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704974A - 一种基于瞳孔直径变化的亮度调节方法及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瞳孔直径变化的亮度调节方法及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704974A
CN116704974A CN202310609913.2A CN202310609913A CN116704974A CN 116704974 A CN116704974 A CN 116704974A CN 202310609913 A CN202310609913 A CN 202310609913A CN 116704974 A CN116704974 A CN 11670497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urrent
display device
brightness
intelligent display
change resul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60991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鹏
程黎辉
关亚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Longcheer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Longchee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Longcheer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Longchee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609913.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704974A/zh
Publication of CN1167049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70497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5/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visual indicators common to cathode-ray tube indicators and other visual indicators
    • G09G5/10Intensity circuit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V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10/00Arrangements for 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10/70Arrangements for 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using pattern recognition or machine learning
    • G06V10/74Image or video pattern matching; Proximity measures in feature spac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V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40/00Recognition of biometric, human-related or animal-related patterns in image or video data
    • G06V40/10Human or animal bodies, e.g. vehicle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Body parts, e.g. hands
    • G06V40/18Eye characteristics, e.g. of the iri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20/00Energy efficient lighting technologies, e.g. halogen lamps or gas discharge lamps
    • Y02B20/40Control techniques providing energy savings, e.g. smart controller or presence detection

Abstract

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瞳孔直径变化的亮度调节方法及设备,本申请通过响应于检测到当前用户在使用智能显示设备时的瞳孔直径发生变化,获取当前环境光亮度、当前发光区域、当前人脸距离及智能显示设备的当前状态;分别基于当前环境光亮度、当前发光区域及当前人脸距离,确定智能显示设备的环境光亮度的第一变化结果、发光区域的第二变化结果、人脸距离的第三变化结果;将第一变化结果、第二变化结果、第三变化结果及当前状态输入至用于存储亮度调节的映射表,得到智能显示设备的亮度调节趋势;基于亮度调节趋势对智能显示设备的显示界面进行对应的亮度调节,形成科技化亮度调节,完成在亮度调节过程中将计算机技术与人体生物学巧妙结合。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瞳孔直径变化的亮度调节方法及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计算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瞳孔直径变化的亮度调节方法及设备。
