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842969A - Rfid标签连续赋码系统 - Google Patents

Rfid标签连续赋码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842969A
CN116842969A CN202310880707.5A CN202310880707A CN116842969A CN 116842969 A CN116842969 A CN 116842969A CN 202310880707 A CN202310880707 A CN 202310880707A CN 116842969 A CN116842969 A CN 11684296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form
module
coding
reader
acquisi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88070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郑国�
王艳超
杨乐乐
李仲卿
傅博
张庆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Inlay Link Inc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Inlay Link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Inlay Link Inc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Inlay Link Inc
Priority to CN202310880707.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842969A/zh
Publication of CN1168429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84296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1/0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marking the record carrier in digital fashion
    • G06K1/1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marking the record carrier in digital fashion otherwise than by punching
    • G06K1/128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marking the record carrier in digital fashion otherwise than by punching by electric registration, e.g. electrolytic, spark eros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7/0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 G06K7/1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optical sensing; by corpuscular radiation
    • G06K7/10544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optical sensing; by corpuscular radiation by scanning of the records by radiation in the optical part of the electromagnetic spectrum
    • G06K7/10821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optical sensing; by corpuscular radiation by scanning of the records by radiation in the optical part of the electromagnetic spectrum further details of bar or optical code scanning devices
    • G06K7/10861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optical sensing; by corpuscular radiation by scanning of the records by radiation in the optical part of the electromagnetic spectrum further details of bar or optical code scanning devices sensing of data fields affixed to objects or articles, e.g. coded label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V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20/00Scenes; Scene-specific elements
    • G06V20/50Context or environment of the image
    • G06V20/52Surveillance or monitoring of activities, e.g. for recognising suspicious objec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7/00Television systems
    • H04N7/18Closed-circuit television [CCTV] systems, i.e. systems in which the video signal is not broadcast
    • H04N7/181Closed-circuit television [CCTV] systems, i.e. systems in which the video signal is not broadcast for receiving images from a plurality of remote sour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ultimedia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Toxicolog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Warehouses Or Storage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RFID标签连续赋码系统,包括采集平台、赋码平台以及第一读写器模块、第一图像采集模块、第二读写器模块、人工智能模块和计算机单元,所述第一读写器模块对采集平台上的空白RFID标签进行读取,所述第一图像采集模块设置于采集平台上,所述第二读写器模块用于对印刷标签图像内容进行编码,并将得到的编码结果写入到位于赋码平台上的空白RFID标签中,所述计算机单元用于与第一读写器模块、第一图像采集模块、第二读写器模块、人工智能模块连接并控制各模块。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RFID赋码场景整合应用射频技术、图像识别技术、传感技术,不同赋码步骤可并行进行,提高了赋码过程的速度、准确度、稳定性、可纠错性和可回溯性。

Description

RFID标签连续赋码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射频识别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RFID标签连续赋码系统。
背景技术
射频识别(RFID)是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的缩写,是自动识别技术的一种,通过无线射频方式进行非接触双向数据通信,利用无线射频方式对记录媒体(电子标签或射频卡)进行读写,从而达到识别目标和数据交换的目的。
印刷标签是一种常用的商品信息载体,标签上具有印刷好的条形码、数字编号、二维码等标识商品信息的可视化数据,这类印刷标签由于印刷品本身的特点存在容易损坏、剥落、老化等问题,导致商品信息难以辨认。相对于印刷标签的缺陷,RFID标签属于一种更可靠的信息载体;因此将印刷标签上的物品信息进行RFID赋码的需求越来越多。目前,RFID标签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其本体上有印刷的物品信息,即可视化数据和RFID芯片一体,针对这类RFID标签,识别其本身附带的印刷物品信息,再经编码写入其内部芯片,或先进行RFID读写码,再打印可视化数据;另一类是本体上不含印刷的物品信息,这种需要从另一印刷标签(或等效识别信息,如包装上的二维码)读取采集图像并识别,再经编码写入其内部芯片。
在赋码过程中,依据印刷标签(或等效识别信息)的是否已附着在物品上也分为两种情况:
1、 针对未附着在物品上的标签
此种情况下,印刷标签为一平面印刷品;印刷标签可以较为方便的通过传送、定位装置等自动化设备辅助,将印刷标签逐一置放于摄像头下进行识别。
2、 印刷标签已附着在物品或物品包装上
