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951525A - 基于中深层水热型地热的低碳区域建筑能源系统 - Google Patents

基于中深层水热型地热的低碳区域建筑能源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951525A
CN116951525A CN202311034583.5A CN202311034583A CN116951525A CN 116951525 A CN116951525 A CN 116951525A CN 202311034583 A CN202311034583 A CN 202311034583A CN 116951525 A CN116951525 A CN 11695152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heat
lithium bromide
bromide absorption
heat pum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03458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方田
王志丞
许婉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filed Critical Beijing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Priority to CN202311034583.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951525A/zh
Publication of CN1169515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95152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DDOMESTIC- OR SPACE-HEATING SYSTEMS, e.g.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DOMESTIC HOT-WATER SUPPLY SYSTEMS; ELEMENTS OR COMPONENTS THEREFOR
    • F24D10/00District heating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DDOMESTIC- OR SPACE-HEATING SYSTEMS, e.g.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DOMESTIC HOT-WATER SUPPLY SYSTEMS; ELEMENTS OR COMPONENTS THEREFOR
    • F24D12/00Other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 F24D12/02Other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having more than one heat sourc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DDOMESTIC- OR SPACE-HEATING SYSTEMS, e.g.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DOMESTIC HOT-WATER SUPPLY SYSTEMS; ELEMENTS OR COMPONENTS THEREFOR
    • F24D15/00Other domestic- or space-heating systems
    • F24D15/02Other domestic- or space-heating systems consisting of self-contained heating units, e.g. storage heat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DDOMESTIC- OR SPACE-HEATING SYSTEMS, e.g.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DOMESTIC HOT-WATER SUPPLY SYSTEMS; ELEMENTS OR COMPONENTS THEREFOR
    • F24D19/00Details
    • F24D19/1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4D19/1006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water heating systems
    • F24D19/1009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water heating systems for central heating
    • F24D19/1039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water heating systems for central heating the system uses a heat pump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DDOMESTIC- OR SPACE-HEATING SYSTEMS, e.g.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DOMESTIC HOT-WATER SUPPLY SYSTEMS; ELEMENTS OR COMPONENTS THEREFOR
    • F24D19/00Details
    • F24D19/1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4D19/1006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water heating systems
    • F24D19/1009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water heating systems for central heating
    • F24D19/1048Counting of energy consump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DDOMESTIC- OR SPACE-HEATING SYSTEMS, e.g.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DOMESTIC HOT-WATER SUPPLY SYSTEMS; ELEMENTS OR COMPONENTS THEREFOR
    • F24D3/00Hot-water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 F24D3/10Feed-line arrangements, e.g. providing for heat-accumulator tanks, expansion tanks ; Hydraulic components of a central heating system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DDOMESTIC- OR SPACE-HEATING SYSTEMS, e.g.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DOMESTIC HOT-WATER SUPPLY SYSTEMS; ELEMENTS OR COMPONENTS THEREFOR
    • F24D3/00Hot-water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 F24D3/18Hot-water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using heat p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TGEOTHERMAL COLLECTORS; GEOTHERMAL SYSTEMS
    • F24T10/00Geothermal collectors
    • F24T10/20Geothermal collectors using underground water as working fluid; using working fluid injected directly into the ground, e.g. using injection wells and recovery wel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0/00Heat pumps
    • F25B30/02Heat pumps of the compression typ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0/00Heat pumps
    • F25B30/04Heat pumps of the sorption typ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0/00Heat pumps
    • F25B30/06Heat pumps characterised by the source of low potential hea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40Fluid line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compression type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sorption type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DDOMESTIC- OR SPACE-HEATING SYSTEMS, e.g.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DOMESTIC HOT-WATER SUPPLY SYSTEMS; ELEMENTS OR COMPONENTS THEREFOR
    • F24D2200/00Heat sources or energy sources
    • F24D2200/11Geothermal energ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DDOMESTIC- OR SPACE-HEATING SYSTEMS, e.g.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DOMESTIC HOT-WATER SUPPLY SYSTEMS; ELEMENTS OR COMPONENTS THEREFOR
    • F24D2200/00Heat sources or energy sources
    • F24D2200/12Heat pump
    • F24D2200/123Compression type heat p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DDOMESTIC- OR SPACE-HEATING SYSTEMS, e.g.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DOMESTIC HOT-WATER SUPPLY SYSTEMS; ELEMENTS OR COMPONENTS THEREFOR
    • F24D2200/00Heat sources or energy sources
    • F24D2200/12Heat pump
    • F24D2200/126Absorption type heat p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DDOMESTIC- OR SPACE-HEATING SYSTEMS, e.g.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DOMESTIC HOT-WATER SUPPLY SYSTEMS; ELEMENTS OR COMPONENTS THEREFOR
    • F24D2200/00Heat sources or energy sources
