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707413B - 一种高原山地复杂地形的光伏阵列自动排布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高原山地复杂地形的光伏阵列自动排布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707413B
CN116707413B CN202310990410.4A CN202310990410A CN116707413B CN 116707413 B CN116707413 B CN 116707413B CN 202310990410 A CN202310990410 A CN 202310990410A CN 116707413 B CN116707413 B CN 11670741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hotovoltaic panel
photovoltaic
support
height
eas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99041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707413A (zh
Inventor
朱琪
吴小东
姜生斌
闻平
王冲
赵继丹
肖正龙
曹磊
杨正霖
吴弦骏
付航
秦明顺
张加泽
麻卫峰
王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owerChina Kunming Engineering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PowerChina Kunming Engineering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owerChina Kunming Engineering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PowerChina Kunming Engineering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990410.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707413B/zh
Publication of CN1167074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70741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70741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70741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SGENERATION OF ELECTRIC POWER BY CONVERSION OF INFRARED RADIATION, VISIBLE LIGHT OR ULTRAVIOLET LIGHT, e.g. USING PHOTOVOLTAIC [PV] MODULES
    • H02S20/00Supporting structures for PV modules
    • H02S20/30Supporting structures being movable or adjustable, e.g. for angle adjustmen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SSOLAR HEAT COLLECTORS; SOLAR HEAT SYSTEMS
    • F24S25/00Arrangement of stationary mountings or supports for solar heat collector modules
    • F24S25/10Arrangement of stationary mountings or supports for solar heat collector modules extending in directions away from a supporting surface
    • F24S25/12Arrangement of stationary mountings or supports for solar heat collector modules extending in directions away from a supporting surface using posts in combination with upper profil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SSOLAR HEAT COLLECTORS; SOLAR HEAT SYSTEMS
    • F24S25/00Arrangement of stationary mountings or supports for solar heat collector modules
    • F24S25/60Fixation means, e.g. faste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solar heat collector modules
    • F24S25/61Fixation means, e.g. faste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solar heat collector modules for fixing to the ground or to building structur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SSOLAR HEAT COLLECTORS; SOLAR HEAT SYSTEMS
    • F24S25/00Arrangement of stationary mountings or supports for solar heat collector modules
