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817176B - 一种基于数字孪生的储氢瓶健康状态在线监测方法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数字孪生的储氢瓶健康状态在线监测方法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817176B
CN116817176B CN202311115019.6A CN202311115019A CN116817176B CN 116817176 B CN116817176 B CN 116817176B CN 202311115019 A CN202311115019 A CN 202311115019A CN 116817176 B CN116817176 B CN 11681717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ydrogen storage
storage bottle
composite material
failure
plastic lin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11501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817176A (zh
Inventor
刘敏
张存满
赵波
李文博
章雷其
吴启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ngji University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of State Grid Zhejiang Electric Pow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ngji University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of State Grid Zhejiang Electric Pow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ngji University,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of State Grid Zhejiang Electric Pow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ngji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311115019.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817176B/zh
Publication of CN1168171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81717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81717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81717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Investigating Strength Of Materials By Application Of Mechanical Stress (AREA)
  • Filling Or Discharging Of Gas Storage Vesse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数字孪生的储氢瓶健康状态在线监测方法及系统。本发明的方法包括:获取储氢瓶复合材料层疲劳特性材料参数;进行储氢瓶复合材料层疲劳失效试验;建立储氢瓶复合材料层疲劳失效有限元模型;建立储氢瓶复合材料层损伤数据集;获取储氢瓶塑料内胆渗透特性参数;进行储氢瓶塑料内胆失效试验;建立储氢瓶塑料内胆失效有限元模型;建立储氢瓶塑料内胆失效数据集;运行工况下储氢瓶复合材料层与塑料内胆在线状态监测;在线状态监测得到的实体装备信息与虚拟空间信息进行交互;进行基于数据融合的储氢瓶健康状态识别。本发明可以准确地监测储氢瓶复合材料层与塑料内胆的健康状态,有助于储氢瓶安全性的进一步提升与规模化应用。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数字孪生的储氢瓶健康状态在线监测方法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储氢瓶安全性领域,尤其是一种基于数字孪生的储氢瓶健康状态在线监测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高压储氢是目前技术成熟度高、应用广泛的储氢方式之一,也是氢能规模化应用的关键。高压IV型储氢瓶是高压储氢系统的核心装备与未来发展趋势,爆炸、泄漏与疲劳失效容易造成重大人身伤亡与财产损失,故其安全性受到学术界与工业界的广泛关注。
