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951703A - 空调机的气流流路切换组件及具有其的室内单元 - Google Patents

空调机的气流流路切换组件及具有其的室内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951703A
CN116951703A CN202210389526.8A CN202210389526A CN116951703A CN 116951703 A CN116951703 A CN 116951703A CN 202210389526 A CN202210389526 A CN 202210389526A CN 116951703 A CN116951703 A CN 11695170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ntilation opening
control plate
air
airflow
v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389526.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和田宏二
田岛祐辅
边玉影
王成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Carrier Air Conditioning China Co Ltd
Toshiba Carrie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Carrier Air Conditioning China Co Ltd
Toshiba Carrie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Carrier Air Conditioning China Co Ltd, Toshiba Carrier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Carrier Air Conditioning China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389526.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951703A/zh
Publication of CN1169517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95170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5Electronic processing for selecting an operating mode
    • F24F11/67Switching between heating and cooling mod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1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outlets
    • F24F1/0014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outlets having two or more outlet open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F24F11/74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air flow rate or air velocit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8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 F24F11/83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s to heat-exchang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0Casings or cov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uzzy System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空调机的气流流路切换组件及具有其的室内单元。其中,气流流路切换组件中,驱动部件驱动第一支撑构件以带动第一气流控制板相对于主通风口转动,并且驱动部件通过第一传动组件驱动第二支撑构件带动第二气流控制板相对于辅助通风口转动,以在第一气流控制板闭合主通风口、第二气流控制板闭合辅助通风口的第一状态、第一气流露出主通风口、第二气流控制板露出辅助通风口的第二状态、或者第一气流露出主通风口、第二气流控制板闭合辅助通风口的第三状态之间切换。本方案中第一通风口的开口面积经由第一气流控制板和第二气流控制板可调,可以在空调进行冷热模式切换时对第一通风口的面积进行调整,提高了通风效果。

Description

空调机的气流流路切换组件及具有其的室内单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空调机的气流流路切换组件及具有其的室内单元。
背景技术
现有的空调机的室内单元为了保证出风效果,出风口的面积需要小于回风口。但是,现有技术中室内单元的通风口的开口面积不可调,这会使得室内单元在冷热模式切换时,空调的出风效果不佳。
