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985938A - 汽车前桥的改装方法 - Google Patents
汽车前桥的改装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6985938A CN116985938A CN202311029052.7A CN202311029052A CN116985938A CN 116985938 A CN116985938 A CN 116985938A CN 202311029052 A CN202311029052 A CN 202311029052A CN 116985938 A CN116985938 A CN 11698593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vehicle
- front axle
- wheel
- axle
- adjust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2
- 238000009420 retrofitt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13016 damp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101000606504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Tyrosine-protein kinase-like otk Proteins 0.000 claims 1
- 125000006850 spacer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715 modific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28 du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708 enhan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1255 hallux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725 suspens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3371 to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65/00—Designing, manufacturing, e.g. assembling, facilitating disassembly, or structurally modifying motor vehicles or trailer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65/02—Joining sub-units or components to, or positioning sub-units or components with respect to, body shell or other sub-units or components
- B62D65/12—Joining sub-units or components to, or positioning sub-units or components with respect to, body shell or other sub-units or components the sub-units or components being suspensions, brakes or wheel uni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Abstract
一种汽车前桥的改装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提供一车辆,并将车辆原有的前桥从车辆底盘上拆除;提供待换装前桥,将待换装前桥安装于车辆底盘上,待换装前桥为分离式的前桥;对换装前桥后的车辆的前束角进行调整;对换装前桥后的车辆的前车轮及后车轮上的左轮边线的长度及右轮边线的长度进行调整;对换装前桥后的车辆左右两侧的前后轴距进行调整;对传动轴与前桥输入轴的连接处进行调整;通过调整转向节与桥管的结合位置,以对车辆的主销后倾角进行调整,使车辆的主销后倾角符合第五设定范围。该方法能够较为简单且便捷地对汽车前桥进行改装,且能够有效地提高车辆的操控稳定性及安全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汽车前桥的改装方法。
背景技术
第一款硬派越野车车型推出至今,硬派越野车的外观、内饰、四驱技术、动力系统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作为底盘核心的整体式前桥系统却一直没有本质性的改进。
近25年来,全球硬派越野车的销量已经超过3千万辆,消费者对此类车型的定制和改装需求也是与日俱增。主机厂、改装厂、改装店一般会通过加大轮胎尺寸、替换或增强悬挂系统来升高车体、提高车辆的操控性、稳定性及安全性。
