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686103A - 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6686103A CN116686103A CN202280001146.0A CN202280001146A CN116686103A CN 116686103 A CN116686103 A CN 116686103A CN 202280001146 A CN202280001146 A CN 202280001146A CN 116686103 A CN116686103 A CN 11668610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ght emitting
- light
- display device
- panel
- distan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89
- 238000009792 diffus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7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0
- 230000008093 suppor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5
- 239000011241 protective lay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1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5538 encapsu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9877 render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286 illumin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408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8
- 239000012788 optical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7
- 230000036961 part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9000003292 glu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10409 thin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OAICVXFJPJFONN-UHFFFAOYSA-N Phosphorus Chemical compound [P] OAICVXFJPJFON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20003229 poly(methyl methacryl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4926 polymethyl methacryl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4743 Polypropyl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20001155 polyprop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708 enhan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965 in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41000173529 Aconitum napellu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793 Polystyr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Silicium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Si]=O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40023019 aconite Drug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245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417 polycarbon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0515 polycarbon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1 polyprop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096 quantum do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741 silica g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2027 silica g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679 sold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780 transparent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642 Polyim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820 Pressure-sensitive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458 analytic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086 colo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860 competi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84 electric field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49 embo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47 exhibi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474 experiment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907 flux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6260 foa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20 luminiscence typ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59 patter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37 period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33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3023 plastic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721 polyim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39 pr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902 propag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1747 pupil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310 reflectomet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50 screen-pr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834 transmitt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5—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 H01L27/153—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in a repetitive configuration, e.g. LED bars
- H01L27/156—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in a repetitive configuration, e.g. LED bars two-dimensional array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3—Direct backlight with LED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13—Direct backlight characterized by the sequence of light source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6—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a specially adapted diffusing, scattering or light controlling members
- G02F1/133607—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a specially adapted diffusing, scattering or light controlling members the light controlling member including light directing or refracting elements, e.g. prisms or lense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8—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particular frames or supporting mea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5/00—Assembli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of
- H01L25/03—Assembli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of all the devices being of a type provided for in the same subgroup of groups H01L27/00 - H01L33/00, or in a single subclass of H10K, H10N, e.g. assemblies of rectifier diodes
- H01L25/04—Assembli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of all the devices being of a type provided for in the same subgroup of groups H01L27/00 - H01L33/00, or in a single subclass of H10K, H10N, e.g. assemblies of rectifier diodes the devices not having separate containers
- H01L25/075—Assembli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of all the devices being of a type provided for in the same subgroup of groups H01L27/00 - H01L33/00, or in a single subclass of H10K, H10N, e.g. assemblies of rectifier diodes the devices not having separate containers the devices being of a type provided for in group H01L33/00
- H01L25/0753—Assembli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of all the devices being of a type provided for in the same subgroup of groups H01L27/00 - H01L33/00, or in a single subclass of H10K, H10N, e.g. assemblies of rectifier diodes the devices not having separate containers the devices being of a type provided for in group H01L33/00 the devices being arranged next to each other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33/00—Details relating to devices covered by the group H01L33/00 but not provided for in its subgroups
- H01L2933/0091—Scattering means in or on the semiconductor body or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48—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s
- H01L33/52—Encapsul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48—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s
