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707259A - 音圈马达及摄像模组 - Google Patents

音圈马达及摄像模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707259A
CN116707259A CN202211494857.4A CN202211494857A CN116707259A CN 116707259 A CN116707259 A CN 116707259A CN 202211494857 A CN202211494857 A CN 202211494857A CN 116707259 A CN116707259 A CN 11670725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ll
buffer
support
balls
voice coi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49485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707259B (zh
Inventor
张宪先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or Devi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or Devi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or Devi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or Devi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494857.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707259B/zh
Priority claimed from CN202211494857.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CN116707259B/zh
Publication of CN1167072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70725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70725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70725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3/00Viewfinders; Focusing aids for cameras; Means for focusing for cameras; Autofocus systems for cameras
    • G03B13/32Means for focusing
    • G03B13/34Power focus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30/00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integrated lens units and imaging un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eing embedded in other devices, e.g. mobile phones or vehicl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3/00Motors with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agnet, armature or coil system
    • H02K33/18Motors with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agnet, armature or coil system with coil systems moving upon intermittent or reversed energisation thereof by interaction with a fixed field system, e.g. permanent magne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24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ression or reduction of noise or vibrations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音圈马达及摄像模组,音圈马达包括基座、动子座及支撑组件,基座形成有第一容纳空间,并具有基体部;动子座至少部分收容于第一容纳空间,并能够沿第一方向移动,动子座具有动子部,动子部与基体部沿第二方向布置,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垂直;支撑组件包括相抵触的滚珠及缓冲件,滚珠与缓冲件沿第二方向布置,并夹持于动子部与基体部之间,缓冲件在动子部与基体部相互靠近时发生第二方向上的压缩变形,并产生复位的恢复力。在载体部与基体部相互靠近时,音圈马达便能够通过缓冲件的压缩变形对滚珠进行缓冲,从而避免滚珠在导向通道的内壁上砸出凹坑,保证了滚珠的顺滑滚动,确保音圈马达的正常运行。

Description

音圈马达及摄像模组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摄像头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音圈马达及摄像模组。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对手机等终端产品的摄像模组配置的要求越来越高,摄像模组中的音圈马达的体积及重量也随之越来越大。当前音圈马达内通过在基座与载体座之间设置滚珠来实现镜头的相对移动。但是在音圈马达受到撞击时,可能会导致滚珠在其所在的导向通道的内壁上撞击出凹坑,引起摄像模组的对焦功能或者防抖功能不良,甚至失效。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音圈马达及摄像模组,解决了现有音圈马达中的滚珠易在导向通道的内壁上撞击出凹坑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音圈马达,包括基座、载体座及至少一个支撑组件,基座形成有第一容纳空间,所述第一容纳空间的内侧壁上具有基体部;动子座用于安装镜头,所述动子座至少部分收容于所述第一容纳空间,并能够在所述第一容纳空间中相对于所述基座沿第一方向移动,所述动子座的外侧壁上具有动子部,所述动子部与所述基体部沿第二方向布置,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垂直,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镜头的光轴的延伸方向;支撑组件包括相抵触的滚珠及缓冲件,所述滚珠与所述缓冲件沿所述第二方向布置,并夹持于所述动子部与所述基体部之间,所述缓冲件在所述动子部与所述基体部相互靠近时发生第二方向上的压缩变形,并产生复位的恢复力。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当音圈马达受到冲击时,动子部与基体座相互靠近,滚珠压迫缓冲件由初始状态发生第二方向上的压缩变形,缓冲件对滚珠在第二方向上的恢复力增大。在冲击力消失后,缓冲件受到的挤压力也随之消失,缓冲件释放恢复力,动子部可在恢复力的推动下沿第二方向远离基体部,直至恢复原位,此时缓冲件也恢复至初始状态。这样,在动子部与基体部相互靠近时,音圈马达便能够通过缓冲件的压缩变形对滚珠进行缓冲,减小了滚珠对导向通道的内壁的压力,从而避免滚珠在导向通道的内壁上砸出凹坑,保证了滚珠的顺滑滚动,确保音圈马达的正常运行。
作为第一方面的其中一个实施例,所述支撑组件设有多个,多个所述支撑组件中的至少三个所述滚珠不在同一直线上。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滚珠可用于对载体座提供稳定支撑,防止载体座发生晃动。
作为第一方面的其中一个实施例,所述支撑组件包括多个滚珠和一个缓冲件,多个滚珠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布。多个滚珠可为基体部与动子部之间提供多个支撑点,有利于对载体座的稳定移动。
作为第一方面的其中一个实施例,所述支撑组件设有两个,其中一所述支撑组件的多个所述滚珠中包括至少一个较大滚珠和至少一个较小滚珠,其中另一所述支撑组件的多个滚珠中包括至少两个所述较大滚珠和位于两所述较大滚珠之间的至少一个所述较小滚珠,所述较大滚珠的径长大于所述较小滚珠。较大滚珠可用于对动子部进行支撑,较小滚珠可以用于对较大滚珠的位置进行限定,以防止相邻两较大滚珠距离过近。
作为第一方面的其中一个实施例,所述缓冲件形成有缓冲导向槽,所述缓冲导向槽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所述滚珠部分收容于所述缓冲导向槽,所述缓冲导向槽用于引导所述滚珠沿所述第一方向滚动,以使得载体座能够沿第一方向移动,同时对滚珠起到限位作用。
作为第一方面的其中一个实施例,所述缓冲件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与所述滚珠弹性抵触,所述恢复力为弹性力。在动子部与基体部相互靠近时,通过滚珠挤压弹性件,弹性件发生压缩的弹性形变,并产生弹性恢复力。
作为第一方面的其中一个实施例,所述弹性件为弹片,所述弹片具有均与所述滚珠抵触的第一弹部及第二弹部,所述第一弹部与所述第二弹部分别形成所述缓冲导向槽的两槽侧壁,并均能够朝向所述滚珠施加第二方向上的弹性力,所述第一弹部与所述滚珠的接触点的切线及所述第二弹部与所述滚珠的接触点的切线之间呈夹角设置。第一弹部与第二弹部用于限制滚珠在第三方向上移动。
作为第一方面的其中一个实施例,所述支撑组件还包括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具有大致沿第二方向延伸的限位通道,所述限位通道具有第一端及第二端,所述限位通道的所述第一端具有朝向所述动子部与所述基体部之间的间隙的开口,所述滚珠滑动连接于所述限位通道并能够沿所述限位通道的延伸方向滑动,所述缓冲件抵顶于所述滚珠朝向所述第二端的一侧,并使得所述滚珠部分凸出于所述开口。这样便能够通过限位结构限制滚珠相对于缓冲件的滚动,便于滚珠的安装。
作为第一方面的其中一个实施例,所述开口的最小宽度小于所述滚珠的径长,以避免滚珠从限位通道中掉出。
作为第一方面的其中一个实施例,所述限位结构为设置于所述基体部或所述动子部上的限位筒,所述限位筒形成有限位通道,所述限位筒的所述第一端形成所述开口,所述缓冲件的两端分别抵接于所述限位筒的所述第二端及所述滚珠。限位筒的设置可使得支撑组件实现独立加工,便于支撑组件的批量化生产及整体安装。
作为第一方面的其中一个实施例,所述缓冲件包括弹性件及垫块,所述弹性件位于所述限位通道内,所述垫块位于所述弹性件与所述滚珠之间并抵触于所述滚珠,所述弹性件与所述垫块弹性抵触,所述恢复力为弹性力。垫块的设置便于提高对滚珠支撑的稳定性。
