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711125A - 电极组件和包含该电极组件的电池单元 - Google Patents

电极组件和包含该电极组件的电池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711125A
CN116711125A CN202280008275.2A CN202280008275A CN116711125A CN 116711125 A CN116711125 A CN 116711125A CN 202280008275 A CN202280008275 A CN 202280008275A CN 116711125 A CN116711125 A CN 11671112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ctive material
material layer
positive electrode
electrode active
electrode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0827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安徐伶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G Energy Solution Ltd
Original Assignee
LG Energy Solution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Energy Solution Ltd filed Critical LG Energy Solution Ltd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KR2022/016168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23068875A1/ko
Publication of CN1167111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71112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8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235Safety or regulating additives or arrangements in electrodes, separators or electrolyt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2Selection of inactive substances as ingredients for active masses, e.g. binders, fill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2004/026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polarity
    • H01M2004/028Positive electrod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电极组件包含:正极,所述正极包含正极集流体和位于所述正极集流体上的正极活性材料层;以及负极,所述负极包含负极集流体和位于所述负极集流体上的负极活性材料层,其中所述正极和所述负极以所述正极活性材料层和所述负极活性材料层彼此相对的方向布置,其中所述正极包含绝缘涂层,所述绝缘涂层从所述正极活性材料层的端部覆盖到所述正极活性材料层的至少一部分,并且其中所述绝缘涂层包含至少一个突出部,所述突出部基于所述正极活性材料层的端部向所述正极活性材料层的中心部突出。

Description

电极组件和包含该电极组件的电池单元
[技术领域]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在韩国知识产权局于2021年10月21日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No.10-2021-0141113和于2022年10月21日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No.10-2022-0136343的权益,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引入作为参考。
本公开涉及一种电极组件和包含该电极组件的电池单元,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通过在使容量损失最小化的同时防止N/P比的反转来防止锂离子沉积的电极组件。
[背景技术]
