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914421A - 宽带偶极子天线 - Google Patents

宽带偶极子天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914421A
CN116914421A CN202311078090.1A CN202311078090A CN116914421A CN 116914421 A CN116914421 A CN 116914421A CN 202311078090 A CN202311078090 A CN 202311078090A CN 116914421 A CN116914421 A CN 11691442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icrostrip
rectangular
trapezoid
interval
antenn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07809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河
李博
李小平
刘彦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dian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Xidian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dian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Xidian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311078090.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914421A/zh
Publication of CN1169144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91442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36Structural form of radiating elements, e.g. cone, spiral, umbrella; Particular materials used therewith
    • H01Q1/38Structural form of radiating elements, e.g. cone, spiral, umbrella; Particular materials used therewith formed by a conductive layer on an insulating suppor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5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antennas with earthing switches, lead-in devices or lightning protec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5/00Arrangements for simultaneous operation of antennas on two or more different wavebands, e.g. dual-band or multi-band arrangements
    • H01Q5/50Feeding or matching arrangements for broad-band or multi-band operation

Landscapes

  • Waveguide A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宽带偶极子天线,包括介质板、介质板上的辐射体和连接于辐射体的馈电端口。辐射体呈矩形,包括左侧天线单元、第三梯形微带、右侧天线单元和第二矩形微带,左侧天线单元和右侧天线单元左右间隔地设置于第二矩形微带的长边一侧,第二矩形微带、左侧天线单元和右侧天线单元围合形成喇叭形间隔,喇叭形间隔包括梯形间隔和与其连接的矩形间隔,矩形间隔延伸至辐射体的边缘外侧,第三梯形微带位于梯形间隔内。馈电端口设置于矩形间隔内并连接左侧天线单元和右侧天线单元。本发明所提供的宽带偶极子天线能够在不同频点分别工作在全波模式和半波模式,并且结构简单,便于生产和应用,极大地降低了生产成本。

Description

宽带偶极子天线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天线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宽带偶极子天线。
