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939096A - 来电处理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来电处理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939096A
CN116939096A CN202210329394.XA CN202210329394A CN116939096A CN 116939096 A CN116939096 A CN 116939096A CN 202210329394 A CN202210329394 A CN 202210329394A CN 116939096 A CN116939096 A CN 11693909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coming call
terminal
notification
call notification
inter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329394.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翔
王多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329394.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939096A/zh
Priority to PCT/CN2022/142522 priority patent/WO2023185152A1/zh
Publication of CN1169390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93909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72Mobile telephones; Cordless telephones, i.e. devices for establishing wireless links to base stations without route selection
    • H04M1/724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 H04M1/72484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herein functions are triggered by incoming communication ev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38Transceivers, i.e. devices in which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form a structural unit and in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used for functions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 H04B1/3827Portable transceiv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72Mobile telephones; Cordless telephones, i.e. devices for establishing wireless links to base stations without route selection
    • H04M1/724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 H04M1/72403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local support of applications that increase the functionality
    • H04M1/72409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local support of applications that increase the functionality by interfacing with external accessori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72Mobile telephones; Cordless telephones, i.e. devices for establishing wireless links to base stations without route selection
    • H04M1/724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 H04M1/72448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adapting the functionality of the device according to specific conditions
    • H04M1/72454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adapting the functionality of the device according to specific conditions according to context-related or environment-related condi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 H04W52/0209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 H04W52/0225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using monitoring of external events, e.g. the presence of a signal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来电处理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属于电子设备领域。该方法包括:第一系统接收终端发送的来电通知,终端与电子设备之间建立有通信连接;在第二系统处于休眠状态的情况下,第一系统基于来电通知进行来电提醒;响应于来电接听操作,第一系统唤醒第二系统;第一系统向终端发送接听通知;在第二系统处于唤醒状态的情况下,第二系统与终端进行通话数据传输。本申请实施例中,在存在来电的情况下,由低功耗的第一系统进行来电提醒,并在存在通话需求的情况下,由第一系统唤醒高功耗的第二系统进行来电处理,在保证电子设备的通话功能正常运行的同时,有助于降低电子设备的功耗,提升电子设备的续航能力。

Description

来电处理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电子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来电处理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功能各异的电子设备应运而生,为用户的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便利。
以可穿戴式设备为例,可穿戴式设备与智能手机绑定后,除了能够对智能手机侧的消息进行推送显示外,还可以实现来电提醒功能。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来电处理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来电处理方法,所述方法用于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中支持运行第一系统和第二系统,所述第一系统的运行功耗低于所述第二系统的运行功耗;
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第一系统接收终端发送的来电通知,所述终端与所述电子设备之间建立有通信连接;
在所述第二系统处于休眠状态的情况下,所述第一系统基于所述来电通知进行来电提醒;
响应于来电接听操作,所述第一系统唤醒所述第二系统;所述第一系统向所述终端发送接听通知;在所述第二系统处于唤醒状态的情况下,所述第二系统与所述终端进行通话数据传输。
另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来电处理装置,所述装置用于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中支持运行第一系统和第二系统,所述第一系统的运行功耗低于所述第二系统的运行功耗;
所述装置包括:
第一系统模块,用于接收终端发送的来电通知,所述终端与所述电子设备之间建立有通信连接;
所述第一系统模块,还用于在第二系统模块处于休眠状态的情况下,基于所述来电通知进行来电提醒;
所述第一系统模块,还用于响应于来电接听操作,唤醒第二系统模块;所述第一系统模块,还用于向所述终端发送接听通知;所述第二系统模块,用于在处于唤醒状态的情况下,与所述终端进行通话数据传输。
另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至少一条指令,所述至少一条指令用于被所述处理器执行以实现上述方面所述的来电处理方法。