随着技术发展和对移动设备的需求增加,对作为能源的二次电池的需求迅速增加。特别地,二次电池作为用于电力驱动装置(例如电动自行车\电动车辆和混合电动车辆)的能源以及用于移动装置(例如移动电话、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和可穿戴装置)的能源已经引起相当大的注意。
二次电池可以通过将由正极、负极和隔膜组成的电极组件插入壳体中,然后密封该壳体而形成。在此,二次电池用电极例如正极或负极被配置为使得可在集流体上形成活性材料层和未形成活性材料层的未涂覆部。活性材料层可以通过涂覆活性材料浆料来形成。此外,活性材料层的形成可包含轧制工艺,以增加对电极集流体的粘附力并增加活性材料的容量密度。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极组件,其通过在使容量损失最小化的同时防止N/P比的反转来防止锂离子的沉积。
本公开的目的不限于前述目的,并且本领域技术人员从以下详细描述和附图中应当清楚地理解本文未提及的其他目的。
[技术方案]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电极组件,该电极组件包含:正极,其包含正极集流体和位于所述正极集流体上的正极活性材料层;以及负极,其包含负极集流体和位于所述负极集流体上的负极活性材料层,其中,所述正极和所述负极以所述正极活性材料层和所述负极活性材料层彼此相对的方向布置,其中,所述正极包含绝缘涂层,所述绝缘涂层从所述正极活性材料层的端部覆盖到所述正极活性材料层的至少一部分,并且其中,所述绝缘涂层包含至少一个突出部,所述至少一个突出部基于所述正极活性材料层的端部向所述正极活性材料层的中心部突出。
所述正极集流体可包含未设置所述正极活性材料层的第一未涂覆部,并且所述负极集流体可包含未设置所述负极活性材料层的第二未涂覆部。
所述绝缘涂层基于第一未涂覆部和所述正极活性材料层之间的边界线可延伸到第一未涂覆部的至少一部分。
此时,基于第一未涂覆部的总面积,所述绝缘涂层可以以10%至50%的范围覆盖第一未涂覆部,并且所述绝缘涂层中的覆盖所述正极活性材料层和第一未涂覆部的比率是2:1至1:2的宽度比。
随着向第一未涂覆部靠近,所述正极活性材料层的端部被制成比所述正极活性材料层的中心部的厚度薄,并且随着向第二未涂覆部靠近,所述负极活性材料层的端部被制成比所述负极活性材料层的中心部的厚度薄。
基于所述正极活性材料层与第一未涂覆部之间的边界线,所述突出部的长度可以是至面对所述负极活性材料层中具有下述厚度的区域的正极活性材料层的长度:该厚度相对于所述负极活性材料层的中心部的厚度为0.9至1.0。所述正极活性材料层的一部分可以具有与所述正极活性材料层的中心部的厚度相同的厚度。
所述突出部的宽度可以是相对于所述正极活性材料层的宽度为20%至50%的范围除以所述突出部的数量的绝对值的范围。
第一未涂覆部的长度可以等于或大于第二未涂覆部的长度。
所述突出部可以由两个或更多个可相互间隔开的突出部形成。
此时,所述突出部可相互间隔开的距离等于或小于突出部的宽度。
所述绝缘涂层可以由锂离子不通过的材料制成。
可以在所述正极和所述负极之间设置隔膜。。
根据本公开的又一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包含上述电极组件的电池单元。
[附图说明]
图1是传统电极组件的截面图;
图2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电极组件的一部分的截面图;
图3是示出包含在图2的电极组件中的正极的截面图;以及
图4是图3的正极的顶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公开的各种实施方式,使得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容易地实施它们。本公开可以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进行修改,并且不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
为了清楚地描述本公开,将省略与描述无关的部分,并且在整个描述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元件。
此外,在附图中,为了便于描述,任意地示出了每个元件的尺寸和厚度,并且本公开不必限于附图中示出的那些。在附图中,为了清楚起见,夸大了层、区域等的厚度。在附图中,为了便于描述,部分的厚度和面积被夸大示出。
此外,在整个说明书中,当一部分被提到“包含”或“含有”某一组件时,其意指该部分可进一步包含其它组件,而不排除其它组件,除非另有说明。
此外,在整个说明书中,当提到“平面”时,它是指从上侧观察目标部分,并且当提到“横截面”时,它是指从垂直切割的横截面的侧面观察目标部分。
在下文中,将描述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电极组件。然而,虽然将主要描述电极组件的一个正极和一个负极,但是电极组件不一定限于此,并且甚至可以以相同或类似的方式描述其中交替布置多个正极和多个负极的结构。
