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866360A - 一种网络连接方法及相关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网络连接方法及相关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6866360A CN116866360A CN202310838007.XA CN202310838007A CN116866360A CN 116866360 A CN116866360 A CN 116866360A CN 202310838007 A CN202310838007 A CN 202310838007A CN 116866360 A CN116866360 A CN 11686636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network
- user side
- user
- access point
- wireless acces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9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7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0000010365 information process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4590 computer pro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519 trans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795 ver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0—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 H04L67/104—Peer-to-peer [P2P] network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1/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addressing or naming
- H04L61/50—Address allocation
- H04L61/5007—Internet protocol [IP] addresses
- H04L61/5014—Internet protocol [IP] addresses using dynamic host configuration protocol [DHCP] or bootstrap protocol [BOOTP]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0—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 H04L67/104—Peer-to-peer [P2P] networks
- H04L67/1044—Group management mechanisms
- H04L67/1046—Joining mechanism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0—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 H04L67/104—Peer-to-peer [P2P] networks
- H04L67/1044—Group management mechanisms
- H04L67/1053—Group management mechanisms with pre-configuration of logical or physical connections with a determined number of other peer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2/00—Security arrangements; Authentication; 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 H04W12/03—Protecting confidentiality, e.g. by encryp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网络连接方法及相关设备,所述方法包括:基于用户操作确定对应的用户端信息,其中,所述用户端信息包括:热点后缀名称、密码和目标加密类型;创建用户端的P2P群组并生成所述P2P群组对应的无线接入点,基于所述用户端信息中的热点后缀名称确定对应的服务区标识符,并将所述密码和目标加密类型配置到所述无线接入点,获得配置后的无线接入点;将预设端口地址作为所述用户端的P2P网络端口的端口地址,在所述P2P网络端口上启动所述配置后的无线接入点以及动态主机配置协议,并生成启动成功提示;根据所述启动成功提示进入待连接界面,根据所述服务器标识符与所述对端设备进行连接。本发明有利于实现AP和P2P功能共存,节省WIFI布置成本。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网络连接领域,尤其涉及的是一种网络连接方法及相关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互联网和投屏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应用场景需要无线网络连接技术,因此人们对于WIFI的需求也日益增加,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在于,由于传统WIFI连接中P2P和AP涉及两种技术,因此有不同的交互过程,所以一个驱动供应商不能支持P2P功能与AP功能共存,若要实现P2P功能与AP功能的共存需要两个WIFI模块分别执行,不利于节省WIFI布置成本。
