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700085A - 一种用于零碳建筑的集成电量的控制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零碳建筑的集成电量的控制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700085A
CN116700085A CN202310706407.5A CN202310706407A CN116700085A CN 116700085 A CN116700085 A CN 116700085A CN 202310706407 A CN202310706407 A CN 202310706407A CN 116700085 A CN116700085 A CN 11670008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formation
building
zero
electric quantity
determi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70640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700085B (zh
Inventor
张莉莉
马伊硕
赵来柱
郝生鑫
曹恒瑞
于海阔
高庆
李寅啸
牛犇
李东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Kangju Certification Center Co ltd
Beijing Fourth Construction & Enginee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Kangju Certification Center Co ltd
Beijing Fourth Construction &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Kangju Certification Center Co ltd, Beijing Fourth Construction &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Kangju Certification Cent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706407.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700085B/zh
Publication of CN1167000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70008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70008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70008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BCONTROL OR REGULATING SYSTEMS IN GENERAL; FUNCTIONAL ELEMENTS OF SUCH SYSTEMS;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FOR SUCH SYSTEMS OR ELEMENTS
    • G05B19/00Programme-control systems
    • G05B19/02Programme-control systems electric
    • G05B19/04Programme control other than numerical control, i.e. in sequence controllers or logic controllers
    • G05B19/042Programme control other than numerical control, i.e. in sequence controllers or logic controllers using digital processors
    • G05B19/0423Input/output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BCONTROL OR REGULATING SYSTEMS IN GENERAL; FUNCTIONAL ELEMENTS OF SUCH SYSTEMS;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FOR SUCH SYSTEMS OR ELEMENTS
    • G05B2219/00Program-control systems
    • G05B2219/20Pc systems
    • G05B2219/25Pc structure of the system
