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792839B - 一种建筑供热与制冷一体化系统及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建筑供热与制冷一体化系统及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792839B
CN116792839B CN202311089928.7A CN202311089928A CN116792839B CN 116792839 B CN116792839 B CN 116792839B CN 202311089928 A CN202311089928 A CN 202311089928A CN 116792839 B CN116792839 B CN 11679283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uid
storage tank
temperature
output
inpu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08992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792839A (zh
Inventor
崔宏志
杨海宾
邹洋
梁言
曹香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311089928.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792839B/zh
Publication of CN1167928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79283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79283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79283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5/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 F24F5/0003Exclusively-fluid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DDOMESTIC- OR SPACE-HEATING SYSTEMS, e.g.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DOMESTIC HOT-WATER SUPPLY SYSTEMS; ELEMENTS OR COMPONENTS THEREFOR
    • F24D15/00Other domestic- or space-heating systems
    • F24D15/02Other domestic- or space-heating systems consisting of self-contained heating units, e.g. storage heat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DDOMESTIC- OR SPACE-HEATING SYSTEMS, e.g.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DOMESTIC HOT-WATER SUPPLY SYSTEMS; ELEMENTS OR COMPONENTS THEREFOR
    • F24D19/00Details
    • F24D19/1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4D19/1006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water heating systems
    • F24D19/1009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water heating systems for central heating
    • F24D19/104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water heating systems for central heating the system uses solar energ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4Electronic processing using pre-stored data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8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 F24F11/83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s to heat-exchangers
    • F24F11/85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s to heat-exchangers using variable-flow p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88Electrical aspects, e.g. circu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5/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 F24F5/0089Systems using radiation from walls or pane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00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a single mode of operation not covered by groups F25B1/00 - F25B21/00, e.g. using selective radiation effect
