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703166B - 一种基于数据挖掘的煤矿充填开采地质风险评估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数据挖掘的煤矿充填开采地质风险评估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6703166B CN116703166B CN202310981523.8A CN202310981523A CN116703166B CN 116703166 B CN116703166 B CN 116703166B CN 202310981523 A CN202310981523 A CN 202310981523A CN 116703166 B CN116703166 B CN 116703166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ining
- area
- backfill
- soil
- co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5065 min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72
- 239000003245 coal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9
- 238000007418 data min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1
- 238000012502 risk assessment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
- 239000002689 soi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33
- 238000011156 evalu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0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7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6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9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38000012937 corre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9000011435 rock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070 samp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093 suppor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458 analytic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90 computer pro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04 phys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3049 sedi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6—Resources, workflows, human or project management;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planning;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modelling
- G06Q10/063—Operations research, analysis or management
- G06Q10/0635—Risk analysis of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activitie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6—Resources, workflows, human or project management;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planning;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modelling
- G06Q10/063—Operations research, analysis or management
- G06Q10/0637—Strategic management or analysis, e.g. setting a goal or target of an organisation; Planning actions based on goals; Analysis or evaluation of effectiveness of goal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50/00—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implementation of business processes of specific business sectors, e.g. utilities or tourism
- G06Q50/02—Agriculture; Fishing; Forestry; Mining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contribution to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P90/30—Computing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Landscapes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Human Resources & Organization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conomics (AREA)
- Strategic Management (AREA)
- Entrepreneurship & Innovation (AREA)
- Tourism & Hospitalit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REA)
- Marketing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Development Economics (AREA)
- Game Theory and Decision Science (AREA)
- Operations Research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gronomy & Crop Science (AREA)
- Animal Husbandry (AREA)
- Marine Sciences & Fisheries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rimary Health Care (AREA)
- Geophysics And Detection Of Objec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数据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数据挖掘的煤矿充填开采地质风险评估方法,包括:基于煤矿开采区域采集空间信息,根据采集到的空间信息构建开采区域模型,评估开采区域模型结构强度,进一步依据开采区域计划回填材质评估回填区域强度,获取回填区域上部土层土质参数,捕获回填区域地震带关联性;本发明能够基于煤矿开采区域的空间信息来实现开采区域模型的构建,并进一步对构建得到的开采区域模型进行结构强度的求取,再以开采区域模型结构强度来求取回填区域强度,最后再结合回填区域上部土壤参数性质及关联的地震带来评估煤矿开采回填区域的风险,使评估结果准确。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数据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数据挖掘的煤矿充填开采地质风险评估方法。
背景技术
煤矿是由一定地质年代生长的繁茂植物,在适宜的地质环境中,逐渐堆积成厚层,并埋没在水底或泥沙中,经过漫长地质年代的天然煤化作用而形成的。
申请号为201110273727.3的发明专利中公开了一种煤矿充填开采的岩移观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它是在工作面开采初期,在井上地面、井下主要涉及区按工作面走向和倾向范围设置监控点,工作面开采期间定时采用导线.水准、距离测量法对各观测网内的监控点进行水平和竖直位移观测,及时统计、比较各观测点的空间位移变化量,对检测数据采用概率积分法通过计算机程序进行地表移动与变形量计算,将各个时间段的变形量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得出岩移变形规律;然后根据变形规律采取措施以实现对充填开采的动态监控,实现安全高效开采;其中:岩移变形观测包括以下内容:井下岩移观测和地面工业广场地表点下沉与水平位移移动测量,其中:(一) 所述的井下岩移观测首先在井下观测区埋设观测桩,布置测量网,要求每次观测均为同型号的仪器、相同的观测方法及施工人员,并按照工程地质的要求进行:观测内突句括:顶、底板下沉量与水平位移量,巷道两帮位移量。
该申请在于解决:“伴随着煤炭开采技术、开采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开采理念也在更新变化,适时的提出绿色开采这一概念。其中,充填开采作为一种安全、高效、环保的绿色采煤方法现正得到大力推广应用。充填开采是将煤炭采出后,用充填体及时充填,充填体不仅能控制上覆岩层移动,而且能降低支承压力,减小底板的破坏深度和范围,防止底板突水。充填开采后围岩移动对周围环境及地表村庄影响的程序及范围等等一系列课题伴随而生。因此,对岩层移动的观测成为充填开采技术发展的关键,”的问题。
然而,针对于深层井工煤矿的开采,为了提供煤矿层上部地表建筑或其他构筑物的安全保障,开采人员会在煤矿完成开采后即时进行回填,但在回填后,因回填物不再与回填区域周边材质、物理性质一致,从而对于煤矿层上部地表建筑或其他构筑物而言,仍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目前并未有专项的系统技术来对该项问题进行评估、监测。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缺点,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数据挖掘的煤矿充填开采地质风险评估方法,解决了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基于数据挖掘的煤矿充填开采地质风险评估方法,包括:
