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885771B - 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分析方法、系统、终端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分析方法、系统、终端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885771B
CN116885771B CN202310732107.4A CN202310732107A CN116885771B CN 116885771 B CN116885771 B CN 116885771B CN 202310732107 A CN202310732107 A CN 202310732107A CN 116885771 B CN116885771 B CN 11688577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generation
grid
target
acquiring
generation m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73210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885771A (zh
Inventor
孙韵琳
李远康
李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Huaju De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Guangdong Yongguang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Huaju De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Guangdong Yongguang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Huaju De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Guangdong Yongguang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Huaju De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732107.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885771B/zh
Publication of CN1168857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88577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88577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88577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6/0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 G06F16/90Details of database functions independent of the retrieved data types
    • G06F16/95Retrieval from the web
    • G06F16/953Querying, e.g. by the use of web search engines
    • G06F16/9537Spatial or temporal dependent retrieval, e.g. spatiotemporal queri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50/00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business sectors, e.g. utilities or tourism
    • G06Q50/06Electricity, gas or water supply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3/38Arrangements for parallely feeding a single network by two or more generators, converters or transformers
    • H02J3/381Dispersed generato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details of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2203/10Power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systems management focussing at grid-level, e.g. load flow analysis, node profile computation, meshed network optimisation, active network management or spinning reserve management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2300/00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characterised by decentralized, dispersed, or local generation
    • H02J2300/20The dispersed energy generation being of renewable origin
    • H02J2300/22The renewable source being solar energy
    • H02J2300/24The renewable source being solar energy of photovoltaic origi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2300/00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characterised by decentralized, dispersed, or local generation
    • H02J2300/20The dispersed energy generation being of renewable origin