专利号为CN202131370094.3、CN202131371525.8、CN202220245524.7、CN202220246510.7等专利提供了一种分离式的前桥,该前桥包括转向节结构、连接结构及桥管,转向节结构通过连接结构可拆卸地与桥管相连,且转向节结构与桥管有不同的结合位置,以实现通过转向节结构相对桥管的转动来对车辆的主销后倾角进行调整。
由于该结构在进行主销后倾角的调整时,能够仅通过调整转向节结构与桥管的位置来实现主销后倾角调整的目的,从而避免了对车辆轮距、轴距等参数的影响。因此,其在车辆的改装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现有的改装方式一般需要对前束角、主销后倾角、轮距、轴距等参数兼容性的进行考虑及调整,其调整方法较为复杂,不适用于基于上述分离式的前桥的改装,因此亟需一种新的汽车前桥的改装方法。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汽车前桥的改装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提供一车辆,并将车辆原有的前桥从车辆底盘上拆除;
S2:提供待换装前桥,将所述待换装前桥安装于所述车辆底盘上,所述待换装前桥包括转向节、连接结构及桥管,所述转向节通过所述连接结构可拆卸地固定至所述桥管,且所述转向节相对于所述桥管的安装角度可调;
S3:对换装前桥后车辆的前束角进行调整,将所述前束角调整至第一设定范围;
S4:分别对换装前桥后车辆的前后车轮的左轮边线及右轮边线的长度进行调整,分别使前车轮的左轮边线与右轮边线的长度之间的差值,以及后车轮的左轮边线与右轮边线的长度之间的差值均位于第二设定范围;
S5:对换装前桥后车辆左右两侧的前后轴距进行调整,使左右两侧的前后轴距的差值均位于第三设定范围;
S6:对传动轴与前桥输入轴的连接处进行调整,使所述传动轴与所述前桥输入轴同轴设置;
S7:调整所述转向节相对于所述桥管的安装角度,对车辆的主销后倾角进行调整,使车辆的主销后倾角位于第五设定范围。
进一步地,在进行S2步骤时,该方法包括:
S21:将所述桥管与所述车辆底盘相连;
S22:将所述转向节的内转向节通过所述连接结构与所述桥管相连;
S23:将半轴安装于所述桥管内;
S24:将外转向节与所述内转向节相连;
S25:将车轮安装于换装后的前桥上。
进一步地,在进行步骤S2时,该方法包括:
S21:将所述桥管安装于所述车辆的底盘;
S22:将所述转向节的内转向节通过所述连接结构安装于所述桥管,使所述内转向节相对于所述桥管的安装角度可调;
S23:将半轴安装于所述桥管内;
S24:将外转向节与所述内转向节相连;
S25:将车轮安装于换装后的前桥上。
进一步地,:在进行步骤S3时,该方法包括:
S31:在车辆两侧的所述轮胎上分别设置标记点,并测量两个所述轮胎标记点之间的距离,将所述轮胎转动180°,并再次测量两个所述轮胎标记点之间的距离;
S32:测得前后两次的两个所述轮胎标记点之间的距离的差值,并判断该差值是否在设定的范围内;
S33:当前后两次的两个所述轮胎标记点之间的距离的差值不在设定范围内时,对所述前束角进行调整,使该差值位于所述设定的范围内。
进一步地,在步骤S4中,前车轮的左轮边线的长度为前部左轮胎的设定点至左侧车身纵梁之间的距离;前车轮的右轮边线的长度为前部右轮胎的设定点至右侧车身纵梁之间的距离;后车轮的左轮边线的长度为后部左轮胎的设定点至左侧车身纵梁之间的距离;后车轮的右轮边线的长度为后部右轮胎的设定点至右侧车身纵梁之间的距离。
进一步地,前车轮的左轮边线与前车轮的右轮边线之间的差值,以及后车轮的左轮边线与后车轮的右轮边线之间的差值均为0。
进一步地,在进行步骤S4及步骤S5的调整后,车辆前轴上的轮距、车辆后轴上的轮距、车辆左侧的轴距及车辆右侧的轴距对应的四条有向线段所组成的图形为等腰梯形或矩形。
进一步地,在进行步骤S6后,该方法还可以包括对减振弹簧的垂直度进行调整。
进一步地,所述待换装前桥的桥管上设置有朝向可调的弹簧底座,通过调整所述弹簧底座对所述减振弹簧的支撑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对所述减振弹簧的垂直度进行调整。
进一步地,在进行步骤S7时,所述第五设定范围为大于4.5°。
进一步地,在S7步骤后,该方法还包括在对车辆进行实际行驶测试时,测试方向盘是否对正,以及车辆是否跑偏。
综上所述,在本发明提供的方法中,主销后倾角的调整不会造成轮距、轴距及传动轴与前桥输入轴同轴度的变化,因此,在整个改装过程中,可以先将车辆的轮距、轴距及传动轴与前桥输入轴的同轴度等调整至理想状态。各调整参数相对独立,相互之间影响较小,在车辆改装后,即使对其跑偏程度进行调整,其轮距、轴距及传动轴与前桥输入轴同轴度等参数仍能够处于理想的状态。因此,该方法能够较为简单且便捷地对汽车前桥进行改装,且能够有效地提高车辆的操控稳定性及安全性。
上述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前桥的改装方法中车身与现有的前桥结合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所示为对现有前桥拆解的结构示意图。
