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801558A - 一种大插拔力分体式扳键装置与插卡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大插拔力分体式扳键装置与插卡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801558A
CN116801558A CN202310750065.7A CN202310750065A CN116801558A CN 116801558 A CN116801558 A CN 116801558A CN 202310750065 A CN202310750065 A CN 202310750065A CN 116801558 A CN116801558 A CN 11680155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key
pulling
boss
fulcrum
spann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750065.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晓光
刘银垒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iberhome Tele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iberhome Tele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iberhome Tele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Fiberhome Tele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750065.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801558A/zh
Publication of CN1168015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80155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通信设备技术领域,提供一种大插拔力分体式扳键装置与插卡设备,在机盘侧端设置扳键底座,将扳键同扳键底座相铰接,同时扳键通过自身设置的凸台同机框上设置的支点台相抵接作为支点,通过将独立的扳手插入扳键,作为省力杠杆,转动扳手带动扳键进行转动,对扳键底座施加向内或者向外的作用力,从而将机盘插入机框或者从机框中拔出;作为分体式扳键,由于扳键可以做的更大,因此能够提供更大的插拔力,并且不会对面板出口造成限制。

Description

一种大插拔力分体式扳键装置与插卡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大插拔力分体式扳键装置与插卡设备。
背景技术
在通信设备领域,机盘是设备的重要组成单元,采用扳键结构来实现机盘与子框之间的插拔是一种常见方式。然而,随着信息需求量的增加,对机盘的容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机盘与背板之间的连接器数量也越来越多,机盘的插拔力也随之增大,常规扳键的插拔力已经难以满足需求。
现有技术中扳键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一体式结构,扳键和扳手作为一体安装在机盘两侧,当机盘锁紧时扳键会占用一部分面板出口空间,这类扳键一般都做的比较薄,以减小扳键对面板出口的影响,这种扳键强度和手感都较差,只适用于插拔力比较小的机盘。另一类为分体式扳键,扳键和扳手是可以拆分的,扳键安装在机盘两侧,机盘插拔时装上扳手辅助完成插拔动作,插拔完成时卸下扳手,不影响面板侧连接器的插拔,这类扳键可以做的厚且长,适用于插拔力较大的机盘。分体式扳键解决了常规一体式扳键对面板出口的限制,还可以提供大的插拔力,是现在中大型机盘主要采用的辅助插拔结构。针对大插拔力机盘,一体式扳键显然难以满足使用要求,现有的分体式扳键扳手插入凹槽时为均为非垂直面板方向插入,扳手转动占用空间大,且扳手插入这段行程可能影响面板其它出口,扳手松手后难以保持,可视化操作性和易用性不足。
鉴于此,克服该现有技术所存在的缺陷是本技术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需要一种能够提供更大插拔力的分体式扳键,减少对于面板出口的限制。
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一种大插拔力分体式扳键装置,包括:扳手1和扳键组件2,其中:
所述扳键组件2包括:扳键21和扳键底座22,所述扳键底座22设置于机盘3侧端,所述扳键21同扳键底座22转动连接;
所述扳手1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扳键21上;
所述扳键21侧面设置有第一凸台211;机框5内侧边缘设置有第二凹槽4,所述第二凹槽4外端为支点台41;