背景技术
在电子设备使用过程中,显示屏幕是最直接、最快给予用户使用体验、感观的产品要素,这也使显示屏的显示状态、性能等成为开发人员和用户共同关注的要点。
在现有使用电子设备过程中,显示屏幕可随时进行亮度调节,通常可根据电子设备周围环境光亮进行亮度调节,也可以根据用户日常作息时间进行亮度调节,还根据生物学角度的白天/夜晚进行亮度调节。
但是,由于现实生活中用户使用电子设备环境复杂多变,且每位用户的体感存在差别,导致亮度调节无法满足不同用户在不同情况下的、具有强针对性的亮度需求,比如,显示屏幕由电子设备周围环境光亮进行亮度调节时,若环境较暗的情况下,电子设备会将亮度自动调高,此时,由于不同用户的人眼承受力、使用场景等不同,所以调高的亮度是否符合用户舒适度,是很难把控的;或者,显示屏幕由生物学角度的白天/夜晚进行亮度调节时,用户可能在某些特殊环境/情况下,无法适应传统白天显示屏亮度较亮/夜晚显示屏亮度较暗的统一设置,导致屏幕亮度调节不适应用户需求,使得用户体验感降低,甚至增大用户眼部疲劳的压力。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瞳孔直径变化的亮度调节方法及设备,实现将计算机技术与人体瞳孔变化相结合共同对显示屏亮度进行有规律、有依据的科技化调节,为用户提供更加适应且有针对性的视觉亮度体验,能够更直接的契合用户实际需求,从而有效减小用户眼部压力。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基于瞳孔直径变化的亮度调节方法,其中,所述方法包括:
响应于检测到当前用户在使用智能显示设备时的瞳孔直径发生变化,获取当前环境光亮度、所述智能显示设备的当前发光区域、所述智能显示设备与所述当前用户之间的当前人脸距离及所述智能显示设备的当前状态,该当前状态包括界面状态和设备状态;
分别基于所述当前环境光亮度、所述当前发光区域及所述当前人脸距离,确定所述智能显示设备的环境光亮度的第一变化结果、发光区域的第二变化结果、人脸距离的第三变化结果;
将所述第一变化结果、所述第二变化结果、所述第三变化结果及所述当前状态输入至用于存储亮度调节的映射表,得到所述智能显示设备的亮度调节趋势;
基于所述亮度调节趋势对所述智能显示设备的显示界面进行对应的亮度调节。
进一步地,上述方法中,所述分别基于所述当前环境光亮度、所述当前发光区域及所述当前人脸距离,确定所述智能显示设备的环境光亮度的第一变化结果、发光区域的第二变化结果、人脸距离的第三变化结果,包括:
获取所述智能显示设备最近一次检测到的历史环境光亮度、历史发光区域及历史人脸距离;
基于所述当前环境光亮度和所述历史环境光亮度,确定所述智能显示设备的环境光亮度的第一变化结果;
基于所述当前发光区域和所述历史发光区域,确定所述智能显示设备的发光区域的第二变化结果;
基于所述历史人脸距离和所述当前人脸距离,确定所述智能显示设备的人脸距离的第三变化结果。
进一步地,上述方法中,所述映射表包括距离映射表、亮度映射表和区域映射表,其中,
所述将所述第一变化结果、所述第二变化结果、所述第三变化结果及所述当前状态输入至用于存储亮度调节的映射表,得到所述智能显示设备的亮度调节趋势,包括:
将所述当前状态和所述环境光亮度的第一变化结果输入至所述亮度映射表,得到用于调节所述智能显示设备的亮度的第一调节趋势;
将所述当前状态和所述发光区域的第二变化结果输入至所述区域映射表,得到用于调节所述智能显示设备的亮度的第二调节趋势;
将所述当前状态和所述人脸距离的第三变化结果输入至所述距离映射表,得到用于调节所述智能显示设备的亮度的第三调节趋势;
基于所述第一调节趋势、所述第二调节趋势及所述第三调节趋势,得到所述智能显示设备的亮度调节趋势。
进一步地,上述方法中,所述响应于检测到当前用户在使用智能显示设备时的瞳孔直径发生变化,获取当前环境光亮度、所述智能显示设备的当前发光区域、所述智能显示设备与所述当前用户之间的当前人脸距离及所述智能显示设备的当前状态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确定使用所述智能显示设备的当前用户是否为所述智能显示设备的真实使用者。
进一步地,上述方法中,所述确定使用所述智能显示设备的当前用户是否为所述智能显示设备的真实使用者,包括:
获取使用所述智能显示设备的当前用户的面部图像;
依序对所述当前用户的面部图像进行关键点定位、人脸对齐及人脸特征提取,得到所述当前用户的至少两个特征点及其坐标位置;
基于所述当前用户的至少两个特征点及其坐标位置,计算所述当前用户与所述智能显示设备中存储的真实使用者对应的人脸模型之间的相似度;
基于所述相似度和预设的相似度阈值,确定所述当前用户是否为所述智能显示设备的真实使用者。
进一步地,上述方法中,所述一种基于瞳孔直径变化的亮度调节方法还包括:
响应于检测到当前用户在使用智能显示设备时的瞳孔直径发生变化,获取并分析所述当前用户的面部表情特征,得到所述当前用户的情绪变化结果;
其中,将所述第一变化结果、所述第二变化结果、所述第三变化结果及所述当前状态输入至用于存储亮度调节的映射表,得到所述智能显示设备的亮度调节趋势,包括:
将所述第一变化结果、所述第二变化结果、所述第三变化结果及所述当前状态输入至用于存储亮度调节的映射表,得到所述智能显示设备的预备亮度调节趋势;
基于所述当前用户的情绪变化结果对所述智能显示设备的预备亮度调节趋势进行调整,得到所述智能显示设备的亮度调节趋势。
进一步地,上述方法中,所述一种基于瞳孔直径变化的亮度调节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当前状态存在变化时,将所述亮度调节趋势确定为不调整趋势。根据本申请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可读指令,所述计算机可读指令可被处理器执行时,使所述处理器实现如上述一种基于瞳孔直径变化的亮度调节方法。
根据本申请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基于瞳孔直径变化的亮度调节设备,其中,该设备包括:
一个或多个处理器;
计算机可读介质,用于存储一个或多个计算机可读指令,
当所述一个或多个计算机可读指令被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使得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实现如上述一种基于瞳孔直径变化的亮度调节方法。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通过响应于检测到当前用户在使用智能显示设备时的瞳孔直径发生变化,获取当前环境光亮度、所述智能显示设备的当前发光区域、所述智能显示设备与所述当前用户之间的当前人脸距离及所述智能显示设备的当前状态,该当前状态包括界面状态和设备状态;分别基于所述当前环境光亮度、所述当前发光区域及所述当前人脸距离,确定所述智能显示设备的环境光亮度的第一变化结果、发光区域的第二变化结果、人脸距离的第三变化结果;将所述第一变化结果、所述第二变化结果、所述第三变化结果及所述当前状态输入至用于存储亮度调节的映射表,得到所述智能显示设备的亮度调节趋势;基于所述亮度调节趋势对所述智能显示设备的显示界面进行对应的亮度调节,利用对瞳孔直径变化的检测以及设备运行数据的分析,形成有规律、有依据的科技化亮度调节,不但满足不同用户使用设备过程中眼部瞳孔多变的需求,而且亮度调节过程也结合设备运行情况,完成在亮度调节过程中将计算机技术与人体生物学巧妙结合,为用户提供更加适应且具有高针对性的视觉亮度体验,能够更直接的契合用户的实际需求,并有效减小用户眼部压力。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示出在不同视场大小下发光区域亮度与瞳孔直径变化的关系示意图;
图2示出根据本申请一个方面的一种基于瞳孔直径变化的亮度调节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示出根据本申请一个方面的一种基于瞳孔直径变化的亮度调节方法在实际应用场景中优化后亮度值与原始亮度值对比图;
图4示出根据本申请一个方面的一种基于瞳孔直径变化的亮度调节方法在实际应用场景中通过多个映射表确定不同参数调节趋势的流程示意图;
图5示出根据本申请一个方面的一种基于瞳孔直径变化的亮度调节方法在实际应用场景中的亮度调节整体流程图。
附图标记:
A-优选后亮度值;a-原始亮度值。
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代表相同或相似的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在本申请一个典型的配置中,终端、服务网络的设备和可信方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CPU)、输入/输出接口、网络接口和内存。
内存可能包括计算机可读介质中的非永久性存储器,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和/或非易失性内存等形式,如只读存储器(ROM)或闪存(flash RAM)。内存是计算机可读介质的示例。
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永久性和非永久性、可移动和非可移动媒体可以由任何方法或技术来实现信息存储。信息可以是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的模块或其他数据。计算机的存储介质的例子包括,但不限于相变内存(PRAM)、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其他类型的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快闪记忆体或其他内存技术、只读光盘只读存储器(CD-ROM)、数字多功能光盘(DVD)或其他光学存储、磁盒式磁带,磁带磁盘存储或其他磁性存储设备或任何其他非传输介质,可用于存储可以被计算设备访问的信息。按照本文中的界定,计算机可读介质不包括非暂存电脑可读媒体(transitory media),如调制的数据信号和载波。
据研究表明,人体瞳孔直径大小在一般情况下为2毫米至5毫米,平均为4毫米;并且,根据人眼的成像原理及人眼的感知模型,每个人人眼所感觉到的亮度和现实中物体的客观亮度并不是完全相同的,即,每个人所看到的物体存在视觉误差;同时,人体瞳孔的大小还与多种外在/内在因素相关,比如,年龄因素(例如,新生儿瞳孔很小;青年人比中年人瞳孔大;20~50岁的人,在阳光下瞳孔为2~3毫米;老年人瞳孔缩小),人种因素(例如,白种人瞳孔直径较黄种人瞳孔直径略大)、环境光线强弱(例如,明亮光线处瞳孔缩小;黑暗处瞳孔较大)、目标远近(例如,视近物时瞳孔缩小;视远物时较大)以及情绪变化(例如,有研究表明对目标视物的关心和感兴趣程度影响瞳孔直径,当人心情平静时瞳孔收缩;关心程度高时瞳孔放大)等等,如图1所示,为在不同视场大小下发光区域亮度与瞳孔直径变化的关系示意图,其中,横坐标为Luminance/(cd.m-2)(亮度),纵坐标为Pupil diameter/mm(瞳孔直径),由上到下分别为10°、20°、30°和40°四种不同视场下亮度与瞳孔直径变化折线,可见在不同视场下,随着亮度的增大,瞳孔直径均减小,且瞳孔直径的减小趋势逐渐变平缓,即亮度大小是直接影响瞳孔直径的一个因素。
在实际应用场景中,不但每个人的人眼所看到的视物存在差异,而且,随着环境、人体本身等因素变化,人体所看到的事物也在发生变化,这使得统一的亮度调节方式无法满足不同用户在不同环境、情形的需求,导致在用户使用智能显示设备中出现亮度过暗或是亮度过亮等不适体验。
如图2所示,为本申请一个方面的一种基于瞳孔直径变化的亮度调节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其中,所述方法包括步骤S11、步骤S12、步骤S13及步骤S14,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1,响应于检测到当前用户在使用智能显示设备时的瞳孔直径发生变化,获取当前环境光亮度、所述智能显示设备的当前发光区域、所述智能显示设备与所述当前用户之间的当前人脸距离及所述智能显示设备的当前状态,该当前状态包括界面状态和设备状态,完成基于瞳孔直径发生变化后的数据获取,即人体数据变化后设备数据收集,实现人体生物学与现代化技术结合,使得后期数据分析更具有针对性,避免盲目获取数据带来的资源浪费。
