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685224A - 堆叠式感受器结构 - Google Patents

堆叠式感受器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685224A
CN116685224A CN202180063109.8A CN202180063109A CN116685224A CN 116685224 A CN116685224 A CN 116685224A CN 202180063109 A CN202180063109 A CN 202180063109A CN 116685224 A CN116685224 A CN 11668522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sceptor
aerosol
cartridge
generating system
susceptor el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6310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I·N·奇诺维科
G·弗雷德里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hilip Morris Products SA
Original Assignee
Philip Morris Products SA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hilip Morris Products SA filed Critical Philip Morris Products SA
Publication of CN1166852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68522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4TOBACCO; CIGARS; CIGARETT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SMOKERS' REQUISITES
    • A24FSMOKERS' REQUISITES; MATCH BOX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 A24F40/00Electrically operated smoking devices; Component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thereof; Maintenance or testing thereof; Charging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A24F40/40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connection of cartridges and battery parts
    • A24F40/46Shape or structure of electric heating means
    • A24F40/465Shape or structure of electric heating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induction heating
    • AHUMAN NECESSITIES
    • A24TOBACCO; CIGARS; CIGARETT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SMOKERS' REQUISITES
    • A24FSMOKERS' REQUISITES; MATCH BOX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 A24F40/00Electrically operated smoking devices; Component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thereof; Maintenance or testing thereof; Charging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A24F40/10Devices using liquid inhalable precurso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4TOBACCO; CIGARS; CIGARETT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SMOKERS' REQUISITES
    • A24FSMOKERS' REQUISITES; MATCH BOX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 A24F40/00Electrically operated smoking devices; Component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thereof; Maintenance or testing thereof; Charging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A24F40/40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connection of cartridges and battery parts
    • A24F40/42Cartridges or containers for inhalable precurso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4TOBACCO; CIGARS; CIGARETT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SMOKERS' REQUISITES
    • A24FSMOKERS' REQUISITES; MATCH BOX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 A24F40/00Electrically operated smoking devices; Component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thereof; Maintenance or testing thereof; Charging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A24F40/40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connection of cartridges and battery parts
    • A24F40/44Wick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4TOBACCO; CIGARS; CIGARETT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SMOKERS' REQUISITES
    • A24FSMOKERS' REQUISITES; MATCH BOX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 A24F40/00Electrically operated smoking devices; Component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thereof; Maintenance or testing thereof; Charging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A24F40/40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connection of cartridges and battery parts
    • A24F40/48Fluid transfer means, e.g. pumps
    • A24F40/485Valves; Aperture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02Induction heating
    • H05B6/10Induction heating apparatus, other than furna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H05B6/105Induction heating apparatus, other than furna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using a susceptor
    • H05B6/108Induction heating apparatus, other than furna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using a susceptor for heating a fluid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02Induction heating
    • H05B6/36Coil arrangemen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Resistance Heating (AREA)
  • General Induction Heating (AREA)
  • Gyroscopes (AREA)

Abstract

提供了一种电加热的气溶胶生成系统。该系统包括至少一个感应器线圈(66);供电装置(72),所述供电装置连接到至少一个感应器线圈并且配置成向至少一个感应器线圈提供交变电流以生成交变磁场;包含气溶胶形成基质(42)的储集器(40)的壳体(36);以及基本平面的感受器组件(12)。感受器组件(12)配置成由交变磁场加热,并且包括第一感受器元件(16)、第二感受器元件(18)和与储集器(40)流体连通的芯吸元件(20),第一感受器元件(16)和第二感受器元件(18)与芯吸元件(20)成一体或固定到芯吸元件。空间限定在第一感受器元件(16)与第二感受器元件(18)之间,芯吸元件(20)占据该空间并且储集器(40)定位在该空间外侧。

Description

堆叠式感受器结构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电加热的气溶胶生成系统、用于电加热的气溶胶生成系统的筒,以及用于电加热的气溶胶生成系统的感受器组件。
背景技术
在许多已知的气溶胶生成系统中,气溶胶形成基质被加热和蒸发以形成蒸汽。蒸汽冷却并且冷凝以形成气溶胶。在诸如电加热的吸烟系统的一些气溶胶生成系统中,此气溶胶然后由用户吸入。此类电加热的吸烟系统通常是手持式的并且包括供电装置、用于保持气溶胶形成基质的供应的储存部分,以及加热器元件。气溶胶形成基质可以是液体。在此类情况下,气溶胶生成系统可进一步包括芯吸元件,所述芯吸元件配置成将液体气溶胶形成基质从储存部分抽吸到加热器元件以进行加热。
一些气溶胶生成系统包括气溶胶生成装置和配置成与该装置一起使用的筒。在此类系统中,气溶胶生成装置通常设计成可重复使用的,并且包括供电装置。筒设计为一次性的,并且包括或形成保持气溶胶形成基质的储存部分。一旦气溶胶形成基质耗尽,就替换筒。加热器元件可位于筒中。
已提出包括感应加热系统的手持式气溶胶生成系统。感应加热系统通常包括连接到供电装置的至少一个感应器线圈,以及布置成紧邻气溶胶形成基质并且在交变磁场内的感受器元件。当气溶胶生成系统包括气溶胶生成装置和筒时,感受器元件可形成筒或装置的一部分。
供电装置配置成向感应器线圈供应交变电流,所述交变电流生成交变磁场,所述磁场感生电流在所述感受器元件中流动。当感受器元件由交变磁场穿透时,感受器元件通过来自感受器中的感生涡电流的焦耳加热和磁滞损耗中的至少一者来加热。加热的感受器元件加热气溶胶形成基质,使得挥发性化合物从气溶胶形成基质释放,挥发性化合物冷却以形成可吸入气溶胶。
感应加热系统的一个优点在于,系统的电气部件可与气溶胶形成基质和任何生成的气溶胶隔离。另一个优点在于可简化筒的构造,因为不需要提供与装置的电连接。
发明内容
期望提供用于生成气溶胶的高效并且稳健的感应加热系统,以及其中可使用低频交变电流的系统。
根据本公开,提供了一种电加热的气溶胶生成系统。气溶胶生成系统可包括至少一个感应器线圈。气溶胶生成系统可包括供电装置。供电装置可连接到至少一个感应器线圈。供电装置可配置为向至少一个感应器线圈提供交变电流以生成交变磁场。气溶胶生成系统可包括包含气溶胶形成基质的储集器的壳体。气溶胶生成系统可包括基本平面的感受器组件。感受器组件可配置成由交变磁场加热。感受器组件可包括第一感受器元件。感受器组件可包括第二感受器元件。感受器组件可包括芯吸元件。芯吸元件可与储集器流体连通。第一感受器元件和第二感受器元件可与芯吸元件成一体或固定到芯吸元件。空间可限定在第一感受器元件与第二感受器元件之间。芯吸元件可占据该空间。
储集器可定位在第一感受器元件与第二感受器元件之间的空间的外侧。换句话说,感受器组件可基本上布置在储集器的外侧。特别地,感受器组件的每个感受器元件可基本上布置在储集器的外侧。优选地,所述或每个感受器元件的主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不与储集器直接接触。优选地,感受器组件的两个相对的主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与系统中的气流通路中的空气直接接触。
在操作中,交变电流通过至少一个感应器线圈以生成在第一感受器元件和第二感受器元件中感生电压的交变磁场。感生的电压使得电流在第一感受器元件和第二感受器元件中的每一个感受器元件中流动,并且该电流引起第一感受器元件和第二感受器元件的焦耳加热,这继而加热已经由芯吸元件传送的气溶胶形成基质。如果感受器元件是铁磁性的,那么感受器元件中的磁滞损耗也可生成大量的热。
气溶胶形成基质可以是液体。储集器可配置成保持液体气溶胶形成基质。取决于气溶胶生成系统的要求,储集器可具有任何合适的形状和大小。
在一些实施例中,储集器包含用于保持液体气溶胶形成基质的保持材料。在储集器包括多个部分的情况下,保持材料可定位在储集器的一个或多个部分中,或定位在储集器的所有部分中。保持材料可为泡沫材料、海绵材料或纤维集合。保持材料可由聚合物或共聚物形成。在一个实施例中,保持材料是纺丝聚合物。保持材料可由下文描述为适合于芯吸元件的材料中的任何材料形成。
当储集器包括保持材料时,芯吸元件可与保持材料流体连通。保持材料可接触感受器组件。特别地,保持材料可与感受器组件的芯吸元件接触。
当芯吸元件与储集器流体连通时,其可有利地从储集器传送液体气溶胶形成基质。因而,一定比例的气溶胶形成基质可朝向第一感受器元件和第二感受器元件传送。气溶胶形成基质的传送可为芯吸元件中的毛细管作用的结果。特别地,芯吸元件可布置成将气溶胶形成基质从储集器输送跨过固定到芯吸元件或与芯吸元件成一体的第一和第二感受器元件的主表面。
芯吸元件的提供改进了第一感受器元件和第二感受器元件的润湿,并且因此增加了由系统生成的气溶胶。其允许感受器元件由本身不提供良好芯吸或润湿性能的材料制成。
在与芯吸元件成一体或固定到芯吸元件的第一感受器元件与第二感受器元件之间提供芯吸元件在操作中可有利地引起最接近感受器元件的气溶胶形成基质在芯吸元件的外表面处蒸发。因此,所生成的蒸汽可主要在感受器元件与芯吸元件之间的界面上生成。因此,所生成的蒸汽可能不需要穿过芯吸元件的主体以从芯吸元件逸出,穿过芯吸元件的主体可能导致蒸汽的冷却和可能冷凝。该布置可有利地促进在向感应器线圈提供交变电流之后的气溶胶的更直接的产生,并且可更有效率且消耗更少的功率。
芯吸元件占据第一感受器元件与第二感受器元件之间的空间可有利地意味着,在操作中,芯吸元件从两个相对侧被加热。与仅包括一个感受器元件的感受器组件相比,这可增加在给定时间内蒸发的气溶胶形成基质的量。
有利地,感受器组件可配置成仅保持足以用于单次用户抽吸的小体积的液体气溶胶形成基质。这是有利的,因为其允许小体积的液体快速蒸发,并且对系统的其他元件或对未蒸发的液体气溶胶形成基质热损失最小。有利地,感受器组件或感受器组件的加热区域可保持2至10毫升之间的液体气溶胶形成基质。
储集器可配置成保持至少两倍于感受器组件的气溶胶形成基质。优选地,储集器可配置成保持至少5、10、15或甚至20倍于感受器组件的气溶胶形成基质。
储集器可配置成保持足够的气溶胶形成基质以用于至少10次抽吸,优选至少20次抽吸,甚至更优选至少30次抽吸。储集器可配置成保持足够的气溶胶形成基质以用于至少2个吸烟时段,优选至少3、4、5或6个吸烟时段。每个吸烟时段可包括至少4次抽吸,优选至少5次抽吸,甚至优选至少6次抽吸。这与如上文所述的可配置成在任一时间仅保持足以用于单次用户抽吸的液体气溶胶形成基质的感受器组件形成对比。
