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700705A - 一种基于配置的业务系统对接方法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配置的业务系统对接方法及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6700705A CN116700705A CN202310498964.2A CN202310498964A CN116700705A CN 116700705 A CN116700705 A CN 116700705A CN 202310498964 A CN202310498964 A CN 202310498964A CN 116700705 A CN116700705 A CN 11670070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ervice
- business
- data
- determining
- loc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8
- 238000003032 molecular dock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5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2
- 238000013499 data model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6
- 238000012795 verif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
- 230000000977 initi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8000004458 analytical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1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9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4590 computer pro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3506 data map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3507 map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295 mobile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159 abnorm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888 barrier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83 computer appl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26 management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699 was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8/00—Arrangements for software engineering
- G06F8/30—Creation or generation of source code
- G06F8/36—Software reuse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8/00—Arrangements for software engineering
- G06F8/70—Software maintenance or management
- G06F8/71—Version control; 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10/00—Energy efficient computing, e.g. low power processors, power management or thermal manage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配置的业务系统对接方法及系统,在该方法中,基于所述业务系统对接请求,确定对应发起请求的第二业务系统的业务数据模型信息和业务请求类型;根据针对所述第二业务系统的目标关联模型配置,对所述业务数据模型信息进行校验;当校验通过时,基于所述目标关联模型配置执行与所述业务请求类型相匹配的目标本地系统动作,以确定相应的业务反馈数据。由此,通过将业务系统抽象化为相应的模型,利用相应的关联模型配置实现对业务请求类型的解析,并执行相匹配的目标本地系统动作,进行相应业务数据的反馈,通过服务在业务动作的配置,便捷高效地实现异构系统的打通。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计算机应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业务系统对接方法、系统、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近年来,企业数字化成为了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企业数据的价值也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想要数据产生更大的价值,数据在整个产业链中的完整性至关重要。可是在企业数字化的过程中,始终存在上下游系统之间的壁垒,导致数据互联互通的成本非常高,造成了很大的人力物力的浪费,从而也导致了数据的不完整,使数据价值无法服务于企业。
