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955455A - 适用于辐射监测系统的处理方法及平台 - Google Patents

适用于辐射监测系统的处理方法及平台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955455A
CN116955455A CN202310901940.7A CN202310901940A CN116955455A CN 116955455 A CN116955455 A CN 116955455A CN 202310901940 A CN202310901940 A CN 202310901940A CN 116955455 A CN116955455 A CN 11695545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nitoring
flow
point
points
flow monito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901940.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955455B (zh
Inventor
韩东明
黄碗明
张舒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Strateg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Strate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Strateg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Strate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901940.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955455B/zh
Publication of CN1169554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95545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95545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95545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TMEASUREMENT OF NUCLEAR OR X-RADIATION
    • G01T1/00Measuring X-radiation, gamma radiation, corpuscular radiation, or cosmic radiation
    • G01T1/16Measuring radiation intensity
    • G01T1/167Measuring radioactive content of objects, e.g. contamina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6/0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 G06F16/2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of structured data, e.g. relational data
    • G06F16/23Updating
    • G06F16/2379Updates performed during online database operations; commit processing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6/0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 G06F16/2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of structured data, e.g. relational data
    • G06F16/24Querying
    • G06F16/245Query processing
    • G06F16/2458Special types of queries, e.g. statistical queries, fuzzy queries or distributed queries
    • G06F16/2474Sequence data queries, e.g. querying versioned data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6/0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 G06F16/2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of structured data, e.g. relational data
    • G06F16/25Integrating or interfacing systems involving 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6/0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 G06F16/2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of structured data, e.g. relational data
    • G06F16/29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databases
    • GPHYSICS
    • G16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 FIELDS
    • G16Y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INTERNET OF THINGS [IoT]
    • G16Y40/00IoT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of th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 G16Y40/10Detection; Monitor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ata Mining & Analysi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Fuzzy System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Probability & Statistics with Applications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High Energy & Nuclear Phys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Measurement Of Radi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适用于辐射监测系统的处理方法及平台,控制固定监测设备前往相应的固定监测集合对应的固定监测点进行监测;采集流动监测集合中各流动监测点上一次进行监测时的监测时间,按照监测时间和流动监测设备数量生成第二监测序列;根据剩余监测时长和预估调配时长,得到各流动监测设备前往第二监测序列中各流动监测点的预估到达时长;根据预估到达时长确定第二监测序列中各流动监测点对应的目标监测设备,实时采集各目标监测设备的实时监测信息,根据实时监测信息的判断属性和更新策略对各流动监测点对应的目标监测设备进行更新,得到各流动监测点对应的更新监测设备,控制更新监测设备前往相应的流动监测点进行监测。