另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存储有至少一条指令,所述至少一条指令用于被处理器执行以实现如上述方面所述的来电处理方法。
另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指令,该计算机指令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电子设备的处理器从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读取该计算机指令,处理器执行该计算机指令,使得该电子设备执行上述方面提供的来电处理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中,对于支持双系统的电子设备,在运动功耗较低的第一系统处于运行状态,而运行功耗较高的第二系统处于休眠状态的情况下,若接收到终端发送的来电通知,由第一系统基于来电通知进行来电提醒,响应于来电接听操作,第一系统唤醒第二系统并向终端发送接听通知,进而由唤醒后的第二系统与终端进行通话数据传输;采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案,在存在来电且接听的情况下,由低功耗的第一系统进行来电提醒,并在存在通话需求的情况下,由第一系统唤醒高功耗的第二系统进行来电处理,在保证电子设备的通话功能正常运行的同时,有助于降低电子设备的运行功耗。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第二处理器对应双核通信软件框架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第一处理器对应双核通信软件框架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申请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来电处理方法的流程图;
图4是本申请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采用了界面提醒方法的来电处理的流程图;
图5是本申请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采用了界面提醒方法的来电处理过程的界面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申请另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采用了界面提醒方法的来电处理的流程图;
图7示出了本申请另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采用了界面提醒方法的来电处理过程的界面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采用了预唤醒方法的来电处理方法的流程图;
图9示出了本申请另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来电处理方法的流程图;
图10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来电处理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11示出了本申请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方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在本文中提及的“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相关技术中,电子设备中设置有单一处理器,并通过运行在处理器上的操作系统,实现来电通知提醒和通话功能。然而,在日常使用过程中,电子设备在大多数情况下只需要实现一些对处理性能要求较低的功能,比如,对于智能手表或智能手环来说,大多数情况下,智能手表或智能手环只需要进行时间显示和消息提示。因此,长时间保持处理器处于工作状态并不会提高电子设备的性能,反而会增加设备功耗,导致电子设备的续航时间较短(在电池容量较小的可穿戴式设备上尤为明显)。
为了在保证电子设备性能的同时,降低电子设备的功耗,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至少设置具有不同处理性能以及功耗的第一处理器和第二处理器,分别用于运行第一系统和第二系统(即双核双系统)。
双系统电子设备实现通话功能时,因为通话功能对处理性能要求较高,因此接收到来电通知后,需要由第二系统进行通话处理,而第二系统长时间保持工作状态将造成设备的功耗增加。
为了解决第二系统长时间保持工作状态造成的设备功耗较高的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案中,对于支持双系统的电子设备,在运动功耗较低的第一系统处于运行状态,而运行功耗较高的第二系统处于休眠状态的情况下,若接收到终端发送的来电通知,由第一系统基于来电通知进行来电提醒,响应于来电接听操作,第一系统唤醒第二系统并向终端发送接听通知,进而由处于唤醒状态的第二系统与终端进行通话数据传输。
电子设备运行过程中,在接收到来电通知时,通过运行在低功耗处理器上的第一系统,基于来电通知进行来电提醒,此时高功耗处理器处于休眠状态(相应的,由高功耗处理器运行的第二系统处于休眠状态)处于休眠状态,用户依据来电提醒判断是否接听此次来电,响应于来电接听操作,第一系统唤醒第二系统并向终端发送接听通知,第二系统在唤醒状态下与终端进行通话数据传输,保证电子设备性能的同时,降低了电子设备的功耗,从而提升了电子设备的续航能力。
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第一处理器和第二处理器异步工作,且第一系统和第二系统需要实现系统通信(或称为双核通信)。在一种可能的应用场景下,第一系统为运行在微控制单元(Micro Controller Unit,MCU)上的实时操作系统(Real Time OperatingSystem,RTOS),且第二系统为运行在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上的安卓(Android)操作系统。
如图1所示,其示出了本申请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安卓操作系统的双核通信软件框架。该双核通信软件框架遵循“低耦合,高可靠,高复用”的设计原则,包括Kernel(内核)、HIDL(硬件抽象层接口描述语言)、Native Service(本地服务)、Framework Service(框架服务)、Framework API(框架接口)和APP(应用)部分的模块开发。
其中,APP模块包括Launcher(桌面启动器)、Setting(设置)和SystemUI(系统用户界面)等功能模块,Framework API模块中包括MCUManager(MCU管理)、SensorManager(传感器管理)、LocationManager(位置管理)等管理模块,Framework Service模块中包括MCUManagerService(MCU管理服务)、SystemSensorManager(系统传感器管理)、LocationManagerService(位置管理服务)等服务模块,Native Service模块包括dccservice(dcc服务)、Sensorservice(传感器服务)等服务模块,HIDL模块包括SensorHAL(传感器硬件抽象层)、GPS HAL(全球定位系统硬件抽象层)等模块。Kernel模块包括dcc_data、Mcu_sensor、Mcu_gps等DCC Transfer Driver(DCC传输驱动)。
传输层作为双核通信软件框架中衔接上下层的接口层,向应用层屏蔽系统下层(数据链路层)通信的传输细节,为应用场景提供服务通道;应用层作为服务提供的主体,响应于人机交互并通过传输层对人机交互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进行传输,以及对外部数据请求进行响应。
RTOS采用对等原则进行设计。以电子设备为智能手表为例,如图2所示,其示出了本申请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RTOS的双核通信软件框架。
RTOS的双核通信软件框架分为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服务层(ServiceLayer)、框架层(Framework Layer)、硬件抽象层(Hardware abstraction layer)和平台层(Platform Layer)。
其中,应用层包括watch face(表盘)、Daily Tracker(日常追踪)、Messagecenter(消息中心)、Voice around Apps(声音应用)、Health Apps(健康应用)、Settings(设置)等应用模块;服务层包括Sport&health task(运动健康任务)、System managertask(系统管理任务)、AMS(活动管理服务)、AudioService(音频服务)、Log Service(日志服务)、OFTP Service(Odette文件传输协议服务)、BT Service(蓝牙服务)、DelegateService(转交服务)、RPC Service(远程调用服务)、sensor Service(传感器服务)、storage Service(存储服务)等服务模块;框架层包括Message Pub(消息中心)、UIFramework(用户界面框架)、G2D Engine(G2D引擎)、Audio Middleware(音频中间件)、Preference(偏好)、File system(文件系统)、Algorithms(算法)、AsycEvent(进程内异步事件)等框架模块;硬件抽象层包括Screen/TP(屏幕/触控屏)、sensors(传感器)等硬件抽象模块;平台层包括板级支持包(Board Support Package,BSP)以及低等级驱动(LOWlevel Driver),其中,BSP包括Screen/TP、Codec(编码译码器)、sensors、Flash(闪存)、PSRAM(伪静态随机存储器)等等,低等级驱动包括Uart(通用异步收发传输器)、ADC(模数转换器)、GPIO(通用输入输出)、SPI(串行外设接口)、I2C(集成电路总线)、IOS(输入输出系统)、PCM(脉冲编码调制)、I2S(集成音频总线)、HWTimer(硬件定时器)。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双核通信软件框架仅用于示意性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对上述框架进行增加、删除或修改,本申请实施例并不对双核通信软件框架的具体结构构成限定。