目前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异构系统之间的对接,普遍采用的是上下游系统之间针对不同的业务进行场景化的接口开发,不仅沟通效率低下,也造成了极大的开发工作的重复,从而导致上下游系统打通任务异常艰巨,数据链完整异常艰难。
在此背景下,提高产业链上下游系统的打通效率,形成产业数据的完美闭环显得更加紧迫和重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业务系统对接方法、系统、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用于至少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之一。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业务系统对接方法,应用于第一业务系统,该方法包括:基于所述业务系统对接请求,确定对应发起请求的第二业务系统的业务数据模型信息和业务请求类型;根据针对所述第二业务系统的目标关联模型配置,对所述业务数据模型信息进行校验;当校验通过时,基于所述目标关联模型配置执行与所述业务请求类型相匹配的目标本地系统动作,以确定相应的业务反馈数据。
优选地,在基于所述目标关联模型配置执行与所述业务请求类型相匹配的目标本地系统动作,以确定相应的业务反馈数据之后,该方法还包括:确定所述目标关联模型配置中针对所述第二业务系统的格式转换信息;根据所述格式转换信息对所述业务反馈数据进行数据格式转换操作,以确定相应的目标反馈数据;其中,所述目标反馈数据是所述第二业务系统能够识别的数据。
优选地,在根据针对所述第二业务系统的目标关联模型配置,对所述业务数据模型信息进行校验之前,该方法还包括:从多个关联模型配置中,确定与所述第二业务系统相匹配的目标关联模型配置;其中,每一所述关联模型配置分别具有对应于不同的业务系统。
优选地,在从多个关联模型配置中,确定与所述第二业务系统相匹配的目标关联模型配置之前,该方法还包括:针对各个待对接的源业务系统,获取所述源业务系统所对应至少一个业务类型,确定与各个所述业务类型分别相对应的本地系统动作;基于第一源业务系统中各个所述业务类型和相应的本地系统动作,构建针对所述第一源业务系统的关联模型配置。
优选地,所述针对各个待对接的源业务系统,获取所述源业务系统所对应至少一个业务类型,确定与各个所述业务类型分别相对应的本地系统动作,包括:当检测到用户交互操作符合预设的系统关联操作条件时,根据所述用户交互操作确定待对接的源业务系统;获取用户输入信息;根据所述用户输入信息,确定所述源业务系统所对应至少一个业务类型,并确定与各个所述业务类型分别相对应的本地系统动作。
优选地,所述根据所述用户输入信息,确定所述源业务系统所对应至少一个业务类型,并确定与各个所述业务类型分别相对应的本地系统动作,包括:根据第一用户输入信息,确定所述源业务系统所对应的至少一个业务场景;将各个所述业务场景抽象成相应的业务类型;根据第二用户输入信息,确定各个业务场景所需求的本地业务操作;将各个所述本地业务操作抽象成相应的本地业务动作。
优选地,在将各个所述本地业务操作抽象成相应的本地业务动作之后,该方法还包括:确定各个所述本地业务操作所分别对应的生成数据类型;基于所述生成数据类型和所述源业务系统所能识别的数据类型,构建数据转换引擎。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业务系统对接系统,包括:业务解析模块,用于基于所述业务系统对接请求,确定对应发起请求的第二业务系统的业务数据模型信息和业务请求类型;业务校验模块,用于根据针对所述第二业务系统的目标关联模型配置,对所述业务数据模型信息进行校验;业务反馈模块,用于当校验通过时,基于所述目标关联模型配置执行与所述业务请求类型相匹配的目标本地系统动作,以确定相应的业务反馈数据。
第三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其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以及与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通信连接的存储器,其中,所述存储器存储有可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的指令,所述指令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以使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能够执行上述方法的步骤。
第四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中存储有一个或多个包括执行指令的程序,所述执行指令能够被电子设备(包括但不限于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读取并执行,以用于执行本发明上述方法的步骤。
第五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存储在存储介质上的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包括程序指令,当所述程序指令被计算机执行时,使所述计算机执行上述方法的步骤。