如果要使室内单元的通风口的开口面积可调,则需要设置多个气流控制板,相应地也需要设置多个驱动部件分别对各气流控制板进行驱动。但室内单元中设置较多的驱动部件会提升成本、也会增大室内单元的体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空调机的室内单元出风效果不佳,并且设置多个气流控制板需要有多个电机驱动,成本较高、占用空间较大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空调机的气流流路切换组件,空调机的室内单元的第一通风口包括沿通风口宽度方向依次排列的主通风口和辅助通风口;主通风口外侧设置有第一气流控制板,第一气流控制板通过第一支撑构件可转动地设置于主通风口,以闭合/露出主通风口;辅助通风口外侧设置有第二气流控制板,第二气流控制板通过第二支撑构件可转动地设置于辅助通风口,以闭合/露出辅助通风口;驱动部件设置于第一通风口内侧,并且与第一气流控制板连接;并且驱动部件与第二支撑构件通过第一传动组件联接在一起;其中驱动部件驱动第一支撑构件以带动第一气流控制板相对于主通风口转动,并且驱动部件通过第一传动组件驱动第二支撑构件带动第二气流控制板相对于辅助通风口转动,以在第一气流控制板闭合主通风口、第二气流控制板闭合辅助通风口的第一状态、第一气流露出主通风口、第二气流控制板露出辅助通风口的第二状态、或者第一气流露出主通风口、第二气流控制板闭合辅助通风口的第三状态之间切换。
采用上述方案,由于第一气流控制板和第二气流控制板可以在第一状态、第二状态和第三状态之间切换,使得第一通风口的开口面积经由第一气流控制板和第二气流控制板可调。在空调进行冷热模式切换时,可以适应性地调节第一气流控制板和第二气流控制板的状态,从而在第一通风口作为空气吸入的回风口时,可以利用第一气流控制板和第二气流控制板完全打开第一通风口,增大第一通风口吸入空气的体积;在第一通风口作为空气吹出的出风口时,可以利用第一气流控制板打开主通风口、第二气流控制板闭合辅助通风口以部分打开第一通风口,从而保证出风效果。并且,仅仅利用一个驱动部件对第一支撑构件进行驱动,就可以同时对第一气流控制板和第二气流控制板的状态进行控制,节省了布置成本、也节约了驱动部件占用的体积空间。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发明实施方式公开的空调机的气流流路切换组件,第一支撑构件的一端与驱动部件的输出轴连接,另一端与第一气流控制板固定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发明实施方式公开的空调机的气流流路切换组件,第二气流控制板为多个,第二支撑构件为多个、且与每个第二气流控制板一一对应;其中多个第二气流控制板沿辅助通风口的宽度方向依次等间隔排列;并且每个第二支撑构件的一端通过第一转轴可枢轴转动地设置于辅助通风口的内侧壳体,另一端与对应的第二气流控制板固定连接。
采用上述方案,通过设置多个第二气流控制板能够进一步增大第一通风口可调节的面积,使得第一通风口作为回风口时的面积更大,作为出风口时的面积更小,进而提高室内单元的通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发明实施方式公开的空调机的气流流路切换组件,多个第二支撑构件中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二支撑构件通过第二传动组件联接在一起;其中第二传动组件相比于第一转轴更靠近第一通风口内侧的位置;并且辅助通风口的内侧壳体上设有对应于每个第二传动组件两侧端部的多个引导轨道。
采用上述方案,通过第二传动组件将多个第二支撑构件联接在一起,可以使多个第二支撑构件带动多个第二气流控制板同步运动,便于操控。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发明实施方式公开的空调机的气流流路切换组件,辅助通风口的内侧壳体设置有朝向辅助通风口突出的突起部,引导轨道为在其厚度方向上贯穿突起部的引导槽;并且沿着第一转轴的轴向看时,引导槽为在沿辅助通风口的宽度方向延伸的半圆弧状弯曲槽,并且每个引导槽均朝向室内单元的内侧弯曲。
采用上述方案,在辅助通风口的内侧壳体的突起部上设置引导槽,无需额外占用空间,可以使室内单元更轻薄。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发明实施方式公开的空调机的气流流路切换组件,第一传动组件包括第一传动杆和第一连接杆;其中第一传动杆的一端与驱动部件可转动地连接,另一端与主通风口的内侧壳体通过第二转轴可枢轴转动地连接,并且第一连接杆的一端通过第三转轴可枢轴转动地连接至第一传动杆的一端部;第一连接杆的另一端与最接近的第二支撑构件对应的第二传动组件的一端通过第四转轴可枢轴转动地连接;驱动部件驱动第一支撑构件以带动第一气流控制板转动时,第一传动杆的一端联动第一连接杆的一端沿与第一气流控制板的转动方向相同的方向转动,并且,第一连接杆的另一端联动每个第二传动组件的端部沿着引导槽内移动,以带动第二传动组件往复移动。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发明实施方式公开的空调机的气流流路切换组件,第二传动组件为杆状构件,相邻两个第二传动组件的连接端部通过同一转轴可转动连接;并且第一连接杆呈朝向室内单元的内侧弯曲的L形状。
采用上述方案,将第二传动组件和第一连接杆均设置为杆状构件这样的结构,不会占用较大空间,有利于缩小室内单元的体积。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发明实施方式公开的空调机的气流流路切换组件,在第一状态时,第一气流控制板和第二气流控制板呈一字型地闭合第一通风口;在第二状态时,第一气流控制板和第二气流控制板相对于第一通风口的开口方向倾斜且相互平行,并且第一气流控制板和第二气流控制板伸出室内单元外侧的端部相比于其另一端部更加靠近主通风口;在第三状态时,第二气流控制板均呈一字型地覆盖辅助通风口,并且第一气流控制板相对于第一通风口的开口方向倾斜,并且第一气流控制板位于室内单元内侧的端部相比于另一端部更加靠近主通风口。
