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782274A - 一种通感融合波形调度方法、装置、基站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一种通感融合波形调度方法、装置、基站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782274A
CN116782274A CN202310833211.2A CN202310833211A CN116782274A CN 116782274 A CN116782274 A CN 116782274A CN 202310833211 A CN202310833211 A CN 202310833211A CN 116782274 A CN116782274 A CN 11678227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oise ratio
signal
sub
communication
sen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83321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仲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Telecom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China Telecom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Telecom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China Telecom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Telecom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China Telecom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Telecom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Priority to CN202310833211.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782274A/zh
Publication of CN1167822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78227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2Arrangements for optimising operational condi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 H04B7/0837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using pre-detection combin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8Access point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感融合波形调度方法、装置、基站及存储介质,该方法包括:基于子信道的第一信噪比,确定各通信波束的等效信噪比;以及,基于子信道的第二信噪比,确定各感知波束的等效信噪比;基于通信波束的等效信噪比,确定通信波束在通信指标的测量参数;基于感知波束的等效信噪比,确定感知波束在感知指标的测量参数;若有第一波束在对应的指标的测量参数不在对应的预设指标范围,则从第二波束对应的子信道中选择目标子信道,并将目标子信道划分到所述第一波束;若第一波束为通信波束,则对应的指标为通信指标,第二波束为感知波束;若第一波束为感知波束,则对应的指标为感知指标,第二波束为通信波束;实现通感性能的联合优化。

Description

一种通感融合波形调度方法、装置、基站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通感融合波形调度方法、装置、基站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通感融合是利用现有基站,同时实现通信和雷达感知功能的技术,通过平衡通信和感知的需求,在继承现有网络架构或重构网络架构的基础上,实现通信感知一体化以及功能多样化。
在通感融合技术中,基站需要发射混合波束(通信波束+感知波束),在实现基本的无线通信的功能的同时,还能够对环境中物体进行雷达探测,感知其距离、运动状态、运动速度等参数。
当前通感融合波形设计还在讨论阶段,如何设计通感融合波形,优化通信性能和雷达感知性能,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感融合波形调度方法、装置、基站及存储介质,用以在通感融合中调整通感融合波形,实现通感性能的联合优化。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第一种通感融合波形调度方法,应用于基站,该方法包括:
基于子信道的第一信噪比,确定各通信波束的等效信噪比;以及,基于子信道的第二信噪比,确定各感知波束的等效信噪比;其中,所述第一信噪比为通信终端接收信噪比,所述第二信噪比为回波接收信噪比;
针对任一通信波束,基于所述通信波束的等效信噪比,确定所述通信波束在通信指标的测量参数;以及,针对任一感知波束,基于所述感知波束的等效信噪比,确定所述感知波束在感知指标的测量参数;
若有第一波束在对应的指标的测量参数不在对应的预设指标范围,则从第二波束对应的子信道中选择目标子信道,并将所述目标子信道划分到所述第一波束;其中,若所述第一波束为通信波束,则对应的指标为通信指标,所述第二波束为感知波束;若所述第一波束为感知波束,则对应的指标为感知指标,所述第二波束为通信波束。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若所述第一波束为通信波束,所述第二波束为感知波束,则从第二波束对应的子信道中选择目标子信道,包括:
从所述感知波束对应的子信道中,选择第一信噪比最大的M个子信道作为所述目标子信道;或者
从所述感知波束对应的子信道中,选择第二信噪比最小的N个子信道作为所述目标子信道;或者
从所述感知波束对应的子信道中,选择第一信噪比大于第一信噪比阈值,且第二信噪比小于第二信噪比阈值的子信道,作为所述目标子信道。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若所述第一波束为感知波束,所述第二波束为通信波束,则从第二波束对应的子信道中选择目标子信道,包括:
从所述通信波束对应的子信道中,选择第二信噪比最大的X个子信道作为所述目标子信道;或者