    • H02J2300/28The renewable source being wind energy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电力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分析方法、系统、终端及存储介质,其方法包括:获取目标地域的电量信息,基于电量信息,获取电网供电总量以及用电总量,获取用电总量与电网供电总量之间的电量差值,判断电量差值是否大于或等于0,若电量差值大于或等于0,则获取目标地域的气候信息,获取用电时间节点,基于气候信息以及用电时间节点,获取目标气候特征,基于目标气候特征,获取并网发电模式,基于并网发电模式以及电量差值,获取并网发电方案。本申请有助于提高并网发电方案的合理性。

Description

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分析方法、系统、终端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力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分析方法、系统、终端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用电成为解决国计民生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煤炭作为电能生产的重要原料,具有不可再生性质,且大量的煤炭开采和利用也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破坏,不利于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为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多地区采用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的方式,来降低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在电能生产中的使用量,然而,不同地域之间的地域特征存在差异,因此导致所采用的并网发电方案并不合理。
发明内容
为了有助于提高并网发电方案的合理性,本申请提供一种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分析方法、系统、终端及存储介质。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分析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分析方法,包括:
获取目标地域的电量信息;
基于所述电量信息,获取电网供电总量以及用电总量;
获取所述用电总量与所述电网供电总量之间的电量差值;
判断所述电量差值是否大于或等于0;
若所述电量差值大于或等于0,则获取所述目标地域的气候信息;
获取用电时间节点;
基于所述气候信息以及所述用电时间节点,获取目标气候特征;
基于所述目标气候特征,获取并网发电模式;
基于所述并网发电模式以及所述电量差值,获取并网发电方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先获取目标地域的电网供电总量以及用电总量之间的电量差值,并判断该电量差值是否大于或等于0,若大于或等于0,则表示该目标地域的电网供电总量小于该地区的用电总量,即目标地域存在供电不足的情况,因此为保障用户正常用电,需要进行并网供电,为进一步提高并网发电方案的合理性,先获取目标地域的气候信息和用电时间节点,根据气候信息和用电时间节点获取目标气候特征,再根据目标气候特征获取适合目标地域用电时间节点的并网发电模式,最后根据并网发电模式以及电量差值,获取符合目标地域用电时间节点的并网发电方案;
通过将不同目标地域的目标气候特征作为生成并网发电方案的生成依据,有助于根据不同目标气候特征生成与目标地域相符合的并网发电方案,从而有助于提高并网发电方案的合理性。
可选的,所述基于所述气候信息以及所述用电时间节点,获取目标气候特征的具体步骤包括:
基于所述气候信息,获取所述目标地域的光照信息和风力信息;
基于所述用电时间节点以及所述光照信息,获取目标光照强度;
基于所述用电时间节点以及所述风力信息,获取目标风力等级;
将所述目标光照强度和所述目标风力等级作为所述目标气候特征。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根据用电时间节点以及光照信息,获取目标光照强度,根据用电时间节点以及风力信息,获取目标风力等级,最后将目标光照强度和目标风力等级作为目标气候特征,将目标气候特征具体为目标光照强度和目标风力等级,根据目标光照强度和目标风力等级有助于后续更加清楚以及合理的获取并网发电模式,从而有助于提高并网发电方案的合理性。
可选的,所述并网发电模式包括风力发电模式和光伏发电模式,所述基于所述目标气候特征,获取并网发电模式的具体步骤包括:
判断所述目标风力等级是否超过预设风力阈值;
若所述目标风力等级超过所述预设风力阈值,则获取所述目标地域的风力发电能力;
基于所述目标风力等级以及所述风力发电能力,获取风力发电量;
判断所述风力发电量是否超过所述电量差值;
若所述风力发电量超过所述电量差值,则将风力发电模式作为所述并网发电模式。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先判断目标风力等级是否超过预设风力阈值,若超过,则表明目标地域用电时间节点的目标风力等级满足风力发电的要求,为进一步判断能否单独将风力发电模式作为并网发电模式,需要进一步获取目标地域的风力发电能力,再根据目标风力等级以及风力发电能力,获取风力发电量,最后判断风力发电量是否超过电量差值,若超过,则表明目标地域用电时间节点的风力发电量以及电网供电总量之和即可满足用户用电需求,因此将风力发电模式作为并网发电模式;
由于风力发电模式更加环保,因此在风力发电量和电网供电总量之和满足用户用电需求的前提下,减少光伏发电,有助于减少谐波污染和孤岛效应等,从而有助于提高并网发电方案的合理性。
可选的,在所述判断所述风力发电量是否超过所述电量差值之后包括:
若所述目标风力等级未超过所述预设风力阈值,则判断所述目标光照强度是否超过预设光照阈值;
若所述目标光照强度超过所述预设光照阈值,则获取所述目标地域的光伏发电能力;
基于所述目标光照强度以及所述光伏发电能力,获取光伏发电量;
判断所述光伏发电量是否超过所述电量差值;
若所述光伏发电量超过所述电量差值,则将光伏发电模式作为所述并网发电模式。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若目标风力等级未超过预设风力阈值,则表明目标地域用电时间节点的风力发电量以及电网供电总量之和不能满足用户用电需求,因此进一步判断目标光照强度是否超过预设光照阈值,若超过,则表明目标地域用电时间节点的目标光照强度满足光伏发电的要求,再获取目标地域的光伏发电能力,根据目标光照强度以及光伏发电能力,获取光伏发电量,最后判断光伏发电量是否超过电量差值,若超过,则表明目标地域用电时间节点的光伏发电量以及电网供电总量之和即可满足用户用电需求,因此将风力发电模式作为并网发电模式;在光伏发电量和电网供电总量之和满足用户用电需求的前提下,减少风力发电,有助于减少由于风力不稳导致的电压波动等问题。
可选的,一种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分析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风力发电量未超过所述电量差值且所述光伏发电量未超过所述电量差值,则将所述风力发电模式以及所述光伏发电模式作为所述并网发电模式。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若风力发电量未超过所述电量差值且光伏发电量未超过电量差值,则表明,光靠目标地域用电时间节点的风力发电量以及电网供电总量之和,或者光靠目标地域用电时间节点的光伏发电量以及电网供电总量之和均不能满足用户用电需求,因此将风力发电模式以及光伏发电模式作为所述并网发电模式,有助于减少单独依靠一种并网发电模式发电而导致供电不足影响用户生产生活的情况发生。