基于煤矿开采区域采集空间信息,根据采集到的空间信息构建开采区域模型,评估开采区域模型结构强度,进一步依据开采区域计划回填材质评估回填区域强度,获取回填区域上部土层土质参数,捕获回填区域地震带关联性,基于回填区域强度、上部土层土质参数及地震带关联性评价回填区域安全风险,根据回填区域安全风险评价结果设计回填区域监测周期并输出;
所述开采区域与回填区域所指区域为同一区域,回填区域监测周期的设计服从回填区域安全风险评价结果越高,监测周期越短,频率越高的设计逻辑;
回填区域强度在求取后,于回填区域安全风险评价阶段,通过下式执行安全风险评价结果的输出,公式为:
;
式中:为回填区域安全风险评价值;/>为地震带活跃频率;为综合距离参数合值;/>为叠加状态修正;/>为回填区域强度;/>为回填区域上部土层土壤崩塌极限值;
其中,回填区域不存在地震带时,的值取1,/>,/>为综合距离参数有效数量。
更进一步地,所述煤矿开采区域空间信息通过用户端手动采集,煤矿开采区域空间信息在采集时,用户端应用红外测距模组以煤矿开采区域内部任意位置作为测距点,并对任意方向的开采区域内部空间进行测距操作,在完成测距操作后,基于测距点及任意方向的测距结果完成开采区域模型的构建;
其中,用户端在通过红外测距模组对任意方向的开采区域内部空间进行测距操作时,基于煤矿开采时的开采路径分析开采区域的异形特性,用户端以红外测距模组对开采区域内部空间任意方向进行测距操作时,执行的测距操作不少于三次,且服从开采区域的异形特性越高,执行的测距操作次数越多的操作逻辑,红外测距模组执行的测距操作即采集的煤矿开采区域空间信息。
更进一步地,所述煤矿开采路径以若干组位置坐标的形式由用户端上传,煤矿开采路径位置坐标在上传后,进一步以上传的煤矿开采路径位置坐标构建煤矿开采路径拓扑,并基于煤矿开采路径拓扑求取开采区域异形特性,开采区域异形特性表示为:
;
式中:为异性值;/>为开采路径拓扑总长;/>为开采路径拓扑分支数量;/>为开采路径拓扑中主干路径长;/>为开采路径拓扑中不同开采角度的数量;
其中,开采路径拓扑表现形式为三维,≥1,红外测距模组的测距操作次数默认设定为/>次,乘积结果向上取整。
更进一步地,所述开采区域模型结构强度通过下式进行求取,公式为:
;
式中:为开采区域模型中棱角数量;/>为开采区域模型的横向跨度极值;/>为开采区域模型的纵向跨度极值;/>为开采区域模型构建时应用测距结果的集合;/>为第n组测距结果所对应的距离;(/>、/> 、/>)为权重;
其中,,(/>、/> 、/>)为等量增大规律队列,取值服从,/>越大/>越大的设定逻辑。
更进一步地,依据开采区域计划回填材质评估回填区域强度阶段,同步获取计划回填材质的强度,基于计划回填材质的强度对开采区域模型结构强度进行校正,校正结果记作回填区域强度评估结果,校正结果求取公式为:
;
式中:为回填区域强度;/>为计划回填材质强度;/>为开采区域模型结构强度;
其中,获取回填区域上部土层土质参数阶段,同步接收回填区域强度评估结果,回填区域上部土层土质参数的获取操作,以在回填区域上部土层进行土壤样本的采集完成执行,且采集的土壤样本数量与值成反比。
更进一步地,基于土层土质参数求取土壤崩塌极限,公式为:
;
式中:为土壤崩塌极限值;/>为土壤容重;/>为土壤含水量;/>为回填区域上部土层的厚度;/>为土壤抗剪强度;/>为土壤内聚力;/>为回填区域上部土层距开采区域的深度;/>为土壤合力;/>为土壤样本宽度;
其中,所述土层土质参数包括上述公式中应用的因子。
更进一步地,所述土壤抗剪强度通过下式进行求取,公式为:
;
式中:为土壤样本在采集时所受的法向应力;/>为土壤的内摩擦角;/>为土壤内聚力;
其中,所述土壤样本不少于四组,且所述土壤样本在回填区域上部土层表面采集时,各采集位置呈相互等距状分布,采集的土壤样本应用于土壤崩塌极限的求取。
更进一步地,所述捕获回填区域地震带关联性的操作包括以下步骤:
I:获取回填区域所属山体、山脉周边地震带;
II:将回填区域记作标定点,以0度、45度、90度作为距离测量角度,测量标定点基于0度、45度、90度状态下与各地震带的距离;
III:求取标定点与各地震带的综合距离参数;
IV:选取综合距离参数最小的3组地震带,获取地震带活跃频率;
其中,地震带活跃频率表示为每年地震带发生地震的次数。
更进一步地,标定点与各地震带的综合距离参数通过下式进行求取,公式为:
;
式中:分别为标定点基于0度、45度、90度状态下与各地震带的距离,且。
更进一步地,所述回填区域监测周期通过系统端用户手动设定,且服从监测周期与回填区域安全风险评价结果成反比的设定逻辑。
采用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与已知的公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数据挖掘的煤矿充填开采地质风险评估方法,该方法在执行的过程中,能够基于煤矿开采区域的空间信息来实现开采区域模型的构建,并进一步对构建得到的开采区域模型进行结构强度的求取,再以开采区域模型结构强度来求取回填区域强度,最后再结合回填区域上部土壤参数性质及关联的地震带来评估煤矿开采回填区域的风险,使评估结果准确。
2、本发明中方法在开采区域模型构建阶段,以红外测距模组执行测距操作来实现模型构建用数据的采集,并以配置的数据采集逻辑,可以使得数据采集的过程更加精细,应用采集数据所构建出的开采区域模型精度更佳。
3、本发明中方法对开采区域上部土壤的参数进行获取后,能够根据土壤参数来求取土壤的崩塌极限,进而以求取土壤崩塌极限来为该方法中最后阶段的煤矿开采区域回填风险评估带来数据支持,以保证方法中输出的评估结果的稳定输出。
