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928984A - 一种恒温恒湿冷库内外双循环温湿调控系统及调控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恒温恒湿冷库内外双循环温湿调控系统及调控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928984A
CN116928984A CN202311064806.2A CN202311064806A CN116928984A CN 116928984 A CN116928984 A CN 116928984A CN 202311064806 A CN202311064806 A CN 202311064806A CN 116928984 A CN116928984 A CN 11692898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umidity
temperature
regulation
data
refrigeration hou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06480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928984B (zh
Inventor
张会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Wanwei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Enginee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Wanwei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Wanwei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Wanwei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064806.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928984B/zh
Publication of CN1169289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92898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92898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92898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13/00Stationary devices, e.g. cold-rooms
    • F25D13/02Stationary devices, e.g. cold-rooms with several cooling compartments, e.g. refrigerated locker systems
    • F25D13/04Stationary devices, e.g. cold-rooms with several cooling compartments, e.g. refrigerated locker systems the compartments being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evices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恒温恒湿冷库内外双循环温湿调控系统及调控方法,其系统包括:温湿度监测模块,用于对冷库室内温湿度进行第一监测,获得第一温湿度数据,对冷库室外温湿度进行第二监测,获得第二温湿度数据;数据分析模块,用于构建冷库内外双循环调控模型,并将第一温湿度监测数据以及第二温湿度监测数据输入至冷库内外双循环调控模型中进行分析,确定双循环温湿度调控策略;控制模块,用于基于双循环温湿度调控策略生成温湿度调控指令,并基于温湿度调控指令控制双循环调控系统对冷库恒温恒湿进行调控。保障冷库室内的恒温恒湿,进而提高了对冷库温湿度控制的智能性,基于双循环温湿度调控从而节省冷库的耗能,极大的保障了冷库工作的有效性。

Description

一种恒温恒湿冷库内外双循环温湿调控系统及调控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智能调控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恒温恒湿冷库内外双循环温湿调控系统及调控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为了满足冷冻冷藏类制品的存储需求,冷库为创造与室外温度湿度不同的环境提供了重要的保障,能够有效摆脱气候的影响,延长产品的贮存期限,从而保障市场的供用;
然而,现如今对于冷库的恒温恒湿控制往往是基于简单的对冷库内的温湿度进行控制,达到恒温恒湿的管控效果,且当使用温湿度调控时,仅仅是简单的根据温湿度状况实现调控,没有基于当前实际的情况进行有效的智能控制,从而不能够有效借助外界环境达到对冷库的温湿度调控,造成能源的浪费,同时,在温湿度调控过程中不具备智能性,使得冷库的使用不具备更好的体验感;
因此,为了克服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恒温恒湿冷库内外双循环温湿度调控系统及调控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恒温恒湿冷库内外双循环温湿调控系统及调控方法,用以通过实现对冷库室内外进行第一监测与第二监测,并基于冷库内外双循环调控模型对第一温湿度数据与第二温湿度数据进行分析实现基于对双循环调控系统进行温湿度双循环操作,从而保障冷库室内的恒温恒湿,进而提高了对冷库温湿度控制的智能性,同时,基于双循环温湿度调控从而节省冷库的耗能,极大的保障了冷库工作的有效性。