请参考图3,其示出了本申请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来电处理方法的流程图,本实施例以该方法应用于电子设备,且电子设备中支持运行第一系统和第二系统(第一系统的运行功耗低于第二系统的运行功耗)为例进行说明,该方法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301,第一系统接收终端发送的来电通知,终端与电子设备之间建立有通信连接。
为了在保证电子设备性能的同时,降低电子设备的功耗,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至少设置具有不同处理性能以及功耗的第一处理器和第二处理器,分别用于运行第一系统和第二系统(即双核双系统),电子设备运行过程中,通过运行在低功耗处理器上的低功耗系统(可以为第一系统或第二系统),对低性能处理需求的事件进行处理,并保持高功耗处理器处于休眠状态(相应的,由高功耗处理器运行的高功耗系统处于休眠状态),在实现电子设备基础功能的同时,降低电子设备的功耗;当存在高性能处理需求的事件时,通过唤醒高功耗处理器,并切换高功耗系统对事件进行处理,保证触发的事件能够被及时响应并处理,满足电子设备的性能需求。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设置有第一处理器和第二处理器,其中,第一处理器的处理性能低于第二处理器的处理性能(第一处理器的处理能力和处理速度均低于第二处理器),且第一处理器的功耗低于第二处理器的功耗,相应的,由第一处理器运行的第一系统的运行功耗低于由第二处理器运行的第二系统的运行功耗。因此,第二系统能够处理第一系统所处理的事件,而第一系统并不一定能够处理第二系统所处理的事件。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也可以设置单一处理器,第一系统和第二系统分别运行在处理器的不同核心上,其中,运行第二系统的核心的处理性能高于运行第一系统的核心的处理性能。
比如,以电子设备为智能手表为例,第一处理器为MCU,第二处理器为CPU,第一系统为RTOS,第二系统为安卓系统。相应的,第一系统所能处理的事件包括时间显示、通知消息显示等对处理性能要求较低的场景或弱交互场景;第二系统所能处理的事件包括来电接听、消息回复、功能设置等对处理性能要求较高的场景或强交互场景。
不同于智能手机一类具有强交互属性的电子设备,可穿戴式设备作为一种辅助性的电子设备,在绝大多数使用场景下与用户之间仅存在弱交互。比如,用户在大部分场景下仅通过智能手表进行抬腕查看时间。因此,可穿戴式设备通过第一系统对事件进行处理时,控制第二处理器处于休眠状态(第二系统处于休眠状态),从而降低可穿戴式设备的整体功耗。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的工作模式包括性能模式、混动模式和低功耗模式,其中,混动模式下,在通过第一系统处理事件时,第二处理器处于待机状态,可以在休眠和唤醒状态之间切换(即第一系统处于唤醒状态时,第二系统既可以处于唤醒状态,又可以处于休眠状态)。上述电子设备的工作模式的名称仅作示例用,不构成对工作模式内容的限制。
可选的,第一系统处于唤醒状态时,电子设备显示第一系统的系统界面,比如,智能手表显示表盘界面。在一种可能的应用场景下,当第一系统处于唤醒状态时,第二系统处于休眠状态;在另一种可能的应用场景下,当第一系统处于唤醒状态时,第二系统同样处于唤醒状态,且第一系统处于前台运行状态,而第二系统处于后台运行状态。
本申请实施例中,当第一系统处于唤醒状态,第二系统处于休眠状态时,由第一系统接收终端发送的来电通知。
可选的,第二系统处于休眠状态时,电子设备将第二处理器中大部分硬件模块关闭,并将第二系统的相关数据全部转存到硬盘(ROM)上一个休眠文件中后,切断对第二处理器的供电,等到第一系统向第二系统发送唤醒消息后,电子设备恢复对第二处理器的供电,第二系统将硬盘上的休眠文件的内容直接读入内存(RAM)中,第二系统切换至唤醒状态。
为了保证终端发送的来电通知能够被及时接收和处理,电子设备上搭载有通信组件,电子设备在运行过程中,第一系统可以与终端通过通信组件保持数据通信连接,并通过该数据通信连接接收终端发送的来电通知。
可选的,该数据通信连接为蓝牙连接,第一系统与终端通过蓝牙通信组件实现来电通知信息的传输。
可选的,来电通知中包含主叫方号码、主叫方名称、主叫方分组以及主叫方归属地等至少一种主叫方信息。
步骤302,在第二系统处于休眠状态的情况下,第一系统基于来电通知进行来电提醒。
第一系统接收到终端发送的来电通知后进行来电提醒,为了能够让用户判断是否接听此次来电,可选的,来电提醒中要包括此次来电相应的主叫方信息。
由于用户对此次来电既有可能选择接听,也有可能选择挂断,因此来电提醒中还要包含接听和挂断相应的操作模块,以便用户进行接听或挂断操作。
可选的,来电提醒的方式可以是声音提醒、震动提醒和界面提醒中的至少一种,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步骤303,响应于来电接听操作,第一系统唤醒第二系统。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当用户选择接听此次来电时,由于第二系统处于休眠状态,因此第一系统需要唤醒第二系统,以便通过第二系统实现通话功能。
可选的,第一系统通过双核通信的方式唤醒第二系统,或者,第一系统通过发送中断的方式唤醒第二系统,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可选的,来电接听操作可以为语音操作,可以为在电子设备触控显示屏上进行的触控操作,如点击操作、滑动操作、手势操作等,还可以为对电子设备的物理按键进行的操作,如单击按键操作、长按案件操作等,本申请实施例并不对具体的来电接听操作构成限定。
步骤304,第一系统向终端发送接听通知。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系统唤醒第二系统后,第一系统通过与终端之间的数据通信连接向终端发送接听通知,从而指示终端接听此次来电。
步骤305,在第二系统处于唤醒状态的情况下,第二系统与终端进行通话数据传输。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唤醒状态下,第二系统从第一系统处获取电子设备的屏幕控制权限,由第二系统显示通话界面,第二系统通过电子设备与终端之间的数据通信连接传输本端的通话数据,并接收终端发送的对端通话数据,从而实现与终端进行通话数据传输。
可选的,切换至第二系统后,第一系统仍旧在后续处于唤醒状态(低功耗,对续航影响较小),或者第一系统切换为休眠状态,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中,对于支持双系统的电子设备,在运动功耗较低的第一系统处于运行状态,而运行功耗较高的第二系统处于休眠状态的情况下,若接收到终端发送的来电通知,由第一系统基于来电通知进行来电提醒,响应于来电接听操作,第一系统唤醒第二系统并向终端发送接听通知,进而由唤醒后的第二系统与终端进行通话数据传输;采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案,在存在来电的情况下,由低功耗的第一系统进行来电提醒,并在存在通话需求的情况下,由第一系统唤醒高功耗的第二系统进行来电处理,保证电子设备的通话功能正常运行。
由于电子设备运行过程中,在接收到来电通知时,除了接听外,还存在挂断此次来电的情况,因此,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响应于来电挂断操作,第一系统向终端发送挂断通知。
可选的,当用户选择挂断此次来电时,第一系统响应于挂断操作通过通信连接向终端发送挂断通知,从而指示终端挂断此次来电。
可选的,来电挂断操作可以为语音操作,可以为在电子设备触控显示屏上进行的触控操作,如点击操作、滑动操作、手势操作等,还可以为对电子设备的物理按键进行的操作,如单击按键操作、长按按键操作等,本申请实施例并不对具体的来电挂断操作构成限定。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系统通过电子设备与终端之间的数据通信连接,向终端发送挂断通知。
本实施例中,在存在来电但被挂断的情况下,第一系统无需唤醒第二系统进行来电处理,避免每次来电均需要唤醒第二系统造成设备功耗增加,有助于降低电子设备的运行功耗。
为了能够让用户更准确的对是否接听此次来电做出判断,本实施例中,电子设备采用界面提醒的方式进行来电提醒,用户可以在来电通知界面看到此次来电的主叫方信息,并可依据主叫方信息决定是否接听来电,并且,为了便于用户进行接听和挂断操作,来电通知界面包含接听和挂断操作相应的控键,用户可直接触发界面中的控件进行相应的接听和挂断操作。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系统处于运行状态,且第二系统处于休眠状态的情况下,第一系统接收到终端发送的来电通知时,绘制并显示来电通知界面并依据接听和挂断操作进行来电处理。请参考图4,其示出了本申请另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来电处理方法的流程图,该方法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401,第一系统接收终端发送的来电通知。
