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855525A - 杀虫蛋白的用途 - Google Patents

杀虫蛋白的用途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855525A
CN116855525A CN202310691897.6A CN202310691897A CN116855525A CN 116855525 A CN116855525 A CN 116855525A CN 202310691897 A CN202310691897 A CN 202310691897A CN 116855525 A CN116855525 A CN 11685552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nt
protein
pod borer
cry1ab
pest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69189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谢香庭
韩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Dabeinong Bio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Dabeinong Bio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Dabeinong Bio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Dabeinong Bio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691897.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855525A/zh
Publication of CN1168555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85552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NMICROORGANISMS OR ENZYMES;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PAGATING, PRESERVING, OR MAINTAINING MICROORGANISMS;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CULTURE MEDIA
    • C12N15/00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DNA or RNA concerning genetic engineering, vectors, e.g. plasmids, or their isolation, preparation or purification; Use of hosts therefor
    • C12N15/09Recombinant DNA-technology
    • C12N15/63Introduction of foreign genetic material using vectors; Vectors; Use of hosts therefor; Regulation of expression
    • C12N15/79Vectors or expre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ukaryotic hosts
    • C12N15/82Vectors or expre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ukaryotic hosts for plant cells, e.g. plant artificial chromosomes (PACs)
    • C12N15/8241Phenotypically and genetically modified plants via recombinant DNA technology
    • C12N15/8261Phenotypically and genetically modified plants via recombinant DNA technology with agronomic (input) traits, e.g. crop yield
    • C12N15/8271Phenotypically and genetically modified plants via recombinant DNA technology with agronomic (input) traits, e.g. crop yield for stress resistance, e.g. heavy metal resistance
    • C12N15/8279Phenotypically and genetically modified plants via recombinant DNA technology with agronomic (input) traits, e.g. crop yield for stress resistance, e.g. heavy metal resistance for biotic stress resistance, pathogen resistance, disease resistance
    • C12N15/8286Phenotypically and genetically modified plants via recombinant DNA technology with agronomic (input) traits, e.g. crop yield for stress resistance, e.g. heavy metal resistance for biotic stress resistance, pathogen resistance, disease resistance for insect resistance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13/00Protecting plan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67/00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or modified breeds of animals
    • A01K67/033Rearing or breeding invertebrates; New breeds of invertebrat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NPRESERVATION OF BODIES OF HUMANS OR ANIMALS OR PLANTS OR PARTS THEREOF; BIOCIDES, e.g. AS DISINFECTANTS, AS PESTICIDES OR AS HERBI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 A01N37/0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organic compounds containing a carbon atom having three bonds to hetero atoms with at the most two bonds to halogen, e.g. carboxylic acids