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上述方案,在第一业务系统收到来自第二业务系统的业务对接请求时,解析业务对接请求中的业务数据模型信息和业务请求类型,进而利用针对第二业务系统的目标关联模型配置对业务数据模型信息进行校验,在校验通过时,基于目标关联模型配置执行与业务请求类型相匹配的目标本地系统动作,以确定相应的业务反馈数据。由此,通过将业务系统抽象化为相应的模型,利用相应的关联模型配置实现对业务请求类型的解析,并执行相匹配的目标本地系统动作,进行相应业务数据的反馈,通过服务在业务动作的配置,便捷高效地实现异构系统的打通。因此,实现了异构系统之间的高效的协议创建和信息流通,减少了在异构系统对接过程中的重复开发工作和人工干预,提高了系统打通的效率和精确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业务系统对接方法的一示例的流程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业务系统对接方法中构建关联模型配置的一示例的流程图;
图3示出了根据图2中的步骤S210的一示例的操作流程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业务系统对接方法的一示例的流程图;
图5A示出了根据应用本发明实施例的业务系统对接方法的终端设备的第一示例的界面示意图;
图5B示出了根据应用本发明实施例的业务系统对接方法的终端设备的第二示例的界面示意图;
图5C示出了根据应用本发明实施例的业务系统对接方法的终端设备的第三示例的界面示意图;
图5D示出了根据应用本发明实施例的业务系统对接方法的终端设备的第四示例的界面示意图;
图5E示出了根据应用本发明实施例的业务系统对接方法的终端设备的第五示例的界面示意图;
图5F示出了根据应用本发明实施例的业务系统对接方法的终端设备的第六示例的界面示意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业务系统对接装置的一示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电子设备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外定义,本发明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发明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发明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一”或者“该”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中使用的“上”、“下”、“左”、“右”“前”“后”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业务系统对接方法的一示例的流程图。关于本发明方法实施例的实施主体,其可以是第一业务系统,通过实施如本发明方法实施例中的操作步骤以实现与第二业务系统之间完成跨系统的业务对接。尤其是,第一业务系统与第二业务系统可以分别表示不同结构的业务系统,以通过本发明方法实施例的实施,能够实现异构系统的业务对接的目标。
如图1所示,在步骤S110中,基于业务系统对接请求,确定对应发起请求的第二业务系统的业务数据模型信息和业务请求类型。示例性地,在第二业务系统向第一业务系统发起业务对接请求时,第二业务系统可以在对接请求中携带业务数据模型信息和业务请求类型。
在步骤S120中,根据针对第二业务系统的目标关联模型配置,对业务数据模型信息进行校验。具体地,第一业务系统可以根据第二业务系统的标识信息调取相应的目标关联模型配置,进而对业务数据模型信息的校验,以识别访问者是否为具备对接关系的业务系统。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些示例中,在第一业务系统中预存储了多个关联模型配置,每一关联模型配置分别对应于不同的业务系统。进而,可以从多个关联模型配置中,确定与第二业务系统相匹配的目标关联模型配置。由此,通过预存储的关联配置,实现了对不同业务系统的分别对接。
在步骤S130中,当校验通过时,基于目标关联模型配置执行与业务请求类型相匹配的目标本地系统动作,以确定相应的业务反馈数据。具体地,在关联模型配置中规定了至少一个对接业务类型和相应的本地系统动作,进而通过业务类型查询,执行相匹配的业务类型所对应的本地系统动作。
通过本发明实施例,将业务系统抽象为相应的业务数据模型,并将所需求对接的业务操作功能抽象为业务请求类型,封装在关联模型配置中,实现了跨系统的异构系统的业务动作执行和数据调用。
在一些业务场景下,第一业务系统和第二业务系统之间的数据无法直接互用,例如第二业务系统可能无法识别出第一业务系统所反馈的数据。相应地,在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些示例中,确定目标关联模型配置中针对所述第二业务系统的格式转换信息,进而根据格式转换信息对业务反馈数据进行数据格式转换操作,以确定相应的由第二业务系统能够识别的目标反馈数据。
通过本发明实施例,第一业务系统在反馈数据之前,按照第二业务系统中流通数据的格式,对反馈数据进行数据格式转换,实现了在异构的第一业务系统与第二业务系统之间能够直接地进行数据流通和信息交互。
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业务系统对接方法中构建关联模型配置的一示例的流程图。通过本发明实施例,针对待与第一业务系统对接的各个业务系统,分别构建相应的关联模型配置。这样,在各个业务系统(例如第二业务系统)访问并发起业务系统对接请求时,通过调用相匹配的关联模型配置,以实现跨系统的业务服务对接,解决企业数字化过程中上下游系统之间对接打通的问题。
如图2所示,在步骤S210中,针对各个待对接的源业务系统,获取源业务系统所对应至少一个业务类型,确定与各个业务类型分别相对应的本地系统动作。这里,源业务系统可以表示待与第一业务系统进行业务对接的业务系统。在构建配置时,对源业务系统的业务类型进行抽象化,并关联第一业务系统中相应的本地系统动作。