    • F25B23/003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a single mode of operation not covered by groups F25B1/00 - F25B21/00, e.g. using selective radiation effect using selective radiation effec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Fuzzy System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Toxicology (AREA)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建筑供热与制冷一体化系统及控制方法,涉及室内环境控制技术的领域,其包括流体储存罐,存储有控温流体组;输入模块,包括输入管和输入泵,所述输入管和流体储存罐一一对应连通,所述输入泵设于输入管上;填充层,所述填充层由装配式透光空腔构件配合形成,所述填充层和输入管远离流体储存罐的一端连通;输出模块,所述输出模块包括输出管和输出泵,所述输出管和填充层连通,所述输出泵设于输出管上;中央控制面板,和输入泵、输出泵电连接;以及第一传感器,设于室内;所述第一传感器和中央控制面板电连接,本申请具有设置装配式透光空腔构件,使得室内始终保持舒适的温度,提高了建筑制冷和供热的一体化的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建筑供热与制冷一体化系统及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室内环境控制技术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建筑供热与制冷一体化系统及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建筑围护结构,包括外墙、屋顶和窗户等,是建筑室内与外部环境进行热量交换的唯一途径,故其热工性能决定了建筑能耗水平。
近年来,天空辐射制冷技术备受广大研究者们的关注,因为该技术可以将物体表面波段在8-13µm的红外辐射反射至天空,实现无需能量输入的自身降温;光热材料特指一类具有超高吸光性能且能够把吸收的光能高效转变为热能的材料,它常被用于太阳集热以及水蒸发等领域。将光热薄膜贴附在建筑围护结构,可以使得建筑结构在冬季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温度,减少建筑制热能耗。
现有技术中存在以下问题,现阶段的薄膜或者涂层技术中,难以同时实现高效辐射制冷与太阳能供热这两种功能,辐射制冷的薄膜会在低温的情况下无法发挥制冷效果,而夏季时光热薄膜会起到反作用,故急需一种能够实现辐射制冷与太阳能供热这两种功能切换的系统。
发明内容
为了改善现阶段的薄膜或者涂层技术结构单一,无法实现辐射制冷与太阳能供热这两种功能切换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建筑供热与制冷一体化系统及控制方法。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建筑供热与制冷一体化系统,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建筑供热与制冷一体化系统,包括:
流体储存罐,存储有控温流体组;
输入模块,包括输入管和输入泵,所述输入管和流体储存罐一一对应连通,以将流体储存罐内的控温流体组流出,所述输入泵和输入管一一对应且设于输入管上,以控制控温流体组流经输入管的流量;
填充层,设于墙面的围护结构的外侧表面,所述填充层由装配式透光空腔构件配合形成,所述装配式透光空腔构件的数量为若干个,所述填充层所形成的平面和墙面的围护结构的外侧表面平行,所述填充层和输入管远离流体储存罐的一端连通,以供控温流体组流入;
输出模块,所述输出模块包括输出管和输出泵,所述输出管和填充层连通,以将填充层内的控温流体组流出,所述输出泵设于输出管上,以控制控温流体组流经输出管的流量;
中央控制面板,和输入泵、输出泵电连接,以控制输入泵、输出泵的启闭;以及
第一传感器,设于室内,以感应室内的温度;所述第一传感器和中央控制面板电连接,以触发中央控制面板控制输入泵、输出泵的启闭的条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一方面,通过设置一个能够接收控温流体的装配式透光空腔构件,从而使得当温度变化时根据需求更换装配式透光空腔构件内的流体,使得系统能够切换辐射制冷与太阳能供热这两种功能,使得室内始终保持舒适的温度,提高了建筑制冷和供热的一体化;另一方面,设置传感器和中央控制系统,可以随时根据室内温度变化而进行切换,无需人为操作,提高了冷热切换的智能化。
可选的,所述控温流体组包括第一辐射制冷流体和第一光热流体,所述流体储存罐的数量为至少两个且分别存储第一辐射制冷流体和第一光热流体,所述填充层的数量为一层且和输出模块、两个输入模块均连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温度较高时,将第一辐射制冷流体流入到装配式透光空腔构件内,当温度较低时,将第一光热流体流入到装配式透光空腔构件内,实现了切换辐射制冷与太阳能供热这两种功能的功能。
可选的,所述控温流体组包括第二辐射制冷流体,所述流体储存罐的数量为至少一个,所述第二辐射制冷流体存储于流体储存罐内,所述填充层的数量为二层且均和墙面的围护结构的外侧表面平行,靠近墙面的围护结构的外侧表面的所述填充层内填充有第二光热流体,远离墙面的围护结构的外侧表面的所述填充层和输入模块、输出模块均连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温度较高时,将第二辐射制冷流体流入到装配式透光空腔构件内,当温度较低时,将第二辐射制冷流体从装配式透光空腔构件内流出而裸露出第二辐射制冷流体,实现了切换辐射制冷与太阳能供热这两种功能的功能。
可选的,所述输出管延伸至地层内,位于地层内的所述输出管的部分上设有第二传感器,所述第二传感器和中央控制面板电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第二辐射制冷流体因为和外界的环境进行传热后容易导致自身的温度较高,从而导致制冷效果不佳,此时将输出管延伸至低地层内,能够对第二辐射制冷流体的温度降低,相当于外接了保温效果优异的储存罐,提高了流体储存罐的保温效果。