图1是示出传统电极组件的截面图。
参照图1,传统的电极组件包含正极10和负极20,其中正极10被构造为使正极活性材料层15位于正极集流体11上,并且负极20被构造为使负极活性材料层25位于负极集流体21上。
通常,关于正极10和负极20,N/P比被测量为电池的安全性和容量的指标。这里,N/P比是这样的值:负极充电容量减去负极不可逆容量的值除以正极充电容量减去正极不可逆容量和负极不可逆容量中的较大值的值。
此时,N/P比通常应为100或更大,因为其对安全性和容量具有显著影响。换言之,与此不同,如果N/P比小于100,则可以表示N/P比已经反转,这导致锂离子在充电和放电期间容易沉积在负极20的表面上,并且电池的安全性在高速率充电和放电期间迅速劣化的问题。
因此,对于正极10和负极20,需要设计正极10和负极20的尺寸、位置、形状等,使得N/P比为100或更大。
参见图1,锂离子从正极活性物质层15向负极活性物质层25迁移。此时,通常,由于过程中正极浆料或负极浆料的流动性,正极活性材料层15的端部和负极活性材料层25的端部的厚度逐渐变薄。
此时,由于正极活性材料层15的端部和负极活性材料层25的端部之间的位置和/或厚度差,出现了在正极活性材料层15的端部和负极活性材料层25的端部彼此相对的位置处N/P比反转的问题。特别地,当负极活性材料层25的端部变薄的程度大于正极活性材料层15的端部变薄的程度时,这种问题更可能发生。
当以这种方式反转N/P比时,存在锂离子不完全从正极活性材料层15迁移到负极活性材料层25的问题,并且一部分锂离子沉积在负极20的表面上。
因此,与传统的电极组件不同,需要开发一种在使容量损失最小化同时通过防止N/P比的反转而防止锂离子沉积的电极组件和包含该电极组件的电池单元。
图2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电极组件的一部分的截面图。
参照图2,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电极组件包含正极100,正极100包含正极集流体110和位于正极集流体110上的正极活性材料层150;以及负极200,负极200包含负极集流体210和位于负极集流体210上的负极活性材料层250。
更具体地,正极100和负极200可以以正极活性材料层150和负极活性材料层250彼此相对的方向布置。此外,虽然在图2中未示出,但是隔膜(未示出)可以位于正极100和负极200之间。更具体地,隔膜(未示出)可位于彼此相对的正极活性材料层150和负极活性材料层250之间。
正极集流体110没有特别限制,只要其具有导电性而不引起相应电池的化学变化即可。例如,不锈钢、铝、镍、钛、煅烧碳,或通过用碳、镍、钛或银等对铝或不锈钢的表面进行表面处理而形成的材料。
正极活性材料层150可以以如下形式制造:其中将包含正极活性材料的正极浆料附着或施加到正极集流体110上,并且除了正极活性材料之外,正极浆料还可以包含导电材料和聚合物材料。
正极活性材料可包含例如锂钴氧化物(LiCoO2)、锂镍氧化物(LiNiO2);锂锰氧化物;锂铜氧化物(Li2CuO2);氧化钒;镍位型锂镍氧化物;锂锰复合氧化物;具有尖晶石结构的锂锰复合氧化物;LiMn2O4,其中式中的一部分Li被碱土金属离子取代、二硫化物化合物;Fe2(MoO4)3等。
负极集流体210没有特别限制,只要其具有高导电性而不引起相应电池的化学变化即可。例如,铜、不锈钢、铝、镍、钛、煅烧碳,或通过用碳、镍、钛或银等,和铝-镉合金等对铜或不锈钢的表面进行表面处理而形成的材料。
负极活性材料层250可以以如下形式制造:其中将包含负极活性材料的负极浆料附着或施加到负极集流体210上,并且除了负极活性材料之外,负极浆料还可以包含导电材料和聚合物材料。
作为负极活性材料,可以使用本领域常用的锂二次电池用负极活性材料。在一个实例中,可以使用诸如锂金属、锂合金、石油软木、活性炭、石墨、硅、锡、金属氧化物或其它碳材料等材料。
隔膜(未示出)分隔正极100和负极200,并提供用于迁移锂离子的通道。可使用任何隔膜而无特别限制,只要其通常用作锂二次电池中的隔膜即可。特别地,优选对电解质具有优异的保湿能力同时对电解质离子的迁移具有低电阻的隔膜。
参照图2,正极集流体110可包含未设置正极活性材料层150的第一未涂覆部110a,负极集流体210可包含未设置负极活性材料层250的第二未涂覆部210a。这里,正极极耳(未示出)可以连接到第一未涂覆部110a的一部分,负极极耳(未示出)可以连接到第二未涂覆部210a的一部分。由此,正极100和负极200可以通过正极极耳(未示出)和负极极耳(未示出)电连接到相互不同的正极100或200,并且可以电连接到外部部件。
更具体地,第一未涂覆部110a的长度可以等于或大于第二未涂覆部210a的长度。换言之,正极活性材料层150的端部与正极集流体110的端部之间的距离可以等于或大于负极活性材料层250的端部与负极集流体210的端部之间的距离。即,由于负极活性材料层250的端部位于正极活性材料层150的端部的外侧,因此负极活性材料层250的面积可以大于正极活性材料层150的面积。