采用上述方案,在第一状态时,第一气流控制板和第二气流控制板能够形成为一个平整的表面,既节省了空间,也不会露出第一通风口。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发明实施方式公开的空调机的气流流路切换组件,驱动部件为固定设置于辅助通风口内侧的步进电机。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空调机的室内单元,包括:壳体,壳体上设置有第一通风口和第二通风口,且第一通风口和第二通风口之间形成有送风路径;热交换器,热交换器设置在壳体内;送风装置,送风装置吹出由热交换器进行调温的空气,且送风装置使空调机的工作状态能在第一送风状态和第二送风状态之间切换;以及如上任意实施方式所描述的空调机的气流流路切换组件,并且气流流路切换组件设置于空调机的室内单元的第一通风口处,且在第一送风状态和第二送风状态时,气流流路切换组件覆盖第一通风口的面积大小不同;并且壳体的上表面从壳体的后方侧朝向前方侧向下倾斜,壳体的下表面从后方侧朝向前方侧向上倾斜,以使壳体的厚度从后方侧朝向前方侧变小;并且第一通风口位于壳体的下表面且靠近后方侧的位置,朝向室内单元的下方开口;第二通风口位于壳体的前方侧、且朝向与第一通风口的开口方向不同的方向在壳体开口;并且送风装置在第一送风状态时,空气自第一通风口进入,经过送风路径,从第二通风口吹出;送风装置在第二送风状态时,空气自第二通风口进入,经过送风路径,从第一通风口吹出。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方案提供的空调机的气流流路切换组件,由于第一气流控制板和第二气流控制板可以在第一状态、第二状态和第三状态之间切换,使得第一通风口的开口面积经由第一气流控制板和第二气流控制板可调。在空调进行冷热模式切换时,可以适应性地调节第一气流控制板和第二气流控制板的状态,从而在第一通风口作为空气吸入的回风口时,可以利用第一气流控制板和第二气流控制板完全打开第一通风口,增大第一通风口吸入空气的体积;在第一通风口作为空气吹出的出风口时,可以利用第一气流控制板打开主通风口、第二气流控制板闭合辅助通风口以部分打开第一通风口,从而保证出风效果。并且,仅仅利用一个驱动部件对第一支撑构件进行驱动,就可以同时对第一气流控制板和第二气流控制板的状态进行控制,节省了布置成本、也节约了驱动部件占用的体积空间。
进一步,具有上述气流流路切换组件的空调机的室内单元,在进行冷热模式切换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调整第一气流控制板和第二气流控制板的状态,进而调节了第一通风口的通风面积,提高了通风效果。并且,仅利用一个驱动部件就能对第一气流控制板和第二气流控制板的状态同时进行控制,节省了空调机的制造成本,也使得室内单元可以朝更轻薄地造型发展。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空调机的气流流路切换组件在第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空调机的气流流路切换组件在第二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空调机的气流流路切换组件在第三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主通风口;2、辅助通风口;3、第一气流控制板;4、第一支撑构件;5、第二气流控制板;6、第二支撑构件;7、第一转轴;8、第二转轴;9、第三转轴;10、第四转轴;11、第一传动杆;12、第一连接杆;13、第二传动组件;14、壳体;15、第二通风口;16、热交换器;17、送风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及功效。虽然本发明的描述将结合较佳实施例一起介绍,但这并不代表此发明的特征仅限于该实施方式。恰恰相反,结合实施方式作发明介绍的目的是为了覆盖基于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而有可能延伸出的其它选择或改造。为了提供对本发明的深度了解,以下描述中将包含许多具体的细节。本发明也可以不使用这些细节实施。此外,为了避免混乱或模糊本发明的重点,有些具体细节将在描述中被省略。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应注意的是,在本说明书中,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发明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空调机的室内单元出风效果不佳,并且设置多个气流控制板需要有多个电机驱动,成本较高、占用空间较大的问题,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空调机的气流流路切换组件。具体地,参考图1,空调机的室内单元的第一通风口包括沿通风口宽度方向依次排列的主通风口1和辅助通风口2。主通风口1外侧设置有第一气流控制板3,第一气流控制板3通过第一支撑构件4可转动地设置于主通风口1,以闭合/露出主通风口1。辅助通风口2外侧设置有第二气流控制板5,第二气流控制板5通过第二支撑构件6可转动地设置于辅助通风口2,以闭合/露出辅助通风口2。驱动部件设置于第一通风口内侧,并且与第一气流控制板3连接。驱动部件与第二支撑构件6通过第一传动组件联接在一起。
需要说明的是,本具体实施方式中,以空调机的室内单元的第一通风口位于室内单元的后方侧、且朝向下开口,并且,主通风口1相较于辅助通风口2位于更靠近室内单元的后方为例进行说明。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容易地推知第一通风口位于室内单元的其他位置、主通风口1和辅助通风口2以其他方式排列时的气流流路切换组件的实现方式,本具体实施方式不再赘述。