在此,瞳孔直径的获取和检测主要通过智能显示设备的红外摄像技术、红外照明组件及红外图像传感器等用于实现红外瞳孔测量技术需求的硬件和/或软件;再结合,任何物体在绝对零度(-273℃)以上都有红外光发射的原理,可以使用被动红外摄像技术,结合人的身体和发热物体发出的红外光较强,其它非发热物体发出的红光很微弱,可以用来捕捉测距,从而得到用户瞳孔直径的变化情况,实现生物学与红外线技术的结合,并将其运用于用户使用智能显示设备的瞳孔直径变化的抓取中,方便、精准的测量瞳孔直径,并得到用户瞳孔直径的变化情况。
所述界面状态包括但不限于设备界面当前类名、设备界面的活动名、设备界面的窗口名以及设备界面当前的时间等;所述设备状态包括但不限于CPU频率、GPU频率、电池温度、主板温度、当前亮度值、功耗、当前时间、人脸到屏幕的距离、当前环境亮度值以及人眼占据的视角度数等;并且,在实际应用场景中,智能显示设备当前状态不仅在瞳孔直径发生变化时获取,在用户使用过程中,当前状态进行不断的获取与更新,具体的,可周期性获取(比如一分钟、五分钟、一小时等),也可随机获取等。
获取当前环境光亮度、当前发光区域及当前人脸距离时,可基于智能显示设备当前状态获取的相关参数确定(例如,通过设备状态获取的当前环境亮度值确定当前环境光亮度;通过设备状态获取的人眼占据的视角度数得到当前发光区域;通过设备状态获取的人脸到屏幕的距离参数确定当前人脸距离等),也可以通过不同传感器等技术进行获取确定。
同时,在实际应用中,当前环境光亮度、当前发光区域以及当前人脸距离在测量后,可使用所述领域常规的标识方式,也可使用字符、数字、字母等预先设定的方式进行具体值的标识。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优选当前环境光亮度、当前发光区域以及当前人脸距离均使用不同数字进行不同数值的表示,其中,数值大小与对应实际值成正相关;并且,在获取用户使用智能显示设备的当前状态时,根据对用户常用应用软件的统计,得到游戏类、视频类、地图导航类、图像类以及社交软件类等类别的应用程序排行榜,基于各类别的应用程序排行榜、界面状态和设备状态,判断用户当前行为,从而确定智能显示设备的当前状态。
步骤S12,分别基于所述当前环境光亮度、所述当前发光区域及所述当前人脸距离,确定所述智能显示设备的环境光亮度的第一变化结果、发光区域的第二变化结果、人脸距离的第三变化结果;在此,所述变化结果是指当前参数与历史参数之间的变化情况,在本申请一优选实施例中,优选使用“变大”、“变小”以及“不改变”来表示变化结果,同时,在实际应用场景中,当变化结果为“不改变”时,将返回原始亮度值。
步骤S13,将所述第一变化结果、所述第二变化结果、所述第三变化结果及所述当前状态输入至用于存储亮度调节的映射表,得到所述智能显示设备的亮度调节趋势;在此,所述映射表反映各类影响瞳孔直径变化因素与智能显示设备当前状态之间的对应关系,并对应存储各种对应关系下不同的亮度调节情况,在实际应用场景中,映射表可根据不断的亮度调节进行更新迭代,具有高度继承性,增加映射准确性,完成由多个变化结果与设备状态结合得到了亮度调节趋势,多角度分析智能显示设备,再利用精准包含对应关系的映射表,使得亮度调节趋势不但适应智能显示设备当前运行情况,而且符合用户当前需求。在本申请一优选实施例中,优选亮度调节趋势由无效、增加、减少等表示。
步骤S14,基于所述亮度调节趋势对所述智能显示设备的显示界面进行对应的亮度调节,在此,在实际应用场景中,根据亮度调节趋势可使用计算机算法进行具体调节亮度值的计算,具体的,如图3所示,为本申请一个方面的一种基于瞳孔直径变化的亮度调节方法在实际应用场景中优化后亮度值与原始亮度值对比图,其中,横坐标为lux(照度(luminance)的单位),纵坐标为brightness(亮度),将瞳孔直径的变化判断结合计算机技术的共同得到优化后亮度值,与原始亮度值对比,有明显亮度差值,实现优化后亮度值更加贴合用户身体需求和设备状态。
通过上述步骤S11至步骤S14,在用户使用智能显示设备过程中检测并抓取用户瞳孔直径变化情况,并在用户瞳孔直径发生变化后,获取智能显示设备的、影响亮度调节的相关参数,实现在亮度调节过程中将生物学与现代化技术完美结合,并对参数进行分析,得到不同参数对应的不同变化结果,将不同变化结果结合智能显示设备状态情况以及映射表,共同确定亮度调节趋势,实现多维度信息分析与结合,使得后续亮度调节结果符合用户需求的同时,满足人眼可适应亮度,并根据确定的亮度调节趋势完成对应的亮度调节,实现智能化、可继承化的亮度调节,为不同用户在不同环境下提供不同的亮度体验。
本申请一优选实施例中,首先,响应于检测当前用户A在使用智能显示设备m时瞳孔直径发生变化,获取到当前环境光亮度1(即,当前环境亮度最低)、智能显示设备m的当前发光区域1(即,当前设备发光区域最小)及智能显示设备m与当前用户A之间的当前人脸距离9(即,当前设备距离人体较远),根据对当前用户A常用应用软件的统计情况,结合智能显示设备m的界面状态和设备状态,判断得到当前用户A的当前行为后,再确定智能显示设备m的当前状态;然后,根据当前环境光亮度1、当前发光区域1以及当前人脸距离9,分别获取三个参数对应的历史参数,并确定智能显示设备m的环境光亮度的第一变化结果为变小、发光区域的第二变化结果为变小、人脸距离的第三变化结果为变大;其次,将环境光亮度变小、发光区域变小、人脸距离变大及当前状态输入至存储有环境光亮度、发光区域、人脸距离对应亮度调节情况的映射表中,得到智能显示设备m的亮度调节趋势为减少;最后,基于减少的亮度调节趋势,结合计算机算法输出当前对智能显示设备m的显示界面的亮度值,完成对显示界面的亮度调节。
接着本申请上述实施例,所述步骤S12分别基于所述当前环境光亮度、所述当前发光区域及所述当前人脸距离,确定所述智能显示设备的环境光亮度的第一变化结果、发光区域的第二变化结果、人脸距离的第三变化结果,包括:
获取所述智能显示设备最近一次检测到的历史环境光亮度、历史发光区域及历史人脸距离;
基于所述当前环境光亮度和所述历史环境光亮度,确定所述智能显示设备的环境光亮度的第一变化结果;