储氢瓶健康状态的识别可以有效地对储氢瓶的爆炸与疲劳失效进行预防,是储氢瓶安全性的重要保障措施。现有的检测方法如声发射法、X射线检测所需装置一般较大,不适于在线实时监测;少量的在线监测方法中,仅针对III型储氢瓶进行在线健康状态监测,缺乏IV型储氢瓶塑料内胆的在线健康状态监测;此外,在健康状态监测主要依赖试验数据,仅能获取缺陷的位置大小等信息,难以定量评价内部缺陷与储氢瓶的爆炸、疲劳失效、内胆渗漏等事故间的关联。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准确、快速的基于数字孪生的储氢瓶健康状态在线监测方法,以准确获取储氢瓶健康状态,提升储氢瓶的安全性。
为此,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基于数字孪生的储氢瓶健康状态在线监测方法,其包括步骤:
S1:获取储氢瓶复合材料层疲劳特性材料参数;
S2:氢热力耦合条件下进行储氢瓶复合材料层疲劳失效试验;
S3:根据S1获取的疲劳特性材料参数,建立氢热力耦合条件下的储氢瓶复合材料层疲劳失效有限元模型,预测储氢瓶复合材料层疲劳失效特性,并与S2中的试验结果进行对比,若疲劳寿命预测精度≥90%,应变预测精度≥85%,则模型有效,进行下一步;
S4:基于储氢瓶复合材料层疲劳失效有限元模型,进行仿真分析,建立储氢瓶复合材料层损伤数据集;
S5:获取储氢瓶塑料内胆渗透特性参数;
S6:进行氢热力耦合条件下储氢瓶塑料内胆失效试验;
S7:根据S5获取的储氢瓶塑料内胆渗透特性参数,建立储氢瓶塑料内胆失效有限元模型,预测储氢瓶塑料内胆失效行为,并与S6中试验结果进行对比,若应变预测精度≥85%,则模型有效,进行下一步;
S8:基于储氢瓶塑料内胆失效有限元模型,进行仿真分析,建立储氢瓶塑料内胆失效数据集;
S9:运行工况下储氢瓶复合材料层与塑料内胆在线状态监测,获取由应变信息、位移信息、压力信息和温度信息构成的实体装备信息;
S10:在线状态监测得到的实体装备信息与虚拟空间信息进行交互;
S11:根据S10,进行基于数据融合的储氢瓶健康状态识别。
进一步地,所述的步骤S1具体为:
以与储氢瓶相同铺层方式与加工方法的复合材料层样件为对象,在疲劳试验机上施加循环载荷,测量不同温度和不同循环次数下复合材料的杨氏模量、泊松比和热膨胀特性,并获取不同温度下复合材料的强度特性,用于储氢瓶复合材料层疲劳失效模型的材料属性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的步骤S2具体为:
以复合材料缠绕塑料内胆的储氢瓶为对象,以氢气为介质,施加不同充放气速率的循环载荷,进行氢热力耦合条件下的储氢瓶复合材料层疲劳失效试验,以获取不同的储氢瓶疲劳失效特性;同时,在储氢瓶不同铺层上布置大量的光纤应变传感器,测量筒体与封头处的复合材料各铺层应变特性,在储氢瓶内外壁上布置大量温度传感器,获取储氢瓶三维动态热分布特性。
进一步地,所述的步骤S3中,
建立考虑焦耳汤姆逊效应的储氢瓶流体动力学模型,获取储氢瓶三维动态热分布特性;建立考虑热膨胀效应的储氢瓶热应力有限元模型,将三维动态热分布特性作为输入,获取储氢瓶热应力分布特性;建立考虑温度对复合材料特性影响的储氢瓶复合材料层疲劳失效有限元模型,复合材料的疲劳特性材料参数通过步骤S1获取,考虑三维动态热分布特性对储氢瓶复合材料层材料特性的影响,同时将储氢瓶的热应力分布特性导入储氢瓶复合材料层疲劳失效有限元模型中,预测储氢瓶复合材料层的疲劳失效特性。
进一步地,所述的步骤S4具体为:
基于储氢瓶复合材料层疲劳失效有限元模型,进行不同铺层、不同循环工况和不同材料参数条件下的仿真分析,建立储氢瓶复合材料层损伤数据集,该数据集包括包括储氢瓶复合材料层杨氏模量分布、强度分布、温度分布、氢气加注状态与储氢瓶疲劳状态和残余爆炸压力的关系。
进一步地,所述的步骤S5具体为:
以与储氢瓶相同材料的塑料内胆为样件,在氢渗透试验机上,测量不同温度和不同循环次数下塑料内胆样件的氢渗透特性,用于储氢瓶塑料内胆失效模型的材料属性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的步骤S6具体为:
以复合材料缠绕塑料内胆的储氢瓶为对象,以氢气为介质,施加不同充放气速率的循环载荷,进行氢热力耦合条件下的储氢瓶内胆失效试验,获取不同的储氢瓶塑料内胆失效特征,同时在塑料内胆处布置大量应变传感器,获取塑料内胆失效的形状量化特征。
进一步地,所述的步骤S7中,
建立储氢瓶塑料内胆失效有限元模型,将S3中经由储氢瓶流体动力学模型获取的三维动态热分布特性作为输入,将最内层复合材料铺层的位移分布作为储氢瓶塑料内胆失效有限元模型的边界条件,预测不同温度和不同充放气流量下的储氢瓶塑料内胆失效行为。
进一步地,所述的步骤S8具体为:
基于储氢瓶塑料内胆失效有限元模型,进行不同铺层条件、不同循环工况和不同材料氢渗透率下的塑料内胆失效特性仿真分析,建立储氢瓶塑料内胆失效数据集,该数据集包括不同复合材料缠绕储氢瓶塑料内胆渗透率分布、杨氏模量分布、应变状态分布、氢气加注状态与塑料内胆失效状态的关系。
进一步地,所述的步骤S9具体为:
进行储氢瓶运行工况下的复合材料层与塑料内胆在线状态监测,在储氢瓶筒体与封头部分的复合材料各铺层布置大量光纤位移传感器,测量分布式的储氢瓶复合材料层应变特性,在储氢瓶内胆与储氢瓶外壁处布置分布式温度传感器,获取储氢瓶热分布特性,在储氢瓶内胆壁上布置应变片,测量储氢瓶内胆处应变分布,在储氢瓶封头外侧与筒体外侧布置位移传感器,在储氢瓶内胆处布置压力传感器,获取储氢瓶压力特性。
进一步地,所述的步骤S10具体为:
将S9在线状态监测中得到的实体装备信息输入到包含两个有限元模型和两个数据集的储氢瓶状态虚拟空间中,通过储氢瓶复合材料层疲劳失效有限元模型与储氢瓶复合材料层损伤数据集,获取储氢瓶复合材料层当前的疲劳状态与剩余爆炸压力;通过储氢瓶塑料内胆失效有限元模型与储氢瓶塑料内胆失效数据集,获取储氢瓶塑料内胆当前的失效状态。
进一步地,所述的步骤S11具体为:
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方法,结合S10得到的储氢瓶复合材料层当前的疲劳状态与储氢瓶塑料内胆当前的失效状态,将按照可能发生的失效后果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级,判断储氢瓶当前塑料内胆与复合材料缠绕层的综合健康状态。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基于数字孪生的储氢瓶健康状态在线监测系统,其用于上述的基于数字孪生的储氢瓶健康状态在线监测方法。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本发明完成了IV型储氢瓶健康状态在线监测,获取了不同温度、疲劳载荷等工况条件下储氢瓶复合材料层的材料机械与热特性以及塑料内胆的渗透特性,并建立了面向对象的储氢瓶复合材料层疲劳失效和塑料内胆失效有限元模型,开展仿真分析并基于分析结果建立了储氢瓶运行工况、铺层顺序、材料渗透率、储氢瓶复合材料层与内胆失效的数据集;进而开展了储氢瓶位移、应变、温度、压力等信号的在线测量,并将实体空间的信息输入至虚拟空间,获取储氢瓶的真实损伤与失效情况,并通过多源数据融合的方法,综合判断储氢瓶当前塑料内胆与复合材料缠绕层的综合健康状态,可以准确地监测储氢瓶复合材料层与塑料内胆的健康状态,有助于储氢瓶安全性的进一步提升与规模化应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储氢瓶健康状态在线监测方法的原理图;
图2为本发明储氢瓶复合材料层疲劳失效有限元模型的构建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氢热力耦合条件下储氢瓶复合材料层疲劳失效有限元模型的结构图;
图4为本发明储氢瓶复合材料层损伤数据集的逻辑图;
图5为本发明储氢瓶塑料内胆的力学特性图;
图6为本发明储氢瓶塑料内胆渗透特性参数试验图;
图7为本发明储氢瓶内胆失效数据集的逻辑图;
图8为本发明储氢瓶复合材料与塑料内胆在线状态监测传感器布置图;
图9为本发明实体装备信息与虚拟空间交互信息与输出结果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数字孪生的储氢瓶健康状态在线监测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S1:获取储氢瓶复合材料层疲劳特性材料参数;
S2:氢热力耦合条件下进行储氢瓶复合材料层疲劳失效试验;
S3:根据S1获取的疲劳特性材料参数,建立氢热力耦合条件下的储氢瓶复合材料层疲劳失效有限元模型,预测储氢瓶复合材料层疲劳失效特性,并与S2中的试验结果进行对比,若疲劳寿命预测精度≥90%,应变预测精度≥85%,则模型有效,进行下一步;
S4:基于储氢瓶复合材料层疲劳失效有限元模型,进行仿真分析,建立储氢瓶复合材料层损伤数据集;
S5:获取储氢瓶塑料内胆渗透特性参数;
S6:氢热力耦合条件下进行储氢瓶塑料内胆失效试验;
S7:根据S5获取的储氢瓶塑料内胆渗透特性参数,建立储氢瓶塑料内胆失效有限元模型,预测储氢瓶塑料内胆失效行为,并与S6中试验结果进行对比,若应变预测精度≥85%,则模型有效,进行下一步;
S8:基于储氢瓶塑料内胆失效有限元模型,进行仿真分析,建立储氢瓶塑料内胆失效数据集;
S9:运行工况下储氢瓶复合材料层与塑料内胆在线状态监测,获取由应变信息、位移信息、压力信息和温度信息构成的实体装备信息;
S10:在线状态监测得到的实体装备信息与虚拟空间信息进行交互;
S11:根据S10,进行基于数据融合的储氢瓶健康状态识别。
上述步骤的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步骤S1:以与储氢瓶相同铺层方式与加工方法的复合材料层合板样件为对象,在疲劳试验机上施加循环载荷,其中样件的正、反面粘贴一个应变片。测量不同温度、不同循环次数下复合材料的杨氏模量、泊松比、热膨胀特性,并获取不同温度下复合材料的强度特性,用于储氢瓶复合材料层疲劳失效有限元模型的材料属性设置。
步骤S2:以复合材料缠绕塑料内胆储氢瓶为对象,以氢气为介质,进行循环充放氢气至所需的储氢压力(85MPa),进行氢热力耦合条件下的储氢瓶疲劳失效试验,试验中需要50个不同铺层、不同材料特性储氢瓶作为样件,进行50次该试验以便获取不同的储氢瓶疲劳失效特性。试验的关键,在储氢瓶不同铺层上布置大量的光纤应变传感器,测量筒体与封头处的复合材料各铺层应变特性,在储氢瓶内外壁上布置大量温度传感器,获取储氢瓶三维动态热分布特性。
步骤S3:如图2所示,建立考虑焦耳汤姆逊效应的储氢瓶流体动力学模型,获取储氢瓶三维动态热分布特性;建立考虑热膨胀效应的储氢瓶热应力有限元模型,将三维动态热分布特性作为输入,获取储氢瓶热应力分布特性;建立考虑温度对复合材料特性影响的储氢瓶复合材料层疲劳失效有限元模型,复合材料的疲劳特性材料参数通过步骤S1获取,考虑三维动态热分布特性对储氢瓶复合材料层材料特性的影响,同时将储氢瓶的热应力分布导入储氢瓶复合材料层疲劳失效有限元模型中,预测储氢瓶复合材料层的疲劳失效特性,并与步骤S2中的试验结果进行对比,若疲劳寿命预测精度≥90%,应变预测精度≥85%,则模型有效,可用于下一步分析。