这里,通过元数据的思想,将异构系统的数据抽象成数据模型,通过定义异构系统之间的数据模型的映射(以下统称数据映射),开发一套数据转换引擎,打通数据沟通的壁垒。使用工厂、命令和策略模式设计思想,将业务场景抽象成业务类型和业务操作,通过对业务操作的配置,实现上下游系统之间的高效打通。
应理解的是,与第一业务系统对接的源业务系统所关联对接的业务类型可以是多样化的,并可以分别部署相应的一个或多个本地系统动作。
在步骤S220中,基于第一源业务系统中各个业务类型和相应的本地系统动作,构建针对第一源业务系统的关联模型配置。这里,第一源业务系统可以表示待对接的任一源业务系统。由此,实现对各个待对接的业务系统的关联模型配置的构建。
这里,通过基于数据模型映射的数据转换(下统称数据转换引擎),以及基于工厂模式的不同异构系统自动匹配系统对接方案,创建接入系统字典(下统称接入系统),实现注册接入系统接口清单(下统称接入动作),基于策略模式可以根据配置切换不同的处理方案。
需说明的是,同一业务动作中配置不同的处理方案,基于命令模式对发送方和接收方进行解耦,将请求和处理解耦,使得请求和处理随时可上下线,接入系统在业务动作中随时注册和取消注册。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些示例中,用户可以对第一业务系统进行交互操作,以实现对关联模型配置构建的个性化。
图3示出了根据图2中的步骤S210的一示例的操作流程图。
如图3所示,在步骤S310中,当检测到用户交互操作符合预设的系统关联操作条件时,根据用户交互操作确定待对接的源业务系统。
在步骤S320中,获取用户输入信息。
在步骤S330中,根据用户输入信息,确定源业务系统所对应至少一个业务类型,并确定与各个业务类型分别相对应的本地系统动作。在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些示例中,当用户输入业务类型名称时,第一业务系统可以智能地为各个业务类型分配相应的本地系统动作,例如通过文本匹配方式进行智能推荐。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些示例中,根据第一用户输入信息,确定源业务系统所对应的至少一个业务场景,将各个业务场景抽象成相应的业务类型,根据第二用户输入信息,确定各个业务场景所需求的本地业务操作,将各个本地业务操作抽象成相应的本地业务动作。由此,用户可以手动完成对各项对接业务与本地业务操作动作的匹配或调整,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配置。
在步骤S340中,确定各个本地业务操作所分别对应的生成数据类型。
在步骤S350中,基于生成数据类型和源业务系统所能识别的数据类型,构建数据转换引擎。
通过本发明实施例,将异构系统的数据进行抽象形成不同系统的数据模型,通过工厂、命令和策略模式将上下游业务进行封装,创建数据转换的引擎,通过服务在业务动作的配置,便捷高效地实现异构系统的打通。
由此,实现了在企业数字化过程中的异构系统之间的对接。具体地,通过运用计算机领域中元数据的思想,将异构系统的数据抽象成数据模型,进而使用命令、工厂和策略设计模式,通过命令模式将请求和处理进行解耦,消除请求方和接收方之间的依赖,工厂模式将具体的业务场景抽象成业务类型和业务动作,创建系统执行动作引擎(以下统称动作引擎),将异构系统的服务注册到系统的业务动作,不同的系统根据不同的策略进行不同的处理,使异构系统之间的交互能够完整清晰的展现,策略模式实现同一场景的不同处理方案的无缝切换。由此,实现异构系统之间的高效的协议创建和信息流通,减少了在异构系统对接过程中的重复开发工作和人工干预,提高了系统打通的效率和精确度。
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业务系统对接方法的一示例的流程图。
如图4所示,在步骤S410中,创建数据模型阶段,以将异构系统的数据进行建模,通过描述能够了解数据含义。
图5A示出了根据应用本发明实施例的业务系统对接方法的终端设备的第一示例的界面示意图。如图5A,用户可以选择待对接的系统,并录入相应的数据模型名称。
在步骤S420中,建立数据映射阶段,以将异构系统之间的数据建立映射关系,实现异构提供间的数据互通,为数据转换提供依据。
图5B示出了根据应用本发明实施例的业务系统对接方法的终端设备的第二示例的界面示意图。如图5B,用户可以选择第一业务系统中的当前数据源和数据,并可以选定待对接的业务系统中的数据源和数据,从而创建数据映射。
在步骤S430中,映射挂载阶段,实现接入系统对于数据映射的引用,将映射关系和业务动作建立关联。
图5C示出了根据应用本发明实施例的业务系统对接方法的终端设备的第三示例的界面示意图。将系统中的业务场景抽象成业务类型,系统中的业务操作抽象成业务动作。
在步骤S440中,数据转换引擎加工数据阶段,通过数据转换将源系统的数据转换成目标系统需要的数据。
图5D示出了根据应用本发明实施例的业务系统对接方法的终端设备的第四示例的界面示意图。如图5D所示,其示出了不同对接系统的详细描述信息、内部系统对接状态等等。
图5E示出了根据应用本发明实施例的业务系统对接方法的终端设备的第五示例的界面示意图。如图5E所示,其示出了在对接系统中新增动作时的界面示意图。
图5F示出了根据应用本发明实施例的业务系统对接方法的终端设备的第六示例的界面示意图。如图5F所示,其示出了在对接系统中创建数据源映射的示例。
图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业务系统对接装置的一示例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6所示,业务系统对接装置包含用户接口层、应用层、领域层和基础层。在用户接口层提供多样化的接口,例如web应用、无线应用等,满足不同业务场景的需求。在应用层提供集成系统配置事件、集成系统配置服务、系统参数事件和系统参数服务。在领域层包括集成系统、业务类型、集成功能编排和系统参数。在基础层包括各类参数配置和接口,例如集成系统存取接口、业务类型存取接口和集成功能编排存取接口等等。由此,通过数据建模,建立数据映射,维护接入系统字典,创建业务类型和业务动作字典,构建数据转换引擎,通过将接入系统与业务动作的关联,形成快速精准高效的异构系统对接方案。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业务类型是对于业务系统中业务场景的抽象描述,业务动作是对于业务系统中的业务操作的抽象。接入系统主要是为不同的异构系统创建一个系统单元,在该系统单元中注册该系统的服务,并且在该功能中为服务制定数据映射和系统地址,以及请求方式。