更为具体地,参考图1,当第一气流控制板3转动至平行于室内单元的下壳体时,该第一气流控制板3闭合主通风口1;参考图2和图3,当第一气流控制板3转动至相对于主通风口1的开口方向倾斜的方向,该第一气流控制板3露出主通风口1。参考图1和图3,当第二气流控制板5转动至平行于室内单元的下壳体时,该第二气流控制板5闭合辅助通风口2;当第二气流控制板5转动至相对于辅助通风口2的开口方向向下倾斜的方向,该第二气流控制板5露出辅助通风口2。
进一步,在根据本发明的该空调机的气流流路切换组件中,参考图1,驱动部件驱动第一支撑构件4以带动第一气流控制板3相对于主通风口1转动,并且驱动部件通过第一传动组件驱动第二支撑构件6带动第二气流控制板5相对于辅助通风口2转动,以在第一气流控制板3闭合主通风口1、第二气流控制板5闭合辅助通风口2的第一状态、第一气流控制板3露出主通风口1、第二气流控制板5露出辅助通风口2的第二状态、或者第一气流控制板3露出主通风口1、第二气流控制板5闭合辅助通风口2的第三状态之间切换。具体地,第一气流控制板3闭合主通风口1且第二气流控制板5闭合辅助通风口2的第一状态为室内单元停止运行的状态。第一气流控制板3露出主通风口1且第二气流控制板5露出辅助通风口2的第二状态为室内单元工作、且该第一通风口作为空气吸入的回风口的状态。第一气流控制板3露出主通风口1、且第二气流控制板5闭合辅助通风口2的第三状态为室内单元工作、且该第一通风口作为空气吹出的出风口的状态。更为具体地,驱动部件通过驱动第一支撑构件4带动第一气流控制板3转动,就可以通过第一传动组件驱动第二支撑构件6带动第二气流控制板5转动。具有这样的结构,由于第一气流控制板3和第二气流控制板5可以在第一状态、第二状态和第三状态之间切换,使得第一通风口的开口面积经由第一气流控制板3和第二气流控制板5可调。在空调进行冷热模式切换时,可以适应性地调节第一气流控制板3和第二气流控制板5的状态,从而在第一通风口作为空气吸入的回风口时,可以利用第一气流控制板3和第二气流控制板5完全打开第一通风口,增大第一通风口吸入空气的体积;在第一通风口作为空气吹出的出风口时,可以利用第一气流控制板3打开主通风口1、第二气流控制板5闭合辅助通风口2以部分打开第一通风口,从而保证出风效果。并且,仅仅利用一个驱动部件对第一支撑构件4进行驱动,就可以同时对第一气流控制板3和第二气流控制板5的状态进行控制,节省了布置成本、也节约了驱动部件占用的体积空间。
进一步,在根据本发明的该空调机的气流流路切换组件中,参考图1,第一支撑构件4的一端与驱动部件的输出轴连接,另一端与第一气流控制板3固定连接。具体地,第一支撑构件4的一端与驱动部件的输出轴以卡接的方式连接,以在驱动部件的输出轴转动时联动第一支撑构件4转动,同时实现第一支撑构件4与驱动部件的可拆卸。第一支撑构件4的另一端与第一气流控制板3可以以焊接或一体成型的方式连接,以更稳定地带动第一气流控制板3转动。更为具体地,第一支撑构件4可以为板状构件或杆状构件。其形状和结构可以根据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实际需求确定。如果对轻量化的要求较高,可以将第一支撑构件4设为杆状构件,如果对稳定性的要求较高,可以将第一支撑构件4设为板状构件。
进一步,在根据本发明的该空调机的气流流路切换组件中,参考图1,第二气流控制板5为多个,第二支撑构件6为多个、且与每个第二气流控制板5一一对应。并且,多个第二气流控制板5沿辅助通风口2的宽度方向依次等间隔排列。每个第二支撑构件6的一端通过第一转轴7可枢轴转动地设置于辅助通风口2的内侧壳体,另一端与对应的第二气流控制板5固定连接。也就是说,第二气流控制板5的数量可以是两个、三个或者更多,通过设置多个第二气流控制板5能够进一步增大第一通风口可调节的面积,使得第一通风口作为回风口时的面积更大,作为出风口时的面积更小,进而提高室内单元的通风效果。本具体实施方式中,以两个第二气流控制板5为例进行说明。相应地,第二支撑构件6的数量也为两个。需要说明的是,多个第二气流控制板5在闭合辅助通风口2时,相对端部互相抵接。还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支撑构件6可以为板状构件或杆状构件。其形状和结构可以根据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实际需求确定。如果对轻量化的要求较高,可以将第二支撑构件6设为杆状构件,如果对稳定性的要求较高,可以将第二支撑构件6设为板状构件。并且,各第二支撑构件6的形状和结构可以相同或不同。此外,本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二支撑构件6的另一端与对应的第二气流控制板5固定连接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焊接、一体成型等。
进一步,在根据本发明的该空调机的气流流路切换组件中,参考图1,多个第二支撑构件6中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二支撑构件6通过第二传动组件13联接在一起。并且,第二传动组件13相比于第一转轴7更靠近第一通风口内侧的位置。并且,辅助通风口2的内侧壳体上设有对应于每个第二传动组件13两侧端部的多个引导轨道。具有这样的结构,通过第二传动组件13将多个第二支撑构件6联接在一起,可以使多个第二支撑构件6带动多个第二气流控制板5同步运动,便于操控。
进一步,在根据本发明的该空调机的气流流路切换组件中,参考图1,辅助通风口2的内侧壳体设置有朝向辅助通风口2突出的突起部,引导轨道为在其厚度方向上贯穿突起部的引导槽。并且,沿着第一转轴7的轴向看时,引导槽为在沿辅助通风口2的宽度方向延伸的半圆弧状弯曲槽,并且每个引导槽均朝向室内单元的内侧弯曲。也就是说,在辅助通风口2的内侧壳体的突起部上设置引导轨道,第二传动组件13的端部可以在引导轨道内移动,以带动第二支撑构件6联动第二气流控制板5闭合或开启辅助通风口2。