一种恒温恒湿冷库内外双循环温湿调控系统,包括:
温湿度监测模块,用于对冷库室内温湿度进行第一监测,获得第一温湿度数据,同时,对冷库室外温湿度进行第二监测,获得第二温湿度数据;
数据分析模块,用于构建冷库内外双循环调控模型,并将第一温湿度监测数据以及第二温湿度监测数据输入至冷库内外双循环调控模型中进行分析,确定双循环温湿度调控策略;
控制模块,用于基于双循环温湿度调控策略生成温湿度调控指令,并基于温湿度调控指令控制双循环调控系统对冷库恒温恒湿进行调控。
优选的,一种恒温恒湿冷库内外双循环温湿度调控系统,温湿度监测模块,包括:
第一监测单元,用于:
基于冷库室内温度传感器采集冷库室内的第一温度数据,同时,基于冷库室内湿度传感器采集冷库室内的第一湿度数据;
将第一温度数据与第一湿度数据进行综合获得第一温湿度数据;
第二监测单元,用于:
基于冷库室内温度传感器采集冷库室外的第二温度数据,同时,基于冷库室外湿度传感器采集冷库室外的第二湿度数据;
将第二温度数据与第二湿度数据进行综合获得第二温湿度数据。
优选的,一种恒温恒湿冷库内外双循环温湿度调控系统,第一监测单元,包括:
监测点确定子单元,用于在冷库室内确定温湿度监测点,并将温湿度传感器在冷库室内对应温湿度监测点中进行设置;
数据获取子单元,用于:
基于温湿度传感器获取每个温湿度监测点对应的子温湿度数据;
将每个温湿度监测点对应的子温湿度数据进行均值化处理,获得冷库室内的第一温湿度数据。
优选的,一种恒温恒湿冷库内外双循环温湿度调控系统,监测点确定子单元,包括:
模拟子单元,用于获取冷库室内的空间数据,并基于冷库室内的空间数据确定冷库室内的尺寸比例,同时,基于冷库室内的尺寸比例在计算机中对冷库室内进行三维模拟,获得模拟三维空间;
映射子单元,用于在冷库室内根据预设间隔采集冷库室内的温湿度样本数据,并将温湿度样本数据以及温湿度样本数据对应的位置点在模拟三维空间中进行映射;
标记子单元,用于:
基于映射结果在模拟三维空间中确定每个位置点的温湿度样本数据;
设定温度阈值区间与湿度阈值区间,同时,将每个位置点对应的温度样本数据与温度阈值区间进行第一比较;
当温度样本数据在温度阈值区间内时,对温度样本数据对应的位置点在模拟三维空间中进行第一标记;
否则,则不对温度样本数据对应的位置点在模拟三维空间中进行第一标记,获得第一标记位置点;
将每个位置点对应的湿度样本数据与湿度阈值区间进行第二比较;
当湿度样本数据在湿度阈值区间内时,对湿度样本数据对应的目标位置点在模拟三维空间中进行第二标记;
否则,则不对湿度样本数据对应的位置点在模拟三维空间中进行第二标记,获得第二标记位置点;
温湿度监测点确定子单元,用于提取第一标记位置点与第二标记位置点之间的重合位置点,并将重合位置点作为温湿度监测点,同时,基于模拟三维空间确定温湿度监测点在冷库室内的位置,同时,将温湿度传感器在冷库室内对应温湿度监测点中进行设置。
优选的一种恒温恒湿冷库内外双循环温湿度调控系统,数据分析模块,包括:
模型构建单元,用于:
获取冷库内标准温湿度区间;
调取冷库室内历史温湿度数据,并基于历史温湿度数据确定在同一时段内的历史温度曲线与历史湿度曲线;
对历史温度曲线与历史湿度曲线进行读取,确定历史温度曲线的第一变化趋势,同时,确定历史湿度曲线的第二变化趋势;
获取第一变化趋势与第二变化趋势的关联因子,并基于关联因子确定冷库室内温度与湿度的第一关联关系;
读取冷库室外温湿度与冷库室内温湿度的第二关联关系;
基于标准温湿度区间、第一关联关系、第二关联关系构建冷库内外双循环调控模型;
数据分析单元,用于:
将第一温湿度监测数据以及第二温湿度监测数据输入至冷库内外双循环调控模型中进行分析,并基于分析结果生成双循环温湿度调控策略。
优选的,一种恒温恒湿冷库内外双循环温湿度调控系统,数据分析单元,包括:
数据输入子单元,用于将第一温湿度监测数据以及第二温湿度监测数据输入至冷库内外双循环调控模型中,同时,读取冷库内外双循环调控模型中设定的标准温度以及标准湿度;
比较子单元,用于将第一温度监测数据与标准温度进行比较,同时,将第一湿度监测数据与标准湿度进行比较;
策略生成子单元,用于:
当第一温度监测数据等于标准温度且第一湿度监测数据等于标准湿度时,不生成双循环温湿度调控策略;
否则,基于第一关联关系、标准温度以及标准湿度确定对冷库室内进行温湿度调控的第一调控参数,并基于第一调控参数生成第一温湿度调控策略;
读取第二温湿度监测数据,并基于第二温湿度监测数据以及第二关联关系确定第二温湿度调控策略;
将第一温湿度调控策略与第二温湿度调控策略进行综合,获得双循环温湿度调控策略。
优选的,一种恒温恒湿冷库内外双循环温湿度调控系统,控制模块,包括:
策略读取单元,用于对双循环温湿度调控策略进行读取,确定温湿度调控步骤,并基于温湿度调控步骤生成温湿度调控指令;
调控单元,用于将温湿度调控指令传输至双循环调控系统,并基于双循环调控系统对冷库恒温恒湿进行调控。
优选的,一种恒温恒湿冷库内外双循环温湿度调控系统,策略读取单元,包括:
逻辑关键词获取子单元,用于对双循环温湿度调控策略进行读取,确定调控逻辑关键词;
策略划分子单元,用于基于调控逻辑关键词将双循环温湿度调控策略进行划分,获得双循环温湿度调控策略对应的多个温湿度调控步骤;
调控指令元生成子单元,用于读取每个温湿度调控步骤对应的调控执行关键词,并基于调控执行关键词生成每个温湿度调控步骤对应的多个调控指令元;
子温湿度调控指令确定子单元,用于将每个温湿度调控步骤对应的多个调控指令元进行综合,确定每个温湿度调控步骤对应的子温湿度调控指令;
指令生成子单元,用于将多个子温湿度调控指令进行综合,生成温湿度调控指令。
优选的,一种恒温恒湿冷库内外双循环温湿度调控系统,调控单元,包括:
合格判定子单元,用于当基于双循环调控系统对冷库恒温恒湿进行调控结束时,获取冷库室内当前温湿度,并将当前温湿度与标准温湿度进行比较,判断冷库室内温湿度是否合格;
当当前温湿度等于标准温湿度时,则判定冷库室内温湿度合格;
否则,则判定冷库室内温湿度不合格;
报警子单元,用于当冷库室内温湿度不合格时,进行报警操作,并重新对冷库室内温湿度进行调节,直至冷库室内温湿度达到标准温湿度。
一种恒温恒湿冷库内外双循环温湿调控方法,包括:
步骤1:对冷库室内温湿度进行第一监测,获得第一温湿度数据,同时,对冷库室外温湿度进行第二监测,获得第二温湿度数据;
步骤2:构建冷库内外双循环调控模型,并将第一温湿度监测数据以及第二温湿度监测数据输入至冷库内外双循环调控模型中进行分析,确定双循环温湿度调控策略;
