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709397A - 通信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通信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709397A
CN116709397A CN202310725177.7A CN202310725177A CN116709397A CN 116709397 A CN116709397 A CN 116709397A CN 202310725177 A CN202310725177 A CN 202310725177A CN 116709397 A CN116709397 A CN 11670939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munication
execution
physical address
request
feedback inform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72517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帅
王珂
王长冕
刘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izhe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Shanghai Xiaoi Robo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izhe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Shanghai Xiaoi Robo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izhe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Shanghai Xiaoi Robo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izhe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725177.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709397A/zh
Publication of CN1167093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70939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4Arrangements for maintaining operational condi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And Data Communication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涉及机器人流程自动化技术领域。该通信方法应用于服务端,包括:获取用户端发送的通信请求,通信请求中包括用户端的物理地址;将通信请求发送至执行端;获取执行端发送的通信反馈信息,通信反馈信息中包括目标物理地址;在目标物理地址与用户端的物理地址一致的情况下,将通信反馈信息发送至用户端,以建立用户端与执行端之间的通信通道。以此,能够避免客户端通信错乱、请求丢失、通信不及时的问题,提供安全有效的全双工实时通信方法。

Description

通信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机器人流程自动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机器人流程自动化(Robotic Process Automation,RPA)是指借助能够自动执行的脚本,依据预先设定的流程与现有用户系统进行交互并完成预期任务。在RPA开发中,用户需要对RPA流程进行调试,以修正语法错误和逻辑错误,保证流程的稳定运行。
在多客户端调试过程中,用户需要在不同执行端运行RPA流程。在不同的网络环境和代理中,多客户端通信的连接需要保持长时间活跃,且不同的执行端和用户端之间的关系异常复杂。相关技术中,往往基于登录用户信息建立连接关系,但这种连接方式适合一对一场景,无法适应存在多个执行端和\或多个用户端的复杂的通信场景,因其可能会出现客户端通信错乱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公开提供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以解决相关技术中客户端通信错乱的问题。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通信方法,应用于服务端。该通信方法包括:获取用户端发送的通信请求,通信请求中包括用户端的物理地址;将通信请求发送至执行端;获取执行端发送的通信反馈信息,通信反馈信息中包括目标物理地址;在目标物理地址与用户端的物理地址一致的情况下,将通信反馈信息发送至用户端,以建立用户端与执行端之间的通信通道。
在一些实施例中,通信请求由用户端中的应用程序发起,通信请求中还包括发起通信请求的应用程序的程序身份标识。将通信请求发送至执行端,包括:获取用户端中发起通信请求的应用程序的程序身份标识;基于程序身份标识和通信请求,生成携带程序身份标识的通信请求;将携带程序身份标识的通信请求发送至执行端,以便基于执行端发送的通信反馈信息,确定是否建立应用程序和执行端之间的通信通道。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目标物理地址与用户端的物理地址一致的情况下,将通信反馈信息发送至用户端,包括:获取与通信反馈信息对应的目标程序身份标识和目标物理地址;在目标物理地址与用户端的物理地址一致的情况下,将通信反馈信息发送至用户端中与目标程序身份标识对应的应用程序。
在一些实施例中,通信请求中还包括表征通信请求的请求时间的时间戳信息。该通信方法还包括:获取当前时间;若时间戳信息对应的时间与当前时间的差值大于预设时间阈值,则判定通信请求为不安全的通信请求。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通信方法还包括:获取用户端发起的任务执行请求,任务执行请求中包括执行端身份标识,执行端身份标识表征用于执行任务执行请求对应的任务的目标执行端;基于执行端身份标识,将任务执行请求发送至目标执行端,以便目标执行端执行任务执行请求对应的任务。
在一些实施例中,基于执行端身份标识,将任务执行请求发送至目标执行端,包括:基于执行端身份标识,从与用户端对应的多个通信通道中,找到连接目标执行端的通信通道;基于连接目标执行端的通信通道,将任务执行请求发送至目标执行端。
第二方面,提供一种通信方法,应用于用户端,用户端与服务端连接。该通信方法包括:向服务端发送通信请求,以便服务端将通信请求发送至执行端,获取执行端发送的通信反馈信息,并在通信反馈信息中包括的目标物理地址与通信请求中包括的用户端的物理地址一致的情况下,将通信反馈信息发送至用户端,以建立用户端与执行端之间的通信通道;在目标物理地址与用户端的物理地址一致的情况下,获取服务端发送的通信反馈信息。