背景技术
偶极子天线包括一对对称放置的导体,也称为“偶极子臂”,导体相互靠近的两端分别与射频电缆的内芯和外芯相连。常见偶极子天线的臂长为半个波长,即0.5λ,λ为偶极子工作频段的中心频率对应的自由空间波长,因此该偶极子天线能够在奇模模式下谐振,即谐振在0.5λ、1.5λ、2.5λ等对应的频点。关于偶极子天线奇模、偶模的相关知识可以参见Bing Xiao等人于2022年发表在IEEE期刊《Transactions on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上第3期第70卷第1643~1652页的《Dipole Antenna with Both Odd and Even ModesExcited and Tuned》一文,该论文图8的蓝色曲线给出了臂长为半个波长的对称偶极子的|S11|曲线,其中,|S11|表示天线的反射系数,臂长为半个波长的偶极子天线只能谐振在0.5λ、1.5λ、2.5λ等奇模对应的频点,无法谐振在1λ、2λ、3λ等偶模模式对应的频点。此外,该论文图3中公开了各个模式对应的电流分布,0.5λ模式的电流最大值数量为1,1λ模式的电流最大值数量为2,1.5λ模式的电流最大值数量为3,以此类推。在偶极子天线的众多工作模式中,0.5λ和1λ模式较为常见,分别为半波模式和全波模式。
为了满足现代通信系统对带宽的要求,研究人员在扩展偶极子带宽方面做了很多尝试。常用的展宽带宽方法是加宽偶极子辐射臂的末端,形成领结形天线,采用这种方法形成的天线的带宽仅为29%,具体可参见Chen Guo等人于2010年8月发表于《Proceedings ofthe XIII Internarional Conference on Ground Penetrating Radar》上的《A 900MHzShielded Bow-tie Antenna System for Ground Penetrating Radar》一文,当|S11|≤-6dB时,天线覆盖0.75~1GHz,而且在谐振点附近,天线工作在半波模式。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宽带偶极子天线,包括介质板、印制于所述介质板上表面的辐射体以及连接于所述辐射体的馈电端口,其中,所述辐射体整体呈矩形,所述辐射体包括左侧天线单元、第三梯形微带、右侧天线单元和第二矩形微带,所述左侧天线单元和所述右侧天线单元左右间隔地设置于所述第二矩形微带的长边一侧,并且所述第二矩形微带、所述左侧天线单元和所述右侧天线单元围合形成喇叭形间隔,所述喇叭形间隔包括梯形间隔和与其连接的矩形间隔,所述矩形间隔延伸至所述辐射体的边缘外侧,所述第三梯形微带位于所述梯形间隔内,所述第三梯形微带的主体方向与所述梯形间隔的主体方向一致,所述馈电端口设置于所述矩形间隔内并连接所述左侧天线单元和所述右侧天线单元。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左侧天线单元与所述右侧天线单元结构对称,所述左侧天线单元包括第一矩形微带和第一直角梯形微带,所述第一矩形微带的长边一侧连接所述第一直角梯形微带的下底,所述第一矩形微带的长边与所述第一直角梯形微带的下底长度一致;所述右侧天线单元包括第三矩形微带和第二直角梯形微带,所述第三矩形微带的长边一侧连接于所述第二直角梯形微带的下底。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馈电端口设置于所述矩形间隔内与所述梯形间隔的交界处,当所述馈电端口的内芯连接所述第一矩形微带时,所述馈电端口的外芯连接所述第三矩形微带;当所述馈电端口的内芯连接所述第三矩形微带时,所述馈电端口的外芯连接所述第一矩形微带。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矩形微带、所述第一直角梯形微带、所述梯形间隔和所述第二直角梯形微带的长度满足:
L=d1+d2+d3
其中,L表示所述第二矩形微带的长度,d1表示所述第一直角梯形微带的上底长度,d2表示所述第二直角梯形微带的上底长度,d3表示所述梯形间隔的下底长度。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矩形间隔的长度与所述第一矩形微带的宽度相同。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梯形微带的下底长度范围为16~19mm,所述第三梯形微带的上底长度范围为3~5mm,所述第三梯形微带高的范围为19~23mm。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馈电端口与所述第一矩形微带中远离所述馈电端口的长边的间距为7~9mm。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矩形微带长边的范围为18~22mm,所述第一矩形微带短边的范围为9~13mm。