此种情况下,如物品规格一致,可参照上一种情况进行印刷标签批量识别;但如果不同类、不同规格的物品混杂在一起,就只能通过人工将物品的印刷标签的条码逐一置放于读码器下并对准读码器进行识别。人工放置物品、将印刷标签对准读码器的操作将极大拖累该环节的运转效率;由于人工操作容易出现失误,常会导致赋码错误、漏赋码等问题,更加影响赋码环节的效率和准确性,后续还难以回查纠错。
另外,不同物品上的印刷标签往往在内容的表现形式上不统一,也会增加传统读码方式的识别难度;不同物品上的RFID标签中的天线特性、安装位置等因素也有较大区别,因此在这种工况下采用一般RFID读写器都难以稳定工作。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RFID标签连续赋码系统,包括采集平台、赋码平台以及第一读写器模块、第一图像采集模块、第二读写器模块、人工智能模块和计算机单元,所述采集平台和赋码平台沿流水线方向设置,所述第一读写器模块用于初次读取采集平台上的RFID标签,所述第一图像采集模块设置于采集平台上,所述第一图像采集模块用于对采集平台上的印刷标签图像内容进行采集,所述第二读写器模块用于将印刷标签图像内容进行编码后得到的编码结果写入到RFID标签中,所述计算机单元用于与第一读写器模块、第一图像采集模块、第二读写器模块和人工智能模块连接并控制各模块。
较佳的,所述第一图像采集模块包括一高清摄像头,所述采集平台包括载物底座,所述载物底座上设有一支架部,所述支架部上连接有一悬臂,所述高清摄像头设于悬臂下方。
较佳的,所述支架部上设置有第二图像采集模块,所述第二图像采集模块与计算机单元相连,所述第二图像采集模块用于对赋码过程的操作者进行拍摄。
较佳的,所述第一图像采集模块包括高清摄像头组,所述高清摄像头组由若干高清摄像头组成,所述采集平台包括载物底座,所述载物底座的上方为采集区域,所述采集区域周围设有若干摄像头支架,所述高清摄像头组围绕采集区域全角度设置。
较佳的,所述赋码平台上设有天线矩阵,所述天线矩阵与第二读写器模块连接,所述天线矩阵由若干天线组成,所述赋码平台为一立体结构,所述赋码平台的中间设有赋码区域,所述天线矩阵围绕赋码区域设置,所述第二读写器模块还连接有参数调节模块,所述参数调节模块与计算机单元连接。
较佳的,所述采集平台和赋码平台上均设有物品监测传感器,物品监测传感器与计算机单元连接。
较佳的,所述物品监测传感器包括第一重量传感器和第二重量传感器,所述载物底座包括上底板和下底板,所述第一重量传感器设有四个,均匀设于下底板上方四周,所述赋码平台的底部设有第二重量传感器。
较佳的,所述物品监测传感器包括第一光电传感器和第二光电传感器,所述第一光电传感器设于采集平台的上方,所述第二光电传感器设于赋码平台的入口处。
较佳的,还包括视频采集模块和视频存储模块,所述视频采集模块用于监控采集平台和赋码平台,所述视频存储模块用于对监控视频进行存储,所述计算机单元与视频采集模块和视频存储模块连接,所述视频采集模块为摄像机,所述摄像机位于采集平台和赋码平台的一侧。
较佳的,所述支架部上设有显示屏,所述显示屏与计算机单元相连接。
本发明的优点为:
1.本方案中的采集平台和赋码平台,可以同时完成对空白标签的进行读取、印刷标签内容识别以及编码和赋码的操作,并针对印刷信息附着于不同规格不同物品的赋码场景下专门优化赋码流程,使物品可以连续进入作业区域并完成印刷标签采集环节,避免了图像采集、识别环节成为整个流程的效率瓶颈,实现了连续赋码;
2.利用人工智能辅助对印刷标签进行实时识别,配合多个摄像头多角度采集图像,不再需要将条码对准读码器这一操作,物品可以任意放置,提高了标签识别环节的速度和准确度。
3.通过设置传感器对物品的运动状态进行监测,能够对异常情况进行判定和提示,便于排除异常情况,降低异常情况对整个赋码过程的影响。
4.结合RFID定位和图像识别定位,确定赋码调节参数,使射频功率、天线参数可以根据物品、标签的位置动态调整,保证读写码的准确性和高适应性。
5.通过视频采集模块来对赋码全过程进行视频监控,包括可记录操作者,并实时采集重要事件的时间标记并编码于视频中,使视频回看可以精准定位,方便了对赋码过程的回溯。
综上所述,本发明通过在RFID赋码场景整合应用射频技术、图像识别技术、传感技术,可以判别在赋码过程中的不同场景情况,提高了赋码过程的速度、准确度、稳定性、可纠错性和可回溯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系统结构框图;
图2为本发明系统结构图;
图3为本发明采集平台侧视图;
图4为本发明采集平台主视图;
图5为本发明赋码平台结构图;
图6为本发明另一种实施例中采集平台侧视图;
图7为本发明另一种实施例中采集平台主视图;
图8为本发明载物底座结构图。
图中:1采集平台、2赋码平台、3第一读写器模块、4第一图像采集模块、5第二读写器模块、6人工智能模块、7高清摄像头、8载物底座、9支架部、10悬臂、11摄像头支架、12天线、13第一重量传感器、14第二重量传感器、15第一发送器、16第一接收器、17第二发送器、18第二接收器、19视频采集模块、20显示屏、21参数调节模块、22计算机单元、23上底板、24下底板、25 第二图像采集模块、26滑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2所示,一种RFID标签连续赋码系统,包括采集平台1和赋码平台2,通过采集平台1采集印刷标签的内容以及读取空白的RFID标签的TID,再将空白的RFID标签放置于赋码平台2上,根据印刷标签的内容进行编码后,由赋码平台2将编码结果写入对应的空白的RFID标签内。