图3所示为将差速器总成及断开器总成装配于待换装前桥的桥管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4所示为待换装前桥的内转向节、桥管及连接结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5所示为图4中所用的各个型号的垫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6所示为将待换装前桥的内转向节装配于桥管上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所示为将半轴装配于待换装前桥的桥管内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所示为将外转向节装配于待换装前桥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9所示为减振弹簧、待换装前桥的弹簧底座与桥管结合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所示为待换装前桥的弹簧底座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1所示为图9中压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所示为支撑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所示为将待换装前桥装配于车身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所示为进行第一次前束角调整时车轮处于第一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所示为进行第一次前束角调整时车轮处于第二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所示为进行第一次轮边线长度调整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所示为进行第一次轴距调整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所示为进行传动轴与前桥输入轴的轴线之间角度调整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所示为进行主销后倾角调整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0所示为主销后倾角角度测量装置与转向节处的周边区域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1所示为主销后倾角角度测量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2所示为进行第二次前束角调整时车轮处于第一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3所示为进行第二次前束角调整时车轮处于第二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4所示为汽车前桥的改装方法中各步骤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发明为达成预定发明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汽车前桥的改装方法,该方法能够较为简单且便捷地对汽车前桥进行改装,且能够有效地提高车辆的操控稳定性及安全性。
本发明提供的汽车前桥的改装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提供一车辆(见图1,为了便于显示,图1仅示出了前桥10以及车辆的底盘50的相关结构),将车辆原有前桥10从车辆的底盘50上拆除;
在该步骤中,如图2所示,可以将差速器总成31、断开器总成32及半轴331(见图7)等零部件拆下,以及将各个连接杆及减振弹簧34等零部件与原有前桥10分离,以备后用。
S2:提供待换装前桥(见图3),将待换装前桥及轮胎35安装于车辆的底盘50上;
在该步骤中,该待换装前桥可以分离式前桥20,该分离式前桥20的相关结构及调节方式可以参照申请号为CN202110682630.1、CN202131371523.9、CN202131370094.3、CN202223243012.6、CN202223241482.9、CN202223241559.2、CN202223243015.X、CN202321705310.4、以及CN202321705340.5等专利,该分离式前桥20包括转向节21(见图8)、连接结构及桥管23。转向节21通过连接结构与桥管23可拆卸连接,通过解除转向节21与桥管23之间的固定连接,使转向节21能够相对桥管23转动,实现转向节21与桥管23的连接位置或安装角度可调。通过调整转向节21与桥管23的连接位置或安装角度,使转向节21上的主销安装点的轴线与桥包上传动轴安装点的轴线之间形成不同的夹角,从而使与该夹角关联的主销后倾角发生变化。其中,连接结构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上述专利申请的记载,只要其能够实现转向节21与桥管23的连接位置可调,使主销后倾角的角度可以调整即可。
由于该分离式前桥20为转向节21与桥管23相互分离的结构,因此,在进行安装时,该方法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S21:将桥管23安装于车辆的底盘50;