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直角梯形微带上底的长度范围为9~11mm,所述第一直角梯形微带高的范围为27~31mm。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介质板的厚度为1.6mm,所述介质板的长度和宽度均为80m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发明提供的宽带偶极子天线,结合天线阻抗匹配情况对矩形偶极子臂的结构进行改进,通过增加额外微带辐射体形成左侧天线单元和右侧天线单元并移动馈电端口,从而引入了新的谐振点,并设置第二矩形微带连接左侧天线单元和右侧天线单元这两个辐射臂的末端以激励偶极子的全波模式,解决了由于额外微带辐射体的引入而带来的第一、第二谐振频点向高频移动的问题,实现了天线的小型化。本发明提供的宽带偶极子天线实现了当天线的反射系数在-6dB以下时1.6GHz~5.6GHz的宽带覆盖范围,并且该宽带偶极子天线的带宽为111%。本发明提供的宽带偶极子天线在不同频点分别工作在全波模式和半波模式,其结构简单,便于生产和应用,极大地降低了生产成本。
以下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宽带偶极子天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宽带偶极子天线的技术演进图;
图3是与图2中不同的宽带偶极子天线所对应的频率-反射系数映射关系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宽带偶极子天线分别在不同频率下的矢量电流分布图。
附图标记说明:
1-介质板;2-辐射体;21-第一矩形微带;22-第一直角梯形微带;23-第二矩形微带;24-第二直角梯形微带;25-第三矩形微带;26-第三梯形微带;27-梯形间隔;28-矩形间隔;3-馈电端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阐述本发明为达成预定发明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依据本发明的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有关本发明的前述及其他技术内容、特点及功效,在以下配合附图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说明中即可清楚地呈现。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的说明,可对本发明为达成预定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进行更加深入且具体地了解,然而所附附图仅是提供参考与说明之用,并非用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加以限制。
应当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请参见图1,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宽带偶极子天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在该图中,X轴为水平面的左右方向,Y轴为该水平面的前后方向。该宽带偶极子天线包括介质板1、印制于介质板1上表面的辐射体2以及连接于辐射体2的馈电端口3。
优选地,介质板1采用相对介电常数为4.4、厚度为1.6mm、长度和宽度均为80mm的FR4板材。介质板1的介电常数、厚度和长宽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
辐射体2整体呈矩形,辐射体2包括左侧天线单元、第三梯形微带26、右侧天线单元和第二矩形微带23,左侧天线单元和右侧天线单元左右间隔地设置于第二矩形微带23的长边一侧。进一步地,左侧天线单元与右侧天线单元结构相同,对称地设置于第二矩形微带23长边一侧。进一步地,左侧天线单元包括第一矩形微带21和第一直角梯形微带22,第一直角梯形微带22呈直角梯形,第一矩形微带21的长边一侧连接第一直角梯形微带22的下底,第一矩形微带21的长边与第一直角梯形微带22的下底长度一致。右侧天线单元包括第三矩形微带25和第二直角梯形微带24,第二直角梯形微带24呈直角梯形,第三矩形微带25的长边一侧连接于第二直角梯形微带24的下底,第三矩形微带25的长边与第二直角梯形微带24的下底长度一致。第一矩形微带21和第三矩形微带25相当于传统半波偶极子的两个臂,当仅存在第一矩形微带21和第三矩形微带25被激励时,天线电流方向沿X轴,带宽较窄。