基于所述当前发光区域和所述历史发光区域,确定所述智能显示设备的发光区域的第二变化结果;
基于所述历史人脸距离和所述当前人脸距离,确定所述智能显示设备的人脸距离的第三变化结果。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变化结果的确定、第二变化结果的确定和第三变化结果的确定之间不分先后顺序,可以为任意顺序进行确定操作,也可以并行执行确定变化结果的步骤,实现结合历史数据对当前数据变化情况的判断,使得变化结果具有追溯性,且更加精准、清晰反应变化情况。
接着本申请上述实施例,所述映射表包括距离映射表、亮度映射表和区域映射表,其中,所述步骤S13将所述第一变化结果、所述第二变化结果、所述第三变化结果及所述当前状态输入至用于存储亮度调节的映射表,得到所述智能显示设备的亮度调节趋势,包括:
将所述当前状态和所述环境光亮度的第一变化结果输入至所述亮度映射表,得到用于调节所述智能显示设备的亮度的第一调节趋势;
将所述当前状态和所述发光区域的第二变化结果输入至所述区域映射表,得到用于调节所述智能显示设备的亮度的第二调节趋势;
将所述当前状态和所述人脸距离的第三变化结果输入至所述距离映射表,得到用于调节所述智能显示设备的亮度的第三调节趋势;
基于所述第一调节趋势、所述第二调节趋势及所述第三调节趋势,得到所述智能显示设备的亮度调节趋势;在此,在实际应用场景中,可分别针对不同调节趋势利用计算机算法得到具体亮度调节值,再将各个亮度调节值由预设权重计算得到调节值,即调节趋势;也可直接为三个不同调节趋势设定对应权重,再根据不同权重进行最终调节趋势的确定,具体的,可根据不同需求进行调节趋势的确定,并且具体权重可根据不同需求及设备性能等设定,将当前状态结果和不同的参数对应的变化结果输入至该参数对应的映射表,并基于不同参数对应的调节趋势得到最终亮度调节趋势,实现精细确定调节趋势后,汇总各个调节趋势,得到符合整体调节趋势的调节结果,使亮度调节趋势更全面反应当前用户需求和设备状态,促使趋势定位结果精准。
同时,映射表还可为由多个影响因素与当前状态综合于一体的映射表,并且,所述第一调节趋势、第二调节趋势和第三调节趋势之间不分先后顺序,可以为任意顺序进行确定,也可以并行执行得到调节趋势的步骤。如图4所示,为本申请一个方面的一种基于瞳孔直径变化的亮度调节方法在实际应用场景中通过多个映射表确定不同参数调节趋势的流程示意图,其中,当前用户瞳孔直径发生变化并获取相关参数后,获取历史环境光亮度、历史发光区域及历史人脸距离,根据当前环境光亮度和历史环境光亮度、当前发光区域和历史发光区域以及历史人脸距离和当前人脸距离,确定第一变化结果、第二变化结果和第三变化结果;当第一变化结果、第二变化结果和第三变化结果未发生改变时(即,环境光亮度未变化、发光区域未变化、人脸距离未变化),返回原始亮度值;
当第一变化结果、第二变化结果和第三变化结果发生改变时(即,环境光亮度变化、发光区域变化、人脸距离变化),分别将当前状态和第一变化结果输入至亮度映射表中,得到第一亮度调节趋势,将当前状态和第二变化结果输入至区域映射表中,得到第二亮度调节趋势,将当前状态和第三变化结果输入至距离映射表中,得到第三亮度调节趋势;基于第一调节趋势、第二调节趋势及第三调节趋势,分别利用计算机算法对第一调节趋势、第二调节趋势及第三调节趋势进行对应亮度调节值的计算,得到L1、L2和L3,再将L1、L2和L3由预设权重计算得到L,,得到智能显示设备的亮度调节趋势。
接着本申请上述实施例,其中,所述一种基于瞳孔直径变化的亮度调节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当前状态存在变化时,将所述亮度调节趋势确定为不调整趋势;在此,在实际应用场景中,有效的亮度调节趋势需在当前变化结果(第一变化结果和/或第二变化结果和/或第三变化结果)发生变化,且当前状态无变化时,才得到具体趋势结果(例如,当用户在使用智能显示设备时,检测到当前用户与智能显示设备之间的当前人脸距离发生变化,而当前状态无变化,此时可能当前用户已睡着或者出现其他使智能显示设备当前状态未变化的情况,那么将得到调节趋势);在当前变化结果发生变化,但当前状态存在变化时,返回具体趋势结果均为不调整(例如,当用户在使用智能显示设备时,检测到当前用户与智能显示设备之间的当前人脸距离发生变化,且当前状态发生变化,此时可能智能显示设备运行程序需要或者出现其他使智能显示设备当前状态变化的情况,那么将不进行趋势调节),即,在当前状态不存在变化时,将结合映射表得到具体的调节趋势,具体的,亮度映射表可以通过如下代码实现:
其中,value:指的是亮度变化。Brighten表示变亮,Darken表示变暗;device_inferface:指的是界面状态;change表示有变化,normal表示无变化;device_status:指的是设备状态;change表示有变化,normal表示无变化;result:返回结果;no表示无效;increase表示增加,reduction表示减少。
区域映射表可以通过如下代码实现:
其中,value:指的是区域变化。Large表示占据视角变大,Darken表示占据视角变小;device_inferface:指的是界面状态;change表示有变化,normal表示无变化;device_status:指的是设备状态;change表示有变化,normal表示无变化;result:返回结果;no表示无效;increase表示增加,reduction表示减少。
距离映射表可以通过如下代码实现:
/>
其中,value:指的是距离人脸的距离变化。Large表示变大,Small表示变小;device_inferface:指的是界面状态;change表示有变化,normal表示无变化;device_status:指的是设备状态;change表示有变化,normal表示无变化;result:返回结果;no表示无效;increase表示增加,reduction表示减少。
接着本申请上述实施例,所述步骤S11响应于检测到当前用户在使用智能显示设备时的瞳孔直径发生变化,获取当前环境光亮度、所述智能显示设备的当前发光区域、所述智能显示设备与所述当前用户之间的当前人脸距离及所述智能显示设备的当前状态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确定使用所述智能显示设备的当前用户是否为所述智能显示设备的真实使用者,即在对当前用户进行瞳孔直径判断之前,先确定使用者的真实信息,保护智能显示设备的使用安全,加强智能显示设备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