第三方面,提供一种通信方法,应用于执行端,执行端与服务端连接。该通信方法包括:获取服务端发送的通信请求,通信请求是用户端发送至服务端的,通信请求中包括用户端的物理地址;向服务端发送通信反馈信息,以便在通信反馈信息中包括的目标物理地址与用户端的物理地址一致的情况下,服务端将通信反馈信息发送至用户端,以建立用户端与执行端之间的通信通道。
第四方面,提供一种通信装置,应用于服务端。该通信装置包括:第一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用户端发送的通信请求,通信请求中包括用户端的物理地址;第一发送模块,用于将通信请求发送至执行端;第二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执行端发送的通信反馈信息,通信反馈信息中包括目标物理地址;第二发送模块,用于在目标物理地址与用户端的物理地址一致的情况下,将通信反馈信息发送至用户端,以建立用户端与执行端之间的通信通道。
第五方面,提供一种通信装置,应用于用户端,用户端与服务端连接。该通信装置包括:发送模块,用于向服务端发送通信请求,以便服务端将通信请求发送至执行端,获取执行端发送的通信反馈信息,并在通信反馈信息中包括的目标物理地址与通信请求中包括的用户端的物理地址一致的情况下,将通信反馈信息发送至用户端,以建立用户端与执行端之间的通信通道;获取模块,用于在目标物理地址与用户端的物理地址一致的情况下,获取服务端发送的通信反馈信息。
第六方面,提供一种通信装置,应用于执行端,执行端与服务端连接。该通信装置包括: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服务端发送的通信请求,通信请求是用户端发送至服务端的,通信请求中包括用户端的物理地址;发送模块,用于向服务端发送通信反馈信息,以便在通信反馈信息中包括的目标物理地址与用户端的物理地址一致的情况下,服务端将通信反馈信息发送至用户端,以建立用户端与执行端之间的通信通道。
第七方面,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存储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指令,计算机程序指令被处理器运行时,处理器执行上述第一方面至第三方面的通信方法。
第八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指令,计算机程序指令被处理器运行时,处理器执行上述第一方面至第三方面的通信方法。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能够对比用户端的物理地址和通信反馈信息携带的目标物理地址,若二者一致,则将通信反馈信息发送给相应的用户端,以准确地建立特定用户端与特定执行端之间的通信通道,避免了客户端通信错乱、请求丢失、通信不及时的问题,提供了安全有效的全双工实时通信方法。
附图说明
图1示出本公开实施例中一种通信方法的系统架构示意图。
图2示出本公开实施例中一种通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示出本公开实施例中一种将通信请求发送至执行端的流程示意图。
图4示出本公开实施例中一种在目标物理地址与用户端的物理地址一致的情况下,将通信反馈信息发送至用户端的流程示意图。
图5示出本公开实施例中另一种通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6示出本公开实施例中又一种通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7示出本公开实施例中一种基于执行端身份标识,将任务执行请求发送至目标执行端的流程示意图。
图8示出本公开实施例中一种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本公开实施例中另一种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0示出本公开实施例中又一种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1示出本公开实施例中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范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公开将更加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实施方式中。
此外,附图仅为本公开的示意性图解,并非一定是按比例绘制。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分,因而将省略对它们的重复描述。附图中所示的一些方框图是功能实体,不一定必须与物理或逻辑上独立的实体相对应。可以采用软件形式来实现这些功能实体,或在一个或多个硬件模块或集成电路中实现这些功能实体,或在不同网络和/或处理器装置和/或微控制器装置中实现这些功能实体。
如上所述,在多客户端调试过程中,用户在用户端编辑RPA流程,并尝试在不同的执行端运行该RPA流程,用户端和执行端统称为客户端。在此过程中,服务端为客户端提供存储、通信服务。
相关技术中,往往采用一个客户端对应一个服务端的一对一场景,该客户端同时承担用户端和执行端的角色。此时,仅需通过登录用户信息就能建立不同端口之间的通信连接关系。但面对多个执行端和\或多个用户端的复杂的通信场景,相关技术中的通讯方式无法很好地维护多客户端之间的关系,可能会出现客户端通信错乱、请求丢失、通信不及时的问题。
有鉴于此,本公开提供一种通信方法,应用于服务端,该方法包括:获取用户端发送的通信请求,通信请求中包括用户端的物理地址;将通信请求发送至执行端;获取执行端发送的通信反馈信息,通信反馈信息中包括目标物理地址;在目标物理地址与用户端的物理地址一致的情况下,将通信反馈信息发送至用户端,以建立用户端与执行端之间的通信通道。因此,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能够基于物理地址准确地建立特定用户端与特定执行端之间的通信通道,避免了客户端通信错乱、请求丢失、通信不及时的问题,提供了安全有效的全双工实时通信方法。
本公开实施例所适用的应用场景包括多个服务端、多个用户端以及多个执行端。以下仅介绍多个用户端中的一个用户端通过多个服务端中的一个服务端,与多个执行端中的一个执行端建立通信连接的通信方法或通信装置。可以理解的是,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其他用户端、服务端以及执行端也能通过类似的方法建立对应的通信连接关系。
图1示出了可以应用于本公开实施例的通信方法或通信装置的示例性系统架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系统架构100涉及服务端101,与服务端101相连的用户端102,以及与服务端101相连的执行端103。其中,服务端101、用户端102以及执行端103之间通过网络连接,比如,通过有线或无线网络连接等。
服务端101可以用于,获取用户端102发送的通信请求,通信请求中包括用户端102的物理地址;将通信请求发送至执行端103;获取执行端103发送的通信反馈信息,通信反馈信息中包括目标物理地址;在目标物理地址与用户端102的物理地址一致的情况下,将通信反馈信息发送至用户端102,以建立用户端102与执行端103之间的通信通道。
