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753660A - 冰箱 - Google Patents
冰箱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6753660A CN116753660A CN202310620568.2A CN202310620568A CN116753660A CN 116753660 A CN116753660 A CN 116753660A CN 202310620568 A CN202310620568 A CN 202310620568A CN 116753660 A CN116753660 A CN 11675366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oor
- hinge shaft
- guide
- door body
- side wal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5
- 230000033001 locomo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3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8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4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64
- 230000007306 turnove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6
- 230000013011 ma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0354 decomposi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5489 elastic de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3754 machi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308 accommod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014 freez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710 freez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TVEXGJYMHHTVKP-UHFFFAOYSA-N 6-oxabicyclo[3.2.1]oct-3-en-7-one Chemical compound C1C2C(=O)OC1C=CC2 TVEXGJYMHHTVK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0135164 Time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26058 directional locomo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28 du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52 interce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92 posi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93 suppor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11/00—Self-contained movable devices, e.g. domestic refrigerators
- F25D11/02—Self-contained movable devices, e.g. domestic refrigerators with cooling compartments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3/00—General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F25D23/02—Doors; Covers
- F25D23/028—Detai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Refrigerator Housin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冰箱,其包括箱体、铰链组件、门体;铰链组件包括其位于门体上的引导部和导向部、固定于箱体上的第一铰链轴、第二铰链轴及第三铰链轴;引导部限定出呈直线状的引导轨迹线;导向部限定出封闭环状的导向轨迹线;门体由关闭状态打开,第一铰链轴相对引导部运动,第二铰链轴和第三铰链轴均相对导向部运动,门体打开并沿横向移动一定距离;导向轨迹线包括第二导向段;沿由门侧壁指向门体上与门侧壁相对的一端,第二导向段向远离门侧壁和门前壁的方向延伸;门体打开至90°时,第一铰链轴的中心轴和第二铰链轴的中心轴所在直线与门前壁相垂直,第二铰链轴与第二导向段过盈配合;本发明冰箱使得门体在打开时在横向产生一定位移,并使得门体能够保持90°打开状态。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冰箱。
背景技术
箱的门体与冰箱的箱体之间通过铰链连接,铰链使得冰箱的门体可转动,从而开闭冰箱的箱体;冰箱的门体在打开后,由于其重心偏移会发生自动关门的现象,无法保持在打开状态,因此,人们在使用冰箱时需要一手扶门,一手取放食物,带来诸多不便。
发明内容
本发明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申请旨在提供一种冰箱,该冰箱的铰链结构使得门体在能够在90°时保持打开状态。
根据本申请的冰箱,其包括:
箱体,其限定出具有取放口的储藏间,并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体侧壁和第二体侧壁;
门体,其通过铰链组件与所述箱体相连接,以打开或关闭所述取放口;所述门体具有在所述门体关闭时远离所述箱体的门前壁、与所述门前壁相连接并靠近所述铰链组件的门侧壁;
所述铰链组件包括:
第一铰链轴、第二铰链轴及第三铰链轴,其固定于所述箱体上并靠近所述第一体侧壁;所述第二铰链轴、第一铰链轴、第三铰链轴依次远离所述第一体侧壁;相对所述取放口所在平面,所述第一铰链轴、第二铰链轴及第三铰链轴靠近所述门体关闭时的门前壁;
引导部和导向部,其位于所述门体端部,并靠近所述门侧壁;所述引导部限定出呈直线状的引导轨迹线,所述引导轨迹线由其靠近所述门侧壁和门前壁的一端向远离所述门侧壁和门前壁的方向延伸;所述导向部限定出封闭环状的导向轨迹线,所述导向轨迹线环绕所述引导轨迹线;
其中,所述第一体侧壁和第二体侧壁的排布方向定义为横向;所述门体由关闭状态打开的过程中,所述第一铰链轴相对所述引导部沿所述引导轨迹线做与所述门侧壁倾斜的直线运动,所述第二铰链轴和第三铰链轴均相对所述导向部运动,所述门体打开所述取放口并沿横向移动一定距离;
所述导向轨迹线包括第二导向段K2;沿由所述门侧壁指向所述门体上与所述门侧壁相对的一端,所述第二导向段K2向远离所述门侧壁和门前壁的方向延伸;
所述门体打开至90°时,所述第一铰链轴的中心轴和第二铰链轴的中心轴所在直线与所述门前壁相垂直,所述第二铰链轴与所述第二导向段K2过盈配合。
在本申请冰箱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向轨迹线包括位于所述第二导向段K2远离所述门前壁一侧的第五导向段K5;所述门体打开至90°时,所述第三铰链轴与所述第五导向段K5过盈配合。
在本申请冰箱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铰链轴的中心轴记为第一中心轴I,所述第二铰链轴的中心轴记为第二中心轴E,所述第三铰链轴的中心轴记为第三中心轴F;
在箱体顶壁所在平面的投影中,所述第一中心轴I、第二中心轴E及第三中心轴F形成轴三角IEF;其中,所述轴三角IEF为钝角三角形,且∠FIE为钝角。
在本申请冰箱的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箱体顶壁所在平面的投影中,所述轴三角IEF的最长边EF位于所述轴三角形IEF的顶点I远离取放口的一侧。
在本申请冰箱的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箱体顶壁所在平面的投影中,所述第一中心轴I与第二中心轴E所在直线IE与所述取放口相平行,所述第三中心轴F位于所述第一中心轴I与第二中心轴E所在直线IE远离所述取放口的一侧。
在本申请冰箱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引导轨迹线与所述门前壁的夹角记为θ;θ属于20°~45°其中任一值;
所述门体打开时,所述第一铰链轴沿沿所述引导轨迹线做相对所述门前壁倾斜的直线运动。
在本申请冰箱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向轨迹线包括第一导向段K1、第三导向段K3、第四导向段K4、第五导向段K5、第六导向段K6及第七导向段K7;所述第一导向段K1、第二导向段K2、第三导向段K3、第四导向段K4、第五导向段K5、第六导向段K6及第七导向段K7依次首尾相接;
其中,所述第七导向段K7与第一导向段K1的连接点记为第一连接位a;所述第一导向段K1、第二导向段K2、第三导向段K3、第四导向段K4、第五导向段K5、第六导向段K6、第七导向段K7依次相接的连接点依次记为第二连接位b、第三连接位c、第四连接位d、第五连接位e、第六连接位f、第七连接位g;
在所述门前壁所在平面的投影中,所述第七连接位g、第一连接位a、第二连接位b、第六连接位f、第三连接位c、第五连接位e、第四连接位d依次远离所述门侧壁;
在所述门侧壁所在平面的投影中,所述第二连接位b、第三连接位c、第四连接位d、第一连接位a、第五连接位e、第七连接位g、第六连接位f依次远离所述门前壁。
在本申请冰箱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门体具有与所述门前壁相对设置的门后壁;所述门后壁与所述门侧壁相交形成第二侧棱N;
所述取放口所在平面记为第二参考平面M2;所述第二体侧壁所在平面记为第一参考平面M1,所述第一参考平面M1与所述第二参考平面M2相垂直;所述第一参考平面M1和第二参考平面M2在所述门体相对所述箱体的打开过程中相对所述箱体保持静止;
在所述箱体顶壁所在平面的投影中,所述门体由关闭状态打开的过程中,所述第二侧棱N先向靠近所述第一参考平面M1和第二参考平面M2的方向移动,再向靠近所述第一参考平面M1并远离第二参考平面M2的方向移动;
所述门体打开至最大角度Gmax的过程中,所述第二侧棱的运动轨迹为圆弧。
在本申请冰箱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门后壁上设有门封条;在所述门体关闭时,所述门封条与环绕所述取放口的箱体前端面相贴合;所述门封条包括靠近所述门侧壁并远离所述门前壁的侧封棱H;
在所述箱体顶壁所在平面的投影中,所述门体由关闭状态打开的过程中,所述侧封棱H先向靠近所述第一参考平面M1和第二参考平面M2的方向移动,再向靠近所述第一参考平面M1并远离第二参考平面M2的方向移动;
所述门体打开至最大角度Gmax的过程中,所述侧封棱H的运动轨迹为圆弧。
在本申请冰箱的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箱体顶壁所在平面内,圆弧形的第二侧棱的运动轨迹所在圆的圆心记为第二侧棱圆心ON,圆弧形的侧封棱的运动轨迹所在圆的圆心记为侧封棱圆心OH;
其中,所述第二侧棱的运动轨迹所在圆的半径小于侧封棱的运动轨迹所在圆的半径;
所述第一铰链轴的中心轴、第二侧棱圆心ON、侧封棱圆心OH依次远离所述第一体侧壁;且所述侧封棱圆心OH、第一铰链轴的中心轴、第二侧棱圆心ON依次远离所述取放口所在平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本发明提出一种冰箱,其包括箱体、铰链组件、门体;铰链组件包括其位于门体上的引导部和导向部、固定于箱体上的第一铰链轴、第二铰链轴及第三铰链轴;引导部限定出呈直线状的引导轨迹线;导向部限定出封闭环状的导向轨迹线;门体由关闭状态打开,第一铰链轴相对引导部运动,第二铰链轴和第三铰链轴均相对导向部运动,门体打开并沿横向移动一定距离;导向轨迹线包括第二导向段;沿由门侧壁指向门体上与门侧壁相对的一端,第二导向段向远离门侧壁和门前壁的方向延伸;门体打开至90°时,第一铰链轴的中心轴和第二铰链轴的中心轴所在直线与门前壁相垂直,第二铰链轴与第二导向段过盈配合;本发明冰箱使得门体在打开时在横向产生一定位移,并使得门体能够保持90°打开状态,方便取放物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一中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门体关闭时第一铰链件与第二铰链件配合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一中的第一铰链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一中的第一铰链件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一中在门体关闭时门角部相对位置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一中门体打开至最大角度时门角部相对位置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一中门体打开至时铰链组件处的视图;
图8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一中门体打开至时铰链组件处的视图;
图9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一中门体打开至时铰链组件处的视图;
图10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一中门体打开至时铰链组件处的视图;
图11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一中门体打开至时铰链组件处的视图;
图12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一中门体打开至时铰链组件处的视图;
图13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一中门体打开至时铰链组件处的视图;
图14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一中门体打开至时铰链组件处的视图;
图15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一中门体打开至时铰链组件处的视图;
图16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一中门体打开至时铰链组件处的视图;
图17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一中门体打开至时铰链组件处的视图;
图18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一中门体打开过程中第一侧棱、第二侧棱及侧封棱的运动情况示意图;
图19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一中门体由关闭状态向G10打开过程中,打开至不同角度时第一铰链轴相对引导部、第二铰链轴和第二铰链轴和第三铰链轴相对导向部的位置示意图;
图20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一中门体由关闭状态向G2打开过程中,打开至不同角度时第一铰链轴相对引导部、第二铰链轴和第二铰链轴和第三铰链轴相对导向部的位置示意图;
图21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一中门体由G2向G5打开过程中,打开至不同角度时第一铰链轴相对引导部、第二铰链轴和第二铰链轴和第三铰链轴相对导向部的位置示意图;
图22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一中门体由G5向G7打开过程中,打开至不同角度时第一铰链轴相对引导部、第二铰链轴和第二铰链轴和第三铰链轴相对导向部的位置示意图;
图23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一中门体由G7向G10打开过程中,打开至不同角度时第一铰链轴相对引导部、第二铰链轴和第二铰链轴和第三铰链轴相对导向部的位置示意图;
图24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一中门体打开至时第一铰链轴相对引导部、第二铰链轴和第二铰链轴和第三铰链轴相对导向部的位置示意图;
图25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一中门体打开至时第一铰链轴相对引导部、第二铰链轴和第二铰链轴和第三铰链轴相对导向部的位置示意图;
图26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一中门体打开至时第一铰链轴相对引导部、第二铰链轴和第二铰链轴和第三铰链轴相对导向部的位置示意图;
图27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一中门体打开至时第一铰链轴相对引导部、第二铰链轴和第二铰链轴和第三铰链轴相对导向部的位置示意图;
图28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一中门体打开至时第一铰链轴相对引导部、第二铰链轴和第二铰链轴和第三铰链轴相对导向部的位置示意图;
图29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一中门体打开至时第一铰链轴相对引导部、第二铰链轴和第二铰链轴和第三铰链轴相对导向部的位置示意图;