本步骤的实施方式可以参考步骤301,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402,在第二系统处于休眠状态的情况下,第一系统基于来电通知显示来电通知界面,来电通知界面中包括接听控件和挂断控件。
为了能够让用户可以更准确、便捷的判断是否需要接听此次来电,在第二系统处于休眠状态的情况下,第一系统接收到来电通知后,基于来电通知显示来电通知界面,其中,当设备运行第二系统可进行来电显示,第一系统与第二系统显示的来电通知界面一致。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系统显示来电通知界面的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步骤402A,第一系统获取来电通知对应的界面资源。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系统获取来电通知界面对应的界面资源,界面资源包括接听控件和挂断控件对应的控件图标资源。可选的,界面资源由第二系统提供,以保证不同系统所显示来电界面的一致性。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系统和第二系统各自对应有数据存储空间,为了保证第一系统和第二系统所显示来电界面的一致性,在第二系统处于唤醒状态的情况下,第一系统从第二系统处获取来电通知界面对应的界面资源,并将该界面资源存储在第一系统对应的数据存储空间中。当第一系统具有来电通知界面显示需求时,第一系统即从自身对应的数据存储空间中获取界面资源。
可选的,该界面资源指绘制应用界面所需的资源,包括接听控件和挂断控件对应的控件图标资源。
可选的,界面资源还可以包括文字资源、图片资源、动画资源、特效资源、界面布局资源等等,本实施例对界面资源中包含的具体内容不做限定。
步骤402B,第一系统基于界面资源和来电通知绘制来电通知界面。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系统基于界面资源和来电通知中包含的主叫方信息绘制来电通知界面,主叫方信息包括主叫方号码、主叫方名称、主叫方分组以及主叫方归属地中的至少一种。
可选的,主叫方信息除了包括主叫方号码、主叫方名称、主叫方分组以及主叫方归属地中的至少一种之外,还可以包括主叫方呼叫时间、主叫方呼叫次数等,本实施例对主叫方信息中包含的具体内容不做限定。
可选的,第一系统进行来电通知界面绘制过程中,除了需要利用到来电通知中包含的主叫方信息外,还可能需要利用到其他数据(比如时间数据),从而保证绘制出的来电通知界面中内容的准确性。
在一个示例性的例子中,第一系统获取到界面资源中包含图片资源、文字资源以及界面布局资源,第一系统根据界面布局资源指示的界面元素布局方式,将图片资源以及文字资源绘制在对应的界面位置,得到来电通知界面。
可选的,第一系统在来电通知界面过程中,获取界面的布局信息,从而基于布局信息显示来电通知界面,其中,布局信息用于表征主叫方信息在来电通知界面中的布局方式。
可选的,该布局信息中包含主叫方信息在来电通知界面中的显示位置、显示尺寸、显示字体、字号等等,本实施例对布局信息中包含的具体内容不作限定。
步骤402C,第一系统显示来电通知界面。
第一系统绘制完来电通知界面后,对来电通知界面进行显示。
示意性的,如图5所示,以可穿戴式设备为智能手表为例,智能手表中设置有RTOS系统(由第一处理器运行)和安卓系统(由第二处理器运行),该智能手表和手机通过蓝牙建立有通信连接。在第一处理器处于唤醒状态,而第二处理器处于休眠状态时,智能手表52通过RTOS系统显示表盘界面521,安卓系统处于休眠状态,从而保持较低的功耗。手机51接收到来电时,将来电通知推送给智能手表52,智能手表52接收到来电通知后,RTOS系统显示来电通知界面522。
步骤403,响应于对挂断控件的触发操作,第一系统向终端发送挂断通知。
当用户选择挂断此次来电时,响应于对挂断控件的触发操作,第一系统通过数据通信连接向终端发送挂断通知,从而指示终端挂断此次来电。
可选的,对挂断控件的触发操作可以为点击操作、长按操作、滑动操作等,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示意性的,如图5所示,当用户看到来电通知界面后,如果不想或者不急于接听,用户点击挂断控件,RTOS系统即向手机51发送挂断通知,手机端挂断此次来电,智能手表的屏幕继续显示表盘界面521。
步骤404,响应于对接听控件的触发操作,第一系统唤醒第二系统。
当用户选择接听此次来电时,响应于对接听控件的触发操作,第一系统唤醒第二系统。
可选的,对接听控件的触发操作可以为点击操作、长按操作、滑动操作等,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步骤405,第一系统向终端发送接听通知。
本步骤的实施方式可以参考步骤304,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406,唤醒状态下,第二系统与终端进行通话数据传输。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显示来电通知界面时,电子设备的屏幕控制权限位于第一系统,因此第二系统首先需要从第一系统处获取屏幕控制权限,从而在获取屏幕控制权限后,通过屏幕显示通话界面。
第二系统通过通信连接传输本端的通话数据,并接收终端发送的对端通话数据,从而实现与终端进行通话数据传输。
示意性的,如图5所示,RTOS系统接收到来电通知后,展示来电通知界面522,当用户看到来电通知界面后,确认是需要接听的电话时,RTOS系统响应于对来电接听控件的点击操作,唤醒安卓系统并向手机51发送接听通知,手机51接听此次来电,唤醒状态下的安卓系统与手机51通过蓝牙语音通道进行语音通话,智能手表的屏幕显示通话界面523。
由于第二系统在与终端进行语音通话时需要显示通话界面,而通话界面中需要包含一些来电通知中的元素,因此,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系统向第二系统发送来电通知;唤醒状态下,第二系统基于来电通知显示通话界面。
示意性的,如图5所示,因为安卓系统显示的通话界面523中需要包含来电通知中的主叫方信息,因此RTOS系统向安卓系统发送来电通知,安卓系统基于来电通知显示通话界面523。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在第一系统和第二系统都处于唤醒状态的情况下,第一系统接收到终端发送的来电通知后,第一系统将来电通知发送至第二系统,由第二系统显示来电通知界面并对来电进行处理。下面采用示例性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请参考图6,其示出了本申请另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来电处理方法的流程图,本实施例以该方法应用于电子设备,且电子设备中支持运行第一系统和第二系统(第一系统的运行功耗低于第二系统的运行功耗)为例进行说明,该方法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601,第一系统接收终端发送的来电通知。
本步骤的实施方式可以参考步骤301,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602,在第二系统处于唤醒状态的情况下,第一系统向第二系统发送来电通知。
当第二系统为唤醒状态时,第一系统可直接将来电通知发送给第二系统,由第二系统进行来电提醒。
步骤603,第二系统基于界面资源和主叫方信息绘制来电通知界面。
第二系统从第一系统处获取屏幕控制权限,基于界面资源和来电通知中包含的主叫方信息绘制来电通知界面。
可选的,界面资源存储在第二系统对应的存储空间中,第二系统从存储空间中获取界面资源进行应用界面绘制。其中,第二系统绘制来电提醒界面的过程可以参考第一系统,本实施例在此不作赘述。
可选的,第二系统所绘制的来电通知界面与第一系统所绘制的来电通知界面相同。
步骤604,第二系统显示来电通知界面。
第二系统绘制完来电通知界面后,对来电通知界面进行显示。
可选的,第二系统在来电通知界面过程中,获取界面的布局信息,从而基于布局信息显示来电通知界面,其中,布局信息用于表征主叫方信息在来电通知界面中的布局方式。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系统处于前台运行状态,第二系统处于后台唤醒状态,第二系统接收到第一系统发送的来电通知后,第二系统从第一系统处获取屏幕控制权限,进而通过屏幕显示来电通知界面。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二系统处于前台运行状态,第一系统处于后台运行状态,第二系统接收到第一系统发送的来电通知后,第二系统可以直接基于来电通知绘制并显示来电通知界面。
可选的,不论第一系统处于前台运行状态还是后台运行状态,终端始终与第一系统通过通信连接传输来电通知消息。
示意性的,如图7所示,以可穿戴式设备为智能手表为例,智能手表中设置有RTOS系统(由第一处理器运行)和安卓系统(由第二处理器运行),该智能手表和手机通过蓝牙建立有通信连接。在第一处理器和第二处理器都处于唤醒状态时,手机71接收到来电后,将来电通知推送给智能手表72。智能手表72接收到来电通知后,RTOS系统将来电通知发送至安卓系统,安卓系统显示来电通知界面722。
步骤605,响应于对挂断控件的触发操作,第二系统向终端发送挂断通知。
当用户选择挂断此次来电时,响应于对挂断控件的触发操作,第二系统通过通信连接向终端发送挂断通知,从而指示终端挂断此次来电。
可选的,对挂断控件的触发操作可以为点击操作、长按操作、滑动操作等,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示意性的,如图7所示,当用户看到来电通知界面后,如果不想或者不急于接听,用户可以点击挂断控件,触发安卓系统向手机71发送挂断通知,手机71挂断此次来电,智能手表的屏幕继续显示表盘界面721。
步骤606,响应于对接听控件的触发操作,第二系统向终端发送接听通知。
当用户选择接听此次来电时,响应于对接听控件的触发操作,第二系统通过通信连接向终端发送接听通知,从而指示终端接听此次来电。