从所述通信波束对应的子信道中,选择第一信噪比最小的Y个子信道作为所述目标子信道;或者
从所述通信波束对应的子信道中,选择第二信噪比大于第三信噪比阈值,且第一信噪比小于第四信噪比阈值的子信道,作为所述目标子信道。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通过以下方式确定所述子信道的第一信噪比:
向所述通信终端发送探测报文,以使所述通信终端基于所述探测报文,确定所述子信道的第一信噪比;
接收所述通信终端发送的所述子信道的第一信噪比。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通过以下方式确定所述子信道的第二信噪比:
在向感知终端发射信号后,通过回波接收阵列接收所述感知终端对应的回波信号;
基于所述回波信号,确定所述子信道的第二信噪比。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在将所述目标子信道划分到所述第一波束之前,还包括:
确定若在所述第一波束增加所述目标子信道时,所述第一波束的预估等效信噪比;
确定所述第一波束的预估等效信噪比相较于所述第一波束的等效信噪比的增幅大于预设增幅。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在将所述目标子信道划分到所述第一波束之后,还包括:
在预设时长后,重新执行所述基于子信道的第一信噪比,确定各通信波束的等效信噪比;以及,基于子信道的第二信噪比,确定各感知波束的等效信噪比的步骤。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第一种通感融合波形调度装置,该装置包括:
等效信噪比确定模块,用于基于子信道的第一信噪比,确定各通信波束的等效信噪比;以及,基于子信道的第二信噪比,确定各感知波束的等效信噪比;其中,所述第一信噪比为通信终端接收信噪比,所述第二信噪比为回波接收信噪比;
指标参数确定模块,用于针对任一通信波束,基于所述通信波束的等效信噪比,确定所述通信波束在通信指标的测量参数;以及,针对任一感知波束,基于所述感知波束的等效信噪比,确定所述感知波束在感知指标的测量参数;
波形调度模块,用于若有第一波束在对应的指标的测量参数不在对应的预设指标范围,则从第二波束对应的子信道中选择目标子信道,并将所述目标子信道划分到所述第一波束;其中,若所述第一波束为通信波束,则对应的指标为通信指标,所述第二波束为感知波束;若所述第一波束为感知波束,则对应的指标为感知指标,所述第二波束为通信波束。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基站,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以及至少一个存储器,其中,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当所述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处理器执行上述第一方面任一所述的通感融合波形调度方法。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存储有可由处理器执行的计算机程序,当所述程序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时,使得所述处理器执行上述第一方面任一所述的通感融合波形调度方法。
上述方案,由于子信道对应的通信终端接收信噪比(第一信噪比),反映其通信性能,因此基于第一信噪比能够确定表征通信波束当前通信质量的等效信噪比,进而确定通信波束在通信指标的测量参数(即某个通信指标下的具体数值);由于子信道对应的回波接收信噪比(第二信噪比),反映其感知性能,因此基于第二信噪比能够确定表征感知波束当前感知质量的等效信噪比,进而确定感知波束在感知指标的测量参数(即某个感知指标下的具体数值);通过将各波束的在对应指标的测量参数与对应的预设指标范围(即指标要求)进行比对,即可确定各波束是否能够满足当前的通信/感知需求,针对不能满足的波束,从另一侧波束选择目标子信道划分到该波束中,通过调整通感融合波形,从而提高整体的通信和感知质量,实现通感性能的联合优化。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要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应用场景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通感融合波形调度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子信道与波束的对应关系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应用场景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信噪比确定过程的交互流程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信噪比确定过程的交互流程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通感融合波形调度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通感融合波形调度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感融合波形调度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基站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器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通感融合是利用现有基站,同时实现通信和雷达感知功能的技术。
参阅图1所示,在通感融合技术中,基站需要发射混合波束(通信波束+感知波束),在实现基本的无线通信的功能的同时,还能够对环境中物体进行雷达探测,感知其距离、运动状态、运动速度等参数。
当前通感融合波形设计还在讨论阶段,如何设计通感融合波形,优化通信性能和雷达感知性能,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一种通感融合波形调度方法、装置、基站及存储介质,该方法包括:基于子信道的第一信噪比,确定各通信波束的等效信噪比;以及,基于子信道的第二信噪比,确定各感知波束的等效信噪比;其中,所述第一信噪比为通信终端接收信噪比,所述第二信噪比为回波接收信噪比;针对任一通信波束,基于所述通信波束的等效信噪比,确定所述通信波束在通信指标的测量参数;以及,针对任一感知波束,基于所述感知波束的等效信噪比,确定所述感知波束在感知指标的测量参数;若有第一波束在对应的指标的测量参数不在对应的预设指标范围,则从第二波束对应的子信道中选择目标子信道,并将所述目标子信道划分到所述第一波束;其中,若所述第一波束为通信波束,则对应的指标为通信指标,所述第二波束为感知波束;若所述第一波束为感知波束,则对应的指标为感知指标,所述第二波束为通信波束。