因此,在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电极组件中,面向正极活性材料层150的端部的负极活性材料层250的反应面积相对较大,使得锂离子可以容易地从正极活性材料层150的端部迁移到负极活性材料层250。即,本实施方式可以最小化N/P比反转的风险,并且还可以防止锂离子沉积。
图3是示出包含在图2的电极组件中的正极的截面图。图4是图3的正极的顶视图。
参照图3和图4,正极100包含绝缘涂层115,其从正极活性材料层150的端部覆盖到正极活性材料层150的至少一部分。换言之,基于第一未涂覆部110a和正极活性材料层150之间的边界线,绝缘涂层115可覆盖正极活性材料层150的至少一部分。
这里,绝缘涂层115可以由锂离子不能通过的材料制成。在一个示例中,绝缘涂层115可以由诸如聚偏二氟乙烯(PVDF),PVDF和陶瓷的混合物,陶瓷和SBR(苯乙烯丁二烯橡胶)的混合物的材料制成。然而,本公开不限于此,并且锂离子不能通过的任何材料可以包含在本实施方式中。
由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电极组件可以通过覆盖在正极活性材料层150的一部分上的绝缘涂层115来调节面向负极活性材料层250的端部的正极活性材料层150的面积。即,相对地控制面向正极活性材料层150的端部的负极活性材料层250的反应面积,从而防止N/P比反转。
此外,基于第一未涂覆部110a和正极活性材料层150之间的边界线,绝缘涂层115可以延伸到第一未涂覆部110a的至少一部分。换言之,绝缘涂层115可以基于第一未涂覆部110a和正极活性材料层150之间的边界线分别向第一未涂覆部110a和正极活性材料层150延伸。
此时,基于第一未涂覆部110a的总面积S,绝缘涂层115可以在10%至50%的范围S1内覆盖第一未涂覆部110a。
当绝缘涂层115超出上述范围覆盖太多的第一未涂覆部110a时,可在极耳的区域中形成绝缘涂层115,这可因此影响导电性。当绝缘涂层覆盖过小的第一未涂覆部时,正极活性材料层150和第一未涂覆部110a之间的边界线可能暴露,这不是优选的。
此外,只要是覆盖正极活性材料层150的一部分和第一未涂覆部110a的一部分的形状,面积比不受限制,但是例如,覆盖正极活性材料层150和第一未涂覆部110a的比率可以是面积比(S2:S1)为2:1至1:2。
当正极活性材料层150被太多地覆盖时,容量损失可能增加,而当它被太少地覆盖时,不能充分地获得防止N/P比反转的效果。因此,更优选地,绝缘涂层115在上述宽度比内覆盖正极活性材料层150和第一未涂覆部110a。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电极组件被配置为使得绝缘涂层115覆盖第一未涂覆部110a和正极活性材料层150之间的边界线,从而可以进一步改善通过绝缘涂层115防止N/P比反转的效果。
参照图3和图4,绝缘涂层115包含至少一个突出部,该突出部基于正极活性材料层150的端部向正极活性材料层150的中心部突出。在一个示例中,至少一个突出部可以具有如图4所示的正方形形状。然而,至少一个突出部的形状不限于此,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包含能够覆盖正极活性材料层150同时相互间隔开的任何形状。
由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电极组件可以通过包含在绝缘涂层115中的突出部的尺寸和/或形状来调节正极活性材料层150中的面向负极活性材料层250的边缘的面积。即,通过调节面向正极活性材料层150的端部的负极活性材料层250的反应面积,可以防止N/P比反转。
参照图2,随着向第一未涂覆部靠近,正极活性材料层150的端部被制成比正极活性材料层150的中心部的厚度薄,并且随着向第二未涂覆部靠近,负极活性材料层250的端部被制成比负极活性材料层250的中心部的厚度薄。更具体地,在正极100中,当将正极浆料施加到正极集流体110上时,由于正极浆料的流动性,位于正极活性材料层150与第一未涂覆部110a之间的边界处的正极活性材料层150的厚度可逐渐减小。这即使在负极200的情况下也可以类似地解释。
此外,在正极活性材料层150中,除了正极活性材料层150的两个端部之外的剩余部分可以称为正极活性材料层150的中心部。这里,与正极活性材料层150的端部不同,正极活性材料层150的中心部可以具有平坦的厚度。这里,平坦厚度可以意味着相互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厚度。这即使在负极200的情况下也可以类似地解释。
参照图2和图4,突出部可以从正极活性材料层150的端部延伸到正极活性材料层150的一部分。这里,正极活性材料层150的一部分可以具有与正极活性材料层150的中心部相同的厚度。
在此,突出部的长度d1可以基于面向正极活性材料层150的负极活性材料层250的厚度来确定。
通常,电极组件被设计为使得基于诸如正极活性材料层150的平坦部分如中心部和负极活性材料层250的平坦部分如中心部,N/P比为110或更大,并且这样的值可以被称为预先设计的N/P比。此时,面向正极活性材料层150的平坦部分如中心部的负极活性材料层250的厚度相对于负极活性材料层250的中心部的厚度可以满足100/A或更大(A=预先设计的N/P比)。在一个实例中,当预先设计的N/P比为110时,面向正极活性材料层150的平坦部分如中心部的负极活性材料层250的厚度相对于负极活性材料层250的中心部的厚度应为约0.9或更大。