可选的,对接听控件的触发操作可以为点击操作、长按操作、滑动操作等,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步骤607,第二系统与终端进行通话数据传输。
第二系统通过通信连接传输本端的通话数据,并接收终端发送的对端通话数据,从而实现与终端进行通话数据传输。
示意性的,如图7所示,当用户看到来电通知界面后,确认是需要接听的电话时,用户可以点击接听控件,触发安卓系统向手机71发送接听通知,手机71接听此次来电,安卓系统与手机71通过蓝牙语音通道进行语音通话数据传输,智能手表的屏幕显示通话界面723。
本实施例中,对于支持双系统的电子设备,在第一系统处于运行状态而第二系统处于休眠状态的情况下,接收到终端发送的来电通知,首先由第一系统绘制并显示来电通知界面,响应于对挂断控件的触发操作,第一系统向终端发送挂断通知,响应于对接听控件的触发操作,第一系统唤醒第二系统并向终端发送接听通知,进而由唤醒后的第二系统在与终端进行通话数据传输,使用户能够更方便的明确主叫方信息,进而去判断是否接听此次来电。
并且,若第一系统和第二系统均处于运行状态的情况下,接收到终端发送的来电通知,第一系统向第二系统发送来电通知,由第二系统绘制并显示来电通知界面,响应于对挂断控件的触发操作,第二系统向终端发送挂断通知,响应于对接听控件的触发操作,第二系统向终端发送接听通知,进而与终端进行通话数据传输,省去了第一系统唤醒第二系统及系统切换的时间的同时,使用户能够明确主叫方信息,进而去判断是否接听此次来电。
为了进一步降低电子设备的功耗,延长电子设备的续航能力,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响应于通话结束操作,第二系统恢复休眠状态。
可选的,第二系统通话结束后重新切换回休眠状态,电子设备继续通过第一系统处理事件,使电子设备在来电场景下保持高性能(但是高功耗),而在其余场景下保持低功耗(但低性能),在保证电子设备的通话功能正常运行的同时,进一步降低电子设备的运行功耗。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接收到通话结束操作后,第二系统保持预设时长的唤醒状态,若在预设时长内接收到目标应用启动操作,且目标应用需要在第二系统下运行,第二系统则不会进入休眠状态,保证目标应用的正常运行,若在预设时长内未接收到目标应用启动操作,第二系统则重新进入休眠状态。
第一系统接收到来电通知时,若第二系统处于休眠状态,第一系统响应于接听操作唤醒第二系统,而第二系统的唤醒过程需要花费一定时间(至少需要200ms至300ms),因此触发接听操作后会出现短暂无响应现象,影响使用体验,因此,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系统预先设置预唤醒条件,在第一系统接收到来电通知后,若检测到此次来电满足预唤醒条件,第一系统向第二系统发送预唤醒消息,第二系统执行预唤醒操作。下面采用示例性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请参考图8,其示出了本申请另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来电处理预唤醒方法的流程图,本实施例以该方法应用电子设备,且电子设备支持运行第一系统和第二系统为例进行说明,该方法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801,第一系统接收终端发送的来电通知。
本步骤的实施方式可以参考步骤301,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802,在第二系统处于休眠状态的情况下,第一系统基于来电通知进行来电提醒。
本步骤的实施方式可以参考步骤302,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803,在第二系统处于休眠状态,且满足预唤醒条件的情况下,第一系统向第二系统发送预唤醒消息。
由于第二系统的唤醒过程需要花费一定时间,因此,为了降低系统切换过程中的延迟,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系统对来电通知中的主叫方信息进行查找,若查找到的信息满足预唤醒条件,第一系统判断接听本次来电的可能性较大,向第二系统发送预唤醒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预唤醒条件包括如下至少一种:
主叫方信息中的主叫方号码属于目标号段;
主叫方信息中包含主叫方名称;
主叫方信息中的主叫方归属地属于目标归属地;
主叫方信息中的主叫方分组属于目标分组。
在一个示意性的例子中,公司中为员工分配的内部座机号码,如0100-xxxxxxxx,若设置目标号段为0100,当第一系统查找到此次来电通知中包含0100号段时,向第二系统发送预唤醒信息。
在一个示意性的例子中,因为已保存联系人的来电通知中会包含联系人姓名或备注,即包含主叫方名称,而未知联系人的来电通知中不包含主叫方名称,因此,当第一系统查找到此次来电通知中的主叫方名称时,第一系统判断是已保存联系人,第一系统向第二系统发送预唤醒信息。
在一个示意性的例子中,来电通知中含有主叫方归属地,若设置目标归属地为北京,即当第一系统查找到此次来电通知中的主叫方归属地是北京时,向第二系统发送预唤醒信息。
在一个示意性的例子中,主叫方分组指终端中已保存联系人的分组,如同事、家人、朋友、客户等等,因为客户分组的来电通常会被接听,设置客户分组为目标分组,当第一系统查找到此次来电通知中的主叫方分组为客户分组时,第一系统向第二系统发送预唤醒信息。
在一个示意性的例子中,预唤醒条件与来电通知中的主叫方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如表一所示。
表一
预唤醒条件 主叫方信息
主叫方名称 张三
目标归属地 北京
目标号段 0100
目标分组 客户
第一系统查找到主叫方信息中有至少一条满足预唤醒条件与来电通知中的主叫方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时,向第二系统发送预唤醒信息。
步骤804,第二系统基于预唤醒消息执行预唤醒操作。
在第二系统处于休眠状态的情况下,第二系统接收到第一系统发送的预唤醒消息后,第二系统执行预唤醒操作。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二系统唤醒为一整套的操作流程,第二系统执行唤醒操作前需要进行一些前置操作,前置操作结束后,第二系统执行唤醒操作,进入唤醒状态,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系统接收到第一系统发送的预唤醒消息后,执行预唤醒操作,即执行唤醒的前置操作,等待第二系统接收到第一系统发送的预唤醒消息后,再执行唤醒操作,完成完整的唤醒流程。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二系统接收到第一系统发送的预唤醒消息后,第二系统执行预唤醒操作,即第二系统执行完整的唤醒操作后,进行后台运行,等待第一系统向第二系统发送唤醒消息后,第二系统接管屏幕控制权限,在前台运行,完成完整的唤醒流程。
步骤805,响应于来电挂断操作,第一系统向终端发送挂断通知。
响应于挂断操作,第一系统通过通信连接向终端发送挂断通知,从而指示终端挂断此次来电。
步骤806,响应于来电接听操作,第一系统唤醒第二系统。
响应于来电接听操作,第一系统向第二系统发送唤醒消息,第二系统接收到唤醒消息后,执行唤醒操作,完成完整的唤醒流程。
步骤807,第一系统向终端发送接听通知。
本步骤的实施方式可以参考步骤304,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808,唤醒状态下,第二系统与终端进行通话数据传输。
本步骤的实施方式可以参考步骤305,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除了基于主叫方信息确定是否需要预唤醒外,第一系统还可以根据用户的历史接听记录,确定是否需要预唤醒。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预唤醒条件为主叫方号码的历史接听率大于阈值。
可选的,由于一次来电有接听和挂断两种可能,即一次来电接听和挂断的概率都是0.5。若此次来电的主叫方号码的历史接听率大于0.5,说明此号码接听的次数大于挂断的次数,若此次来电的主叫方号码的历史接听率小于0.5,说明此号码接听的次数小于挂断的次数。
在一个示意性的例子中,第一系统接收到终端发送的来电通知后,检测此次来电的主叫方号码的历史接听率。若预先设置阈值为0.5,则若历史接听率大于0.5,此主叫方号码接听的次数大于挂断的次数,此主叫方号码有较大可能会被接听,第一系统向第二系统发送预唤醒信息;若历史接听率小于0.5,说明此主叫方号码接听的次数小于挂断的次数,此主叫方号码有较大的可能不会被接听,第一系统不会向第二系统发送预唤醒信息。
相应的,响应于来电挂断操作或来电接听操作,第一系统更新主叫方号码的历史接听率。
可选的,历史接听率信息保存在第一系统对应的存储空间中,每次来电处理结束后,第一系统更新存储空间中保存的主叫方号码的历史接听率信息,等到下次来电,第一系统检测到此主叫方号码后,从存储空间中获取此主叫方号码的历史接听率,并与阈值进行比对,若此主叫方号码的历史接听率大于阈值,第一系统向第二系统发送预唤醒消息。
本实施例中,在第二系统处于休眠状态,且满足预唤醒条件的情况下,第一系统基于预先设定的预唤醒条件确定是否向第二系统发送预唤醒消息,进而由第二系统基于预唤醒消息执行预唤醒操作,提高了预唤醒操作的准确性的同时,加速了第二系统的唤醒速度,有助于降低第二系统唤醒时的接听延迟。
请参考图9,其示出了本申请另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来电接听方法的流程图,本实施例以该方法应用电子设备,且电子设备支持运行第一系统和第二系统为例进行说明,该方法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901,第一系统接收终端发送的来电通知。