    • G05B2219/25257Microcontroll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Building Environ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零碳建筑的集成电量的控制系统,所述系统包括:处理器和存储有计算机程序的存储器,当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以下步骤:根据所有的建筑信息,确定出中间建筑特征向量;根据中间建筑特征向量,确定中间产生电量;根据每一非建筑信息,确定出设备耗电量;根据中间产生电量和所有的设备耗电量,获取第一建筑区域信息列表对应的设备电量差值列表;进而确定目标建筑区域信息;根据目标建筑区域信息和第二建筑区域信息,确定出实际设备电量差值;可知,本发明能够在基于零碳建筑环境中,模拟出适当的能源消耗,以满足低碳环境需求。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零碳建筑的集成电量的控制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数据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零碳建筑的集成电量的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清晰的认识到二氧化碳排放量猛增,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而全球气候变暖会对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严重威胁。其实,建筑产业链产生了全球约60%的CO2排放,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源。因此,在所有减少温室效应气体排放的立法规划中,建筑都处于核心地位。在建筑的规划、设计、建造和使用过程中,减少能源消耗,最大限度实现零碳排放/零碳排放,对缓解全球气候变暖和改善城市的生存环境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以“零碳”为极致目标的零碳建筑拒绝使用常规污染性能源(煤、气、油、柴),更强调地表生态环境保护和重视可持续发展,其意义是积极和现实的。
目前,通过对可再生能源的合理利用,极探索建筑的零能耗及零碳排,继续在建筑节能减碳是主要研究方向,同时一个零碳的建筑中能够同时无法准确的确定出不同人数数量消耗的不同电量,进而准确的确定出零碳建筑能够减少多少碳能源也是主要研究方向。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用于零碳建筑的集成电量的控制系统,所述系统包括:第一建筑区域信息列表A={A1,A2,……,Ai,……,Am}、第二建筑区域信息B、处理器和存储有计算机程序的存储器,其中,Ai={Ai1,Ai2},Ai1为第i个第一建筑区域信息中建筑信息,Ai2为第i个第一建筑区域信息中非建筑信息,i=1……m,m为第一建筑区域信息,B={B1,B2},B1为第二建筑区域信息中建筑信息,B2为第二建筑区域信息中非建筑信息,当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以下步骤:
S100,根据所有的Ai1,确定出中间建筑特征向量A0
S200,根据A0,确定A01对应的中间产生电量D0
S300,根据每一Ai2,确定出Ai对应的设备耗电量Di
S400,根据D0和所有的Di,获取A对应的设备电量差值列表△D={△D1,△D2,……,△Di,……,△Dm},△Di为Ai对应的设备电量差值,其中,△Di=Di-D0
S500,遍历△D且当△Di≥0且△Di+1<0时,确定Ai为目标建筑区域信息。
S600,根据目标建筑区域信息和B,确定出实际设备电量差值,其中,在S600步骤中还包括如下步骤:
S601,根据B2,获取B2对应的设备耗电量E0
S603,根据目标建筑区域信息,获取目标建筑区域信息对应的设备耗电量E;
S605,根据E0和E,确定出实际设备电量差值△E=E0-E。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零碳建筑的集成电量的控制系统,所述系统包括:第一建筑区域信息列表和第二建筑区域信息、处理器和存储有计算机程序的存储器,当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以下步骤:根据所有的第一建筑区域信息中建筑信息,确定出中间建筑特征向量;根据中间建筑特征向量,确定中间建筑特征向量对应的中间产生电量;根据每一第一建筑区域信息中非建筑信息,确定出第一建筑区域信息对应的设备耗电量;根据中间产生电量和所有的第一建筑区域信息对应的设备耗电量,获取第一建筑区域信息列表对应的设备电量差值列表;遍历第一建筑区域信息列表对应的设备电量差值列表,确定目标建筑区域信息;根据目标建筑区域信息和第二建筑区域信息,确定出实际设备电量差值;可知,能够在基于零碳建筑环境中,准确的确定出不同人数数量消耗的不同电量,确定零碳建筑环境能够使用的最大人数且同时可以确定出与真实的建筑环境中电量差值,进而通过电量差值完善和改进零碳建筑环境。
上述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发明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零碳建筑的集成电量的控制系统的执行计算机程序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服务器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零碳建筑的集成电量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第一建筑区域信息列表A={A1,A2,……,Ai,……,Am}、第二建筑区域信息B、处理器和存储有计算机程序的存储器,其中,Ai={Ai1,Ai2},Ai1为第i个第一建筑区域信息中建筑信息,Ai2为第i个第一建筑区域信息中非建筑信息,i=1……m,m为第一建筑区域信息,B={B1,B2},B1为第二建筑区域信息中建筑信息,B2为第二建筑区域信息中非建筑信息,当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以下步骤:
S100,根据所有的Ai1,确定出中间建筑特征向量A0
具体的,每一Ai对应的第一建筑区域的面积和布局均一致且B对应的第二建筑区域的面积和布局与Ai对应的第一建筑区域的面积和布局均一致。