可选的,所述基于所述并网发电模式以及所述电量差值,获取并网发电方案的具体步骤包括:
若所述并网发电模式为风力发电模式,则基于风力发电模式以及所述电量差值生成第一方案,并将第一方案作为所述并网发电方案;
若所述并网发电模式为所述光伏发电模式,则基于光伏发电模式以及所述电量差值生成第二方案,并将第二方案作为所述并网发电方案;
若所述并网发电模式为所述风力发电模式以及所述光伏发电模式,则基于所述风力发电模式、所述光伏发电模式以及所述电量差值生成第三方案,并将第三方案作为所述并网发电方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若并网发电模式为风力发电模式,则将第一方案作为并网发电方案,若并网发电模式为光伏发电模式,则将第二方案作为并网发电方案,若并网发电模式为风力发电模式以及光伏发电模式,则将第三方案作为并网发电方案,根据不同并网发电模式,选择与之对应的并网发电方案,有助于并网发电方式与实际情况更加符合,从而有助于提高并网发电方案的合理性。
可选的,所述若所述并网发电模式为所述风力发电模式以及所述光伏发电模式,则基于所述风力发电模式、所述光伏发电模式以及所述电量差值生成第三方案,并将第三方案作为所述并网发电方案的具体步骤包括:
若所述并网发电模式为所述风力发电模式以及所述光伏发电模式,则分别获取所述电量差值与所述风力发电量之间的第一比值以及所述电量差值与所述光伏发电量之间的第二比值;
判断所述第一比值是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比值;
若所述第一比值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比值,则基于预设第一规则生成所述第三方案,并将所述第三方案作为所述并网发电方案;
若所述第一比值小于所述第二比值,则基于预设第二规则生成所述第三方案,并将所述第三方案作为所述并网发电方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分别获取电量差值与风力发电量之间的第一比值以及电量差值与光伏发电量之间的第二比值,并判断第一比值是否大于或等于第二比值,若是,则表明风力发电量大于或等于光伏发电量,根据预设第一规则,优先选择风力发电模式进行并网发电,若否,则表明光伏发电量大于风力发电量,根据预设第二规则,优先选择光伏发电模式进行并网发电,有助于减少因多种不同并网发电方式同时进行而产生的不良影响。
第二方面,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分析系统,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分析系统,包括:
第一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目标地域的电量信息;
第二获取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电量信息,获取电网供电总量以及用电总量;
第三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用电总量与所述电网供电总量之间的电量差值;
第一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所述电量差值是否大于或等于0;
第四获取模块,若所述电量差值大于或等于0,则所述第四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目标地域的气候信息;
第五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用电时间节点;
第六获取模块,用于基于所述气候信息以及所述用电时间节点,获取目标气候特征;
第七获取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目标气候特征,获取并网发电模式;
第八获取模块,用于基于所述并网发电模式以及所述电量差值,获取并网发电方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先获取目标地域的电网供电总量以及用电总量之间的电量差值,并判断该电量差值是否大于或等于0,若大于或等于0,则表示该目标地域的电网供电总量小于该地区的用电总量,即目标地域存在供电不足的情况,因此为保障用户正常用电,需要进行并网供电,为进一步提高并网发电方案的合理性,先获取目标地域的气候信息和用电时间节点,根据气候信息和用电时间节点获取目标气候特征,再根据目标气候特征获取适合目标地域用电时间节点的并网发电模式,最后根据并网发电模式以及电量差值,获取符合目标地域用电时间节点的并网发电方案;
通过将不同目标地域的目标气候特征作为生成并网发电方案的生成依据,有助于根据不同目标气候特征生成与目标地域相符合的并网发电方案,从而有助于提高并网发电方案的合理性。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的一种计算机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智能终端,包括存储器、处理器,所述存储器中用于存储能够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加载计算机程序时,执行第一方面的方法。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基于第一方面的方法生成计算机程序,并存储于存储器中,以被处理器加载执行,从而,根据存储器及处理器制作智能终端,方便使用者使用。
第四方面,本申请提供的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加载时,执行第一方面的方法。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基于第一方面的方法生成计算机程序,并存储于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以被处理器加载并执行,通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方便计算机程序的可读及存储。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有益技术效果:
先获取目标地域的电网供电总量以及用电总量之间的电量差值,并判断该电量差值是否大于或等于0,若大于或等于0,则表示该目标地域的电网供电总量小于该地区的用电总量,即目标地域存在供电不足的情况,因此为保障用户正常用电,需要进行并网供电,为进一步提高并网发电方案的合理性,先获取目标地域的气候信息和用电时间节点,根据气候信息和用电时间节点获取目标气候特征,再根据目标气候特征获取适合目标地域用电时间节点的并网发电模式,最后根据并网发电模式以及电量差值,获取符合目标地域用电时间节点的并网发电方案;