作为第一方面的其中一个实施例,所述动子部的朝向所述基体部一侧或所述基体部的朝向所述动子部一侧开设有基体侧导向槽,所述基体侧导向槽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滚珠部分收容于所述基体侧导向槽,所述基体侧导向槽用于引导所述滚珠沿所述第一方向滚动。这样,基体侧导向槽与缓冲导向槽便可共同形成导向通道,同时减小了动子部与基体部之间的距离。
第二方面,提供一种音圈马达,包括基座、动子座及至少一个第一支撑组件,基座形成有第一容纳空间;动子座包括支撑座及载体座,所述支撑座至少部分收容于所述第一容纳空间,所述支撑座形成有第二容纳空间,所述第二容纳空间的底壁上具有支撑部,所述载体座用于安装镜头,所述载体座至少部分收容于所述第二容纳空间,所述载体座的底壁上具有载体部,所述载体部与所述支撑部沿第一方向布置,所述载体座能够在所述第二容纳空间中相对于所述支撑座沿第三方向移动,所述第一方向为镜头的光轴的延伸方向,所述第三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第一支撑组件包括相抵触的第一滚珠及第一缓冲件,所述第一滚珠与所述第一缓冲件沿所述第一方向布置,并夹持于所述支撑部与所述载体部之间,支撑部与载体部之间至少形成有第一导向通道,第一滚珠位于第一导向通道内,所述第一缓冲件在所述支撑部与所述载体部相互靠近时发生第一方向上的压缩变形,并产生复位的恢复力。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当音圈马达受到冲击时,支撑部与载体部相互靠近,第一滚珠压迫第一缓冲件由初始状态发生第一方向上的压缩变形,第一缓冲件对第一滚珠在第一方向上的恢复力增大。在冲击力消失后,第一缓冲件受到的挤压力也随之消失,第一缓冲件释放恢复力,载体部可在恢复力的推动下沿第一方向远离支撑部,直至恢复原位,此时第一缓冲件也恢复至初始状态。这样,在载体部与支撑部相互靠近时,音圈马达便能够通过第一缓冲件的压缩变形对第一滚珠进行缓冲,减小了第一滚珠对第一导向通道的内壁的压力,从而避免第一滚珠在第一导向通道的内壁上砸出凹坑,保证了第一滚珠的顺滑滚动,确保音圈马达的正常运行及第三方向上OIS功能的实现。
作为第二方面的其中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支撑组件包括一个第一滚珠和一个第一缓冲件,所述第一支撑组件设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一支撑组件位于同一平面上,至少三个所述第一支撑组件中的所述第一滚珠不在同一直线上。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第一滚珠可用于对载体座提供稳定支撑,防止载体座发生晃动。
作为第二方面的其中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缓冲件形成有第一缓冲导向槽,所述第一缓冲导向槽沿所述第三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滚珠部分收容于所述第一缓冲导向槽,所述第一缓冲导向槽用于引导所述第一滚珠沿所述第三方向滚动,以使得载体座能够沿第三方向移动,同时对第一滚珠起到限位作用。
作为第二方面的其中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缓冲件包括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与所述第一滚珠弹性抵触,所述恢复力为弹性力。在载体部与支撑部相互靠近时,通过第一滚珠挤压第一弹性件,第一弹性件发生压缩的弹性形变,并产生弹性恢复力。
作为第二方面的其中一个实施例,所述支撑部朝向所述载体部一侧或所述载体部朝向所述支撑部一侧形成有载体侧导向槽,所述载体侧导向槽沿所述第四方向延伸,所述第四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三方向及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一滚珠部分收容于所述第一缓冲导向槽且部分收容于所述载体侧导向槽。这样第一缓冲导向槽便形成了第一滚珠的第一导向通道,以引导第一滚珠沿第三方向滚动,载体侧导向槽便形成了第一滚珠的第二导向通道,以引导第一滚珠沿第四方向滚动,从而实现了音圈马达的OIS功能。
作为第二方面的其中一个实施例,所述音圈马达还包括引导支架及至少一个第二支撑组件,所述引导支架位于所述支撑部与所述载体部之间,所述引导支架能够相对于所述支撑座沿第三方向移动,所述载体座能够相对于所述引导支架沿第四方向移动,所述第四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三方向,所述第一支撑组件位于所述支撑部与所述引导支架之间,所述第二支撑组件包括相抵触的第二滚珠及第二缓冲件,所述第二滚珠与所述第二缓冲件沿所述第一方向夹持于所述引导支架与所述载体部之间,所述第二缓冲件在所述引导支架与所述载体部相互靠近时发生第一方向上的压缩变形,并产生复位的恢复力。这样引导支架便能够通过第一支撑组件相对于支撑座沿第三方向移动,载体座便能够通过第二支撑组件相对于引导支架沿第四方向移动,从而使得载体座能够相对于支撑座沿第三方向和第四方向移动,从而实现音圈马达的OIS功能。引导支架与支撑部之间形成第一导向通道,载体部与引导支架之间形成第二导向通道,第二缓冲件的设置能够对第二滚珠进行第一方向上的缓冲,避免第二导向通道的内壁上被砸出凹坑,保证了第一滚珠的顺滑滚动,确保音圈马达的正常运行。
作为第二方面的其中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支撑组件包括一个第二滚珠和一个第二缓冲件,所述第二支撑组件设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二支撑组件位于同一平面上,至少三个所述第二支撑组件中的第二滚珠不在同一直线上。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第二滚珠可用于对载体座提供稳定支撑,防止载体座发生晃动。
作为第二方面的其中一个实施例,各所述第一支撑组件分别位于一所述第二支撑组件的第一方向上,以节省安装空间。
作为第二方面的其中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缓冲件形成有第二缓冲导向槽,所述第二缓冲导向槽沿所述第四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滚珠部分收容于所述第二缓冲导向槽,所述第二缓冲导向槽用于引导所述第二滚珠沿所述第四方向滚动,以使得载体座能够沿第四方向移动,同时对第二滚珠起到限位作用。
作为第二方面的其中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缓冲件包括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与所述第二滚珠弹性抵触,所述恢复力为弹性力。在载体部与支撑部相互靠近时,通过第二滚珠挤压第二弹性件,第二弹性件发生压缩的弹性形变,并产生弹性恢复力。
作为第二方面的其中一个实施例,所述引导支架的朝向所述支撑部一侧或所述支撑部的朝向所述引导支架一侧形成有支撑侧导向槽,所述支撑侧导向槽沿第三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滚珠部分收容于所述支撑侧导向槽,所述支撑侧导向槽用于引导所述第一滚珠沿所述第三方向滚动,这样支撑侧导向槽与第一缓冲导向槽共同形成第一滚珠的第一导向通道,同时减小了支撑部与引导支架之间的距离。
和/或,所述引导支架的朝向所述载体部一侧或所述载体部的朝向所述引导支架一侧形成有引导侧导向槽,所述引导侧导向槽沿所述第四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滚珠部分收容于所述引导侧导向槽,所述引导侧导向槽用于引导所述第二滚珠沿所述第四方向滚动,这样引导侧导向槽与第二缓冲导向槽共同形成第二滚珠的第二导向通道,同时减小了载体部与引导支架之间的距离。
第三方面,提供一种摄像模组,包括镜头及上述实施例中提供的音圈马达,所述镜头安装于所述动子座。摄像模组通过音圈马达实现了镜头的对焦功能及光学防抖功能,上述功能在摄像模组受到撞击时仍能够顺利实现。
附图说明
图1为当前音圈马达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音圈马达的A’-A’处的剖视图;
图3为图1中的音圈马达的B’-B’处的剖视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音圈马达的立体结构图;
图5为图4中的音圈马达的爆炸图;
图6至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音圈马达中的缓冲件在不同实施方式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音圈马达其中一种滚珠实施方式的立体结构图;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音圈马达的立体结构图;
图16为图15中的音圈马达的一种实施方式在C-C处的剖视图;
图17为图16中的音圈马达的局部爆炸图;
图18为图15中的音圈马达的另一种实施方式在C-C处的剖视图;
图19为本申请实施例三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的音圈马达的立体结构图;
图20为图19中的音圈马达在D-D处的剖视图;
图21为图19中的音圈马达的爆炸图;
图22为图20中的音圈马达的剖视图的局部放大图;
图23为本申请实施例三提供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音圈马达在D-D处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为了便于清楚描述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采用了“第一”、“第二”等字样对功能和作用基本相同的相同项或相似项进行区分。例如,第一限位部与第二限位部仅仅是为了区分不同的限位部,并不对其先后顺序进行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第一”、“第二”等字样并不对数量和执行次序进行限定,并且“第一”、“第二”等字样也并不限定一定不同。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或者“例如”等词用于表示作例子、例证或说明。本申请中被描述为“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或者“例如”的任何实施例或设计方案不应被解释为比其他实施例或设计方案更优选或更具优势。确切而言,使用“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或者“例如”等词旨在以具体方式呈现相关概念。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音圈马达广泛应用于手机等终端产品的摄像模组中。音圈马达是一种利用电磁感应来产生有规律的运动的装置。请参阅图1至图3,当前通用的音圈马达100’包括基座10’及动子座20’,动子座20’安装有镜头,动子座20’能够在磁场作用下相对于基座10’沿镜头光轴901’的延伸方向移动,以实现镜头的AF(Automatic Focus,自动调焦)功能。动子座20’至少包括支撑座21’及载体座22’,镜头安装于载体座22’,载体座22’能够在磁场的作用下相对于支撑座21’沿垂直于光轴901’的方向移动,以实现镜头的OIS(Optical ImageStabilization,光学防抖)功能。其中,为减小基座10’与动子座20’之间及支撑座21’与载体座22’之间的摩擦阻力,当前已有音圈马达100’在基座10’与动子座20’之间及支撑座21’与载体座22’之间均增设导向通道101’及能在导向通道101’内滚动的滚珠30’,以将动子座20’与基座10’之间及支撑座21’与载体座22’之间的滑动摩擦转换为滚动摩擦,从而减小摩擦阻力。