所述第二凹槽4用于锁定状态时容纳所述第一凸台211完成锁定;所述支点台41用于解锁时,为扳键21提供支点,使得扳键21翻转时第一凸台211脱离第二凹槽4同时,依托扳键21与支点台41的抵触力将机盘3脱离机框5。
优选的,所述扳键21侧面还设置有第二凸台212;
所述第二凸台212同所述第一凸台211并排设置,当所述第一凸台211位于所述第二凹槽4内部完成锁定时,所述支点台41位于所述第一凸台211和所述第二凸台212之间;
所述第二凸台212与所述支点台41的接触点作为拔出支点,所述扳手1用于接收外力,带动所述第二凸台212以所述拔出支点转动,以将机盘3从机框5内拔出。
优选的,所述拔出支点包括第一拔出支点和第二拔出支点;
所述支点台41的端部与所述第二凸台212的侧壁的接触点为第一拔出支点,所述支点台41的侧壁与所述第二凸台212的端部的接触点为第二拔出支点;
在拔出时,先以第一拔出支点转动,再以第二拔出支点转动。
优选的,所述扳手1一端设置有接头11,所述扳键21端面上设置有第一凹槽213,所述接头11插入所述第一凹槽213内。
优选的,所述接头11中间位置设置有定位孔111;
所述定位孔111中设置有球头柱塞112,所述球头柱塞112两端为球头,所述球头柱塞112中间设置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两端同相应的球头分别相接;
所述第一凹槽213上端与下端均设置有圆孔214,当所述接头11位于所述第一凹槽213内部时,所述球头设置在相应的圆孔214中。
优选的,所述扳键21与所述扳键底座22通过销轴23相铰接;
所述扳键21上设置有第一连接台215,所述第一连接台215中间位置设置有第一轴孔216,所述销轴23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一轴孔216内。
优选的,所述扳键底座22前端设置有第二连接台221和第三连接台222,所述第二连接台221和第三连接台222外轮廓均为圆弧状;
所述第二连接台221位于所述扳键底座22前端的上侧,所述第二连接台221上设置有第二轴孔223;所述第三连接台222位于所述扳键底座22前端的下侧,所述第三连接台222上设置有第三轴孔224;所述第二轴孔223和所述第三轴孔224位于同一轴线;
所述第一连接台215位于所述第二连接台221和所述第三连接台222之间,并且所述第二轴孔223、第一轴孔216和第三轴孔224自上而下处于同一轴线,所述销轴23插于所述第二轴孔223、第一轴孔216和第三轴孔224中。
优选的,所述第二连接台221前端设置有导轨槽225;
所述扳键21上端侧面设置有安装孔217,所述安装孔217所在位置用于同所述第二连接台221前端相抵接,并且所述安装孔217同所述导轨槽225相连通;
所述导轨槽225和所述安装孔217的连通位置中还设置有第二弹簧218和圆头销226,所述圆头销226同所述导轨槽225相抵接,所述第二弹簧218一端同所述安装孔217相抵接,所述第二弹簧218另一端同所述圆头销226相抵接;
当所述扳键21同扳键底座22相铰接时,所述第二弹簧218处于压缩状态,从而对所述扳键21施加向外的作用力,保证所述扳键21与所述扳键底座22之间存在阻尼。
优选的,所述扳键底座22朝向机盘3的一侧设置有卡钩227,所述卡钩227一端同所述扳键21侧壁相固定,所述卡钩227另一端抵接于所述扳键21侧壁,用于在扳键21转动时,保证所述扳键21与所述扳键底座22之间存在阻尼,并且用于确定扳键21旋转极限位置。
第二方面,一种大插拔力分体式扳键的插卡设备,应用于所述的大插拔力分体式扳键装置,包括:机盘3和机框5;
所述机盘3插于所述机框5内部,所述机盘3两侧端设置有所述扳键底座22,所述机框5两端内侧边缘设置有所述第二凹槽4,所述第二凹槽4外端为支点台41。
本发明提供一种大插拔力分体式扳键装置与插卡设备,在机盘侧端设置扳键底座,将扳键同扳键底座相铰接,同时扳键通过自身设置的凸台同机框上设置的支点台相抵接作为支点,通过将独立的扳手插入扳键,作为省力杠杆,转动扳手带动扳键进行转动,对扳键底座施加向内或者向外的作用力,从而将机盘插入机框或者从机框中拔出;作为分体式扳键,由于扳键可以做的更大,因此能够提供更大的插拔力,并且不会对面板出口造成限制。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所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大插拔力分体式扳键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大插拔力分体式扳键装置的扳键和扳键底座的爆炸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大插拔力分体式扳键装置的扳手拆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大插拔力分体式扳键装置的机盘位于机框内部时扳键同机框的抵接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大插拔力分体式扳键装置的扳手拆分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大插拔力分体式扳键装置的机盘位于机框内