Description

适用于辐射监测系统的处理方法及平台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数据处理技术,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辐射监测系统的处理方法及平台。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依赖于通过科技来实现生活上的便捷,但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在享受这些便利的时候,往往也伴随着对周围环境的污染与危害,辐射污染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例如,在工业、医用等放射源的丢失、以及核设施故障等情况下均会导致辐射性物质的泄漏,泄漏的辐射性物质会对人体产生影响。
目前,为了减少辐射对环境带来的污染与危害,通常会对多个监测点的辐射数据进行监测,从而可以及时对监测数据发生异常的监测点做出相应的处理。现有技术中,通常都是统一派遣人工前往相应的监测点位进行固定监测,然而,由于监测设备昂贵,且需要监测的监测点数量较多时,现有技术中的方式会使得监测时的工作量大,从而导致监测效率低下。
因此,如何结合各监测点的监测数据生成监测策略,以对多个监测点进行有效监测,提高监测效率成了如今亟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适用于辐射监测系统的处理方法及平台,可以结合各监测点的监测数据生成监测策略,以对多个监测点进行有效监测,提高监测效率。
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适用于辐射监测系统的处理方法,包括:
获取目标区域内的多个辐射监测点,对多个辐射监测点进行划分,得到固定监测集合和流动监测集合,控制固定监测设备前往相应的固定监测集合对应的固定监测点进行监测;
基于所述辐射监测点数量确定所述流动监测集合对应的多个流动监测设备,采集所述流动监测集合中各流动监测点上一次进行监测时的监测时间,按照所述监测时间从远至近对各所述流动监测点进行排列,得到第一监测序列,依次选取第一监测序列中数量与流动监测设备数量一致的流动监测点生成第二监测序列;
获取各所述流动监测设备的剩余监测时长,以及各所述流动监测设备前往所述第二监测序列中各所述流动监测点的预估调配时长,根据所述剩余监测时长和所述预估调配时长,得到各所述流动监测设备前往所述第二监测序列中各所述流动监测点的预估到达时长;
根据所述预估到达时长确定所述第二监测序列中各所述流动监测点对应的目标监测设备,实时采集各所述目标监测设备的实时监测信息,根据所述实时监测信息的判断属性和更新策略对各所述流动监测点对应的目标监测设备进行更新,得到各所述流动监测点对应的更新监测设备,控制所述更新监测设备前往相应的流动监测点进行监测。
可选地,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获取目标区域内的多个辐射监测点,对多个辐射监测点进行划分,得到固定监测集合和流动监测集合,包括:
接收管理端对所述目标区域输入的横向划分线数量和竖向划分线数量,根据所述横向划分线数量生成横向划分线,根据所述竖向划分线数量生成竖向划分线;
根据所述横向划分线和所述竖向划分线与所述目标区域的边缘线的交叉信息得到多个子监测区域,获取各所述辐射监测点的GIS信息,基于所述GIS信息获取位于同一个子监测区域的辐射监测点生成多个监测集合;
统计各所述监测集合内的辐射监测点数量,若所述辐射监测点数量等于1,则将所述监测集合作为固定监测集合;
若所述辐射监测点数量大于1,则将所述监测集合作为流动监测集合。
可选地,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基于所述辐射监测点数量确定所述流动监测集合对应的多个流动监测设备,包括:
统计所述流动监测集合中所有流动监测点的流动监测点数量,根据所述流动监测点数量和预设监测点数量的比值得到数量调整系数,根据基准设备数量和所述数量调整系数的乘积的向上取整值得到流动设备数量;
基于所述流动设备数量为所述流动监测集合配置相应数量的监测设备,得到所述流动监测集合对应的多个流动监测设备。
可选地,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获取各所述流动监测设备的剩余监测时长,以及各所述流动监测设备前往所述第二监测序列中各所述流动监测点的预估调配时长,根据所述剩余监测时长和所述预估调配时长,得到各所述流动监测设备前往所述第二监测序列中各所述流动监测点的预估到达时长,包括:
获取各所述流动监测设备的总监测时长和当前监测时长,根据所述总监测时长和所述当前监测时长的差值得到剩余监测时长;
获取各所述流动监测设备的第一位置点,以及各所述流动监测点的第二位置点,根据所述第一位置点和所述第二位置点得到各所述流动监测设备和各所述流动监测点之间的路程距离;
根据所述路程距离和各所述流动监测设备的预估速度的比值,得到各所述流动监测设备前往各所述流动监测点的预估调配时长;
对所述剩余监测时长和所述预估调配时长进行求和,得到各所述流动监测设备前往各所述流动监测点的预估到达时长。
可选地,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根据所述预估到达时长确定所述第二监测序列中各所述流动监测点对应的目标监测设备,包括:
依次获取所述第二监测序列内的流动监测点作为目标监测点,获取各所述流动监测设备前往所述目标监测点的预估到达时长,并将预估到达时长最小的流动监测设备作为目标监测点对应的目标监测设备;
删除所述目标监测设备,继续获取所述第二监测序列内的下一个目标监测点,重复上述步骤,直至对所述第二监测序列内的所有目标监测点均匹配到对应的目标监测设备时停止上述步骤。
可选地,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实时采集各所述目标监测设备的实时监测信息,根据所述实时监测信息的判断属性和更新策略对各所述流动监测点对应的目标监测设备进行更新,得到各所述流动监测点对应的更新监测设备,控制所述更新监测设备前往相应的流动监测点进行监测,包括:
对所述实时监测信息进行解析得到辐射监测值,调取辐射区间对应表,所述辐射区间对应表包括安全值区间、波动值区间和异常值区间,若各所述目标监测设备的辐射监测值均位于所述安全值区间,则判断属性为安全属性,基于所述安全属性获取各所述流动监测点对应的目标监测设备作为各所述流动监测点对应的更新监测设备;
若存在所述目标监测设备的辐射监测值位于所述波动值区间,则判断属性为波动属性,基于所述波动属性对相应的目标监测设备的预估到达时长进行更新,得到相应目标监测设备对应的更新到达时长,基于所述更新到达时长对各所述流动监测点对应的目标监测设备进行更新,得到各所述流动监测点对应的更新监测设备;
若存在所述目标监测设备的辐射监测值位于所述异常值区间,则判断属性为异常属性,基于所述异常属性删除相应的目标监测设备,获取剩余的目标监测设备作为更新监测设备,依次获取所述第二监测序列内的流动监测点作为更新监测点,将预估到达时长最短的更新监测设备作为更新监测点对应的更新监测设备;
删除所述更新监测设备,继续获取所述第二监测序列内的下一个更新监测点,重复上述步骤,直至对所述第二监测序列内的所有更新监测点均匹配到对应的更新监测设备时停止上述步骤。
可选地,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若存在所述目标监测设备的辐射监测值位于所述波动值区间,则判断属性为波动属性,基于所述波动属性对相应的目标监测设备的预估到达时长进行更新,得到相应目标监测设备对应的更新到达时长,基于所述更新到达时长对各所述流动监测点对应的目标监测设备进行更新,得到各所述流动监测点对应的更新监测设备,包括:
获取辐射监测值位于所述波动值区间的目标监测设备作为第一监测设备,并将剩余的目标监测设备作为第二监测设备,根据所述第一监测设备的辐射监测值和预设监测值的比值得到时长调整系数,根据预设波动监测时长和所述时长调整系数的乘积得到波动监测时长;
基于所述波动监测时长对所述第一监测设备的剩余监测时长进行更新,得到更新剩余时长,基于所述更新剩余时长对所述第一监测设备的预估到达时长进行更新,得到所述第一监测设备对应的更新到达时长;
根据所述第一监测设备的更新到达时长和所述第二监测设备的预估到达时长,重新确定所述第二监测序列内各所述流动监测点对应的更新监测设备。
可选地,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还包括:
统计预设时间段内各所述流动监测集合内各所述流动监测点的监测次数,根据所述预设时间段的时长和所述监测次数,得到各所述流动监测点对应的子平均监测周期;
统计所有流动监测点对应的子平均监测周期得到总平均监测周期,根据所述总平均监测周期和所述流动监测集合对应的辐射监测点数量的比值得到所述流动监测集合对应的平均监测周期;
若所述平均监测周期大于预设平均监测周期,则根据所述平均监测周期和所述预设平均监测周期计算得到平均周期差值,根据所述平均周期差值和预设平均周期差值的比值得到第一增派调整系数,根据所述第一增派调整系数和增派调整权重得到第二增派调整系数,基于基准增派数量和所述第二增派调整系数的乘积得到增派设备数量;
基于所述增派设备数量为相应的流动监测集合配置相应数量的增派监测设备。
可选地,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还包括:
接收管理端输入的调整增派数量,若所述调整增派数量大于所述增派设备数量,则根据所述调整增派数量和所述增派设备数量计算得到第一设备差值,根据所述第一设备数量和增加修正权重的比值得到增加权重,对所述增加权重和所述增派调整权重求和得到增派增加权重,基于所述增派增加权重对所述增派调整权重进行替换更新;
若所述调整增派数量小于所述增派设备数量,则根据所述增派设备数量和所述调整增派数量计算得到第二设备差值,根据所述第二设备差值和减少修正权重的比值得到减少权重,对所述增派调整权重和所述减少权重求差得到增派减少权重,基于所述增派减少权重对所述增派调整权重进行替换更新。
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适用于辐射监测系统的处理平台,包括:
划分模块,用于获取目标区域内的多个辐射监测点,对多个辐射监测点进行划分,得到固定监测集合和流动监测集合,控制固定监测设备前往相应的固定监测集合对应的固定监测点进行监测;
序列模块,用于基于所述辐射监测点数量确定所述流动监测集合对应的多个流动监测设备,采集所述流动监测集合中各流动监测点上一次进行监测时的监测时间,按照所述监测时间从远至近对各所述流动监测点进行排列,得到第一监测序列,依次选取第一监测序列中数量与流动监测设备数量一致的流动监测点生成第二监测序列;
预估模块,用于获取各所述流动监测设备的剩余监测时长,以及各所述流动监测设备前往所述第二监测序列中各所述流动监测点的预估调配时长,根据所述剩余监测时长和所述预估调配时长,得到各所述流动监测设备前往所述第二监测序列中各所述流动监测点的预估到达时长;
监测模块,用于根据所述预估到达时长确定所述第二监测序列中各所述流动监测点对应的目标监测设备,实时采集各所述目标监测设备的实时监测信息,根据所述实时监测信息的判断属性和更新策略对各所述流动监测点对应的目标监测设备进行更新,得到各所述流动监测点对应的更新监测设备,控制所述更新监测设备前往相应的流动监测点进行监测。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发明可以结合各监测点的监测数据生成监测策略,以对多个监测点进行有效监测,提高监测效率。本发明会首先将多个辐射监测点划分至固定监测集合和流动监测集合中,从而可以通过不同的监测方式对固定监测集合和流动监测集合中的辐射监测点进行监测。其中,在对流动监测集合进行监测时,本发明会为各个流动监测集合配置相应数量的流动监测设备,以此来对流动监测集合中的多个监测点进行流动监测,这样可以在合理利用监测设备资源的同时提高监测效率。并且在对流动监测集合中的多个流动监测点进行流动监测时,本发明会优先调配用时最短的流动监测设备前往监测间隔时长最长的流动监测点进行监测,从而可以减少由于流动监测点的监测间隔时长过长而导致不能及时发现相应流动监测点的辐射问题。并且本发明还会通过各个流动监测设备的实时监测数据对各个流动监测点对应的流动监测设备进行更新,可以减少因监测数据出现波动或异常时流动监测设备的预估到达时长发生改变所带来的影响。
2、本发明在为流动监测集合中的流动监测点匹配流动监测设备时,会首先按照间隔监测时长从远至近对各个流动监测点进行排列,然后依次获取数量和流动监测设备一样的流动监测点进行后续的匹配,这样可以优先对间隔监测时长较长的流动监测点优先配置流动监测设备,然后本发明会计算出每个流动监测设备前往每个流动监测点的预估到达时长,接着为排序好的各个流动监测点依次配置用时最短的流动监测设备,这样可以对监测间隔时长较长的流动监测点优先配置预估到达时长较短的流动监测设备,使流动监测设备可以较快前往相应的流动监测点进行监测。
3、本发明在通过各个流动监测设备的实时监测数据对各个流动监测点对应的流动监测设备进行更新时,会首先判断是否存在流动监测设备的监测数据出现波动或者异常,当存在流动监测设备的监测数据出现波动时,本发明会通过该流动监测设备的波动数据计算出对波动数据所需要的波动监测时长,然后通过该波动监测时长对该流动监测设备的预估到达时长进行更新,从而可以依据更新后的预估到达时长对各个流动监测点对应的流动监测设备重新进行匹配,并且可以延长出现波动数据的监测点的监测时长,从而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当存在流动监测设备的监测数据出现异常时,本发明会将相应的流动监测设备进行删除,从而可以对出现异常的监测点进行持续性的监测,然后本发明会依据剩下的流动监测设备重新对各个流动监测点进行相应的设备匹配,减少因设备减少而出现间隔监测时长较长的流动监测点缺少对应的流动监测设备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适用于辐射监测系统的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适用于辐射监测系统的处理平台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参见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适用于辐射监测系统的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图1所示方法的执行主体可以是软件和/或硬件装置。本申请的执行主体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中的至少一个:用户设备、网络设备等。其中,用户设备可以包括但不限于计算机、智能手机、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Assistant,简称:PDA)及上述提及的电子设备等。网络设备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单个网络服务器、多个网络服务器组成的服务器组或基于云计算的由大量计算机或网络服务器构成的云,其中,云计算是分布式计算的一种,由一群松散耦合的计算机组成的一个超级虚拟计算机。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包括步骤S1至步骤S4,具体如下:
S1,获取目标区域内的多个辐射监测点,对多个辐射监测点进行划分,得到固定监测集合和流动监测集合,控制固定监测设备前往相应的固定监测集合对应的固定监测点进行监测。
在实际应用中,目标区域内的辐射监测点可能会有多个,因此为了对多个辐射监测点进行自动连续的监测,本方案会将辐射监测点划分为固定监测点和流动监测点,从而可以控制固定监测设备对固定监测点自动进行固定监测,控制流动监测设备对流动监测点自动进行流动监测。
其中,在依据固定监测设备对固定监测集合中的固定监测点进行监测时,可以让固定监测设备对固定监测点进行持续性的监测,在实际应用中,固定监测设备可以是辐射监测车。
可以理解的是,之所以要将监测点划分为固定监测点和流动监测点进行不同方式的监测,是因为目标区域内的监测点数量可能会很多,如果对每个监测点都派遣监测设备进行监测,可能会导致所需要的监测设备过多而出现设备资源紧张的情况,因此在后续对流动监测点进行监测时,本方案会控制相应数量的流动监测设备对多个流动监测点进行流动监测,从而可以在对多个监测点进行自动监测的同时节约设备资源。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步骤S1中的“获取目标区域内的多个辐射监测点,对多个辐射监测点进行划分,得到固定监测集合和流动监测集合”的具体实现方式可以是:
A1,接收管理端对所述目标区域输入的横向划分线数量和竖向划分线数量,根据所述横向划分线数量生成横向划分线,根据所述竖向划分线数量生成竖向划分线。