服务端101可以是单台服务器,也可以是由多个服务器组成的服务器集群或云服务器。例如,服务器可以为多个异构系统之间的互通服务器或者后台服务器,还可以是独立的物理服务器,也可以是多个物理服务器构成的服务器集群或者分布式系统,还可以是提供云服务、云数据库、云计算、云函数、云存储、网络服务、云通信、中间件服务、域名服务、安全服务、以及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平台等基础云计算服务的云服务器等等。
用户端102可以用于,向服务端101发送通信请求,以便服务端101将通信请求发送至执行端103,获取执行端103发送的通信反馈信息,并在通信反馈信息中包括的目标物理地址与通信请求中包括的用户端102的物理地址一致的情况下,将通信反馈信息发送至用户端102,以建立用户端102与执行端103之间的通信通道;在目标物理地址与用户端102的物理地址一致的情况下,获取服务端101发送的通信反馈信息。
执行端103可以用于,获取服务端101发送的通信请求,通信请求是用户端102发送至服务端101的,通信请求中包括用户端102的物理地址;向服务端101发送通信反馈信息,以便在通信反馈信息中包括的目标物理地址与用户端102的物理地址一致的情况下,服务端101将通信反馈信息发送至用户端102,以建立用户端102与执行端103之间的通信通道。
用户端102和执行端103可以包括手机、智能电视、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或个人计算机(Personal Computer,PC)等。用户端102和执行端103上还可以设置应用程序,该应用程序可以是浏览器、调试或执行RPA流程的应用程序等等。或者,执行端103还可以包括RPA执行机器人,响应于接收到的请求或指令,RPA执行机器人执行相应的流程操作,以完成预期任务。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示例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首先,本公开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该方法可以由任意具备计算处理能力的电子设备执行。
图2示出本公开实施例中一种通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2所示,本公开实施例中提供的应用于服务端的通信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201,获取用户端发送的通信请求。
具体地,服务端获取用户端发送的通信请求,通讯请求用于向执行端发起连接、调试等任务。其中,通信请求中包括用户端的物理地址。
物理地址是客户端(如,用户端、执行端等)的唯一标识,每个客户端的物理地址固定不变,且不同客户端的物理地址不同。通过每个客户端的物理地址,能够准确地从不同的客户端中识别目标客户端,提高了识别的准确性。
S202,将通信请求发送至执行端。
服务端在接收到用户端发送的通信请求后,将该通信请求发送至执行端。
执行端收到通信请求后,生成相应的通信反馈信息,并将通信反馈信息发送至服务端。
S203,获取执行端发送的通信反馈信息。
服务端获取执行端发送的通信反馈信息。其中,通信反馈信息中包括目标物理地址,目标物理地址能够示出接收该通信反馈信息的目标用户端。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建立用户端与执行端之间的通信通道,执行端所生成的目标物理地址所示的目标用户端应与发送通信请求的用户端一致。
S204,在目标物理地址与用户端的物理地址一致的情况下,将通信反馈信息发送至用户端,以建立用户端与执行端之间的通信通道。
服务端在获取到通信反馈信息后,将通信反馈信息中的目标物理地址与用户端的物理地址相比较,若目标物理地址与用户端的物理地址一致,则将通信反馈信息发送至用户端,以建立用户端与执行端之间的通信通道。通过该通信通道,用户端和执行端能够进行数据传输、实时通信等信息交互。
通过以上步骤,本实施例的方法能够对比用户端的物理地址和通信反馈信息携带的目标物理地址,若二者一致,则将通信反馈信息发送给相应的用户端,以准确地建立特定用户端与特定执行端之间的通信通道,避免了客户端通信错乱、请求丢失、通信不及时的问题,提供了安全有效的全双工实时通信方法。
在一些实施例中,由于网络连接错乱、信息遭到劫持篡改等原因,可能会出现用户端的物理地址和目标物理地址不一致的情况。此时,服务端停止执行将通信反馈信息发送至用户端这一进程,并执行相应的安全措施,以保证通信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具体的安全措施可以基于实际情况设置,示例性地,服务端可以请求执行端再次发送通信反馈信息;或者,服务端请求用户端再次发送通信请求;或者,服务端向用户或管理员反馈此次连接的错误日志。
在一些实施例中,通信通道与用户端和执行端的物理地址绑定。通过用户端和/或执行端的物理地址,就能找到对应的通信通道,并基于该通信通道进行信息交互,避免在多次通信中,重复的建立通信通道,提高了本实施例的方法的执行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根据用户端或执行端的物理地址将通信通道分组。示例性地,可以根据用户端的物理地址,将与该用户端连接的通信通道分为一组,该组中的通信通道可以分别对应于多个执行端。并且,还可以根据用户端类型将多组通信通道进行逻辑分类,服务端根据逻辑分类将用户端的通信信息分类存储、管理,为服务端调度提供了依据。此外,还有利于服务端维护用户端和执行端的实时状态,实时更新分组和分类中的信息。
对应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公开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应用于用户端的通信方法。如图2所示,本公开实施例中提供的应用于用户端的通信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其中,用户端与服务端连接。
S205,向服务端发送通信请求。
具体地,用户端向服务端发送通信请求,以便服务端将通信请求发送至执行端,获取执行端发送的通信反馈信息,并在通信反馈信息中包括的目标物理地址与通信请求中包括的用户端的物理地址一致的情况下,将通信反馈信息发送至用户端,以建立用户端与执行端之间的通信通道。
S206,在目标物理地址与用户端的物理地址一致的情况下,获取服务端发送的通信反馈信息。
由于应用于用户端的方法实施例解决问题的原理与上述实施例相似,因此其实施可以参见应用于服务端的方法实施例的实施,重复之处不再赘述。
对应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公开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应用于执行端的通信方法。如图2所示,本公开实施例中提供的应用于执行端的通信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其中,执行端与服务端连接。
S207,获取服务端发送的通信请求。
具体地,执行端获取的通信请求是用户端发送至服务端的,通信请求中包括用户端的物理地址。
S208,向服务端发送通信反馈信息。
具体地,执行端向服务端发送通信反馈信息,以便在通信反馈信息中包括的目标物理地址与用户端的物理地址一致的情况下,服务端将通信反馈信息发送至用户端,以建立用户端与执行端之间的通信通道。
由于应用于执行端的方法实施例解决问题的原理与上述实施例相似,因此其实施可以参见应用于服务端的方法实施例的实施,重复之处不再赘述。