    • A01N37/44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organic compounds containing a carbon atom having three bonds to hetero atoms with at the most two bonds to halogen, e.g. carboxylic acids containing at least one carboxylic group or a thio analogue, or a derivative thereof, and a nitrogen atom attached to the same carbon skeleton by a single or double bond, this nitrogen atom not being a member of a derivative or of a thio analogue of a carboxylic group, e.g. amino-carboxylic acids
    • A01N37/46N-acyl derivativ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PBIOCIDAL, PEST REPELLANT, PEST ATTRACTANT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Y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PREPARATIONS
    • A01P7/00Arthropodicides
    • A01P7/04Insecticide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tics & Genomic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Zo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Plant Patholog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est Control & Pesticide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Insects & Arthropod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Agronomy & Crop Science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Breeding Of Plants And Reproduction By Means Of Culturing (AREA)
  • Biophysics (AREA)
  • Dentistry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Animal Husbandry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Toxicology (AREA)
  • Agricultural Chemicals And Associated Chemicals (AREA)
  • Cell Biolog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杀虫蛋白的用途,所述杀虫蛋白可用于控制豆荚斑螟害虫,所述控制豆荚斑螟害虫的方法包括:将豆荚斑螟害虫至少与Cry1Ab蛋白接触。本发明通过植物体内产生能够杀死豆荚斑螟的Cry1Ab蛋白来控制豆荚斑螟害虫;与现有技术使用的农业防治方法、化学防治方法和生物防治方法相比,本发明对植物进行全生育期、全植株的保护以防治豆荚斑螟害虫的侵害,且无污染、无残留,效果稳定、彻底,简单、方便、经济。

Description

杀虫蛋白的用途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杀虫蛋白的用途,特别是涉及一种Cry1Ab蛋白质通过在植物中表达来控制豆荚斑螟为害植物的用途。
背景技术
豆荚斑螟(Etiella zinckenella)别名豇豆荚螟、大豆荚螟、豆荚螟、槐螟蛾,属鳞翅目螟蛾科,主要危害大豆、扁豆、绿豆、豇豆、菜豆、豌豆、刺槐、毛条、苦参、苕子、藜豆等豆科植物。幼虫为害叶、蕾、花及豆荚,卷叶为害或蛀入荚内取食幼嫩籽粒,荚内及蛀孔外常堆积粪便,轻者把豆粒蛀成缺刻、孔洞,重则把整个豆荚蛀空,受害豆荚味苦,造成落蕾、落花、落荚和枯梢。
栽培大豆(Glycine max(L.)Merri),是一种全球种植的作为植物油和植物蛋白主要来源的重要经济作物,是中国重要的食用和饲用作物。大豆是豆荚斑螟最喜取食的植物之一,该虫为世界性分布,在我国分布面广,除西藏未见报道外,其余各省区均有发生,黄河以南以及甘肃、青海多数地方,密度均很高。大豆每年因豆荚斑螟为害,造成严重经济损失。为了防治豆荚斑螟,人们通常采用的主要方法有农业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
农业防治是把整个农田生态系统多因素的综合协调管理,调控作物、害虫、环境因素、创造一个有利于作物生长而不利于豆荚斑螟发生的农田生态环境,如利用灌溉灭虫,在水源方便的地区,可在秋、冬灌水数次,提高越冬幼虫的死亡率,在夏大豆开花结荚期,灌水1~2次,可增加入土幼虫的死亡率,增加大豆产量。但该法收效甚微,且对水资源的耗用极大。
化学防治即农药防治,是利用化学杀虫剂来杀灭害虫,是豆荚斑螟综合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快速、方便、简便和高经济效益的特点,特别是豆荚斑螟大发生的情况下,是必不可少的应急措施。目前化学防治方法主要是药液喷雾。药液喷雾选用21%增效氰·马乳油、2.5%三氟氯氰菊酯乳油、2.5%溴氰菊酯、2.5%保得乳油、55%毒·氯乳油等药剂喷雾防治。从现蕾开始,每隔10d喷蕾、花1次,可控制为害,如需兼治其他害虫,则应全面喷药。但化学防治也有其局限性,如使用不当往往会导致农作物发生药害、害虫产生抗药性,以及杀伤天敌、污染环境,使农田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和农药残留对人、畜的安全构成威胁等不良后果。
生物防治是利用某些有益生物或生物代谢产物来控制害虫种群数量,以达到降低或消灭害虫的目的,如选择对天敌毒性低的农药,并根据害虫和天敌田间发生期的差异,调整施药时间,避开在天敌大量发生时施药以保护天敌。其次,于产卵始盛期释放赤眼蜂(Trichogrammatidae),防治效果可达80%以上。其特点是对人、畜安全,对环境污染少,对某些害虫可达到长期控制的目的;但是效果常不稳定,并且不论豆荚斑螟发生轻重均需同样投资进行。
为了解决农业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在实际应用中的局限性,科学家们经过研究发现将编码杀虫蛋白的抗虫基因转入植物中,可获得一些抗虫转基因植物以防治植物虫害。Cry1Ab杀虫蛋白是众多杀虫蛋白中的一种,是由苏云金芽孢杆菌库斯塔基亚种(Bacillus thuringiensis subsp.kurstaki,B.t.k.)产生的不溶性伴孢结晶蛋白。
Cry1Ab蛋白被昆虫摄入进入中肠,毒蛋白原毒素被溶解在昆虫中肠的碱性pH环境下。蛋白N-和C-末端被碱性蛋白酶消化,将原毒素转变成活性片段;活性片段和昆虫中肠上皮细胞膜上表面上受体结合,插入肠膜,导致细胞膜出现穿孔病灶,破坏细胞膜内外的渗透压变化及pH平衡等,扰乱昆虫的消化过程,最终导致其死亡。
已证明转Cry1Ab基因的植株可以抵抗玉米螟等鳞翅目(Lepidoptera)害虫的侵害,然而,至今尚无关于通过产生表达Cry1Ab蛋白的转基因植株来控制豆荚斑螟对植物危害的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杀虫蛋白的用途,首次提供了通过产生表达Cry1Ab蛋白的转基因植株来控制豆荚斑螟的方法,且有效克服现有技术农业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等技术缺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控制豆荚斑螟害虫的方法,包括将豆荚斑螟害虫至少与Cry1Ab蛋白接触。