- H01L33/58—Optical field-shaping elemen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Led Device Packages (AREA)
Abstract
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100)以及发光板(200)。发光板(200)位于显示面板(100)的非显示侧。发光板(200)包括衬底基板(210)以及设置在衬底基板(210)上的发光单元(220),发光单元(220)在平行于衬底基板(210)的方向上的最大尺寸不大于3毫米;紧邻的四个发光单元(220)的中心连线构成四边形,四个发光单元(220)中任意两个发光单元(220)均相邻设置,构成四边形的且距离最远的两个发光单元(220)的中心连线经过该两个发光单元(220)的彼此靠近的边缘上的两个第一点(001),两个第一点(001)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D1,发光单元(220)发出的光线中最边缘的光线与平行于衬底基板(210)的平面之间的夹角为θ,显示面板(100)与衬底基板(210)的彼此靠近的表面之间的最小距离不小于D1*tanθ/2。该显示装置可以在具有较薄厚度的同时实现较好的高动态光照渲染效果。
Description
本申请要求于2021年12月31日递交的中国专利申请第202111649830.3号的优先权,在此全文引用上述中国专利申请公开的内容以作为本申请的一部分。
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涉及一种显示装置。
显示系统对于像素密度(PPI)、分辨率、高动态光照渲染(HDR)等性能要求越来越高,液晶显示器想要保持竞争优势,作为背光源的发光二极管(LED)的尺寸越来越小,可以有助于提升相关的显示性能。
迷你发光二极管(Mini LED)或微发光二极管(Micro LED)可以作为背光源。在Mini LED或Micro LED作为背光源与传统的液晶显示面板结合时,通过控制Mini LED或Micro LED的亮度使其与显示面板呈现的灰阶相互配合,可以使液晶显示装置具有与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相当的高对比度。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至少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
本公开的至少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以及发光板。所述发光板位于所述显示面板的非显示侧,且与所述显示面板层叠设置。所述发光板包括衬底基板以及设置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多个发光单元,至少一个发光单元在平行于所述衬底基板的方向上的最大尺寸不大于3毫米;所述多个发光单元中紧邻的四个发光单元的中心连线构成四边形,所述四个发光单元中任意两个发光单元均相邻设置,构成所述四边形的且距离最远的两个发光单元的中心连线经过该两个发光单元的彼此靠近的边缘上的两个第一点,所述两个第一点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D1,所述发光单元发出的光线中最边缘的光线与平行于所述衬底基板的平面之间的夹角为θ,所述显示面板与所述衬底基板的彼此靠近的表面之间的最小距离不小于D1*tanθ/2。
例如,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四边形包括平行四边形。
例如,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多个发光单元中的至少部分发光单元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阵列排布,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交;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的相邻两个发光单元以及与该相邻两个发光单元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分别相邻的两个发光单元的中心连线构成所述四边形,所述四边形的边与所述第一方向或者所述第二方向的夹角范围在-20°~20°之间取值。
例如,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显示装置还包括:光扩散结构,位于所述发光板与所述显示面板之间,所述光扩散结构在垂直于所述衬底基板的方向上的厚度小于D1*tanθ/2。所述光扩散结构与所述发光板间隔设置,所述发光单元被所述两个第一点的连线的延长线所截的截线尺寸为L,所述光扩散结构面向所述发光板一侧表面与所述发光单元面向所述衬底基板的表面之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D2,所述第二距离D2满足:D1*tanθ/2<D2<[(3*D1+2L)*tanθ]/2。
例如,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显示装置还包括:光扩散结构,位于所述发光板与所述显示面板之间,所述光扩散结构与至少部分发光单元直接接触,所述发光单元在垂直于所述衬底基板的方向上的厚度为H1,所述光扩散结构的厚度H2满足:D1*tanθ/2-H1≤H2≤5mm。
例如,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发光单元包括未封装的发光二极管芯片,所述未封装的发光二极管芯片在平行于所述衬底基板的方向上的最大尺寸不大于500微米。
例如,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多个发光单元面向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设置有保护层。
例如,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发光单元包括发光二极管芯片以及被配置为封装所述发光二极管芯片的封装结构,相邻发光单元的封装结构之间设置有间隔。
例如,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发光板包括第一区和位于所述第一区的边缘的第二区,位于所述第一区的所述发光单元阵列排布,所述第二区中,一个发光单元和与其相邻的任一发光单元的中心连线经过该两个发光单元的彼此靠近的边缘上的两个第二点,所述两个第二点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距离。
例如,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第二区中,所述两个第二点之间的距离与所述第一距离的比值为0.6~0.9。
例如,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发光板包括多个发光单元行,每个发光 单元行包括至少两个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布的发光单元,所述多个发光单元行沿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方向排列,位于最边缘的发光单元行和与其紧邻的发光单元行中的所述两个发光单元之间的所述第一距离小于其他相邻两行发光单元行中的所述两个发光单元之间的所述第一距离;或者,所述发光板包括多个发光单元列,每个发光单元列包括至少两个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布的发光单元,所述多个发光单元列沿与所述第二方向垂直的方向排列,位于最边缘的发光单元列和与其紧邻的发光单元列中的所述两个发光单元之间的所述第一距离小于其他相邻两列发光单元行中的所述两个发光单元之间的所述第一距离。
例如,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任意两个相邻发光单元的中心连线经过该任意两个发光单元的彼此靠近的边缘上的两点之间的距离不小于位于所述发光板的最边缘的所述发光单元与所述发光板的边沿之间的最小距离。
例如,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发光板与所述光扩散结构之间设置有多个支撑部,所述多个支撑部的连线至少构成平行于所述衬底基板的第一多边形和第二多边形,所述第二多边形围绕所述第一多边形,所述第一多边形包括多条第一对角线,所述第二多边形包括多条第二对角线,所述多条第一对角线的至少两条第一对角线经过所述发光板的几何中心,和/或,所述多条第二对角线的至少两条第二对角线经过所述发光板的几何中心。
例如,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支撑部在垂直于所述衬底基板的方向上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二距离。
例如,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θ的取值范围在20°-30°之间,D1/L的值为3~10。
例如,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θ的取值范围在10°-25°之间,D1/L的值为5~11。
例如,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光扩散结构包括多个膜层,所述多个膜层之一的面积为S0,所述第一多边形的面积为S1,S0与S1满足:S0/S1≥16。
例如,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光扩散结构包括多个膜层,所述多个膜层之一的面积为S0,所述第二多边形的面积为S2,S0与S2满足:S0/S2≥2。
例如,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显示面板的平行于所述衬底基板的平面形状为四边形,所述显示面板的所述平面形状包括两条长边和两条短边,所述长边与所述短边交替连接;经过所述发光板的几何中心的所述第一对角线中长度最长的一条第一对角线与平行于所述长边的直线之间的夹角为第一夹角,所 述第一夹角为经过所述发光板的几何中心的所述第一对角线与所述直线之间的多个夹角中最小的一个。
例如,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经过所述发光板的几何中心的所述第一对角线中长度最短的一条第一对角线与所述直线之间的夹角为第二夹角,所述第二夹角为经过所述发光板的几何中心的所述第一对角线与所述直线之间的多个夹角中最大的一个。
例如,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发光板包括多个子发光板,每个子发光板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支撑部。
例如,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与所述几何中心之间的距离相同且距离最小的至少两个支撑部分别位于不同子发光板上,且所述至少两个支撑部构成所述第一多边形的至少一个顶点。
例如,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每个子发光板上设置的至少一个支撑部构成所述第二多边形的顶点。
例如,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每个子发光板面向所述光扩散结构的一侧设置有多个预留位,每个子发光板上的至少一个预留位中设置有所述支撑部。
例如,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预留位包括贯穿所述衬底基板的通孔。
例如,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衬底基板与所述光扩散结构之间设置有反射膜,所述反射膜包括多个第一开口,所述多个第一开口被配置为暴露所述多个预留位的至少部分预留位。
例如,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反射膜还包括多个第二开口,所述多个第二开口被配置为暴露所述多个发光单元的至少部分发光单元。
例如,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不同子发光板上的所述多个预留位数目相同且相对位置关系相同。
例如,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反射膜包括两个子反射膜,且所述两个子反射膜之间设置有间隙,所述间隙被反射条覆盖。
例如,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反射膜包括两个子反射膜,且所述两个子反射膜部分交叠设置。
例如,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多个发光单元中的至少部分发光单元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阵列排布,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交;所述多个子发光板沿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阵列排布,所述多个子发光板上的至少部分结构相对于所述几何中心呈中心对称分布。
例如,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至少部分结构包括所述支撑部和驱动电路。
例如,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至少两个相邻的发光单元构成一个发光单元组,所述支撑部位于相邻发光单元组之间。
例如,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封装结构掺杂色转换材料。
例如,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显示装置还包括:色转换层,位于所述光扩散结构与所述显示面板之间。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涉及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而非对本公开的限制。
图1为一种显示装置的局部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局部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3A为朗伯发光体等效发光示意图;
图3B为朗伯发光体出光角和光强分布示意图;
图4A为包括图2所示显示装置的装置局部示意图;
图4B和图4C包括不同示例中的发光单元的示意图;