第一感受器元件和第二感受器元件可为流体可透过的。如本文中所用,“流体可透过”元件意指允许液体或气体透过其中的元件。流体可透过的感受器元件可有利地允许蒸发的气溶胶形成基质通过感受器元件逸出。因此,在紧邻感受器元件的芯吸元件的区域中生成的气溶胶形成基质蒸汽可无需穿过芯吸元件而通过感受器元件逸出。
如本文中所用,“感受器元件”意指可通过交变磁场的穿透而加热的元件。感受器元件通常可由通过感受器元件中感生的涡电流的焦耳加热和磁滞损耗中的至少一者来加热。用于感受器元件的可能材料包括石墨、钼、碳化硅、不锈钢、铌、铝和几乎任何其他导电元件。有利地,第一感受器元件和第二感受器元件可为铁素体元件。感受器元件的材料和几何形状可选择成提供期望的电阻和热量生成。优选地,第一感受器元件和第二感受器元件包括AISI 430不锈钢。
有利地,第一感受器元件和第二感受器元件可具有在1和40000之间的相对磁导率。当期望大部分加热依赖于涡电流时,可使用较低磁导率的材料,而当需要磁滞效应时,可使用较高磁导率的材料。优选地,该材料具有在500与40000之间的相对磁导率。这可提供有效的加热。
如本文中所用,“交变电流”意指周期性地反转方向的电流。驱动交变电流穿过至少一个感应器线圈使至少一个感应器线圈生成交变磁场。交变磁场可具有用于加热位于交变磁场中的感受器元件的加热区域的任何合适频率。交变电流的合适频率可在100千赫兹(kHz)与30兆赫兹(MHz)之间。交变电流可具有在100千赫兹(kHz)与1兆赫兹(MHz)之间的频率。
感受器元件中的每一个感受器元件的厚度有利地与感受器元件的材料在系统的操作频率下的趋肤深度处于相似数量级。有利地,感受器组件具有不超过所述感受器元件的材料在操作频率下的趋肤深度的十倍的厚度。这可确保感受器元件中的每一个感受器元件具有适当的低质量,并且因此使感受器元件达到适合于使气溶胶形成基质蒸发的温度所花费的时间较少。当感受器元件由交变磁场从相对侧穿透时,每个感受器元件可有利地具有至少两倍于感受器元件的材料在操作频率下的趋肤深度的厚度。这可最小化趋肤效应在感受器元件的相对侧上的相互作用。
每个感受器元件可具有不超过两毫米的厚度。优选地,每个感受器元件可具有一毫米的厚度。
第一感受器元件和第二感受器元件可包括导电丝或由导电丝构成。第一感受器元件和第二感受器元件可包括导电丝的网、导电丝的平坦螺旋线圈、导电丝的纤维或导电丝的织物或由它们构成。如本文所使用,术语“网”涵盖其间具有空间的丝的网格和阵列。术语网还包括织造和非织造织物。在操作中,蒸发的气溶胶形成基质可通过导电丝之间的空隙而有利地从芯吸元件逸出。
尽管是芯吸元件通过毛细管作用将气溶胶形成基质从储集器传送到第一感受器元件和第二感受器元件,但导电丝也可在网的丝之间的空隙中产生毛细管作用以润湿第一感受器元件和第二感受器元件。第一感受器元件和第二感受器元件的润湿可有利地增加感受器元件的导电丝与气溶胶形成基质之间的接触面积。
导电丝的直径可在40微米与60微米之间,优选在45与55微米之间,并且甚至更优选50微米。导电丝的网的网孔隙可在60至150微米之间,优选在50至70微米之间,甚至更优选在60至65微米之间,并且最优选63微米。这些尺寸可适于在第一感受器元件和第二感受器元件内提供毛细管作用。
网的开口面积的百分比,其是间隙的面积与网的总面积的比率,优选在25%与56%之间。网可使用不同类型的编织或网格结构来形成。另选地,丝由彼此平行布置的丝阵列构成。
丝可通过蚀刻诸如箔的片材来形成。当加热器组件包括平行丝阵列时,这可能是特别有利的。如果加热元件包括丝的网或织物,那么丝可以单独地形成并且编织在一起。
优选地,网被烧结。有利地,烧结网在沿不同方向延伸的丝之间产生电气结合。特别地,在网包括织造和非织造织物中的一种或多种的情况下,将网进行烧结以产生重叠丝之间的电气结合是有利的。
备选地,第一感受器元件和第二感受器元件可包括穿孔箔或由穿孔箔构成。在操作中,蒸发的气溶胶形成基质可有利地通过穿孔箔的穿孔从芯吸元件逸出。穿孔可跨过第一感受器元件和第二感受器元件均匀地分布。可对每个感受器元件进行穿孔以允许蒸汽从感受器组件排出或允许液体气溶胶形成基质的进入。
备选地,每个感受器元件可印刷在芯吸元件上或以其他方式沉积在芯吸元件上来作为膜或多个轨道。每个感受器元件可包括直接沉积到芯吸元件上的导电材料或由导电材料构成。第一感受器元件或第二感受器元件的导电材料可沉积到芯吸元件上来作为多个轨道。在操作中,蒸发的气溶胶形成基质可有利地通过轨道之间的间隙或空间从芯吸元件逸出。感受器元件中的每一个感受器元件的多个轨道可有利地分布在芯吸元件的表面上方以提供跨过该表面的基本上均匀的加热。例如,轨道中的每一个轨道的宽度和轨道之间的间距对于多个轨道中的每一个轨道可基本上相同。感受器元件中的每一个感受器元件的多个轨道可包括平行于彼此的第一组轨道。多个轨道可进一步包括垂直于第一组轨道并且与第一组轨道重叠的第二组轨道。第一组轨道和第二组轨道可一起形成网状结构。
芯吸元件可包括毛细管材料。毛细管材料是借助于毛细管作用能够将液体从材料的一端转移到另一端的材料。毛细管材料可具有纤维状或海绵状结构。毛细管材料优选地包括毛细管束。例如,毛细管材料可以包括多个纤维或线或其他细孔管。纤维或线可大体对准以跨过感受器元件中的每一个感受器元件的主表面输送液体气溶胶形成基质。在一些实施例中,毛细管材料可包括海绵状或泡沫状材料。毛细管材料的结构可形成多个小孔或小管,液体气溶胶形成基质可通过毛细管作用通过所述多个小孔或小管输送。在感受器元件包括空隙或孔隙的情况下,毛细管材料可延伸到感受器元件中的空隙或孔隙中。感受器元件可通过毛细管作用将液体气溶胶形成基质抽吸到空隙或孔隙中。芯吸元件可包括电绝缘材料或由电绝缘材料构成。芯吸元件可包括非金属材料。芯吸元件可包括亲水性材料或亲油性材料。这可有利地促进气溶胶形成基质通过芯吸元件的传送。
芯吸元件可优选地包括棉、人造丝或玻璃纤维或由棉、人造丝或玻璃纤维构成。
备选地,芯吸元件可包括多孔陶瓷材料或由多孔陶瓷材料构成。当感受器元件中的一个或两个包括印刷在芯吸元件上或以其他方式沉积到芯吸元件上的导电材料时,包括多孔陶瓷材料的芯吸元件可能是特别有利的。包括多孔陶瓷材料的芯吸元件可为用于与导电材料的印刷或沉积相关联的制造过程的合适衬底。
感受器组件的第一感受器元件可与感受器组件的第二感受器元件电隔离。
基本平面的感受器组件可平行于第一平面延伸。气溶胶生成系统可包括第一感应器线圈和第二感应器线圈,所述第一感应器线圈定位在所述感受器组件的第一侧上并且平行于所述第一平面延伸,所述第二感应器线圈定位在所述感受器组件的与所述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上并且平行于所述第一平面延伸。感受器组件可定位在第一感应器线圈与第二感应器线圈之间。气溶胶生成系统可包括控制电路,所述控制电路连接到第一感应器线圈和第二感应器线圈,并且配置成向第一感应器线圈和第二感应器线圈提供交变电流。有利地,感受器组件可与第一感应器线圈和第二感应器线圈基本上等距。
该布置可提供对感受器组件的感受器元件的有效加热,并且为由第一感应器线圈和第二感应器线圈生成的磁场施加在感受器组件上的力的平衡创造条件。有利地,控制电路配置成向感应器线圈提供电流,使得第一感应器线圈在感受器组件上提供与第二感应器线圈相等并且相反的力。第一感应器线圈可生成与由第二感应器线圈生成的磁场相反的磁场。
在此上下文中,平面感受器元件是具有比厚度大得多的长度和宽度的感受器元件。长度与宽度的比率可在0.4与1.6之间。优选地,长度与宽度的比率可在0.6与1.4之间。甚至更优选地,长度与宽度的比率可在0.8与1.2之间。
长度和宽度方向彼此正交并且限定第一平面。厚度正交于第一平面延伸。平面感受器元件可具有在平行于第一平面的平面中延伸的两个相对的主表面。一个或两个主表面有利的是平坦的。
在此上下文中,与第一感应器线圈和第二感应器线圈基本上等距的感受器组件意指第一感应器线圈与感受器组件之间的最短距离在第二感应器线圈与感受器组件之间的最短距离的0.8与1.2倍之间。优选地,第一感应器线圈与感受器组件之间的最短距离为第二感应器线圈与感受器组件之间的最短距离的0.85与1.15倍之间。更优选地,第一感应器线圈与感受器组件之间的最短距离为第二感应器线圈与感受器组件之间的最短距离的0.9与1.1倍之间。甚至更优选地,第一感应器线圈与感受器组件之间的最短距离与第二感应器线圈与感受器组件之间的最短距离基本上相同。
有利地,第一感应器线圈和第二感应器线圈是平面感应器线圈。在此上下文中,平面感应器线圈意指位于垂直于线圈的卷绕轴线的平面中的线圈。平面感应器线圈可为紧凑的。平面感应器线圈可各自位于平行于第一平面的平面中。
该系统可配置成使得至少一个感应器线圈在感受器组件处提供垂直于第一平面的磁场。该系统可配置成使得第一感应器线圈和第二感应器线圈在感受器组件处提供垂直于第一平面的磁场。这允许感受器元件的有效加热。发明人还发现,此布置促进了第一感受器元件和第二感受器元件的有效加热,使得可使用较低电流交变频率。例如,可使用具有在100kHz与1MHz之间的频率的交变电流。较低频率可允许使用更简单的电子器件来供应交变电流。
第一平面感应器线圈和第二平面感应器线圈可具有任何形状,但在一个有利的实施例中,平面感应器线圈中的每一个平面感应器线圈都是矩形的。平面感应器线圈可有利地具有对应于感受器元件的加热区域的大小和形状。第一感应器线圈可具有与第二感应器线圈相同的匝数。第一感应器线圈可具有与第二感应器线圈相同的大小和形状。第一感应器线圈可与第二感应器线圈基本相同。第一感应器线圈可与第二感应器线圈具有相同的电阻。第一感应器线圈可与第二感应器线圈具有相同的电感。
在一个实施例中,感应器线圈电连接以形成单个传导路径,并且其中第一感应器线圈在与第二感应器线圈相反的方向上卷绕。然后,第一感应器线圈和第二感应器线圈可设有相同的交变电流。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感应器线圈在与第二感应器线圈相同的方向上卷绕。控制电路配置成向第一感应器线圈提供与提供到所述第二感应器线圈的电流直接异相的电流。
有利地,气溶胶生成系统可包括配置成包含由感应器线圈生成的磁场的一个或多个通量集中器。一个或多个通量集中器可配置成优选垂直于第一平面将磁场集中于感受器组件上。
感受器组件的每个感受器元件可包括加热区域和至少一个安装区域。第一感受器元件和第二感受器元件可具有彼此相同的形状。第一感受器元件的加热区域和至少一个安装区域可对应于第二感受器元件的加热区域和至少一个安装区域。所述与第一感受器元件和第二感受器元件中的一个相关的加热区域或至少一个安装区域的特征可同样适用于第一感受器元件和第二感受器元件中的另一个。
加热区域可为配置成在由合适的交变磁场穿透时加热到使气溶胶形成基质蒸发所需的温度的感受器元件的区域。
加热区域可包括第一材料,所述第一材料为可通过交变磁场的穿透而加热的磁性材料。术语“磁性材料”在本文中用于描述一种能够与磁场相互作用的材料,该材料既包括顺磁材料又包括铁磁材料。第一材料可为可通过交变磁场的穿透而加热的任何合适的磁性材料。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第一材料包括铁素体不锈钢。合适的铁素体不锈钢包括AISI400系列不锈钢,如AISI 409、410、420和430不锈钢。
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加热区域由第一材料构成。然而,在其他实施例中,加热区域包括第一材料和一种或多种其他材料。在加热区域包括第一材料和一种或多种其他材料的情况下,加热区域可包括任何合适比例的第一材料。例如,加热区域可包括至少10重量%的第一材料,或至少20重量%的第一材料,或至少30重量%的第一材料,或至少40重量%的第一材料,或至少50重量%的第一材料,或至少60重量%的第一材料,或至少70重量%的第一材料,或至少80重量%的第一材料,或至少90重量%的第一材料。
感受器元件中的每一个感受器元件的至少一个安装区域是配置成接触感受器组件保持器的区域。至少一个安装区域可与感受器组件保持器接触。如本文中所用,术语“接触”意指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两者。加热区域可配置成在交变磁场的存在下加热到比安装区域基本上更高的温度。这可归因于加热区域与安装区域之间的材料差异、加热区域与安装区域之间的几何差异,或材料和几何差异两者。加热区域可位于直接在第一感应器线圈和第二感应器线圈之间的空间中,并且安装区域可位于直接在第一感应器线圈与第二感应器线圈之间的空间外侧。安装区域可在第一平面中具有比加热区域更小的宽度或长度。
优选地,至少一个安装区域与感受器组件保持器直接接触。如本文中所用,术语“直接接触”意指两个部件之间的无需任何中间材料的接触,使得两个部件的表面彼此接触。
每个感受器元件的至少一个安装区域可与感受器组件保持器间接接触。如本文所使用,术语‘间接接触’用以意指两个部件之间的经由插入于所述两个部件之间的一个或多个中间材料的接触,使得所述两个部件的表面不彼此接触。例如,当粘合剂元件设在至少一个安装区域的表面与感受器组件保持器的表面之间时,每个感受器元件的至少一个安装区域与感受器组件保持器间接接触。
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至少一个安装区域可延伸到储集器中。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感受器元件中的每一个感受器元件的加热区域可布置在储集器的外侧。有利地,基本上在储集器外侧布置感受器元件中的每一个感受器元件,并且具体地在储集器外侧布置感受器元件中的每一个感受器元件的加热区域,可确保仅在气溶胶形成基质已传送到储集器外侧之后才对气溶胶形成基质进行充分加热以释放挥发性化合物。这可便于挥发性化合物从气溶胶生成系统释放。
感受器元件中的每一个感受器元件的至少一个安装区域可包括第二材料。第二材料可为非磁性材料。术语“非磁性材料”在本文中用于描述不与磁场相互作用并且无法通过交变磁场的穿透来加热的材料。第二材料可为任何合适的非磁性材料。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材料是非磁性金属。例如,第二材料可为非磁性奥氏体不锈钢。合适的奥氏体不锈钢包括AISI 300系列不锈钢,如AISI 304型、309型和316型不锈钢。
感受器组件保持器可在感受器元件中的每一个感受器元件的至少一个安装区域处与第二材料接触。感受器组件保持器可仅在第二材料处接触每个感受器元件。有利地,在第二材料处提供感受器组件保持器与感受器元件之间的接触可有助于最小化从感受器元件到感受器组件保持器的热传递。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材料是非金属的。例如,第二材料可为陶瓷材料。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材料是导电材料。如本文中所用,“导电”材料意指在20摄氏度(℃)下体积电阻率小于约1×10-5欧姆-米(Ωm),通常在约1×10-5欧姆-米(Ωm)与约1×10-9欧姆-米(Ωm)之间的材料。合适的导电材料包含金属、合金、导电陶瓷和导电聚合物。合适的导电材料可包括金和铂。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材料为电绝缘材料。有利地,电绝缘第二材料可有助于最小化从感受器元件中的每一个感受器元件到感受器组件保持器的热传递。如本文中所用,“电绝缘”材料意指在20摄氏度(℃)下体积电阻率大于约1×106欧姆-米(Ωm),通常在约1×109欧姆-米(Ωm)与约1×1021欧姆-米(Ωm)之间的材料。合适的电绝缘材料包括玻璃、塑料和某些陶瓷材料。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材料是绝热材料。有利地,绝热第二材料可有助于最小化从感受器元件中的每一个感受器元件到感受器组件保持器的热传递。如本文中所用,术语“绝热”是指如使用改进的瞬态平面源(MTPS)方法测量的在23℃和相对湿度为50%时具有小于约5瓦特/米开尔文(mW/(m K))的体积热导率的材料。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材料是导热材料。如本文中所用,术语“导热”是指如使用改进的瞬态平面源(MTPS)方法测量的在23℃和相对湿度为50%时具有至少约10瓦特/米开尔文(mW/(m K))的体积热导率的材料。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材料可为亲水性材料。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材料可为亲油性材料。有利地,提供亲水性第二材料或亲油性第二材料可促进气溶胶形成基质通过感受器元件中的每一个感受器元件的传送。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材料包括纤维素材料。例如,第二材料可包括人造丝。
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感受器元件中的每一个感受器元件的至少一个安装区域由第二材料构成。然而,在其他实施例中,至少一个安装区域包括第二材料和一种或多种其他材料。在至少一个安装区域包括第二材料和一种或多种其他材料的情况下,至少一个安装区域可包括任何合适比例的第二材料。例如,感受器元件的至少一个安装区域可包括至少10重量%的第二材料,或至少20重量%的第二材料,或至少30重量%的第二材料,或至少40重量%的第二材料,或至少50重量%的第二材料,或至少60重量%的第二材料,或至少70重量%的第二材料,或至少80重量%的第二材料,或至少90重量%的第二材料。
每个感受器元件的至少一个安装区域可包括第一材料。然而,至少一个安装区域包括比加热区域更低比例的第一材料。加热区域中第一材料的重量比例可大于至少一个安装区域中第一材料的重量比例。例如:感受器元件的加热区域可包括至少90重量%的第一材料,并且感受器元件的至少一个安装区域可包括小于10重量%的第一材料,或感受器元件的加热区域可包括至少80重量%的第一材料,并且感受器元件的至少一个安装区域可包括小于20重量%的第一材料,或感受器元件的加热区域可包括至少70重量%的第一材料,并且感受器元件的至少一个安装区域可包括小于30重量%的第一材料,或感受器元件的加热区域可包括至少60重量%的第一材料,并且感受器元件的至少一个安装区域可包括小于40重量%的第一材料,或感受器元件的加热区域可包括至少50重量%的第一材料,并且感受器元件的至少一个安装区域可包括小于50重量%的第一材料。