本实施例中,所述确定使用所述智能显示设备的当前用户是否为所述智能显示设备的真实使用者,具体包括:
获取使用所述智能显示设备的当前用户的面部图像;
依序对所述当前用户的面部图像进行关键点定位、人脸对齐及人脸特征提取,得到所述当前用户的至少两个特征点及其坐标位置;
基于所述当前用户的至少两个特征点及其坐标位置,计算所述当前用户与所述智能显示设备中存储的真实使用者对应的人脸模型之间的相似度;
基于所述相似度和预设的相似度阈值,确定所述当前用户是否为所述智能显示设备的真实使用者。
例如,获取面部图像,并将人脸的区域完整的框出来,获取人脸关键点的位置信息,比如眼、鼻子、嘴等,利用获取的关键点位置信息对齐人脸,调整人脸到正面;为对齐之后的人脸提取特征,得到多个特征点及其坐标位置,根据各个特征之间的距离,计算人脸之间的相似度,基于相似度和预设的相似度阈值,确定当前用户是否为所述智能显示设备的真实使用者。
接着本申请上述实施例,其中,所述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的一种基于瞳孔直径变化的亮度调节方法还包括:
响应于检测到当前用户在使用智能显示设备时的瞳孔直径发生变化,获取并分析所述当前用户的面部表情特征,得到所述当前用户的情绪变化结果;
其中,将所述第一变化结果、所述第二变化结果、所述第三变化结果及所述当前状态输入至用于存储亮度调节的映射表,得到所述智能显示设备的亮度调节趋势,包括:
将所述第一变化结果、所述第二变化结果、所述第三变化结果及所述当前状态输入至用于存储亮度调节的映射表,得到所述智能显示设备的预备亮度调节趋势;
基于所述当前用户的情绪变化结果对所述智能显示设备的预备亮度调节趋势进行调整,得到所述智能显示设备的亮度调节趋势。
如图5所示,为本申请一个方面的一种基于瞳孔直径变化的亮度调节方法在实际应用场景中的亮度调节整体流程图,首先,对使用智能显示设备的使用者进行生物识别,当所述智能显示设备使用者为真实使用者时,实时检测当前用户使用智能显示设备时瞳孔直径发生变化情况,当当前用户瞳孔直径未发生变化时,智能显示设备保持原始亮度。
当响应于瞳孔直径发生变化时,进行智能显示设备应用界面逻辑判断,即:获取当前环境光亮度、当前发光区域、当前人脸距离、当前状态和当前用户的面部表情特征,并分别对应获取历史环境光亮度、历史发光区域及历史人脸距离,基于当前环境光亮度和所述历史环境光亮度、当前发光区域和所述历史发光区域以及历史人脸距离和所述当前人脸距离确定得到第一变化结果、第二变化结果和第三变化结果;然后,将当前变化结果分别与第一次变化结果、第二次变化结果和第三次变化结果分别输入至亮度映射表、区域映射表和距离映射表,得到第一调节预备趋势、第二预备调节趋势及第三预备调节趋势,分析当前用户的面部表情特征,得到情绪变化结果,基于情绪变化结果、第一预备调节趋势、第二预备调节趋势和第三预备调节趋势,得到智能显示设备的亮度调节趋势,基于亮度调节趋势对所述智能显示设备的显示界面进行对应的亮度调节。
在常见的自动调节亮度方案中,都是根据预设的条件来实现亮度自动调节。但是这种策略其实是被动,如果厂商的策略设计存在缺陷,那么会造成用户的困惑,比如说全暗/全亮的环境下不会很快增加亮度,那用户的体验就是自动亮度失灵或者自动亮度不好用。本申请所述的方案中,通过瞳孔直径的变化,来判断当前亮度、当前的亮度区域视场大小,能够主动的根据瞳孔的变化来决定是否需要自动亮度调节,增强主动性;并且,基于生物学瞳孔的研究支持,本申请还可以进一步拓展到诸如虹膜、人脸等生物学的进步也可用到本申请中,提高可扩展性。
根据本申请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可读指令,所述计算机可读指令可被处理器执行时,使所述处理器实现如上述一种基于瞳孔直径变化的亮度调节方法。
根据本申请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基于瞳孔直径变化的亮度调节设备,其中,该设备包括:
一个或多个处理器;
计算机可读介质,用于存储一个或多个计算机可读指令,
当所述一个或多个计算机可读指令被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使得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实现如上述一种基于瞳孔直径变化的亮度调节方法。
在此,所述一种基于瞳孔直径变化的亮度调节设备中的各实施例的详细内容,具体可参见上述一种基于瞳孔直径变化的亮度调节方法的实施例的对应部分,在此,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本申请通过响应于检测到当前用户在使用智能显示设备时的瞳孔直径发生变化,获取当前环境光亮度、所述智能显示设备的当前发光区域、所述智能显示设备与所述当前用户之间的当前人脸距离及所述智能显示设备的当前状态,该当前状态包括界面状态和设备状态;分别基于所述当前环境光亮度、所述当前发光区域及所述当前人脸距离,确定所述智能显示设备的环境光亮度的第一变化结果、发光区域的第二变化结果、人脸距离的第三变化结果;将所述第一变化结果、所述第二变化结果、所述第三变化结果及所述当前状态输入至用于存储亮度调节的映射表,得到所述智能显示设备的亮度调节趋势;基于所述亮度调节趋势对所述智能显示设备的显示界面进行对应的亮度调节,利用对瞳孔直径变化的检测以及设备运行数据的分析,形成有规律、有依据的科技化亮度调节,不但满足不同用户眼部多变的亮度需求,而且亮度调节过程也参照设备运行情况,完成在亮度调节过程中将计算机技术与人体生物学巧妙结合,为用户提供更加适应且具有高针对性的视觉亮度体验,能够更直接的契合用户的实际需求,并有效减小用户眼部压力。
需要注意的是,本申请可在软件和/或软件与硬件的组合体中被实施,例如,可采用专用集成电路(ASIC)、通用目的计算机或任何其他类似硬件设备来实现。在一个实施例中,本申请的软件程序可以通过处理器执行以实现上文所述步骤或功能。同样地,本申请的软件程序(包括相关的数据结构)可以被存储到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中,例如,RAM存储器,磁或光驱动器或软磁盘及类似设备。另外,本申请的一些步骤或功能可采用硬件来实现,例如,作为与处理器配合从而执行各个步骤或功能的电路。