步骤3:基于双循环温湿度调控策略生成温湿度调控指令,并基于温湿度调控指令控制双循环调控系统对冷库恒温恒湿进行调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实现对冷库室内外进行第一监测与第二监测,并基于冷库内外双循环调控模型对第一温湿度数据与第二温湿度数据进行分析实现基于对双循环调控系统进行温湿度双循环操作,从而保障冷库室内的恒温恒湿,进而提高了对冷库温湿度控制的智能性,同时,基于双循环温湿度调控从而节省冷库的耗能,极大的保障了冷库工作的有效性。
2、通过构建模拟三维空间可以有效实现对冷库室内温湿度位置点的确认以及分析,通过确定将温湿度数据分别与温度阈值区间与湿度阈值区间进行比较,从而有效实现对第一标记位置点与第二标记位置点的提取,进而保障对温湿度数据采集的有效性以及采集效率,通过将第一标记位置点与第二标记位位置点的重合位置点进行确定,从而有效实现将温湿度传感器在冷库室内进行设置的准确性以及有效性,保障冷库室内温湿度数据获取的准确性。
3、通过将调取到的历史温湿度数据转换为对应的历史温度曲线和历史湿度曲线,并对历史温度曲线和历史湿度曲线进行分析,实现冷库室内温湿度的第一关联关系和冷库室外温湿度与冷库室内温湿度的第二关联关系进行准确确认,为准确构建冷库内外双循环调控模型提供了便利与保障,最后,通过构建的冷库内外双循环调控模型对监测到的第一温湿度监测数据和第二温湿度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实现对冷库内的双循环温湿度调控策略进行准确有效的制定,保障了冷库内温湿度的恒温恒湿,进而提高了对冷库温湿度控制的智能性。
4、通过构建的冷库内外双循环调控模型对第一温湿度监测数据、第二温湿度监测数据以及标准温度和标准湿度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确定在不同情况下需要对冷库室内温湿度的调控策略,最后,将确定出的第一温湿度调控策略和第二温湿度调控策略进行综合,实现对最终需要的双循环温湿度调控策略进行准确有效的制定,从而保障冷库室内的恒温恒湿,进而提高了对冷库温湿度控制的智能性,同时,基于双循环温湿度调控从而节省冷库的耗能,极大的保障了冷库工作的有效性。
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发明而了解。本发明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所写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恒温恒湿冷库内外双循环温湿调控系统结构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恒温恒湿冷库内外双循环温湿调控系统中控制模块结构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恒温恒湿冷库内外双循环温湿调控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恒温恒湿冷库内外双循环温湿调控系统,如图1所示,包括:
温湿度监测模块,用于对冷库室内温湿度进行第一监测,获得第一温湿度数据,同时,对冷库室外温湿度进行第二监测,获得第二温湿度数据;
数据分析模块,用于构建冷库内外双循环调控模型,并将第一温湿度监测数据以及第二温湿度监测数据输入至冷库内外双循环调控模型中进行分析,确定双循环温湿度调控策略;
控制模块,用于基于双循环温湿度调控策略生成温湿度调控指令,并基于温湿度调控指令控制双循环调控系统对冷库恒温恒湿进行调控。
该实施例中,第一监测可以是监测冷库室内的温度与湿度,并获得冷库内的温湿度数据(即第一温湿度数据)。
该实施例中,第二监测可以是监测冷库室外的温度与湿度,并获得冷库外的温湿度数据(即第二温湿度数据)。
该实施例中,冷库内外双循环调控模型可以是用来基于冷库内需要的恒温恒湿标准,并基于冷库外温湿度对冷库内温湿度的影响,确定对冷库室内恒温恒湿进行保障的温湿度调控参数,例如可以是。
该实施例中,双循环温湿度调控策略可以是基于当前第二温湿度数据实现对冷库室内第一温湿度数据进行调控的策略,从而达到对冷库内恒温恒湿的效果。
该实施例中,温湿度调控指令可以是基于双循环温湿度调控策略确定的对冷库内外进行双循环的系统控制指令。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是:通过实现对冷库室内外进行第一监测与第二监测,并基于冷库内外双循环调控模型对第一温湿度数据与第二温湿度数据进行分析实现基于对双循环调控系统进行温湿度双循环操作,从而保障冷库室内的恒温恒湿,进而提高了对冷库温湿度控制的智能性,同时,基于双循环温湿度调控从而节省冷库的耗能,极大的保障了冷库工作的有效性。
实施例2: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恒温恒湿冷库内外双循环温湿度调控系统,温湿度监测模块,包括:
第一监测单元,用于:
基于冷库室内温度传感器采集冷库室内的第一温度数据,同时,基于冷库室内湿度传感器采集冷库室内的第一湿度数据;
将第一温度数据与第一湿度数据进行综合获得第一温湿度数据;
第二监测单元,用于:
基于冷库室内温度传感器采集冷库室外的第二温度数据,同时,基于冷库室外湿度传感器采集冷库室外的第二湿度数据;
将第二温度数据与第二湿度数据进行综合获得第二温湿度数据。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在冷库室内外的温度传感器与湿度传感器,实现对冷库室内外温湿度数据的有效采取,进而有利于掌握当前冷库室内温湿度状况,并当需要进行温湿度调控时,通过确定冷库室外的温湿度状况,从而有效达到对恒温恒湿的调控,保障冷库室内恒温恒湿的效果。
实施例3:
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恒温恒湿冷库内外双循环温湿度调控系统,第一监测单元,包括:
监测点确定子单元,用于在冷库室内确定温湿度监测点,并将温湿度传感器在冷库室内对应温湿度监测点中进行设置;
数据获取子单元,用于:
基于温湿度传感器获取每个温湿度监测点对应的子温湿度数据;