优选地,第一矩形微带21长边的范围为18~22mm,即第一矩形微带21沿X轴方向的尺寸范围为18~22mm,第一矩形微带21短边的范围为9~13mm,即第一矩形微带21沿Y轴方向的尺寸范围为9~13mm。第一直角梯形微带22上底的长度范围为9~11mm,下底长为18~22mm,第一直角梯形微带22高的范围为27~31mm。第二直角梯形微带24的尺寸与第一直角梯形微带22的尺寸一致,第三矩形微带25的尺寸与第一矩形微带21的尺寸一致。本实施例通过将第一矩形微带21和第三矩形微带25的宽度增大,并结合天线阻抗匹配情况对矩形偶极子臂的结构进行改进,形成以第一矩形微带21和第一直角梯形微带22为偶极子其中一个臂,第二直角梯形微带24和第三矩形微带25为偶极子另一个臂的结构,由于Y轴方向尺寸的增加出现了Y轴方向的电流,从而引入了新的谐振点。
第二矩形微带23连接左侧天线单元和右侧天线单元,优选地,第二矩形微带23的长度范围为38~46mm、宽度为1~3mm,第二矩形微带23能够激励偶极子的全波模式,使其谐振频点相较于仅有左侧天线单元和右侧天线单元时的谐振频点向低频移动,实现了天线的小型化。
馈电端口3设置于矩形间隔28内并连接左侧天线单元和右侧天线单元,进一步地,馈电端口3设置于矩形间隔28内与梯形间隔27的交界处,即馈电端口3设置于第一矩形微带21和第三矩形微带25之间。当馈电端口3的内芯连接第一矩形微带21时,馈电端口3的外芯连接第三矩形微带25;当馈电端口3的内芯连接第三矩形微带25时,馈电端口3的外芯连接第一矩形微带21。馈电端口3能够为辐射体2进行馈电,并且,馈电端口3与第一矩形微带21中远离馈电端口3的长边的间距为7~9mm,使得第一矩形微带21中邻近馈电端口3的短边边缘与第三矩形微带25中邻近馈电端口3的短边边缘形成新的电流传播路径,即矩形间隔28的两侧长边边缘形成新的电流传播路径,继而产生新的谐振点。
在本实施例中,馈电端口3采用射频电缆,从而实现为辐射体2馈电,射频电缆的内芯与第一矩形微带21通过焊接技术连接,射频电缆的外芯与第三矩形微带25通过焊接技术连接,或者,射频电缆的内芯与第三矩形微带25通过焊接技术连接,射频电缆的外芯与第一矩形微带21通过焊接技术连接。
第二矩形微带23、左侧天线单元和右侧天线单元围合形成喇叭形间隔,该喇叭形间隔包括梯形间隔27和与其连接的矩形间隔28,该矩形间隔28延伸至辐射体2的边缘外侧,即矩形间隔28为辐射体2上形成的矩形开口。具体地,梯形间隔27位于第一直角梯形微带22和第二直角梯形微带24之间,矩形间隔28位于第一矩形微带21和第三矩形微带25之间,该梯形间隔27的上底连接于矩形间隔28的短边一侧,矩形间隔28的长度与第一矩形微带21的宽度相同。
此外,第三梯形微带26位于梯形间隔27内,第三梯形微带26的主体方向与梯形间隔27的主体方向一致,即第三梯形微带26的上底方向和梯形间隔27的上底方向一致。第三梯形微带26呈梯形,也就是说,第一直角梯形微带22、第二矩形微带23和第二直角梯形微带24合围后在介质板1上形成间隔,该间隔为梯形的梯形间隔27,第三梯形微带26印制于该梯形间隔27内,使得第一直角梯形微带22、第二矩形微带23、第二直角梯形微带24和第三梯形微带26之间形成环状间隔,并且,该环状间隔呈梯形。进一步地,第二矩形微带23、第一直角梯形微带22、梯形间隔27和第二直角梯形微带24的长度满足:
L=d1+d2+d3
其中,L表示所述第二矩形微带(23)的长度,d1表示所述第一直角梯形微带22的上底长度,d2表示所述第二直角梯形微带24的上底长度,d3表示所述梯形间隔27的下底长度。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矩形微带21、第一直角梯形微带22、第二矩形微带23、第二直角梯形微带24、第三矩形微带25合围形成的梯形间隔27的下底长度范围为20~24mm,即梯形间隔27的长底边的长度范围为20~24mm,上底长度范围为3~5mm,即梯形间隔27的短底边的长度范围为3~5mm,梯形间隔27高的范围为27~31mm,即梯形间隔27的上、下底边的间隔范围为27~31mm。第三梯形微带26的下底长度范围为16~19mm,即第三梯形微带26的长底边的长度范围为16~19mm,上底长度范围为3~5mm,即第三梯形微带26的短底边的长度范围为3~5mm,第三梯形微带26高的范围为19~23mm,即第三梯形微带26的上、下底边的间隔范围为19~23mm。本实施例通过合理设计第三梯形微带26与梯形间隔27的间隔范围,使得第三梯形微带26能够感应馈电端口3的能量,进而产生又一个谐振点。
请参见图2和图3,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宽带偶极子天线的技术演进图,图2中(a)示出的天线标记为天线1,图2中(b)示出的天线标记为天线2,图2中(c)示出的天线标记为天线3,图2中(d)示出的天线标记为天线4,图2中(e)示出的天线标记为天线5,图3是与图2中不同的宽带偶极子天线所对应的频率-反射系数映射关系图。