因此,如果面向正极活性材料层150的负极活性材料层250的厚度相对于负极活性材料层250的中心部的厚度为0.9或更大,则相应部分中的N/P比可被视为具有100或更大的值。
更具体地,参照图3和图4,基于正极活性材料层150和第一未涂覆部110a之间的边界线,突出部的长度d1可以是至面对负极活性材料层250中具有下述厚度的区域的正极活性材料层150的长度:该厚度相对于所述负极活性材料层的中心部的厚度为0.9至1.0。
因此,突出部的长度d1包含在上述范围内,使得N/P比可以具有100或更大的值,并且还可以防止锂离子的沉积。
与此不同,当基于正极活性材料层150和第一未涂覆部110a之间的边界线,突出部的长度d1为至面对负极活性材料层250中具有下述厚度的区域的正极活性材料层150的长度:该厚度相对于所述负极活性材料层的中心部的厚度小于0.9时,N/P比可以具有小于100的值。即,在这种情况下,N/P比可能反转,这可能引起锂离子容易沉积的问题。
此外,突出部的宽度d3可以在相对于正极活性材料层150的宽度(即,正极活性材料层与第一未涂覆部之间的界面的方向)为20%至50%的范围除以突出部的数量的绝对值的范围内。
例如,当形成两个突出部时,每个突出部的宽度d3相对于正极活性材料层150的宽度可以是10%(20/2)至25%(50/2),并且当如图4所示形成5个突出部时,每个突出部的宽度d3相对于正极活性材料层150的宽度可以在4%(20/5)至10%(50/5)的范围内。
此外,在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电极组件中,绝缘涂层115位于正极100上,并且从正极活性材料层150向负极活性材料层250迁移的锂离子迁移到如图2所示的未形成绝缘涂层115的正极活性材料层150,并且可以迁移到正极活性材料层150的外部。
然而,在这种情况下,随着锂离子的迁移距离由于绝缘涂层115而增加,可能发生正极活性材料层150中的一部分锂离子在充电和放电期间不参与反应,从而导致容量损失的问题。
考虑到上述问题,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电极组件被配置为使得突出部由绝缘涂层115中的两个或更多个突出部形成,如图4所示,并且这些突出部可以相互间隔开。换言之,可以形成两个或更多个突出部以使突出部之间的正极活性材料层150朝向负极活性材料层250暴露。
因此,正极活性材料层150中的一部分锂离子可以通过在绝缘涂层115的突出部之间暴露的正极活性材料层150迁移到负极活性材料层250。
即,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电极组件可以用绝缘涂层115覆盖正极活性材料层150的一部分以防止N/P比的反转,并且还可以使正极活性材料层150的一部分朝向位于绝缘涂层115的突出部之间的负极活性材料层250暴露,由此使由于绝缘涂层115引起的容量损失最小化。
此外,参照图4,在绝缘涂层115中,突出部相互间隔开的距离d2可以等于或小于突出部的宽度d3。
在一个示例中,突出部相互间隔开的距离d2可以大于突出部的宽度d3的2/3且小于突出部的宽度d3。这是考虑到包含在其中设置有绝缘涂层115的正极活性材料层150中的锂离子可以向左、向右和向下迁移,并且锂离子可以从两侧迁移而计算的。
然而,本公开不限于此,并且突出部相互间隔开的距离d2,只要能够最小化由于绝缘涂层115引起的容量损失,同时最大化绝缘涂层115防止N/P比反转的效果,就可以包含在本实施方式中。
因此,包含在上述范围内的所述突出部相互间隔开的距离d2,就可以最小化由于绝缘涂层115引起的容量损失,同时通过绝缘涂层115防止N/P比反转。
与此不同,当突出部相互间隔开的距离d2过小时,朝向负极活性材料层250暴露的正极活性材料层150的面积过度减小,使得由于绝缘涂层115引起的容量损失可能增加。此外,当突出部相互间隔开的距离d2太大时,由绝缘涂层115覆盖的正极活性材料层150的面积过小,从而可降低由于绝缘涂层115引起的防止N/P比反转的效果。
同时,根据本公开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电池单元包含上述电极组件。此外,电池单元可以以多个堆叠的形状包含在电池模块内。此外,一个或多个电池模块可封装在组壳中以形成电池组。
上述电池模块或包含该电池模块的电池组可应用于各种装置。这样的装置可以应用于诸如电动自行车、电动车辆或混合动力车辆等车辆装置,但是本公开不限于此,并且可以应用于可以使用电池模块或包含电池模块的电池组的各种装置,这也落入本公开的范围内。
尽管上面已经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公开的范围不限于此,并且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中描述的本发明的原理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进行各种修改和改进。