部时扳键同机框的抵接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大插拔力分体式扳键装置的机盘插入机框前的扳键同机框的抵接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大插拔力分体式扳键装置的机盘插入机框后的扳键同机框的抵接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大插拔力分体式扳键装置的机盘从机框拔出前的扳键同机框的抵接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大插拔力分体式扳键装置的机盘从机框拔出后的扳键同机框的抵接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大插拔力分体式扳键装置的扳手、扳键和扳键底座的爆炸图;
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大插拔力分体式扳键装置的扳键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大插拔力分体式扳键装置的扳键和扳键底座的爆炸图;
图1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大插拔力分体式扳键装置的扳键和扳键底座的爆炸图;
图1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大插拔力分体式扳键装置的扳手、扳键和扳键底座的爆炸图;
图1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大插拔力分体式扳键装置的使用方法的方法流程图;
图1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大插拔力分体式扳键装置的使用方法的方法流程图;
图示编号如下:
扳手1;接头11;定位孔111;球头柱塞112;磁铁12;槽孔13;挂绳14;扳键组件2;扳键21;第二凸台212;第一凸台211;第一凹槽213;圆孔214;第一连接台215;第一轴孔216;安装孔217;第二弹簧218;扳键底座22;第二连接台221;第三连接台222;第二轴孔223;第三轴孔224;导轨槽225;圆头销226;卡钩227;销轴23;机盘3;第二凹槽4;支点台41;机框5;插入支点A;第一拔出支点B1;第二拔出支点B2。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内”、“外”、“纵向”、“横向”、“上”、“下”、“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而不是要求本发明必须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应当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本发明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此外,术语“耦接”可以是实现信号传输的电性连接的方式。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发明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实施例1:
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了一种大插拔力分体式扳键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扳手1和扳键组件2,其中:
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扳键组件2包括:扳键21和扳键底座22,所述扳键底座22设置于机盘3侧端,所述扳键21同扳键底座22转动连接。
如图2-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使用场景为机盘3与机框5的插拔场景;其中,所述扳键底座22通过螺孔与螺钉固定于机盘3侧端,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机盘3的两侧端均需要设置相同的扳键底座22,并且在进行机盘3的插拔时,机盘3两侧端需要同时进行辅助插拔。所述扳键21同扳键底座22之间通过销轴23相铰接,即:所述扳键21能够以销轴23为中心,相对扳键底座22进行转动。
所述扳手1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扳键21上,在可选的方式中,如图5所示,所述扳手1一端设置有接头11,所述扳键21端面上设置有第一凹槽213,所述接头11插入所述第一凹槽213内。
所述扳手1用于供使用者把持,并施加外力,通过将扳手1与扳键底座22相对接,在转动扳手1的同时,带动扳键21进行转动。需要注意的是,所述第一凹槽213朝向方向垂直于机框5面板所在平面,用于保证扳手1可以以垂直于机框5面板的方向插入扳键21中,从而保证扳手1占用空间更小,避免对机框5面板上的其他出口造成影响。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接头11外侧轮廓为方形,所述第一凹槽213内侧轮廓为方形,当对扳手1施加外力时,所述接头11前端的棱角同所述第一凹槽213内侧的棱角相抵接并施加摩擦力,带动扳键21以所述销轴23为中心进行转动。