优选的,第一建筑区域对应的建筑为零碳建筑。
具体的,所述建筑信息至少包括:外围护信息、外门窗信息、气密信息。
进一步的,所述外围护信息包括:外墙的保温材料的厚度、屋顶的保温材料的厚度和低面的保温材料的厚度。
优选的,所述外墙的保温材料为岩棉板,其中,每一第一建筑区域采用的外墙的保温材料均一致。
优选的,所述屋顶的保温材料为高容重石墨聚苯板,其中,每一第一建筑区域采用的屋顶的保温材料均一致。
优选的,所述低面的保温材料为挤塑聚苯板板,其中,每一第一建筑区域采用的低面的保温材料均一致。
进一步的,所述外门窗信息包括:外门窗的可见光透射比、外门窗的太阳红外热能总透射比、玻璃幕墙的可见光透射比和玻璃幕墙的太阳红外热能总透射比。
优选的,所述外门窗的材料为聚氨酯型材,其中,每一第一建筑区域采用的外门窗的材料均一致。
优选的,所述玻璃幕墙的材料为填充氩气玻璃,其中,每一第一建筑区域采用的玻璃幕墙的材料均一致。
进一步的,所述气密信息包括:外门窗的气密参数、外门窗的气密参数和外墙的密封层厚度。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S100步骤中还包括如下步骤:
S101,获取Ai1对应的建筑特征向量Hi1={H1 i1,H2 i1,……,Hj i1,……,Hn i1},Hj i1为Ai1对应的第j个建筑特征值,j=1……n,n为建筑特征值的特征维度,其中,所述特征维度至少包括:外墙的保温材料的厚度、屋顶的保温材料的厚度、低面的保温材料的厚度、外门窗的可见光透射比、外门窗的太阳红外热能总透射比、玻璃幕墙的可见光透射比、玻璃幕墙的太阳红外热能总透射比、外门窗的气密参数、外门窗的气密参数或外墙的密封层厚度。
S103,根据所有的Hi1,确定出A0={A1 0,A2 0,……,Aj 0,……,An 0},Aj 0为第j个中间建筑特征值,其中,Aj 0符合如下条件:
Aj 0=(∑m i=1Hj i1)/m。
上述,能够通过基于所有的第一建筑区域的建筑特征向量,确定出对应的中间建筑特征向量,进而根据中间建筑特征向量,反映出满足零碳建筑的零碳性,以使得在基于零碳建筑环境中,准确的确定出不同人数数量消耗的不同电量,确定零碳建筑环境能够使用的最大人数且同时可以确定出与真实的建筑环境中电量差值,进而通过电量差值完善和改进零碳建筑环境。
具体的,所述非建筑信息至少包括:能源再生设备、取暖设备信息、制冷设备信息、照明设备信息、通风设备信息和非指定设备信息,其中,所述非指定设备信息是指除能源再生设备、取暖设备信息、制冷设备信息、照明设备信息和通风设备信息之外的设备信息。
S200,根据A0,确定A01对应的中间产生电量D0
具体的,在S200步骤中还包括如下步骤:
S201,获取A对应的再生电量列表G={G1,G2,……,Gi,……,Gm},Gi为Ai对应的能源再生设备的再生电量。
S203,获取A0对应的建筑相似度列表F={F1,F2,……,Fi,……,Fm},Fi为A0与Ai之间的相似度,其中,Fi符合如下条件:
Fi=∑n j=1(Hj i1-Aj 0)/(n×Hj max),其中,Hj max为(Hj 11,……,Hj i1,……,Hj m1)中最大值。
S205,遍历F且当Fi为最大相似度时,将D0=Gi
上述,能够通过建筑特征向量,确定出贴合大部分第一建筑区域的建筑(零碳建筑)的再生电量,以保证基于零碳建筑环境中,准确的确定出不同人数数量消耗的不同电量,确定零碳建筑环境能够使用的最大人数且同时可以确定出与真实的建筑环境中电量差值,进而通过电量差值完善和改进零碳建筑环境。
S300,根据每一Ai2,确定出Ai对应的设备耗电量Di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S300步骤中Di符合如下条件:
Di=Ci1+Ci2+Ci3+Ci4+Ci5,其中,Ci1为根据取暖设备信息确定的取暖设备耗电量,Ci2为根据制冷设备信息确定的制冷设备耗电量,Ci3为根据照明设备信息确定的照明设备耗电量,Ci4为根据通风设备信息确定的通风设备耗电量,Ci5为根据非指定设备信息确定的非指定设备耗电量。
具体的,在S300步骤中还通过如下步骤确定出Ci1
S11,获取第一用户的属性特征向量集U={U1,U2,……,Ux,……,Up},其中,第一用户的属性特征向量Ux={Ux1,Ux2,Ux3},Ux1={U1 x1,U2 x1},Ux2={U1 x2,……,Ur x2,……,Us x2},Ux3={U1 x3,……,Ug x3,……,Uz x3},U1 x1为第x个第一用户的第一特征向量中用户显热散热特征值,U2 x1为第x个第一用户的第一特征向量中用户潜热散热特征值,Ur x2为在第r个单个时间片内的第x个第一用户的第二特征向量中停留时长,Ur x3为在第x个第一用户的第三特征向量中第g个停留时间段,x=1……p,p为第一用户数量,r=1……s,s为单个时间片数量,g=1……z,z为停留时间段数量。
S12,获取第二用户的属性特征集U0={U0 1,U0 2,……,U0 y,……,U0 q},其中,U0 y的特征向量与Ux中的特征向量一致。
进一步的,第一用户的性别与第二用户的性别不一致。
S13,对U进行处理,获取到Q={Q1,……,Qa,……,Qb},其中,Qa为第a个第一用户簇,a=1……b,b为第一用户簇的数量。
具体的,在S13步骤中还包括如下步骤:
S131,获取预设用户数量ψ和预设用户簇距离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置预设用户数量在此不在赘述,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置预设用户簇距离在此不在赘述。
S132,选取Ux作为初始中间用户的属性特征向量且以Ux作为中心点和τ作为半径生成初始用户簇。
当初始用户簇中初始用户的属性特征向量数量不小于ψ时,将初始用户簇中任意一个初始用户的属性特征向量作为新的中心点和τ,生成中间用户簇,可以理解为:除Ux之外的其他第一用户的属性特征向量与Ux之间的相似度行不大于τ的第一用户的属性特征向量为初始用户的属性特征向量;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晓任一相似度的算法均属于本发明的包括范围再次不在赘述。