随着人们对手机等终端产品的摄像模组配置的要求不断提高,音圈马达100’的体积越来越大,音圈马达100’的重量随着其体积的增大也在不断增大,尤其对于1/1.2’inch或者1/1’inch的音圈马达100’,动子座20’的重量甚至达到了1.9g~2.4g,而为提高滚珠30’的支撑强度,滚珠30’的材质一般选用硬度极高的陶瓷或金属。但是在高温的组装环境或者对于摄像模组的机械类的测试中,滚珠30’可能会将其所在的导向通道101’的内壁撞击出凹坑,进而影响滚珠30’在导向通道101’中的顺利滚动,最终导致摄像模组的AF功能或者OIS功能不良,甚至失效。为解决这一问题,业界常用的方式一般为采用硬度更高的材质形成导向通道101’或在导向通道101’中垫入硬度更高的垫片,这样凹坑问题虽然得以改善,但依然无法根治。
为根治上述凹坑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音圈马达及摄像模组。其中,该摄像模组包括镜头及该音圈马达,镜头安装于该音圈马达上。该音圈马达通过设置抵触于滚珠并能够提供恢复力的缓冲件来缓冲滚珠受到的冲击力,从而避免滚珠在导向通道的内壁上撞击出凹坑,保证了音圈马达的AF功能或OIS功能的良好运行。该摄像模组可应用于电子设备中,该电子设备包括但不限于手机、笔记本电脑、台式电脑、平板电脑、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Digital Assistant,PDA)、可穿戴设备、车载设备、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设备、无人机等。以下实施例中,将用于实现音圈马达的AF功能滚珠命名为AF滚珠,将用于实现音圈马达的OIS功能滚珠命名为OIS滚珠。
实施例一
请参阅图4,本申请提供一种音圈马达100,该音圈马达100包括基座11、动子座21及支撑组件31。动子座21用于安装镜头90,镜头90的光轴901的延伸方向定义为第一方向,基座11形成有第一容纳空间,动子座21至少部分收容于第一容纳空间,动子座21与基座11相间隔。其中,该第一容纳空间可以为孔结构围设形成,也可以为槽结构围设形成,只要能够至少部分容置动子座21即可。
请参阅图5,第一容纳空间的内侧壁上具有基体部111,动子座21的外侧壁上具有动子部211,基体部111与动子部211沿第二方向布置,第二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即基体部111与动子部211的布置方向垂直于基体部111相对于动子部211的移动方向。
具体而言,第一容置空间为开设于基座11上的容置槽102,第一容置空间的内侧壁即为容置槽102的槽侧壁,容置槽102的中心轴线沿第一方向延伸,动子座21位于容置槽102内,动子座21形成有安装孔,镜头90安装于该安装孔内,动子座21具有外侧壁,外侧壁环绕动子座21的中心轴线,镜头90的光轴901、安装孔的中心轴线、容置槽102的中心轴线及外侧壁对应的中心轴线相平行或相重合,该外侧壁与容置槽102的槽侧壁相正对且相间隔。基体部111形成容置槽102的槽侧壁的一部分,动子部211形成动子座21的外侧壁的一部分,并与基体部111相对设置。基体部111及动子部211上可分别设有磁铁和线圈,例如基体部111设有线圈且动子部211设有磁铁,动子座21能够通过磁铁与线圈之间的电磁感应在第一容纳空间中相对于基座11沿第一方向移动,以实现音圈马达100的AF功能。
基体部111上还可设有铁块,动子部211上的磁铁可与该铁块之间产生磁吸力,或与设于基体部111上的线圈通过电磁感应产生磁吸力,基体部111与动子部211之间可通过该磁吸力相互靠近,并共同夹持支撑组件31。
基体部111朝向动子部211的一侧形成基体面1111,动子部211朝向基体部111的一侧形成有动子面2111,基体面1111与动子面2111相间隔,基体面1111及动子面2111均可以为平面、曲面或折面中的一种,基体面1111与动子面2111可相平行,也可不相平行,此处不做限制。
支撑组件31包括相抵触的AF滚珠311及缓冲件312,AF滚珠311与缓冲件312沿第二方向夹持于动子部211与基体部111之间。
其中,一支撑组件31中的缓冲件312可以设有一个或两个。当缓冲件312为一个时,AF滚珠311与缓冲件312可沿动子部211到基体部111的方向布置,也可沿基体部111到动子部211的方向布置,可以理解的,动子部211及基体部111中的其中一个与缓冲件312抵触或连接,动子部211与基体部111中的其中另一个与AF滚珠311抵触,例如,缓冲件312连接于动子部211且AF滚珠311被夹持于缓冲件312与基体部111之间,或,缓冲件312连接于基体部111且AF滚珠311被夹持于缓冲件312与动子部211之间。当缓冲件312为两个时,两缓冲件312可分别位于AF滚珠311的两侧,并共同夹持AF滚珠311,可以理解的,两缓冲件312分别连接于基体部111及动子部211,且相对设置,AF滚珠311夹持于两缓冲件312之间。需要说明的是,AF滚珠311与缓冲件312可直接抵触,也可通过其他结构间接抵触,此处不做限制。
当动子座21相对于基座11沿第一方向移动时,AF滚珠311能够相对于缓冲件312、动子部211及基体部111中的至少一个滚动,以减小动子座21与基座11相对运动时的摩擦阻力。
缓冲件312能够进行第二方向上的伸缩变形。在动子部211与基体部111相互靠近时,AF滚珠311挤压缓冲件312,缓冲件312发生第二方向上的压缩变形,并产生复位的恢复力。上述缓冲件312的复位指的是缓冲件312恢复原伸缩长度。其中,该恢复力的大小与压缩变形的压缩量呈正相关,即缓冲件312被压缩的压缩量越大,恢复力越大,缓冲件312被压缩的压缩量越小,恢复力越小。
在音圈马达100未受外力冲击时,由于动子部211与基体部111之间的磁吸力作用,缓冲件312被挤压并发生第二方向上的轻微压缩变形,且缓冲件312对AF滚珠311在第二方向上的恢复力与上述磁吸力相等,假设此时缓冲件312的状态为初始状态。当音圈马达100受到冲击时,动子部211与基体座相互靠近,AF滚珠311压迫缓冲件312由初始状态发生第二方向上的压缩变形,缓冲件312对AF滚珠311在第二方向上的恢复力增大。在冲击力消失后,缓冲件312受到的挤压力也随之消失,缓冲件312释放恢复力,动子部211可在恢复力的推动下沿第二方向远离基体部111,直至恢复原位,此时缓冲件312也恢复至初始状态。这样,在动子部211与基体部111相互靠近时,音圈马达100便能够通过缓冲件312的压缩变形对AF滚珠311进行缓冲,减小了AF滚珠311对导向通道101的内壁的压力,从而避免AF滚珠311在动子部211、基体部111或缓冲件312上砸出凹坑,保证了AF滚珠311的顺滑滚动,确保音圈马达100的正常运行。
需要说明的是,该恢复力可以由弹性物体的弹性形变产生,此时缓冲件312为弹性物体或至少包括弹性物体,缓冲件312的长度方向为弹性物体能够发生弹性形变的方向,当缓冲件312受到挤压力时,缓冲件312在长度方向上被压缩,并发生长度方向上的弹性形变,缓冲件312在长度方向上的弹性力增大,当撤去挤压力后,缓冲件312释放弹性力并恢复至初始状态,即弹性件3120恢复至初始长度。该恢复力也可由两个具有磁性的物体之间的磁斥力产生,此时该缓冲件312至少包括两磁性件,两磁性件的相同磁极相面对,缓冲件312的长度方向为两磁性件的连线方向,当缓冲件312受到挤压力时,两磁性件相靠近,缓冲件312在长度方向上被压缩并发生长度缩短的压缩变形,缓冲件312内的磁斥力增大,在撤去挤压力后,磁斥力释放,缓冲件312下磁斥力的作用下恢复至初始状态,即两磁性件之间的距离恢复为初始距离。其中,上述缓冲件312的长度方向可与第二方向同向,也可与第二方向呈锐角。当缓冲件312的长度方向与第二方向呈锐角时,若缓冲件312在长度方向上压缩变形,则缓冲件312在第二方向也会发生一定的压缩变形。缓冲件312若采用磁斥力作为恢复力,存在恢复力的衰减速度慢寿命长等优点,但同时也存在恢复力及变形方向不稳定的缺点,因此,在实际应用中,缓冲件312一般采用弹性力作为恢复力。
以下实施例中,使用X、Y、Z坐标系来描述元件之间的位置关系,其中,以Z轴方向为第一方向,X轴方向垂直于Z轴方向,为第二方向,Y轴方向为垂直于Z轴方向且垂直于Y轴方向的方向。除非另有说明,Z轴方向可以包括+Z方向和-Z方向,X轴方向可以包括+X方向和-X方向,Y轴方向可以包括+Y方向和-Y方向。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4和图5,各支撑组件31中的缓冲件312设有一个。AF滚珠311与缓冲件312抵触并沿X轴方向布置。其中,缓冲件312与其对侧的基体部111或动子部211可共同形成导向通道101,导向通道101沿Z轴方向延伸,AF滚珠311部分位于导向通道101内。导向通道101在其延伸方向上的延伸长度大于AF滚珠311的径长,以引导AF滚珠311在导向通道101内沿到导向通道101的延伸方向滚动。动子座21在相对于基座11沿Z轴方向移动时,可通过AF滚珠311的滚动减小与基座11之间的摩擦阻力。因此,导向通道101的延伸长度还需大于或等于动子座21相对于基座11沿Z轴方向的最大移动距离,以保证动子座21在相对于基座11运动时,AF滚珠311始终能够在导向通道101内处于滚动状态,从而保证动子座21与基座11之间的摩擦阻力始终不变。
动子部211具有相背对且沿Z轴方向分布的第一动子侧及第二动子侧,镜头90朝向第一动子侧,基体部111具有相背对且沿Z轴方向分布的第一基体侧及第二基体侧,第一动子侧与第一基体侧位于同一侧,第二动子侧与第二基体侧位于同一侧。当动子座21沿Z轴方向朝向第一动子侧所在方向移动时,AF滚珠311在导向通道101内相对于基座11朝向第一基体侧滚动,或/且,AF滚珠311相对于动子座21朝向第二动子侧滚动。
示例性的,请参阅图4和图5,缓冲件312连接于基体部111且AF滚珠311被夹持于缓冲件312与动子部211之间。缓冲件312可连接于基体面1111上,也可嵌设于基体面1111内,例如嵌设于基体面1111上开设的凹槽1011内。缓冲件312与动子部211之间可形成有导向通道101。
可选的,请参阅图5,缓冲件312形成有缓冲导向槽301,缓冲导向槽301沿Z轴方向延伸,此时缓冲导向槽301的内壁及动子部211可共同围设形成导向通道101,缓冲导向槽301能够限制AF滚珠311在Y轴方向上的位移,AF滚珠311部分收容于缓冲导向槽301,并抵触于动子部211,缓冲导向槽301用于引导AF滚珠311沿Z轴方向滚动。
其中,动子部211于朝向基体部111一侧开设有基体侧导向槽2101,基体侧导向槽2101沿Z轴方向延伸,此时基体侧导向槽2101的内壁与缓冲导向槽301共同围设形成导向通道101,AF滚珠311部分收容于缓冲导向槽301内且部分收容于基体侧导向槽2101内,基体侧导向槽2101与缓冲导向槽301共同引导AF滚珠311沿Z轴方向滚动。此外,为便于基体侧导向槽2101的加工,基体侧导向槽2101可贯通至第一动子侧。
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仅设置缓冲导向槽301而不设置基体侧导向槽2101,动子部211对AF滚珠311可不具有限位作用,此时缓冲导向槽301与动子面2111共同形成导向通道101。另外动子部211上还可设有用于限制AF滚珠311相对于动子部211在Z轴方向上移动的定位结构。或,可仅设置基体侧导向槽2101而不设置缓冲导向槽301,缓冲件312对AF滚珠311可不具有限位作用,此时基体侧导向槽2101与缓冲件312共同形成导向通道101,另外,缓冲件312上还可设有用于限制AF滚珠311相对于基体部111在Z轴方向上移动的定位结构。