    • F24S25/70Arrangement of stationary mountings or supports for solar heat collector modules with means for adjusting the final position or orientation of supporting elements in relation to each other or to a mounting surface; with means for compensating mounting toleran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SSOLAR HEAT COLLECTORS; SOLAR HEAT SYSTEMS
    • F24S30/00Arrangements for moving or orienting solar heat collector modules
    • F24S30/20Arrangements for moving or orienting solar heat collector modules for linear movement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7/00Digital computing or data processing equipment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functions
    • G06F17/10Complex mathematical oper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SGENERATION OF ELECTRIC POWER BY CONVERSION OF INFRARED RADIATION, VISIBLE LIGHT OR ULTRAVIOLET LIGHT, e.g. USING PHOTOVOLTAIC [PV] MODULES
    • H02S10/00PV power plants; Combinations of PV energy systems with other systems for the generation of electric powe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ata Mining & Analysi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lgebra (AREA)
  • Mathematical Optimization (AREA)
  • Mathematical Analysis (AREA)
  • Pure & Applied Mathematics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AREA)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原山地复杂地形的光伏阵列自动排布方法,属于光伏阵列排布技术领域。包括单排循环排布:对每一排光伏板的支架高度进行步进循环计算和调整,使同一排的光伏板满足东西方向错台要求以及支架高度限定条件,对处于复杂地形的支架进行平缓处理,在满足上述条件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支架高度。东西方向单排循环完成后,根据南北遮挡最小距离P判断南北方向是否有遮挡,如果有遮挡则返回被遮挡板,升高支架高度,直到无遮挡,同时将调整过的光伏板所在单排进行单排循环。本发明在考虑东西方向错台要求、南北方向阴影遮挡要求、支架高低限定要求和复杂地形支架平缓处理等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多层次循环迭代,快速确定最佳的光伏阵列布局。

Description

一种高原山地复杂地形的光伏阵列自动排布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伏阵列排布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原山地复杂地形的光伏阵列自动排布方法。
背景技术
光伏发电已经成为全球新能源领域中的重要发展方向,光伏电站的建设已经普遍应用。光伏组件是将太阳光转化为直流电的基本单元,其性能和输出受到倾角、朝向、阴影遮挡等因素的影响。光伏阵列是由多个光伏组件按照一定规则排列在一起的集合,其布局方式直接影响到光伏电站的发电效率和用地效率。
山地光伏电站是指建设在山区或丘陵地带的光伏电站,其特点是地形复杂多变,坡度和朝向不一致,障碍物较多。山地光伏电站的设计难点之一是如何根据地形条件合理确定光伏阵列的倾角、朝向和间距,以避免或减少阴影遮挡,提高发电量和用地效率。
已有许多研究者在光伏阵列自动排布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比如遗传算法、蚁群算法、模拟退火算法等。这些光伏阵列的自动排布算法主要针对平坦地区,适用性在复杂地形下并不理想,缺乏对于复杂地形的应对。然而,在高原山区这样的复杂地形条件下,光伏阵列的排布面临着很多困难,如地形复杂、地貌变化多、坡度大等问题,导致光伏阵列的安装难度较大,排布不当会导致建设成本高、电站性能不稳定,甚至失效。
目前,常用的山地光伏设计方法是手工排布法:即在Excel表格中根据经验或使用较为简单的公式直接算出光伏板支架的高度范围,无法精确到具体高度。板间不存在关联,只能根据粗略范围手动调节单块光伏板的位置和参数,无法整体调整控制。这种方法耗时耗力,且精度不高。
光伏阵列排布未能将多种限定条件综合考虑进行排布,主要以支架在二维平面上的投影作为相对位置进行布置的,未考虑三维地形对光伏板布设的影响,忽略了地形起伏对阴影遮挡的影响,包括东西方向相邻板间的遮挡、南北方向因坡度造成的最大阴影遮挡,可能导致低效或浪费场地。
此外,光伏阵列排布结果放在施工现场未能直接按图纸安装,一般还需要外业安装人员根据施工现场情况凭经验反复进行调整。并且,在相对平坦的地方,支架前后间距左右高差,好调整;但是遇到崎岖不平的地方,当后面安装的光伏板需要调整前面的才能满足时,由于已安装好的光伏板不能调整,只能牺牲一部分的光伏板光照效率。整体布局难以把控,无法满足整体阵列区的美观问题,在布板合理性与经济效益上存在不确定性。
发明内容
为快速确定最佳的光伏阵列布局,兼顾布板合理性与经济效益,本发明提供一种高原山区复杂地形的光伏阵列自动排布方法,主要通过单排和多排两方面进行排布。
单排循环排布:对每一排光伏板的支架高度进行步进循环计算和调整,使同一排的光伏板满足东西方向错台要求以及支架高度限定条件,并对处于复杂地形的支架进行平缓处理,在满足上述条件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支架高度;其中,东西方向错台要求是指同一排任意相邻的两光伏板之间的南端高程差和北端高程差均不大于10cm;支架高度限定条件是指光伏板的支架高度不小于初始支架高度;处于复杂地形的支架是指光伏板的东西比降的绝对值大于设定的坡度值,平缓处理是指以相邻两块光伏板为单位,同时调整支架高度,使每一块光伏板的东西比降的绝对值不大于设定的坡度值;东西比降是指光伏板东西方向任意两端点间的高程差与两点间的水平距离之比。