上述方案,由于子信道对应的通信终端接收信噪比(第一信噪比),反映其通信性能,因此基于第一信噪比能够确定表征通信波束当前通信质量的等效信噪比,进而确定通信波束在通信指标的测量参数(即某个通信指标下的具体数值);由于子信道对应的回波接收信噪比(第二信噪比),反映其感知性能,因此基于第二信噪比能够确定表征感知波束当前感知质量的等效信噪比,进而确定感知波束在感知指标的测量参数(即某个感知指标下的具体数值);通过将各波束的在对应指标的测量参数与对应的预设指标范围(即指标要求)进行比对,即可确定各波束是否能够满足当前的通信/感知需求,针对不能满足的波束,从另一侧波束选择目标子信道划分到该波束中,通过调整通感融合波形,从而提高整体的通信和感知质量,实现通感性能的联合优化。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以及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如何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进行详细说明。下面这几个具体的实施例可以相互结合,对于相同或相似的概念或过程可能在某些实施例中不再赘述。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通感融合波形调度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2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201:基于子信道的第一信噪比,确定各通信波束的等效信噪比;以及,基于子信道的第二信噪比,确定各感知波束的等效信噪比;其中,所述第一信噪比为通信终端接收信噪比,所述第二信噪比为回波接收信噪比。
本实施例,由于子信道对应的通信终端接收信噪比(第一信噪比),反映其通信性能,因此基于第一信噪比能够确定表征通信波束当前通信质量的等效信噪比;由于子信道对应的回波接收信噪比(第二信噪比),反映其感知性能,因此基于第二信噪比能够确定表征感知波束当前感知质量的等效信噪比;
参阅图3所示,基站将信号发射端的空域、时域、频域资源(A1、A2、A3……An为基站信号发射端的天线阵列)映射到逻辑子信道中,不同波束对应不同子信道;
基于子信道1,1的第二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SINR)1,1、子信道1,2的第二SINR1,2、子信道1,3的第二SINR1,3以及子信道1,4的第二SINR1,4,确定感知波束1的等效信噪比;
基于子信道1,3的第一SINR1,3、子信道2,1的第一SINR2,1、子信道2,2的第一SINR2,2以及子信道n,2的第一SINR n,2,确定通信波束1的等效信噪比;
采用相同的方式确定其他波束的等效信噪比,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上述图3只是示例性说明,实施中可能会有更多或更少的子信道,更多或更少的波束,以及不同的对应关系等。
本实施例对确定等效信噪比的具体实现方式不做限定,示例性的,其中,γeff-i为波束i的等效信噪比,γj为波束i对应的第j个子信道的信噪比,J为波束i对应的子信道总数,β为调优因子。
步骤S202:针对任一通信波束,基于所述通信波束的等效信噪比,确定所述通信波束在通信指标的测量参数;以及,针对任一感知波束,基于所述感知波束的等效信噪比,确定所述感知波束在感知指标的测量参数。
实施中,由于通信波束的等效信噪比反映出当前通信质量,因此,基于通信波束的等效信噪比,能够确定通信波束在通信指标的测量参数(即某个通信指标下的具体数值);
由于感知波束的等效信噪比反映出当前感知质量,因此,基于感知波束的等效信噪比,能够确定感知波束在感知指标的测量参数(即某个感知指标下的具体数值)。
本实施例对通信指标不做具体限定,通信指标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指标,如速率、误码率、时延等指标中的一个或多个;
基于等效SINR与通信指标之间的计算公式(映射关系),确定测量参数;以误码率为例:
其中,CBRi为波束i的误码率测量参数,M为调制阶数,γeff-i为波束i的等效信噪比。
本实施例对感知指标不做具体限定,感知指标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指标,如探测距离、虚警率等指标中的一个或多个;
基于等效SINR与感知指标之间的计算公式(映射关系),确定测量参数;以探测距离为例:
其中,Rmax-i为波束i的感知距离测量参数,为发射功率,G为收发天线增益,λ为信号波长,γeff-i为波束i的等效信噪比,σ为等效反射面面积;σ=KT0BnF0,K为预设参数,T0为周期,Bn为带宽,F0为频点。
上述几种指标以及计算方式只是示例性说明,实施中也可采用其他反应通信或感知要求的指标,本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步骤S203:若有第一波束在对应的指标的测量参数不在对应的预设指标范围,则从第二波束对应的子信道中选择目标子信道,并将所述目标子信道划分到所述第一波束;其中,若所述第一波束为通信波束,则对应的指标为通信指标,所述第二波束为感知波束;若所述第一波束为感知波束,则对应的指标为感知指标,所述第二波束为通信波束。
本实施例,在确定各波束在对应的指标的测量参数后,通过将各波束的在对应指标的测量参数与对应的预设指标范围(即指标要求)进行比对,即可确定各波束是否能够满足当前的通信/感知需求。
示例性的,通信指标包括速率以及误码率,如果通信波束的速率的测量参数(实际速率)不在预设速度范围内(如实际速率过小),或者误码率的测量参数(实际误码率)不在预设误码率范围内(如实际误码率过大),确定该通信波束在通信指标的测量参数不在对应的预设指标范围,该通信波束不能满足当前的通信需求;
感知指标包括探测距离、虚警率,如果感知波束的探测距离的测量参数(实际探测距离)不在预设探测距离范围内(如实际探测距离过小),或者虚警率的测量参数(实际虚警率)不在预设虚警率范围内(如实际虚警率过大),确定该感知波束在感知指标的测量参数不在对应的预设指标范围,该感知波束不能满足当前的感知需求。
实施中,可以设置其他的通信指标以及感知指标,在实际比对时,可以在满足一项指标不在对应范围时,就确定波束在对应的指标的测量参数不在对应的预设指标范围;也可以在满足所有指标均不在对应范围时,才会确定波束在对应的指标的测量参数不在对应的预设指标范围,本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如果确定通信波束在对应的指标的测量参数不在对应的预设指标范围,说明该通信波束不能满足当前的通信需求,通过从感知波束选择合适的目标子信道划分到该通信波束中,提高通信质量;
如果确定感知波束在对应的指标的测量参数不在对应的预设指标范围,说明该感知波束不能满足当前的感知需求,通过从通信波束选择合适的目标子信道划分到该感知波束中,提高感知质量;
上述两个过程互不影响、互不干扰,可以双向调整;也就是说,既可以从感知波束中将适合作为通信功能的子信道划分到通信波束,也可以从通信波束中将适合作为感知功能的子信道划分到感知波束,实现通感性能的联合优化。