在实际应用中,在生成横向划分线和竖向划分线时,相邻两根横向划分线和相邻两根竖向划分线之间的距离可以由工作人员依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例如,当工作人员想要横向划分线和竖向划分线组成的网格区域越大时,对相邻两根横向划分线和相邻两根竖向划分线之间的距离可以相应调整的越大。
A2,根据所述横向划分线和所述竖向划分线与所述目标区域的边缘线的交叉信息得到多个子监测区域,获取各所述辐射监测点的GIS信息,基于所述GIS信息获取位于同一个子监测区域的辐射监测点生成多个监测集合。
具体的,在依据横向划分线和竖向划分线与目标区域的边缘线的交叉信息得到多个子监测区域时,可以依据由横向划分线和竖向划分线组成的网格对目标区域进行划分,从而可以将目标区域划分为多个子监测区域,然后再将GIS信息在同一个网格区域内的辐射监测点作为一个监测集合。
A3,统计各所述监测集合内的辐射监测点数量,若所述辐射监测点数量等于1,则将所述监测集合作为固定监测集合。
可以理解的是,如果监测集合中只有一个辐射监测点,说明该辐射监测点距离其他辐射监测点可能会比较远,如果将该辐射监测点与其他辐射监测点一起进行监测,可能会使得监测设备在对多个监测点进行监测时在路程移动上浪费大量的时间,降低监测效率,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将该辐射监测点作为固定监测点,从而可以派遣固定监测设备对该固定监测点单独进行持续性监测。
A4,若所述辐射监测点数量大于1,则将所述监测集合作为流动监测集合。
可以理解的是,如果监测集合内存在多个辐射监测点,说明这些辐射监测点之间的距离可能是比较近的,监测设备前往各个辐射监测点之间的距离都不会相差太远,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将这些辐射监测点作为流动监测点,从而可以在后续控制流动监测设备对位于同一个流动监测集合内的流动监测点进行流动监测,在提高监测效率的同时还能节约设备资源。
通过上述方式,可以结合多个辐射监测点所在的区域信息自动对多个辐射监测点进行划分,从而可以将距离较近的辐射监测点划分至一个集合内,使得监测设备可以对这些辐射监测点进行流动监测,并且可以将距离其他辐射监测点都较远的辐射监测点划分至一个集合内,使得监测设备可以单独对该辐射监测点进行持续性监测。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步骤S1中的“获取目标区域内的多个辐射监测点,对多个辐射监测点进行划分,得到固定监测集合和流动监测集合”的具体实现方式可以是:
B1,接收用户端对多个辐射监测点的划分信息,得到固定监测集合和流动监测集合。
在实际应用中,还可以由工作人员直接对多个辐射监测点进行划分得到固定监测集合和流动监测集合。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步骤S1中的“获取目标区域内的多个辐射监测点,对多个辐射监测点进行划分,得到固定监测集合和流动监测集合”的具体实现方式还可以是:
C1,对多个辐射监测点随机进行编号,得到各辐射监测点的监测编号,按照监测编号对各辐射监测点进行排列,得到监测点序列。
在按照监测编号对各辐射监测点进行排列时,可以按照监测编号从小到大对各个辐射监测点进行排列。
C2,获取所述监测点序列中位列第一的辐射监测点作为基准点,以所述基准点为基准,获取预设范围内的辐射监测点作为监测集合,删除所述监测点序列中与所述监测集合对应的辐射监测点,得到更新序列,继续获取所述更新序列中位列第一的辐射监测点作为下一个基准点,重复上述步骤,直至所述更新序列中的所有辐射监测点均被获取完毕。
C3,统计各所述监测集合内的辐射监测点数量,若所述辐射监测点数量等于1,则将所述监测集合作为固定监测集合,若所述辐射监测点数量大于1,则将所述监测集合作为流动监测集合。
可以理解的是,如果预设范围内只有一个辐射监测点,说明这个辐射监测点可能距离其他辐射监测点较远,因此可以将其作为固定监测点单独对其进行监测。如果在预设范围内存在多个辐射监测点,说明这些辐射监测点之间的距离可能是比较近的,因此可以将这些辐射监测点作为流动监测点,从从而可以在后续控制流动监测设备对位于同一个流动监测集合内的流动监测点进行流动监测。
通过上述方式,可以结合预设范围对多个辐射监测点进行自动划分,提高对辐射监测点划分时的效率。
S2,基于所述辐射监测点数量确定所述流动监测集合对应的多个流动监测设备,采集所述流动监测集合中各流动监测点上一次进行监测时的监测时间,按照所述监测时间从远至近对各所述流动监测点进行排列,得到第一监测序列,依次选取第一监测序列中数量与流动监测设备数量一致的流动监测点生成第二监测序列。
可以理解的是,为了提高监测时的效率,本方案会为每个流动监测集合都配置相应的流动监测设备来对每个流动监测集合内的流动监测点进行监测,由于每个流动监测集合内的辐射监测点数量可能都是不一样的,因此在对每个流动监测集合配置相应的流动监测设备时,可以通过每个流动监测集合的辐射监测点数量为其配置相应数量的流动监测设备,从而可以在后续控制流动监测设备对相应的流动监测集合进行监测。
由于对流动监测集合中每个流动监测点是采取流动的方式对其进行监测的,因此每个流动监测点上一次进行监测的时间可能都会不一样,为了对较久没有进行监测的流动监测点在后续可以优先进行监测,可以按照监测时间从远至近对各流动监测点进行排列,得到第一监测序列,然后再选取第一监测序列中数量和流动监测设备一样的流动监测点生成第二监测序列优先进行监测。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步骤S2中的“基于所述辐射监测点数量确定所述流动监测集合对应的多个流动监测设备”的具体实现方式可以是:
S21,统计所述流动监测集合中所有流动监测点的流动监测点数量,根据所述流动监测点数量和预设监测点数量的比值得到数量调整系数,根据基准设备数量和所述数量调整系数的乘积的向上取整值得到流动设备数量。
可以理解的是,流动监测点数量越大,说明流动监测集合对应的流动监测点越多,因此相应的流动设备数量也可以相应设置的越多,从而可以较快完成对所有流动监测点的监测,提高流动监测时的效率。
S22,基于所述流动设备数量为所述流动监测集合配置相应数量的监测设备,得到所述流动监测集合对应的多个流动监测设备。
通过上述方式,可以结合每个流动监测集合的流动监测点数量为其配置相应数量的流动监测设备,可以在合理利用监测设备资源的同时提高监测效率。
S3,获取各所述流动监测设备的剩余监测时长,以及各所述流动监测设备前往所述第二监测序列中各所述流动监测点的预估调配时长,根据所述剩余监测时长和所述预估调配时长,得到各所述流动监测设备前往所述第二监测序列中各所述流动监测点的预估到达时长。
在实际应用中,每个流动监测设备在监测完当前监测的点位后,可能需要移动一段距离才能到达下一个进行监测的流动监测点,其所剩余的监测时长和前往第二监测序列中每个流动监测点的预估调配时长可能都会不一样,因此为了在后续优先对监测间隔时长较长的流动监测点进行监测,本方案会先得到每个流动监测设备前往第二监测序列中的每一个流动监测点的预估到达时长,然后再通过该预估到达时长在后续调配流动监测设备优先对间隔时长较长的流动监测点进行监测。
具体的,步骤S3包括步骤S31至步骤S34,具体如下:
S31,获取各所述流动监测设备的总监测时长和当前监测时长,根据所述总监测时长和所述当前监测时长的差值得到剩余监测时长。
在实际应用中,工作人员可以依据监测要求对每个流动监测设备配置相应的总监测时长。
S32,获取各所述流动监测设备的第一位置点,以及各所述流动监测点的第二位置点,根据所述第一位置点和所述第二位置点得到各所述流动监测设备和各所述流动监测点之间的路程距离。
在实际应用中,在获取第一位置点和第二位置点时,可以通过每个流动监测设备的GIS信息得到第一位置点,通过每个流动监测点的GIS信息得到第二位置点。
S33,根据所述路程距离和各所述流动监测设备的预估速度的比值,得到各所述流动监测设备前往各所述流动监测点的预估调配时长。
值得一提的是,每个流动监测设备的预估速度可以都是一样的,是预设好的。
S34,对所述剩余监测时长和所述预估调配时长进行求和,得到各所述流动监测设备前往各所述流动监测点的预估到达时长。
由于每个流动监测设备的剩余监测时长和在路程上消耗的预估调配时长可能都是不一样的,因此可以对它们进行相加,从而来得到每个流动监测设备到达每个流动监测点时所需要的总时长,即上述预估到达时长。
S4,根据所述预估到达时长确定所述第二监测序列中各所述流动监测点对应的目标监测设备,实时采集各所述目标监测设备的实时监测信息,根据所述实时监测信息的判断属性和更新策略对各所述流动监测点对应的目标监测设备进行更新,得到各所述流动监测点对应的更新监测设备,控制所述更新监测设备前往相应的流动监测点进行监测。