通过将不同目标地域的目标气候特征作为生成并网发电方案的生成依据,有助于根据不同目标气候特征生成与目标地域相符合的并网发电方案,从而有助于提高并网发电方案的合理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一种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分析方法的主要流程图;
图2是步骤S201至步骤S204的步骤流程图;
图3是步骤S301至步骤S305的步骤流程图;
图4是步骤S401至步骤S405的步骤流程图;
图5是步骤S501的步骤流程图;
图6是步骤S601至步骤S603的步骤流程图;
图7是步骤S701至步骤S704的步骤流程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一种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分析系统的模块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第一获取模块;2、第二获取模块;3、第三获取模块;4、第一判断模块;5、第四获取模块;6、第五获取模块;7、第六获取模块;8、第七获取模块;9、第八获取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方面,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分析方法。
参照图1,一种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分析方法,包括步骤S101至步骤S109:
步骤S101:获取目标地域的电量信息。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目标地域即判断是否需要进行并网发电以及如何进行并网发电的区域,本实施例中,目标地域可以是某个省、市或区等;电量信息包括该目标地域的电网供电总量以及用电总量。
步骤S102:基于电量信息,获取电网供电总量以及用电总量。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电网供电总量即预设时间段内向该目标地域内进行电网供电的总量,用电总量即预设时间段内该目标地域内用户的用电总量,包括居民用电总量、工业用电总量以及电网消耗的电量等之和。
步骤S103:获取用电总量与电网供电总量之间的电量差值。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电量差值即用电总量减去电网供电总量所得到的差值,例如用电总量为100kwh,而电网供电总量为90kwh,则电量差值为100-90=10kwh。
步骤S104:判断电量差值是否大于或等于0。
步骤S105:若电量差值大于或等于0,则获取目标地域的气候信息。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气候信息包括光照信息和风力信息,例如目标地域一年内,哪个时间段内的光照强度较强,哪个时间段内的光照强度较弱,哪个时间段风力等级较大,哪个时间段风力等级较小等。
若电量差值小于0,则终止该执行程序。
步骤S106:获取用电时间节点。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用电时间节点即判断是否需要并网发电的时间节点,可以具体到某天或其他时间节点。
步骤S107:基于气候信息以及用电时间节点,获取目标气候特征。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目标气候特征即用电时间节点目标地域的气候特征,例如用电时间节点为1月1日,目标地域为长沙市,那么目标气候特征即长沙市在1月1日时的气候特征,包括风力等级以及光照强度等,可以通过过去5年或10年时间内,该时间节点风力等级以及光照强度等的平均值来设置目标气候特征。
步骤S108:基于目标气候特征,获取并网发电模式。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并网发电模式包括风力发电模式和光伏发电模式,本实施例中根据目标气候特征来设置与实际相符合的并网发电模式,例如长沙市8月1日的光照强度较强,但是风力等级较低,因此选择光伏发电模式作为并网发电模式更加合理。
步骤S109:基于并网发电模式以及电量差值,获取并网发电方案。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并网发电方案即根据并网发电模式,生产与电量差值数值相等的电能的方案。
本实施例提供的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分析方法,先获取目标地域的电网供电总量以及用电总量之间的电量差值,并判断该电量差值是否大于或等于0,若大于或等于0,则表示该目标地域的电网供电总量小于该地区的用电总量,即目标地域存在供电不足的情况,因此为保障用户正常用电,需要进行并网供电,为进一步提高并网发电方案的合理性,先获取目标地域的气候信息和用电时间节点,根据气候信息和用电时间节点获取目标气候特征,再根据目标气候特征获取适合目标地域用电时间节点的并网发电模式,最后根据并网发电模式以及电量差值,获取符合目标地域用电时间节点的并网发电方案。
通过将不同目标地域的目标气候特征作为生成并网发电方案的生成依据,有助于根据不同目标气候特征生成与目标地域相符合的并网发电方案,从而有助于提高并网发电方案的合理性。
参照图2,在本实施例的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步骤S107基于气候信息以及用电时间节点,获取目标气候特征的具体步骤包括步骤S201至步骤S204:
步骤S201:基于气候信息,获取目标地域的光照信息和风力信息。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光照信息即光照强度信息,例如目标地域一年内什么时间段的光照强度最强或最弱,风力信息即风力等级信息,例如目标地域一年内不同时间段的风力等级高低情况。
步骤S202:基于用电时间节点以及光照信息,获取目标光照强度。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目标光照强度即目标地域内用电时间节点所对应的光照强度,本实施例中,为该时间节点内的平均光照强度,例如长沙市1月1日19至6时的光照强度为0,6至8时的光照强度为5lx,8至10时的光照强度为20lx,10至17时的光照强度为50lx,17至19时的光照强度为10lx,则目标光照强度为(0*11+5*2+20*2+50*7+10*2)/24=17.5lx。
步骤S203:基于用电时间节点以及风力信息,获取目标风力等级。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目标风力等级即目标地域内用电时间节点所对应的风力等级,本实施例中,目标风力等级为该时间节点内的平均风力等级,本实施例中,目标风力发电等级可以分为1至10级,其中1级所对应的风力最小,10级所对应的风力最大。
步骤S204:将目标光照强度和目标风力等级作为目标气候特征。
本实施方式提供的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分析方法,根据用电时间节点以及光照信息,获取目标光照强度,根据用电时间节点以及风力信息,获取目标风力等级,最后将目标光照强度和目标风力等级作为目标气候特征,将目标气候特征具体为目标光照强度和目标风力等级,根据目标光照强度和目标风力等级有助于后续更加清楚以及合理的获取并网发电模式,从而有助于提高并网发电方案的合理性。