图30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一中门体打开至时第一铰链轴相对引导部、第二铰链轴和第二铰链轴和第三铰链轴相对导向部的位置示意图;
图31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一中门体打开至时第一铰链轴相对引导部、第二铰链轴和第二铰链轴和第三铰链轴相对导向部的位置示意图;
图32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一中门体打开至时第一铰链轴相对引导部、第二铰链轴和第二铰链轴和第三铰链轴相对导向部的位置示意图;
图33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一中门体打开至时第一铰链轴相对引导部、第二铰链轴和第二铰链轴和第三铰链轴相对导向部的位置示意图;
图34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一中门体关闭时门体与箱体的相对位置示意简图;
图35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一中门体打开角度小于G2时门体与箱体的相对位置示意简图;
图36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一中门体打开角度大于G2小于G5时门体与箱体的相对位置示意简图;
图37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一中门体打开角度大于G5小于G90时门体与箱体的相对位置示意简图;
图38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一中门体打开角度为90°时门体与箱体的相对位置示意简图;
图39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一中门体打开角度大于90°小于G10时门体与箱体的相对位置示意简图;
图40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一中门体打开至G1时的位置与门体由关闭状态以其关闭时第一中心轴I为旋转轴旋转至G1时的位置对比图;
图41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一中门体打开至G2时的位置与门体打开至G1状态以其打开至G1时第一中心轴I为旋转轴旋转至G2时的位置对比图;
图42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一中门体打开至G3时的位置与门体打开至G2状态以其打开至G2时第一中心轴I为旋转轴旋转至G3时的位置对比图;
图43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一中门体打开至G4时的位置与门体打开至G3状态以其打开至G3时第一中心轴I为旋转轴旋转至G4时的位置对比图;
图44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一中门体打开至G5时的位置与门体打开至G4状态以其打开至G4时第一中心轴I为旋转轴旋转至G5时的位置对比图;
图45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一中门体打开至G6时的位置与门体打开至G5状态以其打开至G5时第一中心轴I为旋转轴旋转至G2时的位置对比图;
图46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一中门体打开至G7时的位置与门体打开至G6状态以其打开至G6时第一中心轴I为旋转轴旋转至G2时的位置对比图;
图47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一中门体打开至G8时的位置与门体打开至G7状态以其打开至G7时第一中心轴I为旋转轴旋转至G3时的位置对比图;
图48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一中门体打开至G9时的位置与门体打开至G8状态以其打开至G8时第一中心轴I为旋转轴旋转至G4时的位置对比图;
图49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一中门体打开至G10时的位置与门体打开至G9状态以其打开至G9时第一中心轴I为旋转轴旋转至G5时的位置对比图;
图50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二中冰箱的俯视图;
图51是图50的门体关闭时相对两门体配合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2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二门体关闭状态时两个侧密封条的配合示意图;
图53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二门体开始打开时两个侧密封条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图54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三冰箱相对橱柜的俯视图;
图55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四中的冰箱立体图;
图56是本发明冰箱的实施例四中门体打开时翻转梁与箱体的另一视角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图57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四中的冰箱俯视图;
图58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四中门体关闭至GS时,门体、导向块及导向槽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图59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四中门体关闭至GF时,门体、导向块及导向槽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图60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四中安装块与门体端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61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四中门体关闭状态时第一配合部与第二配合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62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四中门体由打开状关闭至第一配合部与第二配合部相接触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63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四中门体由打开状关闭至第一配合部与第二配合部相互作用使第二配合部弹性变形最大时的的结构示意图;
图64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五中冰箱相对橱柜的俯视图。
图65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六中的立体图;
图66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六中的俯视图;
图67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二中门体打开至时第一铰链轴相对引导部、第二铰链轴和第二铰链轴和第三铰链轴相对导向部的位置示意图;
图68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二中门体打开至时第一铰链轴相对引导部、第二铰链轴和第二铰链轴和第三铰链轴相对导向部的位置示意图;
图69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二中门体打开至时第一铰链轴相对引导部、第二铰链轴和第二铰链轴和第三铰链轴相对导向部的位置示意图;
图70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二中门体打开至时第一铰链轴相对引导部、第二铰链轴和第二铰链轴和第三铰链轴相对导向部的位置示意图;
图71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二中门体打开至时第一铰链轴相对引导部、第二铰链轴和第二铰链轴和第三铰链轴相对导向部的位置示意图;
图72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二中门体打开至时第一铰链轴相对引导部、第二铰链轴和第二铰链轴和第三铰链轴相对导向部的位置示意图;
图73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二中门体打开至时第一铰链轴相对引导部、第二铰链轴和第二铰链轴和第三铰链轴相对导向部的位置示意图;
图74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二中门体打开至时第一铰链轴相对引导部、第二铰链轴和第二铰链轴和第三铰链轴相对导向部的位置示意图;
图75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二中门体打开至时第一铰链轴相对引导部、第二铰链轴和第二铰链轴和第三铰链轴相对导向部的位置示意图;
图76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二中门体打开至时第一铰链轴相对引导部、第二铰链轴和第二铰链轴和第三铰链轴相对导向部的位置示意图;
图77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二中门体由关闭状态向Q8打开过程中,打开至不同角度时第一铰链轴相对引导部、第二铰链轴和第二铰链轴和第三铰链轴相对导向部的位置示意图;
图78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一中门体打开至Q1时的位置与门体由关闭状态以其关闭时第一中心轴I为旋转轴旋转至Q1时的位置对比图;
图79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一中门体打开至Q2时的位置与门体打开至Q1状态以其打开至Q1时第一中心轴I为旋转轴旋转至Q2时的位置对比图;
图80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一中门体打开至Q3时的位置与门体打开至Q2状态以其打开至Q2时第一中心轴I为旋转轴旋转至Q3时的位置对比图;
图81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一中门体打开至Q4时的位置与门体打开至Q3状态以其打开至Q3时第一中心轴I为旋转轴旋转至Q4时的位置对比图;
图82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一中门体打开至Q5时的位置与门体打开至Q4状态以其打开至Q4时第一中心轴I为旋转轴旋转至Q5时的位置对比图;
图83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一中门体打开至Q6时的位置与门体打开至Q5状态以其打开至Q5时第一中心轴I为旋转轴旋转至Q2时的位置对比图;
图84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一中门体打开至Q8`时的位置与门体打开至Q6状态以其打开至Q6时第一中心轴I为旋转轴旋转至Q2时的位置对比图;
图85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一中门体打开至Q7时的位置与门体打开至Q8`状态以其打开至Q8`时第一中心轴I为旋转轴旋转至Q2时的位置对比图;
图86是本发明冰箱实施例一中门体打开至Q8时的位置与门体打开至Q7状态以其打开至Q7时第一中心轴I为旋转轴旋转至Q2时的位置对比图;
以上各图中:以上各图中:箱体10;橱柜100;门体30;门前壁31;门侧壁32;门后壁33;第一侧棱W;第二侧棱N;容纳槽37;门端盖38;质心平面P;门封条5;侧封棱H;铰链板40;连接部401;延伸部402;止挡部403;勾挂间隙404;第一延伸板4021;第二延伸板4022;第一铰链轴41;第二铰链轴42;第三铰链轴43;第一中心轴I;第二中心轴E;第三中心轴F;引导部50;引导轨迹线S;第一引导位I1;第二引导位I2;第三引导位I3;第四引导位I4;第五引导位I5;第六引导位I6;导向部60;导向轨迹线K;第一导向段K1;第二导向段K2;第三导向段K3;第四导向段K4;第五导向段K5;第六导向段K6;第七导向段K7;第一连接位a;第二连接位b;第三连接位c;第四连接位d;第五连接位e;第六连接位f;第七连接位g;侧密封条3;板体81;锁钩82;根接部83;勾挂部84;门角部7;顶板71;侧板72;收容空间70;翻转梁9;导向块90;导向轨9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示例性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具体描述。然而应当理解,在没有进一步叙述的情况下,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元件、结构和特征也可以有益地结合到其他实施方式中。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在附图中,定义冰箱使用时面向用户的一侧为前侧,与之相反的一侧为后侧。
实施例一
参照图1,冰箱包括具有储藏室的箱体10、连接到箱体10以打开和关闭储藏室的门体30,以及向储藏室供应冷空气的制冷装置。箱体10包括限定形成储藏室的内胆、连接到内胆的外侧以形成冰箱的外观的外壳、设置于在内胆与外壳之间以使储藏室绝热的隔热层。
箱体10限定出多个储藏室。本实施例中,多个储藏室包括位于冷藏室及位于冷藏室下方的冷冻室;需要说明的是,冰箱的多个储藏室的设置不局限于以上示例说明。
储藏室的前端形成有取放口,以放置食物至储藏室内或由储藏室内取出食物;箱体10上设置可旋转的门体30,以打开或关闭储藏室的取放口。具体的,门体30通过位于上部的铰链组件和位于下部的铰链组件可旋转地连接于箱体10上,以打开或关闭取放口。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箱体1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体侧壁和第二体侧壁(即箱体10的左侧壁和右侧壁);其中,门体30具有在门体30关闭时远离箱体10的门前壁31、与门前壁31相对设置的门后壁33、靠近铰链组件且与门前壁31相连接的门侧壁32。其中,第一体侧壁和第二体侧壁的排布方向定义为横向;即沿由第一体侧壁指向第二体侧壁的方向或由第二体侧壁指向第一体侧壁的方向均为横向;亦等同于第一体侧壁的法线方向为横向。
其中,门体30的门前壁31和门侧壁32相交形成第一侧棱W,门侧壁32与门后壁33相交形成第二侧壁N。门体30关闭时,第一侧棱W位于第二侧棱N远离箱体10的一侧。需要说明的是,门前壁31与门侧壁32相交线为理论上的第一侧棱W(同理,理论上的第二侧棱N为门侧壁32与门后壁33的相交线);实际生产加工设置时,门前壁31与门侧壁32相交处为圆角过渡的设置,由此在门前壁31与门侧壁32相交处形成的是一个曲面;于门前壁31与门侧壁32相交处的曲面上,沿门体30高度方向延伸的任意一直线可代表第一侧棱W(同样适用于第二侧棱N)。本申请中为了方便描述,以理论上的第一侧棱W及理论上的第二侧棱N来进行描述,以说明门体30打开过程中,第一侧棱W或第二侧棱N的运动趋势。另外,穿过门体30的质心且与门前壁31相平行的平面记为质心平面P;门体30打开过程中,质心平面P随着门体30运动,质心平面P相对所述门体保持静止。本实施例中,以门体30的几何中心作为质心来确定的质心平面P来进行描述。
门体30的后壁上设有门封条5;门体30关闭时,门封条5与环绕取放口的箱体10的前端面相贴合,以有效密封门体30与箱体10的连接处,从而确保门体30密封取放口,避免冷气外溢。可设置的,门封条5呈环状;门封条5包括靠近门侧壁32的侧封条,门封条5(侧封条)靠近门侧壁32并远离门前壁31的棱记为侧封棱H。
铰链组件包括第一铰链件和第二铰链件,第一铰链件与第二铰链件相配合并能够相对转动。第一铰链件设置于箱体10上并靠近第一体侧壁,第二铰链件设置于门体30靠近第一铰链件的端部,第一铰链件与第二铰链件相配合,以允许箱体10与门体30相对转动。其中,第二铰链件与门体30的门侧壁32相靠近;例如第一铰链件位于箱体10的右侧时,门体30关闭时其右侧面为门侧壁32;第一铰链件位于箱体10的左侧时,门体30关闭时其左侧壁为门侧壁32。
参照图2至图4,第一铰链件包括:铰链板40、形成于铰链板40上的多个铰链轴。具体的,铰链板40包括连接到箱体10上的连接部401、从连接部401向前延伸并呈水平板状的延伸部402。连接部401可以通过诸如螺钉、销和螺栓等紧固件紧固到箱体10的顶壁上。具体的,对于门体30上端的铰链来说,连接部401连接在箱体10顶壁上。对于门体30下端的铰链来说,连接部401连接在箱体10的前端面。其中,第一铰链件的延伸部402上形成有第一铰链轴41、第二铰链轴42及第三铰链轴43;其中,第二铰链轴42位于第一铰链轴41靠近第一体侧壁的一侧,第三铰链轴43位于第一铰链轴41远离第一体侧壁的一侧。
第二铰链件包括:位于门体30靠近第一铰链件端部的引导部50和导向部60;其中,第一铰链轴41与引导部50相适配,第二铰链轴42和第三铰链轴43均与导向部60相适配;在门体30旋转打开或者关闭的过程中,第一铰链轴41相对引导部50运动,第二铰链轴42和第三铰链轴43均相对导向部60运动。
本实施例中,第一铰链轴41、第二铰链轴42及第三铰链轴43形成于通过连接部401与箱体10连接的延伸部401上以形成引导门体30移动的限定轴。具体的,第一铰链轴41、第二铰链轴42及第三铰链轴43沿竖直方向(箱体10的高度方向)延伸,以适配设置于门体30上的引导部50或导向部60。