具体地,天线1为传统半波偶极子天线,其天线宽度远小于天线长度,它能够谐振在0.5λ、1.5λ、2.5λ等奇模对应的频点,如图3中(a)所示,天线1在2.3GHz、6.6GHz等频点附近产生S参数的波谷,而且在这些频点处,天线1仅有沿所述X轴方向的电流。具体地,2.3GHz对应0.5λ,6.6GHz对应1.5λ,6.6GHz约为2.3GHz的3倍,符合1.5λ与0.5λ倍数关系。在天线1的基础上,本实施例通过增加沿Y轴方向的尺寸,即增大半波偶极子的宽度,使半波偶极子的宽度与长度可比拟,相当于沿X轴方向延伸的半波偶极子与沿Y轴方向延伸的半波偶极子的组合,因此在天线1的谐振点的基础上,天线2引入了沿Y轴方向的电流,增加了天线谐振点个数,具体地,如图3中(a)天线2的频率-反射系数映射关系,天线2在4GHz左右产生了新的谐振点,至于天线2基于天线1原来在2.3GHz所产生的第一个谐振点,则向高频方向移动至3GHz,形成天线2的第一个谐振点,这是因为沿Y轴方向延伸的金属辐射体对沿X轴方向延伸的金属辐射体产生了扰动。此外,天线2基于天线1原来在6.6GHz的第二谐振点向低频段移动至6.4GHz,形成天线2的第三个谐振点。
将天线2中偶极子的两个臂的末端连接起来,并对偶极子臂的形状进行改进,形成天线3。偶极子的臂的末端相连,激发了天线的全波模式,而对偶极子臂形状的改变,则是为了提高阻抗匹配程度。天线3的第一个谐振点2GHz附近,天线3相当于两个半波偶极子串联在一起,其等效长度为1λ,对应全波模式。具体地,第一矩形微带21和第三矩形微带25相当于第一个半波偶极子,第一直角梯形微带22的上底、第二直角梯形微带24的上底与第二矩形微带23所形成的结构相当于第二个半波偶极子。由于天线波长与工作频率成反比,理论上来说,天线3基于天线2原来在3GHz的第一个谐振点应减小至原来的一半,也就是1.5GHz,但由于波长缩短效应,如图3中(a)所示,无法达到理论数值,而是减小到2GHz,形成天线3的第一个谐振点。与此同时,天线3基于天线2原来在4GHz的谐振点向低频方向移动至3GHz,形成天线3的第二个谐振点,天线3基于天线2原来在6.4GHz的谐振点向低频方向移动至5.5GHz,形成天线3的第三个谐振点。可以说,天线3中偶极子的臂的末端相连,使得原有天线2的所有谐振频点向低频移动,实现了天线的小型化。
为了进一步扩展天线带宽,将天线3位于底端的馈电端口3上移至矩形间隔28的顶端,形成天线4。馈电端口3的移动增加了天线电流的传播路径,使得第一矩形微带21的右侧边缘和第三矩形微带25左侧边缘形成了等效偶极子,如图3中(b)所示,天线4在3.7GHz产生了新的谐振点,即第三个谐振点。天线4基于天线3原来在5.5GHz的谐振点消失。
最后,在第一矩形微带21、第一直角梯形微带22、第二矩形微带23、第二直角梯形微带24、第三矩形微带25合围形成的梯形缝隙中,设置第三梯形微带26,形成天线5,由于馈电端口3的能量耦合至第三梯形微带26上,天线5在5.5GHz处又产生了一个新的谐振点,即第四谐振点。最终,所述第一个谐振点、第二个谐振点、第三个谐振点与第三梯形微带26激发的第四个谐振点融合在一起,实现了当天线的反射系数在-6dB以下时1.6GHz~5.6GHz的宽带覆盖范围。
请参见图4,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宽带偶极子天线分别在不同频率下的矢量电流分布图。具体地,图4中(a)~(d)分别给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宽带偶极子天线在2GHz、2.85GHz、4.1GHz和5.5GHz对应的矢量电流分布图,以进一步说明本实施例提供的宽带偶极子天线的工作模式和工作原理。该矢量电流分布图的中心位置为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宽带偶极子天线,该矢量分布图中箭头的指向代表宽带偶极子天线的电流方向,采用灰度表示电流值大小,灰度越小,电流越大。从图4可以看出,当天线谐振在2GHz时,电流主要集中在第一矩形微带21、第二矩形微带23、第三矩形微带25上,其中,第一矩形微带21和第三矩形微带25的电流方向一致,且在它们的中间位置馈电端口3附近形成了电流最大值。此外,第二矩形微带23上的电流方向与第一矩形微带21和第三矩形微带25的电流方向一致,且在第二矩形微带23的中间位置形成了另一个电流最大值,电流最大值的数量为2,符合全波模式的特征。当天线谐振在2.85GHz时,电流主要集中在第一矩形微带21、第一直角梯形微带22中的靠近第三梯形微带26的侧边边缘,即第一矩形微带21、第一直角梯形微带22的右侧边缘,以及第二直角梯形微带24、第三矩形微带25中靠近第三梯形微带26的侧边边缘,即第二直角梯形微带24、第三矩形微带25的左侧边缘,并在馈电端口3处电流最大,电流最大值的数量为1,符合半波模式的特征。当天线谐振在4.1GHz时,电流主要集中在第一矩形微带21的右侧边缘、第三矩形微带25的左侧边缘,且在馈电端口3处形成了一个电流最大值,电流最大值的数量为1,符合半波模式的特征。当天线谐振在5.5GHz时,电流主要集中在第三梯形微带26上,这是因为馈电端口3的能量通过缝隙耦合至第三梯形微带26。