图5A为图4A所示显示装置中的发光板的局部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5B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示例提供的发光板的局部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5C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示例提供的发光板的局部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中的一示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局部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中的一示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局部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8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示例提供的发光板的局部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9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示例提供的发光板的局部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10A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示例提供的发光板的平面示意图;
图10B为图10A所示子发光板未设置发光单元的一侧的示意图;
图11为包括图6和图10A所示发光板的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图12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示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局部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3A为图12所示显示装置中的反射膜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13B为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示例中的反射膜的示意图;
图14A为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一种支撑部的结构图;
图14B为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另一种支撑部的结构图;
图14C为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又一种支撑部的结构图;
图14D为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又一种支撑部的结构图;
图15A为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又一种支撑部的结构图;
图15B为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又一种支撑部的结构图;以及
图16为图4A或图6所示显示装置中的发光板以及发光板面向显示面板一侧的至少部分结构的示意图。
为使本公开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公开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公开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公开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外定义,本公开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公开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公开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
图1为一种显示装置的局部截面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10、光学膜片30、发光板20、背框43、外框42、胶框45以及后壳44。显示面板10的非显示侧通过透明胶或橡胶垫47设置在胶框45上,且显示面板10的侧壁与外框42之间设置有泡棉41。发光板20和光学膜片30设置在显示面板10的非显示侧,光学膜片30位于发光板20与显示面板10之间, 光学膜片30被配置对发光板20出射的光线进行方向调制。光学膜片30设置在胶框45上,且光学膜片30与胶框45之间设置有导光条46,导光条46的两侧设置有透明胶041。发光板20包括衬底22以及设置在衬底22面向光学膜片30一侧的发光单元21,发光板20被配置为向显示面板10提供背光。衬底22面向显示面板10的一侧设置有反光片23,反光片23设置有开口以暴露发光单元21。光学膜片30与衬底22之间的距离可以为3毫米。衬底22可以包括驱动电路以及走线等结构。发光板20设置在背框43上,背框43与胶框45以及外框42固定连接。背框43远离发光板20的一侧设置有后壳44。上述发光单元21可以为采用支架式发光二极管,发光单元21在平行于衬底基板210的方向上的最大尺寸大致在10毫米到20毫米,发光单元21在垂直于衬底基板210的方向上的最大尺寸大致在3-7毫米。
对于发光板,需要至少保证在预设观看位置处,相邻两个发光单元在发出相同亮度时,该两个发光单元应避免呈现为两个独立光源的状态,即应避免出现灯影(Hotspot)现象。发明人经过实验发现,对于同一个发光板,在发光单元出光侧直接设置厚度为3毫米的扩散板,基本没有出现灯影现象,而在与该发光板的发光单元的表面距离1毫米的位置处,设置厚度为2毫米的扩散板时,会出现轻微的灯影现象。因此,需要同时综合考虑显示装置的显示面积尺寸、功耗、重量、厚度、制作成本以及整体的工艺良率等因素,可以通过设计或选择发光单元的尺寸、相邻发光单元之间的距离、发光板与扩散板之间的间距、扩散板的厚度等参数,来减轻灯影现象。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以及发光板。发光板位于显示面板的非显示侧,且与显示面板层叠设置。发光板包括衬底基板以及设置在衬底基板上的多个发光单元,至少一个发光单元在平行于衬底基板的方向上的最大尺寸不大于3毫米;多个发光单元中紧邻的四个发光单元的中心连线构成四边形,四个发光单元中任意两个发光单元均相邻设置,构成四边形的且距离最远的两个发光单元的中心连线经过该两个发光单元的彼此靠近的边缘上的两个第一点,两个第一点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D1,发光单元发出的光线中最边缘的光线与平行于衬底基板的平面之间的夹角为θ,显示面板与衬底基板的彼此靠近的表面之间的最小距离不小于D1*tanθ/2。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可以在具有较薄厚度的同时实现较好的高动态光照渲染(HDR)效果。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进行描述。
图2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局部截面结构示意图,图3A为朗伯发光体等效发光示意图,图3B为朗伯发光体出光角和光强分布示意图,图4A为包括图2所示显示装置的装置局部示意图,图5A为图4A所示显示装置中的发光板的局部平面结构示意图。图4A所示截面图可以为沿图5A所示AA’线所截的截面图。
如图2、图4A和图5A所示,显示装置包括层叠设置的显示面板100和发光板200。发光板200位于显示面板100的非显示侧,例如发光板200可以作为背光源,被配置为向显示面板100提供背光。
如图2、图4A和图5A所示,发光板200包括衬底基板210以及设置在衬底基板210上的多个发光单元220,至少一个发光单元220在平行于衬底基板210的方向上的最大尺寸不大于3毫米。例如,发光单元220在衬底基板210上的正投影的轮廓形状可以为矩形,发光单元220在平行于衬底基板210的方向上的最大尺寸可以为发光单元220的对角线。例如,发光单元220在衬底基板210上的正投影的轮廓可以为圆形,发光单元220在平行于衬底基板210的方向上的最大尺寸可以为发光单元220的直径。例如,发光单元220在衬底基板210上的正投影的轮廓形状可以为椭圆形,发光单元220在平行于衬底基板210的方向上的最大尺寸可以为发光单元220的长轴。但不限于此,发光单元的平面形状的边长也不大于3毫米。例如,发光单元220位于衬底基板210面向显示面板100的一侧。例如,每个发光单元220在平行于衬底基板210的方向上的最大尺寸不大于3毫米。例如,发光单元220在平行于衬底基板210的方向上的最大尺寸不大于500微米。例如,发光单元220在平行于衬底基板210的方向上的最大尺寸不大于300微米。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发光板中的发光单元可以包括次毫米发光二极管(miniLED),miniLED在平行于衬底基板210的方向上的最大尺寸不大于500微米,例如不大于300微米,或不大于250微米,或不大于220微米。每个发光单元220在垂直于衬底基板210的方向上的最大尺寸不大于2毫米,例如,为1毫米,0.75毫米,0.6毫米,0.15毫米,或0.1毫米。
如图2、图4A和图5A所示,多个发光单元220中紧邻的四个发光单元220的中心连线构成四边形,四个发光单元220中任意两个发光单元220均相邻设置,构成四边形的且距离最远的两个发光单元220的中心连线经过该两个 发光单元的彼此靠近的边缘上的两个第一点001,两个第一点001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D1,发光单元220发出的光线中最边缘的光线与平行于衬底基板210的平面之间的夹角为θ,显示面板100与衬底基板210的彼此靠近的表面之间的最小距离不小于D1*tanθ/2。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可以在具有较薄厚度的同时实现较好的高动态光照渲染(HDR)效果。
上述“四个发光单元220的中心连线”可以指四个发光单元220在衬底基板210上的正投影的几何中心的连线。上述“第一点”为发光单元220在衬底基板210上的正投影的边缘上的点。上述“紧邻的四个发光单元220”可以指四个发光单元220彼此相邻,且任意两个发光单元220之间没有设置其他的发光单元220。上述“四边形”为凸四边形。
例如,如图4A和图5A所示,上述四边形包括平行四边形。
例如,如图4A和图5A所示,多个发光单元220的至少部分发光单元220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阵列排布,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交。例如,第一方向可以为X方向,第二方向可以为Y方向,但不限于此,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可以互换。例如,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可以垂直,也可以不垂直。例如,发光板200可以包括多个区域,至少一个区域内的发光单元220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阵列排布。例如,第一方向可以为行方向,第二方向可以为列方向,或者,第一方向可以为列方向,第二方向可以为行方向。
例如,沿第一方向设置的多个发光单元220可以等间距排布;沿第二方向设置的多个发光单元220可以等间距排布。例如,沿第一方向排列的发光单元220可以严格沿第一方向排列,即相邻发光单元220的几何中心的顺次连线平行于第一方向。例如,沿第二方向排列的发光单元220可以严格沿第二方向排列,即发光单元220的几何中心的连线平行于第二方向。
例如,沿第一方向排列的相邻两个发光单元220以及与该相邻两个发光单元220在第二方向上分别相邻的两个发光单元220的中心连线构成上述四边形,该四边形的边与第一方向或者第二方向的夹角范围在-20°~20°之间取值。即该四边形的任一边与第一方向或者第二方向的夹角的幅值不超过15°,例如可以为14°,13°,10°,5°,0°等。例如,该四边形的边平行于第一方向或者第二方向。
图5C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示例提供的发光板的局部平面结构示意图。例如,如图5C所示,沿第一方向(如图中所示的X方向)排列的发光单 元220可以为大致沿第一方向排列,即指大致沿第一方向设置发光单元220,这些发光单元220的几何中心的顺次连线可以不是平行于第一方向的直线,而是呈锯齿状的第一折线BL1,第一折线BL1中的任意线段与第一方向的夹角不超过20°,例如为10°-18°。例如,第一折线BL1的任意部分与第一方向的夹角不超过15°,例如为12°-14°,例如为12.5°或13°等。大致沿第一方向设置的多个发光单元220中,相邻的两个发光单元220的几何中心分别位于参考线RLx的不同侧,且大致沿第一方向设置的多个发光单元220中的每个发光单元,其与参考线RLx的最短直线距离可以大致相同,其中,参考线RLx平行于第一方向。
例如,如图5C所示,沿第二方向(如图中所示的Y方向)排列的发光单元220可以为大致沿第二方向排列,即指大致沿第二方向设置发光单元220,这些发光单元220的几何中心的顺次连线并不是平行于第二方向的直线,而是呈锯齿状的第二折线BL2,第二折线BL2中的任意线段与第二方向的夹角不超过20°,例如为10°-18°。例如,第二折线BL2的任意部分与第二方向的夹角不超过15°,例如为12°-14°,12.5°或13°等。大致沿第二方向设置的多个发光单元220中,相邻的两个发光单元220的几何中心分别位于参考线RLy的不同侧,且,且大致沿第二方向设置的多个发光单元220中的每个发光单元,其与参考线RLy的最短直线距离可以大致相同,其中,参考线RLy平行于第二方向。
例如,如图4A和图5A所示,沿第一方向排列的相邻两个发光单元220以及与该相邻两个发光单元220在第二方向上分别相邻的两个发光单元220的中心连线构成上述四边形,该四边形包括的边平行于第一方向或者第二方向。
例如,四边形中,两条边平行于第一方向,另外两条边平行于第二方向。例如,沿第一方向排列的相邻两个发光单元220的中心连线为四边形的一条边。例如,上述四边形可以为矩形或者平行四边形。上述发光单元的中心可以为发光单元的几何中心。上述沿第一方向排列的相邻两个发光单元220可以指沿第一方向排列的两个发光单元220之间没有设置其他发光单元220。上述在第二方向排列的相邻的两个发光单元220可以指第二方向排列的两个发光单元220之间没有设置其他发光单元220。
如图4A和图5A所示,构成四边形的且距离最远的两个发光单元220的彼此靠近的边缘上的两个第一点001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D1。例如,构成 四边形的且距离最远的两个发光单元220的彼此相对的边缘上的两个第一点001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D1。例如,构成四边形且距离最远的两个发光单元220可以为位于四边形对角线的两个端点的两个发光单元220。例如,构成四边形的且距离最远的两个发光单元220之间的第一距离D1小于四边形的对角线的长度。例如,构成四边形的且距离最远的两个发光单元220沿V方向排列,V方向与X方向和Y方向均相交。例如,构成四边形的且距离最远的两个发光单元220的几何中心的连线沿V方向延伸;而构成四边形的且距离最远的两个发光单元220的彼此相对的边缘之间的连线也沿V方向延伸,或与V方向具有±5°以内的夹角。