在采集平台1上设有第一读写器模块3,第一读写器模块3为RFID读写器,采集平台1的上的区域都属于第一读写器模块3的读取范围,第一读写器模块3对读写区域内的一RFID标签进行初次读取,获取其唯一标识,即RFID标签的身份代码TID,之后将数据传递给计算机单元22,由计算机单元22判断该标签是否为待赋码的空白标签。如果是则将该空白的RFID标签进行后续的赋码操作,若不是则给出报警信号。
结合图3-4,在采集平台1上还设有第一图像采集模块4,第一图像采集模块4能够对采集平台1上的印刷标签的内容图像信息进行采集,然后将图像信息传递给计算机单元22,由计算机单元22中的识别模块对采集到的图像内容进行识别,得到印刷标签内容。 物品上的印刷标签内容主要体现形式有条形码、二维码这类标准化图码,在部分特殊物品也存在由数字、字母、字符、汉字等组成的非标准化标签。针对标准化图码,激光扫码器、CCD电子耦合器件条码扫描器、影像型红光扫码器等光学扫码器都可以进行采集和识别;针对非标准化标签,主要通过激光扫描器、高清摄像头来采集,而其识别主要通过OCR光学文字识别、图像处理来实现。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图像采集模块4为一高清摄像头7,采集平台1包括载物底座8,载物底座8上设有一支架部9,支架部9上连接有一悬臂10,高清摄像头7设于悬臂10下方,采用一高清摄像头7从上方对放置于载物底座8上的印刷标签进行图像信息采集,得到印刷标签的清晰照片;再经图像几何变换、图像增强、图像去噪、图像分割特征提取等图像处理的方式,提取到印刷标签图像,进而获取标签内容。
为了提升采集图像信息的效率,计算机单元22还连接有一人工智能模块6,人工智能模块6包含一种经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算法,用于辅助对物品图像进行识别,配合高清摄像头7实时在物品图像中锁定印刷标签图像,进而获取印刷标签内容,判断其类型,进一步缩短识别时间,提高识别准确性。
该人工智能算法具体的训练和读取方法包括;准备一定数量的不同角度印刷标签图像,包括标准化图码和非标准化标签;准备一定数量的附着印刷标签的物品图像、无附着印刷标签的物品图像,用作网络训练和评估的样本数据集;拍摄样本的摄像头与实际作业的摄像头规格一致,搭建网络架构,构建一个卷积神经网络CNN和深度学习目标检测Yolov5神经网络模型,对准备的数据集进行标注、训练,得到目标模型。 通过利用该目标模型对印刷标签图像进行读取,能够提升图像识别速度和准确性,进而提升了整个流程的效率。
当印刷标签完成识别后即可将空白的RFID的标签移出采集平台1进入赋码平台2,采集平台1和赋码平台2沿流水线方向设置,在采集平台1和赋码平台2之间设有滑道26,滑道26的两边设有挡板,底部由支架进行支撑。滑道26为一侧高,一侧低的倾斜状态,其中高的一侧与采集平台1相贴近,而低的一侧与赋码平台2的入口处相贴近。结合图5,赋码平台2为一个前后贯通的方形结构,赋码平台2的前端为入口,赋码平台2的后端为取出口。赋码平台2的前端入口正对滑道26,当空白的RFID的标签从采集平台1上被取出后,沿着滑道26会直接从赋码平台2的入口滑入其中。赋码平台2的底部面积要尽可能的大,一方面可以方便空白的RFID的标签滑入赋码平台2后不会轻易的从另一侧滑出,另一方面使得赋码平台2可以临时存放较多的空白RFID标签,由操作者在等待空白RFID标签赋码完成后将其全部取出。
在进行赋码时,计算机单元22将识别出的印刷标签内容利用对应算法或者编码器进行编码后,会得到编码结果,利用第一读写器模块3获取到的空白RFID标签的唯一身份代码TID,赋码平台2上的第二读写器模块5会找到对应的空白RFID标签,将编码结果写入对应的空白RFID标签中。当第一个RFID标签进入赋码平台2进行赋码时,采集平台1上已经可以对第二个印刷标签以及空白的RFID的标签分别进行图像采集和读取,不用等待前一个空白RFID标签,避免了单个环节成为整个流程的效率瓶颈。当赋码完成后,第二读写器模块5还可以再次读取目标RFID标签上的已编码的数据来验证编码是否成功,通过读取目标RFID标签上存储的数据,并与之前写入的数据进行比较,确保一致性。
本实施例中的印刷标签为平面印刷品或者印刷标签已附着在规格一致的物品或物品包装上,印刷标签可以较为方便的通过传送、定位装置等自动化设备辅助,将印刷标签逐一置放于采集平台1上进行识别。
实施例2
结合图6-7,本实施例是基于实施例1的进一步改进,本实施例是对附着于不同类、不同规格的物品上的印刷标签进行采集,第一图像采集模块4包括高清摄像头组,高清摄像头组由六个高清摄像头7组成,采集平台1包括载物底座8,载物底座8上设有一支架部9,支架部9上连接有一悬臂10,在载物底座8其余侧边还设有第一摄像头支架、第二摄像头支架和第三摄像头支架,第一摄像头支架和第二摄像头支架分别位于载物底座8左右两侧,第三摄像头支架设于载物底座8的前端。在支架部9上和第三摄像头支架上各设有一高清摄像头7,用于从载物底座8上方的前后两侧的采集物品上的印刷标签的图像信息。第一摄像头支架和第二摄像头支架上各设有一个高清摄像头7,用于从载物底座8上方的左右两侧的采集物品上的印刷标签的图像信息。在悬臂10的下方设有一高清摄像头7,在载物底座8的下方设有支撑座,支撑座中也设有朝向载物底座8的高清摄像头7,载物底座8优选为透明结构,如玻璃等,使得可以从载物底座8上方的上下两侧的采集物品上的印刷标签的图像信息。