本实施例中,以位于门体30上下两端的延伸部402上均设有第一铰链轴41、第二铰链轴42及第三铰链轴43,门体30上下两端均设有导部50和导向部60为例进行描述。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设置不受同时设置于门体30上下两端设置的限制,其根据需要设置以连接门体30与箱体10。
本实施例中,如图2-图6所示,将箱体10上靠近铰链板40的侧面(第一体侧壁)所在的平面定义为基准平面M0,基准平面M0远离储藏室内腔的一侧记为外侧;与之相对的,基准平面M0靠近储藏室内腔的一侧记为内侧。如图2所示,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在箱体10顶壁所在平面的投影中,第一铰链轴41的中心轴与第二铰链轴42的中心轴所在直线与第一体侧壁相垂直;即,在箱体10顶壁所在平面的投影中,第一铰链轴41的中心轴与第二铰链轴42的中心轴所在直线与取放口所在平面相平行;以使铰链轴的定位可检测,确保加工精度,从而确保装配精度,增加门体30旋转打开的流畅性。
本实施例中,引导部50引导第一铰链轴41的中心轴相对运动的轨迹线记为引导轨迹线S,导向部60引导第二铰链轴42相对运动的轨迹线记为导向轨迹线K;导向轨迹线K的形心记为导向形心O。本实施例中,导向轨迹线K环绕其导向形心O。本实施例中,引导轨迹线S为直线,导向轨迹线K为环状;即,门体30打开过程中,引导部50引导第一铰链轴41运动,从而使第一铰链轴41的中心轴沿引导轨迹线S做直线运动,第二铰链轴42和第三铰链轴43与导向部60相配合,并相对导向轨迹线K运动。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引导轨迹线S由其靠近门侧壁32和门前壁31的一端向远离门侧壁32和门前壁的方向沿直线延伸。其中,引导轨迹线S与门前壁31的夹角记为θ;θ属于20°~45°其中任一值。可设置的,θ=30°。以上θ的角度设置能够通过引导部50与第一铰链轴41的配合控制门体30在打开过程中的瞬时位移方向,从而控制门体30相对箱体10的横向位移。门体30打开过程中,第一铰链轴41相对门体30沿与门前壁31呈θ角的直线运动,有效控制门体30在垂直于门侧壁32方向和垂直于门前壁31方向上的位移。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导向轨迹线K环绕引导轨迹线S。在箱体10顶壁所在平面的投影中,导向轨迹线K环绕第一铰链轴41、第二铰链轴42及第三铰链轴43。
作为一种可设置的方式,引导部50设置为引导槽,导向部60设置为导向槽,导向槽的中心轨迹线为引导轨迹线S。导向槽的槽壁呈环状,以限定出环状的导向轨迹线K。在箱体10顶壁所在平面的投影中,导向槽的槽壁环绕引导槽、第一铰链轴41、第二铰链轴42及第三铰链轴43。门体30打开过程中第一铰链轴41相对引导槽做直线运动,第二铰链轴42和第三铰链轴43均相对导向槽运动,以使门体30在打开的过程中,在横向具有一定的位移量。
本发明中导向部60限定封闭环状的导向轨迹线。可设置的,导向槽为环状的封闭槽。以上环状的导向部60强度高,可加工性好,且加工精密性好;另外,环状的设置形式使导向部60具有优异的可检测性,确保精度;再者,环状的导向部60具有良好的抵抗变形能力,有效确保其精度。结合直线型的引导部50,与箱体10固定的第一铰链轴41与直线型的引导部50配合,第二铰链轴42和第三铰链轴43与导向部60配合,能够精确地控制门体30的运动,使门体33在横向上产生一定距离的位移,以满足各种应用的需求;并增加了门体30移动的稳定性,改善用户体验。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对应于引导轨迹线S为相对门前壁31倾斜的直线的设置,引导槽为一条直线槽,且引导槽相对门侧壁32倾斜设置,引导槽由其靠近第一侧棱W的一端向远离门前壁31和门侧壁32的方向延伸。其中,引导槽与门前壁31的夹角为θ,以上设置增加引导部50加工精度的可检测性,方便检测调整确保精度,以提高对门体30运动控制的精确性。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门体30靠近门侧壁32的端部向靠近门体30内腔一侧凹陷形成安装台,第二铰链件(引导部50和导向部60)设于安装台上。
作为一种可设置的方式,如图5-图6所示,铰链板40的延伸部402包括第一延伸板4021和第二延伸板4022;其中,第一延伸板4021的一端与连接部401相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延伸板4022相连接。第一延伸板4021具有靠近第一体侧壁的第一边。沿由连接部401指向第二延伸板4022的方向,第一边向远离第一体侧壁的方向倾斜延伸。第二延伸板4022具有靠近取放口一侧的第二边。第一边与第二边相连接限定出位于延伸部402靠近第一体侧壁一侧的避让开口。该避让开口的开口端朝向第一体侧壁。在门体30的打开时,避让开口允许门体30靠近门侧壁32部分逐渐进入避让开口,确保门体30在打开时不与延伸部402干涉,使门体30能够打开至更大的角度。
作为另一种可设置的方式,门体30具有靠近门侧壁32的门角部7;门角部7具有顶板71及形成门侧壁32一部分的侧板72。顶板71、侧板72与安装台共同限定出收容空间70。门体30关闭时,第一铰链件的延伸部402至少部分收容于收容空间70内,以与第二铰链件相配合。以上门角部7在门体30关闭时对第二铰链件及第一铰链件的延伸部402进行遮挡,减少灰尘落入,有效确保铰链组件配合的流畅性。以上避让开口的设置,在门体30打开时,避免了门体30(门角部7的侧板72或门前壁31靠近第一侧棱W的区域)与延伸部402干涉,有效确保门体30能够打开至更大角度。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在门体30关闭时,相对取放口所在平面,引导部50靠近门前壁31。第一铰链轴41、第二铰链轴42、第三铰链轴43设置于延伸部402远离取放口的一端。可设置的,第一铰链轴41、第二铰链轴42、第三铰链轴43设置于第二延伸板4022上,以使延伸部402上具有足够的空间以设置避让开口,以避免门体30打开时的干涉,进而确保门体30的打开角度。另一方面,第一铰链轴41、第二铰链轴42、第三铰链轴43设置于远离取放口的第二延伸板4022上,对处于关闭状态时的门体30靠近门前壁31的位置施加作用力,配合铰链板40的作用力,增加了第一铰链件对门体30的整体支撑作用,防止门体30在重力作用下下沉而导致门体30变形移位。
作为一种可设置的方式,门体30关闭时,第一铰链轴41、第二铰链轴42及第三铰链轴43位于质心平面P靠近门前壁31的一侧。
作为一种可设置的方式,第二铰链轴42与第一铰链轴41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一铰链轴41与第三铰链轴43的距离。作为一种可设置的方式中,第三铰链轴43位于第一铰链轴41和第二铰链轴42远离取放口的一侧。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导向轨迹线K包括依次首尾相接的第一导向段K1、第二导向段K2、第三导向段K3、第四导向段K4、第五导向段K5、第六导向段K6及第七导向段K7;即导向轨迹线K呈封闭的环状,导向槽为环形的封闭槽,以有效限定第二铰链轴42和第三铰链轴43的运动,同时避免第二铰链轴42和第三铰链轴43由导向槽内脱离。其中,第七导向段K7与第一导向段K1的连接点记为第一连接位a,第一导向段K1与第二导向段K2的连接点记为第二连接位b,第二导向段K2与第三导向段K3的连接点记为第三连接位c,第三导向段K3与第四导向段K4的连接点记为第四连接位d,第四导向段K4与第五导向段K5的连接点记为第五连接位e,第五导向段K5与第六导向段K6的连接点记为第六连接位f,第六导向段K6与第七导向段K7的连接点记为第七连接位g。
作为一种可设置的方式,门体30关闭时,第二铰链轴42与导向槽的第七导向段K7相配合。即门体30关闭时,第二铰链轴42位于第一连接位a远离第一导向段K1的一侧。门体30由关闭状态打开过程中,第二铰链轴42先沿第七导向段K7向第一连接位a靠近。
其中,第二连接位b位于第一连接位a靠近门侧壁32和门前壁31的一侧;
第三连接位c位于第二连接位b远离门前壁31和门侧壁32的一侧;本实施例中,第三连接位c位于第一连接位a远离门侧壁32并靠近门前壁31的一侧;
第四连接位d位于第三连接位c靠近门后壁33并远离门侧壁32的一侧。本实施例中,第四连接位d位于第一连接位a靠近门前壁31的一侧。
第五连接位e位于第四连接位d靠近门后壁33和门侧壁32的一侧;本实施例中,第五连接位e位于第一连接位a靠近门后壁33且远离门侧壁32的一侧,第五连接位e位于第三连接位c远离门侧壁32的一侧。
第六连接位f位于第五连接位e靠近门后壁33和门侧壁32的一侧。本实施例中,第六连接位f位于第二连接位b远离门侧壁33的一侧。作为一种可设置的方式,第六连接位f位于第三连接位c靠近门侧壁32的一侧。
第七连接位g位于第六连接位f靠近门前壁31和门侧壁32的一侧。本实施例中,第七连接位g位于第一连接位a靠近门侧壁32和门后壁33的一侧。
即在门前壁31所在平面的投影中,第七连接位g、第一连接位a、第二连接位b、第六连接位f、第三连接位c、第五连接位e、第四连接位d依次远离门侧壁32。
而在门侧壁32所在平面的投影中,第二连接位b、第三连接位c、第四连接位d、第一连接位a、第五连接位e、第七连接位g、第六连接位f依次远离门前壁31。作为一种可设置的方式,在门侧壁32所在平面的投影中,相对第一连接位a,第五连接位e更靠近第七连接位g。
作为一种可设置的方式,在门侧壁32所在平面的投影中,第五连接位e与第七连接位g位置相邻近,第四连接位d与第一连接位a位置相邻近。可设置的,在门侧壁32所在平面的投影中,第五连接位e与第七连接位g之间的距离小于1.5mm;第一连接位a与第四连接位d之间的距离小于1.5mm。
作为一种可设置的方式,在门侧壁32所在平面的投影中,各连接位第二连接位b、第三连接位c、第四连接位d、第一连接位a、第五连接位e、第七连接位g、第六连接位f的投影依次记为b`、c`、d`、a`、e`、g`、f`;其中,两投影点的距离以其两字母表示,如第六连接位f的投影点与第一连接位a的投影点之间的距离记为f`a`。其中,f`a`:b`a`属于4~6其中任一值;a`g`:f`a`属于0.5~0.7其中任一值;d`c`:c`b`属于1.8~2.2其中任一值。
在门前壁31所在平面的投影中,各连接位第二连接位b、第三连接位c、第四连接位d、第一连接位a、第五连接位e、第七连接位g、第六连接位f的投影依次记为b``、c``、d``、a``、e``、g``、f``。其中,两投影点的距离以其两字母表示,如第六连接位f的投影点与第一连接位a的投影点之间的距离记为f``a``。b``f``:f``e``属于0.6~0.7其中任一值;a``b``:b``d``属于0.3~0.4其中任一值;a``b``:b``c``属于1~1.2其中任一值;e``d``:c``d``属于0.2~0.3其中任一值;a``g``:a``b``属于0.4~0.6其中任一值。
以上在门侧壁32所在平面内的投影及在门前壁31所在平面内的投影中的各连接位的相对位置设置,使导向轨迹线K更光顺;对应的,门体30打开时,第二铰链轴42和第三铰链轴43相对导向轨迹线K的运动更流畅。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沿由第一连接位a向第二连接位b靠近的方向,第一导向段K1向远离门侧壁32并靠近门前壁31的方向延伸。作为一种另一种可设置的方式,沿由第一连接位a向第二连接位b靠近的方向,第一导向段K1先向靠近门侧壁32和门前壁31的方向延伸,再向远离门侧壁32并靠近门前壁31的方向延伸;此种设置下,第一导向段K1与门侧壁32的距离最小点记为凸点a1。
沿由第二连接位b向第三连接位c靠近的方向,第二导向段K2向远离门侧壁32和门前壁31的方向延伸;
沿由第三连接位c向第四连接位d靠近的方向,第三导向段K3向远离门侧壁32和门前壁31的方向延伸。其中,第二导向段K2与门前壁32之间距离每增加单位距离,第二导向段K2与门侧壁32之间的距离增加量记为ζ1;第三导向段K3与门前壁32之间距离每增加单位距离,第三导向段K3与门侧壁32之间的距离增加量记为ζ2;ζ1<ζ2。即,相对第二导向段K2的变化趋势,第三导向段K3更快速地远离门侧壁32。
沿由第四连接位d向第五连接位e靠近的方向,第四导向段K4先向远离门侧壁32和门前壁31的方向延伸,再向靠近门侧壁32并远离门前壁31的方向延伸;此种设置下第四导向段K4与门侧壁32的距离最大点记为凸点d1;其中,凸点d1为导向轨迹线K与门侧壁32距离最大点。
沿由第五连接位e向第六连接位f靠近的方向,第五导向段K5向靠近门侧壁32并远离门前壁31的方向延伸;其中,导向轨迹线K于第五连接位e处向其导向形心O一侧凸出,以过渡连接第四导向段K4与第五导向段K5。
沿由第六连接位f向第七连接位g靠近的方向,第六导向段K6向靠近门侧壁32和门前壁31的方向延伸;
沿第七连接位g向第一连接位a靠近的方向,第七导向段K7向远离门侧壁32并靠近门前壁31的方向延伸,且第七导向段K7向远离导向形心O的方向凸起。
即,本实施例中,第二连接位b为引导轨迹线K与门前壁31距离最小的点,凸点d1为引导轨迹线K与门侧壁32距离最大的点,第六连接位f为引导轨迹线K与门前壁31距离最大的点,第七连接位g为引导轨迹线K与门侧壁32距离最小的点。
第四导向段K4向远离门侧壁32和门前壁31的方向延伸的部分记为第一分段(dd1),第四导向段K4向靠近门侧壁32并远离门前壁31的方向延伸的部分记为第二分段(d1e)。
其中,沿由门前壁31指向门后壁33的方向,第四导向段K4的第二分段与门侧壁32之间距离减小的速率记为λ1,第五导向段K5与门侧壁32之间的距离减小的速率记为λ2;其中,λ1<λ2。即相对门侧壁32,第四导向段K4的变化趋势比第五导向段K5的变化趋势更平缓。
其中,沿由门前壁31指向门后壁33的方向,第四导向段K4的第一分段与门侧壁32之间距离增大的速率记为λ3,第三导向段K3与门侧壁32之间的距离增大的速率记为λ4,其中,λ3<λ4。即相对门侧壁32,第四导向段K4的第一分段与门侧壁32的距离变化趋势比第三导向段K3的变化趋势更平缓。导向轨迹线K沿第三导向段K3由第三连接位c快速远离门侧壁32向第四连接位d延伸,并由第四连接位d开始沿第四导向段K4的第一分段快速远离门前壁31向第五连接位e延伸,以此在第四连接位d附近区域形成封闭的环形导向轨迹线K靠近门前壁31并远离门侧壁31的拐角。
其中,第六导向段K6包括位于第六连接位f与第七连接位g之间的拐点h。沿由门后壁33指向门前壁31的方向,第六导向段K6的fh段与门侧壁32之间距离减小的速率记为λ5,第六导向段K6的hg段与门侧壁32之间的距离减小的速率记为λ6,其中,λ6<λ5。即相对门侧壁32,第六导向段K6的hg段与门侧壁32的距离变化趋势比fh段与门侧壁32的距离变化趋势更平缓。其中,拐点h为导向轨迹线K与门侧壁32之间的距离增大变化速率的变化点。导向轨迹线K沿第六导向段K6由第六连接位f向拐点h快速靠近门侧壁32,并由拐点h开始沿第六导向段K6快速靠近门前壁31向第七连接位g延伸,以此在拐点h附近区域形成封闭的环形导向轨迹线K远离门前壁31和门侧壁31的拐角。
作为一种可实施的方式,门体30关闭时,第二铰链轴42与导向槽的第一连接位a接触配合;第三铰链轴43与导向槽的第四连接位d接触配合。对应的,此时第一铰链轴41位于引导轨迹线S上。
作为一种可设置的方式,门体30关闭时,第二铰链轴42与导向槽的第七导向段K7靠近门前壁31的一端过盈配合;第三铰链轴43与导向槽的第三导向段K3远离门侧壁32的一端过盈配合。门体30关闭至打开角度为0°后继续沿关闭方向运动时,以上导向轨迹线K的设置能够对第二铰链轴42和第三铰链轴43相对导向槽的运动施加阻力,以阻止了门体30由关闭状态继续沿关闭方向运动,能够避免门体30用力过度而导致门体30过度关闭后再反弹打开;并使门体30能够稳定地停留在关闭状态,增加门体30保持在关闭状态的稳定性。
具体可设置的,门体30关闭时,第三铰链轴43远离门侧壁32并靠近门前壁31的侧壁与导向槽相配合;门体30关闭至打开角度为0°后继续沿关闭方向运动时,引导轨迹线S与第三导向段K3之间的距离不足以允许第三铰链轴43相对第三导向段K3运动。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引导轨迹线S上具有起始引导位I0、第一引导位I1、第二引导位I2、第三引导位I3、第四引导位I4、第五引导位I5、第六引导位I6、第七引导位I7、第八引导位I8、第九引导位I9、第十引导位I10。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五引导位I5为引导轨迹线S靠近门侧壁32的端点位,第十引导位I10为引导轨迹线S远离门侧壁32的端点位;第十引导位I10位于第五引导位I5远离门侧壁32和门前壁31的一侧。另外,起始引导位I0位于第五引导位I5和第十引导位I10之间,且起始引导位I0、第一引导位I1、第二引导位I2依次远离门侧壁32。第二引导位I2、第三引导位I3、第四引导位I4、第五引导位I5依次靠近门侧壁32,第五引导位I5、第六引导位I6、第七引导位I7、第八引导位I8、第九引导位I9、第十引导位I10依次远离门侧壁32。本实施例中,相对于第十引导位I10,起始引导位I0靠近第五引导位I5。
第一铰链轴41的中心轴记为第一中心轴I,第二铰链轴42的中心轴记为第二中心轴E,第三铰链轴43的中心轴记为第三中心轴F。
门体30打开过程中,第一铰链轴41相对引导槽运动,第二铰链轴42和第三铰链轴43与导向槽相配合并相对导向槽运动。
其中,在箱体10顶壁所在平面的投影内,第一中心轴I、第二中心轴E及第三中心轴F形成轴三角IEF。
作为一种可设置的方式,轴三角IEF为钝角三角形;∠FIE属于172°~178°其中任一值;∠IEF属于3.5°~4°其中任一值;即轴三角IEF为其中一个角度接近180°的钝角三角形。以上第一铰链轴41、第二铰链轴42、第三铰链轴43相对位置形成钝角三角形的位置设置,使第二铰链轴42和第三铰链轴43均与导向槽配合,第一铰链轴41与引导槽配合,增加了第一铰链轴41、第二铰链轴42、第三铰链轴43对门体30(导向槽)的装配维度,第一铰链件形成的轴三角IEF与第二铰链件的导向槽形成面配合;即第一铰链件与第二铰链件形成面配合的配合维度,有效提高了第一铰链件和第二铰链件的配合稳定性。另外,第二铰链轴42、第三铰链轴43分居于第一铰链轴41的相对两侧,并与导向槽相配合,增加了稳定性。
作为一种可设置的方式,钝角三角形状的轴三角IEF的最长边EF位于该轴三角形IEF的顶点I远离取放口的一侧,以上设置使距离较大的第二铰链轴42和第三铰链轴43在远离取放口的一侧与导向槽配合以支撑门体30,进一步地增加三个铰链轴对门体30的支撑稳定性,同时减小了该轴三角形IEF沿垂直于取放口方向的尺寸,能够满足将第一铰链轴41、第二铰链轴42及第三铰链轴43设置于第二延伸板4022上,实现门角部7与铰链板40的避让。具体可设置的,在所述箱体顶壁所在平面的投影中,所述第一中心轴I与第二中心轴E所在直线IE与所述取放口相平行。另外,可设置的,所述第三中心轴F位于所述第一中心轴I与第二中心轴E所在直线IE远离所述取放口的一侧。