本实施例结合天线阻抗匹配情况对矩形偶极子臂的结构进行改进,增加额外微带辐射体形成左侧天线单元和右侧天线单元,即偶极子的两个辐射臂,并移动馈电端口,从而引入了新的谐振点,并设置第二矩形微带23连接偶极子两个辐射臂的末端以激励偶极子的全波模式,解决了由于额外微带辐射体的引入而带来的第一、第二谐振频点向高频移动的问题,实现了天线的小型化。在第一个谐振点2GHz附近天线工作在全波模式、第二个谐振点2.85GHz、第三个谐振点4.1GHz和第四个谐振点5.5GHz附近天线工作在半波模式,实现了当天线的反射系数在-6dB以下时1.6GHz~5.6GHz的宽带覆盖范围,并且该宽带偶极子天线的带宽为111%。本实施提供的宽带偶极子天线在不同频点分别工作在全波模式和半波模式,并且结构简单便于生产和应用,极大地降低了生产成本。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宽带偶极子天线,其特征在于,包括介质板(1)、印制于所述介质板(1)上表面的辐射体(2)以及连接于所述辐射体(2)的馈电端口(3),
其中,所述辐射体(2)整体呈矩形,所述辐射体(2)包括左侧天线单元、第三梯形微带(26)、右侧天线单元和第二矩形微带(23),所述左侧天线单元和所述右侧天线单元左右间隔地设置于所述第二矩形微带(23)的长边一侧,并且所述第二矩形微带(23)、所述左侧天线单元和所述右侧天线单元围合形成喇叭形间隔,所述喇叭形间隔包括梯形间隔(27)和与其连接的矩形间隔(28),所述矩形间隔(28)延伸至所述辐射体(2)的边缘外侧,所述第三梯形微带(26)位于所述梯形间隔(27)内,所述第三梯形微带(26)的主体方向与所述梯形间隔(27)的主体方向一致,所述馈电端口(3)设置于所述矩形间隔(28)内并连接所述左侧天线单元和所述右侧天线单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宽带偶极子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左侧天线单元与所述右侧天线单元结构对称,所述左侧天线单元包括第一矩形微带(21)和第一直角梯形微带(22),所述第一矩形微带(21)的长边一侧连接所述第一直角梯形微带(22)的下底,所述第一矩形微带(21)的长边与所述第一直角梯形微带(22)的下底长度一致;所述右侧天线单元包括第三矩形微带(25)和第二直角梯形微带(24),所述第三矩形微带(25)的长边一侧连接于所述第二直角梯形微带(24)的下底。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宽带偶极子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馈电端口(3)设置于所述矩形间隔(28)内与所述梯形间隔(27)的交界处,当所述馈电端口(3)的内芯连接所述第一矩形微带(21)时,所述馈电端口(3)的外芯连接所述第三矩形微带(25);当所述馈电端口(3)的内芯连接所述第三矩形微带(25)时,所述馈电端口(3)的外芯连接所述第一矩形微带(21)。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宽带偶极子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矩形微带(23)、所述第一直角梯形微带(22)、所述梯形间隔(27)和所述第二直角梯形微带(24)的长度满足:
L=d1+d2+d3
其中,L表示所述第二矩形微带(23)的长度,d1表示所述第一直角梯形微带(22)的上底长度,d2表示所述第二直角梯形微带(24)的上底长度,d3表示所述梯形间隔(27)的下底长度。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宽带偶极子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矩形间隔(28)的长度与所述第一矩形微带(21)的宽度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宽带偶极子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梯形微带(26)的下底长度范围为16~19mm,所述第三梯形微带(26)的上底长度范围为3~5mm,所述第三梯形微带(26)高的范围为19~23mm。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宽带偶极子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馈电端口(3)与所述第一矩形微带(21)中远离所述馈电端口(3)的长边的间距为7~9mm。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宽带偶极子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矩形微带(21)长边的范围为18~22mm,所述第一矩形微带(21)短边的范围为9~13mm。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宽带偶极子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直角梯形微带(22)上底的长度范围为9~11mm,所述第一直角梯形微带(22)高的范围为27~31mm。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宽带偶极子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介质板(1)的厚度为1.6mm,所述介质板(1)的长度和宽度均为80mm。