将每个温湿度监测点对应的子温湿度数据进行均值化处理,获得冷库室内的第一温湿度数据。
该实施例中,温湿度监测点可以是冷库室内对温度、湿度进行监测的位置点,其中,温度监测点与湿度监测点位置一致。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定不同的温湿度监测点,从而有效实现对室内温湿度的获取,通过均质化处理,可以有效保障对温湿度数据获取的准确性以及有效性。
实施例4:
在实施例3的基础上,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恒温恒湿冷库内外双循环温湿度调控系统,监测点确定子单元,包括:
模拟子单元,用于获取冷库室内的空间数据,并基于冷库室内的空间数据确定冷库室内的尺寸比例,同时,基于冷库室内的尺寸比例在计算机中对冷库室内进行三维模拟,获得模拟三维空间;
映射子单元,用于在冷库室内根据预设间隔采集冷库室内的温湿度样本数据,并将温湿度样本数据以及温湿度样本数据对应的位置点在模拟三维空间中进行映射;
标记子单元,用于:
基于映射结果在模拟三维空间中确定每个位置点的温湿度样本数据;
设定温度阈值区间与湿度阈值区间,同时,将每个位置点对应的温度样本数据与温度阈值区间进行第一比较;
当温度样本数据在温度阈值区间内时,对温度样本数据对应的位置点在模拟三维空间中进行第一标记;
否则,则不对温度样本数据对应的位置点在模拟三维空间中进行第一标记,获得第一标记位置点;
将每个位置点对应的湿度样本数据与湿度阈值区间进行第二比较;
当湿度样本数据在湿度阈值区间内时,对湿度样本数据对应的目标位置点在模拟三维空间中进行第二标记;
否则,则不对湿度样本数据对应的位置点在模拟三维空间中进行第二标记,获得第二标记位置点;
温湿度监测点确定子单元,用于提取第一标记位置点与第二标记位置点之间的重合位置点,并将重合位置点作为温湿度监测点,同时,基于模拟三维空间确定温湿度监测点在冷库室内的位置,同时,将温湿度传感器在冷库室内对应温湿度监测点中进行设置。
该实施例中,空间数据可以是表征冷库室内的空间结构的数据,包括:冷库室内空间边缘位置数据、边角位置数据等。
该实施例中,尺寸比例可以例如是冷库室内的长宽高比例。基于冷库室内的尺寸比例在计算机中对冷库室内进行三维模拟可以是为了有效保障三维模拟的真实性以及有效性。
该实施例中,预设间隔可以是提前设定好的,是在冷库室内根据预先设定好的间隔大小采集温度与湿度。
该实施例中,温度阈值区间与湿度阈值区间均是提前设定好的,用来衡量温度数据与湿度数据是否在温度阈值区间与湿度阈值区间内,从而有效过滤不符合温度阈值区间与湿度阈值区间温度位置点与湿度位置点。
该实施例中,第一标记位置点可以是符合温度阈值区间内的温度样本数据对应的位置点。
该实施例中,第二标记位置点可以是符合湿度阈值区间内的湿度样本数据对应的位置点。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是:通过构建模拟三维空间可以有效实现对冷库室内温湿度位置点的确认以及分析,通过确定将温湿度数据分别与温度阈值区间与湿度阈值区间进行比较,从而有效实现对第一标记位置点与第二标记位置点的提取,进而保障对温湿度数据采集的有效性以及采集效率,通过将第一标记位置点与第二标记位位置点的重合位置点进行确定,从而有效实现将温湿度传感器在冷库室内进行设置的准确性以及有效性,保障冷库室内温湿度数据获取的准确性。
实施例5: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恒温恒湿冷库内外双循环温湿度调控系统,数据分析模块,包括:
模型构建单元,用于:
获取冷库内标准温湿度区间;
调取冷库室内历史温湿度数据,并基于历史温湿度数据确定在同一时段内的历史温度曲线与历史湿度曲线;
对历史温度曲线与历史湿度曲线进行读取,确定历史温度曲线的第一变化趋势,同时,确定历史湿度曲线的第二变化趋势;
获取第一变化趋势与第二变化趋势的关联因子,并基于关联因子确定冷库室内温度与湿度的第一关联关系;
读取冷库室外温湿度与冷库室内温湿度的第二关联关系;
基于标准温湿度区间、第一关联关系、第二关联关系构建冷库内外双循环调控模型;
数据分析单元,用于:
将第一温湿度监测数据以及第二温湿度监测数据输入至冷库内外双循环调控模型中进行分析,并基于分析结果生成双循环温湿度调控策略。
该实施例中,标准温湿度区间是提前设定好的,用于表征冷库正常运行时所对应的温度度取值范围,是可以根据运行要求进行调整的。
该实施例中,历史温湿度数据是提前已知的,表征的是冷库内过去一段对应的具体温度度取值情况。
该实施例中,历史温度曲线和历史湿度曲线可以是将历史温湿度数据转换为对应曲线形式所对应的最终线段。
该实施例中,第一变化趋势可以是冷库内历史温度曲线中温度取值的大小变化情况,从而可以表征冷库内温度的取值变化情况。
该实施例中,第二变化趋势可以是冷库内历史湿度曲线中湿度取值的大小变化情况,从而可以表征冷库内的湿度在一定时间段内的取值变化特征。
该实施例中,关联因子是用于表征历史温度曲线和历史湿度曲线之间的相互关联关系,具体可以是表征温度随湿度的变化关系或湿度随温度的变化关系。
该实施例中,第一关联关系可以是冷库室内温度与湿度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即冷库室内温度与湿度之间的取值大小变化情况。
该实施例中,第二关联关系可以是冷库室外温湿度与冷库室内温湿度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便于根据第二关联关系对冷库内的温湿度进行恒温恒湿调控。
该实施例中,基于标准温湿度区间、第一关联关系、第二关联关系构建冷库内外双循环调控模型可以是根据标准温湿度区间、第一关联关系、第二关联关系对获取的模型框架的基本参数进行训练优化,最终得到需要的冷库内外双循环调控模型。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是:通过将调取到的历史温湿度数据转换为对应的历史温度曲线和历史湿度曲线,并对历史温度曲线和历史湿度曲线进行分析,实现冷库室内温湿度的第一关联关系和冷库室外温湿度与冷库室内温湿度的第二关联关系进行准确确认,为准确构建冷库内外双循环调控模型提供了便利与保障,最后,通过构建的冷库内外双循环调控模型对监测到的第一温湿度监测数据和第二温湿度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实现对冷库内的双循环温湿度调控策略进行准确有效的制定,保障了冷库内温湿度的恒温恒湿,进而提高了对冷库温湿度控制的智能性。