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子信道联合估计可基于多输入多输出技术(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MIMO)/正交频分复用技术(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Multiplexing,OFDM)实现。
上述方案,由于子信道对应的通信终端接收信噪比(第一信噪比),反映其通信性能,因此基于第一信噪比能够确定表征通信波束当前通信质量的等效信噪比,进而确定通信波束在通信指标的测量参数(即某个通信指标下的具体数值);由于子信道对应的回波接收信噪比(第二信噪比),反映其感知性能,因此基于第二信噪比能够确定表征感知波束当前感知质量的等效信噪比,进而确定感知波束在感知指标的测量参数(即某个感知指标下的具体数值);通过将各波束的在对应指标的测量参数与对应的预设指标范围(即指标要求)进行比对,即可确定各波束是否能够满足当前的通信/感知需求,针对不能满足的波束,从另一侧波束选择目标子信道划分到该波束中,通过调整通感融合波形,从而提高整体的通信和感知质量,实现通感性能的联合优化。
参阅图4所示,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应用场景,基站设置有发射天线阵列、回波接收阵列以及波形调度处理单元;通信终端设置有通信接收天线阵列;
上述子信道的第一信噪比,需要基站与通信终端交互得到;
上述子信道的第二信噪比,需要基站与感知终端交互得到;
具体可参阅下述图5以及图6实施例。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信噪比确定过程的交互流程图,如图5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501:基站通过发射天线阵列向通信终端发送探测报文。
步骤S502:通信终端基于所述探测报文,确定所述子信道的第一信噪比。
步骤S503:通信终端将子信道的第一信噪比发送给基站。
示例性的,基站的波形调度处理单元通过控制指令,控制发射天线阵列向通信终端发送探测报文;
通信终端通过其通信接收天线阵列接收该探测报文;通信终端评估各子信道的第一信噪比,并将各子信道的第一信噪比发送给基站的波形调度处理单元。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信噪比确定过程的交互流程图,如图6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601:基站通过发射天线阵列向感知终端发射信号。
步骤S602:基站通过回波接收阵列接收所述感知终端对应的回波信号。
步骤S603:基站基于所述回波信号,确定子信道的第二信噪比。
示例性的,基站的波形调度处理单元通过控制指令,控制发射天线阵列向感知终端发射信号;
经过感知终端后,返回感知回波(回波信号);基站通过回波接收阵列接收回波信号;基站的波形调度处理单元评估各子信道的第二信噪比。
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针对第一波束为通信波束,第二波束为感知波束,上述步骤S203中选择目标子信道,可通过但不限于如下方式实现:
从所述感知波束对应的子信道中,选择第一信噪比最大的M个子信道作为所述目标子信道;或者
从所述感知波束对应的子信道中,选择第二信噪比最小的N个子信道作为所述目标子信道;或者
从所述感知波束对应的子信道中,选择第一信噪比大于第一信噪比阈值,且第二信噪比小于第二信噪比阈值的子信道,作为所述目标子信道。
实施中,如果第一波束为通信波束,第二波束为感知波束,也就是通信波束不能满足当前的通信需求,需要从感知波束选择合适的目标子信道划分到该通信波束中,提高通信质量;
如上所述,子信道的第一信噪比,反映其通信性能;子信道的第二信噪比,反映其感知性能,因此,可基于子信道的第一信噪比、第二信噪比,确定一个或多个目标子信道。
示例性的,通过从感知波束对应的子信道中,选择第一信噪比最大的M个子信道,也就是通信功能最优的M个子信道,将其作为目标子信道,这样,将目标子信道划分到通信波束,在调整后对通信质量会有较为明显的提高;
通过从感知波束对应的子信道中,选择第二信噪比最小的N个子信道,也就是感知功能最差的N个子信道,将其作为目标子信道,这样,将目标子信道划分到通信波束,在调整后对感知质量的影响较小;
通过从感知波束对应的子信道中,选择第一信噪比大于第一信噪比阈值,且第二信噪比小于第二信噪比阈值的子信道,也就是通信功能较好且感知功能较差的子信道,将其作为目标子信道,这样,将目标子信道划分到通信波束,在调整后对感知质量的影响较小,且对通信质量提升较为明显。
本实施例对上述M和N的具体数值不做限定,对第一信噪比阈值以及第二信噪比阈值的具体数值也不做具体限定,可结合具体应用场景设置,通常来说,第一信噪比阈值大于第二信噪比阈值,这样在调整后会有更好的性能提升。
上述几种确定目标子信道的方式只是示例性说明,实施中,只要参考子信道的第一信噪比/第二信噪比,进而确定目标子信道即可。
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针对第一波束为感知波束,第二波束为通信波束,上述步骤S203中选择目标子信道,可通过但不限于如下方式实现:
从所述通信波束对应的子信道中,选择第二信噪比最大的X个子信道作为所述目标子信道;或者
从所述通信波束对应的子信道中,选择第一信噪比最小的Y个子信道作为所述目标子信道;或者
从所述通信波束对应的子信道中,选择第二信噪比大于第三信噪比阈值,且第一信噪比小于第四信噪比阈值的子信道,作为所述目标子信道。
实施中,如果第一波束为感知波束,第二波束为通信波束,也就是感知波束不能满足当前的通信需求,需要从通信波束选择合适的目标子信道划分到该感知波束中,提高感知质量;
如上所述,子信道的第一信噪比,反映其通信性能;子信道的第二信噪比,反映其感知性能,因此,可基于子信道的第一信噪比、第二信噪比,确定一个或多个目标子信道。
示例性的,通过从通信波束对应的子信道中,选择第二信噪比最大的X个子信道,也就是感知功能最优的X个子信道,将其作为目标子信道,这样,将目标子信道划分到感知波束,在调整后对感知质量会有较为明显的提高;
通过从通信波束对应的子信道中,选择第一信噪比最小的Y个子信道,也就是通信功能最差的Y个子信道,将其作为目标子信道,这样,将目标子信道划分到感知波束,在调整后对通信质量的影响较小;
通过从通信波束对应的子信道中,选择第二信噪比大于第三信噪比阈值,且第一信噪比小于第四信噪比阈值的子信道,也就是通信功能较差且感知功能较好的子信道,将其作为目标子信道,这样,将目标子信道划分到感知波束,在调整后对通信质量的影响较小,且对感知质量提升较为明显。
本实施例对上述X和Y的具体数值不做限定,对第三信噪比阈值以及第四信噪比阈值的具体数值也不做具体限定,可结合具体应用场景设置,通常来说,第三信噪比阈值大于第四信噪比阈值,这样在调整后会有更好的性能提升。