    • F24D2200/32Heat sources or energy sources involving multiple heat sources in combination or as alternative heat sour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Sorption 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属于暖通空调技术领域的基于中深层水热型地热的低碳区域建筑能源系统。该系统包括热源站、中继能源站、一次热网管路、能源站、二次热网管路;其中,热源站通过一次热网管路与中继能源站连接,中继能源站通过一次热网管路与能源站连接,能源站通过二次热网管路与末端用户连接。系统增设了中继能源站,中继能源站中的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不仅承担了负荷调峰功能,而且还能进一步大幅降低一次热网回水温度至20‑15℃,有助于深度利用低温地热能,增大了一次热网主干线供回水温差,降低了一次热网循环水流量及热网初投资。

Description

基于中深层水热型地热的低碳区域建筑能源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暖通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基于中深层水热型地热的低碳区域建筑能源系统。
背景技术
开发利用中深层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是构建城市新型能源体系的关键,有助于促进城镇建筑能源系统低碳化转型。我国的中深层水热型地热资源丰富且与供热负荷区空间分布一致,其具有温度高、能源密度大等特点,是实现城镇低碳区域供热供冷的绿色低碳集中热源之一。传统的高温中深层地热供热系统存在传热过程中不可逆损失大、低温地热资源利用率低及碳排放量较大等问题。对于传统的低温中深层地热供热系统由于其工艺过程简单,导致其经济输热距离较短,不能充分开发利用低温中深层地热资源。因此,需要一种基于中深层水热型地热的低碳区域建筑能源系统来解决以上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基于中深层水热型地热的低碳区域建筑能源系统,包括热源站、中继能源站、一次热网管路、能源站、二次热网管路;其中,热源站通过一次热网管路与中继能源站连接,中继能源站通过一次热网管路与能源站连接,能源站通过二次热网管路与末端用户连接。
其中热源站可以包括采水井、回灌井、第一水-水换热器、循环水泵和地热水泵;中继能源站可以包括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和燃气锅炉;能源站可以为由半效溴化锂吸收式热泵和第二水-水换热器耦合而成的低温型吸收式换热机组;
其中,采水井通过地热水泵与第一水-水换热器相连,第一水-水换热器与回灌井相连,第一水-水换热器经一次供水管路与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吸收器相连,第一水-水换热器通过循环水泵经一次回水管路与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蒸发器相连,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蒸发器经一次回水管路与低温型吸收式换热机组相连,燃气锅炉经一次供水管路分别与低温型吸收式换热机组、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冷凝器相连。
以上基于中深层水热型地热的低碳区域建筑能源系统的运行方法,其特征在于,地热出水温度为50~75℃,一次供水温度为80~85℃,一次回水温度降至25~20℃;二次供/回水温度为50℃/40℃或50℃/35℃;热源站与中继能源站间的输热距离为2000~30000m,中继能源站与能源站的输热距离为500~10000m;
来自采水井的中深层地热水由地热水泵输配至第一水-水换热器,以加热来自中继能源站的一次回水;放热降温后的地热水返回至回灌井;在供热期的高负荷运行阶段,地热水以最大流量运行,全部第一水-水换热器最大负荷运行;随着室外温度升高,热负荷变小,地热水流量减小以满足热负荷调节需求,部分第一水-水换热器减小供热负荷逐步退出运行;随着室外温度降低,热负荷变大,地热水流量相应增大直至最大流量运行以满足热负荷调节需求,此时部分第一水-水换热器逐步增大供热负荷直至全部最大负荷运行;
在供热期的高负荷运行阶段,来自能源站的一次回水首先进入中继能源站的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蒸发器,放热降温后被输配至热源站;来自热源站的一次热网循环水依次进入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吸收器、冷凝器、燃气锅炉,被逐级加热升温后经一次供水管路输配至各个能源站;随着室外温度升高,热负荷变小,中继能源站中的燃气锅炉首先减小供热负荷直至退出运行;当供热负荷进一步变小,中继能源站中的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减小供热负荷直至退出运行;随着室外温度降低,热负荷变大,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开始投入运行并增大供热负荷直至全部运行;当供热负荷进一步变大,中继能源站中的燃气锅炉开始投入运行并逐步增大供热负荷直至最大负荷;
来自中继能源站的一次供水依次进入低温型吸收式换热机组进行放热降温;降温后的一次热网循环水返回至中继能源站;来自末端用户的二次回水首先分为两路,其中一路进入半效溴化锂吸收式热泵,另一路进入第二水-水换热器,加热升温后的两路二次循环水汇合作为二次供水经由二次供水管路输配至末端用户。
基于中深层水热型地热的低碳区域建筑能源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热源站还可以包括采水井、回灌井、第一水-水换热器、升温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和地热水泵;中继能源站还可以包括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和燃气锅炉;能源站还可以为由半效溴化锂吸收式热泵和第二水-水换热器耦合而成的低温型吸收式换热机组;
其中,采水井通过地热水泵分别与升温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蒸发器、第一水-水换热器相连,回灌井分别与升温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发生器、第一水-水换热器相连,第一水-水换热器分别经一次供水管路、一次回水管路与升温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吸收器、冷凝器相连;升温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吸收器经一次供水管路与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吸收器相连;升温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冷凝器通过循环水泵经一次回水管路与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蒸发器相连;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蒸发器经一次回水管路与低温型吸收式换热机组相连;燃气锅炉经一次供水管路分别与低温型吸收式换热机组、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冷凝器相连。
以上基于中深层水热型地热的低碳区域建筑能源系统的运行方法,其特征在于,地热出水温度为50~75℃,一次供水温度为80~85℃,一次回水温度降至25~20℃;二次供/回水温度为50℃/40℃或50℃/35℃;热源站与中继能源站间的输热距离为2000~30000m,中继能源站与能源站的输热距离为500~10000m;
在供热期的高负荷运行阶段,来自中继能源站的一次回水依次进入升温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冷凝器、第一水-水换热器、升温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吸收器,被梯级加热升温,升温后的一次热网循环水经一次供水管路输配至中继能源站;随着室外温度升高,热负荷变小,热源站中的升温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首先减小供热负荷直至退出运行;当供热负荷进一步变小,部分第一水-水换热器减小供热负荷直至退出运行,此时地热水流量减小以满足热负荷调节需求;随着室外温度降低,热负荷变大,热源站中的第一水-水换热器投入运行直至最大供热负荷;当热负荷进一步变大,热源站中的升温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增大供热负荷直至最大负荷;中深层地热水分两路,一路作为加热热源进入第一水-水换热器,加热来自升温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冷凝器的一次循环水;另一路作为驱动热源依次进入升温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蒸发器、发生器放热降温,降温后的两路地热水汇合后返至回灌井;随着室外温度升高,热负荷变小,地热水流量减小以满足热负荷调节需求;随着室外温度降低,热负荷变大,地热水流量增大直至最大流量;
在供热期的高负荷运行阶段,来自能源站的一次回水首先进入中继能源站的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蒸发器,放热降温后被输配至热源站;来自热源站的一次循环水依次进入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吸收器、冷凝器和燃气锅炉,被逐级加热升温后经一次供水管路输配至各个能源站;随着室外温度升高,热负荷变小,中继能源站中的燃气锅炉首先减小供热负荷直至退出运行;当供热负荷进一步变小,中继能源站中的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减小供热负荷直至退出运行;随着室外温度降低,热负荷变大,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开始投入运行并增大供热负荷直至全部运行;当供热负荷进一步变大,中继能源站中的燃气锅炉开始投入运行并逐步增大供热负荷直至最大负荷;
来自中继能源站的一次供水进入低温型吸收式换热机组进行放热降温;降温后的一次循环水返回至中继能源站;来自末端用户的二次回水首先分为两路,其中一路进入半效溴化锂吸收式热泵,另一路进入第二水-水换热器,加热升温后的两路二次循环水汇合作为二次供水经由二次供水管路输配至末端用户。
基于中深层水热型地热的低碳区域建筑能源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热源站还可以包括采水井、回灌井、循环水泵、第一水-水换热器和地热水泵;中继能源站还可以包括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和燃气锅炉;能源站还可以为由半效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第二水-水换热器、电动压缩式热泵耦合而成的超低温大温差换热机组;
其中,采水井通过地热水泵与第一水-水换热器相连,第一水-水换热器与回灌井相连,第一水-水换热器经一次供水管路与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吸收器相连,第一水-水换热器通过循环水泵经一次回水管路与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蒸发器相连,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蒸发器经一次回水管路与电动压缩式热泵的蒸发器相连,燃气锅炉经一次供水管路分别与半效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高压发生器、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冷凝器相连。
以上基于中深层水热型地热的低碳区域建筑能源系统的运行方法,其特征在于,地热出水温度为50~75℃,一次供水温度为80~85℃,一次回水温度降至20~15℃;二次供/回水温度为50℃/40℃或50℃/35℃;热源站与中继能源站间的输热距离为2000~30000m,中继能源站与能源站的输热距离为500~10000m;
来自采水井的中深层地热水由地热水泵输配至第一水-水换热器,以加热来自中继能源站的一次回水;放热降温后的地热水返回至回灌井;在供热期的高负荷运行阶段,地热水以最大流量运行,热源站中的全部第一水-水换热器最大负荷运行;随着室外温度升高,热负荷变小,地热水流量减小以满足热负荷调节需求,部分第一水-水换热器减小供热负荷逐步退出运行;随着室外温度降低,热负荷变大,地热水流量相应增大直至最大流量运行以满足热负荷调节需求,此时部分第一水-水换热器逐步增大供热负荷直至全部最大负荷运行;