因此,现有技术还有待改进和发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网络连接方法及相关设备,旨在解决现有技术在WIFI连接中P2P和AP涉及两种技术,因此有不同的交互过程,所以一个驱动供应商不能支持P2P功能与AP功能共存,若要实现P2P功能与AP功能的共存需要两个WIFI模块分别执行,不利于提高双目立体匹配的准确性的问题。
为了实现所述目的,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网络连接方法,其中,所述网络连接方法包括:
基于用户操作确定对应的用户端信息,其中,所述用户端信息包括:热点后缀名称、密码和目标加密类型;
创建用户端的P2P群组并生成所述P2P群组对应的无线接入点,基于所述用户端信息中的热点后缀名称确定对应的服务区标识符,并将所述密码和目标加密类型配置到所述无线接入点,获得配置后的无线接入点;
将预设端口地址作为所述用户端的P2P网络端口的端口地址,在所述P2P网络端口上启动所述配置后的无线接入点以及动态主机配置协议,并生成提示信息,其中,所述提示信息包括:启动成功提示和所述服务区标识符;
当配置后的无线接入点以及动态主机配置协议均启动成功后,根据所述启动成功提示进入待连接界面,根据所述服务器标识符与所述对端设备进行连接。
可选的,所述创建P2P群组并生成所述P2P群组对应的无线接入点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对所述用户端进行检测,确定所述用户端是否存在P2P群组;
若存在,则关闭当前已存在的P2P群组。
可选的,所述服务区标识符名称的形式为:DIRECT-KK-热点名后缀。
可选的,若所述用户端和所述对端设备与网络相连,所述用户端根据所述启动成功提示进入待连接界面,根据所述服务器标识符与所述对端设备进行连接,具体包括:
启用网络地址转换功能,并将启动成功提示和所述服务区标识符反馈给所述用户端;
根据所述启动成功提示进入待连接界面,其中,所述待连接界面包括所述用户端根据所述服务区标识符名称的形式搜索到的多个待连接的网络热点;
根据所述服务区标识符名称中的热点后缀名和多个所述待连接的网络热点确定目标网络热点,并根据所述目标网络热点与所述对端设备进行连接,以使所述对端设备实现上网功能。
可选的,所述用户端基于用户操作,确定对应的用户端信息,具体包括:
获取预设加密类型并展示给用户,以基于用户对所述预设加密类型的操作,确定目标加密类型,其中,所述预设加密类型包括:WEP和WPA_PSK。
可选的,所述预设加密类型为NONE时为不加密类型。
本发明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网络连接装置,所述网络连接装置包括:
用户端信息获取模块,用于基于用户操作确定对应的用户端信息,其中,所述用户端信息包括:热点后缀名称、密码和目标加密类型;
服务区标识符配置模块,用于创建用户端的P2P群组并生成所述P2P群组对应的无线接入点,基于所述用户端信息中的热点后缀名称确定对应的服务区标识符,并将所述密码和目标加密类型配置到所述无线接入点,获得配置后的无线接入点;
P2P网络端口配置模块,用于将预设端口地址作为所述用户端的P2P网络端口的端口地址,在所述P2P网络端口上启动所述配置后的无线接入点以及动态主机配置协议,并生成提示信息,其中,所述提示信息包括:启动成功提示和所述服务区标识符;
网络连接模块,用于当配置后的无线接入点以及动态主机配置协议均启动成功后,根据所述启动成功提示进入待连接界面,根据所述服务器标识符与所述对端设备进行连接。
可选的,所述装置还包括:
网络地址转换模块,用于启用网络地址转换功能,并将启动成功提示和所述服务区标识符反馈给所述用户端;
待连接网络热点获取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启动成功提示进入待连接界面,其中,所述待连接界面包括所述用户端根据所述服务区标识符名称的形式搜索到的多个待连接的网络热点;
目标网络热点获取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服务区标识符名称中的热点后缀名和多个所述待连接的网络热点确定目标网络热点,并根据所述目标网络热点与所述对端设备进行连接,以使所述对端设备实现上网功能。
本发明第三方面提供一种智能终端,所述智能终端包括存储器、处理器以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网络连接程序,所述网络连接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所述任意一种网络连接方法的步骤。
由上可见,本发明中,基于用户操作确定对应的用户端信息,其中,所述用户端信息包括:热点后缀名称、密码和目标加密类型;创建用户端的P2P群组并生成所述P2P群组对应的无线接入点,基于所述用户端信息中的热点后缀名称确定对应的服务区标识符,并将所述密码和目标加密类型配置到所述无线接入点,获得配置后的无线接入点;将预设端口地址作为所述用户端的P2P网络端口的端口地址,在所述P2P网络端口上启动所述配置后的无线接入点以及动态主机配置协议,并生成提示信息,其中,所述提示信息包括:启动成功提示和所述服务区标识符;当配置后的无线接入点以及动态主机配置协议均启动成功后,根据所述启动成功提示进入待连接界面,根据所述服务器标识符与所述对端设备进行连接。