上述几种确定目标子信道的方式只是示例性说明,实施中,只要参考子信道的第一信噪比/第二信噪比,进而确定目标子信道即可。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通感融合波形调度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7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701:基于子信道的第一信噪比,确定各通信波束的等效信噪比;以及,基于子信道的第二信噪比,确定各感知波束的等效信噪比;其中,所述第一信噪比为通信终端接收信噪比,所述第二信噪比为回波接收信噪比。
步骤S702:针对任一通信波束,基于所述通信波束的等效信噪比,确定所述通信波束在通信指标的测量参数;以及,针对任一感知波束,基于所述感知波束的等效信噪比,确定所述感知波束在感知指标的测量参数。
步骤S703:若有第一波束在对应的指标的测量参数不在对应的预设指标范围,则从第二波束对应的子信道中选择目标子信道;其中,若所述第一波束为通信波束,则对应的指标为通信指标,所述第二波束为感知波束;若所述第一波束为感知波束,则对应的指标为感知指标,所述第二波束为通信波束。
该步骤S701~S703的具体实现方式可参照上述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
步骤S704:针对任一波束,确定若在所述第一波束增加所述目标子信道时,所述第一波束的预估等效信噪比。
实施中,如果基站本身资源不够,可能存在通信质量以及感知质量都不达标的情况,这样,可能需要一直调整,但质量改善却不明显;
基于此,本实施例为了更加有效地进行通感融合中波形调度,在调度之前,先预估调度后第一波束的等效信噪比(预估等效信噪比)。
步骤S705:确定所述第一波束的预估等效信噪比相较于所述第一波束的等效信噪比的增幅是否大于预设增幅。
示例性的,确定第一波束的预估等效信噪比相较于第一波束调度前的等效信噪比的增幅,该增幅表征了针对该第一波束的调度,所带来的增益;
通过设置表征增益限值的预设增幅,进而将确定的增幅与预设增幅进行比对;
如果确定的增幅大于预设增幅,说明针对该第一波束的调度,所带来的增益是比较明显的,可将目标子信道划分到第一波束,即执行步骤S706;
如果确定的增幅不大于预设增幅,说明针对该第一波束的调度,所带来的增益不够明显,为了提高调度效率,不将该目标子信道划分到第一波束。
步骤S706:若是,则将所述目标子信道划分到所述第一波束。
上述方案,通过确定第一波束的预估等效信噪比相较于第一波束调度前的等效信噪比的增幅,该增幅表征了针对该第一波束的调度所带来的增益;将确定的增幅与预设增幅进行比对;如果确定的增幅大于预设增幅,说明针对该第一波束的调度,所带来的增益是比较明显的,可将目标子信道划分到该第一波束,从而更加有效地进行通感融合中波形调度。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通感融合波形调度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8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801:基于子信道的第一信噪比,确定各通信波束的等效信噪比;以及,基于子信道的第二信噪比,确定各感知波束的等效信噪比;其中,所述第一信噪比为通信终端接收信噪比,所述第二信噪比为回波接收信噪比。
步骤S802:针对任一通信波束,基于所述通信波束的等效信噪比,确定所述通信波束在通信指标的测量参数;以及,针对任一感知波束,基于所述感知波束的等效信噪比,确定所述感知波束在感知指标的测量参数。
步骤S803:若有第一波束在对应的指标的测量参数不在对应的预设指标范围,则从第二波束对应的子信道中选择目标子信道,并将所述目标子信道划分到所述第一波束;其中,若所述第一波束为通信波束,则对应的指标为通信指标,所述第二波束为感知波束;若所述第一波束为感知波束,则对应的指标为感知指标,所述第二波束为通信波束。
步骤S804:确定当前时刻距上一调度完成时刻是否超过预设时长。
示例性的,由于无线环境会发生变化,子信道的信噪比会发生变化(时变信道),即一个子信道在T1时刻通信质量较好,但在T2时刻通信质量下降明显,因此,在完成一次通感融合波形调度后,无法保证适应于后续的环境变化;
基于此,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动态的通感融合波形调度方法,在调度完成后,确定当前时刻距调度完成时刻是否超过预设时长,超过预设时长则重新执行步骤S801,即开启新的调度周期;没有超过预设时长就继续等待。例如:可在调度完成后启动周期定时器,在周期定时器超时后,说明已超过预设时长,进行下一周期的通感融合波形调度。
上述方案,在调度完成后,确定当前时刻距调度完成时刻是否超过预设时长,超过预设时长开启新的调度周期,从而适应无线环境的变化,根据时变信道自适应动态调整通感融合波形,根据信道变化维持优化的通信、感知性能。
如图9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感融合波形调度装置900,该装置包括:
等效信噪比确定模块901,用于基于子信道的第一信噪比,确定各通信波束的等效信噪比;以及,基于子信道的第二信噪比,确定各感知波束的等效信噪比;其中,所述第一信噪比为通信终端接收信噪比,所述第二信噪比为回波接收信噪比;
指标参数确定模块902,用于针对任一通信波束,基于所述通信波束的等效信噪比,确定所述通信波束在通信指标的测量参数;以及,针对任一感知波束,基于所述感知波束的等效信噪比,确定所述感知波束在感知指标的测量参数;
波形调度模块903,用于若有第一波束在对应的指标的测量参数不在对应的预设指标范围,则从第二波束对应的子信道中选择目标子信道,并将所述目标子信道划分到所述第一波束;其中,若所述第一波束为通信波束,则对应的指标为通信指标,所述第二波束为感知波束;若所述第一波束为感知波束,则对应的指标为感知指标,所述第二波束为通信波束。
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若所述第一波束为通信波束,所述第二波束为感知波束,则所述波形调度模块903,具体用于:
从所述感知波束对应的子信道中,选择第一信噪比最大的M个子信道作为所述目标子信道;或者
从所述感知波束对应的子信道中,选择第二信噪比最小的N个子信道作为所述目标子信道;或者
从所述感知波束对应的子信道中,选择第一信噪比大于第一信噪比阈值,且第二信噪比小于第二信噪比阈值的子信道,作为所述目标子信道。
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若所述第一波束为感知波束,所述第二波束为通信波束,则所述波形调度模块903,具体用于:
从所述通信波束对应的子信道中,选择第二信噪比最大的X个子信道作为所述目标子信道;或者
从所述通信波束对应的子信道中,选择第一信噪比最小的Y个子信道作为所述目标子信道;或者
从所述通信波束对应的子信道中,选择第二信噪比大于第三信噪比阈值,且第一信噪比小于第四信噪比阈值的子信道,作为所述目标子信道。
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还包括信噪比确定模块904,用于通过以下方式确定所述子信道的第一信噪比:
向所述通信终端发送探测报文,以使所述通信终端基于所述探测报文,确定所述子信道的第一信噪比;
接收所述通信终端发送的所述子信道的第一信噪比。