当然,缓冲件312也可连接于动子部211且AF滚珠311被夹持于缓冲件312与基体部111之间,缓冲件312可连接于动子面2111上,也可嵌设于动子面2111内,例如嵌设于动子面2111上开设的凹槽1011内。此时,基体侧导向槽2101可开设于基体部111的朝向动子部211一侧,此处不赘述。
请参阅图5,缓冲件312包括弹性件3120,弹性件3120由弹性物体制成,并能够在X轴方向上发生弹性形变。在音圈马达100未受冲击力时,由于动子部211与基体部111之间的磁吸力作用,弹性件3120被挤压并发生长度减小的弹性变形,且弹性件3120对AF滚珠311在X轴方向上的弹性力与上述磁吸力相等,假设此时弹性件3120的长度为初始长度。当音圈马达100受到X轴方向的冲击力时,动子部211与基体部111相互靠近,AF滚珠311压缩弹性件3120以使得弹性件3120发生长度减小的弹性变形,弹性件3120对AF滚珠311在X轴方向上的弹性力增大。在上述冲击力消失后,弹性件3120释放弹性力,并通过AF滚珠311推动动子部211远离基体部111,直至恢复原位,此时弹性件3120也恢复至初始长度。
需要说明的是,弹性件3120的长度方向可以为X轴方向,也可以与X轴方向呈锐角的方向,当弹性件3120的长度方向与X轴方向呈锐角时,弹性件3120在X轴方向上的弹性力可以为弹性件3120的弹性力在X轴方向上的分力。弹性件3120与AF滚珠311可直接抵触,也可间接抵触,如弹性件3120上连接有其他结构件,AF滚珠311与该其他结构件抵触,该其他结构件可具有弹性,也可不具有弹性。
弹性件3120可以为弹片或弹簧,弹片与弹簧均能够向AF滚珠311提供弹性力。其中,弹片可由金属片弯折而成,弹片能够为AF滚珠311提供稳定支撑,并对AF滚珠311的移动起到导向作用,但是弹片的形变量有限。而弹簧由于其易扭转变形,单独设置时可能导致AF滚珠311支撑不稳定,但是弹簧具有较大的形变距离,可为AF滚珠311提供更长的缓冲路径。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对缓冲件312的要求选择弹片或弹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6,弹性件3120为弹片312a,弹片312a与AF滚珠311弹性抵触。当动子部211靠近基体部111时,弹片312a发生弹性形变并产生推动AF滚珠311朝向动子部211移动的弹性力。导向通道101的内壁与AF滚珠311的接触点均位于垂直于Z轴方向的同一平面上,导向通道101的内壁至少需要三个不同位置的该接触点才能实现对AF滚珠311的限位,且该三个接触点的连线需要形成锐角三角形,当缓冲件312形成有缓冲导向槽301时,缓冲件312对AF滚珠311提供至少两个接触点。
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弹片312a具有均与AF滚珠311抵触的第一弹部3121及第二弹部3122,第一弹部3121与第二弹部3122均为片状且均具有弹性,第一弹部3121与第二弹部3122均沿Z轴方向延伸,并分别形成缓冲导向槽301的两槽侧壁,第一弹部3121与第二弹部3122分别对AF滚珠311提供一个接触点,且该两接触点可与动子部211对AF滚珠311提供的接触点共同形成锐角三角形。第一弹部3121与AF滚珠311的接触点的切线及第二弹部3122与AF滚珠311的接触点的切线之间呈夹角设置,也就是说,第一弹部3121的与AF滚珠311的接触面及第二弹部3122的与AF滚珠311的接触面相对设置,且均倾斜朝向动子部211,以对AF滚珠311进行Z轴方向上的导向,并共同对AF滚珠311施加朝向动子部211的弹性力。其中,第一弹部3121与第二弹部3122可分别与基体部111相连,也可通过连接片313相连,该连接片313可具有弹性,也可不具有弹性。
示例性的,在动子部211与基体部111相互靠近时,AF滚珠311挤压第一弹部3121及第二弹部3122相互远离,第一弹部3121与第二弹部3122产生相互靠近的弹性力,该相互靠近的弹性力均具有朝向动子部211的分力,该分力能够在冲击力消失后推动AF滚珠311朝向动子部211方向移动,以使得动子部211复位。其中,第一弹部3121与第二弹部3122可相间隔,也可直接或间接相连。上述第一弹部3121与第二弹部3122相互远离指的是第一弹部3121与第二弹部3122通过平移相远离,或通过相对转动相远离,此处不做限制。
可选的,请参阅图6,第一弹部3121的靠近第二弹部3122的一端与第二弹部3122的靠近第一弹部3121的一端相接,第一弹部3121与第二弹部3122共同形成V形结构,在动子部211与基体部111相互靠近时,AF滚珠311挤压第一弹部3121及第二弹部3122绕第一弹部3121与第二弹部3122的相接点旋转外扩,第一弹部3121与AF滚珠311的接触点的切线及第二弹部3122与AF滚珠311的接触点的切线之间的夹角增大,第一弹部3121与第二弹部3122产生上述夹角减小的弹性力,该夹角减小的弹性力能够在冲击力消失后推动AF滚珠311朝向动子部211方向移动,并使得动子部211复位。
可选的,请参阅图7,第一弹部3121的远离第二弹部3122的一端与第二弹部3122的远离第一弹部3121的一端通过连接片313相接,且第一弹部3121的靠近第二弹部3122的一端与第二弹部3122的靠近第一弹部3121的一端无连接关系,并形成豁口,在动子部211与基体部111相互靠近时,AF滚珠311挤压第一弹部3121及第二弹部3122并使得豁口变大,第一弹部3121与AF滚珠311的接触点的切线及第二弹部3122与AF滚珠311的接触点的切线之间的夹角减小,第一弹部3121与第二弹部3122产生上述夹角增大的弹性力,该夹角增大的弹性力能够在冲击力消失后推动AF滚珠311朝向动子部211方向移动并复位。
为了提高结构稳定性,弹片312a与AF滚珠311的接触点可为三个。具体而言,弹片312a还具有第三弹部3123,第三弹部3123沿Z轴方向延伸,并形成缓冲导向槽301的槽底壁,AF滚珠311抵触于第三弹部3123。这样,第一弹部3121、第二弹部3122及第三弹部3123均与AF滚珠311具有一个接触点,第三弹部3123能够对AF滚珠311进行朝向动子部211的支撑,防止AF滚珠311在挤压第一弹部3121与第二弹部3122时从第一弹部3121与第二弹部3122之间的豁口处漏出缓冲导向槽301。
可选的,请参阅图8,第三弹部3123独立于第一弹部3121及第二弹部3122,在动子部211靠近基体部111时,AF滚珠311挤压第三弹部3123远离第一弹部3121及第二弹部3122移动。
可选的,请参阅图9,第一弹部3121的远离第二弹部3122的一端与第二弹部3122的远离第一弹部3121的一端通过连接片313相接,第三弹部3123连接第一弹部3121的靠近第二弹部3122的一端,且与第二弹部3122无连接关系,第三弹部3123与第二弹部3122之间形成豁口,在动子部211与基体部111相互靠近时,AF滚珠311挤压第一弹部3121及第三弹部3123远离第二弹部3122,并挤压第二弹部3122远离第三弹部3123,以使得豁口变大。其中,在音圈马达100未受到冲击力时,AF滚珠311可与第三弹部3123相间隔,而在动子部211与基体部111相互靠近时,AF滚珠311才抵触于第三弹部3123,或,在音圈马达100未受到冲击力时,AF滚珠311即与第三弹部3123相抵触。
为减小第三弹部3123与第二弹部3122之间豁口的影响,请参阅图10,弹片312a还可包括第四弹部3124,第四弹部3124连接于第二弹部3122的靠近第一弹部3121的一端,第四弹部3124位于第三弹部3123的远离AF滚珠311的一侧,并与第三弹部3123在X轴方向上相叠合,以提高缓冲导向槽301的槽底对AF滚珠311的支撑强度,同时通过第四弹部3124盖合第三弹部3123与第二弹部3122之间的豁口,避免AF滚珠311在挤压第三弹部3123的过程中从第三弹部3123与第二弹部3122之间的豁口处漏出缓冲导向槽301。
其中,为提高第三弹部3123或第四弹部3124的弹力,请参阅图11,弹片312a还包括第五弹部3125。在未设置第四弹部3124时,第三弹部3123可通过第五弹部3125与连接片313相抵接,第五弹部3125可为第三弹部3123提供X轴方向上的弹性力,此时第三弹部3123可与第一弹部3121相连,也可独立于第一弹部3121。如图12,在设置第四弹部3124时,第四弹部3124也可通过第五弹部3125与连接片313相抵接,第五弹部3125可为第四弹部3124提供X轴方向上的弹性力。
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13,弹性件3120为弹簧312b,缓冲件312还包括支撑块3126,弹簧312b与基体部111相连,垫块位于AF滚珠311与弹簧312b之间,垫块位于弹簧312b的形变方向上,AF滚珠311与垫块相抵触。在动子部211与基体部111相互靠近时,AF滚珠311通过支撑块3126挤压弹簧312b压缩,弹簧312b产生推动AF滚珠311复位的弹性力。
可选的,请参阅图13,缓冲件312包括一个支撑块3126,该支撑块3126位于AF滚珠311的X轴方向上,该支撑块3126沿Z轴方向延伸,并形成有缓冲导向槽301,弹簧312b的形变方向为X轴方向,这样,在动子部211与基体部111相互靠近时,AF滚珠311通过支撑块3126挤压弹簧312b沿X轴方向压缩,弹簧312b产生X轴方向的弹性力。为防止支撑块3126的Z轴方向的两端沿X轴方向晃动,该支撑块3126可对应多个弹簧312b,该多个弹簧312b沿Z轴方向排布,并均与该支撑块3126抵接,多个弹簧312b能够分别对支撑块3126在Z轴方向的不同位置进行支撑,以使得支撑块3126受到均匀的弹性力。
可选的,缓冲件312可包括两个支撑块3126,该两个支撑块3126均沿Z轴方向延伸,该两垫块可分别形成缓冲导向槽301的两侧槽壁,各支撑块3126均对应有至少一个弹簧312b,支撑块3126与AF滚珠311的接触点的切线与弹簧312b的形变方向垂直。此时支撑块3126及与其配合的弹簧312b相当于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一弹部3121或第二弹部3122,此处不赘述。
其中,为防止缓冲件312的扭动,支撑组件31还可包括导向结构,一导向结构与一支撑块3126配合,可限制该支撑块3126的移动方向为与其配合的弹簧312b的形变方向。其中,该导向结构可以为开设于基体部111的基体面1111侧的槽状结构,或独立于基体部111的结构件,支撑块3126与导向结构滑动连接,并能够沿弹簧312b的形变方向相对于导向结构滑动。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缓冲件312也可既包括弹片312a也包括弹簧312b,此处不做限制。
支撑组件31的数量可为一个或多个,为实现支撑组件31对动子部211支撑的稳定性,支撑组件31可设置多个,多个支撑组件31中的至少三个AF滚珠311不在同一直线上,即三个AF滚珠311可共同围设形成三角形,由于三点确定一个平面,可实现动子座21的沿Z轴方向的稳定移动,避免动子部211的Y轴方向上的两端沿X轴晃动。其中,该三个AF滚珠311可属于同一支撑组件31,可以由至少一个属于不同支撑组件31。例如,多个支撑组件31中的至少两个沿Y轴方向间隔排布,以支撑动子部211在Y轴方向上的不同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多个支撑组件31可位于垂直于X轴方向的同一平面上,也可位于垂直于X轴方向的至少两个平面上,多个支撑组件31中的布置方向及组成可相同也可不同,导向通道101的形成方式可相同也可不用,各支撑组件31中的AF滚珠311的大小及数量可相同也可不同,只要均能够实现对动子部211的支撑即可。以下实施例中,以所有支撑组件31的AF滚珠311均位于同一平面上为例进行描述。