多排循环排布:检查每一排光伏板之间是否存在南北遮挡,如果有遮挡返回被遮挡板,升高支架高度,直到无遮挡且与单排相邻板保持联动。
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S1,单块光伏板参数计算
光伏板采用单立柱式支架,每块光伏板有四个支架,对应四个桩基,从西向东依次为Z1(x1,y1,z1)、Z2(x2,y2,z2)、Z3(x3,y3,z3)、Z4(x4,y4,z4);计算桩基Z1、Z2、Z3、Z4对应的支架顶点高程H1、H2、H3、H4,对应的支架高度h1、h2、h3、h4,以及光伏板的四个角点坐标;
S2,单排光伏板循环计算
S21,对于每一排光伏板,若某光伏板东西比降I的绝对值大于设定的坡度最大值SlopeMax时,将此光伏板的I值赋为SlopeMax;
S22,自西向东开始循环检查每一排光伏板东西方向错台要求,使任一光伏板N以及与光伏板N相邻的前一块板M之间的北端高程差h和南端高程差h的绝对值均不大于10cm,即|h|≤10cm且|h|≤10cm;
S23,在满足东西错台条件下,调整光伏板的第二支架高度h2和第三支架高度h3,使两者不小于初始支架高度h0,即h2≥h0且h3≥h0
S24,对于相邻光伏板M和光伏板N,若|IN|>SlopeHig或者|IM|>SlopeHig,则此组光伏板所处位置为复杂地形,需要进行平缓处理,对光伏板M和光伏板N进行支架高度调整,使|IN|≤SlopeHig且|IM|≤SlopeHig,IN为光伏板N的东西比降,IM为光伏板M的东西比降,SlopeHig为设定的坡度较大值;
S25,降低支架用量,设定一个支架检查高度Higcheck,当光伏板支架高度超过Higcheck时,则与前后板检查,在不影响其他条件的情况下,进行降低处理;
S26,以光伏板N为开始板,按照S22-S25进行计算和调整,当满足S22-S25中所有条件,则进行下一块光伏板N+1的计算,当S22-S25中任一步骤不满足对应条件,则根据不同情况对光伏板N或者其前一块光伏板M的支架进行调整,直至每一排光伏板符合S22-S25中所有条件;
S3南北方向多排循环检查
东西方向单排循环完成后,根据实地地理纬度、时角,计算出南北遮挡最小距离P,根据南北遮挡最小距离P判断南北方向是否有遮挡,如果有遮挡则返回被遮挡板,升高支架高度,直到无遮挡,同时将调整过的光伏板所在单排进行单排循环,在无南北遮挡的条件下保证东西方向单排循环的条件。从而,光伏阵列在特定复杂环境和规定时间段内,各方向均无遮挡。
单块光伏板参数计算具体过程如下:
S11,计算桩基Z1、Z4的支架高度
初始东西降比:坡度:b=arctan(I);
桩基Z1的支架顶点高程H1=z1+h1,h1为桩基Z1的支架高度,h1初始值为h0
根据东西比降I,计算桩基Z4的支架顶点高程H4=H1+I·(x4-x1),桩基Z4的支架高度h4=H4-z4
S12,计算光伏板空间姿态参数
光伏板在x轴、y轴、z轴方向分量:(Δx,Δy,Δz)=(x4-x1,y4-y1,H4-H1);
光伏板方位角:β为南北倾角;
光伏板倾角:
光伏板法线向量:
光伏板横梁向量,自西向东方向:
光伏板斜梁向量,由南向北方向:
i、j、k为空间向量的单位基底;
Ax+By+Cz+D=0,A、B、C、D为多项式系数;
当过光伏板左前角点(xB1,yB1,zB1)时,则D=-(A·xB1+B·yB1+C·zB1);
S13,计算光伏板角点坐标
已知光伏板长度L、宽度B、支架间距d,由此可计算得光伏板的四个边角点B1、B2、B3、B4在以由西向东第一个支架为原点的平面坐标系的坐标为 其中,B1为光伏板的1号角点,位于西南端,B2为2号角点,位于东南端,B3为3号角点,位于西北端,B4为4号角点,位于东北端,由此可得光伏板角点的空间坐标:
S14,桩基Z2、Z3的支架高度
桩基Z2的支架顶点高程支架高度h2=H2-z2
桩基Z3的支架顶点高程支架高度h3=H3-z3
步骤S22的具体过程如下:
同一排光伏板中自西向东取相邻的光伏板M和光伏板N,计算两者的南端高程差h=HN-1-HM-2,北端高程差h=HN-3-HM-4,其中,HM-2、HM-4分别表示光伏板M的2号、4号光伏板角点高程;HN-1、HN-3分别表示光伏板N的1号、3号光伏板角点高程;若|h|≤10cm且|h|≤10cm,则进入下一步,调整光伏板的支架高度;若h<-10cm或h<-10cm,则步进抬升光伏板N第一个支架的高度重新计算光伏板N的东西比降IN后,更新光伏板N的数据;若h>10cm或h>10cm,当光伏板M为第一块板时,则步进抬升光伏板M第四个支架的高度/>重新计算光伏板M的东西比降IM后,更新光伏板M的数据,当光伏板M不为第一块板时,计算/>步进抬升后,光伏板M-1与光伏板M南端高程差n9以及光伏板M-1与光伏板M北端高程差n10,满足|n9|≤10cm且|n10|≤10cm,则对/>步进抬升后,重新计算光伏板M的东西比降IM,更新光伏板M的数据,不满足|n9|≤10cm且|n10|≤10cm,则对光伏板M的第一支架高度/>步进抬升,重新计算光伏板M的东西比降IM后,更新光伏板M-1的数据。
步骤S23的具体过程如下:
检查光伏板N的支架高度,若光伏板N的第二支架和第三支架均不小于初始支架高度h0,则进入下一步,对复杂地形处的光伏板进行平缓处理;若不满足上述条件,则判断光伏板N是否为最后一块板,当光伏板N为最后一块板时,若满足且/>则步进抬升光伏板N的第一支架高度/>更新光伏板N的数据,若只满足/>则计算/>步进抬升后,光伏板M与光伏板N的南端高程差n11以及光伏板M与光伏板N的北端高程差n12,满足|n11|≤10cm且|n12|≤10cm,则对/>步进抬升,不满足|n11|≤10cm且|n12|≤10cm,则对/>步进抬升,若只满足/>则对/>步进抬升,抬升后均重新计算IN,更新光伏板N的数据;当光伏板N不为最后一块板时,若满足/>且/>则步进抬升光伏板M的第一支架高度若只满足/>则计算/>步进抬升后,光伏板M与光伏板N的南端高程差n9以及光伏板M与光伏板N的北端高程差n10,满足|n9|≤10cm且|n10|≤10cm,则对/>步进抬升,并更新光伏板M的数据,不满足|n9|≤10cm且|n10|≤10cm,则对/>步进抬升,若只满足/>则对/>步进抬升,并重新计算IM;对/>步进抬升后,若光伏板M为第一块板,则更新光伏板M的数据,若光伏板M不为第一块板,则返回光伏板M-1。
步骤S24的具体过程如下:
当IM≥IN,步进提升和/>重新计算IM和IN,返回光伏板M-1,计算其数据;
当IM<IN,计算步进抬升后,光伏板M与光伏板N的南端高程差n9以及光伏板M与光伏板N的北端高程差n10,若满足|n9|≤10cm且|n10|≤10cm,则步进抬升/>和/>再重新计算IM和IN后更新光伏板M的数据,若不满足|n9|≤10cm且|n10|≤10cm,则步进降低/>后,重新计算IM和IN,返回光伏板M-1。