下面介绍本公开实施例中将通信请求发送至执行端的一种实现方式。如图3所示,本公开实施例中提供的将通信请求发送至执行端包括如下步骤。
S301,获取用户端中发起通信请求的应用程序的程序身份标识。
具体地,用户端包括多个应用程序,通信请求可以由应用程序发起。示例性地,应用程序可以是RPA交互程序、RPA调试程序、浏览器等,或者,应用程序可以表示同一浏览器中打开的不同标签页,每个标签页可以执行不同的功能。
并且,每个应用程序具有唯一的程序身份标识,用以区分不同的应用程序。因此,若是通信请求由应用程序发起,那么该应用程序在发起通信请求时,还可以将该应用程序的程序身份标识发送至服务端;相应的,服务端获取该程序身份标识。
S302,基于程序身份标识和通信请求,生成携带程序身份标识的通信请求。
服务端基于所接收的通信请求和发出该通信请求的应用程序的程序身份标识,生成新的携带程序身份标识的通信请求。携带程序身份标识的通信请求与原通信请求和程序身份标识之间存在对应关系。
S303,将携带程序身份标识的通信请求发送至执行端,以便基于执行端发送的通信反馈信息,确定是否建立应用程序和执行端之间的通信通道。
服务端将携带程序身份标识的通信请求发送至执行端。
执行端收到携带程序身份标识的通信请求后,生成相应的通信反馈信息,并将通信反馈信息发送至服务端,以便服务端基于执行端发送的通信反馈信息,确定是否建立应用程序和执行端之间的通信通道。
通过以上步骤,本实施例的方法能够使服务端进一步地区分、识别同一用户端中不同的应用程序,为后续建立应用程序和执行端之间的通信通道提供基础。同时,服务端将通信请求和程序身份标识合成新的通讯请求,并记录通信请求、程序身份标识以及新的通讯请求之间的对应关系,能够减少执行端的计算量和开发成本。并且,在服务端向执行端发送通讯请求时,仅需发送一条信息,降低了信息传递中错误发生的概率,进一步地提高了本实施例的方法的准确性。
以上介绍了将通信请求发送至执行端的一种实现方式,与之对应的,下面将介绍在目标物理地址与用户端的物理地址一致的情况下,将通信反馈信息发送至用户端的一种实现方式。如图4所示,本公开实施例中提供的在目标物理地址与用户端的物理地址一致的情况下,将通信反馈信息发送至用户端,包括如下步骤。
S401,获取与通信反馈信息对应的目标程序身份标识和目标物理地址。
具体地,服务端获取执行端发送的通信反馈信息,通信反馈信息中包括目标物理地址。并且,服务端能够基于通信反馈信息与携带程序身份标识的通信请求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及携带程序身份标识的通信请求与原通信请求、程序身份标识之间的对应关系,获取与通信反馈信息对应的目标程序身份标识。
S402,在目标物理地址与用户端的物理地址一致的情况下,将通信反馈信息发送至用户端中与目标程序身份标识对应的应用程序。
服务端在获取到通信反馈信息后,将通信反馈信息中的目标物理地址与用户端的物理地址相比较,若目标物理地址与用户端的物理地址一致,则将通信反馈信息发送至用户端中的特定应用程序,其中,特定应用程序是与目标程序身份标识对应的应用程序。
在一些实施例中,目标程序身份标识所示的应用程序应与发起通信请求的用户端中的应用程序一致,以便将通信反馈信息反馈至发起通信请求的应用程序中,以建立用户端中的应用程序与执行端之间的通信通道。通过该通信通道,用户端中的应用程序和执行端能够进行数据传输、实时通信等信息交互。
通过以上步骤,本实施例的方法能够直接且准确地建立用户端中特定应用程序与特定执行端之间的通信通道,进一步避免了客户端通信错乱的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通信通道与用户端和执行端的物理地址、程序身份标识绑定。通过用户端、执行端的物理地址和/或程序身份标识,就能找到对应的通信通道,并基于该通信通道进行信息交互,避免在多次通信中,重复的建立通信通道,提高了本实施例的方法的执行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将同一用户端中的应用程序与执行端之间的通信通道分为一组,以用户端的物理地址作为标签,为服务端调度提供依据。此外,还有利于服务端维护用户端和执行端的实时状态。
下面将介绍本公开实施例中提供的另一种通信方法。如图5所示,本公开实施例中提供的通信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
S501,获取当前时间。
用户端发送的通信请求中还包括时间戳信息。具体地,用户端发送通信请求时,会基于请求时间生成时间戳信息,并将该时间戳信息附加在通信请求的请求头部。
服务端在接收到用户端发送的通信请求的同时,会同步获取当前时间。
S502,若时间戳信息对应的时间与当前时间的差值大于预设时间阈值,则判定通信请求为不安全的通信请求。
服务端解析时间戳信息,得到时间戳信息对应的请求时间,并对比当前时间与请求时间;若当前时间与请求时间的差值小于或等于预设时间阈值,则判定该通信请求安全,继续后续进程;若当前时间与请求时间的差值大于预设时间阈值,则判定该通信请求不安全,此时,服务端停止执行后续进程,并执行相应的安全措施,以保证通信的准确性和安全性。预设时间阈值可以基于实际情况设置,示例性地,在网络传输延时较大时,可以适当增大预设时间阈值,以避免网络传输延时问题对传输时间造成的波动和影响。
同时,具体的安全措施可以基于实际情况设置,示例性地,服务端可以请求用户端再次发送通信请求;或者,服务端向用户或管理员反馈此次连接的错误日志。
通过以上步骤,本实施例的方法能够根据时间信息验证本次通信请求的安全性,防止本次通信请求被恶意程序劫持或破坏,进一步提高了本实施例的方法的安全性。
以上介绍了建立用户端与执行端之间的通信通道、或者用户端中的应用程序与执行端之间的通信通道的实现方式,下面将介绍基于通信通道,用户端与执行端之间的通信方法。
上述实施例仅描写了由用户端发起通信请求,建立通信通道的实现方式,可以理解的是,基于同样的方法,通信请求还可以由执行端发起,经由服务端建立与用户端之间的通信通道,具体实施方式可以参见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实施,在此不再赘述。
图6示出本公开实施例中又一种通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6所示,本公开实施例中提供的通信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601,获取用户端发起的任务执行请求。
具体地,用户在用户端中发起任务执行请求,并确定执行该任务执行请求的执行端。每个执行端具有唯一的执行端身份标识,用以区分不同的执行端。因此,用户端能够获取该执行端对应的执行端身份标识,并将其添加至任务执行请求中。示例性地,用户端中包括一执行端列表,执行端列表包括与该用户端通信连接的多个执行端,用户在执行端列表中选择期望执行该任务执行请求的执行端。
服务端获取用户端发送的任务执行请求,任务执行请求用于请求执行端执行相应的任务。示例性地,执行端是RPA执行机器人,任务执行请求对应于一RPA流程。
S602,基于执行端身份标识,将任务执行请求发送至目标执行端,以便目标执行端执行任务执行请求对应的任务。
服务端基于执行端身份标识,查找与该执行端身份标识对应的执行端(即,目标执行端)的物理地址,并基于目标执行端的物理地址将任务执行请求发送至目标执行端。
响应于该任务执行请求,目标执行端执行相应的任务。示例性地,若执行端是RPA执行机器人,任务执行请求对应于一RPA流程,那么,在RPA执行机器人接收到任务执行请求时,响应于该任务执行请求,RPA执行机器人执行相应的RPA流程操作,以完成用户预期的任务。