感受器元件中的每一个感受器元件的至少一个安装区域可包括:90重量%或更少的第一材料,或80重量%或更少的第一材料,或70重量%或更少的第一材料,或60重量%或更少的第一材料,或50重量%或更少的第一材料,或40重量%或更少的第一材料,或30重量%或更少的第一材料,或20重量%或更少的第一材料,或10重量%或更少的第一材料。
感受器元件中的每一个感受器元件的至少一个安装区域可包括:至少10重量%的第二材料,以及小于90重量%的第一材料,或至少20重量%的第二材料,以及小于80重量%的第一材料,或至少30重量%的第二材料,以及小于70重量%的第一材料,或至少40重量%的第二材料,以及小于60重量%的第一材料,或至少50重量%的第二材料,以及小于50重量%的第一材料,或至少60重量%的第二材料,以及小于40重量%的第一材料,或至少70重量%的第二材料,以及小于30重量%的第一材料,或至少80重量%的第二材料,以及小于20重量%的第一材料,或至少90重量%的第二材料,以及小于10重量%的第一材料。
感受器元件中的每一个感受器元件的加热区域可包括第二材料。例如,加热区域可包括:90重量%或更少的第二材料,或80重量%或更少的第二材料,或70重量%或更少的第二材料,或60重量%或更少的第二材料,或50重量%或更少的第二材料,或40重量%或更少的第二材料,或30重量%或更少的第二材料,或20重量%或更少的第二材料,或10重量%或更少的第二材料。
感受器元件中的每一个感受器元件的加热区域可包括:至少10重量%的第一材料,以及小于90重量%的第二材料,或至少20重量%的第一材料,以及小于80重量%的第二材料,或至少30重量%的第一材料,以及小于70重量%的第二材料,或至少40重量%的第一材料,以及小于60重量%的第二材料,或至少50重量%的第一材料,以及小于50重量%的第二材料,或至少60重量%的第一材料,以及小于40重量%的第二材料,或至少70重量%的第一材料,以及小于30重量%的第二材料,或至少80重量%的第一材料,以及小于20重量%的第二材料,或至少90重量%的第一材料,以及小于10重量%的第二材料。
加热区域可包括任何适当比例的感受器元件。例如,加热区域可包括至少90%的感受器元件的表面区域、至少80%的感受器元件的表面区域,或至少70%的感受器元件的表面区域。加热区域可具有用于以所需速率加热气溶胶形成基质以生成期望量的可吸入气溶胶的任何合适大小和形状。
至少一个安装区域可包括任何适当比例的感受器元件。通常,至少一个安装区域包括比加热区域更小比例的感受器元件。例如,至少一个安装区域可包括10%或更少的感受器元件的表面区域,或20%或更少的感受器元件的表面区域,或30%或更少的感受器元件的表面区域。至少一个安装区域可具有用于提供在感受器元件与感受器组件保持器之间的稳健连接的任何合适的大小和形状。
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一个安装区域位于加热区域的周边附近,其中加热区域具有长度和宽度,并且至少一个安装区域具有长度和宽度。优选地,至少一个安装区域的长度小于加热区域的长度。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一个安装区域的长度不超过加热区域的长度的一半。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一个安装区域的长度不超过加热区域的长度的四分之一。优选地,至少一个安装区域的宽度小于加热区域的宽度。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一个安装区域的宽度不超过加热区域的宽度的一半。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一个安装区域的宽度不超过加热区域的宽度的四分之一。
在一些实施例中,感受器元件中的每一个感受器元件的至少一个安装区域固定到感受器组件保持器。至少一个安装区域可由粘合剂固定到感受器组件保持器。
感受器元件中的每一个感受器元件的至少一个安装区域可相对于感受器元件中的每一个感受器元件的加热区域布置在任何合适的位置处。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感受器元件中的每一个感受器元件的至少一个安装区域在相应感受器元件的周边处。例如,至少一个安装区域可位于感受器元件的一侧处。
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至少一个安装区域包括多个安装区域。每个感受器元件可包括任何合适数量的安装区域。例如,每个感受器元件可包括一个、两个、三个、四个、五个或六个安装区域。有利地,与具有单个安装区域的感受器元件相比,提供具有多个安装区域的感受器元件可使得感受器组件保持器能够为感受器组件提供更稳健的支承。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安装区域可包括第一安装区域和第二安装区域,第一安装区域定位在相应感受器元件的一侧处,并且第二安装区域与第一安装区域定位在感受器元件的同一侧处。在这些实施例中的一些中,第一安装区域定位在感受器元件的第一端处,并且第二安装区域定位在与第一端相对的感受器元件的第二端处。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安装区域包括第一安装区域和第二安装区域,第一安装区域定位在感受器元件的第一侧处,并且第二安装区域定位在与第一侧相对的感受器元件的第二侧处。在这些实施例中的一些中,加热区域具有长度,并且第一安装区域和第二安装区域沿加热区域的长度定位在同一位置处。在这些实施例中的一些中,第一安装区域和第二安装区域定位在感受器元件的一端处。在这些实施例中的一些中,加热区域具有长度,并且第一安装区域和第二安装区域沿加热区域的长度居中定位。在这些实施例中的一些中,加热区域具有长度,并且第一安装区域和第二安装区域沿加热区域的长度定位在不同位置处。在这些实施例中的一些中,第一安装区域定位在感受器元件的第一端处,并且第二安装区域定位在与第一端相对的感受器元件的第二端处。
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多个安装区域包括第一安装区域和第二安装区域,第二安装区域与第一安装区域相对定位。
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多个安装区域包括:第一对安装区域,所述第一对安装区域在感受器元件的相对侧处定位在感受器元件的第一端处;以及第二对安装区域,所述第二对安装区域在感受器元件的相对侧处定位在感受器元件的第二端处,感受器元件的第二端与第一端相对。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安装区域包括多对安装区域,每对安装区域包括定位在感受器元件的第一侧处的第一安装区域,以及定位在感受器元件的第二侧处的第二安装区域,感受器元件的第二侧与感受器元件的第一侧相对。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安装区域包括多对安装区域,每对安装区域包括第一安装区域和第二安装区域,第二安装区域与第一安装区域相对定位。
在感受器元件包括网的情况下,加热区域可包括第一材料的丝。在一些实施例中,加热区域可包括第一材料的丝和第二材料的丝。加热区域可包括在第一方向上的第一材料的丝,以及在不同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的第二材料的丝。
在感受器元件包括网的情况下,至少一个安装区域可包括第二材料的丝。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一个安装区域可包括第一材料的丝和第二材料的丝。至少一个安装区域可包括在第一方向上的第一材料的丝,以及在不同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的第二材料的丝。
在感受器元件包括网的情况下,网可为织造的。织造的网包括沿纬向的丝和沿经向的丝。
在感受器元件包括织造的网的情况下,至少一个安装区域可包括沿纬向的第二材料的丝。感受器组件保持器可在沿纬向延伸的丝处,在至少一个安装区域处与感受器元件接触。感受器组件保持器可仅在沿纬向延伸的丝处,在至少一个安装区域处与感受器元件接触,而不与沿经向延伸的丝接触。有利地,与在至少一个安装区域处具有由第一材料形成的沿纬向的丝的感受器元件相比,在至少一个安装区域处由第二材料形成的沿纬向延伸的丝可减少从感受器元件到感受器组件保持器的热传递。
在感受器元件包括织造的网的情况下,至少一个安装区域可包括沿纬向的第一材料的丝,以及沿经向的第二材料的丝,并且至少一个安装区域可包括沿纬向的第二材料的丝,以及沿经向的第二材料的丝。
在感受器元件包括织造的网的情况下,至少一个安装区域可由沿纬向的第一材料的丝,以及沿经向的第二材料的丝构成,并且至少一个安装区域可由沿纬向的第二材料的丝,以及沿经向的第二材料的丝构成。
在感受器元件各自包括织造的网的情况下,至少一个安装区域可包括沿经向的第一材料的丝,以及沿纬向的第二材料的丝,并且至少一个安装区域可包括沿经向的第二材料的丝,以及沿纬向的第二材料的丝。
在感受器元件各自包括织造的网的情况下,至少一个安装区域可由沿经向的第一材料的丝和沿纬向的第二材料的丝构成,并且至少一个安装区域可由沿经向的第二材料的丝和沿纬向的第二材料的丝构成。
在感受器元件各自包括织造的网的情况下,至少一个安装区域可包括沿纬向的第一材料的丝,以及沿经向的第一材料的丝,并且至少一个安装区域可包括沿纬向的第一材料的丝,以及沿经向的第二材料的丝。
在感受器元件各自包括织造的网的情况下,至少一个安装区域可由沿纬向的第一材料的丝,以及沿经向的第一材料的丝构成,并且至少一个安装区域可由沿纬向的第一材料的丝,以及沿经向的第二材料的丝构成。
在感受器元件各自包括织造的网的情况下,至少一个安装区域可包括沿经向的第一材料的丝,以及沿纬向的第一材料的丝,并且至少一个安装区域可包括沿经向的第一材料的丝,以及沿纬向的第二材料的丝。
在感受器元件各自包括织造的网的情况下,至少一个安装区域可由沿经向的第一材料的丝,以及沿纬向的第一材料的丝构成,并且至少一个安装区域可由沿经向的第一材料的丝,以及沿纬向的第二材料的丝构成。
有利地,气溶胶生成系统可进一步包括在空气入口与空气出口之间延伸的气流通路。空气出口可限定在系统的烟嘴中。在操作中,系统的用户可在烟嘴上吸气。
感受器组件的一部分可在气流通路内。气流通路中的气流可在第一感受器元件的表面和第二感受器元件的表面上方通过。气流通路中的气流可在第一感受器元件和第二感受器元件的加热区域上方通过。因此,在操作中,已在第一感受器元件和第二感受器元件与芯吸元件之间的界面处蒸发的气溶胶形成基质可有利地穿过第一感受器元件和第二感受器元件直接进入气流通路中。蒸汽可在气流通路内冷凝形成气溶胶。气溶胶可通过空气出口从气溶胶生成系统中抽出。空气出口可设在气溶胶生成系统的口端中,用户可通过所述口端抽吸生成的气溶胶。
芯吸元件可与储集器流体连通,因为芯吸元件的一部分突出到储集器中。储集器可包括朝向感受器组件延伸的流体通道。液体气溶胶形成基质可在该通道中流动到感受器组件。芯吸元件的至少一部分可突出到通道中。如上所述,感受器元件中的每一个感受器元件的至少一个安装区域可延伸到储集器中。
壳体可包括内壁和外壁,使得内部通路由内壁限定。内部通路可由限定在内壁与外壁之间的空间围绕。围绕内部通路的空间可为环形空间。
气流通道可至少部分地由内部通路限定。储集器可至少部分地由围绕内部通路的空间限定。在该布置中,气流通路的至少一部分可穿过储集器。
备选地,储集器可至少部分地由内部通路限定,并且气流通路可至少部分地由围绕内部通路的空间限定。
使内部通路至少部分地限定气流通道或储集器中的一个,并且使围绕内部通路的空间至少部分地限定另一个,有利地提供了紧凑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也允许将系统制造成对称的并且平衡的,当系统为手持式系统时这是有利的。此外,这些布置导致气流通道紧邻储集器,使得储集器可有利地对气流通道中的空气具有冷却效应,这可促进气流通路中的气溶胶的形成。
如上文所述,气溶胶生成系统可包括感受器组件保持器,感受器组件安装在感受器组件保持器上。第一感受器元件和第二感受器元件的至少一个安装区域可接触保持器。感受器组件保持器可为具有至少一个侧壁的管状。感受器组件可通过穿过侧壁的至少一个开口来安装。感受器组件可通过穿过侧壁的至少两个开口来安装。
感受器组件保持器可配置成经得起感受器组件升高到用于加热气溶胶形成基质的温度。
感受器组件保持器可由能够经得起感受器升高到用于加热气溶胶形成基质的温度的任何合适的材料形成。优选地,感受器组件保持器包括绝热材料。有利地,由绝热材料形成感受器组件保持器可最小化从感受器元件到感受器组件保持器的热传递。优选地,感受器组件保持器包括电绝缘材料。感受器组件保持器可由耐用材料形成。感受器组件保持器可由液体不可透过的材料形成。感受器保持器可由诸如聚丙烯(PP)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的可模制的塑料材料形成。
感受器保持器可具有任何合适的形状和大小。
感受器组件保持器的至少一个侧壁可形成壳体的内壁的至少一部分。在这种情况下,壳体的至少一个侧壁可限定内部通路的一部分。内壁与外壁之间的空间可至少部分地限定在至少一个侧壁与壳体的外壁之间。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感受器组件保持器是管状的。
在一些实施例中,感受器组件延伸到感受器保持器的内部通路中。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第一感受器元件和第二感受器元件延伸到感受器保持器的内部通路中。第一感受器元件和第二感受器元件可延伸跨过感受器组件保持器的内部通路。在第一感受器元件和第二感受器元件延伸跨过感受器保持器的内部通路的情况下,第一感受器元件和第二感受器元件可包括与感受器保持器接触的在感受器元件中的每一个感受器元件的第一侧处的第一安装区域,以及与感受器保持器接触的在感受器元件中的每一个感受器元件的与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处的第二安装区域。有利地,将感受器元件布置成在相对侧处接触感受器保持器可使得感受器保持器能够将感受器元件稳健地固定在筒中的适当位置。
内部通路可基本上沿着纵向轴线延伸。在一些实施例中,感受器组件是基本平面的,并且感受器组件平行于纵向轴线延伸。在一些实施例中,感受器组件是基本平面的,并且感受器组件垂直于纵向轴线延伸。
在一些实施例中,感受器组件保持器的内部通路可形成筒的空气通路的一部分,并且限定在感受器组件保持器与系统的外部壳体之间的围绕内部通路的空间可形成储集器的一部分。在这些实施例中,感受器元件的加热区域可布置在感受器保持器的内部通路中,并且至少一个安装区域可布置在该空间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感受器组件保持器的内部通路可形成筒的储集器的一部分,并且限定在感受器组件保持器与系统的外部壳体之间的围绕内部通路的空间可形成空气通路的一部分。在这些实施例中,感受器元件的至少一个安装区域可延伸到感受器保持器的内部通路中,并且加热区域可延伸到该空间中。
管状感受器组件保持器可具有开口端,使得感受器保持器的内部通路在至少一端处打开。管状感受器保持器的至少一个侧壁可限定管状感受器保持器的端部之间的开口。感受器元件的至少一个安装区域可延伸到管状感受器保持器的开口中。在其中感受器元件包括多个安装区域的一些实施例中,管状感受器保持器的至少一个侧壁在所述管状感受器保持器的端部之间限定多个开口。在这些实施例中,感受器元件的每个安装区域可延伸到管状感受器保持器的至少一个侧壁的多个开口中的一个中。
感受器组件保持器可包括电绝缘材料。合适的电绝缘材料包括玻璃、塑料和某些陶瓷材料。
感受器组件保持器可包括绝热材料。
感受器组件保持器可模制到感受器组件上。模制的保持器可将第一感受器元件和第二感受器元件以及芯吸元件保持在一起,使得元件固定在一起。保持器可由耐热塑料材料或陶瓷材料形成。因此,保持器可支承感受器组件并且向感受器组件提供强度。
感受器组件可由可透过的电绝缘涂层围绕。涂层可包括可透过的陶瓷材料或由可透过的陶瓷材料构成。涂层可为陶瓷涂层。当感受器组件包括涂层时,其可为将第一感受器元件和第二感受器元件以及芯吸元件保持在一起而使得元件固定在一起的涂层。涂层可有利地改进感受器组件的稳健性和强度。涂层的提供可代替或补充如上所述的保持器。涂层可包括Al2O3或硅基陶瓷材料。涂层可具有约30%的孔隙度。
感受器组件保持器的至少一部分可包括多孔或可透过材料,如陶瓷材料。该部分可为其上安装有感受器组件的安装区域的感受器组件的区域。来自储集器的气溶胶形成基质可通过感受器组件保持器的该部分到达感受器组件的安装区域。这有利地提供了将气溶胶形成基质从储集器传送到感受器组件的路线,并且可增加供应到感受器组件的气溶胶形成基质的量。
包括多孔或可透过材料的感受器组件保持器的部分可包括Al2O3或硅基陶瓷材料。该部分可具有约30%的孔隙度。
感受器组件可进一步包括第三感受器元件和第二芯吸元件,第二芯吸元件定位在第一感受器元件与第三感受器元件或第二感受器元件与第三感受器元件之间。其他感受器元件之间可存在其他芯吸元件。
气溶胶生成系统可包括第二感受器组件。第二感受器组件在结构方面可与第一感受器组件基本相似。第二感受器组件也可安装在感受器组件保持器上。第二感受器组件可与第一感受器组件安装在同一感受器组件保持器上。当感受器组件保持器是管状时,第二感受器组件可安装在感受器组件保持器的与第一感受器组件相对的一侧上。当感受器组件保持器的内部通路形成筒的储集器的一部分,并且限定在感受器组件和外部壳体之间的环形空间形成气流通路的至少一部分时,该布置可为特别有利的。感受器组件中的每一个感受器组件的感受器元件的至少一个安装区域可突出到内部通路中,并且加热区域可延伸到环形空间中。因此,第一感受器组件和第二感受器组件的加热区域可围绕气流通道均匀地间隔开,从而导致更均匀的气溶胶产生。