参照图3,在本实施例的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步骤S108基于目标气候特征,获取并网发电模式的具体步骤包括步骤S301至步骤S305:
步骤S301:判断目标风力等级是否超过预设风力阈值。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预设风力阈值即预先设置的用于判断目标风力等级是否满足风力发电要求的判断标准,本实施例中预设风力阈值可以设置为3级。
步骤S302:若目标风力等级超过预设风力阈值,则获取目标地域的风力发电能力。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风力发电能力即该目标地域根据目标风力等级,在预设时间段内(如一天)通过风力发电模式生产电能的能力,例如该目标地域内共有10组风力发电机组,每组风力发电机组每天最少能生产电能10kwh,则风力发电能力为10*10=100kwh。
若目标风力等级未超过预设风力阈值,则结束当前步骤并判断目标光照强度是否超过预设光照阈值。
步骤S303:基于目标风力等级以及风力发电能力,获取风力发电量。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风力发电量即该目标地域内根据目标风力等级所对应的目标系数,在预设时间段内(如一天)通过风力发电模式生产电能的总量,本实施例中为风力发电能力乘以第一目标系数,该第一目标系数为根据目标风力等级设置,本实施例中,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分析系统中存储有不同目标风力等级所对应的第一目标系数。
步骤S304:判断风力发电量是否超过电量差值。
步骤S305:若风力发电量超过电量差值,则将风力发电模式作为并网发电模式。
本实施方式提供的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分析方法,先判断目标风力等级是否超过预设风力阈值,若超过,则表明目标地域用电时间节点的目标风力等级满足风力发电的要求,为进一步判断能否单独将风力发电模式作为并网发电模式,需要进一步获取目标地域的风力发电能力,再根据目标风力等级以及风力发电能力,获取风力发电量,最后判断风力发电量是否超过电量差值,若超过,则表明目标地域用电时间节点的风力发电量以及电网供电总量之和即可满足用户用电需求,因此将风力发电模式作为并网发电模式。
由于风力发电模式更加环保,因此在风力发电量和电网供电总量之和满足用户用电需求的前提下,减少光伏发电,有助于减少谐波污染和孤岛效应等,从而有助于提高并网发电方案的合理性。
参照图4,在本实施例的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在步骤S304判断风力发电量是否超过电量差值之后还包括步骤S401至步骤S405:
步骤S401:若目标风力等级未超过预设风力阈值,则判断目标光照强度是否超过预设光照阈值。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预设光照阈值即预先设置的用于判断目标光照强度是否满足光伏发电要求的判断标准,本实施例中预设光照阈值可以设置为10lx。
步骤S402:若目标光照强度超过预设光照阈值,则获取目标地域的光伏发电能力。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光伏发电能力即该目标地域根据目标光照强度,在预设时间段内(如一天)通过光伏发电模式生产电能的能力,例如该目标地域内共有10组光伏发电机组,每组光伏发电机组每天最少能生产电能10kwh,则光伏发电能力为10*10=100kwh。
若目标光照强度未超过预设光照阈值,则结束当前执行流程。
步骤S403:基于目标光照强度以及光伏发电能力,获取光伏发电量。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光伏发电量即该目标地域内根据目标光照强度,在预设时间段内(如一天)通过光伏发电模式生产电能的总量,本实施例中为光伏发电能力乘以第二目标系数,该第二目标系数为根据目标光照强度设置,本实施例中,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分析系统中存储有不同目标光照强度所对应的第二目标系数。
步骤S404:判断光伏发电量是否超过电量差值。
步骤S405:若光伏发电量超过电量差值,则将光伏发电模式作为并网发电模式。
本实施方式提供的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分析方法,若目标风力等级未超过预设风力阈值,则表明目标地域用电时间节点的风力发电量以及电网供电总量之和不能满足用户用电需求,因此进一步判断目标光照强度是否超过预设光照阈值,若超过,则表明目标地域用电时间节点的目标光照强度满足光伏发电的要求,再获取目标地域的光伏发电能力,根据目标光照强度以及光伏发电能力,获取光伏发电量,最后判断光伏发电量是否超过电量差值,若超过,则表明目标地域用电时间节点的光伏发电量以及电网供电总量之和即可满足用户用电需求,因此将风力发电模式作为并网发电模式;在光伏发电量和电网供电总量之和满足用户用电需求的前提下,减少风力发电,有助于减少由于风力不稳导致的电压波动等问题。
参照图5,在本实施例的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一种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分析方法还包括步骤S501:
步骤S501:若风力发电量未超过电量差值且光伏发电量未超过电量差值,则将风力发电模式以及光伏发电模式作为并网发电模式。
本实施方式提供的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分析方法,若风力发电量未超过电量差值且光伏发电量未超过电量差值,则表明,光靠目标地域用电时间节点的风力发电量以及电网供电总量之和,或者光靠目标地域用电时间节点的光伏发电量以及电网供电总量之和均不能满足用户用电需求,因此将风力发电模式以及光伏发电模式作为并网发电模式,有助于减少单独依靠一种并网发电模式发电而导致供电不足影响用户生产生活的情况发生。
参照图6,在本实施例的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步骤S109基于并网发电模式以及电量差值,获取并网发电方案的具体步骤包括步骤S601至步骤S603:
步骤S601:若并网发电模式为风力发电模式,则基于风力发电模式以及电量差值生成第一方案,并将第一方案作为并网发电方案。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第一方案即采用风力发电模式进行风力发电,其发电量为电量差值所对应的电能数量。
步骤S602:若并网发电模式为光伏发电模式,则基于光伏发电模式以及电量差值生成第二方案,并将第二方案作为并网发电方案。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第二方案即采用光伏发电模式进行光伏发电,其发电量为电量差值所对应的电能数量。
步骤S603:若并网发电模式为风力发电模式以及光伏发电模式,则基于风力发电模式、光伏发电模式以及电量差值生成第三方案,并将第三方案作为并网发电方案。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第三方案即采用风力发电模式进行风力发电,以及采用光伏发电模式进行光伏发电,其风力发电模式和光伏发电模式发电总量为电量差值所对应的电能数量。