S133,重复S132和S133步骤,直到中间用户簇中初始用户的属性特征向量数量小于ψ时,生成的所有的中间用户簇和初始用户簇构建成一个第一用户簇。
S134,重复S131至S133,生成所有的第一用户簇。
S14,对U0进行处理,获取到Q0={Q0 1,……,Q0 a,……,Q0 b},其中,Q0 a为第a个第二用户簇,a=1……b,b为第二用户簇的数量。
具体的,S14步骤的获取方式与S13步骤的获取方式一致,在此不在赘述。
S15,根据Q和Q0,确定出Ci1
具体的,在S15步骤中还包括如下步骤:
S151,根据Q和Q0,获取目标用户数量列表T={T1,T2,……,Ti,……,Tm},Ti为Ai对应的目标用户数量。
具体的,Ti+1-Ti=2ψ。
进一步的,Ti对应的目标用户为从每一Qa中选取i×ψ个第一中间用户且每一Q0 a选取i×ψ个第二中间用户。
S152,根据Ti对应的目标用户的属性特征向量,获取到Ci1,可以理解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晓根据用户显热散热特征值和用户潜热散热特征值确定出取暖设备耗电量的方法,在此不在赘述。
具体的,Ci2、Ci3、Ci4、Ci5的获取方式可以参照Ci1的获取方式。
上述,能够在相同的零碳环境中选取设置不同数量的用户,进而能够准确的确定出零碳环境中最大的用户数量,使得可以确定出与真实的建筑环境中电量差值,进而通过电量差值完善和改进零碳建筑环境。
S400,根据D0和所有的Di,获取A对应的设备电量差值列表△D={△D1,△D2,……,△Di,……,△Dm},△Di为Ai对应的设备电量差值,其中,△Di=Di-D0
S500,遍历△D且当△Di≥0且△Di+1<0时,确定Ai为目标建筑区域信息。
S600,根据目标建筑区域信息和B,确定出实际设备电量差值,其中,在S600步骤中还包括如下步骤:
S601,根据B2,获取B2对应的设备耗电量E0
S603,根据目标建筑区域信息,获取目标建筑区域信息对应的设备耗电量E;
S605,根据E0和E,确定出实际设备电量差值△E=E0-E。
上述,一个实施例中,零碳建筑按照几个方向进行设计例如,非透明外围护结构设计中地上一层,保留原有砌块外墙,采用外保温系统,例如砌块墙体+210mm岩棉带保温系统;屋面采用由隔汽层+300mm高容重石墨聚苯板+双层防水层组成的防水保温系统;建筑底板采用200mm挤塑聚苯板板上保温系统。具体地是外墙保温系统主要材料岩棉板密度≥120kg/m3,导热系数≤0.046W/(m·K);岩棉板以及系统配件的性能指标要求见《被动式低能耗建筑——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16J908-8附录;屋面保温采用300mm厚高容重石墨聚苯板,保温板双层错缝铺设,高容重石墨聚苯板干密度≥30kg/m3,抗压强度≥200kPa,导热系数≤0.033W/(m·K),燃烧性能等级B1级;屋面防水保温系统,含隔汽层、保温层、防水层,材料由系统供应单位统一供应,系统应具有30年以上使用寿命;屋面基层上方、保温层下方设置隔汽层;屋面保温层上方设置防水层;隔汽层与防水层之间应保证干作业施工,屋面保温板采用聚氨酯胶粘剂粘接;隔汽层在屋面上应形成全封闭的构造层,沿周边女儿墙上翻至女儿墙顶部,或沿立墙面上翻至与屋面防水层相连接;屋面防水层应连续铺设至女儿墙顶部,并采用金属盖板加以保护,使保温层得到可靠防护;金属盖板向内排水坡度不应小于5%,金属盖板内外两侧下端应做滴水处理;金属盖板不应采用平缝打胶连接,接口应形成互相咬合的结构防水;隔汽层施工前,基层表面的含水率应≤9%,且应采用配套的冷底子油对基层表面进行处理。使用冷底子油时不得稀释;隔汽卷材和底层防水卷材采用自粘满铺法安装,面层防水卷材采用火焰加热器热熔焊接满铺法安装。卷材搭接位置,长边的搭接宽度≥100mm,短边的搭接宽度≥100mm。面层防水卷材和底层防水卷材错缝500mm平铺;两层防水卷材必须相邻连续铺设,中间不允许设置隔离层;隔汽卷材和防水卷材均采用自粘或热熔焊接的方式收头。再例如外门窗系统和遮阳系统设计中外窗采用聚氨酯型材或塑钢型材,三玻两腔中空填充氩气玻璃,并采用耐久性良好的暖边间隔条;外窗整窗传热系数K≤1.0W/(m2·K),型材传热系数K≤1.3W/(m2·K),玻璃传热系数K≤0.8W/(m2·K),外窗气密性8级,水密性6级,抗风压性能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规定,空气声隔声性能3级,反复启闭1万次试验无异常,使用无障碍;框扇间采用3道耐久性良好的密封材料密封,每个开启扇至少设3个锁点;玻璃幕墙传热系数K≤1.0W/(m2·K),型材传热系数K≤1.3W/(m2·K),玻璃传热系数K≤0.8W/(m2·K),幕墙气密性4级,水密性4级,抗风压性能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规定,空气声隔声性能3级;外门整门传热系数K≤1.0W/(m2·K),采用三道耐久性良好的密封材料密封;依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外门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检测方法》GB/T7106-2019,其气密性等级不应低于8级,水密性等级不应低于6级,抗风压性能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计算确定等,其他设计方面具体可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零碳建筑的集成电量的控制系统,所述系统包括:第一建筑区域信息列表和第二建筑区域信息、处理器和存储有计算机程序的存储器,当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以下步骤:根据所有的第一建筑区域信息中建筑信息,确定出中间建筑特征向量;根据中间建筑特征向量,确定中间建筑特征向量对应的中间产生电量;根据每一第一建筑区域信息中非建筑信息,确定出第一建筑区域信息对应的设备耗电量;根据中间产生电量和所有的第一建筑区域信息对应的设备耗电量,获取第一建筑区域信息列表对应的设备电量差值列表;遍历第一建筑区域信息列表对应的设备电量差值列表,确定目标建筑区域信息;根据目标建筑区域信息和第二建筑区域信息,确定出实际设备电量差值;可知,能够在基于零碳建筑环境中,准确的确定出不同人数数量消耗的不同电量,确定零碳建筑环境能够使用的最大人数且同时可以确定出与真实的建筑环境中电量差值,进而通过电量差值完善和改进零碳建筑环境。