例如,上述四边形为矩形时,发光单元220沿第一方向的尺寸为w,发光单元220沿第二方向的尺寸为l,在第一方向上排列的相邻两个发光单元220的中心之间的距离可以为a,在第二方向上排列的相邻两个发光单元220的中心之间的距离可以为b;其中,a与b满足a<b。上述w与l满足w<l,则四边形的对角线的长度P为(a
2+b
2)
1/2。
例如,发光单元220被两个第一点001的连线的延长线所截的截线尺寸为L。上述“发光单元220被两个第一点001的连线的延长线所截的截线”可以指两个第一点001的连线的延长线与发光单元220在衬底基板210上的正投影相交的两个点的连线。上述L=w/cos[arctan(b/a)]。第一距离D1=P-L。
可以理解的是,若上述发光单元220的在衬底基板210的正投影的轮廓形状为圆形时,发光单元220被两个第一点001的连线的延长线所截的截线尺寸L,即等于圆形的直径。
例如,如图4A和图5A所示,发光单元220发出的光线中最边缘的光线与平行于衬底基板210的平面之间的夹角为θ,显示面板100与衬底基板210的彼此靠近的表面之间的最小距离D0不小于(D1*tanθ)/2。图4A示意性的示出发光单元220发出的光线中最边缘的光线从发光单元220与衬底基板210接触位置发出,实际产品中,发光单元220发出的光线中最边缘的光线可以从发光单元220中与衬底基板210之间具有较小距离的位置发出。
如图3A和图3B所示,若一扩展光源的发光强度为dI∝cosmα,即其亮度与方向无关,这类发射体称为余弦发光体,或朗伯(J.H.Lambert)发光体,上述按cosα规律发射光通量的规律,称为朗伯余弦定律。式中dI为扩展光表面的每块面元dS沿某方向r的发光强度,α为光源发光方向r与法线n的夹角。 光强分布满足:I
α=I
Ocosmα,I
O为垂直于光源面的法线方向的发光强度分布,m=(-In2)/(Incosα
1/2),即m由α
1/2决定,其中α
1/2定义为发光强度降为法线方向对应的发光强度的一半时的发光方向与法线n的夹角,α
1/2的取值范围在40°~80°;也就是说,若沿法线n方向出射的光线的光强定为1,与法线n的夹角为α
1/2的出射光线的光强为1/2,而出射方向沿与法线n的夹角大于α
1/2的光线,其光强较小。也即,虽然朗伯发光体理论上可以发出无数根光线,与法线n具有不同夹角的光线,其光强不同。
图4B和图4C为不同示例中的发光单元的示意图。例如,如图4B所示,发光单元220包括未封装的发光二极管芯片225,未封装的发光二极管芯片225在平行于衬底基板210的方向上的最大尺寸不大于500微米。
例如,发光单元220为未经封装的发光二极管芯片225,其中发光二极管芯片225为次毫米无机发光二极管(miniLED),未经封装的发光二极管芯片225的厚度可以为70微米~180微米,未经封装的发光二极管芯片225在平行于衬底基板210的方向上的最大尺寸不大于500微米。
例如,未经封装的发光二极管芯片225可以等效为朗伯体发光体,由于未经封装的发光二极管芯片225发出的沿与法线n的夹角大于α
1/2的光线,其光强较小,不在本公开的讨论范围,故本公开实施例将未经封装的发光二极管芯片225的与法线n的夹角为α
1/2的出射光线定义为,未经封装的发光二极管芯片225的最边缘光线,也即发光单元220的最边缘光线。
例如,如图4A和图4B所示,多个发光单元220面向所述显示面板100的一侧设置有保护层223。例如,为了防止发光二极管芯片225在后续制程,例如在发光板200上放置光学膜片或者运输等过程中受到剐蹭和磕碰,可以采用保护层223对发光板200上的多个发光二极管芯片225进行统一保护。例如,多个发光二极管芯片225可以共用同一层保护层223。例如,保护层223可以采用透明材料,如透明硅胶。例如,保护层223远离衬底基板210的表面可以为几乎平坦的表面,从而提高显示装置的良率。
例如,为了减少发光二极管芯片225发出的光在保护层223内发生全反射,保护层223的折射率可以介于发光二极管芯片225的折射率和与保护层223相邻的材料(例如空气)的折射率之间。例如,保护层223的折射率可以在1.2和1.6之间。例如,保护层223的折射率可以在1.3和1.4之间。例如,保护层223的折射率小于1.4。例如,保护层223的折射率可以小于1.5。例如,保 护层223的折射率可以大于1.1。例如,保护层223的折射率可以大于1.2。例如,保护层223的折射率可以大于1.3。例如,保护层223的折射率可以约为1.35。例如,保护层223可以覆盖发光板200上的所有未经封装的发光二极管芯片225,保护层223可以具有平坦或者轻微凹凸的上表面。例如,保护层223的厚度略大于未经封装的发光二极管芯片225的厚度。
例如,如图4C所示,发光单元220包括发光二极管芯片225以及被配置为封装发光二极管芯片225的封装结构224,相邻发光单元220的封装结构224之间设置有间隔。
例如,如图4C所示,发光单元220包括被封装的发光二极管芯片,其中发光二极管芯片225为次毫米发光二极管芯片(miniLED),未经封装的发光二极管芯片225在垂直于衬底基板210的方向上的尺寸可以为70微米~180微米,未经封装的发光二极管芯片225在平行于衬底基板210的方向上的最大尺寸不大于500微米。可以理解的是,被封装后的发光二极管芯片即为发光单元220,被封装后的发光二极管芯片在平行于衬底基板210的方向上的最大尺寸和厚度相较于未经封装的发光二极管芯片225的对应参数均变大,例如发光单元220在平行于衬底基板210的方向上的最大尺寸不大于3毫米,1.5毫米,1毫米,0.5毫米等。每个发光单元220在垂直于衬底基板210的方向上的最大尺寸不大于2毫米,例如,为1毫米,0.75毫米,0.6毫米,0.15毫米,或0.1毫米。
例如,如图4C所示,单个发光二极管芯片225可以被封装为独立器件构成发光单元220后,再放置在发光板200上对应的位置,并与发光板200固定连接。由于未经封装的发光二极管芯片可以认为是朗伯发光体,当该发光二极管芯片被封装后,出光角度范围在+α
1/2至-α
1/2内的光线能够射出,而+α
1/2至-α
1/2以外光线基本会因全反射作用限制于该独立器件中,此时,发光单元发出的光线中的最边缘光线与衬底基板之间的夹角θ即为α
1/2的余角。
例如,如图4B所示,也可以先将发光二极管芯片225放置在发光板200上对应的位置后,再进行封装。在一些示例中,可以通过丝网印刷或者点印的方式,采用透明材料,如透明硅胶,对每个发光二极管芯片进行封装,形成封装结构224,根据封装结构224形状的不同,可以对发光二极管芯片的出光角度进行调制,从而使得发光单元的出光角度发生变化。例如,封装结构的远离衬底基板的表面为曲面,发光单元发出的光线中的最边缘光线的出光角度略大于发光二极管芯片的α
1/2,若α
1/2的取值范围在40°~65°,则发光单元发出的光 线中的最边缘光线的出光角度的取值范围可以在50°~70°。
例如,封装结构224可以在垂直于衬底基板210的方向上具有任何所需的尺寸,例如,小于0.5毫米,在0.1到0.4毫米之间,在0.2到0.4毫米之间,小于0.3毫米,在0.25毫米到0.35毫米之间,在0.15到0.25毫米之间,大约0.2毫米,大约0.3毫米等,封装结构224在平行于衬底基板210的方向上的最大尺寸可以在,例如0.3到2.5毫米之间,0.3到0.7毫米之间,0.8到0.9毫米之间,大于0.5毫米,大于1.0毫米,大于2.0毫米,小于2.0毫米等。封装结构224在平行于衬底基板210的方向上的最大尺寸与其垂直于衬底基板210的方向上的尺寸的比值可以大于,大于3、或在4到6之间,或者小于10等。
例如,被封装为独立器件后,发光二极管芯片在衬底基板正投影的几何中心可以与该独立器件在衬底基板正投影的几何中心重合,但不限于此,发光二极管芯片在衬底基板正投影的几何中心,也可以相对于该独立器件在衬底基板正投影的几何中心存在偏移;发光单元220在垂直于衬底基板210的方向上的厚度H1为被封装后的发光二极管芯片的厚度。
例如,如图4B和图4C所示,发光单元220或发光二极管芯片225通过焊接金属221与衬底基板210上的焊盘222连接。例如,焊接金属221可以包括焊锡。
例如,如图4C所示,封装结构224掺杂色转换材料226。例如,色转换材料226可以包括荧光粉材料或者量子点材料。例如,色转换材料226可以包括将蓝光转换成白光。例如,色转换材料226可以包括将蓝光转换成红光和绿光。
例如,显示面板100以为液晶显示面板。液晶显示面板可以包括阵列基板(未示出)、对置基板(未示出)以及位于阵列基板和对置基板之间的液晶层(未示出)。
例如,阵列基板面向对置基板的一侧可以包括沿一方向延伸的多条栅线和沿另一方向延伸的多条数据线,多条栅线和多条数据线交叉设置以限定阵列排布的多个像素单元,多个像素单元可以排列为像素阵列。每个像素单元可以包括像素电极以及薄膜晶体管,栅线与薄膜晶体管的栅极相连以控制薄膜晶体管的打开或者关闭,像素电极与薄膜晶体管的源漏极之一相连,数据线与薄膜晶体管的源漏极中的另一个相连,数据线通过薄膜晶体管对像素电极输入显示画面所需的电压信号以实现该阵列基板的显示。
例如,对置基板可以为彩膜基板,彩膜基板面向阵列基板的一侧可以设置与像素单元对应的彩膜层以及覆盖栅线和数据线等位于非显示区的结构的黑矩阵。例如,彩膜基板面向阵列基板的一侧还可以设置与像素电极相对设置的公共电极,公共电极被配置为施加公共电压以与像素电极产生驱动液晶层中的液晶分子偏转的电场。液晶分子通过发生偏转以改变液晶层的透过率,从而实现期望灰度图像的显示。
例如,显示面板100还可包括设置在阵列基板远离对置基板的一侧的第一偏光片和设置在对置基板远离阵列基板的一侧的第二偏光片。第一偏光片包括沿DI1方向延伸的透光轴并使入射到其中的背光沿着DI1方向偏振。第二偏光片包括沿DI2方向延伸的透光轴并使入射到第二偏光片的光沿着DI2方向偏振。例如,第一偏光片的透光轴和第二偏光片的透光轴彼此垂直。
可以理解的是,如图4A和图5A所示,构成上述四边形的四个发光单元220可以电连接,例如可以相互串联或者相互并联,或者两两串联后再并联。但不限于此,构成上述四边形的四个发光单元220中的部分发光单元220可以没有电连接关系,本公开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例如,显示装置还包括位于光扩散结构300与显示面板100之间色转换层。例如,显示装置可以设置色转换层和色转换材料之一。例如,具有单一出光颜色的发光单元220搭配色转换层034(图16所示),可实现白光出射,再配合被动式显示面板,可以实现全彩色画面显示。例如,当发光单元220发出蓝光时,色转换层可包括荧光体层(例如,黄色荧光体材料或其他光致发光材料层),该荧光体层能够将入射的蓝光转换为其他颜色的光。发光单元220可发射具有任何合适颜色的光,例如,发光单元220可发射单一颜色的光,如蓝色、红色、绿色等。
例如,衬底基板210可以为印刷电路板(PCB板)或者制作有线路的玻璃、塑料、聚酰亚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例如,控制电路通过发光板200上的线路控制发光单元220,从而实现有助于改善在像素阵列上显示的图像的动态范围的局部调光方案。
例如,每个发光单元220可以包括p电极、p型半导体层、n电极、n型半导体层以及发光层,空穴和电子分别从n电极和p电极注入n型半导体层和p型半导体层,并在发光层复合,表现以光子的形式释放能量,发光波长取决于发光材料的禁带宽度。
图5B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示例提供的发光板的局部平面结构示意图。图5B所示发光板与图5A所示发光板的区别在于发光单元220的排布,图5A所示发光单元220中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垂直,图5B所示发光单元220中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之间的夹角为钝角。
例如,图5A和图5B示意性的示出多个发光单元220是沿任意方向等间距排布的,但不限于此,至少部分区域的发光单元220在某一方向还可以是非等间距排布的。
例如,如图5B所示,上述四边形不是矩形时,发光单元220沿第一方向的尺寸为w,发光单元220沿第二方向的尺寸为l,在第一方向上排列的相邻两个发光单元220的中心之间的距离可以为a,在与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三方向上排列的相邻两个发光单元220的中心在第三方向上的距离可以为b;其中,a与b满足a<b。上述w与l满足w<l,则四边形的对角线的长度P为(a
2+b
2+2*a*b*cosβ)
1/2。
例如,发光单元220被两个第一点001的连线的延长线所截的截线尺寸为L。上述“发光单元220被两个第一点001的连线的延长线所截的截线”可以指两个第一点001的连线的延长线与发光单元220在衬底基板210上的正投影相交的两个点的连线。上述L=w/cosβ。第一距离D1=P-L。
可以理解的是,若上述发光单元220的在衬底基板210的正投影的轮廓形状为圆形时,发光单元220被两个第一点001的连线的延长线所截的截线尺寸L,即等于圆形的直径。
例如,如图4A和图5A所示,沿V方向排列的相邻两个发光单元220发出的光线中,最边缘的光线交汇作为该相邻两个发光单元220的混光点M。
例如,显示面板100与衬底基板210的彼此靠近的表面之间的最小距离D0不小于相邻两个发光单元220的混光点M与衬底基板220面向显示面板100一侧的距离,即(D1*tanθ)/2,其中θ=90°-α
1/2。
通过将显示面板与衬底基板之间的距离设置为大于混光点M与衬底基板之间的距离,可以使得相邻发光单元发出的光线在入射到显示面板之前进行混光,以防止产生灯影的问题。例如,如图4A和图5A所示,上述混光点M的位置与发光单元220的尺寸、相邻发光单元之间的第一距离D1以及发光单元220发出的光线中的最边缘光线与衬底基板之间的夹角θ均有关。例如,除上述相邻两个发光单元220发出的光线交汇形成混光点外,沿V方向排列的非相 邻两个发光单元220(例如这两个发光单元220之间还设置有一个或多个发光单元220)发出的光线也可能交汇形成混光点。
例如,如图2所示,显示装置还包括光学膜片30、背框43、胶框45、支撑框48以及后壳44。胶框45被配置为支撑显示面板100。发光板200以及光学膜片30设置在显示面板100的非显示侧,胶框45被配置为支撑显示面板100的支撑部分位于光学膜片30与显示面板100之间,光学膜片30位于发光板200与显示面板100之间,光学膜片30被配置为至少对发光板20出射的光线进行方向调制。光学膜片30可以包括多个膜层,如光扩散结构、色转换层、棱镜层等膜层。例如,光扩散结构的厚度可以为1.5毫米。光学膜片30与发光板20之间设置有支撑框48,支撑框48被配置为支撑光学膜片30。例如,图2示意性的示出光扩散结构与发光板20之间存在间距,该间距可以为7毫米。发光板20包括衬底22以及设置在衬底22面向光学膜片30一侧的发光单元21,发光板20被配置为向显示面板10提供背光。衬底22可以包括驱动电路以及反射膜等结构。衬底22的厚度可以为1.27毫米。发光板20和支撑框48设置在背框43上。
图6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中的一示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局部截面结构示意图。例如,如图6所示,显示装置还包括位于发光板200与显示面板100之间的光扩散结构300。
例如,光扩散结构300可以仅包括一个扩散层,也可以包括两个及以上的扩散层,两个及以上扩散层相互之间可以用胶粘剂(如压敏粘合剂)粘合。例如,胶黏剂可以具有扩散性质以提高光扩散结构的扩散效果。例如,上述可以将两个及以上的扩散膜(层)压在一起以形成整体膜。但本公开实施例不限于此,光扩散结构包括的多层膜层也可以不是相互粘合的,例如,光扩散结构包括的两侧膜层之间可以夹设其他光学膜片(如棱镜)。