进一步地,所述Cry1Ab蛋白存在于至少产生所述Cry1Ab蛋白的宿主细胞中,所述豆荚斑螟害虫通过摄食所述宿主细胞至少与所述Cry1Ab蛋白接触。
更进一步地,所述Cry1Ab蛋白存在于至少产生所述Cry1Ab蛋白的细菌或转基因植物中,所述豆荚斑螟害虫通过摄食所述细菌或所述转基因植物的组织至少与所述Cry1Ab蛋白接触,接触后所述豆荚斑螟害虫生长受到抑制和/或导致死亡,以实现对豆荚斑螟危害植物的控制。
所述转基因植物可以处于任意生育期。
所述转基因植物的组织为根、叶片、茎秆、果实、花。
所述对豆荚斑螟危害植物的控制不因种植地点和/或种植时间的改变而改变。
所述植物为大豆、扁豆、绿豆、豇豆、菜豆、豌豆、洋槐或刺槐。
所述接触步骤之前的步骤为种植含有编码所述Cry1Ab蛋白的多核苷酸的植物。
优选地,所述Cry1Ab蛋白氨基酸序列具有SEQ ID NO:1、SEQ ID NO:3、所示的氨基酸序列。所述Cry1Ab蛋白具有SEQ ID NO:2、SEQ ID NO:4所示的核苷酸序列。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植物还包括至少一种不同于编码所述Cry1Ab蛋白的多核苷酸的第二种多核苷酸。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种多核苷酸编码Cry类杀虫蛋白质、Vip类杀虫蛋白质、蛋白酶抑制剂、凝集素、α-淀粉酶或过氧化物酶。
可选择地,所述第二种核苷酸为抑制目标昆虫害虫中重要基因的dsRNA。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Cry1Ab蛋白质控制豆荚斑螟害虫的用途。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产生控制豆荚斑螟害虫的植物的方法,包括向所述植物的基因组中引入编码Cry1Ab蛋白的多核苷酸序列。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产生控制豆荚斑螟害虫的植物种子的方法,包括将由所述方法获得的植株自交或与第二植株杂交,从而产生含有编码Cry1Ab蛋白的多核苷酸序列的种子。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培养控制豆荚斑螟害虫的植物的方法,包括:
种植至少一粒植物种子,所述植物种子的基因组中包括编码Cry1Ab蛋白的多核苷酸序列;
使所述植物种子长成植株;
使所述植株在人工接种豆荚斑螟害虫和/或豆荚斑螟害虫自然发生危害的条件下生长,收获与其他不具有编码Cry1Ab蛋白的多核苷酸序列的植株相比具有减弱的植物损伤和/或具有增加的植物产量的植株。
本发明中所述的“接触”,是指昆虫和/或害虫触碰、停留和/或摄食植物、植物器官、植物组织或植物细胞,所述植物、植物器官、植物组织或植物细胞既可以是其体内表达杀虫蛋白,还可以是所述植物、植物器官、植物组织或植物细胞的表面具有杀虫蛋白和/或具有产生杀虫蛋白的微生物。
本发明术语“控制”和/或“防治”是指豆荚斑螟害虫至少与Cry1Ab蛋白接触,接触后豆荚斑螟害虫生长受到抑制和/或导致死亡。进一步地,豆荚斑螟害虫通过摄食植物组织至少与Cry1Ab蛋白接触,接触后全部或部分豆荚斑螟害虫生长受到抑制和/或导致死亡。抑制是指亚致死,即尚未致死但能引起生长发育、行为、生理、生化和组织等方面的某种效应,如生长发育缓慢和/或停止。同时,植物在形态上应是正常的,且可在常规方法下培养以用于产物的消耗和/或生成。此外,含有编码Cry1Ab蛋白的多核苷酸序列的控制豆荚斑螟害虫的植物和/或植物种子,在人工接种豆荚斑螟害虫和/或豆荚斑螟害虫自然发生危害的条件下,与非转基因的野生型植株相比具有减弱的植物损伤,具体表现包括但不限于改善的茎秆抗性、和/或提高的籽粒重量、和/或增产等。Cry1Ab蛋白对豆荚斑螟的“控制”和/或“防治”作用是可以独立存在的,不因其它可“控制”和/或“防治”豆荚斑螟害虫的物质的存在而减弱和/或消失。具体地,转基因植物(含有编码Cry1Ab蛋白的多核苷酸序列)的任何组织同时和/或不同步地,存在和/或产生,Cry1Ab蛋白和/或可控制豆荚斑螟害虫的另一种物质,则所述另一种物质的存在既不影响Cry1Ab蛋白对豆荚斑螟的“控制”和/或“防治”作用,也不能导致所述“控制”和/或“防治”作用完全和/或部分由所述另一种物质实现,而与Cry1Ab蛋白无关。通常情况下,在大田,豆荚斑螟害虫摄食植物组织的过程短暂且很难用肉眼观察到,因此,在人工接种豆荚斑螟害虫和/或豆荚斑螟害虫自然发生危害的条件下,如转基因植物(含有编码Cry1Ab蛋白的多核苷酸序列)的任何组织存在死亡的豆荚斑螟害虫、和/或在其上停留生长受到抑制的豆荚斑螟害虫、和/或与非转基因的野生型植株相比具有减弱的植物损伤,即为实现了本发明的方法和/或用途,即通过豆荚斑螟害虫至少与Cry1Ab蛋白接触以实现控制豆荚斑螟害虫的方法和/或用途。
在本发明中,Cry1Ab蛋白在一种转基因植物中的表达可以伴随着一个或多个Cry类杀虫蛋白质和/或Vip类杀虫蛋白质的表达。这种超过一种的杀虫毒素在同一株转基因植物中共同表达可以通过遗传工程使植物包含并表达所需的基因来实现。另外,一种植物(第1亲本)可以通过遗传工程操作表达Cry1Ab蛋白质,第二种植物(第2亲本)可以通过遗传工程操作表达Cry类杀虫蛋白质和/或Vip类杀虫蛋白质。通过第1亲本和第2亲本杂交获得表达引入第1亲本和第2亲本的所有基因的后代植物。
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是指在进化过程中高度保守的、由双链RNA(double-stranded RNA,dsRNA)诱发的、同源mRNA高效特异性降解的现象。因此在本发明中可以使用RNAi技术特异性剔除或关闭目标昆虫害虫中特定基因的表达。
本发明所述豆荚斑螟(Etiella zinckenella)为鳞翅目螟蛾科昆虫。成虫体长10~12mm,翅展20-24mm,体色灰褐色。后翅灰白色,沿外缘褐色;前翅狭长,灰褐色,覆有深褐色、黄色及白色鳞片,沿前缘有1条白色纵带,近翅基1/3处有1条黄褐色月牙形横带。卵椭圆形,长径0.5~0.6mm,短径约0.4mm,初产乳白色,后转红黄色,卵表面弥补不规则网状纹。老熟幼虫体长14~18mm,背面紫红色,腹面绿色;前胸背板上有“人”字形黑斑,两侧各有1个黑斑,后缘中央有2个小黑斑。背线、亚背线、气门线和气门下线明显。蛹体长9~10mm,初化蛹为绿色,以后呈黄褐色,腹端尖细,沿背中线颜色较深,触角和翅长达第5腹节后缘,腹部末端有钩刺6个。
豆荚斑螟在我国分布广泛,以华东、华中、华南、陕西受害最重。喜食豆科植物。成虫寿命6~7d,白天潜伏在叶背,夜晚活动,飞翔力不强,趋光性弱。羽化后当日即能交尾,隔天就可产卵。每荚一般只产1粒卵,少数2粒以上。卵多产在荚上的细毛间和萼片下面,少数可产在叶柄等处。每头雌蛾可产卵80~90粒,卵期3~6d。幼虫共5龄,幼虫期9~12d。幼虫孵化后在荚上爬行或吐丝悬垂转荚,选荚后先在荚上吐丝作一小白丝囊,从丝囊下蛀入荚内,潜入豆粒中取食,1龄幼虫不转荚,2~5龄幼虫有转荚为害习性,每一幼虫可转荚为害1~3次。先在植株上部为害,渐至下部,一般以上部幼虫分布最多。幼虫老熟后离荚入土,结茧化蛹,茧外粘有土粒。幼虫一般从荚中部蛀入,在豆荚内蛀食豆粒,被害粒轻则成缺刻,重则被蛀空,被害籽粒还充满虫粪,变褐以致霉烂。
在分类系统上,一般主要根据成虫翅的脉序、连锁方式和触角的类型等形态特征,将鳞翅目分为亚目、总科、科等。而螟蛾科是鳞翅目中种类最多的科之一,全世界已发现1万种以上,仅中国记录就有几千条。大部分螟蛾科昆虫是农作物的害虫,多数以蛀茎形式为害,如二化螟和玉米螟。尽管玉米螟和豆荚斑螟同属于鳞翅目螟蛾科,除了在分类标准上存在相似性,在其它形态结构上则存在极大差异;就好比植物中的草莓与苹果一样(同属于蔷薇目蔷薇科),它们都有花两性,辐射对称,花瓣5片等特征,但是其果实以及植株形态却是千差万别。但因人们较少接触昆虫,尤其是较少接触农业害虫,对于昆虫形态上的差异较少关注,而使得人们以为昆虫的形态大同小异。而事实上,豆荚斑螟不管是从幼虫形态还是成虫形态上来看,都具有其独特的特征。