气溶胶生成系统可包括其他感受器组件。这些感受器组件中的每一个感受器组件可安装在感受器组件保持器上。感受器组件可安装在感受器组件保持器上,使得它们围绕气流通路均匀地分布。
气溶胶形成基质为能够释放可形成气溶胶的挥发性化合物的基质。可以通过加热气溶胶形成基质释放挥发性化合物。
气溶胶形成基质可以包括植物基材料。气溶胶形成基质可以包括烟草。气溶胶形成基质可以包括含烟草材料,该含烟草材料包含挥发性烟草风味化合物,其在加热时从气溶胶形成基质释放。备选地,气溶胶形成基质可包括不含烟草材料。气溶胶形成基质可以包括均质化植物基材料。气溶胶形成基质可以包括均质化烟草材料。气溶胶形成基质可以包括至少一种气溶胶形成剂。气溶胶形成剂是任何适合的已知化合物或化合物的混合物,其在使用中有利于形成致密并且稳定的气溶胶并且在系统的操作温度下基本上耐热降解。合适的气溶胶形成剂是本领域众所周知的,并且包括但不限于:多元醇,诸如三甘醇,1,3-丁二醇和甘油;多元醇的酯,诸如甘油单、二或三乙酸酯;和一元、二元或多元羧酸的脂肪族酯,诸如十二烷二酸二甲酯和十四烷二酸二甲酯。优选的气溶胶形成剂是多元醇或其混合物,例如三甘醇、1,3-丁二醇和最优选的甘油。气溶胶形成基质可包括其他添加剂和成分,诸如调味剂。
系统可进一步包括连接到至少一个感应器线圈和电源的电路。电路可包括可以是可编程微处理器的微处理器、微控制器或专用集成芯片(ASIC)或能够提供控制的其他电子电路。电路可包括另外的电子部件。电路可配置成调节向感应器线圈的电流供应。在启动系统之后电流可以连续地供应到感应器线圈或者可以在逐抽吸的基础上间歇地被供应。电路可以有利地包括DC/AC变换器,其可以包括D类或E类功率放大器。控制电路可包括其他电子部件。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电路可包括传感器、开关、显示元件中的任一个。
气溶胶生成系统可包括电源。电源可包含在系统的装置中。电源可以是DC电源。电源可以是电池。电池可为基于锂的电池,例如锂钴、锂铁磷酸盐、钛酸锂或锂聚合物电池。电池可为镍金属氢化物电池或镍镉电池。电源可为另一形式的电荷储存装置,例如,电容器。电源可为可再充电的,并且针对许多充放电循环而配置。电源可具有允许储存足以用于气溶胶生成系统的一次或多次用户体验的能量的容量;例如,电源可具有足够的容量以允许连续生成气溶胶持续约六分钟的时间,对应于抽一支常规香烟所耗费的典型时间,或者持续是六分钟的倍数的时间。在另一实例中,电源可具有足够的容量以允许雾化器组件的预定次数的抽吸或分立激活。
气溶胶生成系统可包括气溶胶生成装置和配置成与该装置一起使用的筒。气溶胶生成装置可包括至少一个感应器线圈、供电装置和装置壳体。装置壳体可配置成当筒与气溶胶生成装置一起使用时接合筒的至少一部分。筒可包括感受器组件。筒可进一步包括筒壳体。当筒与气溶胶生成装置接合时,至少一个感应器线圈可围绕或邻近感受器组件定位。当气溶胶生成系统包括第一感应器线圈和第二感应器线圈时,当筒与气溶胶生成装置接合时,第一感应器线圈可定位在筒的第一侧上,并且第二感应器线圈可定位在筒的第二侧上。当筒与气溶胶生成装置接合时,筒的包括筒的感受器组件的部分可位于第一感应器线圈与第二感应器线圈之间。
筒壳体可包括限定储集器的壳体。筒可包括用于感受器组件的保持器。
根据本公开,还提供了一种用于包括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电加热的气溶胶生成系统中的筒。筒可配置成与装置一起使用。装置可包括装置壳体,所述装置壳体可配置成当所述筒与气溶胶生成装置一起使用时接合筒的至少一部分。气溶胶生成装置可包括至少一个感应器线圈。气溶胶生成装置可包括连接到至少一个感应器线圈的供电装置。供电装置可配置成向至少一个感应器线圈提供交变电流,使得感应器线圈在筒内生成交变磁场。筒可包括筒壳体。筒壳体可限定包含气溶胶形成基质的储集器。筒可包括基本平面的感受器组件。基本平面的感受器组件可平行于第一平面延伸。感受器组件可配置成由交变磁场加热。感受器组件可包括第一感受器元件。感受器组件可包括第二感受器元件。感受器组件可包括与储集器流体连通的芯吸元件。第一感受器元件和第二感受器元件可与芯吸元件成一体或固定到芯吸元件。空间可限定在第一感受器元件与第二感受器元件之间。芯吸元件可占据该空间。储集器可定位在空间外侧。
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壳体可为细长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壳体可包括任何合适的材料或材料的组合。适合的材料的实例包括金属、合金、塑料或包含那些材料中的一种或多种的复合材料,或适用于食物或药物应用的热塑性材料,例如聚丙烯、聚醚醚酮(PEEK)和聚乙烯。优选地,材料轻质并且无脆性。
气溶胶生成装置壳体可限定用于接收筒的腔。气溶胶生成装置可包括一个或多个空气入口。一个或多个空气入口可使得环境空气能够被抽吸到腔中。
气溶胶生成装置可具有连接端,所述连接端配置成将气溶胶生成装置连接到筒。连接端可包括用于接收筒的腔。
气溶胶生成装置可以具有与连接端相对的远端。所述远端可包括电连接器,所述电连接器被配置成将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连接到外部电源的电连接器,以用于对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电源充电。
筒可包括外部壳体。外部壳体可由耐用材料形成。外部壳体可由液体不可透过的材料形成。外部壳体可由诸如聚丙烯(PP)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的可模制的塑料材料形成。外部壳体可由与感受器保持器相同的材料形成,或可由不同的材料形成。
感受器组件可布置在外部壳体中。感受器组件保持器可布置在外部壳体中。在一些实施例中,感受器组件保持器可与外部壳体一体地形成。
筒的外部壳体可限定储集器的一部分。外部壳体可限定储集器。外部壳体和储集器可一体地形成。备选地,储集器可与外部壳体分开形成,并且布置在外部壳体中。
在其中筒包括外部壳体的一些优选实施例中,感受器组件保持器可将感受器组件固定到外部壳体。有利地,向筒提供将感受器组件固定到壳体的感受器组件保持器可将感受器组件与外部壳体分离,使得外部壳体不需要配置成经得起感受器组件升高到用于加热气溶胶形成基质的温度。这可使得筒能够由不太耐用和更便宜的材料制成。
筒可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二部分可相对于第一部分移动。筒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可在储存配置与使用配置之间相对于彼此移动。在储存配置中,感受器组件可与气溶胶形成基质隔离。在使用配置中,感受器组件可与气溶胶形成基质流体连通。
储集器可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密封件可设在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之间。密封件可布置成防止储集器的第一部分与储集器的第二部分之间的流体连通。换句话说,密封件可将储集器的第一部分与储集器的第二部分流体隔离。在储存配置中,液体气溶胶形成基质可保持在储集器的第一部分中。在储存配置中,密封件可防止气溶胶形成基质从储集器的第一部分流动到储集器的第二部分。
筒的第一部分可包括储集器的第一部分和密封件。筒的第二部分可包括感受器保持器和感受器组件。感受器保持器可包括一个或多个穿孔元件。一个或多个穿孔元件可布置成当筒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从储存配置移动到使用配置时,刺穿或穿透筒的第二部分的密封件。
当筒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从储存配置移动到使用配置时,感受器保持器的一个或多个穿孔元件可刺穿密封件,并且使得气溶胶形成基质能够从储集器的第一部分流动到储集器的第二部分。
感受器组件可延伸到储集器的第二部分中。在感受器组件包括芯吸元件的情况下,芯吸元件的一部分可延伸到储集器的第二部分中。因此,当筒处于储存配置中时,感受器组件与气溶胶形成基质隔离,并且当筒处于使用配置中时,感受器组件被供应有来自储集器的第二部分的气溶胶形成基质。
密封件可为用于防止流体在储集器的第一部分与储集器的第二部分之间流动的任何合适类型的密封件。例如,密封件可包括金属箔、塑料箔或弹性体密封件。
筒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可以任何合适方式相对于彼此移动。在一些实施例中,筒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可相对于彼此滑动。在一些实施例中,筒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可相对于彼此旋转。
气溶胶生成系统可为手持式气溶胶生成系统,其配置成允许用户在烟嘴上吸气以通过口端开口抽吸气溶胶。气溶胶生成系统可具有与常规雪茄或香烟相当的尺寸。气溶胶生成系统可具有在约30mm与约150mm之间的总长度。气溶胶生成系统可具有在约5mm与约30mm之间的外径。
气溶胶生成系统可配置成向用户递送尼古丁。气溶胶生成系统可为电操作的吸烟系统。
根据本公开的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用于电加热的气溶胶生成系统的感受器组件,所述电加热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包括:限定包含气溶胶形成基质的储集器的壳体;至少一个感应器线圈;以及供电装置,所述供电装置连接到至少一个感应器线圈,并且配置成向至少一个感应器线圈提供振荡电流,使得感应器线圈生成交变磁场。感受器组件可包括配置成由交变磁场加热的第一感受器元件。感受器组件可包括配置成由交变磁场加热的第二感受器元件。感受器组件可包括芯吸元件,所述芯吸元件配置成与气溶胶生成系统的储集器流体连通。第一感受器元件和第二感受器元件与芯吸元件成一体或固定到芯吸元件。空间可限定在第一感受器元件与第二感受器元件之间,芯吸元件占据该空间。
下文提供了非限制性实例的非详尽列表。这些实例的任何一个或多个特征可以与本文所述的另一实例、实施方案或方面的任何一个或多个特征组合。
EX1.一种电加热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包括:
至少一个感应器线圈;
供电装置,所述供电装置连接到所述至少一个感应器线圈,并且配置成向所述至少一个感应器线圈提供交变电流以生成交变磁场;
壳体,所述壳体包含气溶胶形成基质的储集器;以及
基本平面的感受器组件,所述感受器组件配置成由所述交变磁场加热,并且包括第一感受器元件、第二感受器元件和与所述储集器流体连通的芯吸元件,所述第一感受器元件和所述第二感受器元件与所述芯吸元件成一体或固定到所述芯吸元件;
其中空间限定在所述第一感受器元件与所述第二感受器元件之间,所述芯吸元件占据所述空间并且所述储集器定位在所述空间外侧。
EX2.根据实例EX1的电加热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中所述第一感受器元件和所述第二感受器元件是流体可透过的。
EX3.根据实例EX1或EX2的电加热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中所述气溶胶形成基质是液体。
EX4.根据实例EX1至EX3中任一项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中所述芯吸元件布置成从所述液体储集器将气溶胶形成基质输送跨过所述感受器元件的主表面。
EX5.根据实例EX3或EX4的电加热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中所述感受器组件或所述感受器组件的加热区域保持2至10毫升之间的液体气溶胶形成基质。
EX6.根据前述实例中任一项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中所述感受器组件的两个相对的主表面中的每一个主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系统中的气流通路中的空气直接接触。
EX7.根据前述实例中任一项的电加热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中所述第一感受器元件和所述第二感受器元件具有在1与40000之间,优选在500与40000之间的相对磁导率。
EX8.根据前述实例中任一项的电加热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中所述交变电流具有在100kHz与30MHz之间,优选在500kHz与30MHz之间的频率。
EX9.根据实例EX1至EX7中任一项的电加热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中所述交变电流具有在100kHz至1000MHz之间的频率。
EX10.根据前述实例中任一项的电加热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中每个感受器元件的厚度与所述感受器元件的材料在所述系统的操作频率下的趋肤深度在相同数量级或小于所述趋肤深度。
EX11.根据前述实例中任一项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中每个感受器元件具有不超过两毫米的厚度。
EX12.根据前述实例中任一项的电加热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中所述第一感受器元件和所述第二感受器元件包括导电丝。
EX13.根据实例EX12的电加热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中所述第一感受器元件和所述第二感受器元件包括所述导电丝的网、所述导电丝的平坦螺旋线圈、所述导电丝的纤维或所述导电丝的织物。
EX14.根据实例EX12或EX13的电加热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中所述导电丝的直径在40微米与60微米之间,优选在45微米与55微米之间,并且甚至更优选50微米。
EX15.根据实例EX12至EX14中任一项的电加热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中所述导电丝的网的网孔隙在60与150微米之间,优选在50与70微米之间,甚至更优选在60与65微米之间,并且最优选63微米。
EX16.根据前述实例中任一项的电加热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中所述第一感受器元件和所述第二感受器元件包括印刷在所述芯吸元件上或以其他方式沉积到所述芯吸元件上的导电材料。
EX17.根据实例EX16的电加热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中所述第一感受器元件或所述第二感受器元件的所述导电材料印刷在所述芯吸元件上或以其他方式沉积到所述芯吸元件上作为膜或多个轨道。
EX18.根据实例EX17的电加热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中所述感受器元件中的每一个感受器元件的多个轨道分布在所述芯吸元件的表面上。
EX19.根据实例EX17或EX18的电加热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中所述感受器元件中的每一个感受器元件的多个轨道形成网状结构。
EX20.根据实例EX1至EX11中任一项的电加热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中所述第一感受器元件和所述第二感受器元件包括穿孔箔。
EX21.根据实例EX20的电加热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中所述穿孔跨过所述第一感受器元件和所述第二感受器元件均匀地分布。
EX22.根据前述实例中任一项的电加热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中所述芯吸元件包括电绝缘材料。
EX23.根据前述实例中任一项的电加热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中所述芯吸元件包括非金属材料。
EX24.根据前述实例中任一项的电加热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中所述芯吸元件包括亲水性材料或亲油性材料。
EX25.根据前述实例中任一项的电加热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中所述芯吸元件包括棉、人造丝或玻璃纤维。
EX26.根据实例EX1至EX24中任一项的电加热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中所述芯吸元件包括多孔陶瓷材料。
EX27.根据前述实例中任一项的电加热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中所述至少一个感应器线圈包括第一感应器线圈和第二感应器线圈。