例如,如图6所示,显示装置可以为大尺寸显示装置。例如,大尺寸显示装置中,上述θ的取值范围在20°-30°之间,上述第一距离D1与上述L满足D1/L为3~10。例如,大尺寸显示装置的显示面的对角线的长度可以大于30英寸,具体地,如32英寸,34英寸等;大尺寸显示装置包括监视器,台式机,电视机等产品。上述相邻发光单元220之间的距离可以指相邻发光单元220的彼此靠近的边缘之间的距离。上述“一个发光单元220的尺寸”可以指该发光单元220在平行于衬底基板的方向上的最大尺寸。例如,上述θ可以为20°,或 者25°,或者30°。例如,D1/L的值可以为5~8。例如,D1/L的值可以为4~7。
例如,该大尺寸显示装置的显示面的长度和宽度分别为DL和DW,用户观看该大尺寸显示装置的最佳观看距离可以在3DW与5DW之间。可以理解的是,显示装置的尺寸越大,其最佳观看距离越大,同时,对于其整体厚度的要求相对较低。此外,考虑显示装置的成本,显示装置中发光板包括的发光单元220的数目并不会按照显示装置的尺寸变化成比例增加,因此,大尺寸显示装置中发光板上的发光单元220的排布密度相对较小,即相邻发光单元220之间的距离,如第一距离D1可以相对较大。
例如,如图6所示,相邻两个发光单元220发出的光线的混光点为第一混光点M1,第一混光点M1与衬底基板210之间的距离为(D1*tanθ)/2,上述距离可以称为一级混光距离,第一混光点M1的位置产生了一级混光。
例如,如图6所示,发光单元220在被两个第一点的连线的延长线所截的截线的尺寸为L,沿V方向,第N个发光单元220与第(N+2)个发光单元220发出的光线的混光点为第二混光点M2,第二混光点M2与衬底基板210之间的距离为[(2*D1+L)*tanθ]/2,上述距离可以称为二级混光距离,第二混光点M2的位置产生了二级混光;沿V方向,第N个发光单元220与第(N+3)个发光单元220发出的光线的混光点为第三混光点M3,第三混光点M3与衬底基板210之间的距离为[(3*D1+2L)*tanθ]/2,上述距离可以称为三级混光距离,第三混光点M3的位置产生了三级混光。上述N为大于零的正整数。可以理解的是,沿任一方向传播的光线,其光强反比于距离的平方,三级混光点M3相对于二级混光点M2到衬底基板210的距离较大,而二级混光点M2相对于一级混光点M1到衬底基板210的距离较大,因此一级混光点M1处的混光效果较好。
例如,如图6所示,光扩散结构300在垂直于衬底基板210的方向(如图中所示的Z方向)上的厚度小于(D1*tanθ)/2,光扩散结构300与发光板200间隔设置,光扩散结构300面向发光板200一侧表面与发光单元220面向衬底基板210的表面之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D2,第二距离D2满足:(D1*tanθ)/2<D2<[(3*D1+2L)*tanθ]/2。
例如,在光扩散结构300的厚度小于(D1*tanθ)/2时,光扩散结构300的厚度小于上述一级混光距离,如果光扩散结构300与发光板200之间没有设置一定间隔,光扩散结构300中没有发生上述一级混光,则容易产生灯影。例 如,光扩散结构300的厚度H2可以为3毫米,而(D1*tanθ)/2大于3毫米。通过对光扩散结构300与发光板200之间的第二距离的值进行设置,可以使得相邻发光单元220发出的光线在入射到光扩散结构300之前出现一级混光,但还没有出现三级混光,从而在实现较好匀光效果的同时,避免显示装置具有较大的厚度。
图7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中的一示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局部截面结构示意图。例如,如图7所示,显示装置还包括位于发光板200与显示面板100之间的光扩散结构300。图7所示显示装置中的光扩散结构300可以与图6所示光扩散结构300具有相同的特征,在此不再赘述。
例如,如图7所示,显示装置可以为小尺寸显示装置。例如,小尺寸显示装置中,上述θ的取值范围在10°-25°之间,上述第一距离D1与上述L满足D1/L为5~11。例如,小尺寸显示装置的显示面的对角线的长度可以在7~27寸之间,具体地,可以为7.9英寸、8英寸、9英寸、9.7英寸、10.9英寸、12.9英寸、27英寸等,小尺寸显示装置包括掌上电脑,平板电脑,笔记本等产品。上述相邻发光单元220之间的距离可以指相邻发光单元220的彼此靠近的边缘之间的距离。上述“一个发光单元220的尺寸”可以指该发光单元220在平行于衬底基板的方向上的最大尺寸。例如,上述θ可以为10°,或者15°,或者20°,或者25°。例如,D1/L的值可以为6~10。例如,D1/L的值可以为7~8。
例如,如图7所示,光扩散结构300在垂直于衬底基板210的方向上的厚度大于(D1*tanθ)/2,光扩散结构300与至少部分发光单元220直接接触。上述直接接触可以指两者之间没有设置间隔。上述直接接触还可以指光扩散结构300与发光单元220的封装结构的表面直接接触。
例如,在光扩散结构300的厚度大于(D1*tanθ)/2时,光扩散结构300的厚度大于上述一级混光距离,光扩散结构300中可以实现一级混光,光扩散结构300与发光单元220可以直接接触设置,也会具有较好的匀光效果,灯影问题出现的概率较低。例如,发光单元220在垂直于衬底基板210的方向上的厚度为H1,光扩散结构300的厚度H2满足:[(D1*tanθ)/2-H1]≤H2≤5mm。例如,厚度H2满足H2≤4mm,或者H2可以不大于3毫米。
本公开中,针对不同尺寸的显示装置的发光板中相邻发光单元之间的距离以及发光单元的扩散角,设置光扩散结构的位置以及光扩散结构的厚度,可以在使得显示装置具有较薄厚度的同时实现较好的高动态光照渲染(HDR)效果。
图8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示例提供的发光板的局部平面结构示意图。例如,如图8所示,发光板200包括第一区201和位于第一区201的边缘的第二区202。例如,第二区202可以为发光板200的边角区。例如,显示面板的显示区的形状可以为圆角矩形,发光板200的发光区中与显示区边角对应区域也适配为圆角,第二区202可以为四个圆角所在区域。例如,位于发光板边缘区域的发光单元的排列规律可以根据显示面板显示区边缘区域的形状而定。例如,发光板的形状可以与显示面板的形状为相似形甚至为全等图形,当然也可以为不同形状。
例如,如图8所示,位于第一区201的发光单元220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阵列排布,位于第一区201的发光单元220中构成的各个四边形203中相邻设置且距离最远的两个发光单元220之间的距离可以均相等。但本公开实施例不限于此,第一区中不同四边形中距离最远的两个发光单元之间的距离也可以不相等。
例如,位于第二区202的发光单元220中的至少部分发光单元220的排列规律与位于第一区201的发光单元220的排列规律不同。例如,第二区202存在相邻两个发光单元220没有沿上述第一方向(如X方向)、第二方向(如Y方向)或者四边形的对角线(如V方向)排列的排布情况。
例如,如图8所示,第二区202中,一个发光单元220和与其相邻的任一发光单元220的中心连线经过该两个发光单元220的彼此靠近的边缘上的两个第二点002,两个第二点002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一距离D1。
例如,第二区202中,两个第二点002之间的距离与第一距离D1的比值为0.6~0.9。例如,例如,第二区202中,两个第二点002之间的距离与第一距离D1的比值为0.7~0.8。
例如,如图8所示,第二区202中,一个发光单元220和与其相邻的任一发光单元220的彼此相对的边缘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一距离D1。例如,第二区202中,一个发光单元220和与其相邻的任一发光单元220的彼此靠近的边缘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一距离D1。例如,第二区202中的发光单元220,包括紧邻发光板边缘的三个发光单元220的四个发光单元220构成的四边形204中,相邻设置且距离最远的两个发光单元220的彼此相对的边缘之间的距离D3小于第一距离D1。
例如,如图8所示,发光板200的边角区域(如第二区202)的发光单元 220位置排布可以与非边缘区域(如第一区201)的发光单元220位置排布不同,如位于发光板边角区域的最相邻的四个发光单元220与非边缘区域的最相邻的四个发光单元220的排布方式略有差异,即位于最边角处的一个发光单元220-1的位置向靠近其他三个发光单元220的方向移动。上述最相邻的四个发光单元220可以指2*2阵列排布的四个发光单元。
例如,图8所示的发光板中发光单元的排布方式适用于图6和图7所示示例中的显示装置。
图9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示例提供的发光板的局部平面结构示意图。例如,如图9所示,发光板200包括多个发光单元行2201,每个发光单元行2201包括至少两个沿第一方向排布的发光单元220,多个发光单元行2201沿与第一方向垂直的方向排列。例如,与第一方向垂直的方向可以为第二方向,也可以为其他方向。
例如,如图9所示,位于最边缘的发光单元行2201和与其紧邻的发光单元行2201中的四个发光单元220构成的四边形205,四边形205中相邻设置且距离最远的两个发光单元220之间的第一距离D1小于其他相邻两行发光单元行2201中的相邻设置且距离最远的两个发光单元220之间的第一距离D1。
例如,如图9所示,以Y方向所指的方向为向上,则最后一行(或第一行)发光单元行2201和倒数第二行(或第二行)发光单元行2201中的最相邻的四个发光单元220与中间区域(即为除上述四行发光单元行2201以外的区域)的相邻两行发光单元行2201中的最相邻的四个发光单元220的排布方式略有差异,如最后一行(或第一行)发光单元行2201与倒数第二行(或第二行)发光单元行2201之间的行间距小于中间区域的任意相邻发光单元行2201之间的行间距。这里的行间距可以指相邻两行发光单元的彼此靠近的边缘之间的距离。上述最相邻的四个发光单元220可以指2*2阵列排布的四个发光单元。
本公开实施例不限于此,例如,发光板包括多个发光单元列,每个发光单元列包括至少两个沿第二方向排布的发光单元,多个发光单元列沿与第二方向垂直的方向排列,位于最边缘的发光单元列和与其紧邻的发光单元列中的两个发光单元之间的第一距离小于其他相邻两列发光单元行中的两个发光单元之间的第一距离。例如,与第二方向垂直的方向可以为第一方向,也可以为其他方向。
例如,最后一列(或第一列)发光单元列和倒数第二列(或第二列)发光 单元列中的最相邻的四个发光单元与中间区域(即为除上述四列发光单元列以外的区域)的相邻两列发光单元列中的最相邻的四个发光单元的排布方式略有差异,如最后一列(或第一列)发光单元列与倒数第二列(或第二列)发光单元列之间的行间距小于中间区域的任意相邻发光单元列之间的列间距。这里的列间距可以指相邻两列发光单元的彼此靠近的边缘之间的距离。上述最相邻的四个发光单元可以指2*2阵列排布的四个发光单元。
例如,图9所示的发光板中发光单元的排布方式适用于图6和图7所示示例中的显示装置。
显示面板包括多个像素单元,相邻像素单元之间的间距可以根据人眼分辨极限进行设定。人眼的分辨极限与观看距离有关系。例如,显示面板中有且只有相邻的两个像素单元呈现白色时,当人眼在位于距显示面板的距离为1米的位置观看时,两个像素单元之间的距离至少为0.291mm(2*1000mm*tan(1’/2/60)°=0.291mm)时,才能被人眼分辨清楚;当人眼在位于距显示面板的距离为2米的位置观看时,两个像素单元之间的距离至少为0.582mm时,才能被人眼分辨清楚。当上述两个像素点之间的间距小于相应的距离时,这两个像素单元会被视为一点或者一条线段,无法被分辨。
因此,对于显示装置,相邻两个像素单元之间的最小间距应当满足至少在最佳观看距离下,能被人眼分辨。相邻两个像素单元之间的间距应当不小于(D*1.22*λ)/d,其中,D为显示装置的显示面的被观看距离,λ为人眼最敏感的光的波长,d为人眼的瞳孔直径,显示面板的显示面的长度为L0,宽度为W,D在3W和5W之间取值。
对于采用本公开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发光板作为背光源的显示装置,理想情况下,发光板上的每个发光单元可以与一个像素单元对应并提供背光,然而实际产品中,考虑成本和工艺良率,通常先将发光板上的多个发光单元进行分组,例如每2*2个发光单元串联连接作为一发光单元组,同一发光单元组中的多个发光单元串联连接,如还可以是并联或者串并结合的方式连接。每个发光单元组对应数个或数十个,甚至数百个、数千个像素单元,为其提供背光,相应地,相邻发光单元组的中心之间的间距△y也不小于(D*1.22*λ)/d,相应地,每个发光单元组所占据区域的长度和宽度中的任一个均不小于(D*1.22*λ)/d。
例如,沿显示面板的显示面的长边(上述长度为L0的边)的延伸方向(如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之一)排列的发光单元组的数量K小于L0/△y,沿显示 面板的显示面的短边(上述长度为W的边)的延伸方向(如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的另一个)排列的发光单元组的数量J小于W/△y。
例如,显示面板包括的像素单元的分辨率为P*Q,发光板包括K*J个发光单元组,P可以被K整除,Q可以被J整除。
例如,如图4A至图9所示,任意两个相邻发光单元220的中心连线经过该任意两个发光单元220的彼此靠近的边缘上的两点之间的距离不小于位于发光板200的最边缘的发光单元220与发光板200的边沿之间的最小距离。
例如,任意两个相邻发光单元220彼此相对的边缘之间的距离不小于位于发光板200的最边缘的发光单元220(如图8所示发光单元220-1)与发光板200的边沿之间的最小距离,从而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显示面板的显示区的四周亮度低于中心区域亮度。
图10A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示例提供的发光板的平面示意图。例如,如图6和图10A所示,在光扩散结构300与发光板200之间存在间距时,发光板200与光扩散结构300之间设置有多个支撑部400。例如,图2所示显示装置中的光学膜片30与发光板200之间设置有多个支撑部400。支撑部400可以被配置为重定向来自发光单元220出射的光以更多地朝向显示面板的正视角出射。支撑部400的形状可以具有任何所需的形状,图中示出仅是示例性的,例如其平行于衬底基板210的截面形状为圆形或多边形,和/或,具有圆滑的上表面。
例如,在显示装置的发光板200平行于地面放置时,支撑部400被配置为支撑光扩散结构300。例如,在垂直于衬底基板210的方向,支撑部400的厚度可以等于光扩散结构300与衬底基板210之间的距离,即第二距离D2。
例如,支撑部400在垂直于衬底基板210的方向上的厚度小于第二距离D2。在显示装置进行组装运输时,光扩散结构由于重力作用而不可避免地会与支撑部相互接触。例如,在显示装置处于使用状态时,发光板以及显示面板等结构不再平行于地面放置,例如竖直放置,考虑各层之间的热膨胀系数,支撑部的高度可以比上述第二距离D2小1-2mm。
例如,如图6和图10A所示,对多个支撑部400进行连线,至少构成平行于衬底基板210的第一多边形401和第二多边形402,其中,第二多边形402围绕第一多边形401。例如,第一多边形401与第二多边形402的形状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上述“对多个支撑部400进行连线”可以指对多个支撑部400 在衬底基板210上的正投影的几何中心沿顺时针或逆时针依次连线。
例如,如图6和图10A所示,第一多边形401包括多条第一对角线4011,第二多边形402包括多条第二对角线4021,多条第一对角线4011的至少两条经过发光板200的几何中心O,和/或,多条第二对角线4021的至少两条经过发光板200的几何中心O。
将显示装置整体进行组装装配以及出货时,显示装置可以处于平躺状态,此时发光板位于光扩散结构面向地的一侧,光扩散结构会因重力导致中心位置比四周位置低,由此,通过对支撑部的位置进行设定,有利于缓解光扩散结构中心位置比四周位置低的问题。