步骤S25的具体过程如下:
或者/>时,则继续判断光伏板N是否为最后一块,若光伏板N为最后一块,则步进降低/>重新计算IN,返回光伏板N;若光伏板N不为最后一块,则步进降低/>重新计算IM,返回光伏板M。
步骤S3的具体过程如下:
以冬至日当天光照条件为基准计算南北遮挡最小距离P,计算以下参数:
太阳高度角:
太阳方位角:
两方阵之间距离:
坡面阵列间距:
T为时角,为地理纬度,δ为赤纬角,P为阵列间距即南北遮挡最小距离,p为两个东西横排方阵之间距离,φ为斜坡与水平面夹角。
有益效果:本发明提供一种适用于高原山区复杂地形的光伏阵列自动排布方法,在考虑东西方向错台要求、南北方向阴影遮挡要求、支架高低限定要求和复杂地形支架平缓处理等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多层次循环迭代,快速确定最佳的光伏阵列布局,到达整个阵列区域全局最优。具体优势如下:
1、提高排布精度:根据地形、气候和光照等多种因素,自动调整光伏阵列的布局,使其更好地适应复杂的地形环境,提高排布精度,精确获得每根支架高度。
2、提高排布效率:采用优化算法,实现了光伏阵列自动排布的全流程。输入具体要求参数,通过循环迭代多种限定条件,快速确定最佳的光伏阵列布局,有效提高排布效率。
3、减少成本:通过多条件限定布局,减少光伏阵列的支架材料的使用,降低成本。
4、在考虑多种因素的基础上,自动调整光伏阵列的布局,快速确定最佳的光伏阵列布局,获得设计和施工所需的各类参数和数据。
5、本发明的光伏阵列自动排布算法可以应用于高原山区等复杂地形环境,提高光伏发电的效率和精度,能够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等多个因素,为高原山区的光伏电站的设计和建设提供科学的参考和决策依据,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种高原山地复杂地形的光伏阵列自动排布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光伏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光伏阵列的示意图(正视方向);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光伏阵列的示意图(右前视方向);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光伏阵列的示意图(右视方向);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光伏板已知条件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光伏板的空间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单排光伏板沿东西方向错台调整的流程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单排光伏板支架高度调整的流程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光伏板处于复杂地形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光伏板处于复杂地形简化归纳图;
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光伏板平缓处理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处于复杂地形的光伏板平缓处理流程图;
图14是本发明实施例中降低支架用量的流程图;
图15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光伏阵列水平面建模图;
图16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光伏阵列坡面建模图;
图17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光伏阵列排间遮挡示意图;
图18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支架布局图1;
图19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支架布局图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本发明提供一种适用于高原山区复杂地形的光伏阵列自动排布方法,主要通过单排和多排两方面将多片太阳能光伏板组件进行排布,以便于更好地采集光能用于发电,提高光能利用率。
单排循环排布:对每一排光伏板的支架高度进行步进循环计算和调整,使同一排的光伏板满足东西方向错台要求以及支架高度限定条件,并对处于复杂地形的支架进行平缓处理,在满足上述条件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支架高度;其中,东西方向错台要求是指同一排任意相邻的两光伏板之间的南端高程差和北端高程差均不大于10cm;支架高度限定条件是指光伏板的支架高度不小于初始支架高度;处于复杂地形的支架是指光伏板的东西比降的绝对值大于设定的坡度值,平缓处理是指以相邻两块光伏板为单位,同时调整支架高度,使每一块光伏板的东西比降的绝对值不大于设定的坡度值;
多排循环排布:检查每一排光伏板之间是否存在南北遮挡,如果有遮挡返回被遮挡板,升高支架高度,直到无遮挡且与单排相邻板保持联动。
具体包括如下步骤,如图1所示:
S1,单块光伏板参数计算
S2,单排光伏板循环计算
S21,对于每一排光伏板,若某光伏板东西比降I的绝对值大于设定的坡度最大值SlopeMax时,将此光伏板的I值赋为SlopeMax;
S22,自西向东开始循环检查每一排光伏板东西方向错台要求,使任一光伏板N以及与光伏板N相邻的前一块板M之间的北端高程差h和南端高程差h的绝对值均不大于10cm,即|h|≤10cm且|h|≤10cm;
S23,在满足东西错台条件下,调整光伏板的第二支架高度h2和第三支架高度h3,使两者不小于初始支架高度h0,即h2≥h0且h3≥h0
S24,对于相邻光伏板M和光伏板N,若|IN|>SlopeHig或者|IM|>SlopeHig,则此组光伏板所处位置为复杂地形,需要进行平缓处理,对光伏板M和光伏板N进行支架高度调整,使|IN|≤SlopeHig且|IM|≤SlopeHig,IN为光伏板N的东西比降,IM为光伏板M的东西比降,SlopeHig为设定的坡度较大值;
S25,降低支架用量,设定一个支架检查高度Higcheck,当光伏板支架高度超过Higcheck时,则与前后板检查,在不影响其他条件的情况下,进行降低处理;