与现有技术中相比,本发明提供一种网络连接方法,基于用户操作获得用户端信息,其中,所述用户端信息包括:热点后缀名称、密码和目标加密类型,创建用户端的P2P群组并生产对应的AP,根据用户端信息配置AP的服务区标识符,指定P2P网络端口并根据AP的服务区标识符配置P2P网络端口,根据配置好的P2P网络端口向用户反馈启动成功提示,所述用户端根据所述启动成功提示和AP的服务区标识符与对端设备的连接,实现AP和P2P功能共存,无需使用两个WIFI模块分别执行AP和P2P功能,有利于节省WIFI布置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网络连接方法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图1中步骤S400的具体流程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兼容AP和P2P功能的网络连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网络连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智能终端的内部结构原理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中,为了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定,提出了诸如特定系统结构、技术之类的具体细节,以便透彻理解本发明实施例。然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清楚,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实现本发明。在其它情况下,省略对众所周知的系统、装置、电路以及方法的详细说明,以免不必要的细节妨碍本发明的描述。
应当理解,当在本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使用时,术语“包括”指示所描述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素和/或组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素、组件和/或其集合的存在或添加。
还应当理解,在本发明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仅仅是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并不意在限制本发明。如在本发明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那样,除非上下文清楚地指明其它情况,否则单数形式的“一”、“一个”及“该”意在包括复数形式。
还应当进一步理解,在本发明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相关联列出的项中的一个或多个的任何组合以及所有可能组合,并且包括这些组合。
如在本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那样,术语“如果”可以依据上下文被解释为“当…时”或“一旦”或“响应于确定”或“响应于分类到”。类似的,短语“如果确定”或“如果分类到[所描述条件或事件]”可以依据上下文被解释为意指“一旦确定”或“响应于确定”或“一旦分类到[所描述的条件或事件]”或“响应于分类到[所描述条件或事件]”。
下面结合本发明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它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随着互联网和投屏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应用场景需要无线网络连接技术,因此人们对于WIFI的需求也日益增加,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在于,由于传统WIFI连接中P2P和AP涉及两种技术,因此有不同的交互过程,所以一个驱动供应商不能支持P2P功能与AP功能共存,若要实现P2P功能与AP功能的共存需要两个WIFI模块分别执行,不利于节省WIFI布置成本。
为了解决所述多个问题中的至少一个问题,本发明中,基于用户操作确定对应的用户端信息,其中,所述用户端信息包括:热点后缀名称、密码和目标加密类型;创建用户端的P2P群组并生成所述P2P群组对应的无线接入点,基于所述用户端信息中的热点后缀名称确定对应的服务区标识符,并将所述密码和目标加密类型配置到所述无线接入点,获得配置后的无线接入点;将预设端口地址作为所述用户端的P2P网络端口的端口地址,在所述P2P网络端口上启动所述配置后的无线接入点以及动态主机配置协议,并生成提示信息,其中,所述提示信息包括:启动成功提示和所述服务区标识符;当配置后的无线接入点以及动态主机配置协议均启动成功后,根据所述启动成功提示进入待连接界面,根据所述服务器标识符与所述对端设备进行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一种网络连接方法,基于用户操作获得用户端信息,其中,所述用户端信息包括:热点后缀名称、密码和目标加密类型,创建用户端的P2P群组并生产对应的AP,根据用户端信息配置AP的服务区标识符,指定P2P网络端口并根据AP的服务区标识符配置P2P网络端口,根据配置好的P2P网络端口向用户反馈启动成功提示,所述用户端根据所述启动成功提示和AP的服务区标识符与对端设备的连接,实现AP和P2P功能共存,无需使用两个WIFI模块分别执行AP和P2P功能,有利于节省WIFI布置成本。
示例性方法