可选的,储存有第一辐射制冷流体的所述流体储存罐的数量为至少两个,所述流体储存罐的内外均设有第三传感器,所述第三传感器和中央控制面板电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第三传感器,从而对每一个流体储存罐的保温效果进行监测,从而筛选出保温效果最佳的流体储存罐,保证制冷的效果;另一方面,当保温效果不佳时,可以采用第一辐射制冷流体进行组合或者改变流通流量或者时长,从而使得制冷后能够落入到适宜的温度范围内,提高了系统对温度的可控性。
可选的,储存有第二辐射制冷流体的所述流体储存罐的数量为至少两个,所述流体储存罐的内外均设有第四传感器,所述第四传感器和中央控制面板电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第四传感器,从而对每一个流体储存罐的保温效果进行监测,从而筛选出保温效果最佳的流体储存罐,保证制冷的效果;另一方面,当保温效果不佳时,可以采用第二辐射制冷流体进行组合或者改变流通流量或者时长,从而使得制冷后能够落入到适宜的温度范围内,提高了系统对温度的可控性。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控制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控制方法,应用上述的一种建筑供热与制冷一体化系统,包括:
获取第一传感器接收到的室温;
于室温落入预设的舒适温度范围时不启动建筑供热与制冷一体化系统;
于室温低于舒适温度范围时,获取填充层内的填充状态;
于填充状态为空腔状态时,打开和储存有第一光热流体的所述流体储存罐连通的输入泵以将第一光热流体从流体储存罐流经输入管进入到填充层内;
于填充状态为满腔状态时,获取最新一次输入填充层内的储存罐编号,将该储存罐编号定义为历史储存罐编号;
于历史储存罐编号对应为预设的制冷储存罐编号时基于历史储存罐编号从预设的回路数据库中查找到输出模块编号;
打开输出模块编号所对应的输出泵以将填充层内的第一辐射制冷流体流经输出模块编号所对应的输出管流回至流体储存罐中;
打开和储存有第一光热流体的所述流体储存罐连通的输入泵以将第一光热流体从流体储存罐流经输入管进入到填充层内;
于室温高于舒适温度范围时,获取填充层内的填充状态;
于填充状态为空腔状态时,获取储存罐编号对应的第三传感器的传感器编号;
基于传感器编号获取内外温度,并形成罐体内外温度差;
基于罐体内外温度差和预设的保温效果区分规则确定储存罐编号对应的保温效果;
将保温效果为优异效果的储存罐编号定义为优异储存罐编号;
打开和优异储存罐编号连通的输入泵以将第一辐射制冷流体从流体储存罐流经输入管进入到填充层内;
于填充状态为满腔时,打开预设的制热输出模块编号所对应的输出泵以将填充层内的第一光热流体流经制热输出模块编号所对应的输出管流回至流体储存罐中;
打开和优异储存罐编号连通的输入泵以将第一辐射制冷流体从流体储存罐流经输入管进入到填充层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一方面,通过设置一个能够接收控温流体的装配式透光空腔构件,从而使得当温度变化时根据需求更换装配式透光空腔构件内的流体,使得系统能够切换辐射制冷与太阳能供热这两种功能,使得室内始终保持舒适的温度,提高了建筑制冷和供热的一体化;另一方面,设置传感器和中央控制系统,可以随时根据室内温度变化而进行切换,无需人为操作,提高了冷热切换的智能化。
可选的,还包括若不存在优异储存罐编号时将第一辐射制冷流体从流体储存罐流经输入管进入到填充层内的方法,该方法包括:
基于保温效果确定最佳储存罐编号,将最佳储存罐编号对应的保温效果定义为最佳保温效果;
通过预设的效果预测模型对最佳保温效果进行预测以得到预计结果;
基于预计结果从预设的调整数据库中查找到对应的调整方案;
打开和最佳储存罐编号连通的输入泵并执行调整方案以将第一辐射制冷流体从流体储存罐流经输入管进入到填充层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第三传感器,从而对每一个流体储存罐的保温效果进行监测,从而筛选出保温效果最佳的流体储存罐,保证制冷的效果;另一方面,当保温效果不佳时,可以采用调整方案即第一辐射制冷流体进行组合或者改变流通流量或者时长,从而使得制冷后能够落入到适宜的温度范围内,提高了系统对温度的可控性。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控制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控制方法,应用上述的一种建筑供热与制冷一体化系统,包括:
获取第一传感器接收到的室温;
于室温落入预设的舒适温度范围时不启动建筑供热与制冷一体化系统;
于室温低于舒适温度范围时,获取远离墙面的围护结构的外侧表面的所述填充层内的填充状态;
于填充状态为空腔状态时,维持当前状态不变;
于填充状态为满腔状态时,获取历史储存罐编号和输出模块编号;
打开输出模块编号所对应的输出泵以将填充层内的第二辐射制冷流体流经输出模块编号所对应的输出管流回至流体储存罐中;
于室温高于舒适温度范围时,获取填充层内的填充状态;
于填充状态为空腔状态时,获取储存罐编号对应的传感器编号和罐体内外温度差;
基于罐体内外温度差和保温效果区分规则确定储存罐编号对应的保温效果;
将保温效果为优异效果的储存罐编号定义为优异储存罐编号;
打开和优异储存罐编号连通的输入泵以将第二辐射制冷流体从流体储存罐流经输入管进入到远离墙面的围护结构的外侧表面的填充层内;
于填充状态为满腔时,维持当前状态不变。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温度较高时,将第二辐射制冷流体流入到装配式透光空腔构件内,当温度较低时,将第二辐射制冷流体从装配式透光空腔构件内流出而裸露出第二辐射制冷流体,实现了切换辐射制冷与太阳能供热这两种功能的功能。
可选的,打开输出模块编号所对应的输出泵以将填充层内的第二辐射制冷流体流经输出模块编号所对应的输出管流回至流体储存罐中的方法包括:
获取第二传感器的传感温度;
基于传感温度和罐体内外温度差确定返回内外温度差;
于返回内外温度差小于罐体内外温度差时,直接控制输出泵将填充层内的第二辐射制冷流体流经输出模块编号所对应的输出管流回至流体储存罐中;