虽然已经通过示例对本发明的一些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示例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应理解,可以对实施例进行多种修改而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本发明公开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Claims (10)

1.一种用于零碳建筑的集成电量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第一建筑区域信息列表A={A1,A2,……,Ai,……,Am}、第二建筑区域信息B、处理器和存储有计算机程序的存储器,其中,Ai={Ai1,Ai2},Ai1为第i个第一建筑区域信息中建筑信息,Ai2为第i个第一建筑区域信息中非建筑信息,i=1……m,m为第一建筑区域信息,B={B1,B2},B1为第二建筑区域信息中建筑信息,B2为第二建筑区域信息中非建筑信息,当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以下步骤:
S100,根据所有的Ai1,确定出中间建筑特征向量A0
S200,根据A0,确定A01对应的中间产生电量D0
S300,根据每一Ai2,确定出Ai对应的设备耗电量Di
S400,根据D0和所有的Di,获取A对应的设备电量差值列表△D={△D1,△D2,……,△Di,……,△Dm},△Di为Ai对应的设备电量差值,其中,△Di=Di-D0
S500,遍历△D且当△Di≥0且△Di+1<0时,确定Ai为目标建筑区域信息;
S600,根据目标建筑区域信息和B,确定出实际设备电量差值,其中,在S600步骤中还包括如下步骤:
S601,根据B2,获取B2对应的设备耗电量E0
S603,根据目标建筑区域信息,获取目标建筑区域信息对应的设备耗电量E;
S605,根据E0和E,确定出实际设备电量差值△E=E0-E。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零碳建筑的集成电量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一Ai对应的第一建筑区域的面积和布局均一致且B对应的第二建筑区域的面积和布局与Ai对应的第一建筑区域的面积和布局均一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零碳建筑的集成电量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筑信息至少包括:外围护信息、外门窗信息、气密信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零碳建筑的集成电量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围护信息包括:外墙的保温材料的厚度、屋顶的保温材料的厚度、和低面的保温材料的厚度。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零碳建筑的集成电量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门窗信息包括:外门窗的可见光透射比、外门窗的太阳红外热能总透射比、玻璃幕墙的可见光透射比和玻璃幕墙的太阳红外热能总透射比。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零碳建筑的集成电量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密信息包括:外门窗的气密参数、外门窗的气密参数和外墙的密封层厚度。
7.根据权利要求3-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用于零碳建筑的集成电量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在S100步骤中还包括如下步骤:
S101,获取Ai1对应的建筑特征向量Hi1={H1 i1,H2 i1,……,Hj i1,……,Hn i1},Hj i1为Ai1对应的第j个建筑特征值,j=1……n,n为建筑特征值的特征维度,其中,所述特征维度至少包括:外墙的保温材料的厚度、屋顶的保温材料的厚度、低面的保温材料的厚度、外门窗的可见光透射比、外门窗的太阳红外热能总透射比、玻璃幕墙的可见光透射比、玻璃幕墙的太阳红外热能总透射比、外门窗的气密参数、外门窗的气密参数或外墙的密封层厚度;
S103,根据所有的Hi1,确定出A0={A1 0,A2 0,……,Aj 0,……,An 0},Aj 0为第j个中间建筑特征值,其中,Aj 0符合如下条件:
Aj 0=(∑m i=1Hj i1)/m。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零碳建筑的集成电量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在S200步骤中还包括如下步骤:
S201,获取A对应的再生电量列表G={G1,G2,……,Gi,……,Gm},Gi为Ai对应的能源再生设备的再生电量;