本步骤的实施方式可以参考步骤301,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902,在第二系统处于休眠状态的情况下,第一系统基于来电通知进行来电提醒。
本步骤的实施方式可以参考步骤302,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903,响应于来电挂断操作,第一系统向终端发送挂断通知。
响应于挂断操作,第一系统通过通信连接向终端发送挂断通知,从而指示终端挂断此次来电。
步骤904,响应于来电接听操作,第一系统唤醒第二系统。
本步骤的实施方式可以参考步骤303,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905,在接收到第二系统发送的状态反馈通知的情况下,第一系统向终端发送所述接听通知,状态反馈通知用于表征第二系统由休眠状态切换为唤醒状态。
第二系统唤醒后,向第一系统发送状态反馈通知,第一系统接收到第二系统发送的状态反馈通知后,确认第二系统已经由休眠状态切换为唤醒状态,第一系统通过通信连接向终端发送接听通知,从而指示终端接听此次来电。
步骤906,在目标时长内未接收到第二系统发送的状态反馈通知的情况下,第一系统重新唤醒第二系统。
若第一系统在一定时长内(比如1s、2s等等)未接收到第二系统发送的状态反馈通知,第一系统将重新向第二系统发送唤醒消息。
步骤907,唤醒状态下,第二系统与终端进行通话数据传输。
唤醒状态下,第二系统从第一系统处获取电子设备的屏幕控制权限,即由第二系统显示通话界面,第二系统通过通信连接传输本端的通话数据,并接收终端发送的对端通话数据,从而实现与终端进行通话数据传输。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系统通过与终端之间的第一通信连接,接收终端发送的来电通知。
相应的,终端进行通话数据传输,包括:
第二系统复用第一通信连接与终端进行通话数据传输;或者,
第二系统与终端建立第二通信连接;第二系统通过第二通信连接与终端进行通话数据传输。
为了保证终端发送的来电通知能够被及时接收和处理,在一些实施例中,信连接组件挂载在第一处理器上,使电子设备在运行过程中,终端与第一系统能够保持通信连接(第一系统与终端之间的通信连接称为第一通信连接)同时保持较低的功耗。需要说明的是,第二系统被唤醒且处于前台运行状态时(此时第一系统切换为后台运行状态),第一系统与终端之间的数据通信连接仍旧保持,即电子设备运行过程中,不论终端发送的来电通知是需要接听,即是否需要第二系统处理,电子设备均通过第一通信连接进行通信数据传输。
可选的,第一系统通过与终端之间的第一通信连接,接收终端发送的来电通知,第二系统复用第一通信连接与终端进行通话数据传输。
此外,由于通信组件挂载在第一处理器上,第一系统在电子设备运行过程中均处于运行状态(在前后台之间切换),这样既能够保证来电通知得到及时处理,又能保持较低的功耗(若将通信连接组件设置在第二系统中,则需要频繁唤醒第二系统,导致功耗增加)。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第一处理器和第二处理器均挂载有通信组件,当电子设备仅需要第一系统处理事件时,控制第二处理器处于休眠状态(第二系统处于休眠状态),终端与电子设备通过第一处理器挂载的通信组件保持通信连接,当电子设备需要第二系统进行语音通话时,第一处理器既可以处于休眠状态,又可以处于休眠状态,终端与电子设备切换为通过第二处理器挂载的通信连接组件进行通信连接,第二系统与终端之间的通信连接称为第二通信连接。
可选的,第一系统通过与终端之间的第一通信连接,接收终端发送的来电通知,第二系统唤醒后,与终端建立第二通信连接并通过第二通信连接与终端进行通话数据传输。
可选的,该数据通信连接为蓝牙连接,电子设备与终端通过蓝牙通信组件实现通话数据传输。
本实施例中,第一系统在接收到第二系统发送的状态反馈通知的情况下,向终端发送所述接听通知,确保了此时第二系统一定是唤醒状态,避免接听来电时第二系统仍未唤醒,此外,明确了电子设备与终端的数据传输方式,使第二系统能够与终端顺利完成通话数据传输。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当电子设备处于混动模式时,采用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方案处理来电。电子设备的工作模式除混动模式外,还包括性能模式和低功耗模式。
其中,性能模式下,第二处理器和第一处理器均保持唤醒状态(相应的,第一系统和第二系统均处于唤醒状态),当第一系统接收到终端发送的来电通知时,第一系统将来电通知发送至第二系统,由第二系统进行来电提醒,在来电需挂断的情况下,第二系统向终端发送挂断通知,同样,在来电需接听的情况下,第二系统直接向终端发送接听通知并与终端进行通话数据传输,性能模式下的电子设备能进行来电提醒及来电处理,但第二系统长时间保持工作状态将造成不必要的设备功耗,降低电子设备的续航能力。
此外,低功耗模式下,仅第一处理器保持唤醒状态,而第二处理器保持关闭状态(即第一系统处于唤醒状态,第二系统处于关闭状态),当第一系统接收到终端发送的来电通知时,由第一系统基于来电通知进行来电提醒,并响应于来电挂断操作,第一系统向终端发送挂断通知。由于低功耗模式下第二系统始终保持关闭状态,因此电子设备无法正常接听来电,只能进行来电提醒及来电挂断,低功耗模式下的电子设备虽然运行功耗较低,但却无法实现正常的通话功能。
请参考图10,其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来电处理装置的结构框图。该装置可以通过软件、硬件或者两者的结合实现成为电子设备的全部或一部分。该装置包括:
第一系统模块1001,用于接收终端发送的来电通知,所述终端与所述电子设备之间建立有通信连接;
所述第一系统模块1001,还用于在第二系统模块1002处于休眠状态的情况下,基于所述来电通知进行来电提醒;
所述第一系统模块1001,还用于响应于来电接听操作,唤醒第二系统模块1002;所述第一系统模块1001,还用于向所述终端发送接听通知;所述第二系统模块1002,用于在处于唤醒状态的情况下,与所述终端进行通话数据传输。
可选的,所述第一系统模块1001,用于:
基于所述来电通知显示来电通知界面,所述来电通知界面中包括接听控件;
所述第一系统模块1001,具体用于:
响应于对所述接听控件的触发操作,唤醒所述第二系统模块1002。
可选的,所述第一系统模块1001,还用于:
获取所述来电通知界面对应的界面资源,所述界面资源包括所述接听控件对应的控件图标资源,所述界面资源由所述第二系统模块1002提供;
基于所述界面资源和来电通知中包含的主叫方信息绘制所述来电通知界面,所述主叫方信息包括主叫方号码、主叫方名称、主叫方分组以及主叫方归属地中的至少一种;
显示所述来电通知界面。
可选的,所述第一系统模块1001,用于:
在所述第二系统模块1002处于唤醒状态的情况下,向所述第二系统模块1002发送所述来电通知;
所述第二系统模块1002,用于:
基于所述界面资源和所述主叫方信息绘制所述来电通知界面;
显示所述来电通知界面;
响应于对所述接听控件的触发操作,向所述终端发送所述接听通知;与所述终端进行通话数据传输。
可选的,所述第一系统模块1001,用于:
在所述第二系统模块1002处于休眠状态,且满足预唤醒条件的情况下,向所述第二系统模块1002发送预唤醒消息;
所述第二系统模块1002用于基于所述预唤醒消息执行预唤醒操作。
可选的,所述来电通知中包含主叫方信息,所述预唤醒条件包括如下至少一种:
所述主叫方信息中的主叫方号码属于目标号段;
所述主叫方信息中包含主叫方名称;
所述主叫方信息中的主叫方归属地属于目标归属地;
所述主叫方信息中的主叫方分组属于目标分组。
可选的,所述预唤醒条件为主叫方号码的历史接听率大于阈值;
所述第一系统模块1001,用于:
响应于所述来电挂断操作或所述来电接听操作,更新所述主叫方号码的所述历史接听率。
可选的,所述第一系统模块1001,用于:
在接收到所述第二系统模块1002发送的状态反馈通知的情况下,向所述终端发送所述接听通知,所述状态反馈通知用于表征所述第二系统模块1002由休眠状态切换为唤醒状态;
所述第一系统模块1001,还用于:
在目标时长内未接收到所述第二系统模块1002发送的所述状态反馈通知的情况下,重新唤醒所述第二系统模块。
可选的,所述第一系统模块1001,用于:
向所述第二系统模块发送所述来电通知;
所述第二系统模块1002,用于:
唤醒状态下,基于所述来电通知显示通话界面。
可选的,所述第一系统模块1001,用于:
通过与所述终端之间的第一通信连接,接收所述终端发送的所述来电通知;
所述第二系统模块1002,用于:
复用所述第一通信连接与所述终端进行通话数据传输;或者,
与所述终端建立第二通信连接;通过所述第二通信连接与所述终端进行通话数据传输。
可选的,所述第一系统模块1001,用于:
响应于来电挂断操作,向所述终端发送挂断通知。
可选的,所述第二系统模块1002,用于:
响应于通话结束操作,恢复休眠状态。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中,对于支持双系统的电子设备,在运动功耗较低的第一系统处于运行状态,而运行功耗较高的第二系统处于休眠状态的情况下,若接收到终端发送的来电通知,由第一系统基于来电通知进行来电提醒,响应于来电接听操作,第一系统唤醒第二系统并向终端发送接听通知,进而由唤醒后的第二系统与终端进行通话数据传输;采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案,在存在来电且接听的情况下,由低功耗的第一系统进行来电提醒,并在存在通话需求的情况下,由第一系统唤醒高功耗的第二系统进行来电处理,保证电子设备的通话功能正常运行。
本实施例中,在存在来电但被挂断的情况下,第一系统无需唤醒第二系统进行来电处理,避免每次来电均需要唤醒第二系统造成设备功耗增加,有助于降低电子设备的运行功耗。
本实施例中,对于支持双系统的电子设备,在第一系统处于运行状态而第二系统处于休眠状态的情况下,接收到终端发送的来电通知,首先由第一系统绘制并显示来电通知界面,响应于对挂断控件的触发操作,第一系统向终端发送挂断通知,响应于对接听控件的触发操作,第一系统唤醒第二系统并向终端发送接听通知,进而由唤醒后的第二系统在与终端进行通话数据传输,使用户能够更方便的明确主叫方信息,进而去判断是否接听此次来电。