各支撑组件31中与缓冲件312抵接的AF滚珠311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当一个缓冲件312上设有一个AF滚珠311时,为防止动子部211的Z轴方向上的两端沿X轴晃动,可根据三点确定一个平面的原理,沿Y轴方向布置至少三个支撑组件31,且至少三个支撑组件31中的AF滚珠311不在同一直线上,以保证对动子部211的稳定支撑。
若导向通道101的延伸长度较长,AF滚珠311在导向通道101内滚动的过程中可能对缓冲件312不同位置的压力不等,导致弹性件3120在Z轴方向上各区域的弹性形变不均匀,造成导向通道101在X轴方向的宽度一头宽一头窄,影响AF滚珠311的后续顺利滚动。为解决这一问题,可在一个缓冲件312上设有多个AF滚珠311,即各导向通道101内设有多个AF滚珠311,多个AF滚珠311沿Z轴方向布置,并均位于导向通道101内,以对导向通道101的不同位置起到支撑作用,从而保证后续AF滚珠311的顺利滚动。其中,导向通道101的延伸长度需大于所有AF滚珠311的总径长,以保证动子座21相对于基座11沿Z轴运动时,AF滚珠311能够在导向通道101内均处于滚动状态。需要说明的是,多个AF滚珠311的相邻两AF滚珠311之间可相抵触,也可相间隔。
若AF滚珠311数量过少,如只设置两个AF滚珠311,则会导致AF滚珠311对导向通道101的支撑力不足,因此,AF滚珠311的数量也不宜过少。当AF滚珠311数量过多时,由于各AF滚珠311的滚动空间减小,相邻两AF滚珠311之间难免相接触,但两相接触的AF滚珠311在向同一方向滚动时,各AF滚珠311的与另一AF滚珠311相接触的接触点的移动方向相反,该相反的移动所产生的反向摩擦力会对两AF滚珠311的滚动均产生一定的影响,AF滚珠311的数量越多,则会有越多的AF滚珠311受到相邻AF滚珠311的反向摩擦力影响,导致动子部211相对于基体部111的移动也受到影响。另外,若AF滚珠311数量设置过多,由于导向通道101的延伸长度有限,因此需要将AF滚珠311的体积设置较小,影响基体部111与动子部211之间的支撑间距的设置。综上,AF滚珠311的数量不宜过少也不宜过多。在实际应用中,AF滚珠311的数量一般设置三个或四个。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一个支撑组件31中的多个AF滚珠311中的至少两个可设置为大小不同,所有支撑组件31中较大的AF滚珠311不在同一直线上。此时各支撑组件31中较大的AF滚珠311可用于在X轴方向上支撑动子部211,较小的AF滚珠311可用于在Z轴方向上对较大的AF滚珠311进行限位,当较大AF滚珠311具有两个及以上时,较小的AF滚珠311可位于两较大的AF滚珠311之间,以保持相邻两较大的AF滚珠311间的间隔距离,从而提高两较大的AF滚珠311对动子部211支撑的稳定性。当较大的AF滚珠311只有一个时,较小的AF滚珠311可用于填充导向通道101内的其他区域,以对较大的AF滚珠311在导向通道101内的位置进行限定,防止该较大的AF滚珠311在导向通道101内随意滚动而无法对动子部211进行稳定支撑。
其中,各支撑组件31中的多个较大的AF滚珠311可体积相同,以便于加工和组装,也可沿Z轴方向或Y轴方向逐渐增大或减小,此处不做限制,只要均能够对动子部211进行支撑即可。对于较小的AF滚珠311,其体积不受限制,只要不对动子部211起到支撑作用即可。
示例性的,请参阅图14,多个支撑组件31中较大的AF滚珠311的体积均相同,较小的AF滚珠311的体积也均相同,可将体积较大的AF滚珠311命名为较大滚珠3111,体积较小的AF滚珠311命名为较小滚珠3112,较大滚珠3111的径长大于较小滚珠3112的径长。各支撑组件31的多个AF滚珠311中包括至少一个较大滚珠3111和至少一个较小滚珠3112。所有支撑组件31中至少三个较大滚珠3111可不在同一直线上。例如,支撑组件31设有两个,两支撑组件31中的其中一个包括至少一个较大滚珠3111及至少一个较小滚珠3112,其中另一个包括至少两个较大滚珠3111和位于两较大滚珠3111之间的至少一个较小滚珠3112。
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动子面2111与基体面1111均为平面且相互平行,支撑组件31设有两个,两支撑组件31分别靠近动子面2111在Y轴方向上的两端,以提高支撑的稳定性。其中,两支撑组件31均包括一个缓冲件312及多个AF滚珠311。两支撑组件31的缓冲件312均连接于基体部111,两支撑组件31的AF滚珠311均夹持于缓冲件312与动子部211之间。两支撑组件31对应的导体通道均由缓冲件312上的缓冲导向槽301及动子部211上开设的基体侧导向槽2101围设而成。可将两支撑组件31分别命名为左支撑组件31a及右支撑组件31b,左支撑组件31a包括一个缓冲件312及三个AF滚珠311,该三个AF滚珠311中包括一个较大滚珠3111及两个较小滚珠3112,两个较小滚珠3112位于较大滚珠3111的同一侧,以对较大滚珠3111进行限位,右支撑组件31b包括一个缓冲件312及四个AF滚珠311,该四个AF滚珠311中包括两个较大滚珠3111及两个第二AF较小滚珠3112,两第二AF较小滚珠3112均位于两第一AF较大滚珠3111之间,以间隔两第一AF较大滚珠3111。这样两支撑组件31中的三个第一AF较大滚珠3111不在同一直线上,且位于同一平面上,以共同对动子座21进行稳定支撑。
实施例二
该实施例二提供一种音圈马达200,该音圈马达200与实施例一中的音圈马达200的结构及作用大致相同,区别在于:支撑组件32还包括限位结构323,限位结构323用于限制AF滚珠321相对于缓冲件322沿Z轴方向滚动,AF滚珠321仅相对于缓冲件322在Z轴方向上自转。
在该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5和图16,支撑组件32包括AF滚珠321、缓冲件322及限位结构323,限位结构323与缓冲件322均设于动子部221或均设于基体部121,其中,缓冲件322可直接与动子部221或基体部121相连,也可连接于限位结构323。限位结构323具有限位通道3230,限位通道3230具有第一端及第二端,第一端靠近基体部121与动子部221之间的间隙,第二端远离基体部121与动子部221之间的间隙,限位通道3230由第一端到第二端延伸,限位通道3230的延伸方向大致与沿X轴方向平行,其中,限位通道3230的第一端具有朝向动子部221与基体部121之间的间隙的开口,AF滚珠321与缓冲件322沿X轴方向布置,AF滚珠321可收容于限位通道3230内,并可在限位通道3230内沿限位通道3230的延伸方向滑动,限位通道3230的内壁能够限制AF滚珠321在Z轴方向的上的移动,缓冲件322可位于限位通道3230内,也可穿设于限位通道3230的内壁并延伸至AF滚珠321在限位通道3230内的滑动路径上,以便于对AF滚珠321施加恢复力。AF滚珠321可在缓冲件322的恢复力作用下部分凸出于开口,AF滚珠321的凸出于开口的部分可抵触于对面的基体部121或动子部221,当动子座22相对于基座12沿Z轴方向移动时,AF滚珠321能够在限位通道3230的开口处自转,并相对于对面的基体部121或动子部221滚动。当动子部221与基体部121相互靠近时,AF滚珠321受到挤压并沿限位通道3230朝向第二端滑动,AF滚珠321挤压缓冲件322压缩变形,缓冲件322向AF滚珠321提供朝向第一端的恢复力。限位结构323的设置对AF滚珠321在缓冲件322侧的位置进行了定位,提高了支撑组件32的结构稳定性,同时便于AF滚珠321的安装。限位通道3230的截面形状可以为圆形、多边形等,此处不做限制,可选的,限位通道3230的截面为圆形,且限位通道3230的内壁可与AF滚珠321的外表面间隙配合。
其中,为防止AF滚珠321从限位通道3230中掉落,可将限位通道3230的开口的最小宽度设置为小于AF滚珠321的径长,此时AF滚珠321在缓冲件322的恢复力作用下凸出于开口部分的高度小于AF滚珠321的半径,AF滚珠321与限位结构323的安装可通过限位通道3230的开口处发生轻微弹性形变实现。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16,限位结构323为设置于基体部121或动子部221上的限位筒3231,限位筒3231为中空的筒状结构,限位筒3231大致沿X轴方向延伸,限位筒3231形成有限位通道3230,AF滚珠321能够在限位通道3230内沿限位通道3230的延伸方向滑动,限位筒3231可具有开口端及封闭端,限位筒3231的开口端形成限位通道3230的开口,缓冲件322位于限位筒3231内,且缓冲件322的两端分别抵接于AF滚珠321及封闭端。限位筒3231的两端也可均为开口端,缓冲件322至少部分位于限位筒3231内,此时缓冲件322的两端分别抵接于AF滚珠321及限位筒3231第二端的开口端所正对的基体部121或动子部221。限位筒3231的设置可将缓冲件322及AF滚珠321在组装至音圈马达200之前单独组装为一体,形成独立的支撑组件32,然后再将支撑组件32整体安装于基体部121或动子部221,便于支撑组件32的批量化生产及支撑组件32的整体安装。其中,基体部121或动子部221可开设有安装槽2201,限位筒3231插接于安装槽2201内,此时为避免限位筒3231剐蹭对侧的动子部221或基体部121,限位筒3231的第一端可与安装槽2201的槽口相齐平,或低于安装槽2201的槽口,或,限位筒3231设置为可伸缩式的结构,在限位筒3231受到对侧动子部221或基体部121的挤压时可发生X轴方向上的弹性形变。
为实现对动子座22的移动方向的限位,导向通道102可通过基体侧导向槽1021形成,以引导AF滚珠321沿Z轴方向滚动。例如,限位结构323及缓冲件322设于动子部221,基体部121于基体面的一侧开设基体侧导向槽1021;或,限位结构323及缓冲件322设于基体部121,动子部221于动子面2211的一侧开设基体侧导向槽1021。
其中,请参阅图16和图17,缓冲件322包括弹簧3221及垫块3222,弹簧3221位于限位通道3230内,并能够沿限位通道3230的延伸方向进行弹性形变,垫块3222位于限位通道3230内,并滑动连接于限位通道3230,垫块3222位于弹簧3221与AF滚珠321之间,AF滚珠321抵触于垫块3222,垫块3222用于为AF滚珠321提供稳定的支撑力。
为实现支撑组件32对动子部221的稳定支撑,支撑组件32可设置至少三个,至少三个支撑组件32的AF滚珠321不在同一直线上,并能够围设形成三角形。
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7,支撑组件32设有四个,其中两个支撑组件32沿Z轴方向间隔布置于动子部221上,形成第一组支撑组,另两支撑组件32也沿Z轴方向间隔布置于动子部221上,形成第二组支撑组,第二组支撑组与第一组支撑组分别布置于动子部221的Y轴方向上的两边缘区域,四个支撑组件32的AF滚珠321均位于同一平面上,这样四个支撑组件32的AF滚珠321便能够为动子部221提供四个支撑点,基体部121上开设有两个基体侧导向槽1021,两基体侧导向槽1021中的一个对应第一组支撑组,另一个对应第二组支撑组。各支撑组件32的结构相同。其中,限位结构323为限位筒3231,限位筒3231内形成限位通道3230,限位通道3230的内壁的截面与AF滚珠321适配,限位通道3230的第一端的开口的径长小于AF滚珠321的径长。动子部221于动子面2211一侧开设有安装槽2201,限位筒3231插接于安装槽2201内,限位筒3231的第一端与动子面2211大致齐平。限位通道3230的第二端为封闭端,缓冲件322位于限位通道3230内,缓冲件322包括弹簧3221及垫块3222,弹簧3221的一端抵接于限位通道3230的封闭端,另一端抵接于垫块3222,垫块3222滑动连接于限位通道3230,AF滚珠321位于垫块3222的背向弹簧3221的一侧,并抵触于垫块3222,弹簧3221始终处于压缩状态,AF滚珠321能够在弹簧3221的弹性力作用下抵触于限位通道3230的开口处的内壁,并部分凸出于开口。AF滚珠321的凸出于开口的部分抵触于对应的基体侧导向槽1021的内壁。在动子座22相对于基座12沿Z轴方向移动时,AF滚珠321在基体侧导向槽1021内沿基体侧导向槽1021的延伸方向滚动。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18,限位结构323为开设于基体部121或动子部221的限位槽3232,限位槽3232形成限位通道3230,限位槽3232的槽口处为限位通道3230的第一端,限位槽3232的槽底处为限位通道3230的第二端,限位槽3232的槽口形成限位通道3230的开口,限位槽3232大致沿X轴方向开设,以使得限位通道3230大致沿X轴方向延伸,AF滚珠321能够在限位槽3232内沿限位槽3232的开设方向滑动,缓冲件322位于限位槽3232内,且缓冲件322的两端分别抵接于限位槽3232的槽底及AF滚珠321。限位槽3232直接开设在基体部121或动子部221上,可省去增设其他结构件的步骤,节约成本。