另外,本申请的一部分可被应用为计算机程序产品,例如计算机程序指令,当其被计算机执行时,通过该计算机的操作,可以调用或提供根据本申请的方法和/或技术方案。而调用本申请的方法的程序指令,可能被存储在固定的或可移动的记录介质中,和/或通过广播或其他信号承载媒体中的数据流而被传输,和/或被存储在根据所述程序指令运行的计算机设备的工作存储器中。在此,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包括一个装置,该装置包括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指令的存储器和用于执行程序指令的处理器,其中,当该计算机程序指令被该处理器执行时,触发该装置运行基于前述根据本申请的多个实施例的方法和/或技术方案。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申请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申请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申请。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申请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涵括在本申请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此外,显然“包括”一词不排除其他单元或步骤,单数不排除复数。装置权利要求中陈述的多个单元或装置也可以由一个单元或装置通过软件或者硬件来实现。第一,第二等词语用来表示名称,而并不表示任何特定的顺序。

Claims (9)

1.一种基于瞳孔直径变化的亮度调节方法,其中,所述方法包括:
响应于检测到当前用户在使用智能显示设备时的瞳孔直径发生变化,获取当前环境光亮度、所述智能显示设备的当前发光区域、所述智能显示设备与所述当前用户之间的当前人脸距离及所述智能显示设备的当前状态,该当前状态包括界面状态和设备状态;
分别基于所述当前环境光亮度、所述当前发光区域及所述当前人脸距离,确定所述智能显示设备的环境光亮度的第一变化结果、发光区域的第二变化结果、人脸距离的第三变化结果;
将所述第一变化结果、所述第二变化结果、所述第三变化结果及所述当前状态输入至用于存储亮度调节的映射表,得到所述智能显示设备的亮度调节趋势;
基于所述亮度调节趋势对所述智能显示设备的显示界面进行对应的亮度调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分别基于所述当前环境光亮度、所述当前发光区域及所述当前人脸距离,确定所述智能显示设备的环境光亮度的第一变化结果、发光区域的第二变化结果、人脸距离的第三变化结果,包括:
获取所述智能显示设备最近一次检测到的历史环境光亮度、历史发光区域及历史人脸距离;
基于所述当前环境光亮度和所述历史环境光亮度,确定所述智能显示设备的环境光亮度的第一变化结果;
基于所述当前发光区域和所述历史发光区域,确定所述智能显示设备的发光区域的第二变化结果;
基于所述历史人脸距离和所述当前人脸距离,确定所述智能显示设备的人脸距离的第三变化结果。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所述映射表包括距离映射表、亮度映射表和区域映射表,其中,
所述将所述第一变化结果、所述第二变化结果、所述第三变化结果及所述当前状态输入至用于存储亮度调节的映射表,得到所述智能显示设备的亮度调节趋势,包括:
将所述当前状态和所述环境光亮度的第一变化结果输入至所述亮度映射表,得到用于调节所述智能显示设备的亮度的第一调节趋势;
将所述当前状态和所述发光区域的第二变化结果输入至所述区域映射表,得到用于调节所述智能显示设备的亮度的第二调节趋势;
将所述当前状态和所述人脸距离的第三变化结果输入至所述距离映射表,得到用于调节所述智能显示设备的亮度的第三调节趋势;
基于所述第一调节趋势、所述第二调节趋势及所述第三调节趋势,得到所述智能显示设备的亮度调节趋势。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响应于检测到当前用户在使用智能显示设备时的瞳孔直径发生变化,获取当前环境光亮度、所述智能显示设备的当前发光区域、所述智能显示设备与所述当前用户之间的当前人脸距离及所述智能显示设备的当前状态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确定使用所述智能显示设备的当前用户是否为所述智能显示设备的真实使用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确定使用所述智能显示设备的当前用户是否为所述智能显示设备的真实使用者,包括:
获取使用所述智能显示设备的当前用户的面部图像;
依序对所述当前用户的面部图像进行关键点定位、人脸对齐及人脸特征提取,得到所述当前用户的至少两个特征点及其坐标位置;
基于所述当前用户的至少两个特征点及其坐标位置,计算所述当前用户与所述智能显示设备中存储的真实使用者对应的人脸模型之间的相似度;
基于所述相似度和预设的相似度阈值,确定所述当前用户是否为所述智能显示设备的真实使用者。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响应于检测到当前用户在使用智能显示设备时的瞳孔直径发生变化,获取并分析所述当前用户的面部表情特征,得到所述当前用户的情绪变化结果;
其中,将所述第一变化结果、所述第二变化结果、所述第三变化结果及所述当前状态输入至用于存储亮度调节的映射表,得到所述智能显示设备的亮度调节趋势,包括:
将所述第一变化结果、所述第二变化结果、所述第三变化结果及所述当前状态输入至用于存储亮度调节的映射表,得到所述智能显示设备的预备亮度调节趋势;