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还包括信噪比确定模块904,用于通过以下方式确定所述子信道的第二信噪比:
在向感知终端发射信号后,通过回波接收阵列接收所述感知终端对应的回波信号;
基于所述回波信号,确定所述子信道的第二信噪比。
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在将所述目标子信道划分到所述第一波束之前,所述波形调度模块903,还用于:
确定若在所述第一波束增加所述目标子信道时,所述第一波束的预估等效信噪比;
确定所述第一波束的预估等效信噪比相较于所述第一波束的等效信噪比的增幅大于预设增幅。
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等效信噪比确定模块901,还用于:
在所述波形调度模块903将所述目标子信道划分到所述第一波束之后,在预设时长后,重新执行所述基于子信道的第一信噪比,确定各通信波束的等效信噪比;以及,基于子信道的第二信噪比,确定各感知波束的等效信噪比的步骤。
由于该装置即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方法中的装置,并且该装置解决问题的原理与该方法相似,因此该装置的实施可以参见方法的实施,重复之处不再赘述。
基于相同的技术构思,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基站1000,如图10所示,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1001,以及与至少一个处理器连接的存储器1002,本申请实施例中不限定处理器1001与存储器1002之间的具体连接介质,图10中处理器1001和存储器1002之间通过总线1003连接为例。总线可以分为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等。为便于表示,图10中仅用一条粗线表示,但并不表示仅有一根总线或一种类型的总线。
其中,处理器1001是基站的控制中心,可以利用各种接口和线路连接基站的各个部分,通过运行或执行存储在存储器1002内的指令以及调用存储在存储器1002内的数据,从而实现数据处理。可选的,处理器1001可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单元,处理器1001可集成应用处理器和调制解调处理器,其中,应用处理器主要处理操作系统、用户界面和应用程序等,调制解调处理器主要处理下发指令。可以理解的是,上述调制解调处理器也可以不集成到处理器1001中。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1001和存储器1002可以在同一芯片上实现,在一些实施例中,它们也可以在独立的芯片上分别实现。
处理器1001可以是通用处理器,例如CPU、数字信号处理器、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可以实现或者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中公开的各方法、步骤及逻辑框图。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结合通感融合波形调度方法实施例所公开的方法的步骤可以直接体现为硬件处理器执行完成,或者用处理器中的硬件及软件模块组合执行完成。
存储器1002作为一种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用于存储非易失性软件程序、非易失性计算机可执行程序以及模块。存储器1002可以包括至少一种类型的存储介质,例如可以包括闪存、硬盘、多媒体卡、卡型存储器、随机访问存储器(Random AccessMemory,RAM)、静态随机访问存储器(Static Random Access Memory,SRA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 Read Only Memory,PROM)、只读存储器(Read Only Memory,ROM)、带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EEPROM)、磁性存储器、磁盘、光盘等等。存储器1002是能够用于携带或存储具有指令或数据结构形式的期望的程序代码并能够由计算机存取的任何其他介质,但不限于此。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存储器1002还可以是电路或者其它任意能够实现存储功能的装置,用于存储程序指令和/或数据。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存储器1002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当该程序被处理器1001执行时,使得处理器1001执行:
基于子信道的第一信噪比,确定各通信波束的等效信噪比;以及,基于子信道的第二信噪比,确定各感知波束的等效信噪比;其中,所述第一信噪比为通信终端接收信噪比,所述第二信噪比为回波接收信噪比;
针对任一通信波束,基于所述通信波束的等效信噪比,确定所述通信波束在通信指标的测量参数;以及,针对任一感知波束,基于所述感知波束的等效信噪比,确定所述感知波束在感知指标的测量参数;
若有第一波束在对应的指标的测量参数不在对应的预设指标范围,则从第二波束对应的子信道中选择目标子信道,并将所述目标子信道划分到所述第一波束;其中,若所述第一波束为通信波束,则对应的指标为通信指标,所述第二波束为感知波束;若所述第一波束为感知波束,则对应的指标为感知指标,所述第二波束为通信波束。
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若所述第一波束为通信波束,所述第二波束为感知波束,则处理器1001具体执行:
从所述感知波束对应的子信道中,选择第一信噪比最大的M个子信道作为所述目标子信道;或者
从所述感知波束对应的子信道中,选择第二信噪比最小的N个子信道作为所述目标子信道;或者
从所述感知波束对应的子信道中,选择第一信噪比大于第一信噪比阈值,且第二信噪比小于第二信噪比阈值的子信道,作为所述目标子信道。
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若所述第一波束为感知波束,所述第二波束为通信波束,则处理器1001具体执行:
从所述通信波束对应的子信道中,选择第二信噪比最大的X个子信道作为所述目标子信道;或者
从所述通信波束对应的子信道中,选择第一信噪比最小的Y个子信道作为所述目标子信道;或者
从所述通信波束对应的子信道中,选择第二信噪比大于第三信噪比阈值,且第一信噪比小于第四信噪比阈值的子信道,作为所述目标子信道。
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处理器1001还执行:
向所述通信终端发送探测报文,以使所述通信终端基于所述探测报文,确定所述子信道的第一信噪比;
接收所述通信终端发送的所述子信道的第一信噪比。