所述第二凹槽4用于锁定状态时容纳所述第一凸台211完成锁定;所述支点台41用于解锁时,为扳键21提供支点,使得扳键21翻转时第一凸台211脱离第二凹槽4同时,依托扳键21与支点台41的抵触力将机盘3脱离机框5。
其中,所述锁定状态即为机盘3插入至机框5中的状态,此时第一凸台211完全位于第二凹槽4中,并在机盘3的拔出方向上被支点台41所阻挡,从而完成锁定。而当将机盘3从机框5拔出时,则以扳键21外侧表面同支点台41顶端的接触点作为拔出支点,所述扳手1用于接收外力,带动所述扳键21以所述拔出支点转动,以将机盘3从机框5内拔出;上述情况需要扳手1与扳键21之间连接稳固,从而在转动时防止扳手1与扳键21之间脱落。
为了进一步提高机盘3从机框5中拔出所需的力,本实施例还涉及以下优选设计:
进一步的,如图5和图6所示,所述扳键21侧面还设置有第二凸台212;所述第二凸台212同所述第一凸台211并排设置,当所述第一凸台211位于所述第二凹槽4内部完成锁定时,所述支点台41位于所述第一凸台211和所述第二凸台212之间。
所述第二凸台212与所述支点台41的接触点作为拔出支点,所述扳手1用于接收外力,带动所述第二凸台212以所述拔出支点转动,以将机盘3从机框5内拔出。
所述支点台41的端部与所述第二凸台212的侧壁的接触点为第一拔出支点,所述支点台41的侧壁与所述第二凸台212的端部的接触点为第二拔出支点;在拔出时,先以第一拔出支点转动,再以第二拔出支点转动。
如图7-图10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凸台212和所述第一凸台211均设置于扳键21朝向机框5的一侧端面,用于同机框5上设置的第二凹槽4以及支点台41进行配合与抵接。
下面结合图7和图8说明将机盘3插入到机框5的过程:
如图7所示,将机盘3插入至机框5以前,将机盘3半插入至机框5,此时扳键21的第一凹槽213所在端面同机盘3端面的角度呈锐角,所述第一凸台211同所述支点台41内侧相抵接(将此接触点作为插入支点A),所述第一凸台211位于所述第二凹槽4的槽口位置,沿着图7的箭头方向施加外力,扳键21相对于扳键底座22转动,带动所述第一凸台211以所述插入支点A转动,并向贴近支点台41的方向转动,由于支点台41时固定的,因此施加的力将作用于扳键21上,进而推动扳键底座22所在的机盘3向机框5内运动,直至处于图8所示的状态。其中所述支点台41内侧为支点台41朝向机框5内部方向的端面。
所述将机盘3半插入至机框5口即:将机盘3的连接口同机框5内部的连接口相抵接,但不将机盘3的连接口同机框5的连接口相配合。
下面结合图9和图10说明将机盘3从到机框5中拔出的过程:
如图9所示,在将机盘3从机框5中拔出以前,先沿着图9箭头所示的方向施加力,使得所述第二凸台212内侧同所述支点台41外侧相抵接将此接触点作为第一拔出支点B1,并且所述第一凸台211位于所述第二凹槽4内部,然后继续施加外力,扳键21相对于扳键底座22转动,带动所述第二凸台212以第一拔出支点B1转动,并向贴近支点台41的方向转动,进而拉动扳键底座22所在的机盘3向外移动,直至所述第二凸台212与支点台41贴合。当所述第二凸台212与支点台41贴合后,第二凸台212的端部与支点台41接触将此接触点作为第二拔出支点B2,继续施加外力,扳键21相对于扳键底座22转动,带动所述第二凸台212以第二拔出支点B2转动,并向远离支点台41的方向转动,直至处于图10所示的状态,最终将机盘3从机框5中拔出。其中所述支点台41外侧为支点台41朝向机框5外部方向的端面。
需要注意的是,所述第二凸台212和第一凸台211之间的距离应略大于支点台41的厚度;并且为了提高第二凸台212和第一凸台211同支点台41之间抵接的稳定度,第二凸台212和第一凸台211朝向内侧的棱角角度均小于或者等于90度。
现有技术中扳键21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一体式结构,扳键21和扳手1作为一体安装在机盘3两侧,当机盘3锁紧时扳键21会占用一部分面板出口空间,这类扳键21一般都做的比较薄,以减小扳键21对面板出口的影响,这种扳键21强度和手感都较差,只适用于插拔力比较小的机盘3。另一类为分体式扳键,扳键21和扳手1是可以拆分的,扳键21安装在机盘3两侧,机盘3插拔时装上扳手1辅助完成插拔动作,插拔完成时卸下扳手1,不影响面板侧连接器的插拔,这类扳键21可以做的厚且长,适用于插拔力较大的机盘3。分体式扳键解决了常规一体式扳键21对面板出口的限制,还可以提供大的插拔力,是现在中大型机盘3主要采用的辅助插拔结构。针对大插拔力机盘3,一体式扳键21显然难以满足使用要求,现有的分体式扳键扳手1插入凹槽时为均为非垂直面板方向插入,扳手1转动占用空间大,且扳手1插入这段行程可能影响面板其它出口,扳手1松手后难以保持,可视化操作性和易用性不足。