[附图标记说明]
100:正极
110:正极集流体
110a:第一未涂覆部
115:绝缘涂层
150:正极活性材料层
210:负极集流体
210a:第二未涂覆部
250:负极活性材料层
200:负极
[产业实用性]
根据实施方式,本公开涉及一种电极组件以及包含该电极组件的电池单元,在该电极组件中,正极包含从正极活性材料层的端部覆盖到正极活性材料层的至少一部分的绝缘涂层。绝缘涂层包含基于正极活性材料层的端部朝向正极活性材料层的中心部突出的至少一个突出部,从而能够通过防止N/P比的反转而防止锂离子的沉积,同时使容量损失最小化。
本公开的效果不限于上述效果,并且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从所附权利要求的描述中清楚地理解上文未描述的其它附加效果。

Claims (15)

1.一种电极组件,所述电极组件包含:
正极,其包含正极集流体和位于所述正极集流体上的正极活性材料层;以及
负极,其包含负极集流体和位于所述负极集流体上的负极活性材料层,
其中,所述正极和所述负极以所述正极活性材料层和所述负极活性材料层彼此相对的方向布置,
其中,所述正极包含绝缘涂层,所述绝缘涂层从所述正极活性材料层的端部覆盖到所述正极活性材料层的至少一部分,并且
其中,所述绝缘涂层包含至少一个突出部,所述至少一个突出部基于所述正极活性材料层的端部向所述正极活性材料层的中心部突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组件,其中:
所述正极集流体包含未设置所述正极活性材料层的第一未涂覆部,和
所述负极集流体包含未设置所述负极活性材料层的第二未涂覆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极组件,其中:
所述绝缘涂层基于第一未涂覆部和所述正极活性材料层之间的边界线延伸到第一未涂覆部的至少一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极组件,其中:
基于第一未涂覆部的总面积,所述绝缘涂层以10%至50%的范围覆盖第一未涂覆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极组件,其中:
所述绝缘涂层中的覆盖所述正极活性材料层和第一未涂覆部的比率是2:1至1:2的宽度比。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极组件,其中:
随着向第一未涂覆部靠近,所述正极活性材料层的端部被制成比所述正极活性材料层的中心部的厚度薄,以及
随着向第二未涂覆部靠近,所述负极活性材料层的端部被制成比所述负极活性材料层的中心部的厚度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极组件,其中:
基于所述正极活性材料层与第一未涂覆部之间的边界线,所述突出部的长度是至面对所述负极活性材料层中具有下述厚度的区域的正极活性材料层的长度:该厚度相对于所述负极活性材料层的中心部的厚度为0.9至1.0。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极组件,其中:
所述正极活性材料层的一部分具有与所述正极活性材料层的中心部的厚度相同的厚度。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组件,其中:
所述突出部的宽度是相对于所述正极活性材料层的宽度为20%至50%的范围除以所述突出部的数量所得的绝对值的范围。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极组件,其中:
第一未涂覆部的长度等于或大于第二未涂覆部的长度。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组件,其中:
所述突出部由两个或更多个相互间隔开的突出部形成。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极组件,其中:
所述突出部相互间隔开的距离等于或小于突出部的宽度。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组件,其中:
所述绝缘涂层由锂离子不通过的材料制成。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组件,其中:
在所述正极和所述负极之间设置隔膜。
15.一种电池电芯,其包含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组件。
CN202280008275.2A 2021-10-21 2022-10-21 电极组件和包含该电极组件的电池单元 Pending CN11671112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20210141113 2021-10-21