S203,获取A0对应的建筑相似度列表F={F1,F2,……,Fi,……,Fm},Fi为A0与Ai之间的相似度,其中,Fi符合如下条件:
Fi=∑n j=1(Hj i1-Aj 0)/(n×Hj max);
S205,遍历F且当Fi为最大相似度时,将D0=Gi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零碳建筑的集成电量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非建筑信息至少包括:能源再生设备、取暖设备信息、制冷设备信息、照明设备信息、通风设备信息和非指定设备信息,其中,所述非指定设备信息是指除能源再生设备、取暖设备信息、制冷设备信息、照明设备信息和通风设备信息之外的设备信息。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用于零碳建筑的集成电量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在S300步骤中Di符合如下条件:
Di=Ci1+Ci2+Ci3+Ci4+Ci5,其中,Ci1为根据取暖设备信息确定的取暖设备耗电量,Ci2为根据制冷设备信息确定的制冷设备耗电量,Ci3为根据照明设备信息确定的照明设备耗电量,Ci4为根据通风设备信息确定的通风设备耗电量,Ci5为根据非指定设备信息确定的非指定设备耗电量。
CN202310706407.5A 2023-06-14 2023-06-14 一种用于零碳建筑的集成电量的控制系统 Active CN11670008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706407.5A CN116700085B (zh) 2023-06-14 2023-06-14 一种用于零碳建筑的集成电量的控制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706407.5A CN116700085B (zh) 2023-06-14 2023-06-14 一种用于零碳建筑的集成电量的控制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700085A true CN116700085A (zh) 2023-09-05
CN116700085B CN116700085B (zh) 2024-01-30

Family

ID=878336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706407.5A Active CN116700085B (zh) 2023-06-14 2023-06-14 一种用于零碳建筑的集成电量的控制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700085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60010636A (ko) * 2016-01-09 2016-01-27 윤명철 건축 저에너지 bim 설계와 외피 단열재 및 마감재의 저비용 설계 방법
KR101633233B1 (ko) * 2015-11-16 2016-06-24 경희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개방형bim을 기반으로 하는 에너지 성능 지표 연산 방법
CN111199065A (zh) * 2019-12-12 2020-05-26 珠海中建兴业绿色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零能耗建筑设计方法、装置及终端设备
CN113901672A (zh) * 2021-11-17 2022-01-07 香港理工大学深圳研究院 净零能耗建筑应用风光互补电力蓄能系统的优化设计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633233B1 (ko) * 2015-11-16 2016-06-24 경희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개방형bim을 기반으로 하는 에너지 성능 지표 연산 방법
KR20160010636A (ko) * 2016-01-09 2016-01-27 윤명철 건축 저에너지 bim 설계와 외피 단열재 및 마감재의 저비용 설계 방법
CN111199065A (zh) * 2019-12-12 2020-05-26 珠海中建兴业绿色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零能耗建筑设计方法、装置及终端设备
CN113901672A (zh) * 2021-11-17 2022-01-07 香港理工大学深圳研究院 净零能耗建筑应用风光互补电力蓄能系统的优化设计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700085B (zh) 2024-01-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D'Agostino et al.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energy efficiency in new residential buildings: A multi-criteria selection approach
Kolokotsa et al. Decision support methodologies on the energy efficiency and energy management in buildings
Stanojević et al. Developing multi-criteria model for the protection of built heritage from the aspect of energy retrofitting