进一步,在根据本发明的该空调机的气流流路切换组件中,第一传动组件包括第一传动杆11和第一连接杆12。其中,第一传动杆11的一端与驱动部件可转动地连接,另一端与主通风口1的内侧壳体通过第二转轴8可枢轴转动地连接,并且第一连接杆12的一端通过第三转轴9可枢轴转动地连接至第一传动杆11的一端部;第一连接杆12的另一端与最接近的第二支撑构件6对应的第二传动组件13的一端通过第四转轴10可枢轴转动地连接。也就是说,第一传动杆11能够绕第二转轴8相对于主通风口1的内侧壳体转动,但其相对于主通风口1的内侧壳体不会产生移动。第一连接杆12会被第一传动杆11带动并产生移动且绕第三转轴9转动。在驱动部件的输出轴转动时,第二气流控制板5转动,且第一传动杆11的一端和第一连接杆12的一端均会相对于主通风口1的内侧壳体移动,第二传动组件13会因第一连接杆12的移动而移动,进而带动第二支撑构件6相对于辅助通风口2的内侧壳体移动,从而联动第二气流控制板5转动。
更进一步,在根据本发明的该空调机的气流流路切换组件中,参考图1,驱动部件驱动第一支撑构件4以带动第一气流控制板3转动时,第一传动杆11的一端联动第一连接杆12的一端沿与第一气流控制板3的转动方向相同的方向转动,并且,第一连接杆12的另一端联动每个第二传动组件13的端部沿着引导槽内移动,以带动第二传动组件13往复移动。具体地,当第二气流控制板5关闭辅助通风口2时,每个第二传动组件13的端部均位于对应的引导槽远离主通风口1的一侧;当第二气流控制板5露出辅助通风口2时,每个第二传动组件13的端部均位于对应的引导槽靠近主通风口1的一侧。当第一气流控制板3和第二气流控制板5在第一状态、第二状态和第三状态之间切换时,第二传动组件13的端部会从引导槽远离主通风口1的一侧移动至引导槽靠近主通风口1的一侧,再移动至引导槽远离主通风口1的一侧。
进一步,在根据本发明的该空调机的气流流路切换组件中,参考图1,第二传动组件13为杆状构件,相邻两个第二传动组件13的连接端部通过同一转轴可转动连接。并且,第一连接杆12呈朝向室内单元的内侧弯曲的L形状。具有这样的结构,将第二传动组件13和第一连接杆12均设置为杆状构件这样的结构,不会占用较大空间,有利于缩小室内单元的体积。
进一步,在根据本发明的该空调机的气流流路切换组件中,参考图1,在第一状态时,第一气流控制板3和第二气流控制板5呈一字型地闭合第一通风口。具有这样的结构,在第一状态时,第一气流控制板3和第二气流控制板5能够形成为一个平整的表面,既节省了空间,也不会露出第一通风口。
更进一步,在根据本发明的该空调机的气流流路切换组件中,参考图2,在第二状态时,第一气流控制板3和第二气流控制板5相对于第一通风口的开口方向倾斜且相互平行,并且第一气流控制板3和第二气流控制板5伸出室内单元外侧的端部相比于其另一端部更加靠近主通风口1。也就是说,在第一通风口作为回风口的第二状态时,第一气流控制板3和第二气流控制板5都是相对于第一通风口的开口方向朝向靠近主通风口1的方向倾斜的。
更进一步,在根据本发明的该空调机的气流流路切换组件中,参考图3,在第三状态时,第二气流控制板5均呈一字型地覆盖辅助通风口2,并且第一气流控制板3相对于第一通风口的开口方向倾斜,并且第一气流控制板3位于室内单元内侧的端部相比于另一端部更加靠近主通风口1。也就是说,在第一通风口作为出风口的第三状态时,第一气流控制板3和第二气流控制板5都是相对于第一通风口的开口方向朝向靠近辅助通风口2的方向倾斜的。
需要说明的是,本具体实施方式中,当室内单元需要开启制冷模式时,第一气流控制板3和第二气流控制板5从第一状态移动至第二状态,且不会移动至第三状态,以从第一通风口大量吸入空气。当室内单元需要开启制热模式时,第一气流控制板3和第二气流控制板5从第一状态移动至第二状态并移动至第三状态。也就是说,从第一状态移动至第三状态时,一定会经历第二状态。
进一步,在根据本发明的该空调机的气流流路切换组件中,驱动部件为固定设置于辅助通风口2内侧的步进电机。具体地,驱动部件固定设置的方式可以是螺纹连接、卡接等,本具体实施方式对此不作限制。更为具体地,驱动部件还可以是其他能够驱动其输出轴转动的部件,例如交流电机、伺服电机等,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任意选择,本具体实施方式对此不作限制。
接下来,对本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空调机的气流流路切换组件的工作过程进行说明。需要解释的是,本具体实施方式仅对气流流路切换组件从关闭的第一状态移动至第二状态并移动至第三状态的过程进行描述。而对于从第三状态移动至第二状态并移动至第一状态的过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利用驱动部件反转实现,且其他部件的运动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容易地推知,本具体实施方式不再赘述。
具体地,参考图1,当空调机的室内单元处于停止运行的状态时,第一气流控制板3闭合主通风口1、且第二气流控制板5闭合辅助通风口2。此时的第一气流控制板3和第二气流控制板5呈一字型地完全覆盖第一通风口。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一传动杆11的一端与驱动部件连接,第一连接杆12的一端与第一传动杆11的一端连接,驱动部件在转动时,带动第一传动杆11和第一连接杆12的一端移动的轨迹为圆形。在第一状态时,第一传动杆11和第一连接杆12的一端位于靠近主通风口1的内侧、且位于主通风口1远离辅助通风口2的一侧。
参考图2,当空调机的室内单元处于制冷的运行状态时,第一气流控制板3和第二气流控制板5会从第一状态移动至第二状态。驱动部件的输出轴从停止状态朝向第一方向转动,也即主通风口1靠近辅助通风口2的方向,在图1中体现为顺时针转动。当驱动部件的输出轴顺时针转动时,会带动与驱动部件的输出轴连接的第一支撑构件4朝向与驱动部件的输出轴的转动方向相同的方向转动,进而联动第一气流控制板3也朝向第一方向转动,以露出主通风口1。驱动部件的输出轴转动时,第一传动杆11和第一连接杆12的一端会朝向第一方向移动,第一连接杆12的另一端会沿着引导槽的形状向靠近主通风口1的方向移动,同时第一连接杆12会带动第二传动组件13也沿着引导槽的形状向靠近主通风口1的方向移动。由于第二传动组件13与第二支撑构件6连接,第二传动组件13的移动会带动各第二支撑构件6绕着第一转轴7朝第一方向转动,从而联动各第二气流控制板5也朝向第一方向转动。此时的第一传动杆11和第一连接杆12的一端相比于第一状态时,位于更靠近主通风口1的外侧的位置、且位于主通风口1远离辅助通风口2的一侧。