S26,以光伏板N为开始板,按照S22-S25进行计算和调整,当满足S22-S25中所有条件,则进行下一块光伏板N+1的计算,当S22-S25中任一步骤不满足对应条件,则根据不同情况对光伏板N或者其前一块光伏板M的支架进行调整,直至每一排光伏板符合S22-S25中所有条件;
S3南北方向多排循环检查
东西方向单排循环完成后,根据实地地理纬度、时角,计算出南北遮挡最小距离P,根据南北遮挡最小距离P判断南北方向是否有遮挡,如果有遮挡则返回被遮挡板,升高支架高度,直到无遮挡,同时将调整过的光伏板所在单排进行单排循环,在无南北遮挡的条件下保证东西方向单排循环的条件。从而,光伏阵列在特定复杂环境和规定时间段内,各方向均无遮挡。
本实施例中,光伏板采用单立柱式支架,每块光伏板有四个支架,对应四个桩基,从西向东依次为Z1(x1,y1,z1)、Z2(x2,y2,z2)、Z3(x3,y3,z3)、Z4(x4,y4,z4),如图2和6所示。计算桩基Z1、Z2、Z3、Z4对应的支架顶点高程H1、H2、H3、H4,对应的支架高度h1、h2、h3、h4,以及光伏板的四个角点坐标。
已知光伏板参数以及各设定参数如下表1所示:
表1光伏板参数表
参数名称 参数表示 具体值
光伏板长度(m) L 16
光伏板宽度(m) B 4.5
支架初始高度(m) h0 0.5
坡度最大值(°) SlopeMax 30
坡度较大值(°) SlopeHig 26
支架检查高度(m) HigCheck 7
支点间距(m) d 4.4
改变单步值(m) step 0.05
我国位于北半球,光伏板的安装一般都是朝南安装,即每一排之间沿南北方向间隔,如图3-5所示。安装的倾角一般都是跟当地纬度值相等或者根据地形上下浮动几度。现已知南北倾角β,即光伏板的水平面与正南方向的夹角。单块光伏板参数计算具体过程如下:
S11,计算桩基Z1、Z4的支架高度
初始东西降比:坡度:b=arctan(I);
桩基Z1的支架顶点高程H1=z1+h1,h1为桩基Z1的支架高度,h1初始值为h0
根据东西比降I,计算桩基Z4的支架顶点高程H4=H1+I·(x4-x1),桩基Z4的支架高度h4=H4-z4
S12,计算光伏板空间姿态参数
如图7所示,光伏板在x轴、y轴、z轴方向分量:(Δx,Δy,Δz)=(x4-x1,y4-y1,H4-H1);
光伏板方位角:光伏板的垂直面与正南方向的夹角(向东偏设定为负角度,向西偏设定为正角度)。
光伏板倾角:光伏板面与水平地面的夹角。
光伏板法线向量:
光伏板横梁向量,自西向东方向:
光伏板斜梁向量,由南向北方向:
i、j、k为空间向量的单位基底;
Ax+By+Cz+D=0,A、B、C、D为多项式系数;
当过光伏板左前角点(xB1,yB1,zB1)时,则D=-(A·xB1+B·yB1+C·zB1);
S13,计算光伏板角点坐标
已知光伏板长度L、宽度B、支架间距d,由此可计算得光伏板的四个边角点B1、B2、B3、B4在以由西向东第一个支架为原点的平面坐标系的坐标为 其中,B1为光伏板的1号角点,位于西南端,B2为2号角点,位于东南端,B3为3号角点,位于西北端,B4为4号角点,位于东北端,由此可得光伏板角点的空间坐标:
S14,桩基Z2、Z3的支架高度
桩基Z2的支架顶点高程支架高度h2=H2-z2
桩基Z3的支架顶点高程支架高度h3=H3-z3
光伏板数据计算完成后,则开始进行排布和调整,具体过程如下:
单排计算东西错台:如图8所示,同一排光伏板中自西向东取相邻的光伏板M和光伏板N,计算两者的南端高程差h=HN-1-HM-2,北端高程差h=HN-3-HM-4,其中,HM-2、HM-4分别表示光伏板M的2号、4号光伏板角点高程;HN-1、HN-3分别表示光伏板N的1号、3号光伏板角点高程。
若|h|≤10cm且|h|≤10cm,则进入下一步,调整光伏板的支架高度;若h<-10cm或h<-10cm,则步进抬升光伏板N第一个支架的高度重新计算光伏板N的东西比降IN后,更新光伏板N的数据;若h>10cm或h>10cm,当光伏板M为第一块板时,则步进抬升光伏板M第四个支架的高度/>重新计算光伏板M的东西比降IM后,更新光伏板M的数据,当光伏板M不为第一块板时,计算/>步进抬升后,光伏板M-1与光伏板M南端高程差n9以及光伏板M-1与光伏板M北端高程差n10,满足|n9|≤10cm且|n10|≤10cm,说明抬高光伏板M的h4不会影响与光伏板M-1(前一块板)之间的限定条件,则对/>步进抬升后,重新计算光伏板M的东西比降IM,更新光伏板M的数据,不满足|n9|≤10cm且|n10|≤10cm,则对光伏板M的第一支架高度/>步进抬升,重新计算光伏板M的东西比降IM后,更新光伏板M-1的数据。/>
检查光伏板的支架高度,如图9所示,检查光伏板N的支架高度,由于第一个支架高度和第四个支架高度是通过初始高度和东西比降计算赋值。因此,只需要检查第二个支架高度和第三个支架高度。若光伏板N的第二支架和第三支架均不小于初始支架高度h0,则进入下一步,对复杂地形处的光伏板进行平缓处理;若不满足上述条件,则判断光伏板N是否为最后一块板,当光伏板N为最后一块板时,若满足且/>则步进抬升光伏板N的第一支架高度/>更新光伏板N的数据,若只满足/>则计算/>步进抬升后,光伏板M与光伏板N的南端高程差n11以及光伏板M与光伏板N的北端高程差n12,满足|n11|≤10cm且|n12|≤10cm,说明抬高光伏板N的h4不会影响与板M之间的限定条件,则对/>步进抬升,不满足|n11|≤10cm且|n12|≤10cm,则对/>步进抬升,若只满足/>则对/>步进抬升,抬升后均重新计算IN,更新光伏板N的数据;当光伏板N不为最后一块板时,若满足/>则步进抬升光伏板M的第一支架高度/>若只满足/>则计算/>步进抬升后,光伏板M与光伏板N的南端高程差n9以及光伏板M与光伏板N的北端高程差n10,满足|n9|≤10cm且|n10|≤10cm,则对/>步进抬升,并更新光伏板M的数据,不满足|n9|≤10cm且|n10|≤10cm,则对/>步进抬升,若只满足/>则对/>步进抬升,并重新计算IM;对/>步进抬升后,若光伏板M为第一块板,则更新光伏板M的数据,若光伏板M不为第一块板,则返回光伏板M-1。
在上述循环过程中,当光伏板的东西比降的绝对值大于坡度较大值时,就认定为此板所处地形复杂,需要进行平缓处理。根据对高原山区复杂地形分析,总结出需要进行平缓处理的四种复杂地形,如图10所示。
根据以上复杂地形归纳出10种复杂情况,每种情况由同一排相邻两块板组成,其中至少有一块板的东西比降的绝对值是大于坡度较大值的。图11中的正负号表示光伏板的东西比降的正负,以东西方向为水平,光伏板法向量偏向西的为正、偏向东的为负。
针对上述复杂地形采用如图12所示的方式进行平缓处理,具体流程如图13所示:
当IM≥IN,步进提升和/>重新计算IM和IN,返回光伏板M-1,计算其数据;