例如,对应于光扩散结构300中心区域的支撑部400的密度可以大于对应于光扩散结构300的边缘区域的支撑部400的密度。
例如,如图6和图10A所示,光扩散结构300包括多个膜层。例如,光扩散结构300可以包括第一光扩散层301和第二光扩散层302。
例如,对于包括背光源的不同尺寸的显示装置,背光源包括设置有多个发光单元的发光板、光扩散结构等结构。光扩散结构可以包括两层光扩散层,如第一光扩散层和第二光扩散层。例如,第一光扩散层301和第二光扩散层302之一可以为粒子性扩散板,第一光扩散层301和第二光扩散层302的另一个可以为表面带有微结构的扩散膜。例如,第二光扩散层302的厚度小于第一光扩散层301的厚度。但不限于此,光扩散结构可以包括三层或更多层光扩散层。
例如,粒子性扩散板可以指在基材中加入化学颗粒作为散射粒子,使光线在经过散射层时不断的在两个折射率相异的介质中发生折射、反射与散射,以此产生光学扩散的效果。例如,粒子性扩散板的厚度可以为1.5mm、2mm、2.5mm或者3mm,厚度越大,匀光效果越好但亮度损失越大。上述基材可以包括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碳酸酯(PC)、聚苯乙烯(PS)以及聚丙烯(PP)等。
例如,表面带有微结构的扩散膜可以通过压印工艺,在基材的表面形成周期性阵列排布的微型特征结构,能够使光线经过微型特征结构时发生不同方向的折射,改变光的行进路线,使得入射光充分散射,实现更柔和、均匀的照射效果,该扩散膜的厚度一般在90-100μm。上述基材可以包括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碳酸酯(PC)、聚苯乙烯(PS)以及聚丙烯(PP)等。
例如,多个膜层中任一个的面积为S0,第一多边形401的面积为S1,S0 与S1满足:S0/S1≥16。通过调整光扩散结构和第一多边形的面积比,可以使得支撑部对光扩散结构的中心区域起到较好的支撑效果。
例如,膜片302的面积可以为293560平方毫米,第一多边形401的面积可以为17873平方毫米。例如,膜片302的面积可以为46818平方毫米,第一多边形401的面积可以为2772平方毫米。
例如,如图6和图10A所示,第二多边形402的面积为S2,S0与S2满足:S0/S2≥2。通过调整光扩散结构和第二多边形的面积比,可以调整支撑部与光扩散结构的相对位置关系,使得支撑部对光扩散结构的边缘区域起到较好的支撑效果。
例如,膜片302的面积可以为293560平方毫米,第二多边形402的面积可以为144810平方毫米。例如,膜片302的面积可以为46818平方毫米,第二多边形402的面积可以为17728平方毫米。
图11为包括图6和图10A所示发光板的显示装置的示意图。图11仅示意性的示出显示面板和发光板的层叠图。例如,如图6、图10A以及图11所示,显示面板100的平行于衬底基板210的平面形状为四边形,显示面板100包括两条长边LE和两条短边SE,长边LE与短边SE交替连接。
例如,如图6、图10A以及图11所示,多条第一对角线4011中长度最长的一条第一对角线4011与平行于长边LE的直线(例如平行于X方向的直线)之间的夹角为第一夹角θ
1,第一夹角θ
1为多条第一对角线4011与上述直线之间的多个夹角中最小的一个。
例如,如图6、图10A以及图11所示,多条第一对角线4011中长度最短的一条第一对角线4011与上述直线之间的夹角为第二夹角θ
2,第二夹角θ
2为多条第一对角线4011与上述直线之间的多个夹角中最大的一个。第一多边形在平行于显示面板的长边的方向的尺寸大于第一多边形在平行于显示面板的短边的方向的尺寸,显示面板长边方向的形变相对较大,根据力的有限元分析,通过调整支撑柱的位置、间距以及密度,有利于支撑部对光扩散结构以及显示面板的支撑。
例如,如图10A所示,发光板200包括多个子发光板2001,每个子发光板2001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支撑部400。例如,由于发光板200的尺寸和显示面板100的尺寸几乎相同,在采用PCB板作为发光板200的衬底基板210时,受PCB板材料本身特性和工艺制程的限制,在大尺寸显示装置中,无法采用 一整块PCB板作为发光板200的衬底基板,因此需要采用多块拼接的方式。例如,发光板200的衬底基板210还可以选用玻璃,对于大尺寸的显示装置,虽然可以采用一整块玻璃作为发光板的衬底基板,但是考虑发光二极管绑定工艺良率、维修便捷性以及成本等因素,衬底基板也会选择采用多块玻璃拼接的方式。
例如,发光板200可以包括六块子发光板2001,六块子发光板2001可以排列为2*3阵列或者3*2阵列。例如,每个子发光板2001的尺寸可以为331.85mm*393mm。例如,每个子发光板2001的尺寸可以为131.6mm*354.4mm。例如,发光板200可以包括第一子发光板2001-1、第二子发光板2001-2、第三子发光板2001-3、第四子发光板2001-4、第五子发光板2001-5以及第六子发光板2001-6。
例如,每个子发光板2001面向光扩散结构300的一侧设置有多个预留位2002,每个子发光板2001上的至少一个预留位2002中设置有支撑部400。例如,每个子发光板2001上设置的预留位2002的数量大于每个子发光板2001上设置的支撑部400的数量。
例如,不同子发光板2001上设置的多个预留位2002的数量以及相对位置关系均相同,以方便对支撑部进行设置以及子发光板的批量生产。例如,第一子发光板2001-1上设置的预留位2002与第四子发光板2001-4上设置的预留位2002数量相同,且相对于沿X方向的中心线轴对称分布。例如,第一子发光板2001-1上设置的预留位2002与第六子发光板2001-6上设置的预留位2002数量相同,且相对于几何中心呈中心对称分布。
图10A示意性的示出第一多边形401的形状为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四个端点位置设置了支撑部400。但不限于此,位于第一多边形401任一边上的预留位2002也可以设置支撑部,以进一步增加支撑部的支撑力。
例如,如图10A所示,与几何中心O之间的距离相同且距离最小的至少两个支撑部400分别位于不同子发光板200上,且该至少两个支撑部400构成第一多边形4011的至少一个顶点。例如,上述与几何中心O距离相同且距离最小的至少两个支撑部400可以包括相对于几何中心O呈中心对称分布的两个支撑部400。例如,上述至少两个支撑部400可以包括位于第一多边形4011的顶点的支撑部400,也可以包括位于第一多边形4011的边上的支撑部400。通过调整与几何中心距离较近的支撑部位于不同子发光板上,可以起到支撑部 的分散支撑效果,在对光扩散结构起到较好支撑作用的同时,可以节省支撑部的数量。
例如,与几何中心O之间的距离相同且距离最小的至少两个支撑部400可以为位于第一多边形401的长度最短的第一对角线4011的两端点上的两个支撑部400,两个支撑部400相对于几何中心O呈中心对称分布。
例如,如图10A所示,每个子发光板2001上设置的至少一个支撑部400构成第二多边形402的顶点。例如,每个子发光板2001上可以设置多个支撑部400,每个子发光板2001上设置的支撑部400可以包括位于第二多边形402的顶点上的支撑部400,也可以包括位于第二多边形402的边上的支撑部400。
以图6所示的发光板200中的发光单元220为图9所示排列为例,但不限于此,还可以为图8所示排列。例如,如图6、图9以及图10A所示,构成四边形203的四个发光单元220组成一发光单元组2200,支撑部400位于相邻发光单元组2200之间,从而减小支撑部对各发光单元组中发光单元的光效产生影响。
例如,图2所示的背框43可以保护、支撑发光板200,或者具有一定的散热功能。例如,发光板200还可以包括多个螺丝孔,该螺丝孔中可以设置被配置为固定衬底基板210和背框的螺丝。例如,上述螺丝孔可以分布在相邻发光单元组之间,从而减小螺丝孔对各发光单元组中发光单元的光效产生影响。
例如,如图10A所示,预留位2002包括贯穿衬底基板210的通孔。例如,每个预留位2002的面积与每个螺丝孔的面积之比可以为0.9~1.1。例如,每个预留位2002的面积与每个螺丝孔的面积相等。每个预留位2002的面积可以为14.56平方毫米,每个螺丝孔的面积可以为14.522平方毫米。通过将预留位的通孔面积与螺丝孔的通孔面积设置为基本相等,可以便于安装时区分不同孔位,提高效率和良率;还可以减小因不同孔位面积不同对发光单元组的光效产生影响的差异。
例如,螺丝孔可以为圆形通孔。例如,预留位包括的贯穿通孔可以为竖向椭圆状通孔。这里的竖向可以指平行于显示面板的短边的方向。例如,衬底基板还可以设置定位孔,定位孔可以包括横向椭圆状通孔以及圆形通孔。这里的横向可以指平行于显示面板的长边的方向。
例如,如图10A所示,多个子发光板2001沿第一方向(如图10A所示的X方向)和第二方向(如图10A所示的Y方向)阵列排布,多个子发光板2001 上的至少部分结构相对于发光板200的几何中心O呈中心对称分布。
例如,多个子发光板2001上的支撑部400相对于发光板200的几何中心O呈中心对称分布。例如,第三子发光板2001-3上的支撑部400与第四子发光板2001-4上的支撑部400相对于发光板200的几何中心O呈中心对称分布。例如,例如,第一子发光板2001-1上的支撑部400与第六子发光板2001-6上的支撑部400相对于发光板200的几何中心O呈中心对称分布。例如,第二子发光板2001-2上的支撑部400与第五子发光板2001-5上的支撑部400相对于发光板200的几何中心O呈中心对称分布。
图10B为图10A所示子发光板未设置发光单元的一侧的示意图。例如,如图10B所示,每个子发光板2001的未设置发光单元的一侧(如背面)上设置有驱动电路610,多个子发光板2001上的多个驱动电路610相对于发光板200的几何中心O呈中心对称分布,从而可以尽量减小不同驱动电路中走线长度差异。
例如,显示装置还包括转换器(converter)630和时序控制器(TCON)620,时序控制器620用于生成并向转换器630提供驱动控制信号,转换器630用于将驱动控制信号转化并分为多路控制信号提供给每个子发光板2001上的驱动电路610,由驱动电路610再将对应每个发光单元组的信号进行准确分发。例如,每个子发光板2001上的驱动电路610均与该转换器630电连接,通过将多个子发光板相对于几何中心呈中心对称分布,有利于转换器以及各子发光板上驱动电路的位置设置,尽量减小连接走线长度差异,以避免走线上产生较大的信号延迟。每个子发光板2001上至少包括一个驱动电路610,驱动电路610可以为集成电路、柔性电路板、覆晶薄膜、可编程逻辑阵列、薄膜晶体管及其组合等。
图12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示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局部截面结构示意图,图13A为图12所示显示装置中的反射膜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12中的反射膜为沿图13A所示BB’线所截的截面。图12所示发光板200与光扩散结构300之间的距离可以与图6所示显示装置中的发光板200与光扩散结构300之间的距离相同。例如,如图12所示,显示装置还包括位于衬底基板210与光扩散结构300之间的反射膜500。图12所示显示面板100、光扩散结构300以及发光板200可以与图6所示显示装置中的显示面板100、光扩散结构300以及发光板200具有相同的特征,在此不再赘述。
例如,如图12和图13A所示,反射膜500包括多个第一开口501,多个第一开口501被配置为暴露多个预留位的至少部分预留位。例如,第一开口501被配置为穿过支撑部400。
例如,如图12和图13A所示,反射膜500还包括多个第二开口502,多个第二开口502被配置为暴露多个发光单元220的至少部分发光单元220。
例如,反射膜500还包括被配置为暴露螺丝孔的开口,以及被配置为暴露定位孔的开口等;反射膜500也可以覆盖螺丝孔、定位孔等避免其暴露可以根据实际产品进行设置,本公开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例如,反射膜500的多个开口仅暴露发光单元220以及必须暴露的预留位、螺丝孔等结构,可以尽量提高反射膜的整体反射率。
例如,如图13A所示,反射膜500包括两个子反射膜510和520,且两个子反射膜510和520之间设置有间隙,从而为反射膜受热膨胀预留间隙。例如,两个子反射膜之间的间隙可以单独贴附反射条700。例如,如图10A和图13A所示,第一子发光板2001-1、第四子发光板2001-4、第二子发光板2001-2的一部分以及第五子发光板2001-5的一部分上贴附子反射膜510,第三子发光板2001-3、第六子发光板2001-6、第二子发光板2001-2的另一部分以及第五子发光板2001-5的另一部分上贴附子反射膜520。
例如,反射膜500可以包括多层,例如,反射膜500可以包括设置在衬底基板210上的白色油墨和/或反射片。例如,白色油墨可以在绑定发光单元和安装支撑部之前采用图案化工艺制作,反射片可以在安装固定发光单元支撑部之后,通过贴附的方式设置在发光板上。例如,反射条700的材料可以与反射膜的材质相同。
例如,反射膜500可以尽量遮挡发光板200上的测试点,如测试点可以用于测试发光单元的电学性能等特性。
图13B为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示例中的反射膜的示意图。如图13B所示,反射膜500包括两个子反射膜510和520,且两个子反射膜510和520部分交叠设置。图13B所示两个子反射膜除相对位置关系与图13A所示两个子反射膜除相对位置关系不同外,图13B所示反射膜可以与图13A所示反射膜具有相同的特征,在此不再赘述。
图14A为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一种支撑部的结构图;图14B为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另一种支撑部的结构图;图14C为根据本公开的一些 实施例的又一种支撑部的结构图;图14D为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又一种支撑部的结构图;图15A为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又一种支撑部的结构图;图15B为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又一种支撑部的结构图。
例如,如图14A所示,支撑部400包括设置于反射膜的第一开口内的底座1313,以及位于底座1313远离衬底基板一侧且与底座1313连接的第一主体部1314。
通过将支撑部400的底座1313安装在反射膜的第一开口内,可以限制支撑部400沿平行于衬底基板所在平面的方向的位移,保证支撑部400在平行于衬底基板的方向上分布的均匀性,从而减小支撑部400所支撑的光扩散结构包括的光学膜片的不同区域的形变量差异,提高光学膜片的表面平坦度,以保证其光学性能。支撑部400的第一主体部1314用于支撑光学膜片,以减小光学膜片受力而产生的形变量。
例如,如图14A所示,底座1313远离第一主体部1314的一面为第一底面1311,底座1313的与第一主体部1314相连接的一面为第一顶面1315,第一主体部1314的与底座1313相连接的一面为第二底面1312,第二底面1312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覆盖第一顶面1315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使底座1313与第一主体部1314形成台阶面。底座1313沿垂直于衬底基板的方向的厚度小于或等于反射膜的第一开口的深度。
例如,通过第一底面1311与第二底面1312组成的台阶面,使第一底面1311与发光板上某一膜层的表面相抵,第二底面1312与反射膜的表面相抵,以对支撑部400进行限位,调整支撑部400的安装高度,从而可提高各支撑部400的安装高度的均一性,使得各支撑部400对光学膜片的相应区域的支撑高度大致相等,光学膜片的不同区域的形变量大致相等,有利于提高光学膜片的表面平坦度,以保证其光学性能。