步骤S4:基于步骤S3中的储氢瓶复合材料层疲劳失效有限元模型,进行不同铺层、不同循环工况、不同杨氏模量等仿真分析,建立储氢瓶复合材料层损伤数据集,该数据集包括储氢瓶复合材料层杨氏模量分布、强度分布、温度分布、氢气加注状态(主要为氢气加注循环情况与压力循环情况)与储氢瓶疲劳状态和残余爆炸压力的关系,其数据集结构如图4。
步骤S5:以与储氢瓶相同材料的内胆为样件,测试塑料内胆的力学特性,如图5,并在氢渗透试验机上,测量不同温度、不同循环次数、不同应力条件下塑料内胆样件的氢渗透特性,如图6,用于储氢瓶复合材料层疲劳失效有限元模型的材料属性设置。
步骤S6:以复合材料缠绕塑料内胆储氢瓶为对象,以氢气为介质,施加不同充放气速率的循环载荷,进行氢热力耦合条件下的储氢瓶内胆失效试验,关键在于需要50个不同铺层、不同材料特性储氢瓶作为样件,进行50次该试验,并采用工业CT扫描,获取不同的储氢瓶塑料内胆失效特征,同时在塑料内胆处分布式布置应变传感器,获取塑料内胆失效的形状量化特征。
步骤S7:建立储氢瓶塑料内胆失效有限元模型,将步骤S3中经由储氢瓶流体动力学模型获取的温度特性作为输入,建模中关键在于将最内层复合材料铺层的位移分布作为储氢瓶塑料内胆失效有限元模型的边界条件,预测不同温度、不同充放气流量下的储氢瓶塑料内胆失效行为,并与步骤S6中试验结果进行对比,若疲劳寿命预测精度≥90%,应变预测精度≥85%,则模型有效,可用于下一步分析。
步骤S8:基于步骤S7中储氢瓶塑料内胆失效有限元模型,进行不同铺层条件、不同循环工况、不同材料氢渗透率下的塑料内胆失效特性仿真分析,建立储氢瓶塑料内胆失效数据集,该数据集包括不同复合材料缠绕储氢瓶塑料内胆渗透率分布、杨氏模量分布、应变状态分布、氢气加注状态与塑料内胆失效状态的关系,其数据结构如图7所示。
步骤9:进行储氢瓶运行工况下的复合材料层与塑料内胆在线状态监测,关键在于,在储氢瓶筒体与封头部分的复合材料各铺层布置大量光纤位移传感器,测量分布式的储氢瓶复合材料层应变特性,在储氢瓶内胆与储氢瓶外壁处布置分布式温度传感器,获取储氢瓶热分布特性,在储氢瓶内胆壁上布置应变片,测量储氢瓶内胆处应变分布,在储氢瓶封头外侧与筒体外侧布置位移传感器,测量储氢瓶变形特性,具体传感器布置如图8所示。
步骤S10:如图9所示,将步骤S9中的实体装备信息输入到包含步骤S3中模型、步骤S4中数据集、步骤S7中模型和步骤S8中数据集的储氢瓶状态虚拟空间中,通过步骤S3中的储氢瓶复合材料层疲劳失效模型与步骤S4储氢瓶复合材料层损伤数据集,获取储氢瓶复合材料当前的疲劳状态与剩余爆炸压力(也称残余爆炸压力),通过步骤S7中储氢瓶塑料内胆失效有限元模型与步骤S8储氢瓶内胆失效数据集,获取储氢瓶塑料内胆当前的失效状态。
步骤S11: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方法,结合S10得到的储氢瓶复合材料层当前的疲劳状态与储氢瓶塑料内胆当前的失效状态,将按照可能发生的失效后果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级,判断储氢瓶当前塑料内胆与复合材料缠绕层的综合健康状态。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基于数字孪生的储氢瓶健康状态在线监测系统,用于实现上述的基于数字孪生的储氢瓶健康状态在线监测方法。
应用例
基于台州大陈岛100kW级氢能综合利用工程的储氢系统用碳纤维缠绕塑料内胆高压储氢瓶,验证储氢瓶健康状态预测的可行性。其中,储氢瓶复合材料初始与退化的相关参数如表1-表4所示,塑料内胆的力学特性如表5所示。其中E11、E22、E33分别为纵向、横向与垂向模量,G12为面内剪切模量,G13、G23均为面外剪切模量,v12为面内泊松比,v13、v23均为面外泊松比,ρ为复合材料的密度。//>//>//>//>分别为复合材料纵向拉伸强度、纵向压缩强度、横向拉伸强度、横向压缩强度、剪切强度。
表1复合材料层初始力学参数
表2 复合材料层强度性能
表3 复合材料性能退化折减系数
表4 复合材料层疲劳特性材料参数
表5 塑料内胆力学性能
通过本发明的实施,在线判定了储氢瓶的健康状态;同时,在储氢瓶经过一段时间后将瓶体取下,进行储氢瓶残余爆炸压力试验,则在系统进行充放气5000次后,测量得到储氢瓶残余爆炸压力为60.4MPa,在线监测系统预测爆炸压力为58.6MPa,误差小于2.98%。可见,本发明可以较好的预测储氢瓶的健康状态。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工作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各种等效的修改或替换,这些修改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7)

1.一种基于数字孪生的储氢瓶健康状态在线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
S1:获取储氢瓶复合材料层疲劳特性材料参数;
S2:氢热力耦合条件下进行储氢瓶复合材料层疲劳失效试验;
S3:根据S1获取的疲劳特性材料参数,建立氢热力耦合条件下的储氢瓶复合材料层疲劳失效有限元模型,预测储氢瓶复合材料层疲劳失效特性,并与S2中的试验结果进行对比,若疲劳寿命预测精度≥90%,应变预测精度≥85%,则模型有效,进行下一步;