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处理器1001还执行:
在向感知终端发射信号后,通过回波接收阵列接收所述感知终端对应的回波信号;
基于所述回波信号,确定所述子信道的第二信噪比。
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在将所述目标子信道划分到所述第一波束之前,处理器1001还执行:
确定若在所述第一波束增加所述目标子信道时,所述第一波束的预估等效信噪比;
确定所述第一波束的预估等效信噪比相较于所述第一波束的等效信噪比的增幅大于预设增幅。
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在将所述目标子信道划分到所述第一波束之后,处理器1001还执行:
在预设时长后,重新执行所述基于子信道的第一信噪比,确定各通信波束的等效信噪比;以及,基于子信道的第二信噪比,确定各感知波束的等效信噪比的步骤。
由于该基站即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方法中的基站,并且该基站解决问题的原理与该方法相似,因此该基站的实施可以参见方法的实施,重复之处不再赘述。
基于相同的技术构思,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存储有可由处理器执行的计算机程序,当所述程序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时,使得所述处理器执行上述通感融合波形调度方法的步骤。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本申请提供的通感融合波形调度方法的各个方面还可以实现为一种程序产品的形式,其包含有计算机可执行指令,当程序产品在计算机设备上运行时,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用于使计算机设备执行本说明书上述描述的根据本申请各种示例性实施方式的通感融合波形调度方法的步骤。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申请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申请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申请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申请是参照根据本申请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尽管已描述了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申请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申请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申请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申请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申请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0)

1.一种通感融合波形调度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基站,该方法包括:
基于子信道的第一信噪比,确定各通信波束的等效信噪比;以及,基于子信道的第二信噪比,确定各感知波束的等效信噪比;其中,所述第一信噪比为通信终端接收信噪比,所述第二信噪比为回波接收信噪比;
针对任一通信波束,基于所述通信波束的等效信噪比,确定所述通信波束在通信指标的测量参数;以及,针对任一感知波束,基于所述感知波束的等效信噪比,确定所述感知波束在感知指标的测量参数;
若有第一波束在对应的指标的测量参数不在对应的预设指标范围,则从第二波束对应的子信道中选择目标子信道,并将所述目标子信道划分到所述第一波束;其中,若所述第一波束为通信波束,则对应的指标为通信指标,所述第二波束为感知波束;若所述第一波束为感知波束,则对应的指标为感知指标,所述第二波束为通信波束。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所述第一波束为通信波束,所述第二波束为感知波束,则从第二波束对应的子信道中选择目标子信道,包括:
从所述感知波束对应的子信道中,选择第一信噪比最大的M个子信道作为所述目标子信道;或者
从所述感知波束对应的子信道中,选择第二信噪比最小的N个子信道作为所述目标子信道;或者
从所述感知波束对应的子信道中,选择第一信噪比大于第一信噪比阈值,且第二信噪比小于第二信噪比阈值的子信道,作为所述目标子信道。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所述第一波束为感知波束,所述第二波束为通信波束,则从第二波束对应的子信道中选择目标子信道,包括:
从所述通信波束对应的子信道中,选择第二信噪比最大的X个子信道作为所述目标子信道;或者
从所述通信波束对应的子信道中,选择第一信噪比最小的Y个子信道作为所述目标子信道;或者
从所述通信波束对应的子信道中,选择第二信噪比大于第三信噪比阈值,且第一信噪比小于第四信噪比阈值的子信道,作为所述目标子信道。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以下方式确定所述子信道的第一信噪比:
向所述通信终端发送探测报文,以使所述通信终端基于所述探测报文,确定所述子信道的第一信噪比;
接收所述通信终端发送的所述子信道的第一信噪比。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以下方式确定所述子信道的第二信噪比:
在向感知终端发射信号后,通过回波接收阵列接收所述感知终端对应的回波信号;
基于所述回波信号,确定所述子信道的第二信噪比。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将所述目标子信道划分到所述第一波束之前,还包括:
确定若在所述第一波束增加所述目标子信道时,所述第一波束的预估等效信噪比;
确定所述第一波束的预估等效信噪比相较于所述第一波束的等效信噪比的增幅大于预设增幅。
7.如权利要求1~6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将所述目标子信道划分到所述第一波束之后,还包括:
在预设时长后,重新执行所述基于子信道的第一信噪比,确定各通信波束的等效信噪比;以及,基于子信道的第二信噪比,确定各感知波束的等效信噪比的步骤。
8.一种通感融合波形调度装置,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基站,所述装置包括:
等效信噪比确定模块,用于基于子信道的第一信噪比,确定各通信波束的等效信噪比;以及,基于子信道的第二信噪比,确定各感知波束的等效信噪比;其中,所述第一信噪比为通信终端接收信噪比,所述第二信噪比为回波接收信噪比;