通过相应的结构和高清摄像头组,能够从采集平台1的六个方向对物品进行拍摄采集这,种场景下,由于多个摄像头多角度采集图像,因此不需要人工将物品条码部为对准读码器,只需要将物品任意放置在采集平台1上,通过高清摄像头组便可以对物品上的印刷标签内容图像信息进行采集。
结合图8,在对物品上的印刷标签内容图像信息进行采集时,第一读写器模块3也会同时对物品上的空白的RFID标签进行初次读取,当印刷标签内容图像信息采集完毕,空白的RFID标签完成初次读取后,将物品从采集平台1移送至赋码平台2,采集平台1和赋码平台2上均设有物品监测传感器,物品监测传感器与计算机单元22连接,物品监测传感器包括第一重量传感器13和第二重量传感器14,载物底座8包括上底板23和下底板24,第一重量传感器13设有四个,均匀设于下底板24上方四周,所有的物品都是位于上底板23的上方,其底部的四个重量传感器用于感知位于上底板23上方所有物品的重量。当物品从采集平台1上移出时,第一重量传感器13的重量会减少,此时,判定物品从采集平台1上移出。赋码平台2的底部设有第二重量传感器14。赋码平台2的底部结构于采集平台1的底部结构近似,当第二重量传感器14的重量增加时,且增加的重量与采集平台1上所减少的重量值相同时,则判定物品已经从采集平台1移送至赋码平台2上。如果第一重量传感器13上感知到重量减少,但是在规定时间内,第二重量传感器14没有任何响应,或者第二重量传感器14的重量增加的值与第一传感器上感知的重量减少的值不同,则判定移出的物品已经丢失或者从采集平台1上掉落至地面上,需要通过警报器报警。在将一个物品从采集平台1运送至赋码平台2的过程中,不会同时立即往采集平台1中增加新的物品,因为通常操作者只有一个,无法同时进行一个拿出一个放入的操作。本发明中的操作者,可以是操作人员,也可以是机械臂。
本实施例中的第一重量传感器13设有四个,设于下底板24上方的四周,在对物品的重量的进行计算时,是以四个重量传感器的总值进行计算,这样可以避免传感器发出错误的信息。由于物品是任意放置在采集平台1上的,放置位置不同,就会存在重心偏移的情况,传感器的读数就会受到物品位置的影响。重心偏移会导致传感器读数偏向物品所集中的区域,只用一个重量传感器可能导致读数不准确。而本实施例中设有四个第一重量传感器13,分别位于下底板24上方的四周,从四个位置对采集平台1上的物品重量进行监测,举例来说,初始状态下,某种物品第一个放置在采集平台1上面后,四个重量传感器监测的数值分别为150N、147、90N、78N,其总重量为465N,当第二个放置的位置发生较大变化后,四个重量传感器监测的数值分别为130N、127N、105N和103N,其总重量还是为465N,因此,当物品放置位置不同,四个传感器的总重量并没有发生变化,这也就保证了可以任意放置物品,不会触发误报警,避免发生错误的判定。赋码平台2的底部也可以同样设置相同的四个第二重量传感器14,以保证监测的准确性。
实施例3
结合图6,本实施例是基于实施例2的一种变形,本实施例中物品监测传感器包括第一光电传感器和第二光电传感器,第一光电传感器设于采集平台1的上方,第二光电传感器设于赋码平台2的入口处,第一光电传感器包括第一发送器15和第一接收器16,第一发送器15和第一接收器16分别位于采集平台1两侧的摄像头支架11上,如果是实施例1中的没有摄像头支架11的结构,也可以增设支架来安装。第二光电传感器包括第二发送器17和第二接收器18,第二发送器17和第二接收器18分别位于赋码平台2的入口处的两端侧壁上。当物品从采集平台1上移出时,物品经过第一发送器15和第一接收器16之间,会触发第一光电传感器,计算机判定物品从采集平台1上移出,当物品进入赋码平台2,物品经过第二发送器17和第二接收器18之间,会触发第二光电传感器,计算机判定物品进入赋码平台2内,如果只触发第一光电传感器而没有触发第二光电传感器,则判定物品丢失或者掉落,触发报警信号,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光电传感器和第二光电传感器可以与实施例2中的第一重量传感器13和第二重量传感器14结合使用,能够精准对异常情况进行判定和提示,便于排除异常情况,降低异常情况对整个赋码过程的影响。
实施例4
本实施例是基于实施例1的进一步改进,结合图5,赋码平台2优选为一个立方体结构,在立方体结构的侧面上均匀设有相应的三个天线12,三个天线12组成相应的天线矩阵,通过不同位置的天线12测到的RFID信号强度变化,实现对目标的定位。包括天线切换法或者时间差法等,天线切换法是通过在多个天线12之间快速切换来接收RFID标签的信号,通过比较接收到的信号强度、到达时间或相位差等参数,可以计算出RFID标签与天线12之间的距离。通过距离测量结果,可以使用三角定位或其他算法推断RFID标签的位置。而时间差法利用三个天线12接收到RFID标签信号的到达时间差来计算RFID标签与天线12之间的距离。通过测量到达时间差,可以进行多点定位或三角定位来估计标签的位置。上述测算方法均为本领域公知技术。