例如,支撑部400的第二底面1312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覆盖相应第一开口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使得支撑部400的第二底面1312可以遮挡第一开口,可避免由于反射膜中设置第一开口而导致反射膜的反射面积减小,从而避免影响发光板的整体的出光效率,以及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
例如,沿衬底基板的厚度方向Z,且由底座1313指向第一主体部1314的方向U,第一主体部1314沿平行于衬底基板所在平面的方向S的截面的面积逐渐减小。
通过上述设置方式,在第一主体部1314的第二底面1312的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减小第一主体部1314的体积,从而减小支撑部400的第一主体部1314对光线的阻挡作用,提高发光板沿衬底基板的厚度的方向Z上的出光量,从而提高发光板的出光效率。
例如,如图14A所示,支撑部400的第一主体部1314包括沿平行于衬底基板所在平面的方向S的多个截面,至少一个截面大于或等于位于该截面远离衬底基板一侧的截面的面积。
例如,如图14A所示,支撑部400的第一主体部1314的形状可以为锥体。如图14B所示,支撑部400的第一主体部1314的形状也可以为圆台。如图14C所示,支撑部400的第一主体部1314的形状还可以为柱体。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部400为图14D示出的结构,支撑部400的底座1313为卡扣,卡扣包括靠近衬底基板的第一底面1311。支撑部400的第一主体部1314包括与卡扣连接的座体,以及与座体连接,位于座体远离卡扣一侧的圆台,其中,座体包括与卡扣连接的第二底面1312。
例如,发光板的衬底基板的预留位包括通孔,图14D示出的支撑部400的底座1313穿过衬底基板的通孔,并卡在衬底基板的通孔上,以实现支撑部400的固定。但不限于此,支撑部也可以粘结在衬底基板上,则预留位可以不设置通孔。
例如,在反射膜的第一开口内设置有固定层,支撑部400的底座1313的至少部分嵌入固定层中,与固定层连接,使得支撑部400通过固定层固定在衬底基板上。
例如,在固定层未固化的情况下,支撑部400的底座1313嵌入固定层中,使得部分胶水从第一开口中溢出,支撑部400的第二底面1312与反射膜之间会存在胶水,这部分胶水固化后的厚度较小,厚度范围可为0~10微米。
通过支撑部400的底座1313伸入固定层中,可以增加支撑部400与固定层的粘接面积,提高支撑部400与固定层的粘接强度。并且,可通过增大支撑部400的底座1313与固定层的粘接面积,进一步提高支撑部400与固定层的粘接强度,例如,采用图14A中的支撑部400,其底座1313呈内部中空的筒状结构,使得底座1313的内部也可以与固定层粘接。
例如,如图14A所示,支撑部400的底座1313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的形状可以为环形,即底座1313呈内部中空的筒状结构。例如,如图14B所示, 底座1313的形状也可以为柱状。例如,如图14C所示,底座1313包括由第二底面1312向衬底基板伸出的多个凸起1315。
例如,如图15A所示,支撑部400包括基座1322,以及位于基座1322远离衬底基板一侧且与基座1322连接的第二主体部1323。至少一个凹槽1321设置于基座1322靠近衬底基板的一面,第二主体部1323靠近基座1322的一面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的径向尺寸D02小于基座1322靠近第二主体部1323的一面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的径向尺寸D03。
例如,如图15A所示,第二主体部1323靠近基座1322的一面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的径向尺寸D02小于基座1322靠近第二主体部1323的一面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的径向尺寸D03,支撑部400的基座1322的形状为柱体,第二主体部1323的形状为锥体。相当于在柱体的基础上,去除柱体的部分体积,得到较小体积的支撑部400,从而减小支撑部400对光线的阻挡作用。
例如,如图15B所示,第二主体部1323靠近基座1322的一面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的径向尺寸D02小于基座1322靠近第二主体部1323的一面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的径向尺寸D03,支撑部400的基座1322的形状为圆台,第二主体部1323的形状为锥体。相当于在锥体的基础上,去除锥体的部分体积,得到较小体积的支撑部400,从而减小支撑部400对光线的阻挡作用。
例如,支撑部400靠近衬底基板的一面通过固定层与衬底基板固定连接。
例如,在反射膜的第一开口内设置有固定层,支撑部400靠近衬底基板的一面通过固定层与衬底基板固定连接。
例如,支撑部400设置于反射膜远离衬底基板的一侧,在支撑部400与反射膜之间设置有固定层,支撑部400靠近衬底基板的一面通过固定层与衬底基板固定连接。例如,固定层的厚度应设置的较薄,厚度范围可为30μm~100μm,例如厚度为30μm、40μm、65μm、80μm或100μm,提高支撑部400与固定层的粘接强度。
例如,支撑部400的最大径向尺寸范围为2mm~10mm。例如,支撑部400的高度范围为1mm~12mm。
图16为图4A或图6所示显示装置中的发光板以及发光板面向显示面板一侧的至少部分结构的示意图。如图16所示,光扩散结构300与显示面板之间还设置有漫射层031、增亮膜032和033以及色转换层034。
例如,如图16所示,增亮膜033远离发光板200的表面上包括突起。例 如,增亮膜033可以为棱镜层,起到聚光的作用,提高正视角出光亮度。例如,增亮膜032为设置在增亮膜033远离发光板200一侧的附加的增亮膜,以进一步准直背光,从而增加显示装置的亮度。
例如,如图16所示,色转换层034位于增亮膜033与光扩散结构300之间。例如,色转换层034可以将来自发光单元的光从一种颜色转换成另一种颜色。例如,当发光单元发射蓝光时,色转换层034可以包括将蓝光转换成白光的磷光体层。例如,磷光体层包括将蓝光转换成红光和绿光的量子点。例如,除了磷光体层之外,色转换层034可以包括部分反射层。例如,部分反射层(也可以称为二向色层或二向色滤光层)可以反射所有的红光和绿光,并且部分反射蓝光。
例如,如图16所示,膜层301和膜层302可以使用粘合剂附着。例如,膜层301和膜层302可以层压在一起以形成整体膜。例如,膜层302具有带有微透镜036的上表面。微透镜036可以由膜层302的远离发光板200的表面中的多个凹槽形成。例如,膜层302向发光板200突出的多个突起037。例如,膜层301具有带有微透镜035的上表面。微透镜035可以由膜层301的远离发光板200的表面中的多个凹槽形成,微透镜035可以减少全内反射。
有以下几点需要说明:
(1)本公开的实施例附图中,只涉及到与本公开实施例涉及到的结构,其他结构可参考通常设计。
(2)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的同一实施例及不同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以上所述仅是本公开的示范性实施方式,而非用于限制本公开的保护范围,本公开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确定。
Claims (35)
- 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发光板,位于所述显示面板的非显示侧,且与所述显示面板层叠设置,其中,所述发光板包括衬底基板以及设置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多个发光单元,至少一个发光单元在平行于所述衬底基板的方向上的最大尺寸不大于3毫米;所述多个发光单元中紧邻的四个发光单元的中心连线构成四边形,所述四个发光单元中任意两个发光单元均相邻设置,构成所述四边形的且距离最远的两个发光单元的中心连线经过该两个发光单元的彼此靠近的边缘上的两个第一点,所述两个第一点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D1,所述发光单元发出的光线中最边缘的光线与平行于所述衬底基板的平面之间的夹角为θ,所述显示面板与所述衬底基板的彼此靠近的表面之间的最小距离不小于D1*tanθ/2。
-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四边形包括平行四边形。
-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多个发光单元中的至少部分发光单元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阵列排布,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交;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的相邻两个发光单元以及与该相邻两个发光单元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分别相邻的两个发光单元的中心连线构成所述四边形,所述四边形的边与所述第一方向或者所述第二方向的夹角范围在-20°~20°之间取值。
- 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还包括:光扩散结构,位于所述发光板与所述显示面板之间,所述光扩散结构在垂直于所述衬底基板的方向上的厚度小于D1*tanθ/2,其中,所述光扩散结构与所述发光板间隔设置,所述发光单元被所述两个第一点的连线的延长线所截的截线尺寸为L,所述光扩散结构面向所述发光板一侧表面与所述发光单元面向所述衬底基板的表面之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D2,所述第二距离D2满足:D1*tanθ/2<D2<[(3*D1+2L)*tanθ]/2。
- 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还包括:光扩散结构,位于所述发光板与所述显示面板之间,所述光扩散结构与至少部分发光单元直接接触,所述发光单元在垂直于所述衬底基板的方向上的厚度为H1,所述光扩散结构的厚度H2满足:D1*tanθ/2-H1≤H2≤5mm。
- 根据权利要求1-3以及5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发光单元包括未封装的发光二极管芯片,所述未封装的发光二极管芯片在平行于所述衬底基板的方向上的最大尺寸不大于500微米。
-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多个发光单元面向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设置有保护层。
- 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发光单元包括发光二极管芯片以及被配置为封装所述发光二极管芯片的封装结构,相邻发光单元的封装结构之间设置有间隔。
- 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发光板包括第一区和位于所述第一区的边缘的第二区,位于所述第一区的所述发光单元阵列排布,所述第二区中,一个发光单元和与其相邻的任一发光单元的中心连线经过该两个发光单元的彼此靠近的边缘上的两个第二点,所述两个第二点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距离。
-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二区中,所述两个第二点之间的距离与所述第一距离的比值为0.6~0.9。
-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发光板包括多个发光单元行,每个发光单元行包括至少两个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布的发光单元,所述多个发光单元行沿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方向排列,位于最边缘的发光单元行和与其紧邻的发光单元行中的所述两个发光单元之间的所述第一距离小于其他相邻两行发光单元行中的所述两个发光单元之间的所述第一距离;和/或,所述发光板包括多个发光单元列,每个发光单元列包括至少两个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布的发光单元,所述多个发光单元列沿与所述第二方向垂直的方向排列,位于最边缘的发光单元列和与其紧邻的发光单元列中的所述两个发光单元之间的所述第一距离小于其他相邻两列发光单元行中的所述两个发光单元之间的所述第一距离。
- 根据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任意两个相邻发光单元的中心连线经过该任意两个发光单元的彼此靠近的边缘上的两点之间的 距离不小于位于所述发光板的最边缘的所述发光单元与所述发光板的边沿之间的最小距离。
-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发光板与所述光扩散结构之间设置有多个支撑部,所述多个支撑部的连线至少构成平行于所述衬底基板的第一多边形和第二多边形,所述第二多边形围绕所述第一多边形,所述第一多边形包括多条第一对角线,所述第二多边形包括多条第二对角线,所述多条第一对角线的至少两条第一对角线经过所述发光板的几何中心,和/或,所述多条第二对角线的至少两条第二对角线经过所述发光板的几何中心。
-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支撑部在垂直于所述衬底基板的方向上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二距离。
- 根据权利要求4、13或1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θ的取值范围在20°-30°之间,D1/L的值为3~10。
-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发光单元被所述两个第一点的连线的延长线所截的截线尺寸为L,所述θ的取值范围在10°-25°之间,D1/L的值为5~11。
- 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光扩散结构包括多个膜层,所述多个膜层之一的面积为S0,所述第一多边形的面积为S1,S0与S1满足:S0/S1≥16。
- 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光扩散结构包括多个膜层,所述多个膜层之一的面积为S0,所述第二多边形的面积为S2,S0与S2满足:S0/S2≥2。
- 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显示面板的平行于所述衬底基板的平面形状为四边形,所述显示面板的所述平面形状包括两条长边和两条短边,所述长边与所述短边交替连接;经过所述发光板的几何中心的所述第一对角线中长度最长的一条第一对角线与平行于所述长边的直线之间的夹角为第一夹角,所述第一夹角为经过所述发光板的几何中心的所述第一对角线与所述直线之间的多个夹角中最小的一个。