S4:基于储氢瓶复合材料层疲劳失效有限元模型,进行仿真分析,建立储氢瓶复合材料层损伤数据集;
S5:获取储氢瓶塑料内胆渗透特性参数;
S6:进行氢热力耦合条件下储氢瓶塑料内胆失效试验;
S7:根据S5获取的储氢瓶塑料内胆渗透特性参数,建立储氢瓶塑料内胆失效有限元模型,预测储氢瓶塑料内胆失效行为,并与S6中试验结果进行对比,若应变预测精度≥85%,则模型有效,进行下一步;
S8:基于储氢瓶塑料内胆失效有限元模型,进行仿真分析,建立储氢瓶塑料内胆失效数据集;
S9:运行工况下储氢瓶复合材料层与塑料内胆在线状态监测,获取由应变信息、位移信息、压力信息和温度信息构成的实体装备信息;
S10:在线状态监测得到的实体装备信息与虚拟空间信息进行交互;
S11:根据S10,进行基于数据融合的储氢瓶健康状态识别;
所述的步骤S3中,建立考虑焦耳汤姆逊效应的储氢瓶流体动力学模型,获取储氢瓶三维动态热分布特性;建立考虑热膨胀效应的储氢瓶热应力有限元模型,将三维动态热分布特性作为输入,获取储氢瓶热应力分布特性;建立考虑温度对复合材料特性影响的储氢瓶复合材料层疲劳失效有限元模型,复合材料层的疲劳特性材料参数通过步骤S1获取,考虑三维动态热分布特性对储氢瓶复合材料层材料特性的影响,同时将储氢瓶的热应力分布特性导入储氢瓶复合材料层疲劳失效有限元模型中,预测储氢瓶复合材料层的疲劳失效特性;
所述的步骤S7中,建立储氢瓶塑料内胆失效有限元模型,将S3中经由储氢瓶流体动力学模型获取的三维动态热分布特性作为输入,将最内层复合材料铺层的位移分布作为储氢瓶塑料内胆失效有限元模型的边界条件,预测不同温度和不同充放气流量下的储氢瓶塑料内胆失效行为;
所述的步骤S10具体为:将S9在线状态监测中得到的实体装备信息输入到包含两个有限元模型和两个数据集的储氢瓶状态虚拟空间中,通过储氢瓶复合材料层疲劳失效有限元模型与储氢瓶复合材料层损伤数据集,获取储氢瓶复合材料层当前的疲劳状态与剩余爆炸压力;通过储氢瓶塑料内胆失效有限元模型与储氢瓶塑料内胆失效数据集,获取储氢瓶塑料内胆当前的失效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数字孪生的储氢瓶健康状态在线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S2具体为:
以复合材料缠绕塑料内胆的储氢瓶为对象,以氢气为介质,施加不同充放气速率的循环载荷,进行氢热力耦合条件下的储氢瓶复合材料层疲劳失效试验,以获取不同的储氢瓶疲劳失效特性;同时,在储氢瓶不同铺层上布置大量的光纤应变传感器,测量筒体与封头处的复合材料各铺层应变特性,在储氢瓶内外壁上布置大量温度传感器,获取储氢瓶三维动态热分布特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数字孪生的储氢瓶健康状态在线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S6具体为:
以复合材料缠绕塑料内胆的储氢瓶为对象,以氢气为介质,施加不同充放气速率的循环载荷,进行氢热力耦合条件下的储氢瓶内胆失效试验,获取不同的储氢瓶塑料内胆失效特征,同时在塑料内胆处布置大量应变传感器,获取塑料内胆失效的形状量化特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数字孪生的储氢瓶健康状态在线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S8具体为:
基于储氢瓶塑料内胆失效有限元模型,进行不同铺层条件、不同循环工况和不同材料氢渗透率下的塑料内胆失效特性仿真分析,建立储氢瓶塑料内胆失效数据集,该数据集包括不同复合材料缠绕储氢瓶塑料内胆渗透率分布、杨氏模量分布、应变状态分布、氢气加注状态与塑料内胆失效状态的关系。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数字孪生的储氢瓶健康状态在线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S9具体为:
进行储氢瓶运行工况下的复合材料层与塑料内胆在线状态监测,在储氢瓶筒体与封头部分的复合材料各铺层布置大量光纤位移传感器,测量分布式的储氢瓶复合材料层应变特性,在储氢瓶内胆与储氢瓶外壁处布置分布式温度传感器,获取储氢瓶热分布特性,在储氢瓶内胆壁上布置应变片,测量储氢瓶内胆处应变分布,在储氢瓶封头外侧与筒体外侧布置位移传感器,在储氢瓶内胆处布置压力传感器,获取储氢瓶压力特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数字孪生的储氢瓶健康状态在线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S11具体为:
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方法,结合S10得到的储氢瓶复合材料层当前的疲劳状态与储氢瓶塑料内胆当前的失效状态,将按照可能发生的失效后果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级,判断储氢瓶当前塑料内胆与复合材料缠绕层的综合健康状态。