将获取到的标签的位置信息通过有线或者无线的方式传输给计算机单元22,由计算机单元22输入至参数调节模块21,参数调节模块21向第二读写器模块5输出赋码调节参数,第二读写器模块5对设置进行调整,调整的设置包括射频功率、天线12参数。本实施例中根据该调节参数控制第二读写器模块5的功率分配策略,动态调整三个天线12的参数,以适应对赋码区域中不同位置的标签赋码的需要,起到了提升赋码成功率的效果。避免由于环境干扰、物品相互遮挡、读写器功率等问题导致的赋码不成功。
实施例5
结合图2和图4,本实施例是基于实施例1的进一步改进,视频采集模块19和视频存储模块,视频采集模块19用于监控整个读写平台,视频存储模块用于对监控视频进行存储,视频采集模块19可以采用广角摄像头以获得较宽的视角,又或者采用多个高清摄像头7来进行视频采集。视频采集模块通过一个支杆设于采集平台1和赋码平台2的一侧,用于对整个赋码过程进行监控。
在视频文件的时间线中添加用于定位到关键帧的一个或若干个时间标记;时间标记与每一项RFID标签信息档案中的一个或若干个时刻对应。计算机单元22可以在视频内容中加入时间戳,时间戳可以在图像上显示或嵌入到图像的元数据中,以便在查看图像时快速了解图像的拍摄时间。时间戳可以作为图像的关键属性,时间戳可以作为图像的关键属性,帮助用户追溯事件的发生时间,使视频回看可以精准定位。支架部9上设有显示屏20,显示屏20与计算机单元相连接,通过显示屏20可以直接进行视频观看。
本实施例中,在支架部9上设置有第二图像采集模块25,第二图像采集模块25与计算机单元22相连,第二图像采集模块25为一个双目摄像头,用于对赋码过程的操作者进行拍摄,当物品涉密或者比较贵重时,记录操作者就很有必要。操作者可以是操作人员,也可以是机械臂,在进行视频回溯时,操作者也会被记录其中。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RFID标签连续赋码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采集平台(1)、赋码平台(2)以及第一读写器模块(3)、第一图像采集模块(4)、第二读写器模块(5)、人工智能模块(6)和计算机单元(22),所述采集平台(1)和赋码平台(2)沿流水线方向设置,所述第一读写器模块(3)用于初次读取采集平台(1)上的RFID标签,所述第一图像采集模块(4)设置于采集平台(1)上,所述第一图像采集模块(4)用于对采集平台(1)上的印刷标签图像内容进行采集,所述第二读写器模块(5)用于将印刷标签图像内容进行编码后得到的编码结果写入到RFID标签中,所述计算机单元(22)用于与第一读写器模块(3)、第一图像采集模块(4)、第二读写器模块(5)和人工智能模块(6)连接并控制各模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RFID标签连续赋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图像采集模块(4)包括一高清摄像头(7),所述采集平台(1)包括载物底座(8),所述载物底座(8)上设有一支架部(9),所述支架部(9)上连接有一悬臂(10),所述高清摄像头(7)设于悬臂(10)下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RFID标签连续赋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部(9)上设置有第二图像采集模块(25),所述第二图像采集模块(25)与计算机单元(22)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RFID标签连续赋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图像采集模块(4)包括高清摄像头组,所述高清摄像头组由若干高清摄像头(7)组成,所述采集平台(1)包括载物底座(8),所述载物底座(8)的上方为采集区域,所述采集区域周围设有若干摄像头支架(11),所述高清摄像头组围绕采集区域全角度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或权利要求4所述的RFID标签连续赋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赋码平台(2)上设有天线矩阵,所述天线矩阵与第二读写器模块(5)连接,所述天线矩阵由若干天线(12)组成,所述赋码平台(2)为一立体结构,所述赋码平台(2)的中间设有赋码区域,所述天线矩阵围绕赋码区域设置,所述第二读写器模块(5)还连接有参数调节模块(21),所述参数调节模块(21)与计算机单元(22)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RFID标签连续赋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采集平台(1)和赋码平台(2)上均设有物品监测传感器,物品监测传感器与计算机单元(22)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RFID标签连续赋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物品监测传感器包括第一重量传感器(13)和第二重量传感器(14),所述载物底座(8)包括上底板(23)和下底板(24),所述第一重量传感器(13)设有四个,均匀设于下底板(24)上方四周,所述赋码平台(2)的底部设有第二重量传感器(14)。