于返回内外温度差大于罐体内外温度差时,控制输出泵将填充层内的第二辐射制冷流体流至位于地层部分的输出模块编号所对应的输出管中直至返回内外温度差小于罐体内外温度差时继续泵送至流体储存罐中。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第二辐射制冷流体因为和外界的环境进行传热后容易导致自身的温度较高,从而导致制冷效果不佳,此时将输出管延伸至低地层内,能够对第二辐射制冷流体的温度降低,相当于外接了保温效果优异的储存罐,提高了流体储存罐的保温效果。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有益技术效果:
1.通过设置装配式透光空腔构件,使得系统能够切换辐射制冷与太阳能供热这两种功能,使得室内始终保持舒适的温度,提高了建筑制冷和供热的一体化;
2.通过设置第三传感器或第四传感器,筛选出保温效果最佳的流体储存罐,保证制冷的效果;
3.将输出管延伸至低地层内,能够对第二辐射制冷流体的温度降低,相当于外接了保温效果优异的储存罐,提高了流体储存罐的保温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1中的一种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1中的一种建筑供热与制冷一体化系统的结构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1中的填充层的安装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1中的装配式透光空腔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1中的预测模型的网络结构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2中的一种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2中的一种建筑供热与制冷一体化系统的结构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1中的填充层的安装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流体储存罐;2、输入模块;21、输入管;22、输入泵;3、填充层;31、装配式透光空腔构件;4、输出模块;41、输出管;42、输出泵。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1-7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控制方法。
实施例1
参照图1,一种控制方法包括:
步骤100:获取第一传感器接收到的室温。
第一传感器为设置在室内的传感器。室温为室内的温度,由第一传感器进行获取得到。第一传感器可以为温度传感器。
步骤101:于室温落入预设的舒适温度范围时不启动建筑供热与制冷一体化系统。
舒适温度范围为人为设定的感受到舒适的温度的范围,例如:20-26摄氏度。
其中,如图2所示,建筑供热与制冷一体化系统包括流体储存罐1、输入模块2、填充层3、输出模块4和处理模块。
流体储存罐1内储存有控温流体组,控温流体组包括第一辐射制冷流体和第一光热流体。此处,流体储存罐1的数量为两个,第一辐射制冷流体和第一光热流体分别装于不同的流体储存罐1内,以使得两者之间不会互溶。当流体储存罐1的数量为大于等于两个时,其中一个流体储存罐1装载第一光热流体。第一辐射制冷流体装在剩余的流体储存罐1内,以实现不同的流量。
第一辐射制冷流体为涂覆在表面上后能够将物体表面波段在8-13µm的红外辐射反射至天空,实现无需能量输入的自身降温。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辐射制冷流体主要由辐射制冷材料、分散介质以及分散剂配置而成。可用的辐射制冷材料包括二氧化硅、二氧化钛、硫酸钡、碳酸钙等。可用的分散介质包括自来水、去离子水、以及乙醇中的一种或者它们的混合溶液。分散剂可以是聚羧酸减水剂、十二烷基硫酸钠、肥皂以及六偏磷酸钠等。辐射制冷材料与分散介质之间的用量比值处于0.01-0.2之间。辐射制冷材料与分散剂之间的用量比值处于0.1-10之间。辐射制冷材料在介质中的分散宜采用高速搅拌剪切分散或超声分散形式。第一光热流体为具有超高吸光性能且能够把吸收的光能高效转变为热能的流体。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光热流体主要由光热材料颗粒、分散介质以及分散剂配置而成。可用的光热材料包括碳纳米管、还原氧化石墨烯、石墨烯、鳞片石墨、黑色素等。可用的分散介质包括自来水、去离子水、以及乙醇中的一种或者它们的混合溶液。分散剂可以是聚羧酸减水剂、十二烷基硫酸钠、肥皂以及六偏磷酸钠等。光热材料与分散介质之间的用量比值处于0.01-0.2之间。光热材料与分散剂之间的用量比值处于0.1-10之间。光热材料在介质中的分散宜采用高速搅拌剪切分散或超声分散形式。
输入模块2的数量和流体储存罐1的数量一致,输入模块2包括输入管21和输入泵22。每一个输入管21均和流体储存罐1连通,以使得流体储存罐1内的控温流体组均可以流入对应的输入管21内。输入泵22对应安装于输入管21上,以控制流体储存罐1内的控温流体组流入对应的输入管21内。
结合图3,填充层3安装于墙面的围护结构的外侧表面,输入管21远离流体储存罐1的一端和填充层3连通,以使得流体储存罐1内的控温流体组流经输入管21进入到填充层3内。
参照图3和图4,填充层3由若干装配式透光空腔构件31配合形成。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填充层3为一层。故只能第一辐射制冷流体或第一光热流体其中一个流入填充层3内。
装配式透光空腔构件31的内部呈空腔设置,其四周均具有出水孔。两个装配式透光空腔构件31肢件通过连接管连接,以使得内部液体互相流通。当装配式透光空腔构件31的其中一侧不具有相邻的装配式透光空腔构件31时,则将该侧的出水孔通过塞子堵住,以使得出水孔密封。为了进一步使得出水孔密封,在出水孔的周向内侧壁上还安装有磁吸式防漏垫。参照图2,输出模块4的数量和流体储存罐1的数量一致,输出模块4包括输出管41和输出泵42。每一个输出管41均和填充层3连通,以使得填充层3内的控温流体组均可以流入对应的输出管41内。输出管41远离填充层3的一端和对应的流体储存罐1连通,以使得输出管41内的控温流体组流入对应的流体储存罐1。输出泵42对应安装于输出管41上,以控制填充层3内的控温流体组流经对应的输出管41后流入至流体储存罐1内。
为了控制输入模块2中的输入泵22和输出模块4中的输出泵42启闭,处理模块安装于室内。处理模块包括中央控制面板和第一传感器。中央控制面板和输入泵22、输出泵42电连接,第一传感器安装于室内且和中央控制面板电连接,第一传感器接收到室温后,通过中央控制面板控制输入模块2和输出模块4工作。