本实施例中,导向槽和引导槽设置于门体30上,第一铰链轴41、第二铰链轴42、第三铰链轴43通过铰链板40固定于箱体10上。门体30相对箱体10的运动,等同于在平行于箱体10顶壁的平面(二维平面)内的相对运动。在平行于箱体10顶壁的平面内,门体30相对于箱体10运动,导向槽或引导槽相对轴三角IEF的运动等同于导向槽或引导槽相对于铰链板40(箱体10)的运动,亦等同于门体30相对于箱体10的运动。本实施例中,为了方便说明,采用轴三角IEF代表箱体10,导向槽或引导槽代表门体30。
门体30打开时,第一铰链轴41和引导槽之间,以及第二铰链轴42或第三铰链轴43与导向槽之间是相对运动关系;本实施例中,为了方便描述,采用以门体30(导向槽或引导槽)为静止参照物,第一铰链轴41相对引导槽运动,第二铰链轴42或第三铰链轴43相对导向槽运动的方式进行说明,以说明门体30打开的具体过程。
如图7-图33所示,轴三角IEF相对导向槽/引导槽的运动等同于箱体10(铰链板40)相对门体30的运动。
其中,第一铰链轴41相对引导槽的运动等同于第一中心轴I相对引导轨迹线S的运动;第二铰链轴42或第三铰链轴43相对导向槽的运动等同于第二铰链轴42或第三铰链轴43相对导向轨迹线K的运动。
本实施例中,冰箱打开的最大角度Gmax>90°为例进行说明。其中,在以下说明中,以Gmax=G10为例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最大角度Gmax可以为其它角度,其不受Gmax=G10的限制。
门体30由关闭状态打开至最大角度Gmax(=G10)过程中,门体30旋转打开至特定角度时,第一铰链轴41相对引导槽的相对位置、第二铰链轴42和第三铰链轴43相对导向槽的相对位置,具体如下:
其中,表示门体30的打开角度,门体30关闭状态时打开角度
如图7所示,时,门体30处于关闭状态;第一中心轴I位于引导轨迹线S的起始引导位I0处。即,门体30关闭时,第一铰链轴41位于引导槽的靠近门侧壁32的区域。第二铰链轴42与导向轨迹线K的第七导向段K7相配合,第三铰链轴43与导向轨迹线K的第四连接位d相配合。此时(时),第二中心轴E相对门体30位于E0,第三中心轴F相对门体30位于F0;即轴三角IEF相对门体30位于初始三角位I0E0F0。质心平面P位于初始三角位I0E0F0远离门前壁31的一侧;即质心平面P位于第一铰链轴41、第二铰链轴42、第三铰链轴43远离门前壁31的一侧。即,门体30关闭时,质心平面P不在各铰链轴之间。
如图8所示,时,门体30由关闭状态旋转打开至G2的过程;以上打开过程中,第一中心轴I沿引导轨迹线S向远离门侧壁32的方向移动;第二铰链轴42与第七导向段K7相配合,且第二铰链轴42相对第七导向段K7沿由第七连接位g向第一连接位a靠近的方向运动;第三铰链轴43与第四导向段K4相配合,且第三铰链轴43相对第四导向段K4沿由第四连接位d向第五连接位e靠近的方向运动。即,在门体30由关闭状态旋转打开至G2的过程中,在第一铰链轴41相对引导槽向远离门侧壁32方向移动的同时,第二铰链轴42相对导向槽向远离门侧壁32并靠近门前壁31的方向运动,第三铰链轴43相对导向槽向远离门侧壁32和门前壁31的方向运动。
以上,门体30打开角度时,该打开角度区间运动趋势保持一致;其区别仅在于:打开角度不同,第一铰链轴41相对于引导轨迹线S的位置不同,第二铰链轴42相对导向轨迹线K的第七导向段K7的位置不同,第三铰链轴43相对导向轨迹线K的第四导向段K4的位置不同。如此,打开角度内时,选择其中一个打开角度可以代表门体30打开至对应区间时的第一铰链轴41相对引导槽、第二铰链轴42和第三铰链轴43相对导向槽的相对位置。具体的,如图8和图24所示,以代表该打开角度区间内的位置,以与门体30打开至其它状态时进行对比。
如图8和图24所示,门体30打开至G1时,第一中心轴I位于引导轨迹线S的第一引导位I1;其中,第一引导位I1位于初始引导位I0远离门侧壁32和门前壁31的一侧;导向轨迹线K的第七导向段K7与第二铰链轴42相配合,第四导向段K4与第三铰链轴43相配合。此时(时),第二中心轴E相对门体30位于E1,第三中心轴F相对门体30位于F1;即轴三角IEF相对门体30位于第一三角位I1E1F1。质心平面P位于第一三角位I1E1F1远离门前壁31的一侧;即质心平面P位于第一铰链轴41、第二铰链轴42、第三铰链轴43远离门前壁31的一侧。即,门体30关闭时,质心平面P不在各铰链轴之间。
如图9、图25所示,时,门体30旋转打开至G2;第一中心轴I位于引导轨迹线S的第二引导位I2;其中,第二引导位I2位于第一引导位I1远离门侧壁32和门前壁31的一侧。第二铰链轴42与导向轨迹线K的第七导向段K7配合。同时,第三铰链轴43与第四导向段K4相配合。此时(时),第二中心轴E相对门体30位于E2,第三中心轴F相对门体30位于F2;即轴三角IEF相对门体30位于第二三角位I2E2F2。质心平面P位于第二三角位I2E2F2远离门前壁31的一侧;即质心平面P位于第一铰链轴41、第二铰链轴42、第三铰链轴43远离门前壁31的一侧。即,门体30关闭时,质心平面P不在各铰链轴之间。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以上门体30在由关闭状态打开至G2的过程中,第一铰链轴41向远离门侧壁32和门前壁31的方向沿直线运动,而在门体30由G2继续打开时,第一铰链轴41的运动方向发生转向;即在门体30由G2继续打开时,第一铰链轴41将由向远离门侧壁32和门前壁31的方向沿直线运动转向为向靠近门侧壁32和门前壁31的方向沿直线运动。
如图10、图26所示,时,门体30旋转打开至G3;第一中心轴I位于引导轨迹线S的第三引导位I3;其中,第三引导位I3位于第二引导位I2靠近门侧壁32和门前壁31的一侧;第二铰链轴42与导向轨迹线K的第一连接位a配合,第四导向段K4与第三铰链轴43相配合。此时(时),第二中心轴E相对门体30位于E3,第三中心轴F相对门体30位于F3;即轴三角IEF相对门体30位于第三三角位I3E3F3。质心平面P穿过第三三角位I3E3F3;具体的,质心平面P位于第一铰链轴41和第三铰链轴43之间,并位于第一铰链轴41远离第二铰链轴42远离门前壁31的一侧。即,门体30打开角度为G4时,质心平面P在铰链轴之间,各铰链轴配合更靠近质心平面P地承载门体30的重量,有效增加了门体30打开的稳定性。
结合图8-图10,由门体30由G2打开至G3的过程可知,存在当时,质心平面P位于轴三角IEF远离门前壁31的一侧;即质心平面P位于第一铰链轴41、第二铰链轴42、第三铰链轴43远离门前壁31的一侧。即门体30打开角度为G`1]时,质心平面P不在各铰链轴之间。当时,质心平面P穿过轴三角IEF;即质心平面P位于第一铰链轴41和第三铰链轴43之间,并位于第一铰链轴41远离第二铰链轴42远离门前壁31的一侧。结合门体30由关闭状态打开至G2的过程,可得,门体30打开角度不大于G`1时,质心平面P不在各铰链轴之间;而在门体30打开角度大于G`1时,质心平面P在铰链轴之间,各铰链轴配合更靠近质心平面P地承载门体30的重量,有效增加了门体30打开的稳定性。
如图11、图27所示,时,门体30旋转打开至G4;第一中心轴I位于引导轨迹线S的第四引导位I4;其中,第四引导位I4位于第三引导位I3靠近门侧壁32和门前壁31的一侧。第二铰链轴42与导向轨迹线K的第一导向段K1相配合,第三铰链轴43与第五连接位e相配合。此时(时),第二中心轴E相对门体30位于E4,第三中心轴F相对门体30位于F4;即轴三角IEF相对门体30位于第四三角位I4E4F4。质心平面P穿过第四三角位I4E4F4;具体的,质心平面P位于第一铰链轴41和第三铰链轴43之间,并位于第一铰链轴41远离第二铰链轴42远离门前壁31的一侧。即,门体30打开角度为G4时,质心平面P在铰链轴之间,各铰链轴配合更靠近质心平面P地承载门体30的重量,有效增加了门体30打开的稳定性。
如图12、图28所示,时,门体30旋转打开至G5;第一中心轴I位于引导轨迹线S的第五引导位I5;其中,第五引导位I5位于第四引导位I4靠近门侧壁32和门前壁31的一侧,且为引导轨迹线S靠近门侧壁32的端点位;即第一铰链轴41移动到引导槽靠近门侧壁32的端点。第二铰链轴42与导向轨迹线K的第一导向段K1相配合,第三铰链轴43与第五导向段K5相配合。此时(时),第二中心轴E相对门体30位于E5,第三中心轴F相对门体30位于F5;即轴三角IEF相对门体30位于第五三角位I5E5F5。质心平面P穿过第五三角位I5E5F5;具体的,质心平面P位于第一铰链轴41和第三铰链轴43之间,并位于第一铰链轴41远离第二铰链轴42远离门前壁31的一侧。即,门体30打开角度为G5时,质心平面P在铰链轴之间,各铰链轴配合更靠近质心平面P地承载门体30的重量,有效增加了门体30打开的稳定性。
如图13所示,时,门体30由G5旋转打开至G7的过程;以上打开过程中,第一中心轴I沿引导轨迹线S向远离门侧壁32和门前壁31的方向移动;第二铰链轴42与第一导向段K1相配合,且第二铰链轴42相对第一导向段K1沿由第一连接位a向第二连接位b靠近的方向运动;第三铰链轴43与第五导向段K5相配合,且第三铰链轴43相对第五导向段K5沿由第五连接位e向第六连接位f靠近的方向运动。即,在门体30由G5旋转打开至G7的过程中,在第一铰链轴41相对引导槽向远离门侧壁32和门前壁31方向移动的同时,第二铰链轴42相对导向槽向远离门侧壁32并靠近门前壁31的方向运动,第三铰链轴43相对导向槽继续向靠近门侧壁32并远离门前壁31的方向运动。
以上,门体30打开角度时,该打开角度区间运动趋势保持一致;其区别仅在于:打开角度不同,第一铰链轴41相对于引导轨迹线S的位置不同,第二铰链轴42相对导向轨迹线K的第一导向段K1的位置不同,第三铰链轴43相对导向轨迹线K的第五导向段K5的位置不同。如此,打开角度内时,选择其中一个打开角度可以代表门体30打开至对应区间时的第一铰链轴41相对引导槽、第二铰链轴42和第三铰链轴43相对导向槽的相对位置。具体的,如图13和图29所示,以代表该打开角度区间内的位置,以与门体30打开至其它状态时进行对比。
如图13和图29所示,门体30打开至G6时,门体30旋转打开至G6;第一中心轴I位于引导轨迹线S的第六引导位I6;其中,第六引导位I6位于第五引导位I5远离门侧壁32和门前壁31的一侧。第二铰链轴42与导向轨迹线K的第一导向段K1相配合,第三铰链轴43与第五导向段K5相配合。此时(时),第二中心轴E相对门体30位于E6,第三中心轴F相对门体30位于F6;即轴三角IEF相对门体30位于第六三角位I6E6F6。质心平面P穿过第六三角位I6E6F6;具体的,质心平面P位于第一铰链轴41和第三铰链轴43之间,并位于第一铰链轴41远离第二铰链轴42远离门前壁31的一侧。即,门体30打开角度为G6时,质心平面P在铰链轴之间,各铰链轴配合更靠近质心平面P地承载门体30的重量,有效增加了门体30打开的稳定性。
如图14和图30所示,门体30打开至G7时,第一中心轴I位于引导轨迹线S的第七引导位I7;其中,第七引导位I7位于第六引导位I6远离门侧壁32和门前壁31的一侧;导向轨迹线K的第二连接位b与第二铰链轴42相配合,第五导向段K5与第三铰链轴43相配合。此时(时),第二中心轴E相对门体30位于E7,第三中心轴F相对门体30位于F7;即轴三角IEF相对门体30位于第七三角位I7E7F7。在以上门体30由G6旋转打开至G8的过程中,质心平面P始终穿过第七三角位I7E7F7。具体的,质心平面P位于第一铰链轴41和第三铰链轴43之间,并位于第一铰链轴41远离第二铰链轴42远离门前壁31的一侧。即,门体30打开角度为G7时,质心平面P在铰链轴之间,各铰链轴配合更靠近质心平面P地承载门体30的重量,有效增加了门体30打开的稳定性。
如图15、图31所示,时,门体30旋转打开至G8;第一中心轴I位于引导轨迹线S的第八引导位I8;其中,第八引导位I8位于第七引导位I7远离门侧壁32和门前壁31的一侧。第二铰链轴42与第二导向段K2相配合,第三铰链轴43与第五导向段K5相配合。此时(时),第二中心轴E相对门体30位于E8,第三中心轴F相对门体30位于F8;即轴三角IEF相对门体30位于第八三角位I8E8F8。质心平面P穿过第八三角位I8E8F8;具体的,质心平面P位于第一铰链轴41和第三铰链轴43之间,并位于第一铰链轴41远离第二铰链轴42远离门前壁31的一侧。即,门体30打开角度为G6时,质心平面P在铰链轴之间,各铰链轴配合更靠近质心平面P地承载门体30的重量,有效增加了门体30打开的稳定性。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即门体30打开至90°时,第二铰链轴42与导向轨迹线K的第二导向段K2接触配合。可设置的,门体30关闭时,IE与门前壁31相平行。即,门体30关闭时,第一中心轴I与第二中心轴E所在直线I0E0与门前壁31相平行。对应的,门体30打开至90°时,第一中心轴I与第二中心轴E所在直线I8E8与门前壁31相垂直。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门体30打开至90°时,第二铰链轴42与导向轨迹线K过盈配合。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门体30打开至90°时,第三铰链轴43与第五导向段K5过盈配合。
以上,门体30打开至90°时,受导向槽内壁的对第二铰链轴42及第三铰链轴43的作用,门体30能够旋停于当前状态。
以上,沿由第二连接位b向第三连接位c靠近的方向,第二导向段K2向远离门侧壁32和门前壁31的方向延伸;即,沿由第二连接位b向第三连接位c靠近的方向,导向轨迹线K与门前壁31的距离逐渐增大。此时门体30打开至90°,第一中心轴I与第二中心轴E所在直线与门前壁31垂直,导向槽对第二铰链轴42的压力垂直于门前壁31,第二铰链轴42与导向槽之间具有沿门前壁31平行的方向相对运动的趋势,而第二导向段K2与门前壁31的距离沿由第二连接位b向第三连接位c靠近的方向逐渐增大。门体30由90°继续打开时,第二导向段K2的延伸形式具有阻止门体打开90°时第二铰链轴42与导向槽具有沿门前壁31平行的方向相对运动的趋势,从而可以使门体30能够稳定地停留在90°状态,方便用户将门体30打开至90°后由储藏室内取放物品。通过用户继续施加外力,即可使门体30克服第三导向段K3所施加的阻力继续打开。
作为一种可设置的方式,门体30打开至90°时,第二铰链轴42与第二连接位b相配合。
如图16和图32所示,门体30打开至G9时,第一中心轴I位于引导轨迹线S的第九引导位I9;其中,第九引导位I9位于第八引导位I8远离门侧壁32和门前壁31的一侧;第二铰链轴42与第三连接位c相配合,第三铰链轴43与第六导向段K6相配合。此时(时),第二中心轴E相对门体30位于E9,第三中心轴F相对门体30位于F9;即轴三角IEF相对门体30位于第九三角位I9E9F9。质心平面P穿过第九三角位I9E9F9;具体的,质心平面P位于第一铰链轴41和第三铰链轴43之间,并位于第一铰链轴41远离第二铰链轴42远离门前壁31的一侧。即,门体30打开角度为G9时,质心平面P在铰链轴之间,各铰链轴配合更靠近质心平面P地承载门体30的重量,有效增加了门体30打开的稳定性。
门体30打开至G10时,第一中心轴I位于引导轨迹线S的第十引导位I10;其中,第十引导位I10位于第九引导位I9远离门侧壁32和门前壁31的一侧;即第一铰链轴41移动至引导槽远离门侧壁31的一端;导向轨迹线K的第三导向段K3与第二铰链轴42相配合,第六导向段K6与第三铰链轴43相配合。此时(时),第二中心轴E相对门体30位于E10,第三中心轴F相对门体30位于F10;即轴三角IEF相对门体30位于第十三角位I10E10F10。质心平面P穿过第十三角位I10E10F10;具体的,质心平面P位于第一铰链轴41和第三铰链轴43之间,并位于第一铰链轴41远离第二铰链轴42远离门前壁31的一侧。即,门体30打开角度为G10时,质心平面P在铰链轴之间,各铰链轴配合更靠近质心平面P地承载门体30的重量,有效增加了门体30打开的稳定性。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门体30打开至G10时,第二铰链轴42和第三铰链轴43与导向槽的内壁均接触配合。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门体30打开至G10时,第一铰链轴41位于引导槽远离门侧壁32和门前壁31的端部,第三铰链轴43与导向槽的第六导向段K6接触配合。作为一种可设置的方式,门体30打开至G10时,第三铰链轴43与导向槽的拐点h相配合。作为一种可设置的方式,沿由门后壁33指向门前壁31的方向,第六导向段K6的fh段与门侧壁32的距离减小的速率大于第六导向段K6的hg段与门侧壁32的距离减小的速率,以在导向槽靠近门侧壁32并远离门前壁31的区域形成拐角区域。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门体30打开至G10时,第一铰链轴41位于引导槽远离门侧壁32和门前壁31的端部,第三铰链轴43与导向槽的第六导向段K6接触配合。作为一种可设置的方式,门体30打开至G10时,第三铰链轴43与导向槽的拐点h相配合。
本实施例中,沿由第六连接位f向第七连接位g靠近的方向,第六导向段K6向靠近门侧壁32和门前壁31的方向延伸。即沿由所述门后壁向所述门前壁的方向,第六导向段K6与门侧壁32距离逐渐减小;门体30打开至G10时,第三铰链轴43与导向槽的第六导向段K6的拐点h过盈配合,以上设置可以使门体30能够稳定地停留在G10状态,方便用户将门体30打开至G10后由储藏室内取放物品;并避免门体30在外力作用下过度打开,导致铰链组件被破坏。作为一种可设置的方式,此时,第三铰链轴43与导向槽的拐点h过盈配合。
假定门体30由G10继续打开,第三铰链轴43具有相对第六导向段K6向靠近第七连接位g的方向运动的趋势,第二铰链轴42相对第三导向段K3向靠近第四连接位d的方向运动的趋势。本实施例中沿由第六连接位f向第七连接位g靠近的方向,第六导向段K6向靠近门侧壁32和门前壁31的方向延伸,第六导向段K6与门侧壁32之间距离减小。其中,第六导向段K6的延伸趋势使在保持第一铰链轴41沿引导槽移动,且第三铰链轴43与第六导向段K6相配合的情况下,第三铰链轴43具有向远离门侧壁32的方向运动的趋势。本实施例中,由于此时的第一铰链轴41位于导向槽远离门侧壁32的端部,其不能继续向远离门侧壁32的方向运动,从而阻止第三铰链轴43的运动趋势。使门体30能够稳定地停留在G10状态。
作为一种可设置的方式,门体30打开至G10时,第三铰链轴43与第六导向段K6过盈配合。另外,可设置的,第二铰链轴42与第三导向段K3过盈配合,进一步地增加门体30打开至最大时保持其当前状态的稳定性。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门体30打开至G10时,第三铰链轴43靠近门侧壁32并远离门前壁31的一侧与第六导向段K6远离门前壁31的一端过盈配合。在三个铰链轴以第一铰链轴41的中心轴为旋转轴进行单纯旋转时,第三铰链轴43与门侧壁32之间的距离减小,且其与门侧壁32之间距离减小的速率大于第六导向段K6与门侧壁32之间距离减小的速率,以使门体30的门侧壁32相对铰链轴向远离第一铰链轴41的方向运动。
结合前述门体30打开至各角度的设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门体30由关闭状态打开至G9的过程中,第二铰链轴42和第三铰链轴43始终与导向槽的内壁接触配合。