Liu et al. Retrofitting traditional Western Hunan dwellings with passive strategies based on indoor thermal environment
Han et al. Exploring solutions to achieve carbon neutrality in China: A comparative study of a large-scale passive House district and a Green building district in Qingdao
Alsuhaibani et al. Green buildings model: Impact of rigid polyurethane foam on indoor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energy sector
Baglivo et al. Building envelope resilience to climate change under Italian energy policies
Sui et al. Evaluation of energy saving of residential buildings in North China using back-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 and virtual reality modeling
CN116700085B (zh) 一种用于零碳建筑的集成电量的控制系统
Mahach et al. Impact of an Earth-Air Heat Exchanger combined with nighttime ventilation on indoor thermal comfort of a residential building in hot semi-arid climate
Yeretzian et al. Optimizing the use of natural ventilation while reducing energy cost_case study for retrofitting an old residential apartment in a Mediterranean city
de Almeida Retrofitting and refurbishment processes of heritage buildings: application to three case studies
Amani Developing a New Model to Optimize Thermal Insulation Thickness for 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
Carty Analysis of the effects of aerogel insulation on the thermal performance of existing building envelopes
Bagley et al. Using life cycle assessment to reduce the energy use and global warming impacts of a detached house in Melbourne, Australia
Boros et al. Energy efficient school building concept and constructive solutions
Sobhy et al. Effect of retrofit scenarios on energy performance and indoor thermal comfort of a typical single-family house in different climates of Morocco
Mahdy et al. The potential of the eco-passive construction technique for the Western Desert in Egypt
Hu et al. A Data-Driven Exploration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Occupant Behaviors and Comfort Performances of Energy-Efficient Measures
Kapoor et al. Impact of innovative thermal insulation materials in the building envelope on energy efficiency of residential buildings
Barley et al. Design and performance of the Van Geet off-grid home
Szagri et al. Building energy analysis of an industrial hall based on dynamic simulations
Iliescu A case-based reasoning approach to the designing of building envelopes
Jahangir et al. Energy Reports
Li et al. Heat Insulation and Thermal Insulation Method of Passive Low Energy Consumption Residential Building Exterior Envelope Structure Based on Bim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