通过以上步骤,本实施例的方法能够基于用户端与执行端之间的通信通道,进行安全、实时地信息交互,避免了客户端通信错乱、请求丢失、通信不及时的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基于执行端身份标识,将任务执行请求发送至目标执行端包括如下步骤。
S6021,基于执行端身份标识,从与用户端对应的多个通信通道中,找到连接目标执行端的通信通道。
具体地,服务端基于执行端身份标识,查找与该执行端身份标识对应的目标执行端的物理地址;并基于该物理地址,从多个通信通道中找到对应的通信通道。该通信通道分别连接于用户端与目标执行端,通过该通信通道,用户端与目标执行端直接能够进行安全、实时地信息交互。
S6022,基于连接目标执行端的通信通道,将任务执行请求发送至目标执行端。
服务端在找到对应的通信通道后,通过该通信通道,将任务执行请求发送至目标执行端。
通过以上步骤,本实施例的方法能够通过执行端身份标识识别特定的执行端,并获取该执行端的物理地址,并根据执行端的物理地址找到与之对应的通信通道。其中,执行端、执行端身份标识和身份标识的物理地址之间存在一一对应关系,因此,服务端能够准确地将任务执行请求发送至目标执行端,提高了本实施例的方法的准确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执行端执行任务执行请求对应的任务之后,将执行反馈信息发送至服务端,执行反馈信息中包括该项任务的执行情况。示例性地,执行反馈信息中包括任务执行日志。
在服务端获取执行反馈信息后,可以将执行反馈信息发送至用户端;或者,可以将执行反馈信息保存,当用户从用户端查询该任务的执行结果时,再将执行反馈信息发送至用户端。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公开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应用于服务端,如下面的实施例。由于该装置实施例解决问题的原理与上述方法实施例相似,因此该装置实施例的实施可以参见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实施,重复之处不再赘述。
图8示出本公开实施例中一种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8所示,该通信装置800包括:第一获取模块801、第一发送模块802、第二获取模块803和第二发送模块804。
具体地,第一获取模块801配置为,获取用户端发送的通信请求,通信请求中包括用户端的物理地址。第一发送模块802配置为,将通信请求发送至执行端。第二获取模块803配置为,获取执行端发送的通信反馈信息,通信反馈信息中包括目标物理地址。第二发送模块804配置为,在目标物理地址与用户端的物理地址一致的情况下,将通信反馈信息发送至用户端,以建立用户端与执行端之间的通信通道。
在一些实施例中,通信请求由用户端中的应用程序发起,通信请求中还包括发起通信请求的应用程序的程序身份标识。第一发送模块802还配置为,获取用户端中发起通信请求的应用程序的程序身份标识;基于程序身份标识和通信请求,生成携带程序身份标识的通信请求;将携带程序身份标识的通信请求发送至执行端,以便基于执行端发送的通信反馈信息,确定是否建立应用程序和执行端之间的通信通道。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发送模块804还配置为,获取与通信反馈信息对应的目标程序身份标识和目标物理地址;在目标物理地址与用户端的物理地址一致的情况下,将通信反馈信息发送至用户端中与目标程序身份标识对应的应用程序。
在一些实施例中,通信请求中还包括表征通信请求的请求时间的时间戳信息。第一获取模块801还配置为,获取当前时间;若时间戳信息对应的时间与当前时间的差值大于预设时间阈值,则判定通信请求为不安全的通信请求。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获取模块801还配置为,获取用户端发起的任务执行请求,任务执行请求中包括执行端身份标识,执行端身份标识表征用于执行任务执行请求对应的任务的目标执行端;第一发送模块802还配置为,基于执行端身份标识,将任务执行请求发送至目标执行端,以便目标执行端执行任务执行请求对应的任务。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发送模块802还配置为,基于执行端身份标识,从与用户端对应的多个通信通道中,找到连接目标执行端的通信通道;基于连接目标执行端的通信通道,将任务执行请求发送至目标执行端。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公开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应用于用户端,并且用户端与服务端连接,如下面的实施例。由于该装置实施例解决问题的原理与上述方法实施例相似,因此该装置实施例的实施可以参见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实施,重复之处不再赘述。
图9示出本公开实施例中一种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9所示,该通信装置900包括:发送模块901和获取模块902。
具体地,发送模块901配置为,向服务端发送通信请求,以便服务端将通信请求发送至执行端,获取执行端发送的通信反馈信息,并在通信反馈信息中包括的目标物理地址与通信请求中包括的用户端的物理地址一致的情况下,将通信反馈信息发送至用户端,以建立用户端与执行端之间的通信通道。获取模块902配置为,在目标物理地址与用户端的物理地址一致的情况下,获取服务端发送的通信反馈信息。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公开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应用于执行端,并且执行端与服务端连接,如下面的实施例。由于该装置实施例解决问题的原理与上述方法实施例相似,因此该装置实施例的实施可以参见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实施,重复之处不再赘述。
图10示出本公开实施例中一种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0所示,该通信装置1000包括:获取模块1001和发送模块1002。
具体地,获取模块1001配置为,获取服务端发送的通信请求,通信请求是用户端发送至服务端的,通信请求中包括用户端的物理地址。发送模块1002配置为,向服务端发送通信反馈信息,以便在通信反馈信息中包括的目标物理地址与用户端的物理地址一致的情况下,服务端将通信反馈信息发送至用户端,以建立用户端与执行端之间的通信通道。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应用于服务端、用户端以及执行端的通信装置在用于通信时,仅以上述各功能模块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而将上述功能分配由不同的功能模块完成,即将装置的内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功能模块,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功能。另外,上述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装置与通信方法实施例属于同一构思,其具体实现过程详见方法实施例,这里不再赘述。