在供热期的高负荷运行阶段,来自能源站的一次回水首先进入中继能源站的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蒸发器,放热降温后被输配至热源站;来自热源站的一次循环水依次进入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吸收器、冷凝器、燃气锅炉,被逐级加热升温后经一次供水管路输配至各个能源站;随着室外温度升高,热负荷变小,中继能源站中的燃气锅炉首先减小供热负荷直至退出运行;当供热负荷进一步变小,中继能源站中的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减小供热负荷直至退出运行;随着室外温度降低,热负荷变大,热源站中的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开始投入运行并增大供热负荷直至全部运行;当供热负荷进一步变大,中继能源站中的燃气锅炉开始投入运行并逐步增大供热负荷直至最大负荷;
来自中继能源站的一次供水依次进入半效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第二水-水换热器、电动压缩式热泵进行梯级放热降温;降温后的一次循环水返回至中继能源站;来自末端用户的二次回水首先分为三路,其中第一路进入半效溴化锂吸收式热泵吸热升温,第二路进入电动压缩式热泵吸热升温,第三路进入第二水-水换热器被一次循环水加热升温,加热升温后的三路二次循环水汇合作为二次供水经二次供水管路输配至末端用户。
基于中深层水热型地热的低碳区域建筑能源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热源站还可以包括采水井、回灌井、第一水-水换热器、升温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和地热水泵;中继能源站还可以包括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和燃气锅炉;能源站还可以为由半效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第二水-水换热器、电动压缩式热泵耦合而成的超低温大温差换热机组;
其中,采水井通过地热水泵分别与升温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蒸发器、第一水-水换热器相连,回灌井分别与升温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发生器、第一水-水换热器相连,第一水-水换热器分别经一次供水管路、一次回水管路与升温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吸收器、冷凝器相连;升温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吸收器经一次供水管路与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吸收器相连;升温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冷凝器通过循环水泵经一次回水管路与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蒸发器相连;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蒸发器经一次回水管路与电动压缩式热泵的蒸发器相连;燃气锅炉经一次供水管路分别与半效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高压发生器、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冷凝器相连。
以上基于中深层水热型地热的低碳区域建筑能源系统的运行方法,其特征在于,地热出水温度为50~75℃,一次供水温度为80~85℃,一次回水温度降至20~15℃;二次供/回水温度为50℃/40℃或50℃/35℃;热源站与中继能源站间的输热距离为2000~30000m,中继能源站与能源站的输热距离为500~10000m;
在供热期的高负荷运行阶段,来自中继能源站的一次回水依次进入升温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冷凝器、第一水-水换热器、升温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吸收器,被梯级加热升温,升温后的一次热网循环水经一次供水管路输配至中继能源站;随着室外温度升高,热负荷变小,热源站中的升温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首先减小供热负荷直至退出运行;当供热负荷进一步变小,部分第一水-水换热器减小供热负荷直至退出运行,此时地热水流量减小以满足热负荷调节需求;随着室外温度降低,热负荷变大,热源站中的第一水-水换热器投入运行直至最大供热负荷;当热负荷进一步变大,热源站中的升温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增大供热负荷直至最大负荷;中深层地热水分两路,一路作为加热热源进入第一水-水换热器,加热来自升温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冷凝器的一次循环水;另一路作为驱动热源依次进入升温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蒸发器、发生器放热降温,降温后的两路地热水汇合后返至回灌井;随着室外温度升高,热负荷变小,地热水流量减小以满足热负荷调节需求;随着室外温度降低,热负荷变大,地热水流量增大直至最大流量;
在供热期的高负荷运行阶段,来自能源站的一次回水首先进入中继能源站的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蒸发器,放热降温后被输配至热源站;来自热源站的一次循环水依次进入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吸收器、冷凝器、燃气锅炉,被逐级加热升温后经一次供水管路输配至各个能源站;随着室外温度升高,热负荷变小,中继能源站中的燃气锅炉首先减小供热负荷直至退出运行;当供热负荷进一步变小,中继能源站中的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减小供热负荷直至退出运行;随着室外温度降低,热负荷变大,热源站中的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开始投入运行并增大供热负荷直至全部运行;当供热负荷进一步变大,中继能源站中的燃气锅炉开始投入运行并逐步增大供热负荷直至最大负荷;
来自中继能源站的一次供水依次进入半效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第二水-水换热器、电动压缩式热泵进行梯级放热降温;降温后的一次循环水返回至中继能源站;来自末端用户的二次回水首先分为三路,其中第一路进入半效溴化锂吸收式热泵吸热升温,第二路进入电动压缩式热泵吸热升温,第三路进入第二水-水换热器被一次循环水加热升温,加热升温后的三路二次循环水汇合作为二次供水经二次供水管路输配至末端用户。
基于中深层水热型地热的低碳区域建筑能源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热源站还可以包括采水井、回灌井、第一水-水换热器、循环水泵和地热水泵;中继能源站还可以包括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能源站还可以包括蓄冰罐、电动压缩式制冰机、冷却塔、第一循环泵、第二循环泵、第三循环泵、半效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第二水-水换热器、电动压缩式热泵;
其中,采水井通过地热水泵与第一水-水换热器相连,第一水-水换热器与回灌井相连,第一水-水换热器经一次供水管路与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吸收器相连,第一水-水换热器通过循环水泵经一次回水管路与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蒸发器相连;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蒸发器经一次回水管路依次通过第七三通、第六三通分别与半效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低压发生器出口、第二水-水换热器热侧入口相连;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蒸发器经一次回水管路依次通过第七三通、第四三通与电动压缩式热泵的蒸发器出口相连;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冷凝器通过一次供水管路与半效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高压发生器入口相连;第十六三通设置于二次供水管路,且直接与半效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冷凝器出口相连;第十六三通通过第一三通依次与水-水换热器冷侧出口、电动压缩式热泵的冷凝器出口相连;
冷却塔通过第十五三通、第十四三通分别并联至二次供水管路、二次回水管路,且冷却塔与二次回水管路之间设置第一循环泵;第十四三通通过第三三通与电动压缩式热泵的冷凝器入口相连;第三三通通过第二三通分别与半效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低压吸收器入口、水-水换热器冷侧入口相连;蓄冰罐设置于冷冻水供水管路,其依次通过第十三三通、第十二三通、第八三通与半效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蒸发器出口相连,依次通过第十三三通、第四三通与电动压缩式热泵的蒸发器出口相连,依次通过第十三三通、第十二三通与电动压缩式制冰机相连,且蓄冰罐与电动压缩式制冰机之间设置第二循环泵;电动压缩式制冰机依次通过第十二三通、第八三通与半效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蒸发器出口相连,依次通过第十一三通、第九三通与半效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蒸发器入口相连,且第十一三通与第九三通之间设置第三循环泵;第九三通与水-水换热器热侧出口相连;电动压缩式制冰机依次通过第十一三通、第十三通、第五三通与电动压缩式热泵的蒸发器入口相连,且第十三通设置于冷冻水回水管路;第八三通与第五三通相连。
以上基于中深层水热型地热的低碳区域建筑能源系统的运行方法,其特征在于,地热出水温度为75~95℃,一次供水温度为85~95℃,一次回水温度降至20~15℃;二次供/回水温度为50℃/40℃或50℃/35℃,冷冻水供/回水温度为3℃/12℃;热源站与中继能源站间的输热距离为2000~30000m,中继能源站与能源站的输热距离为500~10000m;
供热季:来自采水井的中深层地热水由地热水泵输配至第一水-水换热器,以加热来自中继能源站的一次回水;放热降温后的地热水返回至回灌井;在供热期的高负荷运行阶段,地热水以最大流量运行,全部第一水-水换热器最大负荷运行;随着室外温度升高,热负荷变小,地热水流量减小以满足热负荷调节需求,部分第一水-水换热器减小供热负荷逐步退出运行;随着室外温度降低,热负荷变大,地热水流量相应增大直至最大流量运行以满足热负荷调节需求,此时部分第一水-水换热器逐步增大供热负荷直至全部最大负荷运行;
在供热期的高负荷运行阶段,来自能源站的一次回水首先进入中继能源站的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蒸发器,放热降温后被输配至热源站;来自热源站的一次热网循环水依次进入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吸收器、冷凝器,被逐级加热升温后经一次供水管路输配至各个能源站;随着室外温度升高,热负荷变小,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减小供热负荷直至退出运行;随着室外温度降低,热负荷变大,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开始投入运行并增大供热负荷直至最大负荷;
来自中继能源站的一次供水依次进入半效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第二水-水换热器、电动压缩式热泵进行梯级放热降温,降温后的一次循环水返回至中继能源站;来自末端用户的二次回水首先分为三路,第一路进入半效溴化锂吸收式热泵吸热升温;第二路进入电动压缩式热泵吸热升温;第三路进入第二水-水换热器,被一次循环水加热升温;加热升温后的三路二次循环水汇合作为二次供水经二次供水管路输配至末端用户;
供冷季:来自采水井的中深层地热水由地热水泵输配至第一水-水换热器,以加热来自能源站的一次回水;降温后的地热水返回至回灌井,其水流量保持不变,以实现地热能最大化利用;在整个供冷期,中继能源站中的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停止运行;来自热源站的一次供水进入半效溴化锂吸收式热泵放热降温后作为一次回水经一次回水管路经由中继能源站返回至热源站;