实施例三
该实施例三提供一种音圈马达300,该音圈马达300与实施例一中的音圈马达100的结构及作用大致相同,区别在于:请参阅图19和图20,音圈马达300包括支撑座231、动子座23及第一支撑组件331,动子座23包括支撑座231及载体座232,支撑座231形成有第二容纳空间。结合图21,第二容纳空间的底壁上具有支撑部2312,载体座232用于安装镜头(图中未绘示),载体座232至少部分收容于第二容纳空间,载体座232的底壁上具有载体部2321,载体部2321与支撑部2312沿第一方向布置,载体座232能够在第二容纳空间中相对于支撑座231沿第三方向移动,以实现音圈马达300在第三方向上的OIS功能。其中,第三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第一支撑组件331包括相抵触的第一OIS滚珠3311及第一缓冲件3312,第一OIS滚珠3311与第一缓冲件3312沿第一方向布置,并夹持于支撑部2312与载体部2321之间,第一缓冲件3312在支撑部2312与载体部2321相互靠近时发生第一方向上的压缩变形,并产生复位的恢复力。支撑部2312与载体部2321之间形成有沿第三方向延伸的第一导向通道103,第一OIS滚珠3311可在第一导向通道103内沿第一导向通道103滚动。
当音圈马达300受到冲击时,支撑部2312与载体部2321相互靠近,第一OIS滚珠3311压迫第一缓冲件3312由初始状态发生第一方向上的压缩变形,第一缓冲件3312对第一OIS滚珠3311在第一方向上的恢复力增大。在冲击力消失后,第一缓冲件3312受到的挤压力也随之消失,第一缓冲件3312释放恢复力,载体部2321可在恢复力的推动下沿第一方向远离支撑部2312,直至恢复原位,此时第一缓冲件3312也恢复至初始状态。这样,在载体部2321与支撑部2312相互靠近时,音圈马达300便能够通过第一缓冲件3312的压缩变形对第一OIS滚珠3311进行缓冲,减小了第一OIS滚珠3311对第一导向通道103的内壁的压力,从而避免第一OIS滚珠3311在第一导向通道103的内壁上砸出凹坑,保证了第一OIS滚珠3311的顺滑滚动,确保音圈马达300的正常运行及OIS功能的实现。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载体座232能够在第二容纳空间中相对于支撑座231沿第三方向和第四方向移动,以实现音圈马达300的OIS功能。第三方向及第四方向均垂直于第一方向,且第三方向与第四方向相垂直,第一支撑组件331包括相抵触的第一滚珠及第一缓冲件3312,第一滚珠与第一缓冲件3312沿第一方向布置,并夹持于支撑部2312与所述载体部2321之间。
其中,支撑座231独立于基座13,并可相对于基座13沿第一方向移动,以实现音圈马达300的AF功能。在其他实施例中,支撑座231也可与基座13相连,基座13带动支撑座231共同相对于电子设备的主体部分沿第一方向移动,以实现音圈马达300的AF功能。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方向与实施例一及实施例二中的第一方向相同,均为Z轴方向,即光轴901的延伸方向,第三方向与第四方向可为均垂直于Z轴的方向且相互垂直的任意方向,此处不做限制。可选的,第三方向与第四方向可分别为X轴方向和Y轴方向。以下实施例中,可将第三方向定义为Y轴方向,将第四方向定义为X轴方向。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21,支撑座231具有动子部2311及支撑部2312,动子部2311设于支撑座231的外侧壁,支撑部2312设于第二容置空间的底壁,动子部2311与基座13的基体部相正对,且相间隔,动子座23能够通过动子部2311与基体部之间的电磁感应相对于基座13沿Z轴方向移动,以实现音圈马达300的AF功能。载体座232于其底壁设有载体部2321,载体部2321与支撑部2312相正对,且相间隔。支撑部2312与载体部2321上可分别设有磁铁和线圈,例如支撑部2312设有线圈且载体部2321设有磁铁,载体座232通过磁铁与线圈之间的电磁感应相对于支撑座231沿X轴方向和Y轴方向移动,以实现音圈马达300的OIS功能。可以理解的,载体座232既能相对于支撑座231沿X轴方向移动,也能够相对于支撑座231沿Y轴方向移动,还能够同时沿X轴方向及Y轴方向移动,此时载体座232的整体移动方向为载体座232在X轴方向上的受力与Y轴方向的受力的合力的方向。
其中,动子部2311与基体部之间也可设置滚珠50或也设有一支撑组件,以减小支撑座231相对于基座13沿Z轴方向移动时的摩擦阻力,若设置支撑组件,可与支撑座231与载体部2321支架内的第一支撑组件331结构相同,也可不同。
具体而言,请参阅图21,基座13开设有第一容置槽130,该第一容置槽130形成第一容纳空间,支撑座231位于第一容置槽130内,支撑座231形成有第二容置槽2310,载体座232位于第二容置槽2310内,载体座232形成有安装孔2320,镜头安装于该安装孔2320内,镜头的光轴901的延伸方向、第一容置槽130的中心轴线、第二容置槽2310的中心轴线及安装孔2320的中心轴线均沿光轴901的延伸方向延伸。其中,支撑座231包括侧板231a及盖板231b,侧板231a为环状围设形成第二容置槽2310的槽侧壁,盖板231b形成第二容置槽2310的槽底壁,支撑部2312具有朝向第二容置槽2310的槽口的支撑面,载体部2321具有支撑部2312在光轴901的延伸方向上相正对的载体面。基体面与载体面相间隔。
请参阅图21,载体部2321与支撑部2312之间形成有两个导向通道,两导向通道可分别命名为第一导向通道103及第二导向通道104,第一导向通道103延伸方向为Y轴方向,第二导向通道104的延伸方向为X轴方向。第一导向通道103内均设有第一OIS滚珠3311,第二导向通道104内均设有第二OIS滚珠3321。第一导向通道103用于引导其内的第一OIS滚珠3311沿Y轴方向滚动,第二导向通道104用于引导其内的第二OIS滚珠3321沿X轴方向滚动。这样,载体部2321在受到Y轴方向的磁性作用的驱动时,便能够通过第一OIS滚珠3311沿第一导向通道103的滚动实现Y轴方向的位移,载体部2321在受到X轴方向的磁性作用的驱动时,便能够通过第二OIS滚珠3321沿第二导向通道104的滚动实现X轴方向的位移,从而实现音圈马达300的OIS功能。其中,第一导向通道103中的第一OIS滚珠3311与第二导向通道104中的第二OIS滚珠3321可以为同一个滚珠,也可为不同滚珠。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22,音圈马达300还包括引导支架40和第二支撑组件332,该引导支架40位于支撑部2312与载体部2321之间,即支撑部2312、引导支架40、载体部2321沿Z轴方向依次间隔布置。第一支撑组件331夹持于支撑部2312与引导支架40之间,第二支撑组价夹持于引导支架40与载体部2321之间。
支撑部2312与引导支架40之间形成有第一导向通道103,第一导向通道103至少设有三个,至少三个第一导向通道103中的第一OIS滚珠3311不在同一直线上,以稳定支撑引导支架40。引导支架40与载体部2321之间形成有第二导向通道104,第二导向通道104至少设有三个,至少三个第二导向通道104中的第一OIS滚珠3311不在同一直线上,以稳定支撑载体座232。各第一导向通道103分别位于一第二导向通道104的Z轴方向上,以节省空间。
示例性的,请结合图21,第一导向通道103及第二导向通道104均设有四个,一第一导向通道103在Z轴方向上对应一第二导向通道104。支撑部2312与引导支架40之间夹持有第一支撑组件331,引导支架40与载体部2321之间夹持有第二支撑组件332。
第一支撑组件331包括一个第一缓冲件3312及一个第一OIS滚珠3311,第一缓冲件3312与第一OIS滚珠3311沿Z轴方向布置,并夹持于支撑部2312与引导支架40之间。其中,第一缓冲件3312可连接于引导支架40且第一OIS滚珠3311夹持于第一缓冲件3312与支撑部2312之间,此时第一缓冲件3312与支撑部2312之间形成第一导向通道103。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支撑组件331中的第一OIS滚珠3311也可设有多个,其设置方式与实施例一类似,此处不赘述。
第一缓冲件3312形成有第一缓冲导向槽3301,第一缓冲导向槽3301沿Y轴方向延伸,此时第一缓冲导向槽3301的内壁及支撑部2312可共同围设形成第一导向通道103,第一缓冲导向槽3301能够限制第一OIS滚珠3311在X轴方向上的位移,第一OIS滚珠3311部分收容于第一缓冲导向槽3301,并抵触于支撑部2312,第一缓冲导向槽3301用于引导第一OIS滚珠3311沿Y轴方向滚动。
其中,支撑部2312于朝向引导支架40一侧开设有支撑侧导向槽2301,支撑侧导向槽2301沿Y轴方向延伸,此时支撑侧导向槽2301的内壁与第一缓冲导向槽3301共同围设形成第一导向通道103,第一OIS滚珠3311部分收容于第一缓冲导向槽3301内且部分收容于支撑侧导向槽2301内,支撑侧导向槽2301与第一缓冲导向槽3301共同引导第一OIS滚珠3311沿Y轴方向滚动。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可仅设置第一缓冲导向槽3301而不设置支撑侧导向槽2301,支撑部2312对第一OIS滚珠3311可不具有限位作用,此时第一缓冲导向槽3301与支撑部2312共同形成第一导向通道103。另外,支撑部2312上还可设有用于限制第一OIS滚珠3311相对于支撑部2312在Y轴方向上移动的定位结构。或,可仅设置支撑侧导向槽2301而不设置第一缓冲导向槽3301,第一缓冲件3312对第一OIS滚珠3311可不具有限位作用,此时支撑侧导向槽2301与第一缓冲件3312共同形成第一导向通道103,另外,第一缓冲件3312上还可设有用于限制第一OIS滚珠3311相对于第一缓冲件3312在Y轴方向上移动的定位结构。
当然,第一缓冲件3312也可连接于支撑部2312且第一OIS滚珠3311被夹持于第一缓冲件3312与引导支架40之间。此时,支撑侧导向槽2301可开设于引导支架40的朝向引导支架40一侧,此处不赘述。
第二支撑组件332包括一个第二缓冲件3322及一个第二OIS滚珠3321,第二缓冲件3322与第二OIS滚珠3321沿Z轴方向布置,并夹持于引导支架40与载体部2321之间。其中,第二缓冲件3322可连接于载体部2321且第二OIS滚珠3321夹持于第二缓冲件3322与引导支架40之间,此时第二缓冲件3322与引导支架40之间形成第二导向通道104。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支撑组件332中的第二OIS滚珠3321也可设有多个,其设置方式与实施例一类似,此处不赘述。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缓冲件3322形成有第二缓冲导向槽3302,第二缓冲导向槽3302沿X轴方向延伸,此时第二缓冲导向槽3302的内壁及引导支架40可共同围设形成第二导向通道104,第二缓冲导向槽3302能够限制第二OIS滚珠3321在X轴方向上的位移,第二OIS滚珠3321部分收容于第二缓冲导向槽3302,并抵触于引导支架40,第二缓冲导向槽3302用于引导第二OIS滚珠3321沿Y轴方向滚动。