作为一种可设置的设置,以上在门体30关闭状态、门体30打开至90°及门体30打开至最大角度Gmax(=G10)时的接触配合均为过盈配合,以使门体30能够停止在其所处状态。
以上0°<G1<G`1<G2<G3<G4<G5<G6<G7<G8<G9<G10;G1、G2、G3、G4、G5、G6、G7、G8、G9、G10依次记为第一角度G1、第二角度G2、第三角度G3、第四角度G4、第五角度G5、第六角度G6、第七角度G7、第八角度G8、第九角度G9、第十角度G10。本实施例中,Gmax=G10。可设置的,G8=90°。
结合以上门体30打开时不同角度时的状态分析可知,门体30由关闭状态打开至G`1的过程中,质心平面P位于轴三角IEF远离门前壁31的一侧;即质心平面P位于第一铰链轴41、第二铰链轴42、第三铰链轴43远离门前壁31的一侧。门体30由G`1打开至G11的过程中,质心平面P穿过轴三角IEF;即质心平面P位于第一铰链轴41和第三铰链轴43之间,并位于第一铰链轴41远离第二铰链轴42的一侧。即,门体30打开角度不大于G`1时,质心平面P不在各铰链轴之间;而在门体30打开角度大于G`1时,质心平面P在铰链轴之间,各铰链轴配合更靠近质心平面P地承载门体30的重量,有效增加了门体30打开的稳定性。
作为一种可设置的方式,G`1:Gmax属于0.75~1其中任一值。作为一种可设置的方式,G`1属于25°~27°,Gmax=G10=125°;可知,门体30在打开的大部分的行程(75%~80%的行程)中,质心平面F始终位于第一铰链轴41与第三铰链轴43之间,有效确保门体30整个打开过程中稳定受力,门体30打开更稳定。
综上可知,门体30由关闭状态打开至Gmax=G10的过程中,第一铰链轴41相对引导槽沿直线先向远离门侧壁32和门前壁31的方向运动,再向靠近门侧壁32和门前壁31的方向运动,再向远离门侧壁32和门前壁31的方向运动;第二铰链轴42和第三铰链轴43全程相对导向槽顺时针运动。
其中,门体30由关闭状态打开至G2的过程中,第一铰链轴41相对引导槽沿直线向远离门侧壁32和门前壁31的方向运动,第二铰链轴42相对第七导向段K7运动;第三铰链轴43相对第四导向段K4运动;
门体30由G2打开至G5的过程中,第一铰链轴41相对引导槽沿直线向靠近门侧壁32和门前壁31的方向运动,第二铰链轴42先相对第七导向段K7运动,再相对第一导向段K1运动;第三铰链轴43先相对第四导向段K4运动,再相对第五导向段K5运动;
门体30由G5打开至G10的过程中,第一铰链轴41相对引导槽沿直线向远离门侧壁32和门前壁31的方向运动,第二铰链轴42先相对第一导向段K1运动,再相对第二导向段K2运动,再相对第三导向段K3运动;第三铰链轴43先相对第五导向段K5运动,再相对第六导向段K6运动。
综上,将门体30由关闭状态打开至Gmax=G10划分为三个阶段。以下,采用以门体30(引导槽/导向槽)为静止参照物,从第一铰链轴41相对引导槽、第二铰链轴42和第三铰链轴43相对导向槽的配合关系角度对该三个阶段的相对移动情况进行说明:
第一阶段,结合图7-图9,如图19-图20所示,门体30由关闭状态旋转打开至G2的过程。
在该第一阶段,门体30由0°依次经过G1打开至G2。在该过程中,第一中心轴I沿引导槽的引导轨迹线S向远离门侧壁32和门前壁31的方向做直线运动,第二铰链轴42相对第七导向段K7运动;第三铰链轴43相对第四导向段K4运动。门体30打开至G2时,第一铰链轴41移动至引导轨迹线S的第二引导位I2处。
以上第一阶段的打开过程中,以门体30(引导槽/导向槽)为参照物说明。
门体30由0°打开至G2时,轴三角IEF由I0E0F0处顺时针旋转并向靠近门侧壁32和门前壁31的一侧依次移动至I1E1F1、I2E2F2、处(I0E0F0→I1E1F1→I2E2F2)。由于轴三角IEF设置于铰链板40上,轴三角IEF代表了箱体10的移动。则得出:以门体30(引导槽/导向槽)为参照物,箱体10相对门体30顺时针打开,并向远离门侧壁32和门前壁31的方向移动一定距离。
综上,门体30由关闭状态打开至G2过程中,以门体30(引导槽/导向槽)为参照物,箱体10相对门体30,具有平行于门后壁33并指向背离门侧壁32一侧的位移和平行于门侧壁33并指向背离门前壁31一侧的位移。根据运动的相对性,以箱体10为参照物,门体30由关闭状态打开至G2过程中,门体30相对箱体10具有平行于门后壁33并指向门侧壁32一侧的位移和平行于门侧壁33并指向门前壁31一侧的位移。
第二阶段,结合图9-图12,参见图19、图21所示,门体30由G2旋转打开至G5的过程。
在该第二阶段,门体30由G2依次经过G3、G4打开至G5。在该过程中,第一中心轴I沿引导槽的引导轨迹线S向靠近门侧壁32和门前壁31的方向做直线运动;第二铰链轴42先相对第七导向段K7运动,再相对第一导向段K1运动;第三铰链轴43先相对第四导向段K4运动,再相对第五导向段K5运动。门体30打开至G5时,第一铰链轴41移动至引导轨迹线S靠近门侧壁32和门前壁31的端点——第五引导位I5。
以上第二阶段的打开过程中,以门体30(引导槽/导向槽)为参照物说明。
门体30由G2打开至G5时,轴三角IEF由I2E2F2处顺时针旋转并向靠近门侧壁32和门前壁31的一侧依次移动至I3E3F3、I4E4F4、I5E5F5处(I2E2F2→I3E3F3→I4E4F4→I5E5F5)。由于轴三角IEF设置于铰链板40上,轴三角IEF代表了箱体10的移动。则得出:以门体30(引导槽/导向槽)为参照物,箱体10相对门体30顺时针打开,并向靠近门侧壁32和门前壁31的方向移动一定距离。综上,门体30由G2打开至G5过程中,以门体30(引导槽/导向槽)为参照物,箱体10相对门体30,具有平行于门后壁33并指向门侧壁32一侧的位移和平行于门侧壁33并指向门前壁31一侧的位移。根据运动的相对性,以箱体10为参照物,门体30由G2打开至G5过程中,门体30相对箱体10具有平行于门后壁33并指向背离门侧壁32一侧的位移和平行于门侧壁33并指向背离门前壁31一侧的位移。
第三阶段,结合图12-图17,如图19、图22-图23所示,门体30由G5旋转打开至Gmax=G10的过程中。
在该第三阶段,门体30由G5依次经过G6、G7、G8、G9打开至G10。在该过程中,第一中心轴I沿引导槽的引导轨迹线S向远离门侧壁32和门前壁31的方向做直线运动;第二铰链轴42先相对第一导向段K1运动,再相对第二导向段K2运动,再相对第三导向段K3运动;第三铰链轴43先相对第五导向段K5运动,再相对第六导向段K6运动。
以上第三阶段的打开过程中,以门体30(引导槽/导向槽)为参照物说明。
门体30由G5打开至G10时,轴三角IEF由I5E5F5处顺时针旋转并向远离门侧壁32和门前壁31的一侧依次移动至I6E6F6、I7E7F7、I8E8F8、I9E9F9、I10E10F10处(I6E6F6→I7E7F7→I8E8F8→I9E9F9→I10E10F10)。由于轴三角IEF设置于铰链板40上,轴三角IEF代表了箱体10的移动。则得出:以门体30(引导槽/导向槽)为参照物,箱体10相对门体30顺时针打开,并向远离门侧壁32和门前壁31的方向移动一定距离。
综上,门体30由G5打开至G10过程中,以门体30(引导槽/导向槽)为参照物,箱体10相对门体30,具有平行于门后壁33并指向背离门侧壁32一侧的位移和平行于门侧壁33并指向背离门前壁31一侧的位移。根据运动的相对性,以箱体10为参照物,门体30由G5打开至G10过程中,门体30相对箱体10具有平行于门后壁33并指向门侧壁32一侧的位移和平行于门侧壁33并指向门前壁31一侧的位移。
结合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及第三阶段的情况可知:根据运动的相对性,以箱体10为参照物,门体30相对箱体10具有平行于门后壁33的位移分量和平行于门侧壁32的位移分量。其中,平行于门后壁33的位移分量记为第一方向位移平行于门侧壁32的的位移分量第二方向位移在门体30不同的打开阶段,第一方向位移和第二方向位移的指向会存在不同。
在以上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中,第一方向位移指向门侧壁32一侧,第二方向位移指向门前壁31一侧。而在第二阶段中,第一方向位移指向背离门侧壁32一侧,第二方向位移指向背离门前壁31一侧。
在此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指向门侧壁32”指其由门体30上与门侧壁32相对端指向门侧壁32的方向;
“指向背离门侧壁32”指其由门侧壁32指向门体30上与门侧壁32相对端的方向;
“指向门前壁31一侧”指其由门后壁33指向门前壁31一侧的方向;
“指向背离门前壁31一侧”指其由门前壁31指向门后壁33一侧的方向。另外,需要说明的是,以上第一方向位移第二方向位移均为瞬时的相对位移,以说明相对箱体10,门体30的当前运动方向。
参见图34-图39所示;在箱体10顶壁所在平面内,在箱体10靠近门体30的一侧,建立位移坐标系AOB;具体的,位移坐标系AOB中,OB与取放口所在平面相垂直,且B位于O远离取放口的一侧(前侧);OA与取放口所在平面相平行,且A位于O远离第二体侧壁的一侧(外侧)。即位移坐标系AOB中,由第二体侧壁指向第一体侧壁的方向为正,由取放口指向门体30关闭时门前壁31的方向(由后指向前)为正。需要说明的是,在门体30打开过程中,位移坐标系AOB相对箱体10保持静止,其不随门体30的打开而移动。
(1)如图34-图38所示,门体30由关闭状态打开至90°的过程中,在门体30相对箱体10逆时针旋转打开过程中,门侧壁32、门后壁33及门前壁31在该阶段的打开过程中亦逆时针旋转。在箱体10顶壁所在平面内,沿由第二侧棱N指向第一侧棱W(门后壁33指向门前壁31)的方向,门侧壁32向外向前延伸;沿由门侧壁32指向门体30上与门侧壁32相对端的方向,门后壁33向内向前延伸。
在以上打开过程中(关闭状态打开至90°),门侧壁32由与基准平面M0相平行的状态开始逆时针旋转,门侧壁32与取放口所在平面的夹角逐渐减小且其与基准平面M0之间的夹角逐渐增大;即在门体30由关闭状态向90°打开的过程中,相对箱体10,沿由第二侧棱N指向第一侧棱W的方向,门侧壁32向远离第二体侧壁和取放口的一侧延伸。与此同时,随着门体30打开角度的增大,门后壁33与取放口所在平面的夹角逐渐增大,且门后壁33与基准平面M0之间的夹角逐渐减小;即在门体30由关闭状态向90°打开的过程中,相对箱体10,沿由门侧壁32指向门体30上与门侧壁32相对端的方向,门后壁33向远离第一体侧壁和取放口的方向延伸。
(1.1)结合门体30由关闭状态打开至G2(G2<90°)的过程中门体30相对箱体10的位移方向说明可知:门体30由关闭状态打开至G2的过程中,以箱体10为参照物,门体30具有平行于门后壁33并指向门侧壁32一侧的第一方向位移平行于门侧壁32并指向门前壁31一侧的第二方向位移即第一方向位移指向箱体10的外后侧(向外向后一侧),第二方向位移指向箱体10的外前侧(向外向前一侧)。
如图34-图35所示,在位移坐标系AOB中,门体30由关闭状态向G2打开的过程中,门体30的第一方向位移位于第四象限内(A>0,B<0),第二方向位移位于第一象限内(A>0,B>0)。对第一方向位移和第二方向位移分别在A轴和B轴上进行位移分解;第一方向位移在A轴上的分位移为在B轴上的分位移为第二方向位移在A轴上的分位移为在B轴上的分位移为其中,本发明的轨迹特征设置下有则有,0,即,门体30由关闭状态向G2打开的过程中,在位移坐标系AOB中,门体30具有第一分位移和第二分位移由此则得出:相对箱体10,门体30具有沿A轴正向运动并向B轴正向运动的趋势;即门体30由关闭状态向G2(G2<90°)打开的过程中,门体30相对箱体10具有向外向前移动的趋势。
(1.2)结合前述门体30由G2打开至G5(G2<G5<90°)的过程中门体30的相对箱体10的位移方向说明可知:门体30由G2打开至G5的过程中,以箱体10为参照物,门体30具有平行于门后壁33并指向背离门侧壁32一侧的第一方向位移平行于门侧壁32并指向背离门前壁31一侧的第二方向位移即第一方向位移指向箱体10的内前侧(向内向前一侧),第二方向位移指向箱体10的内后侧(向内向后一侧)。
如图34及图36所示,在位移坐标系AOB中,门体30由G2打开至G5的过程中,门体30的第一方向位移位于第二象限内(A<0,B>0),第二方向位移位于第三象限内(A<0,B<0)。对第一方向位移和第二方向位移分别在A轴和B轴上进行位移分解;第一方向位移在A轴上的分位移为在B轴上的分位移为第二方向位移在A轴上的分位移为在B轴上的分位移为其中,本发明的轨迹特征设置下有则有, 即,门体30由G2打开至G5的过程中,在位移坐标系AOB中,门体30具有第一分位移和第二分位移由此则得出:相对箱体10,门体30具有沿A轴负向运动并向B轴正向运动的趋势;即门体30由G2打开至G5的过程中,门体30相对箱体10具有向内向前移动的趋势。
(1.3)结合前述门体30由G5(G5<90°)打开至G8=90°的过程中门体30的相对箱体10的位移方向说明可知:门体30由G5(G5<90°)打开至G8=90°的过程中,以箱体10为参照物,门体30具有平行于门后壁33并指向门侧壁32一侧的第一方向位移平行于门侧壁32并指向门前壁31一侧的第二方向位移即第一方向位移指向箱体10的外后侧(向外向后一侧),第二方向位移指向箱体10的外前侧(向外向前一侧)。
如34及图37所示,在位移坐标系AOB中,门体30由G5向90°打开的过程中,门体30的第一方向位移位于第四象限内(A>0,B<0),第二方向位移位于第一象限内(A>0,B>0)。对第一方向位移和第二方向位移分别在A轴和B轴上进行位移分解;第一方向位移在A轴上的分位移为在B轴上的分位移为第二方向位移在A轴上的分位移为在B轴上的分位移为其中,本发明的轨迹特征设置下有则有, 即,门体30由G5向90°的过程中,在位移坐标系AOB中,门体30具有第一分位移和第二分位移由此则得出:相对箱体10,门体30具有沿A轴正向运动并向B轴负向运动的趋势;即门体30由G5向90°打开的过程中,门体30相对箱体10具有向外向后移动的趋势。
如图9所示,当门体30打开至90°时,门侧壁33与取放口所在平面相平行,并与基准平面M0相垂直;此时,门后壁33与基准平面M0相平行,并与取放口所在平面相垂直。即,相对箱体10,沿由第二侧棱N指向第一侧棱W的方向,门侧壁32由内向外延伸,门后壁33由后向前延伸。
结合第一阶段至第三阶段门体30的打开过程中,门体30的相对箱体10的位移方向说明,综上得出,门体30打开至90°时,以箱体10为参照物,以箱体10为参照物,门体30具有平行于门后壁33并指向门侧壁32一侧的第一方向位移平行于门侧壁32并指向门前壁31一侧的第二方向位移即第一方向位移指向箱体10的后侧,第二方向位移指向箱体10的外侧。
如图38所示,门体30打开至90°时,在位移坐标系AOB中,门体30的第一方向位移沿B轴并指向B轴负向,第二方向位移沿A轴并指向A轴正向。对第一方向位移和第二方向位移分别在A轴和B轴上进行位移分解;第一方向位移在A轴上的分位移为在B轴上的分位移为第二方向位移在A轴上的分位移为在B轴上的分位移为其中,即门体30打开至90°时,在位移坐标系AOB中,门体30具有第一分位移和第二分位移由此则得出:相对箱体10,门体30具有沿A轴正向运动并向B轴负向运动的趋势;即门体30在90°打开时,门体30相对箱体10具有向外向后移动的趋势。
(3)如图9-图12所示,当门体30由90°旋转打开至G10(G10>90°)的过程中,在门体30相对箱体10逆时针旋转过程中,门侧壁32在该阶段的打开过程中亦逆时针旋转。在箱体10顶壁所在平面内,沿由第二侧棱N指向第一侧棱W的方向,门侧壁32向外向后延伸;沿由门侧壁32指向门体30上与门侧壁32相对端的方向,门后壁33向外向前延伸。
在以上打开过程中,门侧壁32由与基准平面M0相垂直的状态开始逆时针旋转,门侧壁32与取放口所在平面的夹角逐渐增大且其与基准平面M0之间的夹角逐渐减小;即在门体30由90°旋转打开至G10的过程中,相对箱体10,沿由第二侧棱N指向第一侧棱W的方向,门侧壁32向远离第二体侧壁并靠近取放口的一侧延伸。同时,门后壁33与取放口所在平面的夹角逐渐减小且其与基准平面M0之间的夹角逐渐增大;即在门体30由90°旋转打开至G10的过程中,相对箱体10,沿由门侧壁32指向门体30上与门侧壁32相对端的方向,门后壁33向远离第二体侧壁和取放口的方向延伸。
门体30由90°旋转打开至G10的过程中,以箱体10为参照物,门体30具有平行于门后壁33并指向门侧壁32一侧的第一方向位移平行于门侧壁32并指向门前壁31一侧的第二方向位移即第一方向位移指向箱体10的内后侧(向内向后一侧),第二方向位移指向箱体10的外后侧(向外向后一侧)。
如图34及图39所示,在位移坐标系AOB中,门体30由90°向G10打开的过程中,门体30的第一方向位移位于第三象限内(A<0,B<0),第二方向位移位于第四象限内(A>0,B<0)。对第一方向位移和第二方向位移分别在A轴和B轴上进行位移分解;第一方向位移在A轴上的分位移为在B轴上的分位移为第二方向位移在A轴上的分位移为在B轴上的分位移为其中,本发明的轨迹特征设置下有则有, 即,门体30由90°向G10的过程中,在位移坐标系AOB中,门体30具有第一分位移和第二分位移由此则得出:相对箱体10,门体30具有沿A轴正向运动并向B轴负向运动的趋势;即门体30由G5向90°打开的过程中,门体30相对箱体10具有向外向后移动的趋势。
综上,门体30由关闭状态打开至G10(G10>90°)的全过程中,相对箱体10,门体30的运动分为三个阶段,门体30先向外移动,再向内移动,再向外运动的趋势。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中仅以0~90°范围中的一些角度、90°、90°~Gmax=G10范围内的一些角度作为代表对整体的运动趋势进行说明,但其能够代表对应范围内运动趋势,能够说明具有本发明以上轨迹特征的铰链组件能够使门体30打开过程中具有向外→向内→向外运动趋势。
本实施例中,门体30打开第一阶段具有向外移动的趋势。具体的,第一铰链轴41相对引导槽向远离门侧壁32和门前壁31的方向移动一定距离,以使门体30向外移动一定距离。在门体30由关闭状态旋转打开至G2的过程中,在第一铰链轴41相对引导槽向远离门侧壁32和门前壁31的方向移动的同时,第二铰链轴42相对导向槽向远离门侧壁32并靠近门前壁31的方向运动,第三铰链轴43相对导向槽向远离门侧壁32和门前壁31的方向运动。另外,本实施例中,在门体30由关闭状态打开至G2的过程中,门体30向内移动的同时并向前移动一定距离,以使门体30快速远离箱体10,有效避免挤压门封条5。