实施例6:
在实施例5的基础上,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恒温恒湿冷库内外双循环温湿度调控系统,数据分析单元,包括:
数据输入子单元,用于将第一温湿度监测数据以及第二温湿度监测数据输入至冷库内外双循环调控模型中,同时,读取冷库内外双循环调控模型中设定的标准温度以及标准湿度;
比较子单元,用于将第一温度监测数据与标准温度进行比较,同时,将第一湿度监测数据与标准湿度进行比较;
策略生成子单元,用于:
当第一温度监测数据等于标准温度且第一湿度监测数据等于标准湿度时,不生成双循环温湿度调控策略;
否则,基于第一关联关系、标准温度以及标准湿度确定对冷库室内进行温湿度调控的第一调控参数,并基于第一调控参数生成第一温湿度调控策略;
读取第二温湿度监测数据,并基于第二温湿度监测数据以及第二关联关系确定第二温湿度调控策略;
将第一温湿度调控策略与第二温湿度调控策略进行综合,获得双循环温湿度调控策略。
该实施例中,标准温度和标准湿度指的是冷库内要求的温度和湿度,即需要保持的恒温恒湿值。
该实施例中,第一调控参数可以是根据第一关联关系、标准温度以及标准湿度确定的需要对当前冷库室内温湿度进行调控的数值,该数值是在不考虑冷库室外温度度对冷库室内温湿度产生影响的情况下确定的,即只表征冷库室内当前温湿度与要求的温湿度之间的差值。
该实施例中,第一温湿度调控策略可以是不考虑冷库室外温湿度影响下,根据冷酷室内当前的温度湿度和要求的标准温度和标准湿度确定的对冷库室内的温湿度进行调整的方案或方法。
该实施例中,第二温湿度调控策略可以是表征冷库室外温湿度对冷库室内温度度的影响情况,例如可以是当冷库室内当前的温度为4,冷库室外的温度为6,且冷库室内要求的温度为5时,需要将冷库室外的温度对冷库室内的温度产生的影响考虑进去,即在调控时,调控的参数值要小于1,即可达到5。
该实施例中,双循环温湿度调控策略可以是将第一温湿度调控策略与第二温湿度调控策略进行综合综合后得到的最终的温湿度调控策略,可以是表征对冷库室内温湿度进行调控的具体数值以及调控的具体方案等,是将冷库室外的温湿度对冷库室内的温湿度的影响情况进行考虑后,确定出的在外界干扰情况下需要将冷库室内的温湿度调整至标准温度和标准湿度所对应的方式或方法,例如可以是当冷库室外的湿度为5,冷库室内要求的标准湿度为4,冷库室内当前的湿度为3,则在确定温湿度调控时,不仅要考虑冷库室内要求的标准湿度和冷库室内当前的湿度的关系还要考虑冷库室外的湿度对冷库室内的湿度的影响情况。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是:通过构建的冷库内外双循环调控模型对第一温湿度监测数据、第二温湿度监测数据以及标准温度和标准湿度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确定在不同情况下需要对冷库室内温湿度的调控策略,最后,将确定出的第一温湿度调控策略和第二温湿度调控策略进行综合,实现对最终需要的双循环温湿度调控策略进行准确有效的制定,从而保障冷库室内的恒温恒湿,进而提高了对冷库温湿度控制的智能性,同时,基于双循环温湿度调控从而节省冷库的耗能,极大的保障了冷库工作的有效性。
实施例7: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恒温恒湿冷库内外双循环温湿度调控系统,如图2所示,控制模块,包括:
策略读取单元,用于对双循环温湿度调控策略进行读取,确定温湿度调控步骤,并基于温湿度调控步骤生成温湿度调控指令;
调控单元,用于将温湿度调控指令传输至双循环调控系统,并基于双循环调控系统对冷库恒温恒湿进行调控。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是:通过对双循环温湿度调控策略的读取,进而有效确定温湿度调控步骤,从而通过生成温湿度调控指令实现对双循环调控系统的控制,有效保障对冷库室内进行恒温恒湿调控的智能性以及有效性。
实施例8:
在实施例7的基础上,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恒温恒湿冷库内外双循环温湿度调控系统,策略读取单元,包括:
逻辑关键词获取子单元,用于对双循环温湿度调控策略进行读取,确定调控逻辑关键词;
策略划分子单元,用于基于调控逻辑关键词将双循环温湿度调控策略进行划分,获得双循环温湿度调控策略对应的多个温湿度调控步骤;
调控指令元生成子单元,用于读取每个温湿度调控步骤对应的调控执行关键词,并基于调控执行关键词生成每个温湿度调控步骤对应的多个调控指令元;
子温湿度调控指令确定子单元,用于将每个温湿度调控步骤对应的多个调控指令元进行综合,确定每个温湿度调控步骤对应的子温湿度调控指令;
指令生成子单元,用于将多个子温湿度调控指令进行综合,生成温湿度调控指令。
该实施例中,调控逻辑关键词可以是用来表征双循环温湿度调控策略进行调控的先后顺序等,其中,调控逻辑关键词例如可以是包括但不限于:与、或、第一、第二等。
该实施例中,执行关键词可以是每个温湿度调控步骤中对温湿度进行调控的关键词,比如:温度增加5摄氏度。
该实施例中,指令元可以是每个执行步骤中每个执行关键词对应一个指令元。
该实施例中,子温湿度调控指令可以是基于对应执行步骤中指令元的集合生成子温湿度调控指令,是用来控制对应执行步骤的操作指令。
该实施例中,温湿度调控指令可以是将多个子温湿度调控指令进行综合后获得的,用来对冷库室内进行双循环温湿度进行调节控制的指令。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是:通过确定对双循环温湿度调控策略的读取,可以有效实现对温湿度双循环调控策略的精准划分,进而通过确定每个执行步骤对应的指令元,达到对每个执行步骤对应的子温湿度调控指令的确定,进而通过将子温湿度调控指令的综合,有效保障对温湿度调控指令确定的有效性以及准确性,进而实现对冷库室内进行恒温恒湿的智能调控。
实施例9:
在实施例7的基础上,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恒温恒湿冷库内外双循环温湿度调控系统,调控单元,包括:
合格判定子单元,用于当基于双循环调控系统对冷库恒温恒湿进行调控结束时,获取冷库室内当前温湿度,并将当前温湿度与标准温湿度进行比较,判断冷库室内温湿度是否合格;
当当前温湿度等于标准温湿度时,则判定冷库室内温湿度合格;
否则,则判定冷库室内温湿度不合格;
报警子单元,用于当冷库室内温湿度不合格时,进行报警操作,并重新对冷库室内温湿度进行调节,直至冷库室内温湿度达到标准温湿度。
该实施例中,报警操作可以是声音、灯光以及振动中的一种或多种。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是:通过将冷库室内的当前温湿度与标准问制度进行对比,从而有效实现对冷库恒温恒湿调控的有效监控,进而当冷库室内温湿度不合格是进行报警操作并重新调节,进一步保障冷库室内恒温恒湿的标准,从而保障了冷库工作的有效性。
实施例10:
一种恒温恒湿冷库内外双循环温湿调控方法,如图3所示,包括:
步骤1:对冷库室内温湿度进行第一监测,获得第一温湿度数据,同时,对冷库室外温湿度进行第二监测,获得第二温湿度数据;
步骤2:构建冷库内外双循环调控模型,并将第一温湿度监测数据以及第二温湿度监测数据输入至冷库内外双循环调控模型中进行分析,确定双循环温湿度调控策略;
步骤3:基于双循环温湿度调控策略生成温湿度调控指令,并基于温湿度调控指令控制双循环调控系统对冷库恒温恒湿进行调控。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是:通过实现对冷库室内外进行第一监测与第二监测,并基于冷库内外双循环调控模型对第一温湿度数据与第二温湿度数据进行分析实现基于对双循环调控系统进行温湿度双循环操作,从而保障冷库室内的恒温恒湿,进而提高了对冷库温湿度控制的智能性,同时,基于双循环温湿度调控从而节省冷库的耗能,极大的保障了冷库工作的有效性。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0)

1.一种恒温恒湿冷库内外双循环温湿调控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温湿度监测模块,用于对冷库室内温湿度进行第一监测,获得第一温湿度数据,同时,对冷库室外温湿度进行第二监测,获得第二温湿度数据;
数据分析模块,用于构建冷库内外双循环调控模型,并将第一温湿度监测数据以及第二温湿度监测数据输入至冷库内外双循环调控模型中进行分析,确定双循环温湿度调控策略;
控制模块,用于基于双循环温湿度调控策略生成温湿度调控指令,并基于温湿度调控指令控制双循环调控系统对冷库恒温恒湿进行调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恒温恒湿冷库内外双循环温湿度调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温湿度监测模块,包括:
第一监测单元,用于:
基于冷库室内温度传感器采集冷库室内的第一温度数据,同时,基于冷库室内湿度传感器采集冷库室内的第一湿度数据;
将第一温度数据与第一湿度数据进行综合获得第一温湿度数据;
第二监测单元,用于:
基于冷库室内温度传感器采集冷库室外的第二温度数据,同时,基于冷库室外湿度传感器采集冷库室外的第二湿度数据;
将第二温度数据与第二湿度数据进行综合获得第二温湿度数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恒温恒湿冷库内外双循环温湿度调控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一监测单元,包括:
监测点确定子单元,用于在冷库室内确定温湿度监测点,并将温湿度传感器在冷库室内对应温湿度监测点中进行设置;
数据获取子单元,用于:
基于温湿度传感器获取每个温湿度监测点对应的子温湿度数据;
将每个温湿度监测点对应的子温湿度数据进行均值化处理,获得冷库室内的第一温湿度数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恒温恒湿冷库内外双循环温湿度调控系统,其特征在于,监测点确定子单元,包括:
模拟子单元,用于获取冷库室内的空间数据,并基于冷库室内的空间数据确定冷库室内的尺寸比例,同时,基于冷库室内的尺寸比例在计算机中对冷库室内进行三维模拟,获得模拟三维空间;
映射子单元,用于在冷库室内根据预设间隔采集冷库室内的温湿度样本数据,并将温湿度样本数据以及温湿度样本数据对应的位置点在模拟三维空间中进行映射;
标记子单元,用于:
基于映射结果在模拟三维空间中确定每个位置点的温湿度样本数据;
设定温度阈值区间与湿度阈值区间,同时,将每个位置点对应的温度样本数据与温度阈值区间进行第一比较;
当温度样本数据在温度阈值区间内时,对温度样本数据对应的位置点在模拟三维空间中进行第一标记;
否则,则不对温度样本数据对应的位置点在模拟三维空间中进行第一标记,获得第一标记位置点;
将每个位置点对应的湿度样本数据与湿度阈值区间进行第二比较;
当湿度样本数据在湿度阈值区间内时,对湿度样本数据对应的目标位置点在模拟三维空间中进行第二标记;
否则,则不对湿度样本数据对应的位置点在模拟三维空间中进行第二标记,获得第二标记位置点;
温湿度监测点确定子单元,用于提取第一标记位置点与第二标记位置点之间的重合位置点,并将重合位置点作为温湿度监测点,同时,基于模拟三维空间确定温湿度监测点在冷库室内的位置,同时,将温湿度传感器在冷库室内对应温湿度监测点中进行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恒温恒湿冷库内外双循环温湿度调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数据分析模块,包括:
模型构建单元,用于:
获取冷库内标准温湿度区间;
调取冷库室内历史温湿度数据,并基于历史温湿度数据确定在同一时段内的历史温度曲线与历史湿度曲线;
对历史温度曲线与历史湿度曲线进行读取,确定历史温度曲线的第一变化趋势,同时,确定历史湿度曲线的第二变化趋势;
获取第一变化趋势与第二变化趋势的关联因子,并基于关联因子确定冷库室内温度与湿度的第一关联关系;
读取冷库室外温湿度与冷库室内温湿度的第二关联关系;
基于标准温湿度区间、第一关联关系、第二关联关系构建冷库内外双循环调控模型;
数据分析单元,用于:
将第一温湿度监测数据以及第二温湿度监测数据输入至冷库内外双循环调控模型中进行分析,并基于分析结果生成双循环温湿度调控策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恒温恒湿冷库内外双循环温湿度调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数据分析单元,包括:
数据输入子单元,用于将第一温湿度监测数据以及第二温湿度监测数据输入至冷库内外双循环调控模型中,同时,读取冷库内外双循环调控模型中设定的标准温度以及标准湿度;
比较子单元,用于将第一温度监测数据与标准温度进行比较,同时,将第一湿度监测数据与标准湿度进行比较;
策略生成子单元,用于:
当第一温度监测数据等于标准温度且第一湿度监测数据等于标准湿度时,不生成双循环温湿度调控策略;
否则,基于第一关联关系、标准温度以及标准湿度确定对冷库室内进行温湿度调控的第一调控参数,并基于第一调控参数生成第一温湿度调控策略;
读取第二温湿度监测数据,并基于第二温湿度监测数据以及第二关联关系确定第二温湿度调控策略;
将第一温湿度调控策略与第二温湿度调控策略进行综合,获得双循环温湿度调控策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恒温恒湿冷库内外双循环温湿度调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控制模块,包括:
策略读取单元,用于对双循环温湿度调控策略进行读取,确定温湿度调控步骤,并基于温湿度调控步骤生成温湿度调控指令;
调控单元,用于将温湿度调控指令传输至双循环调控系统,并基于双循环调控系统对冷库恒温恒湿进行调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恒温恒湿冷库内外双循环温湿度调控系统,其特征在于,策略读取单元,包括:
逻辑关键词获取子单元,用于对双循环温湿度调控策略进行读取,确定调控逻辑关键词;
策略划分子单元,用于基于调控逻辑关键词将双循环温湿度调控策略进行划分,获得双循环温湿度调控策略对应的多个温湿度调控步骤;
调控指令元生成子单元,用于读取每个温湿度调控步骤对应的调控执行关键词,并基于调控执行关键词生成每个温湿度调控步骤对应的多个调控指令元;
子温湿度调控指令确定子单元,用于将每个温湿度调控步骤对应的多个调控指令元进行综合,确定每个温湿度调控步骤对应的子温湿度调控指令;
指令生成子单元,用于将多个子温湿度调控指令进行综合,生成温湿度调控指令。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恒温恒湿冷库内外双循环温湿度调控系统,其特征在于,调控单元,包括:
合格判定子单元,用于当基于双循环调控系统对冷库恒温恒湿进行调控结束时,获取冷库室内当前温湿度,并将当前温湿度与标准温湿度进行比较,判断冷库室内温湿度是否合格;
当当前温湿度等于标准温湿度时,则判定冷库室内温湿度合格;
否则,则判定冷库室内温湿度不合格;
报警子单元,用于当冷库室内温湿度不合格时,进行报警操作,并重新对冷库室内温湿度进行调节,直至冷库室内温湿度达到标准温湿度。
10.一种恒温恒湿冷库内外双循环温湿调控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步骤1:对冷库室内温湿度进行第一监测,获得第一温湿度数据,同时,对冷库室外温湿度进行第二监测,获得第二温湿度数据;
步骤2:构建冷库内外双循环调控模型,并将第一温湿度监测数据以及第二温湿度监测数据输入至冷库内外双循环调控模型中进行分析,确定双循环温湿度调控策略;
步骤3:基于双循环温湿度调控策略生成温湿度调控指令,并基于温湿度调控指令控制双循环调控系统对冷库恒温恒湿进行调控。
CN202311064806.2A 2023-08-22 2023-08-22 一种恒温恒湿冷库内外双循环温湿调控系统及调控方法 Active CN11692898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064806.2A CN116928984B (zh) 2023-08-22 2023-08-22 一种恒温恒湿冷库内外双循环温湿调控系统及调控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064806.2A CN116928984B (zh) 2023-08-22 2023-08-22 一种恒温恒湿冷库内外双循环温湿调控系统及调控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928984A true CN116928984A (zh) 2023-10-24
CN116928984B CN116928984B (zh) 2024-03-19

Family

ID=883941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064806.2A Active CN116928984B (zh) 2023-08-22 2023-08-22 一种恒温恒湿冷库内外双循环温湿调控系统及调控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928984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369572A (zh) * 2023-12-07 2024-01-09 广东凯得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恒温酒柜的智能加湿控制方法及其相关设备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80075365A (ko) * 2007-02-12 2008-08-18 한국식품연구원 저온저장고의 시스템 운전상태 자동통보 및 제어장치
US20090024347A1 (en) * 2004-03-11 2009-01-22 Rajit Chandra Thermal Simulation Using Adaptive 3D and Hierarchical Grid Mechanisms