具体地,可以如图3所示,先将步骤S1拆卸下来的差速器总成31及断开器总成32等安装于桥管23上,并将车辆底盘50上的减振弹簧34及各个连接杆分别与桥管23上的弹簧底座40及各拉杆的连接点相连。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显示,在图6至图8中仅显示了桥管23(甚至是部分桥管23)的结构以及与相关部件的连接关系,而省略了车辆底盘50、减振弹簧34、差速器总成31、断开器总成32、各个连接杆等结构。
S22:如图4所示,将转向节21的内转向节211通过连接结构安装于桥管23,使内转向节211相对于桥管23的安装角度可调;
在本发明中,连接结构可以有多种形式,在本实施例中,以申请号CN202110682630.1所记载的结构为例进行说明。该实施例中,连接结构包括具有不同型号的垫片221、以及能够穿过垫片221与桥管23的连接螺栓。图5显示了多个型号的垫片221放置于配件箱内的状态。这些垫片221设于内转向节211上所设的长圆孔内,且垫片221上设有供连接螺栓穿过的连接孔。根据垫片221型号的不同,垫片221上连接孔的轴线在垫片221上的位置也不相同。通过将连接螺栓穿过连接孔和桥管23上对应的通孔,可以将内转向节211可拆卸地固定至桥管23上,并通过更换不同型号的垫片221,实现主销后倾角的调整。
在S22步骤安装时,可以先为左右两侧的内转向节322选择同种型号的垫片221,如选择0号垫片,在0号垫片中,垫片221上的连接孔的轴线位于垫片221的正中间,不发生偏离;然后如图6所示,通过连接螺栓及垫片221,将内转向节211固定于桥管23上。
S23:如图7所示,将半轴331安装于桥管23内;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在桥管23及内转向节211的内径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其半轴331上的相关结构,如半轴挡尘板等结构,可以直接用于换装后的前桥中。
S24:如图8所示,将外转向节212与内转向节211相连。
在步骤S2中,如图9至图12所示,值的一提的是,为了可以使用更大尺寸的轮胎35对现有的轮胎35进行替换,以及便于对各个连接杆的调整,在本实施例中,其支撑减振弹簧34的弹簧底座40被设置为与桥管23的结合位置可调的,以使的减振弹簧34与弹簧底座40的接触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被设置为可调的。
实现上述功能的弹簧底座40的结构可以参考但并不限于申请号为CN202220246509.4及CN 202221377346.X等相关的结构。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9-12所示,该弹簧底座40还可以为如下结构:其包括用于支撑减振弹簧34的支撑座41,以及用于将支撑座41固定于车身上的第一支撑结构42,第一支撑结构42包括第一固定板421、第二固定板422及第一连接件423,第一固定板421及第二固定板422沿竖直方向延伸,第一固定板421用于固定于桥管23上,第二固定板422设置于支撑座41上,第一固定板421与第二固定板422的其中之一上形成有条形孔424,第一固定板421与第二固定板422的其中另一上形成有第一固定孔425。条形孔424呈弧形,且该条形孔424以桥管23的轴线为中心。第一固定孔425与条形孔424的位置相对应,第一连接件423穿过条形孔424及第一固定孔425,将第二固定板422固定于第一固定板421上。通过上述的结构,可以通过第一固定孔425与条形孔424结合位置的改变,使弹簧底座40相较于铅垂线的安装角度发生改变,以改变弹簧底座40的朝向。
进一步地,其还可以包括第二支撑结构43,第二支撑结构43包括第三固定板431、连接板432、连接座433、压板434及第二连接件425,第三固定板431设置于支撑座41上,连接板432与第三固定板431相连,并向远离第三固定板431的方向延伸,连接座433设置于桥管23上,连接件将压板434与连接座433相连,并使得连接板432夹设于压板434与桥管23之间。通过第二支撑结构43及第一支撑结构42的结合,为弹簧底座40提供两个不同的固定点。
进一步地,在压板434朝向连接板432的一侧,以及连接板432朝向压板434的一侧均设置有轮齿,以便于对弹簧底座40的朝向进行更为精确的调整。
S25:如图13所示,将轮胎35安装于换装后的前桥上。
在本实施例中,其换装后的轮胎35的尺寸可以大于原有轮胎的尺寸。
S3:对换装前桥后车辆的前束角进行调整,使前束角调整至第一设定范围。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31:在车辆两侧的轮胎35上分别设置标记点,并测量两个轮胎标记点之间的距离(如图14所示,两个车轮标记点为虚线的交叉点,其之间的距离用W1表示);然后将轮胎35转动180°,例如将标记位置从车辆的前部转动至车辆的后部,并再次测量两个轮胎标记点之间的距离(如图15所示,此时两个轮胎标记点之间的距离用W2表示);
S32:测得前后两次的两个轮胎标记点之间距离的差值(也即|W1-W2|的值),并判断该差值是否在设定的范围内;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轮胎35的尺寸是已经确定的,因此,前后两次的两个轮胎标记点之间距离的差值可以反映前束角的角度。该差值的设定范围可以为2-5mm。