步骤102:于室温低于舒适温度范围时,获取填充层3内的填充状态。
填充状态为填充层3内是否存在控温流体组的状态。获取的方式既可以为传感器获取,例如:湿度传感器、水压传感器等。也可以通过历史情况中输入泵22和输出泵42的启闭情况进行确定,例如,最近一次启动的为输入泵22,那么内部为填满的情况,如果最近一次启动的为输出泵42,那么内部则为空腔的状态。
当室温低于舒适温度范围时,此时说明室温过低,故需要吸收外界的热量,所以需要在填充层3内填充第一光热流体。但是由于填充层3为一层,故如果内部存在第一辐射制冷流体时,则会使得两者互溶而失去纯度,故需要确定内部的填充状态。
步骤103:于填充状态为空腔状态时,打开和储存有第一光热流体的所述流体储存罐1连通的输入泵22以将第一光热流体从流体储存罐1流经输入管21进入到填充层3内。
空腔状态为填充层3内没有流体的状态。当内部为空腔状态时,则说明无需确定内部的流体是什么,可以直接将第一光热流体流入。
步骤104:于填充状态为满腔状态时,获取最新一次输入填充层3内的储存罐编号,将该储存罐编号定义为历史储存罐编号。
满腔状态为填充层3内填充有流体的状态。历史储存罐编号为在系统中记录的最近一次流出流体的储存罐的编号。此处可以通过输入泵22的启闭记录情况进行获取,也可以由设置在流体储存罐1内的传感器获取得到,即当流体储存罐1内为空腔时,说明该储存罐即为历史储存罐编号所对应的流体储存罐1。获取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确定填充层3内的流体的种类,另一方面,如果内部填充有辐射制冷流体时,则为了打开对应的输出泵42,以将填充层3内的历史储存罐编号所对应的第一辐射制冷流体流出。
步骤105:于历史储存罐编号对应为预设的制冷储存罐编号时基于历史储存罐编号从预设的回路数据库中查找到输出模块编号。
制冷储存罐编号为储存有第一辐射制冷流体的流体储存罐1。输出模块编号为和历史储存罐编号所对应的流体储存罐1连通的输出模块4。回路数据库包括历史储存罐编号和输出模块编号的映射关系,由本领域工作人员对流体储存罐1、输出模块4进行编号时根据实际连通的情况进行记录储存得到的。当处理模块接收到对应的历史储存罐编号,则自动从回路数据库中查找到对应的输出模块编号进行输出。
在另外一个申请实施例中,若储存有第一辐射制冷流体的流体储存罐1只有一个,则无需查找,只需要确定是否是储存有第一辐射制冷流体的流体储存罐1即可。
步骤106:打开输出模块编号所对应的输出泵42以将填充层3内的第一辐射制冷流体流经输出模块编号所对应的输出管41流回至流体储存罐1中。
打开后,填充层3内呈空腔状态。需要注意的是,流回流体储存罐1前,对应的流体储存罐1内并非满罐状态。
在另外一个申请实施例中,若储存有第一辐射制冷流体的流体储存罐1只有一个,则输出模块4也只有一个。
步骤107:打开和储存有第一光热流体的所述流体储存罐1连通的输入泵22以将第一光热流体从流体储存罐1流经输入管21进入到填充层3内。
步骤108:于室温高于舒适温度范围时,获取填充层3内的填充状态。
当室温高于舒适温度范围时,则说明此时内部温度较高,需要进行降温,故需要利用第一辐射制冷流体。同样的,由于填充层3为一层,故如果内部存在第一光热流体时,则会使得两者互溶而失去纯度,故需要确定内部的填充状态。
步骤109:于填充状态为空腔状态时,获取储存罐编号对应的第三传感器的传感器编号。
传感器编号为储存罐编号对应的流体储存罐1上安装的第三传感器对应的编号。
在另外一个申请实施例中,若储存有第一辐射制冷流体的流体储存罐1只有一个,则传感器编号也只有一个。
步骤110:基于传感器编号获取内外温度,并形成罐体内外温度差。
罐体内外温度差为罐体内外的温度差值。计算的方式为两者相减,此处为内部温度减去外界环境温度,即第一辐射制冷流体内的温度值减去外界环境温度值。
步骤111:基于罐体内外温度差和预设的保温效果区分规则确定储存罐编号对应的保温效果。
保温效果为对应的流体储存罐1的保温能力的效果。保温效果区分规则为人为设定的符合实际情况的区分规则。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规则的内容为:当温度传感器监测的辐射制冷流体的温度值高于环境温度的5 ℃或更高时候,认为保温层保温效果不良;当温度传感器监测的辐射制冷流体的温度值高于环境温度的0 ℃~5 ℃的时候,认为保温层保温效果一般;当温度传感器监测的辐射制冷流体的温度值低于环境温度的时候,认为保温层保温效果优异。
步骤112:将保温效果为优异效果的储存罐编号定义为优异储存罐编号。
步骤113:打开和优异储存罐编号连通的输入泵22以将第一辐射制冷流体从流体储存罐1流经输入管21进入到填充层3内。
当保温效果优异时,则说明此时优异储存罐编号中的第一辐射制冷流体较为符合要求,完全可以达到需要的制冷效果,则可以将第一辐射制冷流体从流体储存罐1流经输入管21进入到填充层3内。
步骤114:于填充状态为满腔时,打开预设的制热输出模块编号所对应的输出泵42以将填充层3内的第一光热流体流经制热输出模块编号所对应的输出管41流回至流体储存罐1中。
制热输出模块编号为和装载第一光热流体的流体储存罐1连通的输出模块4。当内部为满腔时,则说明此时填充层3内填有第一光热流体,故需要排空。
步骤115:打开和优异储存罐编号连通的输入泵22以将第一辐射制冷流体从流体储存罐1流经输入管21进入到填充层3内。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还包括若不存在优异储存罐编号时将第一辐射制冷流体从流体储存罐1流经输入管21进入到填充层3内的方法,该方法包括:
步骤116:基于保温效果确定最佳储存罐编号,将最佳储存罐编号对应的保温效果定义为最佳保温效果。
最佳储存罐编号为保温效果最佳的流体储存罐1的编号,此处确定的方式可以为罐体内外温度差的数值最小的流体储存罐1的编号即为最佳储存罐编号。最佳保温效果为最佳储存罐编号对应的流体储存罐1的保温效果。
步骤117:通过预设的效果预测模型对最佳保温效果进行预测以得到预计结果。
效果预测模型为能够预测对应效果的模型,通过不断进行深度训练学习得到。预测模型结构共3层,输入层共有12个节点,隐含层设置为25个节点,输出层共有2个节点,其网络结构如图5所示。室外空气干球温度、空气相对湿度、太阳辐射强度和水泵流量作为输入的状态变量,室内温度和水泵流量作为输出的状态变量进行训练得到。此处按照该模型对所有的室外空气干球温度、空气相对湿度、太阳辐射强度和水泵流量进行输入。预计结果为根据效果预测模型得到的制冷结果。
步骤118:基于预计结果从预设的调整数据库中查找到对应的调整方案。