4、本发明中方法基于输出的评估结果,还能够进一步的以配置的逻辑来实现煤矿开采回填区域的监测周期设定,进而以设定的监测周期来对煤矿开采回填区域进行周期制监测,为煤矿开采回填区域带来一定的安全维护。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一种基于数据挖掘的煤矿充填开采地质风险评估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红外测距模组的操作逻辑展示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中土壤样本采样位置分布概念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中地震带综合距离参数求取概念演示示意图;
图中的标号分别代表:1、开采区域/填充区域;2、红外测距模组测距方向;3、开采区域/填充区域上部土层;4、土壤样本采样位置;5、开采区域/填充区域下部土层;6、地震带。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的一种基于数据挖掘的煤矿充填开采地质风险评估方法,如图1所示,包括:
基于煤矿开采区域采集空间信息,根据采集到的空间信息构建开采区域模型,评估开采区域模型结构强度,进一步依据开采区域计划回填材质评估回填区域强度,获取回填区域上部土层土质参数,捕获回填区域地震带关联性,基于回填区域强度、上部土层土质参数及地震带关联性评价回填区域安全风险,根据回填区域安全风险评价结果设计回填区域监测周期并输出;
开采区域与回填区域所指区域为同一区域,回填区域监测周期的设计服从回填区域安全风险评价结果越高,监测周期越短,频率越高的设计逻辑;
回填区域强度在求取后,于回填区域安全风险评价阶段,通过下式执行安全风险评价结果的输出,公式为:
;
式中:为回填区域安全风险评价值;/>为地震带活跃频率;为综合距离参数合值;/>为叠加状态修正;/>为回填区域强度;/>为回填区域上部土层土壤崩塌极限值;
其中,回填区域不存在地震带时,的值取1,/>,/>为综合距离参数有效数量;
依据开采区域计划回填材质评估回填区域强度阶段,同步获取计划回填材质的强度,基于计划回填材质的强度对开采区域模型结构强度进行校正,校正结果记作回填区域强度评估结果,校正结果求取公式为:
;
式中:为回填区域强度;/>为计划回填材质强度;/>为开采区域模型结构强度;
其中,获取回填区域上部土层土质参数阶段,同步接收回填区域强度评估结果,回填区域上部土层土质参数的获取操作,以在回填区域上部土层进行土壤样本的采集完成执行,且采集的土壤样本数量与值成反比;
基于土层土质参数求取土壤崩塌极限,公式为:
;
式中:为土壤崩塌极限值;/>为土壤容重;/>为土壤含水量;/>为回填区域上部土层的厚度;/>为土壤抗剪强度;/>为土壤内聚力;/>为回填区域上部土层距开采区域的深度;/>为土壤合力;/>为土壤样本宽度;
其中,土层土质参数包括上述公式中应用的因子;
标定点与各地震带的综合距离参数通过下式进行求取,公式为:
;
式中:分别为标定点基于0度、45度、90度状态下与各地震带的距离,且。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上述方法的执行,对煤矿开采回填区域实现了风险评估,并基于风险评估结果提供用户端参考,以实现进一步的煤矿开采回填区域的监测周期设计;
且由上述记载的校正公式、土壤崩塌极限求取公式,地震带综合距离参数求取公式,为回填区域安全风险评价公式的运行提供了必要的数据支持;
参见图2及图3所示,图中标号分别表示为:开采区域/填充区域1、红外测距模组测距方向2、开采区域/填充区域上部土层3、土壤样本采样位置4、开采区域/填充区域下部土层5,基于上述标记查看附图2、3,为该方法的实施逻辑提供了进一步的可视化支持效果;
参见图4所示,根据回填区域地震带关联性的捕获操作步骤,可有该图进行进一步表示,图中进一步示出了地震带6。
实施例二
在具体实施层面,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本实施例参照图1对实施例1中一种基于数据挖掘的煤矿充填开采地质风险评估方法做进一步具体说明:
煤矿开采区域空间信息通过用户端手动采集,煤矿开采区域空间信息在采集时,用户端应用红外测距模组以煤矿开采区域内部任意位置作为测距点,并对任意方向的开采区域内部空间进行测距操作,在完成测距操作后,基于测距点及任意方向的测距结果完成开采区域模型的构建;
其中,用户端在通过红外测距模组对任意方向的开采区域内部空间进行测距操作时,基于煤矿开采时的开采路径分析开采区域的异形特性,用户端以红外测距模组对开采区域内部空间任意方向进行测距操作时,执行的测距操作不少于三次,且服从开采区域的异形特性越高,执行的测距操作次数越多的操作逻辑,红外测距模组执行的测距操作即采集的煤矿开采区域空间信息。
通过上述设置,为煤矿开采区域的空间信息采集过程,提供了指定的采集逻辑,进而确保煤矿开采区域模型的稳定构建。
如图1所示,煤矿开采路径以若干组位置坐标的形式由用户端上传,煤矿开采路径位置坐标在上传后,进一步以上传的煤矿开采路径位置坐标构建煤矿开采路径拓扑,并基于煤矿开采路径拓扑求取开采区域异形特性,开采区域异形特性表示为:
;
式中:为异性值;/>为开采路径拓扑总长;/>为开采路径拓扑分支数量;/>为开采路径拓扑中主干路径长;/>为开采路径拓扑中不同开采角度的数量;
其中,开采路径拓扑表现形式为三维,≥1,红外测距模组的测距操作次数默认设定为/>次,乘积结果向上取整。
通过上述公式计算,进一步为煤矿开采区域的空间信息采集过程带来了必要的数据支持。
如图1所示,开采区域模型结构强度通过下式进行求取,公式为:
;
式中:为开采区域模型中棱角数量;/>为开采区域模型的横向跨度极值;/>为开采区域模型的纵向跨度极值;/>为开采区域模型构建时应用测距结果的集合;/>为第n组测距结果所对应的距离;(/>、/> 、/>)为权重;
其中,,(/>、/> 、/>)为等量增大规律队列,取值服从,/>越大/>越大的设定逻辑。
通过上述公式计算,求取了开采区域模型结构强度,进而以开采区域模型结构强度求取结果,进一步计算回填区域强度。
实施例3