本实施例中,门体30打开第二阶段具有向内移动的趋势。具体的,在门体30由G2旋转打开至G5的过程中,第一铰链轴41相对引导槽向靠近门侧壁32和门前壁31的方向移动一定距离,以使门体30向内移动一定距离。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一铰链轴41相对引导槽向靠近门侧壁32和门前壁31的方向移动的同时,第二铰链轴42相对导向槽向远离门侧壁32并靠近门前壁31的方向运动,第三铰链轴43相对导向槽向靠近门侧壁32并远离门前壁31的方向运动。以上设置使门体30在由G2旋转打开至G5的过程中向内移动。以上设置适用于冰箱放置于橱柜的嵌入式安装使用的情景。门体30打开时向内移动,能够对门体30单纯旋转所带来的第一侧棱W的向外位移进行有效补偿,限定第一侧棱W超出基准平面M0的距离不超出橱柜与冰箱体侧壁之间的距离,有效避免门体30打开时与橱柜100相互干涉,进一步地减少橱柜100空间对所能容纳冰箱大小尺寸的限制,提高对橱柜100空间的利用率。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阶段在上述第一阶段的门体30外移的前提下设置,能够同时兼顾两个阶段不同的需求,增加了冰箱的灵活适用性。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二阶段的设置可单独设置,其不受上述第一阶段门体30由关闭状态打开至G2的过程中门体30外移设置的限制;与上述第二阶段设置配合的门体30由关闭状态打开至G2的设置可与上述第一阶段的设置不同。例如,可设置的,门体30由关闭状态打开至G2的过程中,门体30绕第一铰链轴41旋转。另外可设置的,门体30由关闭状态打开至G2的过程中,门体30亦具有向内移动的运动趋势。同理,第一阶段的设置亦不受第二阶段设置形式的限制。
本实施例中,门体30打开第三阶段具有向外移动的趋势;即门体30在G5继续打开的过程中具有向外移动的趋势。具体的,门体30由G5打开至G10的过程中,第一铰链轴41相对引导槽向远离门侧壁32和门前壁31的方向移动一定距离,以使门体30向外移动一定距离。在第一铰链轴41相对引导槽向远离门侧壁32和门前壁31的方向移动的同时,第二铰链轴42相对导向槽向先向远离门侧壁32并靠近门前壁31的方向运动,再向远离门侧壁32和门前壁31的方向运动,第三铰链轴43相对导向槽先向靠近门侧壁32并远离门前壁31的方向运动,再向靠近门侧壁32和门前壁31的方向运动。以上设置中,G5<90°。即,门体30在向90°打开的过程中,具有向外移动的趋势;其能够减小门体30对取放口的遮挡,方便取放物品,亦能够在确保放置于储藏室内的抽屉能够抽出的前提下,增加抽屉的横向宽度,增大抽屉的空间利用率。另外,在其配合第二阶段共同使用时,在冰箱放置于橱柜的嵌入式安装使用的情景时,门体30后期向外运动能够对门体30前期为避让橱柜向内移动的位移进行补偿,以充分利用橱柜的横向空间,减少因门体30前期内移而对取放口的遮挡。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三阶段的设置可单独设置,其不受上述第一阶段门体30由关闭状态打开至G2的过程中门体30外移设置的限制,亦不受上述第二阶段门体30由G2旋转打开至G5的过程中门体30向内移动设置的限制。与上述第三阶段设置配合的门体30由关闭状态打开至G2的设置可与上述第一阶段的设置不同;同样,与上述第三阶段设置配合的门体30由G2打开至G5的设置可与上述第二阶段的设置不同。
结合图40-图49所示,其中假定门体30绕前一状态的第一中心轴I旋转至相邻的后一状态的位置(门体30由虚线表示),该运动过程中,门体30的旋转轴相对门体30是固定不变的;则在该运动趋势下,门体30打开时,第一侧棱W相对于箱体10位于W`处;第二侧棱N相对于箱体10位于N`;侧封棱H相对于箱体10位于H`。对应的,门体30按照本实施例中的轨迹设置打开至后一状态时(门体30由实线表示),相比于其前一状态,门体30的旋转轴相对于门体30发生了改变;此时,第一侧棱W相对于箱体10位于W处;第二侧棱N相对于箱体10位于N;侧封棱H相对于箱体10位于H。如图40中,虚线所表示的门体30所在位置为门体30绕门体30关闭时相对于门体30的第一中心轴I(I0)单纯旋转至G1时所到达的位置;实线表示的门体30所在的位置为以本发明设置方式旋转打开至G1时所到达的位置;图41中,虚线所表示的门体30所在位置为门体30以本发明旋转方式打开至G1后,再以门体30在打开至G1时相对门体30的第一中心轴I(前一状态的第一中心轴I(I1))为中心轴单纯旋转至G2时所到达的位置;实线表示的门体30所在的位置为以本发明设置方式旋转打开至G2时所到达的位置;同理图42-图49为不同打开角度下以上所述的两种不同打开方式的位置对比示意图。
本发明的设置与门体30绕其前一状态的第一中心轴I单纯旋转的方式进行对比,可知:
门体30由关闭状态打开至G2的过程中,本申请中,第一侧棱所在位置W均位于W`远离第二体侧壁和取放口的一侧;第二侧棱所在位置N均位于N`远离第二体侧壁和取放口的一侧;侧封棱所在位置H均位于H`远离第二体侧壁和取放口的一侧。即,门体30由关闭状态打开至G2的过程中,门体30具有向外并向前运动的趋势。
门体30由G2打开至G5的过程中,本申请中,第一侧棱所在位置W均位于W`靠近第二体侧壁并远离取放口的一侧;第二侧棱所在位置N均位于N`靠近第二体侧壁并远离取放口的一侧;侧封棱所在位置H均位于H`靠近第二体侧壁并远离取放口的一侧。即,门体30由G2打开至G5的过程中,门体30具有向内并向前运动的趋势。
门体30由G5打开至G10的过程中,本申请中,第一侧棱所在位置W均位于W`远离第二体侧壁并靠近取放口的一侧;第二侧棱所在位置N均位于N`远离第二体侧壁并靠近取放口的一侧;侧封棱所在位置H均位于H`远离第二体侧壁并靠近取放口的一侧。即,门体30由G5打开至G10的过程中,门体30具有向外并向后运动的趋势。
以上各阶段的运动趋势与前述各阶段分析中的运动趋势保持一致。
需要说明的是,此处本发明当前状态门体30的位置与假定的门体30由本发明中前一状态绕第一中心轴I单纯旋转至本发明的门体30打开角度时位置的对比具有代表性,其能够代表本发明门体30打开过程中,门体30相对前一状态的运动趋势,在此仅以选定的一些角度进行对比说明,以呈现说明门体30打开时的运动趋势。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第一铰链轴41相对引导部50运动、第二铰链轴42和第三铰链轴43均相对导向部60的运动在不同阶段中能够使门体30向内或向外移动;以上所述的导向轨迹线K的长度不受以上具备所有阶段的限定;其可设置具有其中至少一个阶段运动特性即可。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7-图18所示,还定义有第一参考平面M1和第二参考平面M2。其中,参见图18所示,第一参考平面M1为与基准平面M0相平行并与取放口所在的平面垂直的平面,第一参考平面M1为第二体侧壁所在平面;即,第一参考平面M1为与第一体侧壁(基准平面M0)相平行;第二参考平面M2为储藏室的取放口所在平面。第一参考平面M1和第二参考平面M2在门体30相对箱体10的打开过程中,并不会随之移动,是相对于箱体10保持静止的参考平面。
门体30打开过程中,第一侧棱W随着门体30的打开而运动,其运动轨迹记为第一侧棱轨迹线。在箱体10顶壁所在平面的投影中,门体30打开过程中,第一侧棱W先向远离第一参考平面M1并靠近第二参考平面M2的方向移动,再向靠近第一参考平面M1和第二参考平面M2的方向移动。
门体30打开过程中,第二侧棱N随着门体30的打开而运动,其运动轨迹记为第二侧棱轨迹线。在箱体10顶壁所在平面的投影中,门体30打开过程中,第二侧棱N先向靠近第一参考平面M1和第二参考平面M2的方向移动,再向靠近第一参考平面M1并远离第二参考平面M2的方向移动。
作为一种可设置的方式,在箱体10顶壁的投影中,门体30由关闭状态打开至Gmax的过程中,第二侧棱N沿圆弧运动。即在箱体10顶壁的投影中,门体30由关闭状态打开至Gmax的过程中,第二侧棱N运动所形成的轨迹为圆弧形。具有以上轨迹特征的铰链组件设置,能够在门体30与箱体10配合安装后有效检测装配精度和加工精度,从而能够及时调整,以实现门体30上第二铰链件与箱体10上第一铰链件的高精度配合,满足精细化控制门体30完成旋转并在横向(向内或向外)移动的复杂运动需求。
门体30打开过程中,侧封棱H随着门体30的打开而运动,其运动轨迹记为侧封棱轨迹线。在箱体10顶壁所在平面的投影中,门体30打开过程中,侧封棱H先向靠近第一参考平面M1和第二参考平面M2的方向移动,再向靠近第一参考平面M1并远离第二参考平面M2的方向移动,然后向远离第一参考平面M1并远离第二参考平面M2的方向移动。以上设置侧封棱H最后向远离第一参考平面M1的方向移动,能够减小门体30对取放口的遮挡。
作为一种可设置的方式,在箱体10顶壁的投影中,门体30由关闭状态打开至Gmax的过程中,侧封棱H沿圆弧运动。即在箱体10顶壁的投影中,门体30由关闭状态打开至Gmax的过程中,侧封棱H运动所形成的轨迹为圆弧形。具有以上轨迹特征的铰链组件设置,能够在门体30与箱体10配合安装后有效检测装配精度和加工精度,从而能够及时调整,以实现门体30上第二铰链件与箱体10上第一铰链件的高精度配合,满足精细化控制门体30完成旋转并在横向(向内或向外)移动的复杂运动需求。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第二侧棱N运动所形成的轨迹及侧封棱H运动所形成的轨迹为“圆弧”包括标准的数学定义上的标准圆弧(圆上任意两点间的部分),亦包括因为加工误差或部件微变形或微磨损或预留间隙等原因或本身的表现而与标准数学定义上的标准圆弧有所小偏差、但仍具有圆弧特性(如围绕圆弧较小偏差地波动)的曲线。
本实施例中,在箱体10顶壁所在平面的投影中,侧封棱H与第二侧棱N所在直线记为HN。在门体30打开过程中,在门体30由关闭状态打开至G10的过程中,第二侧棱N位于侧封棱H靠近第一体侧壁的一侧。作为一种可设置的方式,门体30打开至G10时,HN与第二参考平面M2相垂直;一方面使确保门体30具有足够大的最大打开角度,另一方面,避免第二侧棱N随着门体30打开移动至侧封棱H远离第一体侧壁的一侧而遮挡取放口。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中,在箱体10顶壁所在平面内,圆弧形的第二侧棱轨迹线所在圆的圆心记为第二侧棱圆心ON,圆弧形的侧封棱轨迹线所在圆的圆心记为侧封棱圆心OH;其中,第二侧棱轨迹线所在圆的半径小于侧封棱轨迹线所在圆的半径。第二侧棱圆心ON位于侧封棱圆心OH远离取放口并靠近第一体侧壁的一侧,且第二侧棱圆心ON位于第一中心轴I远离第一体侧壁和取放口的一侧;第一中心轴I位于侧封棱圆心OH远离取放口并靠近第一体侧壁的一侧。即,第一中心轴I、第二侧棱圆心ON、侧封棱圆心OH依次远离第一体侧壁;侧封棱圆心OH、第一中心轴I、第二侧棱圆心ON依次远离取放口所在平面。
其中,第二侧棱圆心ON、侧封棱圆心OH、侧封棱圆心OH相互邻近。具体的,在垂直于第一体侧壁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第二侧棱圆心ON与侧封棱圆心OH之间的距离属于0.2mm~0.25mm之间的任一值;第一中心轴I与侧封棱圆心OH之间的距离属于0.3mm~0.4mm之间的任一值。在垂直于取放口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第二侧棱圆心ON与侧封棱圆心OH之间的距离属于3mm~3.5mm之间的任一值;第一中心轴I与侧封棱圆心OH之间的距离属于2mm~2.5mm之间的任一值。
实施例二
本实施二中,如图50-图53所示,冰箱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门体30,两个相对设置的门体30共同配合以打开或关闭取放口。两个门体30其中任意一个远离其门侧壁32的一侧设有侧密封条3;其中,两个门体30关闭时,两个门体30其中任意一个上的侧密封条3与另一个上的侧密封条3密封配合;即在两个门体30关闭时,两个侧密封条3挤压在两个门体30之间的缝隙中,以有效封闭两个门体30及箱体之间的空间,以防止冷空气外溢。
结合实施例二中铰链组件的设置,本实施例中的铰链组件具有第一阶段的运动特性(参见实施例一中,门体30由关闭状态打开至G2的过程中门体30外移,在此不再赘述)。即,本实施二中,门体30在由关闭状态打开至G2的过程中,门体30先向外移动,能够避免两个相对设置的门体30其中一个被打开时带动另一门体30被带动打开,有效减少冷量损失;同时能够有效地减小门体30对取放口的遮挡。
实施例三
结合图50-图53所示,如图54,本实施例三中的冰箱亦设置两个相对设置的门体30,两个相对设置的门体30共同配合以打开或关闭取放口。两个门体30其中任意一个远离其门侧壁32的一侧设有侧密封条3;其中,两个门体30关闭时,两个门体30其中任意一个上的侧密封条3与另一个上的侧密封条3密封配合;即在两个门体30关闭时,两个侧密封条3挤压在两个门体30之间的缝隙中,以有效封闭两个门体30及箱体之间的空间,以防止冷空气外溢。其设置方式与实施例二相同。
与实施例二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三的冰箱可适用于嵌入于橱柜内的情境。
具体的,与实施例二不同的是,结合实施例一中的铰链组件的设置,本实施例三中的铰链组件具有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整体运动特性(参见实施例一中,门体30由关闭状态打开至G2的过程中门体30外移;门体30由G2旋转打开至G5的过程中门体30向内移动;在此不再赘述)。即本实施例三中,铰链组件的使门体30在打开过程中先以第一阶段向外移动的方式运动,再以第二阶段向内移动的方式运动。
具体的,本实施三中,在由门体30关闭状态打开至G2的过程中,门体30先向外移动。门体30在由G2继续打开的过程中,其具有向内移动的趋势。以上设置,一方面能够在门体30打开初期向外移动以避免带动另一门体30打开,减小冷量损失;另一方面可在两门体30分离后使被打开门体30向内移动,能够对门体30单纯旋转所带来的第一侧棱W的向外位移进行有效补偿,限定第一侧棱W超出基准平面M0的距离不超出橱柜与冰箱体侧壁之间的距离,有效避免门体30打开时与橱柜100相互干涉,进一步地减少橱柜100空间对所能容纳冰箱大小尺寸的限制,提高对橱柜100空间的利用率。再者,设置门体30向最大角度打开的过程中保持向内移动,能够减少橱柜对门体30所能打开最大角度的限制,使安装于橱柜内的冰箱的门体30能够打开的最大角度更大。
实施例四
如图55-图63所示,本实施例四中,冰箱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门体30,两个相对设置的门体30共同配合以打开或关闭取放口。其中,两个门体30关闭时,其中一个门体30靠近另一个门体30一侧的内衬面上设有翻转梁9。冰箱的储藏室的顶壁上设有导向轨91,翻转梁9可与导向轨91滑动配合以实现翻转梁9相对门体30不同角度的切换。在两个门体30关闭时,翻转梁9封闭两个门体30及箱体10之间的空隙,以有效防止冷气外溢。
具体的,翻转梁9包括门转梁后盖,门转梁后盖通过第一门铰链、第二门铰链连接于门体30上,且门转梁后盖与两个门铰链之间分别采用扭簧弹性连接;其中,第一门铰链位于第二门铰链的上方。其中,在门转梁后盖的顶部固设有导向块90,导向块90作为翻转梁9的转动部件与导向轨91相配合以实现翻转梁9相对门体30不同角度的切换。
门铰链和门转梁后盖上均有穿扭簧力臂的通孔,利用扭簧将上下门铰链与门转梁后盖连接。具体连接为,第一门铰链与门转梁后盖通过第一扭簧连接,第二门铰链与门转梁后盖通过第二扭簧连接。翻转梁9绕门铰链作旋转运动时,第一扭簧和第二扭簧储存弹性能或释放弹性能,以使门转梁后盖稳定转动并及时复位。
在门体30打开的状态下,翻转梁9由于扭簧扭力(第一扭簧和第二扭簧)的作用,紧紧贴附于门铰链固定于门体30内衬的一侧。
如图61-图63所示,门体30由打开状态关闭时,先对门体30施加外力,在外力作用下,门体30逐渐闭合,门体30关闭达到角度GS时,翻转梁9最顶端的导向块90与导向轨91相接触。
在门体30关闭至角度GS时继续施加外力,门体30沿关闭方向继续运动,翻转梁9最顶端的导向块90进入导向轨91内,导向块90与导向轨91相互作用。在该关闭过程中,由于导向块90受导向轨91的压力作用开始翻转,扭簧在径向上压缩,当翻转梁9翻转过G`F,达到扭簧临界值。之后扭簧开始伸展,以释放扭簧扭力使翻转梁9快速翻转到位;直至门体30关闭,此时扭簧扭力被释放,重新达到松弛状态。门体30关闭后,翻转梁9与门体30上设置的封条接触,有效防止冷气由两对开门式的对缝之间外溢。而若在当翻转梁9翻转至G`F前撤去外力,因扭簧扭转未达到扭簧临界值,导致翻转梁顶部的导向块90进入箱体上的导向轨91后不能有效完成翻转而被卡住,翻转梁无法自动完成翻转,从而造成具有翻转梁的门体30不能关闭到位,导致冰箱低温储物失效。
本实施例四中,第一铰链件位于其远离第一体侧壁的一端的第一配合部,门体30靠近第一铰链件的端部设置有第二配合部,第二配合部用于与第一配合部相配合以实现门体30与箱体10的锁定与解锁。作为一种可设置的方式,第二配合部位于第二铰链件远离门侧壁32的一侧。
门体30由打开状态关闭时,先对门体30施加外力,在外力作用下,门体30逐渐闭合;随着门体30的旋转关闭,第二配合部的自由端逐渐靠近第一配合部。
当门体30关闭至角度GB0时,第二配合部与第一配合部相抵接;然后在外力作用下,门体30继续关闭,第一配合部与第二配合部相互作用,第二配合部发生弹性变形,在外力、第一配合部作用力的共同作用,第二配合部与第一配合部逐渐相互趋近,第二配合部的弹性变形量逐渐增大。
当门体30关闭至角度GB1时,第二配合部的弹性变形量达到门体30关闭过程中的最大变形量。
当门体30关闭达到GB1后继续沿关闭方向运动,第二配合部前期变形所储存的弹性能释放,在其与第一配合部作用力共同作用,第二配合部向松弛状态恢复,并带门体30快速自动关闭到位;直至门体30关闭,第二配合部与第一配合部锁定,实现门体30与箱体10的锁定。以上,GB0>GB1。作为一种可设置的方式,GB0设置为15°~20°其中任一值,GB1设置为3°~8°其中任一值。综上可知,门体30关闭达到GB1后,在第一配合部和第二配合的相互作用下,门体30自动关闭。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门体30关闭过程中,外力持续作用至门体30关闭至GB1后,即在门体30旋转关闭至第二配合部弹性变形量最大后,撤去外力,门体30即可自动完成翻转。而在门体30在关闭至GB1后撤去外力,门体30具有惯性力,惯性力亦具有使门体30保持原有关闭的运动趋势的特性。
综上可知,门体30由角度GB0关闭至角度GB1的过程中,在外力及第一配合部的共同作用下,第二配合部发生弹性变形。
当门体30关闭至GB1时,第二配合部发生弹性变形量达到门体30关闭过程中的最大变形量。
在门体30由GB1至关闭状态的过程中,撤去外力,第二配合部的弹性力释放,门体30快速自动关闭。
即,本实施例四中,在第一配合部和第二配合部的结构设置下,门体30在由GB1至关闭状态的过程中,门体30具有自动关闭的特性。
结合实施例二中铰链组件的设置,本实施例中的铰链组件具有第一阶段的运动特性(参见实施例二中门体由关闭状态打开至Q2的阶段,在此不再赘述)。即,本实施四中,门体30在由关闭状态打开至G2的过程中,门体30向外移动。对应的,门体30在由G2至关闭状态的过程中,门体30具有向内移动的趋势。