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网络连接方法,具体的,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00,基于用户操作确定对应的用户端信息,其中,所述用户端信息包括:热点后缀名称、密码和目标加密类型。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可以兼容P2P(PointtoPoint,WiFi点对点连接)和AP(AccessPoint,WiFi无线接入点)功能的方法,使得用户端启用P2P功能的情况下仍然可以作为AP与其他对端设备连接。因此,需要用户自定义用户端信息,因此可以将AP的服务区标识符(SSID)指定为DIRECT-KK-热点后缀的形式,保证在用户自定义名称需求下使得P2P和AP功能同时兼容。
本实施例中,用户端基于用户操作,由用户在用户端上层界面输入自定义的用户端信息,其中,所述用户端信息包括:热点后缀名称、密码和目标加密类型。在本实施例中,用户需要自定义输入热点后缀名称、连接密码和目标加密类型。其中,热点后缀名称为网络热点的名称,在一种应用场景中,用户可以根据场所自定义设置热点后缀名称,如房间502,则用户可根据房间号码自定义输入热点后缀名称为502。另一种应用场景中,用户可以根据自身的身份(如姓名、姓名缩写)自定义设置热点后缀名称。
密码为所述用户端与所述对端设备连接时需要确认的连接密码,其中,在一种应用场景中,为了保证安全性,可以预设密码必须包含大写字母、小写字母、数字和特殊符号。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用户端基于用户操作,确定对应的用户端信息,具体包括:获取预设加密类型并展示给用户,以基于用户对所述预设加密类型的操作,确定目标加密类型,其中,所述预设加密类型包括:WEP和WPA_PSK。
其中,WEP指的是有线等效保密协议,该有线等效保密协议是对在两台设备间无线传输的数据进行加密的方式,用以防止非法用户窃听或侵入无线网络。WPA_PSK指的是WEP预分配共享密钥的认证方式,在加密方式和密钥的验证方式上作了修改,使其安全性更高。所述预设加密类型还包括:NONE,当用户将目标加密类型确定为NONE时则说明不加密,因此也无需自定义输入密码。
本实施例中,在创建所述用户端的P2P群组对应的无线接入点之前,还需要对所述用户端进行检测,确定所述用户端是否存在P2P群组,若所述用户端已经存在P2P群组,则需要关闭当前已经存在的P2P群组。
步骤S200,创建用户端的P2P群组并生成所述P2P群组对应的无线接入点,基于所述用户端信息中的热点后缀名称确定对应的服务区标识符,并将所述密码和目标加密类型配置到所述无线接入点,获得配置后的无线接入点。
P2P群组也就是P2Pgroup,P2Pgroup是P2P协议里的专有名词,可以理解为一个群组,这个群组可以允许其他P2P设备加入。在本实施例中,用户端需要创建一个P2P群组并生成该P2P群组对应的无线接入点(即AP),AP与P2Pgroup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根据所述用户端信息配置该AP的名称(即SSID),也叫做服务区标识符。其中,所述服务区标识符的名称形式为:DIRECT-KK-热点名后缀。热点名后缀为步骤S100中基于用户操作自定义的热点名后缀。并根据步骤S100中基于用户操作自定义的密码和加密类型配置该AP的其他信息,以便让该AP的beacon帧携带正常的P2Pgroup信息,获得配置后的无线接入点AP。
P2PGroup的APBeacon帧包含P2P信息元素(P2PInformationElement),该信息元素包含了P2P设备的相关信息,例如设备的名称、P2P虚拟MAC地址、支持的P2P组件类型等。通过这些信息元素,P2P设备可以进行互相发现和建立对等连接。此外,P2PGroup的APBeacon帧中还包含一些其他特定的信息元素,例如P2PCapability信息元素、P2PDeviceInfo信息元素等,用于提供更多的P2P设备信息和组件支持情况。
步骤S300,将预设端口地址作为所述用户端的P2P网络端口的端口地址,在所述P2P网络端口上启动所述配置后的无线接入点以及动态主机配置协议,并生成提示信息,其中,所述提示信息包括:启动成功提示和所述服务区标识符。
本实施例中在创建所述用户端的P2P群组之后,还需要配置P2P网络端口地址,将预设的端口地址作为所述用户端的P2P网络端口的端口地址,其中,预设端口地址为192.168.x.1,其中,x可以根据用户端的其他端口地址进行区别配置,范围为0-255。确定用户端的P2P网络端口地址后,在所述P2P网络端口上启动所述配置后的无线接入点以及动态主机配置协议(即DHCP),其中,DHCP地址范围为192.168.x.2~192.168.x.254,其中x可以根据本机其他端口地址进行区别配置,范围为0-255。
本实施例中在所述P2P网络端口上成功启动所述配置后的无线接入点以及动态主机配置协议后,在显示界面生成提示信息用以告知用户启动成功,提示信息包括:启动成功提示和所述服务区标识符。
步骤S400,当配置后的无线接入点以及动态主机配置协议均启动成功后,根据所述启动成功提示进入待连接界面,根据所述服务器标识符与所述对端设备进行连接。
本实施例中,当所述配置后的无线接入点以及动态主机配置协议均启动成功后,所述用户端向用户反馈提示信息,所述用户端根据所述启动成功提示进入待连接界面,由于服务器标识符中的热点后缀名是用户自定义设置的,因此用户可以根据SSID中的热点后缀名找到对应的对端设备进行连接。
本实施例中,通过两种告知模式将启动成功信息反馈给用户,第一种是在用户端的输入界面进行提示,即基于用户操作自定义输入热点后缀名称、密码和加密类型的输入界面。第二种是在所述配置后的无线接入点以及动态主机配置协议均启动成功后,向用户端所在的当前界面弹出对话框提示用户启动成功。
具体的,在一种应用场景中,若所述用户端和所述对端设备与网络相连,所述用户端根据所述启动成功提示进入待连接界面,根据所述服务器标识符与所述对端设备进行连接,如图2所示,具体包括:
步骤S401,启用网络地址转换功能,并将启动成功提示和所述服务区标识符反馈给所述用户端。
本实施例中,若需要所述用户端与网络连接,则需要启用NAT(NetworkAddressTranslation网络地址转换),并将NAT启动成功的提示和服务区标识符为DIRECT-KK-热点名后缀通过显示界面反馈给用户。
步骤S402,根据所述启动成功提示进入待连接界面,其中,所述待连接界面包括所述用户端根据所述服务区标识符名称的形式搜索到的多个待连接的网络热点。
本实施例中,所述用户端根据所述网络地址转换功能启动成功的提示进入待连接界面,其中,所述待连接界面中包括多个待连接网络热点,这些待连接网络连接热点是根据所述服务器标识符中除去热点后缀的名称形式搜索到的多个待连接网络热点,例如,在一种应用场景下,同一栋楼房中所配置的网络连接热点后缀名,基于用户操作都以房间号码来命名,所述用户端个根据服务器标识符名称形式:DIRECT-KK-热点名后缀,搜索到了多个待连接网络热点,最终在待连接界面中展示了多个待连接网络热点:DIRECT-KK-501、DIRECT-KK-502、DIRECT-KK-503等等。
步骤S403,根据所述服务区标识符名称中的热点后缀名和多个所述待连接的网络热点确定目标网络热点,并根据所述目标网络热点与所述对端设备进行连接,以使所述对端设备实现上网功能。
本实施例中,用户端根据所述服务区标识符名称中的热点后缀名来确定目标网络热点,在一种应用场景下,用户可以根据所述服务器标识符名称中的热点后缀名确定需要连接的是哪一个待连接网络热点,该待连接网络热点即为目标网络热点。例如,在一栋楼房中,用户根据房间号码自定义设置热点后缀名,该用户的房间号码为501,则将热点后缀名自定义设置为501,根据501这一热点后缀名在待连接网络热点的列表中找到对应的网络热点,并与该目标网络热点进行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对端设备进行连接后,所述对端设备主动进行DHCP请求,根据所述配置好的AP请求自身的地址,所述用户端将P2P网络端口设置为默认网关,当对端设备需要与外网的网络热点进行连接时,其中,所述外网可以理解为外部网络,指的是本机连接外部路由器的网络,所有的外网数据包都会发送至默认网关,此处的默认网关即为本实施例中的所述用户端的P2P网络端口地址,所述用户端根据所述网络地址转换功能将外网的数据包进行转发,以使所述对端设备实现上网功能。
本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兼容AP和P2P功能的网络连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3所示。
首先上层界面接收用户输入热点后缀名和密码,并选择加密模式,所述用户端基于用户操作配置三项热点信息;对所述用户端进行检测,判断所述用户端是否已经存在P2Pgroup,若所述用户端已经存在P2Pgroup,需要移除此P2Pgroup再进行下一步操作;确保所述用户端不存在P2Pgroup之后创建一个P2Pgroup,创建时同时对应生成所述P2Pgroup的AP;并根据所述三项热点信息配置P2Pgroup的AP名称,即AP的SSID名称形式为:DIRECT-KK-热点后缀名,其中所述热点后缀名用以配置AP的SSID,密码和加密模式用以配置该AP的其他热点信息;预设指定一个网络端口,例如p2p0,并在该端口上启动上一步骤配置好的AP;在所述指定的网络端口上启动DHCP功能;若此时所述用户端不与外部网络进行连接,则直接提示用户DHCP功能启动成功,并将AP的SSID名称为DIRECT-KK-热点后缀名,通过显示界面告知给用户,若此时所述用户端连接了外网,则需要启用NAT功能,并将P2P网络端口传来的外网数据包全部使用NAT转换功能,转换到本机的外网端口上,再进入下一步提示用户NAT功能启动成功,并告知用户AP的SSID,用户根据所述SSID确定目标网络热点,根据所述目标网络热点实现上网功能。
由上可见,本发明中,基于用户操作确定对应的用户端信息,其中,所述用户端信息包括:热点后缀名称、密码和目标加密类型;创建用户端的P2P群组并生成所述P2P群组对应的无线接入点,基于所述用户端信息中的热点后缀名称确定对应的服务区标识符,并将所述密码和目标加密类型配置到所述无线接入点,获得配置后的无线接入点;将预设端口地址作为所述用户端的P2P网络端口的端口地址,在所述P2P网络端口上启动所述配置后的无线接入点以及动态主机配置协议,并生成提示信息,其中,所述提示信息包括:启动成功提示和所述服务区标识符;当配置后的无线接入点以及动态主机配置协议均启动成功后,根据所述启动成功提示进入待连接界面,根据所述服务器标识符与所述对端设备进行连接。
与现有技术中相比,本发明提供一种网络连接方法,基于用户操作获得用户端信息,其中,所述用户端信息包括:热点后缀名称、密码和目标加密类型,创建用户端的P2P群组并生产对应的AP,根据用户端信息配置AP的服务区标识符,指定P2P网络端口并根据AP的服务区标识符配置P2P网络端口,根据配置好的P2P网络端口向用户反馈启动成功提示,所述用户端根据所述启动成功提示和AP的服务区标识符与对端设备的连接,实现AP和P2P功能共存,无需使用两个WIFI模块分别执行AP和P2P功能,有利于节省WIFI布置成本。
示例性设备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网络连接装置,如图4所示,所述网络连接装置包括:
用户端信息获取模块510,用于基于用户操作确定对应的用户端信息,其中,所述用户端信息包括:热点后缀名称、密码和目标加密类型。
服务区标识符配置模块520,用于用于创建用户端的P2P群组并生成所述P2P群组对应的无线接入点,基于所述用户端信息中的热点后缀名称确定对应的服务区标识符,并将所述密码和目标加密类型配置到所述无线接入点,获得配置后的无线接入点。