7.一种基于数字孪生的储氢瓶健康状态在线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其用于实现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基于数字孪生的储氢瓶健康状态在线监测方法。
CN202311115019.6A 2023-08-31 2023-08-31 一种基于数字孪生的储氢瓶健康状态在线监测方法及系统 Active CN11681717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115019.6A CN116817176B (zh) 2023-08-31 2023-08-31 一种基于数字孪生的储氢瓶健康状态在线监测方法及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115019.6A CN116817176B (zh) 2023-08-31 2023-08-31 一种基于数字孪生的储氢瓶健康状态在线监测方法及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817176A CN116817176A (zh) 2023-09-29
CN116817176B true CN116817176B (zh) 2023-11-24

Family

ID=881131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115019.6A Active CN116817176B (zh) 2023-08-31 2023-08-31 一种基于数字孪生的储氢瓶健康状态在线监测方法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817176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245332B1 (ko) * 2012-10-19 2013-03-19 한국지질자원연구원 금속수소화물 탱크 해석용 수치모델의 산출 방법
JP2017013798A (ja) * 2015-06-26 2017-01-19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充填体の製造方法、プラスチックボトル、充填体、及び充填体の製造装置
WO2021014134A2 (en) * 2019-07-19 2021-01-28 H2Go Power Ltd Hydrogen storage device
CN116428501A (zh) * 2023-03-15 2023-07-14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塑料内胆高压储氢气瓶纤维缠绕铺层的优化设计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30090876A (ko) * 2010-06-17 2013-08-14 쓰리엠 이노베이티브 프로퍼티즈 컴파니 복합물 압력 용기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245332B1 (ko) * 2012-10-19 2013-03-19 한국지질자원연구원 금속수소화물 탱크 해석용 수치모델의 산출 방법
JP2017013798A (ja) * 2015-06-26 2017-01-19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充填体の製造方法、プラスチックボトル、充填体、及び充填体の製造装置
WO2021014134A2 (en) * 2019-07-19 2021-01-28 H2Go Power Ltd Hydrogen storage device
CN116428501A (zh) * 2023-03-15 2023-07-14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塑料内胆高压储氢气瓶纤维缠绕铺层的优化设计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817176A (zh) 2023-09-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Nsengiyumva et al. Advances, limitations and prospects of nondestructive testing and evaluation of thick composites and sandwich structures: A state-of-the-art review
Alam et al.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a filament wound composite overwrapped pressure vessel
Nikishkov et al. Progressive fatigue damage simulation method for composites
Rafiee On the mechanical performance of glass-fibre-reinforced thermosetting-resin pipes: A review