基于所述当前用户的情绪变化结果对所述智能显示设备的预备亮度调节趋势进行调整,得到所述智能显示设备的亮度调节趋势。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当前状态存在变化时,将所述亮度调节趋势确定为不调整趋势。
8.一种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可读指令,所述计算机可读指令可被处理器执行时,使所述处理器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9.一种基于瞳孔直径变化的亮度调节设备,其中,该设备包括:
一个或多个处理器;
计算机可读介质,用于存储一个或多个计算机可读指令,
当所述一个或多个计算机可读指令被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使得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7所述的方法。
CN202310609913.2A 2023-05-26 2023-05-26 一种基于瞳孔直径变化的亮度调节方法及设备 Pending CN11670497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609913.2A CN116704974A (zh) 2023-05-26 2023-05-26 一种基于瞳孔直径变化的亮度调节方法及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609913.2A CN116704974A (zh) 2023-05-26 2023-05-26 一种基于瞳孔直径变化的亮度调节方法及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704974A true CN116704974A (zh) 2023-09-05

Family

ID=878285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609913.2A Pending CN116704974A (zh) 2023-05-26 2023-05-26 一种基于瞳孔直径变化的亮度调节方法及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704974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951867B (zh)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人脸识别方法、装置、系统及设备
US10445574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ris recognition
Sugano et al. Appearance-based gaze estimation using visual saliency
US8942434B1 (en) Conflict resolution for pupil detection
US20130154918A1 (en) Enhanced user eye gaze estimation
CN111738243B (zh) 人脸图像的选择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WO2021139471A1 (zh) 一种健康状态检测方法、设备和计算机存储介质
JP2017537366A (ja) アイウェアを通じた視線追跡
CN103902958A (zh) 人脸识别的方法
CN104166835A (zh) 用于识别活体用户的方法和装置
CN111127476B (zh) 一种图像处理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AU2019200007A1 (en) Electronic device and method for processing information associated with food
JP2009230751A (ja) 年令推定装置
CN111476849B (zh) 对象颜色识别方法、装置、电子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CN108604040A (zh) 通过曝光管理的有效使用来捕获在面部识别中使用的图像
WO2022227547A1 (zh) 用于图像处理的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John et al. An evaluation of pupillary light response models for 2D screens and VR HMDs
CN113395457B (zh) 图像采集器的参数调整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Jabbireddy et al. Foveated rendering: Motivation, taxonomy, and research directions
US20210390375A1 (en) Multi-sensor, multi-view, multi-frame, multi-task synthetic image fusion engine for mobile imaging system
CN107544660B (zh)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16704974A (zh) 一种基于瞳孔直径变化的亮度调节方法及设备
WO2023030109A1 (zh) 头戴式显示设备及其显示亮度调节方法
CN111414078A (zh) 数据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0312083A (zh) 用于自动曝光的自巡航调节装置及方法、硬件加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