调整方案为由于保温效果的原因导致最终无法达到预计的目而只能达到预计结果时所采取的调整方案。当保温效果为不良或一般,此时预计效果为不良或一般,应适当增大罐体流量,以保证供冷效果,或者选择外加一组或多组存放辐射制冷流体的罐体进行组合;当保温效果为优异时,此时预计效果为优异,罐体流量保持预测模型的流量输出值不变。当温度传感器监测的光热供热流体的温度值在环境温度±5 ℃的范围之外时,认为保温层保温效果不佳,此时应适当增大罐体流量,以保证制热效果;当温度传感器监测的辐射制冷流体或光热供热流体的温度值在环境温度±5 ℃的范围之内时,认为保温层保温效果较好,此时罐体流量保持预测模型的流量输出值不变。
步骤119:打开和最佳储存罐编号连通的输入泵22并执行调整方案以将第一辐射制冷流体从流体储存罐1流经输入管21进入到填充层3内。
实施例2
参照图6,一种控制方法包括:
步骤200:获取第一传感器接收到的室温。
此处和实施例1中的步骤一致,在此不做赘述。
步骤201:于室温落入预设的舒适温度范围时不启动建筑供热与制冷一体化系统。
参照图7和图8,此处建筑供热与制冷一体化系统与实施例1中的区别之处在于,本申请实施例中,控温流体组包括第二辐射制冷流体。流体储存罐1的数量为至少一个,且所有的流体储存罐1内均储存有第二辐射制冷流体。填充层3的数量为互相相邻的两层。填充层3和墙面的围护结构的外侧表面平行,远离墙面的围护结构的外侧表面的填充层3和输入模块2、输出模块4均连通。靠近墙面的围护结构的外侧表面的填充层3内填充有第二光热流体,需要注意的是,第二光热流体并不进行流动。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当保温效果需求的情况很高时,则可以将输出模块4的输出管41连接至地层下,位于地层内的输出管41的部分上安装有第二传感器,第二传感器和中央控制面板电连接,以感应进入地层时的温度。由于当将输出管41连接至地层下,将面临地层埋线的设计、施工和运维的造价费的问题,故此处当成本较少时,可以将输出管41不连接至地层下,此时,若保温效果不良时则制冷失效。
步骤202:于室温低于舒适温度范围时,获取远离墙面的围护结构的外侧表面的填充层3内的填充状态。
此处和步骤102一致,区别之处在于填充层3为两侧,而获取的为远离墙面的围护结构的外侧表面的填充层3内的填充状态。
步骤203:于填充状态为空腔状态时,维持当前状态不变。
当内部为空腔时,由于靠近墙面的围护结构的外侧表面的填充层3内填充有第二光热流体,故无需进行操作。
步骤204:于填充状态为满腔状态时,获取历史储存罐编号和输出模块编号。
填充状态为满腔状态时,则说明远离墙面的围护结构的外侧表面的填充层3内填充有第二辐射制冷流体,则需要将其排空,此时需要知道前一次将第二辐射制冷流体流入到填充层3内的储存罐,以方便查找流回的输出模块4,以便将第二辐射制冷流体流回对应的储存罐中。
步骤205:打开输出模块编号所对应的输出泵42以将填充层3内的第二辐射制冷流体流经输出模块编号所对应的输出管41流回至流体储存罐1中。
将填充层3内的第二辐射制冷流体流经输出模块编号所对应的输出管41流回至流体储存罐1中时,此时裸露出靠近墙面的围护结构的外侧表面的填充层3内的第二光热流体,对光照进行热量转化,从而吸热。
在本步骤中,若存在位于输出管41有局部位于地层内,则还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2051:获取第二传感器的传感温度。
传感温度为第二传感器接受到的温度,即进入位于地层内的输出管41内时第二辐射制冷流体的温度。
步骤2052:基于传感温度和罐体内外温度差确定返回内外温度差。
返回内外温度差为若流入输出管41内的第二辐射制冷流体直接流入到罐体内时内外温度差。计算的方式可以为直接根据传感温度和环境中第三传感器接收到的温度相减得到。
步骤2053:于返回内外温度差小于罐体内外温度差时,直接控制输出泵42将填充层3内的第二辐射制冷流体流经输出模块编号所对应的输出管41流回至流体储存罐1中。
当返回内外温度差小于罐体内外温度差时,说明此时直接流入的效果比原先的罐体内的效果要好,故可以直接流回至流体储存罐1内。
步骤2054:于返回内外温度差大于罐体内外温度差时,控制输出泵42将填充层3内的第二辐射制冷流体流至位于地层部分的输出模块编号所对应的输出管41中直至返回内外温度差小于罐体内外温度差时继续泵送至流体储存罐1中。
当返回内外温度差大于罐体内外温度差时,则说明此时返回流体储存罐1内的第二辐射制冷流体的温度过高,故可以通过在地层下进行冷却,相当于外接了保温效果优异的储存罐,无需考虑原有的辐射制冷流体罐的保温效果。
步骤206:于室温高于舒适温度范围时,获取填充层3内的填充状态。
此处和步骤108的方式一致,在此不做赘述。
步骤207:于填充状态为空腔状态时,获取储存罐编号对应的传感器编号和罐体内外温度差。
当空腔状态时,此时需要将第二辐射制冷流体流入到远离墙面的围护结构的外侧表面的填充层3内。此处步骤和步骤109、步骤110相似,在此不做赘述。
步骤208:基于罐体内外温度差和保温效果区分规则确定储存罐编号对应的保温效果。
此处步骤和步骤111相似,在此不做赘述。
步骤209:将保温效果为优异效果的储存罐编号定义为优异储存罐编号。
步骤210:打开和优异储存罐编号连通的输入泵22以将第二辐射制冷流体从流体储存罐1流经输入管21进入到远离墙面的围护结构的外侧表面的填充层3内。
此处步骤和步骤113相似,在此不做赘述,区别之处在于将第二辐射制冷流体流入远离墙面的围护结构的外侧表面的填充层3内。
步骤211:于填充状态为满腔时,维持当前状态不变。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本说明书(包括摘要和附图)中公开的任一特征,除非特别叙述,均可被其他等效或者具有类似目的替代特征加以替换。即,除非特别叙述,每个特征只是一系列等效或类似特征中的一个例子而已。

Claims (3)

1.一种应用于建筑供热与制冷一体化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筑供热与制冷一体化系统包括:
流体储存罐(1),存储有控温流体组;
输入模块(2),包括输入管(21)和输入泵(22),所述输入管(21)和流体储存罐(1)一一对应连通,以将流体储存罐(1)内的控温流体组流出,所述输入泵(22)和输入管(21)一一对应且设于输入管(21)上,以控制控温流体组流经输入管(21)的流量;
填充层(3),设于墙面的围护结构的外侧表面,所述填充层(3)由装配式透光空腔构件(31)配合形成,所述装配式透光空腔构件(31)的数量为若干个,所述填充层(3)所形成的平面和墙面的围护结构的外侧表面平行,所述填充层(3)和输入管(21)远离流体储存罐(1)的一端连通,以供控温流体组流入;
输出模块(4),所述输出模块(4)包括输出管(41)和输出泵(42),所述输出管(41)和填充层(3)连通,以将填充层(3)内的控温流体组流出,所述输出泵(42)设于输出管(41)上,以控制控温流体组流经输出管(41)的流量;