EX28.根据实例EX27的电加热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中所述第一感应器线圈定位在所述感受器组件的第一侧上,并且所述第二感应器线圈定位在所述感受器组件的第二侧上并且平行于所述第一平面延伸。
EX30.根据权利要求28或29的电加热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中所述感受器组件与所述第一感应器线圈和所述第二感应器线圈基本上等距。
EX31.根据实例EX27至EX30中任一项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中所述系统配置成使得所述第一感应器线圈和所述第二感应器线圈产生彼此相等并且相反的磁场。
EX32.根据实例EX28至EX31中任一项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中所述系统配置成使得所述第一感应器线圈和所述第二感应器线圈在所述感受器组件处提供垂直于所述第一平面的磁场。
EX33.根据实例EX27至EX32中任一项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中所述平面感应器线圈中的每一个平面感应器线圈是矩形的。
EX34.根据实例EX27至EX33中任一项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中所述第一感应器线圈具有与所述第二感应器线圈相同的匝数。
EX35.根据实例EX27至EX34中任一项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中所述第一感应器线圈具有与所述第二感应器线圈相同的大小和形状。
EX36.根据实例EX27至EX35中任一项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中所述第一感应器线圈与所述第二感应器线圈基本上相同。
EX37.根据实例EX27至EX36中任一项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中所述第一感应器线圈具有与所述第二感应器线圈相同的电阻。
EX38.根据实例EX27至EX37中任一项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中所述感应器线圈电连接以形成单个传导路径,并且其中所述第一感应器线圈在与所述第二感应器线圈相反的方向上卷绕。
EX39.根据实例EX27至EX38中任一项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中所述第一感应器线圈和所述第二感应器线圈设有相同的交变电流。
EX40.根据实例EX27至EX39中任一项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中所述第一感应器线圈在与所述第二感应器线圈相同的方向上卷绕,并且其中所述控制电路配置成向所述第一感应器线圈提供与提供到所述第二感应器线圈的电流直接异相的电流。
EX41.根据实例EX27至EX40中任一项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包括配置成包含由所述感应器线圈生成的磁场的一个或多个通量集中器。
EX42.根据前述实例中任一项的气溶胶生成系统,进一步包括感受器组件保持器,并且其中所述感受器元件中的每一个感受器元件包括加热区域和至少一个安装区域,其中所述加热区域是配置成在通过合适的交变磁场穿透时加热到蒸发来自所述液体储集器的液体气溶胶形成基质所需的温度的所述感受器元件的区域,并且其中所述感受器元件的至少一个安装区域是所述感受器元件的配置成接触所述感受器保持器的区域。
EX43.根据实例EX42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中所述加热区域配置成在交变磁场的存在下加热到比所述安装区域基本上更高的温度。
EX44.根据实例EX42或EX43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中所述加热区域位于直接在所述第一感应器线圈与所述第二感应器线圈之间的空间中,并且所述安装区域可位于直接在所述第一感应器线圈与所述第二感应器线圈之间的所述空间外侧。
EX45.根据实例EX42至EX44中任一项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中所述感受器元件中的每一个感受器元件的加热区域布置在所述液体储集器的外侧。
EX46.根据前述实例中任一项的电加热的气溶胶生成系统,进一步包括在空气入口与空气出口之间延伸的气流通路。
EX47.根据实例EX46的电加热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中所述空气出口限定在所述系统的烟嘴中。
EX48.根据实例EX46或EX47的电加热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中所述气流通路中的气流在所述第一感受器元件的表面和所述第二感受器元件的表面上方通过。
EX49.根据实例EX46至EX48中任一项的电加热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中所述芯吸元件与所述储集器流体连通,因为所述芯吸元件突出到所述储集器中。
EX50.根据前述实例中任一项的电加热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中所述壳体包括内壁和外壁,使得内部通路由所述内壁限定。
EX51.根据实例EX50的电加热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中所述内部通路由限定在所述内壁与所述外壁之间的空间围绕。
EX52.根据实例EX51的电加热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中围绕所述内部通路的所述空间是环形空间。
EX53.根据实例EX51或EX52的电加热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中所述气流通道可至少部分地由所述内部通路限定,并且所述储集器至少部分地由围绕所述内部通路的所述空间限定。
EX54.根据实例EX51或EX52的电加热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中所述储集器至少部分地由所述内部通路限定,并且所述气流通路至少部分地由所述环形空间限定。
EX55.根据前述实例中任一项的电加热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中所述气溶胶生成系统包括感受器组件保持器,所述感受器组件安装在所述感受器组件保持器上。
EX56.根据实例EX55的电加热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中所述感受器组件的感受器元件各自包括接触所述保持器的至少一个安装区域。
EX57.根据实例EX55或EX56的电加热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中所述感受器组件保持器是管状的并且具有至少一个侧壁。
EX58.根据实例EX57的电加热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中所述感受器组件通过穿过所述侧壁的至少一个开口来安装。
EX59.根据实例EX57或EX58的电加热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中所述感受器组件通过穿过所述侧壁的至少两个开口来安装。
EX60.根据实例EX55至EX59中任一项的电加热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中所述感受器组件保持器构造成经得起所述感受器组件升高到用于加热所述气溶胶形成基质的温度。
EX61.根据实例EX55至EX60中任一项的电加热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中所述感受器组件保持器由液体不可透过的材料形成。
EX62.根据实例EX55至EX61中任一项的电加热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中所述感受器保持器由诸如聚丙烯(PP)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的可模制的塑料材料形成。
EX63.根据实例EX57至EX62中任一项的电加热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中所述感受器组件保持器的至少一个侧壁形成所述壳体的内壁的至少一部分。
EX64.根据实例EX63的电加热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中所述壳体包括内壁和外壁,使得内部通路由所述内壁限定,并且其中所述壳体的所述至少一个侧壁限定所述内部通路的一部分。
EX65.根据实例EX64的电加热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中所述内壁与所述外壁之间的所述空间至少部分地限定在所述至少一个侧壁与所述壳体的所述外壁之间。
EX66.根据实例EX65的电加热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中所述感受器组件延伸到所述感受器保持器的所述内部通路中。
EX67.根据实例EX55至EX66中任一项的电加热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中所述保持器模制到所述感受器组件上。
EX68.根据实例EX67的电加热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中所述模制保持器将所述第一感受器元件和所述第二感受器元件以及所述芯吸元件保持在一起,使得所述元件固定在一起。
EX69.根据前述实例中任一项的电加热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中所述感受器组件由可透过的电绝缘涂层围绕。
EX70.根据实例EX69的电加热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中所述涂层包括可透过的陶瓷材料。
EX71.根据前述实例中任一项的电加热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中所述感受器组件进一步包括第三感受器元件和第二芯吸元件,所述第二芯吸元件定位在所述第一感受器元件与所述第三感受器元件或所述第二感受器元件与所述第三感受器元件之间。
EX72.根据前述实例中任一项的电加热的气溶胶生成系统,进一步包括基本类似于所述第一感受器组件的第二感受器组件。
EX73.根据前述实例中任一项的电加热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中所述系统进一步包括连接到所述至少一个感应器线圈并且连接到电源的电路。
EX74.根据前述实例中任一项的电加热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中所述气溶胶生成系统包括气溶胶生成装置和配置成与所述装置一起使用的筒,所述装置包括所述至少一个感应器线圈、所述供电装置和装置壳体,所述装置壳体配置成当所述筒与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一起使用时接合所述筒的至少一部分。
EX75.根据实例EX74的电加热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中所述筒包括感受器组件和筒壳体。
EX76.根据实例EX74或EX75的电加热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中当所述筒与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接合时,所述至少一个感应器线圈围绕或邻近所述感受器组件定位。
EX77.根据实例EX74至EX76中任一项的电加热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中所述气溶胶生成系统包括第一感应器线圈和第二感应器线圈,当筒与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接合时,所述第一感应器线圈定位在所述筒的第一侧上,并且所述第二感应器线圈定位在所述筒的第二侧上。
EX78.根据实例EX77的电加热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中当所述筒与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接合时,所述筒的包括所述筒的所述感受器组件的所述部分位于所述第一感应器线圈与所述第二感应器线圈之间。
EX79.一种用于电加热的气溶胶生成系统中的筒,所述电加热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包括气溶胶生成装置,所述筒配置成与所述装置一起使用,其中所述装置包括:装置壳体,所述装置壳体配置成当所述筒与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一起使用时接合所述筒的至少一部分;至少一个感应器线圈;以及供电装置,所述供电装置连接到所述至少一个感应器线圈,并且配置成向所述至少一个感应器线圈提供交变电流,使得所述感应器线圈在所述筒内生成交变磁场;所述筒包括:
筒壳体,所述筒壳体限定包含气溶胶形成基质的储集器;以及
基本平面的感受器组件,所述基本平面的感受器组件配置成由所述交变磁场加热,并且包括第一感受器元件、第二感受器元件和与所述储集器流体连通的芯吸元件,所述第一感受器元件和所述第二感受器元件与所述芯吸元件成一体或固定到所述芯吸元件;
其中空间限定在所述第一感受器元件与所述第二感受器元件之间,所述芯吸元件占据所述空间并且所述储集器定位在所述空间外侧。
占据所述空间并且所述储集器定位在所述空间外侧。
EX80.根据实例EX79的筒,其中所述第一感受器元件和所述第二感受器元件是流体可透过的。
EX81.根据实例EX79或EX80的筒,其中所述气溶胶形成基质是液体。
EX82.根据实例EX79至EX81中任一项的筒,其中所述芯吸元件布置成从所述液体储集器将气溶胶形成基质输送跨过所述感受器元件的主表面。
EX83.根据实例EX81或EX82的筒,其中所述感受器组件或所述感受器组件的加热区域保持2至10毫升之间的液体气溶胶形成基质。
EX84.根据实例EX79至EX83中任一项的筒,其中所述感受器组件的两个相对的主表面中的每一个主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系统中的气流通路中的空气直接接触。
EX85.根据实例EX79至EX84中任一项的筒,其中所述第一感受器元件和所述第二感受器元件具有在1与40000之间,优选在500与40000之间的相对磁导率。
EX86.根据实例EX79至EX85中任一项的筒,其中每个感受器元件的厚度与所述感受器元件的材料在所述系统的操作频率下的趋肤深度在相同数量级或小于所述趋肤深度。
EX87.根据实例EX79至EX86中任一项的筒,其中所述感受器组件具有不超过两毫米的厚度。
EX88.根据实例EX79至EX87中任一项的筒,其中所述第一感受器元件和所述第二感受器元件包括导电丝。
EX89.根据实例EX88的筒,其中所述第一感受器元件和所述第二感受器元件包括所述导电丝的网、所述导电丝的平坦螺旋线圈、所述导电丝的纤维或所述导电丝的织物。
EX90.根据实例EX88或EX89的筒,其中所述导电丝具有在40微米与60微米之间,优选在45微米与55微米之间,并且甚至更优选50微米的直径。
EX91.根据实例EX88至EX90中任一项的筒,其中所述导电丝的网的网孔隙在60至150微米之间,优选在50至70微米之间,甚至更优选在60至65微米之间,并且最优选63微米。
EX92.根据实例EX79至EX91中任一项的筒,其中所述第一感受器元件和所述第二感受器元件包括印刷在所述芯吸元件上或以其他方式沉积到所述芯吸元件上的导电材料。
EX93.根据实例EX92的筒,其中所述第一感受器元件或所述第二感受器元件的导电材料印刷在所述芯吸元件上或以其他方式沉积到所述芯吸元件上作为膜或多个轨道。
EX94.根据实例EX93的筒,其中所述感受器元件中的每一个感受器元件的多个轨道分布在所述芯吸元件的表面上方。
EX95.根据实例EX93或EX94的筒,其中所述感受器元件中的每一个感受器元件的多个轨道形成网状结构。
EX96.根据实例EX79至EX91中任一项的筒,其中所述第一感受器元件和所述第二感受器元件包括穿孔箔。
EX97.根据实例EX96的筒,其中所述穿孔跨过所述第一感受器元件和所述第二感受器元件均匀地分布。
EX98.根据实例EX79至EX97中任一项的筒,其中所述芯吸元件包括电绝缘材料。
EX99.根据实例EX79至EX98中任一项的筒,其中所述芯吸元件包括非金属材料。
EX100.根据实例EX79至EX99中任一项的筒,其中所述芯吸元件包括亲水性材料或亲油性材料。
EX101.根据实例EX79至EX100中任一项的筒,其中所述芯吸元件包括棉或人造丝。
EX102.根据实例EX79至EX101中任一项的筒,其中所述芯吸元件包括多孔陶瓷材料。