本实施方式提供的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分析方法,若并网发电模式为风力发电模式,则将第一方案作为并网发电方案,若并网发电模式为光伏发电模式,则将第二方案作为并网发电方案,若并网发电模式为风力发电模式以及光伏发电模式,则将第三方案作为并网发电方案,根据不同并网发电模式,选择与之对应的并网发电方案,有助于并网发电方式与实际情况更加符合,从而有助于提高并网发电方案的合理性。
参照图7,在本实施例的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步骤S603若并网发电模式为风力发电模式以及光伏发电模式,则基于风力发电模式、光伏发电模式以及电量差值生成第三方案,并将第三方案作为并网发电方案的具体步骤包括步骤S701至步骤S704:
步骤S701:若并网发电模式为风力发电模式以及光伏发电模式,则分别获取电量差值与风力发电量之间的第一比值以及电量差值与光伏发电量之间的第二比值。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第一比值即电量差值与风力发电量之间的比值,第二比值即电量差值与光伏发电量之间的比值。
步骤S702:判断第一比值是否大于或等于第二比值。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将第一比值与第二比值进行大小比对,从而判断出第一比值是否大于或等于第二比值。
步骤S703:若第一比值大于或等于第二比值,则基于预设第一规则生成第三方案,并将第三方案作为并网发电方案。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预设第一规则即预先设置的用于对风力发电模式以及光伏发电模式所需要发电的数量进行分配的第一规则,本实施例中,预设第一规则表示优先选择风力发电模式进行并网发电。
步骤S704:若第一比值小于第二比值,则基于预设第二规则生成第三方案,并将第三方案作为并网发电方案。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预设第二规则即预先设置的用于对风力发电模式以及光伏发电模式所需要发电的数量进行分配的第二规则,本实施例中,预设第二规则表示优先选择光伏发电模式进行并网发电。
本实施方式提供的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分析方法,分别获取电量差值与风力发电量之间的第一比值以及电量差值与光伏发电量之间的第二比值,并判断第一比值是否大于或等于第二比值,若是,则表明风力发电量大于或等于光伏发电量,根据预设第一规则,优先选择风力发电模式进行并网发电,若否,则表明光伏发电量大于风力发电量,根据预设第二规则,优先选择光伏发电模式进行并网发电,有助于减少因多种不同并网发电方式同时进行而产生的不良影响。
第二方面,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分析系统。
参照图8,一种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分析系统,包括:
第一获取模块1,用于获取目标地域的电量信息;
第二获取模块2,用于基于电量信息,获取电网供电总量以及用电总量;
第三获取模块3,用于获取用电总量与电网供电总量之间的电量差值;
第一判断模块4,用于判断电量差值是否大于或等于0;
第四获取模块5,若电量差值大于或等于0,则第四获取模块5用于获取目标地域的气候信息;
第五获取模块6,用于获取用电时间节点;
第六获取模块7,用于基于气候信息以及用电时间节点,获取目标气候特征;
第七获取模块8,用于基于目标气候特征,获取并网发电模式;
第八获取模块9,用于基于并网发电模式以及电量差值,获取并网发电方案。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智能终端,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存储器中用于存储能够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处理器加载计算机程序时,执行上述实施例的一种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分析方法。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并且,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中,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加载时,执行上述实施例的一种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分析方法。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6)

1.一种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目标地域的电量信息;
基于所述电量信息,获取电网供电总量以及用电总量;
获取所述用电总量与所述电网供电总量之间的电量差值;
判断所述电量差值是否大于或等于0;
若所述电量差值大于或等于0,则获取所述目标地域的气候信息;
获取用电时间节点;
基于所述气候信息以及所述用电时间节点,获取目标气候特征;
基于所述目标气候特征,获取并网发电模式;
基于所述并网发电模式以及所述电量差值,获取并网发电方案;
其中,所述基于所述气候信息以及所述用电时间节点,获取目标气候特征的具体步骤包括:
基于所述气候信息,获取所述目标地域的光照信息和风力信息;
基于所述用电时间节点以及所述光照信息,获取目标光照强度;
基于所述用电时间节点以及所述风力信息,获取目标风力等级;
将所述目标光照强度和所述目标风力等级作为所述目标气候特征;
所述并网发电模式包括风力发电模式和光伏发电模式,所述基于所述目标气候特征,获取并网发电模式的具体步骤包括:
判断所述目标风力等级是否超过预设风力阈值;
若所述目标风力等级超过所述预设风力阈值,则获取所述目标地域的风力发电能力,风力发电能力即所述目标地域根据目标风力等级,在预设时间段内通过风力发电模式生产电能的能力;
基于所述目标风力等级以及所述风力发电能力,获取风力发电量,风力发电量即目标地域内根据目标风力等级所对应的目标系数在预设时间段内通过风力发电模式生产电能的总量,为风力发电能力乘以第一目标系数,所述第一目标系数根据目标风力等级设置,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分析系统中存储有不同目标风力等级所对应的第一目标系数;
判断所述风力发电量是否超过所述电量差值;
若所述风力发电量超过所述电量差值,则将风力发电模式作为所述并网发电模式;
若所述目标风力等级未超过所述预设风力阈值,则判断所述目标光照强度是否超过预设光照阈值;
若所述目标光照强度超过所述预设光照阈值,则获取所述目标地域的光伏发电能力,光伏发电能力即目标地域根据目标光照强度,在预设时间段内通过光伏发电模式生产电能的能力;
基于所述目标光照强度以及所述光伏发电能力,获取光伏发电量,光伏发电量即所述目标地域内根据目标光照强度,在预设时间段内通过光伏发电模式生产电能的总量,为光伏发电能力乘以第二目标系数,第二目标系数根据目标光照强度设置,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分析系统中存储有不同目标光照强度所对应的第二目标系数;