同属螟蛾科的昆虫不仅在形态特征上存在较大差异,同时在取食习性上,也存在差异。例如同为螟蛾科的玉米螟主要为害禾本科的玉米。而豆荚斑螟喜取食豆科植物。取食习性的不同,也暗示着体内消化系统所产生的酶和受体蛋白不同。而消化道中产生的酶是Bt基因起作用的关键点,只有能够与特异性Bt基因相结合的酶或受体蛋白,才有可能使得某个Bt基因对该害虫具有抗虫效果。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同目不同科、甚至同科不同种的昆虫对同种Bt蛋白的敏感性表现不同。例如Vip3Aa基因对螟蛾科的二化螟Chilosuppressalis和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都表现出了抗虫活性,但是Vip3Aa基因对于同属螟蛾科的印度谷螟Plodia interpunctella和欧洲玉米螟Ostrinia nubilalis却没有抗虫效果。上述几种害虫均属于鳞翅目螟蛾科,但同种Bt蛋白对这几种螟蛾科害虫表现出不同的抗性效果。尤其是欧洲玉米螟和亚洲玉米螟在分类上甚至同属于螟蛾科Ostrinia属(同目同科同属),但是其对同种Bt蛋白的反应却是截然不同的,更加充分说明了Bt蛋白与昆虫体内酶和受体的相互作用方式是复杂且难以预料的。
本发明中所述的植物、植物组织或植物细胞的基因组,是指植物、植物组织或植物细胞内的任何遗传物质,且包括细胞核和质体和线粒体基因组。
本发明中所述的多核苷酸和/或核苷酸形成完整“基因”,在所需宿主细胞中编码蛋白质或多肽。本领域技术人员很容易认识到,可以将本发明的多核苷酸和/或核苷酸置于目的宿主中的调控序列控制下。
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DNA典型的以双链形式存在。在这种排列中,一条链与另一条链互补,反之亦然。由于DNA在植物中复制产生了DNA的其它互补链。这样,本发明包括对序列表中示例的多核苷酸及其互补链的使用。本领域常使用的“编码链”指与反义链结合的链。为了在体内表达蛋白质,典型将DNA的一条链转录为一条mRNA的互补链,它作为模板翻译出蛋白质。mRNA实际上是从DNA的“反义”链转录的。“有义”或“编码”链有一系列密码子(密码子是三个核苷酸,一次读三个可以产生特定氨基酸),其可作为开放阅读框(ORF)阅读来形成目的蛋白质或肽。本发明还包括与示例的DNA有相当功能的RNA。
本发明中核酸分子或其片段在严格条件下与本发明Cry1Ab基因杂交。任何常规的核酸杂交或扩增方法都可以用于鉴定本发明Cry1Ab基因的存在。核酸分子或其片段在一定情况下能够与其他核酸分子进行特异性杂交。本发明中,如果两个核酸分子能形成反平行的双链核酸结构,就可以说这两个核酸分子彼此间能够进行特异性杂交。如果两个核酸分子显示出完全的互补性,则称其中一个核酸分子是另一个核酸分子的“互补物”。本发明中,当一个核酸分子的每一个核苷酸都与另一个核酸分子的对应核苷酸互补时,则称这两个核酸分子显示出“完全互补性”。如果两个核酸分子能够以足够的稳定性相互杂交从而使它们在至少常规的“低度严格”条件下退火且彼此结合,则称这两个核酸分子为“最低程度互补”。类似地,如果两个核酸分子能够以足够的稳定性相互杂交从而使它们在常规的“高度严格”条件下退火且彼此结合,则称这两个核酸分子具有“互补性”。从完全互补性中偏离是可以允许的,只要这种偏离不完全阻止两个分子形成双链结构。为了使一个核酸分子能够作为引物或探针,仅需保证其在序列上具有充分的互补性,以使得在所采用的特定溶剂和盐浓度下能形成稳定的双链结构。
本发明中,基本同源的序列是一段核酸分子,该核酸分子在高度严格条件下能够和相匹配的另一段核酸分子的互补链发生特异性杂交。促进DNA杂交的适合的严格条件,例如,大约在45℃条件下用6.0×氯化钠/柠檬酸钠(SSC)处理,然后在50℃条件下用2.0×SSC洗涤,这些条件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是公知的。例如,在洗涤步骤中的盐浓度可以选自低度严格条件的约2.0×SSC、50℃到高度严格条件的约0.2×SSC、50℃。此外,洗涤步骤中的温度条件可以从低度严格条件的室温约22℃,升高到高度严格条件的约65℃。温度条件和盐浓度可以都发生改变,也可以其中一个保持不变而另一个变量发生改变。优选地,本发明所述严格条件可为在6×SSC、0.5%SDS溶液中,在65℃下与SEQ ID NO:2、SEQ ID NO:4发生特异性杂交,然后用2×SSC、0.1%SDS和1×SSC、0.1%SDS各洗膜1次。
因此,具有抗虫活性并在严格条件下与本发明SEQ ID NO:2、SEQ ID NO:4杂交的序列包括在本发明中。这些序列与本发明序列至少大约40%-50%同源,大约60%、65%或70%同源,甚至至少大约75%、80%、85%、90%、91%、92%、93%、94%、95%、96%、97%、98%、99%或更大的序列同源性。
本发明中所述的基因和蛋白质不但包括特定的示例序列,还包括保存了所述特定示例的蛋白质的杀虫活性特征的部分和/片段(包括与全长蛋白质相比在内和/或末端缺失)、变体、突变体、取代物(有替代氨基酸的蛋白质)、嵌合体和融合蛋白。所述“变体”或“变异”是指编码同一蛋白或编码有杀虫活性的等价蛋白的核苷酸序列。所述“等价蛋白”是指与权利要求的蛋白具有相同或基本相同的抗豆荚斑螟害虫的生物活性的蛋白。
本发明中所述的DNA分子或蛋白序列的“片段”或“截短”是指涉及的原始DNA或蛋白序列(核苷酸或氨基酸)的一部分或其人工改造形式(例如适合植物表达的序列),前述序列的长度可存在变化,但长度足以确保(编码)蛋白质为昆虫毒素。
使用标准技术可以修饰基因和容易的构建基因变异体。例如,本领域熟知制造点突变的技术。又例如美国专利号5605793描述了在随机断裂后使用DNA重装配产生其它分子多样性的方法。可以使用商业化核酸内切酶制造全长基因的片段,并且可以按照标准程序使用核酸外切酶。例如,可以使用酶诸如Bal31或定点诱变从这些基因的末端系统地切除核苷酸。还可以使用多种限制性内切酶获取编码活性片段的基因。可以使用蛋白酶直接获得这些毒素的活性片段。
本发明可以从B.t.分离物和/或DNA文库衍生出等价蛋白和/或编码这些等价蛋白的基因。有多种方法获取本发明的杀虫蛋白。例如,可以使用本发明公开和要求保护的杀虫蛋白的抗体从蛋白质混合物鉴定和分离其它蛋白。特别地,抗体可能是由蛋白最恒定和与其它B.t.蛋白最不同的蛋白部分引起的。然后可以通过免疫沉淀、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或western印迹方法使用这些抗体专一地鉴定有特征活性的等价蛋白。可使用本领域标准程序容易的制备本发明中公开的蛋白或等价蛋白或这类蛋白的片段的抗体。然后可以从微生物中获得编码这些蛋白的基因。
由于遗传密码子的丰余性,多种不同的DNA序列可以编码相同的氨基酸序列。产生这些编码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蛋白的可替代DNA序列正在本领域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内。这些不同的DNA序列包括在本发明的范围内。所述“基本上相同的”序列是指有氨基酸取代、缺失、添加或插入但实质上不影响杀虫活性的序列,亦包括保留杀虫活性的片段。
本发明中氨基酸序列的取代、缺失或添加是本领域的常规技术,优选这种氨基酸变化为:小的特性改变,即不显著影响蛋白的折叠和/或活性的保守氨基酸取代;小的缺失,通常约1-30个氨基酸的缺失;小的氨基或羧基端延伸,例如氨基端延伸一个甲硫氨酸残基;小的连接肽,例如约20-25个残基长。
保守取代的实例是在下列氨基酸组内发生的取代:碱性氨基酸(如精氨酸、赖氨酸和组氨酸)、酸性氨基酸(如谷氨酸和天冬氨酸)、极性氨基酸(如谷氨酰胺、天冬酰胺)、疏水性氨基酸(如亮氨酸、异亮氨酸和缬氨酸)、芳香氨基酸(如苯丙氨酸、色氨酸和酪氨酸),以及小分子氨基酸(如甘氨酸、丙氨酸、丝氨酸、苏氨酸和甲硫氨酸)。通常不改变特定活性的那些氨基酸取代在本领域内是众所周知的,并且已由,例如,N.Neurath和R.L.Hill在1979年纽约学术出版社(Academic Press)出版的《Protein》中进行了描述。最常见的互换有Ala/Ser,Val/Ile,Asp/Glu,Thu/Ser,Ala/Thr,Ser/Asn,Ala/Val,Ser/Gly,Tyr/Phe,Ala/Pro,Lys/Arg,Asp/Asn,Leu/Ile,Leu/Val,Ala/Glu和Asp/Gly,以及它们相反的互换。