可以理解的是,在通过预估到达时长为第二监测序列中每个流动监测点配置对应的目标监测设备后,由于各个目标监测设备还未完成对当前监测点的监测任务,在剩余监测时间中,可能会出现目标监测设备的监测数据产生波动或异常从而导致其对应的预估到达时长发生改变的情况,从而可能会需要重新对第二监测序列中的各个流动监测点重新配置相应的更新监测设备,然后控制更新监测设备前往相应的流动监测点进行相应的监测。
具体的,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步骤S4中的“根据所述预估到达时长确定所述第二监测序列中各所述流动监测点对应的目标监测设备”的具体实现方式可以是:
S41,依次获取所述第二监测序列内的流动监测点作为目标监测点,获取各所述流动监测设备前往所述目标监测点的预估到达时长,并将预估到达时长最小的流动监测设备作为目标监测点对应的目标监测设备。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第二监测序列中越靠前的流动监测点上一次进行监测时的间隔时长可能也是最久的,因此可以选取预估到达时长最小的流动监测设备对其进行监测,从而可以使流动监测设备可以较快前往该流动监测点进行监测。
S42,删除所述目标监测设备,继续获取所述第二监测序列内的下一个目标监测点,重复上述步骤,直至对所述第二监测序列内的所有目标监测点均匹配到对应的目标监测设备时停止上述步骤。
为了避免对流动监测设备的重复选取,在将相应的流动监测设备完成配置后可以将该流动监测设备在下一次配置时进行删除,从而可以为第二监测序列中每个流动监测点都配置与其对应的流动监测设备。
通过上述方式,可以对监测间隔时长较长的流动监测点优先配置预估到达时长较短的流动监测设备,使流动监测设备可以较快前往相应的流动监测点进行监测。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步骤S4中的“实时采集各所述目标监测设备的实时监测信息,根据所述实时监测信息的判断属性和更新策略对各所述流动监测点对应的目标监测设备进行更新,得到各所述流动监测点对应的更新监测设备,控制所述更新监测设备前往相应的流动监测点进行监测”的具体实现方式可以是:
S43,对所述实时监测信息进行解析得到辐射监测值,调取辐射区间对应表,所述辐射区间对应表包括安全值区间、波动值区间和异常值区间,若各所述目标监测设备的辐射监测值均位于所述安全值区间,则判断属性为安全属性,基于所述安全属性获取各所述流动监测点对应的目标监测设备作为各所述流动监测点对应的更新监测设备。
在实际应用中,安全值区间、波动值区间和异常值区间所对应的区间值可以由工作人员根据监测要求事先进行相应的设置。可以理解的是,如果每个目标监测设备的辐射监测值均位于安全值区间,说明每个目标监测设备的监测数据都是正常的,其可以按照之间的监测要求继续进行监测,每个目标监测设备的预估到达时长可能也不会发生改变,因此可以对每个流动监测点对应的目标监测设备不进行改变,继续将每个流动监测点对应的目标监测设备作为各流动监测点对应的更新监测设备。
S44,若存在所述目标监测设备的辐射监测值位于所述波动值区间,则判断属性为波动属性,基于所述波动属性对相应的目标监测设备的预估到达时长进行更新,得到相应目标监测设备对应的更新到达时长,基于所述更新到达时长对各所述流动监测点对应的目标监测设备进行更新,得到各所述流动监测点对应的更新监测设备。
可以理解的是,如果存在目标监测设备的辐射监测值位于所述波动值区间,说明该目标监测设备的监测数据是波动的,该目标监测设备可能需要延长对当前监测点的监测时长,从而使工作人员可以通过监测数据判断出当前监测点的辐射数据是否是异常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相应目标监测设备的预估到达时长可能会发生改变,从而导致需要重新对各个流动监测点重新匹配相应的更新监测设备,通过更新监测设备对相应的流动监测点进行监测。
具体的,步骤S44包括步骤S441至步骤S443,具体如下:
S441,获取辐射监测值位于所述波动值区间的目标监测设备作为第一监测设备,并将剩余的目标监测设备作为第二监测设备,根据所述第一监测设备的辐射监测值和预设监测值的比值得到时长调整系数,根据预设波动监测时长和所述时长调整系数的乘积得到波动监测时长。
可以理解的是,辐射监测值越大,说明第一监测设备的监测数据波动越大,因此可以将波动监测时长设置的越长,从而可以使第一监测设备的监测数据可以更加准确一些。
S442,基于所述波动监测时长对所述第一监测设备的剩余监测时长进行更新,得到更新剩余时长,基于所述更新剩余时长对所述第一监测设备的预估到达时长进行更新,得到所述第一监测设备对应的更新到达时长。
由于第一监测设备还需要对波动数据进行监测,因此其对应的剩余监测时长也会发生变化,因此可以先通过波动监测时长对第一监测设备的剩余监测时长进行更新,然后再依据更新剩余时长对第一监测设备的预估到达时长进行更新。
S443,根据所述第一监测设备的更新到达时长和所述第二监测设备的预估到达时长,重新确定所述第二监测序列内各所述流动监测点对应的更新监测设备。
上述通过重新确定第二监测序列中各个流动监测点对应的更新监测设备的方式同确定各个流动监测点对应的目标监测设备的方式类似,在此不做赘述。
S45,若存在所述目标监测设备的辐射监测值位于所述异常值区间,则判断属性为异常属性,基于所述异常属性删除相应的目标监测设备,获取剩余的目标监测设备作为更新监测设备,依次获取所述第二监测序列内的流动监测点作为更新监测点,将预估到达时长最短的更新监测设备作为更新监测点对应的更新监测设备。
可以理解的是,如果存在目标监测设备的辐射监测值位于所述异常值区间,说明该目标监测设备的监测数据是异常的,该目标监测设备可能需要持续性的对相应的监测点的辐射数据进行监测,从而使工作人员可以依据监测到的异常数据对相应的监测点做出相应的处理。
由于监测数据异常的目标监测设备可能需要持续性的对相应的监测点进行监测,因此可以将相应的目标监测设备进行删除,对剩下的目标监测设备和流动监测点重新进行匹配。
S46,删除所述更新监测设备,继续获取所述第二监测序列内的下一个更新监测点,重复上述步骤,直至对所述第二监测序列内的所有更新监测点均匹配到对应的更新监测设备时停止上述步骤。
上述对更新监测设备和更新监测点的匹配方式和对目标监测设备和目标监测点的匹配方式类似,本方案在此不做赘述。
通过上述方式,可以结合每个流动监测设备的监测数据对每个流动监测点对应的流动监测设备进行更新。
此外,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本方案还包括以下实施例:
S47,统计预设时间段内各所述流动监测集合内各所述流动监测点的监测次数,根据所述预设时间段的时长和所述监测次数,得到各所述流动监测点对应的子平均监测周期。
在实际应用中,由于每个流动监测集合的流动监测设备数量可能都会不一样,因此每个流动监测集合中每个流动监测点的监测周期可能也会不一样,当监测周期过长时,可能会不能及时监测到各个流动监测点的辐射数据,因此本方案还会通过监测周期对每个流动监测集合的流动监测设备进行相应的调整。
具体的,本方案会先计算出每个流动监测集合中每个流动监测点的子平均监测周期,然后再依据该子平均监测周期继续进行后续的计算。
S48,统计所有流动监测点对应的子平均监测周期得到总平均监测周期,根据所述总平均监测周期和所述流动监测集合对应的辐射监测点数量的比值得到所述流动监测集合对应的平均监测周期。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流动监测设备是对流动监测集合中的所有流动监测点轮流进行流动监测,因此在计算监测周期时可以依据每个流动监测点的子平均监测周期计算得到相应流动监测集合对应的平均监测周期,通过该平均监测周期判断相应的流动监测集合对应的流动监测设备是否符合监测条件。
S49,若所述平均监测周期大于预设平均监测周期,则根据所述平均监测周期和所述预设平均监测周期计算得到平均周期差值,根据所述平均周期差值和预设平均周期差值的比值得到第一增派调整系数,根据所述第一增派调整系数和增派调整权重得到第二增派调整系数,基于基准增派数量和所述第二增派调整系数的乘积得到增派设备数量。
若平均监测周期大于预设平均监测周期,说明相应的流动监测集合对应的监测周期可能是过长的,其对应的流动监测设备可能是偏少的,因此可以对相应的流动监测设备增派相应数量的流动监测设备进行监测。
可以理解的是,平均周期差值越大,说明相应流动监测集合对应的流动监测设备在监测各个流动监测点时的间隔时长可能也会越长,因此为了可以缩短各个流动监测点的监测间隔时长,及时对各个流动监测点进行监测,可以将增派设备数量也设置的越多,从而可以增派越多数量的流动监测设备对相应的流动监测集合进行监测。
此外,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49还包括步骤S491至步骤S492,具体如下:
S491,接收管理端输入的调整增派数量,若所述调整增派数量大于所述增派设备数量,则根据所述调整增派数量和所述增派设备数量计算得到第一设备差值,根据所述第一设备数量和增加修正权重的比值得到增加权重,对所述增加权重和所述增派调整权重求和得到增派增加权重,基于所述增派增加权重对所述增派调整权重进行替换更新。
在实际应用中,工作人员可能还会对增派设备数量进行调整得到调整增派数量,如果调整增派数量大于增派设备数量,说明工作人员对增派设备数量进行了增大处理,其可能需要对增派设备数量进行增大调整,因此可以依据第一设备差值对增派调整权重进行增大调整,从而可以将增大调整后的增派增加权重与增派调整权重进行替换更新,从而可以依据增派增加权重对下一次计算得到的增派设备数量进行增大处理。
S492,若所述调整增派数量小于所述增派设备数量,则根据所述增派设备数量和所述调整增派数量计算得到第二设备差值,根据所述第二设备差值和减少修正权重的比值得到减少权重,对所述增派调整权重和所述减少权重求差得到增派减少权重,基于所述增派减少权重对所述增派调整权重进行替换更新。
如果调整增派数量小于增派设备数量,说明工作人员对增派设备数量进行了减少处理,其可能会需要对增派设备数量进行减少调整,因此可以依据第二设备差值对增派调整权重进行减少调整,从而可以将减少调整后的增派减少权重与增派调整权重进行替换更新,从而可以依据增派减少权重对下一次计算得到的增派设备数量进行减少处理。
S410,基于所述增派设备数量为相应的流动监测集合配置相应数量的增派监测设备。
通过上述方式,可以结合每个流动监测集合的监测周期为其增派相应数量的流动监测设备,从而可以及时监测到各个流动监测点的辐射数据。
参见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适用于辐射监测系统的处理平台的结构示意图,该适用于辐射监测系统的处理平台包括:
划分模块,用于获取目标区域内的多个辐射监测点,对多个辐射监测点进行划分,得到固定监测集合和流动监测集合,控制固定监测设备前往相应的固定监测集合对应的固定监测点进行监测;
序列模块,用于基于所述辐射监测点数量确定所述流动监测集合对应的多个流动监测设备,采集所述流动监测集合中各流动监测点上一次进行监测时的监测时间,按照所述监测时间从远至近对各所述流动监测点进行排列,得到第一监测序列,依次选取第一监测序列中数量与流动监测设备数量一致的流动监测点生成第二监测序列;
预估模块,用于获取各所述流动监测设备的剩余监测时长,以及各所述流动监测设备前往所述第二监测序列中各所述流动监测点的预估调配时长,根据所述剩余监测时长和所述预估调配时长,得到各所述流动监测设备前往所述第二监测序列中各所述流动监测点的预估到达时长;
监测模块,用于根据所述预估到达时长确定所述第二监测序列中各所述流动监测点对应的目标监测设备,实时采集各所述目标监测设备的实时监测信息,根据所述实时监测信息的判断属性和更新策略对各所述流动监测点对应的目标监测设备进行更新,得到各所述流动监测点对应的更新监测设备,控制所述更新监测设备前往相应的流动监测点进行监测。
图2所示实施例的装置对应地可用于执行图1所示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其实现原理和技术效果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用于实现上述的各种实施方式提供的方法。
其中,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存储介质,也可以是通信介质。通信介质包括便于从一个地方向另一个地方传送计算机程序的任何介质。计算机存储介质可以是通用或专用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例如,可读存储介质耦合至处理器,从而使处理器能够从该可读存储介质读取信息,且可向该可读存储介质写入信息。当然,可读存储介质也可以是处理器的组成部分。处理器和可读存储介质可以位于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IntegratedCircuits,简称:ASIC)中。另外,该ASIC可以位于用户设备中。当然,处理器和可读存储介质也可以作为分立组件存在于通信设备中。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M)、CD-ROM、磁带、软盘和光数据存储设备等。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程序产品,该程序产品包括执行指令,该执行指令存储在可读存储介质中。设备的至少一个处理器可以从可读存储介质读取该执行指令,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该执行指令使得设备实施上述的各种实施方式提供的方法。
在上述设备的实施例中,应理解,处理器可以是中央处理单元(英文:CentralProcessingUnit,简称:CPU),还可以是其他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英文:DigitalSignalProcessor,简称:DSP)、专用集成电路(英文:ApplicationSpecificIntegratedCircuit,简称:ASIC)等。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结合本发明所公开的方法的步骤可以直接体现为硬件处理器执行完成,或者用处理器中的硬件及软件模块组合执行完成。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适用于辐射监测系统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目标区域内的多个辐射监测点,对多个辐射监测点进行划分,得到固定监测集合和流动监测集合,控制固定监测设备前往相应的固定监测集合对应的固定监测点进行监测;
基于所述辐射监测点数量确定所述流动监测集合对应的多个流动监测设备,采集所述流动监测集合中各流动监测点上一次进行监测时的监测时间,按照所述监测时间从远至近对各所述流动监测点进行排列,得到第一监测序列,依次选取第一监测序列中数量与流动监测设备数量一致的流动监测点生成第二监测序列;
获取各所述流动监测设备的剩余监测时长,以及各所述流动监测设备前往所述第二监测序列中各所述流动监测点的预估调配时长,根据所述剩余监测时长和所述预估调配时长,得到各所述流动监测设备前往所述第二监测序列中各所述流动监测点的预估到达时长;
根据所述预估到达时长确定所述第二监测序列中各所述流动监测点对应的目标监测设备,实时采集各所述目标监测设备的实时监测信息,根据所述实时监测信息的判断属性和更新策略对各所述流动监测点对应的目标监测设备进行更新,得到各所述流动监测点对应的更新监测设备,控制所述更新监测设备前往相应的流动监测点进行监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获取目标区域内的多个辐射监测点,对多个辐射监测点进行划分,得到固定监测集合和流动监测集合,包括:
接收管理端对所述目标区域输入的横向划分线数量和竖向划分线数量,根据所述横向划分线数量生成横向划分线,根据所述竖向划分线数量生成竖向划分线;
根据所述横向划分线和所述竖向划分线与所述目标区域的边缘线的交叉信息得到多个子监测区域,获取各所述辐射监测点的GIS信息,基于所述GIS信息获取位于同一个子监测区域的辐射监测点生成多个监测集合;
统计各所述监测集合内的辐射监测点数量,若所述辐射监测点数量等于1,则将所述监测集合作为固定监测集合;
若所述辐射监测点数量大于1,则将所述监测集合作为流动监测集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基于所述辐射监测点数量确定所述流动监测集合对应的多个流动监测设备,包括:
统计所述流动监测集合中所有流动监测点的流动监测点数量,根据所述流动监测点数量和预设监测点数量的比值得到数量调整系数,根据基准设备数量和所述数量调整系数的乘积的向上取整值得到流动设备数量;
基于所述流动设备数量为所述流动监测集合配置相应数量的监测设备,得到所述流动监测集合对应的多个流动监测设备。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获取各所述流动监测设备的剩余监测时长,以及各所述流动监测设备前往所述第二监测序列中各所述流动监测点的预估调配时长,根据所述剩余监测时长和所述预估调配时长,得到各所述流动监测设备前往所述第二监测序列中各所述流动监测点的预估到达时长,包括:
获取各所述流动监测设备的总监测时长和当前监测时长,根据所述总监测时长和所述当前监测时长的差值得到剩余监测时长;