CN202311078090.1A 2023-08-25 2023-08-25 宽带偶极子天线 Pending CN11691442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078090.1A CN116914421A (zh) 2023-08-25 2023-08-25 宽带偶极子天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078090.1A CN116914421A (zh) 2023-08-25 2023-08-25 宽带偶极子天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914421A true CN116914421A (zh) 2023-10-20

Family

ID=883533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078090.1A Pending CN116914421A (zh) 2023-08-25 2023-08-25 宽带偶极子天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914421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431087B2 (en) Wideband, low profile, small area, circular polarized UHF antenna
US6281843B1 (en) Planar broadband dipole antenna for linearly polarized waves
Eldek Design of double dipole antenna with enhanced usable bandwidth for wideband phased array applications
US7978149B2 (en) Dielectric resonator antenna with bending metallic planes
US7471248B2 (en) Planar multiband antenna
EP1628359B1 (en) Small planar antenna with enhanced bandwidth and small strip radiator
KR100720703B1 (ko) 향상된 대역폭을 갖는 평면형 소형 안테나 및 소형 스트립방사체
KR101394437B1 (ko) 아이솔레이션 특성을 향상시키는 멀티밴드 안테나 및 멀티밴드 안테나 시스템
KR101489182B1 (ko) 무한 파장 안테나 장치
JPH11150415A (ja) 多周波アンテナ
CN106058447A (zh) 一种适用于x波段的宽带宽波束圆极化介质谐振器天线
US8736514B2 (en) Antenna
US7554507B2 (en) UWB antenna with unidirectional radiation pattern
JP4021642B2 (ja) アンテナ構造及び無線装置
JP4364439B2 (ja) アンテナ
CN111682312B (zh) 沿e平面非对称切割的贴片天线
Jagtap et al. Gain and bandwidth enhancement of circularly polarized MSA using PRS and AMC layers
CN111355027B (zh) 自去耦天线阵列
KR100729627B1 (ko) 단방향성 방사패턴을 갖는 초광대역 안테나
CN102340051A (zh) 双v型双频天线
CN116914421A (zh) 宽带偶极子天线
Padhi et al. Design of a corrugated microstrip patch antenna with modified ground plane
CN110707425A (zh) 一种基于siw的大频率比背腔天线
JP2003087050A (ja) スロット型ボウタイアンテナ装置、および、その構成方法
Mathur et al. Yagi-Uda-Inspired Pattern Reconfigurable MIMO Antenna with Suppressed Harmonics and Minimum Parasitic Presence for WLAN Application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