Alves et al. Fiber waviness and its effect on the mechanical performance of fiber reinforced polymer composites: An enhanced review
Saeedifar et al. Delamination analysis in composite laminates by means of acoustic emission and bi-linear/tri-linear cohesive zone modeling
Hwang et al. Probabilistic deformation and strength prediction for a filament wound pressure vessel
Zhou et al. Review on optimization design, failure analysis and non-destructive testing of composite hydrogen storage vessel
US20220195991A1 (en) Method for quickly predicting fatigue life of wrinkle defect-containing main spar in wind turbine blade
Błachut et al. Influence of fiber tension during filament winding o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composite pressure vessels
Nebe et al. The effect of stacking sequence and circumferential ply drop locations on the mechanical response of type IV composite pressure vessels subjected to internal pressure: A numerical and experimental study
Khan et al. A review of physics-based models in prognostics and health management of laminated composite structures
Wang et al. Stochastic analysis of failure pressure in reinforced thermoplastic pipes under axial loading and external pressure
Philippidis et al. Mechanical property distribution of CFRP filament wound composites
CN116817176B (zh) 一种基于数字孪生的储氢瓶健康状态在线监测方法及系统
Smith et al. Applications of ultrasonic NDT to aerospace composites
Ali et al. Numerical and experimental methodologies to investigate the damage progression inside the axisymmetric composite cylinders with cutouts under torsion
Vassilopoulos Fatigue life prediction of wind turbine blade composite materials
Ali et al. Buckling and fracture analysis of thick and long composite cylinders with cutouts under axial compression: An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campaign
Yu et al. Fatigue life prediction for the main spar with wrinkle defects of a wind turbine blade
Hugaas et al. Estimating SN curves for local fiber dominated fatigue failure in ring specimens representing filament wound pressure vessels with damage
CN116825257B (zh) 储氢瓶疲劳特性预测方法及系统
Gill et al. A Method for Investigating Multi-Axial Fatigue in a PWR Environment
CN116842812B (zh) 计及材料分布不均匀性的储氢瓶疲劳失效预测方法及系统
Mehditabar et al. Integrity assessment of functionally graded pipe produced by centrifugal casting subjected to internal pressure: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