参考图3,当空调机的室内单元处于制热的运行状态时,第一气流控制板3和第二气流控制板5会从上述的第一状态移动至第二状态并移动至第三状态。由于第一状态移动至第二状态的过程已经进行了详细描述,此处仅对从第二状态移动至第三状态的过程进行描述。驱动部件的输出轴继续朝第一方向转动,第一支撑构件4会继续朝向第一方向转动,进而联动第一气流控制板3也朝向第一方向转动,此时的主通风口1仍处于露出的状态。驱动部件的输出轴转动时,第一传动杆11和第一连接杆12的一端会继续朝向第一方向移动,第一连接杆12的的另一端会沿着引导槽的形状向远离主通风口1的方向移动,同时第一连接杆12会带动第二传动组件13也沿着引导槽的形状向远离主通风口1的方向移动。由于第二传动组件13与第二支撑构件6连接,第二传动组件13的移动会带动各第二支撑构件6绕着第一转轴7朝向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转动,从而联动各第二气流控制板5也朝向第二方向转动,并呈一字型地闭合辅助通风口2。此时的第一传动杆11和第一连接杆12的一端相比于第二状态时,位于更靠近主通风口1的外侧的位置、且位于主通风口1远离辅助通风口2的一侧。
基于上述空调机的气流流路切换组件,本具体实施方式还提供一种空调机的室内单元。具体地,参考图1,本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空调机的室内单元包括壳体14、热交换器16、送风装置17、以及如上实施方式所描述的空调机的气流流路切换组件。具体地,本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室内单元配置在室内的顶棚和侧壁相匹配的角部。室内单元和设置在室外的室外单元通过连接管线连接而构成空调机。
需要说明的是,本具体实施方式中,以悬挂在天花板上的吊挂型的室内单元进行说明。当然,该室内单元还可以是嵌入在室内顶棚的嵌入型、安装在室内高处的壁挂型、或者直接放置在地上的落地型等。
进一步,在根据本发明的该空调机的室内单元中,参考图1,壳体14上设置有第一通风口和第二通风口15,且第一通风口和第二通风口15之间形成有送风路径。热交换器16设置在壳体14内。送风装置17吹出由热交换器16进行调温的空气,且送风装置17使空调机的工作状态能在第一送风状态和第二送风状态之间切换。具体地,从第一转轴7的轴向看时,热交换器16呈蜂窝状结构,且每个蜂窝结构内均设有冷媒以进行热交换。热交换器16在空调机制冷时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以降低周围空气的温度。在空调机制热时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以使周围温度上升。优选地,热交换器16在壳体14内时,上部朝向壳体14的后方倾斜设置。具有这样的结构,由于将热交换器16倾斜设置,可以使得壳体14变薄,便于布置。
更为具体地,送风装置17包括两个分别设置在热交换器16两侧的横流风扇、以及分别控制两个横流风扇的风扇控制部件。风扇控制部件可以是驱动电机或者其他能够驱动横流风扇转动的部件。并且,本具体实施方式中,是利用两个横流风扇的转速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气流以实现室内单元的制冷或制热。具体来说,风扇控制部件控制位于热交换器16靠近出风口一侧的风扇的转速大于位于热交换器16靠近回风口一侧的风扇的转速,以控制室内单元为制冷的第一送风状态;风扇控制部件控制位于热交换器16靠近回风口一侧的风扇的转速大于位于热交换器16靠近出风口一侧的风扇的转速,以控制室内单元为制冷的第二送风状态。也就是说,通过控制两个横流风扇的转速不同,可以控制通过热交换器16的空气的流动反转。
更进一步,在根据本发明的该空调机的室内单元中,参考图1,气流流路切换组件设置于空调机的室内单元的第一通风口处,且在第一送风状态和第二送风状态时,气流流路切换组件覆盖第一通风口的面积大小不同。具体地,本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送风状态为制冷状态,第二送风状态为制热状态。在制冷状态时,参考图2,第一通风口作为回风口,需要较大的通风面积,因此第一气流控制板3露出主通风口1、且第二气流控制板5露出辅助通风口2。在制热状态时,参考图3,第一通风口作为出风口,需要比回风口更小的通风面积,因此第一气流控制板3露出主通风口1、且第二气流控制板5闭合辅助通风口2。
进一步,在根据本发明的该空调机的室内单元中,参考图1,壳体14的上表面从壳体14的后方侧朝向前方侧向下倾斜,壳体14的下表面从后方侧朝向前方侧向上倾斜,以使壳体14的厚度从后方侧朝向前方侧变小。
更进一步,在根据本发明的该空调机的室内单元中,参考图1,第一通风口位于壳体14的下表面且靠近后方侧的位置,朝向室内单元的下方开口;第二通风口15位于壳体14的前方侧、且朝向与第一通风口的开口方向不同的方向在壳体14开口。虽然本具体实施方式中是以第一通风口位于下表面且靠近后方侧的位置、且第二通风口15位于壳体14的前方侧进行说明的,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调整第一通风口和第二通风口15的位置。也可以将第一通风口和第二通风口15的位置交换,只要保证回风口的面积大于出风口的面积即可,本具体实施方式对此不作限制。
进一步,在根据本发明的该空调机的室内单元中,参考图1,送风装置17在第一送风状态时,空气自第一通风口进入,经过送风路径,从第二通风口15吹出;送风装置17在第二送风状态时,空气自第二通风口15进入,经过送风路径,从第一通风口吹出。也就是说,在第一送风状态时,从第二通风口15吹出的空气沿着室内的顶棚流动,并沿着与室内单元相对的侧壁下降。然后空气沿着地板流动,并沿着设有室内单元的侧壁上升,并从第一通风口吸入。在第二送风状态时,从第一通风口吹出的空气沿着设有室内单元的侧壁下降,并沿着地板流动。然后空气沿着与室内单元相对的侧壁上升,沿着顶棚流动,从第二通风口15进入。具有这样的结构,能够实现第一送风状态和第二送风状态这两种不同的送风状态,且第一通风口能够实现风向的调整,可以根据气流运动的需求对第一气流控制板3和第二气流控制板5的方向进行调整,提高了通风效果。此外,由于第一通风口的通风面积可以调节,无论在冷气运转还是在暖气运转时,都可以获得足够的风量,进而使得室内单元所在的空间的空气和温度分布更均匀。