获取各所述流动监测设备的第一位置点,以及各所述流动监测点的第二位置点,根据所述第一位置点和所述第二位置点得到各所述流动监测设备和各所述流动监测点之间的路程距离;
根据所述路程距离和各所述流动监测设备的预估速度的比值,得到各所述流动监测设备前往各所述流动监测点的预估调配时长;
对所述剩余监测时长和所述预估调配时长进行求和,得到各所述流动监测设备前往各所述流动监测点的预估到达时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根据所述预估到达时长确定所述第二监测序列中各所述流动监测点对应的目标监测设备,包括:
依次获取所述第二监测序列内的流动监测点作为目标监测点,获取各所述流动监测设备前往所述目标监测点的预估到达时长,并将预估到达时长最小的流动监测设备作为目标监测点对应的目标监测设备;
删除所述目标监测设备,继续获取所述第二监测序列内的下一个目标监测点,重复上述步骤,直至对所述第二监测序列内的所有目标监测点均匹配到对应的目标监测设备时停止上述步骤。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实时采集各所述目标监测设备的实时监测信息,根据所述实时监测信息的判断属性和更新策略对各所述流动监测点对应的目标监测设备进行更新,得到各所述流动监测点对应的更新监测设备,控制所述更新监测设备前往相应的流动监测点进行监测,包括:
对所述实时监测信息进行解析得到辐射监测值,调取辐射区间对应表,所述辐射区间对应表包括安全值区间、波动值区间和异常值区间,若各所述目标监测设备的辐射监测值均位于所述安全值区间,则判断属性为安全属性,基于所述安全属性获取各所述流动监测点对应的目标监测设备作为各所述流动监测点对应的更新监测设备;
若存在所述目标监测设备的辐射监测值位于所述波动值区间,则判断属性为波动属性,基于所述波动属性对相应的目标监测设备的预估到达时长进行更新,得到相应目标监测设备对应的更新到达时长,基于所述更新到达时长对各所述流动监测点对应的目标监测设备进行更新,得到各所述流动监测点对应的更新监测设备;
若存在所述目标监测设备的辐射监测值位于所述异常值区间,则判断属性为异常属性,基于所述异常属性删除相应的目标监测设备,获取剩余的目标监测设备作为更新监测设备,依次获取所述第二监测序列内的流动监测点作为更新监测点,将预估到达时长最短的更新监测设备作为更新监测点对应的更新监测设备;
删除所述更新监测设备,继续获取所述第二监测序列内的下一个更新监测点,重复上述步骤,直至对所述第二监测序列内的所有更新监测点均匹配到对应的更新监测设备时停止上述步骤。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若存在所述目标监测设备的辐射监测值位于所述波动值区间,则判断属性为波动属性,基于所述波动属性对相应的目标监测设备的预估到达时长进行更新,得到相应目标监测设备对应的更新到达时长,基于所述更新到达时长对各所述流动监测点对应的目标监测设备进行更新,得到各所述流动监测点对应的更新监测设备,包括:
获取辐射监测值位于所述波动值区间的目标监测设备作为第一监测设备,并将剩余的目标监测设备作为第二监测设备,根据所述第一监测设备的辐射监测值和预设监测值的比值得到时长调整系数,根据预设波动监测时长和所述时长调整系数的乘积得到波动监测时长;
基于所述波动监测时长对所述第一监测设备的剩余监测时长进行更新,得到更新剩余时长,基于所述更新剩余时长对所述第一监测设备的预估到达时长进行更新,得到所述第一监测设备对应的更新到达时长;
根据所述第一监测设备的更新到达时长和所述第二监测设备的预估到达时长,重新确定所述第二监测序列内各所述流动监测点对应的更新监测设备。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统计预设时间段内各所述流动监测集合内各所述流动监测点的监测次数,根据所述预设时间段的时长和所述监测次数,得到各所述流动监测点对应的子平均监测周期;
统计所有流动监测点对应的子平均监测周期得到总平均监测周期,根据所述总平均监测周期和所述流动监测集合对应的辐射监测点数量的比值得到所述流动监测集合对应的平均监测周期;
若所述平均监测周期大于预设平均监测周期,则根据所述平均监测周期和所述预设平均监测周期计算得到平均周期差值,根据所述平均周期差值和预设平均周期差值的比值得到第一增派调整系数,根据所述第一增派调整系数和增派调整权重得到第二增派调整系数,基于基准增派数量和所述第二增派调整系数的乘积得到增派设备数量;
基于所述增派设备数量为相应的流动监测集合配置相应数量的增派监测设备。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接收管理端输入的调整增派数量,若所述调整增派数量大于所述增派设备数量,则根据所述调整增派数量和所述增派设备数量计算得到第一设备差值,根据所述第一设备数量和增加修正权重的比值得到增加权重,对所述增加权重和所述增派调整权重求和得到增派增加权重,基于所述增派增加权重对所述增派调整权重进行替换更新;
若所述调整增派数量小于所述增派设备数量,则根据所述增派设备数量和所述调整增派数量计算得到第二设备差值,根据所述第二设备差值和减少修正权重的比值得到减少权重,对所述增派调整权重和所述减少权重求差得到增派减少权重,基于所述增派减少权重对所述增派调整权重进行替换更新。
10.一种适用于辐射监测系统的处理平台,其特征在于,包括:
划分模块,用于获取目标区域内的多个辐射监测点,对多个辐射监测点进行划分,得到固定监测集合和流动监测集合,控制固定监测设备前往相应的固定监测集合对应的固定监测点进行监测;
序列模块,用于基于所述辐射监测点数量确定所述流动监测集合对应的多个流动监测设备,采集所述流动监测集合中各流动监测点上一次进行监测时的监测时间,按照所述监测时间从远至近对各所述流动监测点进行排列,得到第一监测序列,依次选取第一监测序列中数量与流动监测设备数量一致的流动监测点生成第二监测序列;
预估模块,用于获取各所述流动监测设备的剩余监测时长,以及各所述流动监测设备前往所述第二监测序列中各所述流动监测点的预估调配时长,根据所述剩余监测时长和所述预估调配时长,得到各所述流动监测设备前往所述第二监测序列中各所述流动监测点的预估到达时长;
监测模块,用于根据所述预估到达时长确定所述第二监测序列中各所述流动监测点对应的目标监测设备,实时采集各所述目标监测设备的实时监测信息,根据所述实时监测信息的判断属性和更新策略对各所述流动监测点对应的目标监测设备进行更新,得到各所述流动监测点对应的更新监测设备,控制所述更新监测设备前往相应的流动监测点进行监测。
CN202310901940.7A 2023-07-21 2023-07-21 适用于辐射监测系统的处理方法及平台 Active CN11695545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901940.7A CN116955455B (zh) 2023-07-21 2023-07-21 适用于辐射监测系统的处理方法及平台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901940.7A CN116955455B (zh) 2023-07-21 2023-07-21 适用于辐射监测系统的处理方法及平台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955455A true CN116955455A (zh) 2023-10-27
CN116955455B CN116955455B (zh) 2024-01-16

Family

ID=884506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901940.7A Active CN116955455B (zh) 2023-07-21 2023-07-21 适用于辐射监测系统的处理方法及平台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955455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148263A (zh) * 2023-10-30 2023-12-01 南京电力自动化设备三厂有限公司 用于电能表检定流水线的数据处理方法及系统
CN117455708A (zh) * 2023-12-22 2024-01-26 山西亚鑫新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无组织排放智能治理系统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65657A (zh) * 2017-03-20 2017-08-18 苏州德姆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机器状态无线监测设备、方法和系统