关于一个实施例或实施方案描述的特征也可以适用于其他实施例和实施方案。
附图说明
现在将参考附图进一步描述若干实例,在附图中:
图1a是根据本公开的实例的气溶胶生成系统的示意图;
图1b是图1a的气溶胶生成系统的围绕气溶胶生成系统的中心纵向轴线旋转90度的示意图;
图2a-c是来自图1a和1b的系统的筒的示意图;
图3是与气溶胶生成系统的其余部分分开的根据本公开的感受器组件和感受器组件保持器的透视图;
图4是与气溶胶生成系统的其余部分分开的图1和2的感受器组件的平面视图;
图5是根据本公开的感受器组件的实施例的分解透视图;
图6a是图1b的系统的图示,其中示出了一个操作阶段的磁场线;
图6b是图1b的系统的图示,其中示出了后续操作阶段的磁场线;
图7是根据本公开的感受器组件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分解透视图;
图8是根据本公开的感受器组件的另一个实施例的透视图;
图9是根据本公开的包括涂层的感受器组件的透视图;
图10a是具有与图4的感受器组件不同的形状的根据本公开的感受器组件的实施例的透视图;
图10b是图10a的感受器组件的平面视图;
图11a-d是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感受器元件的平面视图;
图12a-i是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个示例性感受器元件的平面视图;
图13a是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个实例的气溶胶生成系统的示意图;
图13b是图13a的装置部分的围绕气溶胶生成系统的中心纵向轴线旋转90度的示意图;
图13c是图13b的装置的端视图;
图14是一个实施例中的线圈和感受器的布置的示意图;
图15a是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个实例的使用前的用于气溶胶生成系统的筒的示意图;
图15b是处于使用配置中的图9a的筒的示意图;
图16a是包括图15b的筒的系统;
图16b是围绕气溶胶生成系统的中心纵向轴线旋转90度的图16a的系统;
图17a是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个实例的平面感受器元件的横截面视图,所述横截面在垂直于所述感受器元件的平面的平面中截取;以及
图17b是图17a的感受器元件的平面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a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实例的气溶胶生成系统的示意图。图1b示出了图1a的气溶胶生成系统的围绕气溶胶生成系统的中心纵向轴线旋转90度的示意图。系统包括联接在一起以形成气溶胶生成系统的筒10和装置60。气溶胶生成系统是便携式的,并且具有相当于常规雪茄或香烟的大小。
筒10包括安装在感受器保持器14中的感受器组件12。图2a-c示出了与气溶胶生成系统分开的筒10。图3示出与气溶胶生成系统的其余部分分开的感受器组件12和保持器14的透视图。图4和图5更清楚地示出了感受器组件12的结构。图4是感受器组件12的横截面示意图。图5是感受器组件12的分解示意图。
感受器组件12是平面的并且薄的,其具有基本上小于长度尺寸和宽度尺寸的厚度尺寸。感受器组件12包括三个元件:第一感受器元件16、第二感受器元件18以及布置在第一感受器元件16与第二感受器元件18之间的芯吸元件20。第一感受器元件16、第二感受器元件18和芯吸元件20中的每一个具有相同的长度和宽度尺寸。如下文更详细地描述的,第一感受器元件16和第二感受器元件18基本相同,并且包括由铁素体不锈钢丝和奥氏体不锈钢丝形成的烧结的网。芯吸元件20包括人造丝的多孔本体。芯吸元件20配置成将液体从芯吸元件20的外部暴露表面递送到第一感受器元件16和第二感受器元件18。
第一感受器元件16和第二感受器元件18中的每一个感受器元件包括网,所述网具有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丝,以及在基本上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延伸的丝。导电丝包括由AISI 430不锈钢形成的丝。网的孔隙为63微米,并且导电丝的直径为50微米。
第一感受器元件16和第二感受器元件18中的每一个感受器元件包括一对安装区域22和加热区域24。加热区域24是居中位于感受器元件16、18上的基本上矩形的区域。一对安装区域22也是基本上矩形的区域,其在加热区域24的相对侧处位于加热区域24的周边。加热区域24配置成可通过交变磁场的穿透而加热,以用于蒸发气溶胶形成基质。一对安装区域22配置成接触感受器保持器14,使得感受器保持器14可将感受器组件12支承在筒10中的适当位置。
除了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AISI 430不锈钢的丝,以及在第二方向上延伸的奥氏体不锈钢的丝之外,一对安装区域22还包括AISI 316不锈钢的丝。因此,加热区域24由磁性材料构成,并且一对安装区域22部分地由磁性材料构成,并且部分地由非磁性材料构成。加热区域24中的AISI 430不锈钢的重量比例大于一对安装区域22中的每个安装区域中的AISI430的重量比例。
因此,加热区域24由磁性材料构成,并且一对安装区域22部分地由磁性材料构成,并且部分地由非磁性材料构成。加热区域24中的AISI 430不锈钢的重量比例大于一对安装区域22中的每个安装区域中的AISI 430不锈钢的重量比例。这有助于当感受器元件由交变磁场穿透时减少安装区域22的加热。此配置还有助于减少从感受器组件12到感受器保持器14的热传递。
应当认识到,在其他实施例中,加热区域24和一对安装区域22可由磁性和非磁性材料的其他组合形成。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加热区域24包括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AISI430不锈钢(铁素体不锈钢)的丝,以及在第二方向上延伸的AISI 316不锈钢(奥氏体不锈钢)的丝。在这些实施例中,一对安装区域22可包括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两者上延伸的AISI 316不锈钢的丝。因此,在这些实施例中,加热区域24部分地由磁性材料构成,并且部分地由非磁性材料构成,并且一对安装区域22由非磁性材料构成。
感受器保持器14包括由诸如聚丙烯的可模制的塑料材料形成的管状本体。感受器保持器14的管状本体包括限定具有开口端的内部通路26的侧壁。一对开口28在管状感受器保持器14的相对侧处延伸穿过侧壁。开口28沿感受器保持器14的长度居中布置。
感受器组件12布置在管状感受器保持器14的内部通路26内,并且在平行于感受器保持器14的中心纵向轴线的平面中延伸。第一感受器元件16和第二感受器元件18的加热区域24完全布置在感受器保持器14的内部通路26内,并且安装区域22中的每一个安装区域延伸穿过在感受器保持器14的侧壁中的开口28中的一个。在感受器保持器14的侧壁中的开口28的大小适于以摩擦配合容纳的感受器组件12,使得感受器组件固定在感受器保持器14中。感受器组件12与感受器保持器14之间的摩擦配合导致安装区域22在开口28处直接接触感受器保持器14。感受器组件12和感受器保持器14固定在一起,使得感受器保持器14的移动也移动感受器组件12。
应当认识到,感受器组件12和感受器保持器14可通过其他手段固定在一起。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感受器组件12通过在感受器组件12的安装区域22处的粘合剂固定到感受器保持器14,使得安装区域22间接接触感受器保持器14。
感受器保持器14包括部分封闭内部通路26的一端的基部30。基部30包括多个空气入口32,其使得空气能够通过部分封闭端被抽吸到内部通路26中。
感受器保持器14进一步包括一对穿孔元件34,所述穿孔元件从侧壁的外表面朝向感受器保持器14的开口端延伸,所述开口端与由基部30部分地封闭的一端相对。感受器保持器14的侧壁中的开口28围绕侧壁的圆周布置在穿孔元件34之间,使得穿孔元件34围绕管状感受器的侧壁的圆周从开口28偏移约90度。穿孔元件34中的每一个穿孔元件包括面向感受器保持器14的开口端的方向上的尖头。
筒10进一步包括由诸如聚丙烯的可模制的塑料材料形成的外部壳体36。外部壳体36大体上形成中空圆柱体,以限定其中包含有感受器组件12和感受器保持器14的内部空间。
外部壳体36形成筒10的第一部分,并且感受器组件12和感受器保持器14形成筒10的第二部分。筒的第二部分可相对于筒的第一部分在如图2a和2b中所示的储存配置与如图2c中所示的使用配置之间滑动。
筒10具有口端和与口端相对的连接端。外部壳体36在筒10的口端处限定口端开口38。如下文详细描述的,连接端配置成用于将筒10连接到气溶胶生成装置。感受器组件12和感受器保持器14朝向筒10的连接端定位。外部壳体36的外部宽度在筒10的口端处比在连接端处更大,口端和连接端由肩部37连结。这允许筒的连接端接收在气溶胶生成装置的腔中,其中肩部37将筒定位在装置中的正确位置中。这还使得筒10的口端能够保持在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外侧,其中口端与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外部形状吻合。
液体储集器40限定在筒中以用于保持液体气溶胶形成基质42。液体储集器40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44和第二部分46。液体储集器40的第一部分44朝向外部壳体36的口端定位,并且包括由外部壳体36限定的环形空间。环形空间具有在口端开口38与感受器保持器14的内部通路26的开口端之间延伸的内部通路48。液体储集器40的第二部分46朝向外部壳体36的连接端定位,并且包括限定在外部壳体36的内表面与感受器保持器14的外表面之间的环形空间。管状感受器保持器14的基部20设有环形的肋状弹性体密封件50,其在管状感受器14的外表面与外部壳体36的内表面之间延伸。密封件50在感受器保持器14与外部壳体36之间提供液密密封,以确保液体储集器40的第二部分46能够保持液体气溶胶形成基质42。
如下文更详细地描述的,液体储集器40的第一部分44和第二部分46通过铝箔密封件52与彼此流体隔离,该铝箔密封件可由感受器保持器的穿孔元件34刺穿,以允许液体气溶胶形成基质42在液体储集器的第一部分44与第二部分46之间流动。
空气通路由感受器保持器14的内部通路26和穿过液体储集器40的第一部分44的内部通路48穿过筒10形成。空气通路从感受器保持器14的基部30中的空气入口32延伸穿过感受器保持器14的内部通路26,并且穿过液体储集器40的第一部分44的内部通路48延伸到口端开口38。空气通路使得空气能够从连接端通过筒10抽吸到口端。
在储存配置中,如图2a和2b中所示,感受器保持器14的基部30从外部壳体36延伸,并且感受器保持器14的穿孔元件34在筒10的连接端的方向上与密封件52间隔开。在该配置中,液体气溶胶形成基质42保持在液体储集器40的第一部分44中,并且通过密封件52与液体储集器40的第二部分46隔离。因此,在储存配置中,将感受器组件12与气溶胶形成基质42隔离。有利地,将液体气溶胶形成基质42密封在液体储集器40的第一部分44中可完全防止液体气溶胶形成基质42在筒处于储存配置中时泄漏出筒10。
在使用配置中,如图2c中所示,感受器保持器14和感受器组件12被朝向口端推入外部壳体36中。当感受器保持器14被朝向外部壳体36的口端推动时,在感受器保持器14的基部30处的密封件50在外部壳体36的内表面上滑动,以在感受器保持器14的基部接收在外部壳体中时维持外部壳体36的内表面与管状感受器保持器本体的外表面之间的液密密封。当感受器保持器14的穿孔元件34朝向口端移动时,穿孔元件34接触并且刺穿密封件52,以允许液体储集器40的第一部分44与液体储集器40的第二部分46之间的流体连通。在液体储集器40的第一部分44中的液体气溶胶形成基质42被释放到液体储集器40的第二部分46中,并且感受器组件12暴露于液体气溶胶形成基质42。
在使用配置中,第一感受器元件16和第二感受器元件18的安装区域22以及延伸到液体储集器40的第二部分46中的芯吸元件20的对应部分能够将液体气溶胶形成基质42从液体储集器40的第二部分46抽吸到第一感受器元件16和第二感受器元件18的加热区域24。因此,在使用配置中,筒10准备好用于通过加热气溶胶形成基质42来生成气溶胶。尽管是芯吸元件20通过毛细管作用将气溶胶形成基质从储集器传送到第一感受器元件和第二感受器元件,但导电丝也在网的丝之间的空隙中产生毛细管作用以润湿第一感受器元件16和第二感受器元件18。这种润湿增加了感受器元件的导电丝与气溶胶形成基质之间的接触面积。
气溶胶生成装置60包括大体圆柱形壳体62,所述壳体具有连接端和与连接端相对的远端。用于接收筒的连接端的腔64位于装置60的连接端处,并且在腔64的基部处穿过外部壳体62提供空气入口65,以使环境空气能够在基部处被抽吸到腔64中。
装置60进一步包括布置在壳体62内的感应加热装置。感应加热装置包括一对感应器线圈66、68、控制电路70和供电装置72。供电装置72包括可再充电的镍镉电池,其经由装置远端处的电连接器(未示出)进行再充电。控制电路70连接到供电装置72,并且连接到第一感应器线圈66和第二感应器线圈68,使得控制电路70控制对感应器线圈66、68的供电。控制电路70配置成将交变电流供应到第一感应器线圈66和第二感应器线圈68。
一对感应器线圈包括第一感应器线圈66和第二感应器线圈68。第一感应器线圈66布置在腔64的第一侧处,并且第二感应器线圈68与第一感应器线圈66相对布置在腔64的第二侧处。感应器线圈66、68中的每一个感应器线圈基本上相同,并且包括由矩形横截面线形成的具有矩形横截面的平面线圈。感应器线圈66、68中的每一个感应器线圈基本上在平面中延伸,其中第一线圈66在第一平面中延伸并且第二线圈68在第二平面中延伸。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基本上彼此平行,并且在装置60的连接端处基本上平行于腔64的中心纵向轴线延伸。当筒10接收在腔64中时,感受器组件12布置在第一感应器线圈66与第二感应器线圈68之间,并且感受器组件12的平面基本上平行于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布置。
通量集中器69围绕感应器线圈中的每一个感应器线圈设置,以便在腔内容纳和集中磁场。通量集中器69可由诸如铁的磁性材料形成。
第一感应器线圈66和第二感应器线圈68中的每一个感应器线圈配置成使得当交变电流供应到感应器线圈66、68时,感应器线圈在腔64中生成交变磁场。由感应器线圈66、68中的每一个感应器线圈生成的交变磁场基本上方向垂直于感受器组件12和感受器元件16、18的平面。
感应加热装置还配置成使得第二感应器线圈68在腔64中生成交变磁场,所述交变磁场与由第一感应器线圈66在腔64中生成的交变磁场相等并且相反。在该实施例中,第一感应器线圈66和第二感应器线圈68串联在一起,并且基本上相同,但在相反的方向上卷绕。在该配置中,第一感应器线圈66和第二感应器线圈68在腔64中生成具有基本上相等的量值但在基本上相反的方向上的交变磁场。
图6a和6b示出图1b的系统,但其中示出了由感应器线圈生成的磁场的磁场线。图6a示出了在交变电流的循环的前半段期间的磁场。图6b示出了在交变电流的循环的后半段期间的磁场,其中磁场在相反方向上。可看出,在两个半循环期间,磁场在感受器组件12的相对侧上相等并且相反。这提供了在感受器组件上的力的平衡。可通过在相反方向上卷绕第一感应器线圈和第二感应器线圈并且为其提供相同电流来实现相等并且相反的磁场。还可通过向第二感应器线圈提供与提供到第一感应器线圈的电流直接异相的交变电流来实现相等并且相反的磁场。
在操作中,如图1b中的箭头所示,当用户在筒10的口端开口38上抽吸时,环境空气通过空气入口65被抽吸到腔64的基部中,并且通过在筒10的基部30中的空气入口32被抽吸到筒10中。环境空气从基部30通过筒10流到口端开口38,通过空气通路,并且流过感受器组件12。
当系统被激活时,控制电路70控制从供电装置72到第一感应器线圈66和第二感应器线圈68的电力供应。控制电路72可包括气流传感器(未示出),并且当气流传感器检测到用户在筒10上抽吸时,控制电路72可向感应器线圈66、68提供电力。这一类型的控制布置在例如吸入器和电子香烟等气溶胶生成系统中沿用已久。
当系统被激活时,在感应器线圈66、68中的每一个感应器线圈中产生交变电流,所述交变电流在腔64中生成穿透感受器组件12的交变磁场,使得第一感受器元件16和第二感受器元件18的加热区域24加热。
交变磁场通过感受器组件,以在第一感受器元件和第二感受器元件中感生涡电流。第一感受器元件16和第二感受器元件18升温,以达到足以蒸发气溶胶形成基质的温度。蒸发的气溶胶形成基质可从芯吸元件20通过感受器16、18的网中的孔隙逸出。感受器组件配置成仅保持足以用于单次用户抽吸的小体积的液体气溶胶形成基质。这是有利的,因为其允许小体积的液体快速蒸发,并且对系统的其他元件或对未蒸发的液体气溶胶形成基质热损失最小。
此外,最接近第一感受器元件16和第二感受器元件18的气溶胶形成基质主要在芯吸元件20的外表面处蒸发。因为存在两个感受器元件16、18,因此从两侧加热芯吸元件20。因为所生成的蒸汽可主要在感受器元件与芯吸元件之间的界面上生成,因此不需要穿过芯吸元件的主体来从芯吸元件逸出,穿过芯吸元件的主体原本将导致蒸汽冷却和可能冷凝。取而代之的是,蒸汽穿过可透过的感受器元件16、18直接进入气流通路中。