来自冷却塔的冷却水分别进入半效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电动压缩式热泵,被加热升温后均返回至冷却塔进行放热降温;
在夜间,电动压缩式制冰机启动进行冷能升级,此时来自半效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冷冻水被用作电动压缩式制冰机的冷却水;电动压缩式制冰机所制取的冷能以冰的形式储存在蓄冰罐,以用于昼间冷负荷调节;
在昼间,冷冻水回水分为两路,一路进入半效溴化锂吸收式热泵放热降温;另一路进入电动压缩式热泵放热降温;放热降温后的两路冷冻水汇合进入蓄冰罐进一步放热降温后作为冷冻水供水被输配至末端用户;随着冷负荷变小,蓄冰罐负荷投入减小;随着冷负荷变大,蓄冰罐负荷投入增大;在此期间,地热水流量、一次供水温度均保持不变,半效溴化锂吸收式热泵按照全负荷方式运行。
超低温大温差换热机组的耦合方式具体如下:
一次供水管路直接接入半效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高压发生器入口,一次回水管路直接接入电动压缩式热泵的蒸发器出口,二次供水管路通过第十六三通接入半效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冷凝器出口,二次回水管路依次通过第三三通、第二三通接入水-水换热器冷侧入口;第一三通分别与第十六三通、水-水换热器冷侧出口、电动压缩式热泵的冷凝器出口相连;第二三通与半效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低压吸收器入口相连;第三三通与电动压缩式热泵的冷凝器入口相连;半效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蒸发器入口与水-水换热器热侧出口相连;半效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低压发生器出口与水-水换热器热侧入口相连;半效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蒸发器出口与电动压缩式热泵的蒸发器入口相连。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能源站设置低温半效吸收式热泵,能够深度梯级利用中、低温一次供水中的热能,降低了一次回水温度,满足末端用户供热供冷需求,提高了系统性能以及地热资源利用率。
2.增设中继能源站,中继能源站中的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不仅承担了负荷调峰功能,而且还能进一步大幅降低一次热网回水温度至20-15℃,有助于深度利用低温地热能,增大了一次热网主干线供回水温差,降低了一次热网循环水流量及热网初投资。
3.对于取热困难的地热井群,热源站设置升温型换热机组,在满足地热井可持续取热前提下深度回收利用地热水中的有用能,降低了地热水和一次热网循环水传热过程的不可逆损失并提高了一次供水温度,大幅增加了经济输热距离。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基于中深层水热型地热的低碳区域建筑能源系统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二基于中深层水热型地热的低碳区域建筑能源系统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三基于中深层水热型地热的低碳区域建筑能源系统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四基于中深层水热型地热的低碳区域建筑能源系统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五基于中深层水热型地热的低碳区域建筑能源系统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三、实施例四能源站超低温大温差换热机组的耦合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五能源站的系统组成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出基于中深层水热型地热的低碳区域建筑能源系统,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一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基于中深层水热型地热的低碳区域建筑能源系统图,包括热源站、中继能源站、一次热网管路、能源站、二次热网管路;其中,热源站通过一次热网管路与中继能源站连接,中继能源站通过一次热网管路与能源站连接,能源站通过二次热网管路与末端用户连接。热源站包括采水井、回灌井、第一水-水换热器、循环水泵和地热水泵;中继能源站包括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和燃气锅炉;能源站为由半效溴化锂吸收式热泵和第二水-水换热器耦合而成的低温型吸收式换热机组。
其中,采水井通过地热水泵与第一水-水换热器相连,第一水-水换热器与回灌井相连,第一水-水换热器经一次供水管路与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吸收器相连,第一水-水换热器通过循环水泵经一次回水管路与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蒸发器相连,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蒸发器经一次回水管路与低温型吸收式换热机组相连,燃气锅炉经一次供水管路分别与低温型吸收式换热机组、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冷凝器相连。
运行方法:
一次热网和二次热网均采用质调节方式,也即是通过调节供水温度来满足负荷调节需求;地热水管网采用量调节方式。地热出水温度为50~75℃,一次供水温度为80~85℃,一次回水温度降至25~20℃;二次供/回水温度为50℃/40℃或50℃/35℃;热源站与中继能源站间的输热距离为2000~30000m,中继能源站与能源站的输热距离为500~10000m;
热源站:来自采水井的中深层地热水由地热水泵输配至第一水-水换热器,以加热来自中继能源站的一次回水;放热降温后的地热水返回至回灌井;在供热期的高负荷运行阶段,地热水以最大流量运行,全部第一水-水换热器最大负荷运行;随着室外温度升高,热负荷变小,地热水流量减小以满足热负荷调节需求,部分第一水-水换热器减小供热负荷逐步退出运行;随着室外温度降低,热负荷变大,地热水流量相应增大直至最大流量运行以满足热负荷调节需求,此时部分第一水-水换热器逐步增大供热负荷直至全部最大负荷运行;
中继能源站:在供热期的高负荷运行阶段,来自能源站的一次回水首先进入中继能源站的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蒸发器,放热降温后被输配至热源站;来自热源站的一次热网循环水依次进入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吸收器、冷凝器、燃气锅炉,被逐级加热升温后经一次供水管路输配至各个能源站;随着室外温度升高,热负荷变小,中继能源站中的燃气锅炉首先减小供热负荷直至退出运行;当供热负荷进一步变小,中继能源站中的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减小供热负荷直至退出运行;随着室外温度降低,热负荷变大,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开始投入运行并增大供热负荷直至全部运行;当供热负荷进一步变大,中继能源站中的燃气锅炉开始投入运行并逐步增大供热负荷直至最大负荷;
能源站:来自中继能源站的一次供水依次进入低温型吸收式换热机组进行放热降温;降温后的一次热网循环水返回至中继能源站;来自末端用户的二次回水首先分为两路,其中一路进入半效溴化锂吸收式热泵,另一路进入第二水-水换热器,加热升温后的两路二次循环水汇合作为二次供水经由二次供水管路输配至末端用户。
实施例二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二基于中深层水热型地热的低碳区域建筑能源系统图,包括热源站、中继能源站、一次热网管路、能源站、二次热网管路;其中,热源站通过一次热网管路与中继能源站连接,中继能源站通过一次热网管路与能源站连接,能源站通过二次热网管路与末端用户连接。热源站包括采水井、回灌井、第一水-水换热器、升温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和地热水泵;中继能源站包括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和燃气锅炉;能源站为由半效溴化锂吸收式热泵和第二水-水换热器耦合而成的低温型吸收式换热机组。
其中,采水井通过地热水泵分别与升温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蒸发器、第一水-水换热器相连,回灌井分别与升温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发生器、第一水-水换热器相连,第一水-水换热器分别经一次供水管路、一次回水管路与升温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吸收器、冷凝器相连;升温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吸收器经一次供水管路与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吸收器相连;升温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冷凝器通过循环水泵经一次回水管路与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蒸发器相连;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蒸发器经一次回水管路与低温型吸收式换热机组相连;燃气锅炉经一次供水管路分别与低温型吸收式换热机组、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冷凝器相连。
运行方法:
一次热网和二次热网均采用质调节方式,也即是通过调节供水温度来满足负荷调节需求;地热水管网采用量调节方式。地热出水温度为50~75℃,一次供水温度为80~85℃,一次回水温度降至25~20℃;二次供/回水温度为50℃/40℃或50℃/35℃;热源站与中继能源站间的输热距离为2000~30000m,中继能源站与能源站的输热距离为500~10000m。
热源站:在供热期的高负荷运行阶段,来自中继能源站的一次回水依次进入升温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冷凝器、第一水-水换热器、升温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吸收器,被梯级加热升温,升温后的一次热网循环水经一次供水管路输配至中继能源站;随着室外温度升高,热负荷变小,热源站中的升温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首先减小供热负荷直至退出运行;当供热负荷进一步变小,部分第一水-水换热器减小供热负荷直至退出运行,此时地热水流量减小以满足热负荷调节需求;随着室外温度降低,热负荷变大,热源站中的第一水-水换热器投入运行直至最大供热负荷;当热负荷进一步变大,热源站中的升温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增大供热负荷直至最大负荷;中深层地热水分两路,一路作为加热热源进入第一水-水换热器,加热来自升温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冷凝器的一次循环水;另一路作为驱动热源依次进入升温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蒸发器、发生器放热降温,降温后的两路地热水汇合后返至回灌井;随着室外温度升高,热负荷变小,地热水流量减小以满足热负荷调节需求;随着室外温度降低,热负荷变大,地热水流量增大直至最大流量;
中继能源站:在供热期的高负荷运行阶段,来自能源站的一次回水首先进入中继能源站的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蒸发器,放热降温后被输配至热源站;来自热源站的一次循环水依次进入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吸收器、冷凝器和燃气锅炉,被逐级加热升温后经一次供水管路输配至各个能源站;随着室外温度升高,热负荷变小,中继能源站中的燃气锅炉首先减小供热负荷直至退出运行;当供热负荷进一步变小,中继能源站中的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减小供热负荷直至退出运行;随着室外温度降低,热负荷变大,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开始投入运行并增大供热负荷直至全部运行;当供热负荷进一步变大,中继能源站中的燃气锅炉开始投入运行并逐步增大供热负荷直至最大负荷;