中央控制面板,和输入泵(22)、输出泵(42)电连接,以控制输入泵(22)、输出泵(42)的启闭;以及
第一传感器,设于室内,以感应室内的温度;所述第一传感器和中央控制面板电连接,以触发中央控制面板控制输入泵(22)、输出泵(42)的启闭的条件;
所述控温流体组包括第一辐射制冷流体和第一光热流体,所述流体储存罐(1)的数量为至少两个且分别存储第一辐射制冷流体和第一光热流体,其中一个流体储存罐(1)装载第一光热流体,第一辐射制冷流体装在剩余的流体储存罐(1)内,所述填充层(3)的数量为一层且和两个输出模块(4)、两个输入模块(2)均连通,储存有第一辐射制冷流体的所述流体储存罐(1)的数量为至少两个,所述流体储存罐(1)的内外均设有第三传感器,所述第三传感器和中央控制面板电连接;
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获取第一传感器接收到的室温;
于室温落入预设的舒适温度范围时不启动建筑供热与制冷一体化系统;
于室温低于舒适温度范围时,获取填充层(3)内的填充状态;
于填充状态为空腔状态时,打开和储存有第一光热流体的所述流体储存罐(1)连通的输入泵(22)以将第一光热流体从流体储存罐(1)流经输入管(21)进入到填充层(3)内;
于填充状态为满腔状态时,获取最新一次输入填充层(3)内的储存罐编号,将该储存罐编号定义为历史储存罐编号;
于历史储存罐编号对应为预设的制冷储存罐编号时基于历史储存罐编号从预设的回路数据库中查找到输出模块编号;
打开输出模块编号所对应的输出泵(42)以将填充层(3)内的第一辐射制冷流体流经输出模块编号所对应的输出管(41)流回至流体储存罐(1)中;
打开和储存有第一光热流体的所述流体储存罐(1)连通的输入泵(22)以将第一光热流体从流体储存罐(1)流经输入管(21)进入到填充层(3)内;
于室温高于舒适温度范围时,获取填充层(3)内的填充状态;
获取储存罐编号对应的第三传感器的传感器编号;
基于传感器编号获取内外温度,并形成罐体内外温度差;
基于罐体内外温度差和预设的保温效果区分规则确定储存罐编号对应的保温效果;
将保温效果为优异效果的储存罐编号定义为优异储存罐编号;
于填充状态为空腔状态时,打开和优异储存罐编号连通的输入泵(22)以将第一辐射制冷流体从流体储存罐(1)流经输入管(21)进入到填充层(3)内;
于填充状态为满腔时,打开预设的制热输出模块编号所对应的输出泵(42)以将填充层(3)内的第一光热流体流经制热输出模块编号所对应的输出管(41)流回至流体储存罐(1)中,打开和优异储存罐编号连通的输入泵(22)以将第一辐射制冷流体从流体储存罐(1)流经输入管(21)进入到填充层(3)内。
2.一种应用于建筑供热与制冷一体化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筑供热与制冷一体化系统包括:
流体储存罐(1),存储有控温流体组;
输入模块(2),包括输入管(21)和输入泵(22),所述输入管(21)和流体储存罐(1)一一对应连通,以将流体储存罐(1)内的控温流体组流出,所述输入泵(22)和输入管(21)一一对应且设于输入管(21)上,以控制控温流体组流经输入管(21)的流量;
填充层(3),设于墙面的围护结构的外侧表面,所述填充层(3)由装配式透光空腔构件(31)配合形成,所述装配式透光空腔构件(31)的数量为若干个,所述填充层(3)所形成的平面和墙面的围护结构的外侧表面平行,所述填充层(3)和输入管(21)远离流体储存罐(1)的一端连通,以供控温流体组流入;
输出模块(4),所述输出模块(4)包括输出管(41)和输出泵(42),所述输出管(41)和填充层(3)连通,以将填充层(3)内的控温流体组流出,所述输出管(41)延伸至地层内,位于地层内的所述输出管(41)的部分上设有第二传感器,所述第二传感器和中央控制面板电连接,所述输出泵(42)设于输出管(41)上,以控制控温流体组流经输出管(41)的流量;
中央控制面板,和输入泵(22)、输出泵(42)电连接,以控制输入泵(22)、输出泵(42)的启闭;以及
第一传感器,设于室内,以感应室内的温度;所述第一传感器和中央控制面板电连接,以触发中央控制面板控制输入泵(22)、输出泵(42)的启闭的条件;
所述控温流体组包括第二辐射制冷流体,所述流体储存罐(1)的数量为至少两个,所述第二辐射制冷流体存储于流体储存罐(1)内,储存有第二辐射制冷流体的所述流体储存罐(1)的数量为至少两个,所述流体储存罐(1)的内外均设有第四传感器,所述第四传感器和中央控制面板电连接,所述填充层(3)的数量为二层且均和墙面的围护结构的外侧表面平行,靠近墙面的围护结构的外侧表面的所述填充层(3)内填充有第二光热流体,第二光热流体不进行流动,远离墙面的围护结构的外侧表面的所述填充层(3)和输入模块(2)、输出模块(4)均连通;
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获取第一传感器接收到的室温;
于室温落入预设的舒适温度范围时不启动建筑供热与制冷一体化系统;
于室温低于舒适温度范围时,获取远离墙面的围护结构的外侧表面的所述填充层(3)内的填充状态;
于填充状态为空腔状态时,维持当前状态不变;
于填充状态为满腔状态时,获取最新一次输入填充层(3)内的储存罐编号,将该储存罐编号定义为历史储存罐编号;
于历史储存罐编号对应为预设的制冷储存罐编号时基于历史储存罐编号从预设的回路数据库中查找到输出模块编号;
打开输出模块编号所对应的输出泵(42)以将填充层(3)内的第二辐射制冷流体流经输出模块编号所对应的输出管(41)流回至流体储存罐(1)中;
于室温高于舒适温度范围时,获取填充层(3)内的填充状态;
于填充状态为空腔状态时,获取储存罐编号对应的第四传感器的传感器编号;
基于传感器编号获取内外温度,并形成罐体内外温度差;
基于罐体内外温度差和预设的保温效果区分规则确定储存罐编号对应的保温效果;
将保温效果为优异效果的储存罐编号定义为优异储存罐编号;
打开和优异储存罐编号连通的输入泵(22)以将第二辐射制冷流体从流体储存罐(1)流经输入管(21)进入到远离墙面的围护结构的外侧表面的填充层(3)内;
于填充状态为满腔时,维持当前状态不变。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打开输出模块编号所对应的输出泵(42)以将填充层(3)内的第二辐射制冷流体流经输出模块编号所对应的输出管(41)流回至流体储存罐(1)中”包括:
获取第二传感器的传感温度;
基于传感温度和罐体内外温度差确定返回内外温度差;
于返回内外温度差小于罐体内外温度差时,直接控制输出泵(42)将填充层(3)内的第二辐射制冷流体流经输出模块编号所对应的输出管(41)流回至流体储存罐(1)中;