当IM<IN,计算步进抬升后,光伏板M与光伏板N的南端高程差n9以及光伏板M与光伏板N的北端高程差n10,若满足|n9|≤10cm且|n10|≤10cm,则步进抬升/>和/>再重新计算IM和IN后更新光伏板M的数据,若不满足|n9|≤10cm且|n10|≤10cm,则步进降低/>后,重新计算IM和IN,返回光伏板M-1。
在循环迭代过程中,部分光伏板支架在整体抬升时,单边支架会存在无效抬升。然而再根据施工现场支架的规格方案,设定一个支架检查高度,当超过此检查高度时,就会与前后板进行检查,在不影响满足条件的情况下,进行降低处理,从而达到节省支架用量。具体如图14所示。
或者/>时,则继续判断光伏板N是否为最后一块,若光伏板N为最后一块,则步进降低/>重新计算IN,返回光伏板N;若光伏板N不为最后一块,则步进降低/>重新计算IM,返回光伏板M。
通过上述单排循环迭代,将每一排的光伏板调整至符合如图1所示的四个限定条件,然后进行排间的调整,排间的调整主要判断沿南北方向排布的每一排光伏板之间是否有遮挡。
由于冬至日当天,太阳直射点离北半球最远,此时北半球物体的阴影长度最长。因此只要冬至日光照阴影遮挡满足要求,则全年内均可满足光照阴影遮挡要求。以冬至日当天光照条件为基准计算南北遮挡最小距离P,如图15-16所示。计算出P后,如图17所示,图中上面一排被遮挡,则将其整体支架高度调高,使其不落入遮挡范围。
太阳高度角:
太阳方位角:
两方阵之间距离:
坡面阵列间距:
T为时角,为地理纬度,δ为赤纬角,P为阵列间距即南北遮挡最小距离,p为两个东西横排方阵之间距离,φ为斜坡与水平面夹角。
下图是采用上述方法自动排布的部分光伏板,从图18-19中可以看出,在复杂地形中,本方法根据针对地形,并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计算出各光伏板的位置以及支架高度设置,在满足限定条件下均贴合地面,支架用量最省,使整体布局达到最优化。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Claims (3)

1.一种高原山地复杂地形的光伏阵列自动排布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单排循环排布
对每一排光伏板的支架高度进行步进循环计算和调整,使同一排的光伏板满足东西方向错台要求以及支架高度限定条件,并对处于复杂地形的支架进行平缓处理,在满足上述条件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支架高度;其中,东西方向错台要求是指同一排任意相邻的两光伏板之间的南端高程差和北端高程差均不大于10cm;支架高度限定条件是指光伏板的支架高度不小于初始支架高度;处于复杂地形的支架是指光伏板的东西比降的绝对值大于设定的坡度值,平缓处理是指以相邻两块光伏板为单位,同时调整支架高度,使每一块光伏板的东西比降的绝对值不大于设定的坡度值,东西比降是指光伏板东西方向任意两端点间的高程差与两点间的水平距离之比;
S1,单块光伏板参数计算
光伏板采用单立柱式支架,每块光伏板有四个支架,对应四个桩基,从西向东依次为Z1(x1,y1,z1)、Z2(x2,y2,z2)、Z3(x3,y3,z3)、Z4(x4,y4,z4);计算桩基Z1、Z2、Z3、Z4对应的支架顶点高程H1、H2、H3、H4,对应的支架高度h1、h2、h3、h4,以及光伏板的四个角点坐标;
S2,单排光伏板循环计算
S21,对于每一排光伏板,若某光伏板东西比降I的绝对值大于设定的坡度最大值SlopeMax时,将此光伏板的I值赋为SlopeMax;
S22,自西向东开始循环检查每一排光伏板东西方向错台要求,使任一光伏板N以及与光伏板N相邻的前一块板M之间的北端高程差h和南端高程差h的绝对值均不大于10cm,即|h|≤10cm且|h|≤10cm;
S23,在满足东西错台条件下,调整光伏板的第二支架高度h2和第三支架高度h3,使两者不小于初始支架高度h0,即h2≥h0且h3≥h0
S24,对于相邻光伏板M和光伏板N,若|IN|>SlopeHig或者|IM|>SlopeHig,则此组光伏板所处位置为复杂地形,需要进行平缓处理,对光伏板M和光伏板N进行支架高度调整,使|IN|≤SlopeHig且|IM|≤SlopeHig,IN为光伏板N的东西比降,IM为光伏板M的东西比降,SlopeHig为设定的坡度较大值;
S25,降低支架用量,设定一个支架检查高度Higcheck,当光伏板支架高度超过Higcheck时,则与前后板检查,在不影响其他条件的情况下,进行降低处理;
S26,以光伏板N为开始板,按照S22-S25进行计算和调整,当满足S22-S25中所有条件,则进行下一块光伏板N+1的计算,当S22-S25中任一步骤不满足对应条件,则根据不同情况对光伏板N或者其前一块光伏板M的支架进行调整,直至每一排光伏板符合S22-S25中所有条件;
多排循环排布
S3南北方向多排循环检查
东西方向单排循环完成后,根据实地地理纬度、时角,计算出南北遮挡最小距离P,根据南北遮挡最小距离P判断南北方向是否有遮挡,如果有遮挡则返回被遮挡板,升高支架高度,直到无遮挡,同时将调整过的光伏板所在单排进行单排循环,在无南北遮挡的条件下保证东西方向单排循环的条件;
所述步骤S22的具体过程如下:
同一排光伏板中自西向东取相邻的光伏板M和光伏板N,计算两者的南端高程差h=HN-1-HM-2,北端高程差h=HN-3-HM-4,其中,HM-2、HM-4分别表示光伏板M的2号、4号光伏板角点高程;HN-1、HN-3分别表示光伏板N的1号、3号光伏板角点高程;若|h|≤10cm且|h|≤10cm,则进入下一步,调整光伏板的支架高度;若h<-10cm或h<-10cm,则步进抬升光伏板N第一个支架的高度重新计算光伏板N的东西比降IN后,更新光伏板N的数据;若h>10cm或h>10cm,当光伏板M为第一块板时,则步进抬升光伏板M第四个支架的高度/>重新计算光伏板M的东西比降IM后,更新光伏板M的数据,当光伏板M不为第一块板时,计算/>步进抬升后,光伏板M-1与光伏板M南端高程差n9以及光伏板M-1与光伏板M北端高程差n10,满足|n9|≤10cm且|n10|≤10cm,则对/>步进抬升后,重新计算光伏板M的东西比降IM,更新光伏板M的数据,不满足|n9|≤10cm且|n10|≤10cm,则对光伏板M的第一支架高度/>步进抬升,重新计算光伏板M的东西比降IM后,更新光伏板M-1的数据;
所述步骤S23的具体过程如下:
检查光伏板N的支架高度,若光伏板N的第二支架和第三支架均不小于初始支架高度h0,则进入下一步,对复杂地形处的光伏板进行平缓处理;若不满足上述条件,则判断光伏板N是否为最后一块板,当光伏板N为最后一块板时,若满足且/>则步进抬升光伏板N的第一支架高度/>更新光伏板N的数据,若只满足/>则计算/>步进抬升后,光伏板M与光伏板N的南端高程差n11以及光伏板M与光伏板N的北端高程差n12,满足|n11|≤10cm且|n12|≤10cm,则对/>步进抬升,不满足|n11|≤10cm且|n12|≤10cm,则对/>步进抬升,若只满足/>则对/>步进抬升,抬升后均重新计算IN,更新光伏板N的数据;当光伏板N不为最后一块板时,若满足/>且/>则步进抬升光伏板M的第一支架高度/>若只满足/>则计算/>步进抬升后,光伏板M与光伏板N的南端高程差n9以及光伏板M与光伏板N的北端高程差n10,满足|n9|≤10cm且|n10|≤10cm,则对/>步进抬升,并更新光伏板M的数据,不满足|n9|≤10cm且|n10|≤10cm,则对/>步进抬升,若只满足/>则对步进抬升,并重新计算IM;对/>步进抬升后,若光伏板M为第一块板,则更新光伏板M的数据,若光伏板M不为第一块板,则返回光伏板M-1;