能源站:来自中继能源站的一次供水进入低温型吸收式换热机组进行放热降温;降温后的一次循环水返回至中继能源站;来自末端用户的二次回水首先分为两路,其中一路进入半效溴化锂吸收式热泵,另一路进入第二水-水换热器,加热升温后的两路二次循环水汇合作为二次供水经由二次供水管路输配至末端用户。
实施例三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三基于中深层水热型地热的低碳区域建筑能源系统图,包括热源站、中继能源站、一次热网管路、能源站、二次热网管路;其中,热源站通过一次热网管路与中继能源站连接,中继能源站通过一次热网管路与能源站连接,能源站通过二次热网管路与末端用户连接。热源站包括采水井、回灌井、循环水泵、第一水-水换热器和地热水泵;中继能源站包括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和燃气锅炉;能源站为由半效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第二水-水换热器、电动压缩式热泵耦合而成的超低温大温差换热机组;
其中,采水井通过地热水泵与第一水-水换热器相连,第一水-水换热器与回灌井相连,第一水-水换热器经一次供水管路与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吸收器相连,第一水-水换热器通过循环水泵经一次回水管路与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蒸发器相连,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蒸发器经一次回水管路与电动压缩式热泵的蒸发器相连,燃气锅炉经一次供水管路分别与半效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高压发生器、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冷凝器相连。
运行方法:
一次热网和二次热网均采用质调节方式,也即是通过调节供水温度来满足负荷调节需求;地热水管网采用量调节方式。地热出水温度为50~75℃,一次供水温度为80~85℃,一次回水温度降至20~15℃;二次供/回水温度为50℃/40℃或50℃/35℃;热源站与中继能源站间的输热距离为2000~30000m,中继能源站与能源站的输热距离为500~10000m。
热源站:来自采水井的中深层地热水由地热水泵输配至第一水-水换热器,以加热来自中继能源站的一次回水;放热降温后的地热水返回至回灌井;在供热期的高负荷运行阶段,地热水以最大流量运行,热源站中的全部第一水-水换热器最大负荷运行;随着室外温度升高,热负荷变小,地热水流量减小以满足热负荷调节需求,部分第一水-水换热器减小供热负荷逐步退出运行;随着室外温度降低,热负荷变大,地热水流量相应增大直至最大流量运行以满足热负荷调节需求,此时部分第一水-水换热器逐步增大供热负荷直至全部最大负荷运行;
中继能源站:在供热期的高负荷运行阶段,来自能源站的一次回水首先进入中继能源站的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蒸发器,放热降温后被输配至热源站;来自热源站的一次循环水依次进入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吸收器、冷凝器、燃气锅炉,被逐级加热升温后经一次供水管路输配至各个能源站;随着室外温度升高,热负荷变小,中继能源站中的燃气锅炉首先减小供热负荷直至退出运行;当供热负荷进一步变小,中继能源站中的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减小供热负荷直至退出运行;随着室外温度降低,热负荷变大,热源站中的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开始投入运行并增大供热负荷直至全部运行;当供热负荷进一步变大,中继能源站中的燃气锅炉开始投入运行并逐步增大供热负荷直至最大负荷;
能源站:来自中继能源站的一次供水依次进入半效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第二水-水换热器、电动压缩式热泵进行梯级放热降温;降温后的一次循环水返回至中继能源站;来自末端用户的二次回水首先分为三路,其中第一路进入半效溴化锂吸收式热泵吸热升温,第二路进入电动压缩式热泵吸热升温,第三路进入第二水-水换热器被一次循环水加热升温,加热升温后的三路二次循环水汇合作为二次供水经二次供水管路输配至末端用户。
实施例四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四基于中深层水热型地热的低碳区域建筑能源系统图,包括热源站、中继能源站、一次热网管路、能源站、二次热网管路;其中,热源站通过一次热网管路与中继能源站连接,中继能源站通过一次热网管路与能源站连接,能源站通过二次热网管路与末端用户连接。热源站包括采水井、回灌井、第一水-水换热器、升温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和地热水泵;中继能源站包括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和燃气锅炉;能源站为由半效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第二水-水换热器、电动压缩式热泵耦合而成的超低温大温差换热机组;
其中,采水井通过地热水泵分别与升温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蒸发器、第一水-水换热器相连,回灌井分别与升温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发生器、第一水-水换热器相连,第一水-水换热器分别经一次供水管路、一次回水管路与升温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吸收器、冷凝器相连;升温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吸收器经一次供水管路与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吸收器相连;升温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冷凝器通过循环水泵经一次回水管路与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蒸发器相连;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蒸发器经一次回水管路与电动压缩式热泵的蒸发器相连;燃气锅炉经一次供水管路分别与半效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高压发生器、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冷凝器相连。
运行方法:
一次热网和二次热网均采用质调节方式,也即是通过调节供水温度来满足负荷调节需求;地热水管网采用量调节方式。地热出水温度为50~75℃,一次供水温度为80~85℃,一次回水温度降至20~15℃;二次供/回水温度为50℃/40℃或50℃/35℃;热源站与中继能源站间的输热距离为2000~30000m,中继能源站与能源站的输热距离为500~10000m。
热源站:在供热期的高负荷运行阶段,来自中继能源站的一次回水依次进入升温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冷凝器、第一水-水换热器、升温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吸收器,被梯级加热升温,升温后的一次热网循环水经一次供水管路输配至中继能源站;随着室外温度升高,热负荷变小,热源站中的升温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首先减小供热负荷直至退出运行;当供热负荷进一步变小,部分第一水-水换热器减小供热负荷直至退出运行,此时地热水流量减小以满足热负荷调节需求;随着室外温度降低,热负荷变大,热源站中的第一水-水换热器投入运行直至最大供热负荷;当热负荷进一步变大,热源站中的升温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增大供热负荷直至最大负荷;中深层地热水分两路,一路作为加热热源进入第一水-水换热器,加热来自升温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冷凝器的一次循环水;另一路作为驱动热源依次进入升温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蒸发器、发生器放热降温,降温后的两路地热水汇合后返至回灌井;随着室外温度升高,热负荷变小,地热水流量减小以满足热负荷调节需求;随着室外温度降低,热负荷变大,地热水流量增大直至最大流量;
中继能源站:在供热期的高负荷运行阶段,来自能源站的一次回水首先进入中继能源站的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蒸发器,放热降温后被输配至热源站;来自热源站的一次循环水依次进入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吸收器、冷凝器、燃气锅炉,被逐级加热升温后经一次供水管路输配至各个能源站;随着室外温度升高,热负荷变小,中继能源站中的燃气锅炉首先减小供热负荷直至退出运行;当供热负荷进一步变小,中继能源站中的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减小供热负荷直至退出运行;随着室外温度降低,热负荷变大,热源站中的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开始投入运行并增大供热负荷直至全部运行;当供热负荷进一步变大,中继能源站中的燃气锅炉开始投入运行并逐步增大供热负荷直至最大负荷;
能源站:来自中继能源站的一次供水依次进入半效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第二水-水换热器、电动压缩式热泵进行梯级放热降温;降温后的一次循环水返回至中继能源站;来自末端用户的二次回水首先分为三路,其中第一路进入半效溴化锂吸收式热泵吸热升温,第二路进入电动压缩式热泵吸热升温,第三路进入第二水-水换热器被一次循环水加热升温,加热升温后的三路二次循环水汇合作为二次供水经二次供水管路输配至末端用户。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三、实施例四能源站超低温大温差换热机组的耦合图;具体耦合方式如下:一次供水管路直接接入半效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高压发生器入口2,一次回水管路直接接入电动压缩式热泵的蒸发器出口14,二次供水管路通过第十六三通T16接入半效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冷凝器出口1,二次回水管路依次通过第三三通T3、第二三通T2接入水-水换热器冷侧入口9;第一三通T1分别与第十六三通T16、水-水换热器冷侧出口10、电动压缩式热泵的冷凝器出口12相连;第二三通T2与半效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低压吸收器入口4相连;第三三通T3与电动压缩式热泵的冷凝器入口11相连;半效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蒸发器入口5与水-水换热器热侧出口7相连;半效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低压发生器出口3与水-水换热器热侧入口8相连;半效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蒸发器出口6与电动压缩式热泵的蒸发器入口13相连。
实施例五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五基于中深层水热型地热的低碳区域建筑能源系统图,包括热源站、中继能源站、一次热网管路、能源站、二次热网管路;其中,热源站通过一次热网管路与中继能源站连接,中继能源站通过一次热网管路与能源站连接,能源站通过二次热网管路与末端用户连接。热源站包括采水井、回灌井、第一水-水换热器、循环水泵和地热水泵;中继能源站包括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能源站包括蓄冰罐、电动压缩式制冰机、冷却塔、第一循环泵、第二循环泵、第三循环泵、半效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第二水-水换热器、电动压缩式热泵。