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公开的各个方面可以实现为系统、方法或程序产品。因此,本公开的各个方面可以具体实现为以下形式,即:完全的硬件实施方式、完全的软件实施方式(包括固件、微代码等),或硬件和软件方面结合的实施方式,这里可以统称为“电路”、“模块”或“系统”。
下面参照图11来描述根据本公开的这种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1100。图11显示的电子设备1100仅仅是一个示例,不应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带来任何限制。
如图11所示,电子设备1100以通用计算设备的形式表现。电子设备1100的组件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上述至少一个处理单元1110、上述至少一个存储单元1120、连接不同系统组件(包括存储单元1120和处理单元1110)的总线1130。
其中,存储单元存储有程序代码,程序代码可以被处理单元1110执行,使得处理单元1110执行本说明书上述实施例中描述的根据本公开各种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步骤。
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单元1110可以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如下步骤:获取用户端发送的通信请求,通信请求中包括用户端的物理地址;将通信请求发送至执行端;获取执行端发送的通信反馈信息,通信反馈信息中包括目标物理地址;在目标物理地址与用户端的物理地址一致的情况下,将通信反馈信息发送至用户端,以建立用户端与执行端之间的通信通道。
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单元1110还可以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如下步骤:向服务端发送通信请求,以便服务端将通信请求发送至执行端,获取执行端发送的通信反馈信息,并在通信反馈信息中包括的目标物理地址与通信请求中包括的用户端的物理地址一致的情况下,将通信反馈信息发送至用户端,以建立用户端与执行端之间的通信通道;在目标物理地址与用户端的物理地址一致的情况下,获取服务端发送的通信反馈信息。
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单元1110还可以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如下步骤:获取服务端发送的通信请求,通信请求是用户端发送至服务端的,通信请求中包括用户端的物理地址;向服务端发送通信反馈信息,以便在通信反馈信息中包括的目标物理地址与用户端的物理地址一致的情况下,服务端将通信反馈信息发送至用户端,以建立用户端与执行端之间的通信通道。
存储单元1120可以包括易失性存储单元形式的可读介质,例如随机存取存储单元(RAM)11201和/或高速缓存存储单元11202,还可以进一步包括只读存储单元(ROM)11203。
存储单元1120还可以包括具有一组(至少一个)程序模块11205的程序/实用工具11204,这样的程序模块11205包括但不限于:操作系统、一个或者多个应用程序、其它程序模块以及程序数据,这些示例中的每一个或某种组合中可能包括网络环境的实现。
总线1130可以为表示几类总线结构中的一种或多种,包括存储单元总线或者存储单元控制器、外围总线、图形加速端口、处理单元或者使用多种总线结构中的任意总线结构的局域总线。
电子设备1100也可以与一个或多个外部设备1140(例如键盘、指向设备、蓝牙设备等)通信,还可与一个或者多个使得用户能与该电子设备1100交互的设备通信,和/或与使得该电子设备1100能与一个或多个其它计算设备进行通信的任何设备(例如路由器、调制解调器等等)通信。这种通信可以通过输入/输出(I/O)接口1150进行。并且,电子设备1100还可以通过网络适配器1160与一个或者多个网络(例如局域网(LAN),广域网(WAN)和/或公共网络,例如因特网)通信。如图所示,网络适配器1160通过总线1130与电子设备1100的其它模块通信。应当明白,尽管图中未示出,可以结合电子设备1100使用其它硬件和/或软件模块,包括但不限于:微代码、设备驱动器、冗余处理单元、外部磁盘驱动阵列、RAID系统、磁带驱动器以及数据备份存储系统等。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易于理解,这里描述的示例实施方式可以通过软件实现,也可以通过软件结合必要的硬件的方式来实现。因此,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软件产品可以存储在一个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可以是CD-ROM,U盘,移动硬盘等)中或网络上,包括若干指令以使得一台计算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终端装置、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的方法。
在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可读信号介质或者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能够实现本公开上述方法的程序产品。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本公开的各个方面还可以实现为一种程序产品的形式,其包括程序代码,当程序产品在终端设备上运行时,程序代码用于使终端设备执行本说明书上述方法实施例部分描述的根据本公开各种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步骤。
本公开中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的更具体的例子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具有一个或多个导线的电连接、便携式计算机磁盘、硬盘、随机访问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可擦式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或闪存)、光纤、便携式紧凑磁盘只读存储器(CD-ROM)、光存储器件、磁存储器件、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
在本公开中,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包括在基带中或者作为载波一部分传播的数据信号,其中承载了可读程序代码。这种传播的数据信号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包括但不限于电磁信号、光信号或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可读信号介质还可以是可读存储介质以外的任何可读介质,该可读介质可以发送、传播或者传输用于由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的程序。