S33:当前后两次的两个轮胎标记点之间的距离的差值不在设定范围内时,对前束角进行调整,以使该差值位于设定范围内。
更为具体地,可以通过对前横拉杆进行调整,以实现上述的目的。
S4:分别对换装前桥后车辆的前后车轮的左轮边线及右轮边线的长度进行调整,以分别使前车轮的左轮边线与右轮边线的长度之间的差值,以及后车轮的左轮边线与右轮边线的长度之间的差值均位于第二设定范围;
在该步骤中,其前车轮的左轮边线的长度可以为前部左轮胎35的设定点,优选为左轮胎35的外侧面,至左侧车身纵梁51之间的距离(图16中用A1来进行表示),其前车轮的右轮边线的长度可以为前部右轮胎35的设定点,优选为右轮胎35的外侧面,至右侧车身纵梁51之间的距离(图16中用A2表示)。
与之相类似,后车轮的左轮边线的长度可以为后部左轮胎35的外侧面至左侧车身纵梁51之间的距离(图16中用B1来进行表示),后车轮的右轮边线的长度可以为后部右轮胎35的外侧面至右侧车身纵梁51之间的距离(图16中用B2表示)。
前车轮左右轮边线的长度的差值可用|A1-A2|来进行表示,后车轮左右轮边线的长度的差值可用|B1-B2|来表示。
第二设定范围为0-2mm。优选地,其前车轮及后车轮的左右轮边线的长度均相等。也即,前车轮的左右轮边线的长度的差值,以及后车轮的左右轮边线的长度的差值均为0。
当前车轮的左轮边线的长度与右轮边线的长度之间的差值和/或后车轮的左轮边线的长度与右轮边线的长度之间的差值不符合第二设定范围,可以通过调整前止推杆和/或后止推杆来对其差值进行调整。
S5:对换装前桥后车辆左右两侧的前后轴距进行调整,以使左右两侧的前后轴距的差值均位于第三设定范围;
在本实施例中,左侧或右侧的前后轴距可以为同一侧的前轮的中心与后轮的中心之间的距离(图17中分别用C1及C2来表示左侧前后轴距及右侧前后轴距)。
也即,左右两侧的前后轴距的差值为|C1-C2|。优选地,左右两侧的前后轴距均相等,也即,左右两侧的前后轴距的差值均为0。
在本实施例中,可以通过前后控制臂来对左右两侧的前后轴距进行调整,以使左右两侧的前后轴距的差值符合第三设定范围。
该第三设定范围可以依据需要而定。优选地,在进行步骤S4及S5的调整后,车辆前轴上的轮距(前车轮在车辆支承平面上留下的轨迹的中心线之间的距离)、车辆后轴上的轮距(后车轮在车辆支承平面上留下的轨迹的中心线之间的距离)、左侧的轴距及右侧的轴距对应的四条有向线段所组成的图形为等腰梯形或矩形。
S6:对传动轴332与前桥输入轴333的连接处进行调整,使得传动轴332与前桥输入轴333同轴设置(见图18,为了便于显示,在图18中省略了车轮以及车辆后半部分的相关结构)。
在本实施例中,可以通过调整控制臂来实现上述的效果。
进一步地,在进行S3至S6步骤的调整后,还可以对减振弹簧34的垂直度进行调整,以使减振弹簧34的垂直度符合第四设定范围。
该第四设定范围可以根据需要而定。
减振弹簧34的垂直度可以为减振弹簧34安装于前桥上时,减振弹簧34的中心线在竖直方向的偏差。该处的减振弹簧34的垂直度也可以理解为其减振弹簧34在安装于车身上时的弯曲程度。
在进行上述调整时,可以通过在桥管23上调整弹簧底座40上对减振弹簧34的支撑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来实现上述的效果。
S7:通过调整转向节21相对于桥管23的安装角度,对车辆的主销后倾角进行调整,使车辆的主销后倾角位于第五设定范围(见图19,为了便于显示,在图19中省略了车轮,且显示了转向节21与桥管23周边的相关结构),以完成车辆的改装。
在本实施例中,第五设定范围为大于4.5°,优选为4.5°。为了便于对转向节21的安装角度进行调整,在本实施例中,可以提供一主销后倾角测量装置60,并将主销后倾角测量装置60直接固定于转向节21上,进行主销后倾角的实时测量。
如图20及图21所示,本实施例的主销后倾角测量装置60可以包括固定座61及水平测量仪62,在转向节21上可以设置一测量装置固定部213,该测量装置固定部213设于转向节21中延伸臂的拐角处,其包括能够与固定座61抵靠的斜面、以及能够放置固定座61上所设支撑杆的凹槽,通过此种方式,将固定座61直接安装于转向节21上,然后将一水平测量仪62置于固定座61上所设的容纳腔内,将水平测量仪62固定于测量装置固定部213上。
通过上述的设置,能够在对转向节21与桥管23的结合位置进行调整时,实时对主销后倾角的角度进行测量。
结合图4至图6的相关结构,在进行调整时,可以选取适合型号的垫片221,并通过该垫片221将转向节21固定至合适的角度。需要说明的是,此时,与左右两侧的转向节21结合的垫片221可以不再是同一型号。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采用了转向节21与桥管23相分离式的前桥,并可以通过连接结构使改变转向节21与桥管23的连接位置可调,其主销后倾角的调整可以通过连接位置的改变而进行改变。
因此,在步骤S4至S6中进行的诸多调整不会受到主销后倾角调整的影响。这使得车辆在调整主销后倾角时,仍能够使轮距、轴距及传动轴332与前桥输入轴333同轴度最大限度地保持原有的状态。
在进行步骤S7中主销后倾角的调整后,该方法还可以包括:再次进行前束角的调整(见图22及图23),使前束角调整至第一设定范围。该调整方法及要求与S3步骤中的方法及要求可以相同,其可以用W3与W4的差值来对前束角进行表示,在此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在进行完步骤S7后,还可以对车辆进行实际行驶测试,以测试方向盘是否对正,以及车辆是否跑偏。