并且,若第一系统和第二系统均处于运行状态的情况下,接收到终端发送的来电通知,第一系统向第二系统发送来电通知,由第二系统绘制并显示来电通知界面,响应于对挂断控件的触发操作,第二系统向终端发送挂断通知,响应于对接听控件的触发操作,第二系统向终端发送接听通知,进而与终端进行通话数据传输,省去了第一系统唤醒第二系统及系统切换的时间的同时,使用户能够明确主叫方信息,进而去判断是否接听此次来电。
本实施例中,在第二系统处于休眠状态,且满足预唤醒条件的情况下,第一系统基于预先设定的预唤醒条件确定是否向第二系统发送预唤醒消息,进而由第二系统基于预唤醒消息执行预唤醒操作,提高了预唤醒操作的准确性的同时,加速了第二系统的唤醒速度,有助于降低第二系统唤醒时的接听延迟。
本实施例中,第一系统在接收到第二系统发送的状态反馈通知的情况下,向终端发送所述接听通知,确保了此时第二系统一定是唤醒状态,避免接听来电时第二系统仍未唤醒,此外,明确了电子设备与终端的数据传输方式,使第二系统能够与终端顺利完成通话数据传输。
请参考图11,其示出了本申请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方框图。本申请中的电子设备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如下部件:处理器1110和存储器1120。
可选的,处理器1110至少包括第一处理器1111和第二处理器1112,其中,第一处理器1111用于运行第一系统,第二处理器1112用于运行第二系统,且第一处理器1111的功耗低于第二处理器1112的功耗,第一处理器1111的性能低于第二处理器1112的性能。处理器1110利用各种接口和线路连接整个电子设备内的各个部分,通过运行或执行存储在存储器1120内的指令、程序、代码集或指令集,以及调用存储在存储器1120内的数据,执行电子设备的各种功能和处理数据。可选地,处理器1110可以采用数字信号处理(Digital SignalProcessing,DSP)、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可编程逻辑阵列(Programmable Logic Array,PLA)中的至少一种硬件形式来实现。处理器1110可集成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图像处理器(Graphics ProcessingUnit,GPU)、神经网络处理器(Neural-network Processing Unit,NPU)和调制解调器等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其中,CPU主要处理操作系统、用户界面和应用程序等;GPU用于负责触摸显示屏所需要显示的内容的渲染和绘制;NPU用于实现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AI)功能;调制解调器用于处理无线通信。可以理解的是,上述调制解调器也可以不集成到处理器1110中,单独通过一块芯片进行实现。
存储器1120可以包括随机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也可以包括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可选地,该存储器1120包括非瞬时性计算机可读介质(non-transitory computer-readable storage medium)。存储器1120可用于存储指令、程序、代码、代码集或指令集。存储器1120可包括存储程序区和存储数据区,其中,存储程序区可存储用于实现操作系统的指令、用于至少一个功能的指令(比如触控功能、声音播放功能、图像播放功能等)、用于实现下述各个方法实施例的指令等;存储数据区可存储根据可穿戴式设备的使用所创建的数据(比如音频数据、电话本)等。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还包括通信组件1130和显示组件1140。其中,通信组件1130可以为蓝牙组件、无线局域网(Wireless Fidelity,Wi-Fi)组件、近场通信(NearField Communication,NFC)组件等等,用于通过有线或无线网络与外部设备(服务器或其他终端设备)进行通信;显示组件1140用于进行图形用户界面展示,和/或,接收用户交互操作。
除此之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附图所示出的电子设备的结构并不构成对电子设备的限定,电子设备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比如,电子设备中还包括射频电路、输入单元、传感器、音频电路、扬声器、麦克风、电源等部件,在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存储介质存储有至少一条指令,至少一条指令用于被处理器执行以实现如上述实施例所述的来电处理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指令,该计算机指令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电子设备的处理器从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读取该计算机指令,处理器执行该计算机指令,使得该电子设备执行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来电处理方法。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可以意识到,在上述一个或多个示例中,本申请实施例所描述的功能可以用硬件、软件、固件或它们的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将这些功能存储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中或者作为计算机可读介质上的一个或多个指令或代码进行传输。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计算机存储介质和通信介质,其中通信介质包括便于从一个地方向另一个地方传送计算机程序的任何介质。存储介质可以是通用或专用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可选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6)

1.一种来电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用于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中支持运行第一系统和第二系统,所述第一系统的运行功耗低于所述第二系统的运行功耗;
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第一系统接收终端发送的来电通知,所述终端与所述电子设备之间建立有通信连接;
在所述第二系统处于休眠状态的情况下,所述第一系统基于所述来电通知进行来电提醒;
响应于来电接听操作,所述第一系统唤醒所述第二系统;所述第一系统向所述终端发送接听通知;在所述第二系统处于唤醒状态的情况下,所述第二系统与所述终端进行通话数据传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系统基于所述来电通知进行来电提醒,包括:
所述第一系统基于所述来电通知显示来电通知界面,所述来电通知界面中包括接听控件;
所述响应于来电接听操作,所述第一系统唤醒所述第二系统,包括:
响应于对所述接听控件的触发操作,所述第一系统唤醒所述第二系统。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系统基于所述来电通知显示来电通知界面,包括:
所述第一系统获取所述来电通知界面对应的界面资源,所述界面资源包括所述接听控件对应的控件图标资源,所述界面资源由所述第二系统提供;
所述第一系统基于所述界面资源和来电通知中包含的主叫方信息绘制所述来电通知界面,所述主叫方信息包括主叫方号码、主叫方名称、主叫方分组以及主叫方归属地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第一系统显示所述来电通知界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系统接收终端发送的来电通知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第二系统处于唤醒状态的情况下,所述第一系统向所述第二系统发送所述来电通知;
所述第二系统基于所述界面资源和所述主叫方信息绘制所述来电通知界面;
所述第二系统显示所述来电通知界面;
响应于对所述接听控件的触发操作,所述第二系统向所述终端发送所述接听通知;所述第二系统与所述终端进行通话数据传输。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第二系统处于休眠状态,且满足预唤醒条件的情况下,所述第一系统向所述第二系统发送预唤醒消息;
所述第二系统基于所述预唤醒消息执行预唤醒操作。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来电通知中包含主叫方信息,所述预唤醒条件包括如下至少一种:
所述主叫方信息中的主叫方号码属于目标号段;
所述主叫方信息中包含主叫方名称;
所述主叫方信息中的主叫方归属地属于目标归属地;
所述主叫方信息中的主叫方分组属于目标分组。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唤醒条件为主叫方号码的历史接听率大于阈值;
所述方法还包括:
响应于来电挂断操作或所述来电接听操作,所述第一系统更新所述主叫方号码的所述历史接听率。
8.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系统向所述终端发送接听通知,包括:
在接收到所述第二系统发送的状态反馈通知的情况下,所述第一系统向所述终端发送所述接听通知,所述状态反馈通知用于表征所述第二系统由休眠状态切换为唤醒状态;