其中,采水井通过地热水泵与第一水-水换热器相连,第一水-水换热器与回灌井相连,第一水-水换热器经一次供水管路与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吸收器相连,第一水-水换热器通过循环水泵经一次回水管路与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蒸发器相连;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蒸发器经一次回水管路依次通过第七三通T7、第六三通T6分别与半效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低压发生器出口3、第二水-水换热器热侧入口8相连;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蒸发器经一次回水管路依次通过第七三通T7、第四三通T4与电动压缩式热泵的蒸发器出口14相连;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冷凝器通过一次供水管路与半效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高压发生器入口2相连;第十六三通T16设置于二次供水管路,且直接与半效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冷凝器出口1相连;第十六三通T16通过第一三通T1依次与水-水换热器冷侧出口10、电动压缩式热泵的冷凝器出口12相连;
冷却塔通过第十五三通T15、第十四三通T14分别并联至二次供水管路、二次回水管路,且冷却塔与二次回水管路之间设置第一循环泵;第十四三通T14通过第三三通T3与电动压缩式热泵的冷凝器入口11相连;第三三通T3通过第二三通T2分别与半效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低压吸收器入口4、水-水换热器冷侧入口9相连;蓄冰罐设置于冷冻水供水管路,其依次通过第十三三通T13、第十二三通T12、第八三通T8与半效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蒸发器出口6相连,依次通过第十三三通T13、第四三通T4与电动压缩式热泵的蒸发器出口14相连,依次通过第十三三通T13、第十二三通T12与电动压缩式制冰机相连,且蓄冰罐与电动压缩式制冰机之间设置第二循环泵;电动压缩式制冰机依次通过第十二三通T12、第八三通T8与半效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蒸发器出口6相连,依次通过第十一三通T11、第九三通T9与半效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蒸发器入口5相连,且第十一三通T11与第九三通T9之间设置第三循环泵;第九三通T9与水-水换热器热侧出口7相连;电动压缩式制冰机依次通过第十一三通T11、第十三通T10、第五三通T5与电动压缩式热泵的蒸发器入口13相连,且第十三通T10设置于冷冻水回水管路;第八三通T8与第五三通T5相连。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五能源站的系统组成图。
运行方法:
一次热网和二次热网均采用质调节方式,也即是通过调节供水温度来满足负荷调节需求;地热水管网采用量调节方式。地热出水温度为75~95℃,一次供水温度为85~95℃,一次回水温度降至20~15℃;二次供/回水温度为50℃/40℃或50℃/35℃,冷冻水供/回水温度为3℃/12℃;热源站与中继能源站间的输热距离为2000~30000m,中继能源站与能源站的输热距离为500~10000m。
供热季:来自采水井的中深层地热水由地热水泵输配至第一水-水换热器,以加热来自中继能源站的一次回水;放热降温后的地热水返回至回灌井;在供热期的高负荷运行阶段,地热水以最大流量运行,全部第一水-水换热器最大负荷运行;随着室外温度升高,热负荷变小,地热水流量减小以满足热负荷调节需求,部分第一水-水换热器减小供热负荷逐步退出运行;随着室外温度降低,热负荷变大,地热水流量相应增大直至最大流量运行以满足热负荷调节需求,此时部分第一水-水换热器逐步增大供热负荷直至全部最大负荷运行;
在供热期的高负荷运行阶段,来自能源站的一次回水首先进入中继能源站的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蒸发器,放热降温后被输配至热源站;来自热源站的一次热网循环水依次进入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吸收器、冷凝器,被逐级加热升温后经一次供水管路输配至各个能源站;随着室外温度升高,热负荷变小,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减小供热负荷直至退出运行;随着室外温度降低,热负荷变大,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开始投入运行并增大供热负荷直至最大负荷;
来自中继能源站的一次供水依次进入半效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第二水-水换热器、电动压缩式热泵进行梯级放热降温,降温后的一次循环水返回至中继能源站;来自末端用户的二次回水首先分为三路,第一路进入半效溴化锂吸收式热泵吸热升温;第二路进入电动压缩式热泵吸热升温;第三路进入第二水-水换热器,被一次循环水加热升温;加热升温后的三路二次循环水汇合作为二次供水经二次供水管路输配至末端用户;
供冷季:来自采水井的中深层地热水由地热水泵输配至第一水-水换热器,以加热来自能源站的一次回水;降温后的地热水返回至回灌井,其水流量保持不变,以实现地热能最大化利用;在整个供冷期,中继能源站中的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停止运行;来自热源站的一次供水进入半效溴化锂吸收式热泵放热降温后作为一次回水经一次回水管路经由中继能源站返回至热源站;
来自冷却塔的冷却水分别进入半效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电动压缩式热泵,被加热升温后均返回至冷却塔进行放热降温;
在夜间,电动压缩式制冰机启动进行冷能升级,此时来自半效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冷冻水被用作电动压缩式制冰机的冷却水;电动压缩式制冰机所制取的冷能以冰的形式储存在蓄冰罐,以用于昼间冷负荷调节;
在昼间,冷冻水回水分为两路,一路进入半效溴化锂吸收式热泵放热降温;另一路进入电动压缩式热泵放热降温;放热降温后的两路冷冻水汇合进入蓄冰罐进一步放热降温后作为冷冻水供水被输配至末端用户;随着冷负荷变小,蓄冰罐负荷投入减小;随着冷负荷变大,蓄冰罐负荷投入增大;在此期间,地热水流量、一次供水温度均保持不变,半效溴化锂吸收式热泵按照全负荷方式运行。
以上实施例增设中继能源站,中继能源站中的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不仅承担了负荷调峰功能,而且还能进一步大幅降低一次热网回水温度至20-15℃,有助于深度利用低温地热能,增大了一次热网主干线供回水温差,降低了一次热网循环水流量及热网初投资。对于取热困难的地热井群,热源站设置升温型换热机组,在满足地热井可持续取热前提下深度回收利用地热水中的有用能,降低了地热水和一次热网循环水传热过程的不可逆损失并提高了一次供水温度,大幅增加了经济输热距离。

Claims (12)

1.基于中深层水热型地热的低碳区域建筑能源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热源站、中继能源站、一次热网管路、能源站、二次热网管路;其中,热源站通过一次热网管路与中继能源站连接,中继能源站通过一次热网管路与能源站连接,能源站通过二次热网管路与末端用户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中深层水热型地热的低碳区域建筑能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源站包括采水井、回灌井、第一水-水换热器、循环水泵和地热水泵;所述中继能源站包括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和燃气锅炉;所述能源站为由半效溴化锂吸收式热泵和第二水-水换热器耦合而成的低温型吸收式换热机组;
其中,采水井通过地热水泵与第一水-水换热器相连,第一水-水换热器与回灌井相连,第一水-水换热器经一次供水管路与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吸收器相连,第一水-水换热器通过循环水泵经一次回水管路与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蒸发器相连,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蒸发器经一次回水管路与低温型吸收式换热机组相连,燃气锅炉经一次供水管路分别与低温型吸收式换热机组、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冷凝器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中深层水热型地热的低碳区域建筑能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源站包括采水井、回灌井、第一水-水换热器、升温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和地热水泵;所述中继能源站包括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和燃气锅炉;所述能源站为由半效溴化锂吸收式热泵和第二水-水换热器耦合而成的低温型吸收式换热机组;
其中,采水井通过地热水泵分别与升温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蒸发器、第一水-水换热器相连,回灌井分别与升温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发生器、第一水-水换热器相连,第一水-水换热器分别经一次供水管路、一次回水管路与升温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吸收器、冷凝器相连;升温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吸收器经一次供水管路与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吸收器相连;升温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冷凝器通过循环水泵经一次回水管路与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蒸发器相连;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蒸发器经一次回水管路与低温型吸收式换热机组相连;燃气锅炉经一次供水管路分别与低温型吸收式换热机组、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冷凝器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中深层水热型地热的低碳区域建筑能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源站包括采水井、回灌井、循环水泵、第一水-水换热器和地热水泵;所述中继能源站包括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和燃气锅炉;所述能源站为由半效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第二水-水换热器、电动压缩式热泵耦合而成的超低温大温差换热机组;
其中,采水井通过地热水泵与第一水-水换热器相连,第一水-水换热器与回灌井相连,第一水-水换热器经一次供水管路与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吸收器相连,第一水-水换热器通过循环水泵经一次回水管路与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蒸发器相连,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蒸发器经一次回水管路与电动压缩式热泵的蒸发器相连,燃气锅炉经一次供水管路分别与半效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高压发生器、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冷凝器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中深层水热型地热的低碳区域建筑能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源站包括采水井、回灌井、第一水-水换热器、升温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和地热水泵;所述中继能源站包括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和燃气锅炉;所述能源站为由半效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第二水-水换热器、电动压缩式热泵耦合而成的超低温大温差换热机组;