其中,引导支架40于朝向载体部2321一侧开设有引导侧导向槽401,引导侧导向槽401沿X轴方向延伸,此时引导侧导向槽401的内壁与第二缓冲导向槽3302共同围设形成第二导向通道104,第二OIS滚珠3321部分收容于第二缓冲导向槽3302内且部分收容于引导侧导向槽401内。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可仅设置第二缓冲导向槽3302而不设置引导侧导向槽401,引导支架40对第二OIS滚珠3321可不具有限位作用,此时第二缓冲导向槽3302与引导支架40共同形成导向通道。另外,引导支架40上还可设有用于限制第二OIS滚珠3321相对于引导支架40在X轴方向上移动的定位结构。或,可仅设置引导侧导向槽401而不设置第二缓冲导向槽3302,第二缓冲件3322对第二OIS滚珠3321可不具有限位作用,此时引导侧导向槽401与第二缓冲件3322共同形成第二导向通道104,另外,第二缓冲件3322上还可设有用于限制第二OIS滚珠3321相对于第二缓冲件3322在X轴方向上移动的定位结构。
当然,第二缓冲件3322也可连接于引导支架40且第二OIS滚珠3321被夹持于第二缓冲件3322与支撑部2312之间。此时,引导侧导向槽401可开设于载体部2321的朝向引导支架40一侧,此处不赘述。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支撑部2312与引导支架40之间设有第一支撑组件331,且引导支架40与载体部2321之间仅设有第二OIS滚珠3321而不设置第二缓冲件3322,即引导支架40与载体部2321共同形成第二引导通道。或,也可支撑部2312与引导之间仅设有第一OIS滚珠3311而不设置第一缓冲件3312,且引导支架40与载体部2321之间设有第二支撑组件332,即引导支架40与支撑部2312共同形成第一引导通道。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23,支撑部2312与载体部2321之间未设置引导支架40,而直接夹持有至少三个第一支撑组件331,所有第一支撑组件331的第一OIS滚珠3311位于同一平面上,且不再同一直线上。各第一支撑组件331均包括一个第一OIS滚珠3311及一个第一缓冲件3312,第一OIS滚珠3311与第一缓冲件3312相抵触并沿Z轴方向布置。
示例性的,请参阅图23,第一缓冲件3312可连接于载体部2321且第一OIS滚珠3311夹持于支撑部2312与第一缓冲件3312之间,第一缓冲件3312形成有第一缓冲导向槽3301,第一缓冲导向槽3301沿Y轴方向延伸,该第一缓冲导向槽3301形成载体部2321与支撑部2312之间的第一导向通道103,并能够限制第一OIS滚珠3311在X轴方向上的位移。支撑部2312于朝向载体部2321的一侧开设有载体侧导向槽2302,载体侧导向槽2302沿X轴方向延伸,载体侧导向槽2302形成载体部2321与支撑部2312之间的第二导向通道104,并能够限制第一OIS滚珠3311在Y轴方向的位移。第一OIS滚珠3311部分收容于第一缓冲导向槽3301内,且部分收容于载体侧导向槽2302内,这样,载体部2321在受到Y轴方向的磁性作用的驱动时,便能够通过第一OIS滚珠3311沿第一缓冲导向槽3301的滚动实现Y轴方向的位移,载体部2321在受到X轴方向的磁性作用的驱动时,便能够通过第一OIS滚珠3311沿载体侧导向槽2302的滚动实现X轴方向的位移,从而实现音圈马达300的OIS功能。
在其他示例中,第一缓冲件3312可连接于支撑部2312且第一OIS滚珠3311夹持于载体部2321与第一缓冲件3312之间,此处不赘述。
在其他实施例中,载体部2321也可仅能够相对于支撑座231沿X轴方向移动,而不可沿Y轴方向移动,或仅能够相对于支撑座231沿Y轴方向移动,而不可沿X轴方向移动,此处不做限制。该实施例三中的第一缓冲件3312及第二缓冲件3322的结构及作用与实施例一中的缓冲件31的结构及作用类似,第一支撑组件331及第二支撑组件332也可与实施例二中的支撑组件32结构类似,此处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摄像模组,包括镜头及上述三个实施例中任一实施例中的音圈马达,镜头安装于载体座。摄像模组通过音圈马达实现了镜头的AF功能及OIS功能,上述功能在摄像模组受到撞击或高温环境或测试环境中仍能够顺利实现。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24)

1.一种音圈马达,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座,形成有第一容纳空间,所述第一容纳空间的内侧壁上具有基体部;
动子座,用于安装镜头,所述动子座至少部分收容于所述第一容纳空间,并能够在所述第一容纳空间中相对于所述基座沿第一方向移动,所述动子座的外侧壁上具有动子部,所述动子部与所述基体部沿第二方向布置,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垂直,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镜头的光轴的延伸方向;
至少一个支撑组件,包括相抵触的滚珠及缓冲件,所述滚珠与所述缓冲件沿所述第二方向布置,并夹持于所述动子部与所述基体部之间,所述缓冲件在所述动子部与所述基体部相互靠近时发生第二方向上的压缩变形,并产生复位的恢复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音圈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组件设有多个,多个所述支撑组件中的至少三个所述滚珠不在同一直线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音圈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组件包括多个滚珠和一个缓冲件,多个滚珠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布。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音圈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组件设有两个,其中一所述支撑组件的多个所述滚珠中包括至少一个较大滚珠和至少一个较小滚珠,其中另一所述支撑组件的多个滚珠中包括至少两个所述较大滚珠和位于两所述较大滚珠之间的至少一个所述较小滚珠,所述较大滚珠的径长大于所述较小滚珠。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音圈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件形成有缓冲导向槽,所述缓冲导向槽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所述滚珠部分收容于所述缓冲导向槽,所述缓冲导向槽用于引导所述滚珠沿所述第一方向滚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音圈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件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与所述滚珠弹性抵触,所述恢复力为弹性力。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音圈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包括均具有弹性的第一弹部及第二弹部,所述第一弹部与所述第二弹部共同支撑所述滚珠并分别形成所述缓冲导向槽的两侧槽壁。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音圈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组件还包括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具有大致沿第二方向延伸的限位通道,所述限位通道具有第一端及第二端,所述限位通道的所述第一端具有朝向所述动子部与所述基体部之间的间隙的开口,所述滚珠滑动连接于所述限位通道并能够沿所述限位通道的延伸方向滑动,所述缓冲件抵顶于所述滚珠朝向所述第二端的一侧,并使得所述滚珠部分凸出于所述开口。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音圈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的最小宽度小于所述滚珠的径长。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音圈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结构为设置于所述基体部或所述动子部上的限位筒,所述限位筒形成有限位通道,所述限位筒的所述第一端形成所述开口,所述缓冲件的两端分别抵接于所述限位筒的所述第二端及所述滚珠。
11.根据权利要求8至10任一项所述的音圈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件包括弹性件及垫块,所述弹性件位于所述限位通道内,所述垫块位于所述弹性件与所述滚珠之间并抵触于所述滚珠,所述弹性件与所述垫块弹性抵触,所述恢复力为弹性力。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任一项所述的音圈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子部的朝向所述基体部一侧或所述基体部的朝向所述动子部一侧开设有基体侧导向槽,所述基体侧导向槽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滚珠部分收容于所述基体侧导向槽,所述基体侧导向槽用于引导所述滚珠沿所述第一方向滚动。
13.一种音圈马达,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座,形成有第一容纳空间;
动子座,包括支撑座及载体座,所述支撑座至少部分收容于所述第一容纳空间,所述支撑座形成有第二容纳空间,所述第二容纳空间的底壁上具有支撑部,所述载体座用于安装镜头,所述载体座至少部分收容于所述第二容纳空间,所述载体座的底壁上具有载体部,所述载体部与所述支撑部沿第一方向布置,所述载体座能够在所述第二容纳空间中相对于所述支撑座沿第三方向移动,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镜头的光轴的延伸方向,所述第三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
至少一个第一支撑组件,包括相抵触的第一滚珠及第一缓冲件,所述第一滚珠与所述第一缓冲件沿所述第一方向布置,并夹持于所述支撑部与所述载体部之间,所述第一缓冲件在所述支撑部与所述载体部相互靠近时发生第一方向上的压缩变形,并产生复位的恢复力。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音圈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组件包括一个第一滚珠和一个第一缓冲件,所述第一支撑组件设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一支撑组件位于同一平面上,至少三个所述第一支撑组件中的所述第一滚珠不在同一直线上。