本实施例中,在机盘3侧端设置扳键底座22,将扳键21同扳键底座22相铰接,同时扳键21通过自身设置的凸台同机框5内侧设置的支点台41相抵接作为支点,通过将独立的扳手1插入扳键21,作为省力杠杆,转动扳手1带动扳键21进行转动,对扳键底座22施加向内或者向外的作用力,从而将机盘3插入机框5或者从机框5中拔出;作为分体式扳键,由于扳键21可以做的更大,因此能够提供更大的插拔力,并且不会对面板出口造成限制,并且扳手1插入扳键21时,为朝向垂直于机框5面板的方向插入,减小了扳手1转动时占用空间的大小。
考虑到当接头11插入至第一凹槽213中后,倘若接头11与第一凹槽213之间不存在固定或者连接关系的话,在转动扳手1的过程中,接头11可能会从第一凹槽213中脱出,因此本实施例涉及以下设计:
如图11所示,所述接头11中间位置设置有定位孔111;所述定位孔111中设置有球头柱塞112,所述球头柱塞112两端为球头,所述球头柱塞112中间设置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两端同球头柱塞112两端的所述球头分别相接。
如图12所示,所述第一凹槽213上端与下端均设置有圆孔214,当所述接头11位于所述第一凹槽213内部时,所述球头设置在相应的圆孔214中。
需要注意的是,所述球头柱塞112设置于定位孔111中时,所述球头柱塞112上下两端的球头从接头11的上下两端突出,在接头11插入第一凹槽213的过程中时,球头柱塞112上下两端的球头被第一凹槽213上下内壁所压制,所述第一弹簧被压缩,而当球头柱塞112到达所述圆孔214的位置时,球头柱塞112上下两端的球头从圆孔214中弹起,从而被圆孔214框柱,实现接头11在第一凹槽213中的固定。
本实施例中,所述扳键21同扳键底座22之间通过销轴23相铰接,采用如下结构设计:
如图13所示,所述扳键21上设置有第一连接台215,所述第一连接台215中间位置设置有第一轴孔216,所述销轴23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一轴孔216内。
如图13所示,所述扳键底座22前端设置有第二连接台221和第三连接台222,所述第二连接台221和第三连接台222外轮廓均为圆弧状;所述第二连接台221位于所述扳键底座22前端的上侧,所述第二连接台221上设置有第二轴孔223;所述第三连接台222位于所述扳键底座22前端的下侧,所述第三连接台222上设置有第三轴孔224;所述第二轴孔223和所述第三轴孔224位于同一轴线。
所述第一连接台215位于所述第二连接台221和所述第三连接台222之间,并且所述第二轴孔223、第一轴孔216和第三轴孔224自上而下处于同一轴线,所述销轴23插于所述第二轴孔223、第一轴孔216和第三轴孔224中。
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台215通所述第一凸台211为一体,所述第一连接台215位于靠近扳键21的中间位置,而第一凸台211位于扳键21的侧边,所述第二连接台221和所述第三连接台222前端均为圆弧状,扳键21的上下端用于同第二连接台221和第三连接台222相抵接的端面为相同的圆弧状,保证扳键21能够以销轴23为中心进行转动。所述第二连接台221和所述第三连接台222之间的距离略大于第一连接台215的厚度,所述销轴23长度小于等于第一连接台215、第二连接台221和第三连接台222的厚度之和。
在转动扳键21的过程中,为了保证在不对扳键21施加作用力时,扳键21能够保持静止,从而防止由于插在扳键21上的扳手1的摆动而影响机盘3的插拔,本实施例还涉及以下设计:
如图14所示,所述第二连接台221前端设置有导轨槽225;所述扳键21上端侧面设置有安装孔217,当所述扳键21同扳键底座22相铰接时,所述安装孔217所在位置用于同所述第二连接台221前端相抵接,并且所述安装孔217同所述导轨槽225相连通。
如图14所示,所述导轨槽225和所述安装孔217的连通位置中还设置有第二弹簧218和圆头销226,所述圆头销226同所述导轨槽225相抵接,所述第二弹簧218一端同所述安装孔217相抵接,所述第二弹簧218另一端同所述圆头销226相抵接。
当所述扳键21同扳键底座22相铰接时,所述第二弹簧218处于压缩状态,从而对所述扳键21施加向外的作用力,保证所述扳键21与所述扳键底座22之间存在阻尼。
如图14所示,其中,所述圆头销226同所述导轨槽225相抵接的一端为圆球状,所述导轨槽225内侧为圆弧状,保证在扳键21进行转动时,圆头销226在导轨槽225中能够进行同步转动,而所述第二弹簧218始终处于压缩状态,从而对扳键21施加向外侧的作用力,使得销轴23同第一轴孔216、第二轴孔223和第三轴孔224的内侧壁处于抵接状态,并存在摩擦力,使得扳键21可以在转动的行程内任意位置停放。
由于扳键21一侧为机框5内侧,另一侧即为机盘3,一方面为了能确定扳键21旋转的极限位置,另一方面为了保证扳键21同扳键底座22之间的阻尼,本实施例还涉及以下设计:
如图14所示,所述扳键底座22朝向机盘3的一侧设置有卡钩227,所述卡钩227一端同所述扳键21侧壁相固定,当所述扳键21同扳键底座22相铰接时,所述卡钩227另一端抵接于所述扳键21侧壁,用于在扳键21转动时,保证所述扳键21与所述扳键底座22之间存在阻尼,并且确定扳键21旋转极限位置。