虽然通过参照本发明的某些优选实施方式,已经对本发明进行了图示和描述,但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该明白,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包括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而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空调机的气流流路切换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机的室内单元的第一通风口包括沿所述通风口宽度方向依次排列的主通风口和辅助通风口;
所述主通风口外侧设置有第一气流控制板,所述第一气流控制板通过第一支撑构件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主通风口,以闭合/露出所述主通风口;
所述辅助通风口外侧设置有第二气流控制板,所述第二气流控制板通过第二支撑构件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辅助通风口,以闭合/露出所述辅助通风口;
驱动部件设置于所述第一通风口内侧,并且与所述第一气流控制板连接;并且
所述驱动部件与所述第二支撑构件通过第一传动组件联接在一起;其中
所述驱动部件驱动所述第一支撑构件以带动所述第一气流控制板相对于所述主通风口转动,并且所述驱动部件通过所述第一传动组件驱动所述第二支撑构件带动所述第二气流控制板相对于所述辅助通风口转动,以在所述第一气流控制板闭合所述主通风口、所述第二气流控制板闭合所述辅助通风口的第一状态、所述第一气流控制板露出所述主通风口、所述第二气流控制板露出所述辅助通风口的第二状态、或者所述第一气流控制板露出所述主通风口、所述第二气流控制板闭合所述辅助通风口的第三状态之间切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的气流流路切换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构件的一端与所述驱动部件的输出轴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气流控制板固定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机的气流流路切换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气流控制板为多个,所述第二支撑构件为多个、且与每个所述第二气流控制板一一对应;其中
多个所述第二气流控制板沿所述辅助通风口的宽度方向依次等间隔排列;并且
每个所述第二支撑构件的一端通过第一转轴可枢轴转动地设置于所述辅助通风口的内侧壳体,另一端与对应的所述第二气流控制板固定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机的气流流路切换组件,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二支撑构件中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支撑构件通过第二传动组件联接在一起;其中
所述第二传动组件相比于所述第一转轴更靠近所述第一通风口内侧的位置;并且
所述辅助通风口的内侧壳体上设有对应于每个所述第二传动组件两侧端部的多个引导轨道。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机的气流流路切换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通风口的内侧壳体设置有朝向所述辅助通风口突出的突起部,所述引导轨道为在其厚度方向上贯穿所述突起部的引导槽;并且
沿着所述第一转轴的轴向看时,所述引导槽为在沿所述辅助通风口的宽度方向延伸的半圆弧状弯曲槽,并且每个所述引导槽均朝向所述室内单元的内侧弯曲。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机的气流流路切换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动组件包括第一传动杆和第一连接杆;其中
所述第一传动杆的一端与所述驱动部件可转动地连接,另一端与所述主通风口的内侧壳体通过第二转轴可枢轴转动地连接,并且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一端通过第三转轴可枢轴转动地连接至所述第一传动杆的所述一端部;
所述第一连接杆的另一端与最接近的所述第二支撑构件对应的所述第二传动组件的一端通过第四转轴可枢轴转动地连接;
所述驱动部件驱动所述第一支撑构件以带动所述第一气流控制板转动时,所述第一传动杆的所述一端联动所述第一连接杆的所述一端沿与所述第一气流控制板的转动方向相同的方向转动,并且,所述第一连接杆的所述另一端联动每个所述第二传动组件的端部沿着所述引导槽内移动,以带动所述第二传动组件往复移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机的气流流路切换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传动组件为杆状构件,相邻两个所述第二传动组件的连接端部通过同一转轴可转动连接;并且
