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缆束注入各线对同时等效连续波电磁辐照试验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矢量分析仪获取所述第一组线缆的输出响应和所述第二组线缆的输出响应;所述矢量分析仪的型号为Ceyear367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缆束注入各线对同时等效连续波电磁辐照试验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矢量分析仪的第一端口作为发射端;所述发射端与所述天线连接;所述矢量分析仪的第二端口作为接收端;所述接收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组线缆和所述第二组线缆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缆束注入各线对同时等效连续波电磁辐照试验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端与光电转换模块连接;所述光电转换模块分别与所述第一组线缆和所述第二组线缆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缆束注入各线对同时等效连续波电磁辐照试验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电转换模块包括第一光电转换模块和第二光电转换模块;所述第二光电转换模块分别与所述第一组线缆和所述第二组线缆连接,用于将电信号转换为光信号;所述第二光电转换模块通过光纤与所述第一光电转换模块连接;所述第一光电转换模块用于将所述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所述矢量分析仪的接收端与所述第一光电转换模块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缆束注入各线对同时等效连续波电磁辐照试验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屏蔽多芯线缆、所述受试设备、所述天线和所述第二光电转换模块工作在微波暗室内。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缆束注入各线对同时等效连续波电磁辐照试验方法,其特征在于,当对所述第一组线缆和所述第二组线缆进行设定场强的辐照时,所述第一组线缆的一端与第一同轴负载连接;所述第一组线缆的另一端与第一通过式负载连接;所述通过式负载与所述第二光电转换模块连接;所述第二组线缆的一端与第二同轴负载连接;所述第二组线缆的另一端与第二通过式负载连接;所述通过式负载与所述第二光电转换模块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缆束注入各线对同时等效连续波电磁辐照试验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同轴负载和所述第二同轴负载设置在第一屏蔽壳内;所述第一通过式负载、所述第二通过式负载和所述第二光电转换模块设置在第二屏蔽壳内。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0874413.1A CN116990606B (zh) | 2023-07-17 | 2023-07-17 | 一种电缆束注入各线对同时等效连续波电磁辐照试验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0874413.1A CN116990606B (zh) | 2023-07-17 | 2023-07-17 | 一种电缆束注入各线对同时等效连续波电磁辐照试验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6990606A CN116990606A (zh) | 2023-11-03 |
CN116990606B true CN116990606B (zh) | 2024-03-22 |
Family
ID=885206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0874413.1A Active CN116990606B (zh) | 2023-07-17 | 2023-07-17 | 一种电缆束注入各线对同时等效连续波电磁辐照试验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6990606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7849504A (zh) * | 2024-01-02 | 2024-04-09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一种多导体线缆电磁辐射敏感响应测试装置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00072030A1 (en) * | 1999-05-21 | 2000-11-30 | Conexant Systems,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wireless testing of integrated circuits |
CN102944757A (zh) * | 2012-11-23 | 2013-02-27 |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 一种抗环境干扰的电磁辐射发射现场测试方法 |
CN112235003A (zh) * | 2020-10-13 | 2021-01-15 | 大连海事大学 | 一种用于改变场分布的双路宽带信号装置 |
CN112327060A (zh) * | 2020-11-03 | 2021-02-05 |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 | 双线双端大电流注入等效强场连续波辐射效应试验及系统 |
CN112345836A (zh) * | 2020-11-03 | 2021-02-09 |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 | 多芯线缆大电流注入等效强场辐射效应试验方法及系统 |
CN113030591A (zh) * | 2021-02-24 | 2021-06-25 |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 | 一种非屏蔽多芯线缆耦合通道大电流注入等效试验方法 |
-
2023
- 2023-07-17 CN CN202310874413.1A patent/CN116990606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00072030A1 (en) * | 1999-05-21 | 2000-11-30 | Conexant Systems,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wireless testing of integrated circuits |
CN102944757A (zh) * | 2012-11-23 | 2013-02-27 |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 一种抗环境干扰的电磁辐射发射现场测试方法 |
CN112235003A (zh) * | 2020-10-13 | 2021-01-15 | 大连海事大学 | 一种用于改变场分布的双路宽带信号装置 |
CN112327060A (zh) * | 2020-11-03 | 2021-02-05 |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 | 双线双端大电流注入等效强场连续波辐射效应试验及系统 |
CN112345836A (zh) * | 2020-11-03 | 2021-02-09 |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 | 多芯线缆大电流注入等效强场辐射效应试验方法及系统 |
CN113030591A (zh) * | 2021-02-24 | 2021-06-25 |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 | 一种非屏蔽多芯线缆耦合通道大电流注入等效试验方法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ADS注入器I高频四极场功率源系统研制;周祖圣,等;《强激光与粒子束》;20150831;第第27卷卷(第第8期期);论文第1-5页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6990606A (zh) | 2023-11-0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2327060B (zh) | 双线双端大电流注入等效强场连续波辐射效应试验及系统 | |
CN116990606B (zh) | 一种电缆束注入各线对同时等效连续波电磁辐照试验方法 | |
CN112345836A (zh) | 多芯线缆大电流注入等效强场辐射效应试验方法及系统 | |
CN109884407B (zh) | 电磁屏蔽效能测量系统及测量方法 | |
CN113030591A (zh) | 一种非屏蔽多芯线缆耦合通道大电流注入等效试验方法 | |
CN111239520B (zh) | 一种防护电路模块高功率微波防护效能的测评方法 | |
CN112782489A (zh) | 一种真空环境电子辐照下的天线性能测量装置及方法 | |
US20050264299A1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easuring insertion loss of a conductor | |
Sun et al. | Test method of bulk current injection for high field intensity electromagnetic radiated susceptibility into shielded wire | |
US6118281A (en) | Method for determining the shielding effect of a shielded cabling path | |
CN111722015A (zh) | 一种航空机载屏蔽线缆裸线的三同轴测试方法 | |
Artale et al. | Characterization and Design of a PLC Coupling System based on Capacitive Divider Embedded in MV Cable Head | |
CN109254207B (zh) | 一种线缆电磁辐射分析方法及系统 | |
Santos et al. | Shielding effectiveness measurements of coaxial cable and connectors using compact open area test site | |
CN117969971A (zh) | 发射端口匹配条件下电磁辐射效应等效测试方法及系统 | |
Hähner et al. | Screening effectiveness of unscreened balanced pairs | |
CN117969970A (zh) | 屏蔽多芯线耦合强场电磁辐射等效注入试验方法及系统 | |
CN215953739U (zh) | 用于电流法传导骚扰测量系统的准确性核查装置 | |
Sun et al. | Equivalent Measurement Method for High Field Intensity Radiation Sensitivity of Two-wire Interconnection System | |
CN118091262A (zh) | 双线互联系统强场辐照效应等效注入试验方法及系统 | |
Sun et al. | Research on the test method of substituting bulk current injection for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in the coupling channel of parallel double lines | |
Halme et al. | EMC of Cables, Connectors and Components with Triaxial Test set-up | |
CN114389718B (zh) | 基于5g实网信号的车载无线通信产品电磁发射测试系统及方法 | |
RU2729915C1 (ru) | СПОСОБ ВЫСОКОЧАСТОТНЫХ ИСПЫТАНИЙ СПУТНИКОВЫХ РЕТРАНСЛЯТОРОВ Q/Ka - ДИАПАЗОНА | |
CN113504417A (zh) | 一种用于电流法传导骚扰测量系统的准确性核查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