可选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包含的程序代码可以用任何适当的介质传输,包括但不限于无线、有线、光缆、RF等等,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
在具体实施时,可以以一种或多种程序设计语言的任意组合来编写用于执行本公开操作的程序代码,程序设计语言包括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程序代码可以完全地在用户计算设备上执行、部分地在用户设备上执行、作为一个独立的软件包执行、部分在用户计算设备上部分在远程计算设备上执行、或者完全在远程计算设备或服务器上执行。在涉及远程计算设备的情形中,远程计算设备可以通过任意种类的网络,包括局域网(LAN)或广域网(WAN),连接到用户计算设备,或者,可以连接到外部计算设备(例如利用因特网服务提供商来通过因特网连接)。
应当注意,尽管在上文详细描述中提及了用于动作执行的设备的若干模块或者单元,但是这种划分并非强制性的。实际上,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上文描述的两个或更多模块或者单元的特征和功能可以在一个模块或者单元中具体化。反之,上文描述的一个模块或者单元的特征和功能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由多个模块或者单元来具体化。
此外,尽管在附图中以特定顺序描述了本公开中方法的各个步骤,但是,这并非要求或者暗示必须按照该特定顺序来执行这些步骤,或是必须执行全部所示的步骤才能实现期望的结果。附加的或备选的,可以省略某些步骤,将多个步骤合并为一个步骤执行,以及/或者将一个步骤分解为多个步骤执行等。
通过以上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易于理解,这里描述的示例实施方式可以通过软件实现,也可以通过软件结合必要的硬件的方式来实现。因此,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软件产品可以存储在一个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可以是CD-ROM,U盘,移动硬盘等)中或网络上,包括若干指令以使得一台计算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移动终端、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的方法。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发明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公开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指出。

Claims (13)

1.一种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服务端,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用户端发送的通信请求,所述通信请求中包括所述用户端的物理地址;
将所述通信请求发送至执行端;
获取所述执行端发送的通信反馈信息,所述通信反馈信息中包括目标物理地址;
在所述目标物理地址与所述用户端的物理地址一致的情况下,将所述通信反馈信息发送至所述用户端,以建立所述用户端与所述执行端之间的通信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请求由所述用户端中的应用程序发起,所述通信请求中还包括发起所述通信请求的应用程序的程序身份标识;
所述将所述通信请求发送至执行端,包括:
获取所述用户端中发起所述通信请求的应用程序的程序身份标识;
基于所述程序身份标识和所述通信请求,生成携带所述程序身份标识的通信请求;
将所述携带所述程序身份标识的通信请求发送至所述执行端,以便基于所述执行端发送的所述通信反馈信息,确定是否建立所述应用程序和所述执行端之间的通信通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所述目标物理地址与所述用户端的物理地址一致的情况下,将所述通信反馈信息发送至所述用户端,包括:
获取与所述通信反馈信息对应的目标程序身份标识和所述目标物理地址;
在所述目标物理地址与所述用户端的物理地址一致的情况下,将所述通信反馈信息发送至所述用户端中与所述目标程序身份标识对应的应用程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请求中还包括表征所述通信请求的请求时间的时间戳信息,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当前时间;
若所述时间戳信息对应的时间与所述当前时间的差值大于预设时间阈值,则判定所述通信请求为不安全的通信请求。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获取所述用户端发起的任务执行请求,所述任务执行请求中包括执行端身份标识,所述执行端身份标识表征用于执行所述任务执行请求对应的任务的目标执行端;
基于所述执行端身份标识,将所述任务执行请求发送至所述目标执行端,以便所述目标执行端执行所述任务执行请求对应的任务。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执行端身份标识,将所述任务执行请求发送至所述目标执行端,包括:
基于所述执行端身份标识,从与所述用户端对应的多个通信通道中,找到连接所述目标执行端的通信通道;
基于所述连接所述目标执行端的通信通道,将所述任务执行请求发送至所述目标执行端。
7.一种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用户端,所述用户端与服务端连接,所述方法包括:
向所述服务端发送通信请求,以便所述服务端将所述通信请求发送至执行端,获取所述执行端发送的通信反馈信息,并在所述通信反馈信息中包括的目标物理地址与所述通信请求中包括的所述用户端的物理地址一致的情况下,将所述通信反馈信息发送至所述用户端,以建立所述用户端与所述执行端之间的通信通道;
在所述目标物理地址与所述用户端的物理地址一致的情况下,获取所述服务端发送的所述通信反馈信息。
8.一种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执行端,所述执行端与服务端连接,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所述服务端发送的通信请求,所述通信请求是用户端发送至所述服务端的,所述通信请求中包括所述用户端的物理地址;
向所述服务端发送通信反馈信息,以便在所述通信反馈信息中包括的目标物理地址与所述用户端的物理地址一致的情况下,所述服务端将所述通信反馈信息发送至所述用户端,以建立所述用户端与所述执行端之间的通信通道。
9.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应用于服务端,所述装置包括:
第一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用户端发送的通信请求,所述通信请求中包括所述用户端的物理地址;
第一发送模块,用于将所述通信请求发送至执行端;