尽管是芯吸元件20通过毛细管作用将气溶胶形成基质从储集器传送到第一感受器元件和第二感受器元件,但导电丝也在网的丝之间的空隙中产生毛细管作用以润湿第一感受器元件16和第二感受器元件18。这种润湿增加了感受器元件的导电丝与气溶胶形成基质之间的接触面积。
图7是根据本公开的感受器组件112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分解透视图。在该实施例中,第一感受器116和第二感受器118元件由穿孔箔构成。穿孔箔由AISI 430不锈钢形成。在操作中,蒸发的气溶胶形成基质通过穿孔箔的穿孔120从芯吸元件逸出。芯吸元件20由人造丝构成。图7中的穿孔120未按比例绘制。
图8是根据本公开的感受器组件212的另一个实施例的透视图。第一感受器元件和第二感受器元件由直接沉积到芯吸元件520上的导电材料构成。在图6中仅可见第一感受器元件216。第二感受器元件在芯吸元件220的不可见的下侧上。
导电材料已沉积成使得其形成分布在芯吸元件220的表面上方的多个轨道。这些轨道形成网状结构。在操作中,蒸发的气溶胶形成基质可有利地通过轨道之间的间隙222从芯吸元件220逸出。在该实施例中,芯吸元件220由多孔陶瓷材料构成。此类多孔陶瓷材料是用于与导电材料的沉积相关联的制造过程的合适衬底。
图9是包括陶瓷涂层302的感受器组件312的透视图。陶瓷是允许蒸发的气溶胶形成基质逸出的可透过陶瓷。第一感受器元件和第二感受器元件以及芯吸元件在图9中由线304表示。图9未按比例绘制。
涂层302改进了感受器组件的稳健性和强度。此外,当感受器组件包括涂层时,可通过该涂层将感受器元件的元件保持在一起。
图10a和图10b示出了与先前示出的形状不同的感受器组件412。在图10a和10b中,感受器组件呈十字形。图10a示出了感受器组件412的透视图,并且图10b示出了感受器组件412的平面视图。第一感受器元件416、第二感受器元件418和芯吸元件420中的每一个大体上形成十字的形状,并且每个元件具有相同的长度和宽度尺寸。
感受器元件416、418的一对安装区域22中的每一个安装区域具有比加热区域24更小的表面积。安装区域22中的每一个安装区域的长度lm小于加热区域24的长度lh,并且安装区域22中的每一个安装区域的宽度wm小于加热区域24的宽度wh。在该实施例中,加热区域24具有约6.50毫米的长度lh和约3.50毫米的宽度wh,并且安装区域22中的每一个安装区域具有约2.50毫米的长度lm和约1.15毫米的宽度wm。因而,第一感受器元件16和第二感受器元件18中的每一个感受器元件具有约6.50毫米的总最大长度,以及约5.80毫米的总最大宽度。
向第一感受器元件416和第二感受器元件418提供具有与加热区域24相比减小的横截面的安装区域22,并且至少部分地包括来自非磁性材料的安装区域22有助于当感受器元件由交变磁场穿透时减少安装区域22的加热。此配置还有助于减少从感受器组件412到感受器保持器14的热传递。
图11a-11e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不同实施例的各种其他形状的感受器元件。
图11a示出了具有位于矩形加热区域24的一侧处的两个矩形安装区域22的感受器元件。每个安装区域22基本上相同,其具有比加热区域24的宽度和长度基本上更短的宽度和长度。安装区域22位于加热区域24的相对端处,使得感受器元件大体上形成字母“C”的形状。
图11b示出了具有位于矩形加热区域24的相对侧处的两个矩形安装区域22的感受器元件。每个安装区域22基本上相同,其具有比加热区域24的宽度和长度基本上更短的宽度和长度。安装区域22位于加热区域24的同一端处,使得感受器元件大体上形成字母“T”的形状。
图11c示出了具有位于矩形加热区域24的相对侧处的两个矩形安装区域22的感受器元件。每个安装区域22基本上相同,其具有比加热区域24的宽度和长度基本上更短的宽度和长度。安装区域22沿加热区域24的长度位于不同位置处,与加热区域24的端部间隔开。
图11d示出了具有位于矩形加热区域24的相对侧处的两个矩形安装区域22的感受器元件。每个安装区域22基本上相同,其具有比加热区域24的宽度和长度基本上更短的宽度和长度。安装区域22位于加热区域24的相对端处,使得感受器元件大体上形成字母“S”或“Z”的形状。
图11e示出了具有位于矩形加热区域24的一侧处的一个矩形安装区域22的感受器元件。安装区域22具有比加热区域24的宽度和长度基本上更短的宽度和长度。安装区域22沿加热区域24的长度位于中心位置处。
图12a-12i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不同实施例的感受器元件的其他备选形状。
图12a-12c示出了具有基本上矩形的加热区域24和安装区域22的感受器元件,其中每个感受器元件的每个安装区域22是基本上相同的,并且具有比加热区域24的宽度和长度基本上更短的宽度和长度。
图12a示出了具有布置在加热区域24的相对端处的两对安装区域22的感受器元件。每对安装区域包括位于加热区域24的一侧处的一个安装区域22和位于加热区域24的相对侧处的一个安装区域22,使得感受器元件大体上形成字母“H”的形状。
图12b示出了具有布置在加热区域24的相对侧处的一对安装区域22的感受器元件。安装区域22沿加热区域24的长度位于同一中心位置处,使得感受器元件大体上形成十字形状。
图12c示出具有两对安装区域22的感受器元件,两对安装区域沿加热区域24的长度布置在不同位置处,与加热区域24的端部间隔开并且与另一对安装区域22间隔开。每对安装区域22包括位于加热区域24的一侧处的一个安装区域22和位于加热区域24的相对侧处的一个安装区域22,它们沿加热区域24的长度处于同一位置处。
图12d-f示出了基本类似于图12a-c中所示的感受器元件的感受器元件,其中安装区域22或加热区域24的边缘中的一个或多个成角度,使得安装区域22和加热区域24中的一个或多个不是矩形的。
图12d示出了基本类似于图12a的感受器元件的感受器元件,其中随着安装区域22从加热区域24向外延伸,安装区域22的内缘沿加热区域24的长度朝向中心位置会聚。
图12e示出了基本类似于图12b的感受器元件的感受器元件,其中随着安装区域22从加热区域24向外延伸,安装区域22的边缘在加热区域24的长度的方向上发散。
图12f示出了基本类似于图12c的感受器元件的感受器元件,其中随着安装区域22从加热区域24向外延伸,安装区域22的边缘在加热区域24的长度的方向上发散。
图12g-i示出了基本类似于图12a-c中所示的感受器元件的感受器元件,其中安装区域22或加热区域24的边缘中的一个或多个弯曲,使得安装区域22和加热区域24中的一个或多个不是矩形的。
图12g示出了基本类似于图5a的感受器元件的感受器元件,其中安装区域22的内缘向内弯曲以形成安装区域22的凹入内缘。
图12h示出了基本类似于图5b的感受器元件的感受器元件,其中安装区域22的边缘向外弯曲以形成凸出安装区域22。
图12i示出了基本类似于图12c的感受器元件的感受器元件,其中安装区域22的边缘向外弯曲以形成凸出安装区域22。
图13a、13b、13c示出了气溶胶生成系统的另一个实施例。系统又包括筒10和装置80。筒10与图2a、2b和2c中所示的筒相同,并且以使用配置示出。然而,在该实施例中,装置配置成使得感应器线圈在使用中定位在筒内侧。
气溶胶生成装置80包括大体圆柱形壳体82,所述壳体具有连接端和与连接端相对的远端。用于接收筒的连接端的腔81位于装置80的连接端处,并且在腔81的基部处穿过外部壳体82提供空气入口85,以使环境空气能够在基部处被抽吸到腔中。
装置80进一步包括布置在壳体82内的感应加热装置。感应加热装置包括一对感应器线圈86、88、控制电路83和供电装置84。供电装置84包括可再充电的镍镉电池,其经由装置远端处的电连接器(未示出)进行再充电。控制电路83连接到供电装置84,并且连接到第一感应器线圈86和第二感应器线圈88,使得控制电路83控制对感应器线圈86、88的供电。控制电路83配置成将交变电流供应到第一感应器线圈86和第二感应器线圈88。
一对感应器线圈包括第一感应器线圈86和第二感应器线圈88。第一感应器线圈86和第二感应器线圈88延伸到腔81中,并且保持在线圈壳体89内。当筒联接到装置时,第一感应器线圈86定位在感受器组件12的一侧上,并且第二感应器线圈88定位在感受器组件的与第一感应器线圈86相对的一侧上。感应器线圈86、88中的每一个感应器线圈基本上相同,并且包括由矩形横截面线形成的具有矩形横截面的平面线圈。示出了相对于图13a旋转90度的装置的图13b更清楚地示出了第二感应器线圈88的矩形形状。感应器线圈86、88中的每一个感应器线圈基本上在平面中延伸,其中第一线圈86在第一平面中延伸并且第二线圈88在第二平面中延伸。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基本上彼此平行,并且在装置80的连接端处基本上平行于腔81的中心纵向轴线延伸。当筒10接收在腔81中时,感受器组件12布置在第一感应器线圈86与第二感应器线圈88之间,并且感受器组件12的平面基本上平行于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布置。图13c是示出线圈壳体89在腔81内的位置的装置的端视图。装置和筒壳体具有键合布置,以确保筒可仅以期望定向接收在腔81中,以确保将感受器组件定位在感应器线圈之间。
如图1的实施例中,第一感应器线圈86和第二感应器线圈88中的每一个感应器线圈配置成使得当交变电流供应到感应器线圈86、88时,感应器线圈在腔81中生成交变磁场。由感应器线圈86、88中的每一个感应器线圈生成的交变磁场基本上方向垂直于感受器组件12和感受器元件的平面。
感应加热装置还配置成使得第二感应器线圈88在腔81中生成交变磁场,所述交变磁场与由第一感应器线圈86在腔中生成的交变磁场相等并且相反。如图14中示意性地所示,在该实施例中,第一感应器线圈86和第二感应器线圈88串联在一起,并且基本上相同,但是在相反方向上卷绕。在此配置中,第一感应器线圈86和第二感应器线圈88在感受器组件的任一侧上生成具有基本上相等的量值但在基本上相反的方向上的交变磁场。
图14是图13a、13b和13c的线圈布置的示意图。可看出,第一感应器线圈86和第二感应器线圈88串联连接,但在彼此相反的方向上卷绕。因此,当交变电流供应到感应器线圈时,它们在彼此相反的方向上生成交变磁场。感受器组件的一个主表面经历由第一感应器线圈86生成的磁场,并且感受器组件的相对主表面经历由第二感应器线圈86生成的磁场。感受器组件,并且特别是感受器元件基本上等距定位在第一感应器线圈与第二感应器线圈之间,并且因此该布置意味着由一个或多个感受器元件上的磁场生成的力(如洛伦兹力)是平衡的。当与仅使用单个感应器线圈的布置相比时,这减少了感受器元件的变形和移动。此外,如果所述感受器组件有任何未对准,则该布置将趋于将所述感受器组件移动到第一感应器线圈与第二感应器线圈之间等距的中心位置。
图15a和15b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用于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筒10的示意图。图15a中所示的筒10基本类似于图2中所示的筒10,并且相似的特征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
筒10包括安装在感受器保持器14中的两个感受器组件12。每个感受器组件12是平面的并且薄的,并且形状为字母“C”的形式。每个感受器组件12具有与图3a-3c的感受器组件12相同的三个元件配置,其具有布置在第一感受器元件和第二感受器元件(未示出)之间的芯吸元件。如图15a中所示,每个感受器元件具有矩形加热区域和在加热区域的相对端处布置在加热区域的一侧处的两个安装区域。
感受器保持器14包括管状本体,所述管状本体包括限定具有开口端的内部通路26的侧壁。两对开口28延伸穿过侧壁,每对开口28具有位于感受器保持器14的一侧处的一个开口,以及位于感受器保持器14的相对侧处的另一开口。
在该实施例中,两个感受器组件12中的每一个感受器组件大体上布置在管状感受器保持器14的内部通路26的外侧,并且在平行于感受器保持器14的中心纵向轴线的平面中延伸。每个感受器元件的加热区域完全布置在内部通路26的外侧,并且安装区域中的每一个安装区域延伸穿过在感受器保持器的侧壁中的开口28中的一个。
感受器保持器包括部分封闭内部通路26的一端的基部30。在该实施例中,基部30与内部通路26形成液密密封,使得内部通路配置成保持液体。基部30包括多个空气入口32;然而,空气入口32布置在内部通路26的外侧。
感受器保持器14进一步包括从侧壁的内表面朝向感受器保持器14的中心纵向轴线延伸到内部通路26中的一对穿孔元件34。
筒10进一步包括大体上形成中空圆柱体的外部壳体36,以限定其中包含有感受器组件12和感受器保持器14的内部空间。外部壳体36形成筒10的第一部分,并且感受器组件12和感受器保持器14形成筒10的第二部分。筒的第二部分可相对于筒的第一部分在如图15a中所示的储存配置与如图15b中所示的使用配置之间滑动。
筒10具有限定口端开口38的口端,以及配置成用于将筒10连接到气溶胶生成装置的连接端。感受器组件12和感受器保持器14朝向筒10的连接端定位。外部壳体36的外部宽度在筒10的口端处比在连接端处更大,口端和连接端由肩部37连结。
液体储集器40限定在筒中以用于保持液体气溶胶形成基质42。液体储集器40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44和第二部分46。液体储集器40的第一部分44朝向外部壳体36的口端定位,并且包括由外部壳体36的内壁限定的圆柱形空间。液体储集器40的第二部分46朝向外部壳体36的连接端定位,并且包括由感受器保持器14的内部通路26限定的圆柱形空间。
液体储集器40的第一部分44和第二部分46通过铝箔密封件52与彼此流体隔离,该铝箔密封件可由感受器保持器的穿孔元件34刺穿,以允许液体气溶胶形成基质42在液体储集器的第一部分44和第二部分46之间流动。
第一通路48限定在限定液体储集器40的第一部分44的内壁的外表面与外部壳体36的外壁的内表面之间。第一通路48在口端开口38与感受器保持器14之间延伸。第二通道49限定在外部壳体36的外壁的内表面与感受器保持器14的外表面之间。管状感受器保持器14的基部30设有环形的肋状弹性体密封件50,其在管状感受器14的外表面与外部壳体36的外壁的内表面之间延伸。密封件50在感受器保持器14与外部壳体36之间提供气密密封。
空气通路由第一通路48和第二通路49穿过筒10形成。空气通路从感受器保持器14的基部30中的空气入口32延伸穿过第二通道49,并且穿过第一通路48延伸到口端开口38。空气通路使得空气能够从连接端通过筒10抽吸到口端。
在储存配置中,如图15a中所示,感受器保持器14的基部30从外部壳体36延伸出,并且感受器保持器14的穿孔元件34在筒10的连接端的方向上与密封件52间隔开。在该配置中,液体气溶胶形成基质42保持在液体储集器40的第一部分44中,并且通过密封件52与液体储集器40的第二部分46隔离。
在使用配置中,如图15b中所示,感受器保持器14和感受器组件12被朝向口端推入外部壳体36中。当感受器保持器14被朝向外部壳体36的口端推动时,在感受器保持器14的基部30处的密封件50在外部壳体36的内表面上滑动,以在感受器保持器14的基部接收在外部壳体中时维持外部壳体36的内表面与管状感受器保持器本体的外表面之间的气密密封。当感受器保持器14的穿孔元件34朝向口端移动时,穿孔元件34接触并且刺穿密封件52,以允许液体储集器40的第一部分44与液体储集器40的第二部分46之间的流体连通。在液体储集器40的第一部分44中的液体气溶胶形成基质42被释放到液体储集器40的第二部分46中,并且感受器组件12暴露于液体气溶胶形成基质42。在使用配置中,感受器元件的安装区域22以及延伸到液体储集器40的第二部分46中的芯吸元件的对应部分能够将液体气溶胶形成基质42从液体储集器40的第二部分46抽吸到感受器元件的加热区域24。
图16a和16b示出了气溶胶生成系统,其包括接收在气溶胶生成装置60中的处于使用配置中的图15a和15b的筒10。图16b示出了围绕系统的纵向轴线旋转90度的图16a的气溶胶生成系统。气溶胶生成装置60基本类似于图1a和1b中所示的气溶胶生成装置60,并且相似的特征由相似的附图标记表示。
气溶胶生成装置60包括大体圆柱形壳体62,所述壳体具有连接端和与连接端相对的远端。用于接收筒的连接端的腔64位于装置60的连接端处,并且在腔64的基部处穿过外部壳体提供空气入口65,以使环境空气能够在基部处被抽吸到腔64中。
装置60进一步包括布置在壳体62内的感应加热装置。感应加热装置包括两对感应器线圈、控制电路70和供电装置72。在图16b中仅可见一对感应器线圈90、91。供电装置72包括可再充电的镍镉电池,其经由装置远端处的电连接器(未示出)进行再充电。控制电路70连接到供电装置72,并且连接到感应器线圈66,使得控制电路70控制对感应器线圈66的供电。控制电路70配置成将交变电流供应到感应器线圈66。
感应器线圈包括当筒10接收在腔64中时围绕每个感受器组件12定位的一对相对的平面感应器线圈。感应器线圈的大小和形状与感受器元件的加热区域的大小和形状相匹配。
感应器线圈90、91配置成使得当交变电流供应到感应器线圈时,感应器线圈在感受器组件12的相对侧上生成相反的交变磁场。由感应器线圈生成的交变磁场方向基本上垂直于感受器组件12和感受器元件的平面。
在操作中,如图10a中的箭头所示,当用户在筒10的口端开口38上抽吸时,环境空气通过空气入口65被抽吸到腔64的基部中,并且通过筒10的基部30中的空气入口32被抽吸到筒10中。环境空气从基部30通过筒10流到口端开口38,通过空气通路,并且流过感受器组件12。
当系统被激活时,控制电路70控制从供电装置72到感应器线圈90、91的电力供应。控制电路72可包括气流传感器(未示出),并且当气流传感器检测到用户在筒10上抽吸时,控制电路72可向感应器线圈66提供电力。