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目标时长内未接收到所述第二系统发送的所述状态反馈通知的情况下,所述第一系统重新唤醒所述第二系统。
9.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系统唤醒所述第二系统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系统向所述第二系统发送所述来电通知;
在所述第二系统处于唤醒状态的情况下,所述第二系统基于所述来电通知显示通话界面。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系统接收终端发送的来电通知,包括:
所述第一系统通过与所述终端之间的第一通信连接,接收所述终端发送的所述来电通知;
所述第二系统与所述终端进行通话数据传输,包括:
所述第二系统复用所述第一通信连接与所述终端进行通话数据传输;或者,
所述第二系统与所述终端建立第二通信连接;所述第二系统通过所述第二通信连接与所述终端进行通话数据传输。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系统基于所述来电通知进行来电提醒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响应于来电挂断操作,所述第一系统向所述终端发送挂断通知。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响应于通话结束操作,所述第二系统恢复休眠状态。
13.一种来电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用于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中支持运行第一系统和第二系统,所述第一系统的运行功耗低于所述第二系统的运行功耗;
所述装置包括:
第一系统模块,用于接收终端发送的来电通知,所述终端与所述电子设备之间建立有通信连接;
所述第一系统模块,还用于在第二系统模块处于休眠状态的情况下,基于所述来电通知进行来电提醒;
所述第一系统模块,还用于响应于来电接听操作,唤醒第二系统模块;所述第一系统模块,还用于向所述终端发送接听通知;所述第二系统模块,用于在处于唤醒状态的情况下,与所述终端进行通话数据传输。
14.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至少一条指令,所述至少一条指令用于被所述处理器执行以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12任一所述的来电处理方法。
15.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介质存储有至少一条指令,所述至少一条指令用于被处理器执行以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12任一所述的来电处理方法。
16.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指令,所述计算机指令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电子设备的处理器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读取所述计算机指令,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指令,使得所述电子设备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12任一所述的来电处理方法。
CN202210329394.XA 2022-03-30 2022-03-30 来电处理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Pending CN11693909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329394.XA CN116939096A (zh) 2022-03-30 2022-03-30 来电处理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PCT/CN2022/142522 WO2023185152A1 (zh) 2022-03-30 2022-12-27 来电处理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329394.XA CN116939096A (zh) 2022-03-30 2022-03-30 来电处理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939096A true CN116939096A (zh) 2023-10-24

Family

ID=881989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329394.XA Pending CN116939096A (zh) 2022-03-30 2022-03-30 来电处理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6939096A (zh)
WO (1) WO2023185152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263182B (zh) * 2015-09-17 2019-01-04 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设备控制方法、装置及终端
US10757755B2 (en) * 2016-06-16 2020-08-25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wearable device and mobile terminal
CN113452394B (zh) * 2020-03-25 2022-08-09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设备模式管理方法和装置、电子设备、计算机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185152A1 (zh) 2023-10-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206074B2 (en) Remote access to a mobile communication device over a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WLAN)
CN113055530A (zh) 一种模式切换方法及装置
WO2020006711A1 (zh) 一种消息的播放方法及终端
CN113452394B (zh) 设备模式管理方法和装置、电子设备、计算机存储介质
CN113079245B (zh) 来电处理方法和装置、电子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8702708B (zh) 下行控制信令检测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0602772A (zh) WiFi模块控制方法、控制装置、电子装置及存储介质
WO2022218107A1 (zh)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0149683B (zh) 应用通知处理方法、可穿戴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6939096A (zh) 来电处理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2640408A (zh) 一种呼叫提示方法及终端
CN108536508B (zh) 界面处理方法、装置以及移动终端
CN106681845B (zh) 一种管理通讯消息的方法和装置
WO2022213743A1 (zh) 用户界面的显示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WO2023124622A1 (zh) 通信连接的维持方法、装置、设备、存储介质及程序产品
WO2022218106A1 (zh)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US20230409355A1 (en) Method for displaying application interface,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WO2022179283A1 (zh) 推送消息的发送方法、电子设备及可读介质
WO2023116236A1 (zh) 应用启动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7631804A (zh) 息屏显示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0543333B (zh) 针对处理器的休眠处理方法、装置、移动终端和存储介质
CN116521283A (zh) 界面显示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WO2023116237A1 (zh) 界面显示方法、装置、设备、存储介质及程序产品
WO2023236516A1 (zh) 语音识别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WO2023124554A1 (zh) 应用启动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