其中,采水井通过地热水泵分别与升温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蒸发器、第一水-水换热器相连,回灌井分别与升温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发生器、第一水-水换热器相连,第一水-水换热器分别经一次供水管路、一次回水管路与升温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吸收器、冷凝器相连;升温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吸收器经一次供水管路与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吸收器相连;升温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冷凝器通过循环水泵经一次回水管路与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蒸发器相连;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蒸发器经一次回水管路与电动压缩式热泵的蒸发器相连;燃气锅炉经一次供水管路分别与半效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高压发生器、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冷凝器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中深层水热型地热的低碳区域建筑能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源站包括采水井、回灌井、第一水-水换热器、循环水泵和地热水泵;所述中继能源站包括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所述能源站包括蓄冰罐、电动压缩式制冰机、冷却塔、第一循环泵、第二循环泵、第三循环泵、半效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第二水-水换热器、电动压缩式热泵;
其中,采水井通过地热水泵与第一水-水换热器相连,第一水-水换热器与回灌井相连,第一水-水换热器经一次供水管路与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吸收器相连,第一水-水换热器通过循环水泵经一次回水管路与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蒸发器相连;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蒸发器经一次回水管路依次通过第七三通(T7)、第六三通(T6)分别与半效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低压发生器出口(3)、第二水-水换热器热侧入口(8)相连;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蒸发器经一次回水管路依次通过第七三通(T7)、第四三通(T4)与电动压缩式热泵的蒸发器出口(14)相连;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冷凝器通过一次供水管路与半效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高压发生器入口(2)相连;第十六三通(T16)设置于二次供水管路,且直接与半效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冷凝器出口(1)相连;第十六三通(T16)通过第一三通(T1)依次与水-水换热器冷侧出口(10)、电动压缩式热泵的冷凝器出口(12)相连;
冷却塔通过第十五三通(T15)、第十四三通(T14)分别并联至二次供水管路、二次回水管路,且冷却塔与二次回水管路之间设置第一循环泵;第十四三通(T14)通过第三三通(T3)与电动压缩式热泵的冷凝器入口(11)相连;第三三通(T3)通过第二三通(T2)分别与半效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低压吸收器入口(4)、水-水换热器冷侧入口(9)相连;蓄冰罐设置于冷冻水供水管路,其依次通过第十三三通(T13)、第十二三通(T12)、第八三通(T8)与半效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蒸发器出口(6)相连,依次通过第十三三通(T13)、第四三通(T4)与电动压缩式热泵的蒸发器出口(14)相连,依次通过第十三三通(T13)、第十二三通(T12)与电动压缩式制冰机相连,且蓄冰罐与电动压缩式制冰机之间设置第二循环泵;电动压缩式制冰机依次通过第十二三通(T12)、第八三通(T8)与半效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蒸发器出口(6)相连,依次通过第十一三通(T11)、第九三通(T9)与半效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蒸发器入口(5)相连,且第十一三通(T11)与第九三通(T9)之间设置第三循环泵;第九三通(T9)与水-水换热器热侧出口(7)相连;电动压缩式制冰机依次通过第十一三通(T11)、第十三通(T10)、第五三通(T5)与电动压缩式热泵的蒸发器入口(13)相连,且第十三通(T10)设置于冷冻水回水管路;第八三通(T8)与第五三通(T5)相连。
7.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基于中深层水热型地热的低碳区域建筑能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超低温大温差换热机组的耦合方式具体如下:
一次供水管路直接接入半效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高压发生器入口(2),一次回水管路直接接入电动压缩式热泵的蒸发器出口(14),二次供水管路通过第十六三通(T16)接入半效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冷凝器出口(1),二次回水管路依次通过第三三通(T3)、第二三通(T2)接入水-水换热器冷侧入口(9);第一三通(T1)分别与第十六三通(T16)、水-水换热器冷侧出口(10)、电动压缩式热泵的冷凝器出口(12)相连;第二三通(T2)与半效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低压吸收器入口(4)相连;第三三通(T3)与电动压缩式热泵的冷凝器入口(11)相连;半效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蒸发器入口(5)与水-水换热器热侧出口(7)相连;半效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低压发生器出口(3)与水-水换热器热侧入口(8)相连;半效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蒸发器出口(6)与电动压缩式热泵的蒸发器入口(13)相连。
8.一种权利要求2所述基于中深层水热型地热的低碳区域建筑能源系统的运行方法,其特征在于,地热出水温度为50~75℃,一次供水温度为80~85℃,一次回水温度降至25~20℃;二次供/回水温度为50℃/40℃或50℃/35℃;热源站与中继能源站间的输热距离为2000~30000m,中继能源站与能源站的输热距离为500~10000m;
来自采水井的中深层地热水由地热水泵输配至第一水-水换热器,以加热来自中继能源站的一次回水;放热降温后的地热水返回至回灌井;在供热期的高负荷运行阶段,地热水以最大流量运行,全部第一水-水换热器最大负荷运行;随着室外温度升高,热负荷变小,地热水流量减小以满足热负荷调节需求,部分第一水-水换热器减小供热负荷逐步退出运行;随着室外温度降低,热负荷变大,地热水流量相应增大直至最大流量运行以满足热负荷调节需求,此时部分第一水-水换热器逐步增大供热负荷直至全部最大负荷运行;
在供热期的高负荷运行阶段,来自能源站的一次回水首先进入中继能源站的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蒸发器,放热降温后被输配至热源站;来自热源站的一次热网循环水依次进入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吸收器、冷凝器、燃气锅炉,被逐级加热升温后经一次供水管路输配至各个能源站;随着室外温度升高,热负荷变小,中继能源站中的燃气锅炉首先减小供热负荷直至退出运行;当供热负荷进一步变小,中继能源站中的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减小供热负荷直至退出运行;随着室外温度降低,热负荷变大,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开始投入运行并增大供热负荷直至全部运行;当供热负荷进一步变大,中继能源站中的燃气锅炉开始投入运行并逐步增大供热负荷直至最大负荷;
来自中继能源站的一次供水依次进入低温型吸收式换热机组进行放热降温;降温后的一次热网循环水返回至中继能源站;来自末端用户的二次回水首先分为两路,其中一路进入半效溴化锂吸收式热泵,另一路进入第二水-水换热器,加热升温后的两路二次循环水汇合作为二次供水经由二次供水管路输配至末端用户。
9.一种权利要求3所述基于中深层水热型地热的低碳区域建筑能源系统的运行方法,其特征在于,地热出水温度为50~75℃,一次供水温度为80~85℃,一次回水温度降至25~20℃;二次供/回水温度为50℃/40℃或50℃/35℃;热源站与中继能源站间的输热距离为2000~30000m,中继能源站与能源站的输热距离为500~10000m;
在供热期的高负荷运行阶段,来自中继能源站的一次回水依次进入升温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冷凝器、第一水-水换热器、升温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吸收器,被梯级加热升温,升温后的一次热网循环水经一次供水管路输配至中继能源站;随着室外温度升高,热负荷变小,热源站中的升温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首先减小供热负荷直至退出运行;当供热负荷进一步变小,部分第一水-水换热器减小供热负荷直至退出运行,此时地热水流量减小以满足热负荷调节需求;随着室外温度降低,热负荷变大,热源站中的第一水-水换热器投入运行直至最大供热负荷;当热负荷进一步变大,热源站中的升温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增大供热负荷直至最大负荷;中深层地热水分两路,一路作为加热热源进入第一水-水换热器,加热来自升温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冷凝器的一次循环水;另一路作为驱动热源依次进入升温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蒸发器、发生器放热降温,降温后的两路地热水汇合后返至回灌井;随着室外温度升高,热负荷变小,地热水流量减小以满足热负荷调节需求;随着室外温度降低,热负荷变大,地热水流量增大直至最大流量;
在供热期的高负荷运行阶段,来自能源站的一次回水首先进入中继能源站的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蒸发器,放热降温后被输配至热源站;来自热源站的一次循环水依次进入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吸收器、冷凝器和燃气锅炉,被逐级加热升温后经一次供水管路输配至各个能源站;随着室外温度升高,热负荷变小,中继能源站中的燃气锅炉首先减小供热负荷直至退出运行;当供热负荷进一步变小,中继能源站中的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减小供热负荷直至退出运行;随着室外温度降低,热负荷变大,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开始投入运行并增大供热负荷直至全部运行;当供热负荷进一步变大,中继能源站中的燃气锅炉开始投入运行并逐步增大供热负荷直至最大负荷;
来自中继能源站的一次供水进入低温型吸收式换热机组进行放热降温;降温后的一次循环水返回至中继能源站;来自末端用户的二次回水首先分为两路,其中一路进入半效溴化锂吸收式热泵,另一路进入第二水-水换热器,加热升温后的两路二次循环水汇合作为二次供水经由二次供水管路输配至末端用户。
10.一种权利要求4所述基于中深层水热型地热的低碳区域建筑能源系统的运行方法,其特征在于,地热出水温度为50~75℃,一次供水温度为80~85℃,一次回水温度降至20~15℃;二次供/回水温度为50℃/40℃或50℃/35℃;热源站与中继能源站间的输热距离为2000~30000m,中继能源站与能源站的输热距离为500~10000m;