P2P网络端口配置模块530,用于将预设端口地址作为所述用户端的P2P网络端口的端口地址,在所述P2P网络端口上启动所述配置后的无线接入点以及动态主机配置协议,并生成提示信息,其中,所述提示信息包括:启动成功提示和所述服务区标识符。
网络连接模块540,用于当配置后的无线接入点以及动态主机配置协议均启动成功后,根据所述启动成功提示进入待连接界面,根据所述服务器标识符与所述对端设备进行连接。
所述网络连接装置还包括网络地址转换模块、待连接网络热点获取模块和目标网络热点获取模块。
网络地址转换模块,用于启用网络地址转换功能,并将启动成功提示和所述服务区标识符反馈给所述用户端。
待连接网络热点获取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启动成功提示进入待连接界面,其中,所述待连接界面包括所述用户端根据所述服务区标识符名称的形式搜索到的多个待连接的网络热点。
目标网络热点获取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服务区标识符名称中的热点后缀名和多个所述待连接的网络热点确定目标网络热点,并根据所述目标网络热点与所述对端设备进行连接,以使所述对端设备实现上网功能。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网络连接装置的各个模块的划分方式并不唯一,在此也不作为具体限定。
基于所述实施例,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智能终端,其原理框图可以如图5所示。所述智能终端包括处理器及存储器。该智能终端的存储器包括网络连接程序,存储器为网络连接程序的运行提供环境。该网络连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所述任意一种网络连接方法的步骤。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智能终端还可以包括其它功能模块或单元,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5中示出的原理框图,仅仅是与本发明相关的部分结构的框图,并不构成对本发明所应用于其上的智能终端的限定,具体地智能终端可以包括比图中所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具有不同的部件布置。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网络连接程序,所述网络连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任意一种网络连接方法的步骤。
应理解,所述实施例中各步骤的序号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发明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了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仅以所述各功能单元、模块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而将所述功能分配由不同的功能单元、模块完成,即将所述系统的内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功能单元或模块,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功能。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模块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所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另外,各功能单元、模块的具体名称也只是为了便于相互区分,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所述系统中单元、模块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所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或记载的部分,可以参见其它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实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是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发明的范围。
在本发明所提供的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智能终端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系统/智能终端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模块或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由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