通过本发明实施例,面向所有企业数字化系统打通的应用场景,通过对业务场景和业务操作的抽象,对接入系统的模型抽取,对数据模型的建立,以及创建的动作引擎和数据转换引擎,形成了一套框架清晰,思路简洁,配置简单地异构系统对接系统,能够通过简单地配置,使得异构提供之间的对接更加清晰,便捷,高效,从而为企业数字化的上下游业务形成的数据闭环提供了更强的可能性,通过该系统的引用能够使得企业数据价值更完整的体现,从而形成企业管理数据,数据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良性循环。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前述的各方法实施例,为了简单描述,故将其都表述为一系列的动作合并,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知悉,本发明并不受所描述的动作顺序的限制,因为依据本发明,某些步骤可以采用其他顺序或者同时进行。其次,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应该知悉,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实施例均属于优选实施例,所涉及的动作和模块并不一定是本发明所必须的。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中存储有一个或多个包括执行指令的程序,所述执行指令能够被电子设备(包括但不限于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读取并执行,以用于执行本发明上述的业务系统对接方法。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存储在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的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包括程序指令,当所述程序指令被计算机执行时,使所述计算机执行上述的业务系统对接方法。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其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以及与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通信连接的存储器,其中,所述存储器存储有可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的指令,所述指令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以使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能够执行业务系统对接方法。
图7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执行业务系统对接方法的电子设备的硬件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该设备包括:
一个或多个处理器710以及存储器720,图7中以一个处理器710为例。
执行业务系统对接方法的设备还可以包括:输入装置730和输出装置740。
处理器710、存储器720、输入装置730和输出装置740可以通过总线或者其他方式连接,图7中以通过总线连接为例。
存储器720作为一种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用于存储非易失性软件程序、非易失性计算机可执行程序以及模块,如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业务系统对接方法对应的程序指令/模块。处理器710通过运行存储在存储器720中的非易失性软件程序、指令以及模块,从而执行服务器的各种功能应用以及数据处理,即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的业务系统对接方法。
存储器720可以包括存储程序区和存储数据区,其中,存储程序区可存储操作系统、至少一个功能所需要的应用程序;存储数据区可存储根据语音交互设备的使用所创建的数据等。此外,存储器720可以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件、闪存器件、或其他非易失性固态存储器件。在一些实施例中,存储器720可选包括相对于处理器710远程设置的存储器,这些远程存储器可以通过网络连接至语音交互设备。上述网络的实例包括但不限于互联网、企业内部网、局域网、移动通信网及其组合。
输入装置730可接收输入的数字或字符信息,以及产生与语音交互设备的用户设置以及功能控制有关的信号。输出装置740可包括显示屏等显示设备。
所述一个或者多个模块存储在所述存储器720中,当被所述一个或者多个处理器710执行时,执行上述任意方法实施例中的业务系统对接方法。
上述产品可执行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方法,具备执行方法相应的功能模块和有益效果。未在本实施例中详尽描述的技术细节,可参见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子设备以多种形式存在,包括但不限于:
(1)移动通信设备:这类设备的特点是具备移动通信功能,并且以提供话音、数据通信为主要目标。这类终端包括:智能手机、多媒体手机、功能性手机,以及低端手机等。
(2)超移动个人计算机设备:这类设备属于个人计算机的范畴,有计算和处理功能,一般也具备移动上网特性。这类终端包括:PDA、MID和UMPC设备等。
(3)便携式娱乐设备:这类设备可以显示和播放多媒体内容。该类设备包括:音频、视频播放器,掌上游戏机,电子书,以及智能玩具和便携式车载导航设备。
(4)其他具有数据交互功能的机载电子装置,例如安装上车辆上的车机装置。
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其中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各实施方式可借助软件加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基于这样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相关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如ROM/RAM、磁碟、光盘等,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各个实施例或者实施例的某些部分所述的方法。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业务系统对接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第一业务系统,该方法包括:
基于所述业务系统对接请求,确定对应发起请求的第二业务系统的业务数据模型信息和业务请求类型;
根据针对所述第二业务系统的目标关联模型配置,对所述业务数据模型信息进行校验;
当校验通过时,基于所述目标关联模型配置执行与所述业务请求类型相匹配的目标本地系统动作,以确定相应的业务反馈数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基于所述目标关联模型配置执行与所述业务请求类型相匹配的目标本地系统动作,以确定相应的业务反馈数据之后,该方法还包括:
确定所述目标关联模型配置中针对所述第二业务系统的格式转换信息;
根据所述格式转换信息对所述业务反馈数据进行数据格式转换操作,以确定相应的目标反馈数据;其中,所述目标反馈数据是所述第二业务系统能够识别的数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业务系统对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根据针对所述第二业务系统的目标关联模型配置,对所述业务数据模型信息进行校验之前,该方法还包括:
从多个关联模型配置中,确定与所述第二业务系统相匹配的目标关联模型配置;其中,每一所述关联模型配置分别对应于不同的业务系统。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业务系统对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从多个关联模型配置中,确定与所述第二业务系统相匹配的目标关联模型配置之前,该方法还包括:
针对各个待对接的源业务系统,获取所述源业务系统所对应至少一个业务类型,确定与各个所述业务类型分别相对应的本地系统动作;
基于第一源业务系统中各个所述业务类型和相应的本地系统动作,构建针对所述第一源业务系统的关联模型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业务系统对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针对各个待对接的源业务系统,获取所述源业务系统所对应至少一个业务类型,确定与各个所述业务类型分别相对应的本地系统动作,包括:
当检测到用户交互操作符合预设的系统关联操作条件时,根据所述用户交互操作确定待对接的源业务系统;
获取用户输入信息;
根据所述用户输入信息,确定所述源业务系统所对应至少一个业务类型,并确定与各个所述业务类型分别相对应的本地系统动作。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业务系统对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用户输入信息,确定所述源业务系统所对应至少一个业务类型,并确定与各个所述业务类型分别相对应的本地系统动作,包括:
根据第一用户输入信息,确定所述源业务系统所对应的至少一个业务场景;
将各个所述业务场景抽象成相应的业务类型;
根据第二用户输入信息,确定各个业务场景所需求的本地业务操作;
将各个所述本地业务操作抽象成相应的本地业务动作。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业务系统对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将各个所述本地业务操作抽象成相应的本地业务动作之后,该方法还包括:
确定各个所述本地业务操作所分别对应的生成数据类型;
基于所述生成数据类型和所述源业务系统所能识别的数据类型,构建数据转换引擎。
8.一种业务系统对接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业务解析模块,用于基于所述业务系统对接请求,确定对应发起请求的第二业务系统的业务数据模型信息和业务请求类型;
业务校验模块,用于根据针对所述第二业务系统的目标关联模型配置,对所述业务数据模型信息进行校验;
业务反馈模块,用于当校验通过时,基于所述目标关联模型配置执行与所述业务请求类型相匹配的目标本地系统动作,以确定相应的业务反馈数据。