来自采水井的中深层地热水由地热水泵输配至第一水-水换热器,以加热来自中继能源站的一次回水;放热降温后的地热水返回至回灌井;在供热期的高负荷运行阶段,地热水以最大流量运行,热源站中的全部第一水-水换热器最大负荷运行;随着室外温度升高,热负荷变小,地热水流量减小以满足热负荷调节需求,部分第一水-水换热器减小供热负荷逐步退出运行;随着室外温度降低,热负荷变大,地热水流量相应增大直至最大流量运行以满足热负荷调节需求,此时部分第一水-水换热器逐步增大供热负荷直至全部最大负荷运行;
在供热期的高负荷运行阶段,来自能源站的一次回水首先进入中继能源站的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蒸发器,放热降温后被输配至热源站;来自热源站的一次循环水依次进入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吸收器、冷凝器、燃气锅炉,被逐级加热升温后经一次供水管路输配至各个能源站;随着室外温度升高,热负荷变小,中继能源站中的燃气锅炉首先减小供热负荷直至退出运行;当供热负荷进一步变小,中继能源站中的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减小供热负荷直至退出运行;随着室外温度降低,热负荷变大,热源站中的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开始投入运行并增大供热负荷直至全部运行;当供热负荷进一步变大,中继能源站中的燃气锅炉开始投入运行并逐步增大供热负荷直至最大负荷;
来自中继能源站的一次供水依次进入半效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第二水-水换热器、电动压缩式热泵进行梯级放热降温;降温后的一次循环水返回至中继能源站;来自末端用户的二次回水首先分为三路,其中第一路进入半效溴化锂吸收式热泵吸热升温,第二路进入电动压缩式热泵吸热升温,第三路进入第二水-水换热器被一次循环水加热升温,加热升温后的三路二次循环水汇合作为二次供水经二次供水管路输配至末端用户。
11.一种权利要求5所述基于中深层水热型地热的低碳区域建筑能源系统的运行方法,其特征在于,地热出水温度为50~75℃,一次供水温度为80~85℃,一次回水温度降至20~15℃;二次供/回水温度为50℃/40℃或50℃/35℃;热源站与中继能源站间的输热距离为2000~30000m,中继能源站与能源站的输热距离为500~10000m;
在供热期的高负荷运行阶段,来自中继能源站的一次回水依次进入升温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冷凝器、第一水-水换热器、升温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吸收器,被梯级加热升温,升温后的一次热网循环水经一次供水管路输配至中继能源站;随着室外温度升高,热负荷变小,热源站中的升温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首先减小供热负荷直至退出运行;当供热负荷进一步变小,部分第一水-水换热器减小供热负荷直至退出运行,此时地热水流量减小以满足热负荷调节需求;随着室外温度降低,热负荷变大,热源站中的第一水-水换热器投入运行直至最大供热负荷;当热负荷进一步变大,热源站中的升温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增大供热负荷直至最大负荷;中深层地热水分两路,一路作为加热热源进入第一水-水换热器,加热来自升温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冷凝器的一次循环水;另一路作为驱动热源依次进入升温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蒸发器、发生器放热降温,降温后的两路地热水汇合后返至回灌井;随着室外温度升高,热负荷变小,地热水流量减小以满足热负荷调节需求;随着室外温度降低,热负荷变大,地热水流量增大直至最大流量;
在供热期的高负荷运行阶段,来自能源站的一次回水首先进入中继能源站的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蒸发器,放热降温后被输配至热源站;来自热源站的一次循环水依次进入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吸收器、冷凝器、燃气锅炉,被逐级加热升温后经一次供水管路输配至各个能源站;随着室外温度升高,热负荷变小,中继能源站中的燃气锅炉首先减小供热负荷直至退出运行;当供热负荷进一步变小,中继能源站中的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减小供热负荷直至退出运行;随着室外温度降低,热负荷变大,热源站中的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开始投入运行并增大供热负荷直至全部运行;当供热负荷进一步变大,中继能源站中的燃气锅炉开始投入运行并逐步增大供热负荷直至最大负荷;
来自中继能源站的一次供水依次进入半效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第二水-水换热器、电动压缩式热泵进行梯级放热降温;降温后的一次循环水返回至中继能源站;来自末端用户的二次回水首先分为三路,其中第一路进入半效溴化锂吸收式热泵吸热升温,第二路进入电动压缩式热泵吸热升温,第三路进入第二水-水换热器被一次循环水加热升温,加热升温后的三路二次循环水汇合作为二次供水经二次供水管路输配至末端用户。
12.一种权利要求6所述基于中深层水热型地热的低碳区域建筑能源系统的运行方法,其特征在于,地热出水温度为75~95℃,一次供水温度为85~95℃,一次回水温度降至20~15℃;二次供/回水温度为50℃/40℃或50℃/35℃,冷冻水供/回水温度为3℃/12℃;热源站与中继能源站间的输热距离为2000~30000m,中继能源站与能源站的输热距离为500~10000m;
供热季:来自采水井的中深层地热水由地热水泵输配至第一水-水换热器,以加热来自中继能源站的一次回水;放热降温后的地热水返回至回灌井;在供热期的高负荷运行阶段,地热水以最大流量运行,全部第一水-水换热器最大负荷运行;随着室外温度升高,热负荷变小,地热水流量减小以满足热负荷调节需求,部分第一水-水换热器减小供热负荷逐步退出运行;随着室外温度降低,热负荷变大,地热水流量相应增大直至最大流量运行以满足热负荷调节需求,此时部分第一水-水换热器逐步增大供热负荷直至全部最大负荷运行;
在供热期的高负荷运行阶段,来自能源站的一次回水首先进入中继能源站的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蒸发器,放热降温后被输配至热源站;来自热源站的一次热网循环水依次进入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吸收器、冷凝器,被逐级加热升温后经一次供水管路输配至各个能源站;随着室外温度升高,热负荷变小,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减小供热负荷直至退出运行;随着室外温度降低,热负荷变大,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开始投入运行并增大供热负荷直至最大负荷;
来自中继能源站的一次供水依次进入半效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第二水-水换热器、电动压缩式热泵进行梯级放热降温,降温后的一次循环水返回至中继能源站;来自末端用户的二次回水首先分为三路,第一路进入半效溴化锂吸收式热泵吸热升温;第二路进入电动压缩式热泵吸热升温;第三路进入第二水-水换热器,被一次循环水加热升温;加热升温后的三路二次循环水汇合作为二次供水经二次供水管路输配至末端用户;
供冷季:来自采水井的中深层地热水由地热水泵输配至第一水-水换热器,以加热来自能源站的一次回水;降温后的地热水返回至回灌井,其水流量保持不变,以实现地热能最大化利用;在整个供冷期,中继能源站中的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停止运行;来自热源站的一次供水进入半效溴化锂吸收式热泵放热降温后作为一次回水经一次回水管路经由中继能源站返回至热源站;
来自冷却塔的冷却水分别进入半效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电动压缩式热泵,被加热升温后均返回至冷却塔进行放热降温;
在夜间,电动压缩式制冰机启动进行冷能升级,此时来自半效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冷冻水被用作电动压缩式制冰机的冷却水;电动压缩式制冰机所制取的冷能以冰的形式储存在蓄冰罐,以用于昼间冷负荷调节;
在昼间,冷冻水回水分为两路,一路进入半效溴化锂吸收式热泵放热降温;另一路进入电动压缩式热泵放热降温;放热降温后的两路冷冻水汇合进入蓄冰罐进一步放热降温后作为冷冻水供水被输配至末端用户;随着冷负荷变小,蓄冰罐负荷投入减小;随着冷负荷变大,蓄冰罐负荷投入增大;在此期间,地热水流量、一次供水温度均保持不变,半效溴化锂吸收式热泵按照全负荷方式运行。
CN202311034583.5A 2023-08-16 2023-08-16 基于中深层水热型地热的低碳区域建筑能源系统 Pending CN11695152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034583.5A CN116951525A (zh) 2023-08-16 2023-08-16 基于中深层水热型地热的低碳区域建筑能源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034583.5A CN116951525A (zh) 2023-08-16 2023-08-16 基于中深层水热型地热的低碳区域建筑能源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951525A true CN116951525A (zh) 2023-10-27

Family

ID=884463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034583.5A Pending CN116951525A (zh) 2023-08-16 2023-08-16 基于中深层水热型地热的低碳区域建筑能源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951525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331110B (zh) 基于吸收式换热的区域热电冷联合能源系统及其方法
CN106705185A (zh) 一种降低供热回水温度的节能供热系统
CN107630726A (zh) 一种基于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的多能混合发电系统及方法
CN114198170B (zh) 一种基于双蓄热回路的二氧化碳储能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CN110030769B (zh) 基于升温型吸收式-压缩式换热的中低温热能供热系统
CN103075841A (zh) 基于热泵新型低温热电冷联供系统
CN109489101B (zh) 一种集中供热系统及其集中供热方法
CN110878957A (zh) 城市热能综合利用系统及方法
CN111780303A (zh) 一种用于南方地区的高效热源塔热泵系统
CN114033518A (zh) 一种基于二氧化碳卡诺电池的综合能源系统及运行方法
CN1137359C (zh) 一种适于大温差、可充分利用能源的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
CN108800275A (zh) 一种利用电厂余热的大温差集中供热系统及工作方法
CN210242078U (zh) 一种基于多种清洁能源的复合能源站系统
CN219103112U (zh) 寒冷地区既有社区多能耦合低碳供能系统
CN208907657U (zh) 一种利用电厂余热的大温差集中供热系统
CN211176992U (zh) 一种空气能地源热泵补热采暖系统
CN116951525A (zh) 基于中深层水热型地热的低碳区域建筑能源系统
CN211695491U (zh) 一种区域分布式能源系统与湖水源热泵复合的供能系统
CN210292423U (zh) 一种基于吸收式技术的核能冷热联供系统
CN111692628B (zh) 一种基于供暖管网的热泵供暖系统
CN111219906A (zh) 一种区域分布式能源系统与湖水源热泵复合的供能系统
CN2484530Y (zh) 适于大温差、可充分利用能源的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
CN217109834U (zh) 一种地热水冷热联供系统
CN215863668U (zh) 热冷电联供系统
CN217540852U (zh) 一种利用集中供热管网的综合能源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