所述集成的模块/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实现所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也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所述计算机程序可存储于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该计算机程序在被处理器执行时,可实现所述各个方法实施例的步骤。其中,所述计算机程序包括计算机程序代码,所述计算机程序代码可以为源代码形式、对象代码形式、可执行文件或某些中间形式等。所述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包括:能够携带所述计算机程序代码的任何实体或装置、记录介质、U盘、移动硬盘、磁碟、光盘、计算机存储器、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AccessMemory)、电载波信号、电信信号以及软件分发介质等。需要说明的是,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含的内容可以根据司法管辖区内立法和专利实践的要求进行适当的增减。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是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网络连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络连接方法包括:
基于用户操作确定对应的用户端信息,其中,所述用户端信息包括:热点后缀名称、密码和目标加密类型;
创建用户端的P2P群组并生成所述P2P群组对应的无线接入点,基于所述用户端信息中的热点后缀名称确定对应的服务区标识符,并将所述密码和目标加密类型配置到所述无线接入点,获得配置后的无线接入点;
将预设端口地址作为所述用户端的P2P网络端口的端口地址,在所述P2P网络端口上启动所述配置后的无线接入点以及动态主机配置协议,并生成提示信息,其中,所述提示信息包括:启动成功提示和所述服务区标识符;
当配置后的无线接入点以及动态主机配置协议均启动成功后,根据所述启动成功提示进入待连接界面,根据所述服务器标识符与所述对端设备进行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网络连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创建P2P群组并生成所述P2P群组对应的无线接入点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对所述用户端进行检测,确定所述用户端是否存在P2P群组;
若存在,则关闭当前已存在的P2P群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连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服务区标识符名称的形式为:DIRECT-KK-热点名后缀。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网络连接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所述用户端和所述对端设备与网络相连,所述用户端根据所述启动成功提示进入待连接界面,根据所述服务器标识符与所述对端设备进行连接,具体包括:
启用网络地址转换功能,并将启动成功提示和所述服务区标识符反馈给所述用户端;
根据所述启动成功提示进入待连接界面,其中,所述待连接界面包括所述用户端根据所述服务区标识符名称的形式搜索到的多个待连接的网络热点;
根据所述服务区标识符名称中的热点后缀名和多个所述待连接的网络热点确定目标网络热点,并根据所述目标网络热点与所述对端设备进行连接,以使所述对端设备实现上网功能。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网络连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端基于用户操作,确定对应的用户端信息,具体包括:
获取预设加密类型并展示给用户,以基于用户对所述预设加密类型的操作,确定目标加密类型,其中,所述预设加密类型包括:WEP和WPA_PSK。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网络连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加密类型为NONE时为不加密类型。
7.一种网络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用户端信息获取模块,用于基于用户操作确定对应的用户端信息,其中,所述用户端信息包括:热点后缀名称、密码和目标加密类型;
服务区标识符配置模块,用于创建用户端的P2P群组并生成所述P2P群组对应的无线接入点,基于所述用户端信息中的热点后缀名称确定对应的服务区标识符,并将所述密码和目标加密类型配置到所述无线接入点,获得配置后的无线接入点;
P2P网络端口配置模块,用于将预设端口地址作为所述用户端的P2P网络端口的端口地址,在所述P2P网络端口上启动所述配置后的无线接入点以及动态主机配置协议,并生成提示信息,其中,所述提示信息包括:启动成功提示和所述服务区标识符;
网络连接模块,用于当配置后的无线接入点以及动态主机配置协议均启动成功后,根据所述启动成功提示进入待连接界面,根据所述服务器标识符与所述对端设备进行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网络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网络地址转换模块,用于启用网络地址转换功能,并将启动成功提示和所述服务区标识符反馈给所述用户端;
待连接网络热点获取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启动成功提示进入待连接界面,其中,所述待连接界面包括所述用户端根据所述服务区标识符名称的形式搜索到的多个待连接的网络热点;