本实施例中,所述卡钩227一端同所述扳键21侧壁通过螺钉固定,所述卡勾另一端同扳键21侧面相抵接,并且卡勾本身材质存在一定韧性,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形变,当扳键21进行转动时,朝向机盘3一侧方向上,扳键21的边缘深度增加,从而将卡勾顶起,卡勾一方面对机盘3向内施加作用力,另一方面由于同扳键21相抵接而存在摩擦力,进一步增大了扳键21与扳键底座22之间的阻尼,确保了扳键21可以在转动的行程内任意位置停放;并且由于卡勾前端为勾状,当扳键21旋转至极限位置时,会被所述卡勾前端勾住,从而让使用者知道扳键21旋转的极限位置在哪。
如图15所示,所述扳手1上下两侧均设置有磁铁12,待机盘3插拔完毕后,所述磁铁12用于同设备箱体相吸附。所述扳手1尾端设置有槽孔13,所述槽孔13上设置有挂绳14,待机盘3插拔完毕后,所述挂绳14用于同设备箱体相连接。
在完成机盘3插拔后,倘若此时不需要将扳手1从扳键21上取下,通过所述磁铁12和所述挂绳14将扳手1同设备箱体连接,避免扳手1放置过程中其他外力对扳手1造成影响,致使扳手1发生转动的情况出现;所述设备箱体为机框5的相关结构。
实施例2:
本发明实施例2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阐述实施例1中的一种大插拔力分体式扳键装置的使用方法,使用如实施例1所述的大插拔力分体式扳键装置,方法如下:
如图16所示,将机盘3插入至机框5的方法流程如下:
步骤101中,将机盘3半插入至机框5内。
步骤102中,将接头11插入第一凹槽213中。
步骤103中,以第一凸台211同支点台41内侧的接触点作为支点,将所述扳手1朝向机盘3方向进行转动,将机盘3插入至机框5。
下面结合图7和图8说明将机盘3插入到机框5的过程:
如图7所示,将机盘3插入至机框5以前,将机盘3半插入至机框5,此时扳键21的第一凹槽213所在端面同机盘3端面的角度呈锐角,所述第一凸台211同所述支点台41内侧相抵接将此接触点作为插入支点A,所述第一凸台211位于所述第二凹槽4的槽口位置,沿着图7的箭头方向施加外力,扳键21相对于扳键底座22转动,带动所述第一凸台211以所述插入支点A转动,并向贴近支点台41的方向转动,由于支点台41时固定的,因此施加的力将作用于扳键21上,进而推动扳键底座22所在的机盘3向机框5内运动,直至处于图8所示的状态。
所述将机盘3半插入至机框5口即:将机盘3的连接口同机框5内部的连接口相抵接,但不将机盘3的连接口同机框5的连接口相配合;由于当第一凹槽213朝向方向垂直于机框5面板时,所述第二凸台212和所述第一凸台211的边缘深度均大于所述支点台41的所在位置,此时无法通过推进机盘3将第一凸台211推入第二凸槽中,因此需要转动扳键21,将第一凹槽213的朝向向机框5一侧偏转,使得第二凸台212的边缘深度增加,而第一凸台211的边缘深度减小,直至通过推进机盘3就能将第一凸台211移动至第二凹槽4的槽口处,此时扳键21的偏转角度即为锐角,而第一凸台211的内侧端面同所述支点台41内侧相抵接,当以第一凸台211同所述支点台41之间的接触点为支点,将所述扳手1作为省力杠杆朝向机盘3方向进行转动时,扳键21朝向机框5内部的方向转动,从而带动扳键底座22和机盘3向机框5内部移动,从而将机盘3插入至机框5。
如图17所示,将机盘3从机框5中拔出的方法流程如下:
步骤201中,将接头11插入第一凹槽213中。
步骤202中,以第二凸台212同支点台41外侧的接触点作为支点,将扳手1朝向机盘3的外侧方向进行转动,将机盘3从机框5中拔出。
下面结合图9和图10说明将机盘3从到机框5中拔出的过程:
如图9所示,在将机盘3从机框5中拔出以前,先沿着图9箭头所示的方向施加力,使得所述第二凸台212内侧同所述支点台41外侧相抵接将此接触点作为第一拔出支点B1,并且所述第一凸台211位于所述第二凹槽4内部,然后继续施加外力,扳键21相对于扳键底座22转动,带动所述第二凸台212以第一拔出支点B1转动,并向贴近支点台41的方向转动,进而拉动扳键底座22所在的机盘3向外移动,直至所述第二凸台212与支点台41贴合。当所述第二凸台212与支点台41贴合后,第二凸台212的端部与支点台41接触将此接触点作为第二拔出支点B2,继续施加外力,扳键21相对于扳键底座22转动,带动所述第二凸台212以第二拔出支点B2转动,并向远离支点台41的方向转动,直至处于图10所示的状态,最终将机盘3从机框5中拔出。
所述将机盘3从机框5中拔出,以第二凸台212同所述支点台41之间的接触点作为支点,将扳手作为省力杠杆,将所述扳手1朝向机盘3的外侧方向进行转动时,所述第二凸台212的边缘深度增加,所述第一凸台211的边缘深度减小,直至第一凸台211不在被所述支点台41所阻挡,此时第一凸台211从所述第二凹槽4中脱出,机盘3朝向机框5外侧方向位移,将机盘3从机框5中拔出。
实施例3:
本发明实施例3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提供一种大插拔力分体式扳键的插卡设备,应用于如实施例1中所述的大插拔力分体式扳键装置,包括:机盘3和机框5。
所述机盘3插于所述机框5内部,所述机盘3两侧端设置有所述扳键底座22,所述机框5两端内侧边缘设置有所述第二凹槽4,所述第二凹槽4外端为支点台41。
所述扳键底座22用于设置所述扳键21,所述第二凹槽4用于锁定状态时容纳所述第一凸台211完成锁定;所述支点台41用于解锁时,为扳键21提供支点,使得扳键21翻转时第一凸台211脱离第二凹槽4同时,依托扳键21与支点台41的抵触力将机盘3脱离机框5。