在具体实施层面,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本实施例参照图1对实施例1中一种基于数据挖掘的煤矿充填开采地质风险评估方法做进一步具体说明:
土壤抗剪强度通过下式进行求取,公式为:
;
式中:为土壤样本在采集时所受的法向应力;/>为土壤的内摩擦角;/>为土壤内聚力;
其中,土壤样本不少于四组,且土壤样本在回填区域上部土层表面采集时,各采集位置呈相互等距状分布,采集的土壤样本应用于土壤崩塌极限的求取。
通过上述土壤抗剪强度计算公式的计算,为土壤崩塌极限求取公式的计算提供了必要的数据支持。
如图1所示,捕获回填区域地震带关联性的操作包括以下步骤:
I:获取回填区域所属山体、山脉周边地震带;
II:将回填区域记作标定点,以0度、45度、90度作为距离测量角度,测量标定点基于0度、45度、90度状态下与各地震带的距离;
III:求取标定点与各地震带的综合距离参数;
IV:选取综合距离参数最小的3组地震带,获取地震带活跃频率;
其中,地震带活跃频率表示为每年地震带发生地震的次数。
通过上述步骤的执行,能够实现煤矿开采区域周边地震带的参数分析,以便于进一步于地震带参数中获取有用数据,以进一步服务回填区域安全风险评价公式的计算。
如图1所示,回填区域监测周期通过系统端用户手动设定,且服从监测周期与回填区域安全风险评价结果成反比的设定逻辑。
通过上述设置,为回填区域监测周期的设定提供了指定的设定逻辑,确保回填区域监测周期能够稳定的设定并应用。
综上而言,上述实施例中方法能够基于煤矿开采区域的空间信息来实现开采区域模型的构建,并进一步对构建得到的开采区域模型进行结构强度的求取,再以开采区域模型结构强度来求取回填区域强度,最后再结合回填区域上部土壤参数性质及关联的地震带来评估煤矿开采回填区域的风险,使评估结果准确;且该方法在开采区域模型构建阶段,以红外测距模组执行测距操作来实现模型构建用数据的采集,并以配置的数据采集逻辑,可以使得数据采集的过程更加精细,应用采集数据所构建出的开采区域模型精度更佳;同时,本方法对开采区域上部土壤的参数进行获取后,能够根据土壤参数来求取土壤的崩塌极限,进而以求取土壤崩塌极限来为该方法中最后阶段的煤矿开采区域回填风险评估带来数据支持,以保证方法中输出的评估结果的稳定输出;此外,本方法基于输出的评估结果,还能够进一步的以配置的逻辑来实现煤矿开采回填区域的监测周期设定,进而以设定的监测周期来对煤矿开采回填区域进行周期制监测,为煤矿开采回填区域带来一定的安全维护。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会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基于数据挖掘的煤矿充填开采地质风险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于煤矿开采区域采集空间信息,根据采集到的空间信息构建开采区域模型,评估开采区域模型结构强度,进一步依据开采区域计划回填材质评估回填区域强度,获取回填区域上部土层土质参数,捕获回填区域地震带关联性,基于回填区域强度、上部土层土质参数及地震带关联性评价回填区域安全风险,根据回填区域安全风险评价结果设计回填区域监测周期并输出;
所述开采区域与回填区域所指区域为同一区域,回填区域监测周期的设计服从回填区域安全风险评价结果越高,监测周期越短,频率越高的设计逻辑;
回填区域强度在求取后,于回填区域安全风险评价阶段,通过下式执行安全风险评价结果的输出,公式为:
;
式中:为回填区域安全风险评价值;/>为地震带活跃频率;/>为综合距离参数合值;/>为叠加状态修正;/>为回填区域强度;/>为回填区域上部土层土壤崩塌极限值;
其中,回填区域不存在地震带时,的值取1,/>,/>为综合距离参数有效数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数据挖掘的煤矿充填开采地质风险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煤矿开采区域空间信息通过用户端手动采集,煤矿开采区域空间信息在采集时,用户端应用红外测距模组以煤矿开采区域内部任意位置作为测距点,并对任意方向的开采区域内部空间进行测距操作,在完成测距操作后,基于测距点及任意方向的测距结果完成开采区域模型的构建;
其中,用户端在通过红外测距模组对任意方向的开采区域内部空间进行测距操作时,基于煤矿开采时的开采路径分析开采区域的异形特性,用户端以红外测距模组对开采区域内部空间任意方向进行测距操作时,执行的测距操作不少于三次,且服从开采区域的异形特性越高,执行的测距操作次数越多的操作逻辑,红外测距模组执行的测距操作即采集的煤矿开采区域空间信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数据挖掘的煤矿充填开采地质风险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煤矿开采路径以若干组位置坐标的形式由用户端上传,煤矿开采路径位置坐标在上传后,进一步以上传的煤矿开采路径位置坐标构建煤矿开采路径拓扑,并基于煤矿开采路径拓扑求取开采区域异形特性,开采区域异形特性表示为:
;
式中:为异性值;/>为开采路径拓扑总长;/>为开采路径拓扑分支数量;/>为开采路径拓扑中主干路径长;/>为开采路径拓扑中不同开采角度的数量;
其中,开采路径拓扑表现形式为三维,≥1,红外测距模组的测距操作次数默认设定为/>次,乘积结果向上取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数据挖掘的煤矿充填开采地质风险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开采区域模型结构强度通过下式进行求取,公式为:
;
式中:为开采区域模型中棱角数量;/>为开采区域模型的横向跨度极值;/>为开采区域模型的纵向跨度极值;/>为开采区域模型构建时应用测距结果的集合;/>为第n组测距结果所对应的距离;(/>、/> 、/>)为权重;