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显而易见地,这种取代可以在对分子功能起重要作用的区域之外发生,而且仍产生活性多肽。对于由本发明的多肽,其活性必需的并因此选择不被取代的氨基酸残基,可以根据本领域已知的方法,如定点诱变或丙氨酸扫描诱变进行鉴定(如参见,Cunningham和Wells,1989,Science 244:1081-1085)。后一技术是在分子中每一个带正电荷的残基处引入突变,检测所得突变分子的抗虫活性,从而确定对该分子活性而言重要的氨基酸残基。底物-酶相互作用位点也可以通过其三维结构的分析来测定,这种三维结构可由核磁共振分析、结晶学或光亲和标记等技术测定(参见,如de Vos等,1992,Science 255:306-312;Smith等,1992,J.Mol.Biol 224:899-904;Wlodaver等,1992,FEBSLetters 309:59-64)。
在本发明中,Cry1Ab蛋白包括但不限于SEQ ID NO:1、SEQ ID NO:3,与SEQ ID NO:1、SEQ ID NO:3所示的氨基酸序列具有一定同源性的氨基酸序列也包括在本发明中。这些序列与本发明序列类似性/相同性典型的大于78%,优选的大于85%,更优选的大于90%,甚至更优选的大于95%,并且可以大于99%。也可以根据更特定的相同性和/或类似性范围定义本发明的优选的多核苷酸和蛋白质。例如与本发明示例的序列有78%、79%、80%、81%、82%、83%、84%、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或99%的相同性和/或类似性。
在本发明中,产生所述Cry1Ab蛋白的转基因植物包括但不限于Mon810转基因玉米事件和/或包含Mon810转基因玉米事件的植物材料(如在US6713259 B2所描述的)、Bt11转基因玉米事件和/或包含Bt11转基因玉米事件的植物材料(如在USDA APHIS非管制状态申请95-195-01p所描述的,其所包含的Cry1Ab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如本发明SEQ ID NO:3所示)、Bt176转基因玉米事件和/或包含Bt176转基因玉米事件的植物材料(如在USDA APHIS非管制状态申请94-319-01p所描述的,其所包含的Cry1Ab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如US5625136B2所描述的)、TT51转基因水稻事件和/或包含TT51转基因水稻事件的植物材料(如在CN100582223C和CN101302520B所描述的)、223F-S21转基因水稻品系和/或包含223F-S21转基因水稻品系的植物材料(如在CN103773759A所描述的),其均可以实现本发明的方法和/或用途,即通过豆荚斑螟害虫至少与Cry1Ab蛋白接触以实现控制豆荚斑螟害虫的方法和/或用途。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使上述转基因事件中的Cry1Ab蛋白在不同植物中表达亦能实现本发明的方法和/或用途。更具体地,所述Cry1Ab蛋白存在于至少产生所述Cry1Ab蛋白的转基因植物中,所述豆荚斑螟害虫通过摄食所述转基因植物的组织至少与所述Cry1Ab蛋白接触,接触后所述豆荚斑螟害虫生长受到抑制和/或导致死亡,以实现对豆荚斑螟危害植物的控制。
本发明中所述调控序列包括但不限于启动子、转运肽、终止子、增强子、前导序列、内含子以及其它可操作地连接到所述Cry1Ab蛋白的调节序列。
所述启动子为植物中可表达的启动子,所述的“植物中可表达的启动子”是指确保与其连接的编码序列在植物细胞内进行表达的启动子。植物中可表达的启动子可为组成型启动子。指导植物内组成型表达的启动子的示例包括但不限于,来源于花椰菜花叶病毒的35S启动子、拟南芥Ubi10启动子、玉米Ubi启动子、水稻GOS2基因的启动子等。备选地,植物中可表达的启动子可为组织特异的启动子,即该启动子在植物的一些组织内如在绿色组织中指导编码序列的表达水平高于植物的其他组织(可通过常规RNA试验进行测定),如PEP羧化酶启动子。备选地,植物中可表达的启动子可为创伤诱导启动子。创伤诱导启动子或指导创伤诱导的表达模式的启动子是指当植物经受机械或由昆虫啃食引起的创伤时,启动子调控下的编码序列的表达较正常生长条件下有显著提高。创伤诱导启动子的示例包括但不限于,马铃薯和西红柿的蛋白酶抑制基因(pinⅠ和pinⅡ)和玉米蛋白酶抑制基因(MPI)的启动子。
所述转运肽(又称分泌信号序列或导向序列)是指导转基因产物到特定的细胞器或细胞区室,对受体蛋白质来说,所述转运肽可以是异源的,例如,利用编码叶绿体转运肽序列靶向叶绿体,或者利用‘KDEL’保留序列靶向内质网,或者利用大麦植物凝集素基因的CTPP靶向液泡。
所述前导序列包含但不限于,小RNA病毒前导序列,如EMCV前导序列(脑心肌炎病毒5’非编码区);马铃薯Y病毒组前导序列,如MDMV(玉米矮缩花叶病毒)前导序列;人类免疫球蛋白质重链结合蛋白质(BiP);苜蓿花叶病毒的外壳蛋白质mRNA的不翻译前导序列(AMVRNA4);烟草花叶病毒(TMV)前导序列。
所述增强子包含但不限于,花椰菜花叶病毒(CaMV)增强子、玄参花叶病毒(FMV)增强子、康乃馨风化环病毒(CERV)增强子、木薯脉花叶病毒(CsVMV)增强子、紫茉莉花叶病毒(MMV)增强子、夜香树黄化曲叶病毒(CmYLCV)增强子、木尔坦棉花曲叶病毒(CLCuMV)、鸭跖草黄斑驳病毒(CoYMV)和花生褪绿线条花叶病毒(PCLSV)增强子。
对于单子叶植物应用而言,所述内含子包含但不限于,玉米hsp70内含子、玉米泛素内含子、Adh内含子1、蔗糖合酶内含子或水稻Act1内含子。对于双子叶植物应用而言,所述内含子包含但不限于,CAT-1内含子、pKANNIBAL内含子、PIV2内含子和“超级泛素”内含子。
所述终止子可以为在植物中起作用的适合多聚腺苷酸化信号序列,包括但不限于,来源于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胭脂碱合成酶(NOS)基因的多聚腺苷酸化信号序列、来源于蛋白酶抑制剂Ⅱ(pinⅡ)基因的多聚腺苷酸化信号序列、来源于豌豆ssRUBISCO E9基因的多聚腺苷酸化信号序列和来源于α-微管蛋白(α-tubulin)基因的多聚腺苷酸化信号序列。
本发明中所述“有效连接”表示核酸序列的联结,所述联结使得一条序列可提供对相连序列来说需要的功能。在本发明中所述“有效连接”可以为将启动子与感兴趣的序列相连,使得该感兴趣的序列的转录受到该启动子控制和调控。当感兴趣的序列编码蛋白并且想要获得该蛋白的表达时“有效连接”表示:启动子与所述序列相连,相连的方式使得得到的转录物高效翻译。如果启动子与编码序列的连接是转录物融合并且想要实现编码的蛋白的表达时,制造这样的连接,使得得到的转录物中第一翻译起始密码子是编码序列的起始密码子。备选地,如果启动子与编码序列的连接是翻译融合并且想要实现编码的蛋白的表达时,制造这样的连接,使得5’非翻译序列中含有的第一翻译起始密码子与启动子相连结,并且连接方式使得得到的翻译产物与编码想要的蛋白的翻译开放读码框的关系是符合读码框的。可以“有效连接”的核酸序列包括但不限于:提供基因表达功能的序列(即基因表达元件,例如启动子、5’非翻译区域、内含子、蛋白编码区域、3’非翻译区域、聚腺苷化位点和/或转录终止子)、提供DNA转移和/或整合功能的序列(即T-DNA边界序列、位点特异性重组酶识别位点、整合酶识别位点)、提供选择性功能的序列(即抗生素抗性标记物、生物合成基因)、提供可计分标记物功能的序列、体外或体内协助序列操作的序列(即多接头序列、位点特异性重组序列)和提供复制功能的序列(即细菌的复制起点、自主复制序列、着丝粒序列)。
本发明中所述的“杀虫”或“抗虫”是指对农作物害虫是有毒的,从而实现“控制”和/或“防治”农作物害虫。优选地,所述“杀虫”或“抗虫”是指杀死农作物害虫。更具体地,目标昆虫是豆荚斑螟。
本发明中Cry1Ab蛋白对豆荚斑螟害虫具有毒性。本发明中的植物,特别是大豆,在其基因组中含有外源DNA,所述外源DNA包含编码Cry1Ab蛋白的核苷酸序列,豆荚斑螟害虫通过摄食植物组织与该蛋白接触,接触后豆荚斑螟害虫生长受到抑制和/或导致死亡。抑制是指致死或亚致死。同时,植物在形态上应是正常的,且可在常规方法下培养以用于产物的消耗和/或生成。此外,该植物可基本消除对化学或生物杀虫剂的需要(所述化学或生物杀虫剂为针对Cry1Ab蛋白所靶向的豆荚斑螟害虫的杀虫剂)。
植物材料中杀虫晶体蛋白(ICP)的表达水平可通过本领域内所描述的多种方法进行检测,例如通过应用特异引物对组织内产生的编码杀虫蛋白质的mRNA进行定量,或直接特异性检测产生的杀虫蛋白质的量。
可以应用不同的试验测定植物中ICP的杀虫效果。本发明中目标昆虫主要为豆荚斑螟。
本发明中,所述Cry1Ab蛋白可以具有序列表中SEQ ID NO:1、SEQ ID NO:3所示的氨基酸序列。除了包含Cry1Ab蛋白的编码区外,也可包含其他元件,例如编码选择性标记的蛋白质。