所述第一连接杆呈朝向所述室内单元的内侧弯曲的L形状。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机的气流流路切换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一气流控制板和所述第二气流控制板呈一字型地闭合所述第一通风口;
在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一气流控制板和所述第二气流控制板相对于所述第一通风口的开口方向倾斜且相互平行,并且所述第一气流控制板和所述第二气流控制板伸出所述室内单元外侧的端部相比于其另一端部更加靠近所述主通风口;
在所述第三状态时,所述第二气流控制板均呈一字型地覆盖所述辅助通风口,并且所述第一气流控制板相对于所述第一通风口的开口方向倾斜,并且所述第一气流控制板位于所述室内单元内侧的端部相比于另一端部更加靠近所述主通风口。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机的气流流路切换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部件为固定设置于所述辅助通风口内侧的步进电机。
10.一种空调机的室内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上设置有第一通风口和第二通风口,且所述第一通风口和所述第二通风口之间形成有送风路径;
热交换器,所述热交换器设置在所述壳体内;
送风装置,所述送风装置吹出由所述热交换器进行调温的空气,且所述送风装置使所述空调机的工作状态能在第一送风状态和第二送风状态之间切换;以及
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空调机的气流流路切换组件,并且
所述气流流路切换组件设置于所述空调机的室内单元的第一通风口处,且在所述第一送风状态和所述第二送风状态时,所述气流流路切换组件覆盖所述第一通风口的面积大小不同;并且
所述壳体的上表面从所述壳体的后方侧朝向前方侧向下倾斜,所述壳体的下表面从所述后方侧朝向所述前方侧向上倾斜,以使所述壳体的厚度从所述后方侧朝向所述前方侧变小;并且
所述第一通风口位于所述壳体的下表面且靠近所述后方侧的位置,朝向所述室内单元的下方开口;
所述第二通风口位于所述壳体的前方侧、且朝向与所述第一通风口的开口方向不同的方向在所述壳体开口;并且
所述送风装置在所述第一送风状态时,空气自所述第一通风口进入,经过所述送风路径,从所述第二通风口吹出;
所述送风装置在所述第二送风状态时,空气自所述第二通风口进入,经过所述送风路径,从所述第一通风口吹出。
CN202210389526.8A 2022-04-14 2022-04-14 空调机的气流流路切换组件及具有其的室内单元 Pending CN11695170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389526.8A CN116951703A (zh) 2022-04-14 2022-04-14 空调机的气流流路切换组件及具有其的室内单元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389526.8A CN116951703A (zh) 2022-04-14 2022-04-14 空调机的气流流路切换组件及具有其的室内单元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951703A true CN116951703A (zh) 2023-10-27

Family

ID=884551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389526.8A Pending CN116951703A (zh) 2022-04-14 2022-04-14 空调机的气流流路切换组件及具有其的室内单元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951703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607689B1 (en) Air conditioner
CN106958866B (zh) 空调器室内机
JP2004012060A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ユニット及び空気調和機
KR101287527B1 (ko) 공기조화기
JP2000111131A (ja) 送風装置の空気吹出口構造
KR20090042524A (ko) 공기조화기
CN101581472A (zh) 空调器
JP6814941B2 (ja) 床置型空気調和機
CN116951703A (zh) 空调机的气流流路切换组件及具有其的室内单元
JP3308256B2 (ja) 床置型空気調和機
JP2020193802A (ja) 床置型空気調和機
JP6814939B2 (ja) 床置型空気調和機
KR101727036B1 (ko) 공기조화장치
KR20090042523A (ko) 공기조화기
JP2001272053A (ja) 空気調和機
KR20070078253A (ko)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CN219868176U (zh) 挂式空调
CN216159300U (zh) 导风板及立式空调器
CN212227232U (zh) 竖式壁挂空调室内机
CN218410146U (zh) 空调及储能集装箱
CN219367814U (zh) 空调室内机及其香薰装置
CN116951707A (zh) 空调机的风向调节组件及具有其的室内单元
CN217031395U (zh) 吊顶式空调室内机
CN217274771U (zh) 空调面板以及空调
CN218065119U (zh) 空调室内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