指标参数确定模块,用于针对任一通信波束,基于所述通信波束的等效信噪比,确定所述通信波束在通信指标的测量参数;以及,针对任一感知波束,基于所述感知波束的等效信噪比,确定所述感知波束在感知指标的测量参数;
波形调度模块,用于若有第一波束在对应的指标的测量参数不在对应的预设指标范围,则从第二波束对应的子信道中选择目标子信道,并将所述目标子信道划分到所述第一波束;其中,若所述第一波束为通信波束,则对应的指标为通信指标,所述第二波束为感知波束;若所述第一波束为感知波束,则对应的指标为感知指标,所述第二波束为通信波束。
9.一种基站,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以及至少一个存储器,其中,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当所述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处理器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7任一所述的方法。
1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其存储有可由计算机执行的计算机程序,当所述程序在所述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所述计算机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7任一所述的方法。
CN202310833211.2A 2023-07-07 2023-07-07 一种通感融合波形调度方法、装置、基站及存储介质 Pending CN11678227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833211.2A CN116782274A (zh) 2023-07-07 2023-07-07 一种通感融合波形调度方法、装置、基站及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833211.2A CN116782274A (zh) 2023-07-07 2023-07-07 一种通感融合波形调度方法、装置、基站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782274A true CN116782274A (zh) 2023-09-19

Family

ID=879912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833211.2A Pending CN116782274A (zh) 2023-07-07 2023-07-07 一种通感融合波形调度方法、装置、基站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782274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5395994B (zh) 一种传输方法、装置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2045849B (zh) 一种pdcch信息的发送方法、pdcch搜索空间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CN101309460B (zh) 多用户资源分配的方法和装置
US11552773B2 (en) Uplink channel resource indication method, uplink channel resource determination method, base station, terminal and medium
CN107371225B (zh) 一种上行共享信道的导频传输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13922936A (zh) 一种ai技术信道状态信息反馈方法和设备
CN105142227B (zh) 一种mcs等级的确定方法和设备
CN110768701B (zh) 信道状态处理方法及装置、系统、终端、基站、存储介质
CN105519219B (zh)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用户设备以及基站
WO2019095978A1 (zh) 信息上报方法、资源分配方法、用户设备及基站
CN111447672A (zh) 一种定时提前量指示方法和设备
US20120155300A1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of a base station and a terminal
CN111512673A (zh) 一种网络节点的唤醒方法及设备
CN116782274A (zh) 一种通感融合波形调度方法、装置、基站及存储介质
CN111901808A (zh) 参数信息确定方法、通信节点和存储介质
CN114642047A (zh) Rssi上报方法及装置、用户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3825221B (zh) 功率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16033554A (zh) 资源指示方法、第一节点、第二节点及存储介质
CN112583519B (zh) 一种链路自适应调整方法、装置、服务器及存储介质
CN111565409B (zh) 一种噪声功率计算方法及装置
CN111436158B (zh) 传输物理随机接入信道信号的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US20220094410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reporting antenna port weighting vector, method and device for acquiring antenna port weighting vector,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storage medium
US10701654B1 (en) Token-based modified TDMA algorithm
US20040218560A1 (en) Method for selecting a transmission channel with a TDMA (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using such a method
CN112825580B (zh) 一种确定非连续接收偏移参数的方法、设备及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