15.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音圈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缓冲件形成有第一缓冲导向槽,所述第一缓冲导向槽沿所述第三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滚珠部分收容于所述第一缓冲导向槽,所述第一缓冲导向槽用于引导所述第一滚珠沿所述第三方向滚动。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音圈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缓冲件包括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与所述第一滚珠弹性抵触,所述恢复力为弹性力。
17.根据权利要求13至16任一项所述的音圈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朝向所述载体部一侧或所述载体部朝向所述支撑部一侧形成有载体侧导向槽,所述载体侧导向槽沿第四方向延伸,所述第四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三方向及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一滚珠部分收容于所述第一缓冲导向槽且部分收容于所述载体侧导向槽。
18.根据权利要求13至16任一项所述的音圈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音圈马达还包括引导支架及至少一个第二支撑组件,所述引导支架位于所述支撑部与所述载体部之间,所述引导支架能够相对于所述支撑座沿第三方向移动,所述载体座能够相对于所述引导支架沿第四方向移动,所述第四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三方向,所述第一支撑组件位于所述支撑部与所述引导支架之间,所述第二支撑组件包括相抵触的第二滚珠及第二缓冲件,所述第二滚珠与所述第二缓冲件沿所述第一方向夹持于所述引导支架与所述载体部之间,所述第二缓冲件在所述引导支架与所述载体部相互靠近时发生第一方向上的压缩变形,并产生复位的恢复力。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音圈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组件包括一个第二滚珠和一个第二缓冲件,所述第二支撑组件设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二支撑组件位于同一平面上,至少三个所述第二支撑组件中的第二滚珠不在同一直线上。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音圈马达,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第一支撑组件分别位于一所述第二支撑组件的第一方向上。
21.根据权利要求18至20任一项所述的音圈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缓冲件形成有第二缓冲导向槽,所述第二缓冲导向槽沿所述第四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滚珠部分收容于所述第二缓冲导向槽,所述第二缓冲导向槽用于引导所述第二滚珠沿所述第四方向滚动。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音圈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缓冲件包括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与所述第二滚珠弹性抵触,所述恢复力为弹性力。
23.根据权利要求18至22任一项所述的音圈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支架的朝向所述支撑部一侧或所述支撑部的朝向所述引导支架一侧形成有支撑侧导向槽,所述支撑侧导向槽沿第三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滚珠部分收容于所述支撑侧导向槽,所述支撑侧导向槽用于引导所述第一滚珠沿所述第三方向滚动;和/或,所述引导支架的朝向所述载体部一侧或所述载体部的朝向所述引导支架一侧形成有引导侧导向槽,所述引导侧导向槽沿所述第四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滚珠部分收容于所述引导侧导向槽,所述引导侧导向槽用于引导所述第二滚珠沿所述第四方向滚动。
24.一种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镜头及如权利要求1至23任一项所述的音圈马达,所述镜头安装于所述动子座。
CN202211494857.4A 2022-11-26 音圈马达及摄像模组 Active CN11670725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494857.4A CN116707259B (zh) 2022-11-26 音圈马达及摄像模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494857.4A CN116707259B (zh) 2022-11-26 音圈马达及摄像模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707259A true CN116707259A (zh) 2023-09-05
CN116707259B CN116707259B (zh) 2024-05-10

Family

ID=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54494A (zh) * 2015-04-10 2016-10-26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镜头驱动装置及包括该镜头驱动装置的相机模块
CN206865336U (zh) * 2017-06-23 2018-01-09 江苏新鑫星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闭回路音圈马达
CN110794547A (zh) * 2019-08-31 2020-02-14 东莞睿恩科技有限公司 滚珠式音圈马达的透镜驱动装置、相机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1045185A (zh) * 2019-12-17 2020-04-21 睿恩光电有限责任公司 滚珠式音圈马达的透镜驱动装置、相机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1478549A (zh) * 2020-05-21 2020-07-31 江苏新鑫星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摄像模组用音圈马达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54494A (zh) * 2015-04-10 2016-10-26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镜头驱动装置及包括该镜头驱动装置的相机模块
CN206865336U (zh) * 2017-06-23 2018-01-09 江苏新鑫星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闭回路音圈马达
CN110794547A (zh) * 2019-08-31 2020-02-14 东莞睿恩科技有限公司 滚珠式音圈马达的透镜驱动装置、相机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1045185A (zh) * 2019-12-17 2020-04-21 睿恩光电有限责任公司 滚珠式音圈马达的透镜驱动装置、相机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1478549A (zh) * 2020-05-21 2020-07-31 江苏新鑫星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摄像模组用音圈马达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830570B (zh) 小型成像装置
CN113489886B (zh) 摄像模组以及电子设备
US9285562B2 (en) Electromagnetic driving device for lens having an anti-tilt mechanism
US8040623B2 (en) Compact auto focus lens module with piezoelectric actuator
US7839586B2 (en) Lens driving module
KR100927420B1 (ko) 렌즈 구동 모듈
KR20110030158A (ko) 압전 엑츄에이터 및 이를 이용한 렌즈 구동 모듈
US20170261762A1 (en) Image stabilization mechanism and imaging device with the same
CN116707259B (zh) 音圈马达及摄像模组
CN113660404B (zh) 摄像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CN116707259A (zh) 音圈马达及摄像模组
CN113515001A (zh) 一种防抖马达
US8531790B2 (en) Linear actuator assemblies and methods of making the same
KR102385206B1 (ko) 카메라 액추에이터의 중간 가동부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액추에이터
CN218350666U (zh) 光学致动器、光学模组和移动终端
CN218350667U (zh) 光学致动器、光学模组和移动终端
CN114531523A (zh) 光学防抖摄像模组
CN114647131A (zh) 光学变焦摄像模组及相应的便携式终端设备
CN216772121U (zh) 一种压电驱动的光学镜头稳定装置
WO2023040904A1 (zh) 防抖驱动组件和摄像模组及防抖方法、用于驱动镜头的驱动组件及其组装方法和摄像模组
JPWO2005069711A1 (ja) 携帯機器
CN214252699U (zh) 镜头模组
WO2022127630A1 (zh) 光学变焦摄像模组及相应的便携式终端设备
WO2023051118A1 (zh) 驱动器及其制作方法、驱动装置、摄像头模组、电子设备
CN220650966U (zh) 镜头驱动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