所述大插拔力分体式扳键的插卡设备应用于所述大插拔力分体式扳键装置,关于大插拔力分体式扳键装置的具体结构详见前文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大插拔力分体式扳键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扳手(1)和扳键组件(2),其中:
所述扳键组件(2)包括:扳键(21)和扳键底座(22),所述扳键底座(22)设置于机盘(3)侧端,所述扳键(21)同扳键底座(22)转动连接;
所述扳手(1)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扳键(21)上;
所述扳键(21)侧面设置有第一凸台(211);机框(5)内侧边缘设置有第二凹槽(4),所述第二凹槽(4)外端为支点台(41);
所述第二凹槽(4)用于锁定状态时容纳所述第一凸台(211)完成锁定;所述支点台(41)用于解锁时,为扳键(21)提供支点,使得扳键(21)翻转时第一凸台(211)脱离第二凹槽(4)同时,依托扳键(21)与支点台(41)的抵触力将机盘(3)脱离机框(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插拔力分体式扳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扳键(21)侧面还设置有第二凸台(212);
所述第二凸台(212)同所述第一凸台(211)并排设置,当所述第一凸台(211)位于所述第二凹槽(4)内部完成锁定时,所述支点台(41)位于所述第一凸台(211)和所述第二凸台(212)之间;
所述第二凸台(212)与所述支点台(41)的接触点作为拔出支点,所述扳手(1)用于接收外力,带动所述第二凸台(212)以所述拔出支点转动,以将机盘(3)从机框(5)内拔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大插拔力分体式扳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拔出支点包括第一拔出支点和第二拔出支点;
所述支点台(41)的端部与所述第二凸台(212)的侧壁的接触点为第一拔出支点,所述支点台(41)的侧壁与所述第二凸台(212)的端部的接触点为第二拔出支点;
在拔出时,先以第一拔出支点转动,再以第二拔出支点转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插拔力分体式扳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扳手(1)一端设置有接头(11),所述扳键(21)端面上设置有第一凹槽(213),所述接头(11)插入所述第一凹槽(213)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大插拔力分体式扳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头(11)中间位置设置有定位孔(111);
所述定位孔(111)中设置有球头柱塞(112),所述球头柱塞(112)两端为球头,所述球头柱塞(112)中间设置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两端同相应的球头分别相接;
所述第一凹槽(213)上端与下端均设置有圆孔(214),当所述接头(11)位于所述第一凹槽(213)内部时,所述球头设置在相应的圆孔(214)中。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插拔力分体式扳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扳键(21)与所述扳键底座(22)通过销轴(23)相铰接;
所述扳键(21)上设置有第一连接台(215),所述第一连接台(215)中间位置设置有第一轴孔(216),所述销轴(23)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一轴孔(216)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大插拔力分体式扳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扳键底座(22)前端设置有第二连接台(221)和第三连接台(222),所述第二连接台(221)和第三连接台(222)外轮廓均为圆弧状;
所述第二连接台(221)位于所述扳键底座(22)前端的上侧,所述第二连接台(221)上设置有第二轴孔(223);所述第三连接台(222)位于所述扳键底座(22)前端的下侧,所述第三连接台(222)上设置有第三轴孔(224);所述第二轴孔(223)和所述第三轴孔(224)位于同一轴线;
所述第一连接台(215)位于所述第二连接台(221)和所述第三连接台(222)之间,并且所述第二轴孔(223)、第一轴孔(216)和第三轴孔(224)自上而下处于同一轴线,所述销轴(23)插于所述第二轴孔(223)、第一轴孔(216)和第三轴孔(224)中。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大插拔力分体式扳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台(221)前端设置有导轨槽(225);