作为一种可设置的方式,GB1>G2。即,门体30在自动关闭的过程中(由GB1继续关闭的过程中)具有向内移动的趋势;门体30向内移动,对翻转梁9施加向内的作用力,该作用力促使翻转梁翻转。由于本实施例中,门体30在由GB1继续关闭的过程中,具有自动关闭的特性,且门体30保持向内运动的趋势,则门体30向内移动对翻转梁9施加向内的作用力一直存在,能够确保翻转梁9翻转到位,使门体30关闭到位。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60至图63,门体30包括安装块,安装块安装在门体30上与铰链板40相对的位置,导向部60及第二配合部形成于安装块上。第一配合部形成于铰链板40的延伸部402远离门侧壁32的一侧。
具体参照图60-图63,门体30具有门端盖38。本实施例中,以设置于门体30下端的安装块为例进行说明。结合图60-图63所示,安装块上形成有导向槽。其中,导向槽包括槽底、环绕槽底边沿的周向槽壁;其中,导向槽的槽底上形成有引导槽,导向槽的周向槽壁限定出导向轨迹线K。门体30包括门端盖38,门端盖38上形成有容纳槽37,容纳槽37用于固定安装块。作为一种可实施的方式,安装块放置于容纳槽37内,然后通过第一固定件将安装块与门体30紧固连接。具体的,第一固定件可设置为螺钉等。
作为一种可实施的方式,安装块包括板体81,板体81环绕导向槽的外周侧壁设置。本实施例中,连接安装块与容纳槽37的第一固定件将板体81与门体30固定连接。可设置的,多个第一固定件环绕导向槽分布。
作为一种可设置的方式,容纳槽37的底壁靠近门侧壁32的一侧形成有向门体30内腔凹陷的第一收容部,导向槽至少部分收容至第一收容部内,且导向槽的槽底与第一收容部的内壁相配合;板体81与容纳槽37的底壁相配合,以有效限定导向槽的位置。
作为一种可设置的方式,第一收容部的腔底壁上形成有向门体30内腔凹陷的第二收容部。引导槽安装于第二收容部内,并与第二收容部的内壁相配合,以对引导槽进行限位。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安装块上的第二配合部设置为锁定结构,具体地,第二配合部包括设于板体81远离门侧壁32的一侧的锁钩82。锁钩82向远离门侧壁32的一侧延伸并向靠近门后壁33和门侧壁32的一侧弯折形成,锁钩82的开口朝向板体81(锁钩82的开口朝向门侧壁32),且锁钩82的自由端位于其靠近门后壁33的一侧。
设于铰链板40的远离第一体侧壁一侧的第一配合部设置为止挡部403,止挡部403靠近箱体10的一侧形成有勾挂间隙404。当门体30处于关闭状态时,锁钩82的自由端收容于勾挂间隙404内,止挡部403位于锁钩82内,门体30上的锁钩82勾住铰链板40上的止挡部403,从而锁紧门体30,避免门体30关闭不严而影响冰箱的冷藏冷冻效果;当打开门体30时锁钩82受力发生形变而克服止挡部403的阻挡,从而脱离止挡部403。
锁钩82可包括根接部83和勾挂部84。根接部83与板体81连接,勾挂部84与根接部83连接并向靠近门后壁33和门侧壁32的一侧弯折。螺钉穿设根接部83与门体30连接,以加强根接部83处与门体30的连接强度,以使得锁钩82在脱离止挡部403时仅勾挂部84发生形变。
可设置的,勾挂部84和止挡部403的自由端均呈圆弧状,这样有利于勾挂部84沿圆弧顺畅地勾住止挡部403或者脱离止挡部403。
如图61-图63所示,门体30由打开状态关闭时,在外力作用下,门体30逐渐闭合;随着门体30的旋转关闭,勾挂部84的自由端逐渐靠近止挡部403。如图62所示,当门体30关闭至GB0时,勾挂部84与止挡部403相抵接;然后在外力作用下,门体10继续关闭,止挡部403与勾挂部84相互作用,勾挂部84发生弹性变形,在外力、止挡部403作用力的共同作用,动勾挂部82逐渐进入勾挂间隙404(即,止挡部403进入勾挂部84内)。如图63所示,当门体30关闭至GB1时,勾挂部84的弹性变形量达到门体30关闭过程中的最大变形量。当门体30关闭达到GB1后,勾挂部82前期变形所储存的弹性能逐渐释放,在与止挡部403作用力共同作用,勾挂部82向松弛状态恢复,并带动勾挂部82进一步地进入勾挂间隙404内,使门体30快速自动关闭到位,直至门体30关闭,锁钩82与铰链板40锁定,实现门体30与箱体10的锁定。即门体30关闭达到GB1后,门体30具有自动关闭的特性。
实施例五
本实施例五中的冰箱亦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门体30,两个相对设置的门体30共同配合以打开或关闭取放口。其中,两个门体30关闭时,其中一个门体30靠近另一个门体30一侧的内衬面上设有翻转梁9。冰箱的储藏室的顶壁上设有导向轨91,翻转梁9可与导向轨91滑动配合以实现翻转梁9相对门体30不同角度的切换。在两个门体30关闭时,翻转梁9封闭两个门体30及箱体10之间的空隙,以有效防止冷气外溢。其设置方式与实施例四相同。
另外,同实施例四,本实施例五中亦设置相互配合以在门体30关闭时锁定门体30和箱体10的第一配合部和第二配合部。(同实施例四的设置方式)
且满足GB1>G2。即,门体30在自动关闭的过程中(由GB1继续关闭的过程中)具有向内移动的趋势,能够确保翻转梁9翻转到位,使门体30关闭到位。
与实施例四不同的是,如图64所示,本实施例五的冰箱可适用于嵌入于橱柜内的情境。
具体的,与实施例四不同的是,结合实施例二中的铰链组件的设置,本实施例五中的铰链组件具有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整体运动特性(参见实施例一中,门体30由关闭状态打开至G2的过程中门体30外移;门体30由G2旋转打开至G5的过程中门体30向内移动;在此不再赘述)。即本实施例五中,铰链组件的使门体30在打开过程中先以第一阶段向外移动的方式运动,再以第二阶段向内移动的方式运动。
具体的,本实施四中,在由门体30关闭状态打开至G2的过程中,门体30先向外移动。门体30在由G2继续打开的过程中,其具有向内移动的趋势。以上设置,一方面能够在门体30在由GB1沿关闭方向继续关闭的过程中具有向内移动的趋势,能够确保翻转梁9翻转到位,使门体30关闭到位。另一方面,门体30打开过程中,在门体30先向外移动一定距离后,门体30向内移动,能够对门体30单纯旋转所带来的第一侧棱W的向外位移进行有效补偿,限定第一侧棱W超出基准平面M0的距离不超出橱柜与冰箱体侧壁之间的距离,有效避免门体30打开时与橱柜100相互干涉,进一步地减少橱柜100空间对所能容纳冰箱大小尺寸的限制,提高对橱柜100空间的利用率。再者,设置门体30向最大角度打开的过程中保持向内移动,能够减少橱柜对门体30所能打开最大角度的限制,使安装于橱柜内的冰箱的门体30能够打开的最大角度更大。
实施例六
本实施例六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不设置第一阶段门体30由关闭状态打开至G2向外移动的阶段。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第一铰链件同实施例一中的设置,在此不再赘述。如图65-图67所示,本实施例六中,门体30关闭时的导向部60和引导部50的位置可以与实施例一中门体30打开至G2~G5其中任一角度时的对应的导向部60和导向部的位置相同。为了方便说明,以门体30关闭时导向部60的位置与实施例一中门体30打开至G2时的导向部60的位置相同,门体30关闭时引导部50的位置与实施例一中门体30打开至G2时的引导部50的位置相同为例进行说明,但需要注意,本申请的设置不受该G2的限定。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门体30上的导向部60相对实施例一中的导向部60顺时针旋转G2,门体30上的引导部50相对实施例一中的引导部50顺时针旋转G2。
相对于实施例一中,引导部50与门前壁31的夹角θ设置,本实施例六中,引导部50所门前壁31的夹角为θ-G2。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引导部50所门前壁31的夹角不局限于设置为θ-G2;作为一种设置方式,沿由门后壁33指向门前壁31的方向,引导轨迹线S与门侧壁32的距离呈线性减小。
为了统一描述,引导轨迹线S上的引导位同实施例一,第五引导位I5为引导轨迹线S靠近门侧壁32的端点位,第十引导位I10为引导轨迹线S远离门侧壁32的端点位;第十引导位I10位于第五引导位I5远离门侧壁32和门前壁31的一侧,且引导轨迹线S为直线。即引导部50呈倾斜的直线状,引导槽为倾斜的直线槽。第五引导位I5、第六引导位I6、第七引导位I7、第八引导位I8、第九引导位I9、第十引导位I10依次远离门侧壁32和门前壁31,第二引导位I2、第三引导位I3、第四引导位I4、第五引导位I5依次靠近门侧壁32和门前壁31。
本实施例六中,可设置的,导向轨迹线K包括依次首尾相接的第一导向段K1、第二导向段K2、第三导向段K3、第四导向段K4、第五导向段K5、第六导向段K6、第七导向段K7及第八导向段K8;即导向轨迹线K呈封闭的环状,导向槽为环形的封闭槽,以有效限定第二铰链轴42和第三铰链轴43的运动,同时避免第二铰链轴42和第三铰链轴43由导向槽内脱离。其中,第七导向段K7与第一导向段K1的连接点记为第一连接位a,第一导向段K1与第二导向段K2的连接点记为第二连接位b,第二导向段K2与第三导向段K3的连接点记为第三连接位c,第三导向段K3与第四导向段K4的连接点记为第四连接位d,第四导向段K4与第五导向段K5的连接点记为第五连接位e,第五导向段K5与第六导向段K6的连接点记为第六连接位f,第六导向段K6与第七导向段K7的连接点记为第七连接位g,第七导向段K7与第八导向段K8的连接点记为第八连接位h。
本实施例六中,门体30关闭时,第一铰链轴41位于引导轨迹线S上的第二引导位I2,第二铰链轴42与第八导向段K8相配合;第三铰链轴43与第五导向段K5相配合。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可设置的,门体30关闭时,第一铰链轴41位于引导轨迹线S上的第三引导位I3,第二铰链轴42与第一连接位a相配合;第三铰链轴43与第六导向段K6相配合。此时的引导部50和导向部60相对实施例一中的对应的引导部50和导向部60旋转角度G3。
本实施例六中,第一连接位a位于第五引导位I5靠近门侧壁32的一侧。作为一种可设置的方式,第一连接位a与第五引导位I5所在直线与门前壁31相平行。第二连接位b位于第一连接位靠近门侧壁32和门前壁31的一侧。第二连接位b为导向轨迹线K与门侧壁32距离最小的点。
第三连接位c位于第二连接位b靠近门前壁31并远离门侧壁32的一侧;
第四连接位d位于第三连接位c远离门前壁31和门侧壁32的一侧,且第四连接位d位第二连接位b靠近门前壁31的一侧。
第五连接位e位于第四连接位d靠近门前壁31并远离门侧壁32的一侧;本实施例中,第五连接位e为导向轨迹线K与门前壁31距离最小的点。
第六连接位f位于第五连接位e远离门前壁31和门侧壁32的一侧。作为一种可设置的方式,第六连接位f位于第一连接位a靠近门后壁33的一侧。
第七连接位g位于第六连接位f靠近门侧壁32并远离门前壁31的一侧。作为一种可设置的方式,第七连接位g位于第三连接位c远离门侧壁32的一侧,并位于第四连接位d靠近门侧壁32的一侧。第七连接位g为导向轨迹线K与门前壁31距离最小的点。
第八连接位h位于第七连接位g靠近门侧壁32和门前壁31的一侧。作为一种可设置的方式,第八连接位h位于第一连接位a靠近门侧壁32并远离门前壁31的一侧;并位于第二连接位b远离门侧壁32和门前壁31的一侧。
即在门前壁31所在平面的投影中,第二连接位b、第八连接位h、第一连接位a、第三连接位c、第七连接位g、第四连接位d、第五连接位e、第六连接位f依次远离门侧壁32。本实施例中,在门前壁31所在平面的投影中,第二连接位b、第八连接位h、第一连接位a相邻近。第三连接位c、第七连接位g、第四连接位d相邻近。
作为一种可设置的方式,在门前壁31所在平面的投影中,第二连接位b与第一连接位a之间的距离小于2mm;第二连接位b与第八连接位h之间的距离小于1mm。第三连接位c与第四连接位d之间的距离小于6mm;第三连接位c与第七连接位g之间的距离小于1mm。
而在门侧壁32所在平面的投影中,第五连接位e、第三连接位c、第四连接位d、第二连接位b、第一连接位a、第六连接位f、第八连接位h、第七连接位g依次远离门前壁31。其中,第一连接位a、第六连接位f相邻近;作为一种可设置的方式,在门侧壁32所在平面的投影中,第一连接位a与第六连接位f之间的距离小于0.5mm。
作为一种可设置的方式,第六导向段K6靠近第六连接位f的位置形成有凹点f1。具体的,第六导向段K6于凹点f1处向其导向形心O凸出。作为一种可设置的方式,门体30打开过程中,第二铰链轴42与第二连接位b配合时,第三铰链轴43与凹点f1配合。
门体30打开过程中,第一铰链轴41相对引导槽运动,第二铰链轴42和第三铰链轴43相对导向槽运动。同实施例一中的说明原理,本实施例六中,门体30处于关闭状态时,第一中心轴I位于第五引导位I5,第二中心轴E相对门体30位于E5,第二中心轴F相对门体30位于F5。
如图67-图77所示,本实施例六中,门体30打开角度记为Q0、Q1、Q2、Q3、Q4、Q5、Q6、Q7、Q8。结合本实施例六与实施例一的相关性,以以下8个角度进行说明门体30打开的运动过程中。其中,Q0=0°=G2-G2,Q1=G3-G2,Q2=G4-G2,Q3=G5-G2,Q4=G6-G2,Q5=G7-G2,Q6=G8-G2,Q8`=90°,Q7=G9-G2,Q8=G10-G2。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六中角度与实施例一中的角度关系说明,仅为了图示对应说明本实施例六中的运动情况,本实施例六的中角度不受以上两实施例中角度关系的限制。
门体30关闭时,Q0=0°,第一中心轴I移动至引导轨迹线S的第二引导位I2时,第二中心轴E相对门体30位于E2,第三中心轴F相对门体30位于F2;即轴三角IEF相对门体30位于第二三角位I2E2F2。
门体30打开至Q1=G3-G2时,第一中心轴I移动至引导轨迹线S的第三引导位I3时,第二中心轴E相对门体30位于E3,第三中心轴F相对门体30位于F3;即轴三角IEF相对门体30位于第三三角位I3E3F3。
门体30打开至Q2=G4-G2时,第一中心轴I移动至引导轨迹线S的第四引导位I4时,第二中心轴E相对门体30位于E4,第三中心轴F相对门体30位于F4;即轴三角IEF相对门体30位于第四三角位I4E4F4。
门体30打开至Q3=G5-G2时,第一中心轴I移动至引导轨迹线S的第五引导位I5时,第二中心轴E相对门体30位于E5,第三中心轴F相对门体30位于F5;即轴三角IEF相对门体30位于第五三角位I5E5F5。
门体30打开至Q4=G6-G2时,第一中心轴I移动至引导轨迹线S的第六引导位I6,第二中心轴E相对门体30位于E6,第三中心轴F相对门体30位于F6;即轴三角IEF相对门体30位于第六三角位I6E6F6。
门体30打开至Q5=G7-G2时,第一中心轴I移动至引导轨迹线S的第七引导位I7,第二中心轴E相对门体30位于E7,第三中心轴F相对门体30位于F7;即轴三角IEF相对门体30位于第七三角位I7E7F7。
门体30打开至Q6=G8-G2时,第一中心轴I移动至引导轨迹线S的第八引导位I8,第二中心轴E相对门体30位于E8,第三中心轴F相对门体30位于F8;即轴三角IEF相对门体30位于第八三角位I8E8F8。
门体30打开至Q8`=90°时,第一中心轴I移动至引导轨迹线S的I8`所在的引导位,第二中心轴E相对门体30位于E8`,第三中心轴F相对门体30位于F8`;即轴三角IEF相对门体30位于I8`E8`F8`所限定的三角位。
门体30打开至Q7=G9-G2时,第一中心轴I移动至引导轨迹线S的第九引导位I9,第二中心轴E相对门体30位于E9,第三中心轴F相对门体30位于F9;即轴三角IEF相对门体30位于第九三角位I9E9F9。
门体30打开至Q8=G10-G2时,第一中心轴I移动至引导轨迹线S的第十引导位I10,第二中心轴E相对门体30位于E10,第三中心轴F相对门体30位于F10;即轴三角IEF相对门体30位于第十三角位I10E10F10。
与实施例一中的原理相同,在此不再赘述。可得出,本实施例六中,根据运动的相对性,以箱体10为参照物,门体30相对箱体10具有平行于门后壁33的位移分量和平行于门侧壁32的位移分量。其中,平行于门后壁33的位移分量记为第一方向位移平行于门侧壁32的的位移分量第二方向位移在门体30不同的打开阶段,第一方向位移和第二方向位移的指向会存在不同。
以下,在同实施例一中设置的位移坐标系AOB中,对门体30的移动趋势进行说明。
(1)结合图34、图36-图39,门体30由关闭状态打开至90°的过程中,在门体30相对箱体10逆时针旋转打开过程中,门侧壁32、门后壁33及门前壁31在该阶段的打开过程中亦逆时针旋转。在箱体10顶壁所在平面内,沿由第二侧棱N指向第一侧棱W(门后壁33指向门前壁31)的方向,门侧壁32向外向前延伸;沿由门侧壁32指向门体30上与门侧壁32相对端的方向,门后壁33向内向前延伸。
(1.1)如图36,门体30由关闭状态打开至Q3的过程中,以箱体10为参照物,门体30具有平行于门后壁33并指向背离门侧壁32一侧的第一方向位移平行于门侧壁32并指向背离门前壁31一侧的第二方向位移即第一方向位移指向箱体10的内前侧(向内向前一侧),第二方向位移指向箱体10的内后侧(向内向后一侧)。
如图36所示,在位移坐标系AOB中,门体30由关闭状态打开至Q3的过程中,门体30的第一方向位移位于第二象限内(A<0,B>0),第二方向位移位于第三象限内(A<0,B<0)。对第一方向位移和第二方向位移分别在A轴和B轴上进行位移分解;第一方向位移在A轴上的分位移为在B轴上的分位移为第二方向位移在A轴上的分位移为在B轴上的分位移为其中,本发明的轨迹特征设置下有则有, 即,门体30由关闭状态打开至Q3的过程中,在位移坐标系AOB中,门体30具有第一分位移和第二分位移由此则得出:相对箱体10,门体30具有沿A轴负向运动并向B轴正向运动的趋势;即门体30由关闭状态打开至Q3的过程中,门体30相对箱体10具有向内向前移动的趋势。
(1.2)如图37,结合前述门体30由Q3(Q3<90°)打开至Q8`=90°的过程中门体30的相对箱体10的位移方向说明可知:门体30由Q3打开至90°的过程中,以箱体10为参照物,门体30具有平行于门后壁33并指向门侧壁32一侧的第一方向位移平行于门侧壁32并指向门前壁31一侧的第二方向位移即第一方向位移指向箱体10的外后侧(向外向后一侧),第二方向位移指向箱体10的外前侧(向外向前一侧)。
如图37,在位移坐标系AOB中,门体30由Q3打开至90°的过程中,门体30的第一方向位移位于第四象限内(A>0,B<0),第二方向位移位于第一象限内(A>0,B>0)。对第一方向位移和第二方向位移分别在A轴和B轴上进行位移分解;第一方向位移在A轴上的分位移为在B轴上的分位移为第二方向位移在A轴上的分位移为在B轴上的分位移为其中,本发明的轨迹特征设置下有则有, 即,门体30由Q3打开至90°的过程中,在位移坐标系AOB中,门体30具有第一分位移和第二分位移由此则得出:相对箱体10,门体30具有沿A轴正向运动并向B轴负向运动的趋势;即门体30由Q3打开至90°的过程中,门体30相对箱体10具有向外向后移动的趋势。
如图38所示,当门体30打开至90°时,门侧壁33与取放口所在平面相平行,并与基准平面M0相垂直;此时,门后壁33与基准平面M0相平行,并与取放口所在平面相垂直。即,相对箱体10,沿由第二侧棱N指向第一侧棱W的方向,门侧壁32由内向外延伸,门后壁33由后向前延伸。