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RFID标签连续赋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物品监测传感器包括第一光电传感器和第二光电传感器,所述第一光电传感器设于采集平台(1)的上方,所述第二光电传感器设于赋码平台(2)的入口处。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RFID标签连续赋码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视频采集模块(19)和视频存储模块,所述视频采集模块(19)用于监控采集平台(1)和赋码平台(2),所述视频存储模块用于对监控视频进行存储,所述计算机单元(22)与视频采集模块(19)和视频存储模块连接,所述视频采集模块(19)为摄像机,所述摄像机位于采集平台(1)和赋码平台(2)的一侧。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RFID标签连续赋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部(9)上设有显示屏(20),所述显示屏(20)与计算机单元相连接。
CN202310880707.5A 2023-07-18 2023-07-18 Rfid标签连续赋码系统 Pending CN11684296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880707.5A CN116842969A (zh) 2023-07-18 2023-07-18 Rfid标签连续赋码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880707.5A CN116842969A (zh) 2023-07-18 2023-07-18 Rfid标签连续赋码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842969A true CN116842969A (zh) 2023-10-03

Family

ID=881669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880707.5A Pending CN116842969A (zh) 2023-07-18 2023-07-18 Rfid标签连续赋码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842969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10332B (zh) 基于计算机视觉及射频识别技术的书本登记管理装置
CN108960737B (zh) 基于机器视觉的仓库自动巡检系统及方法
CN102246186B (zh) 物品识别方法和系统
CN108320404A (zh) 基于神经网络的商品识别方法、装置、自助收银台
CN110458256B (zh) 一种基于rfid的货物管理方法、电子设备及系统
CN109255568A (zh) 一种基于图像识别的智能仓储系统
CN107527081A (zh) 基于行李rfid追踪系统、方法及服务终端
CN110610141A (zh) 一种物流仓储规则形状货物识别系统
CN108596137A (zh) 一种基于图像识别算法的商品扫描录入方法
CN109635797B (zh) 基于多载体识别技术的钢卷顺序精准定位方法
CN108985126A (zh) 智能行李识别系统
CN202067282U (zh) 用于检测rfid的pda
CN110110823A (zh) 基于rfid和图像识别的物体辅助识别系统及方法
CN111626665A (zh) 一种基于双目视觉的智能物流系统及方法
CN116451727B (zh) 一种基于人工智能对rfid标签连续赋码的方法
KR20110076037A (ko) 어류 계측 형질 측정 자동화 시스템 및 방법
CN111724445A (zh) 一种大视野小尺寸识别码的识别方法及系统
CN114332622A (zh) 一种基于机器视觉的标签检测方法
CN116842969A (zh) Rfid标签连续赋码系统
CN111340884A (zh) 一种双目异构相机与rfid的双重目标定位与身份辨识方法
CN107403444A (zh) 识别系统
CN206601345U (zh) 智能卡检测装置
CN115860605A (zh) 一种基于视觉识别的仓储物流检测系统
CN214278993U (zh) 一种仓库布匹信息检索装置
CN111238364A (zh) 一种物流包裹用三维尺寸测量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