在方向盘未对正时,其可以通过调节方向斜拉杆来使方向盘对正。
在车辆跑偏时,其可以继续按照步骤S7对主销后倾角进行调整,在该步骤调整时,其车辆左右两侧的转向节可以根据需要调节至不同的角度,在本实施例中,可以选择不同型号的垫片来进行调节,以防止车辆跑偏。
由于在该方法中,主销后倾角的调整不会造成轮距、轴距及传动轴332与前桥输入轴333同轴度的变化,因此,在整个改装过程中,可以先将车辆的轮距、轴距及传动轴332与前桥输入轴333的同轴度等调整至理想状态。各调整参数相对独立,相互之间影响较小,在车辆改装后,即使对其跑偏程度进行调整,其轮距、轴距及传动轴332与前桥输入轴333同轴度等参数仍能够处于理想的状态。因此,该方法能够较为简单且便捷地对车辆底盘50的操控套件进行改装,且能够有效地提高车辆的操控稳定性及安全性。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步骤S1、S2、…S7,S21…S25,S31…S33等步骤标号仅用于对对应的步骤进行识别和表示,不用于限定步骤的先后顺序。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汽车前桥的改装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1:提供一车辆,并将车辆原有的前桥从车辆底盘上拆除;
S2:提供待换装前桥,将所述待换装前桥安装于所述车辆底盘上,所述待换装前桥包括转向节、连接结构及桥管,所述转向节通过所述连接结构可拆卸地固定至所述桥管,且所述转向节相对于所述桥管的安装角度可调;
S3:对换装前桥后车辆的前束角进行调整,将所述前束角调整至第一设定范围;
S4:分别对换装前桥后车辆的前后车轮的左轮边线及右轮边线的长度进行调整,分别使前车轮的左轮边线与右轮边线的长度之间的差值,以及后车轮的左轮边线与右轮边线的长度之间的差值均位于第二设定范围;
S5:对换装前桥后车辆左右两侧的前后轴距进行调整,使左右两侧的前后轴距的差值均位于第三设定范围;
S6:对传动轴与前桥输入轴的连接处进行调整,使所述传动轴与所述前桥输入轴同轴设置;
S7:调整所述转向节相对于所述桥管的安装角度,对车辆的主销后倾角进行调整,使车辆的主销后倾角位于第五设定范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前桥的改装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进行步骤S2时,该方法包括:
S21:将所述桥管安装于所述车辆的底盘;
S22:将所述转向节的内转向节通过所述连接结构安装于所述桥管,使所述内转向节相对于所述桥管的安装角度可调;
S23:将半轴安装于所述桥管内;
S24:将外转向节与所述内转向节相连;
S25:将车轮安装于换装后的前桥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前桥的改装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进行步骤S3时,该方法包括:
S31:在车辆两侧的所述轮胎上分别设置标记点,并测量两个所述轮胎标记点之间的距离,将所述轮胎转动180°,并再次测量两个所述轮胎标记点之间的距离;
S32:测得前后两次的两个所述轮胎标记点之间的距离的差值,并判断该差值是否在设定的范围内;
S33:当前后两次的两个所述轮胎标记点之间的距离的差值不在设定范围内时,对所述前束角进行调整,使该差值位于所述设定的范围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前桥的改装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4中,前车轮的左轮边线的长度为前部左轮胎的设定点至左侧车身纵梁之间的距离;前车轮的右轮边线的长度为前部右轮胎的设定点至右侧车身纵梁之间的距离;后车轮的左轮边线的长度为后部左轮胎的设定点至左侧车身纵梁之间的距离;后车轮的右轮边线的长度为后部右轮胎的设定点至右侧车身纵梁之间的距离。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前桥的改装方法,其特征在于:前车轮的左轮边线与前车轮的右轮边线之间的差值,以及后车轮的左轮边线与后车轮的右轮边线之间的差值均为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前桥的改装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进行步骤S4及步骤S5的调整后,车辆前轴上的轮距、车辆后轴上的轮距、车辆左侧的轴距及车辆右侧的轴距对应的四条有向线段所组成的图形为等腰梯形或矩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前桥的改装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进行步骤S6后,该方法还可以包括对减振弹簧的垂直度进行调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汽车前桥的改装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待换装前桥的桥管上设置有朝向可调的弹簧底座,通过调整所述弹簧底座对所述减振弹簧的支撑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对所述减振弹簧的垂直度进行调整。