目标网络热点获取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服务区标识符名称中的热点后缀名和多个所述待连接的网络热点确定目标网络热点,并根据所述目标网络热点与所述对端设备进行连接,以使所述对端设备实现上网功能。
9.一种智能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终端包括存储器、处理器以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网络连接程序,所述设备连接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网络连接方法的步骤。
1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网络连接程序,所述网络连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网络连接方法的步骤。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0838007.XA CN116866360A (zh) | 2023-07-07 | 2023-07-07 | 一种网络连接方法及相关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0838007.XA CN116866360A (zh) | 2023-07-07 | 2023-07-07 | 一种网络连接方法及相关设备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6866360A true CN116866360A (zh) | 2023-10-10 |
Family
ID=882230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0838007.XA Pending CN116866360A (zh) | 2023-07-07 | 2023-07-07 | 一种网络连接方法及相关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6866360A (zh) |
-
2023
- 2023-07-07 CN CN202310838007.XA patent/CN116866360A/zh active Pending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1064353B2 (en) | Infrastructure coordinated media access control address assignment | |
CN102415072B (zh) | 在无线网络环境中发现认证信息的方法和设备 | |
US8848915B2 (en) | Method for automatic WLAN connection between digital devices and digital device therefor | |
EP2723137B1 (en) | Apparatus for setting up network for ip communication in mobile terminal | |
JP3984993B2 (ja) | アクセスネットワークを通じて接続を確立するための方法及びシステム | |
US9986431B2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irect communication key establishment | |
EP2291017B1 (en) | Method for network connection | |
JP4977229B2 (ja) | 通信を中継するための装置、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 |
JP2002359623A (ja) | 無線通信設定方法、通信端末、アクセスポイント端末、記録媒体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 |
KR20100092828A (ko) | 휴대단말기와 디지털 기기간 자동 무선 연결을 위한 시스템 및 방법 | |
EP2394397A2 (en) | Wireless home mesh network bridging adaptor | |
WO2014086252A1 (zh) | 关联设备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 |
EP1947818B1 (en) | A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 communication method | |
WO2018040524A1 (zh) | 分享热点的方法及设备 | |
JP5647964B2 (ja) | 親の無線端末に従属する子の無線端末のアクセスを規制する無線ルータ、プログラム及びアクセス方法 | |
CN116866360A (zh) | 一种网络连接方法及相关设备 | |
CN114520737B (zh) | 一种无线用户的二层数据访问控制方法及系统 | |
US11956236B2 (e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tracking privacy policy in access networks | |
CN117915489A (zh) | 接入控制方法、云终端、通信系统和存储介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