门体30打开至90°时,以箱体10为参照物,以箱体10为参照物,门体30具有平行于门后壁33并指向门侧壁32一侧的第一方向位移平行于门侧壁32并指向门前壁31一侧的第二方向位移即第一方向位移指向箱体10的后侧,第二方向位移指向箱体10的外侧。
如图38所示,门体30打开至90°时,在位移坐标系AOB中,门体30的第一方向位移沿B轴并指向B轴负向,第二方向位移沿A轴并指向A轴正向。对第一方向位移和第二方向位移分别在A轴和B轴上进行位移分解;第一方向位移在A轴上的分位移为在B轴上的分位移为第二方向位移在A轴上的分位移为在B轴上的分位移为其中,即门体30打开至90°时,在位移坐标系AOB中,门体30具有第一分位移和第二分位移由此则得出:相对箱体10,门体30具有沿A轴正向运动并向B轴负向运动的趋势;即门体30在90°打开时,门体30相对箱体10具有向外向后移动的趋势。
(2)如图39所示,当门体30由90°旋转打开至Q8(Q8>90°)的过程中,在门体30相对箱体10逆时针旋转过程中,门侧壁32在该阶段的打开过程中亦逆时针旋转。在箱体10顶壁所在平面内,沿由第二侧棱N指向第一侧棱W的方向,门侧壁32向外向后延伸;沿由门侧壁32指向门体30上与门侧壁32相对端的方向,门后壁33向外向前延伸。
门体30由90°旋转打开至Q8的过程中,以箱体10为参照物,门体30具有平行于门后壁33并指向门侧壁32一侧的第一方向位移平行于门侧壁32并指向门前壁31一侧的第二方向位移即第一方向位移指向箱体10的内后侧(向内向后一侧),第二方向位移指向箱体10的外后侧(向外向后一侧)。
如图39所示,在位移坐标系AOB中,门体30由90°向Q8打开的过程中,门体30的第一方向位移位于第三象限内(A<0,B<0),第二方向位移位于第四象限内(A>0,B<0)。对第一方向位移和第二方向位移分别在A轴和B轴上进行位移分解;第一方向位移在A轴上的分位移为在B轴上的分位移为第二方向位移在A轴上的分位移为在B轴上的分位移为其中,本发明的轨迹特征设置下有则有, 即,门体30由90°向Q8的过程中,在位移坐标系AOB中,门体30具有第一分位移和第二分位移由此则得出:相对箱体10,门体30具有沿A轴正向运动并向B轴负向运动的趋势;即门体30由90°向Q8打开的过程中,门体30相对箱体10具有向外向后移动的趋势。
综上,门体30由关闭状态打开至Q8的全过程中,相对箱体10,门体30的运动分为两个阶段,门体30具有先向内移动,再向外运动的趋势。
同实施例一,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中仅以0~90°范围中的一些角度、90°、90°~Gmax=Q8范围内的一些角度作为代表对整体的运动趋势进行说明,但其能够代表对应范围内运动趋势,能够说明具有本发明以上轨迹特征的铰链组件能够使门体30打开过程中具有先向内后向外的运动趋势(向内→向外)。
本实施例六中,门体30打开第一阶段具有向内移动的趋势。具体的,作为一种可设置的方式,在门体30由关闭状态旋转打开至Q3的过程中,在第一铰链轴41相对引导槽向远离门侧壁32并靠近门前壁31方向移动的同时,第二铰链轴42相对导向槽向靠近门前壁31的方向运动,第三铰链轴43相对导向槽向远离门前壁31的方向运动。以上门体30在打开过程中向内移动的设置适用于冰箱放置于橱柜的嵌入式安装使用的情景,一方面可设置在门体30打开的前期阶段,以使门体30向内移动,能够对门体30单纯旋转所带来的第一侧棱W的向外位移进行有效补偿,限定第一侧棱W超出基准平面M0的距离不超出橱柜与冰箱体侧壁之间的距离,有效避免门体30打开时与橱柜100相互干涉,进一步地减少橱柜100空间对所能容纳冰箱大小尺寸的限制,提高对橱柜100空间的利用率。另一方面,本实施例六门体30由向最大角度打开的过程中向内移动,能够减少橱柜对门体30所能打开最大角度的限制,使安装于橱柜内的冰箱的门体30能够打开的最大角度更大。
作为一种可设置的方式,在以上门体30由关闭状态旋转打开至Q3的过程中,第三铰链轴43相对导向槽向远离门前壁31并靠近门侧壁32的方向运动。作为另一种可设置的方式,第三铰链轴43相对导向槽向远离门前壁31的同时并先向远离门侧壁32的方向运动,再向靠近门侧壁32的方向运动。
作为一种可设置的方式,在以上门体30由关闭状态旋转打开至Q3的过程中,第二铰链轴42与第一导向段K1配合;门体30打开至Q3时,第二铰链轴42与第二连接位b相配合。该设置下,第二铰链轴42相对导向槽向靠近门前壁31和门侧壁32的方向运动。
本实施例六中,门体30打开第二阶段具有向外移动的趋势;即门体30在Q3继续打开的过程中具有向内移动的趋势。具体的,作为一种可设置的方式,门体30由Q3打开至Q8的过程中,在第一铰链轴41相对引导槽向远离门侧壁32并靠近门前壁31方向移动的同时,第二铰链轴42相对导向槽向远离门侧壁32并靠近门前壁31的方向运动,第三铰链轴43相对导向槽向靠近门侧壁32的方向运动。作为一种可设置的方式,在第二阶段的打开过程中,第三铰链轴43相对导向槽向先向远离门前壁31的方向运动,再靠近门前壁31的方向运动。以上设置中,Q3<90°。即,门体30在向90°打开的过程中,具有向外移动的趋势;其能够减小门体30对取放口的遮挡,方便取放物品,亦能够在确保放置于储藏室内的抽屉能够抽出的前提下,增加抽屉的横向宽度,增大抽屉的空间利用率。另外,可设置的,其配合本实施例中第一阶段共同使用时,在冰箱放置于橱柜的嵌入式安装使用的情景时,门体30后期向外运动能够对门体30前期为避让橱柜向内移动的位移进行补偿,以充分利用橱柜的横向空间,减少因门体30前期内移而对取放口的遮挡。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六中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可单独设置,不受另一阶段运动情况的限制;亦可先经历第一阶段再经历第二阶段设置。
结合图78-图86所示,其中假定门体30绕前一状态的第一中心轴I旋转至相邻的后一状态的位置(门体30由虚线表示),该运动过程中,门体30的旋转轴相对门体30是固定不变的;则在该运动趋势下,门体30打开时,第一侧棱W相对于箱体10位于W`处;第二侧棱N相对于箱体10位于N`;侧封棱H相对于箱体10位于H`。对应的,门体30按照本实施例中的轨迹设置打开至后一状态时(门体30由实线表示),相比于其前一状态,门体30的旋转轴相对于门体30发生了改变;此时,第一侧棱W相对于箱体10位于W处;第二侧棱N相对于箱体10位于N;侧封棱H相对于箱体10位于H。如图78中,虚线所表示的门体30所在位置为门体30绕门体30关闭时相对于门体30的第一中心轴I(I2)单纯旋转至G1时所到达的位置;实线表示的门体30所在的位置为以本发明设置方式旋转打开至Q1时所到达的位置;图79中,虚线所表示的门体30所在位置为门体30以本发明旋转方式打开至Q1后,再以门体30在打开至Q1时相对门体30的第一中心轴I(前一状态的第一中心轴I(I3))为中心轴单纯旋转至Q2时所到达的位置;实线表示的门体30所在的位置为以本发明设置方式旋转打开至Q2时所到达的位置;同理图80-图86为不同打开角度下以上所述的两种不同打开方式的位置对比示意图。
本发明的设置与门体30绕其前一状态的第一中心轴I单纯旋转的方式进行对比,可知:
门体30由闭状态打开至Q3的过程中,本申请中,第一侧棱所在位置W均位于W`靠近第二体侧壁并远离取放口的一侧;第二侧棱所在位置N均位于N`靠近第二体侧壁并远离取放口的一侧;侧封棱所在位置H均位于H`靠近第二体侧壁并远离取放口的一侧。即,门体30由闭状态打开至Q3的过程中,门体30具有向内并向前运动的趋势。
门体30由Q3打开至Q8的过程中,本申请中,第一侧棱所在位置W均位于W`远离第二体侧壁并靠近取放口的一侧;第二侧棱所在位置N均位于N`远离第二体侧壁并靠近取放口的一侧;侧封棱所在位置H均位于H`远离第二体侧壁并靠近取放口的一侧。即,门体30由Q3打开至Q8的过程中,门体30具有向外并向后运动的趋势。
以上各阶段的运动趋势与前述说明一致。
需要说明的是,此处本发明当前状态门体30的位置与假定的门体30由本发明中前一状态绕第一中心轴I单纯旋转至本发明的门体30打开角度时位置的对比具有代表性,其能够代表本发明门体30打开过程中,门体30相对前一状态的运动趋势,在此仅以选定的一些角度进行对比说明,以呈现说明门体30打开时的运动趋势。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第一铰链轴41相对引导部50运动、第二铰链轴42和第三铰链轴43均相对导向部60的运动在不同阶段中能够使门体30向内或向外移动;以上所述的导向轨迹线K的长度不受以上具备所有阶段的限定;其可设置具有其中至少一个阶段运动特性即可。
综上,本发明实施例一至实施例六从多个角度对本发明的方案进行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各实施例之间,主要说明的是其与其所提到的实施例的区别点,未过多的对相同点进行说明。需要补充的是,作为精准控制门体30旋转打开并向特定方向移动的第一铰链件与第二铰链件的设置,要形成兼具各种轨迹特征的结构设置,需要通过精细化的设计来实现第一铰链件与第二铰链件的协调配合,最终达到精准控制门体30进行复杂的运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为了方便解释,已经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进行了上述说明。但是,上述示例性的讨论不是意图穷尽或者将实施方式限定到上述公开的具体形式。根据上述的教导,可以得到多种修改和变形。上述实施方式的选择和描述是为了更好的解释原理及实际的应用,从而使得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的使用所述实施方式以及适于具体使用考虑的各种不同的变形的实施方式。
Claims (10)
1.冰箱,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箱体,其限定出具有取放口的储藏间,并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体侧壁和第二体侧壁;
门体,其通过铰链组件与所述箱体相连接,以打开或关闭所述取放口;所述门体具有在所述门体关闭时远离所述箱体的门前壁、与所述门前壁相连接并靠近所述铰链组件的门侧壁;
所述铰链组件包括:
第一铰链轴、第二铰链轴及第三铰链轴,其固定于所述箱体上并靠近所述第一体侧壁;所述第二铰链轴、第一铰链轴、第三铰链轴依次远离所述第一体侧壁;相对所述取放口所在平面,所述第一铰链轴、第二铰链轴及第三铰链轴靠近所述门体关闭时的门前壁;
引导部和导向部,其位于所述门体端部,并靠近所述门侧壁;所述引导部限定出呈直线状的引导轨迹线,所述引导轨迹线由其靠近所述门侧壁和门前壁的一端向远离所述门侧壁和门前壁的方向延伸;所述导向部限定出封闭环状的导向轨迹线,所述导向轨迹线环绕所述引导轨迹线;
其中,所述第一体侧壁和第二体侧壁的排布方向定义为横向;所述门体由关闭状态打开的过程中,所述第一铰链轴相对所述引导部沿所述引导轨迹线做与所述门侧壁倾斜的直线运动,所述第二铰链轴和第三铰链轴均相对所述导向部运动,所述门体打开所述取放口并沿横向移动一定距离;
所述导向轨迹线包括第二导向段K2;沿由所述门侧壁指向所述门体上与所述门侧壁相对的一端,所述第二导向段K2向远离所述门侧壁和门前壁的方向延伸;
所述门体打开至90°时,所述第一铰链轴的中心轴和第二铰链轴的中心轴所在直线与所述门前壁相垂直,所述第二铰链轴与所述第二导向段K2过盈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轨迹线包括位于所述第二导向段K2远离所述门前壁一侧的第五导向段K5;所述门体打开至90°时,所述第三铰链轴与所述第五导向段K5过盈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铰链轴的中心轴记为第一中心轴I,所述第二铰链轴的中心轴记为第二中心轴E,所述第三铰链轴的中心轴记为第三中心轴F;
在箱体顶壁所在平面的投影中,所述第一中心轴I、第二中心轴E及第三中心轴F形成轴三角IEF;其中,所述轴三角IEF为钝角三角形,且∠FIE为钝角。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箱体顶壁所在平面的投影中,所述轴三角IEF的最长边EF位于所述轴三角形IEF的顶点I远离取放口的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3-4其中任一项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箱体顶壁所在平面的投影中,所述第一中心轴I与第二中心轴E所在直线IE与所述取放口相平行,所述第三中心轴F位于所述第一中心轴I与第二中心轴E所在直线IE远离所述取放口的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轨迹线与所述门前壁的夹角记为θ;θ属于20°~45°其中任一值;
所述门体打开时,所述第一铰链轴沿沿所述引导轨迹线做相对所述门前壁倾斜的直线运动。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轨迹线包括第一导向段K1、第三导向段K3、第四导向段K4、第五导向段K5、第六导向段K6及第七导向段K7;所述第一导向段K1、第二导向段K2、第三导向段K3、第四导向段K4、第五导向段K5、第六导向段K6及第七导向段K7依次首尾相接;
其中,所述第七导向段K7与第一导向段K1的连接点记为第一连接位a;所述第一导向段K1、第二导向段K2、第三导向段K3、第四导向段K4、第五导向段K5、第六导向段K6、第七导向段K7依次相接的连接点依次记为第二连接位b、第三连接位c、第四连接位d、第五连接位e、第六连接位f、第七连接位g;
在所述门前壁所在平面的投影中,所述第七连接位g、第一连接位a、第二连接位b、第六连接位f、第三连接位c、第五连接位e、第四连接位d依次远离所述门侧壁;
在所述门侧壁所在平面的投影中,所述第二连接位b、第三连接位c、第四连接位d、第一连接位a、第五连接位e、第七连接位g、第六连接位f依次远离所述门前壁。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门体具有与所述门前壁相对设置的门后壁;所述门后壁与所述门侧壁相交形成第二侧棱N;
所述取放口所在平面记为第二参考平面M2;所述第二体侧壁所在平面记为第一参考平面M1,所述第一参考平面M1与所述第二参考平面M2相垂直;所述第一参考平面M1和第二参考平面M2在所述门体相对所述箱体的打开过程中相对所述箱体保持静止;
在所述箱体顶壁所在平面的投影中,所述门体由关闭状态打开的过程中,所述第二侧棱N先向靠近所述第一参考平面M1和第二参考平面M2的方向移动,再向靠近所述第一参考平面M1并远离第二参考平面M2的方向移动;
所述门体打开至最大角度Gmax的过程中,所述第二侧棱的运动轨迹为圆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门后壁上设有门封条;在所述门体关闭时,所述门封条与环绕所述取放口的箱体前端面相贴合;所述门封条包括靠近所述门侧壁并远离所述门前壁的侧封棱H;
在所述箱体顶壁所在平面的投影中,所述门体由关闭状态打开的过程中,所述侧封棱H先向靠近所述第一参考平面M1和第二参考平面M2的方向移动,再向靠近所述第一参考平面M1并远离第二参考平面M2的方向移动;
所述门体打开至最大角度Gmax的过程中,所述侧封棱H的运动轨迹为圆弧。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箱体顶壁所在平面内,圆弧形的第二侧棱的运动轨迹所在圆的圆心记为第二侧棱圆心ON,圆弧形的侧封棱的运动轨迹所在圆的圆心记为侧封棱圆心OH;
其中,所述第二侧棱的运动轨迹所在圆的半径小于侧封棱的运动轨迹所在圆的半径;
所述第一铰链轴的中心轴、第二侧棱圆心ON、侧封棱圆心OH依次远离所述第一体侧壁;且所述侧封棱圆心OH、第一铰链轴的中心轴、第二侧棱圆心ON依次远离所述取放口所在平面。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0620568.2A CN116753660A (zh) | 2023-05-29 | 2023-05-29 | 冰箱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0620568.2A CN116753660A (zh) | 2023-05-29 | 2023-05-29 | 冰箱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6753660A true CN116753660A (zh) | 2023-09-15 |
Family
ID=879505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0620568.2A Pending CN116753660A (zh) | 2023-05-29 | 2023-05-29 | 冰箱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6753660A (zh) |
-
2023
- 2023-05-29 CN CN202310620568.2A patent/CN116753660A/zh active Pending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5307365B (zh) | 冰箱 | |
CN116753660A (zh) | 冰箱 | |
CN116697667A (zh) | 冰箱 | |
CN116576611A (zh) | 冰箱 | |
CN116989522A (zh) | 冰箱 | |
CN116753661A (zh) | 冰箱 | |
CN116659159A (zh) | 冰箱 | |
CN116659158A (zh) | 冰箱 | |
CN116576612A (zh) | 冰箱 | |
CN116592559A (zh) | 冰箱 | |
CN116576610A (zh) | 冰箱 | |
CN116625047A (zh) | 冰箱 | |
CN116817521A (zh) | 冰箱 | |
CN116592556A (zh) | 冰箱 | |
CN116697668A (zh) | 冰箱 | |
CN116717941A (zh) | 冰箱 | |
CN116678160A (zh) | 冰箱 | |
CN116592557A (zh) | 冰箱 | |
CN116717939A (zh) | 冰箱 | |
CN116642286A (zh) | 冰箱 | |
CN116817520A (zh) | 冰箱 | |
CN116678161A (zh) | 冰箱 | |
CN116839286A (zh) | 冰箱 | |
CN116753659A (zh) | 冰箱 | |
CN116592558A (zh) | 冰箱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