此外,包含编码本发明Cry1Ab蛋白的多核苷酸序列的表达盒在植物中还可以与至少一种编码除草剂抗性基因的蛋白质一起表达,所述除草剂抗性基因包括但不限于,草铵膦抗性基因(如bar基因、pat基因)、苯敌草抗性基因(如pmph基因)、草甘膦抗性基因(如EPSPS基因)、溴苯腈(bromoxynil)抗性基因、磺酰脲抗性基因、对除草剂茅草枯的抗性基因、对氨腈的抗性基因或谷氨酰胺合成酶抑制剂(如PPT)的抗性基因,从而获得既具有高杀虫活性、又具有除草剂抗性的转基因植物。
本发明中,将外源DNA导入植物,如将编码所述Cry1Ab蛋白的基因或表达盒或重组载体导入植物细胞,常规的转化方法包括但不限于,农杆菌介导的转化、微量发射轰击、直接将DNA摄入原生质体、电穿孔或晶须硅介导的DNA导入。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杀虫蛋白的用途,具有以下优点:
1、内因防治。现有技术主要是通过外部作用即外因来控制豆荚斑螟害虫的危害,如农业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而本发明是通过植物体内产生能够杀死豆荚斑螟的Cry1Ab蛋白来控制豆荚斑螟害虫的,即通过内因来防治。
2、无污染、无残留。现有技术使用的化学防治方法虽然对控制豆荚斑螟害虫的危害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同时也对人、畜和农田生态系统带来了污染、破坏和残留;使用本发明控制豆荚斑螟害虫的方法,可以消除上述不良后果。
3、全生育期防治。现有技术使用的控制豆荚斑螟害虫的方法都是阶段性的,而本发明是对植物进行全生育期的保护,转基因植物(Cry1Ab蛋白)从发芽、生长,一直到开花、结果,都可以避免遭受豆荚斑螟的侵害。
4、全植株防治。现有技术使用的控制豆荚斑螟害虫的方法大多是局部性的,如叶面喷施;而本发明是对整个植株进行保护,如转基因植物(Cry1Ab蛋白)的根、叶片、茎秆、果实、雄穗、雌穗、花药或花丝等都是可以抵抗豆荚斑螟侵害的。
5、效果稳定。现有技术使用的无论是农业防治方法还是物理防治方法都需要利用环境条件对害虫进行防治,可变因素较多;本发明是使所述Cry1Ab蛋白在植物体内进行表达,有效地克服了环境条件不稳定的缺陷,且本发明转基因植物(Cry1Ab蛋白)的防治效果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不同遗传背景也都是稳定一致的。
6、简单、方便、经济。本发明只需种植能够表达Cry1Ab蛋白的转基因植物即可,而不需要采用其它措施,从而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
7、效果彻底。现有技术使用的控制豆荚斑螟害虫的方法,其效果是不彻底的,只起到减轻作用;而本发明转基因植物(Cry1Ab蛋白)可以造成豆荚斑螟害虫的大量死亡,而转基因植物大体上只受到轻微损伤。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杀虫蛋白的用途的含有Cry1Ab多核苷酸序列的重组克隆载体DBN01-T构建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杀虫蛋白的用途的含有Cry1Ab多核苷酸序列的重组表达载体DBN01-B构建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杀虫蛋白的用途的自然感虫条件下的豆荚斑螟;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杀虫蛋白的用途的技术方案。
第一实施例、基因的获得和合成
1、获得核苷酸序列
Cry1Ab-01杀虫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818个氨基酸),如序列表中SEQ ID NO:1所示;编码相应于所述Cry1Ab-01杀虫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的Cry1Ab-01多核苷酸序列(2457个核苷酸),如序列表中SEQ ID NO:2所示。Cry1Ab-02杀虫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615个氨基酸),如序列表中SEQ ID NO:3所示;编码相应于所述Cry1Ab-02杀虫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的Cry1Ab-02核苷酸序列(1848个核苷酸),如序列表中SEQ ID NO:4所示。
2、合成上述核苷酸序列
所述Cry1Ab-01多核苷酸序列(如序列表中SEQ ID NO:2所示)、所述Cry1Ab-02多核苷酸序列(如序列表中SEQ ID NO:4所示)由南京金斯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成。
第二实施例、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和重组表达载体转化农杆菌
1、构建含有Cry1Ab基因的重组克隆载体
将合成的Cry1Ab-01多核苷酸序列连入克隆载体pGEM-T(Promega,Madison,USA,CAT:A3600)上,操作步骤按Promega公司产品pGEM-T载体说明书进行,得到重组克隆载体DBN01-T,其构建流程如图1所示(其中,Amp表示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f1表示噬菌体f1的复制起点;LacZ为LacZ起始密码子;SP6为SP6RNA聚合酶启动子;T7为T7RNA聚合酶启动子;Cry1Ab-01为Cry1Ab-01多核苷酸序列(SEQ ID NO:2);MCS为多克隆位点)。
然后将重组克隆载体DBN01-T用热激方法转化大肠杆菌T1感受态细胞(Transgen,Beijing,China,CAT:CD501),挑取白色菌落,在LB液体培养基(胰蛋白胨10g/L、酵母提取物5g/L、NaCl 10g/L、氨苄青霉素100mg/L,用NaOH调pH至7.5)中于温度37℃条件下培养过夜。碱法提取其质粒,于温度-20℃保存备用。
提取的质粒经酶切鉴定后,对阳性克隆进行测序验证,结果表明重组克隆载体DBN01-T中插入的所述Cry1Ab-01核苷酸序列为序列表中(SEQ ID NO:2)所示的核苷酸序列,即Cry1Ab-01核苷酸序列正确插入。
按照上述构建重组克隆载体DBN01-T的方法,将合成的所述Cry1Ab-02核苷酸序列连入克隆载体pGEM-T上,得到重组克隆载体DBN02-T,其中,Cry1Ab-02为Cry1Ab-02核苷酸序列(SEQ ID NO:4)。酶切和测序验证重组克隆载体DBN02-T中所述Cry1Ab-02核苷酸序列正确插入。
2、构建含有Cry1Ab基因的大豆重组表达载体
用限制性内切酶分别酶切重组克隆载体DBN01-T和表达载体DBNBC-01(载体骨架:pCAMBIA2301(CAMBIA机构可以提供)),将切下的Cry1Ab-01多核苷酸序列片段插到表达载体DBNBC-01的限制性内切酶酶切位点之间,利用常规的酶切方法构建载体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构建成重组表达载体DBN01-B,其构建流程如图2所示(Kan:卡那霉素基因;RB:右边界;prAtUbi10:拟南芥泛素(Ubiquitin)基因启动子(SEQ ID NO:5);Cry1Ab-01:Cry1Ab-01多核苷酸序列(SEQ ID NO:2);tNos:胭脂碱合成酶基因的终止子(SEQ ID NO:6);pr35S:花椰菜花叶病毒35S启动子(SEQ ID NO:7);PAT:草丁膦乙酰转移酶基因(SEQ IDNO:8);t35S:花椰菜花叶病毒35S终止子(SEQ ID NO:9);LB:左边界)。将重组表达载体DBN01-B用热激方法转化大肠杆菌T1感受态细胞,挑取白色菌落,在LB液体培养基(胰蛋白胨10g/L、酵母提取物5g/L、NaCl 10g/L、卡那霉素50mg/L,用NaOH调pH至7.5)中于温度37℃条件下培养过夜。碱法提取其质粒。将提取的质粒用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后鉴定,并将阳性克隆进行测序鉴定,结果表明重组表达载体DBN01-B中的核苷酸序列为序列表中SEQ ID NO:2所示核苷酸序列,即Cry1Ab-01多核苷酸序列。