当系统被激活时,在感应器线圈90、91中产生交变电流,所述交变电流在腔64中生成穿透感受器组件12的交变磁场,使得感受器元件的加热区域加热。液体储集器40的第二部分44中的液体气溶胶形成基质通过芯吸元件被抽吸到感受器组件12中到达感受器元件的加热区域。感受器元件的加热区域处的液体气溶胶形成基质被加热,并且来自加热的气溶胶形成基质的挥发性化合物被释放到筒10的空气通路中,挥发性化合物冷却以形成气溶胶。气溶胶夹带在通过筒10的空气通路抽吸的空气中,并且在口端开口38处从筒10抽吸出以供用户吸入。
图17a和17b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个实施例的感受器元件。
感受器元件100包括织造的丝网。织造的丝102中的一些沿经向延伸,并且织造的丝104中的一些沿基本上垂直于经向的纬向延伸。
沿纬向延伸的丝104包括磁性材料,如AISI 409不锈钢。沿经向延伸的丝102包括非磁性材料,例如AISI 316不锈钢。网被烧结,使得在沿经向延伸的丝102与沿纬向延伸的丝104之间的接触点处产生电气结合。
感受器元件100是基本上在平面中延伸的平面元件。沿经向延伸的丝102与沿纬向延伸的丝104织造在一起,使得沿经向延伸的丝102比沿纬向延伸的丝104从感受器元件100的平面向外延伸更远。换句话说,沿经向延伸的丝102限定感受器元件100的最大厚度。
如图17a中所示,由于沿经向延伸的丝102限定了感受器元件100的最大厚度,因此与感受器元件100接触的感受器保持器14仅与沿经向延伸的丝102接触。
由于沿经向延伸的丝102并非由磁性材料构成,因此当感受器元件100暴露于交变磁场时,沿经向延伸的丝102不会由涡电流的感生或磁滞损耗而直接加热。
出于本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的目的,除非另外指示,否则表示量、数量、百分比等的所有数字应理解为在所有情况下由术语“约”修饰。另外,所有范围包括所公开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点,并且包括其中的任何中间范围,所述中间范围可或可不在本文中具体列举。因此,在此上下文中,数字A理解为A±{5%}A。在此上下文内,数字A可视为包括对于所述数字A修饰的属性的测量来说在一般标准误差内的数值。在所附权利要求中使用的某些情况下,数字A可偏离上文列举的百分比,条件是A偏离的量不会实质上影响所声称的发明的基本特征和新颖特征。另外,所有范围包括所公开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点,并且包括其中的任何中间范围,所述中间范围可或可不在本文中具体列举。

Claims (17)

1.一种电加热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包括:
至少一个感应器线圈;
供电装置,所述供电装置连接到所述至少一个感应器线圈,并且配置成向所述至少一个感应器线圈提供交变电流以生成交变磁场;
壳体,所述壳体包含气溶胶形成基质的储集器;以及
基本平面的感受器组件,所述基本平面的感受器组件配置成由所述交变磁场加热,并且包括第一感受器元件、第二感受器元件和与所述储集器流体连通的芯吸元件,所述第一感受器元件和所述第二感受器元件与所述芯吸元件成一体或固定到所述芯吸元件;
其中空间限定在所述第一感受器元件与所述第二感受器元件之间,所述芯吸元件占据所述空间并且所述储集器定位在所述空间外侧;并且其中所述第一感受器元件和所述第二感受器元件是流体可透过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加热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中所述感受器组件或所述感受器组件的加热区域保持2至10毫升之间的液体气溶胶形成基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加热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中所述第一感受器元件和所述第二感受器元件各自包括导电丝的网、导电丝的平坦螺旋线圈、导电丝的纤维或导电丝的织物。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加热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中所述第一感受器元件和所述第二感受器元件各自包括印刷在所述芯吸元件上或以其他方式沉积到所述芯吸元件上作为膜或多个轨道的导电材料。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加热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中所述第一感受器元件和所述第二感受器元件各自包括穿孔箔。
6.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加热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中所述基本平面的感受器组件平行于第一平面延伸,并且其中所述系统配置成使得所述至少一个感应器线圈在所述感受器组件处提供垂直于所述第一平面的磁场。
7.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加热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中所述气溶胶生成系统进一步包括在空气入口与空气出口之间延伸的气流通路,其中所述气流通路中的气流在所述第一感受器元件的表面和所述第二感受器元件的表面上方通过。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加热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中所述储集器包括朝向所述感受器组件延伸的流体通道。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电加热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中所述壳体包括内壁和外壁,使得内部通路由所述内壁限定,所述内部通路由限定在所述内壁与所述外壁之间的空间围绕。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加热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中所述气流通路至少部分地由所述内部通路限定,并且所述储集器至少部分地由围绕所述内部通路的所述空间限定。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加热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中所述储集器至少部分地由所述内部通路限定,并且所述气流通路至少部分地由环形空间限定。
12.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加热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中所述感受器组件由可透过的电绝缘涂层围绕。
13.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加热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中所述感受器组件具有不超过两毫米的厚度。
1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加热的气溶胶生成系统,进一步包括感受器组件保持器,所述感受器组件安装在所述感受器组件保持器上。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加热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中所述感受器组件保持器是管状的并且具有至少一个侧壁。
16.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加热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包括气溶胶生成装置和配置成与所述装置一起使用的筒;
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包括所述至少一个感应器线圈、所述供电装置和装置壳体,所述装置壳体配置成当所述筒与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一起使用时接合所述筒的至少一部分;并且
所述筒包括所述感受器组件和筒壳体;
其中当所述筒与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接合时,所述至少一个感应器线圈围绕或邻近所述感受器组件定位。
17.一种用于电加热的气溶胶生成系统中的筒,所述电加热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包括气溶胶生成装置,所述筒配置成与所述装置一起使用,其中所述装置包括:装置壳体,所述装置壳体配置成当所述筒与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一起使用时接合所述筒的至少一部分;至少一个感应器线圈;以及供电装置,所述供电装置连接到所述至少一个感应器线圈,并且配置成向所述至少一个感应器线圈提供交变电流,使得所述感应器线圈在所述筒内生成交变磁场;所述筒包括:
筒壳体,所述筒壳体限定包含气溶胶形成基质的储集器;以及
基本平面的感受器组件,所述基本平面的感受器组件配置成由所述交变磁场加热,并且包括第一感受器元件、第二感受器元件和与所述储集器流体连通的芯吸元件,所述第一感受器元件和所述第二感受器元件与所述芯吸元件成一体或固定到所述芯吸元件;
其中空间限定在所述第一感受器元件与所述第二感受器元件之间,所述芯吸元件占据所述空间并且所述储集器定位在所述空间外侧;并且
其中所述第一感受器元件和所述第二感受器元件是流体可透过的。
CN202180063109.8A 2020-09-23 2021-09-21 堆叠式感受器结构 Pending CN11668522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EP20197780.8 2020-09-23
EP20197780 2020-09-23
PCT/EP2021/075978 WO2022063796A1 (en) 2020-09-23 2021-09-21 Stacked susceptor structure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685224A true CN116685224A (zh) 2023-09-01

Family

ID=726440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63109.8A Pending CN116685224A (zh) 2020-09-23 2021-09-21 堆叠式感受器结构

Country Status (11)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354902A1 (zh)
EP (1) EP4216743A1 (zh)
JP (1) JP2023541314A (zh)
KR (1) KR20230073258A (zh)
CN (1) CN116685224A (zh)
AU (1) AU2021346827A1 (zh)
BR (1) BR112023005096A2 (zh)
CA (1) CA3193466A1 (zh)
IL (1) IL301416A (zh)
MX (1) MX2023003231A (zh)
WO (1) WO202206379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33493A1 (en) * 2022-08-11 2024-02-15 Philip Morris Products S.A. Cartridge with airflow management element and sealing element
WO2024033052A1 (en) * 2022-08-11 2024-02-15 Philip Morris Products S.A. Susceptor assembly for an aerosol-generating system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thereof
WO2024033489A1 (en) * 2022-08-11 2024-02-15 Philip Morris Products S.A. Cartridge with sealed reservoir
WO2024033535A1 (en) * 2022-08-11 2024-02-15 Philip Morris Products S.A. A holder assembly for a cartridge for an aerosol-generating system
WO2024033491A1 (en) * 2022-08-11 2024-02-15 Philip Morris Products S.A. Cartridge with retention element
WO2024033504A1 (en) * 2022-08-11 2024-02-15 Philip Morris Products S.A. Consumable assembly for an aerosol-generating system
WO2024033490A1 (en) * 2022-08-11 2024-02-15 Philip Morris Products S.A. Cartridge with airflow directing element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61782B (zh) * 2014-05-21 2019-06-11 瑞士商菲利浦莫里斯製品股份有限公司 電熱式氣溶膠產生系統、電熱式氣溶膠產生裝置及產生氣溶膠之方法
WO2017118553A1 (en) * 2016-01-07 2017-07-13 Philip Morris Products S.A. Aerosol-generating device with sealed compartment
CN206137197U (zh) * 2016-09-26 2017-05-03 深圳市合元科技有限公司 烟雾吸取装置和烟支
CN110037346A (zh) * 2018-01-15 2019-07-23 湖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电子烟雾化组件以及采用该雾化组件的电子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3541314A (ja) 2023-09-29
US20230354902A1 (en) 2023-11-09
IL301416A (en) 2023-05-01
CA3193466A1 (en) 2022-03-31
KR20230073258A (ko) 2023-05-25
EP4216743A1 (en) 2023-08-02
MX2023003231A (es) 2023-04-14
WO2022063796A1 (en) 2022-03-31
AU2021346827A1 (en) 2023-05-04
BR112023005096A2 (pt) 2023-04-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6685224A (zh) 堆叠式感受器结构
CN112074200B (zh) 模制筒组件
JP7417588B2 (ja) エアロゾル発生システムのための誘導加熱式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誘導加熱式カートリッジを備えるエアロゾル発生システム
CN116234459A (zh) 气溶胶生成系统及具有密封的液体储集器的用于气溶胶生成系统的筒
US20230389612A1 (en) An inductively heated aerosol-generating system providing efficient and consistent heating of a planar susceptor element
CN116528707A (zh) 具有成形感受器的气溶胶生成系统
CN116322394A (zh) 具有混合感受器的气溶胶生成系统
WO2024033474A1 (en) Susceptor assembly
WO2024033504A1 (en) Consumable assembly for an aerosol-generating system
WO2024033535A1 (en) A holder assembly for a cartridge for an aerosol-generating system
WO2023138997A1 (en) Aerosol-generating device comprising susceptor arrangement with liquid retaining elemen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