KR10-2021-0141113 2021-10-21
PCT/KR2022/016168 WO2023068875A1 (ko) 2021-10-21 2022-10-21 전극 조립체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지 셀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711125A true CN116711125A (zh) 2023-09-05

Family

ID=861431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08275.2A Pending CN116711125A (zh) 2021-10-21 2022-10-21 电极组件和包含该电极组件的电池单元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4261977A1 (zh)
KR (1) KR20230057293A (zh)
CN (1) CN116711125A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230057293A (ko) 2023-04-28
EP4261977A1 (en) 2023-10-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486558B2 (en) Cable-type secondary battery
CN110416629B (zh) 全固体电池
US9142811B2 (en) Current collector having built-in sealing means, and bipolar battery including such a collector
US9219291B2 (en) Cable-type secondary battery
US9209463B2 (en) Secondary battery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of the secondary battery
EP2677589B1 (en) Cable-type secondary battery
KR20200074246A (ko) 전극 어셈블리 및 2차 배터리
KR101351900B1 (ko) 케이블형 이차전지
KR20180101729A (ko) 코팅된 전해질을 갖는 리튬-이온 배터리
US11784353B2 (en) All-solid state secondary cell and production method for the same
US9048503B2 (en) Cable-type secondary battery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216563208U (zh) 负极片以及电芯
US20100291444A1 (en) Multilayer coatings for rechargeable batteries
US20190165413A1 (en) Lithium-ion secondary battery
EP2445042B1 (en) Cable-type secondary battery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9979043B2 (en) Three dimensional secondary battery including elastic member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KR20140079290A (ko) 이차 전지
EP2445044B1 (en) Cable-type secondary battery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KR101441173B1 (ko) 리튬 이온 전지용 정극 및 이것을 사용한 리튬 이온 전지
US20210226258A1 (en) Solid-state battery
JP2021192354A (ja) 全固体電池
US7166387B2 (en) Thin battery with an electrode having a higher strength base portion than a tip portion
EP4261977A1 (en) Electrode assembly and battery cell including same
US20240055730A1 (en) Electrode assembly and battery cell including the same
CN111712941A (zh) 通过梯度组成引导固体电解质界面的生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