按照上述构建重组表达载体DBN01-B的方法,将酶切重组克隆载体DBN02-T切下的所述Cry1Ab-02核苷酸序列插入表达载体DBNBC-01,得到重组表达载体DBN02-B。酶切和测序验证重组表达载体DBN02-B中的核苷酸序列含有为序列表中SEQ ID NO:4所示核苷酸序列,即Cry1Ab-02核苷酸序列。所述Cry1Ab-02核苷酸序列可以连接所述Ubi启动子和Nos终止子。
3、重组表达载体转化农杆菌
对己经构建正确的重组表达载体DBN01-B、DBN02-B用液氮法转化到农杆菌LBA4404(Invitrgen,Chicago,USA,CAT:18313-015)中,其转化条件为:100μl农杆菌LBA4404、3μl质粒DNA(重组表达载体);置于液氮中10分钟,37℃温水浴10分钟;将转化后的农杆菌LBA4404接种于LB试管中于温度28℃、转速为200rpm条件下培养2小时,涂于含50mg/L的利福平(Rifampicin)和100mg/L的卡那霉素的LB平板上直至长出阳性单克隆,挑取单克隆培养并提取其质粒,用限制性内切酶对重组表达载体DBN01-B、DBN02-B酶切后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重组表达载体DBN01-B、DBN02-B结构完全正确。
第三实施例、获得转基因大豆植株
按照常规采用的农杆菌侵染法,将无菌培养的大豆品种Jack的子叶节组织与第二实施例中3所述的农杆菌共培养,以将第二实施例中2构建的大豆重组表达载体DBN01-B、DBN02-B的T-DNA(包括Cry1Ab-01多核苷酸序列、Cry1Ab-02多核苷酸序列和PAT基因)转入到大豆染色体组中,获得了转入Cry1Ab-01多核苷酸序列的大豆植株、转入Cry1Ab-02多核苷酸序列的大豆植株,同时以野生型大豆植株作为对照。
对于农杆菌介导的大豆转化,简要地,将成熟的大豆种子在大豆萌发培养基(B5盐3.1g/L、B5维他命、蔗糖20g/L、琼脂8g/L,pH5.6)中进行萌发,将种子接种于萌发培养基上,按以下条件培养:温度25±1℃;光周期(光/暗)为16/8h。萌发4-6天后取鲜绿的子叶节处膨大的大豆无菌苗,在子叶节下3-4mm处切去下胚轴,纵向切开子叶,去顶芽、侧芽和种子根。用解剖刀的刀背在子叶节处进行创伤,用农杆菌悬浮液接触创伤过的子叶节组织,其中农杆菌能够将载体T-DNA序列传递至创伤过的子叶节组织(步骤1:侵染步骤)在此步骤中,子叶节组织优选地浸入农杆菌悬浮液(OD660=0.5-0.8),侵染培养基(MS盐2.15g/L、B5维他命、蔗糖20g/L、葡萄糖10g/L、乙酰丁香酮(AS)40mg/L、2-吗啉乙磺酸(MES)4g/L、玉米素(ZT)2mg/L,pH5.3)中以启动接种。子叶节组织与农杆菌共培养一段时期(3天)(步骤2:共培养步骤)。优选地,子叶节组织在侵染步骤后在固体培养基(MS盐4.3g/L、B5维他命、蔗糖20g/L、葡萄糖10g/L、MES 4g/L、ZT 2mg/L、琼脂8g/L,pH5.6)上培养。在此共培养阶段后,可以有一个选择性的“恢复”步骤。在“恢复”步骤中,恢复培养基(B5盐3.1g/L、B5维他命、MES1g/L、蔗糖30g/L、ZT 2mg/L、琼脂8g/L、头孢霉素150mg/L、谷氨酸100mg/L、天冬氨酸100mg/L,pH5.6)中至少存在一种己知抑制农杆菌生长的抗生素(头孢霉素150-250mg/L),不添加植物转化体的选择剂(步骤3:恢复步骤)。优选地,子叶节再生的组织块在有抗生素但没有选择剂的固体培养基上培养,以消除农杆菌并为侵染细胞提供恢复期。接着,子叶节再生的组织块在含选择剂(草丁膦)的培养基上培养并选择生长着的转化愈伤组织(步骤4:选择步骤)。优选地,子叶节再生的组织块在有选择剂的筛选固体培养基(B5盐3.1g/L、B5维他命、MES 1g/L、蔗糖30g/L、6-苄基腺嘌呤(6-BAP)1mg/L、琼脂8g/L、头孢霉素150mg/L、谷氨酸100mg/L、天冬氨酸100mg/L、草丁膦6mg/L,pH5.6)上培养,导致转化的细胞选择性生长。然后,转化的细胞再生成植物(步骤5:再生步骤),优选地,在含选择剂的培养基上生长的子叶节再生的组织块在固体培养基(B5分化培养基和B5生根培养基)上培养以再生植物。
筛选得到的抗性组织块转移到所述B5分化培养基(B5盐3.1g/L、B5维他命、MES1g/L、蔗糖30g/L、ZT 1mg/L、琼脂8g/L、头孢霉素150mg/L、谷氨酸50mg/L、天冬氨酸50mg/L、赤霉素1mg/L、生长素1mg/L、草丁膦6mg/L,pH5.6)上,25℃下培养分化。分化出来的小苗转移到所述B5生根培养基(B5盐3.1g/L、B5维他命、MES 1g/L、蔗糖30g/L、琼脂8g/L、头孢霉素150mg/L、吲哚-3-丁酸(IBA)1mg/L),在生根培养上,25℃下培养至约10cm高,移至温室培养至结实。在温室中,每天于26℃下培养16h,再于20℃下培养8h。
第四实施例、用TaqMan验证转基因植株
分别取转入Cry1Ab-01多核苷酸序列的大豆植株、转入Cry1Ab-02多核苷酸序列的大豆植株的叶片各约100mg作为样品,用Qiagen的DNeasy Plant Maxi Kit提取其基因组DNA,通过Taqman探针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PAT基因的拷贝数以确定Cry1Ab基因的拷贝数。同时以野生型大豆植株作为对照,按照上述方法进行检测分析。实验设3次重复,取平均值。
检测PAT基因拷贝数的具体方法如下:
步骤11、分别取转入Cry1Ab-01多核苷酸序列的大豆植株、转入Cry1Ab-02多核苷酸序列的大豆植株和野生型大豆植株的叶片各100mg,分别在研钵中用液氮研成匀浆,每个样品取3个重复;
步骤12、使用Qiagen的DNeasy Plant Mini Kit提取上述样品的基因组DNA,具体方法参考其产品说明书;
步骤13、用NanoDrop 2000(Thermo Scientific)测定上述样品的基因组DNA浓度;
步骤14、调整上述样品的基因组DNA浓度至同一浓度值,所述浓度值的范围为80-100ng/μL;
步骤15、采用Taqman探针荧光定量PCR方法鉴定样品的拷贝数,以经过鉴定已知拷贝数的样品作为标准品,以野生型大豆植株的样品作为对照,每个样品3个重复,取其平均值;荧光定量PCR引物和探针序列分别是:
以下引物和探针用来检测PAT基因:
引物1:gagggtgttgtggctggtattg如序列表中SEQ ID NO:10所示;
引物2:tctcaactgtccaatcgtaagcg如序列表中SEQ ID NO:11所示;
探针1:cttacgctgggccctggaaggctag如序列表中SEQ ID NO:12所示;
PCR反应体系为:
所述50×引物/探针混合物包含1mM浓度的每种引物各45μL,100μM浓度的探针50μL和860μL 1×TE缓冲液,并且在4℃,贮藏在琥珀试管中。
PCR反应条件为:
利用SDS2.3软件(Applied Biosystems)分析数据。
实验结果表明,Cry1Ab-01多核苷酸序列、Cry1Ab-02多核苷酸序列己整合到所检测的大豆植株的染色体组中,而且转入Cry1Ab-01多核苷酸序列的大豆植株、转入Cry1Ab-02多核苷酸序列的大豆植株获得了单拷贝的转基因大豆植株。
第五实施例、转基因大豆植株的抗虫效果检测
将转入Cry1Ab-01多核苷酸序列的大豆植株、转入Cry1Ab-02多核苷酸序列的大豆植株和经Taqman鉴定为非转基因的大豆植株对豆荚斑螟进行抗虫效果检测。
在田间进行自然感虫条件下评估转基因大豆植株对豆荚斑螟的抗性。选取转入Cry1Ab-01多核苷酸序列的2个株系(S1、S2)、转入Cry1Ab-02多核苷酸序列的2个株系(S3、S4)和经Taqman鉴定为非转基因的(NGM)1个株系。在山东省济南市种植基地种植,每个株系及对照(NGM)各设3个重复,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每个重复播种2行(5米)。
R6期在山东省济南市种植基地发现蛀荚类害虫危害大豆,经鉴定为豆荚斑螟,具体见图3。
根据蛀荚率评估抗性水平,具体评价标准如表1所示:
表1、抗性水平评估标准
在大豆材料R6~R8期,开始调查豆荚中被豆荚斑螟幼虫取食的情况,每行调查5株材料,采取均匀取样,每米范围内随机选择1株长势正常,结荚饱满的植株。随机取100个荚,记录有虫食破损的荚数目,得蛀荚率(%),重复3次。结果如表2所示。