判断所述光伏发电量是否超过所述电量差值;
若所述光伏发电量超过所述电量差值,则将光伏发电模式作为所述并网发电模式;
若所述风力发电量未超过所述电量差值且所述光伏发电量未超过所述电量差值,则将所述风力发电模式以及所述光伏发电模式作为所述并网发电模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并网发电模式以及所述电量差值,获取并网发电方案的具体步骤包括:
若所述并网发电模式为风力发电模式,则基于风力发电模式以及所述电量差值生成第一方案,并将第一方案作为所述并网发电方案;
若所述并网发电模式为所述光伏发电模式,则基于光伏发电模式以及所述电量差值生成第二方案,并将第二方案作为所述并网发电方案;
若所述并网发电模式为所述风力发电模式以及所述光伏发电模式,则基于所述风力发电模式、所述光伏发电模式以及所述电量差值生成第三方案,并将第三方案作为所述并网发电方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若所述并网发电模式为所述风力发电模式以及所述光伏发电模式,则基于所述风力发电模式、所述光伏发电模式以及所述电量差值生成第三方案,并将第三方案作为所述并网发电方案的具体步骤包括:
若所述并网发电模式为所述风力发电模式以及所述光伏发电模式,则分别获取所述电量差值与所述风力发电量之间的第一比值以及所述电量差值与所述光伏发电量之间的第二比值;
判断所述第一比值是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比值;
若所述第一比值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比值,则基于预设第一规则生成所述第三方案,并将所述第三方案作为所述并网发电方案;
若所述第一比值小于所述第二比值,则基于预设第二规则生成所述第三方案,并将所述第三方案作为所述并网发电方案。
4.一种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分析系统,应用于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获取模块(1),用于获取目标地域的电量信息;
第二获取模块(2),用于基于所述电量信息,获取电网供电总量以及用电总量;
第三获取模块(3),用于获取所述用电总量与所述电网供电总量之间的电量差值;
第一判断模块(4),用于判断所述电量差值是否大于或等于0;
第四获取模块(5),若所述电量差值大于或等于0,则所述第四获取模块(5)用于获取所述目标地域的气候信息;
第五获取模块(6),用于获取用电时间节点;
第六获取模块(7),用于基于所述气候信息以及所述用电时间节点,获取目标气候特征;
第七获取模块(8),用于基于所述目标气候特征,获取并网发电模式;
第八获取模块(9),用于基于所述并网发电模式以及所述电量差值,获取并网发电方案。
5.一种智能终端,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器中用于存储能够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加载计算机程序时,执行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6.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加载时,执行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2310732107.4A 2023-06-19 2023-06-19 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分析方法、系统、终端及存储介质 Active CN11688577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732107.4A CN116885771B (zh) 2023-06-19 2023-06-19 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分析方法、系统、终端及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732107.4A CN116885771B (zh) 2023-06-19 2023-06-19 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分析方法、系统、终端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885771A CN116885771A (zh) 2023-10-13
CN116885771B true CN116885771B (zh) 2024-01-30

Family

ID=882651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732107.4A Active CN116885771B (zh) 2023-06-19 2023-06-19 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分析方法、系统、终端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885771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221349A (zh) * 2014-06-23 2016-01-06 刘映华 一种光热电站风力辅助发电系统
CN110991927A (zh) * 2019-12-17 2020-04-10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提高区域电网不同地区间歇性电源互补效果的电源规划方法
CN112636383A (zh) * 2019-10-08 2021-04-09 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风光一体化大功率并网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2736908A (zh) * 2020-12-28 2021-04-30 江苏晟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多能协同优化配置规划方法
CN115118002A (zh) * 2022-07-18 2022-09-27 南京悠阔电气科技有限公司 海量低压分布式新能源调控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5173407A (zh) * 2022-07-26 2022-10-11 杭州国电电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基于风力发电的智能配电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6054140A (zh) * 2023-01-10 2023-05-02 深圳市中岭南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利用可再生能源供电的优化方法及系统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221349A (zh) * 2014-06-23 2016-01-06 刘映华 一种光热电站风力辅助发电系统