所述扳键(21)上端侧面设置有安装孔(217),所述安装孔(217)所在位置用于同所述第二连接台(221)前端相抵接,并且所述安装孔(217)同所述导轨槽(225)相连通;
所述导轨槽(225)和所述安装孔(217)的连通位置中还设置有第二弹簧(218)和圆头销(226),所述圆头销(226)同所述导轨槽(225)相抵接,所述第二弹簧(218)一端同所述安装孔(217)相抵接,所述第二弹簧(218)另一端同所述圆头销(226)相抵接;
当所述扳键(21)同扳键底座(22)相铰接时,所述第二弹簧(218)处于压缩状态,从而对所述扳键(21)施加向外的作用力,保证所述扳键(21)与所述扳键底座(22)之间存在阻尼。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插拔力分体式扳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扳键底座(22)朝向机盘(3)的一侧设置有卡钩(227),所述卡钩(227)一端同所述扳键(21)侧壁相固定,所述卡钩(227)另一端抵接于所述扳键(21)侧壁,用于在扳键(21)转动时,保证所述扳键(21)与所述扳键底座(22)之间存在阻尼,并且用于确定扳键(21)旋转极限位置。
10.一种大插拔力分体式扳键的插卡设备,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如权利要求1-9任一所述的大插拔力分体式扳键装置,包括:机盘(3)和机框(5);
所述机盘(3)插于所述机框(5)内部,所述机盘(3)两侧端设置有所述扳键底座(22),所述机框(5)两端内侧边缘设置有所述第二凹槽(4),所述第二凹槽(4)外端为支点台(41)。
CN202310750065.7A 2023-06-21 2023-06-21 一种大插拔力分体式扳键装置与插卡设备 Pending CN11680155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750065.7A CN116801558A (zh) 2023-06-21 2023-06-21 一种大插拔力分体式扳键装置与插卡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750065.7A CN116801558A (zh) 2023-06-21 2023-06-21 一种大插拔力分体式扳键装置与插卡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801558A true CN116801558A (zh) 2023-09-22

Family

ID=880433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750065.7A Pending CN116801558A (zh) 2023-06-21 2023-06-21 一种大插拔力分体式扳键装置与插卡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801558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2485675U (zh) 连接器
CN114207953B (zh) 电源适配器及电连接器
CN209843991U (zh) 一种具有集成导向结构的连接器
CN116801558A (zh) 一种大插拔力分体式扳键装置与插卡设备
CN212542777U (zh) 电源适配器及电连接器
CN216086454U (zh) 一种移动电源
CN114815985A (zh) 硬盘固定结构及服务器机箱
CN211115238U (zh) 一种电子锁组件及电子锁
CN214956496U (zh) 一种防尘防水型低压自动控制开关
WO2023174384A1 (zh) 卡托、卡座机构及移动终端
CN220442194U (zh) 一种模块化拼接柜
CN111262093A (zh) 一种免拔式两方向均可插入的usb插座
CN220324838U (zh) 快速插拔式连接器
CN218123848U (zh) 一种插头连接件
CN211167973U (zh) 一种用于工具箱的组件
CN219515610U (zh) 拼接式桌子
CN218456178U (zh) 一种卡扣自锁式助拔装置
CA2262320A1 (en) A connector driving apparatus for driving a plurality of connectors relatively to a plurality of mating connectors
CN215895400U (zh) 一种组装方便具有助插拔功能的自锁硬盘托架
CN213992880U (zh) 一种拼接式储物柜
CN220852690U (zh) 插接组件和推冰装置
CN217035441U (zh) 一种电器柜开关
CN215732488U (zh) 一种解锁连接器
CN217790106U (zh) 一种扳手结构、机箱及通信产品
CN216820352U (zh) Led显示装置的插拔组件、led箱体组件及led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