第二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执行端发送的通信反馈信息,所述通信反馈信息中包括目标物理地址;
第二发送模块,用于在所述目标物理地址与所述用户端的物理地址一致的情况下,将所述通信反馈信息发送至所述用户端,以建立所述用户端与所述执行端之间的通信通道。
10.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用户端,所述用户端与服务端连接,所述装置包括:
发送模块,用于向所述服务端发送通信请求,以便所述服务端将所述通信请求发送至执行端,获取所述执行端发送的通信反馈信息,并在所述通信反馈信息中包括的目标物理地址与所述通信请求中包括的所述用户端的物理地址一致的情况下,将所述通信反馈信息发送至所述用户端,以建立所述用户端与所述执行端之间的通信通道;
获取模块,用于在所述目标物理地址与所述用户端的物理地址一致的情况下,获取所述服务端发送的所述通信反馈信息。
11.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应用于执行端,所述执行端与服务端连接,所述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服务端发送的通信请求,所述通信请求是用户端发送至所述服务端的,所述通信请求中包括所述用户端的物理地址;
发送模块,用于向所述服务端发送通信反馈信息,以便在所述通信反馈信息中包括的目标物理地址与所述用户端的物理地址一致的情况下,所述服务端将所述通信反馈信息发送至所述用户端,以建立所述用户端与所述执行端之间的通信通道。
12.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处理器;和
存储器,所述存储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指令,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被所述处理器运行时,所述处理器执行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通信方法。
13.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指令,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被处理器运行时,所述处理器执行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通信方法。
CN202310725177.7A 2023-06-16 2023-06-16 通信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Pending CN11670939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725177.7A CN116709397A (zh) 2023-06-16 2023-06-16 通信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725177.7A CN116709397A (zh) 2023-06-16 2023-06-16 通信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709397A true CN116709397A (zh) 2023-09-05

Family

ID=878337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725177.7A Pending CN116709397A (zh) 2023-06-16 2023-06-16 通信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709397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008045B (zh) 微服务的聚合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8768730B (zh) 用于操作智能网卡的方法和装置
CN107493266B (zh) 嵌入式自助终端的通信系统、方法及装置
CN109857404B (zh) Sdk接口的封装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电子设备
CN110069358A (zh) 调用链跟踪分析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WO2021189257A1 (zh) 恶意进程的检测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5639954A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CN113709243B (zh) 设备远程控制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3191889A (zh) 风控配置方法、配置系统、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6709397A (zh) 通信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US11662927B2 (en) Redirecting access requests between access engines of respective disk management devices
US11494239B2 (en) Method for allocating computing resources, electronic device,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CN112416509B (zh) 虚拟机控制系统及相关设备
WO2021128936A1 (zh) 报文的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14546743A (zh) 设备接口性能的测试方法及装置
CN112131095B (zh) 压力测试方法和装置
US20110270970A1 (en) Network device testing system and method
CN111309575A (zh) 启动和停止测试工具的方法、装置、服务器及存储介质
US10320890B1 (en) Generating client applications from service model descriptions
CN111552907A (zh) 消息处理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WO2022134895A1 (zh) 一种模拟响应方法以及相关设备
CN113572809B (zh) 单请求源多目标源数据通讯方法、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6781571A (zh) 负载均衡设备的健康检测方法及装置
CN113364614B (zh) 请求处理方法、装置、服务器、存储介质及程序产品
CN114448703B (zh) 请求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