表2、转基因大豆植株豆荚斑螟自然感虫的实验结果
表1的结果表明:在自然发生条件下,与NGM相比,转入Cry1Ab-01多核苷酸序列的大豆植株、转入Cry1Ab-02多核苷酸序列的大豆植株对豆荚斑螟也具有很好的抑制效果,抗性水平为高抗,可有效防控豆荚斑螟对大豆籽粒的取食危害。
由此证明转入Cry1Ab-01多核苷酸序列的大豆植株、转入Cry1Ab-02多核苷酸序列的大豆植株显示出高抗豆荚斑螟的活性,这种活性足以对豆荚斑螟的生长产生不良效应从而使其在田间得以控制。
上述实验结果还表明:转入Cry1Ab-01多核苷酸序列的大豆植株、转入Cry1Ab-02多核苷酸序列的大豆植株对豆荚斑螟的控制/防治显然是因为植物本身可产生Cry1Ab蛋白。所以,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根据Cry1Ab蛋白对豆荚斑螟的毒杀作用,本发明中转入Cry1Ab蛋白的植株还可以产生至少一种不同于Cry1Ab蛋白的第二种杀虫蛋白质,如Vip类蛋白或Cry类蛋白等。
综上所述,本发明杀虫蛋白的用途通过植物体内产生能够杀死豆荚斑螟的Cry1Ab蛋白来控制豆荚斑螟害虫;与现有技术使用的农业防治方法、化学防治方法和生物防治方法相比,本发明对植物进行全生育期、全植株的保护以防治豆荚斑螟害虫的侵害,且无污染、无残留,效果稳定、彻底,简单、方便、经济。
最后所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控制豆荚斑螟害虫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将豆荚斑螟害虫至少与Cry1Ab蛋白接触;
优选地,所述Cry1Ab蛋白存在于至少产生所述Cry1Ab蛋白的宿主细胞中,所述豆荚斑螟害虫通过摄食所述宿主细胞至少与所述Cry1Ab蛋白接触;
更优选地,所述Cry1Ab蛋白存在于至少产生所述Cry1Ab蛋白的细菌或转基因植物中,所述豆荚斑螟害虫通过摄食所述细菌或所述转基因植物的组织至少与所述Cry1Ab蛋白接触,接触后所述豆荚斑螟害虫生长受到抑制和/或导致死亡,以实现对豆荚斑螟危害植物的控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豆荚斑螟害虫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基因植物为大豆、扁豆、绿豆、豇豆、菜豆、豌豆、洋槐或刺槐;
优选地,所述转基因植物的组织为叶片、果实、花。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控制豆荚斑螟害虫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Cry1Ab蛋白氨基酸序列具有SEQ ID NO:1、SEQ ID NO:3所示的氨基酸序列;
优选地,所述Cry1Ab蛋白的核苷酸序列具有SEQ ID NO:2、SEQ ID NO:4所示的核苷酸序列。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控制豆荚斑螟害虫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基因植物还包括至少一种不同于编码所述Cry1Ab蛋白的多核苷酸的第二种多核苷酸。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控制豆荚斑螟害虫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种多核苷酸编码Cry类杀虫蛋白质、Vip类杀虫蛋白质、蛋白酶抑制剂、凝集素、α-淀粉酶或过氧化物酶。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控制豆荚斑螟害虫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种多核苷酸为抑制目标昆虫害虫中重要基因的dsRNA。
7.一种Cry1Ab蛋白质控制豆荚斑螟害虫的用途。
8.一种产生控制豆荚斑螟害虫的植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向所述植物的基因组中引入编码Cry1Ab蛋白的多核苷酸序列。
9.一种产生控制豆荚斑螟害虫的植物种子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将由权利要求8所述方法获得的植株自交或与第二植株杂交,从而产生含有编码Cry1Ab蛋白的多核苷酸序列的种子。
10.一种培养控制豆荚斑螟害虫的植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种植至少一粒植物种子,所述植物种子的基因组中包括编码Cry1Ab蛋白的多核苷酸序列;
使所述植物种子长成植株;
使所述植株在人工接种豆荚斑螟害虫和/或豆荚斑螟害虫自然发生危害的条件下生长,收获与其他不具有编码Cry1Ab蛋白的多核苷酸序列的植株相比具有减弱的植物损伤和/或具有增加的植物产量的植株。
CN202310691897.6A 2023-06-12 2023-06-12 杀虫蛋白的用途 Pending CN11685552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691897.6A CN116855525A (zh) 2023-06-12 2023-06-12 杀虫蛋白的用途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691897.6A CN116855525A (zh) 2023-06-12 2023-06-12 杀虫蛋白的用途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855525A true CN116855525A (zh) 2023-10-10

Family

ID=882206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691897.6A Pending CN116855525A (zh) 2023-06-12 2023-06-12 杀虫蛋白的用途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855525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6138819A1 (zh) 杀虫蛋白的用途
CN106497966B (zh) 杀虫蛋白的用途
US20140154224A1 (en) Method of Pest Control
WO2016184396A1 (zh) 杀虫蛋白的用途
WO2018090715A1 (zh) 杀虫蛋白组合及其管理昆虫抗性的方法
WO2016101683A1 (zh) 杀虫蛋白的用途
CN108611362B (zh) 杀虫蛋白的用途
CN111315218B (zh) 杀虫蛋白的用途
CN108432760B (zh) 杀虫蛋白的用途
US20140242048A1 (en) Methods For Controlling Pests
CN109804830B (zh) 杀虫蛋白的用途
CN109804832B (zh) 杀虫蛋白的用途
WO2016184397A1 (zh) 杀虫蛋白的用途
CN103757049A (zh) 控制害虫的构建体及其方法
WO2016101684A1 (zh) 杀虫蛋白的用途
CN109679992B (zh) 杀虫蛋白的用途
CN109804831B (zh) 杀虫蛋白的用途
WO2018090714A1 (zh) 杀虫蛋白组合及其管理昆虫抗性的方法
CN104621171A (zh) 杀虫蛋白的用途
AU2016228052B2 (en) Uses of insecticidal protein
CN109234307B (zh) 杀虫蛋白的用途
CN109486852B (zh) 杀虫蛋白的用途
CN109385447B (zh) 杀虫蛋白的用途
CN116855525A (zh) 杀虫蛋白的用途
WO2023216140A1 (zh) 杀虫蛋白的用途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