其中,,(/>、/> 、/>)为等量增大规律队列,/>取值服从,/>越大/>越大的设定逻辑。
5.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一种基于数据挖掘的煤矿充填开采地质风险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依据开采区域计划回填材质评估回填区域强度阶段,同步获取计划回填材质的强度,基于计划回填材质的强度对开采区域模型结构强度进行校正,校正结果记作回填区域强度评估结果,校正结果求取公式为:
;
式中:为回填区域强度;/>为计划回填材质强度;/>为开采区域模型结构强度;
其中,获取回填区域上部土层土质参数阶段,同步接收回填区域强度评估结果,回填区域上部土层土质参数的获取操作,以在回填区域上部土层进行土壤样本的采集完成执行,且采集的土壤样本数量与值成反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数据挖掘的煤矿充填开采地质风险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土层土质参数求取土壤崩塌极限,公式为:
;
式中:为土壤崩塌极限值;/>为土壤容重;/>为土壤含水量;/>为回填区域上部土层的厚度;/>为土壤抗剪强度;/>为土壤内聚力;/>为回填区域上部土层距开采区域的深度;/>为土壤合力;/>为土壤样本宽度;
其中,所述土层土质参数包括上述公式中应用的因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基于数据挖掘的煤矿充填开采地质风险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土壤抗剪强度通过下式进行求取,公式为:
;
式中:为土壤样本在采集时所受的法向应力;/>为土壤的内摩擦角;/>为土壤内聚力;
其中,所述土壤样本不少于四组,且所述土壤样本在回填区域上部土层表面采集时,各采集位置呈相互等距状分布,采集的土壤样本应用于土壤崩塌极限的求取。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数据挖掘的煤矿充填开采地质风险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捕获回填区域地震带关联性的操作包括以下步骤:
I:获取回填区域所属山体、山脉周边地震带;
II:将回填区域记作标定点,以0度、45度、90度作为距离测量角度,测量标定点基于0度、45度、90度状态下与各地震带的距离;
III:求取标定点与各地震带的综合距离参数;
IV:选取综合距离参数最小的3组地震带,获取地震带活跃频率;
其中,地震带活跃频率表示为每年地震带发生地震的次数。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基于数据挖掘的煤矿充填开采地质风险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标定点与各地震带的综合距离参数通过下式进行求取,公式为:
;
式中:分别为标定点基于0度、45度、90度状态下与各地震带的距离,且。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数据挖掘的煤矿充填开采地质风险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回填区域监测周期通过系统端用户手动设定,且服从监测周期与回填区域安全风险评价结果成反比的设定逻辑。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0981523.8A CN116703166B (zh) | 2023-08-07 | 2023-08-07 | 一种基于数据挖掘的煤矿充填开采地质风险评估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0981523.8A CN116703166B (zh) | 2023-08-07 | 2023-08-07 | 一种基于数据挖掘的煤矿充填开采地质风险评估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6703166A CN116703166A (zh) | 2023-09-05 |
CN116703166B true CN116703166B (zh) | 2023-10-20 |
Family
ID=878396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0981523.8A Active CN116703166B (zh) | 2023-08-07 | 2023-08-07 | 一种基于数据挖掘的煤矿充填开采地质风险评估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6703166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7685060A (zh) * | 2024-01-02 | 2024-03-12 | 武汉金盛安安全检测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煤矿开采的井道荷载安全检测系统 |
CN118247233A (zh) * | 2024-03-18 | 2024-06-25 | 江苏科泰检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煤矿开采的矿面分析方法 |
Citation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8150896A (ja) * | 2006-12-19 | 2008-07-03 | Port & Airport Research Institute | 裏込め地盤の耐震補強工法および構造 |