所述步骤S24的具体过程如下:
当IM≥IN,步进提升和/>重新计算IM和IN,返回光伏板M-1,计算其数据;
当IM<IN,计算步进抬升后,光伏板M与光伏板N的南端高程差n9以及光伏板M与光伏板N的北端高程差n10,若满足|n9|≤10cm且|n10|≤10cm,则步进抬升/>和/>再重新计算IM和IN后更新光伏板M的数据,若不满足|n9|≤10cm且|n10|≤10cm,则步进降低/>后,重新计算IM和IN,返回光伏板M-1;
所述步骤S25的具体过程如下:
或者/>时,则继续判断光伏板N是否为最后一块,若光伏板N为最后一块,则步进降低/>重新计算IN,返回光伏板N;若光伏板N不为最后一块,则步进降低/>重新计算IM,返回光伏板M。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原山地复杂地形的光伏阵列自动排布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块光伏板参数计算具体过程如下:
S11,计算桩基Z1、Z4的支架高度
初始东西降比:坡度:b=arctan(I);
桩基Z1的支架顶点高程H1=z1+h1,h1为桩基Z1的支架高度,h1初始值为h0
根据东西比降I,计算桩基Z4的支架顶点高程H4=H1+I·(x4-x1),桩基Z4的支架高度h4=H4-z4
S12,计算光伏板空间姿态参数
光伏板在x轴、y轴、z轴方向分量:(Δx,Δy,Δz)=(x4-x1,y4-y1,H4-H1);
光伏板方位角:β为南北倾角;
光伏板倾角:
光伏板法线向量:
光伏板横梁向量,自西向东方向:
光伏板斜梁向量,由南向北方向:
i、j、k为空间向量的单位基底;
Ax+By+Cz+D=0,A、B、C、D为多项式系数;
当过光伏板左前角点(xB1,yB1,zB1)时,则D=-(A·xB1+B·yB1+C·zB1);
S13,计算光伏板角点坐标
已知光伏板长度L、宽度B、支架间距d,由此可计算得光伏板的四个角点B1、B2、B3、B4在以由西向东第一个支架为原点的平面坐标系的坐标为: 其中,B1为光伏板的1号角点,位于西南端,B2为2号角点,位于东南端,B3为3号角点,位于西北端,B4为4号角点,位于东北端,光伏板角点的空间坐标:
B1:
B2:
B3:
B4:
S14,桩基Z2、Z3的支架高度
桩基Z2的支架顶点高程支架高度h2=H2-z2
桩基Z3的支架顶点高程支架高度h3=H3-z3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原山地复杂地形的光伏阵列自动排布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3的具体过程如下:
以冬至日当天光照条件为基准计算南北遮挡最小距离P,计算以下参数:
太阳高度角:
太阳方位角:
两方阵之间距离:
坡面阵列间距:
T为时角,为地理纬度,δ为赤纬角,P为阵列间距即南北遮挡最小距离,p为两个东西横排方阵之间距离,φ为斜坡与水平面夹角。
CN202310990410.4A 2023-08-08 2023-08-08 一种高原山地复杂地形的光伏阵列自动排布方法 Active CN11670741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990410.4A CN116707413B (zh) 2023-08-08 2023-08-08 一种高原山地复杂地形的光伏阵列自动排布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990410.4A CN116707413B (zh) 2023-08-08 2023-08-08 一种高原山地复杂地形的光伏阵列自动排布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707413A CN116707413A (zh) 2023-09-05
CN116707413B true CN116707413B (zh) 2023-11-10

Family

ID=878397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990410.4A Active CN116707413B (zh) 2023-08-08 2023-08-08 一种高原山地复杂地形的光伏阵列自动排布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707413B (zh)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52301A (zh) * 2016-07-27 2017-02-22 华北电力大学 一种针对非正南向坡面的光伏组件安装设计方法
CN110136257A (zh) * 2019-04-30 2019-08-16 湖北省电力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 一种山地光伏电站的自动化三维建模方法
CN110851945A (zh) * 2019-08-08 2020-02-28 上海电气分布式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光伏阵列排布方法及光伏阵列排布方案自动生成系统
CN112214858A (zh) * 2020-09-04 2021-01-12 中国电建集团河北省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基于AutoCAD的不规则场地内光伏板自动布置方法
CN112287529A (zh) * 2020-10-19 2021-01-29 合肥阳光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光伏阵列自动布置方法及光伏电站自动布置方法
CN113221356A (zh) * 2021-05-10 2021-08-06 中国计量大学上虞高等研究院有限公司 复杂建筑物不规则屋顶光伏板排布系统及优化方法