于返回内外温度差大于罐体内外温度差时,控制输出泵(42)将填充层(3)内的第二辐射制冷流体流至位于地层部分的输出模块编号所对应的输出管(41)中,直至返回内外温度差小于罐体内外温度差时继续泵送至流体储存罐(1)中。
CN202311089928.7A 2023-08-28 2023-08-28 一种建筑供热与制冷一体化系统及控制方法 Active CN11679283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089928.7A CN116792839B (zh) 2023-08-28 2023-08-28 一种建筑供热与制冷一体化系统及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089928.7A CN116792839B (zh) 2023-08-28 2023-08-28 一种建筑供热与制冷一体化系统及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792839A CN116792839A (zh) 2023-09-22
CN116792839B true CN116792839B (zh) 2023-10-31

Family

ID=880501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089928.7A Active CN116792839B (zh) 2023-08-28 2023-08-28 一种建筑供热与制冷一体化系统及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792839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1067004A2 (en) * 2000-03-09 2001-09-13 Gether As Method and device for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building including heat pumps and a thermal storage
CN107476473A (zh) * 2017-08-04 2017-12-15 刘向峰 一种用于低能耗建筑的气候适应性透明蓄水围护结构及运行方法
CN109083312A (zh) * 2018-08-28 2018-12-25 天津大学 一体化幕墙建筑能源系统
CN109945372A (zh) * 2019-04-12 2019-06-28 浙江工业大学 一种高效太阳能异戊烷空调系统
CN212673417U (zh) * 2020-07-16 2021-03-09 深圳大学 节能水流窗
CN115899882A (zh) * 2022-10-28 2023-04-04 深圳大学 辐射制冷与光热建筑一体化系统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1067004A2 (en) * 2000-03-09 2001-09-13 Gether As Method and device for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building including heat pumps and a thermal storage
CN107476473A (zh) * 2017-08-04 2017-12-15 刘向峰 一种用于低能耗建筑的气候适应性透明蓄水围护结构及运行方法
CN109083312A (zh) * 2018-08-28 2018-12-25 天津大学 一体化幕墙建筑能源系统
CN109945372A (zh) * 2019-04-12 2019-06-28 浙江工业大学 一种高效太阳能异戊烷空调系统
CN212673417U (zh) * 2020-07-16 2021-03-09 深圳大学 节能水流窗
CN115899882A (zh) * 2022-10-28 2023-04-04 深圳大学 辐射制冷与光热建筑一体化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792839A (zh) 2023-09-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7020567A1 (zh) 一种相变储热式电热水器
AU665832B2 (en) Solar hot water processor with integrated storage
WO2008051832A2 (en) Solar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US4458669A (en) Building heating system
CN102012130A (zh) 太阳能、热泵与毛细管网复合热水采暖制冷装置
CN107143948A (zh) 可蓄能可大温差的梯级冷热源系统
US5551991A (en) Compact solar energy collector
CN113324298A (zh) 一种冰蓄冷的控制装置和冰蓄冷系统
US4385625A (en) Building heating system
CN116792839B (zh) 一种建筑供热与制冷一体化系统及控制方法
CN211854504U (zh) 具有双储液腔结构的地下储能系统
CN201225772Y (zh) 新型不用电自动排空高效抗冻太阳能热水器
CN101354196A (zh) 真空太阳能蒸汽集热管、蒸汽集热板、太阳能热水空调装置
CN107763893A (zh) 一种冷暖机组
CN105452776A (zh) 温度管理系统
CN201237390Y (zh) 具有膨胀罐的太阳能空调专用水箱
CN216114751U (zh) 一种输水管路防冻控制装置
CN106931679B (zh) 一种基于蓄能的太阳能制热制冷系统及其运行控制方法
CN213686998U (zh) 一种供暖系统
CN107575974A (zh) 一种室内制冷及制热系统
CN212613230U (zh) 一种具有双层嵌管的玻璃围护结构
CN201014823Y (zh) 制冷设备压缩机制热水装置
CN107940802A (zh) 一种冷暖两用机组
CN114646148A (zh) 一种节能保温水箱
CN102667349A (zh) 热调节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