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汽车前桥的改装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进行步骤S7时,所述第五设定范围为大于4.5°。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前桥的改装方法,其特征在于:在S7步骤后,该方法还包括在对车辆进行实际行驶测试时,测试方向盘是否对正,以及车辆是否跑偏。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1029052.7A CN116985938A (zh) | 2023-08-15 | 2023-08-15 | 汽车前桥的改装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1029052.7A CN116985938A (zh) | 2023-08-15 | 2023-08-15 | 汽车前桥的改装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6985938A true CN116985938A (zh) | 2023-11-03 |
Family
ID=885212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1029052.7A Pending CN116985938A (zh) | 2023-08-15 | 2023-08-15 | 汽车前桥的改装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6985938A (zh) |
-
2023
- 2023-08-15 CN CN202311029052.7A patent/CN116985938A/zh active Pending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2292968A (en) | Aligning method | |
US2249226A (en) | Wheel aligning device | |
EP0940653B1 (en) | Method for aligning a vehicle suspension | |
CN113335378A (zh) | 羊角结构、整体式前桥及改装方法 | |
CA3163588C (en) | Front axle assembly and vehicle with the same | |
US7324916B1 (en) | Gyro based alignment system | |
US5157838A (en) | Vehicle axle alignment instrument and method | |
US7089150B2 (en) | Gyro based alignment system | |
CN214776159U (zh) | 羊角结构及整体式前桥 | |
KR20190108950A (ko) | 커플드 토션빔 액슬의 검사장치 | |
US20100205806A1 (en) | Method To Produce Suspension Module And Frame That Reduces Need For Final Alignment | |
JP2003529494A (ja) | サスペンション・システムの組立方法 | |
CN116985938A (zh) | 汽车前桥的改装方法 | |
De Rosa et al. | Straight path handling anomalies of passenger cars induced by suspension component and assembly tolerances | |
JP2005510411A (ja) | 車両のステアリングシステムの対称性およびアッカーマン幾何学的配置状態を判定するための方法およびシステム | |
US11801896B1 (en) | Adjustable front axle and a vehicle having same | |
CN214775201U (zh) | 整体式前桥及具有其的车辆 | |
CN214775200U (zh) | 整体式前桥及具有其的车辆 | |
US5165179A (en) | Wheel alignment method | |
CN202562448U (zh) | 汽车前桥转向角红外线测量仪 | |
CN113183684A (zh) | 整体式前桥及具有其的车辆 | |
CN109625125B (zh) | 用于副车架总成的预装方法 | |
KR100990258B1 (ko) | 차량의 휠 얼라인먼트 측정장치 | |
CN221023840U (zh) | 主销后倾角可变式前桥及具有其的车辆 | |
Olschewski et al. | Elastokinematic design and optimization of the multi-link torsion axle–a novel rear axle concept for BEVs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