JP2015098699A (ja) * | 2013-11-19 | 2015-05-28 | 徳倉建設株式会社 | 遅延硬化型流動化処理土及び地下空洞の充填方法 |
KR20160056359A (ko) * | 2014-11-10 | 2016-05-20 | 서울대학교산학협력단 | Gis 기반 실시간 지진피해 예측 방법 |
CN106157160A (zh) * | 2016-07-07 | 2016-11-23 |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 一种倾斜煤层充填开采对地面路基沉降的分析方法 |
CN109029343A (zh) * | 2018-06-29 | 2018-12-18 | 青岛理工大学 | 一种确定未知采空区范围和老采空区残余沉降的方法 |
CN110644998A (zh) * | 2019-09-03 | 2020-01-03 | 中铁十九局集团矿业投资有限公司 | 一种露天采坑回填治理方法 |
CN111815063A (zh) * | 2020-07-17 | 2020-10-23 |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 一种井工煤矿开采环境风险预测分级方法 |
CN112633672A (zh) * | 2020-12-18 | 2021-04-09 | 鄂尔多斯市伊化矿业资源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采空区大面积悬顶危险性评估系统及方法 |
CN113029095A (zh) * | 2021-03-26 | 2021-06-25 | 山东新巨龙能源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煤矿地表广域高精度在线沉降监测方法 |
CN113841478A (zh) * | 2021-11-03 | 2021-12-28 | 安徽理工大学 | 一种煤基固废用于采煤塌陷区土壤重构的方法 |
CN116045902A (zh) * | 2023-01-31 | 2023-05-02 | 国能包头能源有限责任公司万利一矿 | 一种用于煤矿开采区域地表的变形监测系统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8172937B2 (en) * | 2007-09-14 | 2012-05-08 | Cellular Concrete, Llc | Lightweight drainable cellular concrete |
-
2023
- 2023-08-07 CN CN202310981523.8A patent/CN116703166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8150896A (ja) * | 2006-12-19 | 2008-07-03 | Port & Airport Research Institute | 裏込め地盤の耐震補強工法および構造 |
JP2015098699A (ja) * | 2013-11-19 | 2015-05-28 | 徳倉建設株式会社 | 遅延硬化型流動化処理土及び地下空洞の充填方法 |
KR20160056359A (ko) * | 2014-11-10 | 2016-05-20 | 서울대학교산학협력단 | Gis 기반 실시간 지진피해 예측 방법 |
CN106157160A (zh) * | 2016-07-07 | 2016-11-23 |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 一种倾斜煤层充填开采对地面路基沉降的分析方法 |
CN109029343A (zh) * | 2018-06-29 | 2018-12-18 | 青岛理工大学 | 一种确定未知采空区范围和老采空区残余沉降的方法 |
CN110644998A (zh) * | 2019-09-03 | 2020-01-03 | 中铁十九局集团矿业投资有限公司 | 一种露天采坑回填治理方法 |
CN111815063A (zh) * | 2020-07-17 | 2020-10-23 |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 一种井工煤矿开采环境风险预测分级方法 |
CN112633672A (zh) * | 2020-12-18 | 2021-04-09 | 鄂尔多斯市伊化矿业资源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采空区大面积悬顶危险性评估系统及方法 |
CN113029095A (zh) * | 2021-03-26 | 2021-06-25 | 山东新巨龙能源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煤矿地表广域高精度在线沉降监测方法 |
CN113841478A (zh) * | 2021-11-03 | 2021-12-28 | 安徽理工大学 | 一种煤基固废用于采煤塌陷区土壤重构的方法 |
CN116045902A (zh) * | 2023-01-31 | 2023-05-02 | 国能包头能源有限责任公司万利一矿 | 一种用于煤矿开采区域地表的变形监测系统 |
Non-Patent Citations (3)
Title |
---|
An evolutive bounding surface plasticity model for early-age cemented tailings backfill under cyclic loading;Lu Gongda ,et al;Soil Dynamics and Earthquake Engineering;第117卷;第339-356页 * |