CN109472382A (zh) * 2017-12-28 2019-03-15 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嘉兴供电公司 一种保电检修车辆的调度优化方法
CN109543992A (zh) * 2018-11-19 2019-03-29 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上安电厂 智能巡检方法、装置、智能终端及服务器
US20210293651A1 (en) * 2018-09-11 2021-09-23 Hefei Institute For Public Safety Research, Tsinghua University Method and device for detecting fault of monitoring device
CN116007647A (zh) * 2022-12-28 2023-04-25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巡检路径规划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6359652A (zh) * 2023-04-13 2023-06-30 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宣城供电公司 一种用于电力设备的状态监测系统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65657A (zh) * 2017-03-20 2017-08-18 苏州德姆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机器状态无线监测设备、方法和系统
CN109472382A (zh) * 2017-12-28 2019-03-15 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嘉兴供电公司 一种保电检修车辆的调度优化方法
US20210293651A1 (en) * 2018-09-11 2021-09-23 Hefei Institute For Public Safety Research, Tsinghua University Method and device for detecting fault of monitoring device
CN109543992A (zh) * 2018-11-19 2019-03-29 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上安电厂 智能巡检方法、装置、智能终端及服务器
CN116007647A (zh) * 2022-12-28 2023-04-25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巡检路径规划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6359652A (zh) * 2023-04-13 2023-06-30 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宣城供电公司 一种用于电力设备的状态监测系统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高巍 等: "基于MEC技术的智慧停车解决方案及部署研究", 《新型工业化》, vol. 9, no. 12, pages 101 - 105 *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148263A (zh) * 2023-10-30 2023-12-01 南京电力自动化设备三厂有限公司 用于电能表检定流水线的数据处理方法及系统
CN117148263B (zh) * 2023-10-30 2024-02-06 南京电力自动化设备三厂有限公司 用于电能表检定流水线的数据处理方法及系统
CN117455708A (zh) * 2023-12-22 2024-01-26 山西亚鑫新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无组织排放智能治理系统
CN117455708B (zh) * 2023-12-22 2024-03-01 山西亚鑫新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无组织排放智能治理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955455B (zh) 2024-0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6955455B (zh) 适用于辐射监测系统的处理方法及平台
CN108989238A (zh) 一种分配业务带宽的方法以及相关设备
CN110474852B (zh) 一种带宽调度方法及装置
CN108038040A (zh) 计算机集群性能指标检测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2068957B (zh) 资源分配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EP3932025B1 (en) Computing resource scheduling method, scheduler, internet of things system, and computer readable medium
US20200285525A1 (en) Capacity management in a cloud computing system using virtual machine series modeling
CN112685153A (zh) 微服务调度方法、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CN113032102B (zh) 资源重调度方法、装置、设备和介质
US20130042253A1 (en) Resource management system, resource management method, and resource management program
CN106020984A (zh) 电子设备中进程的创建方法及装置
CN113242304B (zh) 边缘侧多能源数据采集调度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和介质
US20220374273A1 (en) Computing resource autoscaling based on predicted metric behavior
CN117331668A (zh) 一种作业调度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7555913A (zh) 基于第三方平台的对象数据更新方法和装置
CN115952054A (zh) 一种仿真任务资源管理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CN114138452B (zh) 一种边缘计算中高能效的计算节点选择方法及装置
CN112052087B (zh) 动态资源调整与迁移的深度学习训练系统及方法
CN114520773A (zh) 一种服务请求的响应方法、装置、服务器及存储介质
CN110069340B (zh) 线程数评估方法及装置
CN108092910B (zh) 数据流量调度方法和装置
CN116841717B (zh) 一种根据任务紧急程度实时生成排序的方法及系统
Hanssmann et al. Modeling for computing center planning
CN114579305B (zh) 用于函数计算的资源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和介质
CN112114972B (zh) 数据倾斜的预测方法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