CN112636383A (zh) * 2019-10-08 2021-04-09 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风光一体化大功率并网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0991927A (zh) * 2019-12-17 2020-04-10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提高区域电网不同地区间歇性电源互补效果的电源规划方法
CN112736908A (zh) * 2020-12-28 2021-04-30 江苏晟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多能协同优化配置规划方法
CN115118002A (zh) * 2022-07-18 2022-09-27 南京悠阔电气科技有限公司 海量低压分布式新能源调控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5173407A (zh) * 2022-07-26 2022-10-11 杭州国电电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基于风力发电的智能配电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6054140A (zh) * 2023-01-10 2023-05-02 深圳市中岭南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利用可再生能源供电的优化方法及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885771A (zh) 2023-10-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shtiani et al. Techno-economic analysis of a grid-connected PV/battery system using the teaching-learning-based optimization algorithm
Sufyan et al. Sizing and applications of battery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ies in smart grid system: A review
Le et al. Optimal sizing of renewable energy storage: A techno-economic analysis of hydrogen, battery and hybrid systems considering degradation and seasonal storage
Nagapurkar et al. Techno-economic optimization and environmental Life Cycle Assessment (LCA) of microgrids located in the US using genetic algorithm
Wu et al. Optimal coordinate operation control for wind–photovoltaic–battery storage power-generation units
Jallouli et al. Sizing, techno-economic and generation management analysis of a stand alone photovoltaic power unit including storage devices
Genç et al. Cost analysis of wind-electrolyzer-fuel cell system for energy demand in Pınarbaşı-Kayseri
Tsuchiya Electricity supply largely from solar and wind resources in Japan
CN109325676B (zh) 基于gis的清洁能源综合电站选址方法
CN106022530A (zh) 一种电力需求侧柔性负荷有功功率预测方法
CN103187784B (zh) 一种优化光伏充电站集成系统的方法及装置
Al Essa Management of charging cycles for grid-connected energy storage batteries
CN111864749A (zh) 光伏系统出力园区电动汽车充电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
Huang et al. A decision-making tool for determination of storage capacity in grid-connected PV systems
CN102832645A (zh) 多电源供电系统的电力管理方法
Cervantes et al. A graphical approach to optimal power management for uncertain OFF-Grid PV-FC-electrolyzer-battery hybrid systems
CRISTEA et al. Techno-economic evaluation of a grid-connected residential rooftop photovoltaic system with battery energy storage system: a Romanian case study
CN102156918A (zh) 智能电网播报系统及方法
CN116885771B (zh) 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分析方法、系统、终端及存储介质
Annuk et al. Augmentation of self-consumption of electricity by using boilers and batteries for residential buildings
Pholboon et al. Real-time battery management algorithm for peak demand shaving in small energy communities
Khezri et al. Microgrids planning for residential electrification in rural areas
Chouaib et al. Sizing, modelling and simulation for Hybrid Central PV/wind turbine/diesel generator for feeding rural village in South Algeria
CN113690925B (zh) 一种基于微电网的能量交互优化方法及系统
CN115619159A (zh) 一种智慧园区能源消耗分析调度方法和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