9.一种电子设备,其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以及与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通信连接的存储器,其中,所述存储器存储有可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的指令,所述指令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以使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能够执行如所述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
10.一种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中存储有一个或多个包括执行指令的程序,所述执行指令能够被电子设备读取并执行,以用于执行如所述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0498964.2A CN116700705A (zh) | 2023-05-05 | 2023-05-05 | 一种基于配置的业务系统对接方法及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0498964.2A CN116700705A (zh) | 2023-05-05 | 2023-05-05 | 一种基于配置的业务系统对接方法及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6700705A true CN116700705A (zh) | 2023-09-05 |
Family
ID=878301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0498964.2A Pending CN116700705A (zh) | 2023-05-05 | 2023-05-05 | 一种基于配置的业务系统对接方法及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6700705A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915417A (zh) * | 2020-07-31 | 2020-11-10 |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 纳税金额确定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
-
2023
- 2023-05-05 CN CN202310498964.2A patent/CN116700705A/zh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915417A (zh) * | 2020-07-31 | 2020-11-10 |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 纳税金额确定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442701B (zh) | 语音对话处理方法及装置 | |
CN108415710B (zh) | 在智能对话开发平台上发布、调用api的方法和系统 | |
CN112699258A (zh) | 作品生成和编辑方法、装置、终端、服务器和系统 | |
CN108776592B (zh) | 一种页面构建的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 |
US20170277526A1 (en) | Software categorization method and electronic device | |
CN113626002A (zh) | 一种服务执行方法及装置 | |
CN112351350B (zh) | 一种内容显示方法、装置、系统、设备及存储介质 | |
CN104584009A (zh) | 用于基于任务的远程服务的方法和装置 | |
JP7481475B2 (ja) | 対話テキストの機能領域確定方法及び装置 | |
CN116700705A (zh) | 一种基于配置的业务系统对接方法及系统 | |
CN112330519A (zh) | 一种数据处理的方法和装置 | |
CN106487655B (zh) | 一种消息交互方法、装置及处理服务器 | |
CN113641591A (zh) | 测试用例生成方法及装置、测试方法及装置 | |
CN111698281A (zh) | 一种资源下载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
CN112396511B (zh) | 分布式风控变量数据处理方法、装置及系统 | |
CN114238065B (zh) | 一种测试处理方法、装置、设备和可读存储介质 | |
CN112988311A (zh) | 一种基于web服务器的线上实验方法 | |
CN112837683A (zh) | 语音服务方法及装置 | |
CN110442698B (zh) | 对话内容生成方法及系统 | |
CN112866268B (zh) | 报文处理方法及系统 | |
CN112036576B (zh) | 一种基于数据形式的数据处理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 |
CN116701004A (zh) | 云函数开发方法、装置、电子装置和存储介质 | |
CN106776947A (zh) | 资源获取方法、装置及终端 | |
CN113190236A (zh) | Hql脚本校验方法及装置 | |
WO2016145807A1 (zh) | 电话号码处理方法及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