CN115037223A (zh) * 2022-04-21 2022-09-09 阳光新能源开发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光伏方阵的自动规划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5659562A (zh) * 2022-11-01 2023-01-31 中国电建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基于dem的线状光伏阵列排布方法
CN116305494A (zh) * 2023-05-15 2023-06-23 北京建筑大学 一种基于bim的屋顶光伏系统自动布置方法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52301A (zh) * 2016-07-27 2017-02-22 华北电力大学 一种针对非正南向坡面的光伏组件安装设计方法
CN110136257A (zh) * 2019-04-30 2019-08-16 湖北省电力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 一种山地光伏电站的自动化三维建模方法
CN110851945A (zh) * 2019-08-08 2020-02-28 上海电气分布式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光伏阵列排布方法及光伏阵列排布方案自动生成系统
CN112214858A (zh) * 2020-09-04 2021-01-12 中国电建集团河北省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基于AutoCAD的不规则场地内光伏板自动布置方法
CN112287529A (zh) * 2020-10-19 2021-01-29 合肥阳光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光伏阵列自动布置方法及光伏电站自动布置方法
CN113221356A (zh) * 2021-05-10 2021-08-06 中国计量大学上虞高等研究院有限公司 复杂建筑物不规则屋顶光伏板排布系统及优化方法
CN115037223A (zh) * 2022-04-21 2022-09-09 阳光新能源开发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光伏方阵的自动规划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5659562A (zh) * 2022-11-01 2023-01-31 中国电建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基于dem的线状光伏阵列排布方法
CN116305494A (zh) * 2023-05-15 2023-06-23 北京建筑大学 一种基于bim的屋顶光伏系统自动布置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山地光伏阵列布置方法和排间距计算";罗耿;《发电技术》;第43卷(第02期);第320-327页 *
"随坡安装山地光伏电站阵列间距的计算";周建朋 等;《华电技术》;第41卷(第3期);第76-80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707413A (zh) 2023-09-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Hofer et al. Parametric analysis and systems design of dynamic photovoltaic shading modules
CN104281741B (zh) 光伏组件倾角和阵列间距交叉反馈多因素综合计算方法
CN111738526A (zh) 一种以系统收益最优为目标的光伏系统优化设计方法
CN110658858A (zh) 一种基于智能光伏组件的不平坦地势逆跟踪方法
CN111353201B (zh) 一种基于网格布置光伏组件的方法
CN107482992A (zh) 一种考虑经济因素的电站级光伏倾角优化方法
CN113419567B (zh) 一种跟踪支架的跟踪角度优化方法及系统
CN116402206A (zh) 一种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量优化计算方法
CN116663849A (zh) 一种光伏场站选址方法
CN113110617B (zh) 一种光伏组件跟踪控制方法及相关装置
CN116707413B (zh) 一种高原山地复杂地形的光伏阵列自动排布方法
EP4321958A1 (en) Support tracking method and system, photovoltaic device, and medium
US20180269825A1 (en) Solar module arrangement and method of assembling a solar module arrangement
Chekired et al. Energy yield evaluation of a rainwater harvesting system using a novel agrophotovoltaics design
CN115659562A (zh) 基于dem的线状光伏阵列排布方法
CN105553386A (zh) 占地集约化光伏阵列
Galtieri et al. Impact of differential power processing on inter-row shading in solar arrays
CN109726459B (zh) 一种双面光伏组件的间距优化方法
US20230025362A1 (en) Solar harvesting field and device for same
Leung et al. Tracker terrain loss part two
CN113537733A (zh) 一种光伏方阵最佳倾角和间距的确定方法与系统
CN115968442A (zh) 用于基于阵列级地形的回溯的系统和方法
Hernandez Velasco et al. Comparison of partial shading losses in free field PV-plants with different array configurations
Hossei et al. Circuit Connection Reconfiguration of Partially Shaded BIPV Systems, a Solution for Power Loss Reduction
CN205610518U (zh) 占地集约化光伏阵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