CN104121625A (zh) * 2013-04-23 2014-10-29 艾默生网络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节能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CN107965969A (zh) * 2017-11-30 2018-04-27 陈浩能 一种运输箱体的智能保鲜设备及系统
CN115773624A (zh) * 2022-11-21 2023-03-10 广州万为制冷设备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恒温恒湿冷库内外双循环温湿调控系统及调控方法
CN116105311A (zh) * 2023-01-03 2023-05-12 小米科技(武汉)有限公司 控制空调器运行的方法及装置、空调器、存储介质及设备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90024347A1 (en) * 2004-03-11 2009-01-22 Rajit Chandra Thermal Simulation Using Adaptive 3D and Hierarchical Grid Mechanisms
KR20080075365A (ko) * 2007-02-12 2008-08-18 한국식품연구원 저온저장고의 시스템 운전상태 자동통보 및 제어장치
CN104121625A (zh) * 2013-04-23 2014-10-29 艾默生网络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节能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CN107965969A (zh) * 2017-11-30 2018-04-27 陈浩能 一种运输箱体的智能保鲜设备及系统
CN115773624A (zh) * 2022-11-21 2023-03-10 广州万为制冷设备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恒温恒湿冷库内外双循环温湿调控系统及调控方法
CN116105311A (zh) * 2023-01-03 2023-05-12 小米科技(武汉)有限公司 控制空调器运行的方法及装置、空调器、存储介质及设备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369572A (zh) * 2023-12-07 2024-01-09 广东凯得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恒温酒柜的智能加湿控制方法及其相关设备
CN117369572B (zh) * 2023-12-07 2024-03-15 广东凯得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恒温酒柜的智能加湿控制方法及其相关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928984B (zh) 2024-03-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795484B (zh) 一种智慧空调控制方法和系统
CN108386971B (zh) 中央空调节能自控系统
CN103912966B (zh) 一种地源热泵制冷系统优化控制方法
CN116928984B (zh) 一种恒温恒湿冷库内外双循环温湿调控系统及调控方法
CN103853106B (zh) 一种建筑能源供应设备的能耗预测参数优化方法
WO2022073307A1 (zh) 空调的预启动时间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非易失性存储介质
CN111486552B (zh) 基于分项计量数据的空调冷冻水供水温度策略识别方法
CN107220514B (zh) 基于大数据的空调负荷预测方法及系统
US20210222899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controlling electric heating of air conditioner compressor
CN113325762B (zh) 一种智能建筑个性化用能控制方法、系统、装置和设备
CN111928429A (zh) 数据中心制冷系统的节能控制方法与装置
CN112747416A (zh) 空调系统能耗预测方法及装置
CN113432247B (zh) 基于图神经网络的冷水机组能耗预测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
CN111896831B (zh) 非侵入式综合能源负荷监测的方法及系统
CN116085937B (zh) 智能中央空调节能控制方法及系统
CN116430748B (zh) 一种基于智能设备的节能控制方法及系统
CN112923534A (zh) 基于神经网络和改进粒子群算法的中央空调系统优化方法和系统
CN116995276A (zh) 燃料电池发电系统冷却方法及系统
CN116989432A (zh) 一种空调系统节能运行优化调度方法及系统
CN110762768A (zh) 一种中央空调系统制冷主机的能效比预测方法及装置
CN114200839B (zh) 一种耦合环境行为动态监测的办公建筑能耗智能控制模型
Chen et al. An intelligent monitoring system for a pig breeding environment based on a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CN111609525A (zh) 一种空调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9784719A (zh) 一种大数据驱动的针对既有建筑综合性能的监测系统
CN115754513A (zh) 基于电耗数据的建筑空调能效诊断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