- 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经过所述发光板的几何中心的所述第一对角线中长度最短的一条第一对角线与所述直线之间的夹角为第二夹角,所述第二夹角为经过所述发光板的几何中心的所述第一对角线与所 述直线之间的多个夹角中最大的一个。
- 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发光板包括多个子发光板,每个子发光板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支撑部。
- 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与所述几何中心之间的距离相同且距离最小的至少两个支撑部分别位于不同子发光板上,且所述至少两个支撑部构成所述第一多边形的至少一个顶点。
- 根据权利要求21或2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每个子发光板上设置的至少一个支撑部构成所述第二多边形的顶点。
- 根据权利要求21-23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每个子发光板面向所述光扩散结构的一侧设置有多个预留位,每个子发光板上的至少一个预留位中设置有所述支撑部。
- 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预留位包括贯穿所述衬底基板的通孔。
- 根据权利要求24或2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衬底基板与所述光扩散结构之间设置有反射膜,所述反射膜包括多个第一开口,所述多个第一开口被配置为暴露所述多个预留位的至少部分预留位。
- 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反射膜还包括多个第二开口,所述多个第二开口被配置为暴露所述多个发光单元的至少部分发光单元。
- 根据权利要求24-27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不同子发光板上的所述多个预留位数目相同且相对位置关系相同。
- 根据权利要求26或27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反射膜包括两个子反射膜,且所述两个子反射膜之间设置有间隙,所述间隙被反射条覆盖。
- 根据权利要求26或27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反射膜包括两个子反射膜,且所述两个子反射膜部分交叠设置。
- 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多个发光单元中的至少部分发光单元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阵列排布,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交;所述多个子发光板沿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阵列排布,所述多个子发光板上的至少部分结构相对于所述几何中心呈中心对称分布。
- 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至少部分结构包括所 述支撑部和驱动电路。
- 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至少两个相邻的发光单元构成一个发光单元组,所述支撑部位于相邻发光单元组之间。
-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封装结构掺杂色转换材料。
- 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显示装置,还包括:色转换层,位于所述光扩散结构与所述显示面板之间。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6498303 | 2021-12-31 | ||
CN202111649830.3A CN114005850B (zh) | 2021-12-31 | 2021-12-31 | 显示装置 |
PCT/CN2022/079107 WO2023123656A1 (zh) | 2021-12-31 | 2022-03-03 | 显示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6686103A true CN116686103A (zh) | 2023-09-01 |
Family
ID=79932380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1649830.3A Active CN114005850B (zh) | 2021-12-31 | 2021-12-31 | 显示装置 |
CN202210506677.7A Pending CN116417491A (zh) | 2021-12-31 | 2021-12-31 | 显示装置 |
CN202280001146.0A Pending CN116686103A (zh) | 2021-12-31 | 2022-03-03 | 显示装置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1649830.3A Active CN114005850B (zh) | 2021-12-31 | 2021-12-31 | 显示装置 |
CN202210506677.7A Pending CN116417491A (zh) | 2021-12-31 | 2021-12-31 | 显示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EP (1) | EP4340029A1 (zh) |
CN (3) | CN114005850B (zh) |
WO (1) | WO2023123656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005850B (zh) * | 2021-12-31 | 2022-06-14 | 北京京东方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 显示装置 |
CN117117065A (zh) * | 2022-05-16 | 2023-11-24 | 合肥京东方瑞晟科技有限公司 | 发光基板、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CN115236900B (zh) * | 2022-09-21 | 2023-03-10 | 北京京东方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 背光结构以及显示装置 |
CN115793322B (zh) * | 2022-12-02 | 2024-04-23 | 业成光电(深圳)有限公司 | 发光元件层的制作方法 |
TWI847721B (zh) * | 2023-05-23 | 2024-07-01 | 星亞視覺股份有限公司 | Led顯示裝置及其led顯示單元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8941795B2 (en) * | 2011-12-20 | 2015-01-27 | Apple Inc. | Electronic device with backlit display |
CN106941107B (zh) * | 2016-01-05 | 2019-09-27 | 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发光二极管管芯基板及其应用显示装置 |
CN109950226B (zh) * | 2019-03-26 | 2020-12-15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电路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基板、拼接显示装置 |
KR102702310B1 (ko) * | 2019-04-29 | 2024-09-04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마이크로 led 전사 방법 및 이에 의해 제조된 디스플레이 모듈 |
CN210573097U (zh) * | 2019-07-08 | 2020-05-19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背光模组及包含该背光模组的显示装置 |
CN112714968A (zh) * | 2019-08-27 | 2021-04-27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显示装置及制备方法、电子设备 |
CN110993775B (zh) * | 2019-11-22 | 2021-10-22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背板及其制作方法、背光模组、显示面板 |
CN111312742B (zh) * | 2020-03-17 | 2022-04-05 |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背光模组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
CN117877075A (zh) * | 2021-04-30 | 2024-04-12 |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CN113534537A (zh) * | 2021-07-28 | 2021-10-22 | 南京京东方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CN114005850B (zh) * | 2021-12-31 | 2022-06-14 | 北京京东方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 显示装置 |
-
2021
- 2021-12-31 CN CN202111649830.3A patent/CN114005850B/zh active Active
- 2021-12-31 CN CN202210506677.7A patent/CN116417491A/zh active Pending
-
2022
- 2022-03-03 CN CN202280001146.0A patent/CN116686103A/zh active Pending
- 2022-03-03 EP EP22912962.2A patent/EP4340029A1/en active Pending
- 2022-03-03 WO PCT/CN2022/079107 patent/WO2023123656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6417491A (zh) | 2023-07-11 |
CN114005850A (zh) | 2022-02-01 |
EP4340029A1 (en) | 2024-03-20 |
WO2023123656A1 (zh) | 2023-07-06 |
CN114005850B (zh) | 2022-06-14 |
TW202329479A (zh) | 2023-07-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4005850B (zh) | 显示装置 | |
US10732459B2 (en) | Backlight unit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 |
WO2018116815A1 (ja) | 導光板、面光源装置、表示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 |
US20120218752A1 (en) | Light source module and optical member | |
KR102044392B1 (ko) | 표시패널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표시장치 | |
WO2018079395A1 (ja) | 照明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 |
US20120013811A1 (en) | Ligh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 |
US11391877B2 (en) | Backlight sour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device | |
US20080101069A1 (en) | Backlight module having light-mixing areas | |
KR101360568B1 (ko) | 광학 부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 |
JP2007095674A (ja) | 面光源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 |
CN107438905B (zh) | 发光器件阵列及包含该发光器件阵列的照明系统 | |
US8517592B2 (en) | Ligh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 |
US11402691B2 (en) | Light source and light plate for light emitting module | |
WO2019012793A1 (ja) | 発光装置、表示装置および照明装置 | |
JP6959535B2 (ja) | 発光装置 | |
US10809571B2 (en) | Lighting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 |
EP4063945A1 (en) | Light-reflecting member and light source device | |
KR101386572B1 (ko) | 액정표시장치의 제조방법 | |
TWI854411B (zh) | 顯示裝置 | |
KR20110026901A (ko) | 백 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 |
WO2014038362A1 (ja) | 光学素子及びled照明装置 | |
US11048035B2 (en) | Light-emitting module | |
US11428984B2 (en) | Planar light sourc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 |
JP2009301753A (ja) | 発光素子モジュール、面光源装置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