深厚回填区地表变形及其对铁塔的影响研究;孙钰昊;优秀硕士论文期刊数据库(2019年第02期);第1-126页 * |
煤层空洞型采空区的地震响应特征及应用;彭维文;煤炭技术;第38卷(第5期);第49-53页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6703166A (zh) | 2023-09-0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6703166B (zh) | 一种基于数据挖掘的煤矿充填开采地质风险评估方法 | |
Sui et al. | Interactions of overburden failure zones due to multiple-seam mining using longwall caving | |
Zhao et al. | In-situ stress measurements and regional stress field assessment of the Beishan area, China | |
Agliardi et al. | Structurally-controlled instability, damage and slope failure in a porphyry rock mass | |
KR101642951B1 (ko) | Gis 기반 실시간 지진피해 예측 방법 | |
Li et al. | Experimental study on instability mechanism and critical intensity of rainfall of high-steep rock slopes under unsaturated conditions | |
Fan et al. | Advanced stability analysis of the tunnels in jointed rock mass based on TSP and DEM | |
CN116703244B (zh) | 采矿沉陷区治理效果与综合评价方法 | |
Li et al. | Fuzzy probability measures (FPM) based non-symmetric membership function: Engineering examples of ground subsidence due to underground mining | |
CN111507539A (zh) | 一种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泥石流危险等级评价方法及系统 | |
CN108021763A (zh) | 一种老采空区残余沉降预测方法 | |
Yu et al. | Late Quaternary paleoseismicity and seismic potential of the Yilan-Yitong Fault Zone in NE China | |
Ziegler et al. | Near-surface rock stress orientations in alpine topography derived from exfoliation fracture surface markings and 3D numerical modelling | |
CN111695790A (zh) | 一种保安矿柱开采方法 | |
Karagkounis et al. | Geology and geotechnical evaluation of Doha rock formations | |
Zhang et al. | Experimental evaluation of gentle anti-dip slope deformation and fracture network under the action of underground mining | |
CN108022032A (zh) | 一种适用于高放废物处置库选址区的构造识别方法 | |
CN106759220A (zh) | 利用静力触探贯入阻力快速测定静止土压力系数的方法 | |
CN116104112B (zh) | 一种复合型固废生态护坡制作方法 | |
Ma et al. | The influence of backfilling of a caved zone and magma intrusion-type faults on surface deformation in a metal mine caused by sublevel caving mining | |
Bakhtiyari et al. | Determination of shear strength parameters of rock mass using back analysis methods and comparison of results with empirical methods | |
Huo et al. | Deformation and failure mechanism of full seam chamber with extra-large section and its control technology | |
Huang et al. | Collapse mode of rock mass induced by a concealed karst cave above a deep cavity | |
Gao et al. | Site-scale bedrock fracture modeling of a spent fuel reprocessing site based on borehole group in Northwest, China